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热门16篇)
拓宽知识面,通过学习不同学科培养综合能力。怎样提高写作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我们需要努力的目标之一。我们整理了一些总结的好例子,希望能给您总结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一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全文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复杂,在教学时难以把握。对于语文学习又应该有语文的味道在其中,如何复述课文,如何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是本课的'重点。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如何统一,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认为很难。
让学生以一位导游的身份介绍丝绸之路、交流资料等,以此来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人人参与,让学生在有效的参与中自主阅读,不断探究;在感兴趣的具体语言实践活动中,感受课文意境、积累课文语言,积累和文章有关的诗句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7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选用诗句的投影;推荐阅读的文章《茶马古道》等。
2、学生搜集和丝绸之路的相关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第一课时
话说丝绸之路
引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生质疑。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评价、筛选有用信息;教师补充信息:海上丝绸之路)
走近丝绸之路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交流所获。
2、检查自学情况:生字词语的朗读和书写;重点段落的朗读。
第二课时
走进丝绸之路
古诗引入,积累语言。
学生读背描写西域的诗句:“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感悟内容,解决问题。
问题一:这是一条怎样的路?
问题二:张骞在开辟丝绸之路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哪儿能体会到?
情感升华,体会艰辛。
1、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2、做小导游,复述课文。(小组内互相练习说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会认的16个生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设计意图:注意问题的生成性应该是我们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能力和创新能力。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说说你知道的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一起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
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
(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3、按自己的理解给自己分段,理清课文的层次。
(设计意图:理清课文层次,为下一步有层次地学好课文打好基础)。
三、感悟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只起适当的点拨作用,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理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设计意图:抓住四个重点理解张骞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思路清晰,内容全面。)。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教师小结: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它就像一座小桥,把前后的自然段连接了起来,所以我们说过渡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情感升华。
教师出示资料《张骞与丝绸之路》。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张骞是位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完成联络大月氏打击匈奴的使命,但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地理、物产、军事的情况,了解了匈奴的许多内情让汉武帝知道和中亚、西亚各国如何打交道。正因为如此,在后来的战事中张骞才能以他对匈奴的广博知识节节获胜……)。
五、复述课文。
激情启发: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象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因为甘肃的武威、酒泉、张掖、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现在就让我们来当一名小导游,给到甘肃旅游的海内外游客介绍这令我们骄傲的丝绸之路。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动愉快的气氛中复习课文内容,为我们的丝绸之路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爱国教育。
1、小组内互相练习说。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时提醒学生要抓住关键词句来复述课文。
分层作业:
1、每个同学从一个方面整理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作为学习小卡片。
2、把关于丝绸之路的有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课后反思:
本课课文层次清楚,语言浅显,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不应该主导过多,本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三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辛万苦,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要求会写7个生字、会认的10个字。
3.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4.运用“金钥匙”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5.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法。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1.板书课题并提问:读了课题你有哪些疑问?
(什么是丝绸之路?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2.交流有关丝绸之路资料。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一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检查学生读文情况。指名逐自然段朗读:要求字音准确、声音洪亮。(其余学生认真倾听,听后根据要求评议。)。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随机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4)齐读这两个自然段,再次体会我国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习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四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只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1.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活的思想体验。
2.及时、多层次、多角度的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激发学生的对西部历史的兴趣。
1.引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着无数的骆驼和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和文明,它是东西文化的通道。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一起走进--丝绸之路。
2.齐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读准生字。
2.检查预习情况。
3.齐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4.听了这话后。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组合作讨论。
6.鼓励各小组陈诉自己的观点。
1.感受"友谊之路"。
(2)交流、生发;
(3)小结。
一条路,大同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有感情朗读中国使者的话--到这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
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啊?再次有感情的朗读。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五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以历史记载过的一个小故事引入,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丝绸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随后通过详细叙述张骞通西域的故事,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开辟的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它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文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它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这两部分内容衔接起来。
1.认识“矗凹”等七个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说出这条路被称为“丝绸之路”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采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学会收集、整理、加工信息,能从网上查阅关于丝绸之路的其他知识,能用简洁的话介绍,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价值。
教师准备:搜集丝绸之路地图、资料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5.同学们在课前收集资料的时候,已经了解到张骞在开发丝绸之路是历尽了千辛万苦,但可以说他创造的是一条伟大的路,那么,此时的,面对这伟大的创举,最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并说出来。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感读课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的生命在于创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例如:上《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入时候,可以先做个这样的小调查:“同学们,你们最爱吃的水果是?”对这样的问题比较容易,学生会争先恐后的回答,然后问:你们知道它们从哪里传入的吗?从而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开始上课提起了胃口,整堂课的气氛会比较好。
教师注重思考,强调学习兴趣、方法,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教学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不断创新。教学是艺术,艺术不能复制,世界上既然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就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贵在方法多样灵活。有了兴趣,自然让人兴奋,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们要探索课改新路子,寓课堂以生机。课堂的生命在于创新,让课堂焕发活力。
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为了千百学生,实现千变万化。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七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总结: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八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一、快乐读书—精彩展示。
演讲《可爱的西部》。
二、激趣导入—揭示目标。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五、积累—拓展延伸。
六、回顾知识—总结提高。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2个生字,学写8个字,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
3.通过读文知道张骞是怎样开辟丝绸之路的。
教学重点难点:
1.自主识字写字。
教学准备:
师:查找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资料、中国地图。
生:搜集阅读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拼读。
2.教师范读课文。生字词正音。
二、自主识字。
1.选择喜欢的识字方法自主识记生字。读准音,记清形,组组词。开火车游戏。
2.汇报交流:交流记忆方法,集体解决难字。
(1)检查字音。
(2)疏通难字。
(3)扩词比赛。
3.巩固识字。字词游戏,生字回文。
三、指导书写。
1.认一认。认读会写字8个。
2.记一记。自主观察汉字,记忆字形。
3.说一说。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看一看。观察教师范写难字。评议。
5.写一写。独立练习书写。共同评议。
四、分层作业。
1.认读生字和词语,把生字漂漂亮亮地写一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充实,我的词语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语。
二、导入。
1.交流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话题。畅所欲言。
2.板书课题。读题。质疑。
三、感悟课文内容。
1.感知课文主要内容。选择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细读感悟课文。出示自读提纲,自读交流。
3.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条件艰苦的句子读一读。
4.结合找出的句段进行朗读训练。想一想:张骞是怎样克服困难开辟丝绸之路的。
6.出示与西域地理环境有关的图片或推荐影片。欣赏感受。
四、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的知识讲一讲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故事,以巩固理解课文。
从都城出发。
渡过黄河。
进入沙漠。
不幸被俘。
忍受屈辱。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涉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一下相关知识,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自读勾画批注的能力,充分地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使之感受到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3、情感目标:感受他的坚韧、英勇、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学习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怎样的精力。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险阻,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课件,视频,课前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故事、常识性知识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二次备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1﹚什么是丝绸之路?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两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丝绸之路是_______的路。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你,教学时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在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交流。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一
1、让学生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难历程。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套。
一、出示课件,情境导入。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出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汇报交流,感悟语言。
相机出示以下句子:
1、“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千米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读。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
(2)指名读,生评价。
(3)齐读。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学生想象、读。)。
(一)想象张骞回到长安的样子。
(二)观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持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学生交流。)。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谈。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二
课标: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通过探索丝绸之路,让学生明白它不仅对于中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课文由四个方面组成,即:“重现:丝路何其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丝绸之路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片和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再认或再现有关丝绸之路的史实,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丝绸之路的概况,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教学难点:理解丝路在中外文化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从丝路的兴衰演变中感受历史的变迁,增强忧患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引出主题。
出示古罗马废墟中出土的汉代绢的图片,设问:汉代的绢为什么出现在罗马的废墟中?
讲授新课:
一、丝路何其遥远。
一、丝路何其遥远。
1.对照张骞出使西域地图,填一填:
张骞出使西域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汉代丝绸之路的起点:___________,终点_______;你发现a、()为丝路的开通做出了重要贡献。b、丝路最早开辟于()朝。
3.对照世界地形图,你发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了哪些地形区?
4.对照亚洲分区图,你发现丝绸之路经过的境外国家有:
二、丝路何以畅通。
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西汉时期对西域在军事、外交、行政管理方面采取过哪些重大举措?
1.外交上:派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交往频繁。
2.军事上:对匈奴采取攻势,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行政上:公元前121年,在河套、河西走廊地区,设置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
【论从史出】。
史料一:“(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的通中亚的大道,秦始皇的长城纯粹是一种防御的性质„„但是汉武帝的长城用意乃是作为大规模的前进政策的工具。”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
1、汉朝长城与秦朝长城功能有何不同?
史料二:“自敦煌西至盐泽(罗布泊),往往起亭(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屯田兵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根据材料说说西汉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丝绸之路?
史料三:据《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84)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朝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这则史料说明丝路得以通畅还有什么原因?
三、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意义。
1.出示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2.出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的邮票、《驿使图》纪念邮票。
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反映了当时邮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
四、汉代丝路古镇。
【巩固练习】。
请指出以下某同学读书笔记的四处错误并改正。
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西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课堂小结】丝绸之路自汉代开通以来就成为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桥梁,它把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希腊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联在一起,成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板书:
重现:丝路何其遥远经过的路线。
确认:《驿使图》作为中国邮政标志的依据。
寻访:汉代丝路古镇龟兹。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三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向西经过漫长的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罗马各地。这7000多公里又是什么样子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师
总结。
: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历尽千难万险。
三、
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你从哪里感受到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呢?请同学们自己从书中找到答案。(打出自学提示:1.生读自学提示。2.默读、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漏补缺。
五、班内汇报,文字训练。
(一)条件艰苦。
1.“那时候,交通不便,没有公路,没有铁路,没有汽车和飞机。罗马位于中国西边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间隔着茫无边际的沙漠、冰雪覆盖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沿途还有强盗和野兽的袭击”。
(1)生读、谈。
(2)对比:
(3)春风都吹不到的荒漠寂野,怎么不让人心惊胆战?再自己读一读。
(4)师生配合读。
2.“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
“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1)想象一下当时恶劣的环境,自己读读,体会让你感触深的词语,把它们写在你的积累本上。
(2)自由读,谈,点红“煎熬”,观察煎熬的字形,说说你的理解。
“人迹罕至”、“白雪皑皑”……。
(3)齐读。
(二)时间长。
生:“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方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第一年过去了。”
生回答,自由读。
(三)人为阻挠。
“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师:很多人再也不能魂归故里了。(生再读。)。
“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
师:他在匈奴人那里受到诱惑,也受尽了屈辱。(生想象、读。)。
六、再次默读,感受人物。
(一)回到长安。
师:张骞克服了千难万险,历尽了种种磨难。把我们心中无尽的感慨表达出来吧!”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在这里加上什么词,更能表达你的心情?
“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二)看录像《汉武大帝》中的片段。
(三)再次默读。
师:是什么支撑着他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度过了这艰难的十三年?是什么使他手中的汉节不离不弃?不着急回答,让我们再静静地看一看张骞通西域的过程。
师:13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相貌,摧残一个人的身心……但张骞始终如一的是什么?(生谈。)。
仅仅是勇气、毅力、责任感就可以打通这条丝绸之路吗?
“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智慧。
师:莽莽草原,滚滚黄沙,他含辛茹苦十三载。张骞也赢得了世人对他的赞誉(课件)。
七、了解意义,心生自豪。
万里绝域、黄沙背后富饶的丝绸之路就此打开。打通了这条路,到底意义何在,它的价值是什么?从原文中找到,自己读一读。
1.自由读。
2.指名读。
3.看图说(课件)。
4.看短片。
5.齐读。
八、总结全文,回到整体。
九、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非常著名的道路,里面也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比如唐蕃古道就是和文成公主有关的。我们学习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课下同学们可以多了解一下。
请同学们在积累本上记下一个,课后去查找资料进行了解。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四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对西域的管理、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使学生初步掌握我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过程。
观察图片、阅读分析史料、观看视频,提高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师生共同对历史问题进行探究和讨论,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学习张骞不畏险阻、勇于探索开拓的进取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对沟通中外文明的重大意义,认识新疆、南海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
本课内容分为三块: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三块内容之间因果相连,反映了汉朝时期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秦汉时期是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友好交往的局面。秦汉时期也是中外交流的重要时期,汉朝对外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打破了东西方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文化交流。
本课涉及中国的边疆问题。历史证明,新疆和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丝绸之路如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初一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和展示自我的需要,对感性事物易于接受和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分析历史素材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但初一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本课内容一知半解。因此,本节课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创设历史情境,开展丰富的学生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能力,形成基本认识。
(3)卜宪群主编:《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
观察图片,形成宏观的时空观念,并思考问题。
1、西域的具体情况。
(1)出示张岂之的一段话,提出问题: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的是哪一事件呢?
(2)指导学生对“骞”进行注音。
(3)简要介绍张骞,出示《史记》中的相关记载。
(5)结合地图,介绍西域狭义和广义上的概念。
(6)出示《汉书》的材料,提出问题:当时生活在西域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7)引导学生回忆秦朝对匈奴的政策。
(8)简单介绍汉初对匈奴的政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课本上进行标注。
阅读材料。
阅读课本,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阅读地图,在地图上找到西域的地理位置。
阅读材料,并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回忆所学,回答问题。
2、张骞两次通西域。
(1)出示《史记》的.材料,提出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派人出使大月氏?
(2)设计学生角色扮演活动。
(3)设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相应的答案卡片,随机发放卡片让学生填写表格。
(4)结合表格内容,提出问题: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哪一次更加艰险呢?
(6)对学生回答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出示《史记》《后汉书》的材料,过渡到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讲述《史记》中的内容,并回答问题。
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张骞和汉武帝临别前的对话。
自主学习课本完成《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概况表》,上黑板把答案卡片贴在黑板上。
结合表格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提出问题:丝绸从汉朝到达古罗马沿途要经过哪些地方呢?
(2)出示地图,介绍丝绸之路对于连接世界文明的意义。
(3)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4)对学生探究活动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提出问题:这条路为什么叫丝绸之路呢?
(5)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并跟随老师在课本线路图上进行勾画。
学生分组,完成老师给出的任务,并进行小组展示。
思考并回答问题。
(1)追问问题:汉朝钱币是如何到达马来半岛的呢?
(2)出示地图,介绍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
阅读课本,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在课本进行圈划。
自主阅读课本内容。观察图片和阅读材料,了解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本子目进行小结概括,提出问题:这条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结合课本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并在课本进行勾画。
1、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
(1)出示驿站、烽燧遗址以及《史记》《汉书》的材料,指出天山南北的西域全部归属汉朝。
(2)出示《西汉形势》图,提出问题:西汉政府会如何管理这一地区呢?
(3)提出问题:西域都护府的最高长官是谁呢?
(4)设计自主学习和关于“西域都护”的知识抢答游戏。
(5)进行总结,并突出强调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观察地图,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观察地图,回答问题。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并进行抢答游戏,在课本上进行勾画。
2、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2)播放视频《班超经营西域》,指导学生找到视频中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4)简单介绍甘英和班超在西域的历史。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观看视频,并找到与班超有关的两个成语故事。
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3)对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出示“一带一路”图片,联系古今。
结合所学,概括丝绸之路。
结合所学思考,并回答问题。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五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用一个短小的故事引出了丝绸之路的来历,重点讲述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了千难万险,献出毕生的精力打通了古代中国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之后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巨大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纽带。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篇幅不短,内容充实,课文讲述的内容年代久远,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学生已经有四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因此,教学上通过读悟结合,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通过文本的内涵和情境的创设,让学生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准备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化难为易,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课文,充分地感受到开辟了丝绸之路的艰难过程,从而使这堂课更加充实。
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
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
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
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
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
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
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
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开辟了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
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千难万险的?请你从书中找找答案吧。
自学提示: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描写张骞遇到的艰难险阻的词句,
并做出简单的批注。
四、同桌交流查缺补漏。
3.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二课丝绸之路的交流故事。
公元前115年,一个天高气爽的早晨。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篇十六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激发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课时。
1.师:有一条路,它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出示地图教师根据地图讲述。
师: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驼队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西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它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通道。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今天,让我们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一起认识丝绸之路。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指名轮流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解答上课开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师: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这条丝绸之路。这条路在历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它在沟通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价值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依据。
幻灯出示探究问题。
问题:丝绸之路在东西放物质文化交流方面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1.认真读课文,探究问题。
2.交流体会。
句1:“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因为有了这条路,从此,两过人民友好往来,互赠礼品,进行经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
3.默读课后“资料袋”。同学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师:老师也有一个小小的资料和大家交流。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着中国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因此古罗马出现了中国丝绸的热效应。从此以后,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内就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店铺。而当时中国的丝绸,全部都是经过丝绸之路进入罗马城内的,而这条路的开辟者就是张骞。
4.齐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古代的丝绸贸易,骆驼与商旅的情形,我们没有机会再看到。而现在矗立在西安市玉祥门外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给我们讲述着丝绸之路上那古老而美丽的故事。这是古老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史,而今我国西部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可以去做个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