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专业1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案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请大家仔细研究以下教案范文,尝试从中获得教学设计的灵感。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一
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二)课标具体目标。
运用地图,学会阅读地图,在地图上获取正确的地理信息。通过普通地图、经纬网地图等辨别方向,会判读经纬度且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的距离。培养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二、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
在地图上会使用比例尺,辨别方向、会判读经纬度和量算距离。
教学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在地图上阅读比例尺、方向和识别图例。
2、教学难点:
在极点上辨别方向。
学情:
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在地图上学会阅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9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2、在地图上学会判读经纬度,换算比例尺且量算距离:7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3、在经纬网、指向标地图识别方向:60%以上的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大部分学生对在极点辨别方向(尤其是南极地区)感到难度较大。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会判读经纬度,阅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知道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
2、会在有经纬网和指向标的地图上辨认方向并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图例。
3、运用经纬网地图、带有指向标的地图,学会在地图上量算距离、辨认方向、识别图例等基本的学习地理的技能和技巧。
4、通过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教师展示地球仪图片和一张世界地图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后,谈异同。(教师提示:从作用、优点和缺点等方面入手)。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介绍,地球仪和地图都是地图,都是学习地理,获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地球仪携带不方便,而地图是平面地图不仅好携带且能表示多种类型。
【新授过程】。
活动1:学会阅读地图语言。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程序和策略:
学生先通过阅读台湾地图,自主学习阅读地图的三要素,能说出阅读地图的三要素。
【自主学习】。
阅读台湾卫星影像图和台湾岛地图,哪个地图能让你觉得更了解台湾?
在台湾岛地图上,找出地图的语言(地图的三要素)。
【展示】学生展示两个问题。
【小结】。
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三种语言。
目标评价:
能通过地图认出地图的三要素。
活动2:学会阅读地图语言——比例尺、方向。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2、3。
程序和策略:
通过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先确定概念再根据地图说出如何阅读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小组合作完成对比例尺计算、在地图上用指向标辨别方向。重点探讨南极地区经纬度的判读以及方向的认知。
【自主学习1】。
比例尺是如何计算的?写出公式。
比例尺有几种表示方式?分别写出表示方式。
两地直线距离是10千米,量的图上距离是2厘米,求比例尺。
量的两地的图上距离为5厘米,而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3千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自主学习2】。
一般情况下是如何在地图上辨别方向?上___下____,左____右____。
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______线,经线指示____,纬线指示____。
【交流探究1】。
学会在实地地图上看方向。读图分析甲乙丙三图,根据问题进行探究。
写出甲、乙丙三图根据什么来判读方向?分别说出你的理由是什么?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二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过程(www、jsfw8、com):
[引入]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承转]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
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应用强化]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二、地球仪。
[教师引导归纳]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线。
纬线。
概念。
圆弧状况。
长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三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四
1、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最长的纬线)。
2、连接南、北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3、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
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
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
1.2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公转。
自转公转。
轴心地轴太阳(地轴与轨道面有66.5度夹角)。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一天(大约24小时)一年。
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和地方时差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
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0°),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23.5°n),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光直射赤道(0°),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
二、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即南北纬23.5度之间,有阳光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2.南、北温带:南、北回归线与南、北极圈之间,无阳光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分明。
1.3地图。
一、地图的基本要素。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2、比例尺=图上距离/际距离(计算时注意分子、分母单位一致)。
比例尺大小: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简单;反之则相反。
一般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地图上的方向指向标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正北方向。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表示。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地五种不同形态:顶、脊、谷、鞍部、陡崖。
2、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三、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应用学过的知识,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等现代科技,我们可以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是。
a.赤道半径与极半径长度相等b.椭圆c.正圆d.球体。
2、“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
a北极点b南极点c赤道任上一点d地球上任一点。
3、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
a回归线b赤道c极圈d本初子午线。
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5、在地球仪上最大的纬线圈的度数是:
a.00b.300c.600d.900。
6.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a.地球上的昼夜现象b.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
c.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现象d.地球上四季更替现象。
7.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
a.不同地方出现时间差异b.昼夜交替周而复始。
c.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d.春夏秋冬四季变化。
8.每年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前后b.9月23日前后c.6月22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9、有极夜、极昼现象的带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10、下列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
a热带b温带c寒带d以上各带都有。
11.在右图中,a点的经纬度是。
a.20°e60°nb.20°w60°s。
c.20°e60°sd.20°w60°n。
12.在右图中,b点的经纬度是。
a.20°e60°nb.20°w60°s。
c.20°w60°sd.10°e40°n。
13.在右图中,c点的经纬度是。
a.0°20°nb.20°w60°s。
c.20°e60°sd.20°w60°n。
14、下列比例尺中,最大的是:
a一百万分之一b1∶0c1∶12500d1∶1500。
15、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反映的实际范围就:
a越大b越小c不能确定d不变。
16、在地图上经线指的方向是:
a东西b南北c东北d西南。
17、在地图上纬线指的方向是:
a东西b南北c东北d西南。
18、站在北极点上的人,他的前后左右是什么方向:
a东b西c南d北。
19、在画有指向标的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的一般方法是。
a、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b、不论什么样的地图,均用经纬线确定。
c、根据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确定方向d、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关于我国首都北京(40°n,116°e)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a.位于北半球,东半球b.位于南半球,东半球。
c.位于南半球,西半球d.位于北半球,西半球。
二、综合题。
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的海拔是米,乙和甲之间相对高度是米。
(2).图中地形e是。
(3).甲位于乙的方向。
(4).c、d两处直达b处,处更容易。
2、读图答题:
(1).科技园区在学校的方向,农业试验区在科技园区的方向,学校在农业试验区的方向。
(2).从农业实验区到科技园区,图上距离为2.5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沿公路从学校到科技园区,图上距离为6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使学生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通过计算、比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建立起地图的空间概念。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总结、概括、归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应用。
二、教学方法:
讲述与活动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判断,图例。
难点:地图上方向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准备阶段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对学生分组。欣赏歌曲,按教师的要求成立学习小组。创设轻松的情境,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新课导入。
学习阶段((承转)屏幕投影各种地图,以游北京并结识新朋友――地图进入学习情境。观察、体会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屏幕投影,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比例尺大小不同的地图,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相应的结论培养学生从资料中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屏幕投影,图和练习题等。
简单总结。边学边练,引导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得出结论。
屏幕投影动物圆图,引出方向的问题。
思考、讨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渗透新的教育理念。
投影带经纬网的地图,提问旧知识并演示判断方向的方法,紧跟练习思考回答相关问题,学习新的知识并加以应用。培养学生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播放录象,拓展实用知识。回答问题,并了解更多实用知识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形象的比喻引出图例的知识,出示练习巩固知识。自学、观察、比较掌握常用的图例,并会加以识别学以致用,试着画校园平面图。
小结要求学生自己给出结论、提问。
投影设计好知识结构。积极回顾所学内容,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六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七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略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八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略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九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2课时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2)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处在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大约
是多少?每完成一次昼夜交替需要多长时间?(24小时)
地球的自转会产生昼夜交替的地理现象
[学生阅读]课本第10页“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
[观察演示]在地球仪上标出北京、纽约和东京,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老师自西向东转动地球。观察北京、纽约和东京分别被光源照到的时间。
[设问]1、日本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下午2点)
2、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赛,我们应在几点钟打开电视收看直播?(15+5=20点)
[学生填表]将地球的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和时差的地理现象填在表1。
[课后想一想]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导入]现在的广州处于什么季节?你最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会有季节的变化?
[地动仪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的公转。
[学生观察讨论]地球公转的规律,将结论填在表1
[设问]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演示]用手电筒在黑板上演示阳光直射和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阳光直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多,斜射时单位面积得到太阳光热少)
[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逐一讨论
(1)在同一天,早晨、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的最厉害?(中午比早晨、傍晚更厉害)这一现象说明什么规律?(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春-夏-秋-冬依次回答)
(3)一年中广州什么季节的中午太阳照射的最厉害?什么季节最温和?为什么?(夏季中午太阳升得最高,冬季较低)
(4)一年之中,广州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不一样,夏季白昼较长,冬季较短)
[教师引导]综上所述,由于地球表面在不同季节得到的太阳光热
有多有少,而产生了季节变化。这一现象与地球的公转有什么关系?
[演示观察](1)假设地球直立着(地轴不倾斜)自转和公转,太阳直射点在那里?(赤道)
(2)假设地球倾斜着自转,但没有公转,太阳直射点有变化吗?(直射在某一纬度不变)
(3)当地球倾斜者自转的同时又公转,太阳直射点会有变化吗?
[cai演示]地球的公转,显示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观察二分二至日时能够受到太阳直射的纬度位置,总结太阳光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完成下表(斜体字为填写内容)
(表2)
节气太阳直射的纬度北半球获得的太阳光热北半球白昼时间季节(月份)
夏至
6、22前后北回归线接受光热多,气温高最长夏季(6、7、8)
秋分
9、23前后赤道过渡,温和昼夜平分秋季(9、10、11)冬至
12、22前后南回归线接受光热少,气温低最短冬季(12、1、2)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
《地球公转》在七年级已经学过,初中阶段的重点是: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倾斜及由此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变化、四季的形成。
1、本班学生优秀生在1/4,中层生占1/2,有1/4的学生成绩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办法,通过组内、组间、师生合作互助交流,解决问题,实现全体学生成绩的提升。
2、七年级学习过的内容,现在有所遗忘,通过复习,温故而知新,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分别用事实说明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课标)。
2、能够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考纲)。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带形成是地球公转造成的;(考纲)。
4、懂得比较不同季节正午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考纲)。
【知识与技能】。
1、观看教学视频、动画等,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熟悉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并系统化。
3、分析图形,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播放视频、动画,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
2、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统筹分配时间,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展示、评价、互助,面向全体学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讲台电脑,平板充当移动的实物投影仪,增强教学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角色扮演,培养学生间的团结互助精神,实现学生上的“精准扶困”,引起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地轴倾斜指向。
2、地球公转过程二分二至点的日期、太阳直射位置及昼夜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理解地球公转的规律及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2、系统化地球公转中的知识点。
3、分析图形、数据,运用知识点解决问题。
教学策略。
感性到理性认知法、问题导学复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原创ppt课件,投屏教学的软硬件,自制教具等。
【学生准备】导学案、地理书、图册等。
【应用的新(相对)技术】。
利用路由器(或随身wifi等)及希沃授课助手实现同屏(投屏)教学,用平板电脑或手机无线操作讲台电脑,减少被讲台的束缚,提高效率;把手机或平板电脑屏幕投影到讲台电脑屏幕及白板,打开录像功能,实时拍摄学生答卷或活动过程并同步投影到讲台白板,变成移动实物投影仪。
利用ppt功能创作:太阳直射点移动及昼夜变化的动画,控制歌曲播放时间,ppt中有ppt对象,控制答案显示。
地理功能室应用:白板书写,双屏投影。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贡县跟岗老师汇报课。
斗门区城东中学地理室验收展示课。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组合作与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整合研讨课。
总设计意图:
整理加工知识,构建思维线索和知识网络。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根据已经讲过的知识,设置新的问题,给学生提供思考和应用的机会,让学生爱听,加强理解,加深记忆,并能思考应用。疏理系统、整理结构、总结规律、分析联系,相同知识归纳,不同知识重组,相似知识迁移,相关知识联系。
通过小组合作、投屏等教学技能的优化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
课后制作环保教具。
教学后记。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一
地理的学习需要的是日积月累,我们在学习的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知识点的积累,下面是编辑老师准备的一篇七年级上册政治课时训练,欢迎阅读!
1、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最大周长约为4万千米。
2、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3、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4、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的.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极。
5、纬线是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纬线有南北之分,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表示。
6、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相交的半圆,经线有东西之分,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表示。
7、本初子午线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赤道纪念碑位于南美洲厄爪多尔首都基多市中心以北24千米处。
8、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160°e和20°w组成的经线圈。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可以用经纬网来确定。
9、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这叫做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10、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11、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1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13、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14、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5、比例尺、方向、和图例是地图的基本要素。
16、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包括各种符号和它们的文字说明、地理名称和数字;指向标指示图上的方向。
17、比例尺可分为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三种类型。
18、在既没有指向标又没有经纬网的情况下,通常是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定方向。
19、图例和注记帮助我们区分不同类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20、我们常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21、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22、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
23、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高度相同;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24、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25、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该从导游图上找到答案;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世界政治地图。
26、在图幅相同时,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希望为大家提供的初一地理上册知识点,能够对大家有用,助大家学业进步!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二
2~3个课时;
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讲授法等;
【教具】地球仪、手电筒各一个;flash课件;
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解释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原因。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积极探究。
一、导入新课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家解一下原因。学生争抢回答: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1、用手电筒当作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学们观察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价、对比等。
二、地球的自转
在学生演示活动结束后,教师设置以下问题:
1、若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若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地球永远是白天。
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自由合作、探究很快完成。接着,教师提出如下问题: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在一定时间的探究活动结束后,学生仍不能用很清晰的语言准确地描述昼夜交替现象。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在演示后引导学生归纳描述: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昼夜交替。
三、地球的公转
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自由合作完成下面问题:1填表(用flash课件演示地球绕日公转运动)
节气
时间
太阳直射点
四季划分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3、有一个地方一年四季昼夜平分,这个地方位于哪里?
4、结合生活经验,比较6月1日、12月1日昼夜长短情况。
5、地球绕日公转运动中是直着身子还是倾斜着身子?如果是直着身子,能不能产生四季?
教学中教师及时检查、指导各小组的活动。最后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方向
周期
产生的现象
地球自转
自西向东
一天(24小时)
昼夜长短
地球公转
自西向东
一年(365天)
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变化
四、地球上的五带
1、如下图:在三种情况下,哪个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热量多,地面的气温最高?
5、探究题:在生活中,太阳能装置如何放置,取得的采光效果最好?
通过师生合作探究后归纳: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表划分为五带(同时要求学生读教材第12页的图说出地球上的五带)。
【活动与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上的五带》图,完成下面问题:
1、中国主要位于哪个温度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哪个?
3、全球最寒冷的大陆在哪里?
【小结】
1、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2、全球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大陆,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大陆。
教学中要贴近生活经验设计问题,尽量降低问题难度,鼓励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三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定义形状长度及变化指示方向纬线垂地轴,环地球圆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东西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四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学设计。
单位:邢塘街道中心学校。
姓名:宋佩佩。
时间:9月26日。
eqavs4al(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
(2)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
(3)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能力目标: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借助地球仪,使用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列表比较法等了解经纬线的含义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情感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eqavs4al(教学重点)。
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运用图表分析纬线的特点和纬度的划分。
eqavs4al(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合作探究法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地球仪、地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我们今天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人类的家园。
讲授新课。
1.先通过动画,使学生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有个了解,然后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想象画图,表示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同时表明教师的观点:“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通过一点一滴使学生在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同时,不再只是崇拜教师的权威,培养创新的意识。
[讲解]地球的形状是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即6371千米。
2.地球仪。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设计意图]观察地球仪时,首先使学生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然后着重讲解地轴的位置作用,如对地轴作用的认识设计了篮球与地球仪运动的比较,很清楚地可以看出地球绕地轴运动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理解地轴在地球仪中的位置,设计动画演示,使学生既有实践的应用,又有直观地观察;为了将实际的方向与地球仪表示的方向一致,特让学生摆放地球仪,将地轴指向北(冲北极星)方,并且互相评判。这一部分主要是将地球的空间方位纳入到学生头脑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另外地轴的指向在将来学习地球公转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必须打好基础。
[讲解]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
合作探究。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五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地球运动所带来的地理意义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交替、地方时
教学难点 地方时
教 具 地球仪
教学方法 讲述法、画图演示法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由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地球上产生很多自然现象,也就是我们将要学习的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板 书 1.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讲 述 假设地球在宇宙中与太阳位置相对静止,既不绕日公转,也不自转,地球会不会有昼夜现象?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地球是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仍然会有昼夜现象。正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才使得地球上昼夜交替。
板 书 一.昼夜交替
演 示 手电筒照射地球仪
板 书 1.晨昏线(圈)
讲 述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为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为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它是一个大圆,始终把地球分成相等的两份。
板 书 2.太阳高度
讲 述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面的倾角。
演 示 地球仪演示太阳高度角
讲 述 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 渡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板 书 二.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随地球自转,一天中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
板 图 时区的划分
讲 述 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统一时间是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经度每隔一度差4分钟。
举 例 1).一直东经135度地方时为5月5日8:00 ,求东经73度此时的地方时。
2).已知东八区为8月8日10:00 ,求西三区此时时间。
板 书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讲 述 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偏移。我们把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移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板 书 1.地转偏向力
演 示 从地球仪的北半球上空向旋转的地球仪上滴一滴红墨水,我们观察红墨水的运动轨迹。
板 书 2.偏移规律
讲 述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转。
举 例 1).水在进入下水道时时旋转而下。
2).长江入海口,其右岸(南岸)不断被冲刷,沉积的石砾、泥沙不断与北岸相连,形成长江三角洲,长江河道不断向南弯曲。
板书设计 1. 5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
一. 昼夜交替
1. 晨昏线(圈)
2. 太阳高度
二. 地方时
三.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 地转偏向力
2. 偏移规律
作 业 一架飞机在7月6日8:00从北京飞往纽约,行程10小时,求到纽约后的时间。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六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略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七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春分夏至秋分立冬。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自转昼夜交替24小时。
公转四季变化一年。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略
学习地理。
(一)要学会阅读理解地理教科书。
地理学习的支柱是教材的阅读理解,地理不同另两个文科之处在于,对教材知识点必须理解记忆而不要死记硬背,要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上课时间有老师的引导,可以少走弯路,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地理中常识所占比例较初中小了,但知识更深,更系统化,更加复杂,理解难度增大;地理在如今所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学习地理需要的课外知识也多,所以,一定抓紧学习的主阵地课堂。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主要是上册),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第一、抓"概念"重"消化"。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恒星日、太阳日;时区、区时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第二、抓"原理"重"理解"。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生态平衡的条件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和规律,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做就能做到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
第三、总结和归纳,掌握地理学习的规律。将知识整理归纳形成主干,构建自己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指用联系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是把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与表达。它是由节点、连线组成的知识网络图,其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节点和连线组成的网络知识结构表示某一个主题及其层次。
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一篇十八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