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生物教案(专业15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在编写教案时,应该注重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希望这些教案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初一生物教案篇一
1.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
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
多媒体展示图片:。
(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
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
(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
(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
多媒体出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
(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
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
(花瓣收拢起来了)。
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
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
多媒体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
学生思考后回答:。
——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
(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
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
板书。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二、生物的共同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初一生物教案篇二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初一生物教案篇三
二、教材分析。
1.本小节主要讲授“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的概念,染色体倍性(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2.教材从“猫叫综合征”讲起,介绍了“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之后安排了“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选做)”的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并学习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的方法。
3.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其中后一类变异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关系比较密切,是教材重点介绍的内容。
4.染色体组的概念通过分析果蝇的染色体组成而得出。然后,根据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的不同,区分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几种主要类型---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重点讲述多倍体和单倍体。最后教材用小字讲述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5.本小节可以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a:识记);(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a:识记)。
2.能力目标:学会观察果蝇唾腺巨大染色体装片。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2.实施方案:通过挂图、幻灯片、投影片等多媒体教具,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抓住关键,学会知识。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2.突破策略:通过生殖细胞中的两套不同的染色体,引导学生从全部染色体的许多特征中抓住共同的关键特征。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具体实例,搞清难点所在。突破难点,理清思路。
六、教具准备:1.猫叫综合征幼儿的照片;2.精子形成过程的示意图;3.果蝇的精子与卵细胞图、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知识结构投影片;4.果蝇染色体活动的多媒体课件。
七、学法指导:本节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与学生谈话,师生互动,共同归纳总结出应得的结论。
八、课时安排:2课时。
初一生物教案篇四
1、通过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理解种子含有哪些成分。
2、初步学会测定种子成分的实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了解鉴定种子成分的基本方法,并亲自动手操作完成鉴定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种子的成分,初步树立生命是物质的基本观点。
2、通过实验,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1、本节的重点是要通过种子成分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到种子内贮存着大量的有机物,它们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所以,做好有机物成分的鉴定实验,使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结果是本节课的关键,虽然这些鉴定实验都比较简单,但应该让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分析,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
2、本节中出现了"无机物"和"有机物"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初一学生对化学知识知道甚少,所以在讲解时只能做浅显的解释,但又不能违背科学性原则,所以这是一个难处理的问题。可以利用一些实物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最本质的特点和区别,以便让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由于实验内容较多,所以必须安排好学生的分组实验,尽量不要只做演示实验,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参与的机会,实验效果不理想。
1、通过"实验八"探究种子的成分,认识有机物和无机物各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归纳法总结出两类物质:无机物和有机物,并讲清概念。教师还可举出几种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来区别无机物和有机物。
让学生明确认识某种物质是否是有机物,必须有两个条件:主要的是加热后是否能成碳,其次是是否燃烧。因为有的物质(如镁),虽然能燃烧,但加热以后不能成碳,所以不属于有机物。
2、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水分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3、在"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中,检验小麦种子是否含有无机盐的操作中,应注意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4、联系实际,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探究当地常见植物种子的成分的比例特点。认识常见的农作物种子中各以哪种成分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难点:
1、明确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概念。
2、通过对种子成分的分析,了解种子内贮存着大量有机物,是胚进行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
手段:以学生探究实验并分析结果的方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设计思想:
从生活实际入手,对种子所含的成分进行分析,制定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内容。
一、导入:
出示一些食品包装袋,利用实物投影向学生展示其有关成分的说明。介绍在我们生活中所吃的食物含有许多成分,引导学生思考在植物的种子中是否也含有同样的成分。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探究种子的成分。
1、组织学生分析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食物中有可能存在的成分,这些成分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出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2、组织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3、强调实验注意事项:
鉴定种子中含有水分的实验中:
(1)试管夹要夹在试管口近端,这样才不影响观察;
(2)试管要干燥,这样才有说服力;
(3)小麦在试管底部要散成一斜面,烘烤部位要局限在有小麦的区域内,可缓慢晃动,以求小麦受热均匀。
(5)烘烤时间不宜过长,否则种子就会发生碳化,碳化的部分往往粘在试管壁上,不易洗掉。
鉴定种子中含有无机盐的实验中:
(1)要将小麦事先泡软,便于铁丝穿扎。注意用力不要过猛,防止扎手;
(3)小麦种子不易完全灰化,要使它完全灰化,需要较长的时间。
鉴定淀粉和蛋白质的实验中:
(1)面团不要过大。
(2)一直要到纱布中没有乳白色物质渗出,才可停止。
4、指导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5、组织学生填写实验报告。
(二)总结种子的成分:
1、讲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及特征。
2、根据实验的结果,总结:
3、提出问题:
(1)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是否都含有脂肪?
(2)如果芝麻种子和小麦种子中都含有脂肪,为什么用芝麻种子做为实验对象,而没有用小麦种子呢?"。
组织学生发言。
总结:(出示不同种子成分的结构图或表格)。
植物的种类不同,所以各种成分的含量也不相同。在干燥的种子里,有机物总是比无机物多。
初一生物教案篇五
2、能描述枝条的发育过程。
3、知道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能力目标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情感目标1、通过调查植物的生活需要哪些无机盐,学会和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
2、初步认识化肥对环境的危害,培养环保意识。
1、探究根的哪个部位长得最快。
2、芽和枝条的发育关系以及植物的生长所需无机盐的种类。
1、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2、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
细胞体积的增大。
3、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和的无机盐。
种子萌发后,长出了幼嫩的根、茎、叶,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
阅读课本96页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进行探究,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1、你的探究实验中,应选择什么样的根?
3、从记录数据中发现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4、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你会发现,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的细胞。这是因为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不断补充的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长成为的细胞。
5、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另一方面要靠。
阅读课本p98第一、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2、用横线连接,表示芽和枝条的发育关系。
通过阅读课本p98页第3、4自然段并结合课前的调查结果分析回答:
1、植物的生长需要不断的补充哪些营养物质?植物是如何获得这些营养物质的?
2、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
3、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根尖的分生区属于()。
a.营养组织b.分生组织c.保护组织d.输导组织。
2、一条根能够不断长长的原因是()。
a.根冠不断增加新细胞。
b.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c.分生区细胞数量增加和伸长区的细胞不断伸长。
d.分生区不断增加新的细胞。
3、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成熟区b.伸长区c.分生区d.根冠。
4、种庄稼需要施肥,肥料的作用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
a.有机物b.水c.无机盐d.氧气。
5、一棵大树的枝条是由发育成的()。
a.茎b.根c.叶d.芽。
6、根尖在向下生长的过程中,分生区不会被土粒损伤,是因为()。
a.有根毛开路b.有细胞壁的。
c.有根冠保护d.有伸长区的保护。
7、植物生长中需要量最多的无机盐是()。
a.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b.含氮的、含磷的、含铁的无机盐。
c.含磷的、含钾的、含硼的无机盐。
d.含氮的、含磷的、含锌的无机盐。
8、种植白菜、菠菜时,应多施()。
a.氮肥b.磷肥c.钾肥d.铁肥。
9、无土栽培是指()。
a.把植物直接栽培在人、畜的粪尿中。
b.直接将植物栽培在水中的栽培方式。
c.不需要给植物施无机盐的栽培方式。
d.把植物栽培在将植物需要的无机盐按比例配制好的营养液中。
10、芽中将来发育成茎的部位是()。
a.芽原基b.芽轴c.生长点d.叶原基。
1l.由伸长区发育成的结构和发育成伸长区的结构分别是()。
a.根冠、分生区b.分生区、根冠。
c.根www.冠、成熟区d.成熟区、分生区。
12根尖由四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
13、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和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期,并且要尽量多带。
14、把两株同一品种、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甲(内装土壤浸出液)、乙(内装与甲瓶等量的蒸馏水)两个瓶内。过些日子,看到甲瓶内的幼苗长得,颜色,乙瓶里的幼苗变得,颜色,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生长需要。
15、某同学进行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据图回答问题:
甲乙。
(1)甲、乙两瓶都应当放在怎样的环境中?
(1)为什么甲植株生长状况比乙植株好?
一、1.b2.c3.a4.c5.d6.c7.a8.a9.d10.b11.d。
二、12.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伸长区13.幼根根毛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幼苗土。
14、健壮鲜绿瘦弱发黄无机盐。
15、无菌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
初一生物教案篇六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重点)。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等活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说明睾丸产生精子和卵巢产生卵子。
难点:说明睾丸和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
三、教学准备:
1、男、女生殖系统的挂图。
2、flash:识别男女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
3、视频文件: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4、学生在课前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访问: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
人是怎样形成的?
四、教学过程:
[朗读]:书p1页的绪言。
[讲述]:人类只有在对自己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认识之后,才可能真正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提问]:课前让大家做了两个访问题。
(1)人是怎样形成的?
(2)自己是从什么地方出生的?你们对父母的访问结果是什么?
富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认同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为了人类自己的生存,必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饶有兴趣地发言。
结合已有的认知,说出人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知道自己是从母亲的“肚子”里生出来的。
人的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讲述]:大家说得很地,人的个体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预示着新一代生命的诞生,由受精卵发育为成熟人体,需经历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
[提问]: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以是怎样产生的?让我们带着问题先来认识一下男女性生殖系统。
[讲述]:男女生殖系统是由一系列的生殖器官组成的,在这些生殖器官的共同作用下完成人的生殖过程。
[观察]: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认识生殖系统分别是怎样组成的?说出产生精子和卵子的部位,以及精子和卵子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填表]: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表。
名称。
男性生殖系统。
女性生殖系统。
组成。
产生精子。
卵子部位。
排出路线。
主要器官。
[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小结]:对,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子都是人的生殖细胞,分泌的激素则可以维持人体的第二性征。
[播放视频]:
(1)精子的形成;。
(2)女性生殖系统和卵子的形成。
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观察、讨论,并用笔在图上画出精子和卵子的排出路线。
小组代表发言,全班共同填写表格。熟悉男性、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
回答:因为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卵巢产生卵子和分泌雌性激素。
观看,进一步了解男、女性的生殖系统组成,产生精子和卵子的器官以及它们成熟后的排出路线。
(1)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时,身体有什么感受?
(2)当母亲怀孕时,父亲都做了些什么?
[阅读]:课外阅读“试管婴儿——生殖医学的奇迹”。
初一生物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教学过程:
及时间安。
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3分钟(课件展示情境图片)。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一)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30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初一生物教案篇八
通过观察常见的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等特点,进而了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能力。
2、通过对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等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生物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了解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特点,使学生树立植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是学生了解苔藓植物主要特征的基础,同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苔藓植物只能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不能摆脱水的限制,使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位置仍然比较低等。因此,葫芦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特点及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学生理解苔藓植物在进化上的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这部分知识是本节的重点。
如果环境允许,课前可组织学生采集周围环境中生活的苔藓植物。教师也应该准备葫芦藓或小墙藓的实物或浸制标本、挂图、照片等。
围绕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讨论。除了利用挂图以外,还应该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苔藓的实物,如:植株的形态和颜色、茎的长度(注意不包括蒴柄和孢蒴),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然后要求学生拨开土粒,寻找苔藓植物的假根,让学生描述它的形态。观察结束后,让学生凭借已经学过的知识,说出茎、叶和假根的'功能。要特别关注苔藓植物的假根只有固着土壤的作用,它不能吸收水和无机盐。要仔细观察苔藓植物的叶的厚度,最好能将其与种子植物的叶进行比较,以理解苔藓植物的叶除了进行光合作用外,还兼备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出苔藓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它生活的阴湿环境是相适应的。
讨论苔藓植物与自然界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时,要引导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全面分析问题,让学生逐步建立这样的观念,即对自然界中的生物,人类一方面要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护。
1、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等特点;
2、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苔藓植物与生活环境相互的适应性。
由于学生对苔藓植物具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所以可以由学生切身的体会入手,展开教学。借助实验观察,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得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对于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学生可能了解的并不多,可以利用丰富的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这个活动可以安排在课前让学生进行收集。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1、提出问题:"同学们平时都听说过有一类植物叫做苔藓植物,有很多同学还亲眼见过。那么就请同学们谈谈你所接触到的苔藓植物有什么样的特征?"。
2、组织学生自由发言,介绍自己对苔藓植物所了解的情况。(如在其中出现错误,教师在后面的讲解中一定要进行纠正)。
3、教师总结,引出课题:"在同学们的叙述中有些说的很好,但也有一些是我们的误解,下面我们就通过对苔藓植物的观察,对这一类植物进行全面的、深入的了解。"。
(一)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录像或投影:
向学生演示常见的苔藓植物,如: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向同学们简要的介绍这些植物的名称及生活环境。
2、请学生讲述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提出问题:"苔藓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引出下面的实验。
3、组织学生按照实验五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观察:
观察重点:
(1)识别实验中所给的苔藓植物是录像或投影中介绍的哪一种?
(2)观察所给苔藓植物的外形、颜色,并对植株的高度进行测量。
(3)观察所给苔藓植物的根、茎、叶的特点。
(4)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组织学生通过观察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出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如果学生分析的不全面,教师可进行补充。
重点强调:
(1)苔藓植物分为两大类,一类有茎、叶的分化,一类没有茎、叶的分化。
(2)苔藓植物的茎、叶中都没有输导组织。
6、提出问题:"苔藓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总结: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二)苔藓植物的经济意义:
1、出示苔藓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或投影,或由学生介绍本小组收集的有关资料(这项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学生完成)。
2、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苔藓植物的经济意义。
3、教师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
组织学生回答并及时进行纠正。
第二节苔藓植物。
一、常见的苔藓植物:
实验:观察几种苔藓植物。
二、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1、一类有假根与茎、叶的分化,如葫芦藓;
另一类只有假根与叶状体,没有茎、叶的分化,如地钱。
2、适于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1、可以避免林地、山野水土流失。
2、可作为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初一生物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预习。
目标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描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预习。
方法[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预习提纲:人粪尿的价值:
1.人粪尿中除了大量的水分外,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这些经过某些生物的分解作用,可以转化成、和等多种无机盐。
2.人粪尿同家畜和家禽的粪尿等同属于。同化肥相比,人粪尿具有。
和、、和特点。
人粪尿的无害化处理:
3.人粪尿中含有大量的、和其他有害物质,如果不进行无害化处理,就会污染、、以及农作物,进而传播疾病。
4.无害化处理:
沼气池:(1)密闭的.沼气池,使生活在条件下的会大量繁殖。
(2)它们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中的分解,并产生。的成分主要是。沼气池中的残渣可以作肥料。
(3)这些细菌在分解有机物时,释放的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
高温堆肥:就是将人粪尿、畜禽粪尿和秸秆等堆积起来,使和大量繁殖,将分解,并且释放能量形成高温,高温可以杀死各种病菌和虫卵。
生态厕所:地下有,
屋顶可以。
5.(1)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包括、、和肾小管三部分。
(2)进入4的液体是,与血浆相比,它不含。进入4后,大部分的水、全部和部分被重新吸收,进入包绕在外面的毛细血管。最终从4流出的液体是尿液。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分组游戏(依据练习题第3题)。
三、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教学过程:
1.人类的起源。
2.达尔文的进化论。
3.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过《七上》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进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教师适时补充更正)。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进化成人类?同学们课下可继续找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探讨。
有的说:人是进化来的;有的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有的说:人是从海里来的;有的说:人是自己生出来的;有的说: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等。
神创论、进化论。
类人猿的定义、现代类人猿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方式(略)。
观察图片、思考。
相似处:可直立(主要是臂行),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总结、记笔记。
根据图展开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教学后记: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讲解实验过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为什么)。
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
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
氧气和有机物。
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实验。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实验结果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内有淀粉生成。
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叶内没有淀粉生成。
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光合作用不只是产生了有机物书本p128。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解释各实验步骤的原因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2、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蜡烛。
3、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并且放出氧气供兔子。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教学目标:
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
1.生物的录像。
2.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
3.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放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录像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
补充:
8.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9.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
10.生物体能遗传变异。
11.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能力训练:可用书上练习p6。
(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教学后记:
本节课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书本上举出的生物的特征之外,还有没有别的特征这一问题来让学生讨论,所以很多学生对生物的特征包括哪几方面了解得不够深入。
教学反思:
这节课可以先安排课后练习钟乳石是否生物来激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就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进行讨论和举例(主要是举例)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征。深入了解了书本的六个特征后,再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有一个总的认识,再引导他们举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没有的特征。对于学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征应该逐一分析,并让学生举出反例子来论证其观点,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征,真正分清楚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然后再由学生来解答钟乳石是否生物,让他们用刚学的知识解答一开始可以理解错的问题。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二
1、通过观察常见的藻类植物,了解其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了解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经济价值。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等藻类植物的方法,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植物与其他类群的植物的不同,继续培养分析、比较、归纳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其经济价值,继续进行生物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本节的重点是水绵、海带、紫菜等常见藻类植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教材选择了海带等作为藻类植物的代表植物,所以了解它们的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是我们了解藻类的知识基础。而了解藻类植物的特征,就能理解它在进化上所处的低等位置,为今后学习生物进化知识奠定基础,故这两部分知识是重点内容。
观察水绵并不难,但对它细胞结构的认识却不容易。对水绵细胞结构中的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和螺旋带状叶绿体彼此之间的。位置关系往往不易辨别,加上以前从未见过如此之大的带形叶绿体,难免形成错误的认识,不易掌握其立体结构,故对细胞结构的理解是难点。
藻类植物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系非常密切,但是学生对藻类植物了解却又十分不够。原因是像海带、紫菜等食物同学都是了解的,但是海带、紫菜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的,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学生又是不清楚的。建议可将海带、紫菜等用水泡后让学生进行观察,以便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态结构,看其是否有根、茎、叶的分化。拿市场上出售的不完整的或经过加工的植物体来讲述时,要解释清楚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另外,像水绵、衣藻等藻类植物学生更是缺乏直观了解。水绵的细胞具有复杂而精细的结构。它的细胞很微小,液泡、细胞质、带状叶绿体和细胞核的位置关系,单凭口述是讲不清楚的,因此应该使用挂图或者自制的水绵细胞立体模型来讲述。有条件的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或演示水绵的细胞。在低倍镜下,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绵细胞的结构。观察时要思考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问题,特别是藻类植物为什么必须生活在有水、有阳光的环境中,要组织学生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可尝试让学生观察统计含衣藻水样的烧杯中向光面和背光面、水的表层、中层和深层不同位置衣藻的分布密度。)。
藻类植物与人类以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可以让学生自己收集有关资料或教师收集资料后让学生讨论。讨论时要让学生体验自然界中藻类植物的多样性,让学生知道藻类植物中许多种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还应该让学生知道海洋环境污染后出现的赤潮生物也是藻类植物,这样能使学生从多方面认识藻类植物。在讨论中更应该要让学生认识到如何保护环境,保护藻类植物多样性的意义。
重点:
1、常见藻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营养方式;
2、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难点:水绵的细胞结构。
通过观察多种常见的藻类植物,使学生对藻类植物建立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寻找它们的共性,得出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手段:采用观察实验、分析讨论、教师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讲解:鱼缸中水变绿主要原因是因为水中存在着一种植物,即藻类植物。藻类植物的种类非常多,形态也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我们开始学习藻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出示干燥的海带、紫菜让学生辩认。从而介绍自然界中除了刚才鱼缸中存在的我们无法用肉眼看到的藻类植物,还存在一些比较大型的藻类植物,如海带、紫菜。
2、组织学生按实验六的方法步骤进行观察,了解海带、紫菜和水绵的外部形态和颜色。
3、组织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教师重点讲解以下几点:
(1)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水,藻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水中。
(2)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海带、紫菜往往是不完整的。完整的海带、紫菜虽然个体比较大,但并没有根、茎、叶的分化。只是从外形上分为叶状体和根状物。
(3)虽然藻类植物的颜色各异,但都含有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
(4)水绵的细胞不仅具有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同时具有带状叶绿体。(此内容如条件允许,可制成临时装片,利用实物投影或挂图进行讲解)。
(5)衣藻虽然可以自由游动,但它具有杯状叶绿体,可进行自养,所以仍属于植物。
(二)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及对大自然的意义:
提出问题:"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藻类植物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之处?"。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藻类植物经济意义的录像,进一步总结藻类植物的经济意义。
教师应指出,藻类植物虽然具有很重要的经济意义,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对大自然不利的因素。如赤潮,就是由于藻类植物和以这些藻类植物为食的单细胞动物大量繁殖,一些单细胞动物产生毒素,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当然这一现象也是由于人类大量的向水中排放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提出问题:绿色植物都是绿色的吗?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以本节中的切身感受进行回答。
第三节藻类植物。
一、常见的藻类植物。
实验:观察海带、紫菜和水绵。
二、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植物体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但是都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2、大都生活在水中。靠孢子繁殖后代。
三、藻类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及经济意义:
食用、药用、鱼类饲料、制造氧气。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三
知识和技能目标: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与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过程和方法目标: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调查、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方面:描述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
(2)科学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3)科学价值观方面: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思想,养成关爱生命的良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用美国红十字会主席伊丽莎白说过的一句话的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
2.过渡语:输血对人类有。
重要意义,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那么,血液有什么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么?引入课题,并举例说明血液与人类的关系。
二、解读血常规化验单。
1、让学生说出验血过程,引出血常规化验单的作用。
2、投影一张血常规化验单,并指导学生解读,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对异常值作简要说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实验——血液的分层。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断和归纳。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血液称做“流动的组织”?(铺垫)。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组织学生表演或观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释贫血、化脓和伤口处血液逐渐凝固等相关知识。
3、小结比较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1、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巡视、检查。
2、显示正确的显微镜下血细胞图,小结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3、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积极评价。
六、课外阅读——造血干细胞和干细胞的研究。
1、指导学生看课外阅读,与学生一起探讨热点话题。
2、布置作业:63页课后练习题。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四
(1)学会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
(2)学会比较细菌和动植物细胞结构图,知道细菌的结构特点。(重点、难点)。
(3)知道细菌的生活方式、营养方式及细菌生命活动的特点。(重点)。
2、能力目标。
(1)增强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联系的能力。
(2)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细菌的学习,使其认识到讲究卫生、维护人体健康的必要性。
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巴斯德的曲颈瓶实验及结论,了解了微生物生命活动的探究方法,能阐述植物和动物的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奠定了基础。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为讨论交流活动获取知识做好了准备。
教师准备:资料、图片、视频、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查阅有关细菌的发现、发布、形态结构方面的资料。
那么细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与我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细菌的世界,了解未知的奥秘。
出示课题:细菌生1:巴斯德的实验告诉我们,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生1:这些都与细菌有关系。
学生观看图片,通过教师的讲述对图片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快速直接的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细菌并不陌生,其实自己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一)。
15分钟知识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
1、阅读下面小资料来认识一下细菌:从小资料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小资料】细菌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个体非常小,大约1000个细菌排成一行才有1毫米长;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人体身上也带有相当多的细菌。科学数据显示,一双未洗过的手上最多有80万个细菌,一克指甲污垢里可藏有38亿个细菌,平均每只手上有150种细菌。
过渡:细菌那么小,我们用肉眼能看到吗?要想观察到它们,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行。
演示实验:观察细菌。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110页实验的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骤并讨论完成下列内容:
(1)小组内共同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2)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时,为什么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观察的物像?
(3)转换高倍物镜时,为什么要转动转换器而不能直接扳动物镜?
2、请2位同学到前面演示操作步骤,要求其他同学仔细观看,指出其不足之处。
总结:细菌的形态有三种,及球形、杆形和螺旋形。
5、课件展示:几种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归纳。
过渡:虽然细菌的形态各不相同,但基本结构却是相同的。
6、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图2.3-6,结合相关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从结构上看,细菌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2)细菌的细胞基本结构有哪些?
(3)有的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分别是什么?这些特殊的结构对细菌有哪些作用?
精讲: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都有遗传物质。有的细菌还有鞭毛、荚膜等特殊结构。
7、指导学生比较植物、动物细胞。
和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列表比较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遗传物质成形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植物细胞有有有有有有有。
动物细胞无有有有有有无。
细菌细胞有有有有无无无。
精讲:细菌细胞比动植物细胞结构简单,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遗传物质,属于原核生物,而动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因此,细菌比动植物低等的多。
认真阅读资料,从中提炼信息。
生1:细菌十分微小。
生2:分布很广。
生3:细菌的种类繁多。
生4:我们要经常洗手、讲究卫生才能减少身体上细菌的数量。
小组内回顾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并讨论其他问题,尝试回答:
生1:低倍镜视野大,容易找到物像,而高倍镜视野小,不容易找到物像。
生2:直接扳动物镜易导致镜头松动而损毁显微镜。
两名学生代表到前面操作,其他学生认真观察他的操作是否规范。并思考问题。
全体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细菌,尝试描述细菌的形态。
生:球形、杆形、螺旋形等。
继续观察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更清晰的认识球形、杆形和螺旋形的细菌。
迅速判断、并抢答。
认真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阅读课文,回答:
生1:细菌是单细胞的。
生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和遗传物质。
生3:有的细菌还有荚膜,对细菌的内部结构起到保护作用。
生4:有的有鞭毛,能使细菌运动。
回顾植物、动物的细胞结构。
比较细菌细胞与植物、动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
比较后回答:细菌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线粒体、叶绿体。
认真听教师精讲,理解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主要区别。
添加这个小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提取一下有关细菌的知识,对细菌有初步的认识。通过数字,体会细菌体积之小、数量之大、分布之广、与人体关系之密切。
通过复习,对显微镜的操作步骤熟练掌握,进一步学会由低倍镜转换成高倍镜的操作方法,循序渐进。
教材在此处第一次安排高倍镜的使用,因此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设计这两个讨论题,能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对以后使用高倍镜观察物像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学生亲自操作,锻炼了学生熟练使用显微镜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细菌的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对刚学的知识进行联系、巩固。
设计这3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观察图时有一定的目的性,降低难度,起到导的作用。
学生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的细胞结构,通过比较分析它们与细菌细胞之间的异同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比较、归纳能力。同时让学过的知识得到巩固。
通过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然而然的发现细菌的突出特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此处给学生介绍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更高等,帮助学生建构结构越复杂的生物越高等的生物学观点。
(二)。
10分钟知识点二:细菌的生命活动。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111页有关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细菌细胞内没有叶绿体,它是如何获取有机物的?
(2)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什么?
(3)细菌在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对氧气的需求相同吗?
总结:可见大多数细菌是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我们把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异养,异养有分为腐生和寄生。
点拨:根据细菌对氧气的需求,我们把细菌分为好氧菌和厌氧菌。
2、课件播放(细菌的繁殖过程和芽孢的形成视频),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1)细菌是如何繁殖的?
(2)细菌繁殖的速度如何?
(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是如何度过的?
点拨:芽孢不是生殖细胞,和前面学过的孢子不同。芽孢是一种休眠体,可以生存十几年,当环境适宜时,休眠体就会重新萌发成细菌。
过渡:细菌的繁殖能力特别强,几乎无处不在。尤其看了电视剧《731》以后对细菌更深恶痛绝。你认为细菌对人类是有利还是有害?带着问题自学课文,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1:有些细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获得有机物,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
生2:有些细菌是直接从其他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我们称之为寄生。
生3:不同的细菌对氧气的需求不同,有些细菌需要氧气才能生活,有的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有机物获得能量,也有的有氧无氧都可以进行。
带着问题仔细观看视频,并尝试回答。
生1:细菌是通过分裂生殖的。
生2:在条件适宜时,细菌每隔20xx分钟就分裂一次,分裂的速度特别快。
生3:当遇到不良环境时,细菌内部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动手算一算,看看结果如何。
生:细菌繁殖的速度真快!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归纳能力。
通过总结和精讲,拓展自养和异养的概念,好氧菌和厌氧菌的分类,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名词,因此有必要拓展。
细菌的分裂生殖和芽孢的形成是难点,比较抽象,此处利用一段视频动态的展示其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突破难点。
通过点拨,引导学生正确区别芽孢和孢子,理解生物能适应环境的观点。
初一生物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
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裸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生态平衡的概念和维持生态平衡的意义。
2.教学难点:生态平衡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之前两节课学习了两个实验《光对鼠妇的影响》、《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都是说明了什么原理?(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这就说明了我们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把这个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
三、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简单介绍各营养级。
课件图示几种生物,让学生自行连接成食物链,看哪个小组连成的食物链最多,最准确。根据食物链的连接讲解处于食物链的不同位置的生物介绍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强调食物链的起点必须是生产者。那为什么植物叫生产者,动物是消费者…让学生记忆更深。从树叶、蝉、黄雀、螳螂四种生物组成一句话,是什么话?(激发学生积极性)。以这四种生物为例介绍各营养结构和营养环节。巩固前面介绍的知识。以今天或昨天的午餐为例,说出一条以学生为终点的食物链。讨论书本p23练习。
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列举一食物链,让学生讨论这里面的植物会不会逐渐减少,动物会不会无限量增加从而引出生态系统有自动调节能力,使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再举一动画实例。强调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五、如果人类加入到生态系统中,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看图片介绍例子,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关注地球的意识。
1、我国有天然草原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1.7%。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70万公顷,草原生产力下降。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草原鼠虫害加重,沙尘暴频繁发生。
2、人类大量饲养山羊,山羊吃草,斩草除根,对草场的破坏程度相当于绵羊的20倍。由于生态恶化无草可吃,导致骆驼严重营养不良,使得驼峰下垂,骆驼无法站立。
3、砍树容易种树难,生态危机一旦出现,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得到恢复。
六、做练习。
教学后记:
对于前面的食物链,食物网,因为学生小学时已有学过相关的知识,但没有学到概念,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学生对食物链的连接比较感兴趣,可以以食物链为每个知识点的连接点,让每个知识点通过食物链来相联系。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什么叫生态平衡,可以通过一些动画来加深他们的印象。比如课件中可以设计某种捕食者增加后,被捕者会减少,但这种情况并不会持久发生,要让他们了解,有一个动态的动画。
教学反思:
对于知识点的衔接不够娴熟,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过渡过硬。要懂得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连接技巧,让课堂上得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