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的金智英读后感大全(18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的个人感受和思考。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用词恰当,表达准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读完这本书,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读完这篇文章,我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部小说,我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写出一篇令人赞叹的读后感。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一
原来喜欢看韩剧,近来却不喜欢看没经过译制的原版影视了,因为不想听韩语。至于为什么不喜欢听韩语了,我也说不清楚具体原因,大概看韩剧听韩语也是一件需要心情的事儿吧!所以我看了金智英的纸质书。
韩国的重男轻女现象有多严重,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韩国的男权多么让人无语,也是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
书中讲了金智英的母亲和姨妈为了供应舅舅上学读书,就早早出外打工。舅舅功成名就,金智英妈妈却只能成为家庭主妇,照顾全家的饮食起居。自从生第一胎起,金智英的妈妈就提心吊胆,生怕生出来的不是男孩儿,直到金妈妈生了两个女孩儿,怀上第三胎时,产检医生告诉她肚子里的宝宝又是一位公主时,她竟忍着痛把胎儿流掉了,为了再生的是一个男孩!
到了金智英这一代,金智英和姐姐打小就得为弟弟让路,弟弟吃的奶粉,金智英和姐姐只能蘸点奶粉沫沫儿吃,家里的玩具等其他资源,也要紧着弟弟玩。等稍微长大点,学校对女生的着装要求单调且严格,男生却可以因为各种理由适时地换着穿硬性要求以外的鞋子等。金智英去上补习班,都能碰上尾随的令人作呕的猥琐男同学....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知道是作者故意加戏突出韩国女学生的困境,还是确实这种现象存在于现实中,总之,我觉得有点忍无可忍了,读着读着,就会想举起拳头向前抡!
让她们知难而退,可惜啊,最后金智英们用自己的努力战胜了老板的偏见!如果你说,这顶屁用啊,不是她们依旧没拿到该有的福利吗?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呢,起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她们燃烧自己,看到了自己有多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未必不是一种收获!这种能力可以让她们自知自信,激发她们问题面前向前走的勇气!
整本书读来,有让人愤怒的地方,也有让人欣慰的地方,比如后来的金智英没有沉沦下去,哪怕用不知该出自谁口的话来向郑代贤表达这种方式述说,她也是在与外界沟通了,比很多抑郁但又不愿说话表达的人好了很多。说到底,我们想活着,就要吸收再输出再输入再输出。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二
82年生的金智英,在曲曲折折,承受了那么多的偏见、歧视、不公之后,终于在孩子上幼儿园的年纪深度抑郁到有点人格分裂。
因为她是女孩,所以她不能拥有所有男孩拥有的权利,她的学号必须排在男孩后面,她必须什么都让给弟弟。被男生欺负调戏了也是她的错,谁让她上补习班上到那么晚,谁让她穿那么短的裙子。倾尽全力考上大学在找工作的时候却受尽歧视,工作了以后也没有男同事那样的机遇——就算她的能力并没有问题。结婚了之后作为妻子的她只能辞职生孩子,做全职妈妈,还要被别人指指点点说她是寄生虫。被嫌弃的金智英的,作为女性的一生。
韩国的男女非常不平等,我在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在读这本短短的小说过程中我一直非常的愤怒。我愤怒她遇到的所有不公平的待遇,我愤怒她一直沉默不敢为自己发声,可是看完了我才意识到,她生活的环境已经剥夺了她发声的本领。看到医生的太太,明明是个数学天才却因为婚姻不得不待在家,我想到了《使女的故事》中本来是大学教授的医生,因为是女性而被基列发配去做女佣。而这本书和《使女的故事》构成一种虚构和现实的对应,让我非常非常难受。女明星因为推荐这本书给粉丝竟然遭到男粉丝的极端恶意攻击,就是这两年的事情。国内的环境要比韩国好很多,但我们依然有太长的路要走。女权主义永远都是平权主义,正是因为不公平,我们才要发声。
愿天下所有的女儿,都能够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一本有趣而且阅读流利的小小说。曾经对韩国一无所知,由于公司组里有位最好的朋友是韩国人,从而对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她和我同年,很早移民来了美国,她的很多思维方式,育儿,职场理念和我惊人的类似。(比起中国人,韩国人应该更加传统,重礼节,以及有等级观念)。
由于韩国特殊的地域性-前后左右都受敌,北有北朝鲜,边上有日本中国,依赖美国却远隔重洋。韩国是个人人需要服兵役的国家,大部分妇女都没有接受解放运动,男尊女卑严重,商业也没有太大的超级大企业,应该说是没有多少个性而依赖性比较强的小国家;而在这个地方,贫富差距,等级,腐败确是惊人的厉害。
也许我只是了解到了一个肤浅的韩国。日韩曾经在我眼里区别不大,走进才了解原来文化地域和历史造就了两个如此迥异的东亚文明,很有趣,愿意深度了解。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三
作者:栗栗子。感想:96年生的我——在前人们努力的成果基础以及良好的运气上,截至目前我所幸没有遇到职场性骚扰、职场男女不平等的经历(以及尚未结婚生子,所以没有可能遭受文中金智英因怀孕生子而变为放弃梦想、工作,沦为家庭主妇、孝敬婆媳、抚育儿女的经历)。但看完此文,我想起自己三次因为身份是女生而不被看好的经历:
(1)某一学期我与几位同学竞选班长,当时规则是得票票数第一的当选为正班长,第二则当选为副班长。当时我得票票数最多,一位男生得票第二。说句实在的,很开心自己当选为正班长,甚至已经在构思如何对班集体负责任了,但没想到下课后班主任找到我,对我说他希望班级是由一位男生来担任正班长,才能更好地引领班集体,让我担任副班长。当时他并没有问我意见如何,而是直接向我宣布了他决定的结果,也没有跟我解释为什么男生才能更好地引领班集体。当然最后我也妥协啦。
(2)有一次参加军训,我们连长是一位比较年轻的小伙子,他挺看重我的态度,于是任命我为副连长。我上任的第二天或第三天,营长随着连长找到我,当着我的面训斥了连长,问为什么要让女生担任副连长。于是连长在服从营长的命令下将我降为排长(因为当时排长是有同学担任的,所以我们是并任,但其实我应该是副排长那样的地位)。
(3)大学某一学期励志要当一次体委,但老师在选拔时,首先问的是男生有没有自愿当体委的,在一番等待发觉男生并没有自愿的后才问女生有没有自愿要当的,我举手后老师小小地调侃了一下男生还没有女生有勇气。就如文中所言,为什么体委总是男生,卫生委员总是女生,而女生担任体育委员就是男生懦弱吗,这些约定俗成的思想到了如今的社会,为什么还是如从前一般。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四
风很大的畅销书一般我都会绕道走,因为着急上课随手在图书馆拿的这本书,却让我的情绪和心灵受到极大的冲击。
不能说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这更像是一个人文社科实验,一个现实写照。一直不喜欢女权这个词,因为人本平等,为何女权被放大化,这个词本身就将女性定位弱势的一方,我更喜欢称之为女性主义者。正如文后所说“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感叹母爱强大的同时,不得不说本书又在我恐婚恐育想法快要消失无迹的路上成为一只拦路虎,“凭什么”“为什么”无数个问号堵在胸口,仿佛只有不婚才能保持住自己。正如文中智英妈妈不希望智英成为她一样,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是女人而不是像她们一样的妻子、母亲,但奇怪的是,每个母亲又那么希望女儿成为妻子、母亲。将这本书发给男朋友,希望这能成为一个有解的问题。
把作者的一句话贴在最后“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五
读的时候是在上下班的摇摇晃晃的地铁上,有几次眼泪要夺眶而出,赶紧抬起头大睁着双眼让眼泪逼回去。
怎么说呢,这本书是记录了一个平凡的80后女性,如我一样的、在男权社会下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的女性,从丝毫不觉得异常、到觉醒、到无力反抗、直到失去话语权的女性。
从浅了说,这本书建议所有的已婚爸爸妈妈、以及准爸爸准妈妈看,再加上日剧《坡道上的家》,会让你正视生育、家事、女性心理变化的种种事宜,让你更理解妈妈,或者更慎重的去做决定。
从深了说,这本书建议所有的女孩子来看,首先,你要明白,这个世界依然是不公平的,两性关系从来没有平等过,对女性就业的年龄、岗位歧视不是平等,对女性的过分优待、殷勤也不是平等,所以,要挣脱这层枷锁,只能站的更高更远。
正如之前《面对面》节目中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说的那样,女性要靠自己,不可依赖他人。我们要明白:“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傲视平庸的沟壑,我是女高人,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六
趁女儿午休,看了这本《82年的金智英》。
当然会感同身受,虽然我是92年的,但女人的烦恼是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且无国界的。
家里兄妹多且是女儿身的应该都经历过:从小习惯把好吃的让弟弟多吃,而且弟弟爸爸几乎不用做家务,童年的自己并不反抗还给自己找了好多理由去解释应该这样。
我自己上学时,女老师比较多,很奇怪的是她们大多数偏爱男生,女孩们经常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
我小学三年级开始上所谓教学条件比较好的私立学校,一个班的男女比例大概是9:1。
是的,当这些问题发生在绝大大大多数女性身上时,大家便习以为常地认定这没问题呀!甚至当事人也会稀里糊涂地认为自己没有理由去抱怨什么。
小说无解,且很短,短到我以为还没到高潮情节,竟这样戛然而止了,留下的尽是自己对此的思考。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七
她很幸运,有一个爱她,体贴她的老公。
但很不幸,母亲的角色,老婆的角色,家庭主妇的角色压得她喘不过气。
生活中的女人,哪一个又不是如此呢?
生活中总能看到一些大嗓门,骂骂咧咧的女人,为什么?如果可以,谁不想做个仙女,每天都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从不生气,不抱怨呢。
婚姻是个学校,如果女人从进校门开始,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眼神不再清澈,衣着不再亮丽。那一定是学校中的环境改变了她,让她变得如此不美丽。
好的学校使人进步,差的学校让人崩溃。
婚姻生活很长很长,一定要好好选择,幸福才能伴随一生。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很多内容都让我感到无力与疲惫。
自幼时起,金智英就经历各种不公平的对待。当弟弟可以喝奶粉时,智英就只能在极其少的时候得到一勺母亲给的干奶粉,尽管是这样,奶奶还是会在发现智英吃奶粉时毫不留情得扇她的背,仿佛她是在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所有好东西都要留给弟弟吃,用的也是弟弟优先,但智英还是默默接受了这一切。
不仅是家里,在学校也是如此,当智英被邻座的男孩欺负时,告诉母亲反而还会被训斥一顿。而老师只会让智英尝试理解男孩的行为。这个时代的重男轻女现象已经极度地扭曲了。
当看到母亲独自一人去打掉孩子的时候,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她的无力与心酸,没有人能真正理解她。
就从智英从中到步入职场发生的事情讲吧。
上了初中后的智英,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敢于与老师作对的的大姐头,是她有一丝崇拜但不敢模仿的。面对弟弟在吃泡面时把一大半都夹走,姐姐金恩英的反抗也触动了她。
在职场中,智英也体验到了女性工作者谋求职业的艰难。书中提到的各种针对女性职业者就业时会面对的问题都令我愤愤不平。
同时也让人思考,为什么面试官只会对女性提出这种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身为女性就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穿着要保守,遇到危险的是要学会避让而不是正面辩论,否则就是女性自身出了问题。正是因为历史中长期保存着重男轻女的习俗,检点,温顺就成为了所谓女性的代名词。而更令人可悲的是,许多女性都选择了接受这样的“标签”,过上长期压抑,无趣的生活。所以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更多的女性开始敢于发出自己的心声。
但是你呢?你会失去什么?”在他人的误解,岳母的不断逼迫与丈夫的不断劝说下,智英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事实上,女性被迫地在遵循“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规则”时,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身为人基本的权力。在女性怀孕后,更多的人会对孕妇以体恤身体为由进行不留痕迹的否定与不赞同的甚至是酸话。
这本书最后关于医生的独白也是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虽然身为医生,遇见了那么多的悲剧,但在妻子抚养孩子时还是会说出一些自以为是的话。书中的最后一句“我暗暗决定,下一个人一定要找未婚单身的才行。”,这样自私的话,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悲哀。所以说,思想是一种很难迅速改变的事物,要真正实现性别歧视的消失,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要走。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九
《82年生的金智英》为什么能那么火?大概是82年出生在大韩民国的金智英的人生是无数女性曾经经历过,很多女性正在经历,未来还会有不知道多少女性将会经历的。《82年生的金智英》描述了一个女性从出生,童年,学生时代到职场,婚姻,成为父母所面临的各种不公和歧视,书中几乎都是一些无任何文学色彩的再普通不过的语言,却因为描述的场景过于真实,真实到在读这本书的你我她都或多或少的经历过,所以才能这么戳中人心,引发如此多的共鸣吧。
91年生的我,必须要庆幸,我比金智英幸运很多。虽然同为生在东亚国家,但是我们相差的这10年,好像真的也改变了一些东西。因为是家里的独苗,所以我几乎体会不到家里重男轻女的思想,父母家人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一个人。上学后,因为成绩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一直是班里的班长,男生只能是副班长的份儿。工作了,也许是语言培训机构的关系,我们公司里男性本身就不多,高层也几乎全部都是女性。谈恋爱也是,我一直要求的都是男女双方是平等的,没有谁必须听谁的。
但你要问我,有没有一刻曾经感受到社会对男女的差别对待,当然有。小时候每逢过年,奶奶总会趁弟弟妹妹不注意的时候给我偷偷塞红包,因为我的红包钱数总是比我弟弟妹妹们的多。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爸是家里唯一的男丁,他下面是三个妹妹(也就是我的三个姑姑),所以即使我是女孩子,借着我爸的男性优势,我从小到大,在奶奶家也是被宠到天上的那种。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别的父母都催着自己的子女谈恋爱结婚,我妈大概算是极少数不催婚反倒不让早结婚的家长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妈告诉我步入婚姻之后女性的牺牲会特别大,几乎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可是为什么她会这么说?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丈夫在家做甩手掌柜不干事,家里的大大小小琐碎之事,都是我妈一个人扛下来的。她心疼她女儿,不想让她重蹈覆辙而已。要问我有没有受影响?那也是必然的。我有时候问男朋友,未来生活在一起了,你会和我一起干家务,养孩子吗?男朋友都是毫不犹豫地说“当然”。我不否认说“当然”那一刻他的真心,但是心里更多的是怀疑未来的现实情况可能并非如此。
未来他忙碌一天回到家,我说“老公你能帮我拖一下地吗”的时候,他一句“我上了一天班都累死了,改天再拖不行么“就能把我堵得哑口无言。如果我再争执下去说”那我也上了一天班啊“,他极有可能的回复是”你那个班有我累么?有我辛苦么?”我会再次哑口无言。养育小孩也是,我曾经和他说过不想要小孩,不想养。他也会非常轻巧说“我们一起养啊”。那试问半夜孩子哭闹要喝奶,我拍打在我身旁那个说要和我一起养小孩但却昏睡如死猪一般的人的时候,我该怎么办?等着孩子哭死过去吗?每每想到这些,我对未来的婚姻和有小孩的生活就一点都不向往了。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只是希望男女平等,世界能减少对男女差别的刻板印象。当然,我也没有想过说凭借一己之力改变这个世界。但我会铭记智英前男友和母亲对智英说的那句话“将来一定要少点难过,少点痛苦,不再忍气吞声,要勇敢地为自己发声。”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
刚读完《82年生的金智英》,说真的,这本书会在韩国引起1:9两极分化的评分,完全在情理之中。
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清晰的事实细节列出了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不公:
但是,完全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怎么能让绝大多数的男性不排斥呢?大多数男人本就没有多少平等思想,与其放弃男权社会可能带来的福利,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女性着想,去抗争现实既定的秩序,不如在舒适区闭口不言来得比较安全。
就像掌握钱权地位的资本家去考虑贫民的温饱一样,是少数有社会意识的男性才能自发产生的思想。而女主的设定还是一个敏感却忍气吞声不知道抗争发声的抑郁症患者,也许是为了文学的夸张会放大细微感受,很容易让男性觉得这是“怨妇的无病呻吟”。
是有必要让男性看看,女性其实承受了怎样隐晦的压力,但是这样的表述方法,反倒引起了两性的排斥对立。真正的女权作品,应该看到男性。
“任何人,写作时总想着自已的性别,都会犯下毁灭性的错误。”
这本书的文学性少,但浅显易懂利于流传,开创性地揭露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细节。细节并不是说一句“别想太多啦”就天下太平的,如果有人因此而敏感到难受,我们就需要承认细节重视细节。
弱势群体想要的平等也许难以实现,但是不代表不可以实现。是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你以为世上没有皇帝不行,大清还是亡了。你以为黑人只能做奴隶,他其实也做总统了。你以为女人只能裹小脚夫唱妇随,她也担任外交部发言人了。
同样我笃信的是,书里的问题可以改善是可以被解决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很多情节我都觉得这些人要是嘴没这么贱,也许这些苦楚也就过去了。如果金智英知道表达自己的不满,也会少忍受很多怨气。是那些飞短流长的闲言碎语,和长期受压抑的敢怒不敢言,一点点击垮了金智英。
比如金智英的婆婆,身为女性对自己的女儿关爱有加,可是对儿媳妇却几近刁难刻薄。比如登山社的学长,如果真的心里有更强的尊敬女性的意识,还会一时口快称她作“口香糖”吗?他们大概以为这些称谓是理所当然,也不会让人难受憋屈的吧?那些歧视就藏在这些刀剑一样的冷言冷语里。
勇敢理性地发声。我们需要抗争,并且需要男性的真诚理解和积极帮助。男性应该要意识到,男权社会的后果最终受害者也是男性。男权社会中,女性首先是妻子、母亲其次才是人,男性首先是个强者(现代社会大多数定义为有钱人),其次才算是个男人。只有主流男性群体中的上位者才能真正享受男权社会的红利。
韩国的生育率已经接近零,中国的女性也越来越偏向自己建功立业而不是结婚生子。如果大多数男性学不会尊重女性,并且默认让暴露出来的性侵、家暴、杀人者、强奸犯代表整个男性群体,不加以谴责,只会让男女两性的争端越来越尖锐,因为女性也不会再忍气吞声。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一
“以前我们可是得拿着木棍敲打衣服清洗呢,还要烧柴火煮衣服消毒,蹲在地上扫啊拖啊,样样都来。现在洗衣服有洗衣机,还有吸尘器不是吗?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
老医生看着屏幕上显示的病历,为她开了一些喂母乳也可以吃的药,点击着鼠标。金智英不禁想,以前还要一份一份翻找患者病历、手写记录和开处方,现在的医生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拿着纸本报告书去找主管签字,现在的上班族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以前还要用手插秧,用镰刀收割水稻,现在的农夫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却没有人会这样说。
不论哪个领域,技术都日新月异,尽量减少使用劳力,而唯有“家务”始终得不到大家认同。自从成为全职主妇,金智英最深刻的体悟是:人们对“持家”的双重定义。有时持家会被看作“整天在家里闲着没事做”,充满贬义和歧视;有时则被看作养活一家老小的事”,把你捧得高高在上,却又不会用金钱来换算这件事情,因为一旦有了定价,势必得有人支付。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二
我认为,这是一本社会意义远高于文学性的作品。作为现实题材的小说,它几乎毫无剧情可言,只是用极其平淡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城市女性从小女孩到跌跌撞撞长成大人的平凡故事。女主人公过着城市女性的体面生活,已经算得上非常幸运了。而她经历过的重男轻女、性骚扰、潜规则,似乎都过于稀松平常,几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简直不值一提。
我无意探讨女性到底承受了多少压力,因为这个话题太过庞大了。从遗弃女婴、拐卖妇女、家暴、性侵等骇人听闻的社会事件,到考学、就职、家务这样的普通议题,对女性的打压几乎存在于方方面面,隐性歧视更是无处不在。它们有些可能被大家探讨过,而有些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却从未意识到。但我仍然想说点什么,希望能有更多人意识到确实有问题存在,哪怕一件小事也好,哪怕多一个人也好。
身边很多男性,甚至非常多的女性都认为,男女已经很平等了,女性地位挺高的,甚至“你们女的都骑在我们头上了”。当部分女性稍稍表露出一丝丝对现状的不满,他们即以“田园女权”这样侮辱性的称呼来嘲讽和辱骂。他们全然意识不到,许多深深写在大家意识中的观念,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歧视、一种不平等。其实,将“女性”与“男性”的对比,放到“中国人”与“白人/黑人”之间的对比就很好理解了。比如,很多人认为,国内一些高校对女生划了高于男生几十分的分数线是很合理的,因为学校需要保持男女比例均衡,如果女生学得太好,那一定是评价体系出问题了。但是,美国许多高校对中国人设了远高于黑人的标准,这在他们眼里就又不合理了,因为“中国人就是优秀,这么做是对中国人不公平”。
人们对不平等的忽视所带来的结果是非常可怕的。女性的病痛不叫病痛,千百年来的女性都是这样生孩子的,所以无痛分娩的发明与普及都无关紧要,女性的疾病得不到重视,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手段严重滞后,因为相关的科研基金和项目会优先关注那些被普遍认为更重要的疾病研究上;女性的付出不叫付出,保姆和月嫂的工资上万,而妈妈因为是妈妈,所以做家务就是理所应当;女性的成就不叫成就,有多少在科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女性只被藏在了背后而不能拥有姓名,又有多少拥有了姓名的女性受到诸如“没有生孩子/生了孩子却一心科研不顾家,不是个好女人”的苛责……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我相信,大部分认为男女已经平等的男性,并不能接受这些不公落在自己头上。而这些枷锁禁锢女性已经太久了。
我无意激起两性对立,但仍然建议男性朋友们以换位思考的角度去读一读这本女性的“苦难书”,尽管这些“苦难”已经是女性苦难中最为体面、最为轻描淡写的了。也建议每一个女性读一读,了解作为一个平凡女性的典型困境,认识到不公的存在。最后,由衷期盼世上每一个女孩,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三
韩国的社会问题,客观来说像是比中国更加严峻,但这不代表中国文化下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使在如此包容开放的西方发达国家,依然在发声。
我家里两个女儿,我和我妹妹。对重男轻女的第一认识是我的奶奶在我小的时候不愿意照顾我,她要照顾我爸爸哥哥的`儿子。愿意给爸爸哥哥的儿子买糖,而我的糖是之后妈妈知道后留钱给奶奶才开始有。好在生活在观念日益改变的江浙沿海地区,家长的想法也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
再次意识到性别问题的时候是大学,武汉。一个班级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但居多来自湖北省各个市。4年的大学生涯,年年投票选出来的班长都是男性。不是那种巧合性。像是对性别的约定俗成。
对于职场要是在20__新年伊始之前,我可能不会有如此深刻的性别困惑。一毕业选择了上海,是那种能力说话的地方,女性在职场风生水起。20__年年底,考虑结婚的问题回家发展,开始投简历、面试。而面试官一定会聊到的话题,不管是直接还是侧面,结婚后多久要孩子的问题。说白一点,如果近期要孩子我们不要你。
所以不论是多么有能力,表现多么优秀,只要解决不了育儿问题,女职员都免不了会带来这些困扰。
最后,无关本文,因为今天发生的一件事,用文中的一句话勉励自己。
因为要是没把想讲的话说出口,之后一定会有说不完的委屈和愤恨。
下次记得讲出来,亲爱的。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四
独立个体,都有自我实现的权利!
文学创作,多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82年生的金智英》,来源于生活,同源于生活。平淡简单不失力量的文字,读完之后,内心挤满无力感。
赵南柱在2015年创作《82年生的金智英》时,表示当时的创作基于一种记录的形式,大多数女性一生平淡的生活与作品所表现的相差不大,在那个时期,韩国对性别的区别对待俨然很大,金智英是那个时代女性的缩影。作品出版后,引起分化的讨论,也有轮番的恶评涌向作者与出演电影的女演员,她们承受这些恶意,坚强而勇敢,这些热议也侧面验证了平权运动仍然还有很长的路。
金智英思想是独立的,从小也受有着独立自主的思想的姐姐金恩英的影响,对于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也受整体社会的影响,与大多数女性一样,停留在思考的层面,并未有很多的行动去称合自己的想法。金智英处于社会的中层,生活物质方面没有出现很大的危机,家人与丈夫都未伤害她,她也没有受过周遭人的伤害(非言语),生活总的来说属于不错。她后来抑郁并且严重到去看精神医生,也是她个性使然。
金智英认识到作为女性的自己与男性应该拥有一样的权利,是独立自主的个体,有权利去实现自我---青春、健康、职场、同事、朋友等任意一方面的追求,是当时社会加诸于女性的不公,限制了女性作为自我个体的实现,金智英意识到这一切但并未做过任何行动去反抗,也许作为寥寥可数的更容易被当成“异类”而被当时社会排斥。
在作品中,时不时有独立自主的女性,敢于反抗不公平,虽着笔不多,但她们是非常重要的存在。每个时期,都有女性敢于争取自己的利益,抗争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她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女性争取更多应得的---社会应该以对待男性的方式去平等对待女性。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五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韩国近年来的大热小说,《82年生的金智英》。
"一个女孩要经历多少看不见的坎坷,才能跌跌撞撞的长大成人"。这是书中的一句话,也是给金智英34年人生的一句总结。
金智英,1982年4月1日出生于首尔的一个普通家庭。上了一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还有爸爸妈妈,和一个重男轻女的奶奶。金智英从小,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先给弟弟,弟弟的东西也永远都是成双成对的,而智英和姐姐恩英每次只能共享一件东西。上了小学,经常会被邻坐的男生欺负,跟姐姐和妈妈倾诉,她们却认为是同学间的玩笑。到上中学的时候,还会经常在公交车上碰到一些图谋不轨的人,但这常常会受到"裙子穿那么短干嘛""为什么这么晚回来"等斥责。
大学毕业进入职场后,还会因为是女性而得不到升职空间,而拒绝智英她们的理由竟然是女人要生孩子,迟早要回归家庭,这种荒唐的理由。直到31岁结了婚,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智英辞掉了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母亲。然而成为母亲后,依然会被外界所岐视,甚至连在闲暇时间里喝上一杯九块钱的咖啡,都会被旁人骂作"妈虫"。直到这时,智英终于明白了,她要面对的是,整个韩国社会对女性,无数的伤害和岐视。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既为金智英打抱不平,也对韩国当今社会表示不解,为什么女孩一生下来就应该受到那些不平等的待遇?为什么女性迟早就应该回归家庭?这些真的不能仅仅用不平等而概括了。这本书对我来说,很真实。里面没有什么狗血的大恶人,然而这才是让人最心疼的,是整个韩国社会对女性的岐视。里面所有人都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对女性的伤害,也是从数以百计的小事中看出来的。
最后用作者的一句话总结:由衷期盼世上的每一个女儿,都可以怀抱更远大,更无限的梦想。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六
本书从文学价值角度给3星多,给4星少。
从女性角度给5星都不为过。可能由于是译文的缘故,也可能是因为已婚已育,本书读起来像喝白开水一样。我想就大部分女性的人生也就是一杯白开水,从怀孕那一刻起就只为别人解渴,再也没有自己的味道了。
书本从社会不友好到企业不友好到人文环境不友好到女性同胞不友好都以金智英吐槽的形式涉及,话语如此稀松平常,竟激不起半点波澜。只缘我们正是生活在这样不公平的情境中,习以为常而不自知。亦或,如金智英一样沉默,逆来顺受就好。
书中很多情景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一本书,因为它还没有道尽全部的辛酸。读者可以自行去想象,或者问问身边的已婚已育女性的生活常态。不过看书不应该无病呻吟,还是要落实到它带给我们的启发。
产后抑郁何来?
大部分女性从小女孩到少女到妈妈的转变,每一阶段社会赋予其的角色相比男性而言变化巨大。在这巨变之下,却鲜有人告诉女性未来的路是如何的。告诉女性该如何过度由小女孩到母亲的转变。这种转变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要承受巨大的压力。首先生孩子很多情况下会一命换一命;其次从孩子的哺乳到日后的照料要花多少心思。女性必须事先明白今后角色转变后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痛苦,只有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面对产后生理和心理以及角色的变化时才不会那么手无足措,导致抑郁。做父母的应该告诉自己的女儿今后的人生路,如果选择了做一个母亲大概要有本事承受什么样的生活重担。那么我相信大多数女性在择偶,在选工作,在追求自己人生的目标的时候会少走一些弯路。
作为孩子的共同创造者,父亲这个角色通常都是缺失的。很少有当爹的能在上班的时候兼顾月子里的老婆和孩子。强制要求一个白天上班的人去照料老婆孩子看起来还有点不道德。因为不能对遭遇的痛苦感同身受,因为没有生理上的剧痛和激素变化带来的情绪变化,男性更是难以理解此时的女性。其实,简单来说,无尽的关怀+不说一句狠话+主动承担能力范围能够承担的育儿内容,就能够让大部分女性感受到没白生了孩子,并心存感激。
生育价值也是书中提到的一点。个人认为这是社会角色长期不平等,以及家庭矛盾和社会人口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简单来评估一下:生育价值=小孩从出生到18岁的所有花费。如果女性生育可以得到社会统一的价值认可,相信既可以减少产后抑郁,又能促进家庭和谐,更能促进劳动力发展。这里提到了一个经济问题。看到一个读者说,生育就是政府请客,企业买单,老公吃饭,老婆做饭洗碗端盘子。哈哈,前边是很形象,后边就有点反社会了。孕育下一代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不应该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政府甩锅给企业买单,更造成了女性的窘迫。如果政府能在经济上买单,在实际生活上给予机构的统一管理帮助,也能解决大部分育儿问题。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七
生活在男女差异对待的环境的金智英,从小就被灌输家里最好的东西总是优先给弟弟,上学被邻座男孩欺负,她哭着向老师倾诉,老师却笑着说:“男孩子都是这样的。”上班后不得不去应酬,忍受客户的黄色笑话和无休止地劝酒。三十一岁结了婚,不久就在长辈的催促下有了孩子。在众人“顺理成章”的期待下,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全职母亲。性别刻板印象就是一种简单的性别归类,或者说贴标签。它的规则告诉大家,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女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不是你就是另类,就会受到排斥。
似乎从很小开始,我便一直受到慢性咽喉炎的困扰。在我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身边就会有朋友或者长辈,一听到我讲话,就充满了疑惑。有人就会开玩笑问我:“你讲话声音怎么这么小,害羞呀?”下一句话一般就是:“像个小姑娘一样。”在他们看来,似乎声音小,就等于女孩子,顺便得出没有男子气概的结论,他们会自然而然地把这三个概念混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觉得男生就应该高声大气,否则就是女性化。
其实于我而言,不过是因为偶尔干咳,导致讲话太累,索性少讲话,或者小声讲话。而对于刚刚接触我的人来说,了解一个人需要时间,更需要精力。刻板印象正是大家在不熟悉细节的领域进行快速认知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不需果进行比较、分类、选择等过程,仅仅是预先决定和预先判断了一个结果。这种缺少思考的方式,为大家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同时,也阻碍了思维的活动,不能客观描述一个独立个性的真实性。
刻板印象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洗脑,让人们误以为某种性别必须是这个样子,如果不是这个样子,就不算个男人,或者没有男子气概。从而使得他人不能按自己的愿意来生活,形成一种压迫,造成非常大的焦虑。在被周围人对于讲话声音小开了好多次玩笑之后,以至于在以后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我都要尽量大声说话,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热情,直到嗓子沙哑。当回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又要喝胖大海、罗汉果或者甘草来润喉。久而久之,越来越不喜欢社交,更为难堪的是,很少有人能够相信我这种外向型社交恐惧症的存在。
很多的性别刻板印象在长期的社会和文化积淀中,已经形成了非常强大的传统。男女被塑造成各自应该的模样,如果这些模样与内心的期望有严重冲突,出现了不是自己所认为的那个样子,就会对他人议论纷纷。从深层次上讲,其实是一种群体认知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为才符合大众群体的审美,产生一种群体的优越感,从而对于不符合这个审美的人群有一些负面的评价或者印象,乃至具体的歧视的行为。说到底,还是因为缺少理解和包容,才总对别人指手画脚。就像我,仅仅只是因此讲话声音小,就会引起不知情的人的无端取笑。
或许,我们很难去改变整个社会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但是,清醒的意识就像一个敲门砖,通过自我的觉醒,开始注意到差别对待和以此造成的伤害,并且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反抗这些不平等,这或者就是我们想要的吧。如果真的认为做某件事是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认定了就大胆去做,不要因为别人说你是男性或女性就犹豫或者退却,除非自己内心不喜欢了,否则没人能让你停下!
很多时候,我们受到别人的非议,不过因为没有活成别人习惯的样子。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不应该被一个固定的模塑造成大家期待的模样。我们生而不同,都渴望被尊重和理解,寻求自由与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而不是屈服于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如李银河所说:“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坦然地接纳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够坦然地做自己,让自己活得自由,活得舒畅,就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自由自在地、随心所欲地度过一生。”
生的金智英读后感篇十八
一本有趣而且阅读流利的小小说。曾经对韩国一无所知,由于公司组里有位最好的朋友是韩国人,从而对韩国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她和我同年,很早移民来了美国,她的很多思维方式,育儿,职场理念和我惊人的类似。(比起中国人,韩国人应该更加传统,重礼节,以及有等级观念)。
由于韩国特殊的地域性-前后左右都受敌,北有北朝鲜,边上有日本中国,依赖美国却远隔重洋。韩国是个人人需要服兵役的国家,大部分妇女都没有接受解放运动,男尊女卑严重,商业也没有太大的超级大企业,应该说是没有多少个性而依赖性比较强的小国家;而在这个地方,贫富差距,等级,腐败确是惊人的厉害。
也许我只是了解到了一个肤浅的韩国。日韩曾经在我眼里区别不大,走进才了解原来文化地域和历史造就了两个如此迥异的东亚文明,很有趣,愿意深度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