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周恩来(精选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后,对书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物形象、作者观点等方面进行的个人感受和评价。读后感既是对自己阅读的一种总结,也是对书中内容的一种理解和思考。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个人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增强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读后感周恩来篇一
《少年周恩来》是金石作者编著的,他记载了周恩来从出生开始一直到东渡日本求学这一段人生经历。
翻开书本,我仿佛就走进了少年周恩来的传奇生活里,感受着他的生长足迹,周恩来那坎坷、丰富的早年生活使他养成了独立、自强、勤奋的好习惯。周恩来从小就聪明过人,他四岁就会背很多唐诗。还写得一手好字,他做事有规划有目标,并且很孝顺父母,一次母亲病了,他天天给母亲熬药,喂药,端茶送水,衣不解带的照顾母亲,没有怨言。当时的中国内外交困,国内的朝廷腐败无能,国外列强对中国领土虎视眈眈,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生于这样的年代,小小的周恩来对百姓生活的困苦,社会现实的残酷感受很深。因此,他独立自强,勤奋好学,少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的宏大志向,通过他的努力,成绩优异的恩来考进了天津的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继续深造,同学们都很敬佩他。
合上了书本,我深深地被周恩来的精神所感动。我们追逐着各种明星,追求着各种各样的名牌,却很少了解伟人的故事,从这次的阅读中,我学习到了周恩来的优秀品质。他处处以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出发,他的伟大思想让我震撼,他在学习上的刻苦执着,他对父母的孝顺关心都让我感动并且惭愧。
生活于太平盛世的我们生活的都很幸福,都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大人们每天辛苦的工作,供我们上学,我们却一点都不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大人稍微有哪里不顺我们的意,我们还要撒娇闹脾气。受了一点责骂或批评就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受委屈,最可怜的人,于是就消极地对待身边的一切,我们真是太不应该了!
周恩来,你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步伐;你是我无声的老师,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你是我永远的领航标!
读后感周恩来篇二
我怀着十分崇高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凝望着封面上的这几个字,不觉得想起书中的情景来,周恩来生活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而他全没受影响而且他又发奋刻苦学习,和我们相比较,我们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和爱好读书呢?虽然周恩来年少丧母,生母与养母逐一死去,但是他却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每天,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我呢?被视为小皇帝,父母手上的明珠一般,一碰就仿佛要碎了一样,跟同龄的周恩来比起来,实在是自惭不如啊!
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一次,校长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认真听着。讲着讲着,王校长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问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呢?”同学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大声说了起来,说道:“为吃饱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校长发现了他,问道:“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眼睛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铿锵有力的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讶的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周恩来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无不惊讶,眼里散着奇光,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地说:“好!有你这句话,国家就有救了!”那年,周恩来与我相仿的年纪,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不但是王校长惊叹不已,我也被周恩来的语言深深震撼了!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希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志向。记得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而周恩来却用他的行动来向我证明了。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人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读后感周恩来篇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少年周恩来远大的理想。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以后一定要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做到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完成作业,课后复习,以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和爸妈的无私关爱。要像少年周恩来那样,不只关注课本学习,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要多关心国家大事,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长大后为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濮阳做出自己的贡献。
读后感周恩来篇四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周恩来》,讲述的是周总理少年时真实的故事。
周恩来小的时候,他的养母、生母先后去世,因为周恩来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所以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年仅十岁的周恩来的身上,周恩来每天不仅要洗衣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里很穷,几乎吃了上顿愁下顿,但他为了让弟弟吃上饭,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有时甚至要向邻居乞讨。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周恩来开始自力更生,在自家后院种南瓜、玉米、小麦……我没有想到周总理小的时候竟如此艰苦。我们现在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有时还挑三拣四,和周恩来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啊!
后来好心的伯父供他去沈阳读书,周恩来不仅能吃苦,而且学习也特别认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很注重英语,请来的大都是外国老师,上课都用英文,周恩来和很多同学都听不懂,为了正常听课,周恩来每天都废寝忘食地恶补英语,渐渐地,周恩来终于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了。我觉得他真的很用心,并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弥补,我要学习他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周恩来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他从小心中就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当时日本很强大,总是欺凌中国,周恩来很气愤,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校长问大家:“你们为何而读书?”大家都不作声,于是校长一个一个地点名。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有的说为名利而读书,还有的说为家父而读书。当校长问周恩来时,周恩来眼里散发着坚定的光芒,郑重而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撼不已,为周恩来有如此远大的志向而欣慰。我也震撼不已,周恩来居然能在如此穷苦的环境下拥有这样远大的理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应该努力啊!
合上书本,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那么艰苦都能坚强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从此也铭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记。
读后感周恩来篇五
周恩来总理是人尽皆知的、连小朋友都知道的伟人,可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大家和我一样都不知道吧,所以,我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让我现在就讲给你们听吧!
“周恩来,出生在1898年3月5日,当时的中国还在无能的清朝王的统治之下。就在周恩来出生的第2天,他的外祖父去世了,周恩来从小就很聪明,格外突出,6岁时在淮阴县上了小学,并且十分热爱读书,坚持每天自己步行上学。周恩来很特别,有3个母亲,分别是生母、养母、乳母,在周恩来刚满10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和养母不幸病逝了,所以,他就必须担当起这个家。周恩来十分喜欢了解时事,这是他的作文写得很好。在周恩来10岁的时候,他说出了一句惊人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有个好朋友,家住魏家楼子,周恩来常去玩,魏家楼子旁的烟龙山上,日、俄两军曾经交过战,周恩来也去过。周恩来15岁时上了南开中学,在学校里是‘敬业乐群’社团中的成员,他主编了会刊《敬业》和校刊《校风》,毕业后,周恩来去了日本东京留学,不幸的是,在东京时,他的三叔去世了。最后,周恩来回国做了总理。”
我要向周恩来学习爱国精神。
读后感周恩来篇六
前几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少年周恩来》,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很深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刻荡漾在我耳边,鞭策我努力学习,我长大以后要向周总理那样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周总理是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他以身作则,日理万机,他是一个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独立自强,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勤奋好学的少年:志向远大,刻苦学习,有一次,他从书店路过,看到一本书《史记》就把当晚的伙食费拿去买书,爱不释手,就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都忘了吃饭。他常说:“好学才能展翅高飞"。
勤俭节约的好少年:周总理的衣服都是补丁的,他吃完了饭,就用窝窝头擦了擦碗,然后再把窝窝头吃下去。
独立自强的少年:十岁,周恩来的母亲就去世了为了不样弟弟挨饿,他把家里的所有的东西全卖了给弟弟买食物吃。
他的一生是灿烂的一生,是为我们祖国强大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一生,他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敬爱的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读后感周恩来篇七
自从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对周恩来的种种精神与事迹就充满了无比的敬佩:
周恩来出生在江苏淮安县,生母是万氏,养母是陈氏,乳母是蒋氏。周恩来的父亲叫周贻能,他给出生的周恩来取了个乳名:“大鸾”。这个名字蕴涵着“神灵之精”见则天下安宁“之意。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大鸾”,这个出生于普通苏北人家的孩子日后会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怎样巨大的影响。
周恩来是个早慧儿童,他四五岁就会用字板拼成一首诗,跟着养母陈氏学写毛笔字,他从小就很勤奋,他不怕吃苦,不怕困难。1904年,也是周恩来六岁的时候,这一天是开学的日子,大鸾兴冲冲的来到学校,在课堂上,周恩来跟着先生摇头晃脑的念着:人之初,性本善……,他觉着这个很有趣,虽然他不懂意思,但看着老师一副乐在其中的样子,也和老师大声的朗读起来。
周恩来还是个有担当的人,在他九岁那年,他的两个母亲去世了(万氏和陈氏),家里没有人照应,只有靠他自己自立根生,照顾两个弟弟,他不忍心让两个弟弟挨饿,便把家里值钱的东西给当了,换来些钱给弟弟们买食物。
……。
周恩来还是个谦虚的人,他曾在南开学校和他的一些好友一起成立了一个“敬业乐群”的团体,因为周恩来有才干,大家都一致推选他做团队的领导,而周恩来却谦逊地说:“我的能力有限,还是其他同学来担此重任!”
周恩来不仅谦虚,对工作还很尽心尽责,富有领导模范。
他在“敬业乐群”里分管智育部,智育部在他的分管下,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为了使智育部的工作做的更好,周恩来忙得不亦乐乎,费了不少心思。
周恩来又是个写作的奇才,他每次写的作文都论述严密,举例扎实而绵密。就连参加阅卷的国文老师对他的作文都赞不绝口。
……。
周恩来,一个聪明伶俐的人;周恩来,一个谦逊而不自大的人;周恩来,一个博览群书的人;周恩来,一个有担当的人……我多么想对我们伟大的周总理说;“周恩来,你就像一朵在墙角的花,努力的攀岩,使自己看见阳光;周恩来,你就像那温暖的阳光,时刻抚慰伤心的人,给他们一丝丝的希望;周恩来,你就像那雨滴,时刻滋润着万物……亲爱的周总理,你是那么伟大,那么无私,你的完美形象永远保留在人们的心中,人们无时无刻都会想着你,爱戴着你!”
读后感周恩来篇八
我学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假期妈妈让我看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心就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的五个“不虚度”,那就是“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
在周总理的五个“不虚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他从小是一个把时间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人,是一个从不愿把时间交给懒散,让自己迷迷糊糊过日子的人。
再想想自己,妈妈为了让我积累写作的素材,总是想尽办法带我出去开阔眼界,到外面获取各种经验,但是我出去玩是高兴的,一到要写感受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时间一长,很多写作的灵感就无影无踪了。唉,现在觉得自己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这样不珍惜,真是不应该呀。
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来细细品读这本书,你们也贵像我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经济学院11级金融3班11091075凌曼莉周恩来原藉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赴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
终于在清明之前看完了这本书,感触颇多,。我一直都比较崇拜周恩来的,他在我心目中是第一位的。不仅仅是他的智慧,胆识,能力,还有人格魅力。看完了这本书更加让我确......
读后感周恩来篇九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周恩来总理生于乱世之中,从小就经历了与同龄人不能相比的痛苦。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由于生活条件非常不好,所以他时常靠着拿着家里值点钱的东西去典当铺里典当来维持生计,日积月累,当铺里留下了周总理矮小的身影。失去父母后,周总理不得不投靠伯父。
伯父供他上了最好的学校,在学校里那些富家子弟欺负他,嘲笑他,但他却从不计较,反而在他们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因为他这种宽阔的胸怀成了当代的伟人。
虽然如此,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便有雄心壮志。有一次,校长在班上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啊?”他们回答五花八门,有的说为了功名,有的说为了财富,而周总理站起来理直气壮的说:"我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多么豪迈的誓言!周总理胸怀大志,不屈不挠地奋斗,成为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都为之称颂的一位伟人。我们应该向周总理那样,为了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从小就要胸怀大志,勤奋学习,这样长大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才。
读《少年周恩来》,追昔抚今,我心潮澎湃,我们要学习周爷爷的独立,自强、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我们要从小立志,长大才能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记住昨天,把握今天,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
我怀着十分崇高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凝望着这几个字,不觉得想起书中的情景来,周恩来生活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而他全没受影响而且他又发奋刻苦学习,和我们相比较,我们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和爱好读书呢?虽然周恩来年少丧母,生母与养母逐一死去,但是他却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每天,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我呢?被视为小皇帝,父母手上的明珠一般,一碰就仿佛要碎了一样,跟同龄的周恩来比起来,实在是自惭不如啊!
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一次,校长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认真听着。讲着讲着,王校长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问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呢?”同学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大声说了起来,说道:“为吃饱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校长发现了他,问道:“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眼睛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铿锵有力的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讶的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周恩来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无不惊讶,眼里散着奇光,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地说:“好!有你这句话,国家就有救了!”那年,周恩来与我相仿的年纪,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不但是王校长惊叹不已,我也被周恩来的语言深深震撼了!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希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志向。记得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而周恩来却用他的行动来向我证明了。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人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一
“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声铿锵有力的呐喊,让我们认识了从小立大志的一代伟人周恩来。当我读完《少年周恩来》后,我十分敬佩少年时代的周恩来,他让我们明白了:挫折是成功之父。
他出生于一个平凡的家庭,生父周贻能长期在外省做小职员而且经常失业,所以全家的生活很艰难;周恩来还有三个母亲:生母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氏,她们用不同的方式教育了周恩来。周恩来出生的第二天,他的父母给他取了个乳名,叫“大鸾”。传说中,“鸾”是一种与凤凰齐名的神鸟。
好景不长,1907年,1908年,周恩来的生母和养母就相继去世了,年仅10岁的周恩来不得不带着两个弟弟,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天。读到这里,我开始为周恩来难过起来,我们10岁时正在学校里开心地读书、玩耍,而年少的周恩来竟然已经挑起了家庭重担!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
挑起家庭重担谈何容易!周恩来一次次忍痛割爱,卖掉了贵重的物品,得到的钱连塞牙缝都不够。看着家里屈指可数的物品和饿得直哭的弟弟们,他更是心如刀绞,可是急有什么用?他仍然很坚强,不停地想办法:向别人借、自己种粮食……就这样,他硬是用独立好强的信念熬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日子。而与此同时,他也练出了沉着稳健的性格,让他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挫折丝毫不软弱。不敢想象,在这么艰苦的日子里,周恩来居然能够熬过来!这件事竟然让他变得更坚强了。
看看我们,出生在和平时代,还这么地浪费,让父母操心,不好好上学,面对着幼年的周恩来,我们怎么也比不上啊!遇到一点挫折就哭个不停,遇到事情就傻眼了,根本谈不上能挑起家庭重担!周恩来呢?他和我们一点也不一样,对比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人都是在挫折中长大的”这句话一点都没说错!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二
《周恩来传记》这本书详细地记录了我们伟大的总理——周总理的一生。总理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从儿时便立下了“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而后在青年时期又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加入共产党,随着毛主席四处南征北战长达三十多年,晚年又为了处理国家繁杂的琐事和在文化大革命中保护共产党的元老而精疲力尽,最后又因为劳累过度身患癌症而逝世,周总理的一生可以说从未休息过,他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给了国家,也是因为他,中国才有今天到达如今这步田地。
小时候,第一次听说周总理的事迹,我还很不明白他牺牲自己这么多去投身革命事业,是为了什么,但是在看了《周恩来传记》这本书后,我彻底明白了周总理的所作所为。
原来,周总理在儿时就目睹了外国列强欺凌中国人的惨状。从那时起,周总理就有了一个质疑:为什么中国人要受别人的欺负,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强大起来。于是周总理坚定地树立了自己的理想:一定要让中国人强大起来,绝不能让别人再称我们为东亚病夫!
所以,当看到李大钊在新青年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周总理毅然放弃了较为优越的家庭,全身心投身到了革命事业当中,开始了为了人民的利益与权力而奋斗的过程。
每当想起我们的周总理,我的心中就充满了感动和崇敬。虽然总理逝世距今已经有将近四十年了,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在缅怀他,家家户户几乎都挂满了他的画像,画中的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脸上至始至终都荡漾着一丝和蔼的微笑。总理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却依然活在我们中国13亿人民的心中,他的骨灰依然附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从未离开过。
在我们中国人看来,我们心中的周总理,不是那个语言诙谐幽默的外交家,或是一名掌握国家大局的优秀领导者。而是一名朴素、和蔼,且平易近人的好朋友。作为一名国家的二号领导人物,周总理的穿着和住处和别国的总理都相差甚远。周总理总是穿着一件颜色泛灰的中山装,那件中山装已经穿了几十年了,从来没换过,上面还打满了补丁,只有在会见外宾的时候才会换上那件深黑色的西装。
比起周总理,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富二代,全部是一群好吃懒做的“啃老族”,开着父母的名牌轿车,穿着父母买来的名牌服装,拿着父母转来的血汗钱去高级酒店吃饭,天天在那里炫耀自己家里有多富有,却从来不肯自己去努力挣钱养家,这样的人,永远不会像周总理一样,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和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
东汉末年,三国争霸的时期,诸葛亮曾经向刘备起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总理便是这样的人,他是那么爱自己的祖国,为了人民的幸福,他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刘备还曾夸赞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意识是说,我有了孔明这名军事,就犹如鱼得水。我们的周总理又何尝不是?因为周总理,我们的国家才更加强大,因为周总理,我们才有如今美好的生活。
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人们的心也开始变质,一些官员当官不是为了服务人民,而是为了贪腐受hui,像前一年的李启铭事件就是这样,父亲才是一个公安局局长就狂妄成那样,虽然国家一直在政治贪腐腐朽的问题,但是如今还能找到几个有如周总理那样真心为人民服务的政客。所以,我们21世纪的新一代青少年,应该更加努力,向周总理学习。如今中国已经崛起,现在的目的就是要腾飞,要让中国立足于这个世界的巅峰!
自从我第一次了解到周总理的事迹以后,我就立下志向,发誓成为一名像周总理一样伟大的人物。周总理的身上有许多高尚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大公无私、执政清廉、爱国亲民。要做到周总理这几点,首先从现在开始就要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往日的生活当中,我要学习周总理自立更生的精神,多参加家务劳动,学会自己打理生活,尽可能不要求父母帮忙。
在以后的学习当中,我也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向上,多回答问题,课外的时候多看点书,了解各方面的知识。而在人际交往当中,我要尽可能做到像周总理一样礼让他人,就算公然遭到别人的羞辱也不要轻易动怒,尽量用巧妙的语言化解,做到既可以让别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又不丢面子的程度,还要多赞美别人,要批评别人的时候尽可能咬住舌头。
周总理,您就是我终生的道德楷模和我的学习目标,你那崇高的人格和品质,至今都让我们缅怀。虽然您已离我们而去,但是您的精神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军民的心中。
二
在没有读完《周恩来传》之前,我对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的认可是从课本上和人们口中了解的,现在看完《周恩来传》之后,我更加崇拜周总结了,下面来跟大家分享下我的读后感吧!
周恩来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名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之一,第一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他的生平事迹,一时半会儿还是讲不清楚的。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更加明确地指出:新中国中央人名政府的主要人员配备,现在尚不能确定,还需要同名主人士商量,但“周恩来是一定要参加的其性质是内阁总理”。这就说明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地位了。怪不得美国前外交大臣艾登要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
对于外来的观察者而言,周恩来的两种角色给予了他们深刻的印象。他首先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在1943年对蒋j石政府失望透顶的费正清很容易对重庆的“周公馆”兴趣昂然,他的观感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他这样描述45岁的共产党驻重庆代表:“周恩来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才能,初次见面时就打动了我。这是一位英俊潇洒、有着一双黑色的大眼睛的伟人。”他的学生白修德也得出了类似的判断,他乐于在周公馆做客。多年后,都已老去的他们在北京再次见到了周,但除了模糊的记忆,一切都已改变。
费正清在欢迎招待会上发现周恩来喜悦的面孔下“透出久经磨炼的刚毅与顽强”,在《自传》中,费这样比较周与毛的一生:“他是一位具有古典风格的总理大臣,相比之下,毛泽东更像一位真龙天子,他可以在风云变幻的云雾中恣意纵横,时隐时现,而周恩来则不同,他仿佛一直在权衡时势,修补残局。”周或许是其中最不像革命者的伟大革命者。至今人们仍津津乐道于他在南开中学饰演女性角色的轶事。也是在这所以开放著称的学校中,他阅读过《新青年》,熟悉孟德斯鸠,接触了亚当·斯密,中国传统的历史书籍也让他兴奋。
1919年,他第一次读到了《共产党宣言》与其他一些社会主义著作,并为此激动,但他的组织才能比他的理论造诣更高一筹,在天津的学生运动中,他脱颖而出。可以想见,在一个动荡时期,这种天赋比独创性更受欢迎。他在26岁成为了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28岁时领导了上海60万工人的罢工,当时的人们或许没有耐心倾听毛泽东用湖南口音讲述的农民革命,但一定容易接受英俊的年轻人条理清晰、务实的分析。
事实上,一直到1936年,周恩来始终拥有比毛更高的职位,而他在遵义会议上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持,更是帮助后者重获权力。与毛泽东与蒋j石不同,周恩来小心翼翼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前二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为了畅销书作家,他们的版税都超过了他们的元首职务津贴。尽管周是世界上最有性格的政治家之一,他的自传却缺乏个性。如果你缺乏洞察力,很可能会将之仅仅视作毛的各项政策的推行者,就像日本首相田中角荣那样,在1972年会见毛泽东时,他将周描述成毛周围的“一位笨拙的小学生”。但周与毛的关系比任何人想像的都要更复杂,更相互依存。
《亚洲周刊》在回顾20世纪的亚洲伟大领袖时,称周恩来是始终的第三号人物。尽管他是毛最有力的助手,比毛年轻5岁,在毛掌权后,却从未成为第二号。但是,在中共历史上,他在最高领导层的时间却无人匹敌。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1976年逝世,他目睹着曾经的同志一个个死亡,或者被打倒,自身却保持了下来,成了中国政治历史上最著名的“幸存者”之一。
身兼总理与外交部长的51岁的周恩来是新中国名义上的首席执行官,但其作为更像是首席运营官。一位威严的董事长通过一个庞大的董事会,有着绝对权威来做判断,而周只能做更多的权衡与协调工作,只有在其他人最陌生的外交领域,他才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周恩来传》作者迪克·威尔逊所说“取得了在外交上的最伟大胜利”,他的非意识形态化的形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次会议准确印证了亨利·基辛格对外交的判断,“它仍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那些对共产主义政权保持怀疑的人在面对周恩来的个人魅力时,也努力收敛了这种怀疑。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三
少年时就喊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这个少年是谁?他就是周恩来。
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感触很多,不仅让我了解了伟人的成长足迹,更增强了我们对他的敬重与爱戴。
周恩来自幼就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从小就写得一手好字,六岁时就熟读了《四书》、《五经》,毫不厌倦。在上学期间,由于家庭经济不是非常好,没钱买书,但他总是从学校的图书室借一些书,每到深夜总是有一盏光线微弱的小油灯亮着,灯下总有一个少年在发奋学习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是他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前进的动力,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让他在最艰难的日子里依然奋发图强,使他终于走向成功,走向辉煌!周恩来不仅酷爱读书,而且还乐于助人。
在读小学期间,每天总是来学校最早,帮助校工打扫卫生。老校工生病了,无钱医治,周恩来把自己平时节省的八个铜板送给老校工治病,让老校工感动不已。在南开读书期间,学习竞争压力很大,班级里有同学询问问题,其他同学总是找各种理由不予理睬,而他总是乐于回答。
读了《少年周恩来》后,总有一种力量在激励着我。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们要学习周恩来总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那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做一个生活上简朴,学习上刻苦,有志向,有毅力的少年。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四
读完周总理的相关事件之后,我深深体会到了为什么会出现“十万里送总理”的感人事件了,也稍稍的明白了人们对总理的敬意从何而来。同时我也对他充满敬意。
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过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那时的我并不知道这一句这么富含爱国之情,令大家多十分赞同并钦佩的话竟然是从一位12岁左右的学生口中说出来的。直到现在我才知道总理之所以能说出这句话是由于他从小深受教育、经历过从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以及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很多人只会说但等到做的时候便为自己找各种逃避或其他的借口,而我们的总理却一直以这句话作为自己一生的誓言,自觉的参加到拯救中国的革命当中。
在军事上,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军事领导人。他根据自己的所学和在国外的所见总结出“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没有革命军,军阀是打不倒的'。”。也正是这一句话,这一种观点为革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很佩服他作为一个领导人在两次中东战争和其他的一些战争是总是不顾自己安危的和战士们站在战争的第一线。无论做什么事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着想,他的这一点像我们标榜了做为一名真正的党员所要做的到底是什么,为广大党员树立了一个模范先锋的形象。
在面对中国处于外国记者想以借助于提问等方式来嘲讽或打探中国现状及消息时,我们的总理面带微笑从容不破的回答那些看似简单却暗藏阴谋的问题,他的柔中带刚和机智幽默的回答常常让提问者尴尬、折服。另做为无数中国同胞中一员的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从这里我知道了总理不仅在军事方面有所作为,在外交方面他也能应付自如维护国家的在国际和国内的形象。
在思想方面,总理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他看到社会现状或及时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也意识到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并全身的投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中。在这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另我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当他的观点和其他领导人不同并受到排挤时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这也是值得我去学习的闪光点。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五
追寻伟人的足迹,回首历历往事,一口气读完这本《周恩来传记》,令我慷慨激昂,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周总理的点点滴滴。
总理小时候看到洋车把中国人的腿压断,可中国官员却帮洋人不帮同胞,还说那位中国人妨碍交通。周恩来感到忿忿不平,便上前说理,却被巡警斥责。这对周恩来打击很大!一次,校长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还有的同学说:“为了帮父母记帐。”校长问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周恩来自信满满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和同学们都敬佩地望着他。
这对一个十三岁的孩童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长大后即使自己已身居高位,但还是一直读书学习,他放眼于世界。周总理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民,他之所以这样伟大,与他少年时崇高的理想是分不开的,而我们现在有时的碌碌无为,不正是因为缺少这份理想和执着吗?!
让我们像周恩来一样,从小树立伟大的理想,培养爱国热情,刻苦努力地学习。为国家献出自己的一份力,这才不辜负周总理的殷切希望!
周总理最后的愿望是无声无息地把自己的骨灰撒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上,
面对此情此景,我不禁心酸,周总理生前从来不准别人赞扬他,去世后也没有供人瞻仰的陵墓。然而,他那高尚的品质却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最让我敬佩的是周总理的勤俭节约。周总理召开会议,直到中午还没结束,中午总理留大家吃午饭。餐桌上只有一盆肉丸熬白菜、豆腐,四周摆着几小碟咸菜和烧饼。身为总理和大家共同进餐,如此勤俭让我惊叹万分!周总理为祖国的地位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世界各地积极奔走,唇枪舌剑,为新中国的外交打下了牢固的根基。这对一个举步维难的国家来说,是多么不容易啊!
周总理一生无子无女,他与妻子54年的`爱情生活,相爱终身,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海誓山盟,唯有平凡的坚守与互相依靠,而这却使炙热的爱情闪闪发光。使我不禁潸然泪下。周总理逝世后没有一分一毫的积蓄。如此伟大的人,逝世后,联合国也降半旗。
人们用孺子牛,毛驴,蜜蜂,春蚕,来比喻周总理的光辉写照。周总理把忠诚献给人民,把真爱交给亲人,把挚爱奉给战友,把热爱投入工作。我们应当继承周总理的这种精神,更认真,踏实的做人,长大后,为建设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我们更应该珍惜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和平时光,做一名栋梁之材!
我为祖国拥有这样的一位伟大总理而感到自豪。
我要为中华之崛起而勤奋读书。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六
我学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假期妈妈让我看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一看到封面上的那句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的心就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周总理的五个“不虚度”,那就是“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
在周总理的五个“不虚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他从小是一个把时间看得比任何东西都重要的人,是一个从不愿把时间交给懒散,让自己迷迷糊糊过日子的人。
再想想自己,妈妈为了让我积累写作的素材,总是想尽办法带我出去开阔眼界,到外面获取各种经验,但是我出去玩是高兴的,一到要写感受的时候却一拖再拖,时间一长,很多写作的灵感就无影无踪了。唉,现在觉得自己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还这样不珍惜,真是不应该呀。
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来细细品读这本书,你们也贵像我一样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七
这天,我兴致勃勃地抱着这本《少年周恩来》回到了家,坐到了沙发上,然后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看完了这本书,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这本书讲了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周恩来从小就非常聪明,热爱学习,可是,因为二母生病了,所以他就开始摆摊卖东西来养活家人,虽然这样特别辛苦,但周恩来还是挺了过去,过了一段时间,周恩来赚到了一些钱,就买了点药给二母吃。他还有两个比他年幼的弟弟,二母没生病前都是二母来照顾两个弟弟,现在二母病了,这件事当然落到周恩来身上,他开始料理家务,打理起家里的日常起居,弟弟如果哭了,他就去哄哄弟弟,如果饿了,他就去做饭给弟弟吃,把家里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条。
读到这里,我突然感到很惭愧,周恩来这么小就承担起养活家人的重担,而我却总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小皇帝”,真是差别太远了。
周恩来不仅能吃苦,而且学习也很认真,12岁的时候,他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理想抱负。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的学习不足。他总是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周恩来那种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独立自强的精神打动了,我一定要像周恩来一样,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长大以后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八
今天,我读了《周恩来》一书,里面讲了周恩来在战争年代勤俭节约,关心战友、人民的一系列感人故事。
其中有一个故事讲了在冬季长征途中,周恩来的警卫员给他做了一件羊毛夹袄。到了解放区后,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努力下生活的条件读得到很好的改善,大家都领到了新的棉衣棉鞋,可周恩来的夹袄这时是又破又旧,警卫员就偷偷地替他领一件新的。他知道后很生气,说道:“这一件虽然很旧了,可是缝补后还是可以再穿一个冬天,将领来的衣服给前线的战士,在这天寒地冻的时候,他们还要打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要懂得节约,懂得关心别人。
读后感周恩来篇十九
周恩来作为共和国的一代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仿佛还时时在我们身边,你们知道吗?周恩来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人格和把全部的爱报效给了祖国和人民。作为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他在历史的风浪中表现出的人格铸就了他的不朽。
“共和国领袖故事----周恩来”一书有许多章节,但其中的“五个不虚度”一章让我感受很深。周恩来少年读书时期为自己立下了一个准则:五个不虚度。即“读书不虚度,学业不虚度,习师不虚度,交友不虚度,光阴不虚度。”周恩来怀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抱负求学上进,度过了充实,完满的青少年时代。
周恩来不满足于课堂所学的知识,课外读了许许多多的书籍,如中国历史等,这种课余的读书生活,使周恩来拓宽了知识面,视野和思路更开阔了。他待人处事处处与人为善,温和诚实。从不骄傲,从不锋芒毕露,盛气凌人。无论对同学还是朋友总是肝胆相照,真心诚意。以至周恩来一生都是如此待人处事。他尊重师长,与老师关系密切,老师在思想上,学业上和生活上给周恩来的帮助,他始终没有忘记。生活上十分简朴,并保持了一生。学业上,他品学兼优,成绩优异。
周恩来在风雨飘零中度过了他不平凡的青少年时代,由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少年,成长为坚定成熟的共产主义者。他的成长道路,是那一代革命青年求索过程的一个缩影,代表了那一代革命青年历史性抉择。透过周恩来青少年时代闪光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到周恩来人格的自我完善和追求的崇高理想境界,他不仅在求学时做到五个不虚度,而且在一生都能实践这个作人的准则。
今天,我们作为跨世纪的儿童,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用五个不虚度来激发我们的起大家的向善,向美,向上的内在追求。我用这篇读后感来告诉小朋友们,多读些书吧!
在读书中吸取知识的养分,在交流中分辩行为的是非,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的美好,在生活中得到素质的升华。最后,我要用书中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周恩来,您的名字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您的光辉形象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读后感周恩来篇二十
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读了有关他的传记,我们的心灵有何触动?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周恩来传读后感,一起来看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铿锵有力的话从12岁的周恩来口中慷慨而出。这一句,已被国人反复传诵。可是今天,在《周恩来传》中再次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仍受到了极大的震动。“为中华之崛起!”这是怎样的爱国情怀啊!
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是一个伟大的祖国;这是一片历尽沧桑又生机勃勃的土地,它拥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这是一只觉醒的雄狮,它向所有黑暗发起冲击;这是一条腾空直上的巨龙,它日益强大,蓬勃发展。这是我的祖国,我的家。我有幸成为这个家庭的一员,我爱我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此后的一段时间,我们的祖国在不断地摸索前进。我们遭遇数次挫折、打击,但是,这是我们的祖国,是亿万人民坚定地相信着的、拥护着的、热爱着的祖国!挫折和打击只会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坚强、自信。凭着这股韧性,我们的祖国不断地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从饮食、居住等基本的需求到高一点的消费、娱乐需求,祖国正在不断地满足它的人民。听老一辈的人说,以前的人想平时吃肉,非常难,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肉。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人们不再要求肉多了,还提醒多吃蔬菜、营养搭配呢!我们加入了世贸组织,经济在不断发展腾飞;我们还举办了世界瞩目的奥运会,取得了辉煌成绩。我们向世界证明了祖国一步一步地变强!
祖国在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的腾飞上。在科技领域,我们的祖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20xx年,神舟五号飞船飞天成功。还有随后的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这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震动了世界,让全世界看到了正在强大的中国!这些奇迹也使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所提高。我们的祖国再也不会受尽屈辱,我们的人民也挺起了腰杆!
祖国的发展,离不开一届一届领导人的奋斗。毛主席、周、邓小平主席等领导人在建国前后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到了现在,、温家宝接过了重担,承担起对一个国家的责任,对亿万人民的责任。这几年,温在建设新农村上下功夫,大力地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上学。5月12号四川发生大地震,在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国家领导人立即派兵赶到现场解救危难中的人民。温更是亲自赶到现场,安慰悲痛的心灵,激励灾区人民,鼓励他们重建家园。
祖国在发展,人民的团结是发展的重要保证。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三峡移民们在雨中的痛哭。他们毁掉积攒多年的家业,砍掉心爱的柑橘树,离开久居的肥沃土地。但他们毫无怨言,因为祖国要发展!
我们的人民,国家的领导,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有识之士,爱国华侨……所有的人都在努力着,再为祖国的发展奋斗着。因为他们都饱含着一颗赤诚、火热的爱国心!我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为祖国做出贡献。因为祖国我爱你,你永远在我心中!
我读了一本书叫《周恩来传》,相信周恩来这个人物我们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即使对他不怎么了解,我们从小就耳濡目染。看了这本书以后,给我们的启示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让我对他的敬意油然而生。
周恩来,子翔宇,祖籍浙江省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也许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他从小就热爱祖国山河和历史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1920xx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留学,他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表明他一直以来的志愿。后来周恩来决定回国,为祖国出一份力,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不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同时五四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辟一条广阔的道路。周恩来积极参加示威游行。他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这张报办得很有“精神”,唤起国民的爱国心。这年10月,日本领事致使歹徒打死、打伤天津警察和学生,天津人民决定抵制日货。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周恩来等20余人被捕,他们在狱中也并未屈服,抱着一丝希望,继续燃起光明的火炬,向难友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周恩来后来在谈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时说道:“自己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1920xx年11月,周恩来坐海轮去法国,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学习和考察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他说:“虔心考察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道”。他为了自己的祖国虔心向别人请教,伟大的精神让人钦佩。
周恩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甚至在病中,他也毫不关心自己的身体如何,一心想着战士们。他所说的最后一句:“我这里没事,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同志,那里需要你们”。他对自己的生命毫无挂念,在病痛的折磨之中,他唱起了《国际歌》。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心里想的仍然是别人。
周恩来一生的追求,一生的奋斗,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富强,为了最终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目标。
虽然一代伟人周恩来已经去世,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时时刻刻牵动我们中国人的心。
中国的英雄是坚强不屈的,革命战争不是周恩来一个人的功劳,是我们全国军民的努力,是无数中国人民的功劳。建立一个崭新的中国,是中国人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周恩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让我们中国人民走上了幸福的道路。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题记。
最初对周的印象始于《十里长街送》,那时周恩来那高大伟岸的形象已经深烙于我的心中,但是对他的一生有深刻而系统的了解,却是在认真读完厚厚的《周恩来传》之后。每一次提起周恩来,我们有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缅怀,而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人格话题,而是一座永远闪耀光芒的精神丰碑!周恩来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是20世纪中国最受人敬爱、最有才华、最成功的领袖楷模。
周恩来,字翔宇,1898年3月5日诞生于今天的江苏省的淮安市。他那少年时代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贯穿了他的的一生。
他是一名伟大的外交家,他的迷人风度与机智谈吐在第一印象时就令人难以忘怀。有一次,欧洲的一位外交官问周:“请问先生,你们中国每年发行人民币的总额是多少?”这是国家机密的问题,哪个国家的财务会向外透露呢?这分明是想让周出丑。如果说出一个真实数字是泄露国家机密,如果随便编造一个数字有损国体。众人面面相觑。周马上回答:“中国每年发行的人民币总额是:十八元八角八分。”因为以前的人民币只有“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这几个数字加起来总额不就刚好是18元8角8分吗?这样的回答既没有泄露国家机密,也是一个真实的回答。
他虽身居国家之位,却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他从不利用职务之便,为亲戚谋一点私利,每次亲戚来看他,都是坐公交车。他自身也十分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到一家照相馆去照出国用的照片,他要了两张单独的发票,一张给机关,一张留着给自己,因为有几张照片是自己私用。他周边的人都得适应他拒收礼品的作法。一次他家乡的党组织给他寄去了一些地方土特产食品。他把这些东西重新包好又寄了回去,并附了一张国务院禁止接受礼品规定的复印件。
《周恩来传》让我仿佛看到了潇洒的身姿、翩翩的风度以及他那让全世界为之倾倒的笑容。当看到他指挥赢得一场又一场的战役时,心中为之喝彩;当看到他辛勤工作几日几夜而不休息时,我又不禁感到一丝心疼。无论革命处在高潮还是低谷,抑或身处重大历史转折关头,他都坚忍不拔,力挽狂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于1976年1月8日逝世,终年78岁。他逝世那一天,联合国破例降下半旗,悼念这位伟人的逝世。这也许就是周的人格魅力,像天空一样,包容一切,沉稳、安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