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案(精选18篇)
教案是教学中的一种整体规划和组织活动的方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学习进度,以便合理分配教学资源。小编为大家汇总了一些教案范本,希望对大家的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初三历史教案篇一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
2.《权利法案》的颁布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学习目标】。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及影响;《权利法案》。
2.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一次重大胜利,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学习重点】。
《权利法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
【学习难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曲折性和不彻底性。
【学习过程】。
本课的学习内容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二部分为《权利法案》颁布。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本原因:
(2)领导阶级。
(3)导火线:人民起义。
(4)开始的时间:领导人:
(5)开始标志:
(6)年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
(7)年宫廷政变,另立新国王。
(8)作用:
2.阅读材科,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
少数人手中。在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伯里克利。
材料二2010年5月1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任命保守党领袖卡梅伦为首相,
并授权他组建新一届政府。……伊丽莎白二世虽然是英国国家的象征,却不掌握国家的权力,是统而不治的君主。
(1)根据材料一,说出实行这种“民主政治”的古代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名称。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
二、《权利法案》颁布。
1.认真阅读教材说出《权利法案》的目的、时间、基本内容、作用。
2.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康熙说:“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他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巨细,朕必躬自断制”
(1)联系你所知道的中外历史知识,请你对同一历史时期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作一简单对比。
(2)迄今为止,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请你通过查询,列举出其中的2个。
初三历史教案篇二
教材与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对台湾问题比较热心,从前课学习中已经对“一国两制”有所认识,报纸电视网络也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所以,备课教学需要把握住学生,围绕关键性的知识点进行思考,拓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方针;“汪辜会谈”;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海峡两岸交往概况。培养并锻炼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史论结合地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歌曲、图片、诗歌和联系实事热点等环节来讲授新课,同时本课的讲授过程中以台湾歌曲作为暗线衬托“和平统一”的主题。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宝岛台湾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情况,了解台湾问题的由来,激发学生对这方宝地的热爱与珍重。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的对台方针政策。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及其课下收集的资料,介绍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处理教材,设计好每一个环节,并利用问题的层层铺垫、推进,把历史和现实更好地结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信息交流,使学生对祖国统一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针的归纳和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爱国爱党的思想,也对统一前景充满信心。通过对两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学习,认识到两岸人民血脉相连,敏感词语已过滤分子想使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统一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从而也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策略:运用表格法,辅以图片帮助学生理清线索,加深印象。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策略:通过表格及回顾12课内容,进一步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并通过两岸关系在此基本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的种种表现,告知学生,两岸关系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于该方针的确立。。
教学过程预设: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与方法。
导入新课:
投影:台湾诗人舒兰的诗歌——《乡色酒》。
问题1:诗文流露了怎样的情感朗诵诗歌,体会思乡之情。
引导回答1:哀叹两地相隔,期盼统一团圆创置情境,为学习本课,培养学习向往统一的情感。
简述解放战争以来台湾问题的成因,由亲人两岸相隔过渡到三度“陈江会”引入两岸关系的发展。
新课教学:
人们都说台湾与大陆是同根同源,引出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投影:割不断的两岸情缘。
问题2:说说台湾与大陆的情缘。
血终究浓于水,引用-所说:“浅浅的海岸,深深的乡愁”。一湾海峡阻隔不了血脉相连的心,两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么呢?看过下面两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团团圆圆照片,简述其命名。
投影:两岸同胞重逢场景,以两个子概括人们的共同心愿——统一。
过渡至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首先学习党和政府的政策变化发展。
问题3:阅读课文65至66也,填写黑板上表格。(《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问题4:配合“江八条”说说何为“适当身份互访?”
仅靠大陆努力不够,需要台湾-在正确的立场上积极的配合。过渡至两岸共同推进统一事业。
说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两岸民间组织交流情况,强调“九二共识”
投影:陈水扁照片及观点。
问题5:中国能否完成统一大业?
正视因为统一乃大势所趋,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的指引下,两岸交往更加密切。
问题6:为马英九出谋划策以助两岸关系的加强。
投影两岸往来图片,突出“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经济往来局面。
知识回顾:
回顾本课所学基本内容。
投影“大三通”新闻和近年来两岸政治交往图片。
活动一:我的课本我做主。
看新闻、图片续写课文。
活动二:读读想想。
芜湖港赴台货轮首航成功和随处可买的台湾食品说明了什么问题?帮助学生大致回顾近代台湾被割让和收复的过程,并引出下文。
引导回答2:引导学生从地理、血缘、历史、人文和物产多方面说明两岸的“缘”
说出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团圆”
自读填空,教师配合图文辅助填写。
让学生大胆设想,但要以八项主张为依据。
引导学生从历史趋势、方针政策、综合国力等各方面分析统一事业必定成功的原因。
充分展开想想,为两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铭记两岸交往的原则。
回顾旧知,巩固新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拓展性学习,大胆尝试编写课文,并鼓励其上台朗读。
联系乡土知识,联系身边小事,引导学生大胆联系课本知识。回顾旧知,说明各方面渊源的同时进行学科的融合。
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大胆运用新知识解释身边的问题。
图文并茂,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并进一步认识到统一事业定会成功,应为之不懈努力。
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训练其基本学科能力。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感受到历史知识无处不在。
初三历史教案篇三
2、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3、《原始的农耕生活》是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课,主要介绍氏族公社时期的历史。本课的学习对于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起源,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
(3)通过阅读历史资料,想象私有财产的产生过程,认识到私有财产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提高的表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过程与方法。
(2)通过阅读简短的文字材料,初步形成有理解的阅读能力;。
(3)通过简单的对比分析,形成初步的归类、比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分析河姆渡和半坡文化的房屋结构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关系,了解古代先民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顺应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体会古人的探索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2)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形象思维比较强;。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重点解决方案: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历史图片,阅读参考资料和教材,引导学生想象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场面,使学生对原始农耕生活形成具体形象的印象。
教学难点解决方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是本课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考古材料,让学生知道大汶口文化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史实。通过学生综合想象贫富分化的产生过程,使学生对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私有财产的出现形成比较形象地认识,从而理解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的概念。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教材。
专门为这节课制作的多媒体网络课件。
网络教室。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轻音乐,放松身心。用一幅现代机械化农业生产的图片(如联合收割机收获场面)和一幅原始农耕的图片(如刀耕火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比较两图的耕作方式,把学生带入原始农耕时代。
用神农氏画像,引导学生观察阅读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利用课本“引言”中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先人如何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食物的“生产”者的话题。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读出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并阐释历史现象,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引言”,展开想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初步的读图能力,和历史现象的阐释能力。通过神话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兴趣,为本课教学创设学习情景,做好任务铺垫。
(二)讲授新课。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
环节一:观察文物。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解读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展示阅读材料:
六千年前的稻谷。
工作人员把河姆渡出土的稻谷和人工栽培稻谷、野生稻谷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结果是:野生稻谷颗粒瘦而长,人工栽培稻谷要比野生稻谷的颗粒宽将近一倍,而河姆渡出土的稻谷颗粒更接近人工栽培稻。
学生活动:阅读文字材料,思考考古人员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稻谷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推论与考古证据的关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特征,联想生活中的生产工具铲子、铁锨等,想象骨耜的完整状态及其使用方法。
教师活动:展示《河姆渡文化的骨耜》,说明这是根据考古文物复原的骨耜。
展示阅读材料:
河姆渡的耕作工具。
……那么他们是如何种植水稻的呢?考古人员在泥土中发现了许多骨制的东西揭开了谜底,这正是河姆渡人的生产工具——骨耜。骨耜的出土为河姆渡人种植稻谷找到了重要证据。河姆渡人用水牛、麋鹿的肩胛骨制成骨耜,在松软的湿地上耕作。
河姆渡出土的骨耜,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骨制农具。
学生活动:对比前后两张图片,看看自己想象的正确与否。阅读短文,了解骨耜的加工原料、使用方法及其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与分析河姆渡出土骨耜的图片,阅读简短的考古纪录,使学生通过生产工具再次确认河姆渡原始农业的史实,并简单了解考古证据的不同种类,同时也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
环节二:历史想象。
教师活动:探究问题一: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徙,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探究问题二:推测一下,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引导学生联系“引言”中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进行合理的分析推测:多年从事采集的原始人类,注意到可食的植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从而开始进行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于是便开始出现了。
学生活动:发挥历史想象力,设想与描述原始人类由采集逐步过渡到原始农业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历史情境,使学生体会原始人类艰难的生产活动,了解他们逐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生产能力的过程,初步形成崇尚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
(2)河姆渡人的生活。
环节一:观察与思考。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河姆渡聚落房屋示意图》《河姆渡梁头榫》,请学生观察干栏式房屋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为什么要建筑这样的房屋?观察榫头的特点,联想生活中哪些家具、建筑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说说这里面体现了河姆渡人怎样的智慧?(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卯:卯眼,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凹陷的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干栏式房屋和榫头的特点,思考河姆渡人建筑干栏式房屋的科学依据;体会榫卯结构的建筑科学智慧,知道这种建筑方式是中国建筑的特色之一。
环节二:阅读与描绘。
教师活动:展示以下图片,安排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教材第6-7页关于河姆渡文化的描述,然后写一段描述河姆渡人的生活场面的文字,或者画一幅展现河姆渡生活场景的图画。
生产工具:石斧骨簇骨镰骨鱼镖鹤嘴锄角斧柄扁圆陶纺轮。
生活用具:敞口釜骨针苇席。
牲畜:浮雕羊塑猪纹长圆形钵。
果实:南酸枣。
交通工具:木桨。
娱乐乐器:骨哨。
学生活动:结合教师展示和教材上的图片,阅读有关河姆渡文化的介绍,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河姆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与文字的阅读,培养初步的理解阅读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语言或绘画描述河姆渡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与表达历史景象的能力。
(三)合作探究。
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关于半坡文化的介绍,找出半坡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农作物品种、驯化的动物、居住条件、生活用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半坡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半坡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决定这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整理网络资源,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与半坡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并思考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使学生知道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3、大汶口原始居民。
环节一:网络探究。
教师活动: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关于大汶口文化的介绍,找出大汶口人的活动时间、生产工具、手工生产与艺术创作等方面的成就,了解私有制和贫富分化的现象。然后,安排学生通过网络搜寻大汶口人的考古资料,完成两项任务:(1)用语言或绘画描述大汶口人的生活。(2)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分析形成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搜集和整理网络资料,尝试用语言或者图画描绘大汶口人生产生活的场景;对河姆渡、半坡文化与大汶口文化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尝试解释其原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网络探究活动,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原始社会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研究成果汇报。
在学生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各学习小组发表研究结果,回答其他同学的质疑。
初三历史教案篇四
《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步入近代》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本课在教学中,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其中的第一课时《文艺复兴》部分。它上承第三单元的中古欧洲社会,下起资产阶级革命,是教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文艺复兴伴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让人们从旧思想中解脱出来,逐渐形成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掌握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性质、代表人物及作品。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学习过程以探究学习为主,由教师提出预设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结合演示文稿,利用视觉的直观性,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人文主义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人的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3、说教材重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代表人物及作品。
文艺复兴的性质是关键,只有认识了此问题,才能对文艺复兴作出恰当的历史定位和正确地理解文艺复兴运动。
难点: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人文主义的概念。
人文主义是贯穿文艺复兴的基本思想,是理解文艺复兴各个领域和各项成就的基本依据,也是文艺复兴反封建性的基本体现,只有了解了人文主义才能深刻的分析出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初中学生,尤其是我校学生因日常生活极少接触世界历史知识,因此相关知识的课外储备不足。他们已经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古欧洲社会和基督教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教学中要用通俗易懂、简单到位的语言和大量的图片进行教学,便于他们的分析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学法: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将和我一起学习第14课的第一部分《文艺复兴》,我们首先从字面上来进行理解。“文”是指什么?“艺”是指什么?“复兴”两字又说明什么?(设计意图:首先使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有一整体的印象。)。
教师解答:文是指文学、艺是指艺术、复兴说明以前曾经兴盛过,这是再一次的兴盛。确实是这样,文艺复兴时期大约历时三百年。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发展到第二个高峰,从此欧洲逐渐崛起,并在19世纪称霸全球。直到今天欧洲仍然有着众多的最发达知名国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欧洲人才如此的对文艺复兴念念不忘,引以为豪。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单元提示中文艺复兴时期的文艺作品,感受这一时期作品的.特点(设计意图:为学生分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打基础,使他们非常感兴趣而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新课。
你对蒙娜丽莎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设计意图:使学生主动思考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特点,并引导他们说出人文主义的内涵。突破难点)。
如学生回答: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表情好,更亲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物更象是真实中的人物,更生动等等。教师总结出,对人的关心和热爱就是人文主义,展示人文主义的介绍。并启示说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呈现出新的面貌,那是为什么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文艺复兴的原因,突破难点)。
讲述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小故事:(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在中世纪,人们的思想文化为基督教及教会所控制,人是神的附属,强调死后的世界。再次强调与人文主义相对比,加深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突破难点,使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初三历史教案篇五
了解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的时间和地区,知道两种文字的特点及书写材料;知道古希腊的史诗及作者和两部叙事诗的名称,了解古希腊戏剧作品及作者和阿拉伯文学代表作品;理解《荷马史诗》《俄狄浦斯王》《天方夜谭》在世界文学的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和甲骨文的比较鉴别,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和对历史文化成果的鉴赏能力;通过分组随堂制作楔形文字泥版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通过讲述古代文学作品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人类古代文字和文学、戏剧作品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这些充满人类智慧的文化成果的浓厚兴趣,感悟人类文明发明的多元性和共容性,认识到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创造的这些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培养学生理解、尊重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开放态度和价值取向。
【重点难点】。
一、重点:古代文字和《荷马史诗》。
二、难点:对《俄狄浦斯王》艺术价值的理解。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块10厘米见方的黏土泥版和一根长约10厘米的尖头小木棍,上课时放在课桌上;选读《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二、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参阅有关资料,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剪辑影片《特洛伊》中的宏大场景片段和《奥德赛》中的历险片段。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欣赏法、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课件出示图片:《棺盖残片上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泥版》《商代甲骨文》)。
(教师引导过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片,图片中的哪种文字是我们以前曾经了解过的呢?(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知道,甲骨文在商朝时大量存在,但直到近代才被重新识破。另两张图片的文字也同甲骨文一样,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为人们所了解。同学们有兴趣去了解它们吗?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吧!(出示课题《古代的文字与文学》)。
初三历史教案篇六
辉煌的隋唐文化(一)。
【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赵州桥、唐都长安、雕版印刷术、李白、杜甫、白居易。
2、技能训练: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唐代的文学艺术成就,从而提高学生对唐诗、散文、书法、雕塑等方面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隋唐文化中每一项科技成果无一不是经过发明者无数次试验,钻研、认真学习前人成果取得的,我们要学习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赵州桥、雕版印刷术、唐诗。
教学难点:
1、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特色。
2、赵州桥在世界桥梁的地位及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自隋统一,结束了几百年的割据分裂状态,至唐灭亡,期间虽也发生过一些战争,但总的来看,国家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下。从开皇之治,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中外交往频繁。各族人民经过共同努力,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隋唐文化。
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无论是在科学技术、医学还是在诗歌、建筑、绘画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和伟大的创造。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一下隋唐文化在科技方面的表现。
一、高超的建筑水平(板书)。
1.赵州桥。
(1)隋唐建筑艺术的特点?
(2)赵州桥是谁主持修建的?是何时修建的?
(3)赵州桥在世界桥梁有什么地位?
2.唐都长安。
大明宫含元殿是唐朝皇帝举行重大庆典和朝会的地方。
二、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2.现存最早雕板印刷品《金刚经》。
3.隋唐医学的发展。
由于雕版印刷术的广泛运用才使得大量的唐诗能够保留下来,唐诗内容丰富,我们今天也才能读到的唐朝两千多位诗人的近五百万首诗歌。下面我们学习辉煌的唐诗艺术。
三、光耀千古的诗坛。
1.唐朝诗歌的黄金时代。
我国自古至今都有诗歌,为什么说唐代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呢?
唐朝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他们中的佼佼者。
2.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总结:
“诗仙”:李白:盛唐豪迈奔放,清新飘逸。
“诗圣”:杜甫盛唐到衰气魄行浑,沉郁悲怅。
白居易中唐通俗易懂。
初三历史教案篇七
1、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能力欠缺,对于平时练习的一些比较有创新的题目依赖性较大,表现为等待老师的答案,或者干脆置之不理。
2、大部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特别是材料分析这个环节上,学生对于书写文字的组织非常混乱,导致不必要的失分的现象屡屡有之。
3、学生对练习的巩固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对练习没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整理和概括,思想上仍是单纯地认为练习过的习题就是不需要再进行巩固了。
4、学生对于复习大部分是“西瓜芝麻一起抓”,以致于经常顾此失彼,首尾不得相顾,复习的质量就是大打折扣。
1、以知识结构为复习的线索,引导学生在知识结构的帮助下,对初中历史基础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建立符合自己复习特点的知识网络。
2、强调以基础知识为主,以能力提高为理念,在复习中着重要求学生具有时代性、发展性和科学性的思维,最大程度体现中考对学生的素质要求。
3、在平时的复习中,强调以练习促质量、以探讨促思维,更多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复习效果,及时对复习的阶段计划进行适当调整。
4、以考试标准为准,课堂复习和练习尽量与考试说明保持一致性。
(一)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为全面迎接20xx年中考,打好20xx年中考攻坚战,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2月——4月份月底):“梳理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历史考试标准》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20xx年5月份):专题复习,经历第一阶段的复习,学生掌握了较多的基础知识,但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没有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知识脉络。因此在复习的第二阶段,可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列成专题归类总结,比较对照,形成知识网。
第三阶段(20xx年6月初至中考前):综合复习,将六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题目进行一系列综合训练,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进综合、形成能力。查漏补缺、热点讲解、模拟测试,每一周一次强化训练,根据多次训练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根据《株洲中考历史考试标准》里的考查内容及要求,复习这部分内容要强化。教学时要强调,平时的训练要强化,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注重应试能力的提高。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我们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看书。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
初三历史教案篇八
1、知道南方古猿等早期人类代表、人类起源和三大主要人种的形成。
2、知道该亚与厄瑞斯忒的传说,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的原因,特点。
3、理解父系氏族代替母系氏族的原因及后果。
重点是南方古猿母系氏族社会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更替。
难点是科学地看待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
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自己古老的人类起源神话,比如我们中国流传女娲造人说,而西方盛行所谓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终归是神话传说,没有科学根据,那么科学的人类人类起源论是什么?我们学习了第一课人类的形成就清楚了。
自主学习:
一、人类的出现。
1、多数人类学家认为,现代人类可能是从发展而来的,其特点是、使用天然石块、木块做工具,还属于,其生活地点是。
2、正在形成中的人在使用天然工具的过程中学会了制造工具,最终与猿类分道扬镳,出现了完全形成的人,人类大约是在前形成。
4、当今世界上的黄、白和黑种人这三大人种是在什么进化阶段出现的?形成的原因是?
二、氏族社会:
1、人类最初经历的是,分为氏族和氏族两个时期。其共同点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公有制。不同点是:。
2、父系氏族后期,由于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制和制,原始社会开始解体。
1、课本第三页动脑筋。
2、第五页活动与探究。
1、直立行走使双手解放出来,为古猿学习制造和使用工具,促进大脑发育提供了可能,是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而火的使用是古猿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之后产生的,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并非决定性变化。
2、氏族社会的解体可利用图示去理解:
1、广袤富饶的非洲大陆是黑人的故乡,也是人类的发祥地,约300万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早期人类是:
a、印尼爪哇人b、南方古猿c、尼安德特人d、克罗马农人。
2、人类最初经历的社会是:
a、原始人群b、氏族社会c、奴隶社会d、封建社会。
3、人类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
a、使用天然工具b、能直立行走。
c、会制造工具d、能采集果实。
4、世界三大人种不包括:
a、白色人种b、黄色人种c、棕色人种d、黑色人种。
5、导致人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影响b、进化阶段不同。
c、体貌特征不同d、封建社会生活习俗不同。
6、材料一:人类的生产工具十分原始,物质匮乏,人们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材料二:人们不再杀死战俘,而是把他们变成奴隶,以便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
(1)材料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哪一阶段?
(2)材料二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那一阶段?为什么不再杀死战俘?
(3)从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原因是?
参考答案:babca原始社会早期;父系氏族后期;为了增加劳动人手,保存了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篇九
知识与能力: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字是楔形文字,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引以为自豪。
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一)、导入新课:
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找出两河是那两条河。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
(二)、讲授新课:
1、地理位置:亚洲西部。
两条河流: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
气候特点:干旱少雨。
问:这种自然条件下,该地区农业发展有什么特点?
农业发展依靠人们修建的灌溉系统。
2、文明的.奠基者:苏美尔人。
3、国家的建立:公元前3500年出现很多小国。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初步统一。
在后来的1800多年里,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外族所灭。
4、强盛时期: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定都巴比伦城。
1、时间:公元前18世纪。
2、人物:汉谟拉比。
3、建立的国家:古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是巴比伦城邦第一王朝(又称古巴比伦王国)的第六位国王,于大约西元前1792年继承其父王辛-穆巴利特的权力。巴比伦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星罗棋布的众多古代城邦的一员,这些城邦为了争夺富饶的农业用汉谟拉比即位及逝世时巴比伦王国领土对比地互相之间经常开战。尽管古代两河流域有很多文明同时存在,但在中东具有读写能力的人心目中巴比伦文明具有突出地位。汉谟拉比之前的巴比伦诸王已经开始着手统一两河流域中部,征服了博尔西帕、基什和西帕尔等城邦,在该地区树立起巴比伦的霸权。
4、汉谟拉比实行君主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善的法典。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时期。
三、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
1、法典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故又名“石柱法”。
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以象征君权神授,王权不可侵犯;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亚洲展览馆。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序言和结语约占全部篇幅的五分之一,语言丰富,词藻华丽,充满神化、美化汉谟拉比的言辞,是一篇对国王的赞美诗。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虽然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和社会地位相同的人之间。
反映了当时社会里,社会地位高的阶级对于社会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
反映了当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采用的刑罚十分残酷。
反映了当时奴隶主的特权受到法律的保护。
思考:法典的实质是什么?实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法典明显保留了一些原始时代的观念,同时,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
(1)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内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3)法典中有许多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4)《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3、文化成就。
楔形文字。
发明者:苏美尔人。
发明使用的区域:古代两河流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西亚文化的发展。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
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企业类别或阶段划分)。
讨论分析文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其局限性。
教学重点洋务运动的概况。
教学难点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北京再次被外国军队占领,战争和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小结、过渡:这是一场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在中国历起了什么作用呢?请看新课。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自强”与“求富”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5——27页本目的内容,并根据《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先在课本上做读书标记,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补充订正,接着当堂进行“接龙”活动。(第一个学生由教师指定,其余由答对的学生选择自己准备考察的对手,答错者不得分,答对者得分并有权提问一个同学。出题者可看教材,“接龙”者不能看书,其他人不许插嘴提示。)。
1、列举洋务派在中央和地方的主要代表。(中央代表是恭亲王奕訢,地方代表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2、洋务派先后提出什么口号?(先“自强”——军事上,后“求富”——经济上)。
3、洋务运动主要内容是什么?(前期举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还兴办近代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兴办新式学堂等)。
4、据图填表,认识洋务运动兴办的近代工业(分为军事和民用两种,要求工业名称与人名、地名“对号入座”)。
地名安庆上海上海武昌汉阳福州。
工业名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铁厂船政局。
人名曾国藩曾国藩、李鸿章李鸿章张之洞张之洞左宗棠。
类别军事军事民用民用民用军事。
二、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生阅读21——28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3、最近有的影视剧对李鸿章进行了莫名其妙的美化,把他塑造成“爱国者”了!但是,把课本27页“文献资料•李鸿章的自白”与民间“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说法相对照,能说李鸿章是爱国的吗?(允许学生争论,发表各自观点,只要“自圆其说”就给分)。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学生当堂完成28页“练一练•选择连线”
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安庆内军械所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福州船政局。
2、布置学生课外完成[自我测评]。
3、鼓励学生自选《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10页练习题剩余部分进行练习。
4、提醒学生预习第7课《戊戌变法》。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一
1、《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里第4课内容,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本课共有两个子目。“繁荣及其崩溃”介绍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时期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特点和影响。第二:罗斯福新政,介绍了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的背景、目的、内容和影响。
2、教学目标。
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2.问题式教学法:将知识引入课堂,提出问题,以疑导读,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中.
3.讲解法:通过分析、综合、比较使学生形成历史概念,揭示历史规律,突破难点问题.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学生不甚了解,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逐层导入,提高认识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学习能力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一)、导入:
1、大屏幕上展示美国现任总统的图像及其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一系列图片。通过当今现实问题,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2、引出: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就曾遭遇的经济大危机。导入新授内容。出示课文标题。
(二)教学设计。
1、繁荣及其崩溃。
(1)出现“繁荣”的背景;结合上节课内容进行复习,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2)引导学生认识“繁荣”带来的危害和政府政策之间的关系为下文揭示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打下基础。
3、危机给人们造成的伤害;
(1)利用多媒体展示系列图片利用文中内容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认识到一面是经济危机下人们悲惨的生活,一面是垄断资本家为追求最大利润不惜销毁食品,进而让学生归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老师加以综合,出示思考题。
(2)由经济危机最终导致政治危机;出示图片,简单说明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下一子目设下伏笔,然后进行小结。
2、罗斯福新政。
出示罗斯福名言及一系列新政的相关图片,抓住两部分进行教学。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目的,新政的特点;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二
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该种教学方法可将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效结合在一起,增强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与主动性,在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初中历史教师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可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设计情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感悟。同时教师还可利用语言设计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促使学生体验到人物与事件中包含的情感,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度。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强化学生历史事件的记忆。
在情境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学生提出问题。而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加深其对历史研究的感悟,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该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以人的活动和环境作为基础,以此才可创设出符合历史情境的教学要求。可见,情境教学就应达到情感丰富与主题明确的要求。唯有满足这两项要求,才能够促使学生在情境在发现问题。当然,情境教学方法,必须充分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通过创设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以此才能升华其历史情感。初中历史教师创设情境展开教学。
在此期间,情境创设需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实用性。遵循实用性是增强学生历史知识的关键。唯有在此基础上,才符合情境教学模式的要求。情境教学并不单纯是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其更为重要是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其次,真实性。历史事件与具体的任务都是在曾经真实发生过的,真实是历史知识最为突出的特点。教师创设情境的时候,应确认其真实性。
将真实的历史故事与人物展现于学生,加深学生对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和存在的历史人物印象。教师创设情境可贯穿其主观看法,但不应影响历史的真实性。最后,针对性。展开情境教学,初中历史教师应明白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情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应具有针对性。根据情境模式选择适用范围。具体教学内容选择情境教学模式的章节,还应根据特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才有如此才可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遵循相应原则的前提下,才能够更好的应用该种教学方法。
1.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得采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任何新鲜事物都抱有好奇之心,喜欢形象思维。对直观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初中生的这一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就应善于使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的图片、视频与声音等将历史事件还原。在形象、生动的画面与视频的激发下,学生就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2.加强情感交流。翻阅历史教材,不难发现其中有着大量的文字与图片。从初中生的角度来理解,图片场景并不是非常的丰富,需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仅仅是照着课本讲解,并不会有任何的情感波动。但是情境教学不同。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才可将历史事件展现给学生。当然,教师还可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具有历史气息的场所,如历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聚集历史元素,增强历史情境,才能够发挥出情境教学的作用。
3.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情境教学,其实就是对某一历史事件发生采用问题的模式展现给学生。一般情况下,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是矛盾被激发的结果。因此,教师应用此种教学方法,就应加强问题的创设。如,教师在讲解“大泽乡起义”的时候,数百名戍卒发往渔阳戍边,途中遭遇大泽乡大雨,不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这时候教师便可询问学生,遇到此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纷纷给出自己的答案。而这些答案均是对大泽乡起义历史事件了解的基础上,也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随后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加深其对该节知识内容的印象。
历史是初中教学非常重要的科目。初中历史教师在展开具体的教学中,可根据教学需要展开情境教学。应用情境教学,可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三
教学难点:比较西欧庄园中的农民与中国古代社会农民的异同。
一、导入新课。
农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断)。
在领主自营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头六臂。他驾着一队耕牛稳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齐的田垄、田沟。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气爽,但阿布拉黑头脑中经常出现管事和他的助手,他们可以处罚他——甚至会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阿布拉黑脑海里也会浮现修道院长和其手下僧侣的形象,他们穿戴着干净的衬衣、衬裤、兜帽、长袜、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侣每年都领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却没有衣服可换,依旧穿着污迹斑斑的长上衣和绑腿,甚至它们破旧不堪。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西欧庄园》,走近西欧中世纪的庄园生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庄园的领主与佃户。
1、展示:《庄园图解示意图》。
2、教师讲述:“典型的庄园”包括着一个农村和周围的田地。但是普通的庄园,并不如此整齐。较大的庄园往往包括着几个农村,小的庄园有的只占着一个农村的一部分。庄园的土地是封建领主所有,而直接生产者的农民通过各种地和形态,从封建领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权利,进行个体生产。
3、学生自主学习:在西欧庄园里主要生活着哪些人?在庄园里土地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庄园的主要工作是农业,同时也有手工业,有木匠、铁匠,庄园自己酿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师,总之,庄园生产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绝大部分产品。
材料二从日出劳动到日落,劳动的报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简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篱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从上面下来的雨和雪使泥地变得又湿又冷。农民在一只箱子里塞进些稻草当他的床铺。他的伙食粗糙而单调——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饿。饿死的事情决不是没有听说过。他当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惧的牺牲品,也时常受到邪恶的领主管家的欺骗。他还要交很多的租税并服役,可以说,他是一个被蔑视、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可怜虫。
5、问题思考:材料二中农奴的生活说明了什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欧庄园的性质。
提示:农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6、材料展示:庄园里的佃户除了耕种自己的份地之外,还要为庄园主耕种土地,每周都要有几天为庄园主干活,庄园主直接控制的农奴每周的大部分时间都要为庄园主干活。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7、问题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领主与佃户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提示:领主与佃户之间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
目标导学二:庄园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
材料二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
2、教师提问:
(1)材料反映了西欧庄园具有什么权?
提示:司法权。
(2)根据两则材料分析庄园法庭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罚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为会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到庄园以外磨面粉、侵犯全体村民权益的行为等。
(4)西欧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什么?
提示:习惯法或村法。
(5)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欧庄园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也有利于维护佃户的权益,同时庄园也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课堂总结。
正因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和自给自足的庄园奇景,构成了中世纪西欧文明的独特性。但历史辩证法总是彰显着永恒的道理,当一种新制度建立的时候,却孕育了否定这个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书设计。
1、兴起的时间、发展。
2、性质: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
3、居民:佃户(自由农民和农奴)。
4、领主与佃户的关系: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
5、庄园法庭:特点与作用。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四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但教师的讲授并不能总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教学方法单一、滞后的情况在目前的历史课堂中仍普遍存在,教师仍旧偏好采取满堂灌或者满堂教的教学模式,不能真正地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因此,有学者将目前低效率的历史课堂归结成:“作报告式教学”、“才子式教学”、“自己给自己讲课”、“无教学设计的课”、“只研究怎么教,没研究教什么的课”、“重形式,轻效果的课”等。
1.备课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俗话说的好:“功夫在课前,功夫在备课”,教师只有课前认真完成各项教学准备工作,上课时才能诱导若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里所说的“备课”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怎样教学生”,而是要重点研究“怎样教学生学”。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教材以及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根据需要深入开发、整合课程,设计探究问题,预设教学流程,完成预设教学设计。每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根据课堂反馈的信息,重新修改预设教学设计,完成典型教学设计,并总结经验和方法,形成良性循环。
2.课堂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主阵地。
现在的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教师“教书”、学生“念书”的过程了,而是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全身心的投入学习的过程。如何才能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导向性信息的运用导向性信息就是教师给学生学习课程时的一个航标,就是以教师的循循善诱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的一个“桥梁”。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提供一个信息,这个信息对学生开展某项学习活动时,提出的导向性基本要求。日常教学中要以实际教学时的学情、内容为基础,根据需要设计可取、有效的导向性信息,从而达到“诱思”的效果。学生按照导向性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在自主基础上开展必要的合作探究,完成导向性信息所提出的任务,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给与学生一些点拨、启发、诱导,以实现“及时反馈,促进同化”。最终由学生展示学习活动的成果,其余学生充实、修改、评价,必要时再由教师做出归纳、总结。
(2)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改的一个显著特点,“自主、合作、探究”的基本理念被提出,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这三种学习方式的运用。现在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学会放弃话语霸权,将课堂还给学生,学会用导向性信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满堂学”。而在这三种学习方式中,自主学习是根本,“能自主、不合作”。历史课堂教学中探究学习是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开展的学习活动,具体是自主探究还是合作探究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度进行选取。
(3)积极营造课堂氛围实践表明,探究学习的开展必须依靠自由、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因此,为了实现有效教学,教师需要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我们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作用——“引导”,因此,我们要相信学生,放心大胆的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历史。当然,放手的同时,教师也要做到对课堂的随机调控,确保课堂形散而神聚。当学生探究学习遇到问题时,教师要给与学生指导;当学生的探究学习即将偏离学习主题前,及时调整方向,聚焦学习主题等等。
3.有效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评价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里的评价不仅仅指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自身的评价。首先,教学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要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评价,使学生和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及调整把握思维的方向,提醒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预设教学设计,从而确保教和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其次,在每次课程结束后,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信息,反思教学过程,客观评价该课的优点及不足,并形成文字,完成典型性教学设计,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五
1.时间:193月。
2.结果:.了沙皇专制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革命后形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
二、十月革命。
1.背景:临时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继续进行一战。
2.领导人及地点:列宁,彼得格勒。
3.经过:彼得格勒起义胜利,建立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4.性质: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5.政权巩固: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国内.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6.意义:
(1)是人类历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三、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国内战争结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
(2)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烈不满。
2.时间:19。
3.领导人:列宁。
4.内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5.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6.评价:是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世界古代史。
(一)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猿类——正在形成的人——完全形成的人——人(猿——人)。
2.现代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中的一支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
(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权力与尊严的象征。
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三)西方文明之源。
1.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悉尼文明。
2.古希腊繁荣的成邦:雅典、斯巴达。
3.斯巴达成邦:崇尚武力,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制度。
4.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5.日本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6.伊斯兰教的产生:公元6,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622年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
(五)中古欧洲社会。
1.公元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日尔曼人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进行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3.改革结果: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帝王—大封建主—小封建主—农民。
“兴趣是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化非智力因素为智力因素。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而这个成功还必须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坛讲故事。小学的历史学习是以故事形式进行的,七年级学生已了解与初中课文有关的一些故事。让学生将小学了解的故事与相关的课文结合上讲台讲故事。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努力做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综合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胆识勇气,还尝到了做小老师的滋味,内心充满成功的喜悦。又如,巧设疑。“思维自惊奇而开始”。惊奇和疑问也是兴趣的渊源,只有学生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进行探索。学习“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在不靠别人督促,不在外力推动下学习。认清学习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内容,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于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精神听。对待作业能够独立地、按时完成。历史学习就会日渐提高。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进行预习。
预习主要是知识准备,即上课前独立地自学好上课内容。在新授课的这段时间里,这是最重要的学习环节。开学至今,历史课用的学案中的“预习导学”部分,要求是提前自己独立完成。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历史老师的授课,主要侧重于重点、难点的分析、隐性知识的得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等,这些都不是同学自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课堂一定要认真听讲。
最起码要建立起自己的时空观念,形成历史时间线索和空间线索。历史时间的记忆一般是学生苦恼的,其实除了重要事件的时间需要确切记忆,大部分历史事件只是有个大概的时间也就可以了,很多学生就是因为苦于记忆历史时间而丧失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初三历史学习方法—善于归纳总结。
学生对历史学习畏之如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不喜欢记忆一些意义啊影响啊什么的,因为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甚至是整整一大段。而这些知识又是历史学习至关重要的,是历史学习得核心东西。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将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六
1.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的新秩序。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
4.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5.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6.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7.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想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
8.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
没有进行配合等。10.二战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世界
反xx
国家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11.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根本原因);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视基础教育,培养实用人才;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军事经济实力的增强;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需要。
12.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原因——外部因素:美国的大力援助。内容因素:高素质的劳动力优势,采用最先进科技和恰当的经济政策。
13.二战后西欧走向联合的原因——因为西欧国家想加速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 响力,不甘心在国际舞台中扮演次要角色。
14.欧盟建立的目的'——为保证自己安全和国际地位,促进经济的发展。
15.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实行非军事化政策;美国对日本的扶植;日本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发展教育和科技。
16.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得到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17.二战后美国、日本和西欧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都大力采用和引进了最行进的科学技术;都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18.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19.美国实行冷战政策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
20.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七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
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
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2条。
第1节第1款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第1款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三历史教案篇十八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新课标的相关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传授学生历史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例如,在对“明朝君权加强”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时,历史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采用问答形式开展教学工作,即根据明朝君主专制及相关知识点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结合答题比赛激励学生答题,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结合《范进中举》对明朝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分析,分析《范进中举》的社会背景、人文环境等,利用情景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将《范进中举》编成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文章的涵义,以此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以便在历史知识教学中,完成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育背景下,初三历史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收教学内容,而这种教学方式的长时间实施,逐渐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即便教师讲的非常热烈,很多学生也无动于衷,从而导致学生的历史成绩得不到提升。新课标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适应初三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历史教师应当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知识,以此提升初三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以便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得到提升。例如,在对“战争”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根据“战争”的相关内容提出问题,并结合辩论赛开展对“战争”的教学,针对提出的问题设定正反两个答案,然后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以支持相同答案的小组为同一方,让两方进行辩论,如问题“战争爆发于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那么是否可将虎门销烟看作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线?”等。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主动查阅资料,深入分析“战争”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战争”及其相关知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整合和归纳能力等综合能力和素质也能得到提升,对历史知识学习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对提升初三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
1.历史知识的教学可结合历史故事单纯的历史知识学习相对比较枯燥,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背景下,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师在转变自身教学理念的基础上,也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重视对课外历史知识的应用,灵活运用课内外的历史知识,结合具有趣味的历史故事对理论性的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利用对历史故事的生动讲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真相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历史课堂教学,以便确保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例如,在对“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在课前查找一些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的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如“玄武事变”“帝范教子”等,并在课堂上结合这些历史故事对唐太宗李世民及“贞观之治”进行全面分析,促使学生能够对盛唐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同时,结合历史故事对相应的历史知识进行讲解,可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讨唐太宗李世民的品德及功绩,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贞观之治”及其相关知识。
2.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和应用历史知识学习是一个相对比较枯燥的过程,对历史知识进行单独分析,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初三历史教学,基于对情境教学模式的应用,历史教师应重视对教学情境的构建,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相应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结合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成为教师的一种常用教学方式。在初三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符合教学内容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进行展示,据此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可实现对枯燥历史知识的生动讲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升初三历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也很有帮助。例如,在对“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进行教学的时候,历史教师可实现查找一些历史资料,并要求学生在课前对教材内容进行预习,查找与“戊戌变法”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等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对查找的资料进行展示,或是要求学生对自己所查找的历史故事或课外资料进行分析,以此帮助学生更准确的了解“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能够对戊戌变法失败后,封建中国所面临的紧张局势有一定的认识。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戊戌变法”有关的纪录片或影视剧片段,构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对英勇就义时谭嗣同、康广仁、林旭等多名革命烈士的英雄壮举进行生动展示,以此呈现革命烈士的革命精神和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更好地学习“戊戌变法”及其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更准确的理解所学的历史知识,更真实的把握历史事件,从而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为了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应从多方面对初三历史教学进行改革。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初三历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现代化教学理念开展历史教学工作,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知识和素质进行全面教育,结合多媒体设备构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理解并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从而确保初三历史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够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