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实用14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一
(一)教师:本文是毛泽东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为新华社写的一篇新闻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标题、导语、主体,有时还有结语。这则消息的标题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内容,而且非常有气势。括号中的文字是电头,说明电文是什么时间从哪里发来的。消息的1、2两句是导语,从第3句到结尾是主体部分。导语一般是对消息内容进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体朗读全文,读后给句子标序号,全文共17个句子。第1、2句是导语。主体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的情况分为三个层次。请同学画出三个层次的界限。
(三)教师将课本中的地图放大,挂在黑板前,然后请1、2组的同学阅读并记住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3、4组同学阅读并记住西路军渡江的地点、人数、简要情况及评论;第5、6组同学阅读并记住东路军渡江的时间、人数、地点和简要情况。然后,1、3、5组选各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边指着图边讲解,像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一样,讲得清楚、明白,指图要准确,适当。讲解后再请2、4、6组各选一位代表按顺序到台前讲解。
(四)教师小结,评议同学讲解的情况。进一步指出这则消息的发表在当时对中国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请同学们每人写一则消息,要求有标题、导语和主体三个要素。内容不限。字数在200—300之间。
(《多媒体教学支持系统·九年义务教育语文第三册》人教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二
在学校“课堂模式过关”的教学活动中,我所教学的内容是《新闻两篇》中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有关新闻的知识体系。因此,这堂课的学习重点及难点就是新闻的结构、特点、语言。
为了能让学生主动进行新闻知识建构,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由略到详地分三步来叙述新闻内容后,再由此分别引出新闻结构中的“标题”、“导语”、“主体”。学生自然地体会出新闻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掌握新闻的结构。我想,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较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而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习新闻,要比由教师介绍了新闻的知识后再去学习课文,要主动多了。
“自助课堂”模式的教学就是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提升和检测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助”的特点。因此,我在教学《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将“担心学生学不会而进行细致讲授”的做法丢开。学生在检测字词掌握情况,对“锐不可当”中的“当”的读音拿不准时,我没有直接告知答案,学生们就主动查阅字典,解决自己的疑惑;当学生需要理解新闻语言特点时,我安排他们和小组成员讨论;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慢慢巡视,学生便抓住时机,主动邀请我参与他们的讨论,研讨他们遇到的疑难。我想,这应该是“自助课堂”才让他们拥有了主动向资料、同学、老师求助机会的吧!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三
结果:顺利渡过长江。
(为解放全中国)从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以三路大军顺利渡过长江。
自主概括。
教师介绍。
学生记录。
教师提问,学生思考。
例:从“至发电时止”我听出了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经过了激烈的战斗;。
“渡至”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语义丰富;。
“二十四小时既已”时间明确,速度快,作战顺利。
“不料”含讽刺意味,体现了解放军强大的攻势。
“不含”准确。
“横渡长江”
小组研讨。
1、确数:中路-30万;西路,东路各35万。
2、第1、2句,从兵力、战线、战况三方面。
3、三层,分别为中、西、东路军。中路渡江早,结束早。西路与中路战斗大致相同,接在一起较为方便。
4、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这处议论透辟的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营造背景。
了解背景。
了解学习新闻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了解新闻知识,以便更好的阅读把握新闻。
了解新闻的语言特点。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小结。
及
检测课堂小结:
这篇新闻篇幅短小、结构严谨、气势雄浑、感情浓烈,语言简炼准确,充分体现了新闻结构的特点,是短新闻报道重大题材、广阔场面的典范。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课文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课堂练习:
作业复习生字,解词。
写一则消息,报道当前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向校刊投稿。板书。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四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五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学用具:
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 统复备 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毛泽东。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六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3.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新闻内容,把握课文的主题。
2.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七
1、了解新闻的有关特征。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设想:
本课主要学习新闻的文体知识,掌握新闻的特点,初步学习新闻写作。因其由两篇组成,拟安排两课时,各一课时。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道:目标2。
教学设想;1、课前准备:
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
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3、教具:图片、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54周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几次大回合,渡江战役就是其中之一。(交流有关资料,特别展示图片)。
二、交流读书卡中积累的字、词和预习心得。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展示)。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题注,简介新闻。
2、学习新闻的结沟特点。
听录音。要求:听后分别用一句话和一段话说出新闻的主要内容。(师生合作)。
自主学习,研究归纳。将自己的答案与课文相对照哪些内容与答案一致?(标题对应一句话,导语对应一段话,其余部分为主体)。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思考:消息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详写了哪层?
为什幺将中路军与西路军放在一起写?先从中路军写起?
2、思考并讨论:句子及加点词语的作用。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3、自主探究。学生举出相似的例子。(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主体部分从东、西、中三路军锐不可当的渡江气势及敌军的纷纷溃退两方面,重点展示了我军所向披靡、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和无畏精神。
六、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活动题目:看谁读得好。
活动目的:进一步体会新闻的体裁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
七、总结本课,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三部分。
英勇无畏锐不可当。
(人民解放军)。
西(较详)中(略)东(详)。
(国民党反动派)。
不堪一击溃不成军。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
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电视机,《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一)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
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
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意在使学生。
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接。
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地址:江苏省如东县石甸中学邮编:226404。
e-mail:。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新闻的体裁特点。
2、比较阅读的方法,活跃思维,扩大视野。
3、了解香港的历史问题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大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2、3。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设想:
1、课前安排:制作学习卡,解决生字词,初步解读课文。
2、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为主,教师引导合作。
3、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香港被步步割让,遭受帝国主义的蹂躏。7月1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这一天,离开了祖国100多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新闻,它就是报道这件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板书课题)。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实况录象。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什幺?(香港回归的重大和庄严)。
2、快速阅读课文,熟悉内容。交流学习卡中的生字词,补充对课文的理解。
3、理清课文内容。思考:
根据新闻的有关知识,请找出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想一想,主体部分重点讲了什幺?(教师引导学生合作)。
引出结语。谈谈结语部分在文中起什幺作用?
(作必要的交代,使报道事实完整)。
消息除了采用叙述报道事实外,还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三、拓宽思维,比较阅读。(研讨方式)。
要求:根据新闻特点,对《人》《中》两篇课文作较为全面的比较分析。
1、默读后讨论。四人小组展开讨论,选取代表发言。(师作点评)。
2、师生合作,列表比较。
四、课堂练习。
阅读《语文学习指导用书》p149阅读理解(二),将原文改写成一则消息。(互评)。
五、总结课文。(达成学习目标)。
六、课后练习。完成书上的《探究与练习》。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
1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2理解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的写法,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的结构层次把握住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朗读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一)讲解关于新闻的一般知识。
(2)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5)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分析课文学习阅读消息。
1介绍背景。
1949年处,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自读课文,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
4学生讨论分析新闻结构。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
时间。
地点。
兵力。
渡过兵力。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讨论下列问题。
(1) 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从敌我两方面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为什么按中西东路军的顺序叙述。
中路军渡江作战在前,所以先写,中西路军所与敌情相似,抵抗较小,东路军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路军放在一起写,东路军后写。
(3)分析详略。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战役,比较重要,为什么反而写的更简略呢?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在此之前已经关于中路军的介绍。
为什么详写东路军。
(4)讨论主体的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的。
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关于新闻。
1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结构标题导语 主体背景结语。
3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
4表达方式叙述为主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分析课文。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分。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
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
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争。1950~1952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
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背景: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相继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伟大胜利,在长江以北歼灭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主力。国民党反动统治虽然已经面临总崩溃的局面,却一面展开“和平攻势”,玩弄和谈骗局,争取喘息时间,以便伺机反扑;一面积极部署所谓“千里江防”,企图以此阻止人民解放军南进,并且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4月22日2时,解放军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苏省江阴的长达五百公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同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4月23日晚间,解放军占领了蒋家王朝巢穴——国民党22年来的反革命统治中心南京城,宣告国民党统治的彻底崩溃。同年4月,中共中央已由西柏坡迁至北平(北京)。
全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得力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及结构。
2、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学生齐读这首诗:
1949.04。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莽莽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
虎踞龙盘:《三国志》诸葛亮与孙权论金陵说,“钟阜龙蟠,石城虎踞。”
慨而慷: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追穷寇:《孙子兵法·军争篇》有“围师必阙(网开一面之意),穷寇勿迫”。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是李贺的诗句,见《采桑子·重阳》注释。
2、教师介绍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感知情节。
1、学生听课文录音,并思考: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文中哪一句话也能概括这些内容?请找一找。(教师明确新闻的三大结构:标题、导语、主体)。
2、学生齐读标题,讨论:你从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
(人、地、事——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
4、这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三层次是不能互换的,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报道,并且是由易到难顺序。)。
三、品味语言。
(1)“二十四小时内即已”能否改为“共”?——课后练习二。
(从加点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
(2)“不料”能否改为“结果”?——课后练习二。
(从语句的感情色彩上体会)。
(3)“占领、控制、切断”这三个动词能否与相交换?为什么?
(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并介绍及时性。
3、讨论:请问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取得如此的胜利?
(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人民的人心所向)。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三
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
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顺势进入学习情境。学生在文中找出概括新闻内容的句子,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
2、对主体部分的内容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战况。
这一环节只要学生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务。
3、请学生在地图上标示出红军渡江情况,直观地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从而明确新闻的结构。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
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至发电时止”可否换成“现在”?
找出文中准确形容我军和敌军的词语。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明确消息真实、及时、准确、简洁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学生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产生思想的碰撞。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后,对照地图自由选择文中片断,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自我检测本课生字词掌握情况,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要求:(1)拟出恰当的标题。
(2)注意导语的概括性和准确性。
(3)要简明,以200字左右为好。
(六)丰富积累。
出示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学生朗读积累。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篇十四
吕叔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次年会闭幕式上曾经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学法都会变成一堆公式。”(《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集》开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见“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如果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教学,那么课堂教学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反之,如果离开教材、学生空追灵活,就会走向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
为使课堂教学展现出灵活性,实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模仿广播员朗读这条新闻。“如果你是当时的广播员,你将以怎样的情感和语调向全国人民播放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请大家准备播音”。此令一出,学生的热情立刻高涨起来,读得格外投入。此后又让学生当讲解员,到讲台上指着地图向全班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新闻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紧接着又鼓励大家,看谁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消息。概括之后,又引导大家看书,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强的语段,并顺势告诉学生,这就是导语。其后通过分析第一句与第二句的关系,进一步了解导语的特点。接着又鼓励大家概括得更精练些,结果大家发现:标题,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师便顺势讲明标题的特点。至此,新闻的基本结构知识已教授完毕。整个知识传授,都是在学生有所领悟后,教师才点明的,丝毫没有强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又让学生体会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请学生看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的数字,是实数还是虚数?同学们通过读书,发现是实数。教师顺势告诉学生,新闻的另一特点,真实性。通过寻找三个数字,实际已经将教学的重点移到了主体部分,并接触到了课文的分段任务。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层,结果在分层时,学生发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归上,有的归下。“谁不料?”,“不料什么?”这一引导学生豁然开朗。至此便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本段的指导上。“不料”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能表达情感的词语还有那些,请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新闻的语言特点,准确性。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同时,让学生把握新闻的另一特点,及时性。最后,让学生学写一篇消息,结果他们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务。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投入,真正实现了高效减负。
1、依据教材特点,设计教学主线,突出一“点”(知识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篇较为典型的新闻(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结构也比较固定:标题,导语和主体。根据教材这一特点,我用较为灵活的方法,把知识点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实现了以知识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延伸的“活”的教学。
2、注重学生特点,设计多维训练,突出一“着”(艺术性)。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灵活性、趣味性。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充分参与,而且各个环节的参与形式都各有特点,决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实践性和活动性,使学生的参与有趣,有用。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按照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决不自做主张。
3、抓住教学重点,注重因势利导,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主体部分,但我并没有硬性进入,而是在学生分段出现问题时,相机引导,通过朗读和找关键词,完成了主体部分的学习。在这一部分分析时,注意把新闻的其他特征纳入分析的范畴,起到了举纲带目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教学的应变性。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一个“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