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优质14篇)
读后感是读者对所读内容的主观感受和理解的一种展现,帮助更好地消化、吸收和理解书籍中的思想。写读后感时可以多读一些相关的批评性文章或评论,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角度。以下是一些经典小说的读后感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和启发。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一
迈罕是埃及神话中保护者的象征,他代表了忠诚,力量,敏锐。做为太阳神——拉神的贴身守护神,迈罕随时都保持着极大的警惕,无论是眼睛还是蛇头,都可以轻而易举地360度转动,时刻提防着拉神身边任何一处可能发生危险的角度。任何风吹草动都无法逃过迈罕那灵敏的直觉,假如一旦有危险发生,他时刻准备着冲上去与敌人作战。
在诸多艺术品作中,迈罕通常被描述为一位手持长矛的蛇头人站立在太阳船的船首,或者一条巨大的蛇缠绕在太阳船上。在神话故事中,他最常做的就是与每天向太阳神挑战的阿匹卜战斗,但不一定每次都能够取得胜利。有时他也需要借助其它神明或是拉神自身的的力量,但大多数都是迈罕英勇地保护拉神安全。
在古埃及的神话世界里,蛇具有多样重要的角色与功能:它既是敌对者又是保护者,可能是神只或是恶魔,它既能代表生命,也可能是死亡与虚无。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二
幸福,隐藏的很完美!我们总是在指尖上,遗落了我们的幸福!
饶雪漫的《沙漏》,看得人在哭得一塌糊涂后,记住了一句话:沙漏记得我们曾经遗忘的时间!没看的人却意外的听到后,也记住了!
沙漏记得我们曾经遗忘的时间!
爱情原来可以这么美好,虽然没有哪所学校会像《沙漏》中的一样,可清纯的少女,却希望自己是莫醒醒或者是米砂!而觉得自己是帅哥的也曾希望自己是路理、江爱迪生、米砾!虽然女生们讨厌蒋蓝,可最后蒋蓝也变好了!
我们都在迷茫中寻找着我们所谓的“爱情”。虽然我们知道这条路不属于我们,可是,不能抹灭的是,我们都会经历,不论是早是晚,总之,我们曾希望自己是最幸福的!可是,或许没有多少人是幸福的延续体!因为游戏很短暂,像雾一样,模糊而令人迷茫!
雾,它挡住了阳光,可是,它却给了我们短暂的幸福,这种找回自我的幸福!没有人能明白,爱情是什么?是书上写的那样吗?或许不是的!也不是小说上的那样完美!凄凉是可能的!一切,只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
阳光总会微笑!雾,总会消失!迷茫中,我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沙漏记得我们曾经遗忘的时间!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三
莎士比亚说“thereareathousandhamletsinathousandpeople'seyes”,意思是“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下来,一起来品味一下我们小学生眼中的“哈姆雷特”吧。
假期,我读了美国作家怀特的名作《夏洛的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该书的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蜘蛛——夏洛·阿·卡瓦蒂卡,凭着自己的机智拯救了活泼的小猪威尔伯。夏洛与威尔伯都很善良,所以他俩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一天下午,可怕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我们可怜的小猪威尔伯,将在圣诞节的时候被做成熏肉火腿。当好朋友面临绝境时,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读到此处,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从这以后,夏洛开始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用毕生的精力,在自己的网上织出了“王牌猪”“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等赞美威尔伯的词语,使小猪在大赛上赢得了25美元的特别奖。但这时候,夏洛的生命却渐渐地走到了尽头。
威尔伯曾经好奇地问夏洛:“你为什么帮我呢?”夏洛回答:“一只蜘蛛,一生只忙着捕捉和吃苍蝇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帮助你,也许可以提升一点我生命的价值。谁都知道活着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当读到这番话时,我的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只令人敬佩的小蜘蛛,纤细的身体内居然有这么大的能量!夏洛无私的奉献精神,令我无比敬佩,让我们一起来为夏洛鼓掌喝彩吧!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四
前几天,我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名叫安利柯的意大利小学生写的日记。日记中,写了发生在安利柯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感人的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例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老师对学生的循循善诱、朋友之间的互相安慰……这些往往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受到——人生,是一个很美好的东西!
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爱是什么。爱,是做一切事情的基础。只有懂得爱,才能做一个优秀的人!只有懂得爱,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五
寻寻觅觅,作者于城市的街道上拎着一双旧皮鞋,在找寻着那些曾经平凡而不可缺其的职业——修补匠。也许最初,他是为了自己的衣服与鞋子,但是最后,他在生活中,亦在网络之中找寻,找寻那一颗纯良的匠心。
在几乎是开头的地方,有这样一段话——“疑心自己成了一个穿越而来的异类”,是的,社会已经不同,万象更新,我们迎接的是日新月异,这些古老的守候,已经渐渐在这穿梭的气流之中流逝,作者找不回原来的记忆了。
直至——找到那个老人。他不为什么,只是纯粹因为他们那一代的中华儿女在年轻时是最极为勤劳的,老人又无儿女相伴,只求一个心灵与精神的寄托。他为作者修好了那一双鞋,他说了一句话“鞋不错。”很平凡的,很朴实的赞美,他不收钱,因为他在意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手中有灵智的器物。那是他的一种操守,亦是所有人的精神。
裁缝大姐、修表师傅、修家电的小宋,他们,亦是如此。他们甘于平淡,不引人注目,但是那群坚守者们想方设法的扎根。网络上的修补匠,亦是有道德与职业操守,他们年轻,会利用方便的网络来为自己的生计谋划,他们,这时坚守的便不是那一份旧物,而是那一寸属于新物的天空。
旧星,那些新物与新心。时代在变迁,老修补匠门被遗忘,而网络上的变迁,也让人收获了很多。守护匠心,亦守护永心。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六
诺基亚、爱立信、宜家,是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如雷贯耳的知名企业。安徒生、诺贝尔、是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从小听到大的历史名人。
这是我打开《北欧神话》前就开始好奇的问题。放下《北欧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接近完美解决。我把所有的感受都总结为一句话:
如果你能理解神,也就能理解人。
只有理解了人,才可以在名为“社会”的这个组织中好好生活。理解神,是理解人最简单最直接的有效办法。
1、北欧。
通常意义上的北欧指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和冰岛五个国家及其附属领土。他们主要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山地纵横、岛屿成群、冰川覆盖、火山喷发、湖海遍布是这里的特征,漫长寒冷的冬日和湿润温暖的夏日并存。影视作品中著名的维京人就是这片土地的先人。维京人信奉的即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北欧神话。
从八世纪到十一世纪,维京人遍及欧洲大陆的持续扩张,把北欧神话带到了全世界。随后,因为维京人逐渐式微,北欧神话受到的侵蚀,同时也被欧洲各国禁止传播,仅有吟游诗人传颂。最终,北欧神话在冰岛得以保存,并流传到今天。
2、茅盾。
很少有人注意到,茅盾先生一生用过98个笔名。《北欧神话》最初发表时的署名即是其中之一:方璧。
1927年,茅盾先生过起了隐居避难的生活,在写小说之余开始做神话研究。他在晚年写的回忆录中写道:“我从前治中国文学,就曾穷本溯源一番过来,现在既把线装书束之高阁了,转而借鉴于欧洲,自当从希腊、罗马开始,横贯19世纪,直到‘世纪末’。……因而也给我一个机会对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作一番系统的研究。这就是我当时从事于希腊神话、北欧神话之研究的原因。”
追根结底,穷本溯源,是茅盾先生研究神话的态度。
相比于束之高阁,茅盾先生更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对普通大众有所裨益,于是接受徐蔚南邀请,把自己的学术研究通俗化,以方便感兴趣的人找到学术入门路径,最终写出了这本初版名为《北欧神话abc》的科普书。
在那以前,没有人介绍过北欧神话。在那以后,中文世界还没有出现比它更好的北欧神话入门书籍。
3、北欧诸神。
茅盾先生在介绍北欧诸神时,总是会加上一句“···之人格化”。
奥丁是“空气之人格化”,弗丽嘉是“大气/云雾的人格化”,提尔是“海的人格化”,布拉吉是“诗歌的人格化”,伊敦恩是“春/青春不老的人格化”,······这样的描述非常简洁,却说明了北欧诸神的由来及其职责。
北欧诸神,源自北欧先民观察到的各种自然现象,天空、大地、海洋、光明与黑暗、春夏冬、森林、火山、雷电等等无所不包——每一种现象都对应至少一位神明。每一位神明都拥有与其相关自然现象相符合的性格气质:奥丁洞察一切、索尔不发怒就全是好脾气、尼奥尔德英俊帅气、乌勒尔不怕冷、弗雷广施恩惠、维达沉默寡言。
我们也不难看出,对诸神的描述体现了先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对灾难的厌恶。最难得的是,茅盾先生在书中并不刻意表明我所领悟到的信息,反而是着力简洁,把全书重点放在讲述诸神的故事。
中国的神话,我们很容易便想起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大禹治水······中国的神明不是在与自然灾害相抗争,就是在为普通人谋福利,他们相互之间的交集并不多,而斗争就更少了。
北欧诸神不是这样子。奥丁虽然是诸神之父却经常溜到人间,甚至因为停留太久被冬神乌勒尔篡位。奥丁自己,好像除了换媳妇找情人溜出去玩啥正事也不管。雷神索尔则是被寄养长大,自己的武器也能被偷走,洛基更是把他耍得团团转。弗雷在相思面前束手无策,奥都尔却让妻子弗蕾雅伤透了心。北欧诸神的故事,常常发生在彼此之间。如果只看一部分,很容易让人跳脚大骂另一方;如果看了全部故事,往往不知道究竟谁更该被骂。这也是很奇特的事情。
放下书本,再去想北欧诸神,他们每个人都面目鲜活,即使是最大的邪神洛基也并不是一个纯粹恶的形象。北欧神话里的神并不完美,虽然各有所长却也经常束手无策,虽然是神却各有私心。他们经常为了满足私心而犯错,然后又为了弥补错误不得不做出更大的抗争。
我想,北欧诸神之所以这样,或许和他们知道自己必定会死有关,因此很有活在当下的态度。诸神的黄昏,是北欧神话最知名的场面。善与恶,各自汇聚成洪流,在维格利德相遇,拼尽全力后善与恶的代表只剩下残兵败将。苏尔特尔的恶火燃尽了这一切,只余无穷的黑暗笼罩着宇宙。
北欧神话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们连神都可以毁灭,更在于他们认为:废墟之上,世界将重生。
可惜的是,我们再也不能知道北欧神话中的二代神将会创造出怎样的世界。幸运的是,我们可以自由地想象二代神们将要创造的世界。甚至可以大胆说一句:今日之北欧,和北欧先民构想中的完美世界已经很接近了。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七
我读过一篇文章,叫《装在套子里的人》,在实际生活中,我也见过这样的人。他是我爸爸的一个朋友。书上说:“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要穿上雨鞋,带上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削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带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弄得他六神不安。”
他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这种人心理上不快乐,老想着隔绝人世,不乐观。听见流言,说是中学出了事,他就一个劲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那种慎重,那种多疑,那种纯粹套子式的论调,简直压得我们透不过气来。
是啊,装在套子里的人太多疑,太小心,太封建,太悲观,太谨慎。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人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
改变世界很难,改变自己却很简单;去掉束缚心灵的套子,才能与地球同转。这种人性格孤辟,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八
今天,玩的很高兴。上午五姨奶来家里做客,给我做了好吃的。因为今天是太姥的生日。所以很多人来家里做客。下午,逛了街,吃了冰激凌,还买了好多的衣服。好棒啊。晚上我要写·作业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我还打算开始减肥,加油,加油。
今天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爸爸冤枉了我。家里的电子表,不是我整坏的,但还冤枉我,第一次,我没有承认。非要说是我做的不敢承认。我感到非常可怜。就和爸爸顶嘴。最后发生了一件谁都不愿发生的事,爸爸他扇了我。我生气的离家出走,到了我三姑家,然后到了晚上爸爸他回来找了我。我不想原谅他,但还是原谅了他。希望明天不会在发生什么大事。
今天,我发扬了雷锋精神,早上洗漱完了以后。我穿了一个旧衣服。拿着带子和扫把,小铁锨。在自己家的院子里捡垃圾。不一会,袋子就满了。之后,吃完午饭,我就去外面捡垃圾了。一路上,不少的人夸我。可他们哪里知道,比起夸我,还不如付出行动。今天很累,所以我想我一定会睡得很香的。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九
《历史深处的忧虑》一书介绍了美国的法律与政治的思想原则与发展过程,以及其操作方法与历史价值,还简述了为这套体系已付出与将付出的代价。
讲起美国,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天堂,仿佛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有些人觉得那里是可怕的地狱,是万恶资本的大本营。然而,这些判断都是有所偏颇,而这本书则除去了有色眼镜,让我更清楚的看见了美国政法体系的不足与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
辛普森案在这本书中占据了大版篇幅,在这一案件中,我的感到了许多迷惑与不解,不过也第一次比较清楚的了解了陪审团制度,程序正义与无罪假定等制度与精神。
无罪假定是指在嫌疑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须假定他是无罪的。这是在美国司法制度中极为重要的一条,无罪假定保证了检方与辩方在道义上的平等,检方并不是正义的代表,而辩方律师也不是为罪犯开脱的恶人,也保障了嫌疑人拥有洗刷自己不白之冤的自由与权利。这种无罪假定的法制意识并没有得到中国人的理解,例如1月5日,安徽警方抓获三名抢夺儿童的犯罪嫌疑人,并在其照片上打了“马赛克”三个字后上传了网络,并获得了网民们的一片叫好声,称其为最美马赛克,这种侵犯嫌疑人隐私权的行为居然得到了一片称赞,这充分体现了无罪假定在人们意识中的淡泊。当然,这种意识也在逐步渗透到了中国法制体系中,在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了嫌疑人不必穿囚服,这是在司法改革中的一大进步,无罪假定肯定会更加深入人心。
陪审团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虽然之前早有耳闻,但是一直都不是很了解这种制度。在了解之后我对这种制度感到十分的怀疑,给嫌疑人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断需要专业知识与理智的分析能力,但是陪审团成员只是普通的成年公民,而且排除了律师、医生、教师等“可能产生思维倾向”的职业,但不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理智分析的能力,更别说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而且在排除了精英行业之后,我对陪审团成员的水平产生了怀疑,让这样一个良莠不齐的陪审团掌控杀生大权,真的令人感到不安与怀疑。而且陪审团也难以保证公平,在辛普森案中,陪审团成员就是黑人多于白人,在种族冲突的大背景之下,这显然利于辛普森一方大打种族牌,以洗清自己的嫌疑,通过一个自身就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团体来保证公平的审判,这可以做到么?在《乌合之众》里提到,在人群中,每个人的愚蠢将会得到叠加与加强,而理智只会相互抵消并削弱,因此多人的陪审团也许更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反观大陆法系由具备专业知识的法官主导,更加有利于做出公平的宣判。
通过辛普森案,我还认识到程序正义不仅仅是做出公平审判的前提与基础,还是普通人权利的保障。违反程序正义的证据必须作废,以此种证据为基础的推断也将视为不成立。乍一听,我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以程序正义的名义将证据作废,显然是不利于做出公平审判的,比如辛普森案里各种证据,险些因不符合程序而作废,这就有可能放走罪犯。但是仔细的思考后,我意识到程序正义恰恰是最重要的,假如没有程序正义,就是给了警察巨大的权力,变相鼓励了警察为了破案而不择手段,普通人的隐私就完全丧失了保障。历史上英国曾发行过通用搜捕状,严重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合法权益,而这也成了独立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更是促成了美国宪法第四修正案。东德斯塔西对自己人民实施无孔不入的监听,在看似对人心牢牢掌控的背后,却在民众中滋生对东德政府的厌恶,促成了东德最后成为历史。看似多余的程序正义其实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是重要的权利保障,更是在暗中左右这一个国家前进的方向与未来。
这本书还刷新了我对正义的理解,其实正义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站在不同角度,对正义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日剧《legalhigh》里所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正义感不过是因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而对他人的同情心泛滥。司法制度追求的是公平的审判,而非正义的伸张,因此检方并非正义的代表,辩方律师也不是给罪犯开脱的人。对正义的偏执追求有时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杭州保姆纵火案里保姆被判处死刑确实是罪有应得,但是一则“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愤”的评论得到了最高点赞数,这令我感到脊骨发凉,死刑是她罪有应得,而不是为了平息民愤的而做出的审判,很多人总是热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点江山,自以为是正义的代表,但他们很多时候反而是对公平的审判造成了严重的干扰。现在网上有许多人在嘲笑莫焕晶的辩护律师,是想出名想疯了,这令我想起了《间谍之桥》里那个为苏联间谍辩护的律师,为什么不能给一个罪大恶极的人辩护呢?民愤总不能剥夺一个罪犯给自己辩护的权利吧。《乌合之众》里提到群体是有盲目性的,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通过成为力量的一部分,人们感受到强大,永恒和迷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人会屈服,并放弃个人力量和自豪感;但也会从中获得新的安全感,并参与在被力量淹没的骄傲中”,同情心泛滥的群众在人云亦云中凝聚成的民愤与正义感,并没有多少由理智分析与专业知识的成分,在干扰公平审判之余,就只能让群众里的每个个体感到自己无比强大与满足。
中国的法治观念还不够深入人心。或许是封建社会的旧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犹存,青天大老爷的幽灵仍然在徘徊着。在微博上,只要搜索关键词“共青团中央”“举报”,就可以看到巨婴对自己看不爽的事情疯狂举报,请求进行封杀,就如旧社会时期时,面对不公的老百姓到衙门一跪,口呼“青天大老爷主持公道”,完全看不见对对法治的信任与依赖,在这些上纲上线的举报中,我还隐约瞥见了时大字报的影子。有时候我觉得很多人口口声声说对审查感到恶心,但其实只是因为没有按照他们的喜好来封杀罢了,就如很多时候我们谴责不公,只是因为自己没有从不公中收益罢了(跑题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虽然美国法治体系相对完善,但是也有不少缺点,中国法治体系发展起步较晚,而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是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我相信在修改宪法之后,中国法治制度一定会越来越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样子。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十
有一位青年画家,在还没成名前,住在一间狭窄的小房子里,靠画人像维持生计。
有一天,一个富人经过,看他的画工细致,很喜欢,便请他为自己画一幅人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
一个星期后,人像完成了,富人依约前来拿画。这时富人心里起了邪念,看那画家年轻又未成名,便不肯按照原先的约定支付酬劳。
于是富人赖账,他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青年画家傻眼了,他从来没碰到过这种事,心里有点慌,费了许多唇舌向富人据理力争,希望富人能遵守约定,做个有信用的人。
“我只能花三千元买这幅画,你别再啰嗦了。”
富人认为他居上风,便又追问道:“三千元,卖不卖?”
青年画家知道富人故意赖账,心中愤愤不平,他以坚定的语气说:“不卖!我宁可不卖这幅画,也不愿受你的侮辱。”
“今天你失信毁约,将来一定要你付出二十倍的代价。”
“笑话,二十倍,是二十万耶!我才不会笨得花二十万买这幅画呢。”
“那么,我们等着瞧好了。”青年画家对悻悻然离去的富人说。
经过这个事件的刺激后,画家搬离了那个伤心地,重新拜师学艺,日夜苦练。
皇天不负苦心人,十几年后,他终于在艺术界里,成为一位知名的画家。
而那个富人呢,自从离开画室后,第二天就把画家的画和话淡忘了。
直到有一天,富人的好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来告诉他:“有一件事好奇怪喔!这些天我们去参观一位成名艺术家的画展,其中有一幅画不二价,画中的人物跟你长得一模一样,标示价格二十万。好笑的是,这幅画的标题竟然是‘贼’。”
富人听后,好像被人当头打了一棍,顿时想起了十多年前与画家的事。他立刻连夜赶去找青年画家,向他道歉,并且花二十万买回了那幅画。
青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志气,让富人低了头。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人活着要争气,不能泄气。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十一
每当悲伤难过的时候,最大的的乐趣之一就是读书了,听过了太多关于读书的意义,有让心灵饱满的,有让自己高贵的,有让别人感到羡慕的,有为了让自己更好的思考的,总之,读书是没有错的。用《巨婴国》的开场白说,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而对我来说,阅读让我生活的像个斗牛士,虽然我只是个癞蛤蟆。每一次的点滴的感悟都会慢慢成为看似黑暗生活的明灯。
这本书我买来已经足足三个月了,睡觉之前总读上两篇。也是有史以为读的时间最久的一本书了吧。有很多朋友问这是什么书,怎么感觉写的这么不一样。因为里面的观点直击了国人性,更准确的说,道出了中国国民性的某些真实。武志红作者,也是第一次被我记得牢牢的,因为你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是独到的。让你读到,就觉得,啊,原来真的如此。这本书虽然归入心里学的范畴,可是写的却是朴实无华的,案例和分析相结合,简单易懂的。都是鲜活的身边的例子,我们所不理解的很多看似离谱的新闻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描述的内容很多,关于好人,关于麻烦,关于懂事,关于界限,关于全能自恋,关于依赖,甚至关于中国女人脾气那么大,还有虐待,关于婴儿的呵护期,关于妈宝男,关于缺失的公公,关于投入和接受......等等。很多很多,因为有500页之多。而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一点而已。
1)关于孝顺。
孝的本义就是顺。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二者是共生的。子要顺着父母的意思。也就是这个孝字。作为人来说,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正是因为这个孝字,我们将关系的不平等视为了必然,而这个却是不平等关系的源头。书里是反对孝顺的,说白了,是父母的控制欲。对父母好,本身是没有错的,可是你放眼望去,现在成群扎堆的妈宝男,还有很多绝望而自杀的孩子,已经是很多社会现象,你经常会看到一个故事下面留言的共鸣,才明白很多现象只是慢慢呈现了出来而已。孩子,花一样的心灵和世界,从小应该教他有一个独立的灵魂,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因为有独立灵魂的人,才是活出自我的人,一个活出自己的人,势必也是有爱的,也是会爱自己的父母的。更会爱身边的人的。
2)关于婚姻择偶标准。
越来越成熟的我们,做出婚姻选择的标准,不是情欲与激情,更非爱与恋,而是安全感,女人对男人要求的安全感和男人对女人要求的安全感,结果是,婚姻相对稳定,但缺乏感情。现在社会爱情概念更加深入人心,如果小说和电影没有爱情故事,那么它根本不好意思放下去。
而中国的爱情故事基本都是悲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陆游唐婉,许仙白娘子....而拆散这些爱情力量的,都是来自家庭。《平凡的世界》也是如此,家庭的原因,一对对恋人走不到一起。而定海神针的家庭关系,在中国式家庭轮回中,这个根基并不牢靠。
没有感情的滋养,女人强势,想去控制丈夫,而丈夫觉得,小时候已经被母亲牢牢抓在手心,在这样的控制下,更想急于逃走的。逃走的方式有很多种,工作,爱好,或者其他女人。为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当早日的激情过去,平凡的生活,是对两个人心里发展水平的极大考验,可是作为不成熟的孩子,同时又被父母牵绊太多,婚姻也就越来越沉重。
等有了孩子,妻子终于发现,孩子极大程度上弥补了内心的空洞,于是开始抓孩子,并且最好是个儿子,这样抓的更紧。在这样的控制当中长大,可想而知,男孩长大对情欲抗拒的表达,女孩则不知情为何滋味。然后开始他们的重复轮回——夫妻缺少爱。公公永远是这个家可有可无的。除非他的生命宽广,精彩。否则他在家里就是一个零存在。不要说,这个太夸张,却是普遍一样的。
每当想到此处,我的心是凉的。改变又从哪里开始,教育读书,因为一个人灵魂伸展开来的时候,即使错了,也有重新来过的机会。真的希望日光之下,爱情不再是奢饰品,而是可以一生可以互相扶持,共同前进的帆和船。我非常喜欢犹太哲学家马丁布格说的一句话:假如你自己不以积极的爱去生存,假如你不以自己的方式揭示生命的意义,那么对你来说,生存依然是没有意思的。
3)关于麻烦。
书里说到,没有麻烦就没有关系。很多人怕麻烦别人,,他觉得伸向别人的手,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叫麻烦别人。有这种麻烦哲学的人,难以发出对关系的渴望,所以势必会退到孤独之中。
鲁米说:伸开双臂,如果你想被拥抱的话。我是非常作者坐着这个观点的,在没有看这本书之前,自己就写过一片文章关系。和武老师的关点是不谋而合的。读书有时候让我觉得,原来我不孤单,还有朋友,他们的观点和我是一样的。因为自己本来是一个迟钝的人,所以经常麻烦朋友,也因此有很多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
人际关系确实很复杂的,饱满的关系,必然是有爱恨情仇的,关系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爱与恨就产生了。热情流动之后,你会体验到,人与人之前的热情,那种流动的感觉是多么的美好。谁付出,谁对谁错,都没那么重要了。因为在有交流的关系中,你的感情是饱满的。
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深刻的观点,是值得一看的。虽然批判的很犀利,可是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呈现出来的,还有那些没有呈现出来的例子。给自己一个独到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更加清楚明白自己以后的追求。关于教育也给自己提了一个很深的醒,那就是绽放孩子的激情。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十二
我们的这个时代,距离内战已经过去了69年,距离已经过去了52年,距离改革开放已经过去了40年,距离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发展,瞬息万变。有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一个时光旅行者,与不同人的生命进行相交再分离,看着他们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渐行渐远。然而,我依旧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向那个方向前行。
我们和胡适先生的时代不同,我们的国家安定强大,物质基础完善,生活条件优越,这样的一个时代,可谓是一个集天时、地利、人和为一体的好时代。而这样的一个好时代,依旧会有人感觉到不幸福、不快乐,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对自己没有信心,对未来十分迷茫。
的春节,回家过年让我获益匪浅。初四晚上,我曾和堂妹谈论了自己的家庭、未来。虽也算不得秉烛夜谈,但对很多事情都有了一些深入看法和了解。人在长大,看待事情的眼光也不再那么局限,我们逐渐的能理解一些事,了解一些人。但也仅仅是了解,会对他们进行同情、谅解,也同样的会很苦恼,很纠结应该怎样让他们进行改变。
古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到了中年的人很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个情况:生活基本稳定,上,父母康泰,下,子女成人。有心忧虑又会被嫌啰嗦,不如将就过活,得过且过。
得过且过便会让一个人从内心传递出一个消息,表示这个人不再学习不再前进,不学又怎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呢?又曰“子不语,父之过”。对于长辈,我们晚辈的真的做不到不语过。毕竟得过且过是一天,好好奋斗的过是一天,与其得过且过怨天尤人真的不如站起来,看看世界的变化,想想自己是不是该进行一点小改变,假如你能在年近中年而不改学习向上的心,那么你的心理年龄肯定比你的实际年龄年轻,而且你的眼界和学识也更加的丰富。于是,我和父亲有了一个君子协定,一个月一本书,我们一起看书。我坚信,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不愿你变得庸俗并且习惯得过且过的日子。
再来说我看完这本书,就这个名字《人生有何意义》让我决定了买它,事实证明,我没买错。人生有何意义,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我要怎么样做才能让我的生命变得有意义,对于别人、对于这个时代、对于自己,能在未来的某天我永久的闭上了自己的双眼,还可以内心平静的想着,我这一辈子没白过,于人于己都是没有遗憾的。就像书中说的那样“我们要一出言不敢忘社会的影响,一举步不敢忘社会的影响”。一句好话可以影响无数人,一句坏话可以害死无数人。
人生不过几十载,我们不要给自己的定一个高位去做时代的伟人。想着自己的所做所为能为社会的发展添砖加瓦也是不错的,假使你做不得社会发展的奠基人,也要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拓宽自己的视野,展开自己的心胸,使自己不在狭隘,最后能够成就自己也是顶好的。假使这样爱看书的品德能影响到别人那就更是功德一件了。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十三
现在的孩子为独生子女,个性非常突出,而且有些家长的教育水平相当高,但是还有的家长根本就管不上自己的孩子,这就使得孩子之间的差距更大,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地困难。优秀的很优秀,差的就越差,形成了极端的现象。
对于班里比较特殊的孩子,我曾是一遍一遍的找家长沟通交流,希望家长能够及时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只是发现自己孩子的优点,就是不能接受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小问题,要不就是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把希望都放在老师的身上,虽然说过几次可是效果并不明显。学生跟老师多长时间,真正的是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影响。家长不管,只靠老师在学校反反复复的强调,而一离开学校就重复原来的错误,那么还是不能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也有让人欣慰的事情。这次又有同事跟我说你班的学生家长真好,因为经常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的问题就跟我打电话交流,说什么事情应该注意一下,我真的是很感谢,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只是忙着上课,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变化,或是又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发生。通过交流可使我更及时有效地制止孩子们的不良现象。家长用心了,孩子当然也会用心去做好每件事情。家长对孩子的这份爱,真诚,善意,充实且幸福快乐。有这么用心的家长,质问孩子能不优秀吗!
每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应该是最了解的吧,性格习惯及自己所遗传给孩子们的无法改变的东西。真正的希望家长跟老师一起行动起来,为我们孩子们的成长,为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处事,学会与人交往做出自己的努力。
高中校园易懂读后感篇十四
经典的爱情注定以悲剧告终。读完这本书,我的心中百味杂成,各种思绪念头涌了上来,也不知该从何说起。
这本书以三代女人的爱情故事作为主线,即女主人公梅吉,她的母亲菲,以及她的女儿朱丝婷,讲述了交杂着爱情,友情,亲情,人性与命运的三代人的故事。
从梅吉与教士拉尔夫见的第一面起,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注定发生了。然而拉尔夫在70多岁的爱着他的卡森夫人的一千三百万英镑巨额遗产和名利的诱惑下,背叛了梅吉以及克利里家族。而后梅吉嫁给了长相颇似拉尔夫的剪羊毛工人卢克,当然,这段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唯一使她幸福的是后来拉尔夫去找她的时候她从拉尔夫那“偷”来了一个东西,那就是属于他们的儿子。也许是命运,上帝将梅吉从他那偷走的东西要回去了——他们的儿子戴恩在希腊度假时,为了救两个女人,死于海水中。53岁的梅吉冷静理智地处理了一切,将所有的痛苦深埋于心。用荆棘鸟来比喻她的一生,我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其实当拉尔夫选择了巨额遗产的时候,我也曾经问过自己如果面对着相同处境的时候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当然起码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我可能会选择自己所爱之人,但我又是理解拉尔夫的,作为一个男人,对于事业与名利的追求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他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个教士,他不肯也不可能背叛上帝与梅吉在一起。即使后来情感战胜理智,他和梅吉上床,之后却仍然是痛苦而虔诚地忏悔。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上帝的信仰、对前途的追求,是如此矛盾却又统一在拉尔夫的身上。我又不禁想到如果将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物放于公共媒体中,估计会有大批女性斥他为“渣男”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历史背景之下,拉尔夫又似乎别无选择。
而梅吉,她聪明能干,优雅又坚韧。但我不认同的便是她嫁给拉尔夫神父的替代品——工人卢克。也许是因为作为一名现代女性,我认为即使不嫁,也不能委身于一个完全不爱自己的男人,更何况卢克还是一个重男轻女的守财奴。这一嫁也注定了那几年梅吉远在他乡且只能不停工作,身边连回家的钱都不够的凄惨孤独的生活。而后她对卢克的孩子,也就是女儿朱丝婷的冷漠也是我不认同的地方,也许是因为我仍然幼稚,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母亲,应当对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当然在心灵深处,梅吉和她的女儿都是互相爱着的。
除了两个主人公之外,我最喜欢的角色还有斯图尔特,梅吉的哥哥之一。在读这本书前我做过了一些功课,因为描写他的内容不多——他在二十几岁时就死了,所以并没有看到他人对斯图的评价。但是在我看来他是最与众不同的一个角色,他孤僻、沉默却又充满了温柔善良,以及对家人的爱。小说中他对母亲的爱让我印象很深,尤其是最后描写他被野猪压死的片段——“这种时刻也是他早就料到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从没有过希望、梦想和计划,只是坐在那里,沉迷于生气勃勃的世界,没有时间为自己的命运痛苦悲伤的原因。”即使是当他的心脏爆裂的时候,他心中想着的依然是无法再陪伴母亲。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落泪了,斯图是早熟的,他看透人世,敏感细腻,让人觉得他不适合在德罗海达那样粗犷辽阔的黑土高原生活。他或许更应该做一个诗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还萌生了一些对宗教信仰的思考。尽管这本书的重点并不是在于这些,但毕竟梅吉和拉尔夫之间唯一的阻碍便是拉尔夫是一位教士,而梅吉与卢克的婚姻,菲与帕迪的婚姻也都因宗教问题而有过矛盾冲突。我的家庭也是一个教家庭,从小我便会唱一些诗歌,会背诵一些祷词。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更多地相信科学并怀疑的存在与否,但我明白的是宗教存在的真正意义是慰藉人们的心灵,劝诫约束我们的所作所为,给人们一种精神寄托。所以我对家乡的一些所谓宗教歧视一直很不理解,我的表姐和她交往两年多的男友,因为一家笃信教而另一个家庭则是佛教信徒,于是双方家庭都坚决反对,迫于无奈也出于孝顺,他们都选择了自己的亲人。但这件事情却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精神文明开化程度却远远不够,甚至是我一直认为相对开明的母亲,在我未来伴侣必须依附教的问题上也丝毫不肯退让。但不同宗教的存在意义本是相通的呀。
在这本书中我还看出的一点就是对于女性价值地位的变化,由一开始帕迪决定家中一切事情的父权家庭到后来女权意识极强的朱丝婷,跨越了三代,体现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思索。在书中,作者揭露了男权的独断专行,批判其压制女性的一面(在卢克身上尤其体现),宣扬了女性意识的提升,提倡和谐的两性关系。女权问题不仅仅是书中所表现的,更是当代我们所有女性需要争取的,性别歧视的问题长久以来一直存在,解决这个问题更是任重道远,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