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大全(20篇)
总结不仅能够反思过去,还能够为未来的行动提供参考和指导。在写总结之前,如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一
周围的事物。
自然而然地存在于我们的记忆里。
我们人生的开始。
就是混沌记忆的开篇。
混沌,且朦胧。
却又真实地存在着。
作为人生的记载。
(二)绚丽前的序幕。
人生的绚丽。
应该从求学之路开始吧?
我,一直这样认为。
这绚丽的道路之前。
是蓄势待发。
呀呀学语,吱吱学步。
哭得畅快,笑的释怀。
在温暖的怀抱。
在和谐的港湾。
逐渐成长。
(三)绚丽之门。
绚丽的路上。
既长着美丽的花。
又长着刺人的荆棘。
因为这些荆棘。
道路才显得坎坷。
也同样因为这坎坷。
这条路才更显得绚丽多彩。
才更体现。
我们成长的历程。
(四)秋天的旋律。
秋,丰收之时也。
当我们取得重大成功时。
这就是我们人生中丰收的季节。
硕果累累的秋。
激情洋溢的秋。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秋!
待到成功时。
共用演绎秋天的旋律。
这成功的音调。
(五)心弦跳跃。
生活中,总会有一个人。
让你怦然心动。
总会有一个人。
让你成为他(她)心中的最美。
请勿,盲目追寻人海中的他(她)。
在秋天来临之前。
请,相信人生。
相信缘分。
相遇那一天,迟早降临。
不要太在意沿途的风景。
待到风景过后。
有人会陪你看细水长流。
(六)静静地。
细水长流。
静静的。
无声无息般的恬静。
平凡中的不平凡。
油然而生的默契。
静静地。
恬然地,在一起。
(七)如雪如霜。
他,发如雪。
她,鬓如霜。
两个人。
相守,直到白发苍苍。
相守到老。
那样的宁静。
携手同行,人生之路。
足迹满天涯。
发如雪,鬓如霜。
便是最好的爱情见证。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二
每当我来到人民广场,我就会想起那位好心的大伯。虽然他只是一个擦肩而过的陌生人,但是他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7岁那年,我和哥哥一起去人民广场玩。走着走着,哥哥说要去买一根冰棍,我就在原地等。等了很久,哥哥还没回来,我就到处去找,可是找了很久,我才发现我迷路了!
我怎么也找不回原来的地方,害怕极了,一屁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很多人来围观我,却没有一个人伸出援助之手。看到那些陌生的眼睛,我哭得更大声了。
终于,一位大伯走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并安慰着我。我渐渐地安静下来,人群慢慢地散开了。
大伯问我:“小朋友,你妈妈的电话是多少?”我说忘了,只记得我家在金鸡桥56号。大伯说他认识那里,正好顺路回家,也好把我送回去。
大伯把我抱上他的自行车,阳光照在他的身上,古铜色的脸上出现了豆大的汗珠。
过了很久,我终于被送回了家,哥哥欣喜若狂,欢喜地拥抱了我。大伯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我和哥哥与大伯道谢,大伯只是摇摇头,然后坐上了他的自行车。
啊?!我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大伯坐上自行车后,往相反的地方驶去......我的泪水将眼睛填满了。原来大伯不是因为顺路,而只是因为要把我送回家啊......
大伯,您乐于助人的心使我十分感动。谢谢您!我永远都不会忘了您的!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三
我是最爱放风筝的。
每年到了三月份春风吹来的时候,我都梦想有一个风筝。因为我可以像书里写的那样,在空地上尽情的放,享受快乐。可是大人并不给我买。他们多半认为这是无用的东西,没有那闲钱买别的,况且家里经济并不是那么好。可是为什么连买风筝的钱也没有呢?小小的我心里郁猝的很。
有一次上街,走过一片空地。些微冷的风吹过,忽然看见有一只风筝在地上飘。我很想把它捡起来,但我不敢。那是一只彩色的蝴蝶风筝,特别漂亮,我跟妈妈说:“妈妈,你看,地上有只风筝。”妈妈却说莫去捡。我小声道:“可是不要钱呐。”妈妈却拉着我走远了。
不用说,心里当然是很难过的。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给我买风筝呢。
但买不了,可以自己做呀。于是再长大一些,有一天在家里,我就自己做起来了。先拿几张不要的旧的`卷子,竹片和一些胶布,还有毛线。先把竹片削好,再跟纸贴在一起,我还用线把它缝好。再在尾部贴几片纸条,再用毛线绑好,最后画一些图案,就可以了。
我把风筝拿到外面,叫妹妹托着,自己便往前跑,谁知那风筝在空中打了一个转就跌下来了。我把它捡起来,又让妹妹托着,又跑,可是风筝太重了,飞不起来。
不过有一次却是成功了的,那是我和一个男孩子合作做的一个大风筝,用的依旧是不要的旧卷子,竹片,胶布,毛线。那天风很大,我们在田野上,他叫我托着风筝,他便跑。试了几次,才终于飞了起来。他拉着线,看着风筝飞的很高,而我则跟着飞着的风筝跑来跑去,心里很欢喜。
就这么一件简单的事却是我多年的夙愿,每次看见电视里的人放风筝就特别羡慕。每次上街看到店里挂着那些蜻蜓啊蝴蝶什么的各种类的风筝就特别想往。每次总是忍不住想,要是我也能放该多好。而那次放风筝算是满足我的心愿了。看着它飞得高高的,仿佛自己也飞得高高高的一样。
而现在,那只风筝已布满了灰尘,不知到哪儿去了。以后放风筝机会也很少了吧。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快乐的时刻!那是珍贵的纪念。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四
渐行渐远的记忆里,一帘大白布,一部放映机,一张大方桌,一台汽油发电机。这大约就是七八十年代小村电影的全部家什了。那一帧帧胶片从镜头前滑过,串成一个个喜怒哀乐的故事,它曾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欢笑与泪水,如今早已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之中了。
那时,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人,天黑不到一会,就会躺下休息,很快就进入了梦乡。四周复归于天然的静寂。我做梦都盼望着,那一高一矮的放映员拉着平板车,车轮碾着高低不平的小路,吱呀吱呀的一路欸乃。电影来了,那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潭,夜晚的小村顿时鲜活起来。
饥肠辘辘的岁月里,我们这些孩子们整天没精打采,可一听到有电影,准会全身来劲,眼巴巴地等待着天黑。夕阳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傍晚,早早约好,搬着小板凳,一路欢笑着去看电影。有时徒步三五里去邻村看电影,也是件绝妙的事儿,不会感到一丝疲倦。那抵挡不住的激情,远比吃上一碗山芋干米饭,或者一个白面馒头带劲多了。
幼童看电影是无法安心的。电影开场了,他们在忽明或暗的光圈里,伸手晃动,丝毫不理会大人们的呵斥,津津有味地欣赏着那斑斑驳驳的光影。倘是秋夏之际,就更有兴致了,那些不知名儿的小虫在光圈里扑棱着,追逐着,会引来他们更热烈的嬉闹和欢呼。可这快乐是短暂的,闹够了的他们渐渐乏了,便随意找个地儿,躺下就睡,墙角处,或草剁边。散场时,找寻孩子的叫喊声此起彼伏,恰似终场之后的又一场交响乐。伴着回家的碎步,平素沉寂的小村,突然一下子喧嚣热闹起来,到处是鸡鸣犬吠。
渐渐的,电影由窄变宽,从黑白走向彩色。我读初中时,为了不影响学习,只好忍痛割爱,但心里还时刻惦记着电影。不久就开了“戒”。那是夏季的一天放晚学,学校门口正放电影,我坚不可摧的信念瞬间被击成碎片——我决定看完电影再回家。电影散场时,望着婆娑的树影才突然害怕起来,家距离学校还有五里路的光景,中间有很长的偏僻小道。听着风吹树叶的唰唰声,一股凉意涌向心头。我哼着不成调的歌儿自我安慰。偶有萤火虫飞过,忽想起戏里说那是鬼拎着灯笼在散步,我就愈加恐惧。耳边忽听一声猛喝,臭小子,别再鬼哭狼嚎了,你想把我们吓死吗?走近了,才发现是一个村上的。
2.理发那些事儿。
理发,现在在我家乡的小村还叫它“剃头”,顾名思义,但除了老人外,年轻人很少会把头发剃光。
卅多年前,那些挑着担子走村串巷的剃头匠,手里摇着拨浪鼓,吆喝着“谁来剃头了哦”,韵味十足。有人应声,让等会,手里还忙着活儿呢。那剃头匠便会放下挑儿,拿出挡刀布系于树干,或一固定所在,将剃刀在其上来回磨十数次,专等那人来。
不到一会的功夫,便会聚集一大圈人,等理发的,无需理发的,大人们围坐在一起东拉西扯,农情、趣事、天气,无所不谈。那剃头匠一边遵循着“先剪后推再剃”的顺序,忙着活计,一边还不时地插上几句。
小孩子们在边上跑跳嬉戏,见有剃了光头的老头儿,就会拍掌尖声大叫,引来家长的笑骂和叱责。光头老人丝毫不会生气,呵呵笑着,任由孩子们说去闹去,自己尽情享受着耙耳朵的乐趣,通体舒泰,身心放松,看他眯着眼睛的样儿,那感觉定是妙极了。
偶尔,还会看到哭恼着不让剃头的孩童。那时,我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听妈妈讲,我小时第一次剃头,死活不让剃,害得为我剃头的本家大哥手忙脚乱,整整折腾了一顿饭功夫,我的嗓子都哭哑了,最后,生姜还是老的辣,他一个熟鸡蛋的计谋便降服了我。如今,大哥偶尔看到我,还会善意取笑我。
如今在城里,剃头有着许多名号,就像古人的名字一样,高贵典雅,虽然店铺只是为人理发,并非名门望族和社会名流的社交场所,却美其名曰美发沙龙,让人颇生一番联想。俗一点的也称剪头修发,甚至有的干脆叫洗头,这也比土著的剃头好听多了。至于后来有的演变成别的营生,挂着羊头卖着狗肉,失却了原味,恐是当初理发事业开创者始料未及的,不说也罢。
曾看过一理发店门口贴着这样一副对联,“进去乌发宰相,出来白面书生。”有意思得很。头发蓬乱的男人理发过后,精神抖擞,女人也会容光焕发,这全靠了理发师的手艺。想改变原生态很容易,白发的变黑发,黑发的变红发,只消一袋烟的功夫,帅男靓女就可以渲染出来。想要五彩缤纷也不难,美国nba明星罗德曼的头发呈彩色条带状,倘加几粒星,就可与星条旗媲美了。不知他的发型,会不会影响对方的球技与配合,但我想,第一次和他交手的一定会。这也许是理发史上的计谋趣事了。
“剪不断,理还乱。”理发师的命运和待剪的发一样,曾蓬乱多舛,他们被称作剃头匠,被人瞧不起。可除了天生光头,我们谁又能离得了他们?忽想起“干天下头等大事,做人间顶上功夫”的自诩,我不禁莞尔。那第一个理发事业开创者,我们是该好好纪念他。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五
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风筝和人之间是通过一根线相联系着的,如果线断了,风筝就将随风而去,可能再也无法寻回。
早晨起床后翻看朋友圈,十年之前认识的姑娘一朝出阁,虽无深交,然之于相识始终抱持感念心境,默默祝福。
昨天见了超过十年之久没有见过面的.高中同学,也就是自从高中毕业之后再也没有机会见过面。最近两年虽偶有联系,但彼此交流也并不多。
相识时还是舞象之年,转眼已过而立,十年时间于人生来讲算不得短,然而回望又只是一瞬之间。
多年未见,免不得提及同窗之时的一些人事,很多人已无法立时想起,很多事压根已脱离了记忆。
一路走来,在不同的地方结识各种新朋友,同时也渐渐地失去了一些老朋友,经年之后,自始至终一直不曾疏离的毕竟寥寥数人。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何尝不是一根线,这根线有时短些,有时长远,有时不知不觉断掉了也实属无奈。
线有两端,是近是远是断也不全由一方决定,你可以努力,但也要随缘,能做到无怨无悔毕竟困难,轻松坦然或许才是较好的归属。
“天上的风筝哪儿去了,一眨眼,不见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六
冬天并不是我最喜欢的季节,但它并不是一个应该被遗忘的季节。事实上,关于冬天的记忆,在每个江南人的心里,正一天天淡去。很怀念小时候的冬天,那才像是真正的冬天。我猜测是当时的气象报告不准,或者是怕人听了畏惧而隐瞒了实情,好像预报的也只有零下4—5度,但小河滨里却冰冻得能走人。现在有时都报到了零下6—7度,反而没了当年的景象。当年的我们只穿着很薄很旧的棉袱或破球衫,居然能笑傲冬天,令我至今都有些感叹。
;冰凌经受了冬的锤炼,才会有种美丽的形状。冬天想让我们明白,人面对冷酷的环境,一样可以选择坚强。很欣赏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凭这份独钓的气魄,我们就不难猜测,柳宗元沉着勇敢地走过了生命中孤寂的冬天。也许只有耐得住“独钓寒江雪”的寂寞的人,才会真正领略冬的妙处。尘世永远是喧嚣的热闹的,滚滚红尘消磨着人的意志,让人变得浮躁轻飘,但人生有时需要沉静。冬天教我们沉静下来。你看冬天那么沉稳,那么坦然。它不刻意追求春的美丽,也无意追逐夏的热闹,也不嫉妒秋的收获。它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四季中所应扮演的角色。
既然命中注定要品尝生命中的冷寂,何不坦然地接受。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它牢牢地握着自己命运的方向盘,义无反顾地走向春天。冬天就像创业的艰辛,像漫长的孕育,也像悠长的等待。冬天没有“红杏枝头春意闹”,没有盛夏虫鸟们的合唱,没有秋天收获时的欢声笑语。冬天并不为此忧伤,冬天只是沉寂着。但那不是死一般的沉寂,而是一种内敛,一种含蓄。真正爱冬天的人是能听到它的声音的。河流在冰凌下涌动,泥土在冰层下等待,草儿在地下萌动,一个春天就在冬天的冷静中孕育。我想雪莱一定是听到了冬在地下的歌唱,不然他怎会大胆地咏出“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诗句呢?冬天的形是冷的,心是热的。
它的热烈不写在脸上,而藏在心里。只要你走近冬天,聆听它的脚步,感受它的气息,你会发现冷静的背后,隐着的火辣辣的热烈的冬,那里有对生命对生活的炽热的爱。那里正在孕育一个希望的春天。尽管冬天没有春的美丽,没有夏的激情,也没有秋的收获,有的只是凛冽的风冰冷的雨,但我始终觉得冬是一个有内涵的季节,有性格的季节。其实,谁的生活里永远繁花似锦?谁的生命里没有冰冷的冬天?不经历冬天的人生是完整的,就像不承受挫折的人永远无法品尝到真正的成功一样。也许只有走过冬天,我们才会更加懂得珍惜。
所以,生活中,当你走向冬天或处在冬天的时候,请不要退缩,不要犹豫,坦然地接受冬的考验,它或许能让你的生命沉静而美丽!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七
儿子离开家乡来云南半年了,平时在说话间只要一说到火车,他就特别来劲,每次只要坐车经过火车站,他就死活拉着要进去,在里面一呆就不想出来,他不断用他那表达得不完整的字句在强调他的情感和意愿:
“坐火车”,“好远好远……好远好远……”。
最近他说这些断续句子的次数渐渐增多,
“我外婆家有好多汽车”,。
“那狗狗会咬人,(他外婆家的狗咬伤过人)”
“外婆种菜,好多菜……”
“肖峰有大汽车(他在老家的玩伴)”
我开始意识到,孩子在想家了,想他成长的家乡,想伴他长大的外婆。因回家一趟需三天两夜不容易,也在这边上着幼儿园,就没太上心。有天晚上我听到他说梦话时也在絮叨着火车,外婆,看着他睡梦中的小脸,我终于意识到,要让儿子回一趟老家了。当我第二天告诉他这个消息时,三岁的孩子竟然雀跃欢呼,眼睛里有种光亮闪动,手指来了一个不知他从哪学来的手势。我不禁叹了一口长气。
一个月后,他妈妈带他回到云南,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朋友们都说他变得活泼了,明显地看到有一种久违的生动在他的神情中流动。话也比以前多了,以前他总不愿上幼儿园,这次回来每天也不再拖拖拉拉了,到时间就自觉的去。
我于是知道了,孩子是很需要有一个他熟悉的环境,需要有一个他熟悉的亲人氛围,他的情感需求需要将他带离家乡的父母给予弥补。如今多少青壮年带着自己的孩子离开他们童年生长的环境,在另外新的环境中去工作和生活,于是年幼的孩子也跟着父母辗转一个又一个新的生活之地。每一次的迁居,父母们都得投入的新的环境适应和工作的繁忙中,根本没多少时间来照顾孩子,幼儿们就这样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和人群中不知所措,或郁郁寡欢。我们认为他们会对一切新事物都会很快适应,因为他们就是崭新的接受体。有些孩子会在任何环境里都会快乐成长。但是当一个已经形成原始记忆和情感的孩子,我们如果没有关注的他的情感需求,将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无法弥补的创伤。特别是在孩子还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幼儿阶段。
我不敢说我就关注到了我孩子的情感需要,半年已经是太长了,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我不知道这次将他长时间的带离会给他幼小的心带来多少影响和伤害。我真的不知道。这是我当今生活里需要不断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事。
可是我要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我又能够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我已经不能给予他像我童年时的田野,山脉,树林,河流,不能让他在宽广的土地上奔走,在树林间穿梭,在河流里漂浮,在泥土里翻滚……。但至少他有了外婆,有了外婆的菜园和外婆家的老房和那只白色的狗。我想,我有责任保护和让他形成一个这样的童年空间,有这样的一个完整的童年记忆,当他有一天长大,在某个不经意间他可能会和我说起他的童年,而当他在描述的时候,心底一定有着非常浑厚的情感回音和丰富的表情,这些是我希望看到和感受到的。
无奈急剧变化的时代和自我频繁选择已经将我的生活切割成一段段的时间和记忆片段,有幸我拥有一个完整的童年生活和童年记忆,这个早已成型的天然而纯净的世界可以让自己安然去面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生活,不至于走向迷失和激越。
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让我的孩子在我童年生长的环境里自由自在成长,尽情嬉戏,随意感受一切自然事物。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礼物会比这些更珍贵长久,没有哪种对于孩子的教育能好过自然的调理,没有哪种爱能够如此轻松却丰富厚实。真的没有比这些更好了!……这是任何现代化城市条件和优越经生活都无法媲美的自然天堂。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八
过年了,哪个字和年字组成一个词都显得吉祥喜庆,显得有传统佳节的特殊气氛、非常的有年味儿。年货,年面,年糕,年画,年饭,年饺,年猪……。少年时代,我在一年当中最盼望的是过年,过年最盼望的是宰年猪、吃猪肉。这最朴实最原始的一盼一吃就是365天。
年猪,顾名思义就是用于过年而宰杀的猪。
年猪从集上买来到育肥出栏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为什么叫出栏而不叫宰杀呢?那个年代,养猪户和个人绝不准许私自宰杀生猪,只有育肥出栏交到供销社,再由供销社按猪的肥瘦级别发给猪肉票,养猪户凭肉票才能买到猪肉。这一程序现如今看起来有些难以理解,自己辛辛苦苦喂养的猪没有一点自主权,是何道理?那个年月就是这么个理儿!
正月里来是新年,家家户户买猪仔儿。年猪在正月里买到家,看着圈门上贴的红春联“肥猪满圈”,童年的心里就充满了无限希望。我趴在猪圈墙上,看着摇头摆尾的小猪崽,心里头美得屁颠屁颠的,嘴上还念念有词,小猪小猪你快长大,长大长肥就过年啦。过年好哇,过年卖年猪就能吃上猪肉啦。这就是一位少年当时最真最纯的美好心愿。
越是没粮越要养,这是当时的硬道理。因为猪就是工分,猪就是粮食,猪就是零钱凑成的整钱,猪就是孩子大人一年所盼的猪肉、新衣和鞭炮!那时候养一头猪就相当于一个劳动力在挣工分。生产队根据每家猪的大小轻重和肥瘦程度,由社员代表评定工分。人多劳动力少的家庭哭着喊着挨冷受饿也得养猪,我们家就是这样的户。
喂养年猪最难熬的是春天。人都吃不饱,猪又不能喝西北风,怎么办?穷则思变,那就得钻窟窿盗洞。凡是猪能吃的都磨成粉沫,象玉米的秸秆,晒干的红薯秧子和青草,还有树皮树叶,只要是粉碎机能粉碎猪又能吃的东西,通通都是喂猪的好饲料。每天的刷锅洗碗水烧开后,沏开粉沫,再撒一把粮食,一把麦麸,或是一把红薯干粉儿,也就算是猪的美味佳肴了。等到春暖花开的时候,我每天中午和晚上放学后,一项重要的活儿就是给猪挖野菜,剜绿叶儿。猪是杂食动物,只要是青绿的东西都能啃上一口,绝不挑肥拣瘦。
夏秋是年猪最能填饱肚子的季节,也是年猪生长发育的最佳阶段。夏日里,我和小伙伴们就能到山沟里山坡上放猪了。猪到了这地方就是到了极乐世界,见什么吃什么,一会的工夫就能吃饱啃足。吃饱肚子的年猪也会享福,摇头甩尾的跑到山泉水里,或是绕到溪水湾中,洗个凉水澡,泡个冷水泉。秋天则是年猪的最美季节。每天放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秋收后的地里去放猪。放猪这活儿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最合适。把猪赶到秋收后的田野里,你只管疯跑野玩,不用担心猪到了地里吃的好不好,或是啃得饱不饱。猪的嗅觉比人灵,哪有粮食粒儿,哪有埋着的红薯、花生和山药,它都能用嘴头拱开一道沟,或是掀开一个坑,把它要找的东西拱出来,然后像个胜利的将军一样扇耳摇尾地嚼起来。年猪嚼完了野味,还能自己找到菜地里,不管白菜帮子萝卜皮,只要能填饱肚子都能来上一口。
冬日里喂猪绝不能虚情,宁可自己饿着也不能让猪受委屈。这个季节,猪最能长大上膘,要从全家的口粮里多挤出一些食物,就是从人的牙缝里抠出粮食来喂猪,百计千方地把年猪养成。为什么是养成而不是喂肥呢?因为当时人都缺吃少喝,把猪喂肥是相当困难的,所以,当年的供销社就制定一个标准,年猪喂到121斤就达到收购标准,按猪的肥瘦评定等级,分特级、一级至四级和等外六个级别。在当年,能达到特级和一级的肥猪屈指可数,大部分都在二级以下。养猪户最怕的是把猪评定为等外级,要知道,这个级别的猪价钱最低,奖励饲料粮最少,况且不给肉票。卖成猪不给肉票,也就是说,孩子大人过年了没有肉吃!
所以说,养猪户卖年猪最怕两件事,成猪不够标准,够了标准评个等外级!
最难忘的是上世纪的一九七二年,那是腊月二十七的清晨,天刚麻麻亮,母亲就将我叫起来,让我帮助父亲逮年猪。我的母亲从后半夜到这会儿已经喂过三遍猪了,黑猪瘦瘦的挺着个大肚子卧在猪圈里酣睡着。为了防止逮猪乱跑拉屎尿尿,我们用爱抚的方法将猪绑牢。我和母亲跟猪非常熟,我是放猪的,母亲是喂猪的,猪不怕我们娘俩。我给猪的肚子挠痒痒,母亲给猪挠耳朵根子,黑猪舒舒服服的就被我们捆到了小拉车上。
供销社离我们村有八里路,都是山脚下的坑洼路面,我和父亲顶着寒星冒着刺骨的寒风吃力的走着。父亲在前边拉,我在后边推,我们爷俩累得满头大汗才来到蛮子营供销社的收猪站。收猪站座落在一个小山坡的南侧,面朝东边马路的大铁门外,黑压压的卖年猪的长队排了足有半里地。此时,寒星仍在闪耀,天光已放亮,猪的嚎叫声,人的吵嚷声,乱糟糟的挺烦人,让卖年猪的人更加焦操不安。
太阳都升起老高了,收猪站的大门才慢悠悠的打开,卖年猪的人群开始躁动起来,紧接着就是寒风中的焦急等待。排在前面的人卖完了年猪,卖的级别高的,奖励粮食和猪肉票多的,乐得合不拢嘴,车把上挂着大嘟噜小嘟噜的肥猪肉,脸上笑成了一朵花。可有相当多的一部分人都是垂着头丧着气,嘴里不干不净地嘟嘟囔囔,或是高声大嗓的骂骂咧咧。从他们的言谈话语中我感悟到,今天的收猪员是一个矮胖子,愣头青,即压级又压价,称头上还挺黑。
哎呀一声,父亲瘫坐在地上,我急的眼泪都流出来了,急忙上前拉着他的衣袖恳求他:“师傅,您再给好好看看,您再给仔细瞧瞧,这可是一头挺肥的年猪呀!”他不屑一顾的用鼻子哼了一声:“老子收猪成千上万,常吃白薯眼就是称,蒙上眼睛都差不了。
老天啊,老天!一年辛辛苦苦喂养的年猪成了等外;一年到头望眼欲穿的希望化成泡影;一年馋延欲滴的猪肉化成了滴滴泪水!
年猪哇,年猪!一生永远抹不去的心灵记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九
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位年轻体壮的父亲,在宽阔的田野中放着风筝,欢快的笑声在田野中飘荡,飘荡。这是童年我想到的最美最幸福的画面,只是它从不属于我,因为父亲的古怪,他的冷漠,让我恐惧,望而却步。
童年的记忆是苍白的,没有欢乐,没有惊喜,只有父亲的呵斥和我有些木然的表情。那种孤独的感觉在我心中缠绵了好久,不肯离去。5岁时,父亲大声地谩骂母亲,我听到了母亲的抽泣声,看到了父亲恐怖的面庞。我开始恨他,恨这个残暴的家伙,让这个善良可爱的女人不停地哭泣,恨他对这个家的冷漠。从此,我开始拒绝和他说话,即使只有我们两个人,我也不会对他微笑。我讨厌他,讨厌他将我关在家里,让我看书;讨厌他不停地呵斥我,让我得不到快乐。记忆中的父亲除了呵斥、残暴、冷漠外,几乎没有感情。
然而,这种恨,这种讨厌,竟随着我的长大和父亲的沉默渐渐淡了。他或许已经不再残暴了,但我依然不敢接近他,只是偷偷幻想放风筝的美丽画面,我渴望有一天,他也能够像那位慈爱的父亲一样带我去放风筝。
不知何时,墙上突然多了一只风筝,红色的金鱼,黑亮的眸子,在墙上闪烁。我很喜欢它,总想摘下来玩一玩,可每次都被父亲严厉的目光吓了回来,不敢去碰。不久,父亲竟把那只风筝送给了小弟,我非常难过,非常气愤,为什么他不能送我一只呢?从此,我经常望着那面墙发呆,渴望出现一只风筝。
时光继续旋转,转眼间我已经13岁了,童年的大部分事情都已经忘记了,惟独那个风筝,在记忆中挥之不去。我想,这只能是一个幻想了。偶然的一天,母亲收拾东西,突然从箱子的底层我发现了那个风筝,依旧是熟悉的红色,依然是一只金鱼。看到它,我想起了童年,泪,不觉涌了上来。父亲过来也发现了它,很是兴奋,拿起来又放下,反复了好几次,还自言自语说,“我说怎么不见了呢,原来在这儿。”母亲惊奇地问:“以前,有一只风筝不是送给孩子的小弟了吗?”“不是,不是!”父亲简单地回答,我以为他又要送人了,却不料下午他竟带着我和母亲去了田野,说是要放风筝,儿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蓝蓝的天空上,一只金鱼在飞,只是父亲的步伐已不再矫健,动作也不再灵敏,还摔了跤。母亲过去扶起他,他笑着说:“老了,老了,不行了。”这时我才注意到父亲的白发和他眼角的鱼尾纹,父亲老了,的确老了。岁月也会悄悄地滑过他的脸庞,我终于读懂了他的爱,原谅了他。
后来我才知道,父亲把那只风筝送给小弟后,见我喜欢又偷买了一只,那是他转了好几家百货店才买到的,本想早些放,却一直没有机会。我哭的一塌糊涂,原来我一直不懂父亲。
现在,我出门在外,学习很繁忙,很少回家,父亲依然不爱说话,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表达着对我的爱。回忆童年时我不再感伤,因为我会记得那段日子,有风筝,有我,有父亲。
天气一点点转晴了,春天的脚步悄悄地来了。走出门,一阵清。
新还带着新翻泥土味的春风吹在我的脸颊。看着天空飞翔的风筝,
我不禁又想起了我放风筝的经历……。
那一次,我和小伙伴商量好一起参加学校的比赛,规则是不能。
用买的风筝,一定要自己动手做,并且要飞得高。
下午,便去商店中买好了骨架和风筝线。回到家中,我把两根。
骨架截成两段,再把它用线缠成一个十字,在往上面涂上胶水,把。
骨架放在报纸上,沿骨架上画出一个四边形,再把它剪开,剪上一。
条长长的风筝尾巴,在风筝上粘上,这样一个完整的风筝就制作完。
成了。
我拿着风筝,到小区下空旷的地方试飞。我一只手拿着风筝,
一只手牵着线,慢慢跑起来,然后越跑越快。“咦?怎么不能飞?
”我又奔跑起来,可是风筝就是飞不起来,我有些不耐烦,这个风。
筝可是我做了一下午的,怎么就飞不起来呢?我又以更快的速度奔。
跑起来,突然听见咔嚓一声,风筝烂了一个小角。
我伤心极了,我是多么想让它飞翔在天空中呀,可是它就是飞。
不起来。一旁的老爷爷看到了,走过来对我说:“孩子,风筝飞不。
起来吗?”我点点头。爷爷对我说:“风筝不是这样飞的,风筝要。
在逆风中才可以飞得更高,你要朝反向上跑。”我重新鼓起勇气,
拿起风筝常逆风方向跑去,风筝果然飞起来了,而且还飞得很高。
我开心极了,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成就感。
其实生活也是这样,在顺风中的我们、受着百般宠爱的我们,
不会学会摆脱依赖,反之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才能走向成功。
春天来了,天气越来越暖活,到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气息。今天是星期日,外面阳光灿烂,爷爷决定带我到青年广场放风筝。
青年广场上有很多人,有晒太阳的大人,也有和我一样来放风筝的小朋友。因为没有感觉有风,所以爷爷让我牵着风筝的线,边跑边放,不一会儿,由于我跑动带出来的风,让风筝借此飞到了半空中,但由于气温回升,半空里没有什么风,我的风筝慢慢地从半空中飘了下来。
过了一会儿,我的脸上感觉有微风轻轻吹过,于是我赶紧脱掉了外衣,忙着牵着风筝的线跑了起来,借助这股微风,我把风筝放得很高很高,连接风筝的线也几乎放到了头,正在我有一些洋洋得意的时候,那股微风却停了,我眼看着自己的风筝慢慢地飘落下来,心里很是难受,因为这股微风让我欢喜,也让我失望。
正当我开始慢慢地卷线,准备下次起风再来的时候,我的耳边突然响起了风声,是几乎让我睁不开眼的一股大风,从河面吹来,我那颗因为无风而失望不开心的心,又被这股意外的大风激活了,我选好地方,迎着风而跑,同时搅动着手里的风筝线,把风筝再一次放到了天空中去了,高兴得我满脸都笑开了花。快到吃晚饭的时候,我才不情愿的开始收线,做回家的准备,临要收完线的时候,风筝却出了意外---它的尾巴给树枝挂住了,我好害怕自己会失去它,因为那是我亲手做的新风筝,我一直都很喜欢它的,还好,正好姑姑过来接我们回家,她连忙去找了一根竹竿,才帮我把风筝给拿了下来。
回到家里,我才感觉自己很累,躺在沙发上,喝着开水,我回忆着下午的情形,感觉放风筝,真是一件让我快乐无比的事情!
当我看见风筝,我的心里就泛起了点点忧伤,父亲那慈祥的面容也浮现在我眼前……。
那是我童年时,在乡村里生活的事。那时,我家并不大,几十平方米的地方,昏暗的光线。生活全靠父亲当普通教师微薄的工资,家里还有五个孩子要吃喝。母亲在家织毛衣,卖出去也不过几块钱。我就是在这粗茶淡饭中一天天成长起来的,不求富贵,只求活得安稳。
一次,我在家门前玩着儿小石子。隔壁有钱的小孩拿着一只漂亮的风筝来向我炫耀,笑我“穷鬼”,连零花钱也没有。我没说什么,只是把石子踢到一边,低下头,默默忍着眼泪。这一切被父亲看在眼里,心像被刀割一样疼痛。
过了些天,我放学回家后,发现父亲桌上有一封信和几篇修改得密密麻麻的文稿。我扔下书包,好奇地打开信封,一看,是一张五毛钱和一张通知:
xxx同志,您的文章已被我社录取,支付稿费五角。感谢您的投稿!
xxx杂志社。
我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涌了出来,想起父亲那布满血丝的双眼,我怎么对得起我可怜的父亲!
又过了数十日,家里多了一只漂亮的花布风筝。我走上前去,把风筝楼在怀里,紧紧地,像抱着父亲。这只小小的风筝,包含了多少父亲对我的爱啊!
在我的心里,有一只飞翔的风筝。这是父亲的风筝。它凝聚了父亲每一次对我的爱,对我的关怀,疼爱,以及无数次的鼓励。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春风姑娘轻轻地吹拂着大地。柳树抽出新的枝条,伴随着春风翩翩起舞;小草也赶着出来凑热闹,长出嫩绿的小脑袋,生怕错过什么精彩的时光;桃花梨花也都开出了娇嫩的花骨朵,就像那害羞、腼腆得小姑娘。三月可是放风筝的最好时节,这么好的时光我们当然不会浪费。
星期六的上午,我带着几个孩子,来到皇城门前的空草坪上放风筝。草地上还是一片枯黄,不过泥土里都已经充满了春的气息,春的味道。我们找了一块比较干静,平整的地方停下来,开始放风筝比赛。孩子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开始忙活起来。
说好了是孩子们之间进行放风筝比赛,可是没过多久风筝却和路边的大树比起高来,最后竟发展成了“打架”。你看,风筝用他那长长的尾巴紧紧地缠着树枝,死也不放开;大树也不甘示弱,号召他的所有家庭成员,团团围住风筝,不让他逃走。哎!真是拿他们没办法,赶紧去“劝架”,我负责拉住风筝的尾巴,孩子们负责去拉树枝,这不劝还好,一劝更了不得了,大树和风筝抱得更紧,打得更凶,死死地缠在一起,大有同归于尽的势头。不行了,看来必须采取措施,我当机立断,紧紧拽住风筝的尾巴,使劲一拉,“啪”风筝尾巴断了。一场“战争”伴随着风筝的断尾而平息了。孩子们又去快乐的进行比赛了。
一阵春风拂过脸颊,温暖,舒服,也快乐。看着孩子们那充满天真,灿烂的笑脸,心里就像春天一样温暖,幸福!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
时光如水,总是从身边无声无息地流走,当你用双手轻轻擦拭模糊的双眼,转眼又是一年。记忆的那棵种子深深地埋在皖南的一个小乡———莘田,改革的大潮似大浪淘沙留下璀璨夺目的片段。昆德拉说,生活是没有排练的演出。我们永远没有机会等一切都安排好了,再过自己的生活,我们注定在茫然或者无序中穿梭于时光的隧道。
村庄。蓝天。白云。一绿无边的稻天。飞翔的鹆影。这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在心底无尽的畅想中,莘田仿佛一位安祥的老人。在时光的河流彼岸,穿过那无尽的空间,化为缕缕淡淡的轻烟,溶进那如水的月色里,静静的向我们眼前走来,期待着那份来自心底最温柔的情感交缠。想起莘田,就会首先想到那条缠绵的河,那是莘田多情而柔软的一部分。江南水乡最别致最有魅力的地方,全在那一条河上。“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是乡村永远的图画。那条河千回百转地绕着村庄,呵护着村庄。我总觉得村庄是河流哺育长大的孩子,河流是村庄的命脉,村庄从河流中汲取了乡村的精神,看似柔弱,实则坚定。从小在莘田长大的或是工作过的无不随着这条河流,在乡间田畈踩下或深或浅的记忆。莘田的河不知道灌溉过多少田地,收容过多少游鱼小虾,滋养过多少的杂草树木,承受过多少木橹船桨,这一切你都不想去记了。就饮用水一项,就已经能够看出你的慷慨大度,那是千年如一日的赠予,是不计回报的慷慨。
除了河,我也钟情于那片土地。田野中有世上最朴素也最神奇最平凡也最高贵的泥土。它最无情地吞没着一切,又潇洒地创造着一切。它是的有柔情、无情、宽容和慷慨的复合体。泥土像一条船承载着我们人类千年的文明,在岁月的河里穿行。泥土中埋着先前的祖先,埋着先前的荣华富贵,也埋着过往的酸甜苦辣。我相信泥土的深处埋着村庄的'秘密。一年四季中,孩童最喜欢夏天。那时的田野也是捕捉的乐园。从每年的五月起,我就会到稻田的水沟里,去找寻泥鳅的脚印,那时天变得一天暖和,泥鳅在田里活动。一直到八九月份,几个月中孩童们会跑遍沟沟渠渠,捕捉泥鳅,最得意的时节是在八月份。那个时节中你走到田头,哪里有浑浊的水,伸手一摸就能捉到泥鳅。
莘田的夏天是绿的海洋,一切绿的主题都归结在拔节生长上,这是莘田生命力最旺盛的季节。放眼望去,葱翠迭绿的田野溢满了褐色的土地,风起云涌的稻浪在清风下扬起阵阵匀致的波涛。晶莹的露珠点点滴滴的挂满了穗头,笔直的芒尖如宪兵列队的军帽,整齐的屹立在稻杆的顶端,田埂上一溜溜金黄色的菜花随着拂面的轻风,散发着一股透人心扉的花香。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在农家两邻居相隔的院墙上,竟然长出一排饱满的菜花,我走进一瞧,堆积的砖缝里没有任何泥土和杂物,离地面也有四尺有余,在这样的环境下能生存的植物,且根须壮实丰满,实在不可思议。其顽强的生命力足让我叹为观止!
村庄里最神圣的莫过于那缕炊烟,那炊烟代表了人间的温暖,更代表了人类的善良,那是朴实,那是平淡,那是让人充满生的希望的人间烟火。那袅袅而起的炊烟,像代代相传的星火,与“良田美池桑竹”和“鸡犬相闻”,构成了一幅村庄永远的图画,宁静而美好。乡邻们总喜爱捧着饭碗在自家门口或是邻里串门边吃边聊的情景,而现在大家各自忙碌的身影似乎忘却了对它浓浓的依恋。打谷场边有个硕大的牛棚,记得几年前里面经常屯聚着几头老牛,现在去看,那些来牛群早已成了人们桌上的菜肴。越来越先进的铁牛宣告了老黄牛曾经风光八面的一个时代的终结。乡村中一茬茬的人老去,又一茬茬人来到,真有点像陈子昂的“前不见不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天地悠悠,只有怆然满怀。有时候,我会想:我真的是莘田大畈里长出的一根枝桠?我真的在这样的村庄里生活了多年?那里保存着我们的童年和曾经难忘的生活?我不敢想下去。
倘洋在田头,和暖的阳光和湛蓝碧云洋溢在头顶,一种城市永远无法享受的惬意立刻蔓延全身。小河的鹅鸭比以前少了许多,原本清澈见底的河底已经被水草围困,杂乱的篙草在坍塌的河边缠乱的疯长着,河里几乎见不到鱼虾戏水的悠然,取而代之的是河面漂浮的垃圾和河底泛起浓黑的水疱。严重的污染已经从城市触摸到乡村的每一片角落。好在村里早就有了自来水和公路,小河担负饮水和运输的显赫地位已不复存在。傍晚的田野,万丈霞光一泻千里,把村里的楼影冲的很远很远,成双结对的燕子在金色的草堆前低空飞梭,远处打鸣的白鹭和鹁鸪比眼前叽叽喳喳的麻雀声要显得格外悦耳。晚上,那满天星辰的夜空,那一片久久不绝的蛙鸣,让乡村平添几份诗意。
如水的岁月中,时间仿佛就是那条河,倒映着我们所有的悲乐。河流的彼端,就是记忆中的温暖。而我,只能是那立在岸边冷冷的看着它寂寞的翩然独舞的独影。不管心甘与否,如水的年华不会为了我们的惆怅而停下匆匆的脚步。或许,记忆也是生命中最浓密的那片森林。而我们的回忆,就是组成森林的草木。或悲或喜的一点一滴的成长着,累积着丰盈我们的心底。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一
你若问我最喜欢的花是什么?我一定会回答:“指甲花!”在寒冷的冬天,我仍忘不了,指甲花那粗壮的茎,那有些透明的,能看到深绿色茎丝的,粗壮的茎;我仍忘不了,指甲花那浓烈的花,那有些薄弱的,红的要刺着人眼的,汁水饱满的花;我更忘不了,指甲花后站立着的那个人,那个笑意满满的,和蔼可亲的“孩子王”。——我的启蒙老师,连老师。
还在我初懂人事,还在我不停的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父母把我带到了人生中第一座知识的殿堂——幼儿园。不知为什么,站在幼儿园的门口,听到同龄孩子的朗朗读书声时,我却恐惧了,如临大敌般望而却步,死活不肯步入这启蒙的殿堂。似乎这就是“阎罗殿”,进去便出不来了。
就在那消极情绪还没有平复的时候,我的心中又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抬头望去,一位面带笑容的大姐姐从幼儿园里走了出来。大姐姐脸上的笑容像是最美的花般绽放着,让人不由的沉迷于中,如泻泻清泉流入了我那幼小的心田,温馨而甜蜜,一种无忧无虑而又轻轻愉悦的感觉让我牵起了姐姐的手,释怀地走向了让我竟认为“恐惧”的幼儿园。
哦,其它的我都早已忘了,只记得那里满园的指甲花盛开着。淡淡的绿色中夹杂着火红的花朵,瞬时便吸引了我的眼,正在我发呆时,大姐姐用她那双染着纯自然红的指甲的手,抚摸着我的脸颊,并告诉我她今后就是我的老师。见我一直盯着她的指甲,笑了。对我说:“以后只要你天天来上幼儿园,我也给你染指甲!”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此以后,我风雨无阻,每天都准时去幼儿园。在接触中,我深深地被她——连老师吸引了。
那天放学,连老师把我叫了出来,给我洗了手,摘了一把小花瓣,拿一个小碟子,放在里面砸了一会,随后用牙签把一个个“小红包”按在我的指甲上,又去窗外拽了一把大叶子。我还记得,在连老师给我包时,我冷不防将鼻涕滴在了她的手上,我的脸立刻红了。她笑笑,用手捐给我擦擦鼻涕,又用手指轻轻刮了一下,弄得我挺不好意思。终于,最后一个手指包好了,她轻轻拭去了额头上的汗珠,像完成了一项重大的任务。而接着又抬起头来,与我相视而笑。从那时起,我的心里便好像有什么东西在萌芽。我呆呆的望着被夕阳照射的指甲花,那发亮的茎秆,那娇艳的花朵,让我又痴了。
从那时起,我喜欢上幼儿园了,因为幼儿园里有连老师,有指甲花,有小朋友……也正是从那时起,连老师教会了我许多知识,给我打开了那扇学习的大门。我开始学会学习,学会写字,学会做人……连老师把我从懵懂带向成熟,从不知道什么是礼貌变为了“礼貌小标兵”……连老师带给我无数的第一次与无数的快乐。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二
如果天空有悲欢,那么阳光就是她的欢笑,雨就是她的眼泪。白云来到了她的世界,她笑了,白云在她的世界里消散,她哭了。人也和天空一样,悲欢离合是逃不过的情网,有笑有哭共同谱写一曲昂扬顿挫的乐曲在记忆里演奏,在心里盛开的满园春色是舞台的背景。
春色敲锣打鼓登上大江南北,粉妆玉砌的景色,带我走向遗留在角落里的花园。时光已经过去好些年,我以为被搁浅在尘世的`花园不再有花开,不再有花香,杂草丛生满目荒凉是它现在模样了吧。当春日叩响它的门时,才发现原来只是被封尘在记忆里不愿被惊扰,害怕它醒,害怕它带来挥之不去的忧愁。小心翼翼打开一道门缝,望见它依旧是满园繁花盛开,依旧是清香淡雅沁人心脾。满园的春色溢出厚厚的心墙,似乎在寻找曾经一起来赏它的人,曾经一起来过的人已离它远去,而它却依旧还在我的心间绽放。来探它的路日渐荒芜,开得再繁盛,也只能在时间里埋藏,在某时荡漾一缕芬芳时,瞬间还会泪如决堤。
一片桃花一世情,种一片桃林思念已先乘鹤归去的爱妻,没有甜言蜜语,没有牵手相拥,唯有花缀枝头情映满空,唯有深情在天地间缓缓流淌。时光带不走的爱,停留在眉梢,住进心房,陪伴皱纹爬上额头,今生今世栖息在青丝白发间。天地广袤收藏不尽情愫飞扬,茫茫人海相遇既是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一眼之缘俘虏一颗心,一笑之缘惦念一生。缘聚时姹紫嫣红,笑靥如花旖旎缱绻,缘散时落花凋零,千愁万绪暗涌如泉。曾经那一眼之缘扬帆济海到我彼岸,而我却未渡到他彼岸,曾经那一牵手之缘,亦以为会等来一片桃花一世情在绽放,一旦牵手便是一生一世,或许期许太多,或许想得太唯美,所以在现实也容易破碎。转身离开走上了两条平行线,泪眼婆娑似江水,江水日夜东流带不回曾经,隔江相望浓浓烟雨笼罩,再也看不清渐渐远去的他。
人生旅途不断前行,沿途风景渐行渐远。不能一起同行,再美也只能藏于心间,曾经恋恋不舍,曾经痛彻心扉,在时光安抚下,不再波澜起伏。它就在光阴的襁褓里安静睡着,偶尔被熟悉旋律唤醒,随着婉转悠扬的歌声,思绪掀起一段段过往面纱,熟悉过的身影,熟悉过的脸庞,缱绻之情胜似春风和煦,脑海里一幕幕上映那段旧时光。分一点点时间允许自己沉沦于淡淡的忧伤中,任泪水悄无声息滑落过脸庞。生活不因惆怅的脚步而停滞不前,一段刻苦铭心的情缘,不一定能相伴一生,但一定会在时间的空隙里想起它,再一次闻到它的芬芳时,眼泪还是会流下。
且行且珍惜,今日的追求不迷途于过去中。破镜难重圆,遗失过的美好无法回到最初模样,弥足珍贵的今日更令人笑逐颜开。过去已经抒写下了人生,悲欢离合是人生的一部分,剪一段光阴在记忆里怀念,盛开在心间的花园芳香四溢。
时光浅短,遇花开,款款深情,两人摘,遇花落,落一地想念,一人踩。再回首,淡淡愁绪如烟缭绕,再怀念,一段情缘如歌如诗,美妙又伤怀,撩拨万千感慨如落英缤纷。剪一段光阴放在记忆里怀念,闻它的味道,看它的容颜,在岁月里沉淀更香了,更迷人了,流一滴泪再一次和它告别。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三
都说人上了岁数,眼前的事过眼就想不起来了。可是有趣的是,越久远的事情却越记得清清楚楚。我现在就是这个状态。
一
我家胡同口住着一个哑巴老头,很凶,如果有人稍稍对他不敬,他就会大吼大叫,所以,这片儿的居民都躲着他远远的。哑巴老头喜欢拿个马扎子坐在太阳地儿,一边抽着烟袋锅,一边晒太阳。
有一天放学经过他身边,看到他没有抽烟袋锅,而是用废纸卷的烟,我就拿出我用过的废本给了他。当我走近把本子递给他时,他先是一楞,我说给你卷烟,懂了我意思后,他裂开嘴笑了,满脸的皱纹挤到了一起,哇哇地说着我听不懂的话。从那以后,每次经过他身边,他都哇哇地冲我喊,冲我笑。
有一天,一个邻居找到我让我管哑巴老头要烟袋油子,说他家孩子涨肚子,用烟袋油贴肚脐就能好。抽烟袋的很少了,而且哑巴老头很倔谁要也不给,所以找我给他要。我跟哑巴老人说了我要烟袋油,他赶紧拿出烟袋,装上烟,狠狠地吸着,年纪大了老人也很少吸烟袋锅了。过了一会儿,老人就给我抠了一块,邻居很感激。我时不时地管他要烟袋油送人,每要必给,哑巴老人也乐得睁只眼闭只眼。
后来哑巴老人被儿子接回老家了,他家亲戚给我妈妈一个小瓶,里面装满了烟袋油子,说是给我的。哑巴老头是一个心存感恩的人,我只是给了他我不用的东西,他却还给我厚重的回报!
二
我家对面住着一对老夫妻,我叫他们黄大爷和黄大娘。
那个时候大人们的娱乐就是玩扑克,还有就是听广播匣子里的节目,没有电视,没有麻将,四个人凑在一起打扑克,是人们闲暇时最快乐的活动。
黄大爷特别爱玩扑克,玩到兴奋的时候就站起来了。那天在我家玩,我刚好放学,进屋的时候看到黄大爷站着呢,可能是快赢了,正好我要拿箱子里的本子写作业,就想也没想搬走了黄大爷的椅子,这下可出大事,赢牌了的黄大爷,得意万分,往下一坐,摔得结结实实,大人们笑成一团,黄大爷这一摔好几天不敢走路。我也得到了教训,做什么事不敢毛毛草草,不记后果了!
三
女儿约我看电影,她要带我重返电影院!票是在网上买的。走进影院,仿佛进了星级酒店,红地毯,皮沙发。我选了《蝙蝠侠》,坐在舒服的椅子上,吃着玉米花,思绪回到童年。
那时候电影院特火,买票得排好长好长的队,还不时地有夹塞的。售票口很高,还只能伸进一只手,来了一场好电影,连站票都得找人买。查票员那个牛啊,拿个手电筒晃这个晃那个的,追得没买票的人到处躲。
小时的我特别爱看电影,有一次我央求妈妈领我看电影,妈妈不去,我就一个人去了,来到影院门口,只见人头攒动,吵吵嚷嚷,卖瓜子的小贩一份挨着一份,用来量瓜子的杯子外面看很大,里面却用纸厚厚地糊了一层又一层,这样就可以少装瓜子了,真是奸商!
电影快开演了,我跟着检票的人流挤进电影院,个子小,目标小,没人拦,顺利过关。我找到一个偏点的位置坐下,一会儿,我两边的座位都来人了,我就不声不响地坐在两个座位中间。左边的人以为我是右边人的孩子,右边人以为我是左边人的孩子,安然无事。
电影结束了,我走出影院大门,看到妈妈:“就猜到你来看电影!再这么野,打折你腿!”夜空一轮月亮宁静皎洁,星星诙谐地眨着眼似乎笑我顽皮。我拉着妈妈的手满足地回家了。
四
小时候家里经常停电,所以像油灯,嘎石灯,蜡烛家家必备,蜡烛头我就攒着。红的放在一起,白的放在一起,一攒就攒到过年。过年了姐姐们刷墙糊棚,剪窗花,贴年画,干干净净,漂漂亮亮迎接新年!
我到外面折回几根样子好看的干树枝。把积攒的蜡烛头拿出来,放到铁茶缸子里,然后在炉子上把它们融化了。化蜡烛液可是得有耐心的,蜡烛液太热了烫手,冷了又会凝固,好费心思呢。看着红红白白的蜡烛液渐渐地融化,我赶紧左手拿树枝,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插入蜡烛液里,等手指沾上了蜡烛液飞快地捏在树枝上,直到蜡烛液凉了再轻轻地抽出手指,一朵红里透着白的蜡烛花就在枝头开放了,做好了几支插在花瓶里,放在窗台,阳光照射下,晶莹透亮,别有一番情趣!
我乐此不疲,年年做蜡花,还送给别人家。赠人蜡烛花手有烫伤,为添新年乐烫伤又何妨!
岁月悠悠,每每想起童年的小事,仿佛昨日,时光带走了黑发,带走了身边的亲人,带不走的童年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了心底。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四
炎热的八月,约即将离开乐山的高中同学玉英见面,来到沃尔玛,我们碰头了,也许都不喜欢热闹的缘故,不约而同想到婺嫣街的“小屋里”。当然于我而言,这地方还有另外一种情结。
这是一家乐山特别的小书店,仅有十几平米,处在背街一个极不起眼的台阶上,因为她的主人,因为经营的内涵和宗旨与古嘉州深沉的文化那么和谐,所以大凡乐山爱书之人都知道这个地方。
十几年前,儿子在少年宫胡建老师那练毛笔字,经他推介,为儿子买练习毛笔书法的书籍来过,仅此一次,却印象颇深:小、旧、静、雅、墨。
记得这书店名取得充满文化:“文翰书店”。迈上台阶,一位五十多岁留着长发的男子(后来得知他是乐山的书法界人士王晓庄先生,这家书店的老板)正和几位年龄不一的人在悠闲地交谈着,看到有顾客到来,他慈祥地看我一眼,然后问:需要什么?报了书名后,他又缓缓站起身,从有点杂乱拥挤的书架上取下那一套厚厚的精装书来递给我说:“36元”。以为听错了,我愣了一下,这里面有八本呢!我重复问一遍“多少呢?”,他还是轻声说:“36元。”
环顾四周书籍,发现其它书店买不到的文学、艺术、人文、历史、乐山轶事稀奇书,这里好像能寻到,只是书的陈色不好,没有新华书店书那样崭新光洁。可能是面积不够,不光书架上挤满了书,而且桌子上、凳子上、平台上也歪斜地躺着一堆一堆的书,墙上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字迹潇洒刚劲、古朴自在,落款:王晓庄(那时不知道作者是谁)。侧耳一听,这几个人可不是随便在闲聊,而是谈论嘉州画派的一些画家、书法家、画作、书法作品,由此可以推测这些人肯定是爱书法绘画艺术者。自然这老板也在我的心里提升了形象,不是一般的书商,这书店定有来头和自身的存在价值。
十几年前匆匆几分钟于小书店的驻足,十几年后的今天留在心底的感觉还是那样清晰醇厚,就像一位载着嘉州文化的老者在召唤你的记忆。
带着昔日印象,再次走近这家书店,台阶还是从左右两边上去;招牌还是那样不显眼,只是没有了“文翰”而变成“小屋里,独立书店”,店名字迹清秀,没有洒脱古朴味,像一位小家碧玉的姑娘,登不上大雅之堂;店门还是两扇旧门,上半部两块玻璃,下半部两块木板,四周再加上两个门框,斑斑点点,紧闭双门,要不是门上挂了一块小木牌写着:营业中,open,我还以为今天不营业;门面墙还是灰色的水泥,深浅不一;推开门进去,随便一看,桌子、凳子、书架、陈设还是那样陈旧,没有原先的老板,只有一位戴着黑框眼镜大学生模样的文静妹妹坐在桌前,我们的进来没有没有引起她多大的兴趣,还是那样坐着,看了我们几眼没有招呼我们。同学有兴致,拿出手机说照几张照片,我这才慢慢发现这里原来增添了许多与以前不一样的小主题:回到乐山、旧时光、爱书的人终会相遇、明信片、低语,姑娘桌上摆着一则用红笔写的广告:七夕节买书优惠,送六张明信片。一一照下这些,感觉她似乎变了,从一个充满书卷艺术味的大家闺秀变成一个缺少城府的俗家少女,既没有文更没有翰。再看摆放的书籍,有当今小说、杂志、关于乐山各类书籍、文史资料,大部门是卖的。有几个书架上翻卷的书是供大家免费阅读的,咋一浏览,内容更适合年轻人,对于五十岁的我来说,兴致不大。两旁的两间屋子掩着,偶尔传出几声微弱的说话声,这里就是喝水看书与友独处闲聊之处。屋子还是这屋子,那种大雅和文翰却消失了,一阵失落的遗憾包裹着自己。
不过,转而一想,既然受同学提议来了,况且我们本身就不是来看书的,还是坐坐吧。
于是我们问看店妹妹是否有位置,她的回答让我们有点失望,我们两个无奈对望一眼说:只有离开另寻他处了。正当我准备离开时,屋里出来三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说要离开了,趁机赶紧进去占领这间屋子。我们分别喝了两杯柠檬冰水,三十五元。可能店主想继续保持这份旧,没有桌吧,我们的杯子就在三根老旧的长条木凳上,两张三人沙发凹凹凸不平,年代长久,坐下去软软的,可能要塌地的感觉,屋子里的书啊、杂物啊凌乱摆着。还好,她确实安静的出奇,是个会友、闲谈之处,安静中能让你轻松惬意,坐在这里你不会担心有人来打扰。接下来我们就从同学的学术谈起,然后跨到工作、家庭、子女、自己见闻等。可能我们的谈话很投入,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
走出小屋,失落减轻了些,可能记忆中的小、旧、静还依然留着吧。
第二天,恰巧遇到教过的一位学生,她正好一直住在小屋旁,和她说起现在的小屋,我们都有同感。后来,她说:这小屋是王晓庄先生的住家屋,因为他生病忙不过来,暂时转给一个在商业银行上班的叫武叶的年轻人,转让时晓庄先生要求保存原来的风格,可后来年轻人自己没时间,就廉价请高校的学生帮看书店,自然书店的内容和经营目的就改变了,这令晓庄先生大为不满,准备到期还收回来继续经营。
这番话让我欣慰,又充满了期待。
某一天,我一定还会再来,但愿能找回最初的记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五
行走红尘,时光流逝,当我梦醒回眸时,才发现:故乡成了远离的记忆,亲情却是深深地烙在了心里。
——前言。
(一)童年里的焦焦馍。
在我生活的记忆里,最好吃的馍饼之类莫过于烙馍。
烙馍的锅是用铁水铸的圆形的一片,直径约一尺大小,中间凸起,下方均匀的留着三个小爪,它有一个名字叫鏊子。而烙馍则是中原百姓家最普遍的面食吃法。我一直以为它是起源于我的家乡。但看了张炜的《九月寓言》,传奇般的对鏊子的描述,我有些不确定了。
但这与我的内心情感无关,烙馍已离我远逝,它成了我对童年的怀想,对亲情的思念。
烙馍费时在和面,面一旦和好,分成鸡蛋大小的剂子,用小擀面杖擀时一分钟能擀三四张,面剂在擀面杖下神奇的转眼间薄如纸样的透明。放到烧热的鏊子上一挑一翻即熟,几分钟就是一大摞。这活需要的是麻利娴熟的技巧,不然就会是一张薄面片,一挑非破即皱。动作稍缓眨眼间黑糊过火。一大家子人吃一顿的烙馍,只要开火,也就是十来分钟的事。烙出的馍软筋耐嚼,面香可口。夹了适季的拌凉菜,更是爽口开胃,五六岁的少年,每顿也得三四张方能过食欲之瘾。
家里烙馍,是由姥姥和母亲操作。到了姐姐长到七八岁时,擀馍翻馍的手艺娴熟的程度已和母亲相当,与母亲配合默契,丝毫不乱。
每当烙完最后几张,趁着鏊子未凉的温度,母亲就会拿出三四张馍抹上油,撒上一些盐,然后对折成长条,放到未凉的鏊子上焙烤。等鏊子凉透,长条的馍上散布者点点焦花,成了烙油馍。为了方便拿着吃,母亲把馍一切两半,递到等在一边垂涎欲滴的我的手里。油馍吃到嘴里焦软酥筋香的美味层次分明,回味无穷。
另一种衍生烙馍,就是焦焦馍了。焦焦馍与烙馍的不同之处就是里面放了盐和芝麻。烙熟后晾干,吃的时候在火上烘烤一下,就成焦焦馍了。焦焦馍最主要的一样添加成分,是从鸡胗上揭下的焙干的鸡食皮粉,它的功能是对小孩积食消化有奇效。但过去的我不太知道它其实是为了哄小孩吃鸡食皮克食,却以为焦焦馍放鸡食皮是为了增加馍的焦脆酥香。
烙焦焦馍不是为了吃馍,而是为了给孩子克食,它已不是为了吃馍充饥,把它当成了哄孩子的糖块一样的零食。不管是儿童那时还是现在,糖块和焦焦馍相比,糖块都处于劣势,可口美味的程度无法与焦焦馍相比。如果不知道它的克食功效,我依然相信,因为加了鸡食皮而香酥美味。
至今想起,却知道了,这香酥美味,其实是一种母爱在心的浓浓亲情。
烙馍、烙焦焦馍成了我童年记忆里最美味的零食,成了我对童年最美好的见证。
烙焦焦馍成了我最难忘的母爱亲情!
(二)糖角里的雪花。
现在的食品店里,已看不到一种小饺子形状一样的称作糖角的食品了。然而,糖角却是充满了我对这种食品甜蜜美好的记忆。
在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我远在故乡的、长相和妈妈一样的姨带着满面倦容的笑脸走进了我们的家门。
姐姐兴奋地迎了上去,激动地喊了一声;妈!
我也跟着喊了一声;妈妈。
姨随意把包袱扔到了一边,抱起我说;哎。小星都这么大了,会叫妈了。好孩子,我不是妈,我是姨,叫一声姨!
妈妈。我第二声叫出,依然是妈妈。她长得和妈妈一样,还和妈妈一样亲切,有同样的气息。
姐姐说;他就知道看脸,等妈回来了,他就会叫姨了。
姨放下我,打开包袱,拿出了一个纸包,说;小星,看姨给小星买了好吃的点心,糖角。
我拿着一个糖角,咬了一半,看到糖角里藏着白色的雪花。
姨的到来,带来了故乡的甜蜜,飘着洁白的雪花。
我童年里吃的糖角,是从故乡带来的,它有一个我起的独特名字,叫糖角雪花。
以后的日子里,我依然爱吃一种叫糖角的点心,但都没有那次的好吃。到了最后剩下的碎渣,也留给了记忆里的甜蜜!
(三)魂兮归来。
在我幼年的记忆里,最温情和神秘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母亲为我叫魂。也许,这一刻神圣庄严的仪式在我呀呀学语时就已开始,一直伴我度过我的少年时代。但这美好温情的记忆,将会伴我一生。直到我有一天又开始回到母亲身边,成为她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享受它温存的爱抚,从新感受她对我的爱的呼唤。
小的时候,每逢摔倒,被母亲扶起后的第一件事情,不是掸土看伤,而是就地用手掌虚空抓着,嘴里轻柔温存的呼唤着;星儿不怕了,星儿回来了,星儿一起跟妈妈回家了。然后,才是掸土和擦鼻子抹泪的劝哄。那时候只要不是有太大的身体摔伤和意外,我的哭声总会在母亲的呼唤声中戛然而止破涕为笑,等母亲叫完后,幸福的跟着母亲或是被母亲抱在怀里回家。
这种简单的仪式就是叫魂,如果不做及时的呼叫,魂就会离开躯体,遗落到当地。而后,会因为惊吓产生疾病,发烧或是厌食等其他症状。小孩儿失魂最明显的症状是,半夜睡不踏实,一次次产生惊悸的颤抖。
病症出现时的叫魂,要比当时的叫魂要郑重复杂得多,那一刻也充满了母爱的温情和诗意。
夜晚,万籁俱寂,明月当空,星光灿烂。母亲牵着我幼稚的小手,走出离家门十步远的地方蹲下身,然后在地下画出一个十字,让我蹲在中间。等我蹲好后,母亲的手开始由外向里虚抓。每抓一次,轻拍一下我的胸口。抓过三遍后,第二轮再抓时,轻声地呼唤着我的小名;星儿,回来了。星儿,回来了。星儿,回来了。然后,又是三次虚抓、呼唤。到第三轮虚抓完后,呼唤就充满了温情和欢欣,似乎看到了她宝贝儿子的回归。星儿,回来了,不害怕了,跟妈妈回家吃饭了。星儿,回来了,不害怕了,跟妈妈回家睡觉了。星儿,回来了,不害怕了,回家看爸爸了看姥姥了。
星儿不害怕了,星儿回家了,星儿回家吃鸡蛋吃大苹果了!
第二天,一切症状消失了,我真的比平时能多吃一小碗饭了。没有了不适,多了一些跑动和欢乐!
而那一个又一个的夜晚,却一次次刻在了心间;一次又一次温情庄严的场面,印在了我的眼前;一声又一声轻柔的爱的呼唤,让我重温时泪流满面!
如今的一次次魂飞天国,却不希望尽快返还,只愿看到您慈祥的笑脸!
月亮升起,星斗满天的记忆,你一次次依然在呼唤着;
星儿,回来了。星儿,回来了。星儿,回来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六
当年麦收可是北方农村一年里最繁忙、最热闹的日子,称为“火麦天气”,一切都为麦收让路,和老天爷争时间抢速度,只有把麦子全部收进粮仓,人们脸上才会露出舒心的笑容。那些经典的最具夏收特色的标语口号“龙口夺食,分秒必争”,“抢收抢种,人人出动”,“细收细打,颗粒归仓”,“麦场重地,禁烟禁火”等等,几乎在每个村的墙壁上、麦场边都能看到。参加工作后,每年的麦收季节,厂里都会组织我们到工厂附近的村子里支援夏收,我们带上自备的磨得锋利的镰刀,奔赴麦田,参加这场大会战。一般三人一组,占九垄麦子,每人三垄,身手快、技术好的割麦能手担当中间“拱洞”重任,左手揽住三垄麦子,右手的镰刀沿着麦秸根部,均匀清脆的刷、刷、刷三声,三垄麦子变戏法般顺入怀中,随即将一揽麦子放在身体左后方,五六步放一堆,整齐有序,一路率先前行,拱开一个麦洞,相随的左右两人叫“挎翅”,紧跟上来,竞相追逐!大家比谁割的麦茬低,谁掉的麦穗少,开始还精力充沛干的热火朝天,互相打趣、说笑话,不时还吹吹牛,说他们是“慢三亩”,意思就是一天最慢都能割三亩麦子。不一会,一些吹牛者开始累的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耷拉着头也不说“慢三亩”了。也有一些割麦“把式”不太好的人,锋利的镰刀常常和皮肤亲密接触,不是胳膊上划了口子,就是腿上挨了一镰,但嘻嘻哈哈都不当回事。我们一些女同志、老同志做捆麦子的活计,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学会了好几种捆麦子的方法,我特别喜欢使用一种“懒钥子”捆麦子,用这种方法捆麦子比平常的那种捆法速度要快,只是没有那种捆的麦个子式样美观,但为了速度,我们大都采用这种办法。麦收时节村里会开一段时间的食堂供群众吃饭,我们也就享受几天不掏饭票的美餐,下午的晌长,村里每天到黄昏时还给我们送一趟“贴晌饭”,大家吃的那叫一个香!这种记忆至今难忘!
八十年代初,家家都分了责任田,每年六月初小麦即陆续开镰,厂里会放几天假让工人回家收麦子,我们就到集市上买几把镰刀、几顶草帽,还会买一些白糖、橘子粉等防暑用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参加历时十来天的麦收攻坚战。每天早上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会听到院子里霍霍的磨镰声,我们便赶快起床,公公脚边已放了好几把磨得锋利的镰刀,它们放着幽幽的青光,在等着去施展身手。我们拿上镰刀和婆婆准备好的开水、馒头和黄瓜来到麦地里,已有不少人趁早上的凉爽开始干活了,一顶顶草帽在麦浪里交错起伏,挥舞的镰刀在宁静的田野上铿锵激越,让人萌生一种出征前的万丈豪情!我知道自己割麦不在行,便自告奋勇的去捆麦子,开始公公对我的那种“懒钥子”捆法很不以为然,把我捆好的麦子拿起来在地下摔打几次,看会不会散伙,试过后觉得还算结实,也就认可了这种捆法。其实捆麦子的活计一点都不轻松的,几天下来,胳膊上全是麦芒划的一道道红印子,汗水一渍,生疼生疼的,胳膊经过几天的暴晒,通红通红的还伴有灼烧感,几天之后会脱层皮,每年都是如此。
干到七八点钟,太阳已升的很高了,慢慢开始施展它的神威,我们浑身都是汗淋淋的,感到肚子也饿了,这时公公拿出婆婆给我们准备的食物,馍馍和黄瓜,坐在地头,一口馍馍一口黄瓜,觉得真是好吃极了,吃喝完毕,顿觉神清气爽,浑身来劲。多少年过去了,经常想起那个情景,却似乎再也没有吃过那样香甜的馍馍!
麦子割完后,还得一车车运回打麦场,有牲口的人家用胶皮轱辘车,一车能装将近一亩麦子,我们家没牲口,就用小平车拉,一亩地要拉好几车。一般是丈夫在前面拉,借助平车的背带,弯腰蹬腿使出全身力气往前行,公公在后面也是猫腰用力推,那真真是一滴汗水摔八瓣!运完麦子,丈夫的肩膀会被平车的背带勒出一道渗血的红印子,好多天才会消失。运回麦场后,为防变天下雨,得拿准备好的帐篷把麦垛子盖住,等待碾麦子,要是逢上连阴雨,长时间不能碾打,那麦子就会有些变质,蒸出来的馍馍有一种很难吃的霉味,所以每家都想用最快速度把麦子碾完,把麦颗收回家,悬着的心才会踏实。最初几年是用牲口拉石碌碡碾麦子,这是一道繁重冗长的工序,碾场这天,要提早把麦个子散开均匀的摊在打麦场,让太阳晒一会,碾的中间还要用木杈翻几次场,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才能把麦子碾好,家里人手少的还得叫上主要亲戚来帮忙碾场。我们家没牲口,得等别人家的牲口闲下来才能借用,已出嫁的两个妹妹和妹夫也都赶过来帮忙。
碾完后还得“扬场”,就是把糠秕从麦颗中分离开,这不仅是个力气活,更是个技术活,需要借助风力用木掀一掀一掀撮起上扬,还要固定在一个落点,下面有人专门用扫帚捋去麦粒上的麦糠和碎屑。扬场者那一招一式,就像一个舞姿优美的舞者,每次扬起来的麦子,宛如划过一道彩虹,令人赏心悦目,一家几千斤的麦子,就这样一掀掀扬了出来。后来有的家置办了扇车,就互相借着使用,不再费力气扬场了。再后来有了大型脱粒机,更是减轻了人们的劳动强度,效率也大大提高,像我们家七八亩麦子,几个小时就好了,而且脱出来的麦粒干干净净,不需再扬场了。一般是几家合伙使用一台脱粒机,轮到脱粒这几天,几家人老少齐上阵,白天黑夜连轴干,累了就在麦垛旁边打个盹。麦场上,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有一个公认的主事人,像个战场上的指挥员,指挥大家各司其职,年轻力壮的,负责将麦子均匀的喂入高速运转的脱粒机内,有几个人专门往脱粒机前转送麦个,并将捆麦子的“钥子”解开,脱粒出来的麦秸秆要旋成一个很结实的圆形的麦秸垛,这也是个技术活,一般人拿不下来,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庄稼把式完成这个杰作。有人在机器出口把脱粒出来的麦颗装进口袋。机器不停的轰隆隆响着,说话需要很大声别人才能听得见,每个人的脸上都落满了麦秸秆的碎屑,鼻孔和耳朵眼几乎都堵塞了,眉毛和眼睫毛也成了灰白色。虽然很累,但大伙兴致都不减,很大声的说着笑着。有邻家大哥很有才,四六句张口就来,大家都很喜欢听他说,每次听到他流畅的顺口溜,就让人联想到赵树理笔下的李有才。不时有人喊,来一段,解解乏!邻家大哥一句“好咧”,“张家媳妇李家婆,故事能有几大箩……”幽默诙谐的段子不假思索的就从那满是灰尘的嘴边流淌出来,大家开怀的笑声淹没在轰隆隆的机声里,疲惫也似乎飞到了九霄云外。
不久,麦地里出现一种简易收割机,是安装在手扶拖拉机上的,一块地不到一晌就割完了,效率比镰刀快多了,让我们羡慕不已,心想我们要能用这个收割麦子多好啊!但没等我们用上它,便有联合收割机进村了,用它收麦子,主家只需要拿上口袋站在地头,等它把一块地收完,将车斗里的麦颗装进口袋就算完成麦收了。家家都想用这个庞然大物收麦子,但村里只有一两台,好多年轻人就跟在它屁股后面跑来跑去,丈夫也在其中,有时好几天都轮不到自家,眼看地里的麦子都熟透了,还没等到收割机,公公背后就埋怨儿子:有等这几天功夫,麦子都割完了。但丈夫依然执着的跟着收割机,终于将收割机开进了我们家地里,片刻功夫那黄橙橙的麦颗就装了十几口袋,公公不停的感叹:这大家伙太快了,就是快!言语间眉梢眼角全是笑意,看得出他也认可了这个新鲜玩意。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昔日“收火麦”的情景已不复存在,人们不再为收麦子而着急上火,轻轻松松几小时就搞定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还在不断的变化中,曾经的麦收已成为一段难忘的记忆镌刻在我们心中,凝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永远都不会褪色!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七
多少个孤独无助的日子里,是你陪我度过。一声轻轻的问候,几句淡淡的话语,似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里。在屏幕的另一端帮我分担忧伤,化解着情绪。
那天心情很糟糕。上线,正好你也在。你先发过来信息,我一连几个嗯和噢,你问我怎么了,我说没怎么。半晌,无语。你又问我,到底怎么了,我说没事。你说,若是真没事,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说不想自己的坏心情影响到你。就是突然觉得自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是个多余的人。根本没人在意。
于是便问你:如果有一天我永远地在你的视线里消失,你会怎样?你说:不许你消失,你要消失,我就去你家里找你,看你还敢不敢消失。
你却不曾看见屏幕这端的我,不知是委曲还是伤心的泪水,早已掠过脸颊,打湿了键盘,打湿了我零乱潮湿地心里。
我说:我真想去死。你说:不许你这么说,听到没有,不许。我只顾自己伤心,没有回应你,你就不断的发送抖动窗口,像是那颗被牵动的心在颤抖地着急。不知道你是真的着急,还是只是句玩笑话而已。但是我必须得承认,那一刻我真的被感动了。试问天下,茫茫人海,芸芸众生,终日擦肩而行,又有几人会为我着急,哪怕是虚情,哪怕是假意。
只有你。
记得跟你说过,在我的生命里,目前为至,只有两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你便是其中一个,不管你愿不愿意,我早已把你放在了那个组里。尽管我们今生都不一定有机会见到彼此,但是能时不时地聊上几句,足矣。
可是现在,渐渐地少了你的问候,没有了你的只言片语。似乎生活都失去了部分地意义。忧伤的时候只有我自己,一个人把它连同眼泪吞进胆子里。
没有你,像是生机盎然的春季,没有了鸟语花香,姹紫嫣红,风景的美丽。
像是酷热的夏季,没有了那缕清风送来的丝丝惬意。
像是秋日落叶的雨季,没有了绚丽的阳光,温暖那坠落了一地的忧忧心事。
像是冰冷的冬季,快要冻结的空气中又倍增了些许的寒意。
看到这,也许你会笑我。但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不想骗自己。并且还要表扬自己,终于有勇气把它写出来。是为了让自己记住,我的世界,你曾真真切切地来过。把你认真地放在我的记忆里。
从来没有告诉过你,是因为不想让你和我一样无法把它忘记。
不管,不管你会不会把我记起,在我的记忆里,始终会有个你。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八
看了满莲同学发的初中毕业合照,我很是诧异,几乎认不出我是我了。四十三年了,那个年代,我们普遍缺衣少食,毫不夸张地说,我们都是豆芽菜。
那时的我除了瘦小还不太愿意读书,总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所以即使离学校三里多路,也不愿读寄宿,只能天天家里,学校的跑着,特别是刮风下雨的日子,打着一把破旧的油纸雨伞或戴一个斗笠顶风冒雨前行,一身水一身泥的,实在是苦不堪言。因此,迟到便是常事,起初班主任是批评教育,次数多了,就被要求写检查。和父母商量后,我决定来学校寄宿,一是想彻底解决迟到的问题,其实我也是很想进步,很想得到老师的欢心的,二是那时开始抓教育质量了,我也想有个相对好点的成绩,能够被同学看的得起。
我的寄宿生活是从初二一学期开始的,"行要好伴,住要好邻",决定和大我一点又诚实谦恭且学习成绩很棒的光富同学搭宿,从此他便成了我初中同学之中第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
光富于我是益友也是诤友。和他相处的日子,回忆起来至今让我感到愉快,他不仅教我打多少米蒸饭才合适,一餐吃多少菜才能按家里的要求炒一次菜吃三天,饭碗要怎么拿沙子擦才干净铮亮,而且教我衣服要重点洗领口袖子下扁才能既洗得干净又省时间……有一回,我从家里带一个鸡蛋(其实是偷来的)我们蒸着做菜吃,我把个碗放在床铺的草席上,争着要试试打蛋到碗里的感觉,我把蛋在床沿上碰了碰,然后用双手用力掰开鸡蛋壳,一使劲,"哗"的一声,蛋清夹带着蛋黄滑出了碗底,掉在光富的草席上,光富只是一脸可惜地看着我,半点也没有责怪我的意思,我也垂着两手摇了摇头看他,叹了一口气。要知道,那个时候有个蒸鸡蛋下饭是多么令人艳羡的美餐啊!就这样,我们美好的希望顷刻间化成了泡影,留下了至今的遗憾。
我是班里不认真读书且有几分调皮的少数几个之一,我和光富成为要好朋友的初衷是想借助于他帮我提高学习成绩,因为老师说进入高中要凭考试成绩,而我又还想在高中再玩两年。因此,他有时帮助我,要我改变坏毛病,努力学习,我也无条件听从他的劝告。事实上我也在变好,记得有一次数学竞赛,我还考过班上第二名,那是我读初中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次好成绩。
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考高中又有了新规定,说是农村户口百分之二十五推荐上高中,我想,要是这样的话,任由我多么努力也是白搭。因为我不仅多次违反纪律,而且经常和班主任吵架拌嘴,有时他还被我噎得只是涨红着那张长满胡须的脸,说不出话来。气急了他就会指着我凶巴巴地说:"赖鸡婆不鳌屎鳌"(人不强嘴犟的俗语)。
游米果是我们班的大哥,头大膀粗,一脸诚实,是个为人诚恳,值得交往的好同学,因为他家在马坳镇下街头,离学校只有几百米远,我经常去他家蹭个饭菜苞米什么的。他是通宿生,不需要上早晚自习,所以有时间做些捕鱼捉蛤蟆的"课外作业",当然,我特别羡慕他的自由自在。
与其羡慕,不如行动,反正高中是读不了了,不如跟我米果大哥一起混混,说不定除了好玩,还会有收获。于是缠着大哥带我去捕鱼捉蟹。有一天,下了晚自习,我和米果趁黑摸到河边,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们在河边摸索前进,我轻声问,这么黑怎么不拿个电筒啊,米果哥说,被别人发现了,渔网什么的都会全偷跑了。我在黑暗中点点头,从心里佩服大哥的.智慧。到了河里,河水只有膝盖深,我们撒网,放捆钩和歪嘴钩,忙乎到大半夜才回到学校,我轻手轻脚摸到床上,生怕被人发现我的行踪。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便偷偷起床,比平时上自习起得早多了。其实昨天我一夜都没怎么睡着,心里老记挂着那河里的鱼是不是进网上钩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十九
接送学生是个辛苦的工作,尤其是冬天,车内外的温差极大,每当有学生上下车,我都要下车帮学生检查所带的行李,以免遗漏。为此学生和司机师傅也曾劝我不用下车,说别的老师就从来不下车,只是叮嘱他们拿好东西,注意安全。我知道他们是好心,生怕我感冒,但我天性如此,无法改变。
谁知怕什么来什么。那个冬天特别寒冷,我在周五送完学生就感冒了,周末接学生以前还在吃药打针。我本想请假休息,但考虑到学校临时派老师会因为各方面生疏影响工作,于是硬挺着去了。在车上昏昏沉沉睡了一路后,我忘记了自己的病体,又开始下车帮学生拿行李,安排座位,由此加重了病情,回来后就发烧咳嗽不止,只好利用每天的空闲时间去诊所打吊针。
一天中午,我刚刚挂上吊针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睡梦中忽然听见有人急切地喊我,勉强睁开眼,原来是李栋来看我了。就在前几天,李栋因为家中有事请假了,今天刚到学校就听说我感冒打针,告知老师一声就赶来看我。我知道那时正是上课时间,就让他赶紧回学校上课,他却死活不走,说他不放心我,要等我打完针陪我一起回去。看看再有一节课就放学了,我只好默许了他,让他陪我说话,跟他一起回校。一起看病的人看到我们如此亲密和谐,都不仅竖起了大拇指,连连夸赞李栋懂事,我会心地笑了。
时间在我和学生们的友好相处中很快地过去,转眼就到了期末。按照惯例,考完试,学校每年都要举行家长会,以期实现家校互动。为了更多地了解孩子的情况,大部分家长都按时到达学校,在听取了校长的总结、家长代表发言和学生代表发言后,家长还要随孩子所在班级到教室,查看学生作业,听取老师对各个学生的评价,之后家长会才算正式结束,家长便带孩子回去,学校也不再派车去送。
给学生开完请假条,我刚刚回到宿舍,就听到一阵敲门声,原来是李栋和他的父母。刚进门来不及寒暄,李栋的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连连表示感激,说李栋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孩子,在家时稍不顺心就脸红脖子粗的一蹦三尺高,他们气得没法,就把他送到这儿。自从我接手这个班级以后,李栋渐渐变得懂事了,不但不跟父母顶嘴,还常常帮他们干活,关心他们。李栋的母亲还说,孩子经常在家夸我,说我待人和善真诚,是他见过的最好的老师,准备春节期间去看我。
李栋一家三口走后,我陷入了深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埋怨孩子如何不听话、如何无药可救,但我们从没有从自身找原因,我们从来没扪心自问过,我究竟为孩子付出了多少?我真的了解孩子吗?在批评指责以前,我们是否考虑过他们的自尊和感受,我们是否真的懂得他们的所思所想。其实,孩子原本都是纯真可爱的,关键看你是否能真正地看懂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是否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否把他们当朋友一般看待!
在这届学生还没有毕业时,我就离开了那所学校,开始了新的生活,但在闲暇的日子里,我总是不自觉地回想起曾经的过往和美好,想起那些可爱的学生,那段经历成了我今生最难忘的记忆。
风筝的记忆风筝的记忆随笔篇二十
那是春的味道吧?我自言自语。
这样微小的情绪积蓄在心里燥动,春季里即将落去的夕阳里引发了我无限的欢乐。我相信,春天里的一些东西,在很久以后我都仍然会记得。一个慵懒的午后,一个轻松的梦境,一束暖人心脾的阳光,像是手中细细的沙,透过我的指缝,暖暖的倾泻于这个蔚蓝的城市。
忽然间就觉得心暖暖的,流于指缝的漏光,倾斜着时间的方向。
那些纯净的少年时光。
那些仰望着未来的方向。
那些一路奔跑不曾停止的梦想。
就在这一刻肆意的张扬。
其实很多时候,我开始有些茫然,我不知道我该如何去选择一些事,接受一些事。事实上,在选择与放弃之间,有时候对我们而言,是残忍的事情,可是,我们要接受。
可是当我慢慢的看见三月的时光只有几天的时候,才发觉,一些你不曾注意的东西,已经慢慢的消失于记忆。
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很多不知道的事都被我们无情的丢于记忆里。然后,在很久之后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里,突然间就觉得自己老了。
然后,在这个温暖的`季节了,我们感叹着,怀念着好的,坏的,有的,没有的,那些曾经看似稍纵即逝的瞬间。
时间是什么,一种美丽,还是一种哀伤,或者是两者的结合,一种美丽的哀伤。不知道是24小时太容易过了还是时间真的太短,总之我们发觉,长大了。
不是吗?
曾经单纯的小小少年,经过岁月的磨练,变成了成熟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曾经扎着羊角辫穿着好看的花格裙子跳皮筋的小姑娘再也不会和以前一样蹦蹦跳跳的因为别人的赞美而红着脸跑开。
记忆温暖如花,我突然想到这几个字。
都已经成为有责任勇于承担的大人,偶尔也会在他们繁忙的眼光里瞥到那一抹年少时的单纯。
偶尔停下来的时候会怀念小时候互相追逐玩闹嬉戏的时光了吧?
但是常常会发现很多人把年少的美好锁紧记忆的盒,每天忙于匆匆的上班下班,每天忙于繁琐家繁琐的事情。
潘多拉的盒子打开,带来了灾难,战争,痛苦,流离,但是人类记忆的盒子不一样,它带给人们的将是无尽的欢乐,间接夹杂对流失的时光的无限感叹。
人们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或许是因为春天是一个万物苏醒,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季节吧。又或者,在劝诫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曾经为了流逝的时间而苦恼,然后,在某个春意苏醒的暖风了,忽然心门唰的被打开了。人回忆过去固然好,但是,新的时间,新的记忆,新的地点,以及新的你,随时都在提醒我这世界的前进。
所以,我们要前进不是吗?
记忆温暖如花,未来一路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