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说课稿(精选16篇)
总结记录了我们经历的点滴,让我们从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智慧和教训。总结过程中要注重团队合作,不断沟通与交流。这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展示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
品德说课稿篇一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上午好!
我研究的课题是《思想品德课中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的探究》,以下结合《理想伴我成长》这一课例谈谈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渗透。
首先,本课依据课题论点及其实用性:本课作为是苏人版《思想品德》九年级课程的最后一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特定的意义。因此在课堂上调动学困生学习内驱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显得格外重要。崇高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前进的不懈动力。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本课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理想,了解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体会理想的实现必须经过艰苦奋斗的道理,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
然而,在课堂上,特别是我们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即学困生)对思品课堂参与度不高,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学生的印象,思品就是划一划,背一背就可以了,忽略了思品课程的育人的功能。
现代教学论指出: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乐学,要坚持全面发展,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改变教学单纯传授知识、技能和片面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的理性过程与情感、意志、兴趣、动机等情感活动的非理性过程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知识、技能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联系,从而在思品课堂中培养学生学习内驱力。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主观能动的有一定层阶性的过程。因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内驱力是非常关键的。让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乐学成为了关键所在。
基于上述的因素,研究者在课堂上着重研究如何激发学困生的内驱力,课堂中做到三乐,即乐讲、乐学、乐练,讲学练相结合,增加课堂趣味性,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快乐轻松地完成课堂教与学任务。
接下来就课题的研究成果如何在本课中的应用以及教学环节设计及科研成果的体现向各位专家老师汇报:
本课围绕温故知新、火眼金睛、刨根问底、活学活用四个环节展开教学,层层推进,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学习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人生远大理想。
温故知新环节,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采用小组竞赛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小组之间互相提问、点评,增加课堂趣味性。
火眼金睛环节,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出三个问题:
1.什么是理想?按理想的内容分为哪几类?其中最根本的理想是什么?
2.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3.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什么?
问题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可以找出,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从而渗透先学后教的理念,做到乐学。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这个环节能够让全体同学都参与进去,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的答案。课堂中问题简单化,降低对“学困生”的要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内驱力。课堂上让小组成员之间互教互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及学习目标。
品德说课稿篇二
《学会与老师沟通》是初一思想品德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是根据学生进入中学后,生活接触面的逐渐拓宽,会越来越多地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而设置的。本课是在同学们学完第一课《亲子之间》,了解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纠葛,学会了协调这类矛盾的方法之后,转入处理师生交往中的各种隔膜。同时,为下一课时掌握与朋友友好相处的“金钥匙”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学会处理中学里新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和谐产生的负面影响,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课是七年级上册教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实意义十分重大。
本课的特点之一:活动“说一说”,是学生对他的一位老师一天工作情况的记录。可以设计成学生课前准备活动,既可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也是完成课堂教学情感目标的一个有效的方式。
特点之二:采用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感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体会老师的辛劳,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在这个人生的“第二起跑线”,能够协调好与各位老师之间的关系,对于较快适应中学生活意义十分重大。重点确定为让学生主动沟通,积极协商,配合老师的工作,并领会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难点是让学生克服紧张、拘谨的心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正确应用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方法,真正达到师生的和谐。
1、知识与技能:了解教师工作的的特点,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对适应初中学习的重要性,主动与老师沟通,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与老师沟通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感受到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克服闭锁心理、自我意识的不良影响,积极、主动、与老师交往。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老师的辛劳,学会关心老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尽量消除师生间的隔膜,体会和谐的师生关系带来的快乐,使生活充满乐趣,学习更自信更轻松。培养学生关心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情感。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本人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课堂以活动为依托,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1、学情分析:中学阶段,处于青春期的学生,随着智力的发展和自我意识的增强,师生关系开始发生一些变化。在思想意识方面,他们开始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尊重,他们要求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有教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行为方面,他们甚至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和反抗行为,发生师生矛盾冲突,但又不知道如何较好地处理师生之间的矛盾。
在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对于人际交往的具体方法比较难理解,同时独生子女交往面较窄,人际交往经验较缺乏,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较差,因此,应注意采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帮助理解、掌握。
论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时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由学生表演情景剧导入,该短剧轻松活泼,适合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营造气氛,同时此剧来源于日常学习生活中,反映了师生之间的隔阂,点明主题。
(1)根据目标期望理论,对课本活动“说一说”进行创新,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了解自己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在课堂上要开展“你说我说”活动,谈谈对老师一天工作的全新认识,是否和平时的想象一致。
这样设计的目的: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差异、地位的不同、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的分歧等等,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产生一些隔阂。师生矛盾产生的现实原因还有学生对教师的工作缺乏感性的认识。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从熟悉教师的工作特点开始,体会教师日常工作的辛劳,让学生了解老师,从而能主动去关心老师,为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形成和谐关系打下一个情感基础。
(2)创设情境一:在测试时,我没有把英语课本放在课桌里被英语老师发现,受到了英语老师的批评,对此我毫无怨言,这次批评提醒我以后做事时要周到。但班主任在批评我时,有一句话却深深地刺痛了我——“别人为什么都把课本放在桌洞里,你这样做了,这就说明内心深处仍有作弊的念头”。
试一试:针对上述情境,如果你是那位学生或老师,你应该怎样做?
这样设计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场合,采取一些适当的方式,通过适当的语言,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老师。让学生了解到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相待。学生要主动与老师交流、沟通,老师也应该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彼此加深了解,互通有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让同学感到亲切,自然,在相互的讨论中掌握了处理师生矛盾的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以上所列举的事例中通过自身的感悟,认识到尊敬老师,最重要的的尊重老师的劳动;尊敬老师,要听从老师的教诲;尊敬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避免了教师的空洞说教,挖掘了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的放矢地进行了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尊重老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利于促进学生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达到学以致用,突破难点。
想一想:当遇到下列情况时,你会怎么办?
与老师意见不一致时;老师因不明真相错怪你时;
当老师当众粗暴地批评你时;当老师严格要求你时
通过对这些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可以检验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时也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引导同学朗读教材59页《女老师的祈祷》,读读议议。
请你也试着当一天的班主任,并让同学对你进行评价,最后,总结当过一天班主任之后的体会,以便更好地了解老师的苦与乐。
让学生当一天的班主任是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本堂课的教学实效,同时,继续发现问题,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总之,对本课时的设计,我始终贯彻新课程“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目标期望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再创造。尝试实施开放式教学,采用调查采访法,小组讨论法,以活动为依托,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的培养,让他们懂得分享,体验课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以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努力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品德说课稿篇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为家人添欢乐》。本课通过体察家人、为父母做事等活动,让学生学着回报家人的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本课目标分为以下两个:
1、知道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分担家务。
2、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一年级的学生还不能体会到父母及家人的爱更不知道怎样去回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体会到父母的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并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难点是: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
针对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小组合作等活动方式。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孩子们将准备杯子等表演用品。我将准备调查表、向日葵评比表、以及多媒体。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应是学生的支持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
(三)家人因我而欢乐。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
(五)美丽的向日葵。
下面我依次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五个环节具体设计及理念。
(一)以新朋友“开心果”导入,引起兴趣。我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开心果”,由于孩子们都喜欢朋友,这样的导入充分调动了一年级学生的积极性。我紧接着又出示: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开心果’,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叫‘开心果’吗?因为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特别疼我爱我,我非常开心,整天乐哈哈的,我觉得快乐真好。所以,我也总是让我的家人、朋友都快乐,把欢乐也带给他们,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爱你们吗?你们快乐吗?开心吗?这个让学生把“开心果”与家人联系起来,初步了解了“开心果”的含义。
(二)学生与家长互动,让学生更了解家长。这个环节我设计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回答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请说出孩子的生日。
(2)请说出爸爸、妈妈的生日。
(3)请说出孩子最喜欢吃的水果。
(4)请说出爸爸、妈妈最喜欢吃的水果。
(5)请说出孩子最喜欢的玩具。
(6)请说出爸爸、妈妈什么时候最快乐。
这样拉近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加深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了解.紧接着第六个问题我会说:我们的爸爸妈妈,因为有了听话、可爱的你们才感到非常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引出下一环节。
(四)我为家人添欢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我在第四个环节中为学生准备了一个小朋友在家的录像并让学生根据这个录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问题:(1)爷爷闷了(2)奶奶病了(3)爸爸下班(4)妈妈洗衣服对这四个题目讨论后学生可以选一组进行表演。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感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时,明白了自己可以带给家人快乐或烦恼,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我应用什么方式使我的家人快乐,报答家人对自己的爱呢?录像中琪琪小朋友的做法,给同学们树立了正面的榜样。学生]进一步懂得如何给家人带来欢乐,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五)美丽的向日葵这一环节我设计让学生回忆为家人做的事完成美丽的向日葵.激发了学生主动为家人做事的情感。最后开心果小结:我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也是能给家人带来欢乐的‘开心果’,我愿意和你们交朋友。我送给你们一颗爱心,希望你们能把爱心送给你周围的每一个人,让我们一起生活在快乐中。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图文并茂的板书。它暗示着愿爱家、爱人之花开在每个学生心中。
最后说一下我的设计理念。我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力求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参与合作中体验家人的爱,懂得去回报家人,使学生初步树立了家庭责任感。
品德说课稿篇四
不同的人,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品质,就会有不同的人生之路,实现人生价值的方式和途径也不同。
教师:就像大家从出生到现在,每个人走过的道路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1:一样,从学前班到小学然后到初中。
教师:那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今后不同寻常的成长道路呢?
学生1:没有想过。
学生2:想过,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发展的道路不可能一样的,今后从事的职业也会有区别的。所以我要刻苦学习考取理想的高中,还要考理想的大学等。
…………。
教师:请根据你自己前面所分析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等等为自己设计人生道路。
学生:(反思自己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特长、成长环境,设计自己的未来。也可以让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的爱好、特长,但要视其具体情况而定。)。
教师:最后,送上老师真诚的祝福“祝愿所有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开拓美好的未来,实现美好的理想。成为社会的栋梁,成为国家的有力建设者。”
品德说课稿篇五
1、本课设计主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
进入初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会不断提出一些与自身相关的、非常基本的问题:我是谁?我的能力、价值、责任如何?我怎样适应社会?因而,认识自我是他们极感兴趣又需要恰当引导的问题。本课从正确认识自己谈起,以对自己提出恰当期待、完善自己为最终的落脚点。
初中学生虽然十分注重自我形象,但往往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素质的培养,故而帮助学生认清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也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同时,引导学生从内在和外在两个维度来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将更利于学生分清主次,重视内在美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形成更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潜能”这一话题往往令人感到遥远、神秘,而事实上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巨大的潜能,认识、发掘自己的潜能将令学生走向成功。同时,也会让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新的阶段、新的起点,每个人都应对自己产生新的期待,确立相应的新目标,而这一目标应是在对自己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及社会实际,由自己确立并把握的,因此,通过本课引导学生能有一个新阶段新生活的目标,同时为将来树立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奠定基础。
2、课标的具体要求。
设计本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认识自我”部分:“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3、教学目标。
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主渠道功能,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1.学会构建知识体系,能根据老师要求建成本课的知识框架。
2.掌握学案中各题型的基本解题思路。
1、熟悉掌握第5课共三框题的知识点。
2、整体把握本课知识结构。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教师点拨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与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掌握本课知识点。
(设置重、难点的依据:初一学生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有限,尤其是系统把握知识的能力,规范答题的能力有待培养与提高,希望通过教学,能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根据教材的编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例题导引法。引导学生依据“导学案”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感悟形成理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清晰的认识自我整体形象,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未来。
(情境诱思导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三、探究过程:
(一)任务引领、明确要求:
组织学生自读本课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组织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学【我复习我会学】。
(2)教师巡视(学生进行紧张的自学,教师行间巡视,并注意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或做适当点拨,获取学生自学信息。)。
(3)小组交流、取长补短(达到“兵教兵”、“兵强兵”效果)。
(三)你说我说、展示提升。
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或学生)举手说出自己的疑惑,让会的帮助不会的;当出现多数不会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让学生从中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从而树立起信心,找到自信。
(四)、梳理体系、例题引导。
老师指导梳理知识点方法,一般知识内容都是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思路展开的,依据思路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再通过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补充完善知识网络,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为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打下基础。
在例题引导方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选取了适当的试题,借助试题检测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题型答题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分析答题思路,归纳同类试题答题方法。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因为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什么,更要引导学生怎样学。方法的引导和归纳甚至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五)达标测评、巩固知识。
针对复习重点、难点,创设情境设计选择、辨析、材料分析等题型进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时巩固答题方法、答题技巧,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和答题能力。
(六)课堂小结、反思提升。
(学生回顾知识体系和训练题型,总结收获。)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反思,提高知识与能力水平。
课下请同学们制定一份详细的初中生活规划。
(略)。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教师,本人经验能力有限,本课的设计还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也希望老师们能给我更多的指点和帮助。谢谢!
品德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我们生活的变迁》。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变迁》是北师大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第一个框题。这一框题是九年级的开头课,所以学好这个框题为学好以后的知识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而且它在整个教材中也起到了最基础的作用。因此,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单元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学教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转变以学科知识为主的学教观念,突出显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我把这个目标放在第一位,然后是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学教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生活变化的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态度。强化学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学生将个人生活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知识与能力:
通过物质生活水平、文化生活、生活方式三方面认识我们生活的变迁;在学教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培养观察、发现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问题、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首先阅读本节课的内容,然后通过四个活动和分小组讨论,在活动和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知识要点。
(三)学教的重、难点。
本着九年级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学教重点和难点。
学教重点: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重点的依据: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我们切实感受到: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殷实富足。从市场的繁荣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都显示了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只有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之后,才能去追求文化生活。
学教难点: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难点的依据:文化生活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学教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而在学教之始,必须关注学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接下来我将进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基本上是14、15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较活跃,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习过程有积极主动参与的欲望;对生活的变化已有了一些零碎、感性的认知,这为本课学习打下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是学生对生活的变迁缺少理性、全面、系统的认识。所以,在学教中要注意方法上的循序渐进和学教方案的可操作性。
学教过程是一个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双边互动的过程。在学教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学法的引导,又要重视教师教法的运用。因此,我从学法和教法这两个方面来谈学教方法。我先来谈学法:
(一)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学教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活动探究法、讨论探究法、事例举证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教法。
我们都知道思想品德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学教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九年级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学教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学教和自己的行动结合起来,充分引导学生全面的.看待发生在身边的现象,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学生的心理状况。
根据学情分析、学法分析及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法:
1、直观演示法: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四个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分组讨论法。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学教过程:
在这节课的学教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第一个环节:抛砖引玉,导入新课(2—3分钟)。
活动一:小小调查。
1、爷爷们有哪些学习工具?
2、我们现在有哪些学习工具?
设计意图:
一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出新知识。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三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工具方面我们与爷爷辈的变化。
(过渡)让学生们欣赏完四大件图片后感受到四大件的变化。
2、第二个环节:积极探究、掌握新知、讲授新课:(35分钟)。
活动二:请你欣赏。
让学生欣赏两段视频----《60年记忆之穿在身上的历史》和《建国60年:饮食变化彰显生活步步高》。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从而得出本课的第一个结论即第一变。
第一变(结论一):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过渡)让学生欣赏下五六十年代的电影院与现代电影院图片。
活动三:快乐大家谈。
问题:为什么乡镇电影院会退出历史舞台呢?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知道以前人们的文化生活非常少,看电影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文化生活,有的甚至连这一唯一的文化生活都可能没有。而今天人们有了电视、电脑、vcd、dvd、家庭影院等等产品都可以满足人们看电影的需求。从而回答上面的问题以及得出这节课的第二个结论即第二变。
第二变(结论二):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过渡)欣赏图片:瑜伽、旅游、健身。
设计意图:
该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观察这六个图片,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本课的第三个结论即第三变。
第三变(结论三):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活动四:我的地盘我作主。
问题:请你设想未来22世纪我们的生活憧憬。
(衣服、汽车、学校、房子、、、、、)。
设计意图:
一是让学生畅想一下未来的生活,从而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二是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兴趣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第一变: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变:我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第三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3分钟)。
通过我们探究、学习已经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高楼鳞次比,乡村田园风景如画,高速公路车辆如织,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繁荣,我们时时处处感受到节节升腾的时代气息。
(3—4分钟)。
师生共唱《越来越好》。
备完这节课后,我的整体感觉还行。但是在一些方面还须改进。如活动三:快乐大家谈为什么乡镇电影院会退出历史舞台呢?这个问题还没有讲透讲深还须完善。
最后祝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谢谢大家!
品德说课稿篇七
我是x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板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5个方面谈谈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
首先、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是鲁教版《思想品德》三年制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个框题。这一框题它从两个层次上描述了我们是龙的传人。这一框题既是对上一课《我爱你,中国》知识的延伸,又为下面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本框在教材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
(3)情感目标: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立志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品德提高)。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将本科的重难点确定为:
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我与祖国共命运依据是:因为继承民族精神,自觉维护祖国统一,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价值追求,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落脚点,所以我把他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是:我与祖共命运既是本课学习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依据是:对于初二的学生对于祖国的历史现实和历史使命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对于中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所以我将他确定为本节课教学难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学法上谈谈。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课时,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1、问题教学法,根据“思维总是始于疑问的思维规律”的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2、直观教学法,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张向榜样模仿学习,榜样的.理论是无穷的”的要求,我利用多媒体,把教材文字变成可视的信息流。
目的:增强学生接受知识点过程中的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
3、情景教学法,根据“情感教育理论”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借助故事材料、实践活动和欣赏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情景。目的:以情感人,以情入理。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等。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会学习,因此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框教学内容以及初一学生的实际,本课时的学法指导是:
1、指导学生结合学案研读教材。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指导学生用换位、理论联系实际等方法分析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启发学生广开思路,捕捉身边的事例。
目的:让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去认识问题,并能够学以致用。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助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新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激发热情多媒体播放歌曲《龙的传人》进而提出问题:即使身着洋装,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火热的那颗中国心引出课题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二)、讲授新课:这一部分五步进行:
第一步、研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生成本课题的目标及重难点。
措施:
1、让学生带着学案研读教材,提出疑难,提高课堂效率,
3、教师深入学生收集信息,发现问题、解疑解惑,指导学生。
目的:是理清本节课的知识点,为学生顺利的完成本节课的任务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三)、合作探究,展示成果。
措施:
1、学友提出自学研读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与学师共同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讨论、研讨,此间学生可以向同学、老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解答。
2、有学友再进行全班性汇报,学师补充。
目的:让每个学生真正达到因互动而发展,因自主而精彩的目的。
3、教师穿插其中,解疑解惑,指导学生。
目的:一方面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提示或启发;另一方面,通过巡回辅导,发现共性问题或症结,为下一步探究、精讲奠定基础。
(四)、探究和精讲的重难点内容。
1、突出重点:“与祖国共命运”是本课的重点。(板书)。
针对这一重点内容。
措施: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以及,为什么要弘扬这种民族精神。让学生自主探究,师友间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从而得出与祖国共命运。
目的:这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又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法和学法。
2、突破难点:“与祖国共命运”是本框的难点。(板书)。
措施:
针对这一难点,首先我采用通过课本上北京中学生参加“世界儿童为和平为未来”见面活动,要求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爱国事迹,思考为什么这位中学生会被称赞为“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表”?作为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一名合格的公民。引导学生讨论:作为中学生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得出我们应与祖国共命运这个结论。
其次我再让学生设计一句或一段话,抒发热爱祖国或期盼祖国统。
一、亲人团聚的情感。写完之后学生彼此交流,老师加以引导,通过这个活动加深师生的彼此了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目的:采用这种方法,通过紧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让他们懂得只有与祖国共命运才能实现国富民强的道理。进而将所学知识落实为实际行动,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作用。
(五)、及时巩固。
目的:让学生在最佳的时间内出现最好的记忆效果,让学生把知识抓牢。
(六)、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措施:
1、学生做互动练习题,并限定时间。
目的:明确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有时间限制,学生就会有紧张感,行动起来会迅速一些。
2、学师进行检查,教师抽查等,并及时公布反馈的结果,对学友、学师进行评比。
目的:全员反馈,全员参与,“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激发学生的学生展示的积极性、主动性。
3、展示,先是学生自我研究然后由师友共同探究完成,有学友回答,学师补充。
目的:我这样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
(七)、七嘴八舌话收获、说小结。
措施:让学生从知识、方法、体验三个方面谈收获,我设计了这么三个问题: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数学的方法?
目的: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
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
(八)、作业布置:业的布置则依照本节课的安排,我布置的作业是:请结合自己实际说说作为青少年学生如何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懂得理解和宽容的人。除此之外,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把知识推导过程写在左侧,知识要点中间右,边实例应用。
各位尊敬评委老师,本节课我努力贯彻“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这一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让课堂“唤发生机和活力”。但仍然会存在诸多不足,恳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能够做得更好.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品德说课稿篇八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设定的。本框教学是初二上学期思想品德课第二课“生存环境呼唤保护”的第二框节教学,让学生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建设好身边的环境是一个初中学生应该有的基本素质。本框教材在第一框“自然环境”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人文环境”,教材涉及3个知识点,希望学生明了人文环境的重要意义,从而能从自身开始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鉴于作为初二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史,生活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去过祖国的名胜古迹,所以学生可以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一步了解人文环境。其次,作为上海的学生学习了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对自己的家乡会有更详细全面的认识,这有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体会人文环境孕育的城市精神,感受人文环境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能力:知道人文环境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理解人文环境对人们素质提高有熏陶的作用。培养学生根据所学地理历史知识提炼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采集、课堂探究活动、小组合作讨论以及教师必要的点拨、引导,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文环境的探索,让学生领悟人文环境中包含的民族精神、城市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是本课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体现)让学生初步建立保护和珍惜已有的人文环境的观念。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
本课教学一共三个知识点:1、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2、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3、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三个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分别从国家到城市再到自身,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人文环境的意义。第三个知识点是整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为了落实教学目标,我将课堂教学分为4个环节,第一第二环节通过课堂活动,问题组织落实教材中的一、二知识点,第三第四个环节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
具体过程如下:
课堂导入:印度和中国古代的2首特征鲜明的音乐响起,让学生走进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从文明古国给人们留下的文化瑰宝引出什么是人文环境,导入课题。
第一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一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以前面导入部分为基础,通过一个思考题自然过渡。思考题是这样的:“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明没有断代。那么在5000年的中国历史中哪个文化古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从文化古迹追溯到历史,懂得人文环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及时引导、总结学生发言,比如长城既凝结了中国人的智慧又实体现了中华民族抵抗倾略,顽强拼搏的精神等。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人文环境中蕴涵的民族精神,贯穿民族精神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
第二教学环节:本环节主要落实教材中第二个知识点,让学生懂得人文环境是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体现。教学以一段视频自然过渡,视频资料充分利用了学校外籍学生资源,讲述了班级的韩国学生希望有同学带他游玩上海,了解上海。从而引出这一教学环节的课堂活动“我带大勋游上海”。要求学生为班级的异国同学设计一条上海一日游的路线,让韩国同学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了解上海,并说明设计的意图。设计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利用上海乡土历史乡土地理2本已学的教材,从中选择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同时可以让学生参考书本的解释或者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说明所选景点代表了上海的哪些历史与文化。这个活动设计是希望学生通过回顾上海历史和建设,懂得人文环境体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教师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等不同角度寻找景点,也可以提示学生从身边最熟悉的区域内寻找一些有价值的地方,比如卢湾区的一大会址等。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这部分内容,提炼知识点并板书:人文环境反映了一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水港建设的一段视频。视频集中讲述了一组洋山建设者不畏艰险,舍小家为国家的感人事迹,很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根据视频内容提出两个问题。问题一:“看了这段录象你有什么感受?”目的是让学生总结洋山精神的内涵,体会到洋山精神的可贵,理解这种精神就是一种无形的人文环境,引出人文环境分为有形、无形两种。问题二:“如果你是处在洋山建设者的这种人文环境当中,你会以一种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学习和生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对提高人的素质有培育熏陶作用。这一问题的回答,教师特别要做好学生各种回答的应对准备,比如可能有学生认为“大家都奉献,我就乐得享受,何苦这么累呢!”此时教师要做好引导,不能刻意回避,可以从个人奉献,集体成长,最终也有助于个人发展这样这个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来引导学生走出误区。
第四教学环节:本教学环节是第三个教学环节的延续。因为第三个知识点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所以有必展开深入讨论,在理解人文环境意义的基础上,激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教学从洋山建设的总结自然过度到上海城市精神,过度语言如下:“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不仅是上海建设者的功劳,也与浙江、以及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密切相关。没有全国的帮助不会有现在的洋山。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一直以来都以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追求卓越。”接着提出课堂讨论题:“学习生活中我们如何来演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这部分讨论有一定难度,但是很有行为指导的意义,通过讨论可以让学生明白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继承发扬上海城市精神,为创建优秀的人文环境出一份力。讨论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这样几个方面:1、海纳百川要有博大的胸怀,取百家之长。所以生活中要心胸开阔,有宽容之心;要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以诚挚的心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学习上要博采众常,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学习不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博学才能专攻。做人要自信,有勇气追求卓越,这里也可以联系初二语文教学中的少年中国说。要敢于尝试,不怕别人笑话等。通过学生主体发言,教师适时的引导归纳,让学生充分理解良好的人文环境能提升我们每个人的素质,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实际行动中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的人文精神,创造一个更美的人文环境。
音乐声中,优美的语言结束全课。
三、教学中相关问题的说明:
1、教学内容的处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要学生理解人文环境对人的素质提高有培育和熏陶作用,特别是要学生能明白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我们的学习生活也是密切相关的,让学生能在行为中落实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教学中我设计了2个教学环节,用了比较大的篇幅来解决这个重点难点,希望教学上能有深度。
2、教学方法与策略:本课教学基本采用了问题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落实每个知识点。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展开都是以学生发言为主,教师做充分引导和点拨,体现出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的结合。教学策略上考虑到动静结合,即有美妙的音乐又有丰富的视频,即有个人的思考又有集体的讨论。使教学显得生动活泼。
3、教学评价:教学中学生发言比较多,所以教师对发言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评价中特别要注意一些生成性问题,如果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或者和体现出学生思想困惑的一定要及时解决,并对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从而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品德说课稿篇九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一号考生。(鞠躬)。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板书)。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课堂设计、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地位与出处:《我国的政党制度》是高一年级人教版教材第三单元第六课的内容。本课题属于政治中的政治生活。本课题主要讲了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理念。本课题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度打下了基础,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一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了解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和重要机构;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对比及归纳能力,自主生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让学生明确我国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它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促使学生拥护这一制度,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定义、功能、作用。这也是高考的重要内容。
2、难点: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
高中一年级学生在情感体验上比较强烈,思维逻辑性较强,对于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但是情感易偏激。针对这一情况,结合“让同学们主体性的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我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
1、案例教学法。利用案例,引入课题和教学,是同学们对该课题产生兴趣和思维拓展,保证课堂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2、合作讨论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培养同学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题探究法。在课堂上,抛出问题,使得同学们培养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学科。本课是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们学会以下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并有所感悟,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们养成一种:“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两会:共商国是同舟共济》,问题设置:感悟我国执政党和参政党关系,说明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针对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我国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初读课文,逻辑分析,辅以案例,整体感知。
然同学们通读课文,对只是有一个了解,然后我采用案例教学,比如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支持共产党等案例来进行一个讲解,说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能得到其他党派的支持。
(三)重点精讲,小组讨论。“执政参政,特色鲜明”这部分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教学法”和“小组探究学习法”,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探究。我设置的问题是:
b.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特色”在哪里?(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政党制度的地位和每一项内容)讨论探究活动结束后,小组以选派代表方式回答所设问题,本小组成员可以补充,其他小组成员可提出异议。同学们通过探究生成的知识可能比较散乱,不完整,此时,我会适当进行点拨、强调,做及时有效的总结。
(四)辩论提升,突破难点。
“适合国情,优势显著”内容,我打算采用“小组辩论学习法”。问题设置:“某次关于政党制度的讨论中,甲、乙两位同学各抒己见:同学甲:我国应该实行西方多党制,各党派相互竞争、相互制衡可以防止独断和腐败。同学乙:我国不应实行多党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也不容许实行多党制,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多党合作。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说出你的依据。”让学生自己在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加深对我国政党制度的理解和信任,从而深刻体会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自觉地树立起坚持我国这一政党制度的信念。最后在学生辩论过程中归纳总结出: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而要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有显著的优越性。
(五)课堂小结,温故知新。在课堂的最后做一个小结,再给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点做一个逻辑性的分析,针对于基本知识点进行提问,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六)拓展延伸。让大家反思一下,如果中国不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那么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子,我们的利益是否能够得到维护。
是什么(共商国是,同舟共济)。
为什么(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怎么做(适合国情,优势显著)。
我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主要是让同学们学会逻辑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对我的说课做一个简短的评价。尊敬的各位评委,本堂课是我根据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案例教学、问题探究学习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让学生在积极活跃的氛围中,轻松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品德说课稿篇十
本单元的主题是“让我的身体更棒”,其中有三个主题活动,《坐立走,有精神》是其中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意在培养孩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坐立走,有精神》共有3个要点,即: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本课没有直白的、纯理论性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寓活动于教,有条理地编排了多幅形象直观的画面,易于模仿,让学生通过形象的画面,直接参与活动,使之体会到有了正确的坐立走姿势,人就能显得精神饱满,英姿勃发,充满活力,利于健康。
我设计的目标以“有精神”为切入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并初步掌握正确的“坐、立、走”姿势,知道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正确的姿势有利于健康。
2、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保持“坐立走的正确姿势的习惯,树立良好的精神风貌。
3、情感与态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爱生命、蓬勃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在坐立走时能表现良好的精神风貌与气质,同时也是对他人的文明行为表现。
教学重点:初步懂得姿势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养成正确的坐立走的姿势。
教学难点:表现对坐立走姿势的正确者的欣赏。
1、《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该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基本特征。根据上述课程理念,在本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我运用“活动式”教学法,通过对比分析、迁移、竞赛等方式在课堂上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深入感受体验,在“动”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科*用引“动”策略,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首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引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一开始就能以榜样为活动目标;其次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学,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更深一层地通过对比,确立自己坐立走的行为标准,再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比赛,讨论等多种活动中,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实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领悟,促进情感内化,寓教于活动之中。
在品德与生活中,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完成的。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让儿童自主参与活动,通过动手、动脑、自主评议的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如何掌握坐立走的正确知识。
活动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请班级评选出的三位坐立走之星,让学生仔细观察她们走进教室时的精神风貌,我适时提问,你觉得她们走进来时怎样?学生回答“有精神”,老师板书。我接着再问:哪些地方让你觉得有精神,有的学生说她们走得有精神,有的说她们站得直,有的说她们坐得端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坐立走。这样通过榜样示范,学生观察点出了本课的主旨,初步感知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活动二、走进教材,主动参与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引领儿童走进教材正确参与活动。下面我设计了3个活动:首先请坐之星示范,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模仿坐之星的动作,并交流坐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腿手脚是怎样放的。让学生感受坐要像这钟一样坐得稳,坐得端正,身体不摇摆。接着提出“跟我走一走”的要求,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要求“我们从小就要像小松树一样”中,我随机出示松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立的要求就是抬头挺胸收腹,两手垂直,不摇摆。这样通过观看挺拔的松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模仿练习。为了让小朋友更好地掌握坐立走的秘诀,坐立走之星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小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注意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对我们有什么好处?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明确:正确的坐立走姿势让我们的身体更加挺拔,更加有精神,而且是我们健康成长的一大因素。
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生成动态的新的资源。面对课堂教学中临时生成的新的资源,我决心努力做到及时去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为每个学生发展自己创造机会和表现,努力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品德说课稿篇十一
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保护牙齿》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思想五个方面对本课设计做介绍: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我换牙了》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本课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画和儿歌来教育小学生爱护牙齿,养成早晚刷牙的好习惯及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使学生成为一个讲卫生的好孩子。
2、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知道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很重要,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新课程标准的向导下,我制定本次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指导学生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会正确刷牙。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怎样保护牙齿,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从护牙开始,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牙齿的重要作用,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2、难点:通过本次活动引起小学生对牙齿保护的重视,达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齿模型、饼干、塑料杯、清水、生鸡蛋、学生牙刷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教学中应努力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时时有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采用的教法有:
1、示范讲解法。
将抽象的知识内容用直观、生动的形式来示范讲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我结合牙齿模型,示范讲解刷牙的方法,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让学生在模拟刷牙的基础上,按刷牙程序实际操作,教师随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2、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活动中我把故事、歌曲、及儿歌制成课件,从而激发学生兴趣,直观生动的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使学生始终沉浸在愉悦中。
此外,我还采用了交流讨论法,使学生获得对此教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指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健康、科学、幸福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为确实保证儿童通过积极参与有意义的、真实的活动来获得发展,而不是仅仅依靠听讲或形式的活动来学习,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十分注重课程的活动性,通过活动过程与儿童积极活动,给予他们支持、合作等实现对儿童的引导和指导。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换牙的常识,体会到换牙给自己带来的特殊感觉的基础上,我以护牙为主线,采用“猜猜谜语,引入主题——活动探究,认识乳牙和恒牙——合作交流,感受换牙——联系实际,初识护牙——形象总结,课外延伸”五个环节来进行教学,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知道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必紧张、恐惧、害怕,初步认识牙齿保健的基本常识以及护牙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我首先是让学生了解换牙的原因。通过图片和视频,一步一步地引导他们去发现换牙的奥秘。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他们真正体会到了换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自己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自己长大的标志之一。其次让孩子交流讨论护牙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初步了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合作交流,了解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利,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害。
第四和第五个环节,是这课的一个重点,让学生了解漱口和刷牙是保护牙齿的法宝,养成饭后及时漱口和早晚刷牙的好习惯。首先通过吃饼干,让孩子亲身体验到漱口的作用,同时借助视频资料,孩子也了解到虫牙的形成。其次通过醋泡鸡蛋的实验了解刷牙的重要,借助观看视频和动手实践,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最后的总结巩固环节,我通过“保护牙齿大闯关”这一活动,让孩子辨析正误,同时也巩固了这节课所学的知识,为培养或促进其良好的护牙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活动,采用了分组讨论、观看动画和动手实践欣赏歌曲的感受,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一)猜谜语,引入主题。
二、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抓住学生心理,贴近学生生活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课开始先请大家一起猜了四个谜语,学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课堂中初步了解保护牙齿重要性,并说出自己保护牙齿的方法。本环节采用提问、讨论等多种形式,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从而巧妙地导入了本课《保护牙齿》(并板书课题:保护牙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猜谜语,激发兴趣,为后面的活动预设一个铺垫。
(二)观察牙齿,了解重要性。
让学生讨论交流,平时生活中小朋友们存在的一些好习惯和坏习惯。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穿针引线,精当点拨。本环节主要是通过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纠正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良习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比较广。在七嘴八舌的讨论中,在真实生动的画面前,一下子就明白了,如果不及时改掉这些不良习惯,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而且,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三)了解牙齿健康与饮食的关系,做到合理饮食。
首先出示了一些孩子们平时常吃的食物,问孩子“哪些食物是你最爱吃的?”有的孩子就回答“奶油蛋糕、可乐、辣条、糖”紧接着我就说“你们爱吃的食物可能并不是对牙齿有利的食物。”接下来就让同桌两人合作找出哪些食物对牙齿有利,哪些对牙齿有害。从而给孩子一个饮食上的引导:保护牙齿就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或不吃酸的辣的甜的等刺激性食物。这些话题都是孩子们所经历过的、熟悉的,通过孩子们自己的生活进行教育,在自身生活体验上学习,努力调动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样儿童觉得是在进行和探讨自己的生活,因而会充满兴趣地进行探讨。
(四)养成漱口的好习惯。
请学生品尝饼干,观察牙齿的变化。随后漱口,然后观察杯子里水的变化。本环节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淡化了说教。让他们吃饼干,漱口后看杯中浑浊的漱口水,引导他们说出,从刚才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人只要吃过东西,牙缝里就会留有残渣,如果不清除干净,就会长蛀牙,让他们体会到漱口的重要性。
(五)探究活动,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通过醋泡鸡蛋的实验,让孩子了解到用醋泡过的鸡蛋会变软,用水泡过的硬,从而引出刷牙的重要。首先让学生演示各自的刷牙方法,老师观察后,选出2-3名不同刷法的学生站起来演示,然后提出疑问:小朋友的刷牙方法有这么多种,到底哪种是正确的呢?播放刷牙的视频,然后同桌两人探究刷牙方法,请2-3名学生在牙齿模型上演示,其他同学当小牙医,判断正误。最后把刷牙方法总结成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本环节围绕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时间和空间。从初试刷牙方法到师生共同探究,再到学生之间互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最后以“儿歌”这种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巩固了刷牙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六)、形象总结,巩固延伸。
通过“保护牙齿大闯关”这一活动,既总结了这一课所学的知识,又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最后以欣赏一幅健康美丽的笑脸图,来引导学生过健康的生活,创造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五、教学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将自己定位于各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轻松、愉快,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教学目的。但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备课和说课的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给予指正,谢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品德说课稿篇十二
《我的兴趣爱好》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我们在成长》中的第一课,本单元阐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交往能力的培养,本课则着重于引导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对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它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知识,提高本领,发展智力,都是有好处的。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毅力,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但是,随着知识面的拓展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三年级学生对接触到的更多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比较缺乏选择能力,对兴趣爱好的选择还处于从不稳定性向稳定性过渡的阶段。实际生活中,学生真正爱好的活动范围并不广泛,有局限性。所以根据这个现状,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出发,本课教育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如何培养兴趣爱好,以及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对人成长的意义。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确定的。
认知目标:
1、知道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己的成长。
2、知道兴趣爱好的培养需要持之以恒。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有利于自己成长的活动产生兴趣,并愿意持之以恒地培养有益的兴趣爱好。
行为目标:
1、能选择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
2、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为集体服务。
在本课中,我采取一系列适当的方法与手段去引导学生自身去参与、体验、感悟,只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意识和情感,才能转化为外在的正确的道德行为。
1、媒体教学法。
运用这种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出示直观形象的物品,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在故事讨论、案例辨析、爱好展示等环节运用多媒体形、声、色的渲染,还有展示的学生作品,使得学生自然受到吸引,产生共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意境。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展示给学生的场景是具体的、生动的、直观的,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在课始,采用我校武术班学生练武的一组镜头引出课题,这也是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学生自然而然会受到感染和启发。在案例辨析中,我创设几个模拟情景,让学生参与角色表演,充当评判,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比较多地采用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方式为他们提供了平等交流的平台,可以自主探究,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1.情境导入初步体验。
儿童认识事物,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易受形象感染,使用情境导入,能迅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并引发道德感性认识。
在上课开始时,先多媒体展示我校武术班学生晨练的几组镜头,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本课的教学活动中来。然后又出示这些图,让学生交流自己参加过哪些兴趣小组活动或自己的兴趣爱好,以此将兴趣活动初步分类,展现兴趣爱好的多样性。营造了这样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能很好地使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故事讨论明白意义。
出示文中故事《围棋迷——昊昊》的插图,同时播录音故事。在讲故事前,出示两个问题:
1、昊昊的兴趣爱好是不是健康的?为什么?
2、昊昊是怎样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取得成功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故事,就有一定的教育导向性。要求学生听完故事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然后由这个事例引申到学生实际,提出:你觉得有益的兴趣爱好会对你有什么好处?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走向学生中间,参与他们的交流,做到有所准备。之后,有针对性地选择几位学生代表从不同种类的兴趣爱好来阐述“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两点。此时,顺势引导学生归纳出:健康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自身的成长,培养兴趣爱好要持之以恒。这样,本课的认知目标的达成水到渠成。
3.辩论分析加深认识识。
开设小论坛,让学生就教师出示的两种情况进行辩论,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在已有的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检验其正确的道德判断能力。由此,学生通过判断分析来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接着,教师展示学校及教室环境布置的图片、书法作品、板报等画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爱好能为班级服务,为学校争光,从中能得到更多的快乐。
4.情境体验深化理解。
学生受到正面榜样的感染,知道了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利于人的成长,学会正确选择有益的兴趣爱好。但在实际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有来自主观的,也有客观方面的。我根据文中以及来自学生实际的四个小故事创设四个情境,由每个小小组选择一个参与角色表演,通过演一演、评一评,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也体现了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人。
5.结合实际指导行为。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快板与表演相结合的形式展示班级学生在各方面的兴趣爱好,这会使学生感官受到一定的触动的同时,内心也受到震撼,因为现实中身边的榜样对学生更富有感染力。然后让学生说说今后如何培养自己健康的兴趣爱好,通过以上一系列的体验与感悟,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回答,道德意识得到了强化。接着,出示儿歌《兴趣爱好》,既起到了归纳知识点的作用,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6.课外延伸知行统一。
要求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名人培养兴趣爱好的故事,以榜样来激励学生培养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兴趣伴我成长”的队会活动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对学生来说是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也会对他们起到一个激励的作用。
教学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认知与体验感悟,在课外实践中进一步得到强化,真正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品德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框题是《我知我家》 。我打算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它们分别是:说教学资源、说教学目标、 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
第一: 说教学资源 首先是对于教材的分析:《我知我家》是人教版社八年级上册思想政治第一 单元第一课的第一个框题,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 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 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 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其次就是对于学情的分析,初二的孩子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 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 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因此我个人认为通过对《我 知我家》这一框题的学习,不 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 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第二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关系、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和现代家庭结构的三个类 型;了解家庭的相关功能;了解自己在家庭中位置; 二.能力目标 增强辨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感受家 庭亲情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发扬自己良好的家风和传统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热爱、对于父母的热爱。
第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对于“家”的理解;对于家庭关系的确立的认识;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逐步的认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不可选择的”并明确 知道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
第四:说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一个故事或者一首歌曲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设计的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 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培 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五:说学法 根据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我所设计的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选择了分析 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这三种学法。希望能让学生真正做到从被动的 学习转变主动探索,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由学生自己来把握整个学习过程的 节奏。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应试能力、以及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要着重突出讲解的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第六: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5-6 分钟) 我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部分是大约 5-6 分钟的新课导入。 首先我会为学生播放歌曲《大中国》 ,同时,在屏幕上显示各族人民大团结 的各种照片,先通过歌曲与图片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础。而通过歌曲和图 片的展示, 我意图让学生知道中国是我们共同的家, 在家里各族人民是兄弟姐妹、 是亲人,彼此之间有亲情。但是我们每个人除了这个大家之外还有自己的小家, 家里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兄弟姐妹……彼此之间就像一颗大树上的枝与干相 互牵连。接着我会设计小一个活动,让每个学生绘制自己的亲情树,让学生从自 己的家人开始了解自己的家庭和家的含义。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我说我家 (30-35 分钟) 我会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家庭,然后我会让学生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家庭特 色等各个方面去介绍自己的家,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结构的不同类型:核心家 庭、主干家庭 、单亲家庭、联合家庭。本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家 庭结构,然后我会总结一下,告诉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家庭结构,都不能淡化 家人之间的关系,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永远是手足情深。虽然我们 的家庭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建立的情形不同,家庭结构有别,但一样的是:我们都 有家人,都有亲情。 活动二:我爱我家 我会给学生播放配乐诗《孩子,快抓紧哈哈哈手》 (汶川地震相关作品) ,告 诉他们突如其来的地震,让许多孩子失去父母,也让许多父母痛失孩子,刚才我 们听到的这首诗歌及音乐作品,就是网友为纪念在四川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小生命 所作的。然后我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父母们怎样 的心情?第二个问题:在孩子与哈哈哈对话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和约定, 是什么?(来生还要一起走)这个心愿真的能实现吗?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让学生领悟到,也许他们曾经和父母有过争吵,有过 意见分歧。也许他们曾抱怨过父母的诸多不是,但所有的这些不快、不解、不满 在最纯真的亲情面前,都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生命是父母给的,这种关系不可 改变,无法选择。与痛失亲人的同胞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和幸运,亲人就在我 们身边!只要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感恩,每天都能和家人享受天伦之乐。何须等 到来世?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换句话说,每一个 家庭都有自己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父母肯定有不少值得称道地方。让我们用欣赏 的眼光再次认识自己的家庭。 活动三:我家“趣事”大爆料 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认为自己父亲或母亲最值得他自豪的事. (让学生自由发言,把自己家中的趣事同大家一起分享),通过这个很人性化的 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明白,既然我们不能选择父母和家庭,我们就应该学会 接受、学会珍爱。当我们学会用“心”来看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时,就会发现 其实他们真的很优秀。
(3)知识小结,巩固升华 (2-3 分钟) 我主要通过两个部分来帮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一个是通过看板书回忆所学 内容,同时还准备了两道小练习来帮助学生进行操练,最后总结一下,儿不嫌母 丑,爱家要知家,爱父母要知父母,我们要发扬良好家风,为家庭的健康成长和 社会的和谐稳定做贡献。
(5)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6)课后作业 课外实践:写给爸爸哈哈哈一封信。
品德说课稿篇十四
会用“分”计时、区分轻重缓急、一心二用。
这个课题是整个生命教育的重点。通过教学教会学生如何科学地利用。
时间。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有人说,人们对待时间有各种不同的态度,求知的人抓紧时间,聪明的人利用时间,愚蠢的人等待时间,无聊的人消磨时间,无为的人放弃时间,懒惰的人失去时间,勤奋的人珍惜时间。
问:你属于哪种人?你想作为哪种人?
学生回答:略。
1、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时间?
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再引导学生归纳。
时间是生命的刻度,是人生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财富。但我们不能做时间的奴仆,而要做时间的主人。
2、用“分”计时。
先让学生齐读短文“一分钟”
教师提问:本杰明的做法是想告诉青年人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活动:1分钟能干什么?看谁说的又快又好?
活动过程:略。
3、区分轻重缓急。
上中学了,许多科目的作业,还有一些必须处理的事情,有时我们会顾此失彼,有时我们会顾此失彼,甚至束手无策,觉得无从下手,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将繁多的事情排个次序。
家务、复习今天学的功课、做自己喜欢做的事,预习第二天的功课,和爸爸妈妈谈学校的事,给小学时期最要好的朋友打个电话。问题:你如何安排这十项,写出完成的顺序。
学生先排序,再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本节课同步指导练习。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品德说课稿篇十五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
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吗?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
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品德说课稿篇十六
本单元是思想品德课的开篇第一章,主要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教育并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感悟生命的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以满腔的热情投入生活,追求生命的价值。标题直接、简明地说明了本单元的生活主题。把本单元作为思想品德课的开篇是因为进行生命教育是教育自身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教育中不能缺少生命教育,缺少生命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另外初中阶段是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人生的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人生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他们对这些问题有了一定的思考,但往往存在着一些偏差。他们的独立意识与逆反心理同步增强,往往对自尊很看重,相反对生命却异常的漠视,不懂得尊重、珍爱生命。如何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生命,形成正确的生命观是这一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这一单元的主题尤为重要,而且放在第一位置上。
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以下知识:知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应该善待大自然,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认识人类生命具有独特性,每个人的生命都就有独特性。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并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懂得实现人生的意义应该从日常的点滴做起。知道青春是美好的,懂得如何珍惜美好的青春年华。在此过程中培养其整合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新的生态道德观,善待大自然尊重其他生命,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青春年华,激发创造有意义人生。
重点:
1、人最保贵的是生命珍惜爱护我们的生命。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让我们的青春更美丽。
难点:
1、人的生命是独特的。
2、人的生命在于创造和奉献。
学生由小学生入到初中,在课程上有很多方面还不太适应,特别是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考试学科正式进入学生的生活,学生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在这一门课程里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粗或细都会有一定的体验和感受,但他们的感受不全面不深刻也不具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和感受,通过体验教学通过大量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体会人生的意义,并能对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加以掌握。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节课知识的整合上还有一定的欠缺,通过深层次的学习,使学生能逐步建立起整合意识,培养各种能力。
本节课作为复习课我主要采取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启发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从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疏理巩固、拓展延伸、达标检测七个层次进行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一)明确目标-。
通过导学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以及各部分的学习方式,明确本节课的目标和任务,使学生学习起来具有针对性和目标性。
(二)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独立阅读教材,完成对知识的探究学习。教师必须给学生适当的时间独立思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动脑思考的机会。
一、自己复习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30分钟)。
1、学生个人根据教师给的知识结构图熟读课本,并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附表中指定任务,将所标题目在课本中找到并注明在卷子上。
(2)通过阅读课本学生独立整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
(3)将重点知识进行标记记忆记忆。
2、学生将重点知识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
(三)小组合作探究:
对于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出答案。
(四)班级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之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补充,师生达成共识。
(五)疏理巩固:
学生疏理本节课的知识,构建本课的知识体系。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并利用简单的选择进行巩固训练。
(六)拓展延伸:
通过综合训练达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对于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主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结合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七)达标测试。
为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我设计了达标检测题,这样可以便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查漏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