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专业18篇)
教案应该注重触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节奏和认知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策略和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尤其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对此作了丰富的阐述。而日本清冈卓行写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一篇审美内涵丰富而且富有争议的美学感想文章,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堂课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无疑,它对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启迪学生的审美悟性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蒙意义。
但是,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完全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是一件并不切实际的事,更何况,不知道是否因为是经过了翻译,这篇文章的部分评论语言显得非常抽象隐晦,不易读懂。因此,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和文本阅读的难易度,把这堂课只是处理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入门课,并不需要学生对文本字斟句酌,也并不需要学生彻底地了解文本提出的“残缺美”这个美学命题,我们只是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一定的审美欲望,丰富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
同时需要做到的是,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也就是说,在这堂课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未必要像传统教学一样强求达成共识,而是能够在民主、开放的以文本为情境的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是审美是没有标准的,更因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信任。
这堂课我们在布置作业 部分还设计了“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这个内容,这些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我们希望短短45分钟这堂课所不能承担的目标能够在我们的引导推动下,通过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得到最终的实现。同时还设计了以“美的随想”为话题的作文,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
一、基本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二、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对文本观点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一、课堂导入 。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请学生来讲述关于维纳斯的有关故事或对于维纳斯的审美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附谈话背景资料: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塑杰作,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赏者从何种角度看,都会获得同样的感受:庄重的妩媚。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颂。圆润的肌肤,平坦的前额、挺直的鼻梁,丰满的下巴、平静而美丽的面容,给观赏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美的强烈震撼。她的表情和身姿庄严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女性特有柔美和妩媚,没有半点的张扬和羞涩,只有纯洁与典雅。
二、感知文本。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并从文本中找出你容易理解或者是你比较喜欢的作者相关评论来说明这个观点,最好还能说说自己的体会。
附课文部分关键语句:
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评论: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2、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3、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对于上述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本着不求甚解的原则,但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作好自己充分的理解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作出的种种疑问和形形色色的理解。譬如,关于“从特殊转向普遍”,我认为,双臂完整的维纳斯也许不会引起人们这么普遍的关注,她会是美的,但她未必引起轰动,而只能仅仅成为一个个例的或是特殊的艺术作品;然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却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人们产生了对于美尤其是残缺美的更多的想象和探究,可以这么说,现在只要一说到“残缺美”这个话题,几乎无人不会提到维纳斯,因而说,维纳斯已经成为了残缺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范,亦如课文所说,“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至于失去双臂而散发着的“神秘气氛”,我也有着我自己的生活体会,我非常喜欢一些画报上经常展现的江南古镇,没去之前,经常在梦里来到那儿,但是去了其中的四大古镇之后,这种对于古镇的神往之情消淡了不少,也许就是原本神秘的感受不再存在了而已。
三、对话争鸣。
问题: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
问题: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独立思考2分钟,相互讨论3分钟)。
然后,学生和老师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鉴于学生艺术欣赏的阅历有限,学生的观点有可能相当不成熟,甚至也会闹出笑话,教师应该充分地估计到,应该耐心地倾听,更应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想法。
生1:……。
生2:……。
生3:……。
……。
师:说实在的,要我来作出选择,我会觉得两难。有的时候,当我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我确实会产生无限神秘的遐想,为之迷醉;同样是作为法国卢浮宫珍宝的胜利女神,虽然缺失了头颅,但依然从她的羽翼飞张的英姿上可以尽情想象她脸部高傲神圣的神情;还有我1994年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去,拜谒了那里的卢舍那大佛,大佛的手部与腿部均已残缺,但这却使我读懂了历史沧桑;但有的时候,当我看到原本残缺的秦兵马俑被修复后完整地站列在一起,我也觉得重又感受到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势和历史曾有的辉煌;又如同样作为古希腊作品的掷铁饼者,它的完整,使我感到了力量与健美的震撼。其实,不仅仅是雕塑,建筑也是如此,我去过北京,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在圆明园的残柱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所流淌着的耻辱,有人提出要修复圆明园,我觉得这是对圆明园历史深度的解构;但是当我来到紫禁城,也就是故宫,我却庆幸它是保存得如此完整,让我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建筑的精华;音乐也是这样,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音乐发烧友,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特意让我听一段古筝曲,这段曲子演奏得不完整,因为刚弹奏了几十秒,一根弦断了,琴马也飞了出去,掉在地上,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录音师都把它录了下来,确实,我听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一种美,至今那弦断的激越的声响和琴马落地的声音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但是,完整的音乐作品也常常令人消魂,譬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就相当完整,小提琴和乐队的倾情演绎就让我更深地领悟这个美丽凄婉的悲剧背后的爱情魅力……所以,我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常常想到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美是难的。(根据发言,同步展示相关幻灯图片)。
附师生、生生对话相关背景补充材料:
残缺美方面。
1、雕塑:法国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和《思》。
2、绘画: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这虚实相生法的关键即“无画处皆画”。例:马远的《寒江独钓》,不画山,不画水,只画垂钓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了为了突出超脱尘世、不向世俗低头的隐士形象;齐白石的虾;古代的没有马缰绳的牵马图。
3、建筑:已经残破不堪古罗马的大角斗场;修复的长城与残缺的长城。
4、书法篆刻:书法中的飞白;许多篆刻者在成章后,会用刀将四周石边敲去少许,盖出的印就不再是规则的几何体,而变得残缺不全。这也是追求美的一种方式。太整齐完好反而显得呆板,稍有残缺反而使人觉得自然、生动,给这传统古朴之物增添了生机。
5、文学:莫泊桑的《项链》,当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
6、戏曲:开门;骑马;
7、人物:李白;苏轼;阿炳;贝多芬;
完整美方面:
1、同是古希腊的不少雕刻作品如《掷铁饼者》等都是很完美的,它们缺失了手或其它什么,则会使人难以接受的。
2、米开朗基罗的所有雕塑作品,都可以说是无比完整的,如《大卫》,他雄浑的体魄,健壮结实的肌肉,深邃迷人的眼睛无不令我们身心一悦,惊叹这令人赞不绝口的绝世之作,可以说这也是美的。
……。
四、课堂总结。
经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同学欣赏完整的美,有些同学欣赏残缺之美。苏格拉底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的标准是无法确定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其实,今天,我们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种美,欣赏到了哪种美。今天这节课,我并不要求我们之间非要达成共识,我只是诚挚地希望我们通过这节课有了自己对于美的初步认识和欣赏美的兴趣。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关于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等,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五、布置作业 。
1、课外阅读《谈残缺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两篇文章及部分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中国音乐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地之灵----东西方经典建筑艺术的魅力》史建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以“美的随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思考,字数不限。
上了这堂课后,感觉还比较满意,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真诚的对话交流是语文课堂教学顺利或者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任意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学生的个性化的想法,不能任意抬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然的话,语文课堂教学充斥的往往便是灌输,便是沉闷,便是虚假的师生合作,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通过真诚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启迪学生的学习悟性。这堂课刚开始的时候,气氛并不是很活跃,当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维纳斯的审美感受的时候,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她觉得维纳斯不美。面对这按惯例看上去并不是很“配合”老师的回答,我并没有回避,因为我觉得她说得是真话,这跟学生自身艺术欣赏阅历的限制和东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有关。那么怎么化解这个难题呢?我从我自己实际的艺术欣赏经历出发,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譬如欣赏音乐,其实我读中学的时候,一开始听书上经常称道的西方古典音乐,总是提不起兴趣,也难以听出其中味道,当时喜欢的都是流行歌曲,但后来慢慢喜欢听中国的古典民乐,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再去慢慢接触西方的音乐作品,觉得自己现在也喜欢上了很多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舒曼的《梦幻曲》和圣桑的《天鹅》等。所以,我就赞赏这个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她以后能尝试着多去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雕塑,还有音乐、建筑、绘画以及书法等,慢慢走近艺术欣赏的殿堂。
同时,上好一堂语文课,我觉得教师还需要以文本为情境,充分投入自己来自阅读、来自生活的切身体会,这样就才有激情,这样就更能使对话得以真诚、流畅地进行。在这堂课上,我的不少例子都直接来自于自己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如北京圆明园、长城,河南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古筝的断弦等,我本身就很喜欢艺术,因而,我觉得我在谈自己想法的时候,我就充满了一种激情,一种交流的真诚渴望,也因此,我觉得这堂公开评比课上下来,虽然开始有点紧张,但后来就很放松,而且一点也不累。
当然,我对于这堂课的把握和处理肯定存在着自己的一厢情愿之处,也一定有疏漏之处,我非常渴望听到来自评课老师和听课学生的意见。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真的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三
题记: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本文的意义在最终的解读重达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首先,我让学生们在通读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冈卓行的观点及理由。一位学生回答的好:“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理由是: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我马上对他的观点回答的正确以及引用原文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加以肯定,然后继续追问:"那么作者为何偏偏认为'丧失的部分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位学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确。”接着,我启发性地说,“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同学不这样认为?难道中只有是失去双臂,身体其他部位行吗?有异议的同学不妨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众说纷纭: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鼻子……”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一头秀发……”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腿……”……
每一种说法,学生无不捧腹:每一种说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学生的观点与理由引起同学们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我认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眼。因为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女郎,更需要两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她若失去双眼,同样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这是怎样一双明亮而又硕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为纷飞战火所弥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掌声停歇,我欣慰地说“这位同学说得好,很有见地,此所谓百家争鸣,只要能自圆其说,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还没说完,另一位学生站起来抗议道:
“老师,同学们,维纳斯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体某一部分呢?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苹果是托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荷锄回归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燥的战士?再说,请大家,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教室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掌声迭起,学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这位学生的发言把戏争议推向高潮。我见时机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总结道:“这位同学运用的是逆反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师既定范围,而且反驳有效!同学们,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这种能力与胆魄。“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我提出了着个问题。此时学会的思维也被调动激发起来了,有的人为“残缺是一种美”,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两方观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此时机成熟,于是我说到为了更好锻炼大家的思维,并且更为深入地讨论“缺残是不是一种美”我们采取辩论的形式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同意。
此时我们的课堂好像变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我的角色也完全转变成为本次辩论会的主席,同学们也思维分组的成为了本次辩论会的参赛队员,而在场的听课专家老师无疑是本次辩论会的评委。一场辩论即将展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会的主席,艺术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以下两方同学的观点:
正方:我们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赞道“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的残缺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领略到了残缺的美,如果将这种美加以延伸的话,残缺的美是一种种朦胧的美,是一种神秘的美,同时也是一种虚无的美。这是我想到老子的话“微妙玄道,深不可测”还有“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这便是神秘与虚无,每一种生命都是从无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学将从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来透视其美。这好似“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的`绽放,而它的绽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
《红楼梦》更受欢迎么?如果残缺真是一种美的话,为何不把大卫的头砍掉,把凯旋门上的
浮雕曲调,那岂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维纳斯美么?
反方:维纳斯不美,因为它残缺。
正方:既然你认为它残缺,那么你会把它补全么?
反方:当然会的。
正方:那么你是补一条胳膊还是补两条胳膊呢?
反方:当然是两条呀,如步一条的话还是残缺的。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看过李安导演拍的《卧虎藏龙》呢?
反方:看过。
正方:好,剧中小龙和小虎是一对完美的情人,如果说把小龙比作维纳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维纳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结尾,李安导演为什么让小龙独自跳下悬崖,而没有让两个人都跳下去,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从这一点是来看,残缺就是一种美。
反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你们说的这些只是《卧虎藏龙》中的一个片断,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所获得只是服装、武打等几个奖项,之所以没有获最佳剧情奖,就是因为其结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维纳斯因其双臂残缺,达到一种“无”,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一千个欣赏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维纳斯手臂形状,如果是一个完整的维纳斯还会给人提供这种想象的美么。
正方:对方辩友承认其是完整的形象,人为的去掉其一部分,这是破坏艺术,如果去掉大卫的头,削掉凯旋门上的浮雕,这种破坏当然不会成就其完整的美。
……
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紧张的论辩之中,同学们对残缺美也有各自的认识,至于论辩之中的观点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发表个人观点的欲望,尤其是面对二百多听课的专家老师,敢于从容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维的较量和语言的对抗之中,达到一种锻炼提高。现场热烈的场面,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专家频频点头,已经是对我和学生们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最后让学生动笔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立论也好,驳论也好,学生从容动笔,而且有些同学的文章得倒了在场专家的好评。
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而又愉快中结束了。我认为,对于这节课努力实践了教材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学生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求,教者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自评分析:
本篇课文作为一个自读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读分析并不难,但是对于教者和学生的理解分析却不能停留于此,教者应贵在能带动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较量和碰撞中,从而达以对本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找除本课文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切入引导学生解析全文。启发学生对“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而展开了见仁见智的辩论,辩论中学生们反应敏锐,观点鲜明,让人们领略了辩论的魅力――思维的对抗,语言的较量。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使得大家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而后,又以迁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旁征博引,触摸到许多历史、美术、古代书法、哲学知识等。整堂课围绕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思维而展开,而教者做的恰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对话的环境。正所谓年轻无畏,对于一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轻教师,本节课处理可能过于大胆,但我想在对自读课的学习上,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显得更为重要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1、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2、由插图导入: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5.教师总结。
6.教师引申: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五。布置作业:
2、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象。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五
2、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关键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断臂维纳斯”周位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词句。
二、欣赏导入。
1、多媒体显示维纳斯周位像。
2、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3、教师概括总结。
要点:
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
曲线的变化和稳定。
三、研读课文,探讨观点。
1、本单元是属于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价世态人情。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文中的话概括观点。
明确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四、围绕观点,探讨以下问题。
1、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
2、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3、联系课文中的关键句领悟。
五、具体感悟(小结)。
1、残缺美,形体的残缺并不等于艺术的残缺。
2、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具体实例:中国画的“留白”手法;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唐代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六、运用所学知识欣赏罗丹雕塑《沉思》。
1、多媒体显示罗丹作品《沉思》。
2、教师欣赏示范。
七、感悟美欣赏美。
1、多媒体显示罗丹雕像《掷铁饼者》。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归纳概括:
力与美的结合。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六
课时:1(一课时进行完需要学生充分的预习与教师最充分的准备。教师参阅《青年审美手册》、《美学散步》)。
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授课过程:
一、导入 。
维纳斯:罗马神话中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名为“阿弗洛狄忒”。维纳斯雕像,相传为古希腊艺人雕刻。
二、整体感知。
读课文,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无臂”神秘;
2、“有臂‘的局限;
3、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三、重点语句分析。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2、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3、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四、哲理引申。
1、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2、生活——缺憾也是一种美。
四大美女各有缺陷;美玉微瑕;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五、作业 。
你对课文的见解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过这方面的感悟吗?写一篇小文章谈自己的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七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前准备:
1.幻灯片制作。
2.学生疑难语句收集、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导入 :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2.学生默读一、二、五段,思考上述问题。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教师巡视。
5.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中心,在这节可将要结束之际,我们来朗读一下文中的精彩段落。
五.学生朗读: 。
朗读方法:
合:(第三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第一组:(第五段部分)“比如,也许……像柱支托着。”
第二组:“或者是……是玉笏。”
第三组:“不,兴许根本不是……娇姿的雕像。”
第四组:“而且可以……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合(重复三遍):(第七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六.布置作业 :
1.联系课文,思考:
多媒体辅助。
幻灯片一:
巴米扬大佛。
(配乐)。
幻灯片二:
乐山大佛。
幻灯片三:
胜利女神。
幻灯片四:
维纳斯。
灯片五:
动画维纳斯(配乐播放)。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八
这是我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一口气向学生提出的三个“为什么”。犹如“投石冲开水底天”,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先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进而认识到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之姿;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戴安娜的早逝,则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1.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想像去丰富。
首先,缺憾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预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其次,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或是)搭放在恋人的肩头……”双臂的“无”在人们的想像之中,产生了无数和无穷的“有”,包孕着无尽的梦幻,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因缺憾而激发想像,在想像中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的审美心理过程正是欣赏缺憾美的基本途径。
2.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一是“有”与“无”的比较。倘若当初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你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想像吗?假如有一天维纳斯的双臂已经复原,她还能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较。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里,作者用两个段落的篇幅来进行这样的比较:“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如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等等,“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眼睛、鼻子、乳房的缺损虽然也能激发人们的想像,例如维纳斯的鼻梁上可能有一块污痕,或她的胸脯上可能由于水的侵蚀而产生了许多粗斑、空穴、水孔,乳头被毁掉……而人们在观赏她的总是尽力忽略这些缺损,似乎雕像的鼻梁上毫无瑕疵,胸脯肌肤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还有完好的乳头等等。人们尽可以对这些缺憾通过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但这种想像无一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不能构成“谜”,不能激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义、最富有人性的双臂,才能产生无比美妙的神秘气氛,构成让人们无限遐想的一个“谜”。这一点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虚实相生”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画家认为:实景有限,虚景无穷。“境生于象外”,“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是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在教学中我还举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与今人的本事诗作对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今·佚名)。
后一首诗相传是文革中一位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离家时看到家门口对面有一个麻脸老太婆在煎麻花绞(一种面食,搓成“8”字形,放在油锅里煎)卖。一年后归来,家对面的麻花摊还在,但卖煎麻花绞的却是一位中年妇女,麻脸老太婆不知哪里去了。该“老九”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学生看后大笑。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缺憾美要通过审美经验去理解。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为什么清冈卓行能把维纳斯的美展示得那么鲜明,把缺憾构成美的原因阐述得如此透彻?他的卓尔不群的艺术颖悟力从哪里来?道难不是他丰厚的学养的体现吗?正是这位清冈卓行,以其“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刘真福(缺损中见完整))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我深情地勉励我的学生: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业辉煌时急流勇退,有的影视明星在自己的艺术顶峰时突然息演,还有的体育健将在自己竞技状态最佳时见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种对缺憾美的追求呢?他们以自己事业的缺憾留给人们一个永远成功、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谁说他们不是智者呢?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啊,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艺术如此奥妙,生活原本多彩。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是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国以来所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没有像这次的修订本这样,通过一篇篇美文,向学生展示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甚至构成美的不同形式。仅《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就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缺憾美;《黄鹂》的极致美;《我与地坛》的人性美和哲理美……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既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又是这些课文的难点所在。笔者愿就《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的缺憾美抛砖一块,以期引玉一筐。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九
指导思想: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对象,激活文本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情调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注重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在诵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文情怀。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理念:《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随笔,语言中散发着作者的审美灵气,彰显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残缺是完美的至极,是美的最高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观点在维纳斯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熏陶。“感人心者莫乎情。”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情,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走出艺术直面人生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并结合写作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残缺美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当中的人生缺憾,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观点。2、领会缺憾之美,培养人文情怀。
课前准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声音洪亮)。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这样一张图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同时播放曲子《化蝶》,同学们一下子被图片和曲子吸引住了,表现出很强的好奇感!)。
师:大家知道这个爱情故事吗?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同学们,这个爱情故事圆满吗?
生们:不圆满!(一部分学生)。
生们:圆满!(大部分学生)。
师: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认为它不圆满呢?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双双殉情,结局很悲惨。
师:说得很好,很有见地。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认为它圆满呢?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为蝴蝶,比翼双飞。活着没能在一起,死后却能长相厮守了。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新颖,也很有说服力。不错,人们运用想象弥补了现实世界的缺憾。在文学艺术欣赏中,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手段。日本小说家清冈卓行运用想象从断臂的维纳斯身上发现了无穷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沿着清冈卓行的笔墨一起走近《米洛斯的维纳斯》。(屏幕出示课题)。
师:(出示断臂的维纳斯图片)这尊维纳斯的雕塑虽然失去了双臂,但其他部位却依然给我们以强烈的美感。大家说说它美在哪里啊?大家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生:有光洁的肌肤。
生:俊美的秀颜。
生:丰腴的前胸。
生:流畅的曲线。
生:匀称的身材。
生:高贵的气质。(同学们七嘴八舌,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大家说的都很准确,维纳斯显得高贵、典雅和超凡脱俗。大家从存在中欣赏到了美,而青冈卓行却从维纳斯失去的双臂中,发现了无穷的美感。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寻清冈卓行那独特的视角。
师:请同学们朗读2—3段,理解作者的一个奇怪的念头——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听我口令:抬头,挺胸,收腹,伸出双臂,拿起课本,大声朗读。
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同学们交流观点和看法)。
师:好。哪位同学找到了,大声的读出来。
生: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生:“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以上四位同学在繁杂的文字中,迅速找到有效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字筛选能力。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师生鼓掌)。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位同学的观点整合一下。
生:这恰到好处的缺损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显示了一种“惊人的调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诱惑。
师:太棒了。(师生自发为这位同学鼓掌)。
师:(出示幻灯片:断臂的维纳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维纳斯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复原你心目中的维纳斯。大家讨论,设计维纳斯的造型,到讲台前表演。
生:(思考)。
生:维纳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手抱一个婴儿。(学生做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动作)(学生鼓掌)。
师:大家猜一下,这个婴儿最有可能是谁啊?(学生讨论,我做了一个射箭的动作)。
生:(豁然开朗)丘比特。
师:对,丘比特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阿瑞纳斯的儿子。
生:从维纳斯雕像半裸的形象来推测,我认为应该是刚洗完澡,一手扶着浴室的门框,一手提着滑落的衣裙。(学生做了一个斜靠在门框的动作,含情脉脉)生笑,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生:(一只手撑在腰部,一只手举过头顶,伸向远方。)。
师:怎么看都像国家领导人。(学生大笑)。
师:但大家要记住,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爱和美的神,她不是国家领导人。
生:(两位同学配合)一只手搭在情人的肩膀上,一只手拉着情人的手,含情脉脉的看着恋人的脸。(两位同学按上述动作依偎在一起)生笑,整个课堂沸腾了。
师:我很佩服大家的想象力,和出众的表演才华,建议刚才的几位同学将来不妨向演艺方向发展。
师:(出示幻灯片:复原的维纳斯)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尊更美啊?
生:(不假思索,齐声喊)断臂的维纳斯。
师:请大家迅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找到它的理论依据。(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读出这句话。
生们: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生们:不会。
师:为什么呢?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一只,怎么样?
生们:那是加勒比海盗。
师:大家觉得她美吗?
生们:不美。
师:如果维纳斯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会怎么样?
生:就失掉了它的魅力,就放射不出变化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师:很好!,大家归纳的很准确。看来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生:手。
师:大家讨论:手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千变万化的作用呢?
生:表达感情离不开手。譬如说,拥抱,爱抚等。
生:人际交往离不开手。譬如说,握手,打招呼等。
师:那咱俩就握握手吧。(学生很开心)。
生:衣食住行离不开手。譬如说,洗衣,做饭,写作业等。
师:看来你是一位很勤快的学生。
师:(我伸出手,做了一个请一位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动作)。
生:(那位男生站起来,等我提问)。
师:谢谢你,请坐!我的目的达到了。(那位同学一脸的茫然)。
生:(同学们沉默了片刻,接着爆发出开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师:手的姿势固定了,它的含义也就固定了,从而限制住了我们的想象力,是不是?
生:是。
师: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变得明确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围由无限转为单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艺术作品中维纳斯的缺憾,给我们以不尽的美感和无穷的想象;而生活当中的缺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缺憾呢?好,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走出艺术,直面人生,奏响人生命运交响曲。(出示幻灯片:刘雪手术后的照片,配有文字:“截肢后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帮我找个老师补课。’”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大家觉得刘雪美不美?
生们:(齐声喊)美!
师: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她的坚强,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此时此刻,我想大家心中对人生中的缺憾都有了新的认识;也或许有很多话想对刘雪说。请同学们以“面对人生的缺憾”为话题,或以“刘雪,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师:我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写,五分钟后,找同学到讲台前演讲。(生开始写)。
生:(一男生的板演)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有欢乐,也有忧愁,更有甚者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缺憾。面对残缺人生不断超越自我也许胜与败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不算什么了!不在乎这点肢体的残缺,在乎的是我们能不能经受住这次人生的巨大考验!谁能放下自己的心中的缺憾,就能见到最美丽的彩虹;谁能微笑着想多为他人奉献多一点而不是只顾及自己,就会收到天使意外的照顾。坚强面对一切,勇敢的前进。绝不放弃自己残缺的人生。
生:(一女生的台前演讲)刘雪,你好,当看到你照片的第一眼,我的整个心灵被震撼了。仅仅用“逆境”二字已难以形容你当时的处境。但你却微笑着面对,笑得那样天真,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般地云淡风轻。您醒来后第一愿望:“爸爸,帮我找个老师补课。”让我自惭形秽。或许刘雪你不是所有人中最勇敢的一个,但你却是以最从容的态度面对灾难的英雄。请允许我用英雄来称呼你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吧,因为你的勇敢与坚强,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谢谢你,刘雪,你的坚强给予了我们许多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沉着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危机,会让我们排除万难,走向成功。刘雪,你很坚强,向你学习,祝你早日康复!……(同学们为他们的精彩演讲鼓掌!)。
师:生命中的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缺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信念。
师:(出示幻灯片)送给大家一首诗《残缺也是一种美》,与大家共勉。(同时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我起个头,大家一起朗诵。“残缺也是一种美”起。残缺也是一种美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爱他们吧,残缺不是他们的过错,是因为上帝的不公!爱他们吧,抛弃他们是在亵渎自己的心灵!让我们都来做一棵大树,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片爱的绿蓬。(生朗诵的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虽然“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一生平安,不要留下任何的人生缺憾。(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声音洪亮,态度和蔼可亲)。
生们: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米洛斯的维纳斯》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紧扣语文新课改理念,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时的配乐《化蝶》和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小组讨论最大限度地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鼓励、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筛选、分析和整合语言信息的能力。联系四川汶川地震,插放图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通过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必胜的信念。学生的收获和有所感悟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面对着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舞台了。在课改的大潮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智慧作桨,理想作帆,载着学生去寻求知识,放飞心灵。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
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实施新课程以后,我们认识到,教材不再是课程的全部,我们更需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我们更需要关注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相互的对话,以教材为基点,有选择的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提供更为实际、真实的学习情境。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主体,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两者并重,共赢共生,和谐如水中游鱼,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和谐共生学习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二、背景:分析学情定位文本。
教学对象——高一(三)班,共有学生56人,学生们思维敏锐,善思善问,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自主学习意识,有一部分学生阅读视野宽,喜欢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风采,当然也有一部分读书不多,虽有思考,但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立足学生的自主诵读和自主交流,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认知和视野,引发深入的思考,进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最终的解读中达以延伸拓展,将思维碰撞的火花,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三、问题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自读课文,针对本文我预先设计了自主诵读和自主交流两个环节。引导学生沿循文脉发现文中作者的观点,学生们或是独立阅读思考,或是合作探究,经过一番思维的碰撞,不同的观点,进而归一,那就是“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继而追问作者这个观点的依据何在?学生们带着思考,再一次走进文本,很快的找到“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因为美在想象,所以八大山人的笔下的鱼,齐白石画中的虾,“无水”自游,给人以想象的艺术之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一
二、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资料:
2、维纳斯:(参看课本图片)。
教学设计: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2、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三、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的说法,你还有什么见解发表?(自由发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二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攫住出神入化发掘矫揉造作标新立异赘言丰腴不可思议。
销魂勾魄胳膊顺理成章迥然不同回溯精美绝伦驰骋饶有兴趣。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三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观点,解决文艺欣赏方面遇到的问题。
3.德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提出的残缺美,领会“以少胜多、以无用有”“虚实相间”的艺术原则。
教学难点 1.理解“残缺美”的涵义。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具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语 。
投影扉页“维纳斯塑像”图象。
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以她为题材的绘画雕塑数不胜数,当人们发现了米洛斯岛上的维纳斯时,才认定她是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虽然失去了双臂,却赢得全世界对她的瞩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本清冈卓行的美学论文,来了解其中的奥秘.
二.解题。
读注释1。
三.分析课文。
[一].放课文录音,概括作者的观点.
明确;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必须失去双臂.
2.不能复原双臂.
3.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讨第一部分.
1.速读1---3段,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2.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为什么?
[理解把握重要语句,理解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化难为易把握作者的观点.]。
逻辑关系是这样的:
“驰骋想象”――“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包孕着不尽梦幻”――“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3.让学生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神秘、想象)。
[三].研讨第二部分。
1.欣赏投影图象,畅想如何复原双臂。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师范读第二部分,让学生划出作者对复原“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极端厌恶。
3.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4.让学生概括本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
[四].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从上面两部分分析看,本文谈了一个美学观点,这个美学观点是什么?
(残缺美)。
2.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一、二部分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3.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
[五].研讨第三部分。
1.朗读第三部分,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第三部分能不能删除?和一、二部分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手的梦幻曲”。――这可真上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一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补充和深化,揭示了维纳斯艺术效果的内在本质。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多媒体投影句子,师生共同探讨)。
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2.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3.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五.拓展深入。
清冈卓行并不是残缺美的首创者。我国古代早就有相关的论述,老子云“大音无声,大象无形”,即是说最大的乐声听来反而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到形迹。
1.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
如:《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可爱;《红楼梦》中黛玉的小心眼;《三国演义》中张飞的粗心等。
2.自然界月圆月缺,花开花谢,云卷云舒。
3.人生――残缺有时也是一种美。
六.升华。
自由讨论,你认为人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或者说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只有符合真善美的人生才是最美的)。
七作业 。
写一篇五百字的文章,说说你对“美”的认识。
八.板书设计 。
(一)必须失去双臂――神秘。
(正面)想象。
残
缺(二)不能复原双臂――局限人生?
(真善美)。
美(反面)失去“丧失”美感。
(三)只能失去双臂――双臂。
(侧面)可千变万化。
九.小结。
作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描绘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独特的缺憾美。同学们在理解作者艺术观点的基础上也对残缺美发表了自己不同的看法。我们必须认识到: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永远的生命力。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我们必须勇敢地正视残缺,努力探求生活中美的真谛。
作者邮箱: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四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讲授、点拨、讨论。
一课时
一、导入
1.维纳斯与卢浮宫
大家知道维纳斯是谁吗?对,她就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神与美神。维纳斯的雕塑发现于米洛斯这个地方,大家知道她现在收藏于什么地方吗?她现在收藏于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世界上最著名、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据统计,目前卢浮宫宫殿共收藏有40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我们今天要介绍的维纳斯雕塑就是他的“镇馆之宝”。
2.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发现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 高204厘米。
在希腊化时期,表现女性人体美的雕塑日渐增多,对爱与美之神阿芙洛蒂忒,也就是维纳斯的歌颂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雕像的就是这尊《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并已经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名叫鸠尔丢孟都尔维尔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这是一位希腊艺术的爱好者,当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要他不必再到处声张了。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命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出于本岛的利益而中途插手,开会议决命农夫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他们几乎要动武,命令法国船舰随时准备行动。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而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后来又给岛上赠送金钱,从而取得了岛上放弃雕像的誓约书。雕像顺利运抵巴黎,由于种种政治、人事方面的原因,一直推至1821年3月2日,国王路易十八才正式接受献礼。从这一天开始,她便成为法国国家财产。当时的登记名称是“在希腊群岛中的米罗所发现的维纳斯像”,并被陈列于罗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
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她一直为世界上所有热爱艺术和美的人们所景仰,他们都以能亲眼目睹这尊古希腊最伟大的艺术奇迹为人生一大幸事。
3.关于维纳斯的文化背景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
4.米洛斯的维纳斯的艺术魅力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整个雕像的比例也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它接近于利西普斯所追求的那种人体美比例,而且,雕像的各部分比例几乎都蕴含着黄金分割的美学秘密。这正是古人对于人体美的赞颂和肯定,为后世的艺术树立了不朽的典范。
二、初步感知美
讨论:断臂维纳斯美在何处?
明确:和谐美,残缺美。 形体之美,断臂之美。
1.头与躯体的比例
2.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
3.上下半身线条之比
4.“s”型的造型……
三、课文解读
教师:当人们站在这个精美的雕像面前的时候,一个裸体的女性,她丰满而圣洁,柔媚而单纯,优雅而高贵,这就足够人们为之倾倒的了。在这洁白的大理石里面,是少女的青春,是生命的跃动。人们从这里发现了自己,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创造潜能;感受到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是一种极大的满足,最深的启示,这也是人体的魅力之所在!
问题研究 1.为什么必须失去?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必须要失去?
(1)“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2)“我感到这是……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3)“那失去的双臂,……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玉臂”(4)“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2.无尽的想象
3.延伸:要是让你来画一幅“深山藏古寺”的画 你会怎样来表现呢?
启发:无臂:丰富的艺术想象 有臂:单一的、定型的、受限制的
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问题研究 2.为什么不能复原?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不能复原?
(1)“因此,对我来说,……全是些奇谈怪论”
(2)“这一方……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3)“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2.请试着给断臂的维纳斯修复两条完整的胳膊。(略)
3.残缺与完整哪个更美?(美的事物是不局限于完整还是缺失。美的真正所在是懂得欣赏,只要我们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一颗善于领悟美感受美的丰富的心灵,我们就不愁没有美的发现、美的鉴赏和美的创造。)
问题研究 3.为什么只能失去双臂?
1.从文中找出佐证说明为什么只能失去?
(1) “在这里,从别的意义上来讲……其它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2) “假定丧失的不是两条胳膊……不可以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由于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生命之梦”
2.讨论:
(1)是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呢?
(2)完整的艺术就不美了吗?(假定她真在微笑,那么,微笑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的温婉的微笑,或是多愁善感的人的感伤的微笑?这微笑,是一种蕴藏着的快乐的标帜呢,还是处女的童真的表现?这是不容易且也不必解答的。这是一个莫测高深的神秘。----傅雷《蒙娜丽莎之美》)
)
教师:小结
1.(略)
2.谈谈你对艺术美之感悟
(1)“艺术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 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愿望”。
(2)在艺术创造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能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3)艺术因缺憾而可能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可能丰满。
四、拓展延伸
1.根据关键词设置情景,分别说一段话。
拍卖会上——商人——维纳斯
博物馆内——清冈卓行——维纳斯
2.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房间里,这时忽然响起了敲门声……
——弗里迪克布朗
请将维纳斯的美和这个科幻作品进行比较,看看它们有哪些共性的东西。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前准备:
1.幻灯片制作。
2.学生疑难语句收集、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4.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先继续看完第五段,然后再看第一、二段,找到答案。
2.学生默读一、二、五段,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方法:六人一组,把全班分成八组;前五组主要讨论三、四段中的语句,后三组讨论六、七段的语句。
讨论要求:讨论必须建立在课文的基础上,尽量用文中的语言来阐述,即以文解文。每组由一人负责记录,总结。
4.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教师巡视。
5.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6.教师总结: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中心,在这节可将要结束之际,我们来朗读一下文中的精彩段落。
五.学生朗读:
朗读方法:
合:(第三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第一组:(第五段部分)“比如,也许……像柱支托着。”
第二组:“或者是……是玉笏。”
第三组:“不,兴许根本不是……娇姿的雕像。”
第四组:“而且可以……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合(重复三遍):(第七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然后完成下面作业:
1.联系课文,思考: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多媒体辅助。
幻灯片一:
巴米扬大佛。
(配乐)。
幻灯片二:
乐山大佛。
幻灯片三:
胜利女神。
幻灯片四:
维纳斯。
灯片五:
动画维纳斯(配乐播放)。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六
【设计意图】: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北京课程改革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实验本),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随笔,语言中散发着作者对艺术美的感悟和灵气,从中能读出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使“残缺是完整的至极,是美的最高的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观点在维纳斯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熏陶。
但由于是译文,又涉及到一些深奥的美学观点和美学术语,高一学生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也不可避免地给深入领会文章的内蕴带来一定的障碍,过分纠缠不宜在个别深奥的语句上过分纠缠。设计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讨问题,了解作者的美学观但又不被作者的美学观束缚这个层面上。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品味妙语佳句,还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研究探讨中培养思辨习惯,启迪创新思维。
要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内容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老师还要满怀激情地用优美的语言在课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抓住关键词语、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析疑、辨疑、解疑,在论辩中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通过对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进而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课前准备:
1、搜集网上资料,制作成《〈米洛斯的维纳斯〉研读资料》发到班级qq群,向学生提供搜索其它网上资料的方法,有兴趣的学生可由此获得更多的资料。多选入一些能引导学生探究质疑的资料,启发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解。
2、梳理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学生回答: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杨玉环因胖而显得雍容典雅,赵飞燕因瘦而显轻盈迷人,西子因病而更显娇媚婉转。她们胖的胖,瘦的瘦,病的病,可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美是难的”,它存在着个体差异和时代差异,时常见仁见智。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一种美;娇喘微微,泪光点点也是一种美;这是为什么?请看世界闻名的艺术殿堂卢浮宫的三宝(出示卢浮宫三宝图片),这是以其神秘而又永恒的微笑征服了世人的蒙娜丽莎,这是失去了头颅的展翅欲飞的胜利女神,这是因断臂而超载时空的维纳斯。用世人的眼光来看,这三宝有两个是残疾人,可他们却是有着40多万件的万宝之宫卢浮宫的首席珍宝,这是为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去找寻答案。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ppt文件展示):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课堂检测题(见学案第2页)。
七、小结: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反过来说失去了双臂,才如此秀丽迷人。为什么呢?形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整,其途径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想象力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反而会造就“艺术的完整”;艺术品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以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所谓虚实相生。留一份遗憾可得无限完美。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八、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如必(一)失去双臂――一次飞跃――一种神秘气氛虚。
此须(正面)一次追求多种生命之梦缺秀失无数秀美玉臂实。
丽去神秘奋然一跃憾。
迷双(二)复原双臂受到限制失去“丧失”美感相。
人臂(反面)美(三)必失双臂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生(侧面)。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七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学者清冈卓行的一篇艺术随笔。文章借助“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一物象,从维纳斯美神的断臂处放任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表现了作者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作者寓深刻的艺术识见于严谨的行文之中,启迪读者去想象,去思考。
三条艺术见解。
读书贵观要。把握关键,抓住要点,则纲举目张。本文开门见山地提出了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然后分别从正面(必须失去双臂)、反面(不能复原双臂)和侧面(只能失去双臂)三个角度有力地支撑了观点,真正做到了“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在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举世闻名的审美之谜的论述中,作者慧眼独具,提出了三条深刻的艺术见解。
第一条艺术见解是:“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去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里“特殊”是指双臂完好、一种定型、缺乏想象力的,“普遍”则指双臂残缺、形态不定、充满想象力的。作者认为,维纳斯双臂虽然失去,却激发了人们的审美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氛,而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成为了她的生命力,使雕像“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显示出一种“惊人的调和”,实现了质的飞跃,从而使她由美的“特殊”定型,上升为具有无限潜在可能性的美的“普遍”形式。所以作者说维纳斯雕像虽舍弃了部分却获得了完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正是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第二条艺术见解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她是何等地精美绝伦。”这里的“无”代表着未知、普遍,代表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多样的选择性,潜在的生命力;而“有”则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意即维纳斯失去双臂却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不再受“有”的限制,反倒在人们的审美想象和创造之中,产生出无穷的“有”,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正因为如此,作者才强烈反对复原双臂,甚至否定那个“真正的原形”。认为种种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而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虽然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对美的追求,但一旦复原了,人们就不仅不可能再有发自内心的感动,而且毁灭了其艺术效果上质量的提升和飞跃,更重要的是束缚了现存的断臂维纳斯给人所提供的无限想象空间。它给人的启示是: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第三条艺术见解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这是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维纳斯失去的只有是双手,才能唤起人们丰富的审美想象,雕像也从而获得无穷的生命。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是由于她的存留部分极端精美,这才使得双臂的遗失显得似乎无关紧要,也才使得欣赏者关于双臂的种种遐想获得了重要的审美价值。如果失去其他任何部分,就不可能获得这样的艺术效果。所以作者写道,“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因此维纳斯失去双臂,如同去除多余的枝叶,使维纳斯整个身体的优美的曲线表现得更清楚,给人的印象更鲜明。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不美。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两种艺术法则。
从对三条艺术见解的分析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其中所包含的两种艺术法则。
第一种艺术法则是: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理论源于老子哲学中的有无理论。老子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是“有”的根本,“有”是“无”的外化,强调“有无相生”。后人将老子这一思想运用于文艺批评,主张虚实结合,以实显虚,凭虚求实。他们认为“境生于象外”(刘禹锡),“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司空图),“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袁枚),“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画鉴析览》),“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语》)等等;“实”若不能传达出“虚”,那就不是好作品,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往往决定着艺术品的生命力,强调了艺术表达中虚空、空白的地位,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艺术贵含蓄重意味的传统特色。比如中国的画家画“深山藏古寺”“踏花归去马蹄香”和齐白石画“虾”“鸟”等,诗人贾岛之诗《寻隐者不遇》等;都是使用虚实相生之法的经典范例。深受东方哲学和文学艺术精神熏陶的清冈卓行自然深谙此道。在他看来,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生成了“虚”的艺术空间,从而使维纳斯雕像突破了有限的造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只是与中国古代艺术对虚空的自觉追求不同,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的虚空,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因此绝不是每一件残缺的艺术作品都能美丽动人,都能“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可见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品只有其实有部分充分凝结了艺术之美,并能激活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力,才会有艺术虚空的诞生。因此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这就是艺术的辩证法。
第二种艺术法则是:形象大于思想。朱光潜说:“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艺术形象一当生成,艺术形象的意义就应当由欣赏者来解读。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文本是作家有意识活动的产物,部分地左右欣赏者的反应,但总是包含着一些“空白”或“不明确的因素”,欣赏者通过参与他面前的文本所给予的东西,主观地填补这些“空白”。欣赏者的阅读经验是一个包括期望、失望、追溯和重建的渐进过程。作品效果如何取决于欣赏者作出的解释。因此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肤色不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和审美经验不相同,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所激发起的审美想象也会不相同;而欣赏者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审美想象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于是维纳斯的断臂仿佛成为神奇的艺术符码,随千万欣赏者的解读而时时翻新,每一位欣赏者都可以在想象中为维纳斯安上符合自己的审美个性和审美理想的美丽双臂。从这个意义上说,正是由于欣赏者的参与、想象,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审美之谜才焕发出奇妙无比的艺术魅力。但形象永远大于思想。任何欣赏者的解读都不能代替他人的解读。比如清冈卓行在本文的论断虽然十分精彩,但也决不是唯一,决不是是此非彼;细究起来本文一些论述未免显得武断。这就决定了米洛斯的维纳斯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将成为一个永久的艺术之谜,留下一个永恒的审美诱惑,让世人说不尽道不完。
一个美学命题。
审美是尊重个性的。对断臂的维纳斯美神的艺术价值,前人有过很高的评价。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写道:“她的轮廓的美胜过活人的美。”罗丹则赞叹道:“这是神品中之神品!——这是中正平和的肉感,经理智熏染过的生之喜悦。”他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感觉是温暖的。”而日本学者清冈卓行却发人所未发,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严肃的美学命题——如何认识“缺憾美”。在作者看来,维纳斯痛失了两条美丽的臂膊,似乎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从虚实相生的辨证角度看,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断了胳膊,固然使人们的审美想象受到了现实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发的的审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摆脱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使每个人都获得各自所追求维纳斯雕像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在这里,残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这不仅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超越的美,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美,是一种借助艺术空白而表现出的伟大的美,它涵容了有关维纳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态。在西方雕塑中,与“米洛斯的维纳斯”同为法国罗浮宫“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雕像,罗丹的《沉思》和《巴尔扎克像》,布鲁尔的《绝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总之残缺也是一种美,它需要通过审美想象去获得。但我们从维纳斯的断臂中领悟到的“残缺美”,是有条件的,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而且作为美的一种形式,“残缺美”并不就是创造艺术品时必须追求的。许多完整的艺术品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同样能激发人们的无穷幻想和创造欲望,达到了人们对理想美感孜孜以求的美感高度,而成为了不朽之作。因此我们只有广泛地学习,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和审美经验,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
作者邮箱:
米洛斯的维纳斯缺憾美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从欣赏维纳斯雕像进入新课)。
二、作者与维纳斯雕像介绍:
清冈卓行,1922年生于中国大连市,就读于东京大学,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法政大学教授。1969年以短篇小说《洋槐林立的大连》获芥川奖,1984年获现代诗人奖。其它作品有《早晨的悲哀》、《大海的眼睛》等。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大理石雕,高204厘米。相传是古希腊亚力山德罗斯于公元前150年至前50年雕刻的。在古希腊神话中,阿佛洛狄忒是爱与美的女神。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至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生于海中,以美丽著称。其雕像于18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像,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双臂残缺,仍展示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显得端庄而妩媚。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自《当代世界名家随笔》,作者清冈卓行抓住维纳斯残缺的双臂展开议论,提出了维纳斯双臂残缺不但不遗憾,相反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的观点,见解独到,分析说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解释词语,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四、速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明确: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开篇点题。
第二部分(4-5):阐明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的两条已经丢失的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
第三部分(6-7):说明了丧失的部位为什么必须是两条胳膊而非其他的原因。
五、课文分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明确: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一个奇怪的念头”也就是指作者的观点;“攫住”一词自然用得很好,显得有力,表明这个念头很强烈。
2.为什么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明确:即因为“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3.为什么说维纳斯把她那条双臂是“巧妙地”遗忘在故乡或者别的地方了?
明确:“巧妙”是说她借舍弃部分而获取了完整的偶然追求。也就是用缺陷美的方式达到了对整体美的追求。
明确:米洛斯的维纳斯在农人无意的发掘中失去了两条有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膀,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即那失去了的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产生的,然而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5.为什么说维纳斯是“一个美的典型”?
明确:无论……使人百看不厌。
明确:因为这种局部美的获得反而损害了那种由偶然产生的整体美,使雕像失去了神秘气氛和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二)分析第二部分:
1.“我”为什么认为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是“倒人胃口的方案”?
明确:因为这些恢复破坏了已经起到的艺术效果,引起了质的变化,反而使维纳斯雕像失去了整体的完整的美。
明确:其意思是说,复原方案将使维纳斯雕像变成另一个雕像,因为人们已经认同了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不可能再转而从内心去认同一个“完整”但艺术效果反而欠缺的维纳斯雕像。
明确:指写着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的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等内容。“我”所以恐惧、空虚,是因为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根本就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复原就意味着要失去一个最美的维纳斯雕像。
4.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明确:作者不希望有真正的原形出现,因为它会破坏断臂的维纳斯的神秘美,所以为了维护真正的艺术,要坚决反对复原的任何方案。
(三)分析第三部分:
1.为什么说“除了两条断臂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明确:因为丧失了任何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神秘气氛与想象的空间,反而有损雕像的整体美,那么,这座雕像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2.作者认为,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呢?
明确:因为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维纳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困难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也就是才使人们产生了各种想象,而这正是艺术的美丽所在。
六、小结。
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为了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们的看法呢?(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