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热门22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对其中的思想、情感和意义等进行总结和反思的一种文章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深入触摸到作者的心灵和思维,同时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读后感是我们与作者的一种对话,是我们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回应。读完一本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来整理自己的思绪,分享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在写读后感时,要注意避免平铺直叙,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对比分析等方式进行思考和呈现。在阅读这些读后感范文时,可以借鉴其中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但要注意保持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一
书中所称,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这一结果经过二十多年对成千上万企业的优秀员工、优秀经理研究所得,不得不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比起一些纯理论书,这书似乎价值还不错。
书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用人作了较深的指导,而我,却喜欢用它来验证周边的一些人一些事,看看书中所载是否有理可言。我一直觉得己在试图或正在逐步努力地改变自己,我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因我而在变化,我也一直以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再慢慢地用心地去努力,弱势始终会消失。
从小,父母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教育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要养成偏科的习惯。自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被灌输了发现缺点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的观点。到出了学校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上司又告诉我们,你哪些方面欠缺,要在一个月内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发展。
但这本书,完全将这种观念打破了。虽然这本书的着重点是在说明一个企业中,作为一名高层管理的重要性与优秀高层管理的特点,但从这些观点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是不会改变的,如能多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举了无数的优秀事例,证明明星企业明星部门的优秀高层如何根据员工的优势,发展员工的职业,员工在此职业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与快乐心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经理整天在找绩效差的员工谈话,经理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绩效一般或弱的员工上面,对优秀员工所费时间最少。
想到这里,我自己倒有些矛盾了。看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不错,人性本不同,何必要去塑造一千个一模一样的哈姆雷特呢?再说,怎么可能塑造得出来?但又联系实际来看,身边的从事管理的朋友及社会上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去年热播获得了无数个奖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所表露的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曾被多少人用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解读,用来激励后进员工!这些传统的大众的智慧,获得了好的收益,取得了好的效果吗?答案,也许只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但就我所知,我的前一家公司,去年就《亮剑》的精神专门进行过一次培训。但现在的业绩比起去年,却并没有任何好转。
回过头来,更进一步理清头绪,一个人的优势,包括自己,都难以发现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整天抱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碰上一位也糊涂的上司,就更麻烦更不知所从了。这么看来,要变得优秀或发挥自己的优势,还真需要一个伯乐啊!从这书中得知,不管是企业,还是周围的朋友圈子,或是一个家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如需获得双赢,只有互相去发现彼此的优势,并使这优势良好地充分地发挥,而不是死抠对方的缺点,然后拿对方的缺点说事。要达到这种境界,在我,还很需要好好修炼。
总之,《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书从总体上来说,还算不错。从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事实为证,改变了我们传统智慧中的一些观念,却又将传统智慧――“本性难移”阐明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二
两周前我boss把《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借给了我。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的书。以前听说过q12只知道是12道测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问题,并不知道它是双面测试的工具。乔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q6的问题最具有威力的,员工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明白工作将从哪里入手,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读完它我感受颇多。
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要求很多,却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精神上的诉求。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极大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激情。一线经理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推进基层员工的成长,从而间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且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它才能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从q12侧面对企业也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因此书中一直强调一线经理就是催化剂,优秀经理应明确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他,培养他。这四项工作听起来简单,但是要做好它,侧需要你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我们必须知道我们究竟能使一个人改变多少。我们必须知道才干,技能,知识三者的区别。知道这三者之间那些是可以教会的,那些是先天的。要知道如何提问,才能透过一名求职者自我表现的欲望,而揭示其真实才干。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很容易地被教会,才干是无法教会的。
那何谓才干?说起来是一种性格,或者说是在长期的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近乎先天的优势。有人天生就善解人意,或者对数字极其敏感。而其他人即使经过大量的训练也未必能达到他们没有刻意练习就能达到的水准。我们应该帮助每个雇员避开弱点,将其长处发挥。而不是试图改变当事人,更不要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员工。我们要真心去关注员工,知道他们的喜好,优点和弱点。而不是用命令的口吻告诉他们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书中这句话很经典:离职的员工并不是要离开公司,而是要离开他们的经理和主管,经理和主管对员工的影响很大。对员工的关心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会左右员工对公司的看法。所以可以看出我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我们团队的发展。因此优秀的经理应该打破一切常规,改变传统智慧的观点,来解决这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结合书中阐述的道理,我们也应该从两个角度去看问题。首先作为被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包括事业,爱情,身体,金钱,欲望。时间等等。要清晰明确q12的前6个问题。对自己有明确定位就会有很明确的方向,向着方向发展,才不会迷失。其次我明白了我们将要做的是:
1、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是看经验,智力,决心。
2、提出要求时·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
3、激励人时·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
4、培养人时·重在帮助他需找合适位置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晋升。
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才会将有才干的员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将其才干发挥出来!让我们为我们的团队努力奋斗吧!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三
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偏重于金钱,有的着重于权力,有的侧重于个人成就感。甚至有人说:七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八十年代的人是为了生活而工作,九十年代的人则是为了成就而工作。长久以来,大多数的管理者一直在研究员工待遇、绩效、流动率等一切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们把所有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身上,却很少在意过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每间公司不乏人才,但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人材,甚至于人财。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维和观点,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自己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的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享受工作并从中创造最大价值。
打破常规就意味着改变,而改变就是要向常规思维、行为、习惯、经验挑战,不破不立,破旧方能立新,只有改变旧有观念,敢于打破常规,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四
很有幸能参加公司的管理培训,第1次培训前留的作业是读《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一书,并编写读后感。
其实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我就已经听说过有这么一本书,对盖洛普管理知识也简单知道一些。但是一直没有深入研究,这次能有幸拜读这本书,从中获得很多收益。
1.1对自我学习的规划。
我本身是学艺术出身,靠软件技能进入公司,承担目前的管理工作,也并不是凭借优秀的管理能力,只是凭借自己勤奋的工作态度和侥幸的机会。在管理学方面,我还是一个入门者。通过拜读本书,我首先认识到的,就是管理的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规划。
以前总是认为,学习管理,无非就是在实际中应用。只要我对下面的人坦承相待,对上面的人忠心耿耿,很简单就能做好管理。等过几年经验多了,自然也就成了管理的高手。但是通过本书的学习,我很清晰的认识到,仅仅是态度正确是不够的,管理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而且不是通过年龄的增长就能学会的。我必须重新明确我的规划,认真学习管理方法。
学习之前,我根据本书的知识,对管理的学习,做了简单的规划:
认识管理阶段:认识管理的重要性,了解“经理”“主管”这个简单岗位的重要价值。
了解管理阶段:了解管理的方法,种类,手段等知识。并且能熟练掌握它们,将他们与实际联系。
应用管理阶段:将所学到的管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并且将他们运用到实际中。
实际在学习本书时,通过本书的第1章,我就认识到了管理的重要性。然后才总结了上面的学习规划。总结以后,我又重新开始阅读本书,希望能跟深入的掌握其内容。但是将全书通读过后,我发现我仍然处于认识阶段。书中有很多方法和技巧,我仅仅是了解了,看过了,但是却不能深入理解,更没有实际应用。
下面,我将我说学知识做以简单记录。希望通过以后的管理培训,能深入理解这些知识。
1.2认识经理的重要性。
读完本书的前两章内容后,我对管理的认识跨出了第1步。在以前,我一直认为。管理是方法,是制度,是公司定给下面人进行的。我完全没有想到,在本书中,管理先提及的不是方法,不是理论。而是人!是经理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本书开篇就提及到一个重要的理论:物色和留住有才干的员工,是持续成功的关键。而这些优秀的员工,最需要的是良好的工作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包括物质环境还包括精神环境。而“经理”是创建这个环境的关键人物。
在这里,书中明确指出了经理的重要性,并通过实际调查数据加以说明。同时提出了“盖洛普12个问题法则”。通过这12个问题,就可以很简单轻松的了解到,这些经理们所做的是否成功。
当然,这些成功会对公司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不光只留住员工。还包括员工的工作态度、效率等。
道理很简单的,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很愿意一同共事的经理手下工作,做什么都觉得很开心,即使累些、苦些也觉得快乐,而这份快乐,正是那些勤奋的员工们最需要的。相反,本身勤奋的员工们工作很积极,却反遭到经理的刁难,那自然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影响工作效率。
1.2成为优秀经理的过程。
在本书的第2章中,不但巩固了经理重要性的知识,并且明确阐述了成为优秀经理的过程。
第1章中提出的“盖洛普12个问题法则”,本章将这12题划分为4个部分,将每个部分的题目出色的完成,让下面的员工对每部分都打5分,就完成了成为优秀经理的4步。
首先起点是“我的获缺,很简单的2题,奠定了员工工作的基本需要。虽然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只是简单的设备和工作内容的需要。实际上,却是经理的精神传播基矗如果一个经理,连最基本的布置工作。了解工作内容,提供员工工作所需的能力都没有,那这个经理完全可以下岗了。因为这是基础,是根基,是经理必须掌握的技能。
第1步“我的奉献”:这是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优秀员工与那些普通员工的所希望得到的区别。普通员工,更看重的可能仅仅是工资待遇,是物质需要。但是往往那些看重个人价值的员工,在工作岗位上表现的最出色。他们需要的是精神的支持和个人价值的体现。他们更愿意奉献自己,但是需要得到经理的肯定作为回报。这些肯定更能鼓励这些优秀的员工发挥自己的所长。
第2步“我的归属”:这个问题如果在50年代的中国,我相信没人能提出来。因为那时的人们,真的就是以厂为家,以工作为骄傲。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员工更看重的是经济的收入。当这些员工走过了第1步以后,他们需要的就不仅仅是经济收入和价值的体现。他们更想拥有的是真正的归属感。或许很多新员工会说,谁愿意在这里干一辈子埃但是很多优秀的老员工却会说,我在这里干了这么久,这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前提条件是,这些老员工真正的了解公司,认同公司的政策,认同经理的工作能力。而公司也将这些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当然这是从规章制度中体现不出来的,只有通过经理的能力才能体现,经理是传播这一信息的重要人员。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五
读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发现原有的人性的好多传统智慧需要重新认识,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如琴棋书画,样样精,诸如此类的原来让人深信不疑的所谓至理名言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盖洛普对人性的定义是打破常规的,认为个人优势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的,其核心是才干。才干的定义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的,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盖洛普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去买一根针来缝衣服。同样,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因为你白费功夫,猪还不高兴。所以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他的领导,关键在于识别和发挥其独特优势,归根到底也就是扬长避短。
传统智慧鼓励选拔一个人要根据他的经验、智力和意志,这三点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才干才是业绩的根本动力。不论怎样仔细地以相同的经验、智力和意志标准选人,雇佣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总会参差不齐。就象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零售店的案例,所有的经理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培训完全相同,但是有的人能营利15%,有的人却亏损30%。另外,实际生活中也有个案例,杭州的一家银行在启用财务人员时只考虑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忽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自律性强、敢为性弱、责任感强、情感理性等个人品质,还得具备健康单纯的业余爱好,生活背景、朋友圈子等因素,让一个才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担当大任,结果,平均一天一万元,成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新闻。
每个职位总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合适的才干――即适合于某个职位的行为模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另一些却在苦苦挣扎。故而,管理的第一要诀即为选拔才干。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六
经理胜过公司——员工之所以离职,不满的是经理而不是公司!
“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当我的眼睛划过这字字句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象一头脱僵的野马猛然间转到了另一个轨道,我贪婪的吸收着书中的每一个新颖观点!我早就知道:从心理学家泰勒的“经济人”和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中不难看出人们一直在研究员工绩效、员工的保留率等一切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员工心理,我们把所以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的身上,从360个角度研究员工想要的东西,却从在没有在意过经理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
q12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2中前6个问题是最具有威力的,员工对6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们明白工作从哪入手,哪里需要加强,给了我们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传统的招聘大多数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学历等一些外显的特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才干;书中对才干做了简短的定义和举例说明,可是到底如何选才干才是我最想学习的重点,书中有提到选才干的诀窍在面试,“才干面试要单独进行,他只有一个目的:发现求职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否与工作需要吻合”。我很喜欢书中提出的“过滤器”这个概念,就像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有个讲师解释人的性格所说的话“不同性格的人看世界,就像戴了不同的有色眼睛,他会用他独有的方式去解释他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本书所提出的“过滤器”的观点与此有些相似之处。通过问面试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意听他回答的细节,可以大概的分析出他特有的“过滤器”的一些特质,理解问题的倾向和思维的模式。“一个人满足的来源也是才干的线索”。了解他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倍增,什么使他格外振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他对某些事情的热爱程度,是否有贯彻始终做好某些事情的态度和习惯。这些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在工作中运用的时候,需要多次的实践、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的技巧。选拔人才不只是经理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总经理一把手需要掌握的技巧,总经理必须要掌握如何选拔经理,因为经理胜过公司!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与传统智慧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员工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你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中产生高效益。
我上面的感触,一直在围绕着经理的基本功写,可是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失率还和其它的一些原因有联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七
世界众多的顶级经理中,相互间的共同之处往往是不多的,尽管这些优秀经理可谓千人千面,却有一处彼此相通:他们在动手做任何一件事之前,总要打破一切“传统智慧”的陈规戒律。
尽管没有人会用革命家的字眼来形容这些优秀的经理们,但读过本书后却让我深入到这些经理们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为什么要推翻“传统智慧”,而代之以一些他们自己悉心总结的新的真理。我们不是要按部就班的学习这些优秀经理们的标准化样板,而是将他们共有的带革命性的深刻见解学到手,来帮助自己有效地发扬自己的管理风格。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的核心思想是人本管理和优势理论。时下,人本管理正时髦,几乎人人挂在嘴边。人本管理从哪里开始?盖洛普说:“从第一格——重新认识人性开始。”因为关于人性的许多“传统智慧”值得反思。人的优势和才干是什么?是惟有高级的工作需要才干,还是做好每件事都需要才干?如书中所了解,每个人都有天生的优势。所谓优势就是天生能做一件事,比其他任何人做的都好。优势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其核心是才干。才干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不仅高级的工作,而且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才干。惟有具备所需才干并加倍努力的人,才能把一项工作做成世界一流。
优势创造效益的人才算“有才”,否则再能干也等于没才。与其不切实际地要求每个人“干一行,爱一行”,不如提倡人人“爱一行,干一行”。爱你干好的事,干好你爱的事;惟有干得好,你才会去爱;惟有爱的深,你才干得好。
“传统智慧”是一种负面的思维方法,鼓励人们不遗余力地去纠错补缺,以求完美,并以来定义进步。“传统智慧”不知,做任何事情都有机会成本。把精力和时间花在弥补欠缺上,我们就无暇顾及增强和发挥优势;何况任何人的欠缺都比才干多得多,且大部分欠缺是无法弥补的。如此,不仅达不到完美,反而会失去单项夺冠的机会。简言之,“传统智慧”提倡“伤其十指”,而盖洛普主张“断其一指”。这本书中访问了八万名经理,其中不乏优秀人物。尽管这些优秀经理个人风格和做法各异,但有一点相同:他们都离经叛道。他们所有背离的,实际上就是“传统智慧”的负面思维。他们的所作所为,处处体现人本管理和优势理论。引用优秀经理的一段,凝聚了他们的管理哲学:“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
人不是完美的,都会有不足,工作中如果把另一面更好的发挥,更好的来展现。相信只要有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职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来看待,把事业当做生活的另一半,事业的蒸蒸日上,生活也会更加美满。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八
可以肯定的是这本书读起来一定没有玄幻小说那般轻松愉悦,带给我的是很多的反思,对我对员工对干部的反思,所以无论是老板、员工或是一线经理人都是一般值得去读的一本书。
看到《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下面简称“《书》”)封面的时候,我却嗤之以鼻,我从不相信有所谓的“成功秘诀”,这与说自己会咒语一样荒唐的slogo,所以猜想这是一本典型的成功学读物。
带着叛逆的心我走入“马库斯·白金汉”“与柯特·科夫曼”的著作。在《书》的前面很长的篇幅,都在以各种观点印证《书》中提出来的12个问题对公司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裨益。让我想到或许这本书是在卖盖洛普公司的调研的“狗皮膏药”,事实上越看下去甚至让我失去耐心。
从第三章开始,我才真正阅读到脱离“卖狗皮膏药”的正题,“选拨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书中运用大量丰富的真是的故事,有正面的有错误的证据逐步把我带到反思的意境中去。我结合自己的公司不断对照、怀疑、猜想一个一个的论点、故事、方法,确实给我带来很多优秀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
一、人并非完美,发挥其优势。
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吗?我们是高傲的,自卑的,健谈的,稳重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做什么工作才是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等等的思考,都不仅仅对老板、经理,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仔细定位。
二、爱岗敬业。
升职调岗,还是爱岗敬业?我们追求事业、金钱、名誉,一个公司如何让一个岗位设计中去满足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追溯下去,或许能让我们很清晰认识企业文化的真谛。
三、每个人的标尺。
四、残酷的爱。
做公司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理解了这个意思。从开除第一个员工的束手无策,彷徨失落,我渐渐明白了残酷的爱。最残酷的其实是我们的放任。
五、忘记这本书的大部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九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首先,从整体上来看,这本书并没有太多的出色的东西,它没有明确告诉你什么是常规,更没有明确地告诉你怎么样去打破常规。它给人的感觉是,它在向你诉说它的调查经过和调查结果,嗯,总体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可能这也是国外的书籍的一个特点吧,我读的国外的译文书比较少,只能算是一个猜测。
然后,接下来粗略的说一下书本上的内容:首先,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对象是经理或领导或人事的,我现在还不到这样的水平,而经过我的“过滤器”之后,可能有些问题会被忽略,跟书本的内容可能有些偏差,在此,仅是作为个人的`读后感,对于在此之外的东西,概不负责哈。这本书给我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就在于书本上的是优秀经理和普通经理之间的区别。很赞成它提出的一个贯通整本书的观点和脉络。这个也是公司招人基本的方式:
1、选拔人才,选择符合自己当前工作需要的人;
3、发挥优势,挑选出表现好的人员,即明星员工,找到他们的优势,增强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发挥得更好。
4、因才适用,选择合适的岗位,让员工能发挥自己的才干。而书本上还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设置宽幅薪水,对于明星员工,这个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很多公司把岗位和职位挂钩,而部分明星员工(做技术的人员体验应该比较深),因为了解自己的才干所在,其实就是感觉自己喜欢在当前的工作。因此公司应该设置一个宽幅的薪水,对于能力比较强的明星员工薪酬有可能比上级领导所得更多。
从整体上来说,理念是对的,公司对员工的发展以这样的发展方式是最好的。而我觉得这也算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了。现在很多公司,对于前面的选拔人才和界定结果做得很好,但是对于后面的支持相对就少了。也难怪了为什么国内的很多大型公司跟国外的公司做对比的时候总是有一些不小的差距。当然,对于国内的很多公司,以利益为目的的公司,很少再有那些针对个人进行培养的了,毕竟现在的很多人都太浮躁了,很多公司难以承受得住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情——把人培养起来了,那个人却辞职了,去所谓的更好的公司去“高就”了。不过我觉得,正如书本上所说的,要留住人,靠的并不只是公司给予多大的帮助,而是给这些优秀的员工分配一个优秀的经理。我相信,只要薪资不是低得太离谱,有一个好的环境,有一个好的上司,基本上很少有人愿意离开的。当然,这些只是个人的见解。
这本书对于单独个人来说,我觉得它的作用在于,提醒我要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才干所在,更好更大地去发挥个人的才干,而不是想方设法的去完善自己,让自己成为完人。诚如书上所说的“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当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男怕入错行“,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行业去做,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更好的实现自己的梦想。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
员工之所以离职,不满的是经理而不是公司!
“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当我的眼睛划过这字字句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象一头脱僵的野马猛然间转到了另一个轨道,我贪婪的吸收着书中的每一个新颖观点!我早就知道:从心理学家泰勒的“经济人”和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中不难看出人们一直在研究员工绩效、员工的保留率等一切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员工心理,我们把所以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的身上,从360个角度研究员工想要的东西,却从在没有在意过经理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
q12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2中前6个问题是最具有威力的,员工对6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们明白工作从哪入手,哪里需要加强,给了我们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传统的招聘大多数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学历等一些外显的特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才干;书中对才干做了简短的定义和举例说明,可是到底如何选才干才是我最想学习的重点,书中有提到选才干的诀窍在面试,“才干面试要单独进行,他只有一个目的:发现求职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否与工作需要吻合”。我很喜欢书中提出的“过滤器”这个概念,就像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有个讲师解释人的性格所说的话“不同性格的人看世界,就像戴了不同的有色眼睛,他会用他独有的方式去解释他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本书所提出的“过滤器”的观点与此有些相似之处。通过问面试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意听他回答的细节,可以大概的分析出他特有的“过滤器”的一些特质,理解问题的倾向和思维的模式。“一个人满足的来源也是才干的线索”。了解他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倍增,什么使他格外振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他对某些事情的热爱程度,是否有贯彻始终做好某些事情的态度和习惯。这些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在工作中运用的时候,需要多次的实践、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的技巧。选拔人才不只是经理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总经理一把手需要掌握的技巧,总经理必须要掌握如何选拔经理,因为经理胜过公司!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与传统智慧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员工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你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中产生高效益。
我上面的感触,一直在围绕着经理的基本功写,可是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失率还和其它的一些原因有联系,这些书中也有提到。
“在迪斯尼,聪明过人和酷爱竞争的迈克尔。艾斯纳得益于讲究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弗兰克。韦尔斯的合作。在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在性情急躁而充满灵感的罗斯。佩罗身后,你会发现米奇。哈特这位总裁在英明的把舵。”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发挥了最大的效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经理选怎样的助理也可以借鉴这种互补的模式,选择与经理有互补才干的员工能更大化的起到助理的作用。我总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有些自己认为不是很着急的事情爱往后推,推到最后不紧急的事情变成了紧急的事情,这是我一个很糟糕的弱点,也很难改变;我应该找一个逻辑思维强、做事情坚持原则、细心认真的助理,可以把我每天的事情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并定时的提醒我。
如果把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放到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别人的弱点,团队中所有的人在工作中发挥的都是自己的优势,那么这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团队,这也正应征了书中的原则:优秀的团队建筑在个体的优秀之上。所以经理的首要职责是,确保每个人被派往最合适的职位;第二个职责就是平衡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偶尔,一个成员可能不得不离开他的职位去支持另一个,但是这种应急的做法在一个出色的团队中应该是例外,而不是常规。这说明团队精神并不是让团队的成员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帮别人,而是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即使是需要去支援别人,也只是偶尔的事情。
“一级未必通往另一级”。“马克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提升优秀员工一定要慎重。经理们一定要清楚优秀员工的才干到底是什么,适合你要提升的职位吗?盲目的提升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有可能使员工产生挫败感,甚至流失掉你的优秀员工。
“业绩等级制”和“宽贷工资制”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留住优秀员工的捷径,不用再冒险去提拨优秀员工了!
在音乐界,你的进步不是表现在你从小提琴手升为指挥,而是从最低级的第三把小提琴升为音乐会大师或首席小提琴家。at&t公司为数百家公司提供救助服务台的解决方案;菲力浦石油公司,经理们为员工提供了一条备受尊敬的工程师的职业道路。这就是所谓的业绩等级制。通过这些案例中,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向我们公司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实行级别制,将每个部门的优秀员工和行业内的优秀员工身上的特质抽取出来,做为一级员工的标准,然后再依次列出二级、三级员工的标准,按级别标准把员工分类,最高级别的员工在备受大家尊敬的同时还能挣到丰厚的薪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什么工作,如果你对它进行了度量和奖励,人们就会努力创优。
宽待工资制,是为职位制定一个可大幅度浮动的工资计划,使得低职位的顶端与上一级职位的底端重合。这样会减少一些盲目的攀登,让每一个工作成绩突出的职位都受到重视。这种制度的实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想成为经理的优秀员工必须通过低于以往工资的考验,这样更能激发想成为经理的潜力,这种理性的选择可以减少新提升的优秀员工的夭折概率。
从q12问题,到选才干,到如何增加优秀员工的保留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好多细节中的观点也是与众不同的。这本书打破了一切的常规,改变了传统智慧的观点,还你一个新颖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释疑这些难以解决彻底的问题!《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夸夸其谈却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教科书”。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吗?我们是高傲的,自卑的,健谈的,稳重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做什么工作才是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等等的思考,都不仅仅对老板、经理,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仔细定位。
二、爱岗敬业
升职调岗,还是爱岗敬业?我们追求事业、金钱、名誉,一个公司如何让一个岗位设计中去满足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追溯下去,或许能让我们很清晰认识企业文化的真谛。
三、每个人的标尺
四、残酷的爱
做公司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理解了这个意思。从开除第一个员工的束手无策,彷徨失落,我渐渐明白了残酷的爱。最残酷的其实是我们的放任。
五、忘记这本书的大部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因为自己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因此这本书带给我的很多智慧,第一时间联想到的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
一、颠覆我多年的培训理念。
在我传统的思维里,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技能都是可以通过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予以纠正或者更正的,后天的锻炼培训会起到关键核心的作用。但是盖洛普咨询公司的几十万份的数据调查改变了我一直坚信不疑的理念,突然间意识到原来有些意识形态是无法通过培训得到提升的,譬如说才干。培训可以提升的是意识、知识、技能、甚至部分能力,而对于才干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二、意识到一线经理绝对重要性。
在未参加工作之前,选择一份工作看重的是:薪酬、环境、机遇、声望、影响力……以前对一线经理的重要性理解从来没有这么深刻过。盖洛普公司的这本书依然延续了以往的用数字说话的风格,一连串的数据让我真正意识到一线经理绝对的重要性,同时个人2年的工作经历也给了我重要的启示:一线经理对优秀人才的去留起到关键性甚至决定性作用。此时想到,公司招聘的近百名应届大学生,最终留下来的大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实习部门经理有计划、有安排、有意识的指导。企业要想留下优秀的人才,势必要让一线经理(含车间主管)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和承上启下的功能,让一线人员感受到关怀和重视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有可能持久在企业做出贡献。
三、全面发展的误区。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二
打破一切常规,看到书名我觉得是叫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局限于形式,突破传统思维,敢于创新。
本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经理人如何找到职员的才干,善加利用每个人的才干。于是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明星员工。本书作者认为人是无法改变的,能够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人往往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如何界定自己具有那种才干,如何区别自己的才干和技能?作者认为才干是先天的,先天的才干在不一样的环境,然后不一样的时代背景,才干所表现的结果会一样吗?我认为具有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发奋也是枉然;而不具备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只要他肯付出足够的发奋也会变成优秀的行业精英。
才干大致分为三种:奋斗才干,思维才干,交往才干。奋斗需要动力,思维是一种习惯,交往取决于态度。作者认为动力,习惯,态度都是才干,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能够养成,态度也能够被改变。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才干,现实中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个特殊的才干都能发挥出来,很多时候都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因此很多人别无选取,能够发挥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就很不错了。是否能让自己的才干被发现加以利用已经不重要了。只能是改变习惯,改变态度来适应社会。
我们只能做到有限的发挥个人特长,发奋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环境,以到达适者生存。在思维上放飞自己的思想,挣脱束缚,发奋创新。行动上仍是按传统的模式工作和生活。不好抵制新的观点,选拔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现阶段不能完全利用,这是一个未来企业合理利用人才的理想模式,需要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支持。能够利用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亦是新的组织模式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别人观点是别人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企业文化及认知度,不管红尘俗世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取的方式如何,我们像往常一样寻求完善自己而进步,在进步中迷茫,在迷茫中逐步坚定。
员工之所以离职,不满的是经理而不是公司!
“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当我的眼睛划过这字字句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象一头脱僵的野马猛然间转到了另一个轨道,我贪婪的吸收着书中的每一个新颖观点!我早就知道:从心理学家泰勒的“经济人”和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中不难看出人们一直在研究员工绩效、员工的保留率等一切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员工心理,我们把所以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的身上,从360个角度研究员工想要的东西,却从在没有在意过经理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
q12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2中前6个问题是最具有威力的,员工对6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们明白工作从哪入手,哪里需要加强,给了我们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传统的招聘大多数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学历等一些外显的特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才干;书中对才干做了简短的定义和举例说明,可是到底如何选才干才是我最想学习的重点,书中有提到选才干的诀窍在面试,“才干面试要单独进行,他只有一个目的:发现求职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否与工作需要吻合”。我很喜欢书中提出的“过滤器”这个概念,就像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有个讲师解释人的性格所说的话“不同性格的人看世界,就像戴了不同的有色眼睛,他会用他独有的方式去解释他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本书所提出的“过滤器”的观点与此有些相似之处。通过问面试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意听他回答的细节,可以大概的分析出他特有的“过滤器”的一些特质,理解问题的倾向和思维的模式。“一个人满足的来源也是才干的线索”。了解他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倍增,什么使他格外振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他对某些事情的热爱程度,是否有贯彻始终做好某些事情的态度和习惯。这些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在工作中运用的时候,需要多次的实践、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的技巧。选拔人才不只是经理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总经理一把手需要掌握的技巧,总经理必须要掌握如何选拔经理,因为经理胜过公司!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与传统智慧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员工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你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中产生高效益。
我上面的感触,一直在围绕着经理的基本功写,可是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失率还和其它的一些原因有联系,这些书中也有提到。
“在迪斯尼,聪明过人和酷爱竞争的迈克尔。艾斯纳得益于讲究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弗兰克。韦尔斯的合作。在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在性情急躁而充满灵感的罗斯。佩罗身后,你会发现米奇。哈特这位总裁在英明的把舵。”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发挥了最大的效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经理选怎样的助理也可以借鉴这种互补的模式,选择与经理有互补才干的员工能更大化的起到助理的作用。我总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有些自己认为不是很着急的事情爱往后推,推到最后不紧急的事情变成了紧急的事情,这是我一个很糟糕的弱点,也很难改变;我应该找一个逻辑思维强、做事情坚持原则、细心认真的助理,可以把我每天的事情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并定时的提醒我。
如果把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放到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别人的弱点,团队中所有的人在工作中发挥的都是自己的优势,那么这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团队,这也正应征了书中的原则:优秀的团队建筑在个体的优秀之上。所以经理的首要职责是,确保每个人被派往最合适的职位;第二个职责就是平衡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偶尔,一个成员可能不得不离开他的职位去支持另一个,但是这种应急的做法在一个出色的团队中应该是例外,而不是常规。这说明团队精神并不是让团队的成员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帮别人,而是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即使是需要去支援别人,也只是偶尔的事情。
“一级未必通往另一级”。“马克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提升优秀员工一定要慎重。经理们一定要清楚优秀员工的才干到底是什么,适合你要提升的职位吗?盲目的提升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有可能使员工产生挫败感,甚至流失掉你的优秀员工。
“业绩等级制”和“宽贷工资制”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留住优秀员工的捷径,不用再冒险去提拨优秀员工了!
在音乐界,你的进步不是表现在你从小提琴手升为指挥,而是从最低级的第三把小提琴升为音乐会大师或首席小提琴家。at&t公司为数百家公司提供救助服务台的解决方案;菲力浦石油公司,经理们为员工提供了一条备受尊敬的工程师的职业道路。这就是所谓的业绩等级制。通过这些案例中,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向我们公司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实行级别制,将每个部门的优秀员工和行业内的优秀员工身上的特质抽取出来,做为一级员工的标准,然后再依次列出二级、三级员工的标准,按级别标准把员工分类,最高级别的员工在备受大家尊敬的同时还能挣到丰厚的薪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什么工作,如果你对它进行了度量和奖励,人们就会努力创优。
宽待工资制,是为职位制定一个可大幅度浮动的工资计划,使得低职位的顶端与上一级职位的底端重合。这样会减少一些盲目的攀登,让每一个工作成绩突出的职位都受到重视。这种制度的实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想成为经理的优秀员工必须通过低于以往工资的考验,这样更能激发想成为经理的潜力,这种理性的选择可以减少新提升的优秀员工的夭折概率。
从q12问题,到选才干,到如何增加优秀员工的保留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好多细节中的观点也是与众不同的。这本书打破了一切的常规,改变了传统智慧的观点,还你一个新颖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释疑这些难以解决彻底的问题!《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夸夸其谈却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教科书”。
书中所称,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这一结果经过二十多年对成千上万企业的优秀员工、优秀经理研究所得,不得不对其有些刮目相看,比起一些纯理论书,这书似乎价值还不错。
书中主要针对企业的用人作了较深的指导,而我,却喜欢用它来验证周边的一些人一些事,看看书中所载是否有理可言。我一直觉得己在试图或正在逐步努力地改变自己,我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因我而在变化,我也一直以为,只有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与弱势,再慢慢地用心地去努力,弱势始终会消失。
从小,父母告诉我,要做一个听话懂事的好孩子;老师教育我,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要养成偏科的习惯。自那时起,我的脑海里就被灌输了发现缺点一定要努力改正缺点的观点。到出了学校走上社会参加工作,上司又告诉我们,你哪些方面欠缺,要在一个月内改掉这个毛病,否则就会影响你的发展。
但这本书,完全将这种观念打破了。虽然这本书的着重点是在说明一个企业中,作为一名高层管理的重要性与优秀高层管理的特点,但从这些观点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人是不会改变的,如能多多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错了。然后举了无数的优秀事例,证明明星企业明星部门的优秀高层如何根据员工的优势,发展员工的职业,员工在此职业上所获得的卓越成绩与快乐心态。并不是我们常见的,经理整天在找绩效差的员工谈话,经理的大部分时间耗费在绩效一般或弱的员工上面,对优秀员工所费时间最少。
想到这里,我自己倒有些矛盾了。看完本书,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书不错,人性本不同,何必要去塑造一千个一模一样的哈姆雷特呢?再说,怎么可能塑造得出来?但又联系实际来看,身边的从事管理的朋友及社会上所提倡的各种各样的观点,都认为人是可以培养的,就像去年热播获得了无数个奖的电视剧《士兵突击》《亮剑》,所表露的观点“不抛弃不放弃”,曾被多少人用来进行企业文化的解读,用来激励后进员工!这些传统的大众的智慧,获得了好的收益,取得了好的效果吗?答案,也许只有有过亲身经历的人才最清楚。但就我所知,我的前一家公司,去年就《亮剑》的精神专门进行过一次培训。但现在的业绩比起去年,却并没有任何好转。
回过头来,更进一步理清头绪,一个人的优势,包括自己,都难以发现吧,否则,怎么会有那么多整天抱怨的人?不知道自己在什么行业干什么工作最感兴趣,最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而如果碰上一位也糊涂的上司,就更麻烦更不知所从了。这么看来,要变得优秀或发挥自己的优势,还真需要一个伯乐啊!从这书中得知,不管是企业,还是周围的朋友圈子,或是一个家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如需获得双赢,只有互相去发现彼此的优势,并使这优势良好地充分地发挥,而不是死抠对方的缺点,然后拿对方的缺点说事。要达到这种境界,在我,还很需要好好修炼。
总之,《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书从总体上来说,还算不错。从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事实为证,改变了我们传统智慧中的一些观念,却又将传统智慧――“本性难移”阐明得更加清晰与完整。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三
概括来说我们每个人所具有的是知识、经验和才干。知识是靠言传身教,读万卷书获得的;经验是行万里路的结果,古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的精辟总结,它是生命长河中偶尔拾到的美丽贝壳,只有自己最懂得珍藏和使用;才干更主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对万物的感悟,并掌控实际情况的能力,它直接指导我们的思想、言行,并导致我们处事的结果。相同的学历,相同的年龄,相同的工作环境,相同的工作任务。你能出色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得到领导的赏识,得到更高的薪水;而我的工作成绩平平。尽管每个人对此都可能列举出一大堆原因和理由,但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你是位有才干的员工,而我不是。我没有才干吗?我的才干哪去了?其实,可能并非我没有才干,而是我的才干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中没有发挥出来,才干是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来的。有的人在普通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但得到提升以后,大家就认为他不胜任,其实这里面可以丝毫没有个人感情上的因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就是他具有完成普通岗位任务的才干而没有领导方面的才干。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才干的发挥也是一样,才干是通过事物体现出来的,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我们站成一排,没人能区别我们的才干。当我们完成相同任务的时候,观看我们的傻子都能区分谁行谁不行。如果想使自己获得成功和认可,那么就要研究自己才干的适用范围和环境,才干是不能存在于真空中的物质。才干的发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我们本身所具有的才干,工作环境,我们的直接领导,三者相互作用。
我们要努力发掘自己的才干,换言之就是长处,只有自己清楚的了解这一点才会做得更好。不管公司多大,都是由不同的角色来构成的,我们在了解了自己的才干后,就要向着公司中适合自己的职位努力。这样我们才会有方向感,也就有了一个努力的目标,这很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才干发挥都需要有一个环境,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对你很适合,那只能说你很幸运,加油干吧!如果并非如此,而你又不愿离开,那我们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力所能及的改变自己的工作环境,为了发挥自己的才干你必须营造一个适合你才干发挥的环境。是硬性的改变工作环境吗,大多数情况下这恐怕是会碰壁的,很难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靠自己来调节,为自己量身定制一个环境过滤器。所有的环境因素经过它的过滤,都转化为适合你才干发挥的环境因素。举个例子:一位注重效率的员工在得到任务,但并没严格限定完成时间时,通过自己的环境过滤器他就要给自己限定完成任务的日期。这样他就很好的利用了自己的环境过滤器。
我们每个人在公司中工作,都会与自己的直接上级领导打交道。我们从领导那里得到的是具体的任务,领到任务后要保证任务的明确性。同时,我们要争取我们完成任务的条件。我们要同领导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使上面的问题得以解决,尽可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如果想使自己的才干得以发挥,就要努力协调三者的关系。才干的表现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他的圆满就是自己的成就感和人们的认同。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四
读完《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这本书,发现原有的关于人性的好多“传统智慧”需要重新认识,如“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又如“琴棋书画,样样精”,诸如此类的原来让人深信不疑的所谓至理名言都被打上了一个问号。盖洛普对人性的定义是打破常规的,认为个人优势是由才干、技能和知识构成的,其核心是才干。才干的定义是一个人“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才干是先天和早期形成的,一旦定形,很难改变。才干是个人所独有的,无法传授,也无法培训。盖洛普建议,铁杵继续当好铁杵,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同时去买一根针来缝衣服。同样,让兔子去跑,别教猪唱歌,因为你白费功夫,猪还不高兴。所以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他的领导,关键在于识别和发挥其独特优势,归根到底也就是扬长避短。
“传统智慧”鼓励选拔一个人要根据他的经验、智力和意志,这三点确实也比较重要,但才干才是业绩的根本动力。不论怎样仔细地以相同的经验、智力和意志标准选人,雇佣的员工所取得的业绩总会参差不齐。就象书中第一章所描述的零售店的案例,所有的经理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培训完全相同,但是有的人能营利15%,有的人却亏损30%。另外,实际生活中也有个案例,杭州的一家银行在启用财务人员时只考虑了对方的专业能力及经验,忽略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自律性强、敢为性弱、责任感强、情感理性等个人品质,还得具备健康单纯的业余爱好,生活背景、朋友圈子等因素,让一个才参加工作的男青年担当大任,结果,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贪污公款十几万元,平均一天一万元,成了当时全国的一大新闻。
每个职位总有做得好和做得差的,不论它多么简单。经验、智力与意志都可以明显地影响一个人的业绩,但只有合适的才干――即适合于某个职位的行为模式――才可以解释为什么出现这种不同,为什么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些人出类拔萃,而另一些却在苦苦挣扎。故而,管理的第一要诀即为“选拔才干”。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的书名首先吸引了我,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往往形成了一种习惯,人容易产生惰性,这本书名让我眼前一亮,希望从这本书中学习一些科学的先进的工作理念,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工作提供知识的动力和源泉。
这是一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应当读的好书,它从如何衡量工作环境是否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开始,对如何培养和使用员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讲述了许多优秀经理人和员工的故事,通过阅读此书,我获得了一些启发。
首先,如何测量一个工作场所的优势,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筛选,本书提出了十二个问题,即:
1、我知道对我的工作要求吗?
2、我有做好我的工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设备吗?
3、在工作中,我每天都有机会做我最擅长做的事吗?
4、在过去的七天里,我因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扬吗?
5、我觉得我的主管或同事关心我的个人情况吗?
6、工作单位有人鼓励我的发展吗?
7、在工作中,我觉我的意见受到重视吗?
8、公司的使命/目标使我觉得我的工作重要吗?
9、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高质量的工作吗?
10、我在工作单位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吗?
11、在过去的六个月内,工作单位有人和我谈及我的进步吗?
12、过去一年里,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吗?
它整体分为五个阶段:大本营、一号营地、二号营地、三号营地和山顶。经过实践检验,发现这十二个问题与企业业绩数据相联系,对这些问题做出肯定回答的公司往往在生产效率、利润、员工保留率和顾客满意度方面水平较高,同时发现员工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主要取决于他们的上司而非公司的政策或规定。这一点启发我们要取得良好的企业业绩,培养一批优秀的经理人员非常重要。
其次,发挥每个人的优势,避开他的弱点。书中总结了优秀经理的一句名言:“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不容易了。”我们在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的时候,往往会说自己工作成果有哪些,存在的不足是什么,而很少认真去分析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潜力在哪里。通过这本书的阐述,使我们了解应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好、做细也已经很不容易。
第三,技能、知识和才干是构成绩效的三个不同因素。三者的区别在于,技能和知识可以很容易地被教会,而才干则不能。本书将才干定义为一种“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所谓知人善任,基础是知人,知人的前提是需要识别才干和选拔才干。
本书澄清了许多现实管理中的误区和概念,贴切实际、打破常规,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我们工作和职业的崭新视角,在思想上有革命和颠覆之感,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工作步骤。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六
你会看到,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以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线最明亮的地方;它们不停地重复着这种合乎逻辑的行动。对蜜蜂来说,玻璃是一种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们在自然界中从没遇到过这种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气层;而它们的智力越高,这种奇怪的障碍就越显得无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苍蝇则对事物的逻辑毫不留意,全然不顾亮光的吸引,四下乱飞,结果误打误撞地碰上了好运气;这些头脑简单者总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顺利得救。因此,苍蝇得以最终发现那个正中下怀的“出口”,并因此获得自由和新生。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我们称之为惯性思维,也是我们常说的“常规”。常规是人们吸光于从固定的角度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它是创新思维的天敌,正如蜜蜂的经验让他们朝着窗户亮光的方向去找出口一样。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七
在我传统的思维里,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技能都是可以通过短期或者长期的培训予以纠正或者更正的,后天的锻炼培训会起到关键核心的作用。但是盖洛普咨询公司的几十万份的数据调查改变了我一直坚信不疑的理念,突然间意识到原来有些意识形态是无法通过培训得到提升的,譬如说才干。培训可以提升的是意识、知识、技能、甚至部分能力,而对于才干则起不到丝毫的作用。“人是不会改变的,不要为填补空缺而枉费心机,读后感《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而应多多发挥现有优势,做到这一点已经很不容易了。”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八
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的书。以前听说过q12只知道是12道测试员工对企业满意度的问题,并不知道它是双面测试的工具。乔治·盖洛普认为要想把人管好,首先要把人看好,把人用对。通过询问企业员工12个问题来测试员工的满意度,也是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q6的问题最具有威力的,员工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明白工作将从哪里入手,给我们作为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读完它我感受颇多。长期以来,企业对员工要求很多,却往往容易忽视员工精神上的诉求。这些东西不需要太多金钱就能极大提高人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激情。一线经理的关心和帮助能够极大地推进基层员工的成长,从而间接提升整个团队的绩效,而且会提升员工的忠诚度。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它才能将其作用更好的发挥!从q12侧面对企业也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作为被管理者,要管理好自己,包括事业,爱情,身体,金钱,欲望。时间等等。要清晰明确q12的前6个问题。对自己有明确定位就会有很明确的方向,向着方向发展,才不会迷失。其次我明白了我们将要做的是:1.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是看经验,智力,决心。2.提出要求时-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3.激励人时-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4.培养人时-重在帮助他需找合适位置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的晋升。当我们真正明白了以上的道理,才会将有才干的员工放到最合适的位置,将其才干发挥出来!让我们为我们的团队努力奋斗吧!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十九
经理胜过公司——员工之所以离职,不满的是经理而不是公司!
“如果你有员工流失的问题,就该首先看看你的经理们。经理决定你的工作环境,并时刻影响这种环境。与其在一家有着开明的和员工至上的企业文化的公司里跟着一个糟糕透顶的经理工作,倒不如在一家有点古板的公司里跟着一位出色的经理创业。”当我的眼睛划过这字字句句的时候,我的思维就象一头脱僵的野马猛然间转到了另一个轨道,我贪婪的吸收着书中的每一个新颖观点!我早就知道:从心理学家泰勒的“经济人”和梅约指导的霍桑实验(照明度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群体实验)中不难看出人们一直在研究员工绩效、员工的保留率等一切和企业兴衰息息相关的员工心理,我们把所以的焦点都放在了员工的身上,从360个角度研究员工想要的东西,却从在没有在意过经理对员工的影响有多大。
q12的问题给了我们一个测量优秀经理的标准,从员工对q12回答的肯定程度可以直接的反应经理的水平,在q12中前6个问题是最具有威力的,员工对6个问题的肯定回答,将是创造良好而高效环境的开始。简单而高效的测量工具,让经理们明白工作从哪入手,哪里需要加强,给了我们一个优秀经理努力的方向!
选拔人、提出要求、激励人、培养人是经理的四项核心工作。“选拔人时,重在选才干—而不仅仅看工作经验、智力或决心”。传统的招聘大多数注重的是工作经验、学历等一些外显的特征,而忽视了最重要的---才干;书中对才干做了简短的定义和举例说明,可是到底如何选才干才是我最想学习的重点,书中有提到选才干的诀窍在面试,“才干面试要单独进行,他只有一个目的:发现求职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是否与工作需要吻合”。我很喜欢书中提出的“过滤器”这个概念,就像我有一次去参加培训有个讲师解释人的性格所说的话“不同性格的人看世界,就像戴了不同的有色眼睛,他会用他独有的方式去解释他看到的一切”,我感觉本书所提出的“过滤器”的观点与此有些相似之处。通过问面试者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注意听他回答的细节,可以大概的分析出他特有的“过滤器”的一些特质,理解问题的倾向和思维的模式。“一个人满足的来源也是才干的线索”。了解他最大的满足感是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精力倍增,什么使他格外振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深层次的挖掘他对某些事情的热爱程度,是否有贯彻始终做好某些事情的态度和习惯。这些技巧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正的在工作中运用的时候,需要多次的实践、细心的观察和不断的总结,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全熟练掌握的技巧。选拔人才不只是经理需要掌握的技巧,更是总经理一把手需要掌握的技巧,总经理必须要掌握如何选拔经理,因为经理胜过公司!
“提出要求时,他们重在界定正确的结果——而不是正确的步骤;激励人时,他们重在发挥优势——而不是克服弱点;培养人时,他们重在帮助他寻找最合适他的位置——而不是一味的往上爬。这些与传统智慧与众不同的观点,可以让我对工作重点做一些调整,对员工分配下去的任务要强调结果,关注过程,让员工在正确结果的框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倾注自己的思想,不要一味的要求员工按你的思想去工作,给他一个自由发挥空间,把所有的重心放到正确的结果上;帮助员工找到最合适他的位置并让其发挥特长,得到最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员工快乐的工作中产生高效益。
我上面的感触,一直在围绕着经理的基本功写,可是员工的忠诚度和流失率还和其它的一些原因有联系,这些书中也有提到。
”在迪斯尼,聪明过人和酷爱竞争的迈克尔。艾斯纳得益于讲究实际和脚踏实地的弗兰克。韦尔斯的合作。在电子数据系统公司,在性情急躁而充满灵感的罗斯。佩罗身后,你会发现米奇。哈特这位总裁在英明的把舵。“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发挥了最大的效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经理选怎样的助理也可以借鉴这种互补的模式,选择与经理有互补才干的员工能更大化的起到助理的作用。我总是感觉到时间不够用,有些自己认为不是很着急的事情爱往后推,推到最后不紧急的事情变成了紧急的事情,这是我一个很糟糕的弱点,也很难改变;我应该找一个逻辑思维强、做事情坚持原则、细心认真的助理,可以把我每天的事情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并定时的提醒我。
如果把这些互补的合作模式放到团队中,每个人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来弥补别人的弱点,团队中所有的人在工作中发挥的都是自己的优势,那么这将是一个多么优秀的团队,这也正应征了书中的原则:优秀的团队建筑在个体的优秀之上。所以经理的首要职责是,确保每个人被派往最合适的职位;第二个职责就是平衡每个人的优势和弱点。偶尔,一个成员可能不得不离开他的职位去支持另一个,但是这种应急的做法在一个出色的团队中应该是例外,而不是常规。这说明团队精神并不是让团队的成员放下自己的本职工作去帮别人,而是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好,即使是需要去支援别人,也只是偶尔的事情。
”一级未必通往另一级“。”马克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提升优秀员工一定要慎重。经理们一定要清楚优秀员工的才干到底是什么,适合你要提升的职位吗?盲目的提升不仅起不到激励的作用,还有可能使员工产生挫败感,甚至流失掉你的优秀员工。
”业绩等级制“和”宽贷工资制“给我们指出了另一条留住优秀员工的捷径,不用再冒险去提拨优秀员工了!
在音乐界,你的进步不是表现在你从小提琴手升为指挥,而是从最低级的第三把小提琴升为音乐会大师或首席小提琴家。at&t公司为数百家公司提供救助服务台的解决方案;菲力浦石油公司,经理们为员工提供了一条备受尊敬的工程师的职业道路。这就是所谓的业绩等级制。通过这些案例中,结合我公司的实际情况,可以向我们公司的销售人员、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实行级别制,将每个部门的优秀员工和行业内的优秀员工身上的特质抽取出来,做为一级员工的标准,然后再依次列出二级、三级员工的标准,按级别标准把员工分类,最高级别的员工在备受大家尊敬的同时还能挣到丰厚的薪金。在大多数情况下,不管什么工作,如果你对它进行了度量和奖励,人们就会努力创优。
宽待工资制,是为职位制定一个可大幅度浮动的工资计划,使得低职位的顶端与上一级职位的底端重合。这样会减少一些盲目的攀登,让每一个工作成绩突出的职位都受到重视。这种制度的实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想成为经理的优秀员工必须通过低于以往工资的考验,这样更能激发想成为经理的潜力,这种理性的选择可以减少新提升的优秀员工的夭折概率。
从q12问题,到选才干,到如何增加优秀员工的保留率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书中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好多细节中的观点也是与众不同的。这本书打破了一切的常规,改变了传统智慧的观点,还你一个新颖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来释疑这些难以解决彻底的问题!《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告诉你怎么去做的书,而不是给你一堆理论,夸夸其谈却不知道从何入手的”教科书“。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二十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因为自己是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因此这本书带给我的很多智慧,第一时间联想到的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人力资源管理。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二十一
看到《首先,打破一切常规》(下面简称“《书》”)封面的时候,我却嗤之以鼻,我从不相信有所谓的“成功秘诀”,这与说自己会咒语一样荒唐的slogo,所以猜想这是一本典型的成功学读物。
带着叛逆的心我走入“马库斯·白金汉”“与柯特·科夫曼”的着作。在《书》的前面很长的篇幅,都在以各种观点印证《书》中提出来的12个问题对公司的发展有非常大的裨益。让我想到或许这本书是在卖盖洛普公司的调研的“狗皮膏药”,事实上越看下去甚至让我失去耐心。
从第三章开始,我才真正阅读到脱离“卖狗皮膏药”的正题,“选拨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书中运用大量丰富的真是的故事,有正面的有错误的证据逐步把我带到反思的意境中去。我结合自己的公司不断对照、怀疑、猜想一个一个的论点、故事、方法,确实给我带来很多优秀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
一、人并非完美,发挥其优势。
我们真正认识自己吗?我们是高傲的,自卑的,健谈的,稳重的……到底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做什么工作才是最大发挥自己的优势?这等等的思考,都不仅仅对老板、经理,任何一名员工都需要仔细定位。
二、爱岗敬业。
升职调岗,还是爱岗敬业?我们追求事业、金钱、名誉,一个公司如何让一个岗位设计中去满足优秀员工的事业感、名誉及收益?追溯下去,或许能让我们很清晰认识企业文化的真谛。
三、每个人的标尺。
四、残酷的爱。
做公司这么多年,越来越多理解了这个意思。从开除第一个员工的束手无策,彷徨失落,我渐渐明白了残酷的爱。最残酷的其实是我们的放任。
五、忘记这本书的大部分。
别人的是别人的,不是我的。我们有自己的情况、特点、认知度,我想我还自信着我的管理和学习精神,我想我还是会为追求极致和完美不停歇。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读后感篇二十二
打破一切常规,看到书名我觉得是叫我们做任何事不能局限于形式,突破传统思维,敢于创新。
本书中教会我们如何利用自己的长处,发挥自己的长处;经理人如何找到职员的才干,善加利用每个人的才干。于是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做一名明星员工。本书作者认为人是无法改变的,能够发挥现有的优势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但人往往最难了解的就是自己,如何界定自己具有那种才干,如何区别自己的才干和技能?作者认为才干是先天的,先天的才干在不一样的环境,然后不一样的时代背景,才干所表现的结果会一样吗?我认为具有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发奋也是枉然;而不具备先天才干的人在后天培养时只要他肯付出足够的发奋也会变成优秀的行业精英。
才干大致分为三种:奋斗才干,思维才干,交往才干。奋斗需要动力,思维是一种习惯,交往取决于态度。作者认为动力,习惯,态度都是才干,是改变不了的。但我认为良好的习惯能够养成,态度也能够被改变。
每个人都有特殊的才干,现实中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每个特殊的才干都能发挥出来,很多时候都是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因此很多人别无选取,能够发挥个人的技能和知识就很不错了。是否能让自己的才干被发现加以利用已经不重要了。只能是改变习惯,改变态度来适应社会。
我们只能做到有限的发挥个人特长,发奋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环境,以到达适者生存。在思维上放飞自己的思想,挣脱束缚,发奋创新。行动上仍是按传统的模式工作和生活。不好抵制新的观点,选拔人才、界定结果、发挥优势和因才适用,现阶段不能完全利用,这是一个未来企业合理利用人才的理想模式,需要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支持。能够利用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亦是新的组织模式的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别人观点是别人的,不是我们的,我们有自己的国情,企业文化及认知度,不管红尘俗世的生活如何变迁,不管个人选取的方式如何,我们像往常一样寻求完善自己而进步,在进步中迷茫,在迷茫中逐步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