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通用18篇)
简洁明了的总结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效果。一个好的总结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准确的思路。以下是一些写作技巧和经验,希望对大家的总结写作有所帮助。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一
活动目标:
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
活动重难点: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活动准备: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
主持人写串连词。
活动内容:主持人解说词。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探寻黄河文明。
环节之间的衔接由主持人完成。
1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
问题设计:
(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
(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
(5)《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
3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
二、歌唱黄河。
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
(1)吟黄河诗词。
(2)听黄河民谣。
(3)品黄河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中感受黄河,热爱黄河。)。
三、保护黄河。
1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
四、综合写作。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以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者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假如你目睹这种情况,会想些什么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上两则任选起一。
五、教学小结(略)。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二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
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
安排。
收集阶段: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黄河相关资料。
星期五、六。
展示阶段: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一个读报时间。
感悟阶段: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重过程,看实效课内10分钟。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紧张,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
宜把它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主题项目项目内容。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三
一、活动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二、活动重点。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
四、活动时数:
一课时。
五、活动过程。
一、引入(5分钟)。
1、首先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播放一段动态黄河图)同学们感受到黄河了吗?那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觉?(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震撼、黄河的壮美)。
2、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光未然到黄河边去,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学生配乐齐诵《黄河颂》。
3、过渡:诗歌中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屏障、臂膀,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经过各小组课后对有关黄河的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请各小组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成果展示,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脚步进一步了解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大摇篮:(12分钟)。
1、请“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给我们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3分钟)。
地理组代表利用多媒体播成果展示(地理环境、流域慨况)。
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2、有请“历史小组”的代表给我们讲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5分钟)。
历史组长结合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黄河流域的古战场,)。
3、下面有请文学小组的组长给大家展示——关于黄河的俗语、诗词、歌谣(4分钟)。
(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俗语、诗词、歌谣。)。
过渡:各组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各组的交流,同学们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筛选几道题进行黄河知识竞答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发言。
三、黄河知识竞答(10分钟)。
1、(指着黄河流域图)《黄河颂》诗中写到:“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请你说出黄河有多长?从哪里发源流到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5464公里)、(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2、请听第二题,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第二大河,几)。
3、请听第三道题,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5、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6下面请听六题,黄河流域有许多着名石窟,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名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请同学们说说以下黄河的诗句出自于谁?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沿岸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9、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上哪个著名的地方。
(1)这个地方处于黄河中游。
(2)在这里黄河河面由200多米缩小到50多米。形成了飞流直下的雄伟气势。
(3)这是一个瀑布,柯受良在这里驾驶跑车飞跃了黄河。
10、有句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你知道这句话说明黄河水的什么特点?
四、不废江河万古流(15分钟)9:40。
(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着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四
活动目标: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重点。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设计:
这次活动分二个阶段:
(一)课外搜集资料阶段(主要利用互联网搜集资料)。
(二)课内展示阶段(在电脑室进行展示)。
课前准备:。
3-5人小组合作,确定主题,分解任务,并制成幻灯片在课堂展示(请电脑老师协助完成)。
确立相关主题,供学生参考: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黄河之忧——搜集黄河断流和环境污染等内容。
形式上有文字、音乐、图片、影视片断等。
活动过程:
1、导入: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巡礼,追溯黄河过去,正视黄河现在,展望黄河未来,领略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2、知我黄河。
成果展示:推荐代表展示搜集到相关资料。按下列顺序进行:
黄河之史、黄河之貌、黄河之城、黄河之水、黄河之歌、黄河之忧。
组织竞赛:黄河知多少。(竞赛的要求与规则: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轮流进行,每说出一条相关内容得一分,如内容不符合要求或与他人答案重复则无分,最后把分值累积起来,评出优胜组。)。
通过这次小小的竞赛,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中华民族不能没有伟大的母亲河,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
出示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的图片(配有背景音乐《黄水谣》及简短解说词)。
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破坏这一现象,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呼吁保护母亲河。要求有创意。
4、赞我黄河(作业)。
以“我心中的黄河”为中心写一篇文章,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写出你对黄河的希望与祝愿。题目可自拟。(供参考题目:《母亲,你将不再憔悴》、《母亲河的迷人风采》。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五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多媒体。
一课时。
一、引入(5分钟)。
1、首先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播放一段动态黄河图)同学们感受到黄河了吗?那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觉?(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震撼、黄河的壮美)。
2、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光未然到黄河边去,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学生配乐齐诵《黄河颂》。
3、过渡:诗歌中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屏障、臂膀,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经过各小组课后对有关黄河的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请各小组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成果展示,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脚步进一步了解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大摇篮:(12分钟)。
1、请“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给我们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3分钟)。
地理组代表利用多媒体播成果展示(地理环境、流域慨况)。
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2、有请“历史小组”的代表给我们讲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5分钟)。
历史组长结合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黄河流域的古战场,)。
3、下面有请文学小组的组长给大家展示——关于黄河的俗语、诗词、歌谣(4分钟)。
(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俗语、诗词、歌谣。)。
过渡:各组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各组的交流,同学们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筛选几道题进行黄河知识竞答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发言。
三、黄河知识竞答(10分钟)。
1、(指着黄河流域图)《黄河颂》诗中写到:“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请你说出黄河有多长?从哪里发源流到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5464公里)、(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2、请听第二题,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第二大河,几)。
3、请听第三道题,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5、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6下面请听六题,黄河流域有许多着名石窟,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名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请同学们说说以下黄河的诗句出自于谁?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沿岸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9、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上哪个著名的地方。
(1)这个地方处于黄河中游。
(2)在这里黄河河面由200多米缩小到50多米。形成了飞流直下的雄伟气势。
(3)这是一个瀑布,1997年柯受良在这里驾驶跑车飞跃了黄河。
10、有句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你知道这句话说明黄河水的什么特点?
四、不废江河万古流(15分钟)9:40。
(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着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六
过黄河。
清口驿前初放船,。
长淮东下水如弦。
劲催双橹渡河急,。
一夜狂风到海边。
晚渡黄河。
〔唐〕骆宾王。
千里寻归路,一苇乱平原。
通波连马颊,迸水急龙门。
照日荣光净,惊风瑞浪翻。
棹唱临风断,樵讴入昕喧。
岸迥秋霞落,潭深夕雾繁。
谁堪逝川上,日暮不归魂。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卧听天孙织绛绡。
济黄河。
江总。
葱山沦外域,盐泽隐遐方。
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
未殚所闻见,无待验词章。
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
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
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
这首诗随感而发,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气派宏大的壮阔景象。江总(519-594)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诚(今河南兰考东)人。曾在梁、陈、隋三朝中做官,陈时官至尚书令,世称“江令”。以善写艳诗著称。原有集,已散佚,明代人辑有《江令君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设想:本次综合性活动,以学生活动为主。在学生分组准备收集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做好记录,观察学生在活动中协作意识、合作能力。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整个活动的`能力培养在课前的一周的准备和组织。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八
合肥42中方立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钟)。
2、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学习的特点。
3、本课采用教学三步法:创设情境知识积累和探究写作拓展。这三步,每一步不可忽缺,前两步是积累,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步,创设情境。从“黄河的历史”导入,引到“黄河的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检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再把学生带到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展望“黄河的未来”。第二步,知识积累和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比赛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第三步,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的未来”为话题,设定情境,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导入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检查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并播放几组动画: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的文化。第三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黄河的未来。(创造一种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比赛的形式,测评同学们对有关黄河的了解程度,包括对黄河的历史、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未来的认知和展望。)。
说明:对以下问题,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地带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1、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词语类)。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九
合肥42中 方立平。
一、教学目标 :
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在课前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一个课时完成(可能需要60分钟)。
2、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充分展示直观、形象、高效学习的特点。
3、本课采用教学三步法:创设情境 知识积累和探究 写作拓展。这三步,每一步不可忽缺,前两步是积累,后一步是运用。第一步,创设情境。从“黄河的历史”导入 ,引到“黄河的文化”层面上来,通过检查学生的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再把学生带到一个想象和创造的情境:展望“黄河的未来”。第二步,知识积累和探究。采用网络平台互动比赛的.形式,以达到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目的。第三步,写作拓展。采用网络平台互动写作的形式,以“黄河的未来”为话题,设定情境,进行片段写作训练,最大限度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初步体会“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导入 语: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的历史、黄河文化、黄河的现状的巡礼,来捡拾沉淀的黄河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来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
检查学生资料收集和整理情况,并播放几组动画:第一篇章溯源篇: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的历史。第二篇章奔腾篇: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的文化。第三篇章忧患篇:拯救母亲河――黄河的未来。(创造一种学生求知探索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知识探究 (采用网络平台互动交流、比赛的形式,测评同学们对有关黄河的了解程度,包括对黄河的历史、黄河的文化、黄河的未来的认知和展望。)。
说明:对以下问题,同学们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地带中表达自己的意见。
1、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带“黄河”的词语(包括一般成语、俗语、谚语)十个。
(请参阅国风网络平台资料系统“景・自然天象・河”词语类)。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
活动目的:
人文性目标:1、全面了解黄河,培养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关注黄河现状,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具性目标:1、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
2、口头表达目标:训练充满感情地演说。
书面表达目标:(1)灵活运用所搜集的.资料,恰当取舍。(2)个性化表达。
活动整体设计:
1、活动程序:按主题分为两大板块。
a.主题:溯源――以史证诗(《黄河颂》中的比喻:摇篮、屏障),感受黄河在历史、地理、文学史上的地位。
b.主题:忧患――了解现状(通过收集相关报道、进行远程采访等),形成两篇文章(合作小组资料整理,如采访记录、相关报道梳理;以多种方式抒发个人感受,如诗歌、论文、散文等)。
2、活动成果及展示:
a.课件、演讲稿、活动记录表等。(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
b.文章。(可充分利用黑板报、班刊等)。
3、活动评价:
使用发展性评价。采用活动过程评价(表格)和活动水平评价(小组及个人文章)相结合的方法。个人、小组、师长共同参与。
4、活动保证:
(1)参与心理:教师充分动员、评价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总成绩(10%)。
(2)参与时间:第四周周末(3月5日)布置,第六周中期(3月17日)交第一版块的成果。第七周周一堂上展示。第八周周三(3月31日)交第二板块的小组成果。第九周周一(4月6日)交个人文章。
(3)资源协助:提供部分网址、争取历史及地理老师的同步教学。
5、活动记录的意义:
1、落实过程,避免小组内“独揽”“推诿”现象。
2、促进反省,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终极意义。
3、保护个性,尊重、鼓励个性化表达。
4、多元评价,形成立体教育模式。
班别:姓名:学号:
活动准备。
一、明确活动任务。
人文性目标:1、全面了解黄河,培养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
2、关注黄河现状,强化环保意识,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
工具性目标:1、积累关于黄河的诗词。
2、口头表达目标:训练充满感情地演说。
书面表达目标:(1)灵活运用所搜集的资料,恰当取舍。(2)个性化表达。
二、明确活动内容:
按主题分为两个阶段:
a.主题:溯源――以史证诗(抓住《黄河颂》中的比喻:摇篮、屏障)、以诗证史(收集背诵历代关于黄河的诗词),感受黄河在历史、地理、文学史上的地位。
b.主题:忧患――了解现状(通过收集相关报道、进行远程采访等),形成两篇文章(小组资料整理,如采访记录、相关报道梳理;以多种方式抒发个人感受,如诗歌、论文、散文等)。
三、明确活动进度:
第六周中期(3月17日)交第一阶段的小组活动成果。
第七周周一(3月22日)堂上展示(可使用电脑、投影,采用演讲、诗朗诵、小品等方式)。
第八周周三(3月31日)交第二阶段的小组活动成果。
第九周周一(4月6日)交个人文章及活动记录表。
四、明确活动评价:
1、使用发展性评价。采用过程评价(根据本次活动记录、堂上展示情况)和水平评价(根据最终形成的小组及个人文章)相结合的方法。个人、小组、师长共同参与评分。
2、本次活动作为本学期重要的一次综合性语文。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一
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分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多媒体。
一课时。
一、引入(5分钟)。
1、首先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我们的母亲河。(播放一段动态黄河图)同学们感受到黄河了吗?那谁能描述一下你心中的感觉?(汹涌澎湃的黄河、波澜壮阔气势震撼、黄河的壮美)。
2、让我们再次跟随诗人光未然到黄河边去,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学生配乐齐诵《黄河颂》。
3、过渡:诗歌中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屏障、臂膀,赋予它深刻的意义。体现了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经过各小组课后对有关黄河的知识的收集与整理,请各小组的推荐一名代表上台进行成果展示,让我们随着同学们的脚步进一步了解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二、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大摇篮:(12分钟)。
1、请“地形环境”小组的代表给我们介绍探寻黄河的情况(3分钟)。
地理组代表利用多媒体播成果展示(地理环境、流域慨况)。
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在悠久的历史中,他以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
2、有请“历史小组”的代表给我们讲有关黄河的历史文化。(5分钟)。
历史组长结合多媒体进行成果展示(神话传说、。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了哪些都城,黄河流域的古战场,)。
3、下面有请文学小组的组长给大家展示——关于黄河的俗语、诗词、歌谣(4分钟)。
(大屏幕上展示自己搜集的俗语、诗词、歌谣。)。
过渡:各组的发言都很精彩,通过各组的交流,同学们对黄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筛选几道题进行黄河知识竞答活动,请同学们积极发言。
三、黄河知识竞答(10分钟)。
1、(指着黄河流域图)《黄河颂》诗中写到:“浊流婉转,结成九曲连环。”请你说出黄河有多长?从哪里发源流到哪里?流经哪几个省区?(5464公里)、(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黄海)、(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2、请听第二题,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它的形状和那个汉字相似?
(第二大河,几)。
3、请听第三道题,你能举出黄河流域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的名称吗?(三个即可)。
(1)旧石器文化:陕西的大荔沙苑遗址、山西的沁水下川遗址。(2)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3)青铜器文化:商城文化、殷墟文化、岐山文化。
4、黄河流域有许多古战场,你能举出三个来吗?
(牧野之战、崤山之战、巨鹿之战、官渡之战等。)。
5、你能说出关于“黄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名称吗?(三个名称即可,但要说一个具体的故事。)。
(大禹治水的传说、黄帝的传说、姜太公钓鱼的故事、郑国渠的故事等。)。
6下面请听六题,黄河流域有许多着名石窟,请说出我国的四大名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
7、请同学们说说以下黄河的诗句出自于谁?
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唐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8、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沿岸的哪一个省:
(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
(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
(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9、请在以下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上哪个著名的地方。
(1)这个地方处于黄河中游。
(2)在这里黄河河面由200多米缩小到50多米。形成了飞流直下的雄伟气势。
(3)这是一个瀑布,1997年柯受良在这里驾驶跑车飞跃了黄河。
10、有句俗语“跳进黄河洗不清”你知道这句话说明黄河水的什么特点?
四、不废江河万古流(15分钟)9:40。
(是因为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着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真漂亮的书写本课六个生字,准确认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黄河象化石的情况以及发现挖掘的过程。
4、能有简单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学习作者说明方法的准确性。
6、欣赏科学家假想的故事,感受科学家假想的有理有据。
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图片;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黄河象化石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导入。
1、师:先来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幻灯出示化石图片)这些都是——化石。
关于化石你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化石的资料)。
2、出示黄河象化石的图片。你知道这是什么化石吗?对,这是古代黄河象的化石。你对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又有哪些了解呢?(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象化石的资料,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及时补充。)。
3、看来同学们在课前都认真的搜集了资料,为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黄河象。(板书课题)一起来读读课题。这是一篇科普散文,这样的文章我们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二、检查预习。
2、我们本课一共有六个字要求大家会写。打开写字课本。我们已经让大家临帖并写了一个。现在我们看一看这六个字按结构分可以分为几组?先来看左中右结构的这三个字你认为在写的时候应注意些什么?左右结构的呢?最不好写的要数半包围结构的这个腐烂的腐字,跟老师一起先写一下。好拿起笔把,按我们刚才说的再来写一写这六个字。与你预习时写的比一比,是不是有了明显的进步。
4、好下面我们打开书,我请同学们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倾听一他读得准确吗?二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关于黄河象的哪些内容?(指名读文)。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三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1、了解黄河的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的办法。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一、分享资料,导入新课。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黄河的资料,谁来分享一下。
2、同学们搜集了这么多资料,老师也搜集了一些黄河的图片。【课件】看,在中国地图上这条像“几”一样的河流就是黄河。黄河是多么的蜿蜒曲折,气势磅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
3、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汇报。
2、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变化原因治理启示。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提出的这四个问题【课件】,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体会。开始吧!(小组交流)。
五、反馈交流。
(一)、感悟黄河的变化过程。
1、哪些自然段写黄河的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到数万年前是怎样的?
2、读了这段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的黄河【课件】向往吗?谁来试着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我们的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的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的。
4、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5、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
6、你觉得此时的黄河像什么?他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8、【课件】你们看,黄河发大水了,洪水冲毁了人们的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的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的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9、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的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此时的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板书:忧患)。
10、你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下游河道中。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课件】。
师:你读懂了什么?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的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二)、了解黄河变化的原因。
1、学生汇报(这两个原因我们可以归纳为什么?)(板书:自然原因社会原因)。
2、对这两个原因,你怎么看?谁是主要原因?【课件】。
3、这样不断的恶性循环,就像课文里说的(最后一句)。你的心情如何?
(三)、畅谈体会。
【课件】黄河,曾经是摇篮,如今是忧患。孩子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孩子们,你们意识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也都意识到了,保护黄河迫在眉睫,需要我们行动起来。(板书:保护环境)。
(四)、知黄河的治理方案。
1、请大家看看课本41页的资料袋,还有课文的第七自然段都是写治理黄河的办法。要想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什么?(板书:管住泥沙)。
2、小结。
六、拓展延伸。
1、小练笔: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我们的学校、小区、木兰溪等。请你选择一处,写写它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两三点建议。
2、小结:这节课,我们读懂了《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也懂得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
2、搜集描写黄河的诗句,读读背背。
变化摇篮忧患。
原因自然社会。
治理管住泥沙。
启示保护环境。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四
1、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
请一两个学生谈谈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二、感性认识。
师生共同欣赏黄河照片和录象。
三、激发情感。
请一两个学生谈观后感。
四、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诗歌:
要求:了解诗歌内容,读准字音,揣摩诗歌要表达的情感。
2、学生各自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反复练习朗读。
要求:读出感情,语音清晰,准确。
五、朗读交流。
请一两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部分在课堂上读给全班同学听,并请大家讨论如何读出感情。发言者也可以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提示:
1、诗歌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2、“我站在高山之颠,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3、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4、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六、内容研讨。
提示:一往无前,无坚不摧。
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进行赞颂的?
提示: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提示:作者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七、再次朗读。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八、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强大到无人敢欺凌。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用各种方式来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今天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五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的过去和现在,知道黄河变化的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从中受到启示,培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2、认识8个生字,理解“摇篮”“生息繁衍”“忧患”“植被”“水土流失”到?等词语的意思。
3、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了解黄河的变化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生:母亲河指黄河(师板书:黄河)。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的确指的是黄河(继续板书是怎样变化的)看过黄河吗?(没有)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看看黄河,看看它是怎样变化的(手指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学生读课题质疑,出示课件。
1、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2、黄河为什么发生了变化?
3、怎样治理黄河?
三、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感知文章内容,围绕黄河都写了什么。
四、细读课文,品味精华。
1、抓变化:解决问题一,黄河原来是什么样的?现在呢?
板书:原来————摇篮。
现在————祸河。
感受以前黄河之美。
(1)理解摇篮:本义指孕育婴儿的用具,文中指发源地。
(2)为什么把黄河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读书找答案。
(气候温和,森林茂密)。
(3)出示课件,介绍母亲河。
(4)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学生自由表达)。
感受现在的黄河。
(1)现在黄河变了,由原来的摇篮变成了祸河,她都惹下哪些祸患?(学生表达)。
(2)什么是决口?什么是改道?你体会到了什么?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的?
(3)此时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展开想象)。
2、解决问题二。
黄河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泥沙量大)。
(1)文章哪些地方说明黄河含沙量大?
黄河是世界含沙量最大的大河,是长江的68倍。每年黄河从上游带入河中的泥沙约16亿吨,其中12亿吨被搬运到了大海,还有4亿吨就沉积在下游的河道中。
(2)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列数字)。
(3)泥沙多造成了什么后果?
河床上升,使黄河成了悬河。(出示课件,解释悬河,进一步感受黄河为什么会成为祸河)。
黄河的含沙量为什么会这么?
(学生找相关句子,老师总结:自然原因、人为原因)。
(4)展示图片,感受黄河的变化。
3、解决问题三。
怎样治理黄河?(研读最后一段,看科学家的治理方案)。
总结方案:
1、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
2、保护好森林资源、尽快恢复植被。
3、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
4、大量修筑水利工程。
4、你还有哪些治理黄河的建议,学生自由表达。
五、拓展。
1、学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要保护环境,不能随心所欲地破坏自然,否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2、我们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3、为保护母亲河设计宣传标语。
六、全课总结。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黄河又会变成中华民族的摇篮。
出示课件,带着憧憬读:黄河清了,大地绿了,我们的地球又充满生机了。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六
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
3、关注母亲河,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培养口语交际的能力。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活动。
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课时。
安排。
收集阶段:围绕下列五个主题项目收集有关资料为学生提供黄河相关资料。
星期五、六。
展示阶段:分组分项展示主题手抄报组织对主题手抄报评定等级一个读报时间。
感悟阶段:谈谈综合学习的收获评价综合性学习:重过程,看实效课内10分钟。
本次活动内容多,课时紧张,应以“探寻黄河文明”为核心,化整为零,
宜把它分解成五个研究学习项目。
主题项目项目内容。
黄河之貌了解黄河发源、汇入地和沿河流域概貌。
黄河之城了解黄河流域内的`重要城市。
黄河之水关注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及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等内容。
黄河之歌收集关于黄河的古今诗词、歌曲、民谣、传说故事。
黄河之史了解黄河的历史与文化。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七
知识点:感受黄河,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的积淀在中国文化之中的。
能力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会分工合作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教育点:关注黄河,加强环保意识,热爱祖国河山。
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师帮助学生分组,每一小组承担一项任务。
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与检查工作。
主持人写串连词。
主持人解说词。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着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探寻黄河文明。
环节之间的衔接由主持人完成。
1黄河知识问答,每组出一个代表抢答,答对给组内积一分。
问题设计:
(1)请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
(2)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位置。
(3)黄河从哪儿发源,流到哪里?
(4)黄河有多长?流经那几个省区?
(5)《黄河颂》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
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2讲黄河故事,收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的小组汇报成果。
3收集黄河俗语,谚语,成语的小组汇报成果。要求领会意义,并且造句。
二、歌唱黄河。
朗诵组学生展示成果。
(1)吟黄河诗词。
(2)听黄河民谣。
(3)品黄河歌词(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从中感受黄河,热爱黄河。)。
三、保护黄河。
1小组汇报黄河现状,并分析造成黄河现状的原因。
2组织学生设计公益广告。
四、综合写作。
1以“我心中的黄河”为题,写一篇作文,抒发你对黄河的感情。
21995年6月下旬,断流四十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以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股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者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假如你目睹这种情况,会想些什么呢?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以上两则任选起一。
五、教学小结(略)。
课文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篇十八
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吧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就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长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看,前端是三米多长的大象牙,接着是头骨和下颌,甚至连很难发现的舌骨也保存着。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的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人们站在骨架前面,似乎看到一头大象正昂首阔步向前跑。
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的来历。200万年的一天,碧空万里无云,太阳炙烤着大地,荒草丛似乎要燃烧起来。几棵栎树呆立不动,一群一群的羚羊和鸵鸟走来走去。一条弯弯的小河缓缓地向东流去。
一群黄河象,在一头老年公象的`带领下,扑踏扑踏地从远处走来了。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一望见前边有一条小河,它们就高兴地跑起来。老象跑在前头,最先来到河边。它伸长了鼻子去吸河水,可是水位很低,它够不着,只好又往前走了一步。它想,要是跨进水里,美美地喝一顿,再洗个澡,那才凉爽呢!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的石头上,石头往下一陷,它抬起的左脚来不及往回收,一下子就踏进河里,踩在河底的淤泥上,深深地陷了进去。又烂又软的淤泥怎么承受得住这样重的老象呢?不一会儿,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它使劲挣扎,但是越挣扎身子越信下陷。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
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
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动弹了。日子一天天过去,老象被冲积的泥沙掩盖起来。它的尸体腐烂了,骨骼和大牙却慢慢地变成了石头一样的东西。
200万年过去了,大地发生了巨大地变化。往日的草原升成了高原,一座座山岭耸出了地面,一条新的大河又从老象安息的地方流过。
1973年的春天,甘肃省的一些农民在这里挖掘沙土,忽然发现沙土中有一段洁白的象牙。他们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指挥下进行挖掘。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脚踩着石头。从它站立的姿势,可以想象出它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它各部分骨头互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