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范文(17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教学质量。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和教材的选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学习。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一
掌握金属钠和铝与非金属大反应通过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实验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本节重点。
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的现象及产物,铝在空气中加热实验现象解释。
三、本节难点。
从两个实验归纳出金属和氧气反应的难易及原因。
四、教学过程。
【导入】鸟巢。
图
景
【提问】。
请问图中场景是哪里?知道这座建筑的主要结构材吗?
除了钢铁以外,初中阶段还接触过那些金属?首先我们来了解常见的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下你了解的金属都有哪些共有的物理性质?【展示图片】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板书】金属的物理通性: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有金属光泽,除汞外都以固体形式存在。
我们再来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以铁为例回顾金属可能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根据前面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金属在这三类反应中都体现出还原性,还原性即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那么如果以第一个反应为例我们知道除了氧原子已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外还有其他如硫、氯等非金属。
这节课我们选择两种金属来学习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板书】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钠和氧气的反应。
思考金属钠为什么要密封保存在煤油里?可以了解到金属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学生回答】。
现象:银白色金属光泽褪去,颜色变暗,生成一层氧化膜。猜想金属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发现金属钠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如果加热会如何?【实验】金属钠的燃烧实验。观察到现象明显产物也不同。
【板书】金属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na2o2。
现象: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物质过氧化钠。
(二)铝和氧气的反应。
现象: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铝箔的燃烧:4al+3o2==2al2o3。
现象:铝箔熔化而不滴落(氧化铝的熔点高)。
(三)金属钠、铝和其它非金属的反应【板书】2na+cl2==2nacl。
2na+s==na2s。
【板书】金属盒氧气反应的难易。
【课堂习题巩固】。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金属如铁、铝、铜等的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
(2)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
(3)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以及防止金属锈蚀的简单方法。
(4)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等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阅读资料、联系实际等方法获取信息。
(2)运用比较、分析、联想、分类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3)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4)树立为社会的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铁的冶炼。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3)铁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4)合理利用金属资源的意识。
教学难点。
(1)对铁锈蚀条件及其防护措施的初步探究。
(2)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
教学工具。
实验用具:fe2o3、石灰水、贮有co的贮气瓶、磁铁、铁架台、酒精喷灯、酒精灯、试管、直玻璃管、橡胶塞、导管、火柴。
教学过程。
引言。
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是一类重要的材料,人类的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金属。由于地球上的金属资源是有限的,故我们需对其进行合理的利用和有效的保护。
一、金属资源概况。
[讲解]地球上的金属资源广泛地存在于地壳和浩瀚的海洋中,除少数很不活泼的金属如金、银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形式存在。含有矿物的岩石称为矿石。工业上就是从矿石中来提炼金属的。
[过渡]不同种类的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并不相同。它们在地壳中呈怎样的分布趋势呢?
请大家看课本p15“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资料。
[问]人类目前普遍使用的金属有哪些?
[答]铁、铝、铜等。
[追问]这是否和它们在地壳中的含量有一定的关系呢?
[生]肯定有!因为铝、铁在地壳中的含量是所有金属中最多的。
[可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总结]这主要与铜的性质和铜的提炼成本有关。
[追问]那么,自然界含铁、铝、铜的矿石主要有哪些呢?它们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生]含铁的矿石主要有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黄铁矿(主要成分是fes2)、菱铁矿(主要成分是feco3);含铝的矿石主要是铝土矿(主要成分是al2o3);含铜的矿石主要是黄铜矿(主要成分是cufes2)和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
[承接]我国的金属矿物分布怎么样?
[引导学生看课本有关内容]。
答案:矿物种类齐全,矿物储量丰富,其中钨、钼、钛、锑等储量居世界前列,铜、铝、锰等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补充]虽说我国矿物种类比较齐全、矿物储量比较丰富,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主。
要矿产品进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增长很快,主要矿产资源短缺的态势日益明显。如果地质勘探无重大突破,21世纪初,我国矿产资源将出现全面紧缺的局面。
[过渡]现在,人类每年都要向地壳和海洋索取大量的金属矿物资源,以提取数以吨计的金属。其中,提取量最大的是铁。把金属矿物变成金属的过程,叫做金属的冶炼。炼铁的过程称之为铁的冶炼。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铁的冶炼的知识。
二、铁的冶炼。
[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开始生产和使用铁器,从公元1世纪起,铁便成了一种最主要的金属材料。
[引导学生观看图8—19(我国古代炼铁图)]。
[讲解]钢的主要成分就是铁。钢和铁有着非常广泛和重要的应用,它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钢铁工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1949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1996年,我国的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居世界前茅。
[介绍]我国辽宁鞍山、湖北大冶、四川攀枝花等地都有大型铁矿。
[过渡]铁矿石是怎样炼成铁的呢?现以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e2o3为例,来学习研究如何实现铁的冶炼。
[启发]比较fe2o3与fe的组成差异,设想用什么方法或试剂去完成铁的冶炼。
[学生讨论]fe2o3与fe在组成上只相差一种元素,即氧元素。要使fe2o3变为铁关键是使fe2o3失去“o”。可能的方案有:
1.加热使fe2o3发生分解反应。
2.找寻一种物质使其主动夺去fe2o3中的“o”。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从以前接触过的一些物质中,寻找适合这种条件的物质。请大家回忆、思考并讨论。
[学生讨论]。
[结论]mg、h2、c、co等都符合条件。
[教师总结]事实上,这些物质都可把fe2o3中的“o”夺走。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等原因,我们一般选用c或co。
[师]请大家写出以co和fe2o3为反应物冶铁的化学方程式。
冶炼原理。
[学生板书]fe2o3+3co3co2+2fe。
[教师引导]请大家利用自己的智慧,设计一个模拟铁的冶炼过程的化学实验,并最好能验证其生成产物。
[学生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从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生成物的证明、尾气的处理等角度进行考虑。如根据经验学生可判断出金属冶炼的一般条件是高温;根据以前所学知识学生可想象到用澄清石灰水验证co2;用磁铁验证铁的生成;co有毒,尾气应处理等。
[演示实验8—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
注意:
(1)实验前应先通co把装置内空气排干净,然后再加热;反应完成后,须待试管内物质冷却后再停止通co。
(2)反应完毕后,把得到的黑色粉末倒在白纸上观察,并试验它能不能被磁铁吸起,以判断反应中是否生成了铁。
[总结]上述实验是实验室模拟铁的冶炼过程,工业上铁的冶炼原理虽与上述实验相同,但其规模、条件、装置与此差异很大。
[介绍]把铁矿石冶炼成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工业上炼铁时,把铁矿石和焦炭、石灰石一起加入高炉,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过渡]在冶铁的实际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原料或产物一般都含有杂质,故在计算用料和产量时就不可能不考虑杂质问题。
三、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
[分析]本题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汁算,但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净物质之间的数量比,而不表示不纯物质之间的数量关系。故计算时须先进行换算。如果题目给出或要求算出不纯物质的质量,必须先换算成纯净物质的质量,或先计算出纯净物质质量再换算成不纯物质的质量。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分析,解答此题。
[学生活动]。
[投影给出正确解法]如下:
解:1000t赤铁矿石中含氧化铁的质量为1000t×80%=800t。
[课堂练习]习题4。
[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
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三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高温。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五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了解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并认识该类反应的基本规律;
【活动一】分组实验:向1—4号(1号—镁条2号—锌粒3号—铁丝4号—铜丝)试管中各放入相同大小的金属,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溶液取约试管容积的1/5。组内同注意观察反应是否有气泡冒出,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将实验现象填入学案中。
注意:盐酸、硫酸具有腐蚀性,注意药品的正确取用;
药品取用完后立即盖回瓶塞;
实验完毕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注意环保。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稀盐酸或稀硫酸镁锌铁铜【讨论】(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呢?(2)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3)已知金属与酸溶液反应越剧烈活泼性越强。你能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吗?(4)。
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是这些方法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吗?根据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置换反应:由反应,生成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练习】点燃高温以下反应是置换反应吗?3co+fe2o3====2fe+3co2ch4+2o2====co2+2h2ocl2+2ki====i2+2kcl【活动二】分组实验:向5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约试管容积的1/4),然后把铁丝放进试管中,1分钟后取出铁丝观察铁丝表面的变化。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铁和硫酸铜溶液【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设计实验区别黄铜和黄金吗?写出实验方案。
已知黄铜的主要成分是锌和铜,黄金的主要是金,金很不活泼。
【小结】【巩固新知】1、金属的性质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1)铝比较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农业上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含硫酸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不能由金属跟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2233。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六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新课引入]通过大家刚才的发言,可以看出大家对金属材料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也对它们很感兴趣,当然也有很多疑问。本单元我们就来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设问]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你所知道的金属有哪些?我们最常见的金属又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交流]。
[小结]金属的种类有很多,而我们最常见的金属是铁、铝和铜。
[讲解]铜和铁是人类使用较早的金属,我国劳动人民在商代就制造出精美的青铜器,春秋战国时期就会冶铁和炼钢。〔与学生一起欣赏第2页的两幅图〕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来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进行探究。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3.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传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总结、思考,讨论。
实验1的结论: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
思考:
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1.常温下汞(即水银)为液态。
2.砂纸打磨后的金属光泽与打磨前不一样,说明这些金属表面可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反应而使光泽发生了变化。
[设问]金属的颜色和光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请举例说明。
[回答]可做装饰品。如金、银首饰,金属纽扣等。
[教师补充]春节写对联时所用的“银粉”和涂暖气、水管等管道时常用的涂料——“银漆”,实际上就是铝粉,铝粉的银白色光泽可起到装饰作用。(金屑粉末多数呈黑色,如铁粉、银粉均为黑色)。
[反问]写对联或做装饰品时所用的“金粉”是不是真正的金粉?为什么?
[回答]肯定不是!因为金子太昂贵了!
[评价]大家能联系实际回答问题,很好!
[实验2和3的结论]金属不同,其密度、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设问]大家想一想,制造飞机和制造机器底座,对所用金属的密度和硬度会有何要求?
[回答]前者密度要小,后者密度要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设问]实验4说明金属有什么样的通性?该性质决定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回答]导热性。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追问]炊具加热时有没有被熔化?说明它们的熔点怎么样?
[回答]没有,说明它们的熔点较高。
[教师补充]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实验5的结论]金屑具有导电的通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各不相同。
[介绍]一般来讲,导电性好的金属其导热性也好。
思考:电炉丝是用金属钨制成的,你认为它利用了金属的什么性质?
答案:导电、导热、熔点高的性质。
[学习情景]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设问]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回答]延展性!
[教师]对!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过渡]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教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设问]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过渡]下面是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见投影ppt)。
[教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8—1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讨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学生分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到前面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宣布自己的不同答案]。
(注意:答案不唯一)。
[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一些]。
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容易券刃;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1)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2)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1)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2)不易生锈;(3)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
镀金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并板书]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转折]我们知道,在一切比赛中,当冠军的感觉都是最好的。那么,哪些金属能获得如此殊荣呢?请大家看资料:
[阅读]阅读课本第4页:金属之最。
[比一比,赛一赛]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学生活动]。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知道,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包括颜色、光泽、熔点沸点、硬度、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金属的物理性质可决定金属的一些用途,但这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即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环境、资源、美观等方面的问题。这也启示我们在看待任何问题时,都不应是孤立的、片面的,而是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然后再作决定。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讲授新课: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作业:新学案。
教后:
高温。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八
湖南株洲市教科院李钟南。
金属的化学性质黄艳鸣株洲市景炎中学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化合物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过程与方法: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体验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会运用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试管、镊子、药匙、滴管、烧杯、火柴、镁片、锌片、铁片、铜片、铜丝、铝丝、铁刀、铂戒指、铜戒指、金戒指、盐酸、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硫酸铝溶液等。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九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
能说出氧化铝的主要物理性质;学会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会书写al2o3和al(oh)3分别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计实验来判断两性化合物并验证其性质,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正确的实验操作,合理的实验设计和分析,提高综合运用实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分析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al(oh)3的制备。
【难点】。
al(oh)3的制备;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氧化铝;构成薄膜的氧化铝的熔点高于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融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教师引导】其实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的原因就是由于氧化铝的保护作用,那氧化铝除了上述性质之外还具有什么性质?铝的重要化合物除了氧化铝之外还有氢氧化铝,那氢氧化铝又具有怎么的性质?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氧化铝。
(1)氧化铝物理性质。
【学生回答】氧化铝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熔点高,很坚固。
【教师提问】铝表面的这层氧化膜如何去除?
【学生回答】根据前面学习的铝单质的性质,推测出氧化铝可能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碱反应。所以用酸或者碱均可以去除这层氧化膜。
【教师活动】提供实验器材(仪器、药品有:试管、胶头滴管、钥匙、hcl溶液、naoh溶液、氧化铝粉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
【学生实验】两组分别进行实验,根据现象汇报。现象:氧化铝既可以溶于酸,又可以溶于碱。
【教师提问】请根据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方程式,写出氧化铝分别与hcl、naoh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以及离子反应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al2o3+6h+=2al3++3h2o、al2o3+2oh...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一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多媒体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什么是金属材料?金属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情景导入:拿破仑的故事。
在拿破仑时期。一次宴会上,皇宫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地位的高贵,都选用金制、银制的餐具。惟独拿破仑用的是铝制的餐具,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当时拿破仑已经是一国元首。)。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高温。
2cu+o2====2cuo3、金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
结论:镁和铝比较活泼,铁和铜次之,金最不活泼二、金属与酸反应。
〔活动与探究〕金属与酸反应。
高温。
金属镁锌铁铜。
现象(a组)稀盐酸。
溶解,反应剧烈有较多气泡产生,反应较剧烈有少量气泡产生。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稀盐酸。
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
有大量气泡产生生,金属。
fe+2hcl====fecl2+h2。
无明显现象。
四位先生的表情:
原理: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
应出来。
回答:实验1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铁。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铁铜银。
三、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思考:你能看出以下反应有何特点?
+++。
四、置换反应。
单质。
化合物。
化合物。
单质。
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表达式:置换反应a+bc==b+ac反应类型的比较。
判断:由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是否叫。
置换反应?回答:不是,例如:
s+2kno3+3c==k2s+3co2+n2。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1、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
出来。
练习:1、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写出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和稀盐酸(2)锌和硫酸铜(3)铜和硫酸锌(4)铝和硝酸银。
zn+2hcl==zncl2+h2↑放入硝酸银溶液,能置换出银的为黄铜,
zn+2agno3===zn(no3)2+2ag。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二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
1.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
2.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金属和氧气、酸反应,回答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新课教学25分钟
教师在学生实验时进行指导。 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了什么?
展示金属和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从中找出共同点,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探究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实验结束后,根据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学生讨论得出金属和化合物溶液能够反应,说明金属比化合物中的金属活泼。 总结出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和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在实验探究活动中,体验到互助、合作的快乐。在交流和表达中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学生回忆本节课内容后,回答
(1)与氧气反应。根据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判断。
(2)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根据能否反应、反应剧烈程度判断。
(3)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根据金属能否和金属化合物的溶液反应。 概括第一课时和本课时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本课题,你还可以用哪些化学方法鉴别黄金的真伪呢?
学生回答:将样品置于硝酸银溶液(硫酸铜等只要是排在金前面锌后面的金属的盐溶液均可)中,表面有灰黑色物质(红色物质)出现,则是假黄金,无现象是真金。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课堂小结2分钟
金属的化学性质
1.和氧气反应
2.和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3.和某些化合物溶液反应
4.置换反应
5.金属活动顺序表 金属活动性顺序从左到右依次减弱,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够把盐酸、稀硫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钾、钙、钠除外)。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三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节内容的具体要求: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标分析:本节是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下的二级主题“金属与金属矿物”中的内容。金属是我们身边重要的化学物质,通过学习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中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规律,进一步物质的组成和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化学基本观念,同时进一步学习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教材分析】:本节通过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初步认识不同的金属因为其原子结构的共同点,因此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而原子结构的不同点,导致其化学性质有差异,并通过实验,探究出其差异性规律,学会应用其差异性规律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化学问题。【学习目标】:
1.通过探究常见金属与氧气、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归纳出金属的化学共性。
3.通过分析金属与酸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置换反应的概念。
【核心内容】认识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差异性及其规律。
【需要发展的基本观念:】物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日常生活经验,学生已经知道:镁带、铁丝能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铁与硫酸铜能反应事实,但这些知识是零碎不系统的,本节课应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和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并认识不同金属活动性有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归纳出其活动性规律,并应用此规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化学问题。[教学过程]导入:
[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可以发现,镁能在空气中燃烧,铁能在氧气中燃烧,我们再来看一下铜在高温下与氧气的反应,由此可见,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不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否相同,说明金属的化学性质有差异,三种金属的活泼程度即活动性为:
铝是我们广泛使用的金属,猜想一下铝能不能与氧气的反应呢?
[教师]实验证明,铝在常温下也能和氧气反应,和哪种金属的活动性接近?试着写出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教师]正因为铝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学生][教师]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剧烈程度是不一样的,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是不是也是的这样呢?实验室可以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氢气,其他金属能不能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呢?我们选择镁、锌、铁、铜四种金属作为代表进行研究。
【学生】观察,对比现象。
当然我们也可以将银丝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带领学生读,记,站起来记,记住的坐下。教师检测。【归纳】在金属动性顺序中,越是排在前面的活动性越强,应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溶液间的反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稀盐酸、稀硫硫中的氢,排在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将这三句话简单归纳就是,前强后弱,前换后(或强换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金属可以与氧气、稀盐酸、稀硫酸、金属化合物溶液等多种物质反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不同金属的原子结构有差异,导致不同金属活动性不同,我们通过实验排列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可以应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回扣目标你学会了吗?检测一下。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四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假。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五
本节课内容是在初中学习金属的置换反应以及金属的活动顺序、镁等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钠、铝等活泼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掌握越活泼的金属越易与氧气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在初三阶段学习了一年的化学知识,对金属的活动顺序、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有了初步的了解,懂得通过金属是否能发生置换反应来判断金属的活动顺序。
2、能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关于物质知识”的方面具有一定能力。
三、教学目标
5、通过实验进一步熟悉和规范药品的取用、酒精灯的使用等基本实验技能
四、教学策略
1.举例身边的金属材料和回顾初三化学知识,引入新课,通过对比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引出“钠与氧气怎样反应”的问题。
通过图表归纳出钠、铝、铁、铜与氧气反应的有关知识,使知识系统化。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实验室中,有哪些物品是由金属制成的,在家里呢?
[学生回答] 水龙头、铁凳、铁窗筐,铁架台??
[引言]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都是以化合态形式存在,说明大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今天我们再来进一步学习有关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根据书本图片,回顾初中阶段学习过的反应,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这些反应都表现了金属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复习] 金属与盐反应 金属与酸反应 金属与氧气反应
[板书]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投影]镁、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的图片。
[设问] 是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都需要加热呢?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六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在教学中以学生已知的内容为基础,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采取分类研究、对比分析的方法认识置换反应,并通过对规律的应用,达到落实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
在上一课题介绍金属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节课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酸等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按如下流程设计教学过程:问题引入——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应用规律。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为节省时间,在做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把全班学生分为两部分,一半做金属与稀盐酸反应,一半做金属与稀硫酸反应。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设计,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和体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
2、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置换反应的定义。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与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本教材将此内容单列一章,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一主题。本课题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的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策略。
1、教法。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材的重点放在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问题——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设计这些探究过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观察、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客观事实中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学法。
根据学习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结法。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指引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归纳总结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五、活动准备。
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篇十七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