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案(模板14篇)
它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指导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案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下面是一些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最大的书教案篇一
小黑板;本课要求写的生字卡12个。
【教学目标】。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了解一些地质勘探知识,增强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重点难点】。
写好笔画竖撇;有感情地朗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揭示课题(2分钟)。
1.小朋友,我们都读过书,从书里学到了不少知识。今天我们要读的这本书,可不是一般的书。请小朋友们看老师板书。
2.板书课题。说说你最想知道什么?
提出问题: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
开展活动,读文识字。
(18分钟)。
(一)读书展示会。
1.是啊,书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呢?小朋友,你想知道这本书的奥秘吗?那就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吧,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
2.请小朋友自己去找一个学习伙伴,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给对方听,互相检查字音都读准了没有,句子都读通了没有。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最善于合作。
3.现在我们来评选最佳读书小组。哪个小组想读就举手读,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你们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二)结苹果、摘苹果。
1.黑板上贴出一棵苹果树,出示写有生字的大苹果。
2.同学们,你能读出这些苹果中的生字吗?你读准一个字,老师就挂上一个苹果。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同学结出的苹果最多。
3.你们看,苹果树上已经结满了苹果。现在我想请小朋友来摘苹果,请不摘果的小朋友负责评一评谁摘得又快又好。
(三)送生字回家。
最大的书教案篇二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满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学生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两课时。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
“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b、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c、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d、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以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角色选定。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最大的书教案篇三
1、教材简析。
通过小作者和地质勘探队员的对话,告诉小朋友大自然中的岩石是一本最大的“书”,书上有“字”有“画”,魅力无穷。激发了小作者要读懂这本“书”,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八、九岁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充满了好奇心。这一阶段又是他们的语言发展关键期。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读中探究,在读中释疑,在读中生疑。
1、初读课文,会认10个生字;会写“宝”、“刨”、“趴”3个生字;了解“岩石书”的“字”“画”。
2、在问题情景中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在问题情景中朗读人物对话,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引发学生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利用儿童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而后通过多种形式的对话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字”“画”,读中解决自己的疑难,读中产生新的问题。
问题教学法。
1、教师通过路学习了解有关地质知识,搜集图片资料。
2、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一、由书切入,引发疑问。
1、今天,谢老师带来了一本书。(板书:书)一本很大很大的书!你们看――。
出示岩石的特写图。(要体现“字”“画”特征。)。
2、质疑:你有疑问吗?
(生:这明明是块石头,怎么说是书呢?书是有字的、有画的、有知识的。这不是一块石头吗?哪里有书啊?这本书里有字有画吗?这本书谁能看得懂?······)。
(随学生回答板书:字、画、用)。
3、是呀,你们说得真好,这明明就是一块石头,怎么会是一本书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走近岩石。
1、那这到底是一本怎样的书?课文是怎么介绍这本书的呢?赶紧打开课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发现我们刚才提的问题和谁的问题是差不多的?
那又是谁解答了我们和川川的问题?
3、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川川和叔叔直接对话,用不同的记号标出。
生交流后出示:川川和叔叔的对话。
三、对话朗读,走进岩石。
读懂了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我们心中的疑问自然就解开了。
1、同桌对话朗读:一个当川川问,一个当叔叔回答。
2、师生对话朗读:老师当川川问,学生当叔叔回答。读读议议,出示重点句:
(1)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3、指名对话朗读。其他小朋友要仔细地听,他们哪些地方读得很有味道?
4、小组朗读对话。
四、回应课题,再生新疑。
1、小朋友,读了川川和叔叔的对话,你心中的疑问解决了吗?岩石是书吗?为什么?岩石不光是书,而且是一本――(板书:最大的)。
2、你们有没有发现,谢老师写的`“最大的书”,和课文一样吗?(不一样)。
什么不一样?(课文还有一个引号)。
现在你又产生新的问题了吗?
课题为什么要在“书”上加一个引号呢?(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是一本特殊的书,大家都看不懂的书,是地质勘探队员看的书。对不留意的人来说是石头)。
3、你觉得川川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你还有新的问题吗?(谢老师还有一些问题:这书是谁写的呀?大自然中,最大的书只有这本岩石书吗?对于地质勘探队叔叔来说,岩石是一本最大的书。假如是研究海洋的科学家,他的书在哪里呢?假如是研究太空的科学家,他的书又在哪里呢?假如是研究动物的科学家,它的书······)。
4、想更多得了解岩石吗?推荐站:化石。
五、学习字词,指导写字。
1、学习字词。指名领读;齐读;开小火车认读;说说记字办法。出示:词语、生字。
2、指导写字。出示:在田字格中的宝、刨、趴齐读。谁能给它们组个词?
3、学生写字。实物投影交流反馈。
最大的书教案篇四
我喜欢大自然,但更喜欢去寻找大自然中的美。
我们小区后面的小亭子旁边偶尔会开出三四朵菊花。那颜色红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的像霞。它们的形状也千奇百怪,有的缩成一团,像一个“小绒球”;有的花瓣卷卷的,像刚烫完的头发一样;有的花瓣非常凌乱,像张牙舞爪的螃蟹……非常有趣。
小区里还有很多葡萄树。葡萄树上的葡萄小小的、圆圆的,是青绿色的。摘下一颗,剥去它的外皮,吃上一口,酸酸的,甜甜的,真好吃。
我们学校被一排排又高又大的树围绕着,大树挺直了腰板,像士兵一样站在那里,保护着我们的校园。学校的柚子树更是引人注目,一个个柚子又大又圆,像一个个黄灯笼挂在枝头。看着书上的柚子,我心里想着:真希望柚子节快快到来,这样我们就能吃上可口的柚子了。
大自然是一本书,每次阅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让我们好好阅读这本大书!
最大的书教案篇五
教学过程:
一、一读对话,初识“书”的外形。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平常读的书,书上有字、有画、有丰富的知识,我们还知道读了书,将来能更好地建设祖国(师边说边板:书、字、画、知识、作用),今天我们就继续来读读书,一起来读懂这本《最大的“书”》。
2、师生分角色读课文1-4小节的对话。
师:谁愿意和我合作,一起来读1-4小节?
师:如果我是地质勘探队员,那你就是谁?(比赛读)。
从我们刚才的对话中你们明白什么?(知道了岩石就是一本书。)。
3、认识岩石书,朗读指导。
师:孩子们,想不想看到这本“岩石书”呀?
师:点击课件,出示岩石,这就是岩石书,多么神奇啊!谁来读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指导朗读该句。尤其要读出反问的语气,以及“一层一层”、“厚厚”两个词语的读法。)。
二、二读对话,感知“书”的内容。
1、生分角色读课文5-10小节。
师:你们俩读得真投入,孩子们,读了这本书,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
a、知道了这书中有雨痕、波痕,还有矿物。
1、师:其实这些就是书中的“字”(师随机板书:雨痕、波痕、矿物)。
2、孩子们,你们见过雨痕、波痕吗?
3、那你们想象一下,这雨痕、波痕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4、你们太会想象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呢?
(师点击课件),这三幅图你能认出哪个是雨痕,哪个是波痕,哪个是矿物吗?
你们看它们多有意思啊!谁来介绍一下他们呢?(师点击课件,出示句子)。
5、谁能把三种连起来介绍,自己先试试看。再指名连起来读。
1、师:孩子们,这里的树叶、小鱼、贝壳,本来也有美的颜色,也是活的,可由于特殊的地壳运动,他们被包了起来,死后没有腐烂,埋在地底下,经过漫长的时间之后,就变成这个样子了。像石头一样,这些叫什么呢?(化石)。
2、出示句子,谁介绍一下这些化石呢?(指名学生读)。
3、其实像这样的图画,岩石书里还有许多,想不想看?
4、点击课件,出示恐龙、虾、恐龙蛋、乌龟的化石,你们认识这些有意思的东西吗?
5、这么有意思的东西,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介绍呢?(出示句式:你看,这儿有,有,那儿还有哩!),先给大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6、你就是地质勘探队员,我来作川川,向你请教,谁来和我合作。师生对话表演。
7、如能一边介绍一边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8、这些神奇的字、画,又能说明什么呢?请大家闭上眼睛,边听边在脑子里出现一幅幅画面。(师配乐朗读第10节)。
9、仿佛看到了什么?陆地变大海,大海变成高山,那是神奇的地壳运动,这不是一下子的事情,它要经过漫长的岁月,请大家读读课文中第10小节,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地壳运动要经过漫长的岁月。
(很久很久”,“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谁来读读这些词,让我们感受时间的漫长呢?
10、想不想看看地壳运动的过程。出示课件。
11、地壳运动动画有意思,可惜,没有声音。谁愿意来为这段动画配音呢?好!那么多小朋友愿意,自己先试试看,呆会儿我请最认真的小朋友来配音。
1、我们刚才的对话读,你知道吗?读了这本书岩石有什么用呢?
2、知道川以后长大想干什么呢?
最大的书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中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并学习我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为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语言文字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置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来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板书课题)。
问:看了课题,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是什么?内容是什么?怎么样?)。
二、自读自悟,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小组读,互相纠正读音。
4、交流学习生字。
三、品读课文,自我感知。
1、指名读文,思考学生课伊始提出的问题。
2、回答问题:这本大书是什么?(大自然)内容是什么?(自然万物)。
这本书怎么样?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
3、自由读文,说说课文哪一句话或哪一段话你最喜欢,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学生广泛读文,并指导朗读。(采用多种方式读出兴趣,在读中积累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分组读全文。
2、齐读最后一段,你能将结尾再补充一句话吗?(点出仔细观察)。
五、板书设计。
最大的书教案篇七
同学们天天在读书,我们的书是什么样的?世界上还有一种书,这种书是没有文字的,而且也是最大的“书”,你们想读这本书吗?(板书课题:最大的“书”)
我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老师针对识字难点进行个别指导。
老师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
出示带有拼音的词语。
地质 勘探队员 岩石 一册书 厚厚的
刨根问底 煤炭 宝藏 脚印 雨痕
去掉拼音读词语。
认读单个生字,用生字扩词。
送生字卡游戏。(把生字卡片分发到部分学生手里,老师读出一个生字,让手里拿着这个生字的学生把生字卡贴到黑板上,然后全体学生读一读)
小组内相互听读课文。
一人读一段,在读书中巩固生字。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老师范读或放课文朗读的录音。
课文里说的“最大的书”指什么?
课文里的叔叔是谁?他是干什么的?(结合理解“地质勘探队员”)
让学生再自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调控:有的引导学生在书里找答案;有的请同学帮助释疑;有的做简单的讲解;有的留在第二课时深入阅读中解决。
让学生从要写的字中找出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这些字的特点。(如:“趴”“铁”都是左窄右宽;“刨”左宽右窄;“埋”“刨”左短右长)
老师有重点地指导左右结构的字,学生临摹。
分角色朗读,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
川川向叔叔问了哪些问题?
叔叔是怎么说的?
叔叔说的话你懂吗?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师生角色对话。
师:这岩石怎么会像一本书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师:这本书上有文字吗?
生:有……
师:这本书上有图画吗?
生:……
师:这些树叶、贝壳、小鱼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
师:读了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生:……
师:你喜欢读这本书吗?为什么?
生:……
回读全文。
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分组开火车读本课生字。
让学生观察上节课没写的六个字。说说哪个字难写,要写好这几个字应注意什么。
老师重点指导、范写“质”“厚”“底”三个字。
学生临摹,老师注意提示写字姿势。
学生展示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字,师生评议。
完成课后练习“我会填”。先独立完成,再同桌交换、订正。
书面补充句子:这本书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它还能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我知道”中的小知识,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请教老师和同学。
最大的书教案篇八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词。准确把握人物心理,读好人物对话。了解“书”中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用具及课前准备。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教师手拿书)同学们看这是什么?
你见过的最大的书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一本最大的书。
学生纠错:书没加双引号。
师顺势问:为什么加引号:
注:“漏”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2、学生汇报思考结果。
师:大自然就是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永远也读不完。在这本书中,你会汲取更多的自然科学知识的营养,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字音。
(2)交流识字体会,
说说你都认识了哪些生字,怎么认识的。你还有哪些好的识字方法,说一说。
(3)巩固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
4、送生字宝宝回家:学生再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
5、检查读书情况。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三、理解词语。
1、学生默读课文,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释疑。
对词语的理解作如下设计:
刨根问底:把课文中川川说的话用课件出示出来,一方面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另一方面从问句中体会川川是个爱问的孩子,总爱把问题问清楚,问明白,从而理解“刨根问底”的意思。
宝藏:让学生说说叔叔要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来理解词语意思。
地质勘探队员:指导学生说说他们是干什么的。
四、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底”,讲解写字要领:
底:第三笔是竖撇,第五笔是“竖提”,上下都有点。
2、学生描黑,临写。
3、还有哪些字有“竖撇”?
学生练写“册”、“厚”、“质”,教师针对写字情况进行指导。
此教学过程利用教学演示课件《最大的“书”》中“学一学”部分辅助完成。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质疑课题。
1、复习生字。
2、质疑课题。
师:培根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你想从这本“最大的书”获得哪些知识呢?
学生质疑,归纳:
3、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
二、细读课文,激发探究意识,
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说说从中了解到哪些知识。
2、学生在班里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随机进行讲解:
指名学生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岩石为什么像书?
指导读第一句话:“岩石就是‘书’'啊!”应读出叔叔自豪、高兴的语气。
b、“书”中的字:
指名学生读第六段。说说“书”中有哪些字(雨痕、波痕、矿物)。
指导读:你认为叔叔回答川川的问题时是什么态度,并读一读。
c、“书”中的画:
指名学生读第八自然段。说说“书”中有什么画?(树叶、贝壳、小鱼)。
d、化石的作用:
指名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让学生说自己明白了什么。
教师补充:在珠穆朗玛峰的峰顶发现了鱼类的化石,便可知这一片曾是大海。
e、岩石的作用。
指名学生读第十二自然段(注意感叹句的读法)。说说:
1)岩石的作用。
2)叔叔还能为祖国找到哪些宝藏?从而初步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补充: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3、听了叔叔的介绍,川川会是什么心情、怎么说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猜一猜,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小结:“最大的‘书’”不仅满足了川川的好奇心,而且从中找到自己的梦想。相信同学们在这本书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营养,使自己终身受益。
瞧,读懂了树木的年轮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树木的年龄,根据年轮粗细的不同,你就可以知道什么年月雨水充分,阳光充足。如果你在林中迷了路,读懂了年轮,你还能分辨方向。
读懂了高积云这本书,你就可以知道什么时间将会是大雨倾盆,什么时间又会是艳阳高照。
读懂了花钟这本书,看到不同的花开就可以知道时间了。
同学们,茫茫宇宙,万物生灵,书无处不在,书无处不有,只要我们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拥有一颗像川川一样善于探究的心,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在自然界中发现最大的书。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学生读课文。
二、分角色读、评课文。
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
推选代表读课文,其他学生评。着重读好人物的对话。叔叔是自豪,川川是好问。
点评: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把评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更能激发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三、书写指导:
1、教师利用动画课件示范所写生字。
2、教师范写“陆”、“印”。注意:
陆:“双耳”在左边,右边“竖”一笔写成。
印:右边为“单耳”。
3、学生写、评。
4、学生自己写“埋”、“宝”、“趴”、“刨”,教师点评。
最大的书教案篇九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好玩的东西。高远的天空,广阔的大地,空中的浮云飞鸟,水里的虾蟹游鱼,地上的走兽昆虫、花草树木…世界万物,不仅好玩,还让人沉思和遐想。
鸽子的嘴尖尖的,啄东西时就会发出“噔”的一声,走路时头一伸一缩的,迈着优雅的步子,真叫人喜爱。蛇吐着血红的信子,发出“丝丝”的声音,真让人害怕。小猫“喵喵”地叫着,好像在撒娇,让人感受到猫的可爱。
植物的开花、结籽,暑寒荣枯,有着不同的趣味。花儿有对生的,有轮生的。蝴蝶兰的花朵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草的叶子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爱心形的,有圆形的,有巴掌形的。
我们学校里栽种着各种果树,有木瓜树、樱桃树、柿子树、桃树、葡萄藤,木瓜树上有一个个金灿灿的木瓜,闻起来香香的,樱桃树上有红色的樱桃,看起来是那么的诱人,馋得我直流口水。
我最喜爱的是我们学校的两棵棵桂花树,桂花树的花近看像一颗颗小米粒,从远处看,就像一朵绿色的大蘑菇,秋天的'桂花散发出香香的气味,让人怎么闻也闻不够。
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书,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里面有无穷的奥秘,有无尽的乐趣。
最大的书教案篇十
1.认识“质,勘”等10个生字,会写“册,岩”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激发探究自然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想知道答案吗?请自由读课文。注意不容易读准的字多读几遍,把每句话读通。
2.认读生字。
1)生字都认识了吗?谁能当小老师?(明确:“质”是翘舌音,“册”是平舌音,“印”是前鼻音)。
2)开火车认读生字。
3)同桌互相抽读“我会认”中去拼音的生字,纠正读音。
4)抢读生字。
5)对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字?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6)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正确。
7)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书”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书”指的是什么?
2)为什么把岩石称为“书”呢?
3)读这本“书”有什么用呢?
2、读中学。
1)自由读。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再读一读课文吧。
2)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1)二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2)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
1)(读学习小伙伴的话)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2)你能猜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小黑板去拼音的生词)开火车读。
地质勘探岩石一册厚厚的脚印波痕刨根问底煤炭宝藏。
3.抢读。
二、写字指导。
1、齐读要求会写的字。
2、分小组学习讨论怎样识记生字。小组派代表交流识记得最好的生字。
3、自己观察书写生字时哪些笔画要注意,哪些地方容易错。
4、全班交流观察结果。
5、师重点指导。
厚:上下都无点。
底:上下都有点。
宝:下边是“玉”不是“王”。
印:右边是单耳,不是双耳。
埋:左边是土字旁,与“理”区分。
6、学生自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
7、选容易的字先描红,临写一个。
8、向老师请教难写的字。
9、自己练写1个。
10、同桌欣赏,评议所写的字,指出优点和不足。
11、师相机指导。
三、积累运用。
1、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学生自主填好后,开展组词游戏。如:
宝石——石头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土地——地图。
2、词语积累。
认真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刨根问底。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这能说明什么呢?
感叹句:它们都是字呀!
太好了,太好了!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小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最大的书教案篇十一
师:老师做的,其实只是一个句号,哪位小朋友能不能用动作来做一做其他的标点符号。
生:能,逗号,感叹号,问号,双引号,破折号。
学生自由读。
师:在读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生:我发现它们后面都是问号,都是问句。
师:小朋友们,要读好问句可不容易,要读出问的语气,请小朋友们自己练练。
生、
师:哪位小朋友来展示一下。
生1读。
生2读,歪着脑袋。
生3,还皱着眉头呢。
师:读第二句:哪里有书啊?
个读后齐读,反复练读问句。
师:小朋友们一连提出六个问题,心中充满问题,那你觉得,川川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
生:是个爱刨根问底的孩子。
师生对读(个读后齐来)。
师:面对川川的这么多问题,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次捧起书本,看看叔叔是怎么回答的。
师:叔叔为什么说岩石是最大的书呢?
生:岩石经过很多万年,才变成的。
生:岩石是一层一层的。
出示句子: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说说岩石与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生:图形很像一本书。
生:岩石的开关很像一本书。
出示句子: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这岩石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师:岩石除了开关很像书以外,还有哪些地方也像书啊?
生:形状很像。
生:岩石里有很多知识,书里面也有很多知识。
生:岩石里有文字和图画,书里面也有文字和图画。
师:岩石上的字和图画是指什么呢?
练习:岩石上的字指的是和,(雨痕、波痕和矿物)。
师:那你能换一种说法吗?
练习:和都是岩石上的字。
师:通过雨痕,波痕,联系车痕、泪痕。
师生合作读,在第一遍不到位的情况下再来一遍。
分角色朗读(雨痕、波痕、矿物)。
文本重组练习(把它们都是字呀放到段前),感受总结和总起的转变。
看完了字,找找,岩石上又有哪些图画呢?
生:有贝壳、有树叶、还有小鱼。
师:出示句子:你看,这儿有贝壳,有树叶、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师:谁来介绍一下这些图画。
岩石和书一样,也有着许多文字和图画,那么这些文字和图画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一起来看这段话。读一读。
师:谁来说,这儿曾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读短文。
师:原来这儿发生了从陆地到大海,再到高山的变化。
播放课件,教师伴乐朗读。
你能从这段话中哪些地方感受到时间很长啊。
生:很久很久以前,后来,很多很多万年,慢慢。
自己练一练朗读,把这漫长的信息告诉大家。
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生个读。
师:这漫长的变化,人类是无法记载下来的,那么是谁记载下来,告诉我们的呢?
生:是岩石。
师:是啊,是岩石,记载下了世事浮沉,沧桑变迁,就成了一本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书。
延展:用处可大哩!它能告诉我们,哪里埋着煤炭,哪里藏着铁矿……把这本书读懂,就能为祖国找到更多的宝藏!
现在请小朋友们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语,说说岩石的用处。
生:把词语串连起来,说得不错。
教师小结:这岩石就是大自然中最大的一本书。
岩石就是一本书,而无处不在,现在请大家要看一看这些岩石,结合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你还想提提关于岩石的哪些问题?
生:这些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生:这些岩石为什么这么奇怪?
生:岩石上为什么有图像呢?
师:问问题的时候,要有问的语气。
生接着问,带着问题下课。
(现场记录)。
最大的书教案篇十二
大自然是一本大书,读也读不完。
秋天到了,大雁正往南方飞去,挥了挥翅膀,好像在对白云说:“朋友,我准备往南方飞了,咱们下年再见。”他们离别了白云,一会变成了一个“一”字,一会儿变成了一个“人”字。小燕子叽叽喳喳、蹦蹦跳跳地,直叫人愉悦。他穿了白如雪的衣服,披上了黑如炭的外套。
变色龙变化多端,到了一片叶子上,变成绿色,在枝干上又变成了棕色。爬到花上,变成了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绚丽多彩,美丽极了。蚯蚓在土里钻来钻去。有的嬉戏玩耍,有的练习钻土,还有的正在土里晒太阳呢!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小区前的梧桐树和菊花。每到微风拂过,梧桐树的叶子就像一只一只小鸟,快乐地飞到地下。菊花千姿百态,它将美丽的长裙系在腰上,头发五彩缤纷的就像一位美丽的姑娘,把所人都吸引住了。美丽的姑娘害羞了呢。
这本大书读也读不完!
最大的书教案篇十三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不完的大书教科版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和极大的`学问,是一本读不完的大书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6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作者为什么把大自然陈维一本读不完的大书。
2、认识6个生字。
教学过程:
1、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有一本书很大,读也读不完,这是什么呢?(大自然)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走进今天的“快乐读书五”,从书中感受大自然,一起寻找答案吧!
2、自由读课文,自主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职权篇内容。
(让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通过初度,让学生底可闻又出不理解。)。
(2)、小组互动:
互读课文,进行正音。
(3)、集体交流读书所得,了解自主读书情况。
(在初读课文,前线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感受大自然花草树木、充裕鸟兽给小朋友带来的快乐。)。
3、感情朗读,理解感悟。
(1)、像一项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
(通过朗读体会在大自然中玩耍的愉悦心情。)。
(2)、把体现小作者仔细观察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从中感受善于观察是一种好习惯。
(3)、启发学生合作交流读懂了什么,杜勒克问有什么感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拓展延伸。
(1)、你见过大自然中的那些现象?
(2)、你享受过大自然带给你的快乐吗?说说你的感受。
5、检查识字。
(1)、选择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充裕鸟兽其中一种进行观察,把收获和同学交流。
(2)、读《阅读》中的。
最大的书教案篇十四
本文记叙了爸爸与川川在爬山途中与地质勘探队员交流的所见所闻,间接地揭示了神奇的自然界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课文语言简洁,以对话贯穿全文,融地质知识于课文之中,字里行间充溢儿童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通过学习培养同学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对小同学来讲,这篇课文的内容极富吸引力,同时以人物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也是课文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同学朗读课文的指导,特别要指导同学读好人物的对话,引导同学在对话中发现,体会,在对话的朗读中引发对自然科学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发生研究、探索的愿望。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化、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两课时。
〖切入举偶。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对话平台。
一、初读。
1、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同学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身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和同学个性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身不懂的词语作一标志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同学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同学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同学自主识字的能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同学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
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同学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同学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同学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同学写字的积极性,培养同学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同学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质疑。
1、快速读文,考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同学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同学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时地了解了同学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和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置,为下节课作准备。
〖对话平台。
一、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
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同学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同学的读文情况。
二、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
1、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2、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
3、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
4、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同学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从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同学个性化行为,引导同学读中考虑,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
角色选定。
熟读对话。
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一起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同学进行角色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同学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四、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同学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同学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同学练写,师生评议。
五、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同学交流展示。
2、安排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妙”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性的发展。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和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贮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相关链接。
1、中国化石网:
http://。
2、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局部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管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3、化石与地层。
构成地球表层成层的岩石,叫做地层。地层原本是一层一层地沉积而成的,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地层在下面,后沉积的地层在上面,所以下层地层的年代比上层的古老。但是,由于地球外表不时运动,地层也会随着上升、下降、扭曲等,使地层顺序发生某些变化。
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也就是说,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
地层一层层地重叠,像书页一样,保管着地球上生命世界的历史记录,化石就像这巨大历史书中的文字。人们根据地层中的岩石,可以分析出地层形成的年代,而其中的化石,就是推断当时生命世界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