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的教学(模板15篇)
总结是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反思和审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一个较为完美的总结应该具备条理清晰、言简意赅、准确明了的特点。参考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案例,或许能给你写好总结带来一些灵感和思路。
谈小学的教学篇一
为了真正实现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本文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物理学科的知识讲授要注意科学方法的有机渗透;贯彻形象教学,充分发挥物理实验的形象作用;实现物理知识和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以及重视物理知识教育基础上的德育教育五个方面对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了一定的思考,期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江刚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七十中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11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26)分类号:g63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策略思考
谈小学的教学篇二
数学知识同时也是一门与“精确”二字分不开的教学课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更是不能“差不多”,“大概”“大约”等词,尤其对于一些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进行计算时,有些教师徒手在黑板上画一个比较神似的长方形,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计算。这样的教学方式,必然会使学生的视觉效果上与自己实际所算出的结果不符合,从而误导学生。此时,教师就应该运用比较新型的辅助教学工具来精确数学某些图形的具体数据。
例如:多媒体等等这些现代化的辅助教学工具,对于小数学教学中的面积与面积单位,和统计中条形统计图这些知识点中需要配备具体图示的,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图例的展示,让学生对条形统计图,长方形,正方形等等这些图示的印象定格在一个标准的数据之上。而且,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单单能够突出数学教学的准确性,更能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例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一些共同点和区别,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制作一些动态图来体现图形中的一些共同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长不一样,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却都是具备一样的直角。又如,三年级数学中所学的统计中,统计一般所针对的是比较多,比较大的数据,有时候小学生会无法分辨其大小,那么运用多媒体制作精确的数据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一眼就能识别出那一个是数据大,哪一个数据小。所以运用多媒体能够最直观的诠释出情景教学的意义。
二、将游戏融入情景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俗语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高效的情景教学离不开学生强烈的学习数学的欲望,因此,情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对探索数学中的这种奥妙的兴趣较为关键。那么,游戏对于绝大多学生来说是最能产生的兴趣的一种方式。情景教学一个关键的成分就是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授课,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下学习数学这么课程。而且,透过游戏还可以折射出一些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尤其是针对小学数学,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相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种游戏式的情景教学中不断获取知识,高效的为自己打下扎实的数学根基。这样游戏式的情景教学是最能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因此,以情景教学这样新型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小学生提升的学习效率,同时,深刻的将情景教学模式贯彻于整个小学课堂教学之中。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情景教学对于发展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情景教学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与吸收,而且,情景教学是新教育改革以来收获教学效果较为可观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所以,在不断探索教育方式的过程中,教师们首先要把握好当前的情景教学方式,将这种教学方式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通过情景教学真正实现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人公,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激发小学生的对数学的求知欲望,进而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谈小学的教学篇三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本人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课后,就让学生以后写熟悉的景物作铺垫。
2、通过写日记来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包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不管是生离的,还是死别的)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有一位女同学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瑞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跟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捏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到了夜晚,我觉得房子里空荡荡的,怎么也睡不着,只好抱着妈妈睡过的枕头闻闻她留下的体味)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1][2]。
谈小学的教学篇四
合作学习的意义是在遵循教学原则基础上,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增加兴趣,敢于创新,陶冶情操。同时也会让教师和同学之间各自所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总而言之,新颖的数学教学和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整个集体所注重的。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数学老师自身的问题。
一个只知道课本知识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他们的知识仅仅局限在一个小的空间范围内没有办法让他自己的学生开阔视野,这个严重的问题体现出一个数学老师应该有的专业素质,只有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才能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反比例函数》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在习题教学时,先让学生组成小组讨论,利用自身的魅力感染学生进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然后在数学习题的讲解时,用多个思维方式来给这堂课润色,帮助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因此,想要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合作学习,教师在中间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过程中,互动、交流、沟通、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小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沟通,各自忙自己的学习任务,不会合作,更不会去分享学习数学的思路。这样的合作学习背弃了最初衷的意义。从侧面可以看出新一代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自私的成分。因此,合作学习离不开热情主动。
(三)重点目标不明确,完不成教学任务。
合作学习之所以没有贯彻落实,是因为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教育目标过于狭小、目光短浅。教学目标狭小是因为数学老师眼光短浅只知道课本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数学是生活中随处可见、随处可用的一门学科。各级教育部门对教师们高质量的教学要求,只能从抓学生的成绩入手而忽视了数学的实用性。让教学目标更加迷茫与模糊,从而使得合作学习与教学任务都完不成。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必要性分析。
本文通过上述对初中数学教学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可知,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数学老师由浅入深将同学们带入自己课堂,用自己专业的知识以及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优秀品质去慢慢的渲染他们,进而让他们组成小组合作学习达到最终的目标,才能让整个集体对学习更加热爱。理所当然,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要做到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就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来说,有很多方面不足,例如教学环境差,教学老师的个人素质,教学目标模糊不清晰,学生没有积极性去合作学习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也正因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种种的问题,所以开展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对以上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合作学习中提出的必要性分析,可以针对下面三个方面来改变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好的作风。
(一)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的方法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所能接受的方式,例如风趣的语言表达,数学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同学多一些有效的互动,在难点上要一遍遍重复耐心的讲解,用新颖的思路去贯穿整个课堂,也可以通过小组教学进行知识比拼让孩子更有效的接纳和吸收知识。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几何图形》这个课时的学习时,数学老师可以开展课堂导入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课本中的趣事来勾起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兴趣,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这堂数学课中。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几何图形的历史发展背景,亦或是让他们以小组形势进行知识竞赛比拼,渲染出活泼生动的教学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最快的掌握住知识点,通过这节有趣的课堂,既是老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也让同学们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
(二)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数学的课堂上除了教师就是学生,学生占多数,教师起的作用是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和自己的思想意识,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有利于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获得一起讨论结论的胜利果实。不少名人和专家总结出:“课堂上好多失败的根本原因,绝大多数都是老师没有理清思路的时候就给学生上课,上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劳动成果,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生只是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传播体来进行的话,合作学习会变得毫无意义可言。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主动与别人一块学习,一块分享知识的成果,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知识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数学的奥妙。
(三)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
目标具有指导性和激励性的作用,它可以检验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首要符合数学课程的特点,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合作学习。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和课堂合作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郭合芳单位:岚山区巨峰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谈小学的教学篇五
幼儿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课程如何衔接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课程如何衔接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如何与小学教育衔接随着新的一轮教育改革浪潮的兴起,园本教研和园本培训的悄然实施,我们应该很有必要对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衔接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也为我国的义务教育的实施探索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的必要性“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学段之间的前后互相连接。幼儿和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社会技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是初步的、朦胧的,还处在萌芽阶段和成长阶段。然而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言语理解能力和读写算所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等,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同时作为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应该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环境创设、专业素养、教学时间、与家长沟通等等方面开展实践尝试。我们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学前教育阶段与小学阶段之间的过渡衔接,帮助儿童顺利地适应从幼儿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就目前而言,幼儿园与小学存在着某些断层现象,主要体现在:(1)关系人的断层。孩子入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2)学习方式的断层。小学中的正规科目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方式有较大区别。(3)行为规范的断层。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班级的大集体、大环境。(4)社会结构的断层。孩子入小学后与幼儿园的友伴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5)期望水平的断层。家长和教师都会对上了学的孩子给予新的期望和压力,为了学业而减少了孩子游戏、玩耍、看电视的时间等。(6)学习环境的断层。幼儿期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规范学习、系统学习等等。面对这么多断层现象,我们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更应清晰的认识这些难题,并且对这些断层现象进行提前训练、引导和疏通,使得幼儿能够更早的适应这些新的变化,所以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衔接问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后天的成长。课程如何衔接从目前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结果来看,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持有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念。这种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向儿童展示的知识世界与其真实的生活世界是不相匹配的,显然也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当然,幼小衔接教育不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也不是小学向幼儿园靠拢,而是要双方朝着一定的目标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协作。但是幼小衔接课程改革面临一些问题。如,教师对衔接教育的认识还存有偏差、课程观念陈旧、课程目标过于集中而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有待进一步改善、教师对教材的依赖性较强、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不充分等等。为使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协调一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幼小教育的差异性,进而更好地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另一方面,要深人研究幼小教育的连接点及其共性,使幼小教育衔接有效地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讲:首先,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培养。研究发现,幼儿园虽然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但重视程度不如以认知为中心的培养。因此,幼儿园教师还需通过积极的理论学习和深人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切实搞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其次,改变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目前,幼儿园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的途径,尽管有专门教学与随机教育两种主要形式,但多数以说教式的认知教育为主。说教式的教育方式一来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容易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学习地位,二来实际教育效果并不好。因此,应该改革现阶段偏重说教的教育方式,在日常生活教育以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行为实践、移情训练等方式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主动性,多形式、多渠道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并且将能力培养目标渗透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去,体现“教育贯穿一日生活”的思想,尽可能多地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幼儿在行动中加深认识、提高能力,最终通过丰富幼儿的实践经验来促进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内化和能力的获得。最后,积极谋求幼儿家庭的配合,发挥家园共育的巨大作用。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光靠幼儿园的单方面努力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幼儿家庭的充分配合。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也只能通过日常生活持续的强化才能得以形成与巩固。所以,幼儿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广大家长认识到社会性适应能力对孩子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共同为幼儿提供持续一致的行为锻炼机会,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的发展。
谈小学的教学篇六
摘要: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回归生活,小学合唱课堂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小学合唱,主角,互动“复式”教学,回归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论文大全,回归生活。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潜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大全,回归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艺术成分。它不仅仅仅是一种互相协作的群众艺术,也是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小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放开与自主掌握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内在音乐潜能的开发以及独立思考心智的培养,也是小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反映的实质是让学生做主角,改变学生被动理解学习的状态,展示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驾驭与领导位置。论文大全,回归生活。论文大全,回归生活。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课堂的“聆听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至于学生理解与否,教师无从知晓,因此,“填鸭式”教学便成了传统教育的代名词。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引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知识只是小学生学习的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唱的主角其实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则是小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合唱技巧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验教学法的实质是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合唱试验的机会,是帮忙小学生验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识与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学前的试验教学法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落到了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能唱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学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透过各种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响效果,透过练练唱唱,将歌曲中要出现的音程关系让学生事先接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是透过练练唱唱,让学生自己学会各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试唱双声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消除了学生对合唱歌曲学习的恐惧感,最后到达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教学前试验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对合唱知识与技巧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合唱知识的学习与潜力培养的统一。
二、合唱氛围的营造——“生活”教学法。
合唱是在多个人声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艺术形式。小学生合唱的好处在于自由中的约束,个人演唱是在具备演唱潜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而合唱则更是注重小学生的协作、互助、配合潜力的培养。我们明白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去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宽角度的创造。论文大全,回归生活。鲜活的教学素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实际的生活。小学音乐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乐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上,都要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力求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使小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实践与创造潜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生活场景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鸣度,他们能够及时的应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也能够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小学生从小便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导者。生活化生活场景,还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潜力,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参与与收获的快乐。
我们明白合唱艺术和生活场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为有了合唱艺术,生活场景才会更加生动与真实,因为有了生活场景,合唱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在合唱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设立能够把小学生思维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绿色的祖国》一课时,我们不妨把教学的视角转向生活,首先应用生活化的道具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如塑料的小绿树等,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绿色的认识等,然后,教师再分别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树叶的色彩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官与观察,并对此展开讨论,增加小学生对课堂教学资料的理解。让小学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生活场景的构建,实质上是应用生活的模式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生活的肯定与认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对于小学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了良好了基础。
三、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合唱教学法。
在小学生合唱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是合唱前学生“教”学生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教师在进行歌曲合唱教学前,首先把小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对课堂资料进行讨论与学习,例如《我们的田野》的这首歌,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对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绪控制等;在听录音中播放该歌曲时如何打拍子,如何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以及如何进行气息训练的等。其次,提出“小组复式”合唱的理念,透过互动讨论,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传递与补充,而且还增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讨论的结果也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资料的“小组复式”教学带给了第一手资料。
“小组复式”教学法是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透过互动学习,教师获得到不同小组内的同学对课堂资料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针对此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使该目标都能贴近于各个小组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区”,然后进行分层次指导与教学,让小学生在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中,教师先对全班进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入手,让学生陶醉其中,之后教师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难度。个性是二声部的地方,从单音开始练习再到音程的练习,从单小节的练习到多小节练习,练习的难度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教学,不仅仅能提高学生的用心性,还能更好的解决二声部中出现的歌曲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互动模式的“小组复式”教学法注重的是每个小组的差异化培养,也是消除各个小组差异的最便捷的途径,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后的观点及时的在小组内交流与沟通,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并对知识的获取量与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小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小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资料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分层教学,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解决了传统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透过小组差异化的培养,来实现对小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进而促进全班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论文大全,回归生活。总之,“小组复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分层次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旨在在班级的氛围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缩小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合唱教学应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小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带动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参与与互动中进步。与此同时,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不仅仅实现了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而且分层次教学理念也促进了班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吴灵芬;对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
[3]李薇;关于中小学生合唱艺术素质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4]陈玉丹著.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谈小学的教学篇七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快乐地抒写内心,轻松地落笔成文?研究从积累语言,针对性阅读储存有效的积淀;借助在课堂上特定的情境,点燃学生写作的兴趣;在班里营造写作磁场,引发学生写作的激情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使作文教学的.节奏对准孩子的心弦,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一种倾吐心声的畅快淋漓.
作者:林华烨作者单位:宁海第二实验小学,浙江宁海,315600刊名: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英文刊名:cuttingedgeeducation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23.24关键词:作文针对性阅读有效积累兴趣写作磁场
谈小学的教学篇八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差异,从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习心态、心理素质、学习方法等几方面探讨了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些衔接措施,对保障技校数学教学的起始效益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刚从初中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无论在很多方面都面临着一些新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本文将从技校数学教学与初中衔接的视角去探讨这些变化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技校的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的数学课程内容相比,有几个明显的差异:前者牵涉变量、连续量的内容较多,后者牵涉常量、离散量的内容较多;前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复杂,要考虑多种可能性,后者结论成立的条件较简单,一般只考虑单一的情况;前者的抽象性较后者更强,等等。
另外,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不够扎实,遗忘的知识较多,很多运算和推理缺乏熟练的技能。
因此,在刚开始的数学教学中,最好有以下几个措施:
1.教学前先对学生进行摸底测试,掌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缺陷,然后针对这些缺陷进行补偿复习。
2.向学生简介以上一些技校数学课程内容与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区别,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并时刻结合所学的具体内容,提醒学生关注新的思考方式,逐步形成新的思考习惯。
3.对学生薄弱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回顾和重现,并结合新课内容进行“旧”技能的训练。
学生考完中考后,在思想上、学习上都有松懈的势头,而且,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大多会认为他们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的,对数学的学习不大重视。有的学生则在初中时已经对数学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厌学数学。而刚进入技校所学的数学知识则偏偏是最重要、最基础的部分,这些内容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
因此,老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心态,对于不同类型心态的学生进行分别对待,对不重视数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跟他们讲清楚道理,让他们认识到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工具学科的重要性。对怕学、厌学数学的学生,选择一些很简单、很显浅的内容,并设计成起点低、梯度小的题目,让他们感觉数学并非所有内容都难,有些内容他们是可以掌握的,从而树立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并不断通过起点低、梯度小的练习,逐步让他们在学数学、做数学中尝到成功感,从而恢复学习数学的兴趣。
老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在技校各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数学在工农业生产、乃至各行各业中的工具作用,从而形成正确的学习数学的态度。
三、为学生做好心理素质的衔接。
要求学生在学习上摒弃过去的依赖心理,在数学学习上主动、积极地参与和经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多与学生沟通,教育他们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学生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
(1)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初步动机;设置适当的学习步子,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以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2)通过数学美、数学史、数学趣题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和态度,树立学生对数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4)通过刻苦的、不懈的数学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毅力。
2.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开辟数学第二课堂活动,如数学测量、数学实验、数学游戏、阅读数学趣味读物等,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数学,拓展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进入技校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不是学习最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都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让学生在技校的数学学习中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1.制订周密可行的学习计划。
指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实际和学习需要,确定努力目标,制订达到目标的计划,包括作息时间的安排、阅读什么数学书籍(包括课本)、选取什么数学习题册进行训练、看书与练习的时间分配如何、各个内容的学习进度和自查时间等等。
2.做好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对难理解的数学概念和结论,最好通过特例加以思考;对数学公式和结论,最好自己尝试推导;以课本例题为范例,先自己思考、动笔做,然后再对照例题解答过程与自己解答过程的异同,从中反馈和领会知识运用的过程;记录好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
3.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要求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做好笔记,特别关注自己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对堂上还弄不懂的问题,应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尽量不留下疑难尾巴。
4.做好课后的复习和巩固训练。
指导学生课后对遗留的疑难问题进一步攻关,归纳梳理本课所学内容,并与之前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把新学内容整合到原有知识体系中。加强数学技能训练,勤动脑、勤动笔,基础练习要做到熟练程度,中档练习要注意总结归纳解题技巧,综合练习要学会分解难点、拓宽知识的联想。数形结合、特殊值法、不完全归纳法等常常是解题过程中寻找思路的行之有效的办法。经常进行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的训练,有意识进行限时训练。
5.形成多思、多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就要边学边问,要学习怎样去问,思与问是密切相关的,有思考才能产生问题,有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多思、多问,才能不断反馈、不断调整,才能把新知识正确地建构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
参考文献:
1.石志群,高一教学学习障碍分析及教学对策,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2月。
2.徐德雄,高中数学学业负担的调查及对策,中学数学参考,193月。
3.王少华,论数学学法指导,中学数学参考,年7月。
谈小学的教学篇九
(扬州育才实验学校,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学习的阶段,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型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学习领域。笔者从分析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知识状况等学生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入手,再探讨在习惯、内容、方法、学法和教法方面的对策及引发的一点点思考。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
实践中可以看到,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教学的客观要求,它将语文教学理论、改革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元素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任务驱使下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小学教学环境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年龄尚小,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和疑问,求知欲非常高,而且活泼好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秋天的傍晚》一文时,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信息资源,尤其是音频、视频以及图片等多媒体资料,加之优美的背景音乐配置,小狗在田野尽情地欢蹦,小朋友们在田野尽情地欢唱,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仿佛一直沉浸在傍晚的田野中。尤其是城里长大的孩子,基本上没有见过草原、田野。通过这些教学资源,让学生跟从课文去感受、去体会田野的魅力和美丽。
再如,在《乌鸦口渴了》一文教学实践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查找一些活泼、好玩的材料在课堂上播放,找学生扮演“乌鸦”,将乌鸦一步一步地得到瓶中水的过程用形象的肢体语言表达出来。在此教学过程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大屏幕演示,让学生大致了解学习内容,然后再通过角色扮演,进一步体会课文深层次的含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可提高效率。
2给学生学习任务,让学习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
现代的教学形式下,要求教师适应新时代和新形势的教学需求。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注意教学环境、自己的特长以及教学背景等因素,尽可能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完成教学目标。同时,教师应当将设计好了教学任务交给学生,后者主动寻找伙伴,让他们自主组成学习小组,让这些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帮助,共同掌握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后要布置一些作业,让学生积极探索,重点要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3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技术和设备。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可谓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与创新。常用的教学形式是面对整个班级的全部整体的教学,而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后,教师不再那么多地用粉笔和黑板,只需通过多媒体设备即可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一定要对教学内容充分地研究和设计;利用计算机辅助系统,可以利用网络的资源,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资源库,然后制作有关教学内容的ppt和课件;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有效利用现有的课件,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以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大化地增强教学效果。
4利用监控系统指导学生学习。
利用计算机网络监控系统进行教学或指导学习,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在网络教室中上课,学生可自主根据自身需求和能力,来决定应用哪些课程教学资源,同时还可以有选择地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和掌握。对于教师而言,在此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其可从教师机上对学生全过程学习情况进行监控,可任意查看具体学生机上的电脑屏幕,而且还能够自动对某一群组甚至全班的学生机轮流监视,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辅导。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自由发送消息,进行提示并纠正。这种教学的`特点就是整个过程都由教师监控和辅导,教师起主导作用。优点在于学生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任意选择课堂内容、学习进度,可以自主学习,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创造能力非常有利。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状况,从而极大地弥补了个别化教学的不足。这个教学过程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太适合人数多的班级上课,而比较适合人数较少的班级教学。
5基于计算机网络条件的生生互动教学模式。
所谓生生互动,实际上就是指在实际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沟通,或者是比赛竞争,通过激励与客观评价的方式,实现讨论式教学目标。小组和小组间的激烈竞争与相互交融,可以实现情感上的共享以及自身语文素养的大幅度提升。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资源,激发学生的竞争本能。实践证明,这个办法是行之有效的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他们的年龄普遍偏小,而且天生爱发问、争辩,因此在课堂上应当努力为他们创造一个较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同时还要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为学生提高情商创造一个有益的环境。
比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语文教师先找一些青蛙的资料图片、音频和视频,再找一些相关的动画让学生观看几分钟,然后提问找妈妈的过程。
再比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笔者首先利用网络多方查找各种资料,也自己制作动画模拟蟋蟀在草丛中蹦q和发声的某些场景,还演示了何首乌的相关资料。学生对像人的何首乌很感兴趣,一下激发了学习的兴趣。然后提问题:鲁迅是怎么描写百草园的动物和植物的?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解答实际教学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即通过互动的形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在讨论中各抒己见,共同提高,从而实现学习课文的目的。
6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教育教学体制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了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型教学模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模式,很方便地让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变,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逐渐转变成现在的引导式教学模式,更多的时候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穿针引线。在当前的教育技术环境条件下,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资源,直观地展示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一目了然,一直对语文学科保持足够的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氛围内实现小学语文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3]许冰.在课堂上互动交往[j].小学语文教学,(12):172.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一
荥阳市第三小学,河南荥阳450100。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小学生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如何教作文,如何写作文,一直困扰着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新的课程理念为改进作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笔者认为,教师要把学生活动放在首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变被动写作为有创意地写作,使作文富有生命意义;要让学生有发展的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作文变成学生快乐的事情。
一、尊重学生,让作文尽显生命原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相信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老师给予明确、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或者组织引导学生互相帮助,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究体验,用心灵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学会将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于作文的字里行间,变被动写作为自主探究、创意写作,尽显作文生命的原色。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是老师讲得多,等老师作文指导结束,学生已经失去了写作的兴趣。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应该有新的思路和方向,这就是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注重积累和发现。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我们不善于发现。需要积累和发现。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养成用心灵去发现感悟的习惯,在看似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发现和积累知识素材呢?我们给同学们打了个比方――找米下锅,就像我们平时要做饭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达到目标,我们科学利用两条途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吃透文本,注意培养学生的比较、吸收、借鉴的能力;在课堂外,我们充分利用课外这个“大市场”,帮助学生向生活要素材。例如我们利用循环日记的方式,促进学生们讨论、借鉴,共同提高。作为教师,点拨引导的同时应对学生加以适时鼓励,为同学们的积累学习不断增添动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学习和创造的乐趣。
三、先放后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师在作文指导时不应该怕学生奇思怪想、异想天开,而是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等特点出发,调动学生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因素,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欲望,调动写作兴趣,使学生主动活泼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目标驱动、任务驱动、兴趣驱动、情感驱动等方面注意“先放后收”。(语文教学论文)“放”,即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放胆为文。“收”,即对文字的考究,对文面的讲求,对文体的留意,对主题的牵引等。“先放后收”使思维在文章形成中处于核心地位,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活动,把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很好地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创新,就要在作文教学中做到关注差异,在凸显个性中以人为本,在感悟体验中互动提高,体现出让不同学生有不同发展的面向全体学生的新理念。指导时,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作文各个环节的过程中重获主观体验,建构语言知识,形成表达技能。
文章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都是我们帮助学生的重要标准,同时我们也力求帮扶效益最大化。例如最近的一次征文活动,丁茹同学选的'素材有一定的代表性:父母不舍得吃鸡蛋,自己不愿意吃鸡蛋。我们组织同学们共同分析,找出亮点,讨论出最佳的角度,最后确定了从争论到引出“劳动创造财富,智慧开启人生”的作文主线。在帮扶研究的同时,帮助同学们找到一条正确的路子,真正实现从我想写、我要写到我会写、我要写出精彩的转变。学生心中蕴含的智慧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只要把它们引导出来,提高作文水平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五、联系生活,让写作成为快乐的事情。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不应该是痛苦的事,而应该是快乐的事。心中不快,通过作文宣泄出来,达到心平气和;心中欢喜,通过作文诉说出来,心情恢复平静。怎样才能让作文成为快乐的事情呢?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根本性措施,也是让学生体会作文之乐的情感源泉。生活中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多彩的图画,都应涌上学生的笔端。要创设条件让学生走进社会,投入生活,拥抱自然,深入社区,走进农村,参观学习,调查研究,收集材料,采访人物。对生活有了独到的发现,有了深刻的领悟,学生才可能写出多姿多彩的好文章来,也才能感受到作文的快乐。教师在批改作文时,应注意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小的突破,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评语尽量具有语言表达形式上的美感,具有语言传情方面的亲切感、幽默感,让学生从鼓励中“享受”作文的快乐。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需要厚积而薄发,更需要切中肯綮。学生要从写作中不断地收获快乐,走可持续发展的写作之路。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二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同样,实施素质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数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加强实践活动,其重要性何在呢?下面谈几点体会.
作者:蒋丽萍作者单位:酒泉市西大街小学刊名:新课程(教师版)英文刊名:xinkecheng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古诗词是很有代表性的,它记载着历史,承载着经典文化。古诗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具有深刻的含义,都饱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小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就是对历史的初步接触。
一、读古诗,欣赏画面。
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或欣喜、或伤感、或美丽、或荒凉的完整画面。教师要在学生读古诗前,要求学生读古诗后形成画面,大多数学生在脑海中能形成简单的画面。如果有的学生没有产生画面感,这时教师就范读课文或配乐朗读,让学生静静地听,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是什么,大家各抒己见。有简单的画面,可以让学生到黑板前画一画。这样对理解古诗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增强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如:在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后到黑板前画一画古诗中的画面;在李绅《悯农》这首诗的教学中,让学生画完古诗图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二、读古诗,理解诗意。
读古诗需要有韵味、有节奏,有了韵味、节奏读起来才能朗朗上口。教师要让学生尝试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同时加以指导。读出感情对理解古诗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再加上有了画面的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就不难了。但是让学生具体说出诗句的意思,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看注释,并教给学生理解古诗的方法:词语连句法,通过对词语的理解,来理解诗句;画面理解法,通过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和体会作者的感受;介绍作者,通过介绍作者的背景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读中理解法,学生多读,教师富有表情和发自内心的感受地读,让学生在体会中理解。通过熟读,带着情感读,结合画面读,理解词语读,学生不仅对诗的意思有了理解,还能体会到诗背后发生的故事。如:在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诗的教学中,通过画面,让学生着重理解“绿”意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读古诗,情感升华。
学生对古诗有了初步的理解,这时就需要教师更深层次的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使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因为每一位读者读出的感受都有所不同,让学生把这种感受说给大家听,让大家分享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悲与喜。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对古诗有了更深理解,对作者有了更深的了解。如:在李白《赠汪伦》这首诗的教学中,通过前两句对景的描写,学生有了画面,才能体会后两句的作者情感,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在孟郊《游子吟》这首诗的教学中,通过多读,一步一步加深,体会母亲对孩子的牵挂。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做为教师要把这种“精髓”、“瑰宝”传承下去,让每个学生都爱学古诗、乐学古诗。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四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如果老师动得多,那么学生就只能是一个听众,失去了操作活动的机会。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我在教学“拿红、绿铅笔”这课时,一改以前的做法,老师做学生看。而是通过三个活动层次,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第一在红绿铅笔支数相等的情况下理解平衡关系;第二在红绿铅笔支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理解多与少的关系;第三是通过对试验的结果进行猜想。结果表明,将老师的先操作改为学生的先操作,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最后通过老师的补充,学生对于初步的概率知识学得比以前都好。由此看来,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只有让学生适时多动,才能激活他们思维,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
二、突出一个“活”字。新的小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源头,在数学活动化教学中,我们要突出一个“活”字。既思维活,思路活、做法活。鼓励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在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课外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经常计算那些物体的用料面积,并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这个话题。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做物体的包装箱,楼房上的水箱,工厂的烟囱,火柴盒,老师办公桌的抽屉等。在计算这些物体的实际用料面积时,是不是就照书上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呢?学生马上说不是的。因为教室的柱子在进行粉刷时,它的上下地面不必要粉刷。教室也只要粉刷四周的墙壁和顶面,另外还要减去窗户和门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室的柱子比较高不宜于测量,我就让学生带来火柴盒进行试验。通过操作,学生知道,火柴盒有内外两层,在计算外层时只要计算四个面,而内层呢,却要计算五个面。他们在通过实际计算时,又发现在忽略火柴盒的厚度时,把内层五个面的面积和上盖的面积加起来,就等于火柴盒的表面积。再通过观察,学生还发现计算工厂的烟囱、落水管和通风管的用料面积都和教室外的柱子一样,在实际计算时都只有四个面。因此在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际用料面积时,要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通过出去看一看、想一想,课堂上议一议、算一算,把数学知识与平时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觉得学了数学非常有用,增强了学习的动力感和自信心。
谈小学的教学篇十五
今天田老师给我提到,孩子们这样面对面排位在写作业的时候,很容易说话。我想可能会有这样的现象,如果孩子不能适应这样的位置,我们还没有把制度约束到位,孩子说话的方便又提高了,也就增加了说话的可能性。但我不想因为一时的出现不好的结果而停止这项改革,毕竟新的事物在出现时,都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适应,只有我们处理好这些不好的方面,我们才能完成对小组的使用。
今天我看的文章中说的那样:我们要处理好问题就必须找到客户是谁?也就是服务对象是谁?一旦偏离了服务对象,我们的服务就会产生主题性偏离。我有同感的就是李希贵校长说到的对老师的评课。无论评课老师如何评论,但衡量一位老师的课是什么课,学生最有发言权。因为老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只有学生感觉老师的课是优美的课,才是好课。其实停下来想一想,也就是这样。
在低年级小组教学中,说话这个问题,我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进行了解调查,我就打算在老师上课的时候入住班级,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的第一手资料。只有了解真实的课堂,我们才能找到阻止学生不必要活动的制度。无论何种教学改革,制度的灵活使用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一个班一个样。因为孩子与孩子不同,老师与老师也不尽相同,也就是说任何一个课改都不可能照搬,照搬也很难成功,也就是几乎成功不了,除非发源地学校的人员亲自管理。
发现问题后,必须第一时间进入现场了解情况。正好今天上午习字课期间,我体验了一下学生写字课的课堂,或许是因为时间段,刚开始的时候,个别学生有点想说话的苗头,我感觉我们应该提供给孩子最舒适的成长空间,给他们最享受的写字体验。我就打开了多媒体,打开音乐,让孩子们听着音乐放慢速度去写字。其实写字本就是一项慢活,需要我们心平气和的去做,听着音乐也未尝不可。其实这也是我从李虹霞老师哪里学来的,再次感谢李老师成功的经验,如果有机会我会让我们的语文老师多和李老师交流,他们也会受益匪浅的。当孩子们听着音乐写字的时候,也有部分孩子在说话,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去及时的提醒他们,去习字。毕竟一个人习惯的改变不是一时的事情,我们要学会等待,学会欣赏,学会激励,学会影响。这些都是教育必须的东西。今天的一片亲子日记也验证了这几句话,日记内容如下:
11月30号晴星期四亲子日记第九十天。
时间过的好快呀!转眼间我写日记三个月了,虽然每天发的不是很及时,但每天都在坚持着,看到家长们分享的教育经验使我得到很多收获,每天都在改变着,我在改变,大宝在改变,我们的家也在改变,就连上幼儿园的小宝也在改变,以前小宝都会吵着让我和他哥哥陪着他玩,现在每天回到家小宝就会提醒哥哥先写作业,真的感谢陈老师和学校提供家校合育,感谢提供平台。
教育是一种示范,教育是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当我们把教育当成表面时,我们会在课堂上讲不闯红绿灯等规章制度,而在没有人的时候依然去违规,这也就是表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只有表面意义,距离实际意义也就比较远了。其实李镇西老师与校长共勉的话同样也适用于家长或者老师: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在小组教学中的制度建设也需要我们从实际操作问题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思考,处理掉一些不适合的因素,才能让它茁壮成长。希望未来的我和其他老师一起找到这各地年级小组的教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