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热门17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读者自身的感受和思考的总结与概括。写读后感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避免过于主观或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请大家阅读下面的范文,提升自己的读后感写作水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一
人们常说天堂或地狱之类,但或许谁也不知道天堂是什么样子,地狱是什么样子。或是怎样才能进入天堂,抑或怎样避免误入地狱的危险。
这样一个故事。叙述我们的生命终止之后,灵魂去往天堂的旅途。根据我们每个人心像的不同,折射出不同的旅途之路。旅途之中,依然会危险重重,有黑夜里恶魔的袭击,潜在的危险随时可能显现。幸运的是,有相应的摆渡人——护送你走过荒原之路,护送你顺利到达天堂的“家”。
摆渡人会根据从人世间走过来的人的不同背景,不同年龄,幻化成让对方相互可接受的形象。也许因为儿童,幻化成体贴、可爱的圣诞老人;也许因为老人,幻化成相对慈祥的面容;他护送无数的人们,穿过这危险重重的荒原,带人们奔向天堂的“家”。
然而,这个世界上终究还是有好人、坏人之分的。摆渡人可以提前看到从人间过来的人的情况,也许可能会遇到狡猾、自私的人,也许会遇到残暴的人,每当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他无从选择,摆渡来到这里的人到达终点是他的职责,哪怕有时候他并不情愿摆渡某个人,他却不得不履行自己的职责。于是,渐渐地趋于麻木,周而复始,护送完一个人,重奔起点,再护送下一个人。直到遇见了迪伦。
迪伦看似和他摆渡的大多数人一样,却有些特别。面对自己已经死去的现实,她没有沉浸在这样的现实中,黯然伤神、顾影自怜。相反,她选择平静的接受现实。她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把摆渡人当做虚幻的影像,她把他当做“人”看待,同他交流、畅谈;不管是好奇也罢或是其它原因也罢,她会问除此旅途之外的与摆渡人相关的人或事,有时候长时间的一个人,也需要偶尔有人适当的聆听,聆听他的故事,或是聆听他内心的声音。
就这样,两个人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慢慢增进感情。直到那险恶的危险来临,因未能在天黑之前到达安全屋,他们遭到恶魔的不断袭击,在迪伦几乎就要陷入恶魔之手,命丧于荒原之路的时候,崔斯坦全力保护,哪怕自己受多重的伤,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
终于,迪伦获救了。崔斯坦却陷入与恶魔的争斗中,一堆堆恶魔不断袭来,撕扯他的衣服、头发,抓挠他的脸,或是重击他、打他,让他几乎无力抵抗。在崔斯坦几乎要命丧荒原之路,无力抵抗的时候,迪伦处于绝望、无助的一声呐喊:“崔斯坦。”这份处于绝望的呼喊,这份对同伴的渴求,终于支撑崔斯坦逃过恶魔之手,顺利到达安全屋,和迪伦汇合、重逢。
两个相依相伴的灵魂,就这样在艰难旅途中,信任、关爱、理解。
一种新的感情在渐渐萌生。
朦胧的爱意。这份朦胧的爱,却又是那么浓重。支撑着两个人,走完剩下的旅途,哪怕即将走完这荒原之路,即将离开这危险重重的荒原,即将要到达天堂的“家”。迪伦不愿意,她不想跨越荒原和天堂的屏障,她想和心爱的摆渡人在一起,哪怕这里危险重重,哪怕这荒原里只是讨厌的重重叠叠的山脉、崎岖的山路。或是时常出现的恶魔,在爱意萌生的那一刻,爱胜过全部,爱给予她全部的能量。只要能和崔斯坦在一起......
然而,现实终归是现实。该来的总要来,总要面对荒原的终点,总要跨越这一段路。情感的萌生,情感的融合。面对终点,夹杂着不舍,夹杂着不愿别离的心境,夹杂着那份渴求。“同我一同走吧,崔斯坦,我们一起走。”这份不舍,这份渴求是那样的热烈,面对这样不断的恳求,崔斯坦不得不暂时答应迪伦,哪怕他知道这是欺骗。但他却不得不编造这样的谎言。只为了让她安然跨越那最后一步,顺利到达天堂。而他还有接下来的路要走......
隔开两个世界的帷幕,一边是迪伦奋力的哭喊,一边是崔斯坦无法改变现实的绝望、无奈、痛苦......一道看似简单的屏障,两个人天各一方......
重回人间。
未进天堂之前,谁也不知天堂是什么样子。进了之后,才发现,这里的确是家。他会给你想要的环境,你想要回到小时候,天堂里就会有小时候的街景,让你感觉一切都那么熟悉。温暖的家,有曾经逝去的亲人,在这里等着你,同你相拥,再一次感到亲人之间暖暖的爱。
然而,还沉浸在别离情绪中的迪伦,无暇关心这些,无暇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产生好奇、欣喜。她是如此想念心爱的人,即使已经在不同的世界,在天堂,她首先去的不是心爱的家,她向这里的人要了崔斯单所摆渡的人的名单,她抓着沉沉的书册,吃力地从头翻到尾,一直看到最后。她会想崔斯坦现在到哪里呢?到达安全屋了吗?她一直想。一直想......
终于,当她知道其实可以回去,可以跨越荒原之路和亲爱的人相聚的时候。她是开心的。这里的人,有的时候,熬不过漫长的等待,都在想回去,回去见到曾经熟悉的家人、心爱的人。然而危机四伏的荒原之路,是否真的能回去,这团团疑问,让所有人几乎打消了这个念头。相比可能再次陷入恶魔的手中,可能命丧荒原之路,或者即使跨越荒原之路,也无法回去的现状,大多数人选择止步于此,在此守候、等待。然而,迪伦,想到可能再次见到心爱的人的可能,开心。她想试试,哪怕前路漫漫,一切未知,哪怕她不得不面对未知的险境,哪怕这次没有人贴心守护,她得一个人跨越山脉,穿过湖泊。度过一个又一个困境。她想试试......
重新回到荒原,迪伦是开心的。既然回到荒原,回到共同的环境,就代表有遇见心爱的摆渡人崔斯坦的可能性。她的脚步更快了,她竭力回想来时的路,她竭力的跨过湖泊,穿越沼泽。她在人流中寻找,寻找心爱的人......
当你是那样热切的渴望,当你度过重重险境,依然渴望;我想那份执著,那份坚强,那份渴望,渴求,是会让人感动的。而这份感动终将会是有希望的,终将会幻化成一种可能,再次和心爱的人相见的可能。终于,奇迹发生了......
终于,他们团聚了。惊喜、开心。而这荒原之路,或许也只是暂时,他们在这里遇见、重逢,他们在这里共渡难关,共同经历那些难忘、那些刻骨铭心。他们也终究会迈过这荒原之路,走得更远。在迪伦的带领下,他们向人间走去......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二
看了很多讲述精神病院的电影,我也设想过假如我被送到精神病院后该怎么逃脱?也许也只是歇斯底里里的喊叫“我没病,我是正常的”,在这里,正常与精神病是同义词或者说“同一个词”。可不可以说,我们都有“病”,病的不是身体,而是思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在社会中我们都在寻找认同,当别人不愿意按你的思维出发,你就变得“不一样”“不可理喻”,有的人会选择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同时也容易走上“有病的不归路”;有的人喜欢以别人为参照物,对于不一样心怀恐惧,怀疑自己的不正常,在不安中放弃上天给你的独特禀赋,戴上面具,披上虚伪的外衣,朝别人靠拢。
看了书中这么多案例分析,认识了人以及人性的复杂,这种复杂不是贬义词,而是真的包含了很多可能性,跟随笔者的分析,恋童癖,异装癖,露阴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下流,精神病,狂躁症没有我们想象的恐怖,就像我们想当然的以为“瘸狠,瞎坏,哑巴毒”。
书中有个案例“丢失的左边”挺有启发,一位女性因中风右脑损坏导致左边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东西都会抱怨护士给的食物少,因为她只能看到右边的食物,大脑没办法下指令往左看,为了让她吃完另外一半食物,医生设计了一款旋转椅,她只要有意识的一直往右旋转就能找到左边剩下的食物,但是每次找到依然会剩下左边的'一点,只能靠不断转圈中吃完左边剩下的食物。我曾以为虽然只有一只眼,在旋转中也能完全认识,不曾想虽然旋转360度看似全部都看了一遍但仍然有很大空间的死角,只能靠不断增加旋转的次数来检验才能让死角越来越少。人们的认知也是如此,不是360看了一遍就自以为掌握了真理,还是有很大的误差,只能在不断的认知验错中才能减小误差,不敢妄自菲薄了解了真相或真理。希望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急于确定真相,所要做得怀着包容的心态,多听多看多想,不要妄自论断。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三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一直听别人提起过,但因为不怎么喜欢看书,所以未曾看过。而正是因为这个名字富有魅力,才让我有了翻开它的兴趣。
新颖的地方,首先是这本书的风格。作者高铭,通过以记录对话的形式去侧面描绘了一群精神病人。每一章都会有不同的人和高铭对话,说的内容也不同。这种独特的视角我还真是第一次接触。没想到这样的写作风格,竟会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发了我不曾扩大的思维。
看了前言的我想当然地认为,和作者对话的就只是单纯的脑子有问题的.病人,但我读了几张后才渐渐领悟了这本书的走向。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或者说世界观。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称为“患者”是因为“普通人”无法接受他们的世界观。而正是有了对不同的世界有着极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们才能从侧面,深入地了解到他们内心的独白。说几个印象比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对面坐的是一个会模仿人的行为的年轻女子(来自于“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亲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离,因为他们认为她被“附体”了。从作者和她的对话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为是因为想要最直观去感受别人的感受,类似于换位思考,只不过跟真实罢了。那她的亲戚朋友或许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许听说了却根本不能接受。而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们,作者全程保持着接收的状态,但也不给予任何的评论,像是一台传输机器,把患者的思维完完全全的写在了纸上。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观,作者打消了评论的念头,让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两个世界观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这也是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的缘由。你认为把脑子穿个洞会获得奇异的能力吗?你觉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着和我们相同的副本吗?你是否同意人们可以预知未来?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种种诸如此类的问题会让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跃,我的灵魂像是在审核着某些东西,但却又无法获得任何的信息。
虽然读的书少但有句名言我还是知道的—“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着就是我想点评的所有内容了,因为也许别人看这本的书,他们会觉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样的内容。用224页的“角度问题”来举例是再好不过了,同样是一个女患者,她坚信每个人看带世界的角度不一样,尤其的小孩,他们甚至比大人跟能认清本质。于是她举了个例子,带小孩去商场,小孩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无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脚,交融错杂着移来移去,这才明白孩子不开心的原因。因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才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我们不能说别人的看法是错的,也不能坚信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之接纳,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德。
说到这,我觉得也差不多了,要想体验这本书的真正内涵,还需每个人亲身的阅读。最后作者在后记中写的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
“结束?不,还早着呢。还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东西等着我呢。这本书的开始我就说过了,还记得吗?一切并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探寻永不停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四
当我在网上查找到这本书时知道了这本书是通过作者与一些“病人”的采访,以访谈录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这种独特的角度,我们能够了解这些“疯子”如“天才”一般的思想。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那个能够把街上的人当作动物看的女孩。起初,我与作者一样,有些怀疑这个女孩,她是否伪装成“病人”的样子。她只需故作惊讶,然后指着无辜的路人说:“看!那一只会用后腿走路的狮子!”即可,却不曾想女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当初作者在、说明确实这个女孩的病是真的时候,我也吃了一惊,道:“天哪,如果我也是这样的就好了啊,不用那样小心翼翼的洞察人心,然后谨慎地交往,而不是只要像女孩一样简单地望一眼便知一二,觉得好笑的也不用掩藏地大声笑出来;觉得无趣得也不用怎样作为礼貌的回以微笑。
回过头想想,能够这样的女孩也正因为没有几个而被归于“精神病“范围。如果我也拥有了这样令人惊叹的“技能”,之后便可肆无忌惮地笑啊哭啊也好,也不会开心的吧,毕竟被人冷落,被人抛弃,便就成了那样胆怯、害怕的.性格,没有任意的自由可言吧!就这点相比,我也的确是比她幸福了许多——我是“正常”的呀!
然而许多时候,我们却会迫不得已的露出许多并不想要露出的微笑。久而久之,微笑便成了一种礼貌,那是“应该”露出的才对。甚至别人会问你:“你为什么不笑呢?”这时候又该露出尴尬的微笑了。
她作为一个患者,或许的确是“疯子”,但是如果侧重于看她的各种行为举止亦或思想来说,她却又的确是“天才”。所以,我们也不能只顾忌他人表面现象或者外表而不再去关心他人的内在。所以我们应把每个人都当作“患者”对待,把一切向最好的方面去想象。这样才不会把美好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
我们应该将美好的一面面向他人,这才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一切才都能美好起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五
这是国内第一部精神患者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议去触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患者,去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作者用老到却朴素易懂的文字,记载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咱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悬殊的国际。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咱们很是存在着的国际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劝告,更是戒律,由于,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差。何为天才?望文生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界说为“某人展示了卓越的构思,而此构思通常在某范畴阵线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某种特别才干,也能够用于描述知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许某个范畴的佼佼者。
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患者中,有思想行为天真、简直不契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想细致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入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国际观,这将决议你的行为办法以及思想方向。
国际观的树立必定有所依靠,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靠神论或宗教,例如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靠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树立根底的;剩余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群众看来,精神患者多半是痴傻者,由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契合社会群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许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咱们的眼中是“错”的。读后感.可是,契合群众规范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别,是否有失偏颇呢?不可否认,思想惯性实实在在地捆绑着咱们大多数人,咱们怯于承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不知道的总是可怕的,我忍不住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师和两位心理学家界说为“思想上的风险人物”的男士,他建议“思想是阻挠咱们认知国际的一堵墙,思想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如果我事前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必定会被他细致的逻辑降服。
其实就他的病况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师说他是患者就必定是?判别规范从何而来?规范又是谁拟定的?其实就现在精神病医学的开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界说为经历医学,是在人类开展中逐渐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六
书已经结束了,不过不得不说,过程中的故事,挺吸引我的。
书中,每一个所谓的精神病人,在我的角度,却反而比正常人,更加执着,更加坚定着某些事物,大概也是如此,有些才会被正常人视作病人。
本书一开始,从对世界的看法,来渐渐导入,最后却不知不觉中升华到了人的存在,时空,存在的原因的探讨。
影响深刻的有很多,挑几个简单描述一下吧,那个说作者是书中角色的,至今仍觉得他真的很聪明,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构筑自己的梦想,虽然做法甚是不当。那些四维生物,泡沫世界,时空理论的病人,不得不敬佩他们的逻辑,层次,还有那个内心默默守护着,三只小猪的故事的患者,那个深刻体会,前生前世之境,如同无法逃脱的束缚的囚犯的,让人惋惜的病人,还有对妻子的那份真挚的情感,不由得让人心生敬意。
或许,我们真的太过于,去否定,去质疑,去不屑一顾,不相信,不去接受新事物。狼孩的事件,以及对其的思考,真的惊醒了我,原本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想要枉自去希望他回归社会,却没能发现他身上,已经发生着重大变化,而他却因此接受各种检测,被当作了实验对象。意识真的很强大,甚至可以决定你身边的一切,当然前提是你足够渴望,不对以及屈服!
今生只若、初见。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七
在前几天看完这本书后,没有想着写什么观后感的,但是今天实在是闲不住吧,不能什么都不干啊。
这本书的主角(作者)在采访精神病患者后写下的这本书,给我的感想是真的厉害,因为你长时间和精神病患者接触,可能会被影响,书中也有作者记录下的一句话是:“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负责你迟早会疯的。”
在这本书中发现好多精神病人的思维逻辑和世界观超出平常人太多了,作者有次采访一位女患者时就被这句话给深深的震慑住了“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给作者的影响很大,当然这句话也成了这本书很出名的一句话。
书中采访的患者什么样的的人都有下至平头老百姓,上至海外留学生和公司老板,真的是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些患者的逻辑真的让人怀疑人生,思维逻辑之强想法之惊奇,但是你细想一下那些逻辑都说的通。
书中的精神病患者到底是不是真的疯了,还是说像以前地心说和日心说的那样,想想太可怕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八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九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
有时天才和疯子真的只有一步之遥。《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是一本以精神病人为题材的书,讲述了作者与精神病人沟通、并且试图了解关于他们世界的故事。通过这本书,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思考天才和疯子到底有什么区别。
什么是疯子?什么是天才?天才是疯子的基础,天才的极致便是疯子。有多少疯子,在自己的世界里正常着,又有多少天才,在自己的世界里疯狂着。一道看似鲜明的界限,区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和群体,界限左右,疯狂与正常。界限之上,困惑与彷徨。有人说过:不疯魔不成活。在这本书中,很多精神病人的言论都让我们无比认同,因为他们思维逻辑清晰,言辞合理、无懈可击。他们好像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一般,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哲学家与疯子的区别在于,一个只是在想,而一个真的去做了。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一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高铭与不同类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过程。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也像接触到了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这些人还挺鲜活。书里的一些精神病医师说过,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论,听听就过,不然说不定你就是下一个精神病患者。但当我看完整本书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论,有时会觉得那些言论真的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
正常人被评判为正常,是因为各种观念思想与大数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况里你不会因为想得太少而被说不正常,而你可能会因为想了别人都不会想的事情而被周围的人觉得不正常。
“大家都这样啊,你想这么复杂干嘛,你有病吧?”
换位思考,不管在哪儿,不管对谁,都是一项很有用的技能。
书里有一段话:“捉一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树上依然只顾吃东西的虫子。我觉得说是说虫子根据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树上,其实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一些学生也像这只虫子,“本能”是老师或家长给予、灌输的——“你不要想太多,照着我教的学。”学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确的方式处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该不该想,该怎么想,想的东西对不对,最后索性不想,反正会有人讲的。儿童的创造性就此被抹了个干净。
当人的多样性和创造性被错误地引导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变成了虫子,外界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确且适当的引导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来或许会更加有个性。老师和家长都需要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能对孩子很好地负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三
夜,总是在世界的喧嚣中变得狂躁与落魄,夜的世界充满恐惧与孤独,在这个看似热情的世界里里,无数个黑夜,游荡着无数个孤独的灵魂,无法冲破、无法感知的孤独;没有开始、没有结束的孤独;他人无法理解,自己也无法理解的孤独。他们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是我们眼中的“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个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看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羞辱”一本正经的正常人。在我的世界里:你是疯子,在你的世界里:我是弱智。
你脑容量的巨大,思维的深邃,使得众人不能理解,读不懂你,道不明你,遍觉你“怪异”,异于同类,于是疏远你,鄙视你,恼怒你,厌弃你,憎恨你,终不能忍受你,一把锁链,锁了你的身,禁了你的言,送你去我们眼中的精神病院。
内心的孤独很可怕。没有人与你共鸣很可怕。听不到属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围成了一个圈子,唯独你在外。你感到惶恐、无助,被世界抛弃。
你存在着,这个世界却仿佛感觉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极、自卑、绝望、挫败让你变得极端。于是,不再有对与错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极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证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经典的浴室杀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骇人听闻。
可怜,我们正常的人那,永远走不进你深邃的内心,永远有多远,远到生生世世不得开启你内心世界的闸门。
我的世界里有花,有虫,有四维空间,有时间尽头……有你们永远不能触及的世间角落,有你们永远进不去的人生殿堂。
谁才是真正的清醒者?你不屑与我们交谈,因为你不信我们,因为我们卑微,不懂你的世界,是我们根本不能理解的存在。
又或许你只是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适合你的世界,一个你懂它它也懂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你的真实存在。
时间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们……。
因执着而疯狂,因为执着你把自己关在房子里冥想,因为执着,你咀嚼苹果仔细体味,因为执着你打开自己的头颅……疯即是痴,痴就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你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四
谈到精神病,很多人脑海里就是这样。有的认为是小说;有的能将人类看成动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有的把这一生看做章节里的一章;有的将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会浮现出一个举止癫狂,胡言乱语的形象。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本书,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原来,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原来,他们的世界这么专一。每天都期盼着发现高级生命;用大块头字典查生僻单词只为“了解四维生物所告诉的”,研究学说到疯狂。
原来,梦中的事也能将现实中的人击垮,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寂,每次都要体会一次死亡的绝望,最后带着不甘离开。
原来,他们也能当我们的老师,一些新的知识通过他们的嘴讲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真是讽刺呢,人们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却能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你将他看做疯子,他把你当做笑话。
在“永生”中,我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满足,永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可它的缺点人们却不能忍受,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时间过客,看着自己的妻儿子女相继离去,忍受数辈子的碌碌无为,人们总想去打开潘多拉之盒,却没有勇气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害怕死亡,因为生命太过脆弱,有的人上一秒还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还温柔的对我微笑,下一秒却在病床上面如土色,。现在我已经不再恐惧,他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伪装的文明”中,我们是被欺骗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和各类疾病发生,假设是真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远,永远”中,老太太的感情让我泪目,最让我羡慕的爱情从来不是那些抖音里所谓的“狗粮”,而是在过马路时两位银发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后在藤椅上相靠着闲聊。那些温馨的画面,组成了如今我对爱情的最美诠释。
在读完这本书,我对当精神病医生有了不小兴趣,但正如本文所说,如果你被他们绕进去,就会由精神病医生变为医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五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六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疯子、精神病对于我来说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词,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让我对他们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甚至最终发觉,他们的思想有时会强大到超乎我们的想象。
相对我们这些正常人,我们会发现精神病人的视角远比我们宽阔得多:面对各种包装纸上举着“腿”进行宣传的动物,面对一块从不运动的石头,面对地球是圆是方的质疑,我们总会一笑而过,而与此相反,精神病人会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为正常人眼中的异类,从而被人们称之为精神病。其实,一位患者的话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切:“你们看我是疯子,实际上我看你们才是疯子。”
书中记录了一位奇人,他未满十八岁,却在思考着物理四维问题,他的观点,甚至让量子物理学教授也听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却又在量子物理学考试中错得一塌糊涂——这样的人,在我们眼中只是一个怪胎,可实际上,他的知识却贯穿维度领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许会出现一颗闪耀的科学新星。
通过精神病人的视角,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认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个洞,用dv机从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个视角来审视自己、探究自己。这让我在一瞬间明白了一点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许正因为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过于执着,达到了偏执、甚至于癫狂的状态,才被人们所不理解,事实上,他们的思想与我们,也许高出了许多。
天才与疯子,有时仅有一步之遥。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篇十七
以前一直听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的书评比较不错,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这几天偶然得知朋友那儿恰好有这本书,于是乎携一本自己的书籍和她交换。
尽管以前就对书名感到好奇,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的时候疑惑依然不解,天才和疯子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是两个对立的极端,但是作者却把他们二者放在几乎平等的左右位置,而中国一向崇尚左手为尊,大概在作者内心疯子虽然位置很高,但相比真正的天才还是稍稍次之。
翻开书的第一篇仅仅只读了第一段就吸引住我了。书中是这样描述到:"有那么一个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一身黑雨衣举着一把花伞蹲在院子里潮湿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着,一天一天的不动。架走他他也不挣扎,不过一旦有机会还穿着那身行头打着花伞原位蹲回去,那也是相当执着。很多精神病医师和专家都来看过,折腾了几天连句回答都没有。于是大家放弃了,说那个精神病人没救了。有一天一个心理学家跟他蹲在一起,每天都是。就这样过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那个病人主动开口了,他悄悄地往心理专家那里凑了凑,低声问:‘你也是蘑菇?’"说实话,在我看到这段描述的时候我笑了,但是也带给了我这样儿的思考:很多时候精神病人之所以被人们判断为非正常人,他们的一些行为在我们看来非常不能理解,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他们有他们自己充分的理由。
每一个故事都是以作者和"精神病人"的对话展开的。可以看到很多人的思维逻辑是非常清晰严密的,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论述、对思维虫子的解释、对多宇宙理论的阐述、对玛雅文明的推断、对宇宙空间的探索……他们的说理十分严密,以至于这些领域的专家都不能反驳他们的推论,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类文明的担忧无不体现了他们的思想深度,所谓不知者无畏,正是他们善于思考,能够想常人所不能想,忧常人所不能忧的事情,才使得他们的一部分人变得"另类"。
有一位朋友的故事令我十分感动,他能够清晰的记得自己的前世的生活,尽管他的肉身会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但是他的记忆却是长生的,有些人总是渴望长生,可是长生不老真的好吗?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都不在了,自己依旧存在,一代一代的独自活着,看着身边的人都是陌生人,没有真正的同伴,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人理解,这样很好吗?无数人希望得到永生的眷顾,用各种方式去追求真身不腐,意志不灭,但是没有人意识到,永生,也许只是个孤独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有白天黑夜,有春夏秋冬,花草树木有春荣秋枯,这一切轮回是那么的和谐而美丽。蝴蝶的生命甚至只有几天,可是它依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那么美丽,活得那么自在,而我们人类很多时候却忘了当下的生命才是最美好的,我们有时候会抱怨命运的不公,环境的不和谐,总是逃避现实而追求天堂,也许天堂可以使上帝感到满意,却不能使人类感到满足。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处很重要的一点是沟通和理解,很多时候因为不理解而造成了误解和冲突,疯子有疯子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看完这本书我甚至想说不是每一个正常人都有做疯子的潜质和才华!我们应该用包容和爱的心态对待所有的人,少一分偏见多一份关怀,还有就是,当你认真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天才和疯子或许真的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