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大全(18篇)
教案能够引导教师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并结合适合的教学媒体和教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样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一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
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
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
汽车。
)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二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时是二节课,本教案设计的是关于第一课时向心力的内容。教材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安排学生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在必修1中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作为上述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从物理教学的整个课程分析,本节课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有多次的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例子,对圆周运动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会从向心力三个字的字面先入为主地认为向心力是某个新的性质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3、知道向心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能主动与他人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掌握计算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物理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水流星”实验。
实践过程:向学生展示装有茶水的透明小桶,提问,采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开口的小桶翻转过来时,桶内的水不会洒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尝试,在实验过程中不难发现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当小桶开口向下时,水不洒出。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向心力”。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水流星”的实验发现开口的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程中,小桶虽然翻转过来水却没有洒出来,从而引出新课的知识——“向心力”。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的探究中,并且对概念的理解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新课教学。
一,掌握向心力的性质和方向。
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一电动小车,另一端用手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开小车的开关,在绳子拉直前小车做直线运动,绳子拉直后小车绕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
演示实验2:小车绕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突然放开细绳,小车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通过以下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方向。
绳子的拉力对小车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绳子的拉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在小车实验中,拉力就是向心力。
通过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向心力是一个按效果命名的力,使学生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供需关系。
通过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向心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向心力对速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得出结论:向心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
总结:向心力不是特殊的力,只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由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来提供。受力分析时不能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三
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问: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
(展示媒体资料:运动会上百米赛跑的资料)。
2、提问:两辆汽车都行驶2h,如何比较哪辆车更快?
3、提问:如果两物体运动的时间不同,发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较它们谁运动的更快?
4、提问: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义?速度的单位?速度的方向?
5、讨论:如何在位移图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给出如图所示的甲、乙两辆汽车做匀速直线情况,请同学观察它们的特点。
2、引导同学思考与讨论:
(1)如何向别人介绍这两个的运动?谁运动得更快?
(2)只比较两车的位移,或只比较两车的运动时间,能知道哪辆车运动底快吗?为什么?
(3)引导:在介绍某一事物时要抓住其本质,本质应是相对不变的。位移是变化的、时间是变化的,观察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此比值是不变的,分析比值的含义,得到速度的定义。
3、讨论速度的单位、矢量性等。
4、讨论:如何利用位移图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2、提问:如何粗略地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问:在百米跑的过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吗?
4、练习:在百米跑的过程中,某运动员10s钟到达终点,观察记录得知,他跑到50m处时,用时5.5s.经过5s时跑到45m处,分别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
(二)瞬时速度:
1、引导启发:某人静止在a位置,与慢走经过a位置,或快跑经过a位置,情况是不同的(运动状态不同),这种不同需要用瞬时速度来描述,第一种情况瞬时速度为零,第二种情况的瞬时速度小于第三种情况的瞬时速度。
2、引导启发:百米赛跑运动员,若全程用10s,则10s内的平均速度为10m/s,若测出每一秒内的位移,如第1秒内的位移为8m,则m/s,第二秒内的位移为9m,则m/s,第3秒内的位移为11m,则m/s,这样对运动员的情况就了解得比较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若能知道每个0.01s内的位移,则对运动情况的了解就更细致了。要更精确的掌握物体的运动情况,则需要知道物体各个时刻的速度。
3、提问:什么叫瞬时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体资料:汽车速度计及理程计,让瞬时速度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5、练习书后“做一做”,模拟打点计时器。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平抛运动的定义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3、掌握平抛运动的规律。
4、树立严谨,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5、渗透物理学“建立理想化模型”、“化繁为简”“等效代替”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难点:对平抛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柯受良飞越黄河精彩视频和生活中常见抛体运动的图片引入到抛体运动,在对抛体运动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回忆以前学过的抛体运动;对抛体运动进行分类。由抛体运动引入平抛运动。
(一)知道什么样的运动是平抛运动?
1、定义: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方向上抛出,仅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1)有水平初速度,
(2)只受重力作用。
通过活动让学生理解平抛运动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让学生体会研究问题时,要“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思想。
(二)实验探究平抛运动。
问题1:平抛运动是怎样的运动?
问题2:怎样分解平抛运动?
探究一: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学生演示,提醒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同时释放两个相同小球,其中一个小球从高处做平抛运动,另一个小球从较低的地方同时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
现象:在初速度相同的情况下,两个小球都会撞在一起(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探究二: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分组探究,提醒:a小球是带有小孔的小球;b装置靠近水槽;c观察两小球落到水槽中的情况)。
【分组实验】用小锤打击弹性金属片时,前方小球向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而同时后方小球被释放,做自由落体运动。
现象:两小球球同时落地。(学生回答)。
结论: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运动(师生共同总结)。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五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
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六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
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知。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
1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汽车)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
(4)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
(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
(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激光应用的资料,培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的学习,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激光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究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以及激光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广泛应用.
3.通过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知识.
4.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激光知识的'了解.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投影仪、三段有关激光的录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没有的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与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炽灯)激光。
原子发光方向,时刻不确定。
频率不一样。
不能发生干涉。
非相干光。
频率一样。
能发生干涉(双缝干涉实验)。
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发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射出来的。
[师]通过上表的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工相干光.激光还有许多与自然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阅读课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来.
(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整理得很好,选出比较全面的一组投影(如表20―2)老师简单讲解)。
[师]其实,激光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介绍很多,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开展课堂交流.
(二)激光的应用。
(分组介绍,同时教师提炼要点并板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点,激光是相干光.可用来进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持续的,每一次发光与下一次发光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才会发生干涉,所以原子发光的平均时间间隔称为相干时间,在相干时间内光的行程称为相干长度,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相干性较好.
第二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点是激光的亮度特高,近年研制出的强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阳亮100亿倍以上.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传播方向的一个极小的发射角内,亮度就会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几亿倍,在极短时间内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点时可产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度的高温.
第三组除了前面两组介绍的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激光的单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频率“纯净”的光,各种频率的光总是混杂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满足谐振腔共振条件的频率才能形成激光输出,不满足共振条件的频率,都在谐振腔内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频率单一,单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它产生的光波长范围不到一百亿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视为单一而没有偏差的波长,是极纯的单色光.
第四组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中,除了前面三组讲的,还有一点,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电筒或探照灯聚光虽然很好,看上去它们射出的光束是笔直的,但在一两公里后,光线就发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显减弱.而激光射到这个距离上基本没有发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师]前面几组同学从激光的特点角度阅读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比较好,虽然其中有些材料我们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学习机会,到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交流激光应用方面的资料.
第五组(阅读)。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机械加工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对金属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机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机械加工不可比拟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直径0.1mm到几微米的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可以几千分之一秒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表面十分整齐光洁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可以控制激光束将材料逐层“烧结”而形成实体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复杂或不规则图案的机械零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动成型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迅速进入国产化、商品化阶段.
第六组(阅读)。
激光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应用,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可诱发遗传变异,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育出的秧苗生长比较快,长势好,粗壮且均匀整齐,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性能,提高产量.把激光技术引入果树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水果产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鱼类,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热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与组织接触,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锋利,切割软组织和硬组织都一样快捷,还可应用激光对穴位照射,给穴位输入能量,无痛、灭菌、快速、安全.
第七组(阅读)。
激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光纤通信中,激光作为信息高速传输的载体作通信载波.它还是信息高速处理的载体,光学计算机有着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激光应用在信息存储领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像课本上介绍的dvd实际上是一种存储数据的磁性媒体,它可以双层双面使用,运行时间高达484min,储存量是vcd的几十倍甚至数十倍,可多达17gb.
第八组(阅读)。
目前,激光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在国防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模拟等技术的应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扰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这些武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光制导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用激光点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预计在2010年左右能够用激光实现核聚变,能源危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很多准备,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定很有收获.我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与激光相关的录像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八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小轿车03020火车050600摩托车02010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教师此时。
总结。
: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
知识与技能:
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及具有向心加速度。
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及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与讨论,体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链接: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线速度、角速度。
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
汇报加速度物理意义加速度的决定因素。
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
导学。
自主。
学习。
合作。
探究曲线运动是变速的,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即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匀变速度曲线运动,那么另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即圆周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1.定义:任何做运动物体都有指向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
2.大小:(1);(2)。
3.方向:沿半径方向指向,与线速度方向。
1.实例分析:
(1)地球绕太阳做近似的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受到太阳的,方向由地球球心指向太阳中心。
(2)光滑桌面上一个小球由于细线的牵引,绕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受到的力有、桌面的、细线的,其中和在竖直方向上平衡,总指向圆心。
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联系线速度与角速度,推导出表达式。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受力分析,明确加速度的方向。
阅读教材思考与讨论的实例,完成学案。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实例分析,激发兴趣,联系生活,变枯燥为生动。
精讲。
点拨。
有效。
训练。
展示。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一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本章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具备了探究加速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就给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
2、能说出加速度的定义、写出加速度的定义式和单位。
3、给出运动情景,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4、在加速和减速情景下,能判定加速度的方向。
6、给出v-t图像,能判定加速度的大小。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索用比值定义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
2、通过加速度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定义,并能在给定运动情景下,能计算出加速度,并理解其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加速度物理意义及加速度的方向,树立变化率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探究式教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类比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应用于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学法】类比法: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讨论、归纳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引起兴趣,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二
主要设计:
(一)让学生讨论汽车急转弯时乘客的感觉.。
(三)演示实验: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受到绳的拉力作用.。
(四)让学生讨论,猜测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探究?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索性实验.(用向心力演示器实验)。
演示1:半径r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m的.关系.。
演示2:质量m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演示3:质量m和半径r一定时,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
给出进而得在.。
(五)讨论向心力与半径的关系:
(一)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得:
(二)讨论匀速圆周运动中各个物理量是否为恒量:
vtf。
探究活动。
感受向心力。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三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产生的条件以及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静与滑动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分析物体所受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一、基本知识技能:
3、两个物体间的滑动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
4、动摩擦因数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
5、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6、静存在值——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和静两部分.重点是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是在理解滑动计算公式时,尤其是理解水平面上运动物体受到的时,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大小认为是压力大小,而没有分析具体情况.
一、讲解有关概念的教法建议
介绍滑动和静时,从基本的事实出发,利用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学生接受的存在.由于的内容是本节的难点,所以在讲解时不要求“一步到位”,关于的概念可以通过实验、学生讨论来理解.
1、可以让学生找出生活和生产中利用的例子;
2、让学生思考讨论,如:
(1)、一定都是阻力;
(2)、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
(3)、运动的物体不可能受到静;
主要强调:是接触力,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但不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即在运动中也可以充当动力,如传送带的例子.
二、有关讲解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法建议
1、滑动的大小,跟相互接触物体材料及其表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跟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但和接触面积大小无关.注意正压力的解释.
2、滑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动摩擦因数跟两物体表面的关系,并不是表面越光滑,动摩擦因数越小.实际上,当两物体表面很粗糙时,由于接触面上交错齿合,会使动摩擦因数很大;对于非常光滑的表面,尤其是非常清洁的表面,由于分子力起主要作用,所以动摩擦因数更大,表面越光洁,动摩擦因数越大.但在力学中,常称“物体表面是光滑的”这是忽略物体之间的的一种提法,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模型,与上面叙述毫无关系.
3、动摩擦因数()是一个无单位的物理量,它能直接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4、静的大小,随外力的增加而增加,并等于外力的大小.但静不能无限度的增大,而有一个值,当外力超过这个值时,物体就要开始滑动,这个限度的静叫做静().实验证明,静由公式所决定,叫做静摩擦因数,为物体所受的正压力.的大小变化随着外力的变化关系如图:滑动的大小小于静,但一般情况下认为两者相等.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四
是司南版必修1第二章“运动的描述”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从机械运动入手,讲述运动学的基础知识,是高中物理的基础,所以本章的教学关系到高中物理教学的好坏。本节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本节速度、加速度是描述运动的重要物理量,理解速度和加速度概念是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利于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结合本节的内容和特点,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按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运动的快慢(即位置变化的快慢)可以用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来描述。
2.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
3.知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描述运动快慢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4.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方向。
5.理解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及其加速或减速运动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
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在建立瞬时速度概念时的作用,了解比值定义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区别物理概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如果能抓住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也就把握了本节的要领。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并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他们容易接受相对形象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而对相对抽象的加速度普遍感到困惑。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的难点是: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说教法。
物理教学重在启发思维,教会方法。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物体的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作为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知道速度、加速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体验它们的区别,利用类比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难点;因此,本节课综合运用讲授法、类比法、讨论法并结合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加强师生双向活动,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
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简要复习位移的概念后,为了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引入新的物理量(速度),再理解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概念,指导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研究速度的变化的快慢来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体验类比的方法,体会比值定义法在物理中的运用。通过巧用提问,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课堂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主动接受新知识,加上例题的巩固,再回到物理概念的理解。
说教学过程。
从以上分析,教学中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先进行速度的教学后进行加速度的教学,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快慢作为加速度的基础,再用类比的方法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符合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大约需要5分钟的时间)。
复习位移的概念后,教师举例(物体有各种各样的运动,不仅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不一样,且同一物体在不同时段的运动快慢程度也可以不同。并请同学们举例:如蜗牛爬行,飞机起飞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新课教学(大约需要35分钟的时间)。
(1)平均速度:教师提出问题:物体做机械运动时位置发生了变化(即发生了位移),但运动的快慢如何描述?引导学生思考,和具体讨论两种简单的`运动快慢的描述:位移相同比较时间,运动的时间相同比较位移。在讨论位移和时间都不同时采用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描述(比值大,运动快;反之则慢)。从而引出平均速度的概念及公式(或),这样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平均速度,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教师利用教材中的图2-22和表2-3,让学生明确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哪一段位移的平平均速度。
(2)瞬时速度:让学生讨论与交流:得出平均速度只能粗略描述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内物体运动的快慢,但不能描述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快慢,在给出瞬时速度的概念。体会极限思想在物理中的运用,了解实验室怎样测瞬时速度,并总结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3)加速度:通过平均速度的引入方法来引入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利用教材的例题,帮助学生理解加速度的概念和公式,知道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有正、负之分,并理解正、负号的意义;进而突破加速度概念的教学难点。通过交流,教师总结:再进行例题的讲解与巩固,使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稳定性。最后布置作业。(在板书方面:教学中将黑板一半写概念,另一半用来作图分析。)。
结束语:在以上设计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以物理概念为基础,积极倡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在此,还请各位老师,领导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五
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训练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2、对于向心力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二点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第三点是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只是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3、让学生充分讨论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
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质量。
m
的关系.。
演示2:质量。
m
和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
r
的关系.。
演示3:质量。
m
和半径。
r
m
为常数据知与。
r
成正比;若。
m、v。
为常数,据可知与。
r
成反比,若无特殊条件,不能说向心力与半径。
r
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tf。
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
m
而保持半径。
r
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六
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科学哲学发展而来的概念转变理论,对于当前的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研究表明,学生的概念学习是一个发展过程,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在这个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影响。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物理概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应该依靠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前科学概念,通过概念的转变,形成科学概念,但目前运用概念转变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教学设计还很少见到。
我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主要采取“问题情境引入、探测已有概念、产生认知冲突、解构迷思概念和建构科学概念、形成新的认知平衡”的概念转变教学策略。整节教学内容是“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注:人教版教材本节的内容安排是“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对于“速度”这一内容,具体的设计思路是:通过问题情境引入“速度”的学习任务;通过学生完成的关于“速度”的概念图和二段式测验情况来探测学生已有概念;呈现问题情境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切入点,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对已有的概念产生不满,教师在此基础上解构迷思概念,所谓“迷思概念”就是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通过有效策略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进而结合前面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辨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最后通过课堂形成性练习促进学生形成新的认知平衡,完成概念转变。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七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变速运动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义,知道在不同的时间内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2、理解瞬时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时速度是精确描述变速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时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习惯.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篇十八
早在1910年,杜威在他的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就倡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杜威看来,反思的出发点是对问题情境的困惑,经过分析、假设、推理与检验而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似乎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当代标准。何谓教学反思呢?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而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就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证的过程。
二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