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专业22篇)
总结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思考和整理。在写总结的过程中,要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观点,避免啰嗦和冗长。这些总结范文中包含了对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总结和反思,其中有些还夹杂了一些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一
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我授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爬天都峰》。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耐人寻味。所以在本节学习中,我将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已经有了一定得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要求,我根据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并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句中爸爸的话:“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通过学生交流爬山的感受,引入课题。
这一环节先出示本课的生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采用先读后记再听写的的形式来检查。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在这一环节中,我又设计了四步:
第一步:感知天都峰的样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和感悟,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二步:朗读第一次对话,体会勇气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刚刚还在犹豫不决,是什么原因让她下定决心要爬天都峰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3、4、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小女孩和老爷爷心里所想,以体会勇气的力量。
第三步:朗读6、7自然段,体会爬山的艰难。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来体会爬山的艰难。
第四步:朗读第二次对话,领悟互相道谢的原因。
本环节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为什么互相道谢?让学生领悟到他们是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互相鼓励,所以战胜困难。从而也体会了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通过谈收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为了照顾全面学生,我设计了层次化的作业。作业超市里面出示了三道题,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主选择一项或两项来完成。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高陡。
奋力终于。
我汲取力量老爷爷。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8—10自然段。
(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a.分角色读。
b.讨论:“我”谢“老爷爷”什么?“老爷爷”又谢“我”什么?
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d.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2)出示“爸爸”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三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爬天都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3、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在课下也把一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最终克服困难的事情写下来,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略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
(2)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
(3)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
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认读生字,指导书写;写字课本书写,在田字格中书写。
五、摘抄课文第2自然段,诵读积累。
六、作业:本课配套练习册。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五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板书:爬天都峰)齐读课题。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六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一样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这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二、引导阅读。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资料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三、指导分析理解。
1、怎样才能对同学们喜欢的天都峰这段有更深刻的认识呢?我教给大家一个新方法,就是一边读一边想,把你的感受再用画表现出来。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6、再读课文。此刻你们能够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能够站起来读,也能够做动作读。
四、指导感情朗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主角,进行分主角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一样人物的语气和情绪。
3、指名两组分主角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一样?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制导联系实际。
1、谁说一说自我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这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样样?
第二课时。
一、初读感知。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我喜欢的资料并说明原因。
2、质疑。
三、精读感悟。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我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四、赏读内化。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主角,开始进行分主角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情绪。
3、两组分主角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貌,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之后每组派代表汇报。
五、迁移运用。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六、总结。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七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3.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五)课后练习。
在课下也把一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最终克服困难的事情写下来,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略
六、教学反思。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的: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年幼,好动。课堂上应注意诱导和引导。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五、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
20xx—10—14班级:三年级教师:陆雪飞。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一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齐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齐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齐奋力向上爬,最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资料,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但是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个性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状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最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状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样写大郡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画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我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资料,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学生分组讨论。
群众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样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主角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样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最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务必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到达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那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能够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必须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此刻哪里?
(体此刻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样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能够克服。)。
3.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主角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三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道理。
3、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能量的道理,养成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天都峰的图片,教师对天都峰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由此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字音,自学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练习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教师对较难的词语如犹豫、奋力、居然、汲取等进行讲解。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深入研读。
具体赏析文中语句:
1、学习第二自然段,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2、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划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3、学习课文六、七自然段,提问:“我”是怎么爬天都峰的?划出与动作相关的词语。(“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4、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明确: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5、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明确: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明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拓展提高。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中不同人物的语气,也可以加上表演。
(五)课后练习。
在课下也把一件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最终克服困难的事情写下来,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这课的重点是“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难点是读懂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让学生找出相应句子,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让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要爬天都峰的艰难和不易。接着以爬山的前后为线索,找出爬山前“我”的所思所想、爬山中“我”和老爷爷艰难攀登、爬山后“我们”的喜悦的心情的有关词语、句子,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体会。在理解中,我紧紧抓住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山时的动作词。如:“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词语,从中体会到爬山的艰难。又从小女孩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中,抓住“居然”“也要……才……”这些词语来理解体会小女孩和老爷爷能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四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培养学生的边读边想的阅读能力和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
1、认识6个生字,学会书写其中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笔陡、石级、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投影仪、电脑平台。
课前预习师生各自回顾学过的黄山风景的课文。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风景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在教学中以读为主,边读边想,通过读、想、看等多角度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通过阅读反思、情感体验懂得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由阅读课文,小组内共同学习本课生字(要求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教师有重点地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攀”“辫”“勇”要注意字型特点和字义的联系。“假”要注意字中的部分笔画;“颤”“奋”“并”要注意读准字音。
文章为什么用“爬”而没有用“登”。课件展示天都峰又高又陡的.景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在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等词句所表达的意思。朗读体会两个语气词(啊、哩)的作用。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引导学生围绕天都峰的高和陡质疑,如:谁爬天都峰?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1、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把搜集的图片文字等资料和同学合作制作一份小报。
这篇教学设计在运用课本资源的同时又拓展了课程资源,利用网络上有关黄山、天都峰的文字、图片等资料,丰富了学生的阅读内容、增强了直观感受。课后拓展注重了课内课外想结合。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学生年幼,好动。课堂上应注意诱导和引导。
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
在云彩上面。
挂下来。
发颤。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六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2、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3、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字课本书写,在田字格中书写。
本课配套练习册。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七
1.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准确掌握“居然”、“终于”、“汲取”等较抽象词语的意思。
1.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2.教育学生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受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受。
3、提出学习目标。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
(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二、展示学习成果。
1.我会读生字新词。
2、我能流利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4、请同学们把自己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
……。
三、激发知识冲突。
四、知识拓展延伸。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
(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2、提出学习目标。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
(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4)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1、针对学习目标,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
2、展示朗读。
小组内共同来练读,个人读。
3、学文展示。
(1)“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2)“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3)“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4)“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5)“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6)“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7)“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气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8)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4、创作性展示。
(1)我想对小妹妹说……。
(2)我想对老爷爷说……。
三、激发知识冲突。
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四、知识拓展延伸。
感受人物对话,结合身边的事,写一段对话。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八
1、正确认读“颤、攀、鲫”等6个生字;会写“辫、仰、似、勇”等11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终于、白发苍苍、居然、似乎”等词语。
2、在理解自然段意思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整体感知有所体会。
3、背诵第二自然段,积累语言,迁移内化。
4、学习从人物对话中品味人物性格和品质。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交流热身。
(一)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天都峰的文字图片资料。
1、学生互相交流。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天都峰文字图片资料,游人爬天都峰片断。
(二)学生交流、概述各自眼中的天都峰。
设计意图。
通过搜集文字图片资料,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交流实践,丰富他们对天都峰的了解和认识,为学习课文奠定感性基础,为走进文本打开一扇窗户。同时在交流中相互补充,培养合作精神。
二、读题质疑。
(一)学生读课题。
(二)抓住动词“爬”,名词“天都峰”,展开探究。
2、天都峰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三)梳理疑问。
谁爬天都峰?怎样爬天都峰?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到的天都峰是否相同?
设计意图。
读题质疑,由疑而思,阅读的欲望生发了;由思而追问,探究就有了方向。于是阅读伴着思维,伴着探究开始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便转化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三、循疑读书。
(一)带着疑问初读课文。
(二)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一拼,读一读。
(三)师生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整体印象。要点:爬天都峰人物,课文里写的天都峰和我们了解的天都峰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
设计意图。
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对生字初步认读,对人物有初步认识,对内容有大概了解,即对文本有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将文本叙述的天都峰和通过资料了解的天都峰作同异比较。从而对课题《爬天都峰》有所感悟。
(四)再读课文。
1、齐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1)指导读准“颤、攀、鲫”三个生字。
(2)指导观察“辫、仰、似、勇”四个生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把字写正确,写美观。
2、整体感知。
(1)用“谁”“做什么”的句式说一说课文内容。
3、以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爬天都峰之前——爬上了天都峰——爬上天都峰之后)。
设计意图。
在阅读过程中读准难认字,记住难写字,奠实识字写字基础;用新的句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尝试着把厚书读簿;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的思路,了解文本叙述顺序,积淀为整体感知经验,积沙成土,形成语文心智。
(五)三读课文。
1、分组接力读,看那个组读得好。
2、边读边画出写天都峰和爬天都峰的句子。
3、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根据第二自然段文字描述,把天都峰画下来。
(3)看着画作尝试背课文。
四、小结启思。
这节课我们通过“谁”“做什么”的句式整体了解了课文内容,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什么的思路理清了课文叙述顺序,用把文字内容还原为图画的办法,让平面的天都峰变成立体的天都峰,并尝试着背诵了课文,收获不小。下节课我们将着重研究作者是怎样写爬天都峰的。
设计意图。
通过三读课文,把读落到实处。通过重点读第二自然段,把读引向深入。通过读文作画,把语言文字承载的平面信息,还原为看到见摸得着的立体图景,文图互换间,培养语感和理解能力。图文参照,背诵积累,丰富语言和形象。
五、练习。
1、根据第二段内容。把画画得更完整、更逼真,把这段话背得更流利。
2、给“爬、峰、辫、顶、仰、似”找一个以上的形近字,然后组一个以上的词,抄写1到3遍。
设计意图。
趁热打铁,巩固积累。具有弹性的识字写字练习,适合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有利于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一、温故引新。
(一)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句子。
1、读句子想画面,修改完善“天都峰”画作。
2、背诵展示。
设计意图。
“温故引新”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第二课时的导入采用“温故引新”的方法尤其恰当。在巩固了上节课重要内容的同时,为进入新的学习内容做好心理准备。
(二)品句子,丰富语感。
1、抓住“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高,和“我”怀疑能否爬得上去的心情。
2、抓住“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句子品味天都峰的陡和“我”信心不足的心情。
3、概括段意。
(1)思维导航:这个自然段,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天都峰的高和陡,二是“我”缺少信心的心情。
(2)引导概括:天都峰又高又陡,我信心不足。
4、积累内化。
(1)思维导航:先写看到的实在景物,然后写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象,把实在景物和感受想象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天都峰的险。
(2)用“似乎”说说你看到天都峰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
从感悟的层面上说,抓住重点句,透过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的意思,尝试着把簿书读厚,渗透从语言表面意思探究其含着意思的认知方法,从训练的层面上说,一是在思维引导下,让学生对文本把实在景物加上感受和联想的表达方法有所体会,在这个基础上用“似乎”进行想象和语言训练,使想象和语言训练相得益彰。二是扎实进行段的训练。
二、由新深入。
(一)小结过渡。
通过研读第二自然段,我们从字里行间似乎也看到了天都峰又高又徒,似乎走进了作者由于畏难而信心不足的内心世界。接下来的故事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请小朋友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3至7自然段。
(二)深入研读。
1、学生自由朗读3至7自然段。
2、汇报感受。
3、根据汇报,相机指导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在此基础上扮演人物展开对话,感受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内心世界。
4、思维导航。
(1)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尚且敢爬天都峰,“我”怎么不敢?
(2)“对,咱们一起爬吧!”老爷爷的话深深地鼓励了“我”。
5、品读想象。
(1)在老爷爷的鼓励下,“我”是怎样做的?
课件出示:“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
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揣摩“我”攀爬的样子,用“一会儿……一会儿”句式说说“我”或老爷爷攀爬的样子。
抓住“像小猴子一样……”展开想象,“我”还可能像什么?
(2)课件出示:“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抓住“终于”一词,再现攀爬情境,体会攀爬时的艰辛和奋力。
(三)小结过渡。
设计意图。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本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在角色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在品味人物攀爬的动作行为中,体会攀爬的艰难和奋力。同时放飞想象,再现“我”和老爷爷攀爬时的各种动作形态,并用“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加于表述,在发散思维的同时,内化语言,丰满人物形象。
(四)探究升华。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自由读8至10自然段。
2、学生汇报。
(这个问题,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用两个预设分散难点)。
3、预设1:课件出示下列对话:老爷爷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我”回答说:“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4、让学生扮演角色多次对话。一边对话,一边体会。
5、汇报读对话体会。
6、预设2:思维导航。
(1)这一老一小能爬上天都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要点:a自身的努力。b都从对方的身上汲取了力量。
(2)他们都说要谢谢对方,那到底该谁谢谁?
要点:要感谢自身的努力,也要感谢来自对方的鼓励。
设计意图。
继续在角色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情感,继续学习从语言表面意思中体会其含着的意思,提升感悟理解能力。对“作者为什么还要用2个自然段来写他们互相道谢”之问题,若遇到解读困难,可用两个预设加于引导,化解难题。
(五)升华拓展。
1、带着感情齐读课文第10自然段。
2、思维导航。
(1)“我”老爷爷真有意思,体现在那些地方?
(2)回顾第二自然段有关“我”缺少信心的句子。
(3)回顾“我”在老爷爷鼓励下奋力攀爬的句子。
(4)想象老爷爷奋力攀爬的样子。
要点:努力奋斗,向他人学习,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例说从别人身上受到鼓励的故事。
4、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获得语感,通过思维导航,化解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难度,提升理解质量,通过例说,提高理解的广度,升华文本主题,使学生受到人文熏陶。
三、教师相机小结,布置练习。
(一)、小结:小朋友们,老师相信你们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去战胜困难,夺取胜利。
(二)练习。
1、根据课文中“我奋力向山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样……”的描写,展开想象,用上“一会儿……一会儿……”写一写“我”或老爷爷攀爬时的样子。
2、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设计意图。
把阅读和放飞想象,发展思维,习得语言,陶冶情操结合起来,落实语文教学该当之任。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1、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笔陡、奋力、终于、居然、汲取力量”等词语,体会词语的表达作用。
3、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正确、规范、熟练地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4、积累语言,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阅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指导书写“爬”字,并正确认读“都”字。
2、齐读课题,有何疑问?板书学生的问题,带着问题自读课文。问题:
(1)天都峰在什么地方?什么样子?(2)和谁爬天都峰?什么时候爬天都峰?(3)爬上去了吗?怎样爬的?(4)爬天都峰时遇到了什么事?????????二.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字音,勾画词语(好词、生词)和句子。
2、思考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勾画下来。
3、学习小组交流。
此过程学生至少要自读课文3-4遍。
三、讨论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课文。
(一)指名读第1自然段:知道何时、何人、何事。
(二)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
2.理解词语:笔陡似乎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读出天都峰的高与陡。
(三)分角色朗读3-5自然段。读出说话人的语气,符合人物年龄身份。
(四)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
1、理解“奋力”一词。
2.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动作演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想象画面朗读课文。
(五)阅读课文第7自然段:理解“终于”一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出自己的体会。
(六)阅读课文8-10自然段:
2.理解词语:居然鼓舞\汲取力量。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理解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年幼,好动。课堂上应注意诱导和引导。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情境教学和媒体资源播放。
五、教具准备。
教学媒体:多媒体、风光片、幻灯片。
六、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导入新课。
(检查课前搜集有关关于本课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讨论、交流、汇报有关黄山(或天都峰)的资料。
2、板书课题。(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危险的三大奇峰之一。天都峰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课文中的一位小妹妹和白发苍苍的老爷爷登上去了,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学了课文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学习爬天都峰这一课。
二)自学课文,合作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组内同学合作,检查生字读音,相机指导个别生字的书写。
3、指名分节接读课文,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4、了解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质疑问难。
(1)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三、精读自悟,边读边想。
(一)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让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2、再读第二自然段,注意文中“?”、“!”。
3、提名读,齐读。
4、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天都峰的高和陡。)。
(1)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画画天都峰(课件显示天都峰的高和陡。)。
6、根据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第二段。
7、小结:望着高耸入云的天都峰,看着登山的石级是那么笔陡,小妹妹惊叹之后,已经感觉到登山的艰难,需要有勇气才能登上去。(天都峰的高与险,让孩子们在充分的读中体会:互相欣赏读,教师范读,指名读等等。读中感悟。)。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板书:
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准及对于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天都峰的险峻,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学习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读书感悟“我”与老爷爷是如何互相激励着爬上天都峰的,在读中学会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读懂文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2节。
第一课时。
1、请大家欣赏一组风景图片,仔细看,看你能看出这是哪吗?这就是美丽的'黄山。黄山的美景还不仅是这些,今天,我们再学一篇有关黄山的课文,板书:爬天都峰。黄山有“七十二峰”,其中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它有“非鸟难落脚,猿猴愁攀登”之说。现在我们就去见识一下天都峰,认识一下爬天都峰的人。
1、请大家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一遍,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打乱顺序指读。
3、学生接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
一、二自然段。
1、读了课文后,天都峰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又高又陡高: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陡: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天都峰海拔1829米,登山石级约有1500米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接近90度。
2、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3、这就是又高又陡,让人望而生畏的天都峰。谁来有感情朗读第二段。
4、结果小姑娘爬上峰顶了吗?是谁让小姑娘有信心、决心爬上峰顶的呢?
遇到了一位老爷爷。一位什么样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头发灰白,形容人的苍老)老爷爷怎么说的?小姑娘又是怎么说的?“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为什么他俩要这样问呢?都带个“也”字。
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于是老爷爷又说:“对,咱们一起爬吧!”
5、小姑娘是怎么爬的?画出描写小姑娘爬山动作的词语。
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6、从“终于”二字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指导朗读。
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1、自由读课文,想象“我”和爷爷是怎样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两次对话的意思。
(1)第一次对话是在什么情况下?结果怎样?(学生联系前后文,知到是在面对高而陡的天都峰,缺乏自信和勇气时,“也”分别表示了一老一小的惊讶、怀疑和敬佩,有了勇气,这个力量鼓舞着自己奋力攀登,爬上了天都峰。)。
(2)他们相互汲取的力量是什么?(读第二次对话,知道这个力量就是“勇气”。)。
4、读。
六、七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5、说说读了这两段课文,自己有什么想法?
6完成练习第。
二、三题:(让学生从具体生动的叙述中感悟汉语言的形象逼真,作者用词的确切。)。
(2)选择“奋力”和“终于”练习说话。
5、齐读末段中爸爸的语言,自己再读读,看还有什么问题?
(要让孩子们充分理解爸爸的话,需要他们反回来继续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变成自己的语言与同学们交流。)。
三、回归整体,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终于”写一段话。
2、感情朗读全文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第一课时。
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教学预测〕。
教学后,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能够懂得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教学中学生读人物对话时,有可能把握不准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教学时结合人物对话,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把握好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教师行为。
一、情境激趣。
1、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一个预习,让你们用不同的途径搜集有关黄山的资料,你们拿出来给大家展示一下。
2、放课件:天都峰的介绍及人们爬天都峰的导游片。
3、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天都峰上的故事。
4、出示自读要求:
1、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文章中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再看看文章中的哪些地方你读不懂?
2、同学们,你认为谁画的好?为什么?
3、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你们能不能试着把它读出来呢?
4、指名读,读后引导学生评价。
5、提问:这段里有个“似乎”一词,似乎是什么意思?比较有没有“似乎”有什么不同?
6、再读课文。现在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可以站起来读,也可以做动作读。
1、请几人一组先分好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一边读一边想。
2、请同学们看清楚有谁在对话?他们说话时心里会想些什么?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指名两组分角色进行朗读。
4、引导学生想象。问:“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时能有什么不同?
5、讨论:
(1)“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相互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的话中读懂了什么道理?
6、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1、谁说一说自己生活中,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战胜困难的事例。
2、今天我们每位同学搜集了不少有关黄山的资料,课后我们合作出一期壁报怎么样?
学生行为。
1、学生纷纷展示搜集来的各种资料进性汇报。有几人到屏台上展示。
2、观赏、体会。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二、细读理解。
1、几名学生汇报自己喜欢的内容并说明原因。
2、质疑。
1、开始一边读一边想,然后画天都峰。画后几人到屏台上展示、交流自己画这幅画的意图。
2、相互评议。
3、练习读。
4、两个人被指明读后,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问题,然后进行汇报。
6、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1、前后桌几人一组分角色,开始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2、同学们相互讨论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探讨每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表达怎样的心情。
3、两组分角色朗读,其余组听后评价。
4、学生想象老爷爷爬天都峰时的样子,与小朋友山的样进行比较。
5、学生分组讨论,接着每组派代表汇报。
1、学生自由发言,说实例,谈体会。
2、好,同意。课后出壁报。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课件。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
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
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
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
(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
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
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
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1、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生:)。
出示: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两句感叹句分别告诉了我们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在题目旁板书:高、陡)。
2、品读重点句子。(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
(1)品读“高”的句子。(看图)。
啊,多高的天都峰呀!请你来读一读!(两个学生、齐读)。
(2)品读“陡”的句子。(想象画面)。
a这天都峰不仅高,还很陡,请边读边想象如果是你站在山脚所看到的画面。
b请问你刚才看到了什么?(生:)请你带着自己的想象读一读!(理解“似乎”)似乎可以换成哪个词?(生:好像)。
c实验(出示链子):如果这是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展示“挂”红色),你认为陡吗?(生:很陡,几乎垂直)让你站在上面,有什么感觉?(生:好怕、发抖、真叫人发颤!)请你带着这种感觉读读。
(3)全班读重点句子。
师:看着这么高而陡的天都峰,我怕得脚都抖起来,请读——。
师:实在太危险了,我怕得大叫起来,请读——。
3、面对天险(板书),小妹妹有信心爬上去吗?(生:没有)请读句:我爬得上去吗?
1、就在这时候,发生什么事呢?请轻声读一读第三至五自然段。
2、谁来说说发生什么事?(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了,跟小妹妹一起爬。)。
3、展示对话:
老爷爷叫:“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a个别演读。
b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一下当时他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4、交流想法。
(生:老爷爷在想年纪这么小的小妹妹也敢来爬天都峰,真了起,我怎能输给他呢……小妹妹在想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都能爬天都峰[哪个词看出年纪大:白发苍苍],我怎么会不能了……)。
小结:就这样,他们在心里都树立信心,还决定一起爬上去。(板书:树立信心)。
5、男女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
最后,他们有没有战胜天险,爬上峰顶呢?(生:有)。
下一节课,我们就继续探究他们是怎样战胜天险的。(板书:战胜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