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方法,进而提升个人素质。总结要体现自己的思考和反思,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事实。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士总结的成功经验,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一
1教师出示课件:
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师: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成语。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读成语。
师:这些成语有一个共同特点,谁来说说?
生: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
师: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写作中。
2质疑。
师: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愿意介绍一下扁鹊?(板书:扁鹊)。
生:汇报资料(点名回答)。
师:你们预习得真充分。
师:老师也查找了资料,并且制作了一张扁鹊的名片。(出示课件)。
生:有名的医生。
师:那么有名的老师叫——(生)名师,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叫——(生)名嘴。
师:可有一天,名医扁鹊却捻着胡子摇着头说:“……臣是以无请也。”——是谁,得了什么病,居然让这位可以起死回生的神医束手无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通过学习《扁鹊治病》一文,找找答案。(板书课题:治病)齐读题目!
师:看了题目,你还想问些什么呢?扁鹊给谁治病呢?(板书:蔡桓公)。
师:指导蔡字书写,先写草字头,下面是祭祀的祭,右上角先写横撇,再写捺。(生看着老师板书,伸出右手食指书空)再读课题。
3整体感知,梳理脉络。
师: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老师看看谁能读准下列词语。
出示课件: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提示睬、敷——书写,骨髓——读音)。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你能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扁鹊多次()蔡桓公,指出他病在何处,蔡桓公不予()。病在肌肤,热水()就能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服几剂()也能治好;一旦深入(),神医也无法()了。
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拜见蔡桓公?都说了些什么?结果怎么样?(用不同的符号标画出来)。
课件出示:扁鹊专用诊笺。
时间:
患者:
病状:
患者表现:
整理人:
蔡桓公。
皮肤。
及时就诊。
1.我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2.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扁鹊。
指名汇报。
师生共同探讨——。
1.皮肤有病——(扁鹊怎么发现的?)站了一会儿(只站了一会儿就能发现病情,说明什么?)——医术高明,不愧名医!
2.想象蔡桓公说话时的神态!
扁鹊走后,他又是怎么想的呢?(点名回答)——说话时的神态、动作会怎样——所以,他才会对左右的人说——读!(体会蔡桓公的性格特点)。
3.小结:扁鹊第一次拜见蔡桓公,很短的时间就发现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病,但是蔡桓公却不以为然。其实,他不知道,正是自己的不以为然却埋下了隐患。
4.扁鹊一共几次见蔡桓公?
请同学细细读文,完成下面的表格。(看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和态度都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
扁鹊诊断蔡桓公病症专用便笺。
诊次。
日期
病情变化。
治疗方法。
蔡桓公态度。
第一次。
有一天。
皮肤上有点小病。
热水敷烫。
认为自己没病。
第二次。
过了十来天。
病在皮肉之间。
扎针。
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第三次。
十来天后。
病在肠胃。
服汤药。
非常不高兴。
第四次。
又过了十几天。
病已深入骨髓。
无药可救。
感到奇怪,派人去问。
观察表格,你们发现了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
1.前三次见面,蔡桓公的病还有治。(即有治疗方法)。
2.蔡桓公对扁鹊的态度都是不高兴、不理睬。(前三次不以为然)。
不同——。
师:随着时间的推移,蔡桓公的病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书中相关语句(扁鹊说的话):
第一次拜见:有一天“皮肤上有点小病”
第二次拜见:过了十来天“发展到皮肉之间”
第三次拜见:十来天后“发展到肠胃里”
师:你们已经学着扁鹊的样子在劝蔡桓公了。
师:那么第四次扁鹊为什么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
生:“深入骨髓”
师:病情由悄然不觉到来势凶猛,治疗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
在皮肤上:热水敷烫。
发展到皮肉之间:扎针。
发展到肠胃:服汤药。
深入骨髓:无药可救。
生:因为蔡桓公不以为然。
师:蔡桓公对待病情的态度具体表现在——。
生:最初认为自己没病。
扁鹊再次拜见时,他很不高兴,没有理睬。
扁鹊第三次拜见时,他非常不高兴。
看见扁鹊远远望见他而跑掉,他感到奇怪,于是派人去问。
生: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
师:(如果你是蔡桓公身边的大臣,估计蔡桓公就不会这样了。)蔡桓公这样固执己见,扁鹊为什么还要三番五次来提醒蔡桓公的病情呢?(如果你就是扁鹊,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劝诫他及时治疗,足可见他医德高尚。(医者父母心)。
小结:当蔡桓公病入膏肓后,他终于相信扁鹊的话了,但是为时已晚。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人(机警之人,懂得自保)。
桓公是一个——讳疾忌医、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的人。
如果有人指出我们身上有小毛病,那该怎么办?(听取家长和老师的劝告,及时改正小毛病……这就叫防微杜渐)。
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懂得了小毛病要防微杜渐,及早改正,千万不能讳疾忌医。
2.总结课堂,拓展学习。
我们知道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告诉我们某种道理,让我们获得人生的智慧,更好地为人处事,这就是寓言的魅力。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寓言故事图片……)我们课后可以去读一读,相信阅读之后你会获得更多的人生智慧。
四、板书设计。
扁鹊医术高明。
蔡桓公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
2、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理解故事及其寓意。
2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当我们受到病毒的侵袭生病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医治)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就有人有病不承认,不医治,最后落得个可悲下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扁鹊治病》一文,看看那个有病不承认的人,最终得到了什么下场。
2、板书课题。
3、简介扁鹊。
二、整体感知。
1、师范读,生注意字音。
2、学习生字,勾画生字,指名读,提出难读、难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识记。
3、生自由读课文,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
1、诵读课文,了解课文所刻画的两个人物的形象如何。
生读后发言,师点拨。
(本文刻画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扁鹊是个医术高明的医生,蔡桓公是个盲目自信,傲慢固执,讳疾忌医的国君,故事围绕“有病、无病”这一尖锐矛盾展开争论)。
(生讨论后归纳:从“站了一会儿”说明扁鹊作了仔细观察后才下的断言,而并非信口开河,而蔡桓公“毫不在意”,说明了他盲目自信。他后来对扁鹊的评价,又说明了他的无知和偏见)。
3、扁鹊第二、三次见蔡桓公,均隔十天左右。他又说了些什么话劝蔡桓公,结果又如何?短短20天后,蔡桓公的病情有何变化?(由肌肤到肠胃)。
4、当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时,为什么掉头就跑?从这个动作,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个动作,间接看出蔡桓公病情已到了无可救药的程度,联系上下文又可见扁鹊医术高明,诊断准确,机警)。
5、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是什么下场?
前四次相见之隔为十来天,而这次只用了“五天后”?说明蔡桓公病情急骤恶化,扁鹊诊断准确,说明上文扁鹊见蔡桓公掉头就跑,实在是事出有因。最后,蔡桓公病死了,是故事发展的结果,也是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必然恶果。
6、理解词语:讳疾忌医。
四、说说你从这个寓言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病情扁鹊蔡桓公。
扁鹊治病一见病在皮肤恐向体内发展毫不在意。
二见病在皮肉之间不治还会加深不理睬。
三见病在肠胃不治会更加严重不高兴。
四见病在骨髓掉头就跑派人问。
五天后浑身疼痛逃秦病死讳疾忌医。
十分有害。
(要正视缺点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寓言。
1、看图猜故事,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介绍扁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认读生字、词语。
3、辨析生字,指导书写。
三、抓住“名医”,读悟感知。
(一)感受“医术高明”
1、默读课文,用“――”划出能体现出扁鹊医术高明的句子。
汇报交流:(课件出示)。
扁鹊通过简单的看、望便能知道蔡桓公的'病情,真不愧是医术高明啊!(板书:医术高明)。
(二)感受“医德高尚”
医术如此高明的神医扁鹊为什么还会让蔡桓公死去呢?难道是他不想给蔡桓公治病吗?(不是)是蔡桓公拒绝治疗,他劝蔡桓公了吗?几次劝说?(三次)请用双横线划出扁鹊劝蔡桓公治病的句子。
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说蔡桓公,你认为,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医德高尚)。
四、桓公之死,追根溯源。
1、既然他是这样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名医,结果大王蔡桓公还是死了,究其最终根源是――蔡桓公拒绝治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n”画出蔡桓公拒绝治疗的句子。
交流汇报:
第一次: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你体会到了什么?提示看插图。这是一个怎样的蔡桓公?(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傲慢、不以为然)那你能带着这种自以为是,不以为然的语气读读这段话吗?(指名读)(评价)。
第二次: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蔡桓公为什么没有理睬他?表现出他怎么了?(不耐烦,生气)生气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他可能会想什么?(指名说)。
想象补白:蔡桓公很不高兴,他心想()。
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1、当扁鹊第三次劝告蔡桓公,而且说他已经很严重的时候,他仅仅是一点点的不高兴吗?(愤怒)想象补白:蔡桓公非常不高兴,他心想()。
如果扁鹊再次劝告下去的话,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了。
几次劝说都不听,还可以看出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固执己见)。
2、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态度。(个别学生展示)。
3、想象补白。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蔡桓公最终自食其果,五六天之后,蔡桓公的病的病已经到了骨髓,躺在床上,急着派人请扁鹊的时候,他心里可能会想什么?可是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已经逃到秦国去了。
五、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劝告。要防微杜渐。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事例,如:(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出示幻灯片)。
六、按照顺序,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理解了故事,明白了道理,那么这个寓言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得呢?)(时间顺序)找出时间顺序的词语。
(有一天,过了十来天,十来天后,又过了十几天,五六天后,不久。)。
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几个时间,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4、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2、明白寓意。
联系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及针对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搜集扁鹊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1课时。
一、介绍扁鹊,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医生。谁来介绍一下他?指名交流。
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一起看大屏幕!教师介绍扁鹊的资料。
扁鹊真名叫秦越人,是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他救死扶伤、药到病除,而且能做到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扁鹊所创的望闻问切四大诊法,在几千年后的今天,还被中医沿用。
3、指导书写扁鹊二字。
4、同学们,这节课咱们要学习第29课寓言两则的其中一篇,扁鹊治病。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预学单: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生交流师相机指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同学们,以后我们在概括叙事性文章的主要内容时,就可以尝试这种概括方法。
三、研读感悟。
(一)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
1、同学们,大家都说扁鹊是一位名医,但蔡桓公却病死了,他是不是徒有虚名呀?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他的医术高明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扁鹊的句子划出来,仔细体会体会,你从哪里看出了扁鹊的医术高明?(出示探究单)(学生默读勾画并交流。)。
2、指名交流。
(抓望了一眼就知病情老远望见只看了一眼、看出病态发展的趋势、解释治病方法以及蔡桓公果真如扁鹊所料病死可知)。
4、指导朗读扁鹊三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的三句话。
如果你是扁鹊,你会如何劝告蔡桓公?
你是对一位国君说话,你该怎么说?
5、也许医术高明的医生很多,可他们不一定都能成为“名医”。只有像扁鹊那样,既拥有高明的医术,又具有高尚的医德,才是真正的名医。
(二)感受蔡桓公的固执己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填写扁鹊看病的专用诊笺。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时,由小组长负责组织,记录员负责记录,组内交流时要求做到人人发言,当有人发言时,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有不同见解等发言人说完后再提出。
学生小组学习填写并交流。
3、选择学生填写好的诊笺用幻灯片投影到大屏幕上。
师引导学生通过诊笺讨论交流。同学们,你从上诊笺上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是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劝告导致无药可救)。
5、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扁鹊到秦国去了,他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同学们,把它写在你的练习本上。
小练笔: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得知此消息时,()说:“()。
生交流自己写的内容,师及时评价。
6、同学们,寓言故事特点咱们并不陌生,简单的说就是小故事大道理。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从这则寓言中也明白了深刻的道理。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要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要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
四、总结拓展:同学们,这则寓言本来是一篇文言文,名字叫《扁鹊拜见蔡桓公》,故事选自《韩非子》,(出示拓展单)在这本书当中,还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故事,请同学们有机会课后去看看。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五
1.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生:我知道扁鹊是个神医;我知道扁鹊曾经多次给人看病,所创的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我知道他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我还知道他在秦国为秦王治病,后来太医嫉妒他,把他偷偷地杀害了……)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4.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蔡桓公和扁鹊之间的故事;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蔡桓公都没有听从劝说,最后还是死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怎么样给蔡桓公治病的事情…………)
评议:你真会读书!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有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对,读书就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你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一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 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很生气,不以为然)
d: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e:指名朗读
f: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2. 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 学生自由读句子
2.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 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讳疾忌病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评议,引导: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大胆的交流交流。
能够前后结合,来谈自己的看法,太棒了!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结合课文重点的语句,体会到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这次他却掉头就跑掉了?他为什么跑了呢?
1.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皮肤病……发展到皮肉……
3. 谁还从这个句子中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呢?
4. 谁愿意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一读课文。
四、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景,音乐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 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 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 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桓公之死》 《深刻的教训》 《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 《惨痛的教训》 《 扁鹊与蔡桓公》 ……)
五、总结:
1.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 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蔡桓公
一见 敷烫 皮肤小病 不信 医术高明 讳疾忌医
二见 扎针 皮肉之间 不高兴 医德高尚 固执己见
三见 汤药 肠胃 非常不高兴
跑? 不治 病入骨髓 觉得奇怪 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六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能够进行个性朗读,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言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扁鹊的资料;
课件。
一、激趣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满天繁星般拥有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医便是其中之一。你对中医了解些什么?(中医的望闻问切,自己中医治疗的经历以及中医名家等)。
2、了解扁鹊。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这位名医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概括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三、细读课文,体会道理。
导入:就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1、再读课文,在书中勾画、填表。
拜见时间。
扁鹊。
蔡桓公。
2、组内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评价扁鹊及蔡桓公。
(作为教学重点,在推想与假设中体会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性格,为后面感悟道理做好铺垫)。
4、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
5、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原因究竟是什么?(体会道理:不能固执己见,讳疾忌医;要做到防微杜渐……)。
四、深化理解,加强表达。
1、假如你是蔡桓公身边的一位大臣,你应该怎样劝诫蔡桓公?
尝试以不同身份的人去劝说蔡桓公的练习:
“蔡桓公阿,要是---就---可是----”。
“蔡桓公阿,即使---也----可是---”
“我想对自己说:“---------------”
2、假如你也是一位医生,你认为扁鹊的做法如何?蔡桓公的做法又如何?
五、总结全文,小结学法。
抓住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蕴含的道理。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拜见、理睬、毫不在意、邀功请赏”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资料。理清课文的脉络。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明白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个性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样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群众正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资料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抓住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够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能够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那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能够明白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透过看就明白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样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能够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透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明白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样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必须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己见等道理。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讲述故事《银针救太子》。
师:战国时期,有个医术高超的医生,叫扁鹊。有一天,扁鹊行医路过虢国,虢国举国上下一片哀痛!原来他们的太子突然去世了!扁鹊觉得十分奇怪,请求进宫察看,没想到,经过他的治疗,太子竟然活了!从此,神医扁鹊的美名家喻户晓!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2、说一说: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板书:扁鹊。
(生:我知道扁鹊是个神医;我知道扁鹊曾经多次给人看病,所创的四诊法,中医沿用至今我知道他是战国时期一个非常有名的医生;我还知道他在秦国为秦王治病,后来太医嫉妒他,把他偷偷地杀害了……)。
3、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通过读书我知道了:故事讲的是发生在蔡桓公和扁鹊之间的故事;扁鹊多次劝说蔡桓公,蔡桓公都没有听从劝说,最后还是死了;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扁鹊怎么样给蔡桓公治病的`事情…………)。
评议:你真会读书!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有关的句子你找到了吗?
对,读书就应该抓住最重要的内容!
过渡:同学们真能干!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读懂这么多的内容。
3.引导学生质疑: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那么你通过读课文,听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看看谁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
4.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一会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认真!能够用心的读书,静静的思考!读书就应该这样,才能够有所收获。那么第一个问题你读懂了吗?从哪儿看出蔡桓公对扁鹊的话不相信呢,请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1.指名学生读一读句子: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b: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很生气,不以为然)。
d: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e:指名朗读。
f: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2.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学生自由读句子。
2.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学生思考。
2.引导回答:
蔡桓公:讳疾忌病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评议,引导:
谁还有不同的见解,大胆的交流交流。
能够前后结合,来谈自己的看法,太棒了!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3.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结合课文重点的语句,体会到了扁鹊和蔡桓公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过渡:又过了十几天,扁鹊又看见了蔡桓公,这次他却掉头就跑掉了?他为什么跑了呢?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皮肤病……发展到皮肉……。
3.谁还从这个句子中读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呢?
4.谁愿意把我们体会到的读出来?指名读一读课文。
四、拓展想象:
教师创设情景,音乐起: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桓公之死》《深刻的教训》《生命的代价》。
《小病成大病》《惨痛的教训》《扁鹊与蔡桓公》……)。
五、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2.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
一见敷烫皮肤小病不信医术高明讳疾忌医。
二见扎针皮肉之间不高兴医德高尚固执己见。
三见汤药肠胃非常不高兴。
跑?不治病入骨髓觉得奇怪病死。
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讳疾忌医是十分有害的”的道理。
3.在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读音和区分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人物的语气。
3.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
重点难点。
自读自悟了解蔡桓公“讳疾忌医”的语言神情,反复的`读扁鹊的解释,明白寓意。
教具准备。
1.查资料了解扁鹊和蔡桓公的生平。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留心生字新词的读音。检测正音。
2.提出自己还不理解的词语,交流理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4.简介扁鹊生平。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十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1、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讲述扁鹊的故事:20xx年前,我国有一个名医,叫作扁鹊。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看到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一打听,才知道是太子刚刚去世。出于医生的好奇,扁鹊询问了太子的病症,扁鹊由太子的症状判断太子还没有死。就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并称扁鹊为“神医”。
师:听完故事后,大家一定有不不少收获吧!你想和大家交流交交流什么?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请同学打开书,轻声读课文。
2、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的疑问,准备与大家交流。
4、检查朗读,指正读音。
5、交流自己的.疑问,师巡视,参与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老师刚才在同学们中间参与了一些小组交流,发现同学们主要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在这篇课文里为什么称扁鹊为名医?要解决这个问题该怎么做呢?对,就是把课文认真读一读,并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1)学生组内学习交流。
(2)班内交流。
(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着重从扁鹊的动作和语言上讨论)。
2,看来扁鹊的确是个神医,简直有透视眼,神乎其技。那蔡桓公身边有这样一个神医,为什么还是病死了呢?那就让我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吧。(着重从蔡桓公的态度和心理上讨论)。
(四)拓展。
蔡桓公的死真是让我们深感惋惜,如果你就是20xx多年前的见证者,你就是蔡桓公的左右手,看到眼前发生的一幕又一幕,你会怎样劝蔡桓公?赶快拿起笔在书上写下来。(学生汇报)。
(五)指导朗读:
现在我们对课文有了这样深的体会,并且知道了要学会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已见。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相机对读书的同学发问,如这位扁鹊,你为什么要不断提醒蔡桓公治病?这位蔡桓公,你后悔吗?为什么?)。
(六)延伸:故事新编。
作为神医,扁鹊没有治好蔡桓公,他有遗憾吗?作为一个君王,不能长寿,蔡桓公后悔吗?如果时光倒流,故事会怎样发展?结局由你来定。
附:板书。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
(课文讲了名医扁鹊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不听劝告结果死了。)。
板书:扁鹊 蔡桓公。
三、读悟感知。
2、过渡:扁鹊被大家尊称为什么?(名医)从课文里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 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看出扁鹊医术高明,真是一位名医啊!
这样一位名医却没有治好蔡桓公的病,奇怪吗?我们还是从课文中来寻找答案吧!我们分组来合作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一来学习。这边的三个小组围绕问题二来学习。
3、谁来说说你们准备采取什么方法学习?(先读课文,再划相关的词句,最后再说一说)。
过渡:好,谁先来说。
扁鹊开始的态度是求治。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去拜见蔡桓公。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这三个拜见看出都是扁鹊主动去劝告蔡桓公要及时治病,还说明了扁鹊医德还非常的高尚。
4、谁找到了扁鹊劝说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些句子?(诚恳劝慰)。
大家来比较蔡桓公的病一次比一次严重,那么我们读的时候,语气一句应该比一句更关切更焦急。谁来读一读,请你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男生读最后一句。
6、对于扁鹊的诊断,蔡桓公开始的态度是怎样的?(非常不相信。)。
他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他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真是胡说,我身体好好的。太生气了。很愤怒不以为然)。
这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气愤,不以为然)谁来读,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7、还有吗?扁鹊第二次劝他,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
理睬他。第三次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这些语句看出蔡桓公是怎样一个人?(非常固执)。
8、扁鹊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治)第四次老远看见蔡桓公就掉头走了。
他这时心里在想什么?(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即使是再有名的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9、蔡桓公后来的态度是怎样的?(最后终于相信扁鹊是真正的名医了)。(五六天之后,蔡桓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请”这个字看出来蔡桓公相信了。
10、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他的病吗?(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蔡桓公的病经过了几个阶段?(4个)谁来说?
病情。
能够治好----可以治好----还能治好----只能等死。
确实不是。
把这几个词放回文章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病不及时医治会成大病,不要讳疾忌医!)。
把这几个词放在生活中,你想到了什么?(小的错误不及时改正会酿成大错-----应该防微杜渐)。
既然不是病,那是什么?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和蔡桓公对对话。
(1)蔡桓公,你太固执了。
(2)蔡桓公,你讳疾忌医,结果害了自己。
(3)蔡桓公,你应该听取别人的忠告,那样,你就不会病死了。
(4)蔡桓公,你不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应该学会懂得防微杜渐的道理。
三、思维拓展。
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
板书设计:
扁鹊(名医) 蔡桓公(病死)。
求治 不信。
不治 相信。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正确读写“扁鹊、蔡桓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
教学难点:
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件出示:杏林春满,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仁心仁术,起死回生。
读完这组词语,你会想到什么?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多媒体出示本课重点词语(单个读,齐读)。
扁鹊,蔡桓公。
皮肤,皮肉肠胃,骨髓。
扎针,敷烫,几剂汤药。
教师提示“桓、髓”的读音,重点指导“蔡”的写法。
(2)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扁鹊是名医,蔡桓公却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
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找表现扁鹊医术高明的语句。
2、你有证据来证明扁鹊的医德高尚吗?
再读课文,在书上用横线划出能表现扁鹊医德高尚的句子。
(1)“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2)“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3)“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3、蔡桓公的病真的是无药可救吗?
4、导致蔡桓公之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1)“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2)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3)非常不高兴。
学完了本篇课文,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总结寓意。
鼓励学生读读《韩非子》中的其他寓言故事。
课后小组分角色来演一演。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第一课时。
扁鹊治病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1、学会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经过,理解“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
理解寓言的寓意——不要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一、寓言导入,简介主角。
1、有一种文体被人们称作“一个简短的故事,一个深刻的道理”,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寓言)
2、出示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3、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感悟一个新的道理,先来认识它的主角吧!他踏着时光的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课件显示头像及名字),他就是——扁鹊(齐读)。
4、这位古人到底是何许人士,让我们从这些成语里猜想一下。(自读)
课件显示: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3、你们从这些成语里知道了扁鹊是一个什么人?(板书:医术高超医德高尚)
4、这些成语都是对医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
5、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写作中。
6、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战国的蔡桓公发生了一个故事,并广为流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刚才听着大家读的相当流利,那么词语一定没问题吧?
扁鹊、拜见、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汤药、骨髓、医治
3、看看能不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这个故事在讲什么?
三、寻找蔡桓公病死之“因”。
2、学生交流默读自学的结果。
(1)a、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
对啊,当医术高明的扁鹊一判断出蔡桓公得病,便及时地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从这及时的劝说可以看出扁鹊是?(关心蔡桓公)
b、那么蔡桓公为何会死呢?
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冶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因为他不相信医生,只相信自己,很傲慢)
(2)a、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只隔了十来天,扁鹊就看出了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变化时,他又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b、那蔡桓公又是如何表现的?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3)a、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隔了十来天,扁鹊又看出蔡桓公的病的已经发展到肠胃了,知道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
当扁鹊发现病情严重时,他再一次劝说到——(引读扁鹊说的话)
b、这时的蔡桓公虽然没有说话,但已经怎样了?(很不高兴了)如果再劝下去,蔡桓公有可能说什么呢?(请注意蔡桓公说话的语气)
c、所以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4)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扁鹊只是望一下,就知道。)
是啊,只是远远地看了几眼,就得知蔡桓公的病已经无法医治了,可真是厉害!
(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病到什么程度,怎么治分析得十分清楚,胸有成竹,不愧为名医。)
4、同学们,请你们扮演一回扁鹊,读读这3次劝告。(学生练读)
请3位学生合作朗读;男——女——全班合作朗读。
5、在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中,扁鹊确实体现了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致使蔡桓公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他的自以为是,不相信医生)
6、如果可以穿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呢?让我们来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吧!
(小练笔)
7、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可以用一个成语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师:板书“讳疾忌医”)
8、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这最开始的皮肤上的小病,却要了他的命,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对这个微小的毛病引起重视(板书:微),进行及时的防治(板书:防),就能杜绝病情的渐渐变化(板书:杜渐),毛病就一定会治好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齐读)。
9、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或事呢?(举例说明)
四、拓展延伸
1、我们不能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要做到防微杜渐,这就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一个做人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几则寓言几本寓言的书,相信你们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的。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和书名,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郑人买履”《伊索寓言》、《大树下的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