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蝉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团队协作,总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总结时要谦逊、追求真实,不夸大和美化自己的成绩。总结范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照,在思路和表达上可以借鉴一些好的写作技巧。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的概念,理解弹性限度。
(2)知道弹力的定义(产生原因),掌握弹力产生的条件。
(3)能够确定常见弹力的方向。
(4)探究形变与弹力大小的定性关系,了解胡克定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生活实例和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知道“放大”是一种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探究弹力产生原因的过程中,把探究出的规律与平时对弹力的认识相结合,体会物理规律的价值,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二
弹力: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压力、支持力、推力、绳子的拉力实质都是弹力。)。
(1)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物体直接接触并产生形变。
(2)弹力的方向又是指向什么方向?
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3)弹力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与弹性形变程度、物体的材料、长短、粗细等因素有关。
二、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簧的弹性限度以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a)“三看清”:看清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以及指针是否对准零刻线,若不是,应调零。
(b)被测力的大小不能超出量程。
(c)测量前,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卡住。
(d)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e)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必须与刻度面垂直。
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受力方向沿弹簧的轴线方向,避免因摩擦而产生的误差。(但不一定要竖直使用)。
练习一下。
1.下列与塑性分类,与其它物质不同的是()。
a.塑料尺b.橡皮筋c.撑杆d.面粉团。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茶杯,对桌面有压力,下列有关“茶杯对桌面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茶杯对桌面的压力就是重力。
b.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作用在茶杯上的。
c.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茶杯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茶杯对桌面的压力是由于桌面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答案:
1.d。
2.c。
技巧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技巧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技巧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技巧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技巧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技巧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技巧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技巧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技巧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技巧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本次整理就到这里啦,祝大家在考试中能金榜题名!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三
1、理解极差的概念,知道极差等于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
2、引导学生发现极差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是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列举几个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实例。
4、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广泛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结实显示生活中的现象。
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大量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通过与数据集中趋势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极差概念的理解。
极差概念的引入。
问题: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棉花品种的好坏,任意抽取每种棉花各10棵,统计它们结桃数的情况如下:
甲种棉花。
84798184858283868789。
乙种棉花。
85848979819179768284。
你认为两种棉花哪种结桃情况较好?
操作:让学生在各个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发现另一个统计量极差(它有别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发现1.甲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89,最少数目为79,其差为10;乙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91,最少数目为76,其差为15。
发现2.乙种棉花的结桃数据较甲种棉花的结桃更分散,分散的程度较大,说明棉花的结桃情况越不稳定。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甲种棉花的结桃情况较乙种棉花好。
极差定义:一组数据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
表达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1.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2.特点是计算简单。
3.极差是利用了一组数据两端的信息,但不能反映出中间数据的分散状况。
注意:极差反映一组数据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仅由两个数据评判一组数据是不科学的`,要了解其他的统计量,在此为下一节的内容埋下伏笔。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d.极差。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a.0.4b.16c.0.2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87b.83c.85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极差是。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极差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2、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3、极差在分析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仍有不足的一面。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四
基础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
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
思想。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侵略国占领年代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英、法1860年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英、法、俄、美等1900年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五
使学生发解西北地区的范围,主要地区、主要地形区、主要矿产区和工业城市的位置,主要铁路线的分布;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用图、画图的能力概括出西北地区自然特征——干旱,并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讲解法。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北方地区,现在,请大家欣赏某个地区景观图。(展示课件)请思考:你知道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吗?和我们学过的几个分区一样吗?为什么有这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西北地区。(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展示学生课下搜集的成果。在“授课”活动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师:请同学们,看课件西北地区图。
思考:谁能指图说出本区的范围和作为地理界线的事物,及所包括的省区和相邻的国家,然后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和相对位置不同角度引导。)。
小结:西北地区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跟海较远,越往西跟海越远。
教师提问:本区深居内陆,距离海洋远,这对本区的降水有何影响?
学生回答:降水少,跟海洋越远降水越少,即越往西降水越少。
读图指导:指导学生用地图册“中国年降水量”图进一步说明本区降水量的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为400毫米,往西逐渐减少到200毫米以至50毫米以下。所以,干旱成为本区的主要自然环境特征。
师:本区主要地形区有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等。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部风蚀作用显著,戈壁滩上形成奇形怪状的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塔里森盆地中部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码干沙漠,沙漠地区随处可见绵延起伏的新月形沙丘。由此可见,西北地区地形主要是以高原、山地为主。
板图:_疆“三山夹两盆”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并指导学生在书本上画)。
指图讲解:_疆的地形就像“疆”的右半部分——“畺”,从北向南三条横线依次代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脉,两个“田”分别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形成“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结构特点,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与准噶尔盆地之间。
出示投影片:西北地区的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提问:本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指图讲述:内蒙古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夏季降水稍多,水草丰美,马牛羊成群。贺兰山以西的内蒙古西部、甘肃河西走廊、_疆两大盆地,由于降水越来越少,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矮小稀疏,逐渐成为荒漠。
读图:在“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上找出塔里木河。观察本区河湖有什么特点?
师:本区河流稀少,且多为内流河,其中最长的是塔里木河。湖泊也多为内流湖。与南方地区的“水乡泽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是: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强烈,所以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河流沿途多沙漠、戈壁,水分大量蒸发、渗漏,因而水量越来越少,下游多消失在沙漠中或流入内流湖,不能流入海洋。
思考:有人说,在西北地区水贵于金子,你同意吗?为什么?
师:因为本区气候干旱,水是多么稀少,所以水对于人类生产和生活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农业来说,水源就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提问:请问西北地区主要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呢?(畜牧业)。
展示投影:由山麓到山顶植被有什么变化?如何利用这里的草场资源呢?山上是冬季牧场还是夏季牧场?为什么?这就是_疆天山山地牧场,因水热条件引起牧场分布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
提问:除了发展畜牧业,在西北地区还可适当发展什么农业?(种植业)。
师:对,大家的眼光不错,在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这里因为有了水,而发展成为物产富饶的绿地,因而被誉为“塞外江南”。
提问:还有哪儿可发展农业?怎样解决水的问题?
师:夏季,因为夏季时气温高,冰雪融化。
提问:那么,怎样利用地下水呢?
展示投影:介绍坎儿井原理。
师: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处好方式。
要想发展西北就必须有世界眼光,而世界发展的出路无非是工业化问题,怎样才能迈上工业化的道路呢?让我们找找西北地区发展的优势。
展示: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主要城市、交通分布图。
提问:西北地区要发展经济,靠的是什么?工业分布有什么特点?西北的交通情况怎。
学生回答。
小结: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近几十年来,利用本区资源和特有的地理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相关工业,交通运输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展示图片:有关西北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动物遭杀的图片。
学生:生态环境的保护。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西北地区是一个干旱的地区,它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深居内陆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河流稀少,多内流河。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也很丰富,但我们开发时,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四、课堂练习。
1.我国面积的_______沙漠,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地区。
2.西北地区的地形以_______、_______为主。
3.青藏地区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__。
4.我国四大牧区中位于西北区的有_______、_______。位于青藏地区的有_______、_______。
5.青藏地区的畜种有_______、_______、藏山羊。
五、作业布置。
西北地区主要以什么地形为主呢?
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土地。
1.位置、范围——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深居内陆。
2.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三山夹两盆”)。
3.地表景观(由东向西):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4.河流稀少,多内流河。
二、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1.主要畜牧业基地:内蒙古牧区、_疆山地牧区。
2.种植业少,为灌溉农业(宁夏平原、河套平原、_疆沙漠绿洲)。
三、矿产资源丰富:(_疆)石油、天然气;(甘肃金昌)镍矿;(内蒙古)煤。
四、生态环境脆弱。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大纲对弹力没有作要求,原教材也没有列出,只要求理解弹簧秤的原理,学会用弹簧秤。
由于弹力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同时它又是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原理,课程标准将它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验了解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新教材在编写这部分内容时,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事例,如拉橡皮筋、弹簧等,让学生感受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建立弹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通过制作,探究学习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三、教学方法。
建立弹力概念主要通过演示观察、学生操作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学习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弹簧测力计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主要是通过交流评估的方式进行。
由直观到抽象,从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
(1)活动感受:学生的课桌上备有弹簧、橡皮筋、一段导线铜心、一段钢丝,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把玩等活动感知这些物体的特点。
提问:通过大家的观察、动手活动,你们对上述事物都有哪些想法?
点评:上述提问不具有任何方向性的提示和诱导,因而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彻底的解放,学生很可能会在物体(物质)的导电性、金属与非金属等方面加以认识,会有许多新奇的想法。学生也会在物体能够恢复原状或不能够恢复原状方面加以描述,对塑性、弹性、弹力等概念逐渐明晰。当然,也不排除过度的开放会使学生显得无所适从,这时,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提示,学生也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2)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提出塑性、弹性、弹力的概念。
(二)关于弹簧测力计的探究。
1、探究橡皮筋或弹簧的形变程度(伸长)与弹力大小的关系。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通过观察、实验,然后总结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具体关系。
实验与体会:在弹簧或橡皮筋下面挂不同数量的钩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提问:对此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点评:这一问题的提出能够满足不同思考方式的学生:善于理性思考的学生会得到规律性的结论;善于动手实践的学生会想到制作设计测力计。因为没有限制问题的思考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和创造性思维,目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得到三种不同的回答: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能够用于工程技术上;我们可以根据同样的道理设计制作一个简单的测力计。而这三种回答其实都是我们非常需要的。作为一个探究活动,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才真正进入探究,因为学生的类似以上的回答其实是试探性的(猜想),真正的结论性语言应该要求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论证。因此,可以说上述教学步骤仅仅是探究活动的一个引子。
探究:学生探究弹簧(或橡皮筋)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
2、弹簧测力计的制作探究。
导引:我们已经知道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成正比这一关系,并且我们也想到了根据这个道理可以设计制作一个测力计。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实际制作一个测力计,同时完成以下必要的工作(投影在屏幕上):
(1)设计制作方案。方案包括制作的原理、方法、器材、步骤、合作等内容。
(2)交流制作方案。主要加深对测力计是应用了弹簧被拉得越长,受到的拉力越大的原理的认识,以及对制作过程中用挂钩码作为已知拉力这一方法的理解。
(3)制作过程。可以用实验室提供的器材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收集到的各种弹簧、各种橡皮筋、纸盒、图钉、小块三合板、剪刀等,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寻找合适的器材完成。
(4)交流评估。课堂上,先让学生交流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获得的经验,然后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自制弹簧秤,挂重物称量,并和准确的弹簧秤进行对比,如有较大差异,分析误差原因。
点评: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因此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时间(科技实践活动时间或物理课)进行交流,将每一个同学的作品都展示出来,互相学习,并进一步完善。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根据制作过程中的认识以及在交流评估中老师的一些示范操作,让学生讨论和总结使用弹簧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测量范围、零点、自由伸缩等,再进一步学会读数。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七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学习写消息》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感知消息的特点和结构。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消息写作。(难点)。
(一)齐读目标。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
(二)预习导学。
学生回答。
相同:都是用叙述的表达方式,都有六要素。
不同:1、所叙事件必须真实,及时;2、结构不同,消息结构五部分。
(三)合作探究。
指导学生读导学案出示的范文《市初中扎实开展新生学前教育活动》,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消息消息写法特点。
结合上面的示例,回答问题:
1、怎样选材?
2、怎样拟标题?
3、导语的作用是什么?
4、主体部分写什么?怎样写?
5、消息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指导归纳写法。
(四)当堂练习。
结合本班最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搜集有关信息,写一则消息。不少于300字。(选择学生受学校表彰的素材)。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修改。
附:导学案。
消息写作是教学的难点,一是学生接触消息这种文体较少,二是消息的结构、语言相对特殊。因此,我试图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从具体材料入手让学生感知消息的特点和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选取了两则材料,一则是网络下载改编的消息,一则是选取校园生活消息,强化学生的感知意识,让学生从具体示例中悟出写法,避免概念和理解两张皮的现象。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小组讨论不积极,不投入。说明老师训练不到位,需要今后不断强化。二是在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导致仓促结尾。需要随机调整课堂节奏。
改进措施:1、充分预习;2、精选材料,改变提问方式;3、加强小组训练。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八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
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
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附表。
投影(1)。
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
投影(2)。
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投影(3)。
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
投影(4)。
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
家庭调查表(学生一)。
家庭调查表(学生二)。
家庭调查表。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九
《蝉》是一篇事物说明文。在《昆虫记》第5卷中,《蝉》原文共有5章,本文节选自第14章和第17章。本篇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三课,本单元主要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蝉》的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蝉是大自然中一种极普通的昆虫,作者对蝉做了长期、大量、细致的实地观察,用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科学而又详尽地介绍了蝉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这一问题特点,引导学生注意其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的写法,还有语言表达,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的特点。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1、注意文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万物的赞美之心)。
2、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作科学小品的用意。
1课时。
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师:有没有人知道这是谁的诗?(虞世南)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世界上有一个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学生读文章,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问题: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归纳:全文自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自然段),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6自然段说明对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次(7—10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这一层次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时按实物发展顺序进行的。第7自然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8—9自然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0自然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这一部分的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11—13自然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方式和数量等。
第二层次(第14—17自然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次(第18—24自然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的活动。这一层次详细记述了蝉的幼虫从蜕皮、悬挂、落地,到藏身地下的经过。
第24自然段写幼虫钻到地穴后“隐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以后,蝉要到四年之后才能被发现,那就是课文第2自然段开头所写的“蝉初次被发现”。这时蝉才会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这样,课文就把蝉从卵——幼虫——成虫的生长过程衔接起来并连成一体了。
第四层次(第25—26自然段),概括写蝉的生活历程:“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这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做了形象化的总结。
1、蝉的地穴考察(2—7)。
思考:蝉的地穴是什么样子的?按什么顺序写的?
(1)孔口与地面相平,小圆孔约一英寸口径,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位置:阳光曝晒的道路上。
(2)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英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3)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
2、地穴为什么不为坍塌?
其实,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是为了从这些根须取得汁液。
3、关于“金蝉脱壳”:
金蝉:金蝉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那么我们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再读课文7—9节。
明确: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那么你从蝉的脱壳的这些变化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观察的仔细、认真)。
明确: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其二: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蝉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的活动)。
请同学们列一张关于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成虫产卵——蝉卵孵化——幼虫走出壳外——幼虫落在地上——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幼虫钻进地里——幼虫从地穴爬出——幼虫爬上灌木枝或草叶——变为成虫——成虫离枝飞去——成虫结伴(产卵,死亡)。
作为事理说明文,《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本文对“蝉”的说明既不像一般辞书、昆虫学著作那样进行系统的纯科学性的说明,也不像一般科学小品那样运用文学方法来表达。
《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以为“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写由卵发育成蝉,表现出了蝉所经历的四年漫长历程的艰苦。这就使文章具有了较强的感染力,能使读者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从而对作者的“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的议论和抒情产生共鸣。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又如以准确而形象的语言描写所观察到的情形,写蝉“身体在空中向后翻腾”,“翻转身体……将折皱的翼竭力向外伸直、张开,……用腰部的力量尽力将身体翻上来,恢复头朝上的争唱姿势,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再把尾部从鞘中脱出”,其中的动词准确而又生动地描写了蝉脱壳的整个过程。
鲁迅说,法布尔的著作有一个缺点:“用人类的道德于昆虫界。”“农学者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分析作者在文中寄托的对蝉深厚的感情,如(17节)“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那大而锐利的眼睛,并非看不见这些可恶的家伙不怀好意地鼓翅其旁,然而它就是无动于衷,任由这些家伙胡作非为。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还有(末节)“它穿着肮脏的外套,掘土四年,现在才能忽然换上了高雅的服饰,长出了堪与飞鸟媲美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陶醉在这个世界的欢愉中。幸福是如此的来之不易又如此的转瞬即逝,你想,什么样的歌声才能响亮到足以歌颂它此时的快乐呢?”等等,所有这些都寄托了作者对蝉的深厚的感情。
要求:同学们也能像法布尔一样仔细地观察,认真地研究,然后写成文章。
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jean—henricasimirfabre(1823~1915)享年92岁】,他是一个的法国昆虫学家、动物行为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的维吉尔”。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此后的几年间,法布尔是在离该村不远的马拉瓦尔祖父母家中度过的,当时年幼的他已被乡间的蝴蝶与萤火虫这些可爱的昆虫所吸引。
1857年,他发表了《节腹泥蜂习性观察记》,这篇论文修正了当时昆虫学祖师莱昂·杜福尔的错误观点,由此赢得了法兰西研究院的赞誉,被授予实验生理学奖。这期间,法布尔还将精力投入到对天然染色剂茜草或茜素的研究中去,当时法国士兵军裤上的红色,便来自于茜草的粉末。
1859年,法布尔获得了此类研究的三项专利。后来,法布尔应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的邀请,负责一个成人夜校的组织与教学工作,但其自由的授课方式引起了某些人的不满。于是,他辞去了工作,携全家在奥朗日定居下来,并一住就是十余年。在这十余年里,法布尔完成了后来长达十卷的《昆虫记》中的第一卷。期间,他多次与好友一同到万度山采集植物标本。此外,他还结识了英国哲学家米尔,但米尔英年早逝,使两人先前酝酿的计划“沃克吕兹植被大观”因此夭折。同时,一大不幸降临到法布尔身上:他共六个孩子,其中与父亲兴趣相投、热爱观察大自然的儿子儒勒年仅十六岁便离开了人世。此后,法布尔将发现的几种植物献给了早逝的儒勒,以表达对他的怀念。对真菌的研究一直是法布尔的爱好之一。
1878年,他曾以沃克吕兹的真菌为主题写下许多精彩的学术文章。他对块菰的研究也十分详尽,并细致入微地描述了它的香味,美食家们声称能从真正的块菰中品出他笔下所描述的所有滋味。
1879年,法布尔买下了塞利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荒芜的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地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如今,这所故居已经成为博物馆,静静地坐落在有着浓郁普罗旺斯风情的植物园中。
法布尔半生坚持自学,先后取得了业士学位、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喜爱古罗马作家贺拉斯和诗人维吉尔的作品。他在绘画、水彩方面也几乎是自学成才,留下的许多精致的菌类图鉴曾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弗雷德里克·米斯特拉尔赞不绝口。法布尔晚年时,《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和“昆虫界的维吉尔”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的才华受到当时文人学者的仰慕,其中包括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德国作家荣格尔、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诗人马拉美、普罗旺斯文学家鲁玛尼耶等。由于《昆虫记》中精确地记录了法布尔进行的试验,揭开了昆虫生命与生活习惯中的许多秘密,达尔文称法布尔为“无法效仿的观察家”。当他居住在塞利尼昂时,不少学者、文学家们纷纷前去拜访他。法布尔在自己的居所曾接待了巴斯德、英国哲学家米尔等学者,但与他们的通信并不频繁。公共教育部长维克多·杜卢伊将法布尔举荐给拿破仑三世,后者授予他荣誉勋位勋章。法国政治家雷蒙·普恩加莱途经塞利尼昂,特意绕道荒石园向他致意。拥有多重身份的法布尔的作品种类繁多:作为博物学家,他留下了许多动植物学术论著,其中包括《细草:专利与论文》、《阿维尼翁的动物》、《块菰》、《橄榄树上的伞菌》、《葡萄根瘤蚜》等;作为教师,他曾编写过多册化学物理课本;作为诗人,他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语写下了许多诗歌,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牛虻诗人”。此外,他还将某些普罗旺斯诗人的作品翻译成法语;闲暇之余,他还曾用自己的小口琴谱下一些小曲。然而,法布尔作品中篇幅最长、地位最重要、最为世人所知的仍是《昆虫记》。这部作品不但展现了他科学观察研究方面的才能和文学才华,同时还向读者传达了他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生命的无比热爱。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
一学年来,本人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教学工作,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并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作为科任教师,我一开始就认真制定计划,注重研究中学教学理论、研究课标、研究学术,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年级教研活动,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
按照《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科学知识。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实际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在工作中,我主要作好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备课。
教学就是教与学,两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学者。学生是被教的主体。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
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效的方法解决课堂中的这些困难。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为提高每节课的进行效果,教学质量,我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介绍的关于蝉的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
2.体会作者所说的“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月阳光下的享乐”所包含的感情。
3.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诙谐、充满情趣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作者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事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对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探索自然界的奥秘,认识生存和进化的规律,维护生态平衡,建立与自然相和谐的新文明是我们的使命。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试着对蝉这种昆虫有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二)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15),法国生物学家、昆虫学家、文学家。身为现在昆虫学与动物行为学的先驱,法布尔以膜翅目、鞘翅目、直翅目的研究而闻名,雨果称他为“昆虫界的荷马”。作品有《昆虫记》《阿维尼翁的动物》《橄榄树上的伞菌》等。
(三)写作背景介绍:
法布尔买下了塞里尼昂的荒石园,并一直居住到逝世。这是一块不毛之地,但却是昆虫钟爱的土地,除了可供家人居住外,那儿还有他的书房、工作室和试验场,能让他安静的集中精力思考,全身心的投入到各种观察与实验中去,可以说这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天地。就是在这儿,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和科学札记,完成了《昆虫记》的后九卷。
(四)字词积累:
1.语音
金蜣、巷道、臃肿、涂墁、徘徊、皮鞘、纤维、喧嚣、媲美
2.语义
臃肿:形容身体或衣着过分肥大,转动不灵。
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小心,留心。
庞然大物:指高达笨重的东西。现也用来形容表面上很强大实际上很虚荣的事物。庞然,高达的样子。
灭顶之灾:指被水淹死。比喻毁灭性的灾难。灭顶,水漫过头顶。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衷,内心。
胡作非为:不顾法纪或舆论,毫无顾忌的做坏事。胡,乱;非,不对。
喧嚣:叫嚷,喧闹。嚣,喧哗。
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
来之不易: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来之,使之来。
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瞬,一眨眼、转眼;即,就;逝,消失。
(五)通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列出一张蝉从产卵到成虫的生长过程表
(六)思考:作品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蝉的生长过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并没有按昆虫一般的生长过程:、“卵---幼虫---成虫”的顺序来介绍,而是从中间的一环“幼虫”入手,介绍蝉循环往复的生活史。这样安排顺序正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2.使行文新颖活泼,不落俗套;
3.也是最重要的,是突出蝉“四年黑暗的苦工”这一重要特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蝉的地穴”思考回答问题
1.蝉的地穴的位置在哪里?
“在阳光曝晒、人来人往的小路上,出现了一些手指头粗的圆孔”“它们喜欢特别干燥、阳光充足的地方”
2.蝉的地穴的外部形态是怎样的?
“约两厘米半口径的圆孔,四周一点被清理出的杂物都没有,也没有泥土堆积在外面”
3.这里作者为了说明地穴的外部形态,用到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两厘米半)、举例子(金蜣的洞穴)、作比较
4.请概括蝉地穴的内部结构。
蝉的隧道大都深达四十厘米左右,圆柱形,根据土质而略有弯曲,但总近于垂直,上下畅通无阻,底端却是完全封闭的,形成了略为宽敞的地穴。
5.蝉在建筑隧道时,泥土都搬到哪里去了呢?对这个问题,作者在文本中有交代吗?
在幼虫臃肿的身体里储存有一种粘液,当它掘土的时候,将黏液喷涂在泥土上,使你不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了。它再用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便把泥浆挤进干土的缝隙里,这样就建成了以泥浆涂墁的、不易崩塌的墙壁。
6.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蝉是怎样蜕皮的。
学生自己概括,老师点拨。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回答问题
1.概括说说蝉的产卵的地点、数量
3.蝉卵孵化后,幼虫会遇到哪些危险?
4.请用一句话概括蝉的一生。
(三)联系文本,阅读下列句子,回答问题。
1.它要踏扁这些家伙是非常容易的,不过它竟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救自己的家族。
那么,蝉是用什么办法来拯救自己的家族的?
(四)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体会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
1.蝉的幼虫就通过这些圆孔从地下爬出,来到地面,蜕变成了完全的蝉。
2.它那柔软的身体,在还不具有足够的力气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好好的沐浴空气和阳光。
3.但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
4.这个脆弱的小生命现在迫切的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钻到地下去寻觅藏身之所。
(五)法国剧作家罗斯丹评价法布尔说:“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般的去思考,像艺术家一般的去观察,像诗人一般的去感受和表达。”请你结合文本,分别举例说说你对法布尔这些特点的理解。
1.主题思想:
课文通过对蝉的诸多习性的介绍,使我们了解了蝉的生长过程。文章中不仅仅浸溢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精神。
2.总体特色
观察细致准确,语言详细科学。
文艺笔调
生动传神的语言。
拟人手法的运用。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二
新教材打破了旧教材从定义出发,由理论到理论,按部就班的旧格局,创造出从实践到理论再回到实践,由浅入深,符合认知结构的新模式。本节首先通过四个实际问题引出二次根式的概念,给出二次根式的意义。然后让学生通过二次根式的意义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找出二次根式的三个性质。本节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实际问题建立二次根式的概念,使学生在经历将现实问题符号化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二次根式的重要作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二次根式,并会用二次根式的意义解题;。
2.熟记二次根式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二次根式的概念和性质的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历将现实问题符号化的过程,发展应用的意识;。
2.通过二次根式性质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二次根式的意义;(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引入。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用带有根号的式子填空,看看写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学习内容:
一、情境创设一块长方形铁皮的长是宽的2倍,四角各截去一个正方形,制成高是5㎝,容积是500㎝3的无盖长方体容器。求这块铁皮的长和宽。
一般情况下,应设要求的未知量为未知数;应从题中寻找未知数所表示的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个问题的等量关系是长宽高=容积与长=宽2。
分析:如果设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月增长的百分率是x,那么7月份的利润是2500(1+x)元,8月份的利润是2500(1+x)2元。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三
这篇散文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性文章。作者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首先作者写蝉的“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表现了作者厌烦的情绪。后来当朋友告诉他蝉的生活历程如此特殊、生命如此短暂时,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是敬意。
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生物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培养学生有良好的细微观察习惯。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1、教学重点:
(1)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的对待生命的态度。
2、教学难点: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1、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收敛:
宽恕:
零落:
断续:
(2)检查布置的收集有关蝉的生长过程的图片与资料,并让两位同学将自己的资料向大家展示。
2、导入。
(1)提问式:同学们!刚才两位同学把蝉的生长过程简要的口述后,你对蝉有什么新的认识呢?(学生自由发言)。
(2)引发思考:它的生活历程如此艰辛,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
3、进入正课。
(1)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学生之间讨论对生命有什么新的思索,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做出解答,并说说对句子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对它的理解是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要好好地活。此句也是全文的文眼。
讨论并归纳:文中第1、2自然段,写出蝉的烦人、聒噪,病蝉的微弱、细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特点。
(4)探究质疑:作者对蝉的厌烦转变为宽恕、理解,那是什么让他思想转变呢?
讨论并归纳:是朋友的话让他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物。(全班齐读朋友说话的内容)。
(5)朋友的话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6)文中哪些地方说明作者也体悟到了生命的意义?
讨论并归纳:最后两段。
(7)探讨:作者由以往的“烦”转变为现在的“宽恕”,这种写作方法有什么不同之处?
讨论并归纳:先抑蝉的厌烦、微弱、细小,听了朋友的话后令作者惊讶起来,对蝉产生了同情和理解,此处开始扬。作者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
(8)探究质疑:最后结尾句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讨论并归纳:由结尾的“宽恕”照应开头的“烦”,首尾照应,结构完整。
(9)你是怎样理解结尾句?
讨论并归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蝉而言,却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虽然生命短暂,但蝉执著地等待,想到这些,“我”以往对蝉的不敬全部消除了。
(10)探讨:你认为应该怎样做生命才有意义?
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4、课后练习:
写一段80字左右的短文或诗歌,赞颂蝉的生命。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学习作者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认真的工作精神,全面、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
二、注意文章中的人文主义关怀。
三、使学生掌握科学小品的基本特点,体会运用文艺性手法写科学小品的用意。
1课时。
一、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
二、生字新词,下面的字词要会写并懂得意思。
窠——鸟兽做的窝。涂墁——这里指幼蝉带着黏液涂抹、平整地穴。纤——细小。蚋——一种小昆虫,体长二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畜的血液,幼虫栖于水中。鳍——鱼类的运动器官。曝——晒。喧嚣——声音杂乱。欢愉——欢乐而愉快。顾忌——行事之前对某些外加的行为规范有所畏惧。寻觅——寻求,探索。不怀好意——意思是没安好心,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心动。
三、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然后思考问题:本文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主要写什么?
请3—5名学生讲。
教师明确: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作者有个很好的研究蝉的习性的环境,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至11自然段)写蝉的地穴及蝉从地穴出来脱皮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12至24自然段)写蝉的成虫产卵、卵遭遇的破坏及幼虫落地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25至26自然段)写出未知的蝉的地下生活以及对蝉的成长过程的感叹。
四、精读课文。
本文读起来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我们读这篇文章时,一要感受其中的趣味;二要关注作者是如何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客观地记录蝉的习性与成长规律的。
(一)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
1、蝉的窠与其他掘地昆虫的窠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么知道这种不同的?(蝉的窠周围一点儿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2、“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句中的“大多数”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因为“大多数”是限制性词语,表示多数掘地昆虫的窠外面有土堆,只有少部分的掘地昆虫没有土堆,删去之后就变成掘地昆虫外面都有一堆土,与文意不符,它体现了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3、“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句话运用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将“蝉”的地穴与“金蜣”的地穴相比较,说明“蝉”的地穴周围一点土都没有的特点,使读者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4、第11自然段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试品析其好处。
(这一段是动作描写,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蝉“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用了一连串动词,如“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钩住”等等,把蝉从壳中脱出的艰难过程具体、生动、准确地写了出来。)
(二)学习本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
4、多运用拟人化手法。如“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五
本单元教材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关系这一主线,其中前四课主要介绍大气的组成、垂直分布、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课是在前四课的基础上,从生活实际需要出发,论述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第四单元气象灾害台风、寒潮等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冷锋、暖锋、低压、高压等各类图,提高学生阅读识图能力。
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学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说教材重、难点的确定。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并以恰当的方式赞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自我肯定和自我完善,从而更好地接纳自己,发展自己,增强自信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他们能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自我意识,主动进行自我完善,并勇于展示自我。
教学重点:
了解自己,悦纳自己。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他人评价。
教学过程:
一、我漂亮、我真棒。
1、同学们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面小镜子,你猜一猜这节课我们用它干什么呢?我们用它照一照我们自己,说一说自己哪长的最好看?(学生说)。
2、同学们为你们的大胆与真诚而自豪,你们真棒!老师这没有镜子,你们就是老师的小镜子,你们给老师评价说一下,老师那长的最好看?(同学说)。
二、我多才、我真棒。
1、同学们没想到老师在同学们的眼中还挺漂亮。老师真高兴,可见赞美一个人漂亮会给别人带来好心情,更给人带来自信,你们只是看到老师的外表,老师还有更了不起的地方,你们想知道吗?(老师唱种太阳)。
2、老师真棒!你能不能向一样棒!(同学表演才艺)。
三、我能行、我真棒。
1、同学们我们要想做一个很棒的孩子,除了多才多艺我们还应做到哪些呢?(学生说)。
2、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学习吧自己变得很棒,在我们有一点进步的时候就希望有人来夸一夸,我们就更有自信,你最想得到谁的夸奖?(学生说)。
3、有的同学想得到爸爸妈妈的夸奖,你们爸爸妈妈平时都是怎样评价你们的?今天老师把你们的爸爸妈妈都请来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吗?(放视频)。
四、我自信、我真棒。
1、听了爸爸妈妈的话、你们想说什么吗?
2、同学们如果您们的爸爸妈妈听到你们的话一定会为你们感到骄傲与自豪,你们真的很棒。同学们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只有找到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我们才能更棒对不对?同学们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张心愿卡,你在心愿卡上写出自己的优点,再写出要改正的缺点,如果你认为我能使优点越来越多,我能改正缺点你就在纸上画一个笑脸。然后把你的心愿卡放在我们班的“心愿箱”里等到下个月我们打开“心愿箱”希望你会有更多的优点,缺点越来越上,你就会更自信的喊出“我真棒”!
三、结束活动,升华主题。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老师将有三句话送给大家,请同学们站起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大声说“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最后连起来大声说一遍。同学们,你们真的真的很棒!今后,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希望你们保持自己的优点,做一个独特的人;学习他人的优点,做一个满怀自信的人。让我们再一起大声地说一遍:“我很棒”“我真的很棒”“我真的真的很棒”。不要忘记用这三句话不断地鼓励自己。因为相信自己棒,才是真的棒!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七
一、教材分析:
弹力选自人教版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一些力学的知识,比如重力,拉力,推力…各种力的学习为过渡到本节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在本章内容中本节内容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整个章节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学好本节内容,可以为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打下牢固的理论体系,并且本节内容的一些弹力知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重力学知识,同时在生活中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力,例如重力、拉力、推力…但是他们欠缺的是将我们实际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以及缺少一些必要的实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形变的概念,弹性形变和非弹性形变的概念。
2.知道弹力的概念,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
3.掌握胡克定律,知道弹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微小放大法,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作用都是存在形变的,让学生掌握弹力产生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实验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关注及探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学物理用物理,将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的日常生活中去,同时培养他们探索物理世界的渴望。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形变、弹力的概念,弹力产生的条件,微小放大法的物理思想,以及胡克定律。
教学难点:
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胡克定律的导出。
五、教学方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如下的讲学方法:
1.直观投影法:通过ppt图片等投影的方式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起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知识结构形成的过程。
2.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的探究的方法,一步步的导出我们所需要的知识和内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要学的知识和重点,充分显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进行分组分类进行讨论,学生为主导,总结结论,初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六、教学学具:橡皮泥、海绵、弹簧、木板、铁架台。
七、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重力基本相互作用,请同学们回忆这样两个问题:
1.什么是力?
学生: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学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变。
关于第一个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我们将在下章深入研究。而第二个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物体形变时会产生什么奇妙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活动一。
给你桌面上的弹簧、海绵、橡皮泥施加力的作用,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什么叫形变?
问题2:撤去力后,观察有什么不同?
问题3: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
问题4:用手挤压桌面,它发生形变了吗?
老师:什么叫形变?
学生:物体形状发生了改变。
学生:物体体积发生了改变。
通过学生回答,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到形变的概念。
一、形变。
1、概念: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老师:撤去力后,物体的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弹簧和海绵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状,橡皮泥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状。
老师:我们把向弹簧、海绵这样撤去力后可以恢复原长所发生的形变叫做弹性形变,把橡皮泥这样撤去力后不能恢复原长的形变叫非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在形变后撤去作用力时不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非弹性形变。
老师:弹簧一定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如果用力过猛,弹簧形变量过大,就有可能不能恢复原形。引出弹性限度。形变小时,能恢复原状。形变过大,超过一定的限度撤去作用力后物体不能完全恢复原来的形状,这个限度叫做弹性限度。
演示实验一。
学生活动二。
全体起立,用你的手去拧你同桌的胳膊。同桌两人互相感受。学生和我做一次实验。
我受压迫——我要反抗——我对压迫者生产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我受压迫被形变——我反抗(要恢复原状)——我对压迫者产生弹力。(与我接触的物体)。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弹力的概念。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演示实验二。
找一个学生上讲台,让学生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让全班学生观察木板的形变方向,用手指按悬空的木板的学生感受手指的受力方向并说出来,全班学生一起用手按桌面,感受手指受力方向。和学生一起总结弹力的方向。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老师:用手指按木板,木板的的形变方向向下,如果把木板作为施力物体,木板给手指的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手指的形变方向向上,如果把手指作为施力物体,手指给木板的力的方向是向下的。
学生活动三:
弹力的大小跟形变的大小有关,从我们的经验来看,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随着消失。
探究弹簧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
器材:
铁架台、弹簧、刻度尺、
钩码(每个50克)。
问题5:采用什么方法给弹簧施力?
问题6:弹力的大小如何确定?
问题7:什么是弹簧的伸长量?怎么测量?
问题8:表格记录数据,数据怎么处理?
今天我们学习了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大小。后面的摩擦力,电场力等力的学习都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弹力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现象,用理想的思维总结规律。
八、板书:
一、形变。
1.概念:物体形状或体积发生改变。
2.分类:弹性形变。
非弹性形变。
3.微小形变——放大法。
1.概念: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做弹力。
2.产生条件:.接触.发生形变。
3.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方向相反,与施力物体形变恢复方向相同。
4.大小: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簧的弹力,f=kx——胡克定律。
x=形变量【伸长量,压缩量】k=劲度系数,单位n/m。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来理解物体的弹性、塑性以及弹性有一定限度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
2.通过亲手去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来感受弹力的作用,再通过抽象性思维归纳出弹力的一般概念,从中隐约地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由表面到本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演示“共同自制弹簧测力计”自然而然地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并且能增强自我创造的自信心。再通过观察生活中其它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能够找出它们的共性(都是利用了弹簧的形变大小与所受外力大小的关系,将抽象的外力的大小转化为直观的长度或角度的大小)。并以此能拓展认识到其它基本测量工具都是如此。
4.通过“使用测力计”的分组实验总结出使用的要领,并且联系前面学过的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刻度尺、量筒,理解它们有共同的使用要领,从而对逐类旁通的学习方法产生一些自发的认识。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教学难点:
弹力概念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弹性、塑性及弹性限度。
1、演示一:
(1)拉橡皮筋,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恢复原状。
{2}拉泡泡糖条,观察其伸长,撤去拉力,观察其不能恢复原状。
(3)压海绵,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4)压橡皮泥,观其变薄,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5)压钢尺,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复原。
(6)压铁丝,观其弯曲,撤去压力,观其不能复原。
2、用示意图再现以上六个演示实验的现象。
3、学生分组讨论,将以上六个现象分类。
4、各抒己见再导向统一,得出弹性和塑性的概念。
5、演示二:用很小,较大,很大的力分别拉同一根弹簧,观察其能否复原。
6、共同分析得出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
1、学生动手实验:拉皮筋,压弹簧,搬尺子,感受皮筋、弹簧、尺子对手的力。
2、分析以上弹力的产生,得出弹力的概念。
(1)皮筋在被拉长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2)弹簧在被压缩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3)钢尺在被压弯时,对手施加的力叫弹力。
将“皮筋、弹簧、钢尺”抽象为物体;“被拉长、被压缩、被压弯”抽象为发生弹性形变;“手”抽象为使前者发生形变的物体。之后顺势得出弹力的概念。
3、板书弹力的概念,强调出弹力产生的条件。
4、巩固记忆弹力的概念。
先介绍记忆的方法,而后让学生叙述,教师做示意动作。
三、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构造。
1、自制测力计。
引领学生一起“无意”制作,而后再“意外”发现如此装置能测量力的大小,最后模仿温度计、电流计的命名方法将如此装置命名为弹簧测力计,板书出标题:二、弹簧测力计。
2、观察仪器厂家生产的实验室所用的弹簧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测力计的构造与原理。
3、归纳测力计的构造原理:
先师生共同归纳后教师板书。
4、观察其他的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观察视频资料:各种测力计。而后总结其共性:都是利用弹簧的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把力的大小转化为长度或角度。最后再回想温度计、电流计、电压表以拓展理解基本测量工具的共性:将抽象的大小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大小。
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分组实验:测量头发的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2、学生各自说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涉及到“0”刻度线时放视频资料:0点的校正。
3、归纳板书:看清量程。
看清分度值。
看清“0”刻线。
正看刻度板。
4、拓展:引领学生回想刻度尺、温度计、电流计的使用要领,从中发现基本测量工具具有共同的操作要领。
5、练习读数:条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扇形刻度板测力计读数。
五、小结与作业: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两块知识,从而点出本节课的标题:13、1弹力、弹簧测力计,而后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此标题。最后布置作业。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十九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
1.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认识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物理知识、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2、通过探究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和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设计理念:
对于弹性现象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根据这一认知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过程,了解弹性和弹力,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实现学科核心向学生核心的转移,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具体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实现sts教育。
教学准备。
弹力教学课件;弹弓、钢尺、钢锯条、拉力器、弹簧、弹簧球、木板、钩码、铁架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玩具弓箭或弹弓)拉橡皮筋,橡皮筋变长,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恢复了原状.请同学们利用你身边的东西试一试,看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橡皮筋的特性.
2、弹性和塑性。
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弹性.橡皮泥、泥巴、雪球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些物质表现的是和弹性不一样的特性呢?像橡皮泥和泥巴这样变形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塑性,今天我们重点研究有弹性的物体.
3.弹力。
刚才同学们在弯钢尺、拉橡皮筋(或弹簧)时,有什么感觉呢?我们把这种弹性物体对手的力就叫做弹力,弹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施力物体是谁呢?请同学们讨论.
(在同学们互相辩论,发表不同的意见引导同学们通过实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后观察下面的演示实验.)。
(1)放在平面上静止的小车,用手推动后运动起来,
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
(2)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改变.
(3)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向右运动(如右上图)引导学生观察后讨论得出:
物体只有发生形变时才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支持物的压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弹力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这只小青蛙(出示实物),给它上弦后,放在地上就会自己跳起来(演示),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弹力?(请一名女生和一名男生上台拉动拉力器,提醒全体同学注意观察讨论)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探究(学生阅读教材、弹簧测力计使用说明然后实际使用,老师巡视并参与学生的活动)小组总结讨论归纳弹簧秤的使用规则.使用测力计应注意下面几点:
(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2)使用前,如果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点,那么应该将弹簧秤的指针调到零点.
(3)使用时力的方向必须和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使弹簧秤能自由伸缩而不受阻碍、若指针与外壳有摩擦,应及时消除.
(4)观察弹簧秤的量程与最小刻度值,以便正确读数.
(5)弹簧秤稳定时才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线,与刻度板面垂直.[投影]形形色色的测力计.
5、巩固和提高。
弹性、塑性、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的关系(成正比)、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7、作业布置。
1.p541题第二问可以让学生观察后右图后讨论。
2.分别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的人的头发试验,研究人的头发能承受的拉力和年龄及性别的关系.并尝试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
初二蝉教学设计篇二十
目
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运用勾股定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
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这一几何模型,初步掌握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
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
重点。
勾股定理的应用.。
难点。
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