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热门16篇)
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指导教学的进行。教案的编写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经验和教材的指导。下面是一些成功案例的介绍,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一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二
《窦娥冤》这一课,是必修四的第一课,它是一部著名的元杂剧剧本的剧本。学生本身对熟知这个故事,但是对于细节的部分,学生是不了解的。出于学生对《窦娥冤》的熟知,这个故事本身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但是,具体的细节很具有传奇性,我们可以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有兴趣,教师讲起来,和学生的互动就会增多,这样课堂就会高效。
一上来,我就是从感动中国人物引入《窦娥冤》的,因为我们近期都在学习感动中国人物的素材,这样我们切入的就很自然了,也把《窦娥冤》这样一个为人熟知的,把给学生以老生长谈的文章加入了新意,贴近了我们现代的生活。一下是我为窦娥写的颁奖词“这是一个永远不因为自己寒冷,就忘掉给别人添衣的人。这是一个永远不把别人的怜悯和施舍,当作自己的幸福的人。同时,这又是一个愈是处在屈承的境遇底下,就愈是坚持自己的人格尊严的人。她,温柔娴淑,又刚烈坚毅。她,自己置身苦难,却心挂婆母。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她,直指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她不仅感动中国,她也感动天地。有血溅白练,抗旱三年,六月飞雪。”
我顺利的把学生引入了课本之中,接着我介绍了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本来,这些知识相对周边,但是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的学生来说,介绍这些很有必要。我介绍了元杂剧的定义,结构,角色行当,演唱方式。以及元杂剧中的三个四,四大爱,四大悲,四大家。然后介绍了作者关汉卿的相关知识。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体现在三个层面:社会冲突、道德冲突、意志冲突。
社会冲突。作者通过展示一个正直善良、安分守己的青年寡妇的毁灭过程,广泛而深刻地暴露批判了元代政治的黑暗、官吏的腐败及其他种种社会问题,宣泄了蓄积在被压迫被欺辱的广大群众之中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表现了作者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关怀。
道德冲突。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主要是守贞守节的传统道德与蹂躏贞节的不道德的冲突;与桃杌太守的冲突则是孝顺的传统美德和为官贪酷的不道德的冲突。《窦娥冤》形象展示了正统的儒家道德观念与道德沦丧的社会现实的矛盾。
意志冲突。表现为窦娥心理矛盾的戏剧冲突:即不安于现状与不得不安于现状,明知道德无用与不得不遵从道德,不信天地鬼神与不得不信天地鬼神的冲突。
在课堂剩余的二十几分钟,让学生学习了表演了话剧版的窦娥冤的前两折。学生们,就参与进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主动的了解课文,这样,《窦娥冤》一课就很好的为学生所接受。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三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并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剧情发展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这支曲子集中反映了窦娥的反抗精神,你认为曲词中最能体现这种精神的是哪两句?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3)历史上关于一些冤狱的传说,多半是“一人一事”,为什么剧中要连写三桩誓愿?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四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了解全剧剧情,了解课文节选部分在全剧中的重要地位。
(二)能力训练点。
1.分析剧作主人公窦娥的艺术形象。
2.以《滚绣球》《耍孩儿》等曲子的曲词为重点,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
3.鉴赏剧中“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了解超越现实的夸张和想象对于刻画人物、揭示主题和体现剧作浪漫主义特色的重要作用。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元代的社会现实,认识剧作抨击社会黑暗的反封建主题。
(四)美育渗透点。
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欣赏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二、学法引导。
1.抓住戏剧冲突,理清情节结构,总体上把握剧本内容。
2.反复诵读[滚绣球],了解窦娥指斥的对象和她表达的感情,从中可以分析出,这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集中表现。诵读第二部分中的[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几曲,了解窦娥性格的另一面——善良。诵读第三部分的[耍孩儿]、[二煞]、[一煞],进一步了解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怒和坚决反抗。
3.诵读典型片断,鉴赏语言特色,如婆媳诀别时的对话,凝练而又不失准确。又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诵读三个场面的主要曲词,比较分析随着人物感情的变化,语言色彩和节奏的不同:第一场,指天斥地,语言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第二场,与婆婆诀别,哀婉凄惨、徐缓低回;第三场,发下三桩誓愿,感情如火、慷慨激昂。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二)解决办法。
加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使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要求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阅读读本《元曲和明清传奇》一文的相关部分,了解杂剧的基本常识。以曲词为主,诵读课文;借助课文题解,了解全剧剧情。有条件的,可进而引导学生阅读剧本全文及关于关汉卿的戏剧评论。
2.第一课时,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以便更好地投入情境,体味作品。而后,要求学生独立分析课文节选部分的基本情节,列出简要提纲。
3.第二课时,要求学生反复吟诵关键曲词,体会剧作语言和艺术构思的特色,进而通过课堂讨论,归纳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分析剧中超现实情节的作用。
4.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关汉卿》和《窦娥冤》。
六、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借助分角色朗读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节选部分的剧情发展脉络,并初步把握主人公窦娥的基本性格。
(二)整体感知。
《窦娥冤》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语文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窦娥冤》历来被列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剧作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窦娥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还为窦娥设计了临刑前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与想象,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增强了剧作的感染力,使整个作品达到“寓褒贬,别善恶,分是非,明爱憎”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关汉卿(约1210—约1300)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元代都城,故址在今北京城区北部及其附近)人;元代著名的戏剧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曾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经把自己比做“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烂,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表明了他敢于斗争,不畏权贵的性格。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人民的疾苦,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经常出入于歌楼、戏场之中,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他熟悉人民的语言和民间的艺术形式,音乐和戏曲方面的造诣很深,成了元代最多产的杂剧作家。他一生创作了60多部剧本,现存的有18部,其中《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蝴蝶梦》《单刀会》等都是十分著名的。
《窦娥冤》的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2.指名提问,要求学生简要说明元杂剧的主要体式特点(参看《语文读本》)。
3.指名提问,要求学生复述《窦娥冤》全剧剧情(参看课文题解)。
4.分配角色,由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只读曲词与念白,科介从略)。
5.问题讨论:
(1)试分析剧情的发展过程,将课文划分为三个层次,并归纳各层大意。
第一层:开头至[滚绣球]曲末“……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诉说冤屈,指斥天地的不公。
第二层:“(刽子云)快行动些”至[鲍老儿]曲末“……不明不暗,负屈衔冤”。窦娥请求绕道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被押赴法场而伤心;与婆婆见面后,诉说冤屈,嘱托后事。
第三层:“(刽子做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至文末。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
(2)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可以大致看到她怎样的性格特点?(第一、三层主要表现她的反抗精神,第二层表现她的善良心地。)。
6.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词语。
下一课时,重点任务是鉴赏曲词,容量较大,难点较多。因此,在熟悉剧情后可引导学生分层梳理词语,减少下一课时的学习困难。以下所列词语,仅供参考。
第一层:实词:生(深)糊突(混淆)勘(核查、查验)虚词:合(应当)。
第二层:实词:纽(拘束)哥哥行(那边)落的(落得)葫芦提(糊里糊涂)。
第三层:实词:罚(同“发”)委实(确实)湛湛(清明)青天苌弘化碧(周朝的贤臣)望帝啼鹃(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暑气暄(暖,文中指炎热)古陌荒阡(“阡陌”,指田野)官吏每(同“们”)。
(四)总结、扩展。
学习《窦娥冤》,重点在欣赏其曲词和艺术手法,这是下一课时的任务。但了解背景、把握剧情、梳理层次、通解文字,是进行鉴赏前必须完成的工作,也可以说是进行鉴赏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大家要充分认识本课时知识积累的作用,有些内容,如作家作品、杂剧曲词语汇等,是可以融入我们的语文素养的,更不可忽视。
(五)课后作业 。
1.诵读全文,重点诵读[滚绣球]、[耍孩儿]、[二煞i、[一煞]等几支曲子。
2.初步思考设计“三桩誓愿”的戏剧情节对于刻画人物、凸现剧作主题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 。
剧情发展窦娥性格。
一、押赴刑场指天斥地刚强、坚贞宁折不弯。
二、婆媳诀别诉说冤屈善良、纯朴开始觉醒。
三、感天动地三桩誓愿。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本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在前一课时初步通解文字、了解剧情和初步把握主人公形象的基础上,以曲词为主来鉴赏课文的语言,鉴赏剧作借助想象、夸张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和深刻批判的艺术手法,并更深入地把握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杂剧的戏剧语言由曲词、念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其中曲词和念白是剧中的人物语言。鉴赏古代戏曲的语言,主要就是品味曲词和念白。《窦娥冤》第三折中,由[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等十支曲子构成的一套剧曲,十分生动地展示了窦娥这个无辜的弱女子的内心世界,抒发了她满怀冤屈的极端悲愤的感情,推动了剧情向高潮的发展。“三桩誓愿”的超现实情节,表现了窦娥的冤屈之深重,反抗之强烈,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教学过程 。
([端正好]一曲,可看作[滚绣球1和以下各支曲子的引子。“叫声屈动地惊天”,正与剧名“感天动地窦娥冤”相合。“没来由”、“不提防”说明窦娥身陷冤狱的无辜。她不仅屡受酷刑,而且即刻便要惨遭杀戮,“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冤深似海,怨气冲天,她不能不爆发出悲怆惨痛的呼号。)。
2.重点赏析[滚绣球]。
(1)指名学生口译这支曲子。
(2)这支曲子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支曲子写窦娥蒙冤赴刑时对天地鬼神的怨恨,运用了呼告、对比以及对偶、感叹、反问、反复等修辞方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物的情感。
曲词中,最能体现反抗精神的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两句。在这支曲子里,窦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日月鬼神由信奉到怀疑、质问的心理变化过程。最后则借指天斥地,对当时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最猛烈、最尖锐的抨击,对包括最高统治者在内的封建王权作了大胆指责与否定,因而反抗精神最强烈。)。
3.对比赏析[耍孩儿]至[煞尾]等四支曲子,鉴赏曲词,领悟剧作采用超越现实的手法进行构思的艺术魅力。
(1)指名学生朗读并口译曲词。
(2)试各用4个字为“三桩誓愿”拟一个名目。
(三桩誓愿的名目分别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课文中连写三桩誓愿,是使用递进手法,使戏剧冲突步步激化。三桩誓愿,也可以说是一桩比一桩更大,由此凸现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控诉“恶人横行,好人受害,官吏昏聩,法制黑暗”的社会现实,实现了对那个产生“时代的悲剧”的“悲剧的时代”的批判。
作家借三桩誓愿,也进一步突出了刚强的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作家描画了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身份卑贱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无边黑暗。一个苦度青春的少妇被吞噬、毁灭了,但是,一个传诵千古的艺术形象却屹立起来了。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品格催人泪下,令人钦敬。
连写“三桩誓愿”,是借助想象、夸张手法完成的杰出艺术构思。这样的处理,在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上洒上了一层瑰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它“于事理不合”,却“为人情所求”,反映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它启示人们:“善”虽一时无力战胜“恶”,但正义的力量不会泯灭。这样的构思,拓展了剧情发展的空间,符合民族传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习惯,给人以鼓舞和感召。)。
(四)总结。
关于主人公形象和浪漫主义手法运用的小结,见前面的分析。
关于关汉卿剧作的语言特色:
王国维先生曾盛赞关汉卿“一倚空傍,自铸伟词”,称赞其剧作语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当为元人第一”。“本色”二字,准确概括了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而自然,朴实而生动。如课文中,指天斥地的场面高亢激越、紧张急促。[端正好]和[滚绣球],几乎句句押韵;而诀别婆婆的场面则曲白相间,如泣如诉,哀婉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则激情如火,慷慨激昂。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集中体现了元曲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五)课后作业 。
1.抄写二至三则最喜欢的曲词,反复吟诵。
2.就课文使用的浪漫主义手法,写一则五百字以内的短评。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五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18号考生,张莎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窦娥冤》。
我说课的篇目是新教材第四册《窦娥冤》。新教材选取了《窦娥冤》一、二、三3折。《窦娥冤》全剧的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它通过窦娥含冤被杀的悲剧结果,深刻揭露了元代封建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与混乱,歌颂被迫害的妇女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性格。所以,今天我以第三折带全剧的方式来讲述本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由中国古代戏曲代表人物关汉卿写成,作为元杂剧的代表作,同时也作为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窦娥冤》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1、(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知识。
(2)把握主人公形象。
(3)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2、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贪腐的黑暗现象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3、领会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古典戏曲创造出来的千百年来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个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我由祥林嫂、别里科夫、葛朗台三个不同文学人物的死亡联系到窦娥蒙冤被杀,让学生受到强烈地心灵震撼,不由自主的进入课文情境。
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让学生带有沉重的感情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
(1)本文主要讲述了怎样一件事情?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点评、归纳,并明确以下内容。
(1)本文主要讲述的事件是:张驴儿逼迫蔡婆婆及其儿媳妇窦娥嫁给他们父子,以及父子两个逼婚被窦娥识破后,张驴儿错毒死了其父,诬陷窦娥的过程。第三折是整个剧本的高潮。窦娥被残酷无道的贪官桃杌施以酷刑,但坚持自己无罪;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不忍婆婆受刑,便招认了被诬陷的罪行,最后被问成死罪的这样一个悲剧故事。
(2)让人为之动容的是:【滚绣球】一曲中,窦娥道:“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舟。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以上节选的内容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是充斥着不公平,惨无人道,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让人最为震撼的是:无论社会有多么黑暗与龌龊,终究还会有正义的存在。正义最终是要战胜邪恶的。
高尔基曾说:“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刚才,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下面,再接着细读课文,品析细节,把握本文的精神核心。
1、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探究、讨论。
2、教师需要点拨、肯定、补充、明确具体内容。
(1)【滚绣球】一曲,想想窦娥被贪官污吏判死罪时,为什么要指天斥地怨鬼神呢?
(3)窦娥发下的三桩誓愿分别是什么?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六
各位老师:你们好!
新教材的《窦娥冤》内容由老教材只选取第三折,扩大到选取一、二、三3折,但我们知道第三折是全剧的高潮部分,不仅最集中的表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还深刻地揭露了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社会原因。所以,我今天以第三折带全剧,说这一课。
本课位于新教材必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是元杂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本文的学习力求对本单元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践行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感情体验和思考。”
教学目标:
1、品味戏曲语言,把握主人公形象。
2、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领会作品的艺术性及思想性。
教学重点:鉴赏窦娥的三桩誓愿。
教学难点:领会浪漫主义手法,深入体会作品的思想性。
多媒体教学手段。
主要分两大块:一、整体感知。二、细节探究。三、引向深入。
主要根据思维由易及难,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走向而定。
2、善良与冤有什么关系?是否节外生枝?
像第二题,是过渡性问题,衔接整体感知与细节探究。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促进全方位思考,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是故意质疑法,,不但使学生保持思维的活跃性,也能完成思维由浅入深的一个过渡。看似绕圈子,实则“诱敌深入”。
主要突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我们知道读剧本最关键是要培养现场感。因此在品位语言一环,我首先用创设情境法,学生朗读[滚绣球],放映越剧片断。制造现场感,给同学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主要运用比较阅读法。体会语言特色。好的比较最关键的是找到合适的比较对象。所以选用越剧《斩娥》片断,是我精心设计的,二者以同样的故事同样的感情,用不同的语文字内容来表达。关键是“同中求异”体会本文语言的通俗易懂,本色质朴,抒情性强,富于音韵美。
比较阅读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方法,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科学严谨,又交给同学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基本完成教学目标1。
鉴赏语言附加题(学生理解好,课堂节奏快情况下)。
以“只落得两泪涟涟”为例。通过不同风格的改写,本色派语文采派区别,这中间还穿插对比朗读。更好体会怨言,集人物情感。
接下来突破中带难点。理解三桩誓愿,把握该剧的艺术性及思想价值。
第一步:先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创设情景,把同学待到强烈的悲剧氛围中。利于深入思考探究。
对突破重难点,我设置5个层进式的问题,应该说有梯度有深度。符合思维以及认知规律。其中三个问题,是解决重难点关键。做重点说明。
(1)本色语言不用典故可以吗?
理解三个典故,是理解浪漫主义手法、解决教学重点的一把钥匙。主要运用启发加比较法,着重培养同学的求异思维,以往谈到三个典故都是说它表明冤情之大,使誓愿合理,但我要引导同学通过三个典故之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看到冤情古已有之,部分时代,地位,性别,同样蒙冤,理解深层社会内涵;典故中的人物都没有积极的反抗,也是对窦娥抗争精神的衬托,对作品主题的深化。增强学生自主发现、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下面理解浪漫主义手法奠基。
(5)、现实中,这三桩誓愿可能实现吗?如何评价这种写法?
理解浪漫主义手法,不但是领会作品艺术性的关键,又是把握全文思想价值的钥匙,研究中,还可以引进《孔雀东南飞》《聊斋》等作品,举例对比,分析探讨,老师适当点拨引导。
让同学看到运用浪漫主义笔法,除了加强艺术感染力外,越超越现实,越表明现实的黑暗不公,越为“冤”张本。也越让人们看到窦娥的刚烈反抗性。
在自主探究式的学习中,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管中窥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有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激发对古典文学的探究热情。完成教学目标2,突破难点。
(6)、窦娥前面指斥天地鬼神,最后又要依赖天地昭雪冤情,样前后矛盾吗?
这个问题旨在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更理性的境界,从而充分领会作品的思想性和社会价值。主要运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法,另外,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开放性和模糊性,所以,在探究中,提倡学生’“个性化”的解读。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又增强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悟,确立自己的审美取向。需要强调的是:在理解作品思想性时,在设计上我力求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结合字词句章,从人物的语言、关键语句入手,(管理美无心蒸发,使百姓有口难言;轮到你山阳县,为我),得出结论,而不是空泛的品评议论,因为我们再上的是语文课,而不是思想政治课。
总之,这5个问题循序渐进,符合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艺术性、思想性的领悟没有生涩感,拔高感,而是步步蓄势、水到渠成。既学到知识,又得到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了鉴赏能力,提升语文了素养。到此我们教学重点难点也一一被攻破了。
包括结束语合作业两部分:
意在把本课的思想性引向更深处,在审美情趣及价值上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社会人生更深的思考,达到言有余而意无穷的效果。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七
二、重点难点。
1.品味戏曲的语言。
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三、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
第一课时。
写作背景:
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统治者和地主阶级紧密勾结,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可以说,劳动人民与统治者的阶级矛盾,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杂剧《窦娥冤》反映的就是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
白朴的郑光祖的。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三、问题探究。
研读第一层。
1.【端正好】曲子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2.在【滚绣球】曲中,窦娥质问了什么?痛陈了什么?否定了什么?(用原文回答)。
3.【滚绣球】这支曲子又表达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第二层。
2.试分析窦娥与婆婆的一段对白,体会关剧的语言艺术。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二、拓展延伸。
思考讨论:除了《窦娥冤》,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作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比如《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和焦仲卿双双殉情,化为双飞鸟;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游记》这些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中会这样安排呢?(提示:可从作家、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社会现实等角度考虑)。
三.趣味探究。
窦娥与哈姆雷特。
关汉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之一,是中国戏曲的奠基人,在世界文学史中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此关、莎二人的戏剧作品常被用于比较研究。窦娥与哈姆雷特,这两个著名的悲剧形象分别诞生于13世纪的中国和17世纪初的欧洲,在反封建的斗争精神方面存在着一些共性,但二者又有很大不同。
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在【滚绣球】一曲中指责天地鬼神,发下三大奇愿,要感天动地来显示冤情。窦娥对神权的大胆谴责,实质上是对封建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她那似岩浆迸射如山洪决堤般的愤激之词,反映了女主人公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也折射出当时广大人民的反抗精神。
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的叔父克劳迪斯毒死了他的父亲,篡夺了王位。老国王的鬼魂显现,把自己被害的经过,告诉儿子哈姆雷特,要他报仇。他弄清真相后,决心杀死奸王,但又顾虑重重。就在下决心动手时,不幸错杀了恋人的父亲。奸王把他送往英国,在去英国途中他逃回丹麦,在一场由克劳迪斯安排的比剑中死去。他在临死前总算刺死了克劳迪斯,但他改变现实的重大理想并未实现。
哈姆雷特的主要对手是克劳迪斯,克劳迪斯身上集中了封建、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恶德。从这一点看,窦娥与哈姆雷特悲剧的根源都在社会。
但窦娥的命运从一开始就不能选择,哈姆雷特则不同。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因苦苦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个问题而迟迟不能采取积极行动,最后只能凭一时冲动,抱着宿命论观点行动起来,以至于最终和所爱的、所恨的人同归于尽。他的悲剧不仅仅在社会,还在人性本身。
课外延伸:通过这段文字的阅读,或许会使你对刚才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有了很大启发,那么,把你自己的想法和刚才各组讨论的结果求同存异进行归纳整理,写成一篇小论文。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八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二、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及窦娥的形象;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教学重点: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教学难点: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教学设想: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进取思考。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九
三、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窦娥形象、元杂剧常识。
三场戏对表现窦娥形象的作用。
先使学生了解元杂剧的常识,再理清:赴法场、别蔡婆、立誓愿三场戏的情节结构,依次分析三场戏对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与作用,最终总结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教学过程中注意启迪学生积极思考。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资料:简介常识、通读全文。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从古代戏曲的不一样种类、不一样主角导入新课。
二、简介元杂剧的常识:套数(散套)。
1、元曲的分类:散曲。
元曲小令。
剧曲(杂剧)。
2、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3、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
宾白:即说白。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4、元杂剧的主角:
旦:女主角。包括正旦(女主角)、副旦(女配角)、外旦(老年女主角)、小旦(少年女主角)四类。
末:男主角。也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四类。
净:俗称“大花脸”,多扮相貌、性格上有特异之处者。
丑:俗称“小花脸”。多扮次要主角。
此外,还有“卜儿”(老妇人)、孛老(老头儿)、孤(官员)、徕儿(小厮)、细酸(读书人)等主角。
5、其他:元杂剧多一人主唱,因而又可分为“旦本戏”(女主角主唱)、和“末本戏”(男主角主唱)两类。
三、简介关汉卿及有关常识:
关汉卿,元杂剧的代表人物,与郑光祖(代表作《倩女离魂》)、白朴(代表作《墙头立刻》)、马致远(代表作《汉宫秋》)四人共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品即《窦娥冤》,其他作品还有《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其中,《窦娥冤》又是中国十大古典杯具之一。
四、检查预习:说出下列元杂剧中常见的口语、衬字的意义。
五、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
启发:节选部分中,窦娥先后做了哪些事课文可分为几场:
赴法场怨天(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情节结构见蔡婆遗嘱(窦娥告别婆婆)。
在刑场誓愿(窦娥发下三桩誓愿)。
六、课堂小结:
学习本课,我们首先要了解元杂剧的知识,关汉卿及其创作情景,节选部分的情节结构。以上这几方面,我们要用心掌握。
七、布置作业:
1、预习:熟读“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2、通读节选部分,掌握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资料:赏析第一、二场戏。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节选部分情节结构。
二、阅读欣赏第一场戏。
1、指名朗读开场的舞台提示(科介)。
问:这段科白写了什么资料起到什么作用。
答:描述了押解死囚的情景。渲染了一种肃杀可怕的气氛。
2、阅读“端正好”这支曲子:
指名朗读;说出曲子大意。
问:这曲子中,窦娥主要诉说了什么。
答:窦娥主要诉说了自我莫名其妙受到了惩罚,冤屈能够动地惊天。窦娥由“屈”而“怨”,自然地引出了下支曲子。
3、阅读“滚绣球”
教师范读这支曲子。
问:这支曲子的各句依次写了什么资料试理清此曲中窦娥的情绪变化过程。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明确:窦娥先前也是认为世间自有鬼神主持公道,但悲惨的遭遇让她不禁对天地鬼神产生了怀疑,而后愤怒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公,阶级的对立,对天地鬼神大胆地彻底否定。但封建社会的一句弱女子,又能如何呢窦娥的天大冤屈,怨恨,也只能转化一声悲泣。即:
传统观念怀疑质问揭露黑暗彻底否定一声悲泣。
重点理解:“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作天!”
简析:这两句,是作借窦娥之口,对封建社会作猛烈的抨击、尖锐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窦娥的觉醒意识和反抗精神,历来被认为是本剧中有思想性的一句台词。
三、阅读第二场。
1、指名朗读“倘绣才”;问:窦娥为何哀告走后街。
答:“怕则怕被我婆婆见”、“枉将他气杀也么哥”说明她怕走后街是怕被她婆婆见到后让婆婆悲痛。
2、讨论: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具有哪些精神品质对揭示主题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情节表现了窦娥温顺善良的一面,使窦娥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时,也突出了窦娥所处的社会环境的黑暗,现实的残酷。另外,这一情节也激起了人们对窦娥的深切同情。
答:都诉说了自我的冤屈,立下了遗嘱。
点拨:人们称这种在唱词、说白中诉说同样的资料为“曲白相生”。
4、简析艺术手法:这场戏中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悬念:哀告走后街。
巧合:怕见婆婆偏偏遇见婆婆。
曲白相生:说白与唱词相互补充。
四、课堂小结:
前两场戏中,窦娥的感情由屈而怨,由怨到悲,初步展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她温顺善良的品格。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她命运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社会的憎恨。
五、布置作业:
背诵“端正好”与“滚绣球”二曲。
预习“三桩誓愿”疏通文字。
第三课时。
教学资料:第三场戏的阅读鉴赏、总结、练习。
具体步骤:
一、复习检查背诵“端正好”、“滚绣球”两支曲子;
试述前两节中窦娥的感情变化、所表现的性格特点。
二、阅读第三场戏。
1、指句朗读第一桩誓愿的相关段落,思考: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什么。
剧中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
这桩誓愿的实质是什么。
2、学生回答:
窦娥的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作者以曲白相生的手法,反复表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窦娥发下这桩誓愿,实质是期望刑场上的人能了解她的冤屈。
3、思考讨论:这三桩誓愿之间,有何内在联系在全剧中地位如何。
为何第一场戏中“怨天”,那里又寄期望于天怎样理解这一矛盾。
明确: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我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也是全剧高潮。
窦娥的诉说中,“怨天”和依靠于“天”的情感始终交织在一齐,这种矛盾实质上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他经过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批判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文人,他虽关心人民的疾苦,但不能从根本上看到救民于水火、变革现实的道路和期望,最终还是要借助“天”来为窦娥昭雪冤枉。
三、总结全文:
1、窦娥的感情发展:怨悲恨。
2、窦娥古代妇女的反抗者形象。
3、主题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窦娥反抗精神。
4、语言通俗精炼,生动感人,运用元代口语。
四、布置作业:
1、总结元杂剧的知识,记忆字词、典故;
2、学习本课后,你体会最深的有哪些写一篇剧评。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
一、正确认识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及其时代意义。
二、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第一课时。
一、理清小说结构,分析别里科夫生活和思想上的套子的具体内容。
二、初步体会小说的讽刺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是一个典型的套中人形象。
他不光用一切陈规陋习套自己,而且还去约束别人。他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又是沙皇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既是令人畏惧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风的可怜虫。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保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者的代名词。作者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和强烈的对比手法,造成的幽默讽刺的效果,有力地鞭挞了反动势力的可厌可憎,无情地嘲笑了他们的极端虚弱。
1.导人新课。
老师出示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老掌柜难舍芭蕉扇。
陈显荣。
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
不怕花钱多,就怕担风险:
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
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
重者削脑袋,轻则上医院。
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
只要拼命摇,照旧能解汗!
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仅是一位老实本分的小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与他相似。诗人幽他一默,希望这些人思想解放一点,别老捧着那本老皇历不放。诗人对老掌柜的典型心态的形象揭示,尤其是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一句,令人叫绝。从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老掌柜害怕新事物这一点上,我们想起嘴边总是挂着一代不如一代名言的九斤老太,想起只要镇上不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奥楚蔑洛夫。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另一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2.快速理清课文结构。
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别里科夫哪些事?根据情节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
明确: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别里科夫的恋爱以及最后失败,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和思想性格(15段)。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与华连卡恋爱以及最后失败(637段)。
第三部分:埋葬别里科夫,但生活中还有许多别里科夫(3840段)。
初看起来,好像这样入题慢,前后联系又不紧密。然而,作者在写婚事之前,先对别里科夫加以描绘和议论,突出别里科夫与众不同的、甚至是怪异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先声夺人,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既有利于直接揭示别里科夫的丑恶腐朽本质,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一一这种人,竟然还差点结了婚,一箭双雕,安排巧妙周到。
作者以严肃的态度,用夸张、比喻和反复的修辞手法,极力地刻画别里科夫与常人迥异的套子式的生活习性和思想,在发笑中达到否定的目的。
在生活习性方面,主要从穿、住、行等方面表现其套子特点,其中穿着修饰方面写得最详尽;居住方面着笔不很多,但写得逼真;至于行,则突出其与人隔绝、与世隔绝的特点。在思想方面,则主要写其评判是非的标准及语言。他的标准,就是要服从政府的禁令。凡是政府明文禁止的事情,他都拥护;甚至于连政府已批准或默许的新鲜事物他也要遏止。他的口头禅是,千万别出什么乱子,表明了他的恐惧心理,对于现行秩序、既成传统以及代表着这种传统秩序的官方、政府的恐惧。
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革命力量还很弱小,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6.总结、扩展。
别里科夫是他生活的那个反动时代的产物。
别里科夫自己怀着无尽的`忧虑和恐怖,缩进套子里,然而,被套子精神浸透了的别里科夫却又要用这个套子去套周围的人,去套那个中学,那个城市,而那个学校和城市也居然被他辖制了整整十五年。
这里的套子实际上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别里科夫维护旧制度、旧秩序,害怕和反对一切新事物的保守与腐朽;象征着沙皇政府的一切法令和专制统治。
7.布置作业。
课后认真阅读课文第二、三两个部分,分析别里科夫为什么会落得个如此下场,意义何在?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别里科夫这一形象的讽刺意义。
2.拓展延伸,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3.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
整体感知。
契诃夫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个杰出的作家。当时,沙皇政府为防范革命活动而公开施行高压政策,进步杂志被迫停刊,能合法出版的都是为买而笑的刊物。为了生计,契诃夫不得不迎合刊物的胃口,写了许多逗人发笑的作品。其中有些作品不免流于粗俗,但有相当一部分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表面上写俄国社会日常生活中的笑话,实际上却无情地嘲笑和揭露专制警察制度和小市民的奴性心理,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等。从库页岛考察回来后,契诃夫果断地和反动报刊断绝联系,其作品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刻,技巧也更为成熟。《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契诃夫在这一创作的繁荣和成熟时期而诞生的优秀作品。
教学步骤。
1.导人新课。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热烈地赞美过纯真的爱情,那么,躲在厚厚的套子里的别里科夫在爱情的面前将会怎样呢?请仔细研读小说第二部分。
2.围绕别里科夫的婚事讨论:
从始至终,作者只讲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为什么?
先看别里科夫准备结婚的原因:别人的撮合游说;华连卡表示出的好感;华连卡长得不坏,招人喜欢;华连卡出身较高,有田产;华连卡是第一个待他诚恳而亲热的女人。以上种种,都是外人施加的因素,或是一种外在的诱惑,而别里科夫内心并未萌发一种真正的爱意,他准备结婚,是因为昏了头,不是因为爱。
最后请看婚事的结局:通常结婚是件使人高兴的事,但在别里科夫却成了一场大灾难,一次仅仅是可能的喜事,结果却成了真正的丧事。他的套子使他感受不到爱的温馨和幸福,他的套子使他对恋爱充满气愤,以至于看到那漫画便气得脸色发青、嘴唇发抖。作家只讲其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爱情是意味深长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是多么深入细致,对人物的刻画是多么准确真实。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一
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有关知识。
整体感知课文,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等。通过讨论、交流,共同探讨文中的情节矛盾冲突等内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从而感知悲剧的艺术魅力。
在对“三桩誓愿”的理解基础上,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掌握文章的主题。
鉴赏课文,感悟悲剧的艺术力量。
一、课前预习。
了解元曲,走近作者。
二、合作探究。
课文是《窦娥冤》第三折的节选,那么全剧情节是怎样的呢?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
故事呢?后来窦娥的冤情得到澄清了吗?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积累字词。
2.背诵【滚绣球】一段曲词。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二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感悟悲剧美。
3.剖析人物悲剧命运的成因,把握作品的主题及进步意义。
4.欣赏本色语言和浪漫主义的手法,赏析悲剧艺术的美。
【课前预习】。
1.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阅读老师分发下去的有关元杂剧知识和《窦娥冤》第四折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关汉卿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他的代表作《窦娥冤》被列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者是伟大人物的灭亡”
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二、检查预习情况。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三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杜甫的有关常识;
2、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写下了一首“七律之冠”: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通过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来指导诵读、背诵。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
律诗,从格律上说,只要求颔联、颈联对仗。经过仔细玩味,该诗则“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因此,同学们在诵读或背诵时应注意体会这一点。
三、诗文赏析:
1、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
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
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
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2、首联和颔联写了几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答: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指纷纷飘落的干枯的树叶)和长江。
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3、我们把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接下来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过秋景体现出来的。来吧,点击字体就有分析!
答: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回鸟,这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也可能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到处盘旋,形单影只。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4、诗人的“悲”除了体现在首联、颔联描写的秋景上之外,还体现在哪里?
答:还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万里”写出流浪之远,“常”写出流浪时间之长。
补充:安史之乱时,李白从48岁开始流浪,一直到58岁去世,来安无定所。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补充:诗人这个时候已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一只手不能动弹,处境堪忧。
5、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
答:“艰难”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补充: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6、“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是怎么体现诗人内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7、总结:
这首诗以“悲”字为核心,贯穿全诗。诗人由内心伤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真是怎一个“悲”字了得啊!
四、检测:
1、古人诗歌中写到“高猿长啸”,大都抒发文人的悲伤,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答:这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杜甫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3、请同学以尾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尾联艰难对潦倒,形容词相对,苦恨对新停,偏正式动词相对,繁对浊,又是单音节形容词相对,霜鬓对酒杯,偏正式名词相对。可见,尾联也对仗工整。加之颔联、颈联本身要求对仗,所以,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这也是该诗被誉为“七律之冠”的原因之一。
4、填空: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歌被誉为(“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王宝杰。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四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走进《窦娥冤》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悲剧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窦娥悲剧的求知欲。
问题(一)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三折,是整个戏剧的关键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戏剧的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找出重要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戏剧情节。
明确: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2、按情节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小结:本文以窦娥被押赴刑场为线索展开戏剧的情节的,让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的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话剧中的矛盾冲突,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在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归纳戏剧冲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教师示范分析窦娥的人物形学会分析,其余几个人物交给学生学习分析。
1、戏剧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第一、窦娥与蔡婆之间的冲突。
窦娥七岁十道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和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生活不久后,丈夫就暴病去世了,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当面对张氏父子的威胁时窦娥和蔡婆婆是两种不同的反应,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定地恪守着礼教、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外力的威胁她们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严格遵守礼教的斗争。甚至窦娥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第二、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子尤其是寡妇守节,但是黑恶势力又对寡妇进行威胁。张驴儿是一个地痞无赖而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张驴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表达了自己好女不二嫁的坚决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窦娥敢于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对官府(或这说是统治者)的信任。
第三、窦娥与官府(或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官府本来是正义公道的象征,是声张正义为百姓服务的政府机构,而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却并不是这样的。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而且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窦娥向诉说自己的冤屈甚至提出“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这个明确的大疑点是,桃杌不但不好好利用认真调查,反而不加理会认为这只是窦娥的狡辩之词,甚至认为不进行严刑逼供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在严刑逼供的情况下窦娥依然没有屈服,但是她害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她只能“负罪”了。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礼教的重要内容——孝道。
2、在这三组矛盾冲突中,作者刻画了那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窦娥: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反抗精神。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善良,安分守己)。
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有主见、刚强)。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
(2)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疼爱媳妇,逆来顺受,懦弱。
(3)张驴儿:无赖,狠毒。
(4)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5)县令桃杌: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贪财,凶暴。
小结:让学生总结出全剧的矛盾冲突,教师示范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其余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交予学生分组完成,让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通过窦娥冤屈的分析从而探讨造成窦娥冤屈的社会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1、窦娥的冤屈是什么?窦娥如何面对呢?
明确: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最后被押赴刑场,临刑前许下三桩誓言。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本剧是我主旨句是那一句?概括归纳主旨。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3、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首先,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4、戏剧中三桩誓言都得以实现,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想象、夸张、浪漫主义手法。
5、窦娥许下三桩誓言中涉及多处典故,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2)邹衍“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3)“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6、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明确: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
小结: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混乱、官府的黑暗。成功地塑造了悲剧女主人公窦娥的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底层善良、坚强而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一)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提高鉴赏古典戏曲的艺术素养。
(二)结合“单元知识和训练”掌握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三)认识封建社会官吏昏聩,法制的黑暗现实以及人民的反抗精神。
二、难点和重点:
(一)这曲戏由几部分组成?彼此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如何理解窦娥这一人物形象的反抗精神?
三、教学方法安排:
点拨、研讨、赏鉴。
四、学时量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斋叟,金未元初大都人(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人说他“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尘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的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60多部,但大都散失了,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子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二、讲授课文。
1、提问:在课文共出现了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有属于正宫调。
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三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宣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第一层[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鱼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三、作业设计:背诵[端正好][滚秀才]两个曲子。
四、板书设计。
一、关汉卿。
二、情节结构:窦娥指斥天地鬼神——告别婆婆——发下三大誓愿。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和内容:研学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分析第一层。
齐读课文第一层的两支曲子。
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天地惊鬼神。”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的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筑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
二、分析第二层:
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的一面。
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情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做分析。
三、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戏情的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对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四、阅读[快活三][鲤鱼儿]。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受冤屈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阅读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桩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桩誓愿是六朋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苍得到反应。第三桩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介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
六、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是否矛盾?
明确:窦娥对天地的指斥和感受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者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斥天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动动容不定期昭雪窦娥的冤案。
七、归纳主题。
本剧通过窦娥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歌颂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和反抗精神。
八、作业设计:
如何分析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九、板书设计:
窦娥冤。
1、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2、三桩誓愿是什么?表现了窦娥什么样怕精神?
3、归纳主题。
4、作业设计。
高一语文窦娥冤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戏剧戏曲的文学常识并掌握一些古代白话的意义;
2、理解节选部分的剧情,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理解戏剧的主题;
3、鉴赏品味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4、鉴赏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完成目标1;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中国传统戏剧的.概念及其发展过程:
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故称“戏曲”。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起源于原始歌舞。
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有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娱乐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后面单列重点介绍。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