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教案(优质16篇)
教案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教案的编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这些范例,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案的编写方法与技巧,提高教学效果。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物教案篇一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内容是人教社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血液,立足于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小肠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进入血液的氧,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换,必须依靠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才能完成,而运输是靠血液的流动来实现的。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2)解读血常规化验单,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围绕问题的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分析与交流,来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在分析与讨论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收集信息、,解读数据、交流表达等科学研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倡导主动参与、与人合作,汲取不同意见,要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要有质疑精神。
(2)关注造血干细胞及其研究进展,体验珍爱生命和关爱他人的情感。
教学实施策略。
学生几乎都有流血、抽血和见血的经历,对血液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大都不知道血液里到底含有那些成分及其各成分的主要功能。因此,要重在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情境;重在设计给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重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质疑,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中训练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学习。
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观看课件——繁忙的交通运输线和人体血液循环路线动画。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说出有关血液的知识。
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得出结论: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教师:血浆里面溶有多种物质,请同学们看血浆成分示意图,看看主要含有那些物质?并通过成分推断—下血浆的主要功能。
学生:看图、分析、推断了解血浆的组成和功能。
学生:分小组表演;要求头戴各自血细胞的模型,以各种形式介绍表演。配备了齐全的运输工具——红细胞,2设立了清除异物的特种部队——白细胞,3组成了养路队来保证运输路的完整——血小板。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化验单上的内容,讨论交流。
教师:课前各小组同学提交了你们在预习和查询资料中想到的一些问题,问题都很好,同学们的知识面广,有一些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还有,些问题我们大家一起来交流。
1、血液为什么会凝固?
2、发炎后流出的脓是死亡的白细胞吗?
3、白细胞多就是白血病吗?
4、血友病、血吸虫病、血癌都与血液有关吗?
学生:概括总结。
教师:我们对血液已经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想不想看看血液的真面目?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提出问题深化本节的内容。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关注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了解骨髓移植,学习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一份爰心的精神。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生共同商讨解决书后练习。
本节课结合新课程理念,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具有了一定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不仅感受到血液为人类带来的一切,而且懂得要关爱身边的人热爱生命。
中学生物教案篇二
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并能通过血浆和三种血细胞的功能归纳出血液的功能。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能力目标:。
1、能够简单分析血液常规指标,提高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三种血细胞功能的了解,学会运用知识,描述贫血、发炎、血流不止的现象及原因,培养学生看典型贫血化验单,发炎化验单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通过对血液成分及各部分功能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血液观。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难点:
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血液问题的能力。
1、课前准备新鲜的血液,放入抗凝剂,静置数小时,留待上课观察。
2、作课件辅助教学。
3、收集整理数份血液常规化验单,供学生分析。
一课时。
实验法、观察、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复习提问:
1、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
2、一些物质如淀粉、脂肪和蛋白质都是由大分子组成的,它们必须经过(消化系统)逐步分解成(简单小分子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才能被人体吸收。
讲授新课: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大气中的氧被人体吸收后,怎样才能运输到全身各处?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又怎样运离细胞?(血液)。
其实,上面这些物质都是由血液来运输的,而血液就像是流过田野的溪水,灌溉了两旁的田地,给它们带来了养料并将废物带走,而这些田地就像是我们体内的细胞。
现在让我们来了解血液,这个流动的组织吧!
提问:
1、血液是呈什么状态?(液态)。
2、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吃的猪血、鸡血不是液态的呢?(凝固)。
血浆一、血液的组成。
血浆。
血细胞血液。
血细胞。
示血浆成分示意图,提问血浆中的主要成分示什么?(90﹪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等等)。
由学生归纳出血浆的作用: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分层后,红细胞在下层,呈红色;白细胞和血小板在两层交界处,很薄,呈白色。
你有过作血常规化验的经历吗?检验科的医生从我们身体上抽取一滴血,放在载玻片上制成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你知道检验科的医生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什么呢?(示显微镜下血细胞图)。
学生思考讨论:
1、血涂片中数量最多的是哪种细胞?
2、如何区分红细胞和白细胞?
3、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
4、为什么红细胞中间呈白色?
学生自行阅读课本然后完成表格。
分类。
形状。
数量。
细胞核。
大小。
功能。
红细胞(rbc)。
白细胞(wbc)。
血小板。
(plt)。
中学生物教案篇三
一、活动背景泡菜、果酒、果醋等是以发酵方式加工制成的浸制品,成本低廉,营养卫生,风味可口,味道咸酸,口感脆嫩,色泽鲜亮,香味扑鼻,开胃提神,醒酒去腻,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二、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学生的`业余校园生活,我校生物科组举行发酵食品的制作活动,促使学生学习生活更融洽和谐,进一步塑造良好的校园饮食文化,并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活动要求。
1.以个人或小组名义参加活动;
3.请参赛者自备纸张详细填写:姓名、班别、作品名称、制作过程、生产日期;
4.制作过程中,请同学们注意卫生和安全。
四.活动评比时间------5月4日(周一)下午第三节课。
注:比赛将评比出一、二、三等奖,奖品丰厚;请同学们积极参与,发挥最好的水平。
中学生物教案篇四
3、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本知识。
4、通过观察出血状况的录像,使学生了解出血护理的基础知识。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4、通过对出血的初步护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紧急救护的一些方法。
5、查阅有关冠心病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1、通过对科学史的学习,了解科学方法。
2、介绍最新医学动态,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3、通过出血的初步处理这部分教学,对学生进行自我救护和互爱的教育。
4、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5、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所以本节成为本章重点内容的核心。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血压是本节的难点。解决办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入手;从感性入手——让学生观察血液循环的录像及vcd获得感性知识,再结合挂图讲解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关于《血液循环》:
1、课上结合血液循环的录像、vcd和挂图,从感性认识入手,识记血液循环途径。先安排学生观察录像,在观察录像时,最好采用分步观察,先观察体循环,再观察肺循环,为了使观察针对性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时,最好列出观察提纲:
(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大致路径?
(2)、体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发生变化的地点?
(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
(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又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使观察明确具体,并且每观察一步都及时进行反馈,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再结合挂图归纳并板书血液循环途径(见板书设计)。
2、分析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在分析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时,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毛细血管壁的特点、血红蛋白、动脉血的特点来分析,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可让学生自己分析,以锻炼学生举一反三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完后,教师在板书结构里,把流动脉血的结构用红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动脉和肺循环中的肺静脉),流静脉血的结构用兰色粉笔来表示(如体循环中的静脉和肺循环中的肺动脉)。这样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并不是动脉血管里一定流动脉血,静脉血管并不一定流静脉血。
3、最后教师用投影写出下列图解并配合录像来使学生获得: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起止点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来自心脏。
关于《血压》:
联系有关医学知识,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安排几人一台血压计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用血压计来相互测量血压,学会血压计的使用方法,同时加深学生对血压的理解。
在用血压计测量血压的实验教学时:教师要先介绍血压计的结构,并找几个学生上讲台来示范,演示测量血压的完整步骤及介绍如何读数,如果是老式血压计,教师要介绍毫米汞柱和千帕的换算关系:
1mmhg=0.133千帕。
1千帕=7.5mmhg。
学生在测量时,首先是血压计的摆放:如果两人一台,将血压计摆放在实验桌的两个同学的中央,若四人一台,则让前面的两个同学和后面的两人为一组;血压计带有水银柱刻度的朝向学生,不要倒放。
中学生物教案篇五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学生物教案篇六
一年的初三毕业班的生物教学工作结束了,我也顺利且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面对毕业班的教学工作,我深感“任重道远”。因此,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将我在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面、具体、认真做好教学计划工作。
初三毕业班工作非比寻常,我们每位老师心中都很清楚:教初三,就意味着要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和利益,教初三,就意味着肩头多了一份沉重的责任,因为我们要对学生、对家长负责,更要对学校的声誉负责!追求合格率和优良率是我们一贯的目标,为了表达我们的决心,在初三学年开学伊始,每位任课老师就向校领导递交了教学计划书,每位老师都全面、具体、认真制定了自己的教学计划。凡事早安排,做事有章法,禁止“前松后紧”。使得之后的教学工作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二、认真备课。
备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一年来,我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
三、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
四、针对性、高质量地布置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作业的布置我不仅要求数量适中,而且要求有针对性,有代表性,高质量地布置作业,让学生每一次作业都有收获。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六、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我们平时不仅注意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向重点高中冲刺。而且每次月考后,对学习成绩优秀和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激发学生勤奋刻苦、自觉学习的热情。通过树立身边的榜样,激励每一位同学再接再厉,你追我赶,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引导学生做好长计划、短安排,抓紧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积少成多,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效率。树立争分夺秒的时间观念,师生均有较强的紧迫感。
七、全面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1、抓尖子生的培养。
年级部定期集中研讨、分析各学科问题,交流体会,倡导合作、竞争。对成绩处于年级前列同学后期进行周考,成绩跟踪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根据学科情况进行个别交流、查缺补漏等,使尖子生全面发展,树立争进名牌和夺取状元的信心。
2、抓学困生的培养。
对学困生,我非常注意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及时经常与班主任联系;安排优秀学生负责监督检查,课堂上对一般问题对给予他们回答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抓临界生的培养。
对于这部分学生思想教育是关键,给他们施加一定的压力,向前面的同学看齐,并加强试卷、作业监督检查,及早发现知识薄弱环节并进行补救,促使这些学生再上一个台阶。
八、坚持考后质量分析制度,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
每次月考后尽快做好成绩统计,按经验划出分数线,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肯定成绩,表扬进步,同时找准存在的问题,调整复习的方向、进度和方法,提出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和措施。
九、存在的问题。
1、教师方面。
由于经验欠缺,不能及时全面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因此对学生的督促不够到位,加之本学期都是复习内容,对学生学习状况有些懈怠。
受考试分数的影响,有些学生对生物不够重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下根本不复习,使学生对复习知识记的快忘的也快所以成绩不理想。
总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中学生物教案篇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不能无限长大,以及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值这两部分内容,知道真核细胞有三种分裂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下面我们就重点学习一下真核生物主要的细胞分裂方式——有丝分裂。
首先请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有丝分裂这部分的内容,并思考如下问题:
1、如何理解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2、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3、比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4、有丝分裂的意义。
好,时间到!下面请同学回答一下什么是细胞周期。(学生回答)。
恩,很好!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板书: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两点:首先,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就不具有细胞周期。其次,是从分裂完成时开始到分裂完成时为止。我们如果在细胞周期图上标出甲乙这两个点的话,那么细胞分裂间期也就是从乙到甲的这一段,甲到乙的这一段表示细胞分裂期,一个细胞周期是指从乙到甲再到乙的整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分裂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为了研究方便,把分裂期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这张表格显示的是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同学们根据表格中提供的数据分析一下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恩,我刚才听到有的同学说分裂间期比分裂期时间长。没错,细胞周期的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另外,不同种类的细胞,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是不同的,比如说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17。3小时,而人的肝细胞细胞周期为22个小时。
下面以高等植物细胞为例,了解有丝分裂的过程。这幅图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的模式图,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图中各时期细胞的变化,尤其注意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的变化,同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小组内讨论,总结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十分钟后我们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好,刚才老师旁听了几个小组的讨论,看到大家都很积极的参与,那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呢?好,这位同学!(伸手示意)恩,总结的很好,请坐!还有哪个小组对他们的总结有补充的?或者说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正的吗?好,那位同学!恩,非常好,请坐!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分析归纳一下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同时同学们也可以检测一下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是否全面准确。
首先看一下分裂间期细胞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比较左右两幅图,我们发现,细胞核内染色质发生了变化,右图中的每个染色质都包含两条并列的姐妹染色单体,这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由一个共同的着丝点连接着,实质上,这是染色质复制的结果。之前我们在学习细胞核的结构时,讲到染色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所以染色质的复制实质上是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这是分裂间期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另外,间期细胞还存在适度的生长。那么间期染色质复制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接着往下分析。这个是正常情况下的染色体(实际情况是以染色质丝的状态存在),这个是细胞分裂时才出现的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正常情况下的1个染色体含有1个dna,经过复制,dna数目加倍,变成两个。这里,同学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染色体的数目等于着丝点的数目,也就是说当我们看细胞中有多少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时候,我们可以直接数有多少个着丝点。所以,复制前后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不变的。归纳一下就是,每个染色质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细丝状。细胞中dna数目加倍,染色质数目不变。
有丝分裂的前期,我们首先来看染色质的变化,比较前后两幅图,我们会发现,前期细胞中出现了染色体,这是染色质螺旋缠绕,缩短变粗的结果。另外前期细胞中的核膜、核仁消失了,而且从细胞两端发出了很多丝状结构,我们把这种丝状结构称为纺锤丝,众多的纺锤丝形成了纺锤体。我们用两句话来总结一下前期的特点,那就是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这里,老师教给大家四句口诀,来帮助同学们理解和记忆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分裂前期的口诀为“膜仁消失显两体”。膜仁指核膜和核仁,两体指染色体和纺锤体。
有丝分裂中期细胞的特点主要在于染色体的变化,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在纺锤丝的牵引下排列在赤道板上。赤道板是一个与纺锤体纵轴相垂直,并将其平分的一个平面,是假想出来的,实际上并没有这种板状结构的存在。另外,中期染色体的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那么中期特点的记忆口诀是什么呢?“形定数晰赤道齐”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成为两条子染色体。染色体平均分为两组,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分别移向细胞两极。细胞两极这两套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而且每一套染色体与分裂前亲代细胞中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也相同。由于着丝点的分裂,每条姐妹染色单体称为一条子染色体,所以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点裂数加均两极”
当这两套染色体分别到达细胞的两极后,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的染色质丝,同时,纺锤丝消失,出现了新的核膜和核仁。核膜把染色体包围起来,形成了两个新的细胞核。这时候,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了一个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最后,一个细胞分裂成了两个子细胞。归纳一下,分裂末期的特点有三点:
1、核膜、核仁重新出现。
2、纺锤体消失,染色体变回丝状的染色质3、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两消两现重开始”,两消指的是染色体和纺锤体消失,两现指的是核膜核仁重现,重开始是指新形成的子细胞大多数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的分裂间期状态。
学习完了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同学们参照这幅图,比较一下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哪些不同点,我们找同学来说一下他有什么发现?(同学回答)恩,请坐,这位同学说他发现动物细胞比植物细胞多出来两个中心体,还发现动物细胞中没有细胞板。事实上,的确是这样的。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与植物细胞的基本相同,不同点有两个,分别在前期和末期:首先,前期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动物细胞有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在间期倍增,成为两组。在进入分裂期后,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向细胞两极。在这两组中心粒的周围,发出无数条放射状的星射线,两组中心粒之间的星射线就形成了纺锤体。而植物细胞中纺锤体是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的。其次,在分裂末期细胞质分成两部分的方式不同。植物细胞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细胞板,并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把细胞分成两个子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末期不形成细胞板,而是细胞膜从细胞的中部向内凹陷,最后把细胞缢裂成两部分。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亲代细胞经过染色体的复制,使每条染色体包含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再经过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代细胞,由于染色体的平均分配,新形成的两个子代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所以说有丝分裂的意义在于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由于染色体上有遗传物质dna,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中学生物教案篇八
a、血小板b、血浆c、红细胞d、白细胞。
2、某人手指不慎划破出血,血液中与止血和避免发炎有关的是()。
a、血小板、血浆b、血小板、白细胞。
c、红细胞、血浆d、白细胞、血浆。
3、血浆中含有多种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其中含量最多的是()。
a、蛋白质b、无机盐c、水d、葡萄糖。
4、人们在患有急性炎症验血时,往往会发现血液中增多的是()。
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血红蛋白。
5、血液里红细胞或者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会引起()。
a、缺钙b、营养不良c、发炎d、贫血。
中学生物教案篇九
本学期我们开展了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辅导老师有罗乐和韩海军,成员是七年级生物爱好者,我们共十个小组,每组由组长负责,都有自己的小组名字,共四十人。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我们主要进行了校园内及千亩游园生物的调查活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练习及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洋葱及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在校园内收集鼠妇并观察鼠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观察种子的结构,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观察叶片的结构并学会制作叶临时切片等,由于时间不允许,加上季节我们的个别计划没能完成,像花的结构只有到明年春天才能进行观察。
1、小组成员学会了对生物的调查方法,同时还认识了校园的一大部分生物,由于天气变冷,树叶落了,所以有个别植物不易认识区分。
2、小组成员熟练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步骤和原理,能使用显微镜快速找到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我们还进行了显微镜使用操作比赛,小组成员都在制定时间内圆满完成,效果特别好。
3、小组成员学会了制作洋葱鳞片叶临时装片、番茄果肉细胞临时装片、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叶片的结构的临时切片等。同时还掌握了规范操作和注意事项。
4、小组成员通过去抓鼠妇,知道了鼠妇的生活环境,还学会了探究活动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的提出、做出假设、方法步骤和结论的得出,还弄明白了探究实验怎样去设计对照实验,充分理解了课本中对照实验的概念。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心要爱护生命,做完实验后把鼠妇放回自然中。
5、小组成员通过对玉米、大豆、花生种子的结构的观察实验,牢固掌握了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是有果皮和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组成,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是有种皮和胚两部分组成;同时还学会了区分它们,它们的胚的结构相同都有四部分组成,都有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单子叶植物的胚有一片子叶,营养储存在胚乳内,双子叶植物种子胚有两片子叶,营养储存在子叶内。比如我们吃的小麦面粉,营养在种子的胚乳内,我们吃的花生油,营养在种子的胚的子叶内。
总之:通过活动使课本知识得到理解掌握和充实,以至于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调查、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的学习兴趣。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
(1)学生获得生物学的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实践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生初步具有生物学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3)学生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一)教材教材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特点,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设计了许多系列化、多样化、可行性高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探究的科研精神。删除了部分死记硬背的内容,以灵活应用的知识点为主。在时代性,增加与科技社会相结合的知识,注重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学生情况学生刚步入初中,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应付学习。但也存在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1、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注意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包括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保证活动的落实,并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乐于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
4、重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5、倡导探究性学习。
6、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
7、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
8、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质量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想听并听懂。
9、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10、管好班级的纪律和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一
:物理教学总面临着冏境,教师努力学生吃力,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为继。物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失去信心、态度消极被动,不能持之以恒地学习。教学质量难以提升,造成教学不能相长、师生不能互动。究其原因还是教师重在“传道解惑”,重在应付中高考而忽视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培养,还是应试教育大环境作祟。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已经两年,实施新课程标准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提高科学素养,把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物理学科自有其特点,它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思维对物理现象抽象出本质,形成概念和规律。所谓物理思维就是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并通过实验验证以揭示其本质属性和内部发展变化的心理过程。
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呈现出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思维活动的组织性、独立性、创造性、批判性都有了显著提高,把握这一特点精心组织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发展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培养中学生物理思维的方法和途径。
1.立足观察和实验。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根本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物理概念的建立,定理、定律的发展和完善,大多是在科学实验中将观察获得的现象或事实经科学思维而形成的。
2.形成概念,掌握规律。
形成概念是学生学好知识,进行思维的基本形式,那么怎样形成概念呢?
(1)必须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作为揭露物理现象或事实本质特征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获得感性材料的来源主要有:感知教具模型、演示实验、多媒体情景再现或插图等;利用已有知识、生活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和新概念有关的现象或事件,从而引起想象或课后体验,只有充分的感知,理性认识才能建立。
(2)要充分揭露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讲透内涵,讲清外延。例如速度这一概念,其内涵是指质点的位移跟产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而它的外延则根据运动形式、性质、特点及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可分为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线速度和解角速度、相对速度和绝对速度。
(3)要讲清概念的基本结构。如讲解力矩时要讲清力和力臂,而讲解力时则要讲清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另外对于那些相邻概念,相互概念,并列概念,从属概念等概念体系,应当分类比较。
1.在概念指导下进行思维。
概念是从具体的有限的物理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反映物理现象之间和知识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与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具有普遍意义。当我们分析一个具体的物理现象时,就应该在概念中寻找依据,利用已有概念分析判断它的内在属性。这样可以将原有概念把握得更准确,理解得更透彻,运用得更巧妙。
2.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维。
自然现象虽然复杂,但却跳不出规律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物理现象也不例外。如果学生经常立足于寻找每一个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就会促进他们思维和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指导方法,正确思维。
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往往不得其法。在物理思维中方法有很多,应当在教学中逐步渗透这些思维方法。
4.打开思路,发散思维。
探究物理学现象的属性、本质的方案有若干,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高考每年必考电学实验,实验原理虽忠实教材却非教材原实验方案,均是处理过的变式题型。
5.建立物理模型解决题海式思维训练。
教学中为追求成绩的提高,常用大量题型进行思维训练,此种训练有利有弊,利在学生对同一类型的试题能熟练解答,甚至举一反三,弊在造成学生思维定式,局限于思维的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而难变通,抑制创造思维、发散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业负担,产生学习物理难的心理。
6.体会研究思维,感悟思维过程。
真理总是在不断剔除谬误后才显露庐山真面目的,物理学的发展也是如此。如天体运动教学中,从地心说与日心说的论战到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发现,其中经历了第谷几十年对行星的观测,开普勒的质疑与思考分析及三年的数据运算;为解决行星运动的动力学原因,从哈雷到牛顿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才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石。
7.充分重视数学方法应用的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精密定量的科学,许多概念有它质的规定性,用数学方法表示就体现出特定的可以测量与计算的物理量。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定律与公式,正是物理学量函数关系到在一定条件下的规律性反映。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组成,思维需要训练,而练习就是训练思维、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是教学中经常性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常有学生说,老师课堂上讲的能听懂,但自己做题时总出错,甚至无从下手。
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就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只要遵循学生思维的发展规律,妥善安排教学内容和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可能。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二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是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体现课程本身的性质。这一基本理念要求生物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生物学思维方式,用所学到的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去解决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即使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也不要把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不能剥夺学生的任何一次思考的机会。在学习单克隆抗体的内容时,课堂中出现了以下的场景:
教师:大家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在动物发生免疫反应的过程中,体内的b淋巴细胞可以产生多达百万种以上的特异性抗体,但是每一个b淋巴细胞只分泌一种特定的抗体,我们如何获得单一的抗体?请大家思考,可以进行讨论。
学生甲:用一个b淋巴细胞进行动物细胞培养,得到细胞系,就可以获得单一抗体。(很自信)。
学生乙:如果真的是这样,单克隆抗体的内容应该在动物细胞培养之后就介绍,为什么要放在动物细胞融合之后呢?我还没有一个充分的理由,但总觉得有点不对。
学生丙:我认为甲的说法不可行,因为要得到单一的抗体,用单个的b淋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要经历两次生长危机,而每一次生长危机只有极少数的细胞能够保留下来并继续传代,单个的b淋巴细胞要得到细胞系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家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最后大多数学生同意丙的看法。)。
教师:既然大多数同学都赞同丙的说法,那我们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保留意见的同学我们还可以在课下继续查找和搜集资料,看看是否可行。(学生们完全进入到探究问题的气氛中,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学生丁:b淋巴细胞能产生单一抗体,但不能无限增殖,要是能象癌细胞那样无限增殖就好了。(学生们点头,又进行讨论)。
学生戊:我想到了刚才乙说的话,既然把单克隆抗体的内容安排在动物细胞融合之后,很可能用到细胞融合的知识。所以我想是不是把b淋巴细胞与癌细胞融合,这样融合细胞就既能产生单一抗体,又能无限增殖,我们就可以得到大量的单一抗体了。(全班想起热烈的掌声)。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三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目前中学生物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出了一些使中学生物教育走出目前的困境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策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68-1一、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分析(一)目前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生物教育有点偏离素质教育高考实行文理分科,部分学生不再学习生物,部分省、市高考实行小综合或大综合,生物也只是会考,或生物学科分值也低。就此,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较以前差的甚远。再说中考,全国可能只有瘳瘳无几的几个省市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成绩,部分省市中考考了生物,分值少得可怜。这样的考试制度,使得中学教育失去了应有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二)部分领导“行政化”意识,使得中学生物教育被边缘化1.师资分布不合理。大部分中学合格生物教师不足。农村中学很缺乏,学非所用是其中的主要原因。有些本、专科毕业的生物教师因基本素质较好,而改教化学或其他学科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据统计数据看,全县中学生物教师的专业达标率不到60%。2.师资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中学在福利和其它待遇上有明显差距,导致农村中学教师的流动性大,相当一部分生物教师或调离战线,改行跳槽,或另起炉灶,改教它科,或校内易岗,干些杂事。3.生物课时量不足。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对国家教育部规定的生物学科标准课时量不予开足,他们认为,生物是“副科”,有时,还将不足的生物课时分别搭配给部分主科教师充实周工作量。4.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部分学校对生物课节分配不平衡,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绝大部分的生物课节被挤在上午三、四节和下午七、八节,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三)教师自身教育观念滞后,教法陈旧1.教研氛围不浓。由于老师有副科意识,自然而然上生物课的教师就少了;再者,几个教师中本身就有不是生物学专业毕业的,教研氛围不浓;有时也是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2.教学模式陈旧。部分教师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地体现学科特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极为普遍。教师的提问、问题的难易度、作业的量与度只能照顾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题型缺乏变化,不善于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3.常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有些生物老师由于是非生物专业毕业的,再加缺少教研,备课不充分,所以上课时对生物知识内容自己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常会出现一些知识性错误。(四)学校的“绩效考核”失衡,使生物教育的发展后继乏力有些学校生物教师被校内排辈为“老弟”,课时奖金无“额外”,住房评优是“编外”,考核晋升属“候补”,评优排序为“等外”。这对生物教师良好的教学心态构成莫大的冲击。在期终评先方面,部分学校领导时常扮演“重主轻副”的`角色,对主科教师的“巨大贡献”高唱赞歌,以突出重点,达到“扬主抑副”的评先目的。二、如何使生物教育走出困境(一)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在全社会尤其是在学校领导和师生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生物学科的正确认识,摒弃“副科”意识一是生物学科在开课、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要纳入年终综合考评,促使学校建立健全一套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现有生物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生物教师在业务进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优惠条件,在评先评优方面确保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三是加强调控职能,合理配置师资,毕业分配、在职教师的调动都要符合师资优化的原则。(二)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有一个适合接受生物学知识的理想途径1.集体备课。建议县级每年各组织3次―4次、学校每年组织6次―8次集体备课活动,请有经验的学科带头人主讲,分析教材特点,提出教法和学法的建议,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备课的能力。2.成立学科中心教研组。由教研室组织部分城内教师和乡校选派的部分农村骨干教师,每学期深入到1―2所学校听课、评课、讲课,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其调整教学,促使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尽快提高。3.定期举行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建议县级定时举行学科优质课和教学论文评选。此项活动能有效地调动了教师钻研教学规律、及时交流和总结教学经验的积极性。(三)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生物学“知识―技能―应用”三合一的教育形式1.创设“生动课堂”。教师要不断地积累生动的生物资料、图片。锻炼自己的语言,力争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塑造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2.增加“乡土意识”。中学生物学既是一本很好的国情教育读本,又是一本可揉进乡土生物教育的好教材。我们可结合身边的乡土资源、农业、人口等直观性资料来分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综合开发、人口与计划生育等问题,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3.走进“第二课堂”。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大胆地让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或作物栽培、动物饲养,并对当地工业、农业、牧业、渔业等产业部门及环境问题进行观察、调查、预测等,使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学到知识,增加兴趣。三、中学生物教学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任务是:普级和提高公民的生命科学素质,使广大青少年具有从事社会生产、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能力,树立生命科学的观点,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生物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学科。近二十年来,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要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意义。[参考文献][1]何金旺.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广西师范大学,2000(53).[2]黄明韶.中学生物教学现状研究.中学生物教学,1999(07).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四
本学期我担任教初一(4)班的生物课。这个班的同学很活泼,应对着天真活泼的面孔,我一向琢磨着如何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的爱好。透过近两个多月的学习,我发现这个班同学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
上过初一生物的教师都明白,生物教材以“生命特征”为线索,渗透涵盖了许多物理、化学的名词、概念和原理等知识,教材的编写者无论采用何种表述技巧,都无法0避开诸如“浓度”、“扩散”、“无机物”、“有机物”、“能量”等字眼。而初一的学生对化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不明白,所以我在备课前首先就要作好应急处理,比如: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资料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方法。这就是课前务必对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次是:
1、对学生知识学习的反思生物知识的学习采用问题来激发互动。如在学习第5章绿色开花动植物的生活方式——光合作用的资料时,我和学生围绕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过程如何进行?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我能够将这个问题拓展,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知识深度。
2、对学生潜力培养的反思如:我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潜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思维等潜力。
3、对学生情感构成的反思老师要用强烈情感语言创设情景,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生物知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再次是:
是当前最常见的反思,它能使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时空,对自己教学的得失进行较深入的思考和总结。
总之,由于年龄的原因,初一学生学习主动性尚未完全建立,作为老师必须要帮忙他们找到学习重点难点并督促他们理解把握,对生物课的教学,重在准备,课前课后不断反思,做到有备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这样才能让教学变活,使我的教学经验理性化,以指导、改善以后的教学。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五
反思之一:课程价值的追求与现实取向的偏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价值在于弥补单一学科课程的不足,通过它全新的教学方式的辐射,带动学科课程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然而,学校和教师在实施该课程时的价值取向却发生了根本的偏移。一是某些学校受市场利益的驱动导致课程实施中出现许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如以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提升学校品牌为惟一价值追求,当有上级检查时开出一些课来做样子;二是在经济体制转换的复杂环境中,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变化,从传统的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偏移,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决定对工作的取舍和投入精力的程度。调查发现,有大部分教师在课程伊始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失去了热情。因为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复杂、琐碎的指导工作和相当广泛的指导空间要求教师投入更多精力,而经济收入却不如中考考试科目。
反思之二:课程执行的难度与教师素质的薄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具体体现在:教师要设计整体的活动方案,在活动方案中要对学习内容、目标要求、组织方式和时间分配等做出安排;在组织实施活动课程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条件;这门课程的特点又决定了没有现成的适合所有学校和班级的教材和传统意义上的教案。因此,该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追溯教师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和毕业后作为教师所受到指导的过程,主要是在分科教学的环境中,受学科教材、教法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多年来所受到的影响以及所从事的教学活动,使他们更适应传统的学科教学形式。在完成教育转型的过程中,教师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观念上的滞后,对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和目的不明,对其本质不了解。一些教师认为让学生玩玩、说说、动手制作即为活动课。在活动中学生、教师的地位、任务不清,教师不知道使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去活动,离不开教材的束缚,摆脱不开“教”的方式,在头脑中缺乏学生自主活动的概念,面对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往往是束手无策。对于学生的评价方式的改变更是受简单的分数评价的影响,教师更是感到不知所措,有的学校甚至干脆忽略评价这一环节。
中学生物教案篇十六
调查报告,是行为主体对特定对象在认真深入了解考察的基础上,经过准确的归纳整理,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由此形成的汇报性事务文书。下面是一份关于生物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掌握后寨中学生物教师教学在新课改环境下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进展,以便于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操作性的解决办法和对以后生物新课改提供经验,我选取“教学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作为调查的核心内容,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的方法,抽取后寨中学生物教师6人、学生100人(男50人、女50人)作为调查对象。
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教师素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四个板块,采用开放性的选择题和问答题的形式呈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学环境包括学校与教师对新课改的重视程度以及课程资源的拥有与利用情况。
调查表明,66.7%的教师认为学校对后寨中学教师对生物新课改持支持的态度,其他的教师则认为不支持或不清楚。有50%的教师认为可以实现或基本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而23.3%教师则认为实现课程理念和目标的难度很大。这表明,经过通识培训和学科专业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新课改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对实现新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抱有信心。
在回答当前存在课改中遇到哪些困难的问题时,有50%的教师选择了负担重,这与当前学校编制与经费困难有关,但负担重无疑会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的提高。
关于课程资源方面有83.33%的教师认为在本校实施生物新课改的`不利条件之一是教学资源不足;有66.7%的教师认为在生物新课改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是缺少课程资源。持这些看法的教师主要是老教师。调查表明,学校图书馆中的藏书册数少,内容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从读书中扩大知识面,树立科学价值观的需要。生物实验仪器是按课改前的标准配置的,不能满足生物新课改的需求,学生实验很少开放,学校添置实验器材,只能依靠修修补补来进行一些生物实验。
调查表明,有32%的学生认为教师能经常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来做生物实验,有68%的学生认为教师有时能这样做,这种做法部分弥补了后寨中学教师生物实验器材的不足。调查表明:50%的教师能够通过家用电脑或网吧上网查询教学参考资料,但没有学生能通过因特网获取生物学习所需的信息。所有教师认为自己的社会教育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和图书。以上现象表明,后寨中学仍处于生物教育资源严重匮乏,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的地步。
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素质的调查内容包括学历、教龄、培训、教学适应性、信息技术掌握程度、教研热情等方面。
调查表明,有本科学历的生物教师比例为0,全为专科学历。有5-10年教龄的教师比例为33.3%,11-20年教龄的教师比例为0。全体教师都参加过新课程培训,认为培训后收获很大的教师比例为66.7%,其余教师则认为收获很小。有的教师认为自己能适应或基本适应新的生物教学,有的教师则认为自己对新的生物教学不适应或有较大差距。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已掌握了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技能,有的教师则认为仍需参加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训才能适应生物教学。
上述现象表明,后寨中学生物教师群体是一支年龄结构轻、学历基本达标、能基本适应生物新课改的队伍。
后寨中学生物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
调查表明,50%的教师认同生物课程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50%的教师认为生物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将生物知识应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50%的教师认为生物教学要注意不同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3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生物教学中经常利用多媒体、生物挂图,或通过讲生物故事等方式来营造教学情境。而64%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只是偶尔为之。38%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能经常列举生活中的生物实例,并要求同学们将所学生物知识应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62%的学生则认为教师仅仅是有时能做此项工作。26%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关注差生,经常进行个别辅导。71%的学生认为教师能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施教。
由此可见,虽然一部分教师对生物新课改理念呈认同态度,并能在教学实践中予以体现,但由于受到条件的制约,而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所忽视。
教学行为正确与否是能否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调查表明,有66.7%的教师完全按教材组织教学,有33.3%的教师能对教材作适当调整后组织教学,这表明仍有相当部分的教师不能正确处理“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的问题。有85%的学生认为当课堂上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教师会给予鼓励和耐心的解答,而其余学生则认为教师会批评学生。65%的学生认为生物课生动有趣,其余学生则认为生物课较为平淡。72%的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而其他学生认为只是有时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由此可知,生物教师的教学行为获得了多数学生的认可,同时给学生带来一些负担。
学生学习方式的调查内容包括学生通过哪些方式来进行后寨中学教师生物的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调查表明,66.7%的教师认为课堂中师生能经常交流互动,33.3%的教师则认为师生交流不多,课堂气氛难以活跃。4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经常与同学合作学习。32%的学生认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教师的帮助。39%的学生认为的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同学的支持。以上表明,虽然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式,但实际应用还不够广泛。
50%的学生能从给出的生物探究实例中区分出科学探究过程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31%的学生认为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生物探究活动,69%的学生则认为探究活动开展得不多。11%的学生表示自己参加过生物研究性课题学习,89%学生则表示没有参加过。而83.3%的教师则认为班级人数太多,在有限的学时数内,教师无法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提问、交流等的时间和空间,科学探究的实际数量太多,教学时数有限无法完成,会影响教学进度。以上表明,探究性学习虽然得到了师生的认同,但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费时太多的担心,实际应用的力度不是很大。
三、几点建议。
1、要多渠道的培养和提高教师。
针对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培训要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将重点放在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方面。
2、教师要养成学习和反思的习惯。
广大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要通过自觉的学习专业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教学经验。学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通过学习和反思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要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学习空泛的理论上。
教学反思是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广大后寨中学教师生物教师要养成自觉反思的习惯。教学反思的内容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与反思教学行为。
3、要通过多种途径完善教学资源建设。
学校要努力筹措资金购置相应的图书,并全面开放图书资源,使学生能从阅读中获取生物学习资源。在已具备多媒体教室的学校,要提高它的利用率。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能力。
4、要努力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
要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积极的参与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生物概念与规律,了解科学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师生合作与学生合作,使学生体会到个人之间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