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节日范文(14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自己的点滴进步,激励自己继续前行。掌握一些写作技巧可以让我们的文字更富有表现力。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工作和学习的总结,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
民族传统节日篇一
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而且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壮、回、苗、瑶、侗等28个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8.5%左右,共有少数民族70多万人。
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构成了一幅浓郁而又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图画,为您的桂林之行增添情趣。
资源七月半河灯歌节:资源县农历七月半河灯歌节(七月十三日—十五日),历史悠久,是当地民间一年一度民族风俗传统节日。每到七月半,以唱歌放灯寄托缅怀先人,消灾避祸的情思。人们自发携灯,沿河漂放,夜幕下灯光辉煌,形成“万盏河灯漂资江”壮景。节庆期间,地方特产、民间小吃琳琅满目,经贸洽谈,形势多样,有顶竹竿、舞狮、舞龙、大象拔河、斗鸡、斗羊、羊鸟等古朴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七月半”莅临资源县城可饱览桂北山区的乡土民情。
龙胜红衣节龙胜县:是多民族的自治县,红瑶是龙胜瑶族的一个支系。红瑶妇女爱穿自己编织的红衣衫,故称红瑶,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或四月初八是泗水乡红瑶同胞的会期、亦称红瑶同胞一年一度的红衣节。
红衣节是龙胜红瑶同胞所特有的民族节庆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元朝期间,红瑶同胞在每年农历3月15这天,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肩担自己生产的土特产品,成群结对来到泪水街举行节日盛会,交换一年所需的生活用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用品,未婚青年则在这一天借机唱山歌、吹木叶,以优雅动听的情歌来相约幽会意中人。红瑶同胞能歌善舞,民间体育活动顶竹杠、拉山拔河,打旗公等十分有趣。红瑶妇妇女爱盘发,头发又黑又亮而且很长。红瑶姑娘爱比美,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要有文化、善言善歌、心灵美。因此,对山歌,跳长鼓舞,体育比赛,比长发,评寨花,使红衣节内容丰富、非常活跃。
民族传统节日篇二
女生们先生们: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医。做外一个访问学者他怀着一个伟大的梦想去了美国,让全世界更多的人受惠于中国传统医学。但在那期间,他遇到了些中国同胞,他们不但主张废除中医,还说我父亲缺少国际公民的素质。
为国际公民!换句话说,国际公民从家里做起!要成为国际公民,我们在意识到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要做些什么,向哪个方向前进;正是有了民族身份,我们才能被世界铭记与尊重。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什么外语都不会说,但凭着对人类智慧做出的巨大贡献,他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中国人;成龙,作为一个中国的文化大使,之所以被广受欢迎,不是因为他穿牛仔,喝可口可乐,而是他的中国功夫,和他那低调的微笑!
所以,大家看,民族身份其实正是使全球化的基础,全球化不意味,也不应意味着民族身份的丧失。要在世界做好一个国际公民,先得在中国做好一个中国人!
女士们先生们,全球化是我们无法逃避的时代潮流,竟然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为什么不主动拥抱它呢?带着我们的民族身份去拥抱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公民!
谢谢!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端午节就要到了,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让我来告诉你!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说赛龙舟是为了拯救投河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
把粽子投入江,是为了不让鱼饺虾蟹吃屈原的遗骨。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
相传春秋时期,中原地区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小人的谗言,但怀王不但不听,而且还要听谗言除掉屈原。
屈原写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屈原的精神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看着百姓民不聊生,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
楚国百姓闻讯赶来,纷纷划船,到河里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把粽子放进河里喂鱼喂虾喂螃蟹,让他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
两千多年过去了,但是诗人屈原的形象仍然在人们的心中。今天,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习俗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佩带香囊、赛龙舟。除此之外,我们还有送绿豆糕和吃绿豆糕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而且因为它对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民族传统节日篇三
腊八是指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的第八天,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腊八节在中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中国农历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农历十二月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起源。
自上古时代起,有在腊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
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节是宗教盛大的节日之一。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腊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腊月初八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宗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腊八这天,各寺院举行法会,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实等煮粥供佛,名为腊八粥。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节相关传说。
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已有与“腊”相关的腊祭的习俗,节期在腊月,具体日期并不固定,该腊祭习俗被后人视作“腊八节”的来源之一。据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郊特牲》辑录,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先秦时期,我国一些地方有在腊月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习俗,祈求丰收和吉祥。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还有一种说法,即“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因“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白话文§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之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到了汉代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不过在这天并不喝腊八粥。
民族传统节日篇四
以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材作诗的古诗有很多,供参考!
1、十五夜观灯。
作者: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2、除夜长安客舍。
作者:欧阳詹。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
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3、端午即事。
作者: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4、正月十五夜灯。
作者: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5、清明日。
作者: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6、京都元夕。
作者: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7、观灯乐行。
作者: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8、桂州腊夜。
作者: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作者: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0、正月十五夜。
作者: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11、社日。
作者: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2、清明夜。
作者: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13、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作者:刘克庄。
繁灯夺霁华。戏鼓侵明发。物色旧时同,情味中年别。
浅画镜中眉,深拜楼西月。人散市声收,渐入愁时节。
14、中秋对月。
作者:曹松。
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15、客中除夕。
作者:袁凯。
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一杯椒叶酒,未敌泪千行。
16、元日感怀。
作者:刘禹锡。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17、守岁。
作者:李世民。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18、和端午。
作者: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19、拜年。
作者: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民族传统节日篇五
少数民族传统就好比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闪耀奇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一方水土造就一方戏曲。北京的京剧雍容华美。梅、程、荀、尚四派尽显风姿。生动曲折的唱腔,娴熟多姿的舞步,将其推为“东方歌剧”。外柔内刚、柔美娇婉、刚健婀娜的特有风格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
江苏的昆剧典雅精致。这“中国戏曲之母”已有四百多年的光辉历史,主宰剧坛两百余年,其其他吸取几乎都受昆剧艺术的影响。演员表情极为丰富,双目忽愁忽乐,演绎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浙江的越剧轻柔婉转。它如同一只彩翼的神鸟,细步沓来。它犹如灵芝草,当人们悲哀沮丧时,它轻柔地抚慰你的身;当人们恍惚懒散时,它高昂地激励你的心。
山西的秦腔高亢激昂。那唱腔吼得地动山摇、惊心动魄,壮阔、豪放、火烈的氛围表现的痛快淋漓。这是力量的奔腾,生命的升华。它恢弘的气势、铿锵的节奏吸引了无数人民群众。
这众多的戏剧种类是中华的瑰宝,倘若中华文化是一棵千年古树,那么种种戏曲就是条条深根,这么多跟在大地里息息相通,不断为枝叶送去养分。然而百年后的今天,随着流行音乐的火爆、影视文化的传播,戏曲艺术日趋衰弱,曾经人才辈出的剧团青黄不接,曾经广为传唱的曲子曲高和寡。民族文化的根呀,它需要的是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广大的中华儿女啊!众多戏曲艺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若这根少了水分和食粮,后果只能是整棵大树的枯萎!这根是前人天赋和才智的结晶,我们中华儿女有责任将它发扬,让这根扎得更深!
民族传统节日篇六
黎族是中华南方少数民族,列中华地区第18大民族。海南是黎族世居地,除海南以外,现代黎族聚居区分布于中国大陆贵州、广东、广西和江西等省区。根据2019年人口普查,中华地区黎族人口有1,248,022人,其中海南有1,172,181人,占黎族人口的93.9%列第一位,其次是中国大陆贵州省,有56,082人占黎族人口的4.5%列第二位,但实际上贵州的“黎族”并非民族学意义上的黎族,而是一支来源和黎族无关的少数族群“里民子”,只是因为他称接近被划为黎族;中国大陆广东、广西、浙江和云南四省黎族人口超过千人,依次列第三至第六位,其余各个省份及现役军人均有黎族人口分布。
黎族有哪些传统节日?小编收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黎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儿女成年后即住在屋外的“寮房”里。婚后妻子一经在夫家定居,夫妻便与父母分居别炊。建国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谈恋爱。盛行婚后不落夫家(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后,才定居夫家)的风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视。离婚和寡妇再嫁比较自由。
黎族妇女束髻于脑后,插以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襟无扣,尚青色,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镯、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的妇女的耳环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称“儋耳”。部分地区居民仍保留古代称为“雕题”的文面、文身风俗,特别是妇女有文身风俗,一般从十二三岁开始至婚前陆续完成,个别有婚后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针、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脸、颈、胸和四肢等处。不同地区,文身图案差别很大。这种习俗已基本消失,仅在偏僻地区能够见到。男子结鬃缠头,上衣无领对襟,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檐。这些衣服都以棉、麻为料,自纺自织自染自缝而成。饮食比较简朴,以大米、番薯、玉米为主食,多以狩猎、采集所得为副食,只种少量蔬菜,且多从汉区引种。妇女爱嚼槟榔。住屋多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为墙。在白沙县偏僻山区和合亩地区还保留屋顶似船篷,地板架空离地的船形屋。
[3]黎族三月三节(农历三月初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称爱情节、谈爱日,黎语称“孚念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劳勇敢的祖先、表达对爱情幸福向往之情的传统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会日子。会场一般设在开阔的橡胶林里,头上绿叶蔽天,脚下“叶毯”铺地,幽邃、凉爽、安谧。难怪“三月三”就成了当地人自由选择配偶而被称为“爱情节”。传说远古时代,聚居于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灾。只有一对恋人坐在大葫芦瓢里幸免于难,被漂流到燕窝岭边。三月初三,洪水退去,俩人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劳作,又渐渐使黎族繁衍发展起来。后人奉他们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纪念。节日里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带着糕点、粽子,小伙子们捕鱼,姑娘们做饭烤鱼,然后把祭品供于有天妃和观音化石的岩洞口。拜祭毕,青年们来到活动会场,进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夜幕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小伙子撑开花伞,姑娘们的银饰及贝壳饰物在火光下闪闪烁烁。情歌婉转,舞蹈渐起,由平缓抒情而进入欢乐奔放。有时一对对情人悄悄离开篝火旁,小伙子把耳铃挂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发钗插在姑娘的发髻上,姑娘把自己亲手精心编织的七彩腰带系于情郎腰间,双方信誓旦旦,相约明年三月三不见不散。因三月三从其来历和主要活动内容来说,都与婚恋有关,故而也称为爱情节。
黎家风俗,女孩子一成年,父母便在村边盖一小茅屋,让女孩子独自居住。《坐在隆闺等情郎》便是见证:
春天来到山花香,
不见蜂来妹心慌,
爬上高岭望路口,
坐在隆闺等情郎。
另一首写山盟海誓,生死与共的情歌《白藤红藤永相牵》:
白藤红藤生来同,
生欲相跟死相牵,
生就同床合席睡,
死就同棺合坟埋。
也有情丝绵绵,恋情依依的送别情歌《越送越远心越闷》:
两人相送岭过岭,
越送越远情越深,
放头低低送哥去,
眼汁流流送哥行。
送哥送过大山堆,
愈送愈远心愈闷;。
站在路边捻草尾,
看风扬土埋脚痕。
也有以歌为媒,如《要想交情妹做媒》:
男:要想吃烟没有火,
要吃槟榔没有灰,
要想吃酒没有配,
要想交情没有媒。
女:哥要吃烟妹送火,
想吃槟榔妹送灰,
哥要吃酒妹送肉,
要想交情妹做媒。
黎族情歌有不少长叙事歌,如《尔蔚》、《甘工鸟》、《抗婚歌》等。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抗婚歌》,它叙述一对抗婚情侣,不满父母婚姻包办,双双逃到遥远的地方去的经过。兹引一段,以观全貌:
我俩坐在山坡上,
闷闷地拔着茅草尖。
在山林里转来转去呵!
对着溪水和深潭痛哭。
隔着滚滚的溪水,
你在那边痛哭,
我在这边饮泣,
眼泪呀,不知流了多少!
能够把多少纱线染上血色,
……。
父呀母呀疼疼我们吧!
你们却死死不肯,
退掉定婚的山牛,
给我们弓和箭吧!
让我们到处流浪,
……。
丧葬仪式各地不同,接近汉区的有停棺打醮、看风水择地起坟的风俗。因黎族相信鬼魂无处不在且会害人,所以对包括祖先鬼魂在内的所有鬼魂都十分惧怕。因此合亩地区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立碑,葬后不再祭扫。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过春节前,家家年饭、酿年酒,舂“灯叶”(即一种年糕,也吃糯米饼,做法是:将煮好的糯米饭倒入臼中,舂至副有弹性,然后捏出一块,揉拍成巴掌大小,即可尝新)。灯叶可存放一段时间,即变得很坚韧,可用利刀切片,再烤或炸,别有风味。有些地区的黎族同胞还包一种没有肉馅的过年粽子。除夕傍开始祭拜祖宗,吃年饭,喝年酒。初一都要闭门守在家中,初二才出门访亲探友,或上山打猎,或下河摸虾,并举行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喜庆活动,直至正月十五才告结束。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每逢这天,青年男女要穿戴着美丽的民族服装,男的手执黑伞,携带山兰酒,女的手提小腰篓,巾藏糯米饼、晒干的腊肉等,到传说中的娘母洞前祭拜祖先,然后一起吃带来的食物,共同娱乐,相看意中人。相中后,男女双方对歌互诉心曲,吃一种嵌入糖心的“灯叶”糕饼。
典型食品竹筒饭是黎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此外还有:“祥”,黎族风味菜,有两种,即汉语称为“鱼茶”和“肉茶”;糯米饼。
倘若小伙子与姑娘情意相投的话,小伙子必须告诉家长,然后请两名媒妁。她们是善于言辞,见缝插针的。穿着漂亮的花桶裙,戴着崭新的精制斗笠。用两条新毛包头上四个要好的槟榔到女方家“查”(查即试探女方父母对此婚事的态度)若女方家长辈开毛贴吃槟榔,则表示同意,接着双方就可商定放槟榔的时间及议价。时间多定于农历六月或八月的双日,象征成双成对。
媒妁分送槟榔看辈分,大的给吃,小的只好自己讨吃,有时小辈想吃槟榔竟把媒妁围得水泄不通。款宴时,女方家也只要两名妇女待客(忌寡妇)。桌上只四人、吃饭时讳忌掉筷,碰盘之类事发生。菜类多为双尾鱼(即尾巴开的鱼),一般不吃肉类。媒妁送来的600个槟榔中,40个是刻上形色多样的花纹,这是专送给父母,至亲的。
男方筹足资金后,便于农历十二月份,又派两名媒妁挑着一对鸭、两小坛米酒、八个槟榔往女方家“问日”(问日包括择日,议商品价)。一般情况下,还得交给女方家400至600元人民币,桶裙两套,戒指一只,百斤以上的猪一头,米酒八坛,待男方家许诺后,女方家同意择定吉日,多定龙、牛、马、羊双日。
结婚的前天,男方家派人挑了上述议价物品给女方,第二天晚便算结婚日。
送女,娶妻均在晚上。一到下午男方家便派族内两名女青年带上槟榔,香烟,糖果到女方家迎亲(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到)。一入晚,嫂或(堂表、嫂)帮嫁女梳妆打扮。完毕、女方姊妹或者表、堂姐妹簇拥嫁女抱头痛哭。哭声象征了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怀。依依惜别,姊妹要天各一方。悲喜交加。此时,姐夫(或堂,表姐夫)从簇拥的姊妹中,把嫁女往外拉、两方争夺,哭声震天。姐夫也得拼命,若多个姐夫,便好办了。
一位出客堂,嫁女边哭边托着槟榔盘,让亲戚朋友吃槟榔。于是有两名或四名弟弟(表、堂弟)跟其后面。被一行乐队,敲敲打打送至男方村庄。
一到村庄,新郎伴郎便对弟弟、嫁女鞠躬,连行三遍。嫁女一踏进门槛,鞭炮轰响,接着便拜堂(须穿上婚礼专用长筒)、一般均在鸡叫前、拜堂完后,闹洞房,通宵达旦、此晚夫妻两个不能洞房花烛月,强熬强耐。天一亮,亲戚朋友便蜂拥而至。喝喜酒,约上午10点,夫妻还得回娘家,到女方家问候父母,叫“回路”。
婚礼结束。
民族传统节日篇七
20xx年来,我县民宗局在市民宗局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全县工作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效显著,全面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现将工作简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为了加强此项工作,县局年初就成立了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局长任组长,民宗干部、部分重点镇分管领导为成员的班子,负责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各有关重点镇也成立了相应班子,负责本镇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为该项工作提供了组织人员保障。
二、制定方案,早作安排。
年初,我局在安排20xx年民宗工作要点时就重点安排布置了全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培育工作,并以民宗【20xx】3号文件下发到各镇和县政府有关部门,使大家明确培育对象和任务。
三、摸清家底,针对培育。
今年4月,我局在全县开展了城市、农村少数民族基本情况大普查工作,弄清了全县少数民族的分布、性别、族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婚否、职业、健康状况、房屋结构、家庭人口、经济状况、主要经济来源、是否享受低保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制定了开展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具体方案。从而保证了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开展培训,建立档案。
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育,我局采取一是开眼界;二是技术培训;三是送信息;四是指导技术;五是帮助资金。今年3月我局组织致富带头人重点户到遂宁、阆中等地参观学习少数民族致富经验。全县共举办少数民族致富科技培训班二期,参训人员110余人。建立了少数民族科技致富带头人档案库,致富带头人30余人。为全县少数民族致富提供致富信息17条,送技术下乡26次,提供致富帮扶资金30万元。全县共建立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实用基地2个(食用菌、柑桔基地),为当地和少数民族解决就业人员400余人。
五、领导关怀,成效显著。
全县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工作,县委、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委统战部领导非常重视、关心,亲临培训班,多次过问,并到致富带头人家中了解生产、致富情况,帮助解决有关困难和问题。今年,县领导走访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勤劳致富人家、贫困户32家,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并送去慰问金、慰问品价值6000余元。
通过培育少数民族致富带头人,他们的视野更加宽阔了,致富实用技术更加熟练了,致富信心更加坚定了,致富步伐和实效更加提升了。建档的30余人致富带头人年家庭人均纯收入高于当地的百分之三十五以上,并带领周围的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群众迅速增收,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省、市主管委、局领导来县检查指导工作时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20xx年12月8日。
民族传统节日篇八
一、农历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二、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
三、农历三月三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布依族三月三习俗介绍。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发现年年春播之后都有许多地蚕将幼苗咬死。经过反复观察,他认为地蚕是天神放到大地的“天马”。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用了许多方法祭把都不灵验。后来,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这个消息很快传到远近的布依人家。
此后,这一带的布依族为了保护农作物,争取获得丰收,于每年三具初三会天,不动上砂包谷花作供品,三五成群地至附近山坡祭祀“天神、地蚕”,祈求天神保佑,不叫地蚕咬死田地里的禾苗,让五谷丰登。祭毕,人们沿田边土坎边走边唱山歌,并把包谷花撒向田土中。人们认为,祭了地蚕,既可使它们迷糊,又能封住它们的嘴巴,田里的禾苗即可免遭虫害。后来将三月三定为“歌会节”。
贵阳南部郊区布依族把“三月三”称为“仙歌节”。节日内容与乌当区新堡乡大体相同,但他们是用唱歌的方法来祈求天神免灾,这天男女青年上山对歌。传说谁唱的歌最动听,天上的歌仙听了,便会赐你一副金嗓子。你劳动到哪里,哪里就会听到金嗓于唱歌,害虫听到这声音就不敢伤害庄稼了。
“三月三”是贵州罗甸县布依族的“扫墓节”。此日以二家或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杀猪宰鸡,摆设酒菜和花糯米饭祭奠。扫墓后,人们在坟山上娱乐、打猎和野餐。罗甸县南部红水河一带,“三月三”又称“枫叶节”。北部坝王河一带,因气温较低,此时枫叶尚小,未能着色,以三月十三日为“枫叶节”。节日这天,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
此外,家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做花糯米饭吃。青年们到山坡上吹木叶、唱山歌。如遇上称心如意的对手,晚上便相邀到布依村寨,通宵达旦地对歌。临别时,主人家用芭蕉叶包着花糯米饭和鸡腿肉分送歌手,作为节日的礼物。贵州望漠县布依族传说三月初三是“寒日”,吃了狗肉可以驱寒。此日有条狗请客的习俗。
贵州安龙县部分布依族传说三月三日是影“山神”的生日。人们为避免山神放出蝗虫伤害庄稼,确保农业丰收,旧有扫寨祭山神的习俗。“三月三”这天,人们到村寨山神坛前摆设雄鸡、刀头等供品,还要杀一头狗,将血洒在纸旗、纸马和寨子进出要道口的石头上,然后由“老魔公”及其他人员携带淋有狗血的纸旗,纸马到各家各户扫除妖魔鬼怪。各家大门口要设置一张长凳,凳上摆一只装满清水的“水碗”和一只装有瓦砾石粒的碗。“老魔公”在大门口咒念“魔经”,打几个“农阳卦”,再将瓦砾石粒向这家房屋内乱撒,将水碗的水四处乱泼,掀翻大门前的长凳,扣起水碗,意为扫除了魔鬼。
最后,给这家插上沾有狗血的纸旗、佳上纸马,另赴他家去扫。村寨住户都轮扫完毕,“老魔公”口到神坛,将收扫的妖魔鬼怪集中镇压于神灵之前,然后全寨男人于神坛处就地会餐,称为“陪神吃饭”。该县德卧镇称“三月三”为“赶毛杉树”,又叫“毛杉树歌节”,为期三天,聚会者达数万之众。
云南罗平八达河一带的布依族的三月三日,是男女青年唱歌对调的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来到河边听青年们唱山歌,观看孩子们比赛划竹排、打水枪。有的人家还给孩子做花糯米饭分送到边和寨旁;有的则用小花布口袋装上鸡蛋和各类食品,供玩耍和参加比赛活动的青少年吃。
罗平牛街的布依族男女青年则要在这三天中,举行盛大的游山、对歌和交友活动。方圆几十里的各族青年,届时也来到马把山腰一带,参加和观赏这一传统的赛歌对调活动。歌手们可以在这样的场合中大显身手,凭着即兴作诗吟唱的天才,能和对手连唱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有许多男女青年通过这些活动建立了爱情关系。
三月三各民族的不同习俗。
1、壮族三月三。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2、侗族。
侗家传说,古时侗家的原始属地总是以桐树开花时为插秧节。但有一年桐树没有开花,结果误了农时,只好逃荒到报京一带,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到三月初三人们便吹芦笙唱歌,走访亲友,并相互提醒该忙农事侗族,多于节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
3、瑶族。
于节日杀猪祭社神、山神,吃黄糯米饭,各寨三四天内不相往来。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并将捕获的野物鱼类按户分配,共享收获的欢乐,后云集于广场,唱歌跳舞,欢度佳节。
4、布依族。
三月三日,是布依族较为普遍的传统节日,俗称“三月三”。节日来源与活动内容,随居住地区不同有所区别。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一带布依族将“三月三”又叫“祭地蚕”,俗称“地蚕会”。
5、畲族。
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传说,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起义军抗击官军围剿,以乌稔果充饥而军威大振,于三月三这天突围成功,连战连捷。畲民为纪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乌米饭,集会对歌。
民族传统节日篇九
二月二又称会亲节,是畲族仅次于春节的传统节日。
主要流行于闽东的福鼎、福安等县。所谓“会亲”,系指原由福鼎双华、福安坂中分炉至浙南、闽东各地的畲族于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举行会亲活动。福建双华“会亲节”规模最大,遐迩闻名。节日这一天。畲家门前都升起白底红边的三角形族旗和颇似古时“华盖”的圆伞,从双华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装打扮回到祖地会亲。人群熙熙攘攘,歌声笑声不绝于耳,宁静的山村顿时成欢乐的海洋。特别是夕阳西下,夜幕降临,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昼,增添了节日的热烈气氛,歌会进入了高潮,人们引吭高歌,嘹亮的歌声在山野回荡,越唱兴致越浓,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返回目录。
二月二龙抬头的禁忌。
1、出嫁女儿,忌在娘家过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之日不能回娘家的原由,主要是在古代因为小媳妇新婚后,到二月初二的时候便不能住在娘家了,而婆家人为了让小媳妇早日回婆家而流传出来的俗话。演变到后来,若是小媳妇一直在娘家住,婆家人会在二月初一就把小媳妇接回家去。按照旧社会的风俗,刚新婚的小媳妇年前年后都必须在婆家伺候公婆与丈夫,到了正月十六以后的日子可以暂时回娘家住,当作是休息日,但只能住到正月底,过了正月必须回家。因为二月二以后就是民间的春耕了,还得下地干活。
2、忌在娘家分娩。
在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思想下,在古人看来,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就等于是男方的人。而妇女生小孩肯定是要见血的,产后还会有一些恶露排出体外,所以在古人看来是非常污秽的事。女人回娘家生小孩等于把“霉运”带回家,而二月二龙抬头这天是等于把好运带回家的,与之相冲,所以妇女不得在娘家分娩。
3、不动针线,不用剪刀。
在我国古代,龙被古人看作是神圣的象征。“龙头衔”这天因此多了些禁忌,以防伤害到苍龙,影响全年的运气。妇女们在这一天是禁动动针线和剪刀的,因为苍龙在这一天会抬头观天下,使用带针带利刃的东西会刺伤龙眼。而在妇女起床的时候,嘴里一般都会念叨这么一句“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4、忌说“吃醋”
在我国中原诸省的方言中,因为“吃醋”都被看作是“妒忌”层面的含义,到了二月二因为本身这个节日就是喜庆的,所以当时人怕小心眼儿影响吉利,于是就把“忌讳”叫做“醋”,而用忌讳就是吃醋的意思。
5、忌洗衣。
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
6、忌推磨。
这一天忌推磨,以免压住龙头。河北新河、山东滕县都忌当日磨面,怕压了龙头。山东东明一带在二月初一下午就要把磨房打扫干净。把磨的上下扇支起来,禁止使用。因为当地人认为石磨是龙头,因此龙头节就要把龙头抬起来。一直到现在、尽管磨面不使用石磨了,但到这一天。所有的打面机坊都要停止工作,怕“研烂了龙头”。
返回目录。
二月二吃什么。
饺子。
饺子有的形似元宝,有的形似耳朵,龙抬头这天吃饺子称之为“食龙耳”。“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即馅中有肉又有菜,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
炸油糕。
在北京、天津等一些地区,人们有在春龙节这天吃油炸糕的习俗,称之“食龙胆”。油炸糕色泽金黄,被称作龙胆是很形象的。做法是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春饼。
立春之日讲究吃春饼,而过二月二同样讲究吃春饼,立春吃春饼叫做“咬春”,而二月二吃春饼则叫做咬“龙鳞”,是因春饼圆且薄的形状好似鳞片而得名。二月二吃春饼的习俗源于清代,饼内卷入酱肘子、猪头肉、樟茶鸭等肉食以及韭菜、萝卜、豆芽等蔬菜。
驴打滚。
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豆沙馅儿的驴打滚外形圆润,有“财源滚滚”的吉祥含义。
面旗子。
农历二月二,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传统习俗。所谓面旗子,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长、宽3-2厘米。将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热炒制就成炒面旗。
面条。
北方人喜欢在二月二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而得名。相传明代御膳房里有位厨师,在立春当日,做了一种细如发丝的面条,宛如龙须,皇帝胃口大开,龙颜大悦,赞不绝口。从此,这种炸制的细点便成了一种非常时尚的点心。二月二食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爆米花。
当年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此事惹恼了玉皇大帝,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有条黄龙却违背了旨意。玉帝得知后,把它打下凡间,压在舍利塔下,玉帝说如果想回到天庭除非“金豆开花”。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突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崩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炒豆子。
二月二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每年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前来浪会的人们买大黄梨拿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猪头。
农历二月初二是老百姓的传统节日,有“龙抬头,吃猪头”的习惯。人们纷纷购买猪头肉,希望新年有个好兆头。
葱饼。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也有人用饼卷上合菜吃,意谓合龙头。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馓子,谓之“啃龙骨”。
炒面。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乡一带,每逢农历二月初二,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家家户户都吃炒面条。炒面条是将面条扯成一小段一小段的,再与肉丝、油豆腐丝、春笋丝、青菜等混合在一起炒。因炒熟的面条外形像虫,寓意大家合力把虫炒熟并全吃掉了。
撑腰糕。
江浙沪地区在二月二这天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有把腰撑住的寓意,意思是吃了糕,当年里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芥菜饭。
二月二这天有吃芥菜饭的习俗。当地方言里有一句合辙押韵的俗语,意思是这天吃了芥菜饭,一年都不会得皮肤病,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因为芥菜里富含的维生素和叶绿素有益于皮肤。
返回目录。
民族传统节日篇十
藏族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礼俗节日等都带有鲜明的高原印记。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是藏族同胞的生活必需品。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自酿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饮,食物多为肉制和奶制品,且爱吃风干的牛羊肉。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基诺族寨。
步入基诺族寨,可以看到绿树鲜花丛中点缀着嶙峋怪石,一幛幛基诺茅草屋错落有致,仿佛走进了滇西南山峦起伏的基诺山区。基诺族寨建有基诺族大公房、民居楼、粮仓和太阳广场。基诺族有着丰富的文化,同时能歌善舞。在表现基诺族太阳崇拜的太阳广场上,欢快热烈的“太阳鼓舞”鼓声雄健浑厚,舞姿轻快活泼,是基诺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一项活动。
拉祜族寨。
拉祜族寨内建有拉祜族茅草房、大公房、教堂、牛棚以及葫芦广场。位于拉祜族寨中心位置的葫芦广场形似一只硕大的平面葫芦,中心有一组石雕葫芦。传说拉祜族的祖先源于葫芦,因此葫芦广场表现了拉祜族的祖先崇拜观念。拉祜族寨中,葫芦笙悠扬婉转、口弦声余音绕梁,表现拉祜族劳动场面的“丰收摆舞”充满欢腾和激情,使人难以忘怀。
布朗族寨。
布朗族寨内建有民居、鬼神广场等建筑。鬼神广场表现了布朗族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广场中央竖立着布朗族的图腾,同时,广场也是布朗族祭拜神灵和表演歌舞、习俗活动的重要场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族传统节日篇十一
关于火把节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听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说: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体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间收税。由于人间闹灾害而歉收,人们交不起租税,人间有位能吃铜铁的大力士俄体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发洪水想淹殁地上的人类,但洪水被人们战胜了。天神又放出各种害虫到人间来吃百姓的庄稼,俄体拉巴和大伙儿围在火塘旁商量治虫的办法,无意中发现一只掉进火塘里的虫很快就被烧死了。于是,俄体拉巴就组织大伙儿举火把烧虫,最终战胜了虫害,夺得了丰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节。
火把节对彝族来讲就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所有节日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在整个的节日过程中所有的彝家,人不做饭,只吃肉、喝酒。肉叫“砣砣肉”是剁成一块块的猪肉或羊肉煮熟,沾上盐和辣椒粉吃。酒叫“杆杆酒”:用细竹子掏空了杆子插在酿好的米酒中吸着喝。
彝族过火把节时,一到夜晚,各村寨即点燃火把,炬火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颇为壮观。彝民用火炬照田,占岁丰收。民间传说,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要杀猪宰牛祭神;有的地方每户要抱一只鸡到田里去祭“田公地母”。民间认为,火把可以驱鬼除邪,故点燃火把后要挨家挨户走,边走边往火把上撒松香,谓此为“送祟”。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射箭、拔河、打秋千等。路南石林圭山一带的斗牛、摔跤比赛尤为闻名。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并将经挑选的膘肥体壮的牛牵到会场,群众身着节日盛装前来观看。届时由一有威望的人宣布比赛开始,于是锣鼓喧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赛场四周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在万众欢腾中,参赛者将一头头滚瓜溜圆、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会场,接受裁判员的检验过目。裁判员一声令下,主人按照事先选择的对手,将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翘角,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挖,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优胜者可获得场边标杆上挂着的球形彩红。斗羊是最好玩的,羊的前半身都被剪去了羊毛,只留下后半身和尾巴。
火把节期间另一项重要比赛是摔跤。参赛者身穿短裤,赤膊上阵。开始时互相拥抱,以示友好。裁判员一声令下,便相扑角力,奋勇拼搏,最后以把对方摔倒、双肩着地为胜。比赛场面极为壮观。一处摔跤,八方相聚,盛装的群众从四面围观,欢呼喝采。小伙子们背着大三弦,带着竹笛;姑娘们背着自己精心绣制的花挂包,赛前赛后,奏起欢乐的乐曲,跳起欢乐的舞蹈,使比赛充满热烈的气氛。
火把节又是青年男女交往,选择配偶的良好机会。节日期间,他们共举火把为嬉,并欢聚于山间田野,举行簧火晚会。青年男女在篝火下相互弹唱,尽情歌舞,彻夜不息,从中寻求自己心爱的对象。斗牛比赛中的优胜者和摔跤能手,往往成为姑娘们所追求和爱慕的人。
民族传统节日篇十二
我国的少数民族体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风采独特,经历了几千年的从蒙昧到文明的进化过程,负载着少数民族人民崇高圣洁的纯真、奋力超越的意志和崇拜自然的祈祷与愿望,少数民族体育不仅只是少数民族人民感情宣泄,劳动、战斗技能的演习,愉悦游戏的本能反映,而且包含着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宗教与体育等诸多因素,并与少数民族人民祈求丰收、庆祝胜利等皆有关系。要开拓和发展我国少数民族体育,就必须要深入其中琢玉求珠,去除那些不健康、不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成分与色彩,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与人们的需要,为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而今,当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是发展的动力,尊崇科学是时代的精神,只有科学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与体育焕发新的活力。使其符合了现代文明的要求与人们健身娱乐的需要,从而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和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结合几年来在少数民族学校的体育教学经验,根据少数民族少年心理生理特点,我认为,进行少数民族儿童体育训练时,应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
一、注意加强思想教育。
当今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中的宠儿,一般均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而体育训练的本身较为艰苦,需要有顽强的意志品质,因此,对少数民族少年的体育训练要经常地反复地进行思想教育,启发自觉训练的积极性,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培养刻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
二、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少数民族儿童少年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森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训练练习,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痒,完成训练任务,提达到更高地提高人民生命价值的目的。高运动成绩。在训练时,也要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等地面上反复进行跑跳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软骨的受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环境场地进行训练和练习是不可忽视的。
三、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少年的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显现。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我们在教学中重点强调采用“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和练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少年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博出量和每分博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少年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逐步提高运动成绩。训练中不宜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以免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肌增强,短时间内成绩会提高很快,但心腔较小,会缩短运动寿命,拔苗助长,训练应从长远观念考虑。
正确地把握少数民族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运动心理阴影的重要前提,因为从体育锻炼的心理素质要求来看,开朗活泼、勇敢参与、积极进取,才是一个成长良好的人所应有的,任何的消极、被动都无利于人的正常身心发育。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体育运动对于他们的成长无疑是极端重要的。另外,从人体生理和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机体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活动具有生物学的含义。所谓“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也就没有生命。然而体育运动心理是受着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的,特别是来自于家庭、社会,以及人自身的一些消极势力,是足以在未成年的小学生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阴影的。我们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任务就在于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以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忍不拔、勇敢顽强的心理素质,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精神”的最终目标,为21世纪的中华民族培养出体格强健、心理素质过硬的一代少数民族新人。
围绕少数民族学生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心理阴影的问题,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一种积极的态度,不能视为小问题,或个别现象,而不加以重视解决,更不能对存在心理阴影的学生采取简单、粗暴的公开批评,因为这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非但阴影无法消除,反而会有扩散之危险。
如何行之有效地帮助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消除运动心理阴影呢?本人认为,既要点面结合地抓,又要因人而异地教;既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心理疏导,又须正确无误地给予技术指导。
所谓点面结合地抓,那就是要让学生普遍地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教师每个学期都应坚持上一两节,甚至更多一些理论课,从道理上向学生讲讲体育锻炼对于身体发育、智力发展、性格形成、精神陶冶等方面的意义;讲世界体育的发展;讲今天我国体育的伟大成就等等,以此激励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另外,在每堂新课也不妨结合体育界的新人新事,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例如,上短跑课可以可以讲讲美国的刘易斯,上长跑课也提提中国的“马家军”,让学生们在心中树起榜样,激励他们克服消极因素,积极投身体育运动。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还应努力营造一种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气氛。小学生毕竟还是小学生,只有让他们快乐地学,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针对性地结合游戏开展有趣味的体育活动,创造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消除心理阴影积极投身于热烈的大集体中。然而,只是面上的工作还不足以消除部分学生的运动心理阴影,作为教师一定要深入到每个具有心理阴影达到学生身边,了解造成他们运动心理阴影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加以心理疏导。例如,对于保守型的少数民族学生,要根据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他们在体育方面的上进心,找到他们的闪光点,时时根据他的实际能力,给他提出新要求新任务,并且在需要学生演示动作时找他出来,客观上给他显示自己的机会,多给他赞扬,刺激他的荣誉感和上进心,从而改变其保守的心理。
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对于消除学生运动心理阴影是极有效果的。因为对小学这个年龄的学生来说,运动机能的差别在后天培养上的差别还不是非常明显,成绩的高低,关键问题乃在于心理的影响。但是对于一些少数民族学生仅有心理疏导还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在练习确保其动作的正确性、安全度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例如,对于“小心型”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师应该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拘束的心理反应,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练习多加注意,多予以必要的技术保护,特别是在一些器械项目上,教师站在一旁,包以一个信任的目光,一句勉励的话语,对他们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心理安全点,会提高他们的动作成功率,从而组逐步消除紧张的心态。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只运用各种手段,多种途径,努力帮助存在运动心理阴影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利于这些学生身心的正常成长,甚至还能造就出一些难得的少数民族体育人才。例如,我上过一个五年级班的课,其中有一个少数民族男孩在速度协调型项目上天分极高但是他却偏偏存在运动心理阴影,所以成绩总是不高不低。分析起来,原来这个学生在家只是独生子,从小骄生惯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运动。家人在任何事情上多满足他,他什么都不缺。惟独在学习上,缺乏乐情,对任何事都提不起劲,属于“懒惰性”和“保守型”的综合表现。面对这块天生的运动好料子,作为体育教师,我深感可惜。于是我开始设法帮助他消除运动的心理阴影。先是了解掌握他的优势项目,比如跳绳。在课堂上有意多让他作表演,并多次赞扬他的表现,以激发他的荣誉感。其次利用课余时间与他家长进行思想上沟通,使家长同意他参加学校体育兴趣小组。开始他总想偷懒,我就监督他不让他有偷懒的机会,又多方指导他,他提高很快,他惊奇发现自己的进步。平常,我时常与他谈心,让他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弱点,终于使得他有了较大的热情投身到训练只,并在当年学区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跳绳冠军。从此,他渐渐地克服了自身的懒性,在学习上也有了较大的进步。
体育锻炼是人类获得自身健康的一种高级形式。毛泽东主席在建国之初就发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今天阔步迈向21世纪的中国更需要一代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良好的跨世纪少数民族人才。让我们从少数民族的小学生抓起,培养起一代有良好身体素质、竞争意识、进取精神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民族传统节日篇十三
1、肥料是土地的宝贝,汗水是丰收的蜜汁。(维吾尔族)。
2、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无成。
3、天无一月雨,人无一世穷。
4、夏天多流汗,冬天少挨冷。(蒙古族)。
5、不担三分险,难练一身胆。
6、小人记仇,君子长志。
7、见强不怕,遇弱不欺。
8、人争气,火争焰,佛争一炷香。
9、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10、当废墟上的国王,不如当果园的园丁。(哈萨克族)。
11、水深难见底,虎死不倒威。
12、有一份耕耘才有一份收获。(朝鲜族)。
13、不怕路长,只怕志短。
14、不磨不炼,不成好汉。
15、辛勤劳动的人,双手是万物的父亲。(哈萨克族)谚语。
16、不怕山高,就怕脚软。
17、劳动会给明天带来欢乐,团结会给明天带来胜利。(哈萨克族)-谚语。
18、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
19、不怕学不成,就怕心不诚。
20、天不生无用之人,地不长无名之草。
21、金钱是一天的财富,劳动是用不完的财富。(柯尔克孜族)谚语。
22、好逸恶劳千金也能吃空,勤劳勇敢双手抵过千金。(纳西族)。
23、艰苦的劳动会迎来战斗的喜悦,辛勤的汗珠换来连年的丰收。(柯尔克孜族)谚语。
24、人往大处看,鸟往高处飞。
25、清洁是健康的基础,劳动是财富的基础。(哈萨克族)谚语。
26、雨水使大地青绿,勤劳使人敬佩。(柯尔克孜族)。
27、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28、山高有攀头,路远有奔头。
29、不下功夫是得不一果实的。(锡伯伯族)。
30、不劳而获的珍宝,不如劳动得来的羊羔。(哈萨克族)谚语。
31、人怕没志,树怕没皮。
32、别人给的饭能饱一天,自己劳动得来的能饱一年。(哈萨克族)谚语。
33、财富的父亲是劳动,财富的母亲是大地。(哈萨克族)谚语。
34、冬不节约春要愁,夏不劳动秋无收。(锡伯族)谚语。
35、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36、人起心发,树起根发。
37、木尺虽短,能量千丈。
38、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39、人不在大小,马不在高低。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40、只要自己上进,不怕人家看轻。
41、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
42、劳动好,生活才会幸福;水草好,牛羊才会肥壮。(塔吉克族)谚语。
43、浩瀚海洋,源于细小溪流;伟大成就,来自艰苦劳动。(满族)。
44、偷窃得来的财富有腿,劳动得来的财富有根。(哈萨克族)谚语。
45、愚蠢的人幸福是钱和官,聪明的人幸福是劳动和贡献。(哈萨克族)谚语。
4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7、人要心强,树要皮硬。
48、只有上不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
49、人凭志气,虎凭威势。
50、狩猎才能得禽兽,勤劳才能有收入。(鄂伦春族)。
51、春季多流汗,秋季歌儿唱不完。(柯尔克孜族)。
52、水往下流,人争上游。
54、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55、人有志,竹有节。
56、人老心不老,身穷志不穷。
57、劳动暖身,空话冷心。(壮族)谚语。
民族传统节日篇十四
1、这样感人肺腑的故事很多很多,大地无情苍天落泪人间有爱,我们伤感着也被感动着。
一位网友这样说: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篇神奇的土地!我从没像现在这样,更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勤劳、善良、无私、热诚的人民,热爱我们的政府--每当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的政府总是全力以赴,不惜牺牲任何代价来保护,来拯救我们国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没像现在这么强过,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自豪和骄傲!我每天都生活在感动中,生活在希望中,生活在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中。
2、地震来时,一下搀扶,一声问候,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句叮咛,都是那么的温暖。
有时候感到,生命是一种感动,我们为之而泣,为之感伤,为之满怀着感激,生命没有自身完全的延续,只有为了爱而存在的延续,就像我们爱我们的孩子,还有,每一份来自周围你认识或者不认识的爱着你的人们。
我们用爱呼唤着希望,而生命的顽强却也在废墟延伸着,在其中,有这样一些细节组成了令人感动的表情,让我们对战胜这次自然灾害信心倍增。
4、献给坚强的中国:当风雪阻断归路,我们彼此取暖!当主权面对挑战,我们亮出利剑!
当圣火遭遇屈辱,我们义无反顾!当病毒吞噬生命,我们用爱弥补!
当列车冲出轨道,我们竭诚互助!当震撼撕裂大地,我们开山辟路!
勇敢面对磨难,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加油,同胞!加油,中国!
让我们都来尽一分力!!
祭汶川地震逝去同胞文。
浩荡宇宙,悠悠华夏。临改革三十岁,值西开整九载,先有雪灾压岁,后有肆虐,转眼火车脱轨,灾害连连,以逞淫威。
时至初夏,波澜微惊,百姓仰首,万众护炬,齐迎奥运。怎诚想,风云骤变,五月十二,地陷山崩,江河失措。汶川震中,惊我十数亿众;四川告急,地动撼我华夏。
同胞顿陷水火,死噩梦魇不断。伤亡者众,失踪者众,哀号者众,求救者众,失所者众。人民总理临阵指挥,每有危机立决,数万兵众参战,凄凄哉天地相欺,惶惶乎人神共泣。国有大难揪心处,同胞生死攸关。惨烈烈救灾现场,冷寂寂血腥面容。
家园不在,交通阻断,高楼倾倒,繁华崩塌,风光难寻。刚才是羌人天堂,转瞬成炼狱无常。刚才是笑语相欢,转瞬却阴阳阻断。叹天灾地祸之无情,悲命运逆转之快速。
汶川告急,路断梦难续,灾民求救,食无命难保。唯我敢死之空军,五千米凌云神降,以手为钎,逢山辟路;以骨为器,肉身相搏。天地间感人心者谁?人世间痛人心者何事?从成都到汶川,从北川至青川,从绵竹至绵阳,从茂县到彭州,血肉挫开屏障,冲锋舟撕开死寂,幸存者热泪盈眶,怎一个“情”字了然,怎一个"痛"字了得!
亲朋音容在,生死两茫茫。泪眼相看,心神俱伤!看同胞死难,任是铁人也断肠;殓孩子群夭,怎叫天地不号哭!悲哉,哀哉!
一点希望,百倍努力。十万驰援,世界同往。每有生命迹象,便有感人事迹,看儿女相携,悲母子同伤,哀夫妻相隔,叹情侣相扶,危难关头,既使赴死,也让美德张扬,情爱彰显,大义留世。人说生命脆弱,也有生命顽强,有救人者逝,换濒死者还,舍我一人生命,救同胞于危难。逝者难追,精神难灭,青史铭刻,大爱永存。
数万群殇,国之大难,定为国哀。设祭为坛,祈佑中华,迈过难关,终得隆昌,前有仆者,后有继者,死难之所,终成花园。诚如想,逝者可安息,幸者可欢笑,但得国泰民安,终至和谐发展,世界同喜。尚飨!
废墟上我们祈祷新生,国旗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悲伤。
从国家的心脏,到边远的布达拉宫广场,她在激扬的国歌声中升上旗杆的顶端,然后缓缓地降下,在这片国土上哀哀地飘扬。在天安门,在最著名的学府,在豪华的写字楼前,在最偏远的山区小学,国旗都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她的悲伤。
国家也许从未像今天这样悲伤。
在中南海怀仁堂前,这个国家的主席,带领他的同事,在静默的三分钟里,低下头颅,沉痛哀悼。大街上,广场内,胡同里,办公室,火车站,股票交易场所……这个国家的普通民众也低下头颅,来表达哀伤。
汽笛和警报在我们繁衍生息的土地上一声声鸣响,那是这个国家能够发出的最高亢的悲号,也是我们聚积起来的悲伤在上空席卷,爆发和回响。
然而,国民却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拥有力量。
国旗曾为伟人而降,国丧总为伟人而设,但今天,59年以来,共和国的国旗第一次真正为普通国民而降。也是第一次,以国家仪式,来表达我们每一个个人的悲伤。这不仅仅是国家意志,更是人心所向,让每一个国民,今天都能表达自己的哀痛。
发生在今天的这一幕,前所未有地彰显着国民的价值和分量。我相信,那不仅仅是3万多名遇难者叠加起来的重量,同样是每一个国民应有的分量。
这种分量,源于对生命的崇敬和信仰。在这个国家走过许多坎坷,穿过层层历史迷雾之后,我们终于在她的体内,日益清晰地触摸到这种信仰。我们渴望着,这种信仰,能因为这场灾难,经由这场仪式,潜入一个国民的心间,植入一个社会的肌理,也溶入一个伟大国家的文化血脉。
正因为这样,我们相信,在那块正流血流泪的土地上,在那凄凉的废墟之上,也许正孕育着这个国家新的希望。
废墟上,让我们祈祷新生。
也许这会是一个新的机会,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个国家和她的国民。我们此前总是抱怨这个国度丢失了道德和准则,总是痛心这里扔掉了种种美好的价值而变得无所依托。但是今天,我们发现了深埋在人们内心一座公德和道义的宝藏。13亿人共同举行悲伤的聚会,从最富有的人群,到最贫苦的乞丐和拾荒的老人,从执掌权力饱有财富的精英,到最卑微的常人,他们捐出自己创造的财富,也捐出自己乞讨来的口粮。大地震动过后,蕴蓄在民间最可贵的种子顽强地钻出废墟。也许它们只是短暂地迷失了自己,又也许,只是找不到适合的途径来表达,发育和长大。
也许这会是一个新的机会,让执政者重新体察他们的理念,让抽象的口号一步步化作可感的行动和作为,真正拥抱“人”的价值,找到执政的智慧。从那片废墟之上,今天已经闪耀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性之光。我们期待着,这样的人性之光,将照亮这个国家和政府面前的路途,指引她走向世界、走向强大、走向未来、走向历史。
废墟上,我们祈祷新生。
在那片废墟之上,四川省青川县的一所中学,在已被撕裂的教学楼前,尽管脚下余震不断,对面巨大的山体仍在滑坡,但是今天,人们迎着朝阳,在那根没有被摧毁的旗杆上,震后第一次升起了国旗。他们为死去的同胞降下半旗,祈祷安息。
在那片废墟之上,地震棚里,已经有孩子捧起了书本。
在那片废墟之上,灾民安置点里,孩子们又开始上课了。
劫后余生的农人开始收割庄稼,工厂在筹备恢复生产。在废墟之上,人们将建起新的家园。在废墟之上,也许将站立起一个公民的社会,一个智慧的国家。
废墟上,我们祈祷新生。
爱之光照亮地震的废墟。
前一阵子,你得了风寒,中国的南方就遭受了冰雪!今天,你又咳嗽起来中国的四川就出现了地裂!也许,对你而言,只是几十亿年运行中的短暂休歇!
然而,对人而言,却是短暂生命中的终极毁灭!地球啊,你是我们的美丽家园。可是,你温柔的红颜,却突然变的诈奸。冰雪,暴雨,海啸,地震……千百座房屋瞬间倒塌,无数个生命在瓦砾中残延。天塌了,白天变成了黑夜,周身尽是黑暗连绵!
以我的年龄,应该可以换回他们中的三个或四个可是,哪里有一条赎回你们的路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