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 有理数减法教案(优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一
在分析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首先来看一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减法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它是整个初中代数的一个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有理数运算、实数运算、代数式运算、解方程、、研究函数等内容的学习。初中阶段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让学生根据一些现实模型,把它转化成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增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第一章而言,有理数的加减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关键是这一节的学习。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渗透的德育目标是:(1)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上述对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理解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一)重点、难点分析
(二)教法建议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备注:教学过程我主要说第一小节---去括号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把以下数相加、相减
1、+4,-5,+3,-6,-7,3,-2.5
2、-3.2,-2.6,+5,+6,-4在黑板上写五六个正负数请同学们把他们加在一起再减在一起。不要怕学生写错,让学生自己体会书写的繁琐计算的困难,继而想出解决办法。(可以多给学生时间。)
尝试指导,实施目标从学生的错误出发,引导学生先填括号,在想法去括号,通过小组探究得出去括号法则。,掌握计算方法。(5-10分钟即可)
题型训练,巩固目标1、两数加减:+3+(-4);(-5)+(-6);(-8)-(+4);(+5)-(-6)
-(-7)+(-2.3)-(-5.1)+(-3)此处要反复练习,并使学生明白去括号后的是省略加号的和式。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形成性测试,检测目标1、做书18、20、23、24页练习题(只去括号)
2、利用书上习题1.3复习巩固1、2题的双数题进检测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二
(一)学习与导学目标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掌握两个有理数相乘的方法和步骤。利用率100%。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练习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及与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和合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互动率95%。
4、情感修炼与开导:通过练习中的沟通与合作,领悟有理数乘法与小学里数的乘法的联系、发展和进步。投入率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导出、运用法则等活动,加深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与小学里数的乘法法则的比较及法则的导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渗透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学程与导程活动
把全班学生分成46人一组。
1、每组学生演示自己制作的蜗牛爬行的模型(模型制作事先完成),如课本p37的四种情况,讨论完成p37的五个填空。
2、全班集中交流以上结论,归纳引出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问:法则(1)有没有把所有的有理数都包括在内?
指出:正数与0相乘得0,这里规定负数与0相乘也得0。
所以得法则(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通过举例,理解法则
问题:由法则,如何计算(-5)(-3)的结果?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三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掌握有理数乘方运算
3、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方的运算,获得解决问题经验.
学习重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学习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极其表示
教学方法:观察、归纳、练习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看下面的故事:从前,有个聪明的乞丐他要到了一块面包。他想,天天要饭太辛苦,如果我第一天吃这块面包的一半,第二天再吃剩余面包的一半,依次每天都吃前一天剩余面包的一半,这样下去,我就永远不要去要饭了!
请你们交流讨论,再算一算,如果把整块面包看成整体1,那第十天他将吃到面包.
2、拉面馆的师傅用一根很粗的面条,把两头捏合在一起拉伸,再捏合,再拉伸,反复多次,就能把这根很粗的面条,拉成许多很细的面条.想想看,捏合次后,就可以拉出32根面条.
二、合作探究
1、分小组合作学习p41页内容,然后再完成好下面的问题
1)叫乘方,叫做幂,在式子an中,a叫做,n叫做.
2)式子an表示的意义是
3)从运算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从结果上看式子an,可以读作.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四
【教学目标】
1.熟练有理数乘法法则;
2.探索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对话探索设计】
〖探索1
〖阅读理解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见p40)
〖探索2
下列计算若按顺序依次相乘怎样算?用运算律为什么能简化运算?
(1)25××4;(2)-××
〖探索3
运用运算律真的能节省时间吗?分两个大组,比一比:
计算×(-198)×.
〖练习1
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1999×125×8;(2)-1097××().
〖探索4
2.如右图,你会用两种方法求长方形abcd的面积吗?
〖例题学习
p41.例5
〖作业
p41.练习
〖补充作业
1.计算(注意运用分配律简化运算):
(1)-6×(100-);(2)×(-12).
(2)2×(-3)×4×(-5)×(-6)×7×8×9×(-10);
(3)2×(-3)×4×(-5)×(-6)×0×7×8×9×(-10);
4.下列各式的积(幂)是正的'还是负的?为什么?
(1)(-3)×(-3)×(-3)×(-3)×(-3).
5.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简化运算:
(1)-98××(-0.6);(2)-1999××(-)××()
【补充练习】
2.运用分配律化简下列的式子:
(1)例3x+9x+x(2)13x-20x+5x;
=(3+9+1)x
=13x;
(3)12π-18π-9π;(4)-z-7z-8z.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五
有理数的乘方(第1课时)湖北省枣阳市杨当镇一中杜亚林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案例点评:
以在国际象棋上放米粒的故事引课,学习之后又解决这个问题,使课程既丰富多彩,又妙趣横生,也产生了前后呼应的效果。
该案例中,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教学情景创设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利用教具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并具有亲和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过程始终坚持让学生自己去动脑、动手、动口,在分析、练习基础上掌握知识。整个教学过程都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六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 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 (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 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10)-(+3)=+7 (+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 加法
(+5)-(+2)=+3 (+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 (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 :(1) (-3)-(-5); (2) 0 - 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七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教学分析: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综合: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八
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
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
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
一、知识导向:
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
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
2、知识形成:
(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
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
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
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
综合: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例:计算:
(1)(2)
三、巩固训练:
p52.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
五、家庭作业:
p57.1、2,3
六、每日预题:
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
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九
1、知道乘方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
2、知道底数、指数和幂的概念,会求有理数的正整数指数幂。
归纳概念:
n个a相乘aaa=xx,读作:xx。其中n表示因数的个数。
求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作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
例1:计算
(1)26(2)73(3)(3)4(4)(4)3
例2:(1)5(2)3(3)4
【想一想】
1、(1)10,(1)7,4,5是正数还是负数?
2、负数的幂的符号如何确定?
思考题:
1、(a2)2+(b+3)2=0,求a和b的值。
2、计算(2)2009+(2)2010
3、在右边的33的方格中,现在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往方格内放硬币,一种每格放100枚,三学怎样:
a8个b16个c4个d32个
a3mb5mc6md12m
(3)(3.4)3,(3.4)4,(3.4)5的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4、计算
(1)(3)3(2)(0.8)2(3)02004(4)12004
(5)104(6)5(7)-3(8)43
(9)32(3)3+(2)223(10)-18(3)2
5.已知(a2)2+|b5|=0,求(a)3(b)2.
会用科学计数法表示绝对值较大的数。
定义:一般地,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写成的形式,其中,n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科学记数法。
例题教学
例1:1972年3月美国发射的'先驱者10号,是人类发往太阳系外的第一艘人造太空探测器。截至2003年12月人们最后一次收到它发回的信号时,它已飞离地球12200000000km。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距离。
例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0000000(2)57000000(3)123000000000
例3、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的原数。
2.311053.001104
1.281038.3456108
思考:比较大小
(1)9.2531010与1.0021011
(2)7.84109与1.011010
学怎样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314160000得
a、3108;b、3107;c、3106;d、0.3108
4、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表示:我国的总人口已达到13亿。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3亿为。
5、比较大小:
10.91081.11010;1.111089.99107.
6、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有理数教案人教版七年级篇十
(1)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
(2)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培养探索精神,体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注意区别-an与(-a)n的意义。
1.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是怎样确定的?
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确定,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奇数时,积为负;当负因数的个数为偶数时,积为正。
2.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面积是多少?棱长为2的正方体,则体积为多少?
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
aa简记作a2,读作a的平方(或二次方)。
aaa简记作a3,读作a的立方(或三次方)。
一般地,几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记作an.即aaa.这种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在an中,a叫底数,n叫做指数,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