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大全(19篇)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也是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的一种方法。如何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和影响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相信可以为大家提供帮助。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如对于体育能力差的学生以鼓励表扬为主,并适当地降低教学难度,增加其成功机会,对他们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的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二
归纳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方法,基本分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主观性的研究,如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其二是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如通过量表的客观研究。
二、研究内容综述。
概括高校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内容,其主要涉及压力源的调查、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压力程度的比较、学生对压力的应对措施、供学生参考的解决方案,以及典型人群的心理压力问题,等等。
压力源的调查主要涉及学习、人际交往、经济状况、恋爱、前途等方面;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环境等;学生的应对措施一般有消极逃避、宣泄、找人倾诉、认知调节等。
解决方案中的社会方面主要提出应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机制。多位学者提出运用多种媒体手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积极进取、愉悦和谐的社会环境,提高全民的心理健康意识,为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氛围;通过社会减轻疏导大学生心理压力,社会相关部门要切实制定并采取有效措施,配合高校,通过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社会机制来减轻、疏导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压力,遏制用人制度上的不正之风,使学校和用人单位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良好机制。
家庭方面主要提出应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等。一方面,父母本身要在耳濡目染中教会子女宽容理解、乐观豁达、自信开朗、与人为善的良好性格和品质,为子女营造一个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另一方面,父母应与子女多进行交流沟通,使子女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给予的强大支持,让子女能够在家庭成员间健康和谐的氛围中获得尊重与信任,进而树立自信;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为了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需要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营造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和孩子形成亲密关系,并注意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引导其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比赛,培养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多给予子女理解支持和鼓励,培养子女的自信心;父母对子女提出的要求要实事求是,不能不切实际地将过高的期望和要求强加于子女身上,等等。总之,要尽可能地采取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减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
学校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提出应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环境,培养综合素质,努力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等。
压力程度的比较主要涉及性别压力之间的比较、年级之间的比较、生源地区之间的比较、专业比较、年龄比较等;对典型人群的心理压力研究一般是对学生干部或身体健康有问题学生的研究。
三、研究结果的综述。
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没有压力的学生占极少数。男生的压力水平要略高于女生。
从整体来看大学阶段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学习、人际交往和前途方面的考虑,经济状况、恋爱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比重不是很大。
虽然学习问题是大学阶段困扰学生的主要问题,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特别是大三以后学习方面的'压力是逐渐减少的,恋爱问题在大二和大三的时候比较突出。在恋爱的问题上女生所承受的压力要比男生大得多;地区差异表现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在经济上所承受的压力要大于来自城市的学生。另外,不同专业方面的比较显示,理科生的学习压力要远高于文科生;人际关系维度一般没有明显的年级差异。
综合研究报道,学生认为压力给自己带来的是消极影响,大学生应对压力时所采取的措施是多元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压力事件,少数学生缺乏解决能力。
四、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现有研究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但是当下的研究对于压力源的划分缺乏一致性,诸多研究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学术界尚未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同时大多数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压力状况的描述方面,关于压力的应对策略研究尽管提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参考,但是总体来说,这些方法推广性不高,有的比较空泛,有的又过于具体,对于实际问题的根本解决指导意义不大。大学生在面临压力的时候应该怎样做,教师和家长应该怎样做,这些有应用价值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另外从研究方法来看很多人都采用问卷法,实际上就是通过大学生自己的主观感受来进行研究,主观性很强,尽管也有很多研究者使用了量表法,以实现客观化研究的目的,但是这些量表的推广性不强。最后从理论基础来看,目前的研究由于是描述性的居多,因而理论的依据不是很充分,对于一些由压力性事件带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从心理学理论的高度加以解释,不利于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参考文献:
[1]文丰安。当代大学生压力之理性审视[j].社会科学家,,10.
[2]周少贤。当代大学生的压力状况及其应对策略[j].心理研究。2009,2.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三
体育理论课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体育课程应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掌握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从而预防和排除心理障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四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而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并能与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健康也是人类生命延续的基础,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健康的解释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客观世界和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确切,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理论分析等方法,通过对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起促进作用的分析。旨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五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竞争越来越厉害。而大学阶段作为人生的关键阶段,相比于高中阶段,要求一下子高了很多。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都比之前困难很多。因此很多人都陷进了矛盾,而且会经常感到压抑、烦躁、焦虑甚至抑郁等。而且近几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繁发生,可是却没找到任何措施来应对。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又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又很高,不仅是对能力的要求,而且是对素质的要求。这次调查也是为了深进大学之中发现一些,从而能进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调查时间。
20xx年9月6日~26日。
(三)、调查地点。
(四)、调查对象。
在校本科生。
二、报告正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以至于当今的大学生经常“陷进个人等等。现在的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造成大学生心理不健康,从而导致大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现实,这样的学生是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学习任务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了调查与分析。此次活动以武汉八所高校学生为样本,进行抽样调查,以问卷调查为形式,共发放问卷份,回收份,回收率为,其中有效问卷份,有效率为。通过我们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出当今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些心理。回结如下:
年级压力来源total学业就业感情经济外貌父母等其他人的期看自我要求其他大一%within年级2935.4%1923.2%78.5%911.0%22.4%2631.7%3947.6%1012.2%82大二%within年级6944.5%5434.8%1711.0%2314.8%63.9%4327.7%7246.5%29.2%26848.0%519.1%558我们可以从上面的表格得出一些结论:
不考虑年级,从总体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压力来源主要有四个方面:学业、就业、父母及他人的期看还有自我要求。
首先是学业,进进大学之后,学习环境与高中有很大不同,而且难度有大幅度进步,老师往往是上完课就走了,所以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下苦功,这就造成大学生普遍觉得学业方面很有压力。而大二、大三的相对而言更为明显,由于大一打基础、大四课程少,而大二大三有好多都是专业课,所以更轻易出现学业上的压力。
再者是就业,由于当今大学生的数目越来越多,而岗位需求却相对较少,所以竞争相当激烈,很多人一迈出大学的门就意味着事业,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于能否就业的恐慌,上面的数据可以很清楚的体现这一在大三大四同学中更为突出。
接着是父母等他人的期看。这一因素也占大部分因素,由于大部分家长都对孩子有很大的期看,而这种期看往往就渗透在生活中了。有些家长喜欢把自己孩子跟别人做对比,有些经常把未来什么的挂在嘴边,固然有些并没表现出来,但是都或多或少给在校大学生带来很大压力。
最后是自我要求。各年级的学生都对自己有着高要求,并会觉得有压力。这从某一方面来说是好处,由于身处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对自己有要求是不行的。但要看是否正确处理好压力,这一点稍后会做分析。
除前四种压力以外,其他三种压力也占一定比例。感情,经济与外貌还有其他未列出来的因素。这七种压力还并不能囊括大学生压力的全部来源,部分大学生还有来自其它方面的压力,但这方面的压力属于个别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特别的条件产生的,在此不做细析。
1、压力在生活中的角色。
从图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2跟1占得比例为前两位,分别是71.2%和17.7%即同学们大都能在压力与自己的情绪中找到平衡或者觉得压力完全是正面影响,会给学习带来动力。7.9%的同学觉得压力影响较为负面,只有一个人觉得压力完全负面影响,剩下的3.0%根本感觉不到压力。从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人的心态实在还是挺好的,只有部分人会受到压力的不良影响,而在当今校园中正是这一部分人中,出现了无法缓解压力而终极想不开的人。因此,大学生心理还是不容忽视的。
这一题的分析中,我们还对比了男女生的观点,发现对于压力在生活中的角色,以为压力会为学习带来动力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以为没感觉的也是男生比较多,可能是男生现实压力本身就比女生大,而且男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而女生可能本身压力比较少。而找到平衡点是女生比例高,可能是女生的留意力比较轻易分散,可能找到其他途径解决。
2、面对压力时倾诉对象。
我们可以从上面的柱形图明显看出,在求助对象上,选择家人、知心朋友的比例女生多于男生,而且多的比较明显。这跟女生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女生一般来说都比较喜欢倾诉,而家人和闺蜜通常是最亲近的,而男生则相反。另外,我们发现,选择普通朋友和男女朋友的比例是男生高于女生,这跟男生的个性也有关系。男生通常比较成熟,有事情也选择不往让远方的家人或朋友担心,或是本身觉得麻烦,于是身边的普通朋友或女朋友就是他们倾诉的对象。而且选择不找任何人的比例男生也比女生高出一倍,由此可以看出男生承受能力远比女生强,他们往往选择自己往调节心态往承受压力。男生有选择老师的也是由于男生心智成熟吧,而女生有的找专业职员,可能由于信任吧,这个属于少数个别的,就不做具体分析了。
3、自我应对压力的方式。
由于根据调查结果,应对方式与年级、城乡、专业关系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还是从男女生角度、以及整体情况来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压力眼前大部分人选择转移和自然调整,部分人选择发泄、顺其自然,只有少部分人选择压抑,这说明总体的心理素质还是比较好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这2%选择压抑的。
我们发现,选择转移的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大家都会通过转移的方式排解压力;选择发泄上明显女生偏多,女生情绪化,有事情发生一般都会通过发泄的方式解决,比如哭泣,倾诉,写日记等;与之相反选择压抑的就男生比例高,男生都会深沉,有事情都会自己独自承受,一般不轻易表露;选择自然调整和顺其自然的男女比例相当。
三、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情况。
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6-不了解。
从表中看出,觉得学校这方面工作一般和对之不了解的人占大部分。觉得很好或较好的只占16%,有13%觉得很差或较差。在各学校真正往学校心理咨询室的人很少,只占很少一部分。学校在这方面的宣传也很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高。学校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应当作为重要环节,而很多高校将之忽略。
四、建议。
从上述分析得出的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建议:
1、大学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化压力为动力,多跟别人交流、沟通,碰到心理要及时跟别人沟通,尽量不要压抑。假如发现自己有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找专家进行辅导,避免悲剧发生。
2、父母对孩子有期看是没错的,但家长要留意跟孩子的交流方式,少打击、多鼓励,经常谈心,及早发现孩子的心理。
3、身为学生群体的一员,当发现身边人情绪不对时,要主动关心。同学之间多交流、多互相帮助。
4、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建设,安排师资专门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多开展关于心理健康的学习座谈会或者举行一些趣味性活动进行心理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严重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预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熟悉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六
摘要: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大学生中存在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现状,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管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一个社会变化迅速的时代,面对现代社会日益复杂的竞争,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不仅会影响其在校学习和生活,还将影响其终身发展。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根据大学生群体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全面、充分、和谐、主动地发展,是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
为了解我校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我们在2008年3月至2008年7月期间使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一般情况调查表,采取随机抽样问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2006~2007级部分学院学生进行了抽样检测。共发出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17份。经统计发现:躯体化、强迫、焦虑不安、人际敏感、忧郁、敌对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健康障碍。被调查对象中约有40.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约在20~25%左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
(1)外部环境方面。目前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了我国许多行业,不少行业用人计划减少,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在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优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2)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人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1.2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撅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人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1.3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成长的始终。由于各年级心理素质的参差不齐,产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不同,因此,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贯穿与整个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在第一学年,重点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掌握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注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后有中度心理问题的学生的咨询与辅导,同时关注学生入学适应不良及适应障碍的咨询与调适。在第二学年,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加强,重点关注学生学业问题与人际交往及恋爱情感问题。第三学年,重点在于对毕业生进行职业测评、职业规划及求职就业训练。
(2)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养成应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从本次测试结果分析来看,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上是良好的、积极的。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在个性上存在着明显的弱点:比如缺乏认真负责精神、责任感不强、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较差等。所以,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一是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个性弱点,激发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通过生活实践的磨炼,培养良好个性品质,优化学生人格结构,促进学生德、智、体、心全面发展。同时应该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列入心理素质培养工作中,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摆脱个性束缚,增强自信,培养创造品质。
(3)建立组织压力管理机制,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从对学生进行的心理素质调查分析来看,在高校的专业教学、科研实践、生活管理和服务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十分必要。学校应该根据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在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学院党政部门、学生处、团委要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中心工作长抓不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班主任要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和指导作用,深入学生、关爱学生,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专业教师要结合教学活动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后勤人员要努力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大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4)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精神疾病的防治,更重要的是对正常人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潜能开发、生活质量提高等方面起引导作用。以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往往是按照预先设定的一套规定模式向学生进行灌输,这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内在动因,产生逆反心理,而且扼杀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因此,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教育能否得以实施,最重要的是学校各级领导与教师是否对心理素质教育有正确的认识,能否树立“心育”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实现教育目标的根本性转变。
总之,我们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注重文化的整合,大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尚的风气,良好的秩序,不仅能美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灵性,开阔学生的胸怀,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社会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意志得到磨炼,情感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2]王兰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预防途径[j]。陇东学院学报,2008,(6)。
[3]唐晓梅。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4]张稚雯,叶璀玲。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其建构[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5]李鸿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七
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他们往往能敏锐地感受到各种变化的冲击。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如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就职等等。但由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近年来,大学生自杀、杀人或伤人的事情时有发生。因学习成绩、人际关系、失恋等原因,近些年大学生中自杀事件频发。仅今年上半年,媒体就报道了全国各地发生的近十起大学生自杀事件。接连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说明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已经刻不容缓。为了探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我们利用暑假期间对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策划调查问卷,分析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从而探索有效的途径来缓解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所谓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依据西方文献报告,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环境和个人方面其中,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国内的研究则发现,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源包括学习、就业、人际关系、生活、恋爱关系、经济、社会、考试、家庭、生活及学习环境、未来、能力、个人(成长、外表、自信)、健康、竞争15种,并将主要的大学校园压力归纳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消极生活事件三类。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借鉴了以上的研究成果,将这次调查问卷分五大部分来分析大学生所要面临的压力,这五部分分别是专业学习压力,生活和健康方面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压力,家庭环境的压力,还有就业的压力。本次活动对我校200名学生的进行了调查,其中回收177份问卷。由调查可知在大学生群体中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依次有学业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家庭环境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
[学习压力]。
根据这次调查显示,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专业学习均感到不同程度的压力。生活在象牙塔里,但他们并不轻松。如图表一所示,当学习效率低下时,有21%的学生经常会心情烦躁,只有9%的学生不会心情烦躁;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在考试前后会感到紧张;有42%的人认为学习中有压力,但会带来动力;也有34%的人认为这种压力会影响情绪。综合成绩排名、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也在相当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就连所学的课程,也成了学习中困扰被调查者的主要根源。其他因素,如对老师不满,成绩不理想等,也占据一定的比例。
大学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与中学有很大的不同。中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是以老师教学为主,学生自己理解少练习多,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然而大学则不同。老师上课来、下课走、内容多,教材有取舍,授课方式是以教师指导性讲解、学生自学为主。然而许多学生特别是刚进大学的新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仍然抱着过去学习的心理,沿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便有茫然失措的感觉,进而不知道该怎么去学,从而由兴奋转为自卑、消沉,部分学生处于难以适应的境地,久而久之倍感学习压力,产生厌学心理。认知是刺激和反映的中介,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行为。有些大学生由于认知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挫折而在学业上出现令人失望的事情。
同时专业发展问题也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类是由于高考填志愿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如电信、计算机、电子等专业。但是进入大学后,才发现热门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时倍感压力,困难重重。另一类是由于高考分数没有达到自己理想专业的分数线,只能服从分配调剂到学校生源不足的冷门专业。这类学生觉得自己以后的前途暗淡,不能静下来学习,倍感消沉。另一极端类型却是成才压力导致超负荷运转,“累”、“苦”、“难熬”。有些大学生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他们普遍重视专业实用课程和社会急需课程的学习。热门专业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而长线专业和面向艰苦行业的学生则想方设法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去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如计算机、外语、法律、财经等等。他们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压力重重。
[生活和健康压力]。
在生活方面,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57%认为现阶段的生活还可以;也有27%的学生是不满意的,很满意的只有10%。在个人健康、外形方面,49%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状况有时会感到担忧,这表明他们对身体状况是很关注的;对自己的身形、容貌满意的学生有23%,认为无所谓者则高达45%;当健康出现问题时,有23%的人经常会感到不安,35%的人有时会不安,也有16%认为无所谓,这也反映了在校学生的健康情况让人忧心。
[人际关系压力]。
众所周知,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影响非常大。对于大学生而言,人际关系同样重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些,因为他们的交往对象主要是学生。
据图表三显示,大约有60%的学生与班上、宿舍的同学相处得还可以,相处得很好的则分别为18%、25%,很不好的只有5%。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41%的学生有时会因与同学相处的好坏而感到有压力。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妙龄,向往与异性接触是很正常的心理。追求异性或被异性追求时,只有10%的学生认为有很大的压力,大部分则认为压力论情况而定;同时,在处理爱情与友情等关系时,有41%的人有时会感到困惑,认为不会困惑的也有19%的人。大学生的思想比较单纯,还没有走出象牙塔的他们往往对社会、对人生怀着美好的'愿望。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大多数的学生感到困惑。
[来自家庭的压力]。
学生所承受的压力与家庭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联系。家庭环境好,学生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比较小。在这次问卷调查中,如图表四所示,其中有29%的同学为独生子女,71%为非独生子女。从调查来看,独生子女承受的经济压力较小,觉得自己的经济状况处于高的水平的绝大部分为独生子女,而非独生子女所承受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其中有21%的同学认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调查中可知,绝大部分同学的经济来源是父母给予。也存在少数同学依靠奖学金来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但奖学金只是成绩出众,工作能力强的同学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对于一般同学,就只能靠其他途径来解决经济上的拮据。还有同学依靠亲友资助或是贷款,勤工助学这些途径来完成学业,解决生活费。
父母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来培养自己的下一代,对自己的子女当然怀有殷切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父母的共同愿望。于是父母不惜牺牲大量的金钱、时间将子女送到高校去学习,盼望着他们学有所成的一天。面对父母那充满期待的眼神,有多少子女会感到有压力呢?据这次调查显示只有13%的同学认为父母的期望不会对自己造成压力。余下的同学都会不同程度地觉得这种压力的存在。其中有21%的同学认为压力很大。由此可见,父母的期望也是使学生产生压力的一个因素。
[就业压力]。
毕业生主要面临着两个选择:一是就业,二是考研。随着就业竞争的激烈化,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考研这一条路。调查显示有38%的同学选择考研,48%的同学选择就业,14%的同学还不知道将来的去向。
对自己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14%的同学认为很好,48%的同学认为一般,27%的同学认为不太好,11%的同学认为很差。对于比较热门的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相对比较好,就业压力也相对较小。调查显示有20%的同学经常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49%的同学会偶然感到担忧。说明大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前途都会感到困惑担忧。就业前景的不明朗,竞争的越演越烈,使即将踏出校园,走向社会的大学学子感到压力逼人。
面对各方面存在的压力,如何才能合理释放压力,使自己不用每天生活在压力之下,在紧张的生活之余也能够放松自己,更好地面对将来,自我承受能力强的同学面对压力,不会气馁,不会怨天尤人,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而自我承受能力差的同学则会被要面对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不仅影响自己的学业,还影响自己的健康。在这次调查中,有28%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好,认为一般的有36%,过得去的28%,认为自己的承受能力很差的有8%。由此可见,大部分同学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可以的。
此外,在抽样调查中,我校大学生感到的心理压力由大至小分别为个人前途及就业、学业问题、经济问题、恋爱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国家发展前途。
三、应对方法。
1、端正态度,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学习方面,我们应端正自己的态度。求知是一种乐事,压力与动力并存。大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压力,是很正常的。这个时候,端正态度显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大学与中学的教学模式相差甚远,这要求大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大学教学,改变过去那种态度上的被动从而做到主动自觉。大学生的可塑性强,只要经过努力他们完全可以使自己适应大学的学习。
至于专业发展的问题,则不妨以长远的眼光看待。冷热专业并非绝对的,一定时间内甚至会相互转化。俗话说,“行行出状元”,没有用的专业是不存在的。进入大学时,有的学生对就读的专业不满意,于是出现消极情绪,无心向学。但如果用积极的态度来对待所学的专业,认真钻研,深入去学习,也可能会对这个专业产生兴趣。因此,不必因为专业的不对口而影响自己的学习情绪。正所谓“既来之,则安之”。不可能改变的事情,那就改变自己的态度吧,转变心态,你会发现前面可能就是另外一片天空!
此外,部分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盲目跟风考各种各样的证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就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有时证书考不到,专业也学不好。这必然让自己倍感辛苦,压力不断。因此,大学生应该结合个人的实际,理性地对待专业以外的学习,不要做无用功。
2、理性应变,多锻炼身体。
“适者生存”是一条被无数事实验证过的生存法则。人不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地方生活。如当今的大学生,很多是离家在外求学的。新的生活环境中有很多新的事物,难免会有一些人会不适应,产生“高原反应”。我们认为,面对大学校园里的新生活,大学生们可以理性应变,尽快适应。乐观地接受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将会受用终身。
据调查,对生活的状况、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不满的学生占了不少,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有心理压力的因素之一。一般来说,学校的教学质量是经过上级教育部门把关的,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相协调的。学生可能由于个别的原因,也许对其未能适应。改变自己的观念,多与教师、同学沟通,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无裨益。
生活和健康方面,据图表二的数据,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对外形、容貌不在意的比率为45%,这是好现象。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应该明白人生价值的实现须靠努力,不能太在意外形、容貌。对自己或他人的身体状况感到担忧,这是个迫切的问题。大学生体质的下降让人忧心。要知道,身体乃革命的本钱。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建议大学生们平时应积极锻炼身体,多做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塑造优美的体形,增强体质,而且有助于人们释放压力。可谓一举几得。只有拥有了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因此,学生们要注意锻炼身体!
3、提高心理素质,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给大学生带来了形形式式的心理压力。处理这些压力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每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的方法:
首先,提高心理素质。人与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与知识及心理的整体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人际关系的质量。有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惧、胆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独、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加强自我训练,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积极的态度进行交往,即要主动交往。
其次,提高自身的人际魅力。应该说,每个个体都有其内在的人际魅力,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在社交生活中的体现。这就使得在校的大学生应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从仪表到谈吐,从形象到学识,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会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随着交往的深入,学识更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拓展自己的内涵。
另外,要多为他人着想。一般而言,善于交往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的价值,懂得接受他人,愿意信任他人,对人宽容,能容忍他人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他人的过失,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而不是指责他人。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懂得“别人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因而不能强求,与朋友相处应存大同、求小异。
4、多管齐下,自强不息。
至于来自家庭的压力,则可以多方面协调。为了缓解学生因为家庭因素所造成的压力,子女、父母、社会三方面要想办法来减轻学生们的心理负担。父母要根据子女的切身实际来衡量,不能盲目地期望子女都能成龙成凤,而子女也要理解父母的期望,让父母了解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彼此之间要多多沟通,相互了解。
另外,高校应积极建立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目前高校的资助经费多用在“奖、贷、助、补、减、免”上,但所涉及贫困生的面仍较小,补助金额低。为更好地解决贫困生问题,高校首先要依据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优”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并进一步完善贫困生学杂费的“减、免、缓”制度。
社会也要着手帮助那些贫困生,不能让他们由于经济压力而影响学业。完善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政策,使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当前,建立健全贫困生扶助制度,建构有效的政府、社会、学校等多位一体的贫困生扶助机制,加大资助力度,特别是完善并落实助学贷款制度,非常必要。助学贷款制度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方式。要根据大学生需要设立不同种类的贷学金,扩大贫困生贷款的比例和额度;改革借贷方式,充分考虑学生中途突遭变故及继续深造的可能性,允许多次借贷。
贫困生家庭、贫困生自身须不断转变思想、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承担起自身的那份责任。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贫困是暂时的,人穷绝不能志穷,只要我们不向困难低头,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一方面我们也要做到,不断去提高个人的思想、文化和其他各方面素质,努力发展个人学习、工作和其他各方面能力。“是金子总要发光”,当自己真的发光之时,贫困也就不再是问题。
当然,在经济上给予贫困生资助的同时,社会和学校必须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在心理上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与价值体系,积极引导贫困生自强不息、奋发努力,以切实保障贫困生身心的积极健康发展。
5、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技能。
在就业方面,面临压力,该如何解决呢?在这次调查可知,绝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向他人寻找帮助。向家人,向朋友,老师等倾诉。对于如何应对压力有49%的同学采取转移的方式来缓解压力,24%的同学采取发泄的方式,7%的同学采取压抑的方式,20%的同学则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来面对。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每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压力。如何才能缓解这种压力,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协调。目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分配政策使大学生拥有了较大的择业自主权,但同时也带来了职业定向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的压力。很多同学担心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和收入状况不佳,担心参加工作后不能很好地适应所从事的职业等,反映了他们对理想职业的渴望,以及对职业发展的焦虑甚至无奈。
改变陈旧的就业观念,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增强职业适应性的必要条件。以前的大学生是“天之骄子”,毕业不愁找工作。现在大学生多,前几年扩招后就更多了,就业形势自然紧张。一般来说,大学生毕业后都是自己谋求的,学校不再有分配。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改变就业观念非常重要。具备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还得要积极主动求职。此外,目前大学管理模式相对封闭,与社会沟通联系的管道相对狭窄,缺乏社会经验。“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太少!”“自我发展的空间太小!”等等,反映了大学生强烈的自我发展需求及与社会接触的愿望,以及对现有大学管理模式的不满心理。因此学校管理者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及择业心理的辅导,构筑与社会联系的有效通道,以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对于个人来说,当然需要自我的努力,只有不断自我增值,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地位。同时,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坦然面对就业的问题。对于社会来说,要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压力是客观存在的。最后,希望大家能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不断取得进步。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八
体育活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护心理健康,体育活动中的游戏法是学校预防心理障碍的基本方法之一,游戏的功能除了缓和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从中挖掘自己的潜能。游戏法只是一个例证,体育活动的预防与调节有多种多样,可以达到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兴趣改变、放松紧张、稳定情绪等。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九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体育不仅以其艰苦性来磨练大学生的意志,还在使身体健壮和意志坚强的同时,培育出一个愉悦、开朗、健康的心灵。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大学生身体活动过程的同时也是自身情绪和情感体验的过程,其中的表情、行为、意志等都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来,因而很容易发现存在不同心理障碍的学生。而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生活紧张。情绪由消极、残缺、扭曲向积极、健全、正常方向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全面、健康发展。4。5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体育锻炼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的很好形式,能增加人与社会的联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会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发展个体生活方式,这有利于消除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带来的诸多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
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61%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的学习偶尔有压力,而认为压力非常大的占了22%,只有13%的大学生认为很少有压力,这结果表明,对于目前的学习,普遍大学生都存在压力,觉得压力非常大的比重不容忽视。当然在这一点上,也有着不同因素的影响,性别、来自的地区、性格都会对这以数据产生了影响。在调查报告中分析,对于压力程度上男生要比女生压力大:54、55%男生认为压力非常大,女生只占45、45%,跟传统观念很有影响,长期以来,男的都被认为是家里的顶梁柱,是要养家的,要学会独自,学会更好地面对社会,也许很早就在他们的心理扎了根,或是在家人父母的长期教育下,儿子要继承后业,赡养父母下无形中有了担子,特别随年龄的增长,男的比女生更快认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不免会比女生的压力要大。
除了性别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程度上有影响,学生来自的地区也有着很大的作用。来自农村的学生会普遍比来自城市的学生压力大:在调查报告中显示,选择压力非常大的,农村的是15%,城市的是7%;选择偶尔有压力的,农村的占43%,相对来说,城市的占18%,这一结果也在我的预想中,农村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要比城市差,从小,农村的学生就被灌输读好书,走出农村的教育,所以农村的孩子在读书方面也会更努力,可这么一来,压力也无形增加了。再加上也见惯了村里的人不断往城市去就业、谋生,甚至有些人家情愿在城市里租房子住也不愿在农村呆,太多太多的事实摆在农村学生面前,除非自己够优秀,比别人更努力,自己才会有出路,才能摆脱贫困的生活。而城市里的学生也许是过惯了舒适的生活,对生活危机感方面就不会比农村学生敏感,因为他们知道起码自己还有家父母的靠山,压力就会比农村学生压力小一点。
当然,性格因素也起到一定的左右作用。在问及现在的压力性对于以前来说,性格开朗的学生要比内向、冷漠、孤僻的情况要乐观得多。
正如图像显示的,选择压力更大了的人中,性格开朗的人占了43、90%,内向的人占了46、34%,在选择压力小了,性格开朗的人中占了70、97,内向的是25、81,相比下比较悬殊,可见,抗压方面,越开朗的学生心理压力方面要小些,这也许是因为心态不一样,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表现得就不一样。
从调查的结果看,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主要来自就业压力、家庭压力、人际交往、感情处理这四大方面。
从现实的结果看,在主要心理中,77%的学生选择了就业压力、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32%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压力,30%选择了感情压力,当然还包括一些其他的压力,77%和43%的比例让我不得不重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之重,几乎可以说1中就有6、7个人有就业压力,且差不多一半的人都要有家庭方面的顾虑。在问及家庭教育中给压力最大时,74%的学生选择了是来自父母的期望,18%选择了家境不佳即家庭经济不够好,6%是因为家人关系不好。
从中看出,就业和家庭压力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方面,情感、家庭经济问题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主线,农村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压力大,男生比女生的压力大,性格内向比性格开朗的压力大。
(三)压力的分析。
1、就业压力。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的方面,可以说是几乎存在大学生活中的,并且是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社会的复杂,竞争的激烈,人心的难测,让在习惯了风平浪进的大学校园中的大学生们更有恐惧感。近年来,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相对提供的就业缺口却还是不怎变化,要想在人才济济的社会里钻出一个角落,真是难上难。加上有些同学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程度不高,在调查中,4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很满意,而24%表示没感觉,这么一种状况的确令人担忧,专业方面给不了他们安全感,就外面的竞争又是如此的激烈,两者形成了反差,更是让他们心里忧心忡忡。他们担心就业后的职位不是自己所理想的,工资也怕不尽人意,或是就业中逃脱不了迟早一天被竞争淘汰。
来压力这块,43%的学生选择了家庭压力,可见份量不乐观。望子成龙,望女成分,一直是众多父母的愿望,他们从小就被授予了高期待,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这方面的压力会更明显一点。寒窗苦读十几年,家人盼的就是子女能够大学毕业找份好的工作,而学生本身也理所当然地背负了这种期待。他们也想尽自己努力不让家人失望,可反观自己的条件和社会的挑战遍不得不感叹前途渺茫,更是时时担心最终大学毕业就是面临失业,给家人当一棒。除了家人的期待,学生的压力也来自于家庭的家境,18%的学生认为在家庭压力这块,家境不好和家人关系不和谐,也是他们心里负担的一个原因。面对着种种的压力,回家就想好好依靠下,找点温暖和支持,可家人间总是闹矛盾,吵吵闹闹,的确人人很揪心,心情也会不好。从身边的事例中,我们也可发现家庭和谐的学生性格会比较开朗,心理承受压力能力也会强很多。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这一点。
3、人际交往。
大学算是半个社会,我们天天都得跟老师同学打交代,相对初中高中来说,和人打交代的频数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面对的人更是各种各种,这要求我们的人际交往技巧能力方面也有所提高。30%的学生选择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作为了心理压力的一部分,他们也许烦恼该如何更好地与他们交往,因为在大学,人脉很重要,关系到你的各种评优,况且人际交往能力强的人办事起来都非常顺利,朋友也会有很多。且不谈生活在校园中,仅仅说在宿舍,如何与舍友相处,相互磨合,也需要很好的交流,大学四年,我们几乎都在同一个宿舍,舍友就如家人一样陪伴在身边,如果连和他们都沟通不好,又该如何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4、感情问题。
到了大学,很多人都选择了拍拖,感情的不确定因素,让大学生们也会苦恼。
大学生们会尝到更多的甜酸苦辣。调查报告中,也有30%的人把这点列入了造成心理压力的原因。为情所困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很多,再加上性格内向,不懂得如何去减轻压力的则更容易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如失恋自杀现象也不罕见。
到了大学,面对了和与往不大一样的学科,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改变,虽说学习的东西不会像初中高中那么多,但是要是真正学起来会比以前的多得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科目不感兴趣,慢慢学会了逃课和养成了厌学心理。而有些是由于在学院当了干部,不能很好得处理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变得会很烦恼。一方面既想通过工作得到锻炼,可却往往对学习有所影响。
四、结语。
从调查的结果和我们的分析上看,大学生心理压力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更好地去减轻心理压力,促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如下建议及策略:
1、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何况生活在小型社会的大学校园里,不要跟别人比,因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好自己的,找好自己的定位,朝着目标脚踏实地地走,即使在过程中失败了,也要学会坚强站起来,因为眼泪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2、不要过于看重专业的“冷”和“热”。社会是瞬间变化的,没人可以猜测到以后哪个专业会有更好的出路,所以现在也就不会出现“冷”与“热”之分。学好自己的一技之长,因为普遍来说社会还是需要专才的人多,而不是全才。当然专才也并不是不懂其他方面的知识,而是“术业有专攻”。在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厌学情绪外,还得正确处理好学业和工作的关系,要在这两方面取得丰收,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大的努力,其中是有得有失的。
3、学会与家人沟通。家庭问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重点是我看我们怎么去处理。我们的出生我们不能选择,可我们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要学会体谅家人,无论家人对你什么样的要求,但出发点都是爱你的,要始终认清这一点。要学会和家人沟通,只有走近家人,才会更好地处理与家人发生的矛盾。
4、放开心胸,学会与别人诉说。心情低落,要学会正确地进行心理辅导,比如可以找别人聊天,或是到外面散下步,或是去唱歌,多采取些可以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去舒缓自己的心情。也许有些人会比较放不开,对周围的人和事会采取一种防备的逃避心理,这时我们需要适当地放下防备,学会走近别人,这样别人也才能走近你的心里。
5学校要多举行有助心理辅导的活动,让学生在活跃的活动气氛中,得到心情的宣泄和放松。开放心理咨询室,让学生有途径去解决自己的困惑,学会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当然也需要心理咨询老师尊重学生的隐私,不泄露学生的秘密,更要更好地进行疏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一
所谓压力指环境对人的要求与人去应付这些环境能力之间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将导致严重的精神负担,从而产生压力。
(一 )来自社会的压力。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增多 ,而就业岗位相对减少 ,毕业后出路在何方,将是大学生四年中一直考虑的问题 ,他们从入校到毕业前 ,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 ,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一些技能平平、无社会背景、家境一般的学生 ,压力更大。
(二 )来自家庭的压力。随着经济发展 ,下岗已不是一个新鲜事物 ,因为父母下岗造成家庭生活压力,这种大学生将面临消费带来的压力 ,有些学生则因为父母下岗 ,整日忧心忡忡 ,他们的压力更多的来自成人感受 ,希望自己能早日帮助家庭,但又力不从心。再有 ,许多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希望子女早日成材 ,而家长的期望与孩子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于是一种学生怕自己成绩不符合家长的要求 ,会挨责备而产生压力 ;另一种学生则怕因此辜负了父母的一片苦心,这种人心理压力则更大。
(三 )来自学校的压力。首先 ,大学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大学有较大差距 ,无论学校的硬件或软件,现实中的这些东西和他们所想的不一样 ,产生心理落差 ,从高中到大学 ,课程设置有很大区别 ,专业性相对突出 ,专业课占居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无法适应这一变化 ,觉得学习负担加重 ,感到了压力很大。
其次 ,是竞争压力 ,大学中有复杂的人际关系 ,不同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在学校要面临各种各样的竞争。学习竞争、各种社会工作所要求的能力高低的竞争、班干部竞选、学生会、团干等各种各类繁多的竞争,会使每位同学感到压力就在身边。
学校、家庭、社会的压力毕竟是外来因素 ,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压力 ,所受程度不同,这就和个体个性有关。比如同样的环境 ,有人能适应 ,有人格格不入 ,有人能合作 ,有人则孤僻独来独往。个性决定了这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待人接物的方式 ,好胜的强期望值过高的人或自卑感严重的人 ,所受的心理压力更大一些。
二、心理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情绪处于兴奋而产生动力 ,使个性潜力良好发挥。但压力过大,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其它任何影响因素更多地消耗学生的能量 ;压力能毁灭自信心 ,使学生感到自己无能,压力还能引起人际关系冲突。过度的压力是一种潜在的、持续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源。
三、缓解压力的对策
由上所述 ,可见大学生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存在的 ,而过度心理压力所产生的危害是巨大的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来缓解学生的压力。
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我们可以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 ,家校互访等形式,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不作过高要求 ,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 ,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 ;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3、进行心理健康辅导。通过各种方式渠道普及心理知识 ,让学生自己调节心理来缓解心理压力 ,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来调节自身压力,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生要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给自己定位准确 ,扬长避短。尤其在刚入学的大学生身上 ,他们在中学阶段,一般有心理优越感 ,而入学后仅只是大学生中普通的一员。对此 ,大学生们首先要逐步接受自己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接纳自我。
(2)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 ,要对心目中的大学进行调整 ,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压力。并且要常问自己“来大学干什么”“今后要成为怎样的人”等 ,有利于角色定位,适应新环境。
(3)确立大学的学习,奋斗目标。大学生入学后 ,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导致目标、理想、方向的迷失。这是诱发心理问题的病状 ,看到别人有条不紊地学习工作,便会产生压力。所以大学生必须给自己确立学习奋斗的目标 ,从心理等角度来讲 ,有一个明确目标 ,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 ,削弱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有了明确目标 ,就有了内在驱动力 ,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种心理压力。
《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二
摘要:
目的:以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大学生为调查对象,探讨中医药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影响因素,为高校采取应对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以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河北大学中医学院部分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女生的就业压力高于男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就业压力高于城镇的学生,大一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显著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月平均花费越低就业压力越大(p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院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创业意识和观念,走出传统的就业领域,缓解中医药学生就业压力。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三
社会环境的嬗变,给当代中国大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并因此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且不可避免地将会才产生大量心理问题。心理压力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二者之间存在着越来越高的相关性。据调查,在大学生所面临的大部分压力事件中,主要有几个方面:感到竞争激烈,择业困难;考试负担;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理想与现实有差距;精神空虚,无所事事。
2002年2月24日下午15时许,天津医科大学三年级学生马晓明,砍死疼爱自己的奶奶和爸爸,杀母未遂被劝自首。据报道,在案发前,马晓明的成绩一直不好。放寒假前,他就处于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上大学后,马晓明的成绩一直不好,在两年半的大学时间里,他竟然有14门功课不及格,学校对其进行劝退,回家后,他却怎么也不敢告诉父母实情,还是和过去一样报喜不报忧。
马晓明向警方表示:父母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他不敢想像,一旦父母知道他的真实情况,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整个寒假,马晓明都是在焦虑和惶恐中度过的。他一方面害怕父母知道真相后会伤心难过,另一方面又害怕开学后没法向学校领导交待。眼看着开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马晓明的压力也一天天增大起来。他不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是好,心情越来越烦躁。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割脉自杀,一了百了。可就在他准备自杀时,他突然闪过一个念头:父母就他这么一个儿子,而且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身上,一旦失去了自己,他们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而且自己成绩差的真相也会随之而暴露。与其让他们痛苦地活着,还不如将他们一起杀了之后,自己再自杀,这样,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死去。 在“深思熟虑”之后,马晓明开始了行动。在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完团圆饭,准备送他去学校报到之前,他先用热水瓶将正在打盹的69岁的奶奶砸昏,然后用电线勒死了她。47岁的父亲催出门被他从门后拿出斧头劈了后脑,也死了。随后,心情越来越烦躁,不知道究竟该如何是好。万般无奈之下,他决定割脉自杀。本来,马晓明是准备将母亲刘云一起杀死的,可母亲那慈爱的目光在瞬间遏制了他罪恶的念头,使刘云侥幸逃过一死。
在这个犯罪过程中,当事人马晓明明显处于压力负荷过重的状态下,在成长过程当中家庭的溺爱、教育的不当导致的人格缺失最终酿成了悲剧。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费安玲说,中国的教育机制往往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形成。中国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也坦言中国在心理教育、环境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等方面有所欠缺。然而社会对大学生寄予了厚望,学校也往往凭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判一个学生,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期望与现实离得太远时,他们的心理防线就会很快崩溃。
1、案例1及其分析
[访者a基本个人资料] 性别:男;年级:2003级珠海学院
[主述内容] 即将毕业,心中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有时后也懒得去想这个问题,怕增添烦恼。学习一般,在班上成绩中游,当看到其他同学都在准备考研究生,自己也想考,但是又不能集中精力学习。缺乏自信,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认为所有的一切都糟透了。家在农村,经济状况一般,认为自己有责任挑起家庭的重担,但又觉得力不从心。来访者自认为性格内向。想改变自己,但又不知从何做起。
[案例分析] 在该案例中,来访者虽然没有提到压力二字,但实际上其心理困境主要是由各种压力源造成的。首先,来访者即将面临大学毕业,择业困难构成其压力源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来访者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来访者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家在农村,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其次,择业压力使来访者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来访者面对压力,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再次,访者内向的个性,直接决定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及特点:内在指向性和内在性体验,敏感,脆弱和消极。
2、案例2及其分析
[访者b基本资料] 性别:女; 年级:2006级法学院学生
[主述内容] 自卑,看不起自己。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很羡慕别的同学在公共场合能够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强烈希望改变自己,虽然作过很大的努力,但一直得不到明显改观,内心非常苦恼。从高中到大学很少异性同学交往,别人评价来访者是个冷漠、孤傲的人。从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朋友越来越少,慢慢地脱离了群体,把自己封闭起来。后来开始反省自己,自责,决得都是自己的错。时间一长,发现自己好象已经没有脾气了。不管跟谁发生矛盾,都以为是自己的错,然后深深自责,或者把怨气都闷在心里。总觉得难以与周围的同学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近来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访者学习成绩在班上前茅。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四
对学业不感兴趣时,可以先将学业看轻一些,学习其他感兴趣的`专业技能和社会体验,来充实自己。有了满足感后,自然就会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自信。
孩子有压力,家长也会神经紧绷。黄进军支招:家长要学会信任,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学会选择,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家长要自己去干有意义的事,把正能量传染给孩子。遇到突发状况时,要学会求助或倾诉,从而缓解压力。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五
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一项由福州博智市场研究有限公司主办,以福州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6所学校的1200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这项调查结果显示:17%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人际关系、就业压力、人格缺陷以及感情方面是存在广泛的四大心理问题。在人际关系方面,约23%的大学生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自闭或没有原则的交际;在学习就业方面,约有30%的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大,具体表现为:繁重的考试压力,严峻的就业现实,家庭社会的压力;在人格缺陷方面,约有14%的大学生有抑郁症状,12%的大学生有明显敌对心理,17%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焦虑症;在感情方面,约有35%的大学生存在问题,更有很多由情感引发的自杀等悲剧。
现代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大学生自杀惨剧层出不穷,这些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
2.1外部环境。
总的来说,分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第一,世界经济不景气,各种经济危机频频发生,我国的许多行业也受到影响,用人单位缩减招工人数,而且加上大学生实践等能力弱,也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录用比率,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以及专业方向等方面的差异,大学生个体在择业就业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一部分易产生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素质问题。第二,从学校内部来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包括大学教育都以文化课为主体,对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提高不是很重视。在大学里,有很多学校把外语四六级考试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学生是否毕业,是否能取得学士学位证的必要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2.2个人心理素质。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社会负责,对任何事情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对待,乐观,健康地看待事物。扭曲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犯罪事件的导火索。第二,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生活相对于社会来说,人际关系不复杂,同学,师生之间都友好团结,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很少受到磨难,这些优越的环境让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点风雨都经受不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不具备正确处理问题的心态,久而久之,则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第三,心理调节能力弱。大学生接触社会以后,会产生诸如现实与理想的矛盾,现实与书本的矛盾等等,这种不同程度的偏差,如果调节不好,就会产生意识上的焦虑,对现实的不信任感。
3.1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心理素质,必须优化社会文化的导向作用。第一,加强传媒的正面导向作用,比如近段时间对“雷锋叔叔”的讨论,对普通人民劳动美的宣扬等等,都是对大众有利的舆论导向,而近年来文化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赚取经济效益,在报道中扭曲事实,蓄意炒作,散播低俗丑陋的文化,这些社会文化,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负作用,国家文化管理部门应在社会文化的散播上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第二,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传统美德不应该被抛弃,而应大力发扬,让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的道德建设,担当起对社会的责任。
3.2提升学校的教育能力。
第一,加强生命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大学教育更应该教会学生思考生命以及生活的本质,引导学生体会自身的价值,以健康积极的心态,优异的世界观去应对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第二,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重视心理课,教会学生青春期的心理适应技巧,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情绪,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挫折能力。第三,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各类文体活动,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第四,开设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平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3.3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一,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以文化充实自身的时候,也要思考生命的价值,要有自己清晰的生活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消极情绪的产生,与人缺乏生活目标有很大关系。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明确社会责任感,实现成才目标。第二,增加人际交往能力。乐于交往,勤于交流,克服孤独感。
第三,培养广泛兴趣。第四,体验苦难,提高抗压抗挫折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点以及缺陷,理智分辨社会各种现象,参加挫折教育,提升抗压抗挫折能力。
[1]王兰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预防途径[j].陇东学院学报,xx,(6).
[2]李鸿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xx,(11).
[3]孔伟,武文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模式的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xx,(11).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六
越多的压力,家庭、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因素,让大学生似乎喘不过气来。如果处理不当,大学生心理健康会造成一定得影响,其后果或大或小,小即产生抑郁、自闭、暴力倾向,大则引发自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则证明了这一点。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其更好地处理和应对心理压力问题,特进行了此次问卷调查。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七
就性别这一社会因素而言,现有的研究所给予女大学生的关注远远不够。有研究表明,在1985—2000这15年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无明显变化,研究者认为这种稳定性在于这归因于在过去的15年中西方高等教育体制没明显变化[1]。这说明时代背景与大学生的压力感息息相关。然而近20年来,中国的时代背景与人们对女性的定位却发生了一定改变。现实生活竞争日益激烈,相比男大学,她们生面临着更为复杂的机遇和环境,一方面她们受传统文化所营造的环境氛围的束缚,在与现代意识间的矛盾中加剧了内心的冲突;另一方面,在面对文化的动荡,社会的变革及价值观的变化时,女大学生为跻身于生存空间的竞争和拼搏,又必须理性的进行思考,挣脱各种羁绊。同时,她们的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加,心理矛盾增多,她们内心的各种矛盾、冲突和失衡显得复杂,强烈和隐蔽[1]。女大学生表现在能力、性格、需要、动机、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与男性的根本差异说明,她们在认知的内部倾向性和独立的心理特征上有着固有特征[2]。故此,探讨和分析女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基本特征,实有必要。
作为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积极心理学在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3]。它一改传统病理性的心理学在研究方向上的侧重点,主要研究个人的积极情绪、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以及研究积极组织系统[4],进而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正因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谋而合,因而在积极心理学的应用方向上,国内的更多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探讨将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并对传统病理性的心理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开展校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前景[5]。
在现有的关于大学生压力基本特征的研究领域里,前人的研究成果颇丰,如车文博等人发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压力感的主要来源为学校环境压力、学业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和人际压力[6],张林等人对全国13所代表性高校2007名大学生的大一学生进行测查的研究结果发现,大一学生的防御方式和调整情绪的心理调节机制是外部求助和压抑、幻想,大二、三学生以总结经验和自我防御方式主,大四学生的应对方式则更多采用心理调节机制;城市学生在家庭、择业和学校环境方面的压力感显著低于来自乡村的学生;非独生子女在家庭、择业、学校环境和学业压力感方面显著高于独生子女[7]。李虹与梅锦荣对北京1295名大学生的研究发现,学习烦扰、个人烦扰和生活消极事件构成大学校园的主要烦恼,以日常烦扰所产生的压力为主要压力是大学校园烦扰的主要特点,而突发性消极事件并非大学生的主要压力源[8],等等。现有的有关大学生压力基本特点的研究重在调查压力的来源与发展趋势,并对造成压力感的社会因素(如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等)进行了分析,但该类研究却忽略了大学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并未顾及个体对压力的评估态度对压力感的影响。就现有研究结果来看,研究者将压力情景下的认知因素主要归为个人的认知评价和认知倾向两个方面。
从lazarus的认知-评价理论来看,认知评价在人们的压力调节上其实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人们在情绪活动中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可以降低压力感,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达到更好的适应。已有相关研究[9]证明了这一点,压力作为一种外在刺激,并不直接决定负性情绪的产生。大学生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随着严厉的增大呈现增多的一般趋势,但并非较高压力必然伴随着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二者的关系与认知评价的内在调节作用有关。负性情绪体验随个体降低对外界压力事件威胁性的评估而减少;如果个体判断外界压力事件的威胁性有偏差,则负性情绪体验可能会增加。
认知倾向则在情绪反应与压力情境之间发挥着重要的调节或中介作用。研究指出,显著差异存在于认知倾向不同的个体在负性情绪体验上。乐观认知倾向的个体则相对较少,悲观认知倾向的个体负性情绪体验较多。对于女性大学生而言,个人的认知倾向对调节压力感的影响,则较男性更为突出。这是因为女大学生的年龄处于17~25之间,正处于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或同一性危机的矛盾期,由于对事物认知不稳定,缺乏完整把握,进而造成她们的思维方式容易轻易肯定或否定,造成自卑,形成心理压力和挫折感,进而造成情绪、自信心、压力与挫折应对方面的问题[10]。在性别的差异上,认知倾向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角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女生相对乐观的认知倾向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男性中相对悲观的认知倾向导致了相对较多的负性情绪体验,认知倾向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较低的压力水平下。
关于认知因素是否包含于压力基本特征之中的问题中,学界存在一些争论。一部分学者通过实验发现:一般结果期待倾,也即一般认知评价倾向(个体对于与自己有关的时间发展趋势及后果的信念和评价倾向,主要包括乐观和悲观两类)与控制点、归因等人格特征具有概念上的联系,它们在内容、指向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但与个体与环境互动中的效能有关,实证研究往往会发现它们具有虽然显著但却较低的相关,可见认知评价对人们压力感未必存在直接联系[11]。然而,另一部分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却表明,负性情绪体验在较高压力情境下,持有乐观认知倾向的个体不比持有悲观认知倾向的个体在较低压力情境下的多,甚至倾向于略少,这表明认知评价倾向在负性情绪产生中发挥着相当重要作用[12]。对于这类状况,可以尝试以积极心理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大学生压力基本特点研究。因为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核心就建立在个体积极认知对其自身心理过程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前提上。因此,以假设形式将认知因素考虑在压力基本特点当中,并尝试以自设问卷的形式来验证二者是否存在相关。如能证明某一认知因素对压力感具有显著高的影响效果,则说明个体认知因素亦属大学生心理压力基本特点范畴。
尽管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各自的理论基础之上通过严谨的实验而得出的结论,但是它们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即便是在以正常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中,在测量个体压力感或与之相关的负性情绪、行为时,这些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量表为《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生活事件调查问卷》(les),这些量表的编制大部分不是专门针对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13],且这些量表多用于检测被测者是否存在心理问题,而对于那些心理健康处于正常水平的被试来说,这些量表的作用令人怀疑。
首先,在研究压力的领域,国内目前尚无已经被普遍投入使用的,具有我国当代大学生群体特色的测量心理健康的量表,而今大学生研究领域中,依据性别分类的典型量表也很少有。很多知名专家,例如:vaillant等在经过比较研究心理健康量化工具后特别强调,在工具的适用性上,重视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心理健康的评价工具应该针对不同对象群体的特征来开发和使用[14]。所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是设计并推行一套具有我国文化特色、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且能有效评估他们心理健康的量化工具。
其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量的表实证效度的探索尚显不足。目前国内所使用的评价心理健康的量表很少有对其实证效度的探索。不能单纯使用scl-90来判断人的心理健康水平[15],尽管在正常人群中的施测结果表明它的信度较高,但实证效度很低。原因就在于scl-90完全忽视个人的美德、品质对于压力来源、压力发展趋势等基本特征的影响。在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上,国内外研究者都指出,应该从多角度、多方面来综合评价心理健康的不同层次,还应注意有效地区分和结合适应与发展、状态与特质,在使用心理健康评价工具上,研究者不能一味只重传统心理学的测量指标[16]。
最后,现有有关大学生适应的研究往往是围绕对大学新生适应的问题而展开的,而大学适应并非只在大学第一年才会出现,应该是大学整个阶段的问题[17];所以,各种评价量表和工具在理论构思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大学生适应的方面的测查存有很大的不同;现有评估量表评价大学生的适应更多地是从问题的角度出发,很少从积极的角度来评价大学生的适应,而是强调的是适应中出现的问题,等等。
此外,使用国外的量表研究和评价国内大学生适应情况较多,忽视了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从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来看,西方大学更强调个人而中国大学更强调集体,国内研究在量表的本土化上做得还不够[18]。
当然,以上指出的关于压力基本特征研究领域的这些问题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研究的价值,因为不管是从学术的严谨程度来看还是从现有的应用结果来看,对女大学生压力基本特征领域的理论进行验证和发展都是一种必要和必然。该领域在当前的发展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这类问题的研究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只要按照科学的理性精神进行探索,就必然能够达成诸位研究者的初衷——造就更加美好和健康的学生个体与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八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时期,社会复杂多变,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大学生作为一个承载着社会、家长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成长、成才的欲望非常强烈,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求职择业竞争的激烈、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措施的实施等等,都使得大学生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高压力群体。如何行之有效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压力管理对于推进国家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从理论上认识压力。
1、压力。
2、压力源。
随着对压力认识的深入,研究人员对压力与压力源从概念上做出了区分。压力源一般指作用于系统使其明显变形的某种力量,如物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力量。郑全全等人将中学生的压力源分为七个维度:学习问题、教师问题、家庭环境问题、父母教育方式问题、同学朋友关系问题、社会文化问题以及自身生理心理问题。[4][5]张磊等人将在校大学生压力源划分为前途、学业、个人日常、经济、人际关系等五方面[6]。
本文主要从外部因素方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来源。具体分为学习压力、生活适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个人发展压力、家庭期望的压力。
1.学习压力:学习是大学生群体最基本的任务,尽管这一压力的强度有张有弛,并非永不改变,但由于持续时间很长,其影响之大不可低估。尤其是很多大学生为了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创造条件,并做出进一步努力。过多的学习项目、过重的学习任务,都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
2.生活环境变化的压力: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变化冲突,会给大学生带来各种适应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角色转变的压力;二是客观自然环境变化的压力;三是不同生活习惯的压力;四是由独来独往的行为生活模式转变为与他人打交道的压力。
3.人际关系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避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彼此关系也不一样,可能是一面之缘的同学、情深意切的恋人、活动的组织者、严肃认真的老师、宽厚无私的家长,种种关系需要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这是以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的。但是相较于之前交往的人群,大学期间交往的对象来自天南地北,又处于年轻气盛的阶段,平时难免会有点摩擦。因此,人际关系的压力在无形中增大了许多。
4.恋爱的压力:大学生处在18~22岁的年龄阶段,对爱情有美好的向往。很多大学生已经接触或正在经历恋爱,然而有很多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恋爱保持反对态度,这对大学生的恋爱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恋爱过程中的经济负担也是大学生很重要的压力来源。
1.明确学习职责,正确面对学业竞争:学校在新生入校时要做好大学生涯规划的指导工作,学生也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把握学业,两者相互促进。学生首先应该认识到,大学本身就是实行高等教育的地方,能够来到这里的学生都在高中学习中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所以应该正确看待大学学习的激烈竞争。
2.端正人际交往理念:大学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地域间的差异造成了文化的不同,日常生活中难免有矛盾。正确对待这些矛盾是处理好同学关系的关键。
3.正确对待感情,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期间的恋爱,应该是人生最为纯洁但又不失成熟的恋爱。但是不能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恋爱,要不就是主管将个人发展与恋爱结果割裂开,带着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恋爱,要不就是过于沉溺与儿女情长之中,对未来的不稳定性充满恐惧。学校、家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合理协调感情与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48。
[3]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吉林人民出版社,
[4]王道阳,姚本先。当代大学生压力源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5]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
[8]王萍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j]经济理论研究2006。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篇十九
1、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引导孩子与父母多沟通。我们可以开展教育经验交流会 ,家校互访等形式 ,帮助家长正确认识自己 ,确定合适的期望值 ,不作过高要求 ,努力创造一个适宜的家庭氛围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消除与父母间的代沟 ,多坦诚地与父母交流意见。
2、改善学习生活环境 ,渗透美育功能。个人在“美”的环境熏陶下 ,会减轻甚至消除压力。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美育功能 ,创造美。如美化教室和居住环境 ;开展爱心活动 ,同学之间团结协作 ,帮助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 ;举行各种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情操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得到全面发展 ,从而缓解压力。
大学生压力巧调节
1、自我意识调节。自我意识使人能够认识和体验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可控制情绪的变化。
2、情感调节。大学生精力旺盛,情感丰富,常常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果不良情绪所产生的能量难以释放,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因此,要学会情感调节,使不良情感得到转化,即将不良情绪带来的能量引向比较符合社会规范的方向,转化为具有社会价值的积极行动。
3、语言暗示调节。大学生由于知识和阅历不断丰富,他们具有独立思维、独立意识能力,因而通过科学的运用语言暗示,可解决一些学生的思想问题,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4.理智调节。大学生往往好强气盛,在日常生活中易出现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每当此时,思维变得狭隘、情绪难以自控。因此,无论遇到什么事件,产生什么情绪,都要用理智的头脑分析并推理,找出原因,从而保持心理平衡。
5.注意力转移调节。转移注意力在心理保健中必不可少。当你心绪不佳,可以外出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换换环境,换个想法,因为新的刺激可以忘却不良的情绪。
6.合理宣泄调节。情绪有的可以升华,有的则不一定要升华,合理宣泄,同样可以起到心理调节的作用。但要注意情感宣泄的对象、地点、场合、方式等,切不可任意宣泄,无端迁怒于他人或他物,造成不良后果。
7.交往心理调节。交往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社会性需要,不仅是利益和物质的交流,也是情感与思想的交流。因此当你心情不愉快时,不妨向同学和朋友交谈倾诉一番,特别是向异性朋友倾诉,会产生良好的心理调节作用。
8.群体阶段性心理调节。大学生在校四年或五年,各年级时的心理特点不同,要注重不同年级心理的调节。例如,一年级新生刚进入大学,应注意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调节;而高年级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应引导他们对未来目标的选定,个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舍弃与服从等方面的调适,以保证大学生在各阶段均有良好的心理。
9.审美心理调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只有人人追求美,社会才显得更富活力。大学生由于正处于身心发育阶段,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注重美的猎取,因此,应引导他们对内在美与外在美的调节。只有高尚的心灵与美好的外部形体相结合,才能形成不俗的气质和高雅的风度。
适度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的进步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但如果心理压力过大,就容易引起神经的抑制,产生厌学的情绪。过高的心理压力已经成为影响很多同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缓解学生过高的心理压力显得非常必要。下面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谈谈如何缓解学生过高的心理压力。
一、让学生了解自己,准确定位,调整心态、合理期望,从而减少压力。
一个人的自我定位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动机、行为目标与学生现实能力之间的`差距作用与人的心理就形成学生的内在心理压力。自我定位的过程,即对自己身体心理情绪意志、兴趣爱好、思维创造和发展潜力及在此基础上所作的反应、调整。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冷静、客观、现实、理性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潜能,引导他们科学、准确定位,从而减小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的内在的心理压力。一方面让学生不要妄自菲薄,定位过低,要大胆肯定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目标,另一方面防止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定位过高,给自己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势必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调整不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恰当的期望值,有利于学生不断自我超越;不当的期望值,会使学生丧失追求的动力甚至使学生误入歧途。
许多同学考入重点中学后,没有意识到自己竞争环境的变化,始终认为自己还是像初中时候一样的佼佼者,在学习中多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自己,期望变成了心中的负担。教师应引导他们调整心态合理期望。一方面,要确保期望内容和方向的合理性,要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和发展观,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人才的造就是多途径的,人才的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另一方面,期望的“值”必须适度,让学生树立“可望也可即”的期望目标,努力减小外来压力。
二、让学生重过程、轻结果,分散、减少压力。
在教育教学中发现,许多同学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当结果不理想时,往往给自己增大了压力。教师要协助学生把理想目标具体化、阶段化。把每天的事做好,把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好,把每一种能力锻炼好。这样,理想的结果也就水到渠成了。轻结果并不是结果不重要,相反,而是为了取得更满意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每一次锻炼,每一次成功,都分解一定的压力,使压力分散在学习的各过程和阶段中,从而使压力得到缓冲。把压力作用于过程中,可以使学习高效,促进学生自身稳健地发展;把压力放在结果上,只能于事无补,甚至毫无意义地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让学生坚定信心,体验成功,变压力为动力。
大推动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要“打着灯笼找优点”,并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以灵活多变而自然的方式回应其成功的情感反应。例如,在批改作业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写出批语:让学生坚定信心,看到成功并不是离自己太远。
其次,教师要多提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每当学生实现一个目标或有进步时,教师都要采取一定的形式予以肯定或表扬。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特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这样,学生不仅从中得到锻炼,而且还可以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激发其进取心。
最后,要及时强化成功心理的积极作用,把成功前(过程)的压力及时转化成向新的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形成连锁作用,从而使压力变为人生的动力。
在教师所任教班级,他们刚刚从全市学校被选拔进来,在原学校他们都是佼佼者,然而来到这里以后,有些学生就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还看作是想当然的优秀者,考试测验成绩不理想他们就开始迷茫,苦恼,压力随之产生,看到这种情况我以各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帮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给自己准确定位,定下可行的短期目标,慢慢去实现,体验成功所带来的喜悦,逐步建立信心,然后转化他们成他们前进的动力,一步步向更远的目标迈进。现在班级里形成了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按照科学合理的步骤稳步前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同学我给他们订下更高的目标,让他们超前学习,进行奥赛辅导,让他们的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发挥;对能力一般的学生我指导他们努力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跟上大家的步伐;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一方面给他们排解心理压力,树立信心,一方面给他们正确的方法指导,有计划分步骤地去完成学业。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与适时地肯定与表扬,努力使他们走上正轨。
综上所述,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努力,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还要善于做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茁壮成长。倘如此,距离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