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复习教案(通用14篇)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某一教学活动而编写的一种详细的指导性文件。教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源。[教案名字4]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一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下面各题。
3.286.337.555.64。
0.3280.6330.7550.564。
提问:商的小数点位置是怎样确定的?
指出:小数除以整数,按整数除法算,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提问:
(1)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样?除数扩大了100倍呢?
(3)把5.344扩大10倍,小数点应该向哪边移几位?要扩大1000倍呢?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板书: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而且也知道,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今天就要应用这两方面的知识来继续学习小数除法。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4。
学生读题。
提问:求平均每小时织多少米要怎样算?(板书算式)。
提问:这道除法计算题和上节课学习的除法计算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板书课题)。
先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已经学会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道题的除数是小数,能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呢?让学生先作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冀教版《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设计现在再来说一说:怎样才能使除数变成整数?(把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也就是要得出原来的商,被除数应该怎样?(被除数也应该扩大10倍)教师在竖式中作出示范。结合说明:要把除数7.5扩大10倍,就是把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除数就变成整数了。为了简便,只要把除数7.5的小数点划去。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变,被除数47.85也要扩大10倍,只要把原来的小数点划去,向右移一位重新点上小数点,使被除数变成478.5。
追问:怎样把刚才的题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提问:这题转化后,现在变成多少除以多少了?这样的题在会计算了吗?让学生把这道题做完后,教师检查学生在计算时,要注意说明商的小数点要和转化后的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要转化成怎样的除法再计算?是怎样转化的?把被除数和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只要把小数点怎样移动?(在前面板书后接着板书:吟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如果被除数不是47.85,而是4.785,除数仍是7.5(板书:
2.进行转化的专项训练。
(1)做练一练中的第1题。
(2)小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是:第一步,把除数中的小数点划去,使它变成整数;第二步,看除数扩大了多少倍,就把被除数也扩大同样的倍数,只要把被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若干位。这样,就可以按照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了。
三、巩固练习。
1.试做练一练中的第2题。
学生练习时,教师注意学生在转化时被除数和除数是否扩大相同的倍数,竖式中没有用的o是否划去。评讲时,再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
2.让学生将练习十的第2题、第4题做在课堂作业本上。
四、课堂小结。
五、家庭作业。
练习十第3题。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二
1.通过复习进一步了解间隔现象、简单搭配、排列现象、简单周期现象和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推理能力。
3.在探索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师准备四、五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内容。
谈话:数学无处不在,在同学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我们又能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以前学习过的《找规律》的一些知识。
1.间隔现象的排列规律。
植树现象:
在首尾相接的封闭排列中,物体的个数与间隔数是相等的。类似的现象还有锯木头、爬楼梯等。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要求需要多少棵树苗,先要求出这条公路有多少个20米,即先算出间隔数。因为是在公路一侧从头到尾种树,所以杨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2.简单搭配、排列现象中的规律。
师: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与搭配有关的实际问题,如:服饰选配、饮食搭配、路线选配用符号表示,有顺序地思考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然后交流想法。
3.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
师:通过观察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计算周期规律排列的某类物体或图形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后交流。
教师及时小结:因为北京奥运这四个字依次重复出现,所以把每4个字看作一组,244=6组,没有余数,说明第24个字是第6组的最后一个字,也就是运字。(同理分析第2个问题。)。
4.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师:可以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出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从而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在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画图、列举、计算都是常用的策略。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再交流想法。
课前思考:
现在进入到复习阶段,在和学生一起学习的同时,也越来越感受到自己本身知识的缺乏,就拿孙老师所说的间隔问题。这是学生之前学过的知识,而且也有一定的规律,很多学生都没有掌握好。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也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由于在练习中遇到这类题型,知道是间隔问题,所以我去请教了任教四年级的数学老师。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作为一名毕业班的教师,我一直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中,一直要发现问题才想去解决问题。在讲解练习的过程中,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有关间隔问题的求法,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是一脸茫然。孙老师本节课的安排,可以让学生再次巩固一下。
课前思考:
在6月3日与5日的会议上,朱红伟老师与苏主任都谈到了在检测中要对《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两个内容需要检测,检测的难度限于例题与试一试,我想要进行系统的复习可能化时比较多。看了四~六年级的教材,其中替换、倒推是解决问题策略中学生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图形的平移规律是找规律中不太用,学生可能已经遗忘的知识点,否可以补充一些五六年级这两方面内容的例题,在讲解分析例题的同时帮助学生复习整理。建议将这两个内容花一课时时间复习。
课后反思:
有关植树问题较之前相比,很多学生都能掌握,但在做巩固练习第一题时有一小部分学生都没有做对,究其原因主要是这题求的是间隔数而不是通常求的棵数再加上在公路的两边都种月季花,所以一部分学生没能转过弯来。
在巩固练习第3题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思考:如果把李老师在张老师的右边,王老师在李老师的右边这一条件去掉,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学生完成得也不错,从这节课的复习情况来看,找规律的知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三
以内数的概念,掌握有关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发展数感。
2、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喜欢数学的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巩固三位数大小的比较、估算。
教学难点:感悟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0——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通过寻找规律,发展学生数感。
采取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及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通过师生互动,结合游戏情景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让学生充分感觉生活离不开数学。联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身体能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激趣导入。
明明乘坐火车,他发现列车车厢的编号很奇特,和平时的车厢编号不一样。媒体演示25页8题。
919。
828。
737。
646。
你能填上其他车厢的编号吗?
1)小组讨论找到规律。
2)全班交流汇报(百位、个位分别为9、8、7、6,十位1、2、3、4,所以其它车厢的编号应该为:555、464,373)。
3)独立解答第二列火车的编号问题。
4)小组交流汇报判断正误。
二、应用拓展25页9题。
1,试一试:明明用0、1、2、3、4、5、6、7、8、9、中随意取出三张卡片为一组,可以组成三位数,如:4、8、5可以组成845、854、548、584等等。你试试看,看谁组的多。
什么情况不能组成三位数?为什么?
1)可以组成那些三位数?读出来。
2)同桌俩人的比一比,谁的大?为什么?说出理由。
3)百位不同,怎么比?百位相同怎么比?
2,看谁最接近26页10题。
老师报数,请你用卡片摆出来每组2个数。
398、497、306、402、482、395、404、313、400。
1)读数。
2)你认为那些数和400最接近?
4)请拿400卡片的同学来到讲台。谁接近400青走到前面来,说出理由。互相交流。
3,请你当裁判26页11题。
明明发现运动场上也有数字。请同学们看田径场上的运动健儿们的编号。
1)你认为他们的比赛结果是怎样的?
2)按照编号排出名次。
3)你能把他们的编号从大到小写下来吗?试试看。
4)汇报交流。
1)贵得多是什么意思?
2)你认为微波炉可能是多少钱?
3)300元够吗?为什么?说出理由。
三、巩固深化。
1,请你做评委媒体演示13题。
讨论:1)谁家的书多?谁家第二?谁家的书最少?
2)明明家的书与其他三家比,可以怎么说?
2,看谁最聪明26页14题。
老师知道有一位同学家的书是212本,你知道是谁家吗?
1)如果我要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该怎样表示?
2)要用几颗珠?为什么?
3)你能用计数器表示其他的三位数吗?
同桌交流。
四、总结评价。
同学们今天和小明一起探索了数字的奥妙,你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板
书
设
计
数字乐园。
多些少一些多的多少的多。
教
学
反
思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9页“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2、3-5,第90页上第6题。
1、进一步复习巩固加法和乘法运算律以及减法和除法中的一些运算规律。
2、能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3、培养学生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运用运算律使计算变得简单。
1、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有哪些?请先将第89页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2、说说各运算律用语言文字怎么理解?
3、除了这几个运算律,在减法与除法中还有哪些规律?引导学生得出减法与除法中的规律,并用字母表达式表示。
1、第89页上第2题。
要求先分析各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2、第89页上第3题。
分析这4题特征,看能否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怎样简便?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分析校对。
3、拓展练习(一)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拓展练习(二):第90页上第6题。
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再观察前两题的简便计算过程,再按照这样的方法计算后两题。
拓展练习(三)出示:(见补充练习纸)。
(由于补充的习题中有分数,无法发帖,所以只能发在共享空间了)。
复习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抓住两点进行:一是明确整数.小数和分数的混合运算顺序相同。没有括号的,如果是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如果是含有两级运算的先算第二级,再算第一级。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二是加法和乘法运算律既适用于整数,又适用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练习与实践中,要借助第2题,让学生补充其它一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高教导又补充了一些具体的题目丰富学生的运算知识。
四则混合运算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运算顺序,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一些经常练习的简便计算学生基本掌握得不错,但也有个别学习困难生掌握的不好,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五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以4千米=4000米。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练习十六第12~16题,练习十六后的思考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能正确地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以及工程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推理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它们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百分数应用题,提高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1、提问:解答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分析思考?
2、分数乘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是桂树的,玉兰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桂树28棵,玉兰树棵数比桂树少,玉兰树有多少棵?
3、分数除法应用题。
(1)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是桂树棵数的,桂树有多少棵?
(2)校园里有玉兰树21棵,正好比桂树棵数多,桂树有多少棵?
4、小结。
从上面两组题可以看出,在分数应用题里,先确定单位“1”的量,如果已知单位“1”的量,用算术方法解答;当单位“1”的量未知时,用方程解答比较方便。分析数量关系时,还要注意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如果问题或已知数量与题里的“几分之几”不对应,就是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解答时先要根据题里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然后对照数量关系式列出算式或方程解答。
1、做练习十六第12题。
科书58——60页内容。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七
青岛版六年级上册“回顾整理——总复习”。
1.通过回顾整理,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会根据可能性的大小设计方案。
2.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交流整理与复习的不同思路,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回顾与反思习惯。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意义,能找出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多媒体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校要按级部举行竹竿舞比赛,你能为六年级五个班设计一个决定各班出场顺序的方案吗?学生可能说:
(1)抓阄。
(2)包袱剪子锤。
(3)设计一个圆盘。
……
只要学生设计出的方案合理,教师都要加以肯定。
2.(多媒体出示)六年级五个班的人数情况统计如下:(单位:人)
48、50、48、49、48
全班交流,小结。通过此题,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各表示意义的不同。
二、整理归纳,知识建构
学生独立完成。
2.师:为了整理得更加全面,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册学过的统计知识进行整理、比较。
小组合作整理。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讨论成果和大家交流一下?
组长用实物投影展示汇报,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师: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小组合作完成。
全班交流。
师小结:通过与大家的合作交流,我们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可以看出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理解的非常透彻,掌握的非常扎实。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第一关:开启智慧大门,必须首先破译开启大门的密码,共有三个不同的密码。
(1)下面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其中的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1280 1660 1880 20xx 2890 3298
(2)下面这组数据的众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另一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22 24 25 22 23 22 26 22
(3)上面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即是开启智慧大门的第三个密码,你知道是多少吗?
对于出错的学生将给予一次“复活”机会,对“学困生”降低一下难度,争取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过关。
第二关:谁先开启智慧大门
请你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确定先用哪一个密码开启智慧大门。看谁设计的更合理?
学生独立完成,小结评价。
第三关:小博士擂台
智慧谜面:在一个布袋里放入若干张形状与大小完全相同的红、黄、蓝三种圆形卡片,使得从布袋里摸出一张蓝色卡片的可能性为1/9,应该怎样放?请把你的想法写出来。(看谁的方法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答案。
四、总结反馈,畅谈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对老师,对同学想说些什么?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八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
1.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2.整理正、反比例的意义。
3.做复习第5题。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三、复习正、反比例应用题。
1.整理解题思路。
(1)做复习第6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2)提问: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要怎样想?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综合练习。
(1)做复习第8题。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2)做复习第l0题。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五、课堂作业。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九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以及观察物体。
本班有学生45人。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一般,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平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目前在两位数加减中学生基本能够正确计算,在乘法有关计算中个别学生存在问题,特别是解决问题和自己提问题不够完整。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1、100以内加减法中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联系生活实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引导下,采取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帮助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
3、复习时,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本学期的重点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以及表内乘法,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使学生切实掌握好。“长度单位”、“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等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4、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在课堂上要加强关注程度,多进行思想交流,并和家长进行沟通,限度地转化他们的学习态度,争取借助期末考试的压力,让这部分学生有所进步。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十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小数、分数、比和比例、简易方程等基础知识,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能力,会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会解简易方程,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2、使学生巩固已获得的一些计量单位的大小的表象,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单位的进率,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名数的简单改写。
3、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几何形体的特征,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些几何形体的周长、面积和体积,巩固所学的简单的画图、测量等技能。
4、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能够看和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表,并且能够计算求平均数问题。
5、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够比较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解答不复杂的应用题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届学生学习呈两级分化的趋势,优等生占50%,差等生占40%,中等生只占10%,我准备在复习过程中主抓差等生,具体复习措施如下:
1、归纳复习。对整个小学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概括。例所有关整数的知识。
2、比较复习。把相关或相近知识进行比较和联系,让学生进行区别和概括。例: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
3、及时进行检测。除作业外,每一个大方面的知识进行一次检测,以反馈学生掌握程度。
我把复习内容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用一周的时间复习数和数的运算,其内容有。
1、掌握基本概念及含义:自然数、分数、小数(循环小数)。
2、数的读法和写法、数的改写、数的大小比较;
4、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
5、四则运算的法则和简便运算。
二、用一周的时间复习代数知识:
1、代数式和方程。
2、比和比例。
3、比例尺。
三、用两周时间复习几何部分知识:
1、掌握基本概念及含:直线、射线、线段、角、垂直、平行、轴对称图形义;
3、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及其灵活运用。
四、用两周时间复习应用题相关知识:
1、简单应用题;
2、复合应用题:行程问题应用题、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工程问题应用题;
3、用方程解应用题;
4、用比例知识解应用题。
五、用一周时间复习量的计量相关知识。
1、长度、面积、体积常用单位、意义及进率;
2、质量、时间常用单位及进率;
3、名数的改写(重点分析)。
六、用一周时间复习统计的相关知识:
1、会填写统计表和能进行相关的计算,例如求平均数;
2、了解三种基本统计图的作用,能求进行相关的计算,例如求百分数。
3、有趣的平衡,设计运动场、邮票中的数学。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十一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分数的基本性质、最大公因数与约分、最小公倍数与通分等知识。
2、在知识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的与反思,使学生学会条理化、系统化思考问题、问题。
(一)谈话导入。
师:这一单元我们对分数进行了较系统的学习,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把与分数有联系的知识进行归纳,形成络。
(二)知识形成脉络。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在课前好的有关分数这一单元学到的知识都有哪些?
2、(1)各小组代表将你们归纳的知识在全班交流,要求举例进行说明,其余同学可根据情况进行补充。
络图如下:
3、根据归纳的知识络图,就某一部分知识提己的问题,你可以要求全班同学或某一位同不给予解答。
4、通过知识的和对问题的解答,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都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举例说明。
(三)知识运用。
1、填空:
(1)出示题目:把4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每段长()米(要求先独立完成,再集体反馈)。
师:你的答案是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生:每段占全长的1/7,每段长4/7米。我是这样想的: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就是把全长4米看作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1份也就是全长的4/7;每段长多少米,就是把4米平均分成7份,每份是4÷7=4/7(米)。
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区别?
生:求每段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求的是一个分率,而求每段长多少米是求一个具体的量。他们的含义是不同的。
师:(强调指出)同学们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师:说说你的答案,在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
(学生练习后进行全班的交流)。
师:你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题回答的这么棒呢?谁能把你的经验与大家共享一下?
生1:在做第一题时,首先判断这是把整数化成分数的练习,需要运用分数的性质知识,然后用已知分母乘整数的积作为分子或用已知分子除以整数的商作为分母。
生2:第二题也是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在观察分子、或者分母如何变化的情况下,再对相应分母或分子进行同样的变化。
生3:第三题很简单,就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同时除已知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最后把他们化成只有公因数1的最简分数。
(设计说明:练习题的设计要力求紧扣重点、难点、层次清楚,形式多样。在学生独立试作后,应订正。一旦发现错误,应让本人或其他同学纠正,把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以有利于概念牢固掌握。)。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十二
第93---95页。
1、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口算,提高计算效率。
培养估算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件、投影仪等。
教学建议教学过程修改意见让学生通过情境,培养计算的正确率。
时间掌握在2.5分钟。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估算的,并明确估算是通过判断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进行的。
帮助学生弄懂题意,理出解题思路,再解决实际问题。并利用情境出示的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提出不同的问题加以解决。
可以各种形式让学生提问,求差,求和都行。让学生畅所欲言。
谈话:小朋友,你们看,两只小蚂蚁要过河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们呢?不过,帮助小蚂蚁的同学要听老师提一个要求,一定要把题目算对,小蚂蚁才能安全地过河。
出示课件:第7题。
分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到达终点。对先到达终点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最后到达的小组要鼓励他们不要灰心,争取下次比赛获胜。
1、第8题。
学生自己做题,然后同桌对答案,说算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再集体订正。
2、第6题。
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估算方法。
先出示:6+5274+5得数是几十多?
指名估算,并说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再出示:48+3。
65+6。
问: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我们会估算了,下面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4人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小组汇报。
总结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估算方法。
估算后,再让学生通过计算检查估算是不是合理。
1、第9题。
课件出示,引导学生看清图意。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你怎样知道哪个队得分最多,是多少分?关键要先知道什么?(各队得的名次和各名次的得分)。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动物,为它计算得分,看谁的动作比较快。四人小组合作。
三队的得分算出来后,你有办法给它们颁奖吗?
看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吗?四人小组讨论。
同学们回家把第9题提些问题考考爸爸妈妈,看谁提出的问题最多。教学后记通过估算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算法,提高计算效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提高学生看题,理解题意,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同学友好合作的态度。
板书设计:
9、小熊队:15+7=22。
小兔队:10+7+7=24(最多)。
小狗队:10+10=20。
第96---97页。
1:借助“假日小队”这个学生熟悉的题材,启发学生根据各种活动的内容和情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活动,使学生加深理解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每个假日小队中存在的数学,感受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假日小队”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修改意见让学生介绍丰富多彩的“假日小队”活动,使学生熟悉本课内容并对本课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敢于创新的精神。再通过师生共同反馈,让学生懂得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学生更能体会书本上各个问题的解决方法以及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
1: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汇报活动内容。
3;教师板书课题“假日小队”。
1;出示;“唱歌”情景图。
(1)仔细观察,看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唱歌的有几人?伴奏的有几人?
(2)谁能说说蘑菇老师给我们提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3)小组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4)指名汇报,板书:15-3=12。
(5)你能说说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意思吗?先讨论,再指名回答。
(6)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小组讨论,指名回答。
2:出示:“浇水”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两个条件?
(3)根据这两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要求“已经浇了多少棵?”怎样列式计算?板书:35-8=27。
(5)谁能说说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指名回答。
3:出示:“看节目”情景图。
(1)仔细观察,看看这幅图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3)要求“一共有多少个节目?”应该怎样列式计算?算式中各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教师强调为什么要用加法计算。
4:出示:“照相”情景图。
(1)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讨论、汇报。最后教师归纳。
(4)提问: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5)小组讨论、汇报。
5:出示“捡废电池”情景图。
(1)观察图,说说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图上的三个已知条件,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4)小组讨论。
(5)各组汇报提出的数学问题,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教师分别板书出来。
(6)教师带领大家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十三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等的计算,在正确率和速率方面都达到基本要求,使计算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学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
用加减和乘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能多策略地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
谈话: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竞赛,评选出最佳小组。
二、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口算:
(1)用口算卡片出示口算题,抢答。
(2)完成期末复习第16题。指名回答,集体校对。错的要找出错因。
2、笔算:
(1)用竖式计算第17题前面两竖。
(2)说说计算乘除法的注意点。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宣布得星规则:
(1)规定时间内发、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2)抢答时,能正确表达意思可得星,组内成员可以适当补充。
(3)其他组有不同想法,或需要补充,意思正确也可获得一颗星。
2、完成第19题:
(1)出示四种不同形状的花坛图,介绍花坛每条边的长度,估计一下,哪一个花坛的周围的栏杆最长。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2)验证估计是否正确,进行计算。(关注整个过程中的新异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奖励星。)。
3、完成第20题:
(1)仔细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2)要求什么?学生独立解答。汇报做法,说说怎样想的?
4、完成第21题:
(1)说说你从表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要求什么?
(2)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条件解决问题。
(3)汇报结果与想法。
5、完成第22题:
(1)理解题意:从图上观察到什么?45座和30座分别是什么意思?
(2)独立思考用车方案,小组交流不同方案,比较异同和优缺点。
(3)小组汇报。
6、评出最佳小组。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结合学习情况进行思想教育。
小学数学复习教案篇十四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