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实用16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目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教案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下面是一些教师编写教案的心得体会和经验分享。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3、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体会语言妙用。
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目标: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更是我们的母亲河,因为那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那里有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黄河岸边曾经留下了李白、王维的千古绝唱,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也曾写下了一首不朽的篇章,那就是《黄河颂》。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朗诵词《黄河颂》。学习本节新课,要完成这样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先自主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黄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与同学交流,说明你的理由。
2、通过交流总结出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撑你的观点吗?5分钟后小组汇报。
三、教师桌间巡视,学生自主或交流。
此间,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呈现问题。为下一步兵教兵的互动交流学习打基础。同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准备把好的方法发扬光大。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根据自学指导1汇报。
1、指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歌。
2、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多读两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把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并说明你印象深刻的理由。
4、如果有人和你印象深刻的部分相同,你的理由和别人的一样吗?你有补充吗?
(二)、根据自学指导2汇报。
1、你觉得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点吗?
3、除此以外,你知道的有关黄河的精神还是有什么?有材料支撑吗?
(三)通读全文,你还能从文章中发现什么?
包括修辞方法,包括分段,包括学生可以发现的一切。
(四)对于学生的汇报,注意抓课堂的生成,充分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深入学习。
(五)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五、及时训练:
1、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3、尝试背诵歌词。
4、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六、结合目标总结。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完成学习目标了吗?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3.初一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4.初一语文的教学论文范文。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
来感染、调动学生。
二、学生们把预习所查资料展出并汇报交流,共同了解《黄河大合唱》由八个乐章组成,《黄河颂》中其第二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苦难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后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梳理作者思路,明确划分“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并能概括大意。
3.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5.诗歌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四、内容探究。
1.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2.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3.“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是不是病句?为什么要词性活用?
4.探究课堂上生成的各种相关问题。
五、小结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拓展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与步骤:
三、组织学生表演唱(安排好领诵、齐诵、个人领唱和合唱,如学生能力强,方能有好的效果)。
练习设计:
练笔1.评析《黄河大合唱》其他乐章的歌词。
2.赏析你平日里喜爱的歌曲之一。
3.为你熟悉的一段音乐填写出歌词。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三
第六课黄河颂(七年级人教版)。
第二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本单元以祖国为主题,选编了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操。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教学设计・。
光未然。
学习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2.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澎湃(peng1pai4)狂澜(lan2)。
屏障(zhang4)哺育(bu3)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歌唱苦难与抗争,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2.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之第一、第二部。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正课。
1.朗读。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3)学生齐读。
朗读指导: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1938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光未然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因此,朗读时要读得热情悲壮,读出黄河滚滚奔流的气势,读出中华民族团结抗战,同仇敌忾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
2.质疑: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并归纳:关键词是“颂”,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
讨论并归纳: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歌颂黄河所表现的我们中华民族伟大而坚强的精神。
4.质疑:课文的第二节是全诗的主体部分,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讨论并归纳:从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点以及黄河在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三个方面赞美。
5.质疑: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讨论并归纳: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祖国。
讨论并归纳:望。
7.质疑:“望”字管到哪里?“望”的内容是什么?怎么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管到“劈成南北两面”。“望”的内容有远镜头全景――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有近镜头特点――“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再收回俯瞰全景――“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8.质疑: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
9.质疑: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讨论并归纳: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四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理解歌词大意。
重点难点。
1.重点。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诵课文。
(2)理解歌词大意。
2.难点。
黄河颂语言上的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巅(dian1)澎湃(peng1pai4)狂澜(lan2)。
屏障(zhang4)哺育(bu3)体魄(po4)。
滋长(zi1)。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
(1)巅:山顶。
(2)澎湃:本课形容波浪互相撞击。
(3)狂澜:本课指巨大的波浪,猛烈的潮流。
(4)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指山岭、岛屿等)。
(5)哺育:喂养,也比喻培养。
(6)体魄:体格和精力。
(7)滋长:生长;产生(多用于抽象的事物)。
3.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词,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黄河大合唱》共有8个乐章。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河对口曲》5.《黄水谣》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语言智能发展目标。
(1)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3)能初步学会运用英特网和图书馆搜集黄河相关的资料,并做初步的整理。
2、音乐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3、人际关系智能发展目标。
(1)通过小组交流或信息共享来增进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设想:
《黄河颂》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同时也表达了一个炎黄子孙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气势磅礴,直抒胸臆,读来琅琅上口,使人受到无尽的感染。所以本课教学应以学生诵读为主,从诵读中领会它的思想内容,体会它的情感,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重点感悟诗歌的第二节。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与黄河相关的资料。
2、教师准备《黄河大合唱》各个部分的mp3音乐和课文录音及黄河景色的图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授课年级:七年级。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
2、同时黄河景色图片联播。
(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并发展音乐智能。)。
古往今来,黄河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在学习课文之前同学们先七嘴八舌地说说自己课前搜集到的黄河的相关资料,3分钟后每组推选1人小结你组搜集到的资料。
(既是对搜集的资料的一次整理,也是借此对搜集资料的方法技巧的一次交流,更是对团队协作的人际交往智能的一次锻炼)。
三、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1、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3、学生齐读再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四、欣赏质疑。
1、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5、指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简述理由。
6、小结课文。
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描绘雄姿和气势。
主体;歌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英雄的业绩、伟大坚强团结一致的精神。
尾声:表达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
四、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配乐朗诵、理解性欣赏朗诵,既可以增进了学生对诗歌的体验和感受,也可以进一步发展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文的语言智能。)。
五、课外作业。
1、背诵本首诗。
2、收集有关黄河文化和治理黄河的资料,写成专题文章,计划开一次以“黄河”为专题的主题班会。
3、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之所以布置这样的作业,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朗诵和搜集资料的语言智能的发展,也为后续学习做一点准备。)。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六
1、学会本课“魄、障、哺”等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读中感悟,感受黄河的悠久历史与波澜壮阔的形象。
3、理解黄河所凝聚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并结合语言环境的学习体会语言运用的好处。
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体会语言妙用。
感受黄河形象,理解黄河精神。
自制课件。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通过先自主后交流的学习方式,把黄河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与同学交流,说明你的理由。
2、通过交流总结出黄河的精神是什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撑你的观点吗?5分钟后小组汇报。
此间,教师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把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进行二次备课,准备呈现问题。为下一步兵教兵的互动交流学习打基础。同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准备把好的方法发扬光大。
1、指明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歌。
2、把你印象深刻的部分多读两遍,准备读给同学听。
3、把你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读给同学听,并说明你印象深刻的理由。
4、如果有人和你印象深刻的部分相同,你的理由和别人的一样吗?你有补充吗?
1、你觉得黄河的精神是什么?
2、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支持你的'观点吗?
3、除此以外,你知道的有关黄河的精神还是有什么?有材料支撑吗?
包括修辞方法,包括分段,包括学生可以发现的一切。
1、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
2、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歌颂黄河的?
3、尝试背诵歌词。
4、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你能举例说明吗?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你完成学习目标了吗?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七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学习过程](教师寄语:走进课文,与课文和作者交流;走出课文,与生活和他人对话;这是阅读成功的必经之道!)
(教师寄语: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
1.生字注音
气魄( ) 哺( )育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屏障( ) 浩荡( ) 臂膀( ) 九曲连环( ) 浩瀚()
缅()怀 泛滥() 蹂()躏() 繁衍()
2、本文向我们介绍了黄河哪些方面的知识?
3、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如: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5、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
6、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2、【知识卡片】(试试自己是不是记忆能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颧雀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八
黄河在近20间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黄河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散,很容易受侵蚀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社会原因。
长大以后,我要做一个科学家,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
那一天,黄河还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九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
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2、简要复述课文重点段落。
3、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
教学难点:
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斜插脚踩。
陷
热喝。
渴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一
1、教材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五年制语文第八册第八单元的一编阅读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的原因,教育人们要保护好环境,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黄河变化是因为含沙量大,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黄土本身结构松散,这是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二是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这是人为造成的。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越来越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这句话点出了这样恶性循环的后果,也点出黄河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之间的相互联系。
这是本学期最后一篇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内容比较容易懂。学生学习时可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方法,使已有的语文能力得到巩固和提高,并从黄河变化这件事受到启示,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2、教学目标。
《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因而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大纲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课的教学目的有:
认知目标:(1)了解黄河的变化和黄河变化的原因。
(2)治理黄河的关键是管住泥沙。
能力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增强环保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信念。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及黄河的演示过程。
难点是理解本课生词,如摇篮、流域、悬河、植被、忧患等。
二、说教法、学法。
传统的教学结构,局限于实现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近期目标,而现代化教学结构的目的,在有效地实现此种近期目标的同时,更追求培养学生探索、创造精神,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能,增进民主和竞争意识的远期教学目标,实现知识教育和发展教育的双重价值,为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自学求索型的课堂结构,并辅以情境教学法。
1、自学求求索型课堂结构:
课堂以学生自我活动为中心,力求引导各层面的学生根据自己知识的空白提出疑问,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参与讨论、交流、归纳、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因,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变繁琐的讲和问为适时的启和导,变牵着学生走为服务于学生;学生变被动的听和答为主动的说和思,变少数人的发言表演为人人参与的主动学习。
2、情境教学法。
崔峦同志说过:在一定情境之中训练语言事半功倍。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上好语文课首先要通过有效的调节方式,深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南方山区的学生对黄河--我国的母亲河虽有所闻,却未亲眼目睹过,难以想象黄河决口给两岸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可先播放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暴发的特大洪灾中抗洪抢险的录像,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进而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作有力的铺垫。
三、说程序。
(一)观看录像,引入课题(创设情境,作好铺垫)。
(二)引导学生对课题提问(鼓励质疑,整体感知)。
根据提问,投影出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什么?
(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生:我最喜欢第×自然段,我想把它念给大家听。
(预习中在熟读的基础上加以比较,学生往往会选择较长而又多生讯的`段落念,这样既能让学生自己解决读中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欲望,可谓一举多得)。
2、师生评议,纠正读错的字和读破的句子。
(先说优点,再提建议,即使大家集中了注意力,又训练了口语表达,体现了人文精神)。
师:你读的好极了,能带大家读这段吗?(情感激励)。
四、理解字词: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2、学生讨论回答,对于像祸河媲美生息繁衍肥力频繁忧患摇篮一类的词,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决。
(既熟练地运用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许,有成就感)。
像悬河流域河床侵蚀植被一类的词,教师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自己表述。
(既直观形象,又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默读课文,并在书上作批注。
(学生已学会用!等符号分别表示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疑难问题,感受颇深之处)。
2、学生提问、交流、解答。
生:我想问大家(如黄河变化前是什么样子的等等)。
(要问同学、考同学,自己必定会先有所思,并聆听同学的答案,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同学答案完整与否)。
六、总结延伸。
2、谈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不注意环保所带来的恶果,如沙尘暴、酸雨、南极臭氧层空洞等。
3、我们小学生能做的有利于环保的事有哪些?
(学生根据经验,各抒已见,既培养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又激起了动手美化家园的欲望,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动手自然延伸,把环保意识化为具体行为)。
板书设计(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二
读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篇课文后,我知道了:黄河虽然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近两千年来,决口了1500多次,改道26次,使人大吃一惊。数百年前,黄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很好,那时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简直是无可挑剔的!我们的祖先,才选择在这里生息繁衍。但是,后来,黄河变了,变成凶猛暴烈,使两边的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我们的忧愁。其实,问题还在于黄河底下的沙石,因为它们,使黄河的水位越来越高,导致河水泛滥成灾。
主要,还是因为气候变暖,黄土结构松散,是大量的泥沙进入了黄河。
二是人口很快地增长,植物被破坏,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想到土地肥沃、森林茂盛是最能使黄河堤坝不决口的。因为树,它有根,而且它的根很长,抓得很近,不容易被冲走。如果黄河的两边有一排树,像我们城市里一样,每隔几米,就有一棵树,基本上看不到东西。天长日久,树长大了,根抓地很紧了,土地肥沃了……黄河的水自然会好起来。因为,周围的树不仅绿化了环境,而且起到了防护林的作用,还降低了噪音,何乐而不为呢?还有,黄河的泥沙并不是说完全没有用,用这些泥沙可以加固什么建筑物,还可以在泥沙地下建底下隧道,多好啊!其实,这跟我们的城市也有关。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房子啊,高楼大厦……越来越多,当然,房子是不可能在空中的,是要开垦土地的。土地被占得越来越多,开垦的荒地也多,那么造成的水土流失就越严重。因为水土流失多了,那么改道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多,就会越来越频繁。科技发达了,但是,不能使黄河这些河流受到威胁,受到污染。因为如果像黄河这样,黄土高原的天然保护层没了,水肮脏了,我们喝什么呢?我认为,如果要改变黄河,使它恢复原样,就要朝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大自然,保护森林资源,让黄河周边的植物尽快恢复。我相信,如果我们不去破坏大自然,而且人人懂得:破坏大自然是一个对自己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在合理的利用土地。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实现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三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理解“炙烤”“有气无力”“发现——发掘”“挖掘——发掘”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被发现、发掘、命名的过程。
3、找出课文中推想的内容,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这样推想的依据。
4、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想象,从而理解和领会科学家关于黄河象化石形成过程的假想,增长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有关化石的资料,谁先给大家介绍?
(指名学生上台解说并组织其他同学介绍、展示自制的化石图片或有关的资料等。)。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参观一具大象的骨骼化石。(出示课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
(板书课题:黄河象)。
(二)学习第一段。
1、看着这具大象的骨架样子(板书:骨架样子)。
你觉得它有什么特点?(高大、完整。师板书。)课文在第几段描绘,请划出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
3、齐读这些语句,体会黄河象化石的特点。
4、(再看图片)看着这具化石的样子,你有什么想了解的?
6、古代黄河象的化石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罕见的,人们是怎样发掘的呢?请快速、轻声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找出答案。
(三)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检查:人们是怎样挖掘出这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的?(学生回答)。
2、此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相机板书:化石的发现——化石的挖掘——化石被挖掘出时样子)。
3、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4、待学生找到后,师出示句子,生齐读这句话。
师板书:斜插沙土脚踩砾石。
6、生答: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的来历。板书:假想来历。
(四)学习第2—7自然段。
1、师问:什么是假想?
生答:假设、想象。
3、科学家从哪几步假想了黄河象的来历?
讨论得出四层:
(1)当时的时间、气候和地理环境。
(2)黄河象怎样来到小河边。
(3)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4)黄河象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4、师:科学家根据黄河象化石被挖掘出来时的样子,想象了化石的来历,下边,我们就来看看科学家是怎样来想象的。
5、根据读书要求读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读文。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象化石的形成及其发掘过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想象力。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对黄河象来历的假想及其根据。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质疑、导入新课:
(高大、完整)。
质疑:由此,你还想了解什么?
(为什么这么高大、完整?)。
(是什么时间?谁?在哪?怎样发现的?)。
(为什么叫黄河象?)。
(是怎样形成的?)。
二、指读第四段:
1、你读懂了什么?能回答以上的哪个问题?
指答:
时间、地点:73年春,甘肃省几个农民发现的。
名称:因为在甘肃省,所以叫黄河象。
完整: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在上级指挥下发掘,人们有文物保护的意识。
2、品词:区别“发掘”与“挖掘”。
挖掘:往深处发掘出来。
发掘:把深藏的东西挖掘出来,有目的的,小心谨慎地挖掘。
3、用“--”画出黄河象出土一刹那的句子。
板书:斜插脚踩。
三、科学家由此进行了假想,想到了哪几方面内容?有什么依据?
1、自己默读第二部分思考。
2、指答:板书:热、渴、喝、陷。
3、说一说科学家推测的思路:陷、喝、渴、热。
4、过渡:文章是怎样将这些方面联系起来又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情景的?
四、小组研究性学习:(小组任选一方面)。
1、读书--想到什么--依据--好词佳句。
2、汇报:
据沙土和砾石?(水)。
斜斜地说明什么?(失足)。
(1)天气--炎热。
(2)地理环境--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流着(形成淤泥)。
(3)老象--渴。
指读、范读、齐读:扑踏(有气无力、慢、沉重)。
指读:跑(高兴、喜悦、急切)。
男女生对比读:男生读疲惫,女生读兴奋。
老象急着要干什么?读出老象兴奋的语气,评读。
(4)过渡:老象想的多好啊!可这美好的愿望不但没有实现,反而促使。
它失足落水,我们看看它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出示课件:观察老象失足落水的顺序,理解“侧”和“栽”
满怀希望的老象万万没有想到在这短短的一瞬间陷入了深渊,我们也为老象感到--。
让我们带着沉重的感情读描写这部分的语句。
指名读、齐读。
(5)复述:课文按照天气状况、地理位置、老象失足落水情景的顺序抓住老象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进行描写,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按照这样的顺序,简要复述。
自练、指名说、评议。
五、师过渡第八自然段: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随着时间的流失、地壳的演变,老象的尸体与空气隔绝而腐烂,它的骨胳和牙齿变成了像化石一样硬的东西。
六、师生对读第九自然段:
二百万年过去了,大地--,往日的草原上升成--,一座座山岭--,一条新的大河--。
这条新的大河就是现在的黄河,黄海象由此得名。
七、《黄河象》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回忆一下写作顺序,
指名说一说:首先介绍了黄河象骨架化石的特点,接着假想了它失足落水的情景及地壳的演变过程,最后介绍了它的发掘情况及科学家假想的依据。
八、总结:
科学家以科学知识为依据对黄河象化石的形成过程进行推测、想象,这种思路在21世纪更为重要,我们从中受到启迪,自然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我们要依据科学展开想象,探索自然的奥秘。
九、想象推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1、课内外延伸、资料的收集:还了解哪些有关推理的事例?
2、对琥珀的形成进行推理。
要求:假想要合理,对情景的想象力求生动。
可将推理的顺序列出提纲,重点词语写一写。
自愿结成小组分角色说一段话。
3、小组汇报:
4、评议:
十、作业:
1、对琥珀的形成过程或黄河象尾骨的失落情况进行推测,用一段话写出来,力求生动、形象。
2、简要复述课文。
十一、板书:
26黄河象。
斜插脚踩。
陷
热喝。
渴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五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介绍了黄河变化的过程、变化的原因及其治理的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和演变的过程,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弄清课文为一些难懂的词语。
3、学习课文,懂得作者是怎么样积累材料的。
4、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课前准备:
出示黄河流域示意图。
三、教学课时: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预习”部分。
1、黄河是我国第几条大河?
2、我们的祖先什么时候就生活在黄河流域?
3、后来黄河有没有变?变成什么样子?
二、提示课题。
2、解题。
三、初读课文,学会生字新词。
四、学习分段,根据段意。
第一段:讲近,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第二段:讲数千年前,黄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生息繁衍的地方。
第三段:讲由于黄土高原气候的变化和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黄河改道。
第四段:讲科学家设计治理黄河方案,使黄河逐渐变好。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人们把黄河比作什么?
(中华民族的摇篮)。
2、可是,近200来,黄河的表现为什么叫人大吃一惊?
3、课文是怎样说明这个问题的'?
4、小结:这一段先从正面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接着从反面来说明黄河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人印象更加深刻。
六、课堂作业。
1、抄写新词。
2、预习课后作业第1、2题。
第二课时。
一、讲读课文第二段。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为什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课文是怎么样描写的?
二、讲读第三段。
1、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忧患是什么意思?
2、黄河造成灾难的原因是什么?
(含沙量大,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成为悬河,容易决口,形成水灾。)。
3、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又是什么?
4、理解“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
小结:这一段讲黄河变坏的原因:大自然本身变化造成的;人类破坏造成的。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讲读第四段。
1、读最后一段。
2、面对日趋严重的问题,科学家们想出了哪些办法?
(关键是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进黄河。)。
3、科学家设计了什么样的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这些方案有什么好处?
(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
四、总结全文。
2、学习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要保护环境增强环保意识,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初一黄河颂教案设计篇十六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黄河在今年来的“表现”。在数万年到数千年前,黄土高原乃至黄河流域,自然条件是很好的,可与今日的江淮流域相媲美。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残暴起来,折腾的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原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现在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候转寒,暴雨集中。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
科学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该坚持以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并让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我们要爱护一草一木,而且要多种一些草,花,树木,要有限制地开垦放牧。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要我们保护好环境,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便会再一次地成为我们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