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精选16篇)
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调查研究和信息收集,以便做出明智的决策。7.方案的制定需要各个部门或团队的积极参与和协作。通过阅读这篇方案范文,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关于方案制定和实施的经验和技巧。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一
选课以后,高中学生人手一张课表,彻底打破了原来一个行政班级一张课表的格局。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在新高考方案发布之前,探索走班教学的省一级重点高中之一。但是,据该校分层分类走班教学的总实施者董莉老师介绍,走班教学在一些深层次、关键性问题上还没有取得突破。
吴国平用“革命性的影响”来形容新高考带给镇海中学的压力。以前,该校也推行部分课程的走班教学,但是现在新高二学生推行走班教学后,学校发现,师资紧缺,场地不够。该校尝试用现代网络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浙江海宁高中校长周彬提出,在高中阶段网络技术教育绝对不可能替代现场教学,特别是在即时互通与师生情感互动中存在严重缺陷。
与“牛校长”们关注场地、师资限制不同的是,名老师、学生家长对走班教学形式普遍不理解、不支持。有的高中教师就表示,新高考下的'高中学生只有晚自修、班会与体育活动课在一起,其他所有的课程学习都走班,老师同宿管办的阿姨是一样的定位。有些学生家长冲到学校说,某某厅长的儿子不走班,我们的孩子也坚决不走班。还有的家长说,孩子上初中时碰到教改,高中时又逢上新高考,他们的孩子不是“小白鼠”。
董莉说,高中走班教学以后,行政班弱化,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归宿感弱化,是不争的现实,甚至连走班教室的卫生都成为问题。首先,班主任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个学生的要求难以落实到实处;其次,班主任与成长导师可能出现“两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名义上都管学生,实际上都不管学生;第三,学校的教育工作难以进一步推进落实。
“老师又没有重组,设施设备还是老高考模式下的配置,做得很苦”。镇海中学吴国平、黄国龙等校领导表示,省财政、人社部门并没有因为新高考额外增加对高中的经费投入与教师编制等。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二
日前,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20〕11号),对高考的部分政策进行调整。
一、高中学考按年级定时定科统一安排,同一年级统一科目统一时间开考,从202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二、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从2021年1月考试起实施。
三、选考科目等级赋分的分差由3分改为1分,从2022年1月选考起实施。
四、录取分段由三段改为两段,从2021年招生录取起实施。
五、语文、数学和外语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从2023年起实施。
六、职业技能操作考试作为合格性考试,由省统一标准、市县组织,考试合格作为报考条件,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仍全省统一组织,从2022年招生录取起实施。
以上六项措施,因为适用的起始年级不同,所以实施时间有所区别。为确保高考综合改革的平稳实施,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相关改革和保障措施的落实。同时要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的条件保障,特别是充分考虑高考综合改革后高中教师工作量变化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努力保障和提高高中教师的收入待遇。我们也呼吁全社会加快转变教育理念,纠正单纯以升学评价教育、学校和教师的片面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政绩观,为高考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
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相关政策的解读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经省委常委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已经印发。现将《通知》制订背景及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1、高考改革试点成效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全国首批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我省的重要任务。本轮高考改革,我省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科学选拔各类人才和维护社会公平出发,全面推进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初步构建了更加公平公正、科学高效和丰富多样的高考招生制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主要体现在:
一是改革平稳落地。围绕“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三者有机统一”要求,我省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完善举措,现已顺利完成三轮高考招生录取;从历次调研及第三方独立评估看,对改革成效是有共识的。
二是改革方向正确。坚持立德树人,统筹推进教育教学、考试、招生、管理等综合改革,建立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文理融通、多元录取的高考招生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破“一考定终身”,促进高中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特色发展,撬动高校专业建设和育人模式改革。
三是群众总体认可。据2019年1月第三方独立评估,新高考录取新生、高中学生对我省高考改革的满意度分别是81.7%、79.9%,表明“改革为了学生”的目的基本达到;高水平大学在招生上积极支持改革试点,广大考生对新高考改革的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2、高考改革试点为什么要不断完善?
对高考改革试点方案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完善,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对国务院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有关改革试点省份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完善措施”。
二是对改革试点客观规律的尊重。本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直面长期阻碍素质教育实施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既严重偏科又个性缺失”等老大难问题,不等不推不绕,迎难而上,是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链条最长、涉及面最广和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作为先行试点省,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五年的实践积累了经验,取得了成效,但在改革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条件保障和能力建设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全省教育大会明确了高考改革“坚持改革不动摇、完善改革不停步”。我们一方面要坚定信心,坚持改革不动摇,一方面要立足现阶段实际,更好地处理科学选才和公平选才、理想目标和现实条件的关系,更好地克服功利应试惯性等因素的阻碍,循序渐进,行稳致远。
3、本次《通知》制订总体上是怎么考虑的?
主要考虑:坚持深化改革,努力实现积极推进和稳妥推进相统一、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促进公平和提升效率相统一。坚持立德树人,切实做到以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协同推进,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强化高校招生端的牵引作用、中学端的推动作用、社会端的助力作用,凝聚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思想共识,为高考综合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本次《通知》是怎样形成的?
高考综合改革试点举措全面落地后,我省边实践边探索,一直坚持做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本次《通知》的形成,是全面调查、多轮评估和严格论证决策的过程。2018年年底,省政府成立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完善高考改革方案。2019年1月以来,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等领导牵头深入基层广泛调研,面向社会、高校和中学听取意见建议,并多次主持召开专家咨询会。省教育厅组成三个调研组分别面向省内中学、高校、市县教育局、省内外教育和测量专家进行调研,共召开座谈会64场,访谈对象1100余人;线上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万余份,在广泛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完善高考改革试点的初步思路和方案。与此同时,我省专门聘请第三方开展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独立评估,并先后启动两个轮次的自我评估,分别形成评估报告。
在这一系列工作基础上,省政府多次专题研究讨论,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和省委常委会决策同意,并按规定履行报审程序之后,最终形成并向社会公布本次《通知》。
5、学考为什么调整为按年级定科定时统一安排?
2014年启动改革试点时,学考一年提供两次机会,允许不同年级学生同时参加考试,是鉴于我省深化高中课改,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完成高中学业。五年的实践表明,这样的学生为数甚少。而在功利应试倾向较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这样的安排反而给部分学校功利性“抢跑”提供了便利。为了杜绝功利性“抢跑”造成学生负担重、教学秩序受冲击的现象,《通知》对高中学考的'安排作了适当调整。鉴于我省高中将从2020年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启用新课标,因此《通知》明确从这一级学生开始实施学考定时定科的调整,以有利于考试安排与教学安排调整保持同步。
6、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调整为当年有效的原因是什么?
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有效,是与高中课改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配套设计的,也与高二学生可参加选考有关。鉴于2017年省政府已下文将选考科目的2次考试集中在高三年级安排,同时为避免给部分学校功利性“抢跑”提供便利,避免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不平衡,《通知》将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从2年有效改为当年有效,并明确从2021年1月考试起实施。
7、选考科目等级赋分怎样调整?
2014年我省启动新高考时,为了使不同选考科目的成绩可比,采用等级赋分,设21等级,分差为3分。这次《通知》规定,从2022年1月选考起,选考科目在原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赋分,分差由3分改为1分。这是为了增强选考科目考试的区分性。
8、招生录取为什么分两段进行?
我省新高考招生录取办法制订时,为了使学生、家长和教师有一个适应期,对考生分三段录取,同时在录取办法的解读材料里明确条件成熟时逐步减少分段。迄今新高考招生录取已经平稳实施三年,考生、家长和高校均已适应新高考的评价和录取模式,减少招生录取分段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综合利弊分析,《通知》改分三段录取为分两段录取,从2021年招生录取起实施。这样调整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科和选专业的范围。
9、怎样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职业技能考试?
职业技能操作考试作为合格性考试,由省统一标准、市县组织实施,从2022年招生录取起使用;职业技能理论知识考试仍全省统一组织实施。
这样做,一方面持续体现了高职院校对考生职业技能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中职学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全省统一组织操作考试的复杂程度,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把握统一的衡量标准。此外,也与当前国家实施高职院校扩招的实际相吻合。
10、深化高考改革试点保障措施有哪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地方党委、政府对高考综合改革的属地责任和主要负责人第一责任人职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相关改革和保障措施的落实。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实到位。
二是凝聚思想共识。大力宣传深化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分级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引导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投身高考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机制,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价教育、学校和教师的片面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政绩观。
三是加强高考综合改革的条件保障。在现有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内,适度增加普通高中的附加编制数量,用于配置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充分考虑高考综合改革后高中教师工作量变化的实际,在绩效工资及年度考核奖分配时充分体现绩效和激励因素,向工作量增加较多的教师倾斜。提高普通高中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加快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等教学场地建设。加强考试招生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入闱命题(制卷)专业人员工作保障机制,加快命题基地建设,提升命题和考试质量。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三
喊了多年的“异地高考”政策终于在各地陆续解冻,有人欢欣,也有人担心。对于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海南来说,想必担心的家长还有不少。
其实,“异地高考”的出现本身就说明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高考招录的地域差异在国内普遍存在。
对于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来说,这种差异更像是一种保障既得利益的地域特权;而对于海南这个教育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来说,这种差异更多的是一种政策倾斜,以维护相对弱势群体的应有权益。这样一说,海南“异地高考”政策的松动似乎更让人担心了。
然而,需要海南的师生家长正视的是,内地学习、工作竞争激烈,孩子们从小便具备竞争意识。而海南高考录取率相对较高,学生的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不是太强,这对他们的成长未必是好事。
海南的“异地高考”政策设置了合理的门槛,既堵住了“高考移民”的空子,又惠及了那些为海南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外省籍务工人员的子女。对海南学生来说,不是“狼”来了,而是“鲇鱼”来了。这些外省籍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压力,但也将唤起本省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异地高考”将促进海南教育更加积极地“补课”,迈开更大的步伐前行。
因此,对异地高考政策,与其抵触,不如宽容,勇敢面对,迎接挑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四
在放开异地高考的路线上,“北上广”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分步实施、逐步解决”的思路。从表面看,除了广东方案有明确的门槛外,北京和上海方案的“实质内容”仍不明朗。
北京方案中,提出了两个措施,一是与进京务工人员的管理办法挂钩,一是设置过渡期。对此,北京市教委解释说,作为一项综合改革,必须进行综合配套的制度设计,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建设周期也较长。据了解,在方案出台前,北京市成立了包括10余个部门的专门工作小组,就进城务工人员就业、居住、社保和随迁子女就学情况展开深入调查。即便不考虑新政策带来的新需求,仅按常态增速,到2020年,北京市小学需新增学位30万个,初中新增11.5万个,任务颇为艰巨。此外,需要相关部门协同支撑,也是设立“过渡期”的考虑之一。目前,北京市的过渡期为3年,异地高考方案将按照“先职业教育后普通教育,先中职后高职、先专科后本科、先借考后高考”的思路,分步实施。
据介绍,2013年,北京将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分类服务管理,并把它与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方案挂钩。从这个做法中,可以看到上海居住证管理办法和天津蓝印户口政策的影子。而在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京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方案》也提出:要根据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工作年限、社会贡献、合法稳定居所、参保情况、从事职业、是否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等因素,兼顾北京市人口资源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出台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管理措施。
而上海方案的核心,则是《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并以此作为2014年实施的异地高考方案的依据,对随迁子女父母有一定积分要求。按照文件中的解释,这是在充分考虑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各项公共服务的承载能力,按照“逐渐放宽、分步推进、合理梯度、不断深化”的思路,推出的稳妥有序的方案。
至于“分三步走”的广东方案,据广东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省教育厅、发改委、公安厅、人社厅、住建厅等部门已在政策出台前联合开展调查摸底,统筹考虑该省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教育资源承载能力。
毕竟,“北上广”方案的决策者都明白,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不仅是一项教育改革,也是一项涉及就业、住房、社保、公共服务、人口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正如北京市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洪峰所言:“此事看起来是教育问题,实质也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问题,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五
近日,浙江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其中有几项规定值得关注:一是今后物理选考科目将设置保障数量:6.5万。当物理选考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6.5万时,将以6.5万(而不是实际人数)为基数,按规定比例计算各等级人数,从高到低进行等级赋分。其他学科出现同样的问题时,也采取同样的办法。二是在考试时间上做了调整,将所有选考科目考试调整到高三进行,同时把考试时间从原来学期中的10月、4月,调整到学期结束时的1月、6月。)。
浙江省和上海市作为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承担着先行先试、探索经验的任务。这是一项前人没有做过的开创性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目前,浙江的高考改革工作已经平稳有序推进了三年,今年8月顺利完成了新高考录取工作。浙江的试点工作,在增加学生的学科选择权和考试选择权,分散学生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有个性的发展,破解“一考定终身”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浙江省是全国首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是改革的先行者,承担着先行先试、摸索经验的重任。高考改革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浙江高考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点,最突出的表现为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带有功利性使用手中的选择权。该行为严重违背了新高考改革的初衷,引起了舆论关注以及社会争议,成为高考改革路上的“焦点”。此次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物理选考的保障数量、调整学考选考时间等规定,及时有效地对社会关切的问题做出了回应。该《意见》是对高考改革中发现的新问题进行的及时纠偏,此举措有利于完善新高考制度,促进高考改革顺利进行。
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深化的过程。为推进高考改革的顺利进行,消除社会争议,让教育更加人性化、改革措施更合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第一,切实了解学生、学校乃至国家的需求。经常性召开座谈会,及时征求教师、专家、学生、家长以及高校、教育行政部门、考试招生机构、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第二,结合实际,科学制定高考改革方案。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贴近实际需求。本着实事求是、严谨的改革精神进行多次的研究讨论、反复的考察对比,不断优化改革方案。第三,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科学使用手中的话语权、监督权,充分将自己对改革的意见建议表达出来。第四,加强社会宣传引导。教育部门应加大对改革方案和政策的解说,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营造良好的改革氛围。
高考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当前试点改革进入深化攻坚阶段,各项制度更加需要精准化、精细化。相信通过社会各界的齐心协作,试点地区的改革也将趋近高考改革的初心和目标。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六
中国政府网8月31日刊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下文简称意见)的通知》。该意见要求,在因地制宜的方针指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原则上应在20年底前出台。(9月1日《新京报》)。
总体看来,根据这一意见,异地高考矛盾并不突出的地区的异地高考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事实上,像山东省,已经在早前公布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方案,而问题的关键是,只有真正解决异地高考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等地的异地高考问题,才能让这些地区数量众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得到政策的实惠。对此,意见并没有明确,而只是专门指出,“北京、上海等人口流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则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抓紧建立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也就是说,意见把京沪两地进城务工人员关切的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抛给了地方政府。现在的问题是,京沪等地怎样制订具体的异地高考方案?在笔者看来,应该注意三方面。
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协调高考录取指标,并尽快将有关措施公之于众。众所周知,在京沪等地推进异地高考,直接的矛盾就是本地户籍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之间的高考利益冲突,本地户籍人口担心开放异地高考,会影响到自身的高考利益,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打消本地户籍人口对开放异地高考的顾虑,才能让异地高考得到顺利推进。
其次,应该坚持当地高考、当地录取为主的原则,解决异地高考。此次意见中还提到,“对不符合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条件的随迁子女,流出地和流入地要积极配合,做好政策衔接,保障考生能够回流出地参加升学考试;经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商,有条件的流入地可提供借考服务。”这指的是为不符合条件的学生提供其他考试路径,在笔者看来,这不应该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异地高考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异地借考,由于全国各地考题不同,录取率不同,操作空间并不大。对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说,异地高考就是给他们公平的。考试机会和录取机会,这应该是地方政府制定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发点,这也就要求地方政府尽量设置较低的异地高考门槛,如果设置的门槛条件太高,能获得异地高考机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相当少。异地高考对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成了一场空。
再次,在异地高考矛盾突出的地区,解决异地高考,必须突破现有高考制度框架,探索与高考改革相结合的思路。毋庸置疑的现实是,就是国家出面协调各地的招生录取指标,地方政府还是会根据本地的社会、经济、教育发展情况设置异地高考的条件,如此一来,异地高考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要根本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需要推进高考改革,打破现行的高考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正是由于这一制度的存在,才把高考录取指标变为各地的蛋糕,也才有高考按户籍报名的规定,如果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高考报名户籍限制也就失去存在的土壤,异地高考也就完全实现。
以北京大学为例,如果北京大学实行基于当前11校联考(北大自主招生采取的笔试)的自主招生,参加联考的学生,用联考成绩申请北大自主招生,获得北大自主招生资格后,不再要求参加统一高考、集中录取,不就实现了全国异地高考吗?北大的11校联考是全国统一测试,各地学生都可报名参加。实现这一步,只需取消当前自主招生与集中录取的嫁接即可。而北大采取这种自主招生模式,完全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另外,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用当前的高考成绩作为自主招生的依据也完全可行,考生参加各地的高考,大学自主提出申请的成绩条件,达到条件的考生用高考成绩自主申请大学,大学结合考生的中学成绩、高考成绩、大学面试考察成绩以及地区教育因素加以综合评价、录取,也突破高校报名的户籍限制。
客观而言,在目前的高考制度框架下,各地实行异地高考的空间是比较狭窄的,面临高考指标的划拨、各地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只有与高考改革结合,才能为异地高考的探索拓宽空间。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七
浙江异地高考方案月底前即将出台,它在多大程度上会让外省籍的学生有机会在浙江参加高考?这个问题,是这段时间很多进城务工人员家庭最关心的。
在杭州天成教育集团,初三(4)班的蔡婷婷同学和她一家,这几天都在关心这个事,她本来已经办好手续,转回老家河南读高中,但她回家读了一个礼拜后又回到杭州。
本想转学,现在不走了。
蔡婷婷老家是河南信阳,她5岁来杭州,在杭州读幼儿园、小学、初中,“我已经把自己当成杭州人了,希望一直在杭州读高中、读大学。”
这个暑假,蔡婷婷的爸爸打听到一个消息,说浙江省还不能异地高考,既然不能在杭州高考,就打算初三转回老家。“爸爸说,我的成绩还可以,要考个好大学,就得提前适应老家的学习。”暑假里,蔡婷婷已经办了一个暂时的转学证明,只等回老家办一个手续,就可以回去读书了。
“我在老家试读了一个星期后,爸爸听说浙江可能也要实行异地高考,又回来了,决心试一试,希望能有好消息。”蔡婷婷说。
“我的东西都已经运回去了,棉被、两三箱书籍、衣服,爸爸把我安排在一个亲戚家,房间都安排好了,买了一张新床,还买了一辆自行车。”蔡婷婷说,老家开学比较早,她就提前试读了一个星期。一个星期的试读,蔡婷婷触动很大,她跟爸爸商量了一下,觉得杭州的教育质量更好,又能待在父母身边。“爸爸说,那就回杭州读吧,浙江异地高考的方案肯定也会出来的。现在才初三,可以再等一年,如果到时候还不能在浙江参加高考,砸锅卖铁买房子吧。”
两地进度不一,回去不适应。
十多年在杭州学习、生活,回到老家读书,蔡婷婷需要适应。“班级氛围要适应,课程要适应,老家的生活习惯也要适应,真的很不容易。”
在杭州,蔡婷婷班里40个学生,老家一个班50多个学生,教室里挤挤的。
“两地的课程不一样,比如一元二次方程,杭州早就上过了,老家还没上;二次函数,那边已经上过了,我们这边还没教。”这种差异,蔡婷婷很不适应。
老家的这所初中,是当地一所比较好的学校,硬件条件还不如杭州的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比如上英语课,杭州的老师习惯用大背投,注重口语的交流,“老家的老师,就老师一个人讲,没有背投。”
蔡婷婷还有一个同学,也转回老家去读了。“班上有一个男生,是江西上饶的,他初二读完就办了转学手续。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很想在杭州读高中。”
蔡婷婷说,转学回老家的同学,成绩都不差,每次有学生提出要转学,老师都舍不得。
蔡婷婷试读的班级,除了她,还有另外一个从上海转回来的男生。“这个男生,只上了一节课,上午10点来,12点就回上海了,听说他爸爸得到消息,在上海有房就能参加当地高考。”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八
一、户籍证明。
提供浙江省居住证或报名所在地的。社保证明。
二、身份证明。
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
三、学历证明。
专升本考生还须持国民教育系列专科毕业、本科结业及以上证书。
四、资格证书。
报考医学门类专业含中医、中药、药学等专业、的考生,必须符合医学门类专业报考条件。报考医学门类的考生现场确认时须持相关资格证书或证明。
五、加分或者免试证明。
符合政策加分或免试录取条件的考生在报名现场信息确认时,须交验有关原始证件、复印件和单位证明,并填写免试、政策加分考生登记表。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九
人民网北京11月30电今天上午,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在其官网公布了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就地参加高考的实施意见,备受关注的江西异地高考方案终于出炉,具体政策为: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江西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江西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自20开始实行。政策对随迁子女父母的职业、住所、社保都未作具体要求。
江西省出台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46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情况,近日,我省就做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随着异地务工人员规模不断扩大,随迁子女完成义务教育人数不断增多,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等升学问题日益突出。进一步做好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原则。按照“积极解决,条件准入,因地制宜”的总体原则,坚持有利于保障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坚持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统筹考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和人口流入地教育资源承载能力等现实可能,积极稳妥地推进我省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
三、具体政策。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在我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享受与本省户籍考生相同的招生录取政策,自年开始实行。
四、报考办法。凡在我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考生,可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学籍地(或居住地)县(区)招考办报名参加高考,高中阶段学籍由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具证明。
五、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各地招生考试委员会要统筹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强中小学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系统建设,及时了解随迁子女基本信息,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考生报名组织、考试实施以及招生录取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及时提供外省籍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信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提供外省籍务工人员的就业和社保信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的宣传解读,做好舆论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
尽管设置了3年的过渡期,让很多即将面临高考的非京籍考生有些失望,但北京方案打开中职和高职考试的“豁口”,还是让一些随迁子女看到曙光。
2013年起,针对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将开放中职考试。农村学生若学习涉农专业,还将享有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政策。2014年起,符合相关条件的随迁子女,可以参加高职考试录取。学生从高等职业学校毕业后,可以参加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本科阶段学习的推荐与考试录取。
高考“借考”也将成为新举措,满足的条件则为: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及合法稳定住所,其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的,可选择在京借考高考。北京市按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经学生户籍所在省同意后为学生提供高考文化课在京借考服务,学生回户籍所在省参加高校招生录取。
除了中职、高职考试外,北京还将对持有有效北京市居住证明的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提供多样化服务,包括和户籍学生同等待遇报名参加北京市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高等教育、开放大学的考试录取。
广东方案则为政策执行划定了“边界”,以防止“高考移民”。该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教育部门负责随迁子女连续就学年限和学籍的审核工作;公安部门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居住证的审核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和按照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年限的审核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对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合法住所进行审核。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一
长期在非户籍所在省(区、市)工作、学习的人员,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考生可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借考。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负责。
2如何参加异地高考。
1、提交材料。
在高三的上学期即11月左右,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要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基本材料。不用担心,老师回主动来找你询问,期间最好和某个有经验的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提交材料。
2、采集身份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要在12月1日前登陆广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资格审核系统。进行身份信息的识别。如果随迁子女及父母的身份信息与学籍系统登记的信息一致,则激活,学校回将初始密码(一张小条子)发放给随迁子女;如果不符合则要重新在系统上传,等待审核。
3、网上申报。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在11月底凭身份证号和初始密码登陆审核系统。
1、认真核对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学籍,监护人等)发现有误的及时联系报名点(通常是学校的教务处)更正。
2、填写审核信息。
记得和父母参与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3、确认审核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须在12月4日17:00前确认。注意一定要确认,逾时未确认的信息无效。如果确认后要修改,可以向学校申请,可再次确认。(重新确认流程麻烦可能还要排队,最好一次过)。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二
据人民网北京12月4日电随着教育部给出的原则限期的临近,社会对于各地异地高考政策何时出台的关注持续升温。据人民网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黑龙江、安徽、山东、江西、福建等省已明确异地高考具体标准,均对于考生学籍及在该省就读时间有所限制。
其中,江西规定: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江西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这也是全国目前报考条件最宽、门槛最低的异地高考方案。
此外,江苏、湖南、湖北、云南、吉林、海南、浙江、天津、上海、广东、辽宁、陕西、广西等地教育部门也表示,方案将于年底前对外公布。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三
湖北日报讯(记者王晶、特约记者梁炜)20秋季学期,我省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今年课改首届学生面临高考。昨日,我省公布新课改高考改革方案。科目设置、考试次数和录取依据,我省方案与课改前基本一致,但高职招生方面有突破。
从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我省每个高中生都要建立自己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与创新六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高考方案中,高考分数是录取依据,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参考依据。
中职生是此次改革最大受益者。起,全面实行以专业技能考试成绩为主的高校招收中职生统考招生,20至,现行高校招收中职生统一考试政策继续执行。
新高考试卷结构有微调,我省自主命题的数学(理科)和全国综合卷里涉及的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有选做题。
往届生与其他考生和应届生报名条件相同,考试同卷,录取同分同线。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四
长期在非户籍所在省(区、市)工作、学习的人员,在两地试卷相同的前提下,考生可向工作或学习单位所在地及户籍所在地的省级招办提出申请借考。经同意后,可在考生工作或学习所在地的省(区、市)办理借考手续,参加考试。考生答卷的评阅及录取事宜由其户籍所在地省级招办负责。
2如何参加异地高考。
1、提交材料。
在高三的上学期即11月左右,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要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基本材料。不用担心,老师回主动来找你询问,期间最好和某个有经验的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提交材料。
2、采集身份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要在12月1日前登陆广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资格审核系统。进行身份信息的识别。如果随迁子女及父母的身份信息与学籍系统登记的信息一致,则激活,学校回将初始密码(一张小条子)发放给随迁子女;如果不符合则要重新在系统上传,等待审核。
3、网上申报。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在11月底凭身份证号和初始密码登陆审核系统。
1.认真核对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学籍,监护人等)发现有误的及时联系报名点(通常是学校的教务处)更正。
2.填写审核信息。
记得和父母参与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3.确认审核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须在12月4日17:00前确认。注意一定要确认,逾时未确认的信息无效。如果确认后要修改,可以向学校申请,可再次确认。(重新确认流程麻烦可能还要排队,最好一次过)。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五
1、四项全国加分政策(其中,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含台湾户籍)考生加分分值为5分)。
2、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朝鲜族考生,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满族考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考生),加5分。
3、公安烈士子女,加20分。
4、按照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37号)要求,“消防救援人员及其子女报考普通高考,参照教育部关于军人相关优待政策执行。”
5、2019年9月30日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我省高中学籍的应届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的加5分,并只面向吉林省所属高校投档使用。2023年起取消该加分项目。其他申报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可以享受少数民旅预科班、民族班等专项政策,不加分。
浙江省异地高考方案篇十六
黑龙江网络广播电视台10月12日讯随着教育部要求各省市要在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方案,异地高考成为当前部分哈市高三学生家长和老师热议的话题。对此,高考资深名师、哈三中办公室主任、高级教师谷学锋表示,异地高考对考生来说有利有弊,一方面可解决异地人口升学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则会加剧哈市生源在升学上的竞争。
资料图。
谷学锋介绍,在哈市异地高考无外乎两种生源,一种是外省市来哈工作的专家、学者子女,另一种是来哈打工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异地高考对父母在哈工作而在哈就读的高考生来说是件好事,比如山东籍在哈就读的考生已适应这里的教育,如果他们再回山东参加高考,由于自主命制的试卷与黑龙江的'试卷不同,就会很难适应。
异地高考对哈市学生来说可能会加剧升学竞争。谷学锋分析说,由于每年高考时,国内名校及其他普通高校在哈的招生计划都较固定,如可以异地高考,来哈报考大学的学生会增多,加大优质教育地区的高考负担。同时在招生计划没有增多,报考人数增多的情况下,可能会加剧哈市生源在高考时的竞争。据了解,“异地高考”方案要根据家长条件、学生条件和城市条件,确定具体方案。谷学锋老师表示,为防止在报考时出现一些人情因素甚至暗箱操作,相关部门在制订方案时应考虑多种因素,防止出现“异地高考”弊端。
(黑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