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教案反思大全(23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案编写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精选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在备课过程中参考使用。
估算教案反思篇一
核心提示: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在一年级已经学习过了,这学期主要是用笔算的方法,在算法上学生已经掌握了,所以我在上不进位加法时把重心放在学生的书写格式和从个位算起上,这个为后期学习进位加法和减法打基础。在进位加法时,我就一直在强调进位,什么时候进位?有些孩子还没有算就先进好位,导致有些不要进位也进位了;有些孩子是现在心里已经口算出结果了再进位,这些都是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进位。上课时就结合小棒以及让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强调为什么要进位。有一题让学生填数字的题,我觉得对学生理解进位不进位有很大帮助。
我让每个孩子都在蝴蝶上写数,不能空,错了等会我们擦掉,这样一来转一圈就可以发现其实就那么几个答案,44+44=98,49+49=98,43+39=76,47+39=76,47+29=76,那这些答案写黑板上,一个一个排除,学生因为都写了答案,很想知道自己对不对,那么学生就被吸引过来了,在让认为不对的'学生说出不对的理由,那么最后正确答案就出现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于进位加法与不进位加法的本质就更加清楚了。
估算教案反思篇二
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两点体会。
1、尊重学生个性,鼓励创新思维。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鼓励了第三个学生发言,于是就有了一个充满创意而合乎生活逻辑的结果。学生采用的是把两个数看成比它们大一些的与它们接近的几百或者几百几十的数来估算的方法。学生具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能够不拘泥于他人的意见,结合实际,想出一种新的方法,做到既会思考又善于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的中心点是:要相信学生的潜能,不要给学生加框框,这样教学才能得到的回报和乐趣。
2、重视实际运用,把握教学原则。案例中的题目,在理论上可以有很多结果,购物可带大约400元,或大约410元,或大约420元,却只能有一个结果即带大约420元适于实际。这个实例告诉我们,虽然生活中数学的问题要用理论数学的手段去解决,但是数学学习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学中既要肯定学生严谨的数学思想,更要认可学生源自生活的思维方法。
估算教案反思篇三
估算是反应一个人智商和办事能力的重要标志。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就是对各种事物进行有效地分析综合,就是一种“估”。工作计划的制定也是一种“估”。日常生活中的买卖活动更是一种“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时,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从而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a、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用大东方超市店庆引入新课,让学生估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b、相互讨论,共同探索实际问题。在这一环节中注意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其有独立思考的空间,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如454×28的此类题目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当学生出现“450×30”和“500×30”两种不同意见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c、尊重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进行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事件作为素材,使数学学习变得生活化,最终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自己的估算方法。
估算的教学,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在实践中体验估算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估算能力。
估算教案反思篇四
每一节课的设计必须在全面阅读了教材说明和了解了该知识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作用和位置时才真正地考虑教学的目标,以教学目标为基准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处理,结合自身学生的特点也就是学情,预设好学生的反应,设想好自己的课堂如出现状况时应如何及时地进行处理.
借着这一次与上海老师的会面,也让自己从中获益不少.对于该内容自己自觉还是在比较了解地情况下来进行了设计上的考虑.结合学校的实际,我首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把教学的例题进行了修改,这是自己原有的设想.应学生本准备秋游活动,在这一组织中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买门票,进行游园活动的过程,所以我把它整个设计搬进了课堂,这样就更利用学生感受自己所解决的数学问题是来源于自己的生活中的.因为在原有的设想中,学生要进去买门票的话一定要考虑要准备多少钱去买票从而由计算准确值引入在可以采用估算来进行问题的解决,这是由于在实际中我们准备钱的数量是不需要那么准确无误的.同时这样的处理也便于学生知道在这一种情况下所估算得到的结果必须要比准确值要大一点才行,这才是符合实际的情况和需要的。后面的练习设计我也是结合了玩活动摩天轮是否可以同时承受所有同学的重量,能否同时一起让同学们上去玩、用餐需要安排座位,座位的个数是否够呢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慢慢感受估算。这除了学生可以采用计算出准确值的情况下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估算直接口算得出结果来进行比较判断。让学生明确如何估算。
在整个教学实际进行中,学生的估算方法教学是注重了引导和小结。学生对于如何估算是比较清晰的。另外学生也基本了解如果需要运用估算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必须结合实际的情况。,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记过稍微估计得大一点,有时候需要把估算的结果稍微估计得小一点。但是正如上海老师所说,由于学生在课堂中受了惯势思维的影响,同时在例题的设计中由于采用估算对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更有优势这一情况没有很好地在这里面体现出来,所以在这一课堂中,有一部分学生是还是停留用了算准确值的结果来进行了问题的解决,这估算的优势还是未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如果能够在课堂的巩固练习中,考虑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安排一组练习,就是让学生快速地进行判断和问题解决,从而使学生在这一练习过程中感受使用估算确实存在有一定的优势,那这一节课的遗憾就能很好地进行补充了。
确实由于自己在以后教学中没有遇见这样的学生反应状况,对于学生大预设未能估计得那么准确,如何根据学生的事情状况对自己的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在目标的达成上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相信每一节课肯定由于各种的因素,我们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或者一些从未遇见的状况。所以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完善自己需要考虑的方面,这对于自己的成长和课堂有效性的提高确实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也非常的感谢两位来自于上海的老师给予我的意见,这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触动,学习真的是无休止的,只要我们自己愿意,相信你就会有不断的进步。
估算教案反思篇五
本节课主要教学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课初我首先出示电话机、电饭煲、自行车、电风扇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直观图及其价格,并由此提出“买一部电话机和一个电饭煲大约需要几百元”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加法的估算。由于图中每件物品的价格都接近整百元,因而学生根据所求问题不难想到:可以先把电话机和电饭煲的价格分别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元,再口算出结果。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进行估算后,我利用卡通挂图进行交流,呈现了表达估算过程和结果的一般形式,使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估算的思考过程,并学会正确地表达结果。
随后的“试一试”主要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例题所学习的估算方法。教学中我先利用例题中的已知信息提出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加以解决;再鼓励学生利用例题中的已知信息“任意选购两件商品,并估算大约需要几百元”。体现了由扶到放的设计意图,有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估算活动。在练习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的表达中估算过程。
随堂练习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加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如第1题把一个数看作与其接近的整百数的专项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加法估算的难点,为正确进行加法估算打好基础。第2题是用加法估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估算的现实意义,增强根据问题特点合理选择估算的意识。
在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不会正确进行估算,课后将继续辅导学困生,跟踪指导。
估算教案反思篇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设计,力争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境中进行学习。纵观这一节课,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一、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内容,创设参观博物馆这样一个情境。
二、引导学生由学数学转向做数学。
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新知过程中,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学具进行操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验证“14+28”结果到底是三十多,还是四十多。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摆一摆,动口说一说,切实感悟小棒满十捆成一捆,木块满十排成一排。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进位加法,老师再组织学生讨论:是先从个位加起比较方便,还是先从十位加起比较方便?通过讨论交流,班内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先从个位加起,因为学生从比较中已经能明显感受到从个位加起的优越性是不会把个位进的1漏加。如果先加十位的话,就很容易把个位进的1漏加。
三、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1、个位满十进一,有的学生虽然进一了,但十位相加时却忘了加一。
2、学生20以内的加法没学好,个位相加结果出错。
估算教案反思篇七
《乘法估算》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生活情境,突出估算教学的重点。
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学生长于精确计算,估算意识淡薄,对估算的作用与价值,没有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在认识和行为上都感到“不习惯”,常常为估算而估算。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小明北京之行的问题情境,将参观动物园、观看海豚表演、为游人组装自行车等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估算,不仅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思路,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感悟精算与估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估算的价值。真正突出了估算教学的重点,即由单纯的技巧性训练转变到估算意识的培养。
2、加强变式与比较,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
《课标》第一学段估算意识培养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本节课中,董老师拓展了例题的内容,结合生活,创编问题,特别注重不同问题的分析与比较,如创编问题中“够”与“不够”的比较,原型例题与创编问题的比较,“参观动物园”与原型例题的比较,“观看海豚表演”与创编问题的比较,“装配一些自行车”选择算法的比较等等,鼓励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估“多”估“少”的策略,注重对估算策略的归纳与提升。从而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灵活选择合适的算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预设与生成有机统一,课堂充满活力。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而教学是人与人互动的过程,因此,它又是不断生成的过程。预设是生成的前提,而生成需要一个良好宽松的氛围,没有精心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只有备课时充分估计到课堂上将发生的各种情况,考虑好应对的策略,才能捕捉和把握好课堂上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本课例中,学生对于32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与不够生成了不同的见解,不断闪耀着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对估算的意义及估算的局限性的理解展现了学生的灵感,使整节课体现了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
估算教案反思篇八
小学数学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估算的能力。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再估算)在此基础上学习本单元的估算乘法比较简单。运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总结方法,体现以下特点。
估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课始,出示学生郊游的画面,每套车票和门票49元,一共需要104套票,提出问题: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学生分析题意,列出算式后,引导大家能否估算?给予充足的时间,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后汇报,出现了多种方法。在练习中设计了打字的题目,一篇文章16000个字,每分钟打83个字,20分钟能否打完?还有根据商店三天的销售量,估计一个月的销售量等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应用的价值。
在解决车票和门票的问题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出现了不同的估算方法:大部分学生直接用四舍五入法估算:把49看成50,104看成100,50×100=5000(元),应该准备5000元。
但也有学生运用进一法估算的,出现两种估算策略。
把49看成50,104看成110,50×110=5500元,应该准备5500元,
把49看成50,104看成105,50×105=5250(元)。应该准备5250元。
引导学生准确计算后发现第一种方法估计的结果不够,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引导学生明白该题目运用进一法是最好的。又如:在练习中打字一题,学生通过算、说、议、选等活动总结出最好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多样,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估算策略。
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掌握的不是很理想,出现一道题目,还是惯性运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后进行估算;另外,个别的题目让学生难以确定是否估算还是准确计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该题目中的数据应估大一些还是估小一些;即使准确计算的题目,计算前也可以让学生估算一下,或是算后利用估算的方法检查,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不断提高估算的能力。
估算教案反思篇九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见方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学模型。
1.怎么样才能看出谁的表现更出色一些?
可以看一看两名选手,谁的总分高。列算式。怎样计算?
2.讨论: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4.第12页第3题。怎么样才能写得准确呢?看一看,和什么有关系?
5.第12页第4题。觉得要比较他们的身高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单位问题,不同的单位很难比较。自己想办法比较,把他们从矮到高的顺序排列起来。
三、游戏。
1.第13页第6题。
2.第13页数学游戏。
四、总结。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育。这一节的内容是同学学习乘法估算的开头,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育估算的意识和习惯,因此这节课的目标定位于估算意识在前,方法在后。
教完这节课,有以下的反思:
在上“乘法的估算”这节课前,查阅了不少资料,了解到了别人已经做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有做到,而我觉得又是应当做的,比如:大家都做到了将估算与生活紧密联系,而缺乏通过估算来培育同学的问题意识,于是围绕这个目标我开头进行课的设计,把估算力量的培育与同学生活问题的思索联系在一起,不仅使同学养成良好的估算习惯,而且通过估算还要学会思索问题,常常保持对四周事物有关数据的敏锐性。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始终把握住“估算来自于生活”这一认知目标,在教学中首先选取贴近同学生活实际的问题创设情景,使同学产生估算的愿望,并在同学把握了估算意义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实例,让同学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敏捷性,从而为同学解决实际问题服务。而从同学的反馈看,估算意识的建立仍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渗透。
同学表现出对生活问题的敏锐和共性化的学习力量,课堂上有冲突的产生、与有同学之间的思维撞击,这样的课才具有生命力。在这堂课中,同学参加了,但缺少同伴间的沟通,如能让他们之间也有争论有碰撞,对估算的理解将更有生命。
回顾我在备课过程中,自以为对教材作了肯定的了解,还查阅了许多资料,而现在看来,这些只是为上这一节课而预备的,也仅仅是钻研了教材上的例题,查阅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而已,对于与估算相关的本体性的学问又知道多少呢?深知要给同学一滴水,老师要做长流水,这长流水不应仅停留在学校数学课本上,还应阅读把握作为数学这门学科更广泛的学问。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一
在一年级上、下册教材的相关内容中,已经进行了估计和估算的渗透,在这一册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比较抽象,难以理解。同时,《标准》提出了要加强估算的要求,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备课时我发现课本例4是让学生判断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场景的出现,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进行精确计算,有时根据实际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结果就可以了,便于学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认识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认为以例4引入新课有些太唐突,对学生理解估算的含义和估算的过程没有做足铺垫。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先以猜价格的.游戏导入,游戏时给出提示:转笔刀接近10元、书包接近30元。同学都踊跃参与,各抒己见,经过同学们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说出接接近10和30的数。至此我便抓住同学对“接近”的理解,渗透什么是大约,从而会说大约()这样的句式,再通过练习会找各数的最接近的整十数。
接着再教学例4,帮助学生理解在买东西时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只进行大约的计算,学生很快能找到三种物品的价格最接近的整十数分别是多少。再结合之前学习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让估算的策略变得多样化,同样也可以用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减法的估算。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上我有些超之过急,有些学生不理解加减法的估算,仍有学生不进行估算,还是用精确计算的方法。
在练习部分,也出现同样的情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识到,在课上要充分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集中集体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学会估算。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估算方法加以点拨,引导学生解释估算的过程,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明确估算策略。采取的策略可以灵活多样:先估后加、先加后估、先估后减……尽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应予以肯定,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激发了他们积极主动探究解决方法的愿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对此我会朝这个方向一步步努力。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二
二年级的小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估算”一词不容易理解。在教学加减法估算时,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在理解估算的概念,和了解估算的必要性上下了点功夫。因为前面刚学习了两位数的加减法笔算,始终强调计算要仔细认真,现在学习估算,与精确计算形成了一个反差,在估算时往往由于不理解题意,忙着精确计算,根据计算的结果再想了估算的结果。这不符合估算教学的要求和目标,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思维的展开。因此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看一组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如:妈妈去超市购物,出示物品的价格后,帮妈妈估计一下带的钱够不够?这样为教学估算做好了铺垫,三种关键词“大约”,“接近”等,从而感受估算的意义:现实中有些问题的解决不需要计算精确的结果,只需要一个接近的数值。
在估算教学方法时,体现方法的多样。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能力各不相同,不同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验和运用也各不相同,教师要营造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集体氛围,充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只要符合科学性,都应尊重学生的选择,通过全班交流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方法,体现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三
本课学习是同学对万以内数的熟悉的一个连续,对于千、万这两个较大的计数单位,同学们主要是借助情境进行推理、想象来熟悉的,本课所学的“估量“是进展同学对较大数的数感的一个重要手段,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让同学数一数,体验估量的必要性,引导同学估量较大物品的数量,关心同学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由于同学生活背景和思索角度不同,所使用的估量方法必定是多样的。对于同学中消失的各种策略与方法,只要合理,我都准时赐予确定,并鼓舞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法估算。教学中我敬重同学的想法,鼓舞同学独立思索,让同学进行沟通争论,在争论沟通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训练优化策略的思想方法。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四
在二年级下册的数学计算教学中,三位数的加法是较大数的计算,列竖式求得结果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日常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往往不一定要精确的结果,只要知道得数大约是多少就可以了,这就需要估算。教材认真落实《标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技能”的要求,在教学笔算的同时也教学估算。教学估算并不是把估算方法告诉学生,而是在现实情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估计经验,自己探索估算方法。教材第45页例题通过“买一台电话机和一台取暖器大约需要几百元?”这个实际问题,向学生提出估算要求,启示估算方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把两个加数分别看成与它接近的整百数,通过整百数加法完成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已有生活经验上。”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创设了当“小营业员”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学习加法估算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该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感到学有所用,学生在做数学中亲身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较快地掌握了本课内容。但此时的估算毕竟是学生在低年级接触到的解决生活问题的数学新技能,真切的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实际的解决问题操作过程中,还是应多指导学生注意具体的情况具体对待,不能一概论之。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五
试估算某个方阵出操的同学人数有多少,家中住房的有用面积大约有多大,一个近似长方形影剧院内大约有多少个座位;学习长方体的体积计算以后,可尝试估算某个近似长方体游泳池的容水量;学习千克的熟悉以后,可让同学尝试估算日常生活中有关物品质量;学习毫米的熟悉以后,可让同学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宽度或厚度。
每一种算法都是同学思维活动的体现,无论对错都是同学思维的火花在闪耀,一种算法就是一种思维过程。算法多样化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多样性,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思索角度的多元化。制造力作为一种简单的高层次的心智操作方式,是多种认知力量、多种思维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之中同学可以捕获到很多思维的亮点,从而激发创新灵感。
算法多样化,敬重同学的思维活动,确定同学的学习过程,让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不同同学由于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做出不同的熟悉、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共性。算法多样化给了每个同学表达的机会,在一次次的沟通中,同学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共性,这种学习共性,有助于开发同学的创新潜能。
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老师应当依据同学的特点,赐予同学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同学在经受一个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数学模型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中,把已经存在于自己头脑中的那些不那么正规的数学学问和具有“数学颜色“的生活阅历上升为数学的科学结论,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从中体验数学发觉的。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六
《体育场》这节课是如何估算的内容,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事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在估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估算方法。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感受和体验,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尝试。
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多种估算方法。学生在体育场的情境中意识到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估算策略,估算能力得到提高。整个学习过程,我主要是借助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的。在学生掌握估算技能后让学生估算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到数学来自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了估算的意识。在整个的过程中想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从中选择比较好的估算方法。
学生的反馈:
a、分成若干块,先数出每一小块字数,再估算。
b、先数出每一行字数,再数出共有几行。
c、先数出其中一篇文章字数,看看约有这样的文章几篇等等。在此基础上,再估计密铺的大豆的颗数即可迎刃而解了。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怎样平均分更加合理简便,包括在解决估算某报亭10月上旬营业额时,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后与小组交流得到更全面的答案从而锻炼学生归纳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估算教学不仅仅是单纯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意识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使学生体会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检验结果合理性的意识与习惯。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七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磅秤、盘秤、天平等。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八
1、通过活动,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物体的重量,逐步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
2、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体的轻重。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到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可以获得一些有用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意识。
教具准备。
磅秤、盘秤、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要想知道物体的重量,怎么办?
2、重量单位有哪些?
二.估一估物件的重量。
1、一颗小纽扣、一个鸡蛋、一个苹果分别有多重?
2、先让学生估一估,再用天平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三.比一比物体的重量。
1、三个同学为一组,拿出自己的书包,先分别掂一掂,估一估到底哪个书包重?
2、用盘秤称出重量,看谁估得准.?
四.秤体重。
1、教师指导学生怎样看磅秤。
2、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后,再进行活动。
(1)一组同学秤体重。(学会看秤)。
(2)一组同学做体重的原始记录。(通过记录称体重的结果方式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
(3)一组同学用背一背同学来体验各种不同的体重建立起质量单位的概念。
(4)以上各项各小组轮流进行。
(5)学生讨论、交流,从你们的记录表中能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能统计出什么?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署作业。
估算教案反思篇十九
下面就估算课的教学谈谈一些教后感想。
为了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我首先对前面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进行了复习。课堂上我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买西红柿情境引入,加以语言的激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沉浸在有趣的数学学习之中。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是应用性很强的一种计算方法,因此,做每道题之前我都让学生说说是怎么估计的,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做笔算之前,都让学生先估一估,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养成做题之前先估算的好习惯,而在笔算之后通过再回想刚才的估计是否差不多来提高估算的正确性。由于学生平时对加法、减法和乘法的估算方法驾轻就熟,课堂上能下意识地把这种方法迁移到今天教学的除法上来,成效较好。
教案设计的时候我就比较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这对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在学习例1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读题,追问:“你读了这道题目,觉得哪里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很快从问题中找到了答案,问题中出现了“大约”两个字,证明这道题的目的是要估算,而不是笔算。由于在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时,我经常问学生你们怎么算的这么快的,发现了什么秘密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因此在估算时,学生很快就从联系旧知处想到:要把59估成60,并时时活用这种观察思考的能力来学习本课的其他知识。
虽然在今天的课堂上有所体现这种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培养还不够强调、明显,还可以更突出、更明确、更深刻,让学生脑子里有很强烈的观察思考意识,更好地理解估算的方法,知道联系表内乘法口诀表来进行估算。使学生对估算能更清晰地理解。
对典型错误的思考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学生估算练习中,我巡视了,辅导了,也展示了学生中的错题,让其他学生纠正了,但这个错题是不是学生的错误典型呢?需要进一步思考。由于大部分老师在让学生做题之前就该对学生的错误有个预设。在课前,我也有作这样的预设,但当我的这种预设在学生错题中没有找到的时候,我就随意找了一位学生的错题来纠正,显得这种纠错有点形式化。
在上课前,我仔细分析了教材,花了很多精力在让学生掌握估算,能正确进行估算上,注重加强估算、口算、笔算间的联系,口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与估算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联系,但没有充分考虑到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场景图,这是我在上完这节课后猛然领悟到的一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新知识,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多注意。
计算教学的历史是很久远的,估算对计算的验证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是非常广泛的。所以,在今天教授估算时,不仅要让学生会正确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估算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这是我一直在不断思索和努力尝试的!
估算教案反思篇二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节课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1、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本课一开始就用学生最喜欢的秋游引入新课,让学生估算大约要带多少钱,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2、注意了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解决如653×18的此类题目时,先安排独立计算,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这样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在讨论谁的估算好一些时,当学生出现“650×20”和“700×20”两种不同意见时,强调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方法。
估算教案反思篇二十一
本节新课开始多媒体展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读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到三年级来了x人,四到六年级来了x人,巨幕影院有x个座位。
问题:估一估:
六个年级的学生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于是我给予同学们充足的发言机会和时间,各抒已见,畅所欲言,交流讨论。然后让每小组推出一位代表说一说他们估算的结果并解释估算的过程。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总结了一下,他们的估算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1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估算,怎样去估算,无从下手。
2估算数值偏大,找不到比较方向,盲目比较。
3先精确计算出准确数值,再去估算,为了估算而估算。这部分同学计算能力很强,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对估算的理解。认为只要知道精确值根本不需要估算。
小学生的估算能力很差,这是我们教学中对这部分内容的不重视造成的,我们忽视了估算的能力,而将小学生计算能力偏窄地理解为精确计算能力。
实际上生活中大量的计算并不要求进行精确的计算,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估算次数远比精算次数多。
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这部分的内容,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怎样做好估算的教学,如何培养三年级学生的估算能力?我以后要从这些方面加强教学:
1培养估算的意识。首先从我做起,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去感受,增强自身的估算意识,自觉地把这种感受应用到教学中,很好地去培养学生的这种估算的意识,养成对数做判断的习惯。
类似的问题有很多,回答这些问题都需要用到估算。
3教给学生估算的多种方法,在计算中利用估算来检验计算的准确性等,落实估算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实实在在的开展,从教育思想上重视起来。我从三年级开始注重估算的培养,加强估算练习,我想学生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匪浅。
估算教案反思篇二十二
二年级期中测试出现这样一题:一辆自行车398元,一台电风扇207元,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几百元?显然,出题者的意图是要学生进行估算,而学生中出现了两种答案:(1)398接近400,207接近200,400+200=600(元)答: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600元。(2)398+207=605(元)605≈600答:买一辆自行车和一台电风扇大约需要600元。
虽然结果都是大约600元,到底何种思考方法合适呢?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它不同于求近似值,即不能“算着估”。但我们在估算教学中,常会冒出“算着估”的现象,估算虽然有估的成分,其计算结果要求没有精算那么高,可是估算教学带给我们的思考却是那么深邃,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估算,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要走出“算着估”的'误区,朝着“估着算”的方向努力,要先估后算,而不是先算后估,这样才能体现估算的内在价值,提高估算教学的实用性。
估算教案反思篇二十三
今日上的是《乘法估算》,从三班级开头,始终觉得最难上的便是估算课,没有标准的答案可言。有些同学甚至先算出标准答案然后再进行估算,我不知道对这些同学说什么好。
三班级到现在,几乎每个学期的都有乘法估算。但是教学目标和同学所要达成的学问点却不一。我找了一些资料,将区分排列如下:
重视估算的教学,留意各种算法的结合,加强算法选择的教学,进一步提高同学的计算力量。
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并且还可以用来检验计算的结果,同时估算意识的建立也有利于数感的培育。因此估算教学不能走过场。学好估算的方法并不难,关键在于培育估算的意识和习惯,这要靠老师持之以恒常常给同学创设估算的情境和供应估算的机会,让同学多做估算的练习。
在这一单元中,口算、估算、笔算都出齐了,怎么处理好这三算之间的关系也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需要留意的问题。这里要处理好两个方面,一是要做到三算相互促进,达到共同提高。二是三算各有其适用场合和范围,老师要引导同学分析推断在什么状况下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提高同学在实际生活中敏捷应用的力量。
加强估算,鼓舞算法多样化。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由于,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很广,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培育同学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教材,不仅在口算乘法中特地支配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还在笔算乘法中展现了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改革理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扎扎实实地组织数学活动,让同学学会估算的方法。特殊值得强调的是,估算意识和力量需要逐步培育。
这就要求老师有意识、有方案地给同学供应估算的机会,让同学运用估算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运用估算检查计算结果,让同学在实践中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性,逐步形成估算的意识,逐步提高估算力量。
另外,教学中要留意处理好口算、估算、笔算三者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算相互促进,达成共同提高的目标。更要鼓舞同学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并通过比较、沟通,知道什么时候选择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更合理。这样,可以培育同学“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的力量,从而进展同学的数感。
加强估算,重视培育同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培育同学的估算意识,进展同学的估算力量,让同学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以单列一个例题的方式(例5),组织同学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同学进一步理解估算是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必需符合以下两个要求:一是符合实际,二是计算便利。如,例5的教学通过解决购票的详细问题,使同学理解将票价和购票的张数适当的估大一些,并把它们分别估成整十数、整百数或几百几十的`数,这样才能便利算出足够的钱买票。另外,教材在练习十中支配了6个需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的简洁问题,使同学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把握估算的基本方法,理解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大一些,什么时候应将因数估小一些,形成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辨证观点。
在四上估算中,第一次提到在生活中要正确合理的运用估算。一要符合实际,二要便利计算。课上消失了4种方案:104*49第一种:把104看成100,把49看成50其次种:104看成105,把49看成50第三种:104不动,把49看成50第四种:把104看成110,把49看成50。经过同学间的激烈争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在争论渐渐发觉了第四种方法的优越性。符合实际又便利计算,体会到了估算带给我们的捷便。
因此,教学时要重视估算训练,只有在实际情境中,才能产生多样化的估算方法。单纯地进行机械的估算训练,是难以提高同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的。只有结合曰常生活进行训练,体验估算的方法,明确估算还应依据实际状况敏捷应用,才能提高同学估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