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读后感范文(15篇)
读后感是读者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所读内容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表达。它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同时也是对作者的一种尊重和致谢。我想我读完这本书后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加深理解和分析。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还能够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一
1、集体备课,有效提高教师活动方案设计能力。
教师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团结、奋进、互相信任的集体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智慧特长,如果只是孤立地发挥作用,其效能是有限的。集体备课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合作与支持的条件,增进了组员之间的沟通,使大家在活动中了解他人,了解自己,分享各自的体会与经验,每次教研活动时我们都要抽一点时间作为集体备课活动。本学期我们结合主题活动内容挖掘了一些有价值的活动,并进行了集体备课,如《中国娃》中我们材料为研究重点,让教师围绕材料对幼儿的影响进行研讨、设计方案;在一课多研《雪孩子》中以教师指导对孩子的影响为重点进行方案的设计。活动中由执教者先制定方案,然后大家再共同研究,推敲细节,逐步完善方案,最后付诸于实践。
我们中心大班组坚持每周星期五下午的集体教研制度,这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我们教研组有效地运用这宝贵的一个多小时,真正发挥了它的作用,围绕新的课程改革,结合教材、课标进行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课时设计,在活动中带领教师学习新大纲,了解新教材,为自己今后的教学指路。在园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积极开展了教研活动,实行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中实行了统一进度,统一要求,统一内容。集体备课备活动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备教材的前后联系,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措施,做到了有计划、有时间、有准备、有问题、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
2、互相听评,促进的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
各位老师除自己钻研业务外,还注重相互学习,相互听课,要求本组教师听课节数每一学期不少于10节,特别是教研组长还要下乡听课,通过听课、评课,对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恰当,难点是否突破,教法是否得当,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老师的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进行中肯,全面的评论、探讨,在教学研究上与教师进行具体磋商和指导,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提出努力的方向,研究对策,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3、坚持期初计划、期末总结制度。学期初,根据幼儿园工作方案,制定教研组计划,期末要认真总结教研教改的情况,做好总结工作。
4、教研结合,围绕计划积极落实研讨活动。
我们教研组内的老师虽说都是老教师经验很足。但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不学习就会落伍。为了使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中有所提高,我们教研组加强了学习和实践。比如学习一些幼教杂志上的文章,组内的交流课等,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讨论各自的优缺点,使大家在教学中有一定的提高。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既是参与者又是投资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教师间的互动,使得个人经验和思考成为一种共享的资源。
二、家园互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家长工作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因此本学期中,我们一如既往的注重家长工作的有序开展。如通过家园之窗、家长会、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等渠道、加强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互相了解孩子在家、在园的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我们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融入社会,提高幼儿能力,让幼儿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提高,在活动中给每个孩子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例如:“亲子小制作活动”,“亲子童谣朗诵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感情,也促进了家园共育。
今后,本教研组将继续抓好抓紧教研工作作为深入开展课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开创教研工作的新局面。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二
教研组长的个人工作能力的提升,这是有效教研的关键。我们的职责是什么,我们是给我们老师们一个正确引领和导航,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和有效监控,所以我们个人能力的提升是有效教研的关键点,所以教研组长的培训和不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希望学校能够多提供这样的一些平台和机会让教研组长多去参加实效的学习。
2、精心筛选教研内容,满足教师实际教学需求,从教学的困惑处和疑难处入手,这是有效教研的根本。比如说我们低段语文,她肯定和高段语文和初中、高中语文的切入点是不一样,那我们的关键切入点又在哪里呢?开学初,我们组的老师在第一次教研会积极繁衍讨论,大家几乎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低段语文现在面临三个最困惑的问题,一是写字课的指导,二是识字课的指导,三是起步作文的教学,怎样有效的一一击破呢?如果三个一一都要本学期来研究的话,我想他们的有效性高效性确实要打折扣的,但是不研究又不行,那怎么办呢?所以我们考虑在形式上有所突破,采用“抓关键点、平衡其他点”的方式来解决,所谓抓关键点,现在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识字的问题,这其中有包括量的问题,(阅读数量的达标)、书写指导的问题,所以本学期,我们重点研究如何上好十分钟写字课,怎样在生活中识字,怎样通过多种渠道的文化方式识字,以达到学生识字量的达标,这其中包括国学诵读,写字指导,还有阅读课的开展,都是在文化识字。再比如,像我们民办学校因为多种原因,就没有像公办学校那么多的培训计划,也没有那么多的培训,所以我们必须要倾听老师们的声音,看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本学期,我们将在学校搭建的专家引路的平台上,进行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回顾观摩。
3、全员参与教研活动全过程,这是有效教研的保证。就说我们学校接下来将要开展的“理想课堂“我们要求本组老师们,要全员参与,全程参与,而且自己要精心准备,我们要进行”特级教师课堂教学精彩回顾“观摩。当然不是简单地看看而已,而是通过观摩,我们要学习讨论,要反思,更要要内化,借助学校“理想课堂展示课”这样一个平台,推波助澜,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当然我们还要认真评课,写好反思,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的老师带着困惑而来,在参与研讨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思考、产生新的问题而离开。这才是一种整正的价值和效果。
4、名师的引领作用不可替代。这是有效教研不可缺少的环节。很感谢学校已经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开学初李秉亭、孙明霞两外专家的讲座,可以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启发的,再说3月10号东莞的外出观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更为直观和形象的一个导向,那么我们现在接下来需要做什么,是不是专家和名师的引领到此结束了,我认为没有,而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开始,我们必须要接着做下去。有人说,我们身边很多老师也是“名师”也是专家,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我们想过没有,他们为什么会成为我们身边的“名师”和“专家”,因为他们在背地里学习了更多的专家和名师的经验,所以他们成为了我们的身边的名师和专家,因此我们的名师、专家引领还是必不可少。
以上是我对有效教研的几点粗浅看法,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三
寒假,我有幸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读完后,感觉书中语言亲切,仿佛一位专家又似长辈循循善诱,很多观点让我开阔了眼界,收益匪浅。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才能保证教育的高质量。在这本书中对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怎样成为一名有效的教师。
有效的教师首先必须热情。在教师的特性里,热情可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效果。热情的教师会让学生认为,他们很自信,并且喜欢他们所做的工作,他们信任和尊重学生,所教授的课程是有用的、有趣的。热情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地完成任务,激励他们,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满足。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热情的教师呢?你要对你的学生充满激-情,并得到学生的认可,这才是学生认为的有热情的教师。
其次有效的教师必须具有可信任感。在学生看来,有效的教师是值得依赖。教师的可信与否决定于学生。教师的知识、经验、教育水平或地位,所有这些都可能保证教师具有可信性,事实上,只有学生认为你可信,你才可信。
怎样才能建立可信任感呢?三个因:你的学历证明,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你的行为。你的学历证明影响到年轻学生对你的印象。你传递给学生的信息、内容同样会影响你的可信度。当你能够向学生证明你所讲的与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相关,他们就认为你是可依赖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你的行为当你开诚布公、诚实、公正地对待学生,公开征求并接受学生的评价或批评。正像大家所说的,可信任感必须要挣得。
在今后的教学中,用各种方法来促进学习。开展班级活动,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帮学生建立起学科和目标的重要性、严肃性,并将这种重要性告诉学生。审慎、仔细地安排教学和教学活动,以求简洁、安全、高效。组织课堂活动以帮助学生达到满意的目标。有专业品行,通晓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学生,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平时可多回想反思,结合今后的教学行为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效教师。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四
期我熟读了杨智钧编着的《有效父母》一书,即是以全面提升家长教育智慧和培养孩子综合素质为目标,从“孩子的智力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习惯养成”,“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品德教育”,“孩子的多元智能”及“孩子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着手,开展家教漫谈,为众多家长出谋划策,答疑解难。他是家长的育儿手册,也是幼儿园家长学校的教材,细读此书,使我获得了许多有效地教育良方。
读了杨智钧编着的这本书,作为一名教师,不仅从家长的角度了解了该如何教育子女。如何面对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从书中了解了面对学生的不同问题的教育方法。下面谈两点我的心得:
一。教育智慧: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为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教育孩子的第一场所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家长,人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再自己的家庭中度过的,孩子能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是否进行正确的教育。家长采用什么样的理念培养孩子,决定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决定着未来是什么样的命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成功的孩子所受的父母的教育各不相同,而不成功的孩子没有受到父母良好的教育却惊人地相似!
身为孩子母亲的我,对孩子的教育有时真不知从何入手,总觉得孩子要什么尽量满足便是,甚至她有时不愿上课或到我班上,我用了哄骗方法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当然这种教育方法往往事倍功半,有时还会让孩子产生反感,读后身感作为父母,需要责任,需要知识,需要学问,需要教育智慧。父母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说,家庭教育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第一场所。
二。作为教师该如何教育学生。
虽然说这本是家庭教育书,但从书中可以看到教育学生的方法:
1.初入园孩子会产生恐惧和不安()的情绪,了解并抓住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对于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群体生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智力的开发要充分利用孩子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想象,多创造,以促进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
3.幼儿期不仅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塑造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训练让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应重视对孩子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增强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减少其心理疾病的产生。引导孩子对待人生的失落要以笑迎,学会在跌倒中爬起,在生活中寻找快乐。
读了这本书,在培养孩子过程中获得了许多知识,丰富了自己的思想,愿天下有心用心真心为孩子的父母,都能找到一套合适自己孩子的有效教育方法,创造出我们自己的教育奇迹。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五
读崔允t教授的《有效教学》一书,最大的感受是该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如何教学的另一扇窗。
本书主要从“什么是教学”入手,为广大教师从一个较为理论角度来理解、分析教学活动、基本问题等,为更好的实践奠定基础;以“怎样教得有效”为重点,从教学设计为主线,如何进行逆向设计更是很好的结合实践、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深入浅出的把内容呈现出来。“怎样教得更好”,则是从教科研的态度、方法及相关论文的标准等角度娓娓道来,把教师关心的问题一一解决,为一线教师能力的提升,指出了很好的方向。
当然,同时,对某一方面也存在了疑惑。如第四章里提到的“课的准备”和“教学设计”似乎是画上了等号。或许是崔教师没有考虑到,或者并不是本书关注的问题。但我认为,理清“备课”和“教学设计”两者内涵,这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这会影响教师相关活动的思维方式。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浪潮中,“教学设计”是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比较时尚的用语或话题。然而,许多教师对其概念、内涵的理解却存在了偏差。如“现代体育教学设计取代传统备课”,或“传统教案走向现代体育教学设计”等观点。不难看出,他们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等同,只是存在时间维度的先后不同而已。
因此,我认为该书要是能将两者概念内涵解释一下或许更好。同时我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查阅相关资料,大致整理了两者的区别。
1、概念。
1)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教学目标、条件、方法、评价等)进行具体的设计与计划。
2)备课:备课是指教师在讲课前准备讲课内容,也就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预先计划和准备的过程。
2、性质。
1)教学设计:方法论性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2)备课:课前的准备活动。
3、作用。
1)教学设计:根本目的是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2)备课:作为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对教学起着制定蓝图,预先谋划的作用。
4、分类或分层。
1)教学设计:根据教学实践的运用: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
2)备课:依据时间和内容范围,学期或学年备课、课题或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教案)。
5、内容和要素。
1)教学设计的内容体系:理念(教学设计领域中所特有的对知识、学生、学习和教学的基本观念)、方法技术(具体的教学技术如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和评价技术)和技术组织(灵活、合理的技术过程步骤,如教学设计模式)。
2)备课主要内容: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教具、备组织措施等。
6、重点。
1)教学设计:整合课程资源,营造教学情境,安排教学事件,统筹教学结构要素等。
2)备课:做好钻研教材和熟悉学生这两方面的工作,教学内容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有效发展。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六
由于本人正在参与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市区教研合作项目的研究,因此最近的研究多在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前不久专门阅读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崔允t教授的专著《有效教学》,我对于其中教学评价的内容作了重点学习,本文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摘引梳理,并就此表达若干个人的观点。
一、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有效教学》崔允t)。教学评价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评价。世界范围内,新型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形成。这种评价文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前提假设:
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
要保证评价的教育性,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其包括课堂观察、证据收集和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听课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过程就是基于证据的推论。因此,对于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种教学后的研讨活动,而是应当设定一个研究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研究过程,并对于评价的内容开展教学反刍,更好地推动课堂教学效益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的改进为目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专业的思考――是一项专业研究活动;
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基于协商参与――避免单一主体评价造成的主观性;
我认为,开展基于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学和课堂教学评价,我们一定要注意摆脱四大误区:
(1)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去专业化”。教学评价是一项设计具体课程实施情况的评价,我们应避免陷入“指标过于原则”或者“方法过于繁琐”的误区。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应和学科教学的特点相结合,应当成为学科教学改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力。
(2)课堂教学评价的目标“唯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不能只关注学科内容,评价不能成为对教师学科专业能力或绩效的总结性评价。作为一名学科教师,专业素养并不一定直接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学评价应当具有促进教学能力发展的功能,而不是对教师的专业能力下定论。课堂教学评价应提倡不同类型的个体,包括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学校领导、学科同行乃至学生等的共同参与,但不同个体需要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主要差异等事先形成共识,开展目标明确的评价活动。
(3)课堂教学评价的手段“伪专业化”。课堂教学评价应基于课堂听评课的观察和分析,应着重进行基于课堂观察数据的理论思考,而不能仅停留于思辨。我们在认可“教无定法”的同时,也不能将课堂教学评价沦为展示演讲与口才的“辩论会”。只有加强相关的实证研究,才能促进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或者有意义的建构,才能通过教学评价帮助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4)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过专业化”。科学的评价一定是基于大量的数据信息为基础的,而目前常见的听评课工具的设计往往只重形式,而忽略了可操作性。因此,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平台,可以突出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的技术特征和体现对评价的元认知特点。课堂教学评价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越准确、越翔实,作出的分析越深入、越客观,对教师带来的帮助也越大,但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应可以选用适切的评价方法来指导教学。
为此,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我觉得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结合一段时间的反思,我们将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分成三个阶段,第一:研究“基于教学目标分解的教学评价”主要研究新课程内容实施效果的课堂评价”;第二阶段,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评价”,主要研究如何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第三阶段,研究“如何评价课堂教学的达成度”,主要研究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效果。
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除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七
学校教研组是我国省市、区县、学校三级教研系统中最基层的专业组织,在当今课改背景下的健全与重建之后,主要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校教研正成为我国学校教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学校教研组工作中,教研组长是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要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平等交流,共同切磋,使互动式、参与式教研走进教师。教研方式的改变,是如何把对话、交流、互动的机制引入教研活动。如果将教学活动――上课与教研组活动做个简单比较,发现它们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上课要备课,教研活动要有方案;
上课要有教学目标,教研活动要有教研目标即主题或专题;
上课要有预设和生成,教研活动有意料之内和意料之外;
上课要讲优化教学环节,教研活动要注意活动的梯度设计;
……。
然而,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存在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上课面对的`是心智渐趋成熟的学生,而教研活动面对的是心智已经成熟的教师。教研活动和教学活动又都面临一个共同的、巨大的现实问题:上课要讲效率,教研活动也要讲效率。那么,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呢?通过聆听杨向谊老师《强化自我修炼提升专业素养》的专题报告、结合本人的工作实践,对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似乎增进了新的认识,例如:
一.教研活动的主体是教师,能否调动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
二.教研活动的主题要鲜明,只有让全体教师都专注于主题,那么其教研活动的有效度才能极大攀升。
三.能否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教师们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教研活动才是真正抓住了重点。
四.在突破难点上能否运用恰当的策略,用好教师中的优质资源,让教师自己在体验中亲身感悟、探究、判断、反思。
五.伙伴合作能积极营造一种和谐、平等、探索、交流的教学研究氛围,改变一人讲、众人被动听的机械教研摸式,有效性才会提高。
六.正当大家在交流中形成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登场时,教研组长或主讲者呈现出已准备的主题内容,切中、突出主题,教研活动的达成度也就提高了。
总之,教研意味着要充分调动主体――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互动参与的氛围,同时抓住主题、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切实提高教研活动的效益――似乎又和教学活动相似了。事实上,课改的新理念不只适用于教学活动,也同样适用于学校的教研活动。
上海市第四中学沈萍。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八
翻着《有效父母》的书,一篇温馨的小诗歌“春天,在妈妈背上”是我对这本书的感觉。每次看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有种莫名的力量和精神引导着我去正确的看待孩子们的问题和家长们的问题,这种力量是温暖的,这种精神是可靠的。这本书像一位学者一样引导我去感悟人生,用正确的思维去客观的看待问题。
孩子因为家庭环境、父母工作性质、自身性格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在这段时间对于我和孩子来说总是不够用的,为了能把这段有限的宝贵时间有效率的分配好,自己也是想尽办法的让孩子跟着自己安排走,但是结果不总是好的,孩子也不是总是开心的,我们不仅身心疲惫而且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这本书是我的引路石,让我在迷茫的教育中找到方向。
我很喜欢开卷的文章,总是给人启迪,例如“给每棵草开花的时间”。每位当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随之而来的就是严格的教育,孩子们在童真的年龄,其实也有自己渴望的爱好,当父母的是否有真正去体会到孩子们的需求和特质,有的放矢的去引导他们呢。面对当下的种种特长班、学习辅导班,我们又是否真正的去分析我们的孩子需要这些吗?作为成年人的我们,用自己所谓的前瞻性,为孩子们铺垫的路,他们走的快乐吗?当孩子们要为自己争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的时候,我们又是否冷静客观的面对?是否定孩子还是让我们更加接近孩子,我想我是需要反思的。正像那句话:“给每一棵草开花的时间,给每一个人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不要盲目地去拔掉一棵草,也不要草率地去否定一个人,那么,我们将会得到多少人生的“蜡兰”啊!”
我爱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学着用爱去鼓励帮助我的孩子,不让我的爱变成一堵墙去压着她。书中的文章给我以启发,让我我深刻感悟到了孩子需要我们温暖的爱,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原本属于他们真正的宝贵特质显现出来,不要用我们那双随波逐流的大手去轻易拔掉我们家中的那棵蜡兰。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九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灰蒙蒙的天色让人的心情也随之平和不少。闲来无事,便拿起了书柜上学校发给青年教师的书——《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如今市面上关于教育的书籍有很多,但其质量往往良莠不齐,而内容真正行之有效并能启发个人思考的更是凤毛麟角。每每想到这儿,内心都会涌现一丝无奈。习惯性地拍了拍封面上隐约可见的灰尘,便抱着看闲书的心情翻阅起来。
穿越玉米地要比什么?前言一开始便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有效性的隐喻。独特的开场吸引了我的眼球——速度、收益和安全。我仔细地翻阅着,作者从企业竞争的三要素入手,引出有效教学的三个方面: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增进学习效果的教学,提升学习体验的教学。正如俄罗斯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我想,这句话用在余文森老师主编的这本书上一点儿也不夸张。因为光是阅读了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便让我受益匪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你们一定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很好地记住了规则、定理、公式、结论,但是却不会实际运用自己的知识,有时候还简直并不理解他背会的东西的内容实质是什么。”对于现在教高段数学的我,这句话显得真实而贴切,这也是我教学过程中一个苦恼的地方。而余老师则根据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个理论,用‘创设直观停靠点’的方法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语言的形象化,图像的形象化,动作的形象化三个方面便是创设直观停靠点的具体做法。
其中有两点做法也是我们平日里教学时有所涉及的。语言的形象化是将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转化成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可以运用比喻、拟人、谚语、实例、夸张、排比、幽默等方式,化难为易,提高学习的效率。而动作的形象化则是类似我们平日里常用到的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身体运动的同时,积极地运转大脑,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像的形象化。刚看到标题时,我认为这是一个病句,因为图像本来就是直观的、形象的。然而余老师的却把这个观点的重心放在了强调教师自绘图画的教学价值上。书中写到:数学课常令许多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令学生害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图像形象化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同样具有非常显著地效果。之后,便列举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数学知识点的图像形象化的方式,通过理论、应用题、算术题三大块的图像形象化,给了我们一线教育工作者直观的教学指导,大大提高了我对图像形象化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正是在不断的阅读、会谈、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更多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了教学的技能。我将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
“理智”在相关文献资料的表述是这样:指人在运用“理性”素质能力时,能够实事求是地认识、理解、思考和判断事件现实实际情况,达到辨别是非、利害关系和进行自我行为约束和控制的能力。“理智”是指人对自身行为进行审查和管控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没有用理智的态度去对待,很容易就会出现迷茫和彷徨,在这样的状态中,不仅容易迷失自己,更会阻碍个人对幸福生活追求的信心与决心。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是:在教师群体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中老年的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面对个别有个性的学生,教师就会因为不理解、不接受而出现过度的指责,甚至与学生“斗犟”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我常暗地里思考,要想扭转这一个局面,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关键。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会有师生的“和平共处”。
布鲁纳关于“教育是帮助学生获得最好的理智发展”的观念坚定了我的信念,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教育方法,只有师者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才会水到渠成。
在这一章内容里,还记录了这样一个观点,如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研究人心理的真正方式不是从第三人称的角度来考察人的行为,而是通过一个人自己来考察自己,即要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考察行为。看到这里,我突然有种廓然开朗的感觉。
在工作中,每天都要和同事接触。他们有着各不同的个性,当然,每个人原本就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个性不同是正常的现象,但前提条件应该是,这样的个性不应该常给身边人带来“异样”的感觉,更何况是对学生有着影响和潜移默化带动作用的师者。对于因个性而给学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的教师,我也曾多次尝试耐心地与之交谈,善意地给予建议,但这样的沟通是乏力的,对方常常是一套套道理地罗列出来,最后的结果依旧是“我行我素”。面对对于这样的现象,我深感无奈。
是的,只有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考察自己的行为,才能够发现问题的所在,才有可能产生改变自己的念头,最终实现理智发展的成效。
在边阅读、边结合工作实际思考的过程中,我联想起前几天所看的一部电影——《温暖的抱抱》。电影中热情、主动的宋温暖和木讷、教条的鲍抱都是心理病患者,宋温暖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渴望早日走出因情感所带来的伤害;而鲍抱一直生活在自己呆板的教条中,甚至为了逃避孤独的生活而选择结束生命。一次偶遇,宋温暖闯进了鲍抱的生活中,在宋温暖的影响和带动下,鲍抱被迫着去做各种违背自己意愿的事,在这个过程中,鲍抱的言行渐渐地发生着变化,最后变成一个会笑、能交流的正常人,和宋温暖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所顿悟。是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尤其是已经步入中年的教师,不仅要面临来自自身的健康和生活的压力,还要肩负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责任,更要面对学生家长的压力。长期以来,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支撑,自然会或多或少地有着点心理上的问题。如果自身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会努力地正视,像电影中的宋温暖那样,主动寻求身边人或专业人员的帮助;或者通过读书、坚持学习个人的爱好等,让自己内心不断地得到充盈;还可以通过改善自己和身边人的关系,让亲情和友情伴随每一天,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自己走出心理的困惑,更能让自己心情舒畅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观点引起我的思想,电影《温暖的抱抱》给予我启示。对于身边个性强烈的同伴,不要过多地和他们较劲,因为当个体没有认识到问题存在的时候,是不可能接受别人的建议。我们能做的就是,像电影中的女主角宋温暖那样,带动着一起参与到学校的活动中,在一起做的过程中平等地交流,也许,在一次次参与的过程中,在一次次不经意的交谈后,会不自觉地引起他们自身的注意,从被拉着做发展到愿意一起做,也许在这样一次次参与的过程中让个性不自觉地发生改变。
当然,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情况是需要正视的。首先,在学校日常的管理中,尽可能避免教师间或师生间不必要的冲突,以免不良个性引起在群体中负面作用的扩大化。其次,鼓励老师们每天和学生一起参与到大课间锻炼中,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每月有计划地开展趣味体育活动,坚持每个学期开展一个项目的文娱训练活动,继续倡导教师的阅读,利用每两周一次的政治、业务培训时间,适时引进电影片段的欣赏,强化师德管理等,以群体良好氛围的营造带动个别的个体。最后,最大化地扩大教师在工作中的成效,善于发现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每一次主动承担、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微小爱心行为、家长对老师的一句感言等,不仅单独给予教师发去鼓励的话语,还在合适的机会在教师会议上进行表扬,努力为教师创设得到肯定的机会。面对着教师的每一次获奖,或者是每一个毕业生回来的看望,更是在教师会议、校会甚至是学校制作的宣传美篇上传扬。相信有氛围的营造和搭建体验成功的平台,定能为全体的教师创设更为适宜工作的环境,实现帮助教师获得尽可能好的理智发展平台。
对教师队伍的管理不在于取悦,而在于管理者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和引领每一位教师,通过帮助每位教师获得最好理智发展的过程中,为每一位教师创设在其工作岗位上实现个人价值的目的,使学生受益,最终实现学校的管理目标。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阅读了《有效教师》第一、二单元内容,它主要写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读着读着,我似乎又回到了那激情燃烧的“师范岁月”,——“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教师的这些响亮美誉和口号依稀在耳边回荡。此时,回想想这曾经的豪言壮语,看到这曾经的语言文字,我心潮澎湃,特别是我读到魏书生说的一句话,使我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他说:“我的工作是在学生的心里开辟一片绿地,插撒上真善美的种子。我想,这世界上,如果由于我的存在而多了一颗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那我便获得了人生的幸福,有了一份生存的价值。”多么朴实,多么温馨的话语,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对呀!教师是平凡的,但何尝不是“高尚的平凡”呢!
季羡林先生在《遥远的怀念》一文中忆及自己的老师时说:“……我却越来越多地回忆起过去的老师来,感激之情,在内心深处油然而生。我今天的这一点点知识,有哪一样,不归功于我的老师呢?……”你看,一位好老师对一个人的成长是何等的重要!一位好老师对一个人心灵的影响是多么深远!就我们而言,求学的生涯中也肯定遇到过许多好老师。也许他们教多少知识,我们己不记得了,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一定依旧铭刻心中。这就是有效教师的人格特征,有效教师形成的基础就是其人格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心智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人格赋予教师的言、行、情、态等活动和形象的一种品位,教师正是以这种品位来熏陶学生的,同时也实践着对事业的追求。《有效教师》一书在“有效教师形成的基础”中这样写道——胸怀理想,矢志从教;热爱事业,追求卓越;以德立教,奉献中积累;乐学善学,学而不厌;悦纳自我,自强不息;童稚之心与长者风范;平和之心与坚韧精神;坦诚开敞,善于交往。这段话,在教我们如何当一个好教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抽点时间,读读书,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或走在哲理的小径上,或踏上经典名著之旅,或走进文字隽永的名家散文……读书,是每一次积累的感动,读书,是每一回润物细无声的洗礼,最是书香能致远。黄永玉教授在《凭自己的高兴读书》一文中有这样几句颇耐人寻味的话:“一位长者曾对我说过的话,几十年后依然记忆犹新。这位长者告诫我说:‘一定要读书,不读书而观察生活等于零,因为你没有文化,没有消化生活的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许多名师的成长之路证明了这一点,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新形势下,教师间的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就像在我们的“快乐老家”,每位老师开敞胸襟,乐于沟通,资源共享,工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长者的悉心指点和着力培养,离不开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坦诚相对,相到沟通,相互扶持。所以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踏踏实实地做人和工作,才有真真实实的收获。
查有梁先生对教育教研总结了这样一段妙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我们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学习,再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因为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经验+反思=成长”是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是的,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必由之路。教师不只是一个“课程”的旁观者、执行者、行动者,教师本人必须是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研究者。
“人只有在创造和奋斗中生活才算活得潇洒;度过有意义,有贡献的人生,算有了人生真正的自由。”著名特级教师张化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田地上耕耘了36个春秋。仔细翻阅这厚实的人生,就会发现一个耕耘者一滴滴辛劳的汗水和一串串递补的脚印。
我们的大多数教师成不了大家,成不了像张万化这样的大师,但我想,我们勤勤恳恳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学习。我们的教育教学应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风格,以自己的思想给学生或多或少的影响,那便是我们最大幸福了。
当然,老师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人格的熏陶,用思想陶冶学子的心灵,“千学万学学说真话,千教万教教做真人。”在我们这所有着百年文化底蕴的实小,在我们这所有着优良传统的实小,一代代的前辈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一位位同行正在为我们做出典型。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教育沃土上的一名园丁,我们更要厚积“水”和“风”,做一名有思想的教者,以负教育教学的“大舟和大翼”。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在《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很欣赏: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李镇西老师在《做最好的老师》一书的序言中写了这样一首诗——。
你也许不是最聪明,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
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
因此,
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
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
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的医生;。
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
老师们,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做有效教师!
从行动开始,做学者、教者、智者,做最负责任的老师!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二
刘书朋。
最近有幸读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颇有感触,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有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失之科学,而且过于片面。现就阅读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写点读后感想。
一、书中基本框架。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读书收获。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在阅读第一章的开头,文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参加工作快三年了,可还不曾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三)调适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术中在讲述理论时要配合适当的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
(四)关注结果——学生学会了,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理解怎样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馈。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三)思考怎样教得更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以前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书中也有提到,波斯纳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书中明确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对于我来说,懒于记录、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其次是同伴互导。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会坚持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学会同伴互导。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吧,师资少,学校里仅有五位信息技术教师。书中提到一点同伴互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是要积极参与合作;第二是心态要平和,坦诚相待;第三是学会如何合作;第四是积极行动,共同担当。在师资少的情况下,同伴互导可以激发每位参与者的合作动机或智慧,让每位参与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后是专家引领。书上的定义说,专家引领是当你因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处于困惑状态时,专家给予启发、点拨而使你破解问题、消除困惑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中学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们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导,有些问题是我们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专家引领。那专家在哪里呢?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专家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当然,如果学校给我们搭建和专家交流的平台那当然更好。
以上是《有效教学》这本书的读后感。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有效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力争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三
《有效沟通》的作者余世维教授不愧为是管理教育大师。读过方知,沟通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比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之所以存在“沟通”困难,就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关于有效沟通的训练,长大后难免存在沟通障碍,更不用说达到“有效地”进行沟通这个层面了。
听人说话,余博士有六点补充建议:第一,要提问,第二有话也要少讲,第三不要批评,第四不要打断,第五集中精神,第六站在对方立场。针对第四点,不要打断,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不要打断与停止说话不太一样,停止说话是你不要发表意见让他发表,不要打断是不要在别人的话中间插话。这是一个礼貌问题。
沟通是人类社会活动最基本的交往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连动物之间“嗷嗷”的语言中也是在进行只有他们听得懂的语言进行沟通,传递一种沟通的信息。一切来源于沟通,不管是在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同学、商务谈判等等社会交往都是从沟通开始的,相信沟通是一切成功的桥梁和纽带。
有效沟通不仅仅局限与家庭内部成员,即使在工作中更能体现它的魅力。因为工作需要,成天和各客户单位的领导们打交道,对我部门新调过来的年轻人来说,就形成了心理障碍,他们固然都很热情服务,好学上进,尊重同事。但是,和客户一见面总不知从何说起?从那方面入手?本来对沟通就怀有畏惧心理就很快形成沟通不畅,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通过这次学习和培训,最能体现培训结果的现象就是:敢说话;沟通时间大大缩短;意图明显;沟通顺畅,谈话默契。使原来很多“会错意”的现象没有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沟通效果。连客户单位领导都说:“中国电信的客户经理个个都是‘演说家’‘谈判家’,如果我们单位的大部分员工有这样一半我睡着都笑醒了”。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四
近日,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心中感慨良多,在读的过程中,有不少收获,但也涌起丝丝惭愧,虽然不能说自己的教学是无效的,但起码是一直处于低效状态,现在才更清楚地意识,教学必须有效,追求高效教学。说说自己的一点点体会吧。
在这本书中,余文森教授就把教学的有效性放在第一讲,过玉米地掰玉米的隐喻形象地对应学习的有效性三个方面指标:一、学习速度;二、学习结果;三、学习体验。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余教授也理出了低效教学的几个表现。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众所周知,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懂得……道理(或体会……情感)。
而目前教学,我们部分老师恰恰忽略了这点,上课时存在随意性、盲目性,以致于出现课文中该教的内容没有教,有些内容却一再重复等现象,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体现教学的有效性。明确了教学目标,就会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随意性,实际上也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余教授又“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的论述,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也是社会对教师的期待,更是每一名教师的发展方向,对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求也更高了。
随着课改的深入,再回头审视自己的教学,渐渐发现,由于过分注重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但教学效率却低下了。记得一次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课堂上也出示有关图片的辅助教学,老师极力用慷慨激昂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性,但学生却反应平淡,最后也勉强上完了课文。课后一位老师的点评一针见血:这篇课文时代背景十分重要,背景知识了解不充分,仅靠几张图片,阅读也是没法有效进行。在第四讲中,余教授就说:“你不能绝对化,不能为情境而情境,情境只是学习的凭借或工具。”一个形象的比喻又点出了情境的价值: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要溶入汤才能被吸收,知识也需要融入情境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才能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是呀,既然要创设情境,就得有效地辅助教学,而不能成为摆设,否则,就不值得我们花心思,就让学生直接把“盐”吃进去了。
余教授还归纳出了几种教学情境,并结合了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当然,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很多策略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使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下需要教师智慧的、合理的采用相应的策略,这也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因人因时及时调整教学模式。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写得并不周全,但看了这本书确实带给我不少收获。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学习,把收获播种入教学行为中,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有效教研读后感篇十五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曾经说:“假如人际沟通能力也是同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太阳底下任何东西都高的价格购买这种能力。”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性。沟通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并不陌生,生活、工作、学习中我们时刻都面临着和别人沟通。
但是,能够让沟通起到应有的效果,能够做到有效沟通的却很少。在企业中,沟通显得更加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激发组织智慧和活力非常重要,有时甚至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但是,不是所有的成员都能够做到有效沟通,有时会在沟通中遇到很多障碍。说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清楚什么才算是沟通“有效”。
要达成有效沟通,需具备两个必备条件。其一,信息的发送者能够清晰地表达信息的内涵;其二,信息发送者能够重视信息接收者的反应,并且依据接收者的反应及时修正信息的传递。
同时,沟通是否有效,关键还在于信息的有效性上,也就是信息的透明程度和反馈程度。只有沟通的双方都充分表达了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才具备了真正有效沟通的意义。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的职工,都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做好沟通工作,无疑是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有效沟通是准确理解公司决策,提高工作效率,化解管理矛盾的前提。在信息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矛盾和阻碍因素,只有在部门之间、职员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化解这些矛盾,使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有效沟通还是表象问题过渡到实质问题的手段。
不要只说你想说的话,而是说开来继往想听的话。在公司中,怎样与自己的领导、同事沟通更有效,怎样利用沟通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便利,沟通的障碍怎样解决?面对这些问题,很多员工都很困惑。从现在开始,跟余永红老师一起学习沟通的艺术,成为一名沟通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