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群山回唱读后感(优质16篇)
读后感可以开拓我们的思维,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需要全面地了解书籍的内容和主题。对于读后感的写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下面是一些读者朋友的读后感,你是否有相同的感受呢?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一
我也算是胡赛尼的书粉了,他目前为止发表的三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和《群山回唱》,我都看完了,而且都相当喜欢。尤其这部《群山回唱》,我简直爱不释手,着魔似的刷了无数遍。我喜欢胡赛尼的文字,他总是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摹着他的祖国阿富汗的风土人情、沧桑变迁,用一出出动人的故事,向全世界的读者介绍这个神秘美丽却饱受磨难的国家,和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顽强生活的人民。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引人入胜,平实中见悲悯的文风,细腻的情感刻画,饱满真实的人物形象,哀伤而温暖的故事,总会在不经意间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易感的角落。从这三部作品也能很容易看到胡赛尼写作水平的不断精进,他总是能在自己的下一部小说里给我们展示更为圆熟的文笔和更为动人的故事。在《群山回唱》中,胡赛尼仍然展现了他出色的人物情感描写能力,每一个人物和他们背后的故事都令人扼腕,又感人至深,读来百感交集,让人慨叹人世间竟有如此多的辛酸苦辣。
整本书读下来,感觉《群山回唱》从头到尾都在告诉我们:身为人,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实在太多了。书中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活着,都穷尽一生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或者救赎。从小分离却彼此羁绊一生的阿卜杜拉和帕丽兄妹,在姐姐的阴影下痛苦而顽强地长大的帕尔瓦娜,默默相爱却无法得到幸福的纳比和苏莱曼,不顾自身工作和生活压力想收养孤女罗莎娜的伊德里斯,追求爱情又逃避责任的妮拉,志向高远却不断陷入迷茫的马科斯,在父亲的溺爱下不堪重负的小帕丽(阿卜杜拉的女儿),他们都在时代和命运的洪流中漂泊着、挣扎着,追寻着那些他们觉得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可他们的结局从来没有大团圆,到故事的终了,没有鲜花掌声,没有阖家欢聚,更多的还是久脱不去的苦痛,抓不住的希望,得不到答案的谜题,不堪的谎言背后更加不堪的真相。但全书的基调并不是完全灰色绝望的,角色们在悲剧的抗争中绽放出的人性光辉,照亮了笼罩在他们身上的阴云,让读者看到了也许不那么明亮,却十分显眼的希望的光点。这就是《群山回唱》,也是胡赛尼的所有作品的出彩之处。群山中的回声也许渺远不可闻,但只要你全力呼喊,念念不忘,定能听到回响。
所以《群山回唱》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或者说,它本来应该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抱歉我没法这么吹。《群山回唱》的确挺好看的,可它的确也是我看过的槽点最多的胡赛尼作品。胡赛尼的文笔自然是找不到毛病的,他讲故事的水平也可圈可点,可这本书,怎么说呢,还是有些让我不吐不快的地方。该夸的我都夸了,接下来该吐槽了。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正题。
我的确喜欢《群山回唱》,可我第一次读它的体验相当糟糕。因为全书是由数个独立的故事组成的,每个故事的主人公和叙事视角都不一样,我每看完一段都会有陌生的人物和故事冒出来,而且几乎看不出这些人和事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有一些一开始还觉得有些联系,但越往后就越跟之前的故事疏离。我当初真的是看得一头雾水,完全闹不明白这整本书想讲些什么,也亏得那些精彩的故事支撑我读了下去,不然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书给扔了。其实这些小故事每个单拎出来看都很优秀,可问题就出在它们之间的联系十分松散,放在一起显得杂乱和跳跃。常常,一进入下一个故事,前面的人物和故事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接着等你好不容易适应了新的故事线,之前的一些人物又会莫名其妙地重新蹦出来,整得你如堕五里雾。其实全书并非没有主线剧情,就是阿卜杜拉和帕丽两兄妹分离和重逢的故事,这件事是贯穿小说始终的,可惜在书中被糟蹋得不像主线剧情了。其实这个故事单独看是不错的,如果胡赛尼能认真把整个故事写圆,也不失为一部佳作。可胡赛尼野心有点太大,很明显是想由这个故事为主轴写一个群像小说,但出来的效果非常糟糕。整本书给人的观感是这样的:帕尔瓦娜是兄妹俩的继母?好,那就写一下她的苦情往事吧。希腊医生马科斯来阿富汗做公益,偶然得知了兄妹俩的事情?好,那就写一下马科斯的童年故事吧......以此类推,周而复始。原设的主线被各种无关的人物和剧情打乱甚至淹没,使得整本书支离破碎,没有中心。说不客气点,《群山回唱》甚至根本算不上是一部完整的中篇小说,只能说是个中篇小说集。
其实本书故事的破碎并非完全没有补救的方法,比如可以在阿卜杜拉兄妹,尤其是阿卜杜拉身上多着一些笔墨,把他们二人的人生轨迹交代得更详细一些;删除部分冗余的支线(个人感觉帕尔瓦娜、伊德里斯和马科斯的个人故事线完全可以砍掉),同时尽可能让一些必要的人物更多参与到有关兄妹俩的主线故事中去,通过兄妹二人的寻亲之旅的推进以及从中延伸出来的事情来塑造配角们的形象,让他们成为主线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比如马科斯,个人感觉他的人设在故事中的改动空间就很大,他是到刚经历战火的阿富汗做公益的,作者完全可以多描写他在阿富汗的所见所闻,还有他得知阿卜杜拉一家的往事后的心路历程,以及此后为寻亲的兄妹俩牵线搭桥的过程,这样同样能塑造他的形象,同时又可以不让他与主线故事割离。可惜世上没有如果,笔在胡赛尼手上,谁能料想他大笔一挥,就出来了那么一个七拼八凑的四不像。胡赛尼足够有才华,有才华的人又往往会有几分狂气,我是真的觉得可惜,可惜胡赛尼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把狂气稍微收敛一点。如果他能静下心来,善用自己的才能,扎扎实实地编织一个成熟完整的故事,那该多好啊。
打了几百字激情批斗胡赛尼和《群山回唱》之后,我还是想说,我要向大家推荐《群山回唱》这部感人至深、温暖人心的作品,胡赛尼的文笔就从来没让人失望过。只要别把这本书当做一整本小说看,你就能在这温暖悲悯的文字中获得无数的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二
当记忆开始消逝,该如何留住那份生而为人的尊严。作为“主人公的国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群山回唱》弱化了历史背景,着眼于长达60年的家庭变迁与人物命运,却不失恢弘与细腻。类似于《一千零一夜》的讲故事方式,小说讲述了八个普通人的爱恨纠结,这些故事看似独立,人物却相互交织。这本书穿越了战争、别离、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人们的选择——即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
故事从爸爸给阿卜杜拉和帕丽讲的一个睡前故事开始,为第二章爸爸迫于生活压力卖掉女儿帕丽做了铺垫。第三章介绍了阿卜杜拉和帕丽的后妈是如何嫁给爸爸萨布尔,以及如何间接性的造成了姐姐事故、半身不遂的原因。第四章是纳比舅舅写给马科斯先生的信,详细介绍了纳比离开村子去给苏莱曼家里当厨师的原因。第五章讲述了苏莱曼邻居的两个儿子自资助一个被大伯毁了家庭自身也受到极大伤害的小女孩,以及兄弟俩做出不同选择的故事。第六章讲了帕丽跟随妮拉离开喀布尔来到法国后的生活,以及帕丽知道自己身世后的心里活动,让读者对兄妹俩的重逢有了期待。第七章讲了阿德尔和他父亲的故事,阿德尔的父亲占领阿卜杜拉和帕丽从小生活的村子,他的父亲为阿德尔编织的谎言被唯一的玩伴的死打破但又默许逃避,给人深深的冲击感。第八章讲述了马科斯先生从小到大的生活,描绘了他那钢铁般的母亲以及被狗咬了脸毁容的伙伴萨莉亚。最后一张叙述了帕丽通过马科斯,寻找到自己的哥哥,但哥哥却因病早已忘记了妹妹。
其中伊德里斯和他的堂弟帮助可怜的女孩儿罗诗的故事带给我强烈的冲击感。
伊德里斯,一个“西化了”的主人公的国家人,在他同堂弟一起回主人公的国家处理房产纠纷的时候,认识了可怜的小女孩罗诗,她全家人都被大伯用斧头砍死,而她自己也被斧子砍伤了脑袋,伤口狰狞。几次探望之后伊德里斯承诺他来想办法安排小女孩去加州动手术,他承诺一定会弄到资金,再不济他自己掏腰包。“当时的他有一种兴奋、陶醉甚至愉悦的感觉,他做出了这样的保证,他觉得浑身是劲儿。”
可是他回美国后,面对一大堆需要回复的邮件,挂满加班号的日程表、同行评议、家里装修等等杂事,心态很快就转变了。“他极为惊讶地发现,变化发生得如此之快,如此难以察觉,谈起主人公的国家,突然感觉就像在讨论最近看过得一部悲情大片,其效果已经开始消退了”。面对阿姆拉的来信,他感到厌烦甚至气恼。当他向上司讲了罗诗手术的事,询问集团是否能负担罗诗的治疗时,他已经感到自己不堪这诺言的重负,而当上司说公司没法承担治疗费用时,他没有对上司的理由提出反驳,反而如释重负。之后,他全心全意投入到自己的生活,对他而言,罗诗已经变成了某种抽象的事物,仿佛只是戏里的一个角色,一个幻象。他认为他的承诺只是被误导了,是一个错误,他无能为力,就是这么简单。
很多年后,伊德里斯出现在罗诗的新书签售会上,他看到书的首页写着献给我的妈妈阿姆拉和我的卡卡铁木尔。当年他的承诺烟消云散了,而他的堂弟铁木尔,不管是出于炫耀还是真的出于好心,把他没有完成的承诺兑现了。他担心书中会写到他,担心女孩认出他。事实上,女孩果然认出他,没有交谈,只是在签名时写了:别担心,里面没你。
“别担心,里面没你。”这句话就是就像给伊德里斯的良知局限一个台阶下,“好心之举,可它伤了他。”
我曾无数次的想象自己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是否会坚持自己的初衷和承诺,但觉得自己大概会无法坚持。人类的良知有局限,但我想这并不是无药可救的事情,当我们在良知的起点处立马迈开脚步,也许我们就能坚持到底,当我们的勇气在顶点的时候,一鼓作气,也许就能一往无前。而不要想以后。
在整本书的最后,我一直期待着哥哥能够想起妹妹,但这本书描写的是人生,它描写的是真实的现实的世界,而不是充满幻想的虚假的言情小说。奇迹,终究是少的。但最起码,妹妹找到了她的根,她一生最大的缺口被补上了。
命运很霸道,它开的玩笑,你必须全盘接受。而痛哭与欢笑,都是你的。群山总是不发一言,但在你发出呐喊的一阵后,总会以出乎你意料的方式,给你壮阔且结实的回音,一波接着一波。但你要相信你的念念不忘,终于换会回响,无论以哪种方式。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三
一个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选择……许许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织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无数变故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间化成别样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千万回悲伤与痛苦,虽然也看到过偶然而至的一缕希望之光,但是终究难逃命运的安排。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是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而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一棵树上长出的两片树叶,象两粒尖埃,被一阵风偶然吹到了不同的地方,终于因着根的纠缠,在最后时刻,又在了一起。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四
为了响应学校“读一本好书”的号召,我们寝室的成员在假期的时候,每人都完成了一本到几本书籍的阅读。经过挑选,希望能在读书会和征文的平台上向大家推荐这本极有意义的小说——《群山回唱》。
作为胡塞尼最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群山回唱》无疑在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继《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后,在这本书中,胡塞尼用更加庞大的架构,更加细致的笔触,生动地讲述了一个更加精彩的故事。它不再是一个或两个主人公的专场,这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他们自己的戏份,自己的故事,不可替代,感人至深。
很多权威杂志都对这本书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功底大加赞赏,比如《今日美国》曾经点评道:“《群山回唱》是一部精美的小说,不论你身在何处,只要对存在的意义感兴趣,就都必须阅读它。”
这本跨越将近60年阿富汗历史的小说,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而我,仅仅在读第一章的时候,就已经热泪盈眶。
文章的开始,阿卜杜拉和帕丽的父亲为他们讲述另一个父亲的故事。那个父亲有五个孩子,传说中的魔王有一天来到干旱的村庄,要求他交出一个孩子。如果他不能在天亮之前作出决定,魔王将把他的五个孩子全部带走杀死。父亲想了一整个晚上,还是无法做出决定,最后,他用抽签的方法,抽到了他最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他狠下心任卡伊斯在门外哭喊,直到被带走,也没有开门看一眼。父亲从此再也睡不好觉,日日夜夜思念着自己的小儿子,就连村子里那些本来很同情他的人都觉得他已经疯了。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找魔王报仇。可当他历尽千辛万苦,伤痕累累地见到魔王时,却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已经忘记了一切,在魔王的世外桃源里和别的孩子快乐地玩闹。魔王重新给了他一个决定的机会,带卡伊斯走,或者他自己离开。最后父亲自己离开了,在看到儿子生活得自在快乐后,他喝了魔王的药,离开了魔王的宫殿,忘记了卡伊斯。村庄很快摆脱了干旱开始下雨,庄稼的收成越来越好,父亲的每一个孩子都成了家,给他生了一个又一个胖娃娃。一切都变得很好很好,只是当父亲偶尔睡不着觉,坐在大石头上望着远处的群山时,好像总能听得到,当年挂在小儿子脖子上的铃铛在叮叮当当地响,声音好像是穿过群山到达他的耳边。但他抓不住那声音,也从来不明白那是什么。
也许有一天,长大的卡伊斯经过这个村庄,会驻足,喝一口小溪里的水。但他不会再记得,他的父亲,曾在这座小村庄的某个院子里,抱他荡过秋千,给他讲过故事。
然后,我明白了为什么萨布尔要给阿卜杜拉讲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在萨布尔的心里,他和故事里的这个父亲一样,为生活所迫放弃了自己的孩子,他心中的痛苦和不舍也丝毫不少,他甚至可能会希望,自己像故事里的那个父亲一样,有着独自一人为了找回孩子向魔王复仇的勇气。可是故事只是故事,他没有抗争的能力。而把帕丽卖给一个富裕人家,从此过上好的生活,对于萨布尔和帕丽来说,可能都是很好的事情。就像故事里的父亲,他知道孩子离开自己可以生活得更好,所以选择了放弃。
在这样一个离别里,其实还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那就是阿卜杜拉。他是帕丽的哥哥,也是世界上最爱帕丽的人。他可以用继母给他新买的鞋来换一支羽毛,光脚走到脚后跟豁开,只因为帕丽最爱收集鸟的羽毛。也是他,在父亲忙碌,母亲去世,继母怀孕的艰难环境中,把妹妹拉扯大,听妹妹说第一句话。可是现实总会和我们开玩笑,帕丽最后忘记了她的哥哥,更忘记了离别前的那个晚上,他们说过的承诺。
“你一定要在我的旁边。”
“好的。”
“一直到咱俩都老了。”
“老掉牙。”
“永远。”
“好的,永远。”
“你保证,阿卜杜拉。”
哥哥说:“永远永远。”
帕丽那个时候,还只有三岁,忘记好像是太过顺理成章的事情。她不记得了,可是阿卜杜拉却记得清清楚楚。生活好像永远不会向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前行。阿卜杜拉给自己的女儿起了一个和帕丽一样的名字,无时无刻不盼望着兄妹重聚。可是,当帕丽了解了自己的身世,找到阿卜杜拉的时候,阿卜杜拉却已经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忘记了帕丽。
总觉得光是想一想他们的故事,就觉得无比伤感。就连胡塞尼本人也曾说,这样的重聚不会是人们所期待的。可是,我始终觉得,这样的重聚是最令人震撼的。这个在书中只占一小部分的故事,仍然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在平时的生活里感受不到的悸动。好像即使再难过,再伤心,也能从内心深处触摸到一丝丝的温暖。他们之间的爱,跨越时光,跨越记忆,甚至跨越人生。
可能这就是胡塞尼的文字的魅力。
他的书里不只有帕丽和阿卜杜拉这样蕴含希望的故事,还有很多不一样的人物,他们或自私,或善良,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性格和内心世界。而我始终相信,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无论好的坏的,都能在书中找到一部分的自己。
以爱为笔,在胡塞尼的每一个故事里,人们都会得到最好的救赎。
我希望这样一部好的作品,能被更多的人看到,也希望每一个读过的人,都能有一份不一样的感悟。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有自己的意义,而每一本书,它存在的意义都是被阅读,被理解。
《群山回唱》,希望它也能带给你们感动。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五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真的无法亲身感受战火枪弹中人民的悲苦。胡赛尼没有过多的笔触描写战争的血淋淋,但就是那么看似轻描淡写的几句,陈述的正是被摧毁被蹂躏的社会和人性,我们无法接受的悲剧,就是那些身处战火中的人们的日常。我始终无法忘记小女孩罗诗的遭遇,为了房产,大伯拿起斧头将亲弟弟一家砍杀的场景。战争在一步步挑战人性丑陋的底线。
可是,《群山回唱》书中又时刻充满爱,总有那些饱含深爱的人,爱着那群苦难深重的陌生人,爱着那片苦难深重的土地。
故事从帕丽和阿卜杜拉的`兄妹情开始,每一章换一个主人翁给我们讲各自的故事,动情于纳比和老爷的深情无言,感慨着妮拉和帕丽那么多隔阂和沉默的亲情,心疼的是萨丽娅的悲剧和聪慧,欣慰于妈妈和马科斯全心理解后孩童般的天真与爱。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拥抱,每一个亲吻,每一场送别,每一次相聚,都让我心颤动,泪眼模糊的怎止帕丽和哥哥分开了58年后的重聚,原来一直都是你啊!卡卡,我不想和你分开!我早就知道你是个蠢货。苦难中的苦,就是为了证明苦难中的爱始终不灭。
千山万水,从前以后,群山回响,那是,爱的声音。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六
本书讲述了一对兄妹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其中穿插着姐妹、主仆、养母女、母子之间的爱恨情仇。我们追随着主人公从喀布尔到巴黎,到旧金山再到希腊,最终回归到满目苍夷的祖国阿富汗。小说的结尾并不完美,年过六十的帕丽与哥哥阿卜杜拉终于重逢,曾经夜思日想的亲人近在咫尺,可惜岁月洗涤了阿卜杜拉的认知,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只记得那首哄妹妹入睡的摇篮曲“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群山依旧回唱,唱到该归的人终于归来。
至此三部曲全部看完,不分伯仲,都是经典,只能说个人更偏爱哪部了,对我而言,还是最爱《灿烂千阳》。每读完一部总是由衷的要感谢译者富有艺术性的流畅翻译,让我们能欣赏到如此佳作。?一直在思考胡赛尼的作品为何能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大概是小说中的人物对家庭、对祖国的忠贞和深厚的大爱,能让读者产生共鸣吧,尽管阿富汗被战争摧残的民不聊生,但在作者笔下,战乱和逃亡并非这三部书中的主调,隐忍、坚强、亲情、希望和淳朴的爱贯穿于整个战乱中,阿富汗人民深爱着这块土地,他们坚信祖**亲一定会在群山之中张开臂膀迎接着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孩子归来。如今世界已经翻起了一个新的篇章,真心祝福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能够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七
花了半个月时间,严格来讲是三个多小时,终于是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情把这本书看完了。
早些时候听说过一本《追风筝的人》,曾翻了几页,觉得内容还不错,写的还挺好,只是那时候对这种小说还不是特别感兴趣,也就只是翻翻看而已。
偶然间,也忘了是怎么,瞧见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这本新书——说是“新书”,其实也有三四年了。不知怎的,好似是被这书名还有书的封面吸引了罢,我竟不自禁地阅读起这本书来。
当然,还有些原因,兴许是我喜欢中东这个地方、喜欢阿拉伯罢了。
小说以一篇睡前故事开始。在一个叫马伊丹?萨卜兹的小村落里,有一位名叫巴巴?阿尤布的农夫。有一天,一个魔王来到了这个村子里,带走了阿尤布最心爱的小儿子卡伊斯。于是某天,不甘心的阿尤布踏上了寻找魔王报仇的征程。在到达了魔王的城堡之后,原本想与魔王斗个你死我活的阿尤布惊讶地发现,不仅是卡伊斯,所有的被魔王带走的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幸福的乐园里。孩子们不愁吃穿,过着与阿尤布一家截然不同的无忧无虑的生活。看到这一切,原本想要把卡伊斯带回家的阿尤布犹豫了:如果带他回去,他所要面对的是一个农夫的生活,是穷苦的;如果不带他回去,虽然儿子会忘记自己,可是他也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最终,阿尤布选择了独自离开回到家中,打消了将魔王杀死、带回卡伊斯这一念头。
从这个故事中得以看到的是一个平凡的父亲,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平凡在自己与旁人无异,都有着最普通也最真挚的情感,以及心理上作为父亲不愿挺身而出的懦弱;可他也伟大在面对儿子的回归和他的幸福生活之间的抉择时,他思虑良久,最终做出的,我相信是大部分父亲都会做出的决定——让儿子继续在这里无忧无虑地生活,自己回到村庄里继续做一名普通的农夫。这即是父爱,平凡而又伟大,让人读着读着声泪俱下。
回到正题。
小说以不同的视角来描绘这样几个断续的、互相之间有关联的故事。1952年,在阿富汗一个贫困的村庄沙德巴格,生活着一对普通的兄妹——阿卜杜拉和帕丽。阿卜杜拉一直视帕丽为自己的珍宝。然而,在他十岁那年,迫于生计,父亲萨布尔将帕丽买给了阿卜杜拉舅舅纳比所服务的喀布尔的一个富人家庭。经历了这番难以忘怀的骨肉分离,阿卜杜拉的内心里留下了一道不可磨灭的疮疤。但这也能看出,即使是在二十世纪,贫富之间的差距是有多么的大。试想一下,如果你是阿卜杜拉,你能任凭自己的妹妹就这样离去?父亲做出这样一番举动,实是无奈的。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当时阿富汗贫苦百姓的生活与思想,沉浸在那种阅读的意境当中。
帕丽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收集各种鸟类的羽毛,阿卜杜拉为了取悦妹妹常常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当我看到帕丽被卖掉后的那个冬天阿卜杜拉捡到一片黄色的羽毛时,我不觉鼻头一酸。曾经的记忆是如此美好,可记忆中的人儿如今已不在身边,仅剩自己孤寂的身影,落寞地走在夕日散发出的余晖下,默默聆听群山间那空寂的回唱。
小说里的其余人物也各有各的优缺点。那个买下帕丽的富人家庭的女主人妮拉是一位诗人,喜欢写一些与性有关的东西,还小有名气。这恐怕与其无法生育有关。妮拉渴望着性,幻想着性,只是因子宫被摘除,她没有办法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只好收养别的小孩。这种无法怀上孩子从而哺育后代的痛苦,只有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才能理解。于是她沉醉于烟酒之中,继续着她的诗篇创作。当丈夫中风后,她弃下了他,带着帕丽远走并定居巴黎,终于1974年自杀身亡。妮拉可以说是一个完美的不完美女性,她确实有自己的独特魅力,时尚诗意而又脆弱堕落。她既显得普通,又不普通。
男主人瓦赫达提在中风之后,妮拉抛下他远走高飞,仅剩下厨子兼司机纳比对他的衣食住行百般照料。渐渐地,瓦赫达提爱上了纳比,而纳比虽然难以接受,可还是选择留了下来,陪伴着瓦赫达提先生安然度过人生最后一段时光。瓦赫达提死后将所有遗产都留给了纳比,纳比又遇见了来自希腊的整形外科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这才有了小说中的那封纳比写给马科斯阐述自己身世的长信。信中写到纳比曾经爱上了女主人妮拉,为了讨好妮拉,纳比特意设计了使萨布尔将帕丽卖给瓦赫达提家的事情。然而妮拉在拥有了帕丽之后却似乎把全部心意用在了“女儿”身上。纳比感到无奈与愧疚,于是在临终前写下这封信,求马科斯告知帕丽其身世之谜。
而这位医生马科斯?瓦尔瓦里斯,其做一名整形科医生的梦想是缘于童年好友萨丽娅的一次意外事故。为了实现萨丽娅的心愿,他带着一架相机和一张萨丽娅的相片周游世界,为发展中地区做医疗志愿者,见识了太多太多的泪水与绝望。小说情节是在悲情中发生的,然而正是这悲情,让我们懂得了许多。
这篇小说写了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如何去爱,如何被伤害,如何互相背叛与彼此牺牲。贯穿全文的,也同样贯穿着这六十年岁月的,乃是永不磨灭的情啊!当我读到最后一章阿卜杜拉终与帕丽重逢时,不禁思如泉涌。战争与贫困主导着这个社会,可是没有什么能够跨越如此般浓厚的情感。美国亚马逊“最佳选书”评语说:“这本书穿越了战争、离别、生死、谎言以及爱情,向我们一再展示了人们的选择——即便是看起来最无私的选择,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部分。这是大师的杰作。”的确,卡勒德?胡赛尼确实是一位深情的大师,将一个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六十年的往事描绘得如此精彩。不得不说,《群山回唱》真是我到现在以来读过的最为生动、惆怅而又具有魅力的一部小说。尤其是最后时刻,帕丽与阿卜杜拉重逢,但阿卜杜拉的记忆已伴随着风儿消逝在过往云烟里,已经认不出帕丽了。这就是人生。我们对曾经所爱之人,却不一定企盼着一场久别重逢;我们所爱之人,却并不一定还记得爱过的我们。
“开头是痛苦的分离,而结尾则是感人的重逢。”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八
美国作家胡赛尼以一个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拉开了小说的序幕:丧偶续弦的父亲给10岁的阿卜杜拉和3岁的帕丽讲着魔王、精灵、巨人和农夫家的故事。魔王无论叩响谁家的房顶,人们必须乖乖地交出家里的其中一个孩子,否则会吃掉家里所有的孩子。无论所处的村庄生存坏境多么恶劣、生活条件多么艰难,能有一个不缺失人员的家庭就已经很幸福了。可是魔王的那可怕的一叩,会带给人们手足分离的恐惧、悲伤和极度的痛苦,阿尤布无可奈何地把他最疼爱、最乖巧、对父亲充满了无条件的信任的小儿子关在门外,听着小儿子在门上捶啊、砸啊、哭啊、叫啊、哀求啊,阿尤布的心碎了。小儿子被魔王背走了,阿尤布眼泪流成了河,却改变不了村庄持续几年的干旱和更为严重的贫穷,很多襁褓中的婴儿死于干渴。有一天,自责的阿尤布背着几块碎馕踏上了寻找魔王城堡的征程,寒风露宿、饥渴交加的阿尤布经过了沙漠,跨过了河谷、翻越了群山,战胜了万难险阻,终于站到了魔王城堡雄伟的大门前。魔王对阿尤布的勇气的奖赏:带他看天堂般的城堡和失忆但快乐生活着的小儿子,给他再次痛苦的抉择——父子相认、让儿子回到贫穷的村庄还是让儿子留在快乐的城堡,接受良好的教育,学习智慧与德行,长大后自由选择离开,用他的善良去抚触无数生命,给陷于悲苦的人们带去幸福。阿尤布选择了肚子离开,并喝下了魔王给的忘情水。回到村庄后,豪雨从天空倾泻而下,井水满了,河水涨了,山坡绿了,野花开了。开心果的收成,一年好比一年,阿尤布坐在他的开心果金字塔后里,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全天下最幸福的汉子。
作家却以法国和阿富汗为背景地,几个家庭的聚散离合展现的更模糊、更阴暗的现世。3岁多的帕丽出生时就没有了妈妈,是10岁多的哥哥阿卜杜拉一手带大的:帕丽还是婴儿的时候,夜里吭吭唧唧,弄醒的总是他;摸黑儿走过去,抱着她颠上颠下的是他;给他换脏尿布、洗澡的,从来就是他;每天晚上,兄妹两在小床上入睡时,总是手攥着手,教缠着脚,头顶着头。他们常思念生母的温柔、无生的快乐,忘不掉生母笑得直打嗝儿,想不清弱不禁风的小身板怎么能装下如此多的快乐和善良。而他们的父亲却是铁石心肠,月光所及的只是冷漠,他的世界毫无仁慈可言,免费的东西绝不存在,甚至爱。他们的继母两只手又厚又重,力道十足,懂得怎样挥舞扫帚把、怎样又准又狠抽嘴巴,也能把有意嫁给丈夫的姐姐在荡秋千时从高处推下而致瘫痪,更难得的是长年累月地搬弄着残疾的姐姐。帕丽一家来到了喀布尔,表舅纳比讲过的故事,完全没能帮助阿卜杜拉做好思想准备,而对这座全国最大、最热闹城市的忙碌与喧嚣。纳比舅舅陪着他们到处看了,开的是一辆私家车,那车经过的时候,围观的人们无不带着羡慕的神色。可是也是这次的喀布尔之行,阿卜杜拉心有预感的事发生了,妹妹帕丽永久地留在了这个大城市的贵族家庭。阿卜杜拉无奈地与妹妹分离了。
一连串的变故,接下来便是一场接一场的战争:苏联人来了,战争爆发了;苏联人走了,军阀们来了;军阀们走了,塔利班来了;塔利班走了,美国人来了。山河犹在,国破家亡。
小说以优美的文笔,技巧圆熟,跨越近60年的阿富汗历史,审视了一次绝望之举给两个幼小生命留下的创痛,小说虽然充满了令人心碎的悲痛,却洋溢着爱的阳光:经久的兄妹之情,龌龊不断却紧密相连的表亲之情,暗自亲昵,终至密友的主仆之情,以至一位医生、一位护士对战争受害者的承诺。
作者以一个首尾呼应,憧憬美好的画面结尾:阿卜杜拉和帕丽在无数人的努力下重逢了,他们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又一次成为了孩童,躺在一片高草中,置身于苹果树的树荫下,身下铺着暖草,脸上披着阳光,带着满足,紧紧相挨。
战争,给了人民无尽的灾难,但也能从缝隙中给你阳光,接受阳光的沐浴吧!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九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与《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中所描绘的战争悲剧不同,《群山回唱》试图阐述的是背井离乡的移民者的心理缺失。他笔下刻画的人物再不是与命运抗争的普通百姓,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战争给深处国家之外的子民带来的另一层面的苦难。移民作家的精神迷茫与困顿往往源自双重文化的抉择,无论是在故乡还是移民国,他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归宿。《群山回唱》中的主角大多是逃离故乡的阿富汗人,他们一方面努力融入异国生活,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怅然间寻求自己的定位。作为移民者的他们被传统的美国人当做认识阿富汗的窗口,但阿富汗对于他们却恰恰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无论是瓦赫达提太太的全盘否定,还是阿卜杜拉的畏缩退守,阿富汗成为每个人都不能逾越的心灵枷锁,彷徨毋庸置疑地在每一代阿富汗移民者心中烫下了烙痕。
《群山回唱》中胡塞尼的乡愁再也不是一遍遍地白描童年的回忆和复刻成长中的失去,取而代之的是延展移民者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漂泊苦楚。这是移民作家们普遍难以超越的窠臼,是流落异国所带来的切肤之痛。在早年的作品中胡塞尼一直回避着这种漂泊不安的宿命,他避之转去写童年、友谊和战争,试图借此为自己的乡愁寻找得以安身立命的沃土,寄托他那无处安放的回忆。胡塞尼之前的作品,一直试图还原阿富汗人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但那对作者来说却如同重掀旧创,每次的刺痛都可以让他哽咽让他窒息。对于移民作家的写作,哈金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观点,即“家(祖国)意味着到达,而不是回归。”借由《群山回唱》,作家不用沉溺于记忆,他与现实之间达成了和解,完成了真正对自我的剖析,也因此这部新作,少了前作动人心魄的人性关怀,却多了几分移民者的彷徨不安,是卡勒德・胡塞尼更成熟作品的阐述。
更值得一提的是,《群山回唱》在塑造的几位异国漂泊者中,还将视线拉回,塑造了一个官家子弟的角色。这可以被看作是胡塞尼对阿富汗暴力统治阶级的消极抗议。这个少年懵懂无知,却已经渐渐明了父亲权利下的罪恶与血腥,他恐惧不安,却终将臣服于铁血政权之下。胡塞尼将这个故事包涵在《群山回唱》中,如绵里藏针刺痛着每一个期待着阿富汗光明的读者。
“以前他会蜷缩在父亲粗大的臂弯里,幸福地睡去。如今这已变得难以置信。可他会学着再次爱上他当他转过身,走回家的时候,最大的感受将是宽慰。”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写道,现实最终还是抹杀了孩子眼中那最后一丝纯真,世界翻起新的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没有能够让我一气呵成的读完,整个阅读的过程很缓慢,人物错综复杂,让人总是摸不准作者下一步想要说什么,读的不那么顺畅,所以才有了间歇式的阅读,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的悲喜交集,每个人行走在这世上,无法割舍的还是深藏在内心的感情,挚爱亲情。
《群山回唱》这本小说描述的是一对兄妹因为战争时事,阴差阳错五十多年的悲伤离别,从小分别,时至哥哥记忆丧失后妹妹才几经辗转找到了哥哥,可是哥哥却在寻找妹妹的半个多世纪中尝尽了想念之苦,战争之难,也是因为这段离合故事,进一步向我们展现出了一个国家,小到一个普通家庭的跨时间的生离死别,爱恨情仇,有复杂的政治时局在里面贯穿,同时又兼具了小家庭小人物的心酸辗转,他书写的范围较之前的《追风筝的人》更加宽阔,跨越了三代人,通过时间和空间转换,让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家庭和亲情的持久永恒。人生在经历创痛后,脆弱澶变后更加让人珍视生命的可贵,人生也在这种分分合合中越发的彰显出幸福的珍贵。
《群山回唱》在几个故事的穿插叙述中,特别感动其中一个小女孩罗诗的经历,一场意外在头上长出开放性伤口后,在对一个表面善良的伊德里斯卡卡的承诺失信后,凭着卡卡根本都看不上的亲戚铁木儿的执着帮助下,治愈了伤病,重新站立了起来,而最为重要的是这段人生经历也成就了罗诗,让她更清楚的看清楚了人性,在那次她的签名售书活动中,意外的.再次见到了卡卡,书的留言里就一句话:放心,别担心,里面没你。是的,她的生活里已然因为卡卡的失信让她划掉了曾经对他的种种期望和思念,而卡卡也因为这次见面,深深的重创了他的内心。生活不能失去对一个人的诺言,诺言无声,其实就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善良和勇敢。
喜欢这本书里的这句重复的话: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伙计。是的,在那样的大时代下,在生命都无处存放的世界上,活着就是一个美好,相比于现在的我们,幸福的已经一塌糊涂。这本书让人读的沉重,他更多带给人关于手足情深、关于家庭和亲情的思考,人生总是有很多缺憾,对于每个人,也终要面对世事无常,亲人的离去,人性的最本质面,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没有那种感觉,生活平淡无奇,甚至于有时还会争执,埋怨,互相不满,而真正读了这本书,会对爱,对家庭,父母兄弟有了重新的燃点,这世上的风景无数,你翻山越岭遍寻风景,想要逃离家庭的束缚,可是走遍万水千山,人最终还是要走回家的怀抱,父母的一世牵挂,血浓于水的无尽牵绊。
这本书是写人的,更是写历史的,多灾多难的国家,每个人就像一枚羽毛,被时代的气流夹裹,唯有此生此世的亲情维系生活。打开这本书,每一个章节小段中,都绘制了一个羽毛的图案,作为每小节的间隔,和封面的黄色羽毛遥相呼应,我想这片羽毛除了是文中阿卜杜拉哥哥对差他七岁的妹妹帕丽的一种思念信物外,还有一种暗喻,羽毛轻之又轻,人生的路途也要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而一切都会如羽毛一样翩然离去,唯一可以寄托的就是对亲情的一份思念!
胡塞尼完美地铺述这个巴黎为背景的故事,关于阿卜杜拉,直到故事的最后,胡塞尼才交代了隐情:他一直牵挂着失散多年的妹妹,并希望重逢,阿卜杜拉说:“她是那么完美。”这句话也能用来评价此书。
合上这本书,我更加深切的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主旋律,生活的每一天都是幸福和美好的,亲情的可贵,感情的浓郁,群山回唱,人生的大美也在山间久久不肯散去。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一
暑假是个漫长而无聊的假期,除了我最爱的篮球课,剩下的就是各种补习班。还好有心爱的书能伴随我。偶尔在妈妈的床边发现了一本书《群山回唱》,作者:胡塞尼。看着封面真心没啥特别的,随手拿起来翻翻,就再也不忍心丢下,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后来又慢慢读了好多遍,再结合妈妈和我讲的阿富汗近几十年的历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很多我以前都没能接触到的生活。
《群山回唱》开篇引用了寓言故事,讲到了一个父亲阿布龙,为了保全其他的孩子和全村的人,他把最心爱的小儿子交给了魔王。从此之后他就浑浑噩噩,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最后他决定去找到魔王,找回自己的孩子。当他历尽千辛万苦找到魔王的时候,却发现孩子在魔王的花园里过着天堂般的生活,充满了鲜花和笑语。虽然他好想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搂在怀里带他回家,可是贫困至极的生活让他理智的选择了转身离去。阿布龙活到很老很老的时候,在睡不着的夜间,他回想自己漫长的一生,感谢所受的恩惠和喜乐。他懂得,再有更多的欲求,便未免太贪婪。一枚熟透的果子,一块光洁的老岩石。万籁之中,别有异声,丁丁当当,那是他系在爱儿脖颈上的小铃铛在响......
这就将故事引入了开端。帕丽一家及其贫困,她的妈妈早已经去世。后妈生的第一个弟弟在冬天冻死了,现在又生了第二个。爸爸每天在和干旱,贫瘠做斗争。家里最爱她的人是她同父同母的哥哥阿卜杜拉,哥哥非常爱她,为了送给她一根漂亮的孔雀羽毛,把自己最心爱的新鞋子都卖了。生活异常的困苦,后来一家人为了活命,父亲不得不将帕丽卖给了大城市的富人。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了天涯海角。五十多年之后,他们再次相遇。但是哥哥已经记忆逐渐流失,而妹妹早已经不记得儿时。这次重逢对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小说的结尾再次唱起那样的歌谣,一切都同时来到了,群山依旧回唱:我瞅见伤心的小仙女,待在纸树影子下,我知道伤心的小仙女,晚风把她吹走了......
虽然我的生活经历还无法让我想象,生死离别这是一种什么的感觉。但是我每次看完都是心堵堵的,眼睛涩涩的。由于国家的战乱,世界上多少国家的人民经历了这样的生死离别,家破人亡。就像我们的祖国六十多年前也是战争纷乱,多少人妻离子散,到处是一片废墟,满目残垣。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强大的新中国,祖国强大而富强。生活简单而快乐,有爱我的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兴趣班,可以暑假到处去旅游。偶尔妈妈也会带我们去吃好吃的。比起帕丽兄妹,我们真的生活在天堂里,可是我还常常抱怨,常常不想写作业,常常因为妈妈决绝我买玩具的要求而伤心失望,现在想想好幼稚啊!
对于一个即将跨入六年级的男孩子来说,我也知道我们的祖国由于崛起强大,而遭到周边以及美国的不停挑衅和打压。一方面我希望我们中国人,特别是年轻的我们要有骨气,要团结,要真正的热爱自己的祖国。国之不存,家何在?同时我们也要学习日本的孩子,从小学会吃苦和拼搏,不要做娇生惯养的小花朵。努力学习,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让战争远离所有的平民百姓,为世界和平尽一份力!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二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三
不想改论文,见书桌上一直摆着的卡勒德·胡塞尼的三本小说,遂用了一下午时间重读其中一本——《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故事的主线讲到一对兄妹因为贫穷和战争,铸成了六十年的悲欢离合。围绕着他们的父母、兄妹,甚至表亲和继母,如何去爱,又被伤害,又相互伤害,又彼此牺牲。小说的官方页面上介绍说:它探索了流亡,自我的牺牲,以及复杂的家族关系。但实际上,胡塞尼自己说:《群山回唱》始于家庭这个概念。据说这也是他迄今为止,最扣人心弦的小说之一。
胡塞尼以帕丽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巨幅的拼图,每一个人物都是一片碎片,要亲自填补到属于自己的空缺里,才会成为生命的完整。那些迷离在记忆里的情节,从别人的嘴里还原你看不清的另一面。小说中的那些人,在地域、战争、生死、别离、承诺和谎言里穿行,最终盘扣在一起。生活就是一个闭合的环圈,人生在世又便是相逢。
胡塞尼在书里引用了十三世纪诗人的诗:走出对与错的观念,在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相会,生活没有对错,你无法将它红牌拿下。和解,是在心里留一个位置,你容得下生活,生活就容得下你。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遭遇有何种境遇,想想故乡的风筝、山羊还有群山,他们都在为你歌唱。不管你过得美不美,生活是不是圆满,生活都有它本来的样子。“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也就像那些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会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吧!
纵使阿卜杜拉和帕丽百般不愿,他们还是在小说当中被分开了,像微尘一样被吹落到天涯海角。直到五十多年之后,命运让他们重逢。
卡勒德·胡赛尼将和兄妹俩有关的几个人的故事串连起来讲给我们听,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聚合在了一起,散发出的是像珍珠一样并不圆满却很饱满润泽的光彩。
我们也许都曾孤身一人,迷失在连绵的群山当中,但只要呐喊出声,群山间的回音会回应我们连绵不绝,会填平我们的不安和忧惧,指引我们找到回家的路,所以应该不会孤单,不再孤单。
当阿卜杜拉和帕丽时隔五十八年后的重逢,一个记忆逐渐流失,一个记忆早被剥夺,那么重逢对于他们来说到底是什么呢?是有一种让人破涕为笑的冲动?还是有一种让人心儿倍感凄凉的落寞?有的时候,总觉得这样哭着又笑起来的力量,便是那些人生不圆满的故事之间彼此相照的共鸣吧!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四
世人熟知他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却爱聆听他心中的群山回唱。
《群山回唱》是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三部小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书中讲述了一对兄妹因贫穷和战争铸成的六十年悲欢离合,我们看到了伤害,看到了背叛,看到了牺牲,也看懂了他们如何去爱。除了小说本身的故事,它所运用的类似短篇小说集的形式也很吸引我。每章都是以一个人物的`视角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而将所有人的故事串联起来的时候,我所得到的只是感动与惊叹。
“终其一生,我们只为寻找最初失去的那个人。”故事的开始,阿卜杜拉与妹妹帕丽的分离为整个故事笼上了悲悯的色彩,失落成了群山回唱重要的主题。但最后,年老的阿卜杜拉终于迎来了一个灿烂着悲伤的重聚。
胡赛尼的小说总让我想到一句话:世界翻起新篇章,阿富汗的世界依旧荒凉。“每平方英里都有一千个悲剧。”这些残忍的时刻,就这样在你最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到来。读后感·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他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
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我们在峰峦之巅呐喊,而群山回唱。希望总在绝望后生根、发芽。就像小说最后说的那样“她闭上眼,飘进来了睡乡,没有烦忧,一切都是清澈的,灿烂的,一切都同时来到了。”
有时我们虽身处黑暗,却执着追求着灿烂千阳。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五
人们经常会因为失去才懂得后悔;因为错过才懂得珍惜,对待自己本该守护的东西,会轻易地恶待与抛弃。当重归于平静,才会发现:人的一生不仅是为自己,更是为他人,一直在守护一个叫做爱的东西。
故事的开始是在阿富汗的一个贫困的乡村中。现在,阿富汗仿佛就意味着战乱、恐慌与杀戮。阿富汗的一切也因这一次次由利益驱使而来的战争而改变。
先从“妒忌”二字说起。姐姐马苏玛和妹妹帕尔瓦娜同时喜欢上了萨布尔,虽说是姐妹,可容貌却相差极大——姐姐从小被人赞作美人胚子,而妹妹则是被人嘲笑的对象。一直以来,姐姐的美貌就像是一把枪,而枪口却对准了妹妹的额头。当帕尔瓦娜发现姐姐也喜欢萨布尔后,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好说什么。知道一次两人在树干上嬉闹时,帕尔瓦娜轻轻的将姐姐推下了树。从此,马苏玛瘫痪在床,妹妹不得不去照顾她。帕尔瓦娜吞下自己制成的苦果,将自己的人身自由束缚在姐姐的身边。妒忌二字,像一团火,烧焦了理智,不会留下美好。
在任何岁月里,家人之间的爱都是最无私、最真挚的,无论家人做出何种决定,都是为了爱。萨布尔有三个孩子,迫于生计,也是为了使孩子更好的生活,他决定将女儿帕丽送到舅舅纳比所工作的主人家。哥哥阿卜杜拉最爱妹妹帕丽,这一决定,也给他的一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庆幸的是,帕丽所在的人家真诚的对待她,使她在童年依然享受着美好。但爱,可以弥补,不可替代。
提到阿富汗,不可避免地谈到战争。当战争开始,人的本性开始暴露,一方面是残忍,一方面是忠诚。当军阀在这片土地上肆意而为,无情的是,玷污了孩子们的心灵。
纳比和他的主人瓦赫拉提先生依旧留在喀布尔的家中。当瓦赫拉提患上中风之后,纳比没有一走了之,而是承担起所有的琐事,一心在照顾他。曾经的主仆变为现在共患难的朋友,不单单是因为环境,更是因为人心独有的爱。来到阿富汗的救助者们,他们无私的奉献,以广博的胸怀去爱每一位伤者,每一位被战争深深刺痛的人,这也许就是所谓的人性的光辉吧。
人生有限,战争总有一天会结束。当人性中的优缺点被无限的放大,所谓的亲情、友情就显得弥足珍贵。磨难再多,只是还有希望存在。
在故事的最后,帕丽在美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哥哥,她依然深爱着妹妹,留存着曾经送给妹妹的羽毛。只是因为疾病,他淡忘了曾经的记忆,可是,那已不再重要。
故事是以一个梦境结束的,兄妹二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在一起嬉戏、打闹。在娓娓道来之中,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平静,没有战争,没有一切一切的苦难、流离。仿佛湖面归于平静,落叶止于泥土,跨越了春去秋来,藏匿了不可挽回的时间,还好,我们还是我们。
作者就好像作为旁观者一般,只是在简简单单的叙述一个故事,没有个人感情的掺杂。在缓缓而来的文字中,不仅带来了苦难,还有一些希望的光芒,爱的辉光。它在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命运如何,我们都必须守护那份值得的东西,守护那份简简单单的爱。
群山回唱读后感篇十六
20xx年春节没出远门,在家里待着最大的收获是看了一本小说《群山回唱》,虽然也补上了以前想看而没有再看的傅佩荣博客,但脑中时时还萦绕着小说中的画面,久久不能忘怀,也许正象书中引言里说的一样。
“走出对与错的观念,有一片田野,我将与你在那儿相会。”——鲁米,十三世纪。
“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丢失的那一部分自己。”
小说从1952年开始,先从父亲给两兄妹讲的一段感人故事开始,还有一段悠扬的儿歌,而这个意味寻常的故事我讲给我的儿子听了,儿子听后说了一句话“好感人啊!”也许正是这个故事的寓意和儿歌,在这篇小说的内容中会时时闪现,联想到我的童年以及成长的历程。
帕丽这个被送人的妹妹,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闪现一些无法捉摸的痕迹,让我想起我小时也时常会有这种感觉,而她对妈芒最后留下的伤害带来的遗憾,也正是我对我母亲留下的痛心遗憾,在我懂事以后没有真正陪老人在一起生活过,在母亲最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只是想着自己,我想上帝已经对我惩罚了。
小说虽然充满了令人心痛的悲情,却洋溢着爱的辉光,作者胡赛尼以一个梦中的场景收尾,回忆往昔,已逝的幸福尤为珍贵,因为我们知道它多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