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实用21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根据自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感受,写下的对书籍的评价和思考。读书能开阔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我想我应该写一份读后感了吧。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书中获取到许多知识和智慧,让我们受益终身。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专业能力,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和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读书是一种享受,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后感。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有深度和独特性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思考,把握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情感,进而进行个人的感悟和思考。其次,我们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清晰地论述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避免散漫和冗长。同时,我们还可以引用作品中的经典句子或者对于作品的评价,丰富文章的内涵和表达的层次。最后,我们要注意语言的准确和流畅,力求用精准的词语和流畅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们的读后感。如果你对写读后感感到困惑,不妨看看以下这些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一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二
在字里行间,我们轻易地就可以感受到傅雷对自己儿子的谆谆教导。傅雷一直与儿子讨论着什么是艺术,从这背后,不难看出傅雷那种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更不难看出一个父亲对自己儿子的深沉的爱。
而傅雷言语间透露的温情,让我们不得不想起了自己的爸爸。爸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我们最可靠牢固的后盾。也许我们的爸爸没有傅雷那般精妙的词藻,可天下的爸爸都是怀揣着一颗相同的心,一颗将孩子视若掌上明珠的心。哪怕有时候他的脸色并不好看,哪怕他有时候对我们厉声叱责,但那也是满涵父亲对我们的亲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三
“亲爱的孩子:你并非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但你很少向人表达谢意。朋友对我们的帮助、照应与爱护,不必一定要报以物质,而往往只需写几封亲切的信,使他们快乐,觉得人生充满温暖。既然如此,为什么要以没有时间为推搪而不声不响呢?你应该明白我两年来没有跟勃隆斯丹太太通信是有充分的理由的。沉默很容易招人误会,以为我们冷漠忘恩,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我觉得,傅雷教育孩子并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指责和批评孩子,更趋于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对孩子感同身受的出发点去向傅聪提出建议,进而结合作为长者的智慧与忠告来使他更深刻的理解傅雷所教的用意。如果作为家长,虽然明白道理,拥有更多的阅历,却只是将做人之道强行灌输给孩子,棍棒教育只会让孩子对其产生“不要做”的畏惧,而非理解“应该做”的依据,他在你不监管他时还会“明知故犯”的。“知”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有可能“犯”。傅雷的育子之道,好在它贴近孩子,也不离根本。
上篇书摘中,极好得阐述了当代青年人不善社交的问题,并非不懂道理,而是碍于表达。语言的表达虽然不如物质上赠礼的直截了当,却是一个人对一件事情亲身负责,不把其转移的最好方法。语言的表达也是最真挚,最不可替代的。即使有些时候向人道谢有碍于面子,难以说出口,却能换来交心的温暖。当我们因为惰性将一件事一拖再拖,就会拖到它渐渐淡化了。学会懂得感恩,更要学会表达感恩。不是你觉得你对一个人有感激之情,别人就理所当然的会领到你的情了。藏匿自己的情感,也就没有人看得到了。这也印证了最后一句话,傅雷教育傅聪的人生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从大层面到小层面,从概到细。做好大的方向,守自己的准则,才能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达到最终的目标。正如学习,先学会做人之本,后学会知识。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四
母爱又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源源不断,永远伴随着我们。我们这一代,家庭在关注我们,祖国在关注我们,世界在关注我们,我们有着太多太多的关注。晴天迎着朝露出门,披着星光回家,这种现象这也没有了;虽然这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可是我们人民包括海外华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给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五
“一个人没有灵性,光谈理论,岂不成为现代学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也鲜矣!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这一段家书,算得上精辟深刻!傅雷对儿子的期许便如自己一样,把自己做学问的感触与孩子分享,用心可谓良苦,学习、干事最怕一知半解、浮躁浅薄,个人觉得认真专注于一件工作或者事物的方方面面、多个角度、多个维次,才能通透,从学习上来讲是善于学习、能真正学懂,从工作上来讲是到位、妥帖。这一点无论是哪一代人的哪个方面,都值得深思!也与一个人的空性、悟性有关。这当然不是一知半解的沾沾自喜、坐井观天,更不是浮于形式的夸夸其谈、走马观花!一代大家傅雷在此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好的榜样。
“练琴的时间必须正常化,不能少,也不能多;多了整个的人疲倦之极,只会有坏结果。要练琴时间正常,必须日常生活科学化,计划化,纪律化!自己弹的曲子,不宜尽弹,而常常要停下来想想,想曲子的意境、境界,追问自己究竟要求的是怎样一个境界,读书笔记.这是使你明白你所要的是什么,而且先在脑子里推敲曲于的结构、章法、起伏、高潮、低潮等等。尽弹而不想,近乎即兴表演,弹到哪里算哪里,往往一个曲子练了二三个星期,自己还说不出哪一种弹法最满意,或者是有过一次最满意的弹法,而以后再也找不回来。假如照我的办法作,一定可能帮助自己的感情更明确而且稳定!”
本想作出删减,细细读来一个长者和父亲的殷殷期盼,实不忍辜负,姑且消耗大家的耐心!传道、授业、解惑,授之以渔,我想异国他乡的傅雷在读到此处,一定感慨父亲的苦心孤诣,而所有的读友亦能感到一个父亲用心的深远、细腻,父母是儿女最好的老师!对于求学上进的傅聪而言,这是茫茫学海中的一盏明灯,既有方法论又有可供实操的提升方法,既厚重又朴实!现实中的例子和教育,在此不予置评,正如佛渡有缘人,个中意味可体悟不可言谈。
这算得从此书读出的父爱的厚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六
《傅雷家书》是一本非常有教育意义的书籍。自寒假买过它后,我每天都坚持读两篇。每次读到它,我的心灵便得到了升华。在傅雷的家书中,他强调做人是要放在第一位的。因此,我在做人这一方面深有感悟。
信中,傅雷对儿子说:“孩子,可怕的敌人不一定是面目狰狞的,和颜悦色,一腔热爱的友情,有时也会耽误你许许多多的光阴。”这句话说的是多么的准确,引人反思啊!
记得在上小学五年级时,我就掉进了朋友的热情的“陷阱”中,后果很严重。
那是一个周末,我在家里写作业,一阵脚步声和说笑的话语离我越来越近,声响越来越大。“喂,有人吗?小贺在不在家?”我母亲听见了,便说道:“进来吧,在家呢!孩子,有人找你,先别写作业了,休息一会儿,去玩吧!”听到母亲的“命令”,我便和朋友出去玩了。
时光转瞬即逝,夕阳西下,不觉半天已经过去。我在玩耍时,从坑边摔了一个跟头,额头擦破了,腿也有些疼,便一慢一慢地走回家了。
到家后,我的头还在疼,便又去医院买了些药,不觉已是深夜。我的作业也没有写完,可是明天就要开学了,作业不写完,老师肯定要批评的。最后不得已我熬夜完成了作业。
由于睡得较晚,第二天便起床晚了,来到学校时已经上课了,便为自己因不珍惜时间贪玩导致的后果懊悔不已。
如今读了《傅雷家书》里的那句话,我便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做人要学会珍惜时间,光阴一去不复返;面对朋友的热情,要学会取舍,首选要注意珍惜时间!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只有珍惜光阴,少壮努力,老大才不会悲伤!
读傅雷家书,知做人道理。我与《傅雷家书》结伴而行!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七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透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完美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资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八
看完傅雷家书,你认为傅雷家书读后感怎么写才优秀呢?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家书,更是博雷先生对远在外边的儿子,博聪的教育的文字篇本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家长”,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第一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精神消沉的时候,第二封家书写作的时间是当儿子欣喜成功的时候。这两封家书从两个方面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傅雷和傅聪两父子不仅是生活中的朋友,而且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以自己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传颂着自己的惦念和祖国的声音。《博雷家书》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现代中国影响的家训。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人生的智慧,生活的经验,艺术的感悟,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
“我们并没为你前信感到什么烦恼或是不安。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是会有的。”这真是知子莫如父,傅雷似乎早就预料到儿子的这种情绪了。紧接着又说“我是过来人,决不至于大惊小怪。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安慰儿子,向父母诉苦是人之常情,遭遇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谁也难免的。作为父亲不能教条主义地说,这不能,那不能,连用了几个形象的比喻,告诫儿子,不要过分悲伤、消沉。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这就是朋友式的父亲,对儿子的爱,比山还高大,比海还宽阔。还用了克利斯朵夫的经历鼓励儿子正视现实和挫折,勇敢地战胜它。从而教育儿子要学会坚强,这才是生活的强者。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透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理解良好的家庭教育,最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完美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资料,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就应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能够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信中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父亲,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无论他是个受人爱戴的伟人还是个辛苦劳作的农民,在每个父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他的希望。
傅雷,我所了解的他只是一位博学且具有丰富情感的父亲,在每一封家书中都充满了他对儿子傅聪的淳淳教诲.细心引导和健康成长的期待。
傅雷支持儿子的艺术道路,就如他追求自己的理想,给予儿子的帮助,辅助他顺利成长,成为了儿子人生之路的坚强后盾。在如今,大多数父亲对自己已成年的儿女会放手,任其自由闯荡,独立克服困难,或许只有亲身的经历才会使自己更成熟,熟悉这个世界。
我不得不说,傅聪的确是个了不起的钢琴家。但除了他的天赋与努力外,一定也少不了他的父亲对他的良苦用心。所有名人,并不是能在一时就可以出名的,而是要花好几十年的本领与经验。但傅聪他是幸运的,他的父亲在他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引导他通向明智的方向,才使他有巨大成果。
我不得不佩服,傅雷作为一个父亲,即使闹关节炎,写字很困难,也仍然写下千言家书。信中除了浓浓亲情外,还有说不尽的对祖国的赤胆忠心。
我的爸爸是我的朋友,他不但很随和也很幽默。随着我慢慢长大,我们的关系更融洽。既然是朋友,当然要懂得学习他人的优点。他的热心肠总能感染到我,他帮助别人的次数似乎比帮助我的次数还多。但我并没有感到失落,正因为他的以身作则,使我也被带动起来,感到一种特别的快乐。或许,他是用行动来教育我。亲身经历比什么都好。
每一位父亲,所要教育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有说的,有写的,有做的。但这之中都隐藏着他们对孩子的浓浓的爱。因此不一样的父亲,却有相同的父爱。爱不一定要说出来,就像傅雷用信来写下自己心中对儿子的希望。
以前,我总认为,孩子与父亲之间有条河,我在这边,他在那边。
现在,我才认识到,对岸的不是他,他是为我摆渡的那个人。同时,他会递上一支桨给我,让我与他一起来掌握方向。
最后,我上了岸。父亲对我说:“孩子,以后的路只能你自己去走了,好好把握啊!”接着,我让他放心吧,便含着泪与他挥手道别。并带着他对我的希望继续踏上人生的道路。
——给你的爱一直很安静。
“去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只是没有时间。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
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可谓篇精彩,字字珠玑,做笔记或任何总结概括都有可能损害这部经典之作。所以,在这里我只是记录一些一读该书后的重要印象,以及我所理解的作者所表达的重要思想。
首先,从形式方面看,《家书》让我了解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很大程度因了书信这种表达、交流或写作方式。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如此涉及广泛、自然舒畅的作品诞生。他不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于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也正是这种方式而不是其他方式(如论文,译作),使得我们可以直截地清楚地感受到,着名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做人、做学问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
如果说《傅雷家书》是一部“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经典的“教子篇”,那么,我想首先而这种意义的应当是这种态度和作风。但绝不仅限于此,还有,傅雷先生由于自己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以启发。
当然,我不认为它仅仅是“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狭义)的读者,这些家书仍不失其伟大。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其中贯穿始终,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做人、修养以及学问的关系实为一体的思想。在我看来,这就是重视和强调“一般修养”的重要。在其他信中,这种思想都有出现,比如关于去博物馆、去森林等建议,便是希望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一般修养,而不是一味练琴、搞音乐。
对我的启发则是,读书只是修养途径之一,另外还应有其他。即使读书,也不应仅限某某学科。一般修养的建立和提高即要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诸领域都需阅读。
因为,人生或生活绝不像大学学科分类那么规范齐整。各领域都只是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一个侧面,要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广泛阅读是有好处的。其实我早就受了一位伟大领袖的影响而这么要求自己了。
除此之外,其他比如,关于感情(激情)和理智的关系,应当以理智控制感情;常以星际或宇宙的视野看待人生的一切事物,因而明白人的局限性等等,皆为真知灼见,无不闪耀着理性的灵光!以上便是一读《傅雷家书》后的一些感想。
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后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更多的则写不出来,而是要融入身体。本来读后感、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九
看完《傅雷家书》后,我发现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书。
它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当要回头写读后感时,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全书收录的这些家书,在我看来太深奥了。且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根本无法体会到那种相隔万里时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和甜蜜。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在这里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首先,《傅雷家书》让我了解到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相信所有读过家书的读者对这些特点都深有感触吧!根据自己很少的经验,我觉得,之所以能够如此,都是因为傅雷为孩子总考虑到更多.更细。想要告诉他们一切自己平生所了解到的,希望他们能有一个更高的起点,在以后的人生路上能走地更快.更好。
儿子虽然已经长大,但在父亲的眼里,他们永远是关爱的对象。
他的这些关爱,不光是对儿子幼时的严格教育,更有着许多成人后的告诫!“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
其实这是对孩子的爱,并不是对孩子的虐待啊!“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傅雷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
可是,我却认为这也太搞笑了点吧!哪里有像傅雷这样的父亲会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我父母就经常说:“黄金条下出好人。”(“黄金条”指的是一种黄色的竹棍)虽然我不赞同父母的说法,但是,傅雷的严教确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作为父母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孩子少走怨路。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太阳升起的希望。
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再走一遍,甚至多遍。他们总期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春期的我们,难道不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吗?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都明白父母对我们实行言传身教的时候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可自己到关键时刻却怎么也平静不了那一颗浮躁的心。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
楼适夷评价它为“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186封家信摘编而成。其中,最长的书信长达7000多字,字里行间流露出父亲对儿子的爱意与希冀,可谓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有傅聪、傅敏二子。傅聪是享誉世界的钢琴家,而傅敏则为英语特级教师。傅雷在给儿子写的信中提到:“长篇累渎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一一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主要内容,除生活琐事之外,还谈及了艺术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傅雷旨在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期望其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总之,《傅雷家书》充满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殷切期望,例如其在书信中坦言,“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更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同时凝聚着傅雷对祖国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无处不在的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浓浓的父爱,或许每个父亲对他的孩子都疼爱有加,但是,在疼爱的同时,也不忘对其进行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及至健康等全方位教育。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比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他是儿子尊敬的长辈,在与孩子探讨学习、做人、艺术的同时,不厌其烦地告诉远在他国的儿子要时刻保持一颗爱国的心及一腔爱国主义情怀。他又是儿子最好的朋友,他说:“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长的。”亦父亦友,这就是傅雷。
记得其中有一句话“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友”飛飛子立,落落寡合为孤独贴上标签,为多少孤独者所抵触,所抗拒,然而与其在孤独中自怨自艾长叹无人知心,不如在孤独中让脑与心坦诚相对,给灵魂以自由,探索内心世界。鲁迅是孤独的,他在无尽黑夜里独自忍受着怒与悲,“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孤独赋予了他清醒,他凝国仇民痛于笔端,书满腔热血于纸间,用清醒的思想,忠实的灵魂唤醒万千麻木之躯,终挽狂澜于既倒,撑大厦于断梁。
傅雷虽去,但家书仍在,感情仍在,思想仍在。我们的生活也会像家书一样,漫长、缩倦,有所期待。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一
我们每个人都应拥有一封信——一封名为家书的信。自古以来,不同的游子,用笔演绎了不同情感的家书。李商隐的家书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美好展望。张籍的家书是"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纸短情长……之所以叫作家书,而有别于只是一封简简单单的信,或许它寄托的更是那来往于家里与千里之外的说不尽的话语,抒发不完的绵绵情思。《傅雷家书》里那一封封简短而深沉的家书,让傅雷与傅聪这对父子跨越远洋彼此理解、彼此陪伴,在爱与被爱中行走于它们各自的生命旅程。
爱是需要沉淀的,一封封家书,便是爱的沉淀。父亲曾说:“儿子,要知道你回来的那几天我和你妈妈有多么开心吗?”只此朴实无华的语言却抒发了那种难以言喻的激动与渴望。在《傅雷家书》里,我所看到的不是那种直白而肉麻的"我爱你",而是用各种家常话语,在讨论与交流中透露出的深沉爱意。我想,这也应是天下父母共同拥有的对孩子们的爱吧,家书让每个孩子都能深刻地去感受生活的爱。于是,孩子们与家人之间的爱在来来往往的家书中酝酿着,愈变愈浓。
反观我们所说的代沟,我们并不能将根本原因归结到年代差异和认知差异上。人与人之间密切联系与相知相识的桥梁往往只是一个友好的微笑,一句真诚的问候和一声轻柔的呼唤。也正因此,一封封家书之于傅雷的是让他学会了怎样去理解、沟通和表达爱,使他在儿子的身上有了更多的感受和体验,让他的心灵走向另一历程。他所获得的正如他所说,“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是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
傅雷的家书之于傅聪不光是漫漫学程上的陪伴,更是那种质朴、严谨、厚重家风的传承,它所影响到傅聪的是让他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逐渐蜕变成为成熟而稳重的独立个体。海外丰富多彩的生活并没有扰乱他的视线,他始终贯穿着那种沉着静穆的态度和气质。傅雷旧友楼夷吾曾说他并没有许多从海外来的那种末世纪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作为一名艺术家,在自由幻想的同时,他仍保持着一份朴素而纯正的秉性,一份作为艺术家必须的沉静。因此,海外求学的他走得更加坚定。纵观他的人生历程,是一封封家书将他的生命维系,也是一封封家书,让他从与外面的世界相识相知,到真正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一个独立个体。他明白了许多,因而那些曾经与父亲的争论,曾经那些稚气的行为,正向他证明父亲这个看遍风云的长一辈的人,其实并无大错。他像他的父亲,在他的身上也流传着那种朴素、正直、深沉的中国人气质。也因此,他将西方音乐演绎出了别具一格的东方风味。
傅聪在成长,那种家风也正在代代流传。在我的印象当中,《颜氏家训》也流淌着中华传统家风的鲜活血脉。其中,作者用了极尽厚实真恳的语言告诉他的弟弟们"兄弟者,分形连气者也。"他用一颗坚定踏实的心教导弟弟们互敬互爱,讲信修睦。他是一位忠厚的哥哥,也更如一位满怀责任的父亲,长兄如父,大概说的便是如此吧。而弟弟们也正是在这般质朴的语言中秉持着一世孝义,在谨遵兄长教诲的道途中不忘初心、有所始终。
从竹简到白纸,家书俨然已成为一记文化符号。更是被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从最早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起,家书文化便在中华传统5000年历史的长河中积淀。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家书文化俨然已经成为人们寄托情感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文化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代代相传,不断继承、演变至今。诸葛亮的《诫子书》教会了儿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教导弟弟们"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之时,玉汝于成。"《傅雷家书》中的傅雷,即使与儿子傅雷相隔千里,也总不忘教导傅雷如何去与妻子相处,不忘提醒他一个作为中国艺术家对东方文化应有的守卫和传承。他们谈诗词,谈文化;也谈人生,谈理想。笔墨之间,是修身、齐家、治业、报国的传统文化。一封封家书的继承与传递之间,更见证了中国几千年来思想的变化与时代的变革。家书古老而又厚重,凝结了几千年来人们的心血,真正展现了铭刻在国人内心深处最真挚的家国情怀。
沧海桑田,时过境迁。现在的我们,享受于微信、qq、电话的便利,却忘却了曾经家书带给我们温暖的回忆。在这浮躁的时代,手机屏幕上的一句句话,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又有谁能够静下心来去感受那只言片语的爱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人与人之间的爱也因此变得轻薄浮躁。所以不要忽视,不要遗忘,不要淡了那昔日尺牍信札中熟悉的字迹,质朴的话语……还有那牵肠挂肚的真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二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是有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伟大的父亲傅雷,是儿子学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伙伴。不免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不能像傅雷一样成为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但这或许正好是值得我庆幸的。因为于我而言,在学术上倘若从小就存活在父亲的权威下,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自身学业的自由发展。而在生活上我的父亲却和傅雷一样,时时刻刻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并不断鞭策我,特别是在端正道德和严谨态度两方面,让我感激万分。幼年父亲是权威,而庆幸的是逐渐长大过程中我开始敢于对抗权威,但并没有病态地对抗,使得我和父亲自然地在很多方面成为朋友关系,正像家书中陈述的那种关系一样,“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而做儿子的不断得到鞭策和警戒。强烈共鸣。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母亲的形象。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个相当聪明伶俐的女性,倘若要一本正经的干些事业,不说成为女强人,至少也是个出色的员工。可是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很多。一个男人最不该让两个人哭泣,一个是爱人,一个就是母亲。面对母亲的唠叨,即便是陈旧的观点,做孩子的真该有足够的耐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要用心真切的理解,体会。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个人认为这句话说了两层含义:一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被吃掉的羊固然无法复活,但总能避免失去更多的羊羔。遇到挫折人要有敏捷的补救意识,而不是坐以待毙。二是在警戒我们不要在挫折勉强想着如何“洗刷”,这往往会使人走向歪门邪道。既然不能洗刷就得直面挫折,承认罪过。有限的人生阅历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既然先人把此句列为傅雷名言的第一条,必有其更高的价值,或许今后生活中会引发更大的共鸣。
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这三句是对感情的忠告,句句是谆谆教诲,成熟的人生哲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受到感情的摧残不可避免。傅雷在这里说的是怎么摆脱感情的负面影响,一言以避之:转移注意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把思维从狭小的个人情感世界放到广袤的宇宙中,放到宏观的人生长河中,把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学问的钻研上,那就无暇怀古伤今、无病呻吟了。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无奈的现实!但没有“关”的人生又是枯燥无味的。如何把这样的人生过得精彩就涉及到心态问题了吧。悲观的说,人生是无数个关,可乐观的说人生只是一场戏。抱着乐观的心态,不会有“度关“的压力,却是“演戏”的轻快。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这在阐述从小到大父母都和我灌输的思想——“心”与“行”的一致。原来这不是老生常谈,对于当时已出国留学的傅聪,傅雷还是千叮万嘱。可见这于人的一生都是有鞭策意义的。就像现在父母教育我,我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到底能否做到,鞭策提醒的作用确实很大。一切做人的道理,傅雷说是“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但我觉得,不如说“大小事都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为人做事,至少至少不能违背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吧。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这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二,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在挣扎,那些挣扎出来的,成了伟人,那些没有挣扎出来的,成了诗人。关键词不言而喻,撑过去!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郁闷时候喝酒发泄,但解酒消愁前应当先扪心自问,自己喝了酒到底是会哭还是会笑,倘若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话,请别选择这种发泄方式。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不仅仅是艺术家,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期地给自己制造些孤独的空间,审视自身。心理学家说现在短信为何如此多就是源自人类渴望于他人联系而不愿被孤立的心态。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孤独并不都是可怕的,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千万千万!
作为我个人而言,无数次失败都因为过于紧张和把成败看得太重。傅雷的道理虽然浅显,但要真正做到把成败置之度外,也非常人能轻易办到。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平衡是万物生存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回忆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徘徊的东西。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对“理智分析”这四个字掌握程度增长的过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再次说感情,因为真的觉得最后一句说的太精彩了。“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首先是“古”战场,因为他对现实物质生活没有影响了;其次要用“凭吊”的心怀,因为他对于精神生活仍有着重要的警戒与鞭策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三
傅雷总会在儿子失落迷茫时,以最正确的态度去劝导,更重要的是,他会以自己作为忠实的镜子,时时刻刻给儿子做个警钟。我也懂了,言传是重要,但身教却不亚于言传。
能和自己的孩子,能和自己的父母成为最知心的朋友是最大的幸福。而在写通往幸福的路上,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也许自己的父母不会像傅雷夫妇一样耐心讲道理,但他们说的`哪怕是一字一句也是为孩子好。坐下来,静静倾听,你会看到他们的眼中,心里满满的是你。言传身教在这个时候你会体悟地淋漓尽致。真的,多与父母去交流,成为知心朋友,会很幸福。
我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四
傅雷,是父母中的楷模,傅雷的家书,更是家书中的楷模。凭借着独特又深刻的教育理念,平俗易懂的语言,他把对儿子那股深沉的父爱,那份真挚又朴素的情感,点点滴滴渗透到儿子的心田,为傅聪未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做人的道理。
在傅聪小的时候,傅雷就对其进行了严格的教育,无论是读书学习、穿衣吃饭,还是言谈举止、行走坐卧,事无巨细,都有严格的要求。而傅雷的家教也恰恰体现了傅雷本人的个人修养。外宾做客时,傅雷夫妇极尽地主之谊,又是亲自下厨,又是陪着逛街,让外国友人“真正尝到了中国的人情味”。傅雷还经常教育傅聪尊师重道,多与老师联系,不要辜负了老师的厚爱,而他自己是这样做的:大方地拿出自己收藏的画作送给傅聪的老师。所以说,一个人的气质、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好的家庭、好的父母,以及好的教育方式。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描写人生的片段。“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不愧是身为文学家的傅雷,人间百态顿时跃然纸上。
人生确实如此,就像是一场旅途,走的越远,就会越累。即使登上了山顶,也终究会有踏上下坡路的那一刻。欣喜地在山顶远望呐喊,雀跃放松,下坡时就会越加手忙脚乱;上坡时在意下坡的困难与疲惫,身上的枷锁不但会越束越紧,反而愈加沉重,直到压垮自己,寸步难行。人活着就是为了解决困难,不骄不躁,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不怯不懦,明白逃避不是办法,知难而上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读后感·这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生命的价值。有志者自有千万记,无志者终感万千难,每当我们用理性的心态去面对世界时,总能发现出世界的五彩与缤纷。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或许都不尽相同,可却都是充满坎坷的。我相信,成功需要每一位想成功的人去努力、去奋斗,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目标,不断努力、不断奋斗的人,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五
在交通和通信高速发达的今天,纸质手写书信可以说已经成为稀世珍品了。我们又有多久没有写过或收过一封亲笔信了呢?我想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很久、很久了。当我翻开这部家喻户晓的亲子通信集《傅雷家书》并认真读完,我感慨良多。
《傅雷家书》,由我国翻译家傅雷及其妻子朱梅馥、长子傅聪著,次子傅敏选编。始于194年长子傅聪出国留学习练钢琴之时,止于1966年傅雷夫妇由于受政治迫害而双双赴死之际,共174篇。呕心沥血,拳拳深情都付于此。
通过这些信我学习到的是人生智慧,感悟到的是舐犊亲情。
首先,我认识了一个不完美而善于反思的父亲——傅雷。
其次,我认识了赤子傅雷。信中说:"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那么什么样的人是赤子呢?我个人认为是单纯至极而执着于追求的人。那么赤子傅雷追求的是什么呢?我想首先是艺术,傅雷热爱绘画艺术、雕刻艺术、建筑艺术、音乐艺术、学艺术……其次他热爱大自然,他一再提醒儿子傅聪要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触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找寻音乐的灵感。再次他热爱祖国,他叮嘱自己的儿子学有所成要报效祖国,他自己积极投身到新中国的化建设之中,指点江、激扬字,而这都在政治风暴临之际成为刺向他的利剑。在生命的后期,他忍受贫、忍受病,但他不能忍受加在他头上不爱国的帽子,于是革之初他选择了和妻子双双赴死的悲剧抵抗这顶帽子,实在让人扼腕叹息。我曾思考,为什么他不能像沈从、杨绛等人那样或幽默、或坚毅地熬过那段荒诞的岁月呢?我想是爱之深、责之切吧。是他固执地把爱国和政治混为一谈,而不知自己只是政治闹剧和丑剧的牺牲品。
再次,我想说说《傅雷家书》教给了我什么。
它教我热爱生活中的美好,它说: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
它教给我如何做人,它说: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
它告诉我为什么要合理安排生活,它说:日常生活有规律,并非求生活刻板枯燥,而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节省更多的精力做些有用的事,读些有益的书,总之是为了更完美的享受人生。
它教给我如何择偶、怎样和睦夫妻关系、如何育儿、如何解读中国化……。
这样一部亲子通信集,以书信的形式将生活的智慧向我们娓娓道,若我们将其束之高阁,它一定远在天涯,若我们捧起在手,它一定近在咫尺,让我们读起吧,让我们更加地热爱艺术、热爱真理、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亲人。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六
与傅聪离别之后,傅雷无时无刻都在想念他。只要是关于付聪的,无论大事或小事,傅雷都会对此加倍重视。傅雷夫妇虽与儿子身处异地,但他们却时刻关注着傅聪,会从各种途径去关注他,比如报纸、刊物之类,也常常就刊物上别人对傅聪的评价做出分析。他们为傅聪的进步感到骄傲,也为他的问题感到担心。“若你感到缺少勇气的时候,尽管来信告诉我,我可以替你打气。倘若你心情不好,也老老实实和我谈谈,我可以安慰你。代你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这句话以及与此类似的话语,无不是处处透露着傅雷对儿子深厚的情感。
有时候,傅雷写的是自己这几天的经历,一些生活的小事。有时候他也会仔细地分析傅雷付出经历的各种事,并在信中提出看法,给出建议,他也很关心傅聪的身体状况,经常性的提到要傅聪好好休息,多出去散散心。这也能看出傅雷对傅聪的无比关心。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都是你最坚强的后盾。”当傅聪无奈走出英国,傅雷对他说“祖国没有忘了你,祖国的大门永远向你敞开。”
傅雷对傅聪的爱如此深厚,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是我们有时感受不到罢了,如果对父母心存芥蒂,请一定要记住,父母永远都是爱着我们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七
初读此书,会感到乏味,无趣,因为我觉得这只是一堆杂乱的书信,甚至连成书都太过牵强。但是,读完我才恍然大悟,这并非只是父子之间琐碎的家常话,这其中包含了许多。
这是傅雷对于儿子傅聪的牵挂之心,也是父亲深沉而又严格的爱,傅雷是一位文化素养,高学识渊博的父亲,他能够理智的教育孩子,帮助孩子,他总是会预料到一切,可能发生之事,给儿子提出建议,当然也爱说些琐事家常。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里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理解他们。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父母的心总是向着孩子,无论是严爱还是溺爱,他们只是方式不同。
傅雷仿佛是一棵树,无私的为傅聪提供着养料,让他在异国他乡茁壮成长,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傅雷给傅聪寄翻译的音乐笔记,翻详,是傅雷擅长的领域,给儿子的翻译,必是马虎不得,足有十几张用毛笔写的纸共计四万余字,这是怎样的付出。于此间,傅雷的关心可见一斑。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八
傅雷的个人修养极其的高,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真理上,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个好榜样给儿子。
他告诉儿子:“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事都不和西洋的礼貌。围巾和大衣必须一同脱在衣帽间里,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礼仪能够体现对别人的尊敬,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所以父亲教育儿子要注意个人礼仪。傅雷也是一个非常谨慎,注意细节的人。一个人只有养成了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了基本的礼仪素养,才能赢得别人的尊敬和敬爱。才能说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傅雷在写给他的儿子的信中写道:“国内的大水灾害,迄今仍极严重......灾难的损失,初步非正式估计已达十万亿。人民的生命财产更不知道损失了多少。”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忧国忧命之情。体现出了作者是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
为了不让他的儿子走弯路,他对儿子说:“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这句话让我明白:只有敢于正视现实的人,才是能够面对错误和失败,并且有望改正错误,最终走向了胜利。
傅雷是一个称值的好父亲。他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傅雷值得我们学习。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十九
“真诚待人,认真做事”寥寥八字,便是傅雷夫妇对傅聪教导的根本。在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傅雷夫妇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谈艺术感受,谈日常琐事,发自肺腑的关心汇成了一句句教导,而句句教导汇成了封封家书,从而成就了《傅雷家书》这本永恒的经典。
“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合眼,又是心惊肉跳地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今儿一天好像大病之后,一点劲都没得。”当儿子远走异国他乡,做父母的自是免不了伤感。读到这段话时,那六十多年前月台送别的场景仿佛就在我眼前。双亲眼里掩不掉的离别愁绪,儿子心中藏不住的雄心壮志,随着月光的流泻蔓延开来。可怜天下父母心!
“以演奏而言,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又是一段让人感触颇多的文字,这是父母为孩子取得成就发自肺腑的高兴,也是衷心的鼓励。很多父母不懂得鼓励孩子,在孩子做错事时又打又骂,在孩子取得成就时却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孩子便会失去对成功的期待与渴望,很容易走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不得不说,傅聪真是有一双好父母。
最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傅雷要求孩子对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一定要心怀感恩,时常对别人表示问候,不能因为工作忙为借口,就不和别人联络交流。是啊!人家帮助了你,你可不应该感激?如果不和别人保持联系,在那一面看来,你岂不是一去便杳无音讯的白眼狼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常怀感恩之心,将别人的帮助牢记心底。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二十
傅雷于1908年4月7日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字怒安,号怒庵,著名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中国民主促进会的重要缔造者之一,早年翻译了大量的法文作品,后著有《梦中》等,于19656年9月3日辞世。
傅雷的教育,是真正的启发式教育,他尽其所能把自己的经验都教给孩子,却不曾用自己的思想去禁锢他。一封封长篇累牍的家书是从每天翻译日课中挤出来的,同时也让他养成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时时刻刻,随处给他做个警钟,不论从做人方面,生活细节还是艺术修养,演奏姿态方面,傅雷一直都是傅聪的一面“忠实的镜子”。
读傅雷的家书,时常让我有种聆听父母师长教导的感觉,或许是每一个孩子都有类似的经历和问题,都需要开解和引导,于是傅雷家书便成了最好的洗礼,尽管时隔五十年依旧可以从中得到教诲,感悟,豁然开朗,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
手捧《傅雷家书》时而穿梭于文学长廊,欣赏到唐诗宋词的妙处,懂得李白苏轼的精神内涵;时而徘徊于音乐之都,听到贝多芬的抗争和莫扎特的恬静;时而游溯于历史之河,走过文艺复兴时人的觉醒,亦走过巴洛克时的浪漫;时而又来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下,饱览瑰丽的自然风光,不觉陶醉其中。傅雷让我们渐渐领悟到古典主义的真谛以及东西方文化的文明共通。
在信中,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于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阅读了傅雷家书,我看出傅雷与傅聪之间除了血肉相连的父子关系,还有人生和艺术上的知音,亲密无间的朋友。
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到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感情真挚,放下书,让人回味无穷:原来学识可以这样渊博,人格可以这样伟大,作风可以这样严谨,爱,可以这样深沉;惟愿那封封家书是薪火。
浓浓的且深沉的父爱,苦心孤诣地教导,无不体现傅雷对儿子的器重。“宁天下人负我,毋我负天下人”这便是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写照,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家长篇二十一
《傅雷家书》,今天读完了,有点慢,因为杂事太多了,看看停停,不过,它仍然很吸引我,所以,仍旧读完了。所谓杂事,就是杂事,过后想想没用的事,比如摆弄手机,回到家一集一集的看电视剧,现在,都有点够了,恢复到以前,看看书的日子吧,也挺好。
《傅雷家书》告诉我们,什么是伟大的父爱,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湮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着极渊博的知识,令人钦佩!而对儿子的教育,也是从爱国到做人,到专业,到与人交往的注意事项等等面面俱到,这种父爱,才是如山的父爱!
傅雷最后被冤枉,走上不归路,真是国家的损失,无奈当时国内环境如此,任何人都避不开生活的大环境,心痛。
这样看来,我这个做母亲的也要时刻反省和提高自己,虽没有傅雷的渊博,也要努力学习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