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活动教案(实用17篇)
教案旨在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为教师提供教学的具体操作指导。教案的编写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洁明了和逻辑思维的清晰连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了解语言区的规则。
2、初步知道要爱护图书。
活动准备:
1、喜庆的音乐。
2、环境创设:将教室图书角布置成班级图书馆,书架上放置各种图书用一块布把书架遮住。
活动过程:
一、举行班级图书馆开馆仪式。
今天我们的图书馆终于落成了,我们一起来举行开馆仪式。(播放喜庆的音乐,幼儿随着音乐拍手,教师和一名幼儿将布揭开。)。
二、参观班级图书馆。
教师介绍班级图书馆的设施和进入阅读的规则,比如:幼儿应该将进区卡插进卡袋里,离开时将卡放回原处,如果卡袋满了,幼儿就不能进入阅读。
三、在班级图书馆看书。
图书馆有这么多图书,小朋友想不想坐下来认真地看一看?(幼儿看图书,提醒幼儿看书要安静,要爱惜图书,互相礼让,不争抢)。
四、学习儿歌《爱护图书》。
1、教师示范朗读,边做相应动作。
2、幼儿跟读儿歌,边做相应动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二
感受音乐的节奏,能在唱到"咚咚啪"时做出相应的动作。
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认真倾听并积极参与歌唱活动。
喜欢做不同的"咚咚啪"。
乐意跟上音乐一起做。
音乐。
一、礼物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反复练习"咚咚啪"。
1、我也想试一下,你们看我是怎么敲的?
2、谁看到我是怎么敲的?我们一起试一下。
3、刚才,我们做了一个"很大很大"的啪,现在做一个"很小很小"的"啪"。你们想想,怎么样做就是"很小很小"的啪呀?(再小小的,咚咚啪)。
玩累了没有、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好了,伸个"大懒腰"吧!好舒服呀!我们做一个"大懒腰"的'咚咚啪,好不好?(大懒腰,咚咚啪)。
4、刚才做了一个"大懒腰"的咚咚啪,走路时的"咚咚啪"怎么做?(走来走去、咚咚啪)。
5、你们看我在干什么?(师做转个大圈,咚咚啪)。
三、欣赏vcd,让幼儿完整充分地感受旋律,同时激发幼儿的表现欲。
老师这也有些小朋友会做"咚咚啪"想不想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四、跟上音乐动起来。
他们做的好不好?我们和他们比一比吧!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五、通过互动来巩固动作。
1、刚才,小三班的小朋友做的真棒,现在,老师要请几个小朋友来做一下,然后每个小朋友再请一个客人老师和你一起做。
2、我们请所有的客人老师一起做,好吗?(客人老师,我们一起做,好吗?)。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三
设计意图:
我一直都想尝试在小班上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偶然间,我在给孩子们上舞蹈课时,不经意地放了《梁祝》,让他们练功,孩子们说:“真好听!”有的孩子还跟着曲子翩翩起舞,于是,我便设计了此节音乐欣赏课。旨在让孩子去感受美、发现美、理解美、表现美。
活动目标:
1、初步感受音乐的旋律,让孩子在玩中感受音乐的美。
2、鼓励孩子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对音乐的感觉。
活动准备:
1、布置花园场景、各种各样的花。
2、自制蝴蝶、丝巾、花带、蝴蝶头饰、蝴蝶翅膀。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初步感知音乐。
1、孩子们,告诉你们个好消息,今天呀,我们带上我们的好朋友蝴蝶一起到花园里玩。
2、幼儿随音乐手持蝴蝶游玩。
3、我们累了,小蝴蝶也累了,那该怎么办呢?(孩子想办法),那好,就让我们的小蝴蝶在客人老师那里休息一会儿。
二、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
1、欣赏第一遍音乐。
孩子们,来,我们坐下静的听音乐吧!
提问:听完这段音乐,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欣赏第二遍音乐。
听完提问:你好像看见了谁?它在干什么?(蝴蝶)。
你们好象看见蝴蝶在干什么?
3、欣赏第三遍音乐。
听完提问:你们好象看到蝴蝶在什么地方?它在干什么?请你学学。
三、自选道具,扮演蝴蝶,表现乐曲。
1、我们都来扮演蝴蝶,东西都在旁边放着,看看谁把自己打扮的最漂亮。(孩子自选道具)。
2、教师强调:如果谁需要帮忙,就去找客人老师,对她说一句好听的话。
3、你们真漂亮,让我们跟着音乐跳起来吧!
4、和客人老师一起跳起来吧!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四
一、活动目标:
1.能够边看图边安静地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通过视觉感受颜色的变化。
二、活动准备:
1.故事《红色冠军》[附],与故事配套的图画。
2.红色与其他颜色的玻璃纸。
三、活动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红色冠军》,幼儿欣赏。
2.请幼儿想想:
――你最喜欢什么颜色?
――看到过花朵上滚来滚去的露水吗?
――是否见过红色的透明纸和其他颜色的透明纸呢?在哪里看到的?
3.幼儿选择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一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延伸活动:自制彩色眼镜。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五
1、根据故事“苹果树找医生”的情节,学习听辩三段体的乐曲,理解每段乐曲的意思。
2、学习有节奏的捉虫,乐意用动作来表现对第二段乐曲的感受。
3、活动能与同伴共享空间,学习合作表演,感受表演的乐趣。
经验准备:课前进行过有关于树木的病了该怎么办的问题的讨论。
物质准备:关于乐曲的多媒体课件、音乐、代表啄木鸟的翅膀。空间准备:活动前幼儿的位置是自愿坐在自己认为看着比较舒服的地方。
1、完整欣赏三段体的音乐。
师:果园里的苹果树病了,树叶发黄,一点精神也没有。它会请谁来治病呢?
第一遍,欣赏音乐。
师:“小朋友们,听了音乐后你想到了什么?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遍,欣赏课件,
小朋友听的`时候,仔细听乐曲的变化。
师: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可以分成几段,每一段都讲了什么事?
小结:第一段乐曲平稳,讲了四棵苹果树都在长虫子。第二段乐曲节奏跳跃,表示啄木鸟在捉虫子。第三段乐曲抒情优美,表示苹果树的病治好了,不断长出新的叶子。
2、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段音乐:苹果树长了虫子,身上很难受,请小朋友用动作表演一下。
啄木鸟是怎样为苹果树检查的,请小朋友用动作表演一下。
(2)欣赏第二段音乐:啄木鸟是怎么样捉虫子的?请小朋友用动作表演一下。
通过图片掌握第二段的跳音。
师:大家看这四棵树都有几个蛀虫洞?我们捉虫子时要看如果树干上有三个洞,我们就听准跳音啄三次;如果一个虫洞,就只要啄一次,啄完了还要听一听有没有虫子了。
啄木鸟学会了有节奏的啄虫子,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听音乐表演一次。
(3)欣赏第三段音乐:师:苹果树有什么变化?啄木鸟心里觉得怎么样?
3、听音乐进行表演。
(1)幼儿自选角色进行表演。
(2)交换角色进行表演。
由于之前关于“音乐欣赏”的活动内容幼儿接触较少,所以在活动中,幼儿不能很好的感知音乐,所以表现的不是很充分。所以我选材上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幼儿初尝音乐欣赏的阶段,应该选择一些较容易理解的音乐素材!这样孩子们在经历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后,对于这节课所选取的音乐在理解上就会更透彻了。在自由分组进行创编舞蹈时,老师除了给一些指导性的建议外,当时我应该将课件持续播放,这样子孩子们可以在动画及音乐背景下,更容易把握音乐所要表达的故事,所以导致最后孩子们的舞蹈创编跟音乐分段及节奏结合的不是很好。自始至终孩子们的情绪一直都是很快乐的,尤其在最后分组创编舞蹈的时候孩子们的兴奋达到了最高点,我想情感方面上孩子们是得到了满足的。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六
目标:
2、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悲伤和快乐的心情。(难点)。
3、在结伴舞蹈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
准备:故事图片三幅;场景布置、公主和王子的角色;乐曲磁带和录音机。
过程:
一、引出欣赏内容,感受悲伤的乐曲性质。
1、安静倾听音乐,造成相应的氛围。
提问:听了曲子心情怎么样?
2、教师随着乐曲讲述事例。
提问:你想起了哪些伤心、难过的事啊?
二、配乐故事欣赏,进一步感受与表现音乐表达的情感。
1、这个曲子还讲了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教师随乐讲述)。
提问:小矮人们看到白雪公主死了都怎么样?你伤心的.时候是什么表情?怎么哭的?(我们来哭一哭)。
2、这次我们看着美丽的图画来听音乐里的故事。
提问:白雪公主有没有醒啊?我们帮小矮人想想办法让她醒过来吧!
三、通过表演,尝试用动作、表情表现悲伤的情绪。
现在,我们就是小矮人。教师与幼儿一起表演直到王子救活公主。
四、即兴舞蹈,体验快乐情绪。
白雪公主醒过来了!!让我们快乐地跳舞吧!
五、延伸:一起为公主和王子举行婚礼。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七
一、活动目标:整个活动我抓住理解歌词、感受三拍子的旋律及体验歌曲情绪变化这三方面进行欣赏。所以在目标的安排上我也遵循了以上三点进行制定:
(1)欣赏歌曲《娃娃》,体验抒情优美的三拍子旋律。
(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大胆表达对歌曲的理解。
(3)激励幼儿不怕困难,保持乐观的心态,做一个快乐的娃娃。
二、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都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幼儿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面去体验歌曲的情绪变化。
针对此重难点,我采取的策略是在活动室中营造歌曲中的氛围让幼儿加以体验。雾来了,天色暗了,我事先给整个活动室挂上窗帘,关上灯,营造一种天色暗了感觉,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娃娃”在森林里迷路了的害怕、恐慌心情;雾散了,天色亮了时,请配班老师开灯,让幼儿体验“娃娃”看到天亮了,感受有希望了的快乐心情。
三、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幼儿多次感受过三拍子旋律的歌曲,会听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歌曲并能自己打节拍。
2、物质准备:整个活动室挂上窗帘;韩版《大长今》主题曲、中文版歌曲《娃娃》及《娃娃》的flash动画;背景音乐《娃娃》的钢琴曲。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八
1、通过欣赏《在钟表店里》,感受音乐所描绘的钟表形象,能初步分辨乐曲的三段体结构。
2、能根据音乐,创编表演动作,体验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
ppt,音乐,三种乐器:小铃、木鱼、三角铁
一、经验再现
在钟表店里,住着各种各样的钟,看看,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猜猜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小结:我们的生活里有各种各样的钟,他们都有自己的语言,如:当当,嘀嗒嘀嗒,布谷布谷。
二、分段欣赏音乐
过度句:夜深了,钟表店里的钟们活动起来了。听,他们在干什么?
第一段:
听到了吗,他们在干什么?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你听到谁在跳舞?请你来做钟宝宝,跳一跳。
集体—————经验分享(老师示范)
第二段:
过度句:跳得开心吗?跳累了,听听钟们在做什么?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钟宝宝们,我们休息啦。
让我看看,你们是怎么休息的?—————动作得分享
第三段:
在孩子们休息时,放音乐
1、听,钟宝宝们又在做什么?你怎么知道?
2、让我们一起来跳舞吧!我来找找,谁跳的舞和刚才是不一样的?
个别示范,集体模仿
完整欣赏
你们跳得真好看,我来学学你们的舞蹈好吗?
幼儿边听音乐,边看老师的舞蹈。
三、幼儿集体完整地听音乐表演
你们也来跳一跳吧。
四、延伸
出示乐器,你们觉得这些乐器发出的声音像那种钟的声音?请你试一试。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九
1.欣赏音乐,感知乐曲的结构,感受音乐的欢快和幽默。
2.能根据音乐的变化,用简单的符号、动作、表情及嗓音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3.体验、参与和表演创造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对蚂蚁和蝈蝈的特点有一定的'了。
活动过程。
一、设置情境,引起幼儿欣赏的乐趣,
1.以律动《郊游》进入活动室,引导幼儿坐好。
2.小朋友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二、完整欣赏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特点和内容。
1.完整欣赏音乐,欣赏完了以后向幼儿发出启发性的提问:“听了音乐后你有什么感受?”允许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表述对作品的理解。
三、再次欣赏音乐,采用图谱教学法,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对乐曲的经验。
2.运用对比欣赏法,引导幼儿感知ab乐段的不同,提问”a段和b段有什么不同,a段是怎样的,b段是怎样的“”你认为那一段是蚂蚁,那一段是蝈蝈“3.教师引导幼儿用声势或律动来表现音乐的形象”我们用拍腿拍手表现蝈蝈号还是表现蚂蚁好呢?"四、尝试游戏表演,加深对音乐的记忆1.鼓励幼儿根据音乐内容自愿担当角色表演,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活动结束。
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
活动延伸。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聆听两首古诗词歌(乐)曲,体会作品所表现的意境。知道歌曲《但愿人长久》在乐句结束音运用上的特点,以及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
2、能饱含深情地背唱歌益《游子吟》,表达自己对母爱的感激之情。并能说出两段不同的旋律在音区、旋律上的不同。
3、能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花非花》,在吟诵中感知词曲之间的紧密关系。
4、在聆听古琴曲《关山月》的过程中,认识民族乐器古琴,并记住古琴的音色。
5、学习坚笛双吐音和三吐音的吹奏方法,能与同伴合奏竖笛曲《大鹿》。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聆听与学唱,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
2、让学生感受古琴所表现的“安静悠远”的意境,体会古琴独特的“天地之音”和空灵感,并记住古琴的音色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学唱《游子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聆听乐曲《关山月》、《但愿人长久》
2、认识古琴导入,聆听《关山月》
(1)初听乐曲,感受古琴曲的意境。让学生边听边闭着眼睛,随音乐用手模拟古琴的演奏动作,如同身在其中。
(2)随音乐默诵古诗《关山月》,体会古琴曲的意境。先让学生诵读古诗《关山月》,谈谈这首诗所表现的情景和情感。在默诵时,教师借助相关的图片展示,将乐、诗和画结合,引起学生的联想,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境。
(3)自选一首与古琴曲《关山月》的意境相配的古诗,进行配乐诗朗诵,体会古代文人的气质与情感。
3、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
(1)、用师生“对诗”的形式,从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手,如:教师出上句“人有悲欢离合”,学生对下旬“月有阴晴圆缺”;教师吟上句“但愿人长久”,学生诵“千里共婵娟”。 。
(2)、简单赏析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及创作背景,知道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配乐朗诵《水调歌头》。选用古琴曲《关山月》和歌曲《但愿人长久》作为背景音乐,朗诵后,请学生谈谈不同的配乐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感知“古风”与“新韵”。
(4)、聆听歌曲《但愿人长久》,歌曲在乐句结束音的运用上的特点。让学生边听边跟着唱,熟悉歌曲.在感受歌曲特点时,师生接唱的方式.如教师唱“明月几时”,学生唱“有”.帮助学生感知结束音基本运用长音这一特点。
(5)、安排对比聆听邓丽君和王菲演唱的版本,比较她们在演绎这首歌曲中的不同韵味、鼓励学生尝试打破歌词原有的节奏,根据自己对诗词的理解,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语调来吟诵歌词,给诗词赋予“新韵”。
三、演唱歌曲《游子吟》。
1、复习学过的《咏鹅》《春晓》和《静夜思》等古诗歌曲导入。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请学生朗诵唐诗《游子吟》,体会诗中的情感。
4、用歌曲的伴奏音乐做背景音乐,请学生诵读唐诗《游子吟》两遍。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情感。
5、学唱歌曲,体会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1)视唱旋律。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视唱歌曲前八小节的旋律,视唱时不带装饰音。熟练后跟教师的琴声、用模唱的方法唱一唱前八小节旋律(带装饰音)。
(2)跟音乐哼唱歌曲的旋律,体会两段旋律在音区、旋律进行方面的不同。请学生用“m’’哼唱第一段旋律,用“wu”来哼唱第二段旋律,感受两段旋律的变化。引导学生从音区、旋律的走向比较它们的不同。
(3)学唱歌词,演唱歌曲。这首歌曲深受学生喜爱,且容易学唱,在演唱时,教师从旋律的走向、音区的变化上,引导学生通过力度的变化、唱法上的不同来唱好歌曲,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四、全课小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和感受。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花非花》,学吹竖笛。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复习学过的歌曲《西风的话》。唱完后,请学生回顾歌曲的曲作者是谁,引入本课的学习。
2、用“wu”哼唱旋律,边唱边划旋律线,感受旋律的线条美。同样考虑部分学生进入变声期,请部分学生用竖笛吹奏,熟悉歌曲的旋律。教师用c调为学生伴奏,适当降低音高。
指导学生学吹竖笛。
3、聆听歌曲范唱,理解歌词表达的意境。请学生用轻而高位置的声音来朗读歌词,用高位置的发声感觉帮助学生感受这首“朦胧诗”的意境。朗读后,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教师还抓住歌词中“花非花,雾非雾”和“夜半来,天明去”,启发学生理解诗词所比喻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的含义。
4、有情感地吟诵歌词,体会词曲音调的紧密结合。请学生根据诗中每个字的声调,适当地放慢速度、延长韵母来吟诵。然后请一组同学吟诵一句歌词,一组同学哼唱一句旋律,其他同学对照、感知词的声调和旋律的音调之间的联系。
5、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意境。在学唱时,引导学生用轻柔、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每个字的字头唱得稍为“虚幻”而“柔美”些,体现“朦胧诗”的意境。唱好歌中的力度变化,注意气息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句“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渐慢与渐弱的处理,气息要控制好。
6、复习和交流学生已掌握的有关诗词歌曲,个人或设计小组演唱等多种表演形式,与同伴分享和分组展示。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唱歌曲《花非花》。
第三课银屏之声
教学目标
1、能听出歌曲《爱是一首歌》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说说最感动自己的是哪一段。
2、用嘹亮的歌声随音乐哼唱《两颗小星星》,唱出歌中主人公的自豪。
3、能视唱《滑雪歌》其中一句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并与同伴一起设计表演形式来演唱歌曲。
4、能用明亮、自信的声音背唱歌曲cdoremi》,并与同学分角色表演。
5、能编创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在学吹竖笛二声部练习曲中,复习巩固双吐、三吐的吹奏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唱歌曲《滑雪歌》和《doremi》。
2、初步体会到主题歌曲在塑造电影人物性格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创造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学唱《滑雪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一)聆听歌曲《爱是一首歌》
1、展示动画片《小鹿斑比》的相关图片或视频片段,看过这部动画片的学生讲讲其中的故事。
2、初听歌曲,听出歌曲中出现的人声音色和演唱形式。聆听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人声的分类和学过的演唱形式有哪些,并把这些知识写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在聆听时对照。歌曲先是由男声领唱,接着是男女声合唱。
3、复听歌曲,听后让学生说说歌中的哪一段最能感动自己。引导学生从歌名和歌词中谈谈对歌曲的理解,结合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与合唱”所体现的效果,体会歌曲最令人感动的部分。
4、再次聆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甜美与温馨。
(二)学唱《滑雪歌》
1、从对比聆听动画片《雪孩子》中两首歌曲入手。先复习演唱歌曲《堆雪人》,然后播放歌曲《滑雪歌》,请学生感受两首歌曲的不同情绪。
2、聆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意境。听后,请学生在歌曲的伴奏音乐下,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验歌曲所表现的意境。
3、视唱歌啦旋律,为歌曲划分乐句。
(1)视唱“编创与活动”中的旋律,请学生唱后在歌曲中找出这一句旋律。
(2)请学生跟着教师的琴声用慢速、轻声地试唱歌曲的旋律,并为歌曲划分乐句。抓住歌曲弱拍起唱的典型节奏、基本上是四小节为一句这些特点,启发学生说一说这首歌曲乐句划分的规律。
4、学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歌曲的旋律优美舒展,所表现的银色世界让人感觉恬静甜美。在演唱时,注意气息和音量的控制,把歌曲的意境表现出来。歌词中有不少的词语重复,教师启发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去演唱,给歌曲的演绎赋予更多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与体会歌曲为影片渲染“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所起的作用。
5、为歌曲设计情景想象、律动与造型等表演形式,边唱边表演。
6、表演唱歌曲《滑雪歌》。
三、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doremi》,分组和分角色表演歌曲;欣赏《两颗小星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学唱歌曲《doremi》:
1、导入:这是一首经典英文歌曲,很多学生对歌曲旋律并不陌生,本节课我们一起学唱歌曲《doremi》。
2、鼓励学生视唱或用竖笛吹奏歌曲的旋律。采用分组、分句自学,或者师生接龙的形式来唱(奏),带有变化音的乐句教师要多做示范,让学生先聆听后模唱。
3、复习巩固“d0、re、mi、fa、sol、la、si”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从音阶的排列中,感知歌曲采用旋律模进上行的创作特点。
4、用饱满、明亮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并尝试用英文来演唱。
5、观看影片中的片段,鼓励他们模仿片中的演唱形式及简单的合唱效果。
6、分小组合角色进行表演唱,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表演更精彩。
7、复习聆听过的影片中的另一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并请学生分享自己会唱的其他插曲。
8、全班分角色表演《doremi》,复习歌曲《滑雪歌》。
三、聆听歌曲《两颗小星星》
1、从复习演唱歌曲《小小少年》人手,简单回忆德国影片《英俊少年》的故事情节,并让学生谈谈对主人公海因切的印象。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教师引导学生从歌曲的节奏型与一字一音中,感受主人公海因切的自信与自豪的性格特点。还请学生听出不同情绪的两个乐段,为后面编创活动做铺垫。
3、再听歌曲,请学生随音乐哼唱,体会主人公海因切的自豪心情。让学生边唱边用动作来表现。如:手握空拳随音乐的节奏来挥动,以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与自信。抒情段落时,把握拳的手张开,随乐句划动。
4、鼓励学生尝试编创2—4小节的旋律短句来表现不同的情绪。教师启发学生模仿歌曲的节奏型来编创旋律,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四、全课总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一
1.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期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2.经过图片理解歌词资料,并能根据歌词资料展开大胆的想象。
3.激发幼儿对生命的关注和热爱。
初步欣赏歌曲,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期望的情感,并尝试用语言进行表述。
理解歌词资料,并能根据歌词资料展开大胆的想象。
教学挂图、课件、白纸和彩笔。
一、开始部分
教师谈话,调动幼儿学习的进取性。
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因为有太阳的地方会变得温暖又明亮),世界上有几个太阳呢,有个小朋友认为一个太阳不够,他想种太阳,为什么呢,我们一齐欣赏一首歌曲《种太阳》。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歌曲。
提问:
(1)小朋友的愿望是什么?
(2)他为什么要播种太阳呢?
(3)他想把太阳送给谁?为什么?
2.教师再次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帮忙幼儿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节奏既充满幻想、期望的情感。
提问:
(1)这首歌曲听上去怎样?
(2)请你猜一猜歌里的小朋友在幻想中太阳的时候,他的心境是怎样的?
(3)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3.出示挂图,教幼儿朗诵歌词,直到幼儿朗诵会为止。
4.教师引导幼儿再次欣赏歌曲,并鼓励幼儿大胆跟唱。
5.教师鼓励幼儿根据歌曲展开想象,并大胆表达出来。
(1)如果让你们来种太阳,你们想种出什么样的太阳呢?请幼儿用笔把他画出来?
(2)你们想把种的太阳送给谁呢?为什么?
6.教师根据幼儿的想象,改变歌曲部分歌词,引导幼儿欣赏,鼓励幼儿和教师一齐演唱。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2.下课休息。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二
1、聆听管弦乐合奏《出发》,感受并想象乐曲所描绘的音乐形象。
2、记忆乐曲第一主题。
3、能感受乐曲三个部分的音乐形象。
1、如何启发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火车出发、行进时的不同情绪
2、如何听辨每个乐段的不同乐器并用来表现乐段教学准备:
电脑、钢琴、课件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模仿火车行进来进行律动播放a出题旋律)
生:火车
师:这可不是一般的火车,而是蒸汽火车,看它来了(播放视频)
师:在这段视频中你听到了火车的那些声音呢?
生:略
师: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作品名字就叫《出发》,同学们准备好和老师一起出发了吗?
生:略
二、分段欣赏
1、引子部分
(1)请学生聆听引子部分表现火车怎么样了?使用了什么乐器?
(2)教师介绍所使用的乐器,模仿乐器的演奏方法,尤其是低音鼓。
(3)用动作表现引子部分2、欣赏a主题
(1)请同学聆听思考乐曲的音乐情绪
(2)用“lu”模唱,听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3)使用了什么乐器,模仿乐器的使用方法
(4)学生分两组模仿乐器的演奏方式,间奏模仿低音鼓进行表现
2、欣赏b主题
(1)分辨乐段b的音乐情绪和a的音乐情绪有什么不同?
(2)再听音乐提问使用的打击乐器名称是什么?
(3)提问学生眼前浮现了什么画面?带领学生模仿火车行进来感受乐曲
3、欣赏a’乐段
(1)师:我们再来听音乐告诉老师它和那一站的音乐是相似的?使用了什么打击乐器呢?
生:略
(2)师:表现了火车怎么样了呢?
生:略
三、完整聆听作品,学生表现四、出示小节小节线微课
五、出示火车发展史及中国的蒸汽火车视频介绍
六、结束语:今天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到这,希望同学们能亲眼见见我们国家的蒸汽小火车,下课。(学生模仿火车行进离开教室)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三
1、通过欣赏《我的祖国》、激发同学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懂得独唱与合唱的区别。
重点:在于欣赏好《我的祖国》熟记旋律,回简要地分析歌曲的情绪,力度,速度;ab两段的对比。
难点:学唱歌曲的a局部,(注意:情绪,力度,速度)
录音机、磁带
一、组织教学
听《我的祖国》音乐进教室
师生问好
二、教材分析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乐曲,是一首合唱曲。
由教师介绍“抗美援朝”
三、欣赏歌曲
听歌曲的录音,想“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歌曲可以分几局部?
两局部的情绪是一样的吗?为什么?
第一局部的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二局部为什么和第一局部有所不同?
试着让同学唱一唱,以加以体会。
让同学根据歌曲的'速度、情绪、不同的力度演唱。
1、让同学仔细辩味各段歌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在里面?
3、第一局部是在赞美祖国的秀美河山,充溢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第二局部表达了对祖国无限的。自豪感。
四、学唱歌曲
指导同学根据用赞美的情感和自豪的情绪演唱歌曲。
分领唱和合唱。
五、你欣赏了这首《我的祖国》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受吗?
《我的祖国》是电影《上甘岭》的戏曲
第一局部:赞美祖国的秀美河山热爱
第二局部:赞美祖国的强大自豪
六、课后小结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四
《打字机》是人音版音乐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七课,是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在办公室打字时获得灵感而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乐曲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快速的旋律中用打字机作为打击乐器,诙谐有趣,表示出紧张忙碌的办公室里人们愉快工作的情景。
本课教学运用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理论,在四个欣赏阶段中,层层挖掘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和情感,从而培养同学的体态律动、声音、乐器的综合表示力。
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同学,欣赏必需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再用理性引导到更高层次的感性。本节课将打字机的打字声、铃声和倒机声作为同学学习的兴趣点,从生活入手,引导同学聆听欣赏,以各种方式参与表示音乐,层层递进,并加入乐器激发同学的兴趣,养成专注聆听的好习惯,提高对声音的敏锐反应,在此基础上哼唱主题旋律,并设计扮演动作,更加生动细致地感受音乐。
1、在感受诙谐有趣的管弦乐曲中,体验打字员工作中的愉快心情。
2、熟悉音乐主题,并探索小乐器的演奏方法。
3、锻炼同学对声音的敏锐反应,培养听辨能力和合作能力,激发同学的创作欲望。
重点:感受与表示不同主题的音乐形象。
难点:能用小乐器准确地为音乐伴奏。
多媒体课件、钢琴、三角铁、碰铃、响板、沙锤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一段有趣的音乐,你们要留意听它伴奏的特点,用你们最特别的动作表示出来。
[播放音乐全曲]
随音乐自由律动
课件5分钟
初步感受音乐,联想生活中的情景。
师:音乐在表示什么?
[出示作曲家头像,揭题]
坐下,自由回答
有感情地读曲名
师:老师带来了一个短片,请你们边看边模仿打字员的动作,留意有哪些声音。
[播放短片]
师:你们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你会用什么身体小乐队来表示铃声啊?
聆听,律动
师:好,我们来听一段音乐,铃声出现的时候就用上这些动作。
[播放音乐a段]
师:还不错,你们觉得打字员的心情怎么样?
师:音乐的速度?
聆听,表示
回答
以多种方式层层深入聆听,让同学边熟悉主题旋律边感受音乐形象,同时培养合作扮演的能力。
师:请你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用快速熟练的动作模仿打字和铃声,我来表示倒机声。
[播放音乐a段]
聆听,表示打字与铃声
课件
[播放音乐a段]
表示倒机声
课件
[数拍子]
回答
课件
[播放音乐a段]
聆听做出相应的动作
课件
师:真棒!我发现你们就像一部超大打字机!请你们来合作扮演
[提合作要求]
尝试,合作表示
课件
哼唱
演奏
a段
师:超大打字机扮演非常胜利,看,你们打出了漂亮的乐谱!
[出示曲谱a主题]
师:这是乐曲的a主题。
现在我唱一遍旋律,你们注意我的动作
[唱曲谱a并动作]
师:这一行是表示谁的声音?
[指多层伴奏谱]
师:请你们唱一遍旋律。
师:请你们边哼唱旋律边加上动作。
观看曲谱
视听结合
回答
在教师带领下视唱
哼旋律并律动
课件
10
分钟
由感性上升为符号,在学习乐谱的基础上,探索与演奏小乐器,然后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同学的反应能力、听辨能力、发明能力、合作能力。
师:试试你们身边的小乐器适合表示乐曲的什么声音?
(分别请三角铁、碰铃、响板、沙锤的一位同学说说乐器适合乐曲中的哪些声音?与乐曲中的声音有何区别?)
[出示小乐器图片]
师:请你们拿起小乐器,边哼旋律边伴奏。
师:好听吗?为什么不同的乐器表示了不同的声音?我想加上音乐会更有魅力的!
[播放音乐a段]
敲击乐器,讨论
分别探索四种小乐器的演奏方法,并边哼旋律边尝试演奏
哼旋律伴奏
聆听音乐伴奏
小乐器
课件
设计扮演
b段
师:现在我们完整欣赏这首乐曲,当你听到这个a主题的时候,用小乐器伴奏,听到不熟悉旋律跟着音乐律动。
[播放音乐全曲]
师:你们听到不熟悉旋律了吗?那这个不熟悉旋律里有没有铃声?
师:你们的耳朵真灵,现在我来弹奏这段旋律,当我弹铃声时请你们拍手。
[弹音乐b段,点头指挥]
听音乐做动作
拍手
看指挥拍手
课件
钢琴
12分钟
划旋律线、创编扮演等方式感受b段的音乐形象。
师:这是乐曲的b主题
[出示b主题图谱]
师:我来哼唱旋律,请你们跟我一起划旋律线。
师:大家说说旋律有什么特点?
[播放音乐b段,指挥]
[请局部同学出来扮演,播放音乐b段]
师:请大家跟着音乐把打字员得意的神态和动作表示出来。
[播放音乐b段]
师:我来弹奏a、b主题,请你们边听音乐边到舞蹈位置,当听到a主题时,表示打字员繁忙的工作,当听到b主题时,表示打字员各种不同的休闲方式。
起立划旋律
回答
看指挥伴奏
回答,并在老师引导下设计不同的扮演
局部同学带动全体跟着音乐扮演
全体同学扮演
评价
课件
小乐器
师:大家扮演得真精彩!拿起你们的小乐器,看老师的指挥,把乐曲完整地表示一次。
[出示总谱]
师:注意,听到b主题时,响板的同学走出来扮演刚才的动作。
[播放音乐全曲]
看指挥,伴奏并扮演
小乐器
课件
3分钟
完整表示,提高同学的.综合表示力。
师:啊,我真的看到了得意的打字员们愉快工作的局面!(激励同学)请你们再扮演一次,让听课的老师都能看到这么精彩的扮演。
[播放音乐全曲]
伴奏并扮演
师: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开心吗?说说你的收获吧。
回答
2分钟
关注生活,激发创作欲望。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课后,请你们留意一下学校里、公路上、小区里的各种声音,选择一种把节奏记下来,创编两个小节的旋律,和同学交流一下。
师:请你们听音乐边扮演边出课室。
[播放音乐全曲]
回答
边扮演边出课室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五
1.能用身体动作有节奏地表现跳跳糖。
2.能创造性地表现出不同的跳姿。
3.体验与同伴共同舞蹈的快乐。
1."会跳舞的跳跳糖"的音乐。
2.拟人化的跳跳糖胸饰若干、实物跳跳糖若干。
3.日常生活中可提醒孩子品尝跳跳糖,说说吃跳跳糖的感觉。
1.(出示跳跳糖让幼儿品尝)刚才小朋友吃了什么?
2.你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跳到嘴里甜又香)你觉得跳跳糖在嘴巴里是怎样跳舞的?(提示幼儿可用身体动作表现)老师结合箭头练习,向前跳、向后跳、跳得高、跳得低、转个圆圈。(可以在幼儿的腿上进行练习)(配伴奏)。
3.后来嘴巴里还有跳跳糖吗?没有了,对呀,不见了。
4.幼儿可跟着老师一起根据动作念歌词。
1.幼儿欣赏跳跳糖的歌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跳跳糖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是怎样跳的?最后它变成了什么?(欣赏老师唱)(如幼儿回答不出,教师再次范唱)。
2.幼儿学唱歌曲。
(1)歌曲里的跳跳糖是怎么跳舞的?(根据幼儿的回答把相应的图片放入图谱),一起来唱一唱。
(2)出示完整的谱子后,幼儿跟着谱子学唱。
(3)一次拿掉几张图谱,幼儿学唱。
3.幼儿一边唱一边在腿上练习跳跳糖,跳舞的动作。(配音乐)。
4.幼儿随音乐有节奏地模仿跳跳糖跳舞。
教师:(出示"巨人"的大嘴巴)"巨人"的嘴巴好大呀,今天"巨人"要邀请跳跳糖到它的大嘴巴里做游戏,一定很好玩。
2.跳跳糖跳进嘴巴时怎样用身动作表示呢?
3.跳跳糖跳出嘴巴不见时怎样用身动作表示呢?
5.幼儿游戏。一部分幼儿扮演跳跳糖,其余的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表示大嘴巴拍手唱歌,然后交换。
1.区域活动:将磁带和胸饰投放在表演区供幼儿自由表演。
2.日常活动: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会跳舞的跳跳糖。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六
1、感受三拍子歌曲的节奏特点,掌握节奏型x00。
2、认识节奏乐器:三角铁;尝试看图谱听着音乐演奏。
3、体验在集体中与同伴合作游戏的快乐。
图谱两幅;小象图片8张;三角铁人手一副。
音乐:两只小象,啤酒桶波尔卡。
一、准备活动:
1、音乐游戏《小老鼠与大象》。
2、安静律动《蜗牛与黄鹂鸟》。
二、感受三拍子的节奏,学习新的节奏型。
1、倾听音乐,提问:
歌曲中唱的哪种动物,有几只?在干什么?
2、引导幼儿模仿大象的动作。
3、出示图谱一,学习节奏型x00。
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特点,运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4、出示图谱二,听音乐练习节奏型x00。
5、认识节奏乐器:三角铁。看图谱听着音乐进行合奏。
三、游戏《两只小象》。
听音乐自由做小象的`动作,音乐停止时,找一同伴勾勾鼻子。游戏反复进行,每一次找不同的同伴。
音乐欣赏活动教案篇十七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在音乐课程中,欣赏这一教学领域被视为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以一定的音乐为审美对象,以参与欣赏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观,通过这种音响的聆听,实现对音乐美的感受和鉴赏。”如果学生缺乏音乐欣赏的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也就黯然失色。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音乐欣赏教学,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激发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初中生正值青春少年,富有理想和追求,学习音乐的动机也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的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其次,可以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音乐欣赏课,利用其色彩鲜艳、图形生动、形象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一种声音、文字、图像相互结合而富于变化的学习情境,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同时,教师本身就是最佳的被欣赏的对象,老师随时的范唱、或形体语言的展示,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地理解音乐,提高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
二、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意境。
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倾听。美国的艾伦・科普兰曾说过:“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欣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听,初听、复听、有目的地分段听等,都是以听为本。因此,要多听完整的乐曲,把学生带进乐曲的意境,从直接上感受乐曲的情绪。
三、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共鸣。
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音乐形象不像图画那样直观、具体,它是通过听觉激起听者在情绪上的共鸣而使人产生联想。所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启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体验到的音乐情感,用语言描述出来、或用画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在听一首新曲时,第一遍教师可不出示乐曲名称,让学生听后尽情地谈感受,努力地把他们体会的音乐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例如,学生在聆听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他们会联想到自然界各种鸟的鸣叫声,进而通过各种联想,想象到我国北方农村办喜事的热闹情景,体验到那种热烈的节日气氛和愉快欢欣的欢腾情绪。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的精心指导和有意识引导,老师只作简要的提示,引导学生在不脱离音乐的前提下,去感受音乐、展开想象与联想,最终达到自主地理解音乐的目的。
四、采用多种形式,积极体验和表现音乐。
德国美学家曼纽什曾说过:“欣赏者的任务不是对那些永垂不朽的'作品的赞扬和称赞,而是积极地参与艺术作品中,与之形成一种创作性的艺术关系,他们不应当仅停留于解释作品,而是努力去超越它。”因此,在音乐艺术面前,欣赏者要积极地去克服自己的被动接受性,满怀热情和自信心地参与其中,这样对音乐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音乐欣赏课如果单纯的依靠听觉、过多地讲述,这就使课堂沉闷、凝重。针对这一事实,我在音乐欣赏课中引导学生调动身体的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音乐,围绕音乐并结合音乐的各种要素,采用演唱、演奏、表演等方式去表现音乐。例如,唱一唱欣赏曲的主要片段,或用乐器演奏,并熟悉背记音乐主题;或随音乐划拍、拍打节奏、听音乐做即兴音乐表演或舞蹈动作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更加浓郁、活跃,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音乐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反复地听、想、唱、动体会音乐的美妙,才能提高音乐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总之,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感受音乐的神奇魅力。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到更多地域文化知识,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意境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她们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欣赏水平在音乐鉴赏教育中得到不断的培养和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