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黄山读后感(优质15篇)
写读后感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考方式。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引用书中的片段或插图,用以佐证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撰写的读后感,来看看他们的观点和感受。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一
“欢喜承受大自然的每一落笔。"扎西拉姆·多多曾这样说,“笔笔都是天意,生命没有败笔。”是的,若以我为底,愿任山川修饰我的品格,任日月点缀我的四季,随过路的风收获几缕清欢,再借松竹作笔,取星辰为墨,在盛开的百花中,染一纸生命的写意画。
欢喜承受大自然的每一处落笔,因为人类本就生于自然。尽管许许多多的伟人都拥有着不屈的灵魂,千万般刁难也无法使得他们低下高贵的头颅,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些伟人若要活下去,那都离不开自然。自然给予了我们很多,小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天下的山川烟雨日月湖泊,我们所能见到的每一缕暖阳,每一瞬落霞,每一帧月圆,湖光山色,旷野雨落,玉砌白雪,春夏更迭,其实都属于自然。是自然创造了我们,创造了这一切,并赋予我们欣赏的能力。若是它不情愿,我们甚至连出现的机会都不会有。因此,我们需心怀感激,欢喜承受大自然的每一处落笔,因为它的落笔之处即是无可比拟的惊才绝艳。
欢喜承受自然的每一落笔,因为自然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师。《菜根谭》里这样形容它:林间松韵,石上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自然鸣佩;草际烟光,水心云影,闲中观去,见乾坤最上文章。是的,用心感悟自然,则处处花开;真诚贴近自然,则日日晴朗。我们从自然中汲取的力量是无限的。自然是从太古至永劫的存在,我们只是它一时灵感的创作,到最后只能化为一掬黄土。我们于它,无异于蜉蝣撼树。它是不容置疑的强大,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敬畏它、爱护它,并从它身上得到更多关于生命的力量,认真做好它一辈子的学生。
欢喜承受大自然的每一落笔,因为人类理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地海传奇》里说,有智慧的人一定不会与其它生命相离,不管那生命有没有语言。
细数古今,不难发现人类每一次对自然产生深刻的认识都离不开血的教训,从03年可怕的非典到如今蔓延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从毫无节制地猎杀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非法买卖皮草到已在月球留下了187吨的垃圾......人类对自然的恶行愈演愈烈,不知收敛。可我们都忘记了,自然,它并不是一声不吭、任人搓扁揉圆的受气包。人类对自然的暴行终有一天会被它报复在自己身上。俗话说得好,生物圈本就是一个圈,周而复始,往复循环。因此,人类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句忠告,也是一个警告。
大自然的每一落笔,其背后必然有着它的深意,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我们不能当作儿戏,反而要更加小心翼翼。自然很神奇,它拥有着最登峰造极的创造法门,所以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欣赏自然,热爱自然,它既是我们最不留情面的老师,也是我们千里都难寻的好友。生命的意义正是因自然而存在,但自然也是因生命的存在才拥有了意义。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二
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
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景。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
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
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
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
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
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
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渺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
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
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
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成的宿构,往往更加追求随意的,以即兴追随瞬息万变的云雾:
这舞松之风更把云吹得千姿万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刚才还是倾盆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它们全部散去了。庄严的天都峰上收起了哈达,俏丽的莲蕊峰顶,揭下了蝉翼似的面纱……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直拍方殊院宾馆前面的崖岸。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云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波涛平静了,月色耀银。
这可以说是第三副笔墨了。这里的笔墨不像形状那样追求色彩的对比,而是突出形态的变幻,集中在一切有形态的硕大的山峰,都因形态不稳定的云的变幻而发生反差极大的.变幻。文章从开头到这里,已经好几千字,不断表现变幻,用了这么多的词汇,但是,却没有重复、繁冗之感,关键就在于丰富。不但是词汇的丰富,而且是观察角度的丰富,还有形态的、色彩的丰富。
而这一切,正是徐迟发挥了赋体的敷陈体物的功能的效果。
接下去,徐迟以相当的篇幅写到日出。这时,他收敛起了宏观的视角,把个人的自我感觉调动了起来:
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颗微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
“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鲜红如此之鲜。”这样的句子,奇就奇在作者的刹那心境上,从方法来说,和前面的写法,又别是一种境界。接下去:
一刹间,火球腾空,凝眸处彩霞掩映。光影有了千变万化;空间射下百道光柱。万松林无比绚丽,云谷寺豪光四射。忽见琉璃宝灯一盏,高悬始信峰顶。奇光异彩,散花坞如大放焰火。焰火正飞舞,那喑呜变色、叱咤的风云又汇聚起来。
这显然是在色彩的变幻和对比中做文章,全部力量都强调其强烈的光焰万丈。除了最初和房间中的明暗的对比外,几乎全部是鲜艳的红色。如果拿这些和前面写日出的经典散文相比,可能显不出优势。至少在色彩上,多多少少有点单调之感。幸而,徐迟不仅仅有相当的绘画修养。(他曾经用非常内行的语言,写过常书鸿在敦煌的事迹)。
他似乎力图从听觉上表现日出的另一种美感:
竹管齐鸣,山呼谷应。风急了。
很可惜的是,这几笔,嘎然而止,又回到了视觉境界中去。所写仍然以画图性的景观为主。这样,美感就仍然在原来的平面上滑行。虽然,接着作者又以赋体写高瞻远瞩的山景:“天都山突兀而立,如古代的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甚至用长江与之衬托:“远处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仍然不见醒目,只是在最后出现了彩虹:
这时彩虹一道,挂上了天空。七彩鲜艳,银海衬底。彩虹并不远,它就在目前,就在观察台边。不过十步之外,虹脚升起,跨天都,直上青空,至极远处,仿佛可以从这长虹之脚,拾级而登,临虹款步,俯览江山。而云海之间,忽生宝光。松影之阴,琉璃一片,闪闪在垂虹下,离我只二十步,探手可得。它光彩异常,它中间晶莹。它的比彩虹尤其富丽的镜圈内有面镜子。摄身光!摄身光!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全篇极胜富丽堂皇的词语,表现宏大的景观,处处显得极致,处处又能峰回路转,用余光中的话来说就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作者的才华每一步都受到一次极限的挑战,每一次又都逢凶化吉。赋体文章,全靠腹笥之广、修养之深、词语积累之丰富。徐迟这样反复渲染,一唱三叹,有如油画,多层油彩叠加。这样的风格,也潜藏着风险,那就是堆砌。也许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大全景式的渲染赞叹之中,不时插入叙事:个人的好奇感和出行,和採药人、气象工作者的交谈等等。虽然,在文章中,不见精彩,但,在构思上的作用,就是打破大全景式的渲染,以免其陷入单调。要不然,全文连绵不断地描写、形容,会造成繁复,难免会令读者疲倦。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三
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我攀登过云雾迷蒙的白云山,观赏过白雪皑皑的长白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样的山。黄山的山真多啊,一座连着一座,千峰竞秀;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海拔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有的山峰像顶天立地的夸父,有的山峰像一只淘气可爱的猴子,还有的山峰像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我欣赏过神秘的白云山的云雾,却从没有看过黄山这样的.云雾。黄山的云雾真白啊,像刚下过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晶莹剔透;黄山的云雾真美啊,像一位位仙女真披着白纱,在空中跳舞;黄山的云雾真长啊,像一匹白色的大布,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白茫茫的一片,让你分不清东西南北。
这样的雾围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弥漫着这样的雾,加上道上奇松迎客,山间灵泉沐浴,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之中。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四
在《飞红滴翠记黄山》中我们领略到了黄山的美。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引用了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的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来赞美黄山的美。作者在文中也向我们表现出黄山的奇峰、石松、怪石、云雾、日出的奇特和美丽。虽然有很多美景,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黄山上的怪石。
那么多怪石,我想每个都很形象,但是我最喜欢的是“仙女绣花”、“猪八戒吃西瓜”、“仙人下轿”、“猴子观月”和“兔儿望月”,它们不是带着神仙气,就是像动物的。
这些巧石大多都是按照它们的样子加上人们的想象而得以命名。我也看了一些黄山巧石的图片,巧石的形象真的是太棒了!我自己认为与名字最贴切就是“猪八戒吃西瓜”了,我认为大自然的力量真是无穷啊!
文章开头告诉我们黄山在亿万年前是一片汪洋,我真没想到这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竟然是亿万年前地壳中岩浆凝固后形成的花岗石群。后来进过日晒雨淋、水流侵蚀的结果。这些竟是大自然这个能工巧匠所“雕刻”、“装饰”的结果。
黄山是个美的综合体,是天地造化下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清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似乎感觉得到了天上人间,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美丽的黄山,以她博大的胸怀,张开了热情的手臂,迎接着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看了这篇文章的介绍我也希望有幸可以去黄山游玩,站在黄山最高峰来看看那被云雾缭绕着的群山、怪石与松树。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五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玲珑隽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连绵起伏,耸人云端,从山顶向下看,云在脚下飘浮,人在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似的;黄山可真险啊!平生以来我还从没有看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似的积云,更常看见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纱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飘动,看上去会使你陶醉;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一样。伏在岩石上侧耳倾听,耳朵里仿佛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小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草原上驰骋,像山泉在流动,像大海在澎湃;黄山的云多么妙啊!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极富美感。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难怪从黄山归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呢,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六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看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一座座玲珑俊秀,有的像雕纹精美的香炉,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彩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丽,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一座座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一看,云在脚下飘浮,人在山上好像仙人那样,能腾云驾雾,悠然而去似的;黄山可真险啊,我有生以来还从没有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足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似的积云,更常看见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伏在岩石上侧耳倾听,耳朵里仿佛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亮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草原上驰骋,像山泉在流动,像大海在澎湃;黄山的云多么妙啊,妙就妙在它飘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难怪从黄山归来的人都说“黄山云海是个奇观”呢,的确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的云锁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衬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彩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叶似火的枫树,山下涂涂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真是:‘旧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游览黄山,可写的事物、感想很多,这篇作文不写很多,只写山和云,而且写得很好。文中用了很多比喻、想象和直接描画,还多处引用有关的诗句、名言,行文句式也多变化。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七
读了《》这篇文章,我被这黄山壮丽的景色深深地陶醉在其中,无法自拔!
我读过许多非常好的文章,但是很少遇到情投意合的文章。这篇文写得可谓真是天作之合、人间瑰宝——它那“云奇山异”的奇异之妙;它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怪石;还有它那“危峰兀立”的悬崖峭壁更是绝啊!
先是独一无二的诗文开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绝的诗句怎能不用来表明黄山的名气从古至今都不衰呢?除了这些诗文,它那奇山的特点,奇:“黄山可真奇啊,玲珑隽秀,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这不是黄山的奇吗?高:“黄山可真高啊,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看,云在脚下漂浮”,这不是黄山的高吗?险:“黄山可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悬崖峭壁陡峭,山石横如断,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足即刻就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这是多么多么好的句子啊,它这种奇、高、险的山色怎能不让我深深地陶醉在这其中呢?除了这山独有特点之外,这美丽的云也写得神采飞扬、活力四射,真不为应了这句话:它像一张大幕把天上和地下都罩起来了!结尾最后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涌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这一句不愧为名句之后代,不愧为好诗句!
这真不愧是一篇描写黄山美景的佳作。小作者对黄山的景物观察细致,构思精巧。而且善于用诗词名句来写景抒情,并恰到好处地运用课文中已学过的语句,丰富了表现力,也易于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同事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如黄山的高,能使“云在脚下漂浮,”“云静得让人感觉不到在动”,长得“能罩天地”等,这些增加了语言的气势,加强文章的感染力。
这篇文章怎能不让我刮目相看呢?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八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了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看见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山奇云奇”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玲珑隽秀,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连绵起伏,耸入云端,从山顶向下一看,云在脚下飘浮;黄山可真险啊!平生以来我还从没有看见过这样陡峭的山峰,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似削,山石横如断,几乎是九十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似的积云,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像一匹白纱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动,看上去会使你陶醉;黄山的云真长啊!长得无法用眼睛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黄山的云多么美妙!妙就妙在它缥缈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这样的云环锁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村托著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彩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叶似火的枫树,山下淙淙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里,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舞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1.开心一试。
能()巧()()()隽秀奇()艳()。
()姿()态连()起()危()兀()。
2.请你仔细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1)黄山的山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山的云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写黄山的山时与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在写黄山的云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较。这种写法叫__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有()。
a.这篇短文作者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为我们描写了黄山的美景。
b.这篇短文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赞美。
1.工匠玲珑瑰美千百绵伏峰立。
2.(1)奇高险白静长美妙。
(2)长白山香山卷云积云浮云对比更能突出黄山的云奇山异。
3.a、b。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九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从这句话足以看得出,黄山的名气与魅力不逊色于五岳。这不,我也游览了一回黄山。
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它俩就占了一半,毋庸置疑,肯定是黄山的特色,黄山的魅力所在。一到玉屏楼,就涌现了不少。一位“石佛”卧于玉屏楼上方,面目安详,安然自得,我仿佛能看到它慈祥地笑着,随着节奏慢慢地摇扇,正向我们招手呢!像,真像,太像了,简直是活的!其实,相比之下,这尊石佛名气没有ta大。ta是什么呢,没错,它是迎客松,驰名中外的迎客松,黄山十大名松之首的迎客松。枝叶茂盛,生意葱茏,一只手伸向外面,另一只手优雅地插在裤兜中,像是一位彬彬有礼的绅士,热情大方地欢迎着从四面八方光临的客人,真是苍劲奇秀,俊俏多姿,雍容潇洒美不胜收。它一定是其它松树无法比的,也就是这样,才会名扬中外,妇孺皆知,成为黄山的标志之一。一条“鲤鱼”立于山峰,摇动着尾巴,张开大嘴,欲吃了上面的松树。而就在松树不远处,又有一头老龟,缓慢地爬着,朝着那边的松树进发……这就是龟鱼争松,黄山怪石中的奇观之一。
云海之中,连绵起伏的山脉若隐若现,时而露全身,时而穿得衣冠整整,像是一位气质温柔的美女,露一半,穿一半,极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云把山当归宿,山把云当衣裳,如此这样,就成了极具特色的黄山美景。“高处不胜寒”,越是高的地方,云雾就越多。黄山最高峰,莲花峰就是如此。这云雾,似烟,似絮,似雪,似丝,千变万化,却始终环绕在峰顶,就像是雨过之后,朦朦胧胧,若有若无的莲花,像是梨花带雨的少女。有的云雾像是涌动的热气,有的又像是为山峰蒙上的薄纱,还有的像虚无缥缈的烟,稍纵即逝……总之,不管是怎样,都是一个字:美。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来,这句话确实没有瞎说,黄山的名气和魅力也是名不虚传的,不逊色于五岳的。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而闻名中外。景区上下“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奇松最著名的就是我们首先看到的迎客松了,屹立在黄山风景区玉屏楼的青狮石旁,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地欢迎五湖四海的宾客。
紧接着我们看到的是黄山怪石,黄山怪石不计其数、千姿百态。我们左方的“猴子观海”、“天狗食日”等更是石中怪杰。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那如雪的白云,似滔滔大海,瞬息万变,高耸的山峰则成了时隐时现的小岛,在云海中呈现出动态的美。
最后就是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朱砂泉了,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
黄山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身临其境,方知其绝。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一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传说黄帝在开创中华文明后,到这里采药炼丹,得道成仙,因此称为黄山。黄山美景很多,下面给朋友们介绍一下著名的黄山“四绝”吧。
奇松。
“四绝”之首是奇松。黄山的奇松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它是从坚硬的花岗岩里长出来的。它们有的长在峰顶,有的长在悬崖峭壁上,还有的长在深壑幽谷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其次,黄山的奇松还有那千姿百态的天然造型。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等。
怪石。
怪石,黄山又一“绝”。黄山的岩石奇形怪状,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最著名的是“飞来石”、“仙人下棋”、“猴子观海”
“仙人晒靴”、“金鸡叫天门”。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独立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也有的与奇松巧妙结合成景。有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也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
云海。
温泉。
黄山的温泉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治疗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确有一定的疗效。著名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它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但是只能洗浴,不能饮用,有人说它可以饮用,这是不科学的。
听了上面的介绍,你难道不想亲身体验一次黄山之旅吗?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二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岳,黄山归来不看山。”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攀登过红叶似火的香山,观赏过高耸入云的华山,却从没有看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真奇啊!那一处处怪石,或立或卧,玲珑奇异,有的像鸟兽,有的似彩缎,有的如仙女,有的赛花朵。千姿百态,黄山真高啊!那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耸入云霄。从山顶向下,云在脚下飘,人在雾中行,举目可望天际,低头不见山底。黄山真险啊!那一座座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崖壁陡入削,山石横如断。
我看见过鸟尾似的卷云,欣赏过山峰似的积云,却从没过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真白,白的像一匹白纱缎。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风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他在流动。黄山的云真美啊!时而像滔滔江水,一泻千里,时而像蒙古鸟群立在天际,时而像马在草原上奔驰,时而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美丽的黄山,云绕着山,山衬着云。山下清泉叮咚,山间云海源动,山上异树奇花,山顶彩虹横贯,令人感觉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上午,我和小伙伴们看见了一只小麻雀,是一只刚会飞不久的小麻雀。我们围着它东瞧瞧西看看,觉得很有趣,这时小麻雀似乎着觉到了危险,准备飞的时候,一发石子炮弹从天而降,不偏不斜,正打中它的翅膀,小鸟鸣叫一声,倒在了地上。我们回头一看原来是讨厌的'李奥明,我们都不满的瞪他一眼。心里想也好,我们把它捉拿归案。
我们把情况汇报给老师,老师找了一个小盒,小心翼翼的把小鸟放进去,下课的时候我们赶忙把它放了出来,我把小鸟放捧在手心里,它一脸的惊慌让我心痛不已。
可是,祸不单行就在下午我打开盒子后,顿时我吓出了一身冷汗,小鸟不见了,这不可能啊,大门和窗户都关的紧紧地,它就是会飞也逃不出去呀。我预感到事情不妙,难道是有猫咪来过,不可能啊!门窗都关的好好的,我决定要查个水落石出。
三年级:齐浩涵。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四
徐霞客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坐落于安徽省南部,号称天下第一奇山,众多诗人都折服于它的雄伟壮丽,留下了一首首闻名天下的好诗。这次,我有幸来黄山,不仅饱览了这儿的美景,还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国画。
来到黄山,眼前的奇观让我目瞪口呆——看!人山人海,好像成千上万只蚂蚁在叠峦起伏的群峰中挪动;挤!肩并肩,踵接踵,好像蚊子飞进,会被挤死。黄山真险啊!爬上陡峭的山道非得拉着铁索不可,最险的要数“鲫鱼背”了,这是两山之间架起的一座天桥,低头向下一望,真让人胆战心惊;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霄;黄山真奇啊,怪石嶙峋、千奇百怪,有的像仙女弹琴,有的像猴子观海,还有的像仙人指路,各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山道中,一位老人映入我的眼帘:他满头银发,面前放着一块画板,下面摆放着墨汁和毛笔。游人经过,都要伫足观看。我走近一看,原来是老人正画迎客松。我呆呆地看着,老人看了我的神态,说:“孩子,想学国画吗?”我愣了一下,说:“是啊,老爷爷。”老爷爷让我拿出一块画板,把毛笔蘸了点墨汁,开始手把手地教我画画。先画树枝,可是,我的手一点儿也不听使唤,一抖一抖的,画出来的线条像蛇爬的——弯弯曲曲。老爷爷说:“画画时手不要抖,要静下心来,”我慢慢地静下心,继续画,先画主干,再画枝干,然后画枝干上的鳞片,最后画松针——这样才有层次感。老爷爷说过,松针要有重叠,前面的墨重些,后面的墨淡些,我按照他的方法画了起来,可是,我把松针画得有粗有细的,和老爷爷的相比,差多了,我并不灰心,又画了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画好了松针。虽然我的画没有老爷爷的好看,但是,我也心满意足——总算学习了国画。
终于爬上山顶了,此时太阳快落山了,我们站在峰顶,欣赏着日落,看着山下那美丽的景色,不禁感叹:黄山,你太美啦!
奇异的黄山读后感篇十五
9、作者一行人攀登黄山的过程中的所见、所思、所感。
10、突出黄山的奇险,过去攀登黄山三都峰的困难,与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形成对比。
11、不多余,三个“直上”体现出作者勇往直前、征服自然的豪情。
12、深化主题。作者触景生情,由石彻的山路想到了筑路的黄山石工,把脚下的山路与对黄山石工的赞美、感激之情融为一体。
13、不能,因为“今”与“古”相对,作者通过写现在攀登黄山的容易来赞美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和我们伟大的人民。没有“今”就表达不出这层意思,再说过去攀登黄山是非常困难的,是不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