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范文(19篇)
教案包含了教师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学习活动、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教案的设计应该灵活多样,符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和要求。这些范文中的教学设计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一
教材简介:
《西藏高原》是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从地形,气候,天气,湖泊,森林,特产等情况,说明西藏高原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课文有是10个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作顺序,对西藏高原做了介绍。
纵观本单元五篇文章,根据实际学情和学生知识积累的需要,我将本单元教学目标分层到不同的课中去落实。《趵突泉》和《花潮》两篇文章,语言生动、简洁、优美,描写景物细致入微,主要通过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欣赏语言,感悟语言和运用语言方面。《西藏高原》和《和大自然交朋友》介绍说明事物条理性强,特点突出,主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后一课放在人与动物的情感体验上。所以本课教学主线就是通过读,了解文章内容,即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从几个侧面具体来有条理地介绍说明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
《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上周我校成功的举办了一次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活动,听了几节课感受很深,明显体会到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从语文课实施的途径和策略来讲,加强语文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这种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弘扬,有利于加强语文课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这种开放的方式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在做课的几位教师的课堂上,教师力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去体验,去揣摩。
《西藏高原》一课,在课始我以歌曲和学生的认知前提引课,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进入活动,整个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有机的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在这堂课中我的语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对学生含而不露的批评。委婉含蓄的要求,不失时机的启发和鼓励都可通过语言暗示提示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代替不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在这节课中我巧妙地将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和教育学生热爱西藏高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注重环保,保护生态平衡这些三维目标结合起来,既学习了文章,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作到了既教书又育人。运用一些形象、生动、逼真、贴切的课件,将学生带入西藏高原那美丽富饶的神秘境地。同时学生可以借助情景入情入境的朗读课文。课件扮演的技术把课文内容活化为语言交际的素材,模拟现实生活演练,教师创设特有的教学外部环境,能使学生无意识活动在学习中同时发挥作用。教学一开始的豪迈激昂的歌曲消除了学生怯场的心理。美国人类研究社社长卡尔.施米歇尔说:如果你认为学习另一种语言很困难,你就会感到困难。但如果你真的把精神放松,相信你的老师,并且懂得学习是你头脑要做的最自然的事情之一,事情就会比你可能想到的情况还要容易,这种心理暗示使这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另一方面,这堂课值得反思的是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动机,课堂上提出的语言都富有激励性,通过教师各方面的指导,学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教师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个学生、宽容每个学生的过失,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期待唤醒学生,用成功激励学生,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所谓“亲其师,信其教”,“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应不以“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用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欣赏每一位同学,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中允许学生大胆的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张扬得到极致的发挥。
在《西藏高原》一文的讲授中还有一处值得反思的版块那就是板书。板书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窗口”能体现课文的脉络、重、难点以及主题思想等,在新课程向我们走来的今天,教师都认为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一个“新”字例外,这篇课文板书设计注意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西藏高原的美,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审美情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想像的翅膀。好的板书是学生思维的启迪,例如:在课文的3、4、5自然段中分别讲述了西藏高原的美,天空、湖泊、野花、森林不同的特点,在整理后既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应用于指导背诵,一举两得,效果不凡。
当然,《西藏高原》一课的教学出并非十全十美。比如学生如何在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内化,如何欣赏领悟文本中精彩的表达艺术进而进行创造运用等方面还有些欠缺即工具性有些弱化。另外从学法上看,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认识理解为出发点组织教学多,这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真正形成。
总之,在《西藏高原》一文中教学中人文气息,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强烈关怀意识,以及幽默、睿智的个人素养,都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二
《翠鸟》一文中,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和它捉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在老渔翁的启发下,“我”体会到喜爱翠鸟应该把它当作朋友,打消了捉翠鸟饲养的念头。
抓住事物特点来写,是本课值得学习的地方。作者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等,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我的教学活动反思如下:
一、比较可取之处是:
1、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要求学生仔细认真观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3、教学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对话,在这样的过程中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同时老师处处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活动进行中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崇尚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的价值都得以体现。
二、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方面做得还不够细致。
2、小组合作学习时时间较短。
3、启发式教学运用得还欠缺。
4、板书不够十分简洁明了。
三、改进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有的学生有分散注意力现象时能及时的利用巧妙艺术婉转的语言把学生的情绪或注意力调整过来。
2、小组交流的方式方法还需要磨合,还需要指导。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三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起。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我们的脸有些发红,打消了这个念头。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秆上多停一会儿。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四
教材分析:
全文共9个自然段,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战线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贺知章的《咏柳》。
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五
1课时。
学习目标。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根据旁批展开想象,感受西藏高原的美丽神奇,富饶可爱。
3尝试边读边做旁批,记录自己的感受。
4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西藏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可爱的地方,激发学生对西藏,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青藏高原》歌曲,老师解说:优美的旋律激起多少人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向往与追求。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西藏,感受她独特的魅力。课前你搜集了哪些有关西藏的资料。听歌曲,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自主朗读,体会。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2相机理解文中新词:神奇、富饶……。
3请生自学生字,利用生字卡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4请生再读课文,尝试边读边旁批,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5交流阅读感觉,相互质疑解答。自读课文,思考问题,把课文分为两大部分,并说明原因。理解文中新词。自学生字。再读课文做旁批。交流、质疑、解答。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
三、品味课文,领悟美景。
1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清楚为什么喜欢。
2其他同学补充,再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共同领悟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没有哪位同学去过西藏。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领悟文中美境。朗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明原因。
注意:
1高原的天空还像什么?
2用“不仅……而且……”说话。
3第2段的写作方法是先写看到的,再写感受。培养孩子的朗读、感悟、想象能力。
四、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1作者笔下的西藏如此动人,摄像师眼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呢?(播放配乐风光片)。
2你眼中或心中的西藏又是怎样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和同学交流交流吧!
3学完这一课,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欣赏风光片。
交流自己心中的西藏。
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通过眼观、口述来达到目标。
五、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记生字。
2扩词。
3认真写字,注意汉字的形体美。认生字,记生字。
扩词。
书写生字。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抄写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3拓展收看《走进西藏》的电视纪录片,在课堂上再交流自己的收获。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六
重点句子:
1、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张又尖又长的嘴。
2、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苇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3、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起。
4、老渔翁看了看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它从那么远的地方飞到这里来,是要和你们做朋友的呀!”
主要内容:
《翠鸟》这篇课文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一种生活在水边的小鸟——翠鸟。翠鸟颜色鲜艳、小巧玲珑、叫声清脆,捕捉小鱼时动作迅速、敏捷,十分惹人喜爱。孩子们也喜欢这样可爱的小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但在老渔翁的开导下,孩子们打消了自己的念头,把翠鸟看作了朋友。这篇课文在展示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同时,呼吁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了解课文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西藏高原,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西藏,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学习文章介绍,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西藏,立志将来为国立功劳。
教学准备:《青藏高原》歌碟,西藏高原风光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搭建认知桥梁。
从歌曲和学生认知前提来建构学习本课的前提。听了豪迈激昂的《青藏高原》你有何感受?以学生熟悉的音乐引入课文,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搭起认知桥梁,联系学生认知前提:你知道西藏在哪儿吗?你对它有多少了解?在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并简介西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了文章,你认为西藏高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学生也许会概括的讲美丽富饶,也许会具体到某一个方面来说,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三、研读课外,深入感悟。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说说西藏高原的美丽体现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从课文,文中插图,课件,以及图文结合的方法,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高原的天空、湖泊、森林的确非常美丽迷人,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这美好的景致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平衡。
2、结合课件师生共同总结课文3-5自然段写了高原的美,通过这几方面写的:天空。
湖泊、鲜花美丽。
森林。
(这部分用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步出示,引导学生认识文章介绍事物的条理性。)。
四、合作学习,领悟写法。
1、教师用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分小组合作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合作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2)讨论课文从哪几部分介绍西藏高原的富饶?
(3)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各部分又是怎样具体讲的。
(4)各小组自主选择汇报学习结果的方式,比一比哪个组最会学习。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参与指导。
3、展示合作成果,评定各组学习效率。
五、总结提升。
课文用清晰的条理,为我们介绍西藏高原的美丽富饶,学到这里,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西藏高原这样美丽富饶,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你们长大了去开发那里的宝藏,使我国的西藏更加美丽富饶。)。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科生字。会熟练书写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弄懂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由拼读,书写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内心的世界。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文章的学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对小萝卜头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知道小萝卜头把小虫放飞的原因,体会小萝卜头渴望自由的迫切希望。
(2)难点是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小萝卜头的愿望。
教学方法:
感情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具准备:
字词卡片、录音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课题:
2、介绍背景:这篇课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岩》。
二、检查预习情况。
大概:大约、或许。表示猜测。
蝉翼:禅(知了)身上那薄薄的翅膀。
惟恐:只担心,只害怕。说明小萝卜头非常小心。
瞥见:很快地大略看一下。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问题。
三、理清文章思路。
1、录音范读。
2、学生轻声自由读。
3、课文的思路。
这篇课文先写了小萝卜头下课时在白公馆的走廊上看墙外的群山——接着写小萝卜头在走廊上捉到了一只漂亮的小虫,并把它放在火柴盒里——最后写小萝卜头看到失去自由的小虫在不安的爬动,便放飞小虫。从小萝卜头的行动和语言中,体现出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他盼望着解放。
4、学生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学生轻声自由读。
2、你读懂了什么?
3、同桌互相讨论。
学生反馈。
生1:我读懂了小萝卜头在走廊上。
生2:我读懂了小萝卜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生3:我读懂了小萝卜头的家在北方。
4、提出质疑。
你还有那些问题没有解决?你还要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5、用圆圈圈出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
(放、抓、踮、看、问)。
6、这些动作的词说明了什么?(对外界世界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充满着对自由的渴望。)。
7、哪一个字最能说明他渴望自由?(啊)。
8、指导朗读第2、5两个自然段。
(读出好奇、渴望的心情)。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2遍。
2、积累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小萝卜头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根据自己的感悟回答。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在想什么。从“放“抓”“踮”“看”等词语体会内心世界。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根据课文回答,
(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3)全班交流,讨论。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联系上下文和自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
读读有关的句子。“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要读出对家的向往。“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结合自己的理解回答。
三、拓展。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练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和小英雄小萝卜头有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接触,了解了他那悲惨、艰苦但一直都有追求的童年,现在,让我们一起给他写一封信,送给天国的英雄吧!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认字10个,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瀑布的特点。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意境,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课外书吗?喜欢读谁的书?你们知道叶圣陶爷爷吗?看过他的什么作品?这节课,我们就再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名篇-------《瀑布》。
二、自学读通诗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运用已学过的方法解决它。
三、交流。
1、汇报识字结果及方法。
2、谁来读?指名读,正音。
四、感悟。
1、生边轻读课文边想象:这首诗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景象?
2、再次看图,说明哪些景物是画面上没有的?
3、读诗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4、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一道白银”指的是什么?
五、画诗。
1、以图画形式表达出来。
2、引导评价六、诵读。
设计意图:
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涵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受而发,意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读诗作画,深理解。配乐朗读,升华诗情。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
重点句子:
1、种子在泥土里生根发芽,我懂得了自然。
2、看着小鸡渐渐长大,我懂得了生命。
3、看着指针不停地跳动,我懂得了时间。
4、品读着那些奇妙的知识和精美的图片,我懂得了世界的博大和精彩。
5、小小的礼物,寄托着亲人的关爱和期盼,正如春雨绵绵,不断地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田。
主要内容:
《礼物》这首诗歌,通过亲人送“我”的种子、小鸡、手表、让同学们懂得亲人们送这些礼物用意,进而懂得珍惜时间和生命,懂得亲人的殷切盼望,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三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筑这条路的人一定有一颗高尚的心”这句话的含义。
学法指导:自读自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3、学生和教师一起初读课文,读准要求认识的生字。
4、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你能读懂哪一个自然段?先说说,然后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有什么不懂吗?
4、讨论:建筑计划可以修改吗?
5、说说课文哪些地方最使你感动?
6、你同意“筑路工人有一颗高深的心”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7、你认为还有哪些人有一颗高尚的心?
8、学生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总结课堂,迁移升华。
1、你从筑路工人的做法中懂得了什么?
3、你能给人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吗?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二
临近七月,波兰首都华沙和往年一样准备欢庆国庆节。
在一所学校的俱乐部里,一些儿童队员正在开会,讨论参加国庆检阅的事。
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
“队长”终于有一名队员说话了,“还有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检阅时博莱克怎么办?”
俱乐部里立刻鸦雀无声了。事情确实非常难办,因为博莱克左腿截肢了,现在靠拄拐走路。
队长洪亮的声音打破了沉默的局面:“队员们!如果把博莱克放在队伍第一排,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怎么样?他虽然腿不方便,可仍然是儿童队员,还不是一般的队员!”
“太棒了!这才叫儿童队呢!别的队肯定会羡慕我们,第一排走着一名拄拐的儿童队员。”一个队员大声说。
大家脸上露出笑容,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国庆节到了。多么盛大的节日!多么隆重的检阅!街道上人山人海,楼房上彩旗飘扬,主席台上站满了国家领导人和外国贵宾。
步兵过去了,炮兵过去了,青年组织的队伍也通过了主席台。现在轮到儿童队员了。
在队伍的第一排,紧跟在队长后面走着一名拄拐的男孩,看来,他肯定忘记了自己在拄拐。他同全队保持一致,目视右方,睁着大眼睛望着检阅台。
检阅台上的人和成千上万观众的视线都集中在这一队,集中在这位小伙子身上了。
“这个小伙子真棒!”一名观众说。
“这些小伙子真棒!”另一名观众纠正说。
长时间的掌声淹没了观众的议论声。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三
一、板书课题,质疑课题。
1、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植物怎么睡呢?
生:植物为什么要睡眠?
二、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播放多媒体课件————大自然中植物的睡眠。
2、看了课件,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看着拼音把每个生字、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词。
(1)同桌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方格里的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3、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内容。
师:谁能说一说。你可知道哪些植物需要睡眠?
(生纷纷举手发言:合欢树、红三叶草、花生、睡莲……师随机板书)。
四、深入课文,合作研读。
2、互动交流,点拨指导。(以下教学程序随学生的具体反馈情况相机进行)。
3、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并谈原因。
(2)师:在夜晚,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植物,就会发现它们奇妙的变化。
看——(出示合欢树变化的录像)。
(3)引导学生读:它的叶子由__,在白天__,可一到__,那__好像__,全部合拢起来。
(4)师:让我们自由的去感受一下合欢树的奇妙变化吧。(自由读)。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它们是怎样睡觉的?
2、全班交流。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不仅植物的叶子有睡眠要求,就连花朵也要睡眠。不信,请读第4自然段。(生齐读第4自然段)。
(1)理解“娇柔、酣睡”等词语。
(2)指导朗读,小组读,男女读。
(1)指名说,并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2)指导朗读。
3、师:植物的睡眠在植物生理学中被称为睡眠运动。他不仅是__,而且还是____呢?让我们一起读读最后一段吧。(生齐读)。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2、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讲解。
3、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许多“晴朗的夜晚”、“娇柔艳丽的花朵”这样的词语,你能再找出一些吗?写在练习本上。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四
重点句子:
1、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2、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3、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主要内容:
《荷花》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散文,讲述的是作者到公园看到荷花池中的荷花美景而产生了联想。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五
让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了解各种动物的生活方式和它们对地球的贡献,激发学生爱护小动物和保护地球的意识。根据这一单元的文化主题和本篇课文的结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道故事里讲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怎样做地球清洁工的,有对自然、对生物观察探究的兴趣。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从对话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
4、能与小伙伴合作分角色演一演。
这篇课文是一篇形式活泼的童话故事,内容浅显易懂。在这一课时中,我分成四个层次进行教学:
第一个层次,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第二个层次,注意学科间的整合,让学生在课下查找相关的资料,并将查找的内容在课上进行交流,将课下的阅读和课堂的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的读书的目的性更强。
第三个层次,引导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他们充分了解每种小动物的生存方式以及这种生存方式给地球环境带来的好处,其中适时指导朗读。
第四个层次,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表演课文。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童话故事这种形式的文章,喜爱分角色朗读。在这轻松有趣、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心情愉快地进入情境,乐于思维,敢于表达,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情境中练习,在情境中发展,特别是最后的情景剧表演,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与参与,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扮演的小动物角色很好的表现了出来,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
但是,从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首先,课堂教学秩序有待加强。班级容量大,老师有的时候顾及不到,这就使得有些孩子开小差,滥竽充数。在今后的课堂上一定要顾及全面,特别是注意力总是不集中的孩子。其次,在本节课当中,老师的放手不够,没能很好的调动起孩子的主动学习性,以致出现了老师说的多,孩子说的少的情况。再次,孩子们的读书读的还不够,有的孩子站起来磕磕巴巴,读不流利,今后我会在读当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作为新教师,我今后还应继续加大自身的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老教师的课,学会善于捕捉课堂,语言表达简练,加强孩子们的自主学习,并且课下备课一定要充分,吃透教材,锻炼孩子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这次的青年教师公开课,从其他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并且在课后的研讨中,领导和我们教研组的师傅们给我提出的所有宝贵意见我都会去细细品味,去认真反思自己,争取使自己的课堂更加丰富。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六
1运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
2能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家乡的红橘有哪些可爱之处。
4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水果,抓住特点,展开想象,写一写。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红橘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了解家乡红橘的可爱之处。
教学难点:。
能学着的观察写作方法,描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红橘吗?吃过红橘吗?你对红橘有哪些了解,谁来说一说?(抽生说)。
师出示课题:家乡的红橘,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读音。
1自读课文,把红色音节的字音读准,把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注意:翘舌音:畅、束。
平舌音:素。
前鼻音:嫩。
后鼻音:竞。
多音字:骨(骨气、花骨朵)。
2勾画出生字连成的词语,每个词语自读三遍。
3检查生字、词读音。
出示生词卡片开火车认读、教师及时纠错,抽生读,小组比赛读、齐读。
4把生字、词带进课文中再读课文,注意把词语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读连贯。(抽读、师生互评、齐读)。
三、精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标出段,弄清各段讲了什么?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
(1)这篇课文一共几段?
(2)谁来说说课文的几段各讲了什么?
学生汇报:
第一段:家乡在长江边上,那里有成片的橘园。
第二段:春天时,橘子树叶长得很茂盛。
第三段:四五月时,橘子花开了,花香醉人。
第四段:秋天,橘子树上结满的青色果实压弯了枝头。
第五段: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
第六段:总结全文,赞美家乡的红橘。
四、学习生字。
1请小朋友用喜欢的方式记忆课后田字格中的10个字。
2教师重点指导“骨”字的写法,请生观察写“骨”字时应注意什么?骨字的第四、第五画是点、横钩。
3师范写“骨”字。生在桌上用手指写3遍。
4生练习:打开练习本,把其余的9个字在田字格里写2个,要求一个比一个写得好。
5展示书写。
五、作业。
1抄写生字。
2抄写词语,每个三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生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男女生赛读、齐读。
2复习课文: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受红橘的可爱。
1出示第1段,自读思考第1段讲了什么?(家乡的红橘生长在长江边)。
2过渡:作者家乡的红橘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课文又是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红橘的可爱呢?请自读课文2~5段,边读边思考。
3(学生汇报:第2段写了春天时,橘树叶长得很茂盛)师板书:橘树叶。
作者用哪些词来写橘子树的叶子可爱?把它们用重点符号标出来。(学生汇报:茂盛、四季常青、闪着绿油油的光)。
理解“茂盛”的意思。
4指导朗读、背诵。
那绿绿的叶子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在阳光下闪光,多美呀!就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自读,抽生读,师生点评,齐读,试背。
5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红橘的可爱呢?(生:第3段主要写橘子花的可爱)师板书:橘子花。
6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橘子花的可爱?勾画表现橘子花可爱的词语。(学生汇报: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绽放、醉倒)。
理解词语: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7指导朗读、背诵。
(1)自读,边读边想象花儿竞相开放,花香醉人的情景。抽读、教师范读、齐读。
(2)这么美的句子,想把它记在自己的脑海里吗?下面就自己背一背吧!(自由背、抽背、师引背、齐背)。
8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红橘的可爱?(第4段写了青色的橘子压弯了枝头,很可爱)师板书:青色的橘子。
9小组讨论:课文哪些词语写出了青色的橘子的可爱?(学生汇报:肥实、压弯了枝头、又酸又涩)。
理解:肥实。
10指导朗读:齐读这一段,边读边想象果实缀满枝头的情形。
11到了十一月左右,果实成熟了,成熟的果子又有哪些可爱之处呢?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红橘的呢?请生自读第5段。师板书:成熟的果实。
12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颜色:红色金黄色的瓤。
形状:像一盏盏的小灯笼。
味道:甜甜的。
感受:使人感到舒畅极了。
13指导背诵:有感情地朗读并把它背下来,体会作者对家乡红橘的喜爱之情。(自背、抽背、引背、齐背)。
14家乡的红橘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可爱之处,无论是橘树叶、橘子花,还是橘子,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可爱,就让我们像作者一样大声地赞美它吧!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板书:让人喜爱。
三、理清顺序,总结全文。
1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按红橘生长的时间顺序写的,先写叶,再写花,最后写果实由青变红。下边就请同学们勾画出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完成课文第2题,读一读。
出示课后作业:
2教师小结: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家乡红橘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红橘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要学习这种按一定顺序观察一件事物的写作方法,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有条理。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七
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说:“请让我试一下。”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是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八
主要内容:
《珍珠泉》描述了家乡珍珠泉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认识5个字(包括一个多音字“担),能用“缘故、朴素”造句。
2.练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文章大意,理解每一段的基本意思。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7个生字,用“缘故、朴素”造句。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说说你在什么地方看过泉,它有什么特点。我国还有很多神奇的泉,你知道吗?(学生可说“资料袋”中的内容,也可说自己搜集的内容。)作者吴然的家乡也有一眼泉,叫——板书课题《珍珠泉》。
2.学生自读课文。
师:这眼泉为什么叫珍珠泉?在作者的眼里,它是一眼怎样的泉?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读读课文。
同桌轮读课文,互相订正读错的字词,最后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招聘“导游”,模拟“游客”
播放旅游景点中导游解说场面的片段(30秒钟之内)。
思考:导游会对游客说些什么?(城市学生对导游这一职业较为熟悉,该环节可省略。)。
2.师:要当好“珍珠泉”的导游,你认为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后归纳。
(1)要熟悉“珍珠泉”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话把这些特点介绍给游客;。
(2)针对游客最想知道的进行解说;。
(3)解说时要富有感情。
三、品读课文,准备“应试”
1.出示“导游”招聘条件。
考题。
(1)概括介绍“珍珠泉”的特点。
(2)选择其中一个特点,详细、生动地介绍“珍珠泉”的美丽景色。
(3)能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
要求。
(1)能主动、热情、大方地为游客作解说。
(2)介绍“珍珠泉”的特点时能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语句,表达出对“珍珠泉”的赞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能认真倾听游客的提问,并认真、耐心、有礼貌地解答。
2.学生根据招聘条件中的“考题”和“要求”细读课文,四人小组内每人轮流当导游(其他当游客)进行模拟“招聘考试”。
3.教师巡视各小组“应试”情况,学生推选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点评、指导。
(1)解说课文第2自然段内容时,要注意“水是那样绿……已经发黑的树叶”这两句话,既要突出绿的程度,又要表达出赞叹的感情。
(2)解说第3自然段中“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这句话,要突出水泡的顽皮。“开始水泡很小……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要表现出轻松、活泼的情感。“水面和潭底……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要表现出水泡色彩丰富、晶莹剔透的特点。
(3)第4自然段有一句话:“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要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在什么时候说较好,如何强调重音和停顿,如何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自豪和赞美。
4.出示“珍珠泉”挂图,指导学生凭借挂图解说,并能恰当用一些手势辅助解说。
四、组内比赛,竞聘“导游”
1.组织学生分组(四人一组)进行解说比赛,推选出优胜者(每组1名)。
2.老师为优胜者颁发“导游证书”。
五、总结评价,拓展延续。
小导游们,你们的解说尽兴吗?小游客们,你们这次“珍珠泉”之行愉快吗?
下一次旅行的目的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乡——,而且还继续招聘小“导游”。你们准备带领游客到家乡的哪个景点参观,如何解说呢?的美丽、有趣,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西藏高原原文及教案篇十九
今天跟孩子们一起学习温暖一课,感觉很开心很轻松。我把问题都交给孩子,让他们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孩子们提出了下面的许多问题:
为什么题目叫温暖呢?温暖是什么意思呢?是谁带给别人温暖呢?怎样带给别人温暖呢?谁得到了温暖呢?什么时候可以给人温暖呢?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提出,我引导孩子学习第一段。这一段着重让孩子理解时间晚了,又累又困等情景,为下文着铺垫。
在学习二三自然段时,引导分析“轻手轻脚”“一针一线”“轻轻地”时,我故意说这些句子太长了,老师把这些词语去掉好不好?孩子异口同声说:不好。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孩子说出不好的理由,孩子终于上当不自觉地进入了学习。然后让孩子用动作体会轻手轻脚和一针一线的意境,孩子学了懂了乐了。
在引导孩子体会“温暖”一词的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感受炉火的温度高引出孩子感受身体上的温暖,然后我说除了身体上的温暖,雷锋的关心让小韩什么地方感到温暖呢?是头上吗?是手上吗?还是?孩子一下子答出:心里感到温暖。于是我引导孩子说雷锋把小韩感动了,小韩被雷锋感动了。
不经意间,孩子理解了温暖的两重含义。
轻松愉悦的课堂,让孩子心情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