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优秀16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作品中所传递的主题和意义,并将其与自己的人生经验相结合。如何写一篇独到而有见地的读后感?除了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还可以从书中引用相关的语句和段落进行论述和佐证。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感受作者对书籍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一
早晨骑车到达学校,吹得手疼,喝点热水总算缓了过来。
到教室早读,子博外公等在教室外,却不是为送子博进教室的,而是把上周诵读比赛的光碟刻好了特意送过来。子博外公说他是第一次摆弄刚买来的摄影机,怕拍得不好,要我看看如何。拿着三份光碟,心里有点小小的惭愧,一个小小的班级比赛,子博外公却如此认真地对待。我对子博外公说,咱们下回精心准备准备,争取第三季比赛更加高端大气上档次!子博外公高兴地笑了!
上周末各种各样的作业,收得小组长们晕头转向,桌上摊满了作业。我连忙要组长们把日记本发回去,只收了《三步练字》、《新体验》和数学作业,日记本还是多写两次再收吧。家琪已经在带读,我喊了九个同学出来检查《日有所诵》的背诵。雅婕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背得不熟,《羊,羊》总是背不出来,第二首也背得结结巴巴,看着她忐忑的样子,嘱咐她回家要好好背。继续抽查,后面几位同学背得很流利。家琪已经带读完,准备回座位,我的抽查却还在继续,我赶紧要铭睿去带大家读生字,我继续抽查。一节早读就这样过去了。
回到办公室,开始改作业。两节课两座山慢慢地消下去了。三四节课上课,今天我们上《小小竹排画中游》。
今天第二节音乐课上,夏侯老师告状说大伙儿似乎都疯了!楷、毅、欧小胖几人更是借机造反,夏侯老师发了好大一通火才镇住。第三节课我来到教室,哲昱正在带上课歌,教室里稀稀拉拉几个声音在跟,小雨、梓d、祖容努力地坐端正,大声配合哲昱。看到我来了,教室里迅速安静下来。我示意小雨到办公室我的包里拿两个桔子来,开始换座位。今天的座位换得很快,有些特别用心的孩子已经总结出我换座位的规律了,曦晨和哲昱是第三组,他俩一出来,高兴地问我:“老师老师,我们应该又要坐第一组吧?”哟,小伙子,逻辑思维很不错哟!我肯定了他们的判断,他们高兴得什么似的。
换定座位,我拿起小雨放在桌上的小桔子:“看到了没有?这两个桔子可不一般哦!这是兰老师从南昌出差带回来的桔子,可甜啦!今天谁上课认真表现好,我就给谁吃。”瞧着我手里两个小小的,黄灿灿的桔子,小家伙们暗咽口水,一个个挺直了背。我先剥了一个桔子,给梓d、祖容等三个上课准备做得最好的孩子吃了一瓣,回到讲台:“知道老师为什么要给他们吃桔子吗?”娃们摇摇头,我说,“因为他们上课准备做得最好啊!”我这么一说,娃们坐得更端正了。上节课捣蛋的楷,一来是怕我找他算账,二是也想吃桔子,脸上一本正经的样子,让我心里暗暗发笑!
放学了,我带梁成回办公室,奖励听课认真的他吃了桔子,我照例要问上一句:“老师的桔子甜不?”梁成使劲点点头大声地肯定地说:“甜!”我得意地说:“那当然甜了,这可是老师从南昌带回来的桔子呐!可不是一般的桔子!”
中午一点四十来到学校,上午书记要我赶紧写个材料交到局里去。打开电脑写了起来。
预备铃响了,我和往常一样去看看孩子们唱歌。远远地就听见了唱《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看到我来到教室门口,原本趴着的身板全直了起来。要小雨搬了《三步练字》来发,正布置今天的作业,一眼就瞄到了萌的嘴巴正轻微地蠕动,两腮也有点异样。依照我对萌的了解程度,我断定她在吃东西,喊了她到面前来,一股麻辣的气息扑面而来。三番五次在班会课上强调不要带零食来学校,不要吃三无食品特别是麻辣,居然还敢再犯!我把萌拉到教室外面,冷冷地问麻辣哪来的?萌语无伦次地说了一个名字,却是高年级的一个亲戚家的小孩的名字。我下意识地就反驳了一句:“别骗老师了,说实话,哪来的!”萌吓住了,半天从嘴里再冒了个人名,却是班上屡次带零食的铭哲。
我进教室喊:“彭铭哲,你出来!”喊了三回没人应,换了座位我也一时有点蒙,不知他现在的座位,再加上今天有两个孩子发烧请假了,教室里空了几个座位。正在写作业的孩子们抬起头,有孩子告诉我:“老师,彭铭哲跑了,他不在。”我一惊,回到讲台上扫了一遍教室,确定了铭哲现在的.座位,果然没有人!我问娃们怎么回事,铭哲跑哪去了?娃们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中午来学校的时候铭哲来了,和班上煜、海、欧小胖等人打了一架,然后就哭着跑啦!
铭哲会跑哪去呢?教室里是不能没有老师的,想了想,分了浩子和哲昱一组去教工之家找,铎竞和子博一组去操场找,毅去厕所找一找,孩子们找了一圈回来都说没有发现人。我赶紧打电话给铭哲爸爸,铭哲爸爸却不在家,我要他打电话回去问问爷爷铭哲是不是回家了,有消息请回电话。
忙乱地接打电话之间,我的直接领导水莲同志打电话给我,说是上周做的优秀教研组的材料格式出了点问题,问我现在有没有课,没课的话过去看看怎么改。我哪里有心去改材料啊!跟她告了假,回了办公室等消息。期间总务处来收校服退款签名表,抽屉里一顿乱找,终于找到;有年级组长交来期中小结,教研组长交来上周公开课的评课表,一一收好装入楷瑞妈妈给我的档案袋里。(各种资料分好类装了四大袋,居然还不够)。
下课了,焦急地等待消息。幸好,铭哲爸爸打电话说铭哲自己回家去了,爷爷正准备把他送过来。吓死我啦!
铭哲爷爷把人送过来,告诉了铭哲爷爷事情的原委,也问清楚了买麻辣的钱是从哪来的。铭哲爷爷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中午送铭哲过来,看到校门口许多孩子在买吃的,怕孩子想吃,就给了他两块钱。”
我无语我无奈,这似乎是老人家的通病,生怕孩子饿着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上回铭哲奶奶更是如此,铭哲爸爸跟她强调了不许给钱,她居然直接就装了几包怪味豆在铭哲书包里,结果铭哲上数学课吃怪味豆吃得不亦乐乎,将周围的馋猫们馋得口水直流。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二
图书馆借的书,拿到手后没想到这么薄,而且这么薄里面还有两故事,我吃饭前就看完了。唉,话说图书馆的路很远呐!
《一地鸡毛》,我老早前就知道的书,还模糊记得王志文演过同名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我印象中老以为是描写普通家庭的鸡毛蒜皮鸡飞蛋打于是鸡毛乱飞一地鸡毛的故事,于是当我跟大多数人一样有了家庭,感叹也多了,心里想是时候把这本书找来看看了。
故事确实都是些鸡毛蒜皮的故事,甚至还有些平淡,想想看现在的家庭伦理剧哪个不是死去活来,撕心裂肺的。但书的意思很明确。里面讲的故事大多为纠结所致,为什么纠结?因为一个事情有它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因为一个时期有他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比如里面两个很典型的情节,一个是老婆做班车的事情:做班车上班舒服,不舒服的事这个班车是因为局长小姨子的关系才有的班车;另外一个孩子好不容易上了好点的幼儿园,不舒服的是之所以能够上幼儿园是因为局长孩子不想上学想找个伴。
但是何必在乎那么多?气节和面子有啥用?日子总是要过的,日子都是慢慢熬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看淡点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大家不都是这么过的么。于是与其反抗,还不如趟在这些鸡毛上面享受吧(所以鸡毛还有这个意思。这里作者的双关有点欠妥,因为鸡毛如果没有处理,睡上去跟鸭绒被的感觉是大不同的)!老人不是说过“嚼得菜根,百事可乐。”
一声叹息啊!
然后故事就没了,既没有写写平淡中见真意啥的,更没有离家出走疯疯癫癫跑到一个小岛上搞出绝世名画。悲剧啊!描写鸡毛可以,但是一定要高于鸡毛。人家小说中的一章或者一句话,刘震云就写了一个小说,冠以《一地鸡毛》。这个名字确有些新意,鸡毛还可以睡在上面......想想《一句话顶一万句话》,这老刘还真是名副其实的标题党。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三
有句话说“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这样一句有点故弄玄虚的玩文字游戏的话,仔细想来却是唯有点头称是。
《一地鸡毛》是个短篇小说,或许又是中篇,只是觉得它文字轻松,一会儿时间便看完了,与那些大部头相比起来,应该是大餐前的一道开胃菜,于是我心里主观认为是个小短篇了。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的琐碎生活从一斤馊了的豆腐开始,吵吵闹闹,细细密密,点点滴滴,没有一间惊天动地的大事,可是也绝不省心。这样的生活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我们早已习以为常,而且潜意识里是以后要走上同一条黑道的。
本来觉得这是主人公沉于下僚的自我安慰的话语,然而仔细听他一分析,又看了他家里这些鸡飞狗跳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惹起来的,这样一种逻辑也无可厚非。
小林很感慨,心头滑过一丝怅惘,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自己不是也被这生活的鞭子抽得东奔西跑吗?自己不是也忘记了当年的豪情壮志和气冲霄汉吗?在生活的大漩涡里谈理想是奢侈的,就连这种为着放弃理想的自责与反思也是并不多见的,想来也是会越来越少的。
为了生活,四个字就像四个木桩被打进了小林的心里,曾经的“为了理想”金光闪闪的大字已被生活的滚滚车轮压得褪色变形。小林现在不会再去关心什么伊拉克政局,甚至连他最喜爱的世界杯都嗤之以鼻了。这些东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关心伊拉克政局关心得过来吗?人家踢球赢了输了和你有什么相关呢?有这闲工夫还是去想想你老婆调工作和你女儿上幼儿园的事吧。
小林现在不是没有理想了,他的理想已经无限具体化了,他想,要是老婆能再买一只烤鸭和一瓶啤酒,那这日子就太舒服了。
小林的一地鸡毛并不是他一个人的一地鸡毛。
我们免不了要吃鸡,恐怕也难免会要碰到一地鸡毛。
是不是理想只适合象牙塔,生活中不会有理想呢?似乎小林告诉我们,不光是我,你们人人都要走这样一条路,到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到了揭不开锅到时候,看你还穷横,你能拿莎士比亚的戏剧当饭吃吗?你可以用加缪的哲学来养活孩子吗?你念几首诗就不饿了吗?理想就是生活这锅大米饭中的沙子,只有吐掉才能吃得痛快。别说俗,人人都这样,没几个高雅的过的自在的。
这样一来,似乎理想和生活的决斗,生活必胜无疑,理想是个瘦长的小伙子,可是面黄肌瘦,面有菜色,生活是个身强体壮的健身教练,完全不需要比,站在舞台中央,高下立见。
似乎这样一来,没有人会再站在小伙子这边,因为站在那边,惩罚是要一并受的。
然而,还是有同心协力对抗着生活的。
王小波和李银河,他们是柏拉图之恋,两个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他们在一起最多的事便是说话,仿佛有说不完的话。李银河是不会做饭的,王小波虽然也不擅长,可也毕竟能吃,但是他也不常做饭,俩人时常下馆子吃饭,为的是留出时间来说话。他们没有孩子,但是他们都不遗憾,王小波说,他大哥大姐中孩子男女都有了,让他们再生也生不出什么新品种了,两个人的就世界很甜蜜,他们不需要孩子去粘合婚姻。
他们的一腔热情都是给了理想,他们的爱情的世界,文学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唯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
失去了理想的生活就像是失却了歌声的百灵鸟,纵使还能活下来,也了无生趣,不过是一场喧哗与骚动而已。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四
一地鸡毛,顾名思义就是鸡毛蒜皮的意思。读完这本书,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很现实的作品,作者用简洁,平常的白话描绘出一幅幅家庭的场景,没有什么主体故事情节,也没有刻意设置悬念和矛盾冲突,而是不动声色地叙述描写了小林一家生活的各种琐碎的事件,家庭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主人公小林和小李的琐碎生活从一斤馊了的豆腐而引起夫妻怨怼互责,正闹得不可开交时,查水表的老头又不期而至,因偶尔偷水使小林老婆受到羞辱。小林最开始的那份纯真,在经历了数年的社会洗涤后也变得圆滑世俗了。而小林老婆从没有结婚之前的一个文静,不爱说话,眉清目秀的姑娘变成了一个爱唠叨,夜里偷水的家庭妇女。是什么让作为大学生的小林和小林老婆,从昔日的宏图大志变成了庸俗甚至卑琐的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呢?我想这就是那看似鸡毛蒜皮的社会现象所起的作用吧。
这些在还是浪漫主义分子的我们的眼里是不堪的,却填满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不断的烦心动怒,落入世俗平庸。对于年轻气盛,心怀各种梦想和憧憬的我们,现实得有些残酷。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情冷暖,经济、生活压力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侵蚀,同化着我们。原本单纯、明澈、爱憎分明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被狠狠的痛打一拳。
农村老家来人,因为他们不卫生,而且自己又要花钱,小两口再次争吵冷战。形象的描写出了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不同,以及小林要面子活受罪的心里描写,如若招待不周,老家人说他忘本。反之盛情招待,老婆又嫌太破费,导致小林里外都不好做人。这种现象很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小林为了老婆上班方便,低三下四、到处求人,抹下面子给人事部的头头送礼,却被人一口回绝,热脸贴了人家的冷屁股。最后却戏剧性的因老婆领导的小姨子也在附近住,领导又加派了一辆班车,解决了老婆上班远的问题。但是却很窝气,因为终究是占了领导小姨子的光。
小林的沦落轨迹随着成家立业,工作和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他不得不向物质生活和过去深恶痛绝的世俗关系下的人和事低头,这也完全符合大部分读者的人生经验。小林的形象不是单个而存在的,他有存在的典型环境,他的沦落是当时那个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
回想我还在学生时代时,曾畅谈我们的梦想,在为我们的明天而一步一步的奋斗,读着一页一页的诗词,学着一首首流行的歌曲,跳着一支支不太优美的舞蹈,绘画着我们走过的似水流年。回首过去在教室里用心的学习,读书,虽然艰苦,但很充实,回忆起来还是很美很甜。展望未来更是光阴似锦为梦想坚持不移,满怀大志。
现在的我已经步入社会,自己的棱角也会逐渐被现实磨平,曾经的浪漫想法也都会散去,只剩零星还能缅怀。生活总逃不开社会,关系,利益。虽然我厌恶自己会陷入这庸俗平凡的生活,可也无力改变。我也会像小林一般,在晚饭时,有啤酒就着烧鸡,忘却烦恼,忘却追求,眯着眼,满足的打着饱嗝。
难道作者是要我们放弃那些不切实际的理想吗?我觉得不是,一地鸡毛的日子不是要你对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而是要在俗世的生活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在作品的最后,小林做了个梦,梦见自己睡在无数的碎屑和鸡毛当中,不过也十分温暖舒适。扪心自问,你对你的信仰和追求真的执着一生吗?!我想的只是不甘于平凡,就算落入不可避免的世俗,也要信守自己的浪漫花园。唯有这样的生活才是真的生活。失去了理想的生活就像是失却了歌声的百灵鸟,纵使还能活下来,也了无生趣,不过是一场喧哗与骚动而已。
江海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者:褚健楠。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五
《鸡毛飞上天》是由余丁执导,张译、殷桃、陶泽如、张佳宁、高姝瑶、花昆、林伊婷等主演的都市商业剧。
该剧以陈江河和妻子骆玉珠的感情和创业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义乌改革发展30多年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
该剧于3月3日在浙江卫视、江苏卫视首播,并在爱奇艺、搜狐视频、乐视视频、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六
《一地鸡毛》是刘震云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内链变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
小说叙写的是当代生活中一个小职员极其平庸琐碎且窘困的生存状态,主人公小林本是踌躇满怀、心比人高,有着高品味的追求的大学生,分配到国家某部委机关上班,接受社会大环境的磨砺。
小林为了买豆腐而耽误了单位的班车,又因赶公交车而忘了把豆腐放进冰箱,致使豆腐变馊,为此和老婆小李争吵起来,当争吵即将升级时,查水表的瘸老头来警告他们说有人举报他们晚上偷水,小林夫妻马上想到了对门自称长得像印度人的女人告的密。小李晚上又想到了最近调动工作的事,本来小林已经托人了,可由于心急,让人事处的头头知道了调动工作的事也搁置下来。
小林的老家在农村,家乡人来北京都到小林家,时候长了,引起了小李的不满。小林的孩子感冒了,由于小李在单位开的药还没有吃完,因此省了不少钱,为此一家人很高兴,晚上还商量九月份孩子入托后辞去保姆。九月份,小李的单位开通了班车,小李不用在调动单位了,但因为是头头的小姨子搬家才加开这线班车时,心里有些别扭,但想到不用调动工作,又高兴起来。但孩子入托又面临困难,好的幼儿园不能去,而这时保姆又辞职了,家里很乱,可在这时对门印度女人的丈夫却给了他们一个好幼儿园的名额,后来才知道是让自己的孩子当陪读。
小林在菜市场碰到了卖鸭子的大学同学“小李白”,“小李白”让小林帮他卖十天的鸭子,每天20元,开始小林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可是每天能捏200块钱,又感觉好了些,当同学回来后,自己还有些恋恋不舍。元旦过后,由于没给幼儿园的老师送礼物,女儿闹着不肯去,于是小林跑遍全城高价买下了女儿指定的炭火。晚上,小林梦见自己盖着一堆鸡毛睡觉。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七
忙里偷闲的间隙,读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地鸡毛》。小说总体情节很平缓,甚至没有出现大的冲突。全部内容只是九十年代一对在北京机关工作的年轻夫妇的琐碎日常:三餐、工作、保姆、孩子等等。简单流畅的情节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对生活的写实与丰富的细节,还有人物的真实的心理状态。
印象深刻的有主人公每天早上起来买豆腐,一块馊了的豆腐差点引发家庭战争。还有农村出生的主人公面对老家来人的心态,“谁知兴冲冲回家,老婆还没下班,家里却来了两个老家人。小林象被兜头浇了一桶凉水,一天的好兴致,立即跑的无影无踪。”
书里还有一段话,让人看的想流泪。“两人都是大学生,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狗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一辈子下来谁不知道谁!”
读完小说后有一种莫名的悲凉。前和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烦恼的问题也差不多。房子、车子、孩子,日复一日我们为这些工作、奋斗、与人事纠缠。沉迷于生活的琐碎,并开始从中找到乐趣。纠结于生活的不顺,与伴侣争吵又和好。只是某个瞬间,自己会恐惧逐渐变成一台机器,惧怕某一天早上醒来会变成一只甲壳虫,就像《变形计》格里高先生一样。深夜或者无人时会想到曾经的理想,也想为之努力。但是很快生活像潮水一般涌来将你淹没。
绝大部分人过的都是平凡的生活,这种生活并非一无是处。为什么小说给人一种荒芜的感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主人公的生活除了日常的琐碎已经没有其他的东西了。这让他的生活本身变成了人生目的。除了应付日常生活,主人公的心灵没有空间存放其他东西,比如理想,热情,和珍贵的情感。没有了这些东西,生活就只剩一地鸡毛。主人公是毕业几年的年轻人,却已经看不到年轻人的活力,为理想奋斗的渴望。
有一位作家说“爱之于我,不是一蔬一饭,而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这里的爱可能不止是单纯的男女之爱。人在世界上,如果没有对人或事物的热爱,没有对目标的向往,很容易变成精神麻木的人。虽然肉体在行动,但是没有人的活着的气息。
小说的最后,听闻曾经对自己多加照顾的老师的死讯主人公伤心了一天,然后继续担心他的大白菜去了。虽然主人公的生活还在继续,但是小说已经结尾了。因为这个人身上,已经没有值得书写的东西。小说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滚滚洪流中人们的身影。而我们有时候也在这镜子里面。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八
沙哑,粗浊的锯声随着一阵断裂的爆响消失了,然后是树叶摩擦的沙沙声,宿树的麻雀哀鸣着飞走了。一声巨响后,世界又静下来了。
一棵老树倒了!
英子,出来帮忙。
给张奶奶送去。
英子小心翼翼地接过,奶奶又嘱咐道,
叫她别太省,用完了再来拿。还有很多哩!
知道啦。英子答应着,向院外迈去。
奶奶和张奶奶的交情很深了,两个鳏寡老妇守望相助了几十年。张奶奶的老伴奔赴黄泉后,奶奶陪着她度过了那段最困难的时光。张奶奶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一有好的东西就先想着奶奶。豆野里的豆熟了,菜圃里的菜青了,果园里的果香了,都先送来给奶奶尝鲜。奶奶就用这好豆点了碗丰润柔滑的豆花,用这好菜腌了缸咸香爽口的泡菜,用这好果酿了壶香醇浓郁的果酒,还不忘再把着浓浓的心意装在陶罐里,叫英子回赠给张奶奶。
英子就这样为两位老人传递着情谊,她想,这土地上的庄稼是一代代的.生命在无止息地轮回,而两位老人难得可贵的情谊也是如此。英子喜爱这份传递温情的工作,就像她总是那么喜欢麦浪翻滚的粮田一样,都给人以充盈的幸福感。
怎么了?英子寻思道。
这时,张奶奶被几个穿红戴绿的年轻人簇拥着从屋里出来了。英子瞧见张奶奶的头发难得的油光整齐,穿着也很体面,提着一个大大的行李箱,像是要出远门。
张奶奶。英子怯怯地叫了一声。
噢,是英子啊。张奶奶这才发现了默默站在角落里的英子,继而又不好意思起来,这孩子,怎么来了也不进屋,干站着。
奶奶让我来给您送柴火。英子递上那捆柴,您这是要去哪儿?
妈,该走了。她的儿女唤她了。
英子啊,好好照顾你奶奶,你大了。?张奶奶还想说什么,儿女们已经来拉她上车了。英子抱着一捆柴,看着张奶奶上车了。她看见张奶奶的裤脚边上还粘着圆滚滚的苍耳,也跟着她要去城里扎根。
终于,车远去了。化作一片扬尘。
那一晚,英子在长夜的烛火下睡得很不踏实。她梦见那只芦花鸡变成了一锅油油的鸡汤,而奶奶睡在一地软软的鸡毛上。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九
小说《一地鸡毛》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一对小夫妻日常生活的描述。作者刘震云没有运用华丽的词藻,没有对人物进行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以非常传统、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通过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小事,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小人物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写活了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下观念的转变。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小林家的一斤豆腐馊了”,这个“豆腐”代表日常生活中最平常化的东西,作者从一个如此渺小的东西切入生活,展开故事:
自视有些清高的主人公小林和他妻子都是外地人,大学毕业后留京,慢慢有了孩子有了房子。随着生活烦恼的不断增加,使曾有过宏伟理想,对局长处长都不放在眼里的小林思想开始转变。为了调动工作,清高的小林和妻子也开始四处找关系,买贵的礼物不值得,买便宜的送不出手,最后买了一箱可乐,被拒绝后感到窝心也为花了钱感到心疼;对门为了使自己孩子有个伴,帮忙把小林的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感觉孩子成了“陪读”,“心里像吃了马粪一样感到龌龊”,也只能自我安慰一番;买大白菜可以报销,为了不吃亏,小林一下子买了五百斤;帮同学卖鸭子,被单位发现,小林本着“在单位就要真真假假,真亦假来假亦真,说假话者升官发财,说真话倒霉受罚?quot;的想法,说谎逃过了领导的责备;从前帮人办事,小林”只要能帮忙,他会立即满口答应。“,后来发现”那是幼稚,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所以在帮查水表的老头办一件举手之劳的小事,说成不好办,得到一台微波炉作为报酬;过元旦要给幼儿园阿姨送礼,小林怕别人说自己抠门、寒酸,跑遍全城买到高价炭火送给阿姨。当天晚上小林梦见一地的鸡毛和蚂蚁般的人群。
我总觉得人应该有些美好的向往和追求,人的精神世界里不应该最后空荡荡的只剩下两种东西--金钱和权力。作者刘震云也许也是这样想的,因此,在琐碎的生活面前,主人公小林依然有种种感受:”有宏图大志怎么了?有事业理想怎么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这样的感叹正是理想主义还没有完全丧失的表现。我看到了普通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冀,在淡淡的感伤与无奈中突出了生存的执著与坚定。
《一地鸡毛》写得不是凡人小事。写得是凡人大事。这些小事放在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你可以问问走在街上的人,对他个人来说,是分房子,长工资这件事大?还是苏联解体的事大?我想答案一定是前者。凡人无小事。泛泛地说,苏联解体、美国和伊拉克的战争、埃塞俄比亚的大饥慌、柏林墙的推倒,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事。而孩子的入托问题、长工资评职称的问题、分房子的问题,包括发生在“八部七局六处”里的琐琐碎碎的事情,则被公认是发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小事。但这些小事放到个人身上,就变成了大事。所以大和小的关系是相对的,角度不同而已..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平民百姓,看起来需要面对很多人,但其实不然。每个人真正需要应付的不过也就是七八个人。把身边的这七八个人应付好了,日子就太平了。这七八个人摆不平,日子就不好过。这就需要拿出你的全部人生智慧来应付。态度当然得是积极的,不能掉以轻心。从这个角度说,《一地鸡毛》是一部积极上进的作品。是生活的主旋律。有人说它很消极,我不同意。如果把它拍成了一部消极的作品,那我也认为可以不拍。《一地鸡毛》里的人物全是正面人物,没有反面人物。如果他们之中的某些人做出了伤害别人的事情,那也是出于自我保护不得已而采取的自卫行动。他们的本质都是善良的,对生活对人群都是充满善意的。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刀光剑影;看似不咸不淡,实则波澜壮阔。一切都不露声色,于形中势不可挡。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部非常耐人寻味的小说,虽说讲的只是些许生活琐事,但我看到的,是生活与理想相遇的时候我们又能不能坚守自己的内心呢。
主人公小林在初出社会的时候还是一个颇为稚嫩的青年,每天上班不修边幅,也不懂得官场上、社会上的“道理”,但三年之后,他发现别人都升职、有房子、有钱的时候,他却还在原地踏步,本来他还有理想有追求的,但最终也不得不因为经济条件差而帮着曾经是一个诗人的同学卖白板鸭。
他从有理想有追求变得世俗而堕落;从不愿送礼到最后自己也享受着查水表老头送来的微波炉,在《一地鸡毛》中,完成“蜕变”的不仅是小林,还有小林的妻子,短短几年由温柔婉约的女大学生变成偷水的家庭主妇,生活的琐碎和重压,这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将他们那时的梦想磨得粉碎,生活中无非剩下好单位、与保姆的冲突、买菜、给女儿找好学校等等。
看到这,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自己,有很多时候真的很难保证自己能不免俗地站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候而不至于趴在那一地鸡毛上。年轻的我们仍会嫉恶如仇,看到一些黑暗的事,我们也会义愤填膺地想尽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些事,即使我们可能知道这些力量微不足道;看到一些人急于拙劣地展现自己的时候,我们会投向不屑的目光。可能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幼稚、天真,那同样地,他们在我们眼里也是投机取巧。我不敢说哪个高尚哪个卑鄙,因为我也不能保证自己以后不会变成那一片黑压压的蚂蚁中的一员。
如果做不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那我宁愿变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不愿那世俗的外衣那么快地就遮蔽了我那些看起来无谓的精神追求。
生活中的物质追求如同一个黑洞,精神上的匮乏使人陷入琐屑的洪流,宏图大志、事业理想在面包面前微不足道。
希望我们不会变成这样的人——整天在一地鸡毛里面挣扎、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的人。
“既艳羡物欲横流的生活,又抛不下精神世界的`追求,最终也不过就这样地淹没在世俗中,也变成了那千篇一律的黑压压中的一员。”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一
人若会自我安慰,也许会少些烦恼。人若太会自我安慰以致自我放纵,那也许就会变得有些面目全非。现实中我们大多数人是爱怜自己心疼自己的,所以在这个现实到冷漠无情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是一撞南墙就回头,一被蛇咬就处处小心翼翼连井绳都怕的,有些甚至是尚未被撞被咬就小心做人的了。《一地鸡毛》中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男女主角们,没受过高等教育的小配角们,甚至是涉世未深读幼儿园的小孩子都呈现出在这片土地上流于世俗的倾向。
其实,小说中也有回答。老婆偷水,小林也觉羞耻,三日后停止。老婆细数保姆差错,小林也会细想到小保姆的不容易。小时候受恩于老师,一直牢记在心,老师来访,小林也知人应报恩。可见,我们活着,并不是只是无情自私,人性深处也有善根。但现实是残酷的,由不得你自命清高。老婆换单位只能找人帮忙,孩子上学你得想办法,别人家长送礼,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下。于是,妥协了,流俗了。该求人的求人了,你不求自有人求;该送礼的送了,你不送自有人送;该像个世俗中人的就流俗吧,反正大家都如此。多好的自我解脱,就这样在自我安慰中流俗了。
然而,人有时候又是清醒的。夜深人静时还会反思自己的不对,遇见老朋友时,还会回想曾经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青葱年月。在街上碰到“小李白”,小林也是马上就问“你还写诗吗?”,不想遭到同学一阵嘲讽还觉有理。“屁!那是年轻时不懂事!诗是什么,诗是搔首弄姿混扯淡!如果现在还写诗,不得饿死?混呗。”“看,还说写诗,写姥姥!我可算看透了,不要异想天开,不要总想着出人头地,就在人堆里混,什么都不想,最舒服。”是啊,你还写诗吗?你还是那个曾经象牙塔里的怀梦少年吗?屁!既然连诗人也堕落为卖鸭俗人,那我们这些平常之人更应顺应生活之流,甘于油盐酱醋的平庸之中吧。小说后半部分老婆沾单位头头小姨子的光而有了便捷的班车,孩子因陪读而上了别人单位的幼儿园。小李同志开始还生气地抱怨,本以为是领导的关心结果是沾别人的光。小林找各种理由安慰着生气的老婆,就像是给自己向现实妥协找借口一样。当同样的事情再落在孩子身上时,也是生气愤怒后该怎样怎样。为什么不反抗?既然尝到了低头受惠的甜头,那自觉颜面受损时自己安慰安慰就好了吧。
小说的点睛之笔莫过于小林家第一次接受别人送的礼,一个价值不菲的微波炉。开始夫妻俩还觉得不好意思,最后一想到微波炉能带来的好处也就乐滋滋的收下了,还认为生活自此改变了。如果说之前换单位,孩子入托等事是迫于现实规则,那么现在不在幼稚,已经成熟的小林也开始主动地利用规则了。生活就像一出戏,在不断地练习中教会戏子们“以牙还牙”的套数。
“谁也不是没有事业心,大家都奋斗过,发愤过,挑灯夜读过,有过一番宏伟的理想,单位的处长局长,社会上的大大小小机关,都不在眼里,哪里会想到几年之后,他们也跟大家一样,很快淹没到黑压压的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人群之中呢?你也无非是买豆腐、上班下班、吃饭睡觉洗衣服、对付保姆弄孩子,到了晚上你一页书也不想翻,什么宏图大志,什么事业理想,屁,那是年轻时候的事,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大家都这么混,不也活了一辈子。
作家池莉说过:“现实是无情的,它不允许一个人带着过多的幻想色彩。?那无边无际的事务,琐碎、浩繁的现实,差不多能够淹没销蚀一切。在它面前,你几乎不能说你想干这,或者想干那,你很难和它讲清道理。生活,何止是烦恼。”如果说小林一行人与理想的背道而驰是因为流俗从众,那么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这个世界是怎么了。毕竟,人是社会动物,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细细算了下,这篇篇幅不长的小说里包含了看病难,就医难,攀比心态,找关系走后门,玩忽职守,城乡差异等众多问题。从1991年小说发表到今日,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好好解决,有的甚至呈现发酵状态。这也是今天这篇文章也能引起人们深深共鸣的原因之一。
小林家也算得上中层阶级,在其下的还有生活更加困苦的底层人民。比如北京井底人王秀青,当新京报的记者问他住在井下是否有尊严时。他说:“尊严?分对谁讲。像我这样的人,跟要饭的差不多,尊严在我身上谈不上。2008年,我在路边擦车,城管把我抓走,把狗从笼子里放出来,把我关狗笼子里,我是想要尊严,那时还有什么尊严呢?”我们活着首先需要的就是面包。在小林想像那个富豪一样好好招待老师时也知道这一切都需要物质条件。物质条件如何获得?这不仅仅取决于你的劳动你创造的价值,还倚赖于这个社会的分配制度。
小说中矛盾的症结所在正是权力的滥用。如果想要办什么事,要么你有权,要么你用人情或金钱来换取。在妻子吵闹着要换单位时,小林想的是“我们都无权无势,两眼一抹黑,哪个单位会要你?”最后只好找关系送礼。在孩子“入托”问题上,小林夫妇因为手中没有掌握“权力”而孩子不能“入托”,可是对门邻居“印度女人”同样手中也没有“权力”孩子却照样能够“入托”,这其中最大的奥秘就在于“印度女人”那个出入神秘的富有丈夫。一个人生活的需求是多样的,来掌控这些需求的权力也是细碎的。小权利的分散让人们没有了对犯罪违法之类的恐惧,也就堂而皇之的用其为自己谋利了。当人们在生活中领教了这权力的厉害,也学会了利用自己手上或多或少的权力。人与人之间的某种人情世故也由此产生了吧。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二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孤单,就是无论有多少人与你为群,你依然是茕茕孑立。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无助,就是无论有多少种帮扶方式,你总是靠不着边儿。
蚂蚁群出群聚,个体永远弱小。蚁族大学生虽然扎堆成族于都市,但是却个个自叹微如草芥。有道是:前不见盟友,后不见援兵,念生存之艰辛,独怆然而涕下。
不是有意在年关煽情,只是自己也历练过蚁们之艰辛,因为梦过他们的梦,因为苦过他们的苦,所以个中滋味,我这如今坐着说话的也有点腰痛之感。
很多坐着的人也许会发问,为甚非到年关了还要继续在找工作这难题上纠结,不能待来年从长计议嘛!
“蚁”们可以给出年关要找工作的n个理由,偶在这里也不妨对蚁族大学生年关找工作的那些事儿做一盘点:
一,面子问题:
失业大半年了,平常都可以遮着过、捂着过,现在年关走亲串友,咋给“可恶”的关心自己的人一个说法呢?个人价值体现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社会认同感。中国人最在乎一个面子——你别以为80后就是丢了这要面子传统了,他们是要了“里子”,更要“面子”,里面要滋润,外头也得光鲜。因此,临近年关没工作的蚁们着急啊,特别是脸皮薄、历练浅的。他们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同学、朋友和家族里的长辈。是撒个无伤大义的小谎呢,还是彻底坦白无业游民之身份?面子,还是赤子?这是个难题。
二,“里子”问题:
假如年前工作搞掂,莫管好孬,至少有个驴权且骑着,大不了年后骑着驴找驴。反正有了驴骑,过年期间就可以暂时不考虑,先过了这年再说。
三,避免失败感: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好是公认的,用方市场实力强大,干哪一行的都说累。当今的英雄不在战场,而在职场。初入职场打拼既无资历又无社会关系的“蚁”们,每一次丢工作,都加重一层失败感。赋闲在家的日子尤其容易滋生恐惧:恐惧被大潮所抛弃,恐惧自己真的应了那句话——眼高手低;恐惧有房有车的生活永远是别人的故事。一次次的挫折累积,一点一点的恐惧堆蓄,到了年底的时候,这个心变得特别敏感和脆弱。他们需要有份工作,以避免年底盘点的强大失败感。
做不了职场英雄,也混不到一个小卒子跑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不得不泼一些真实的凉水。蚁族大学生年关找工作注定一地鸡毛。过来人可以给出年关注定找不到好工作的n个缘由。我这里也略吐大实话一二三。
哪里有了蚂蚁群,呼儿咳呀,哪里“蚁”们就伤神。蚁族大学生,面子里子,敌方我方,偶都给你们思虑一通了,大家的工作问题之于这年关,真的是“一地鸡毛,不见成鸡(成绩)”,hoho。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三
这篇小说短小精悍。它的情节是围绕一对小夫妻的生活、工作而写的琐事,好像一地鸡毛,题目很贴切。读后感觉作者对小说人物的心理描写很到位,人物刻画得很饱满。虽是三口之家的日常琐事和工作或人际往来的事,但读起来耐人寻味,可以说淡而有味。
开头就是小林家一斤豆腐变馊了。多么平常的小事,但对小林来说却是大事,这就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想了解小林的家庭情况和他这个人。一块豆腐引起了夫妻俩的矛盾,矛盾随之放大,演变成吵架,之后又出现了小保姆事件,两人又一致对外,可以说“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书中让人印象很深的有几件事,一是小林找关系帮老婆调动工作那章。为了托人办事,可同时找了两个人,结果得罪了一方。之后又想送礼,可礼没挑对,送了领导也没要。俩人尴尬之极,感觉很丢人。二是为了让女儿上好幼儿园,找后门托关系都无济于事,最后竟然是对门帮着弄上去了。小林夫妇感激不尽,可事后才知道其实对门为了让自己女儿有个陪读的,顺利融入校园生活。俩人虽生气,可不能委屈孩子,学还是照样上,大人心里憋屈,好像受了羞辱,也只能自己受着。之后女儿不开心,原来他们没有给老师送炭火。最后小林高价在郊区旮旯小店买到,送去之后,女儿才恢复常态,高兴去幼儿园。三是小林自己学会收礼。开始还担心害怕留下把柄,可享受到了好处,得到甜头,也就不多想了。好像这些事在现在社会中依然很多,虽然作者是二十多年前写的这个小说。但现在读来依然有现实意义。虽然背景不同,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还是符合当前情况的。关系这无形的手在国人办事起了多少关键作用。
这本书里反应了人情世故,世俗礼节之类的,对于为人处世还是有所教益的。尤其出入职场或刚成家的,看后会有些心理准备。例如有关人际交往的:能帮忙先说不能帮忙,好办先说不好办,这才是成熟。文中也反应婚姻现实的一面。婚姻不是那么美好如童话,也不那么可怕。虽是一地鸡毛,可也有日常的乐趣,烦恼在所难免,关键如何化解,如何从中习得教训,夫妻共同成长。其实也能从中看出一个愣头青样的普通人在生活工作碰壁后如何变得圆滑世故。就像文中小林说的一句:其实世界上,事情也很简单,只要弄明白一个道理,按道理办事,生活就像流水,一天天过下去,也蛮舒服。
可能不同的读者对这样的小说会读出不同的体会,就像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作者之所以事无巨细地写出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好像在提醒我们这些小事处理好了,关系理顺了,家庭工作会游刃有余。因为大部分人都面临这些琐事,不要轻视这些小事,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带来大问题。不知谁说过,即使生活是一地鸡毛,也要把它扎成鸡毛掸子。让我们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吧!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四
很现实。从各个层面剖析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种种矛盾。
一想到再过十几年,或许更短,我也会过上这种索然无味的日子,生出悲伤来。生,简单;活,也简单;但生活很难。
经历各种事情后,被灌输种种理念,甚至一个幼儿园的小学生都学会了送礼。这样残酷的现实,以后的日子可能顺风顺水,也可能寸步难行。这取决于你读懂了多少规矩。
我们心中的那些冲动,一天天被生活冲淡,稀释。到了最后,竟一丝味道了没有了。唯独剩下自己创造的复杂的乏味的世界。被一堆鸡毛蒜皮的事左右着。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五
花了四五天,紧赶慢赶的看完了这本书,在午休后、在钓鱼时、在火车上或在临睡前。我以为这是一本有关哲学类的书,看完荐言时,便了解到这也许是贴近百姓生活和世间百态的一种人与人之间对话的一种思考。这书没有想象的沉重,也许是经历还不到,但确实有时候让人感慨叹息,有些话觉得甚是有理。
说话,是一门学问,这在蔡康永那倒真是一门考的不错的功课。这里面一些句子感觉也是跟心理学有关,不过心理学本来就是研究人心的,讲到人们的内心便也会和那门学问有关了。作者喜欢用一层层剥洋葱的方式,与你娓娓道来。下面是我摘抄的一些话和想法。
一、老李记他娘的仇,记仇不是记血窟窿的仇,而是他娘砸过血窟窿后,仍有说有笑,随人去县城听戏去了。老李长大之后,一个是慢性子,一个是急性子,对每件事的看法都不一样。早读里面有一句话,很多孩子不愿听从父母的,却把父母模仿的惟妙惟肖。这大概是两种选择吧,一种是恨的选择了相反的方式去生活,另一种恨着却也成为了那样的人。这是一种对抗的两种结果,前一种有意识的选择,后一种似乎更多是无意识的模仿。有些事,怪罪的不是那件事情本身,却是因那件事而起的衍生物或者说是做完那件事的心态和行为,这里便是。娘收拾了老李,他不怪她,却是怪他娘打了他还很快乐的去玩了,说明根本没当一回事,也并不心疼,这就让他生了气,也伤了心。
二、1)当面骂人不算欺负人,骂过第二天,老蔡又把老斐挨骂的情形,当做笑话,说给别人,就算欺负人了。2)原来杀老马并不是为了杀老马,而是为了杀给人看。3)正因为断的七零八落,延津大治。不到万不得已,不到杀人放火的程度,延津人不告状。不告状吃些小亏,案子被断的得七零八落,就要倾家荡产了。大家的是非大家自己解决,延津倒显得一片太平。文中也有许多让人看了哭笑不得的事情,逻辑怪又人性合理。在一个个村落,大部分人家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相互邻里也都认识,本可能是一派和睦之气,却也可能因为口耳相传的话变了样闹得鸡犬不宁,不得安生。而有些人的心理也是自私或太好强,喜欢把自家的丑事张扬出去,以为自己有面子,实则是丢人,丢自己家不和睦的丑。也为那一口气或者揪着理不放,非要让别人下不来台。也有那种市井小民心态,自己得利不算得利,要别人吃亏才是占了便宜,真是扭曲实质,以别人为参照物。
三、能因为一句话杀人吗?这话在文中出现过多次,当然,后面都没有因为一时冲动而干傻事。人们不知是因为那令人憋气的话透不过气,还是心里本就一团浆糊。在一个不大的村庄里,似乎别人的话很重要,重要的可以杀死一个人。是啊,世代生存定居的地方,若是一直在背后被人指指点点,而却也只能困在那个地方,确实让人气闷,会有时郁闷地想要杀人解气吧。在现代,我们因为交通便利和网络的普及,我们可以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多彩又多样,不再囿于那一个村子,视野可以打得更开了,也不会被唾沫和冷眼淹死了吧,尽管这又意味着面临新的挑战和世界,也许更为艰难。
四、原来一件事,中间拐着好几道弯呢,世上的事情都绕。这里面讲述的一些事情真实又让人唏嘘,因为中间的因因果果而造就的一种猝不及防,也让人觉得就是日常生可能会发生经历的事。就像现在的新闻,我们看到的也许只是冰山一角,有许多的东西还未被还原就被一些人作出判断,而当事情慢慢浮出本来面目,也许是一样的结果,但看法却不一定和当初一样。有时候,我们也会忘了事情发展的过程和曲折,而只以结果去评价他人或自己乱生一通气。有时候,冷静下来,理理清楚,也许事情和想象会不太一样。也因这些绕来绕去,才有了一些缘分吧。
五、无论是吴摩西,牛爱国还是宋解放,或是这书中许许多多的角色,都想着能有个说的话上的人。作者说:“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其实,现在我还只能有点意会他的意思,并不能清楚地对自己解释清楚。但他们不论年龄、地域、身份而能够聊得来,确实不易,也是他们这看似枯燥的人生中的一抹光亮。很多人看似简单平凡,却也不知道一路走来经历了多少事,不过,本也就是平凡人该经历的事吧,只是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些陪伴着的,能聊得来的伙伴,那也是一种幸福了。
看这本书时,能够感受到一些无奈和孤独,也会为他们有说的着的人舒出一口气。至少在于我,是幸福的,我能够与书里的人对话,可以与自己对话,也可以和家人朋友们对话,都是能够聊得来的人。
刘震云一地鸡毛读后感篇十六
最近拜读了刘震云先生的《一地鸡毛》,这是一本不错的书,说是短篇小说,思想却很绵长,平凡的语言叙述着鸡毛琐事,大学毕业的小林和小李进了一家不错的单位,纯真的小林洒脱不羁,文静的小李眉清目秀,美好的爱恋眷属在单位的筒楼里,和别人同住,共用一个卫生间也没有可在意的。
然而随着小孩子的出生,拥挤、拮据的生活尾随而至,小林不在意气风发,小李不在温柔婉约,他们操心的是孩子的牛奶太贵,晚饭的白菜哪里买便宜,共用的卫生间不在整洁,孩子的哭声和音乐声交织出焦躁、烦扰的情绪,这些生活琐碎的.鸡毛磨去了他们的骄傲,逼迫着他们坠入世俗。文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林半夜做了一个梦,梦中他梦见自己睡觉,上边盖着一堆鸡毛,下边铺着许多人掉下来的皮屑,柔软舒服,度年如日。
又梦见黑压压无边无际的人群向前涌动,变成一队队祈雨的蚂蚁。怀揣着梦想的小林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年后梦想变成了一堆鸡毛,真是让每一个人唏嘘不已。这其实就是面包和自由的选择题,假如你选择了面包,便就要在柔软的鸡毛中寻找借口。
文章的结尾很是耐热寻味,曾救过小林老师的过世,小林为此难过了一整天,但是他坐上班车后却想到的是家里的大白菜。
我们不能评价小林好与不好,但是他的生活却给我们作出提醒,提醒我们想要怎么度过自己的生活。我想这也是刘震云先生写这篇文章目的所在。生活有许多种,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