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读后感(精选14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通过对所读内容的思考和感悟,对作者的观点、主题、结构等进行总结和评价的一种文体。读后感可以深化我们对书籍和文章的理解,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思辨能力和写作水平。读完一本好书或有感而发的文章后,我们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情感。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和评价,但不要完全依赖他人的说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写出优秀的读后感。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一
孤独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普遍的群体症候。说到这里,不免有人要反问,孤独又不是当代人的“特产”,它是人类永恒面对的命题。这当然不错,只不过古人厉害的地方是:他们并不恐惧孤独,并有能力把孤独变为生命充盈圆满的体验。相较之,我们反而显得更孬,一独处就空虚,一空虚就寂寞,一寂寞就找热闹。结果,热闹终究是他人的,自己没半点解脱。蒋勋先生说得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六讲》的重新修订,也让我再读这部“解惑”之作,不免又有新况味。蒋勋先生写出了一部“常读常新”的“代表作”,时间和再版已经说明读者的肯定。这并非一句恭维话,而是一句大实话。蒋勋的可贵在于,他没把讲稿写成“人生课”,没谈不疼不痒的鸡汤心得,不做居高临下的人生导师。在书中,他完全是个“知心人”,就像围炉而坐,促膝长谈的长者。既谈古今中西,又说切己故事,把生活灌注在理论里,用体验描述美学观。
这种风格即是蒋勋的招牌,无论是细说《红楼梦》,还是孤独“六讲”,他都能以最浅易的语言呈现一种“生活的美学”。说他是生活的艺术家,并不为过。然而,蒋勋的“孤独”到底是何种意义上的孤独?是鳏寡孤独的生活惨兮兮?还是单身男女的情感荒芜?抑或是无人理解的离群索居?可能这些不过是孤独的表象,它们都是“被决定的孤独”。蒋勋想谈的则是“自我选择的孤独”。这种分别在于,后者能把孤独变为生命的崇高、华贵与圆满。换言之,蒋勋把孤独变为美学。
在我看来,它的实质就是一种体验哲学、生存技艺、自我省思和独处艺术。只不过,我会反思,享受孤独到底是一种苦中作乐,还是无可奈何的聊以自我安慰?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喜欢独处的人,不是野兽,就是圣贤。圣贤没有多少,大多还是庸众。蒋勋或许忽略了一个问题:孤独对于自我而言常常是痛苦,美感和意义往往是他人“觉得”,然后赋予的。这就像你吃了一头大蒜,香了你自己,却熏到了别人。自我和他人的感受往往并不一致。
蒋勋把孤独作为审美对象,痛苦使审美过程变得延缓、细腻、艰涩,从而让美感更为强烈持久。这很有道理,“自我选择的”孤独者把自己活成了“艺术品”,他的孤独体验就是“艺术性”。换言之,每一个孤独者都像一个受虐者,只要痛苦能使他们特立独行――超脱世俗道统,反抗社会规训,质疑群体思维,张扬个体价值,一切忍耐就是值得的。
《孤独六讲》可以视为对孤独的一次分类讨论。其中,情欲孤独乃是全书枢要,也是作者用力最大的一章。原因很简单,它是最源初的孤独,既涉及肉体结合的原欲冲动,又充满情感联结的精神认同。没有人能跳脱情欲,就像不能逃离生死的宿命。面对情欲,我们需要私密空间,私人体验。然而,儒家看重社会伦理的群体文化严重压抑了个体价值的觉醒,倾轧了私人空间的存在。我很佩服,蒋勋反思文化传统的力度,锐利且狠重。他会启发你,所谓的“规训社会”并不是西方现代的发明,早在儒家思想成了儒教道统时,差异化的个体就已被改造成整齐、划一的无意识群体。
蒋勋所提到的孤独者(如庄子、竹林七贤、鲁迅等),都有一个奇妙特点,就是生逢乱世。也就是说,只有大一统的群体文化,伦理道德发生松动裂隙时,才能生出几个孤独者,彰显一丝个体价值。情欲孤独之所以迷人,因为它是人性的真实表露,不是道貌岸然的表演。从《红楼梦》里宝玉的梦遗,《金瓶梅》里欲望的展览;青春期性意识的唤起,母亲对孩子的隐私剥夺……蒋勋触及了不愿言说的孤独感:它是内心的独白,自我的镜像。因为,再亲近的人也无法真正理解。正如卡夫卡笔下的甲虫,失掉母亲的同情;加缪的局外人,服丧时哭不出来,还忙着做爱。即使看似巅峰的彼此满足过后,男女双方也会陷入陌生、失落与空虚。
从而,我们会诉诸语言沟通、思维探索、伦理联结、革命改造和暴力疏解。不幸的是,这些手段对孤独于事无补,反而生成了新的孤独。语言孤独其实就是上帝许给人类的“巴别塔”,所谓对话不过都是独白,自以为是的理解其实不过是误解。革命者的乌托邦往往现世难以完成,受到世俗者的嘲笑白眼。在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思考者成了最大的笑话。当道德把每个人的暴力冲动压抑起来时,表面看是文明的进步,实际上也是野性的丧失、驯化和奴役。
“孤独的同义词是出走,从群体、类别、规范里走出去,需要对自我很诚实,也需要非常大的勇气才能走到群众外围,回看自身处境”。蒋勋此言说出了孤独的意义所在:那就是追求生命的层次感、异在感和丰富性,不要畏惧成为少数者。但是,孤独时时都有惨烈代价,它意味着你永远是另类边缘、被改造的异端。《孤独六讲》给我们的教谕是:当你没勇气特立独行时,也可以感知内省独处的审美之维。因为,蒋勋让孤独成了一种态度和趣味,它不再是激烈对立的言行。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二
这是我人生中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我被命运抛到了深深的谷底,黑暗不见一丝光线,湿滑而无以攀爬,喊叫却没有回声!有时会深深的绝望,对人性、对生命是彻底的失望!那个时候,心中充塞着抑郁,只想就此放弃生命!有时又爆发愤怒,感到不公平,不想从此屈服于命运,那个力量让我又斗志昂扬!就犹如一只困于古井的青蛙,一下子想爬出来,苦苦挣扎,但是却不能改变什么!于是便又自怨自艾,想就此结束生命的探索!
而让我能够慢慢沉静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我遇到了蒋勋!这个人,以他的博学、思辨、深沉又轻灵、温暖又冷静的话语给我一份宁静和舒缓,给了我重新拣择的机会!
比如他说孤独,我看到自己几十年经历中的孤独时光,自己骨子里头的傲然,自己想摆脱命运之手的不甘和挣扎,自己不断想挑战自我的激情!所以,就像他说的,我是一个孤独者,注定在现实层面是失败者!当然,我也始终相信我一直在活出自己生命的多彩和激情!虽然最后都是犹如彗星划过天际,终是宇宙空间的一颗尘埃!
作为一个女人,我深深体验到,在目前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是非常艰难的,因为你往往挑战着周围的价值观!就像他评价卓文君的一段话:"我们看到男性的革命者总会以决绝的姿态出走,情绪非常悲壮,得到许多人的认同;而女性的革命少了壮烈的气氛,却是加倍困难,因为捆绑在女性身上的枷锁远多于男性,当她要颠覆所有的礼教、道德加诸于她身上的束缚时,是一场伟大却不容易被理解的革命!"这个男人可以以这样的角度来看一个女人的悲喜,一个女人的梦想,无论结局如何,能够这样被人理解,就是有价值的!所以当他能够这样理解卓文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被他理解了,进而我也理解自己了!因为我也想,从某个角度来看,我也是一个"革命者"!当然这样说有抬举自己的嫌疑!
另外,他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暴力的孤独,我非常有同感!每个人内在都有一股想摧残什么、毁灭什么的能量,同样我也有!那个毁灭者有时冒出的声音令我非常害怕,我会觉得自己是个恶人,是个暴君!如何去转化这股能量呢?这是智慧!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在他的言语中,他自如地述说,你会感觉到暴力也是具有美学价值的,它不是洪水猛兽!这样,你的心自然多了份坦然和自在!
这就是蒋勋,一个思辩者给我的陪伴!我是孤独的,同样他也是孤独的!他的孤独引发我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说,所有的孤独者走在自己的生命之路上,仰天长啸,偶尔还可以彼此应和!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三
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想买电子版的没有,网上找来的又只有前面两讲,最终还是卖来纸质版的。作者蒋勋,台湾人,对其生平不是很了解。
作者在书中说我出版过一些书,说了美学,谈过诗,写了一些小说和散文,我想我最终的著作应该是一本忏悔录。我相信,最好的文学是一本最诚实的自传,目前我还没有勇气把它写出来,但已经在酝酿,我也会知道这会是我最重要的功课。诚实的面对自己,这给了我多么大的勇气。
主要讲了六个主题:
情欲孤独:孤独是生命圆满的开始。没有和自己独处的经验,不会懂得和别人相处。
语言孤独: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在听。
革命孤独:革命者迷恋自己年轻时候的洁癖,而且深信不疑。
暴力孤独:暴力会因为被掩盖而消失吗?我不认为。
思维孤独:所有哲学的思考都是孤独的。孤独是一种沉淀,而孤独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作者一直在思考,从不同的事例、侧面来说明问题,面对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应作为议题拿出来讨论,越辩越明。而不是先入为主,直接先有结论,再去解释。
作者的思考我比较认同,但对作者思考方式不完全认同,还是比较认同王东岳老师的唯一因,“递弱代偿原理”就把所有的问题统一起来。作者:聂欢欢,希望能帮助您!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四
蒋勋说人有六种孤独,即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人通过孤独才能发展出完美的自我,走向生命意识的觉醒。
孤独是一种圆满,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需与寂寞区分开来,寂寞是一种空虚无聊。
在这匆忙的城市里,我们是孤独的个体。
内心情感无处可诉的“情欲孤独”;字句无法沟通的“语言孤独”;理想未竟的“革命孤独”;压迫人性所造成的“暴力孤独”;哲思考者不为人了解的“思维孤独”。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孤独的恐惧,因此我们要时刻保持警醒,意识到我们正处于孤独之中,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当你意识到自己孤独时,“我”就会在心中产生一种共鸣,就会与世间万物产生一种联结,即世间万物本为一体,你便不会再为孤独困惑了。
现代社会人人感到孤独的原因在于,我们从集体文化过渡到个体文化所产生的撕裂感,人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无所适从,找不到归属感。
所有事物都被打上了商品的标签,都以金钱来衡量,我们忽略了其与自我关系的认知。
现代人面对自我,通过各种方式去逃避,发明了各式各样的消遣与娱乐,生产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滋生了数不尽的欲望。
人在这欲望中不能自拔,归根结底在于社会没有一种反省的机制,教育没有培养人一种反省的能力。
读完本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但又不知从何说起、从何写起,这也许就是书中所讲的“语言孤独”与“思维孤独”。
从而我也意识到,我还无法驾驭文字,无法通过文字和语言来表达思想,也明白了为什么网络流行“我想对这个世界说说”、“我想对这个世界谈谈”的话语。
这总能勾起我们深深的孤独。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五
从照片看,蒋勋老师是一个温文尔雅的人,淡淡的微笑,你想去探究这样人他的内心世界,他的那个孤独的自我是什么样子的。
蒋勋老师说,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我理解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探索,自我意识的解放。这种孤独,少了中华文化中谈到这个词的固定印象,它不是荒凉,不是悲悯。如果一个人,在照镜子,它多了一丝从容,一丝平静。汪涵曾主持节目时候说过“深入浅出”这个词。对我触动明显。深入,是更加深入向内探究自我,了解自我,宽容自我,释放自我的过程,我认为某些程度如同这个“孤独”。所谓此孤独非彼孤独也。蒋勋老师书中六讲包括情欲孤独、预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
当我看着这本书,与蒋勋老师的观点,感触相似相通时,我感到一丝凉意。感觉周围空洞而寂静,我只瞪大眼睛茫然在这孤独中,无论周围多么嘈杂与热闹,与自己相处时,不觉得时间无聊而浮躁,深入内心每一滴涟漪,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好似会展开一个巨大、宁静、未知的世界。
蒋勋老师说,人类数千年来不断思维,用有限的思维图解无限的孤独,注定是徒劳无功吧。此孤独带有自负,带有些微的绝望,很想问问他,在这孤独的人生路上,走到了哪里,在与自我的相处中,看到了什么,了悟到了什么。也许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六
蒋勋《孤独六讲》,本以为是一本可以静心品读的心灵之书,读来有些失望。第一讲情欲孤独尚可,能真正激起共鸣碰撞思维的东西少了。就如鸭子游泳,偶尔能潜入水下,深入下去,但基本都是浮在水面上,慢慢悠悠晃荡。不是说没有可取处,只是距离内心的期望值低了些。
孤独是每个人都有的状态,是任何人避免不了的,直面自己就难免会有孤独感,甚至寂寞。当你被孤独感驱使去寻找远离孤独的方法时,却是最焦虑最孤独的。我们总是惧怕孤独,因为总是将孤独错以为就是寂寞,孤独是一种状态,是直面自我和内心的状态,它不是贬义的,更不是灾难。在我们青少年时,我们对孤独是那么的渴望,逃离父母、逃离家庭,渴望有自己的一个独立小空间,自言自语,自唱自听,自我幻想,孤芳自赏,都是一种美好和渴望。
而我们从小所欠缺的恰恰是自我和孤独的状态。因为儒家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无远弗届。儒家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群体,歌颂群体文化,打压偏离所谓中心道德的独特个体,中庸就是实证。对个体的独立和特立独行坚决压制,这些影响已深入我们的骨肉。从小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不在集体意识范畴内,遇到有偏离的行为,立即棍棒打回,耳朵揪回。慢慢长大,每个人都知道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随波逐流。而孤独感的探讨,一定要回到自身的,孤独感是我们所受教的一种道德意识体现,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看看现在网上的语言暴力和道德绑架就明了了。“生命力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七
每个人都会孤独,大部分人都是立刻找各种娱乐来填满这让人窒息的孤独,因为大部分人认为孤独就是空虚,而现代人是最怕空虚的,最怕两个人坐在一起无聊到无话可说,一个人回到家除看手机想不出要做什么事。作者和大部分的不同仅在于坦然接受内心的这种不舒服的孤独感,然后整本书就是告诉我们你现在的孤独是非常正常的,语言越多越孤独,稍微想要释放一下暴力,想多一分钟思考一下看起来就是答案的结果,希望改变现状的革命,最后,对伦理范围外的欲望都是正常的,虽然都是和别人不一样的,但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只不过只有百分之一的人会接受自己的这种想法,然后心平气和的想一想自己为何不同。至于另外的百分之九十九的其他人会强迫自己不停的向外寻找而懒于向孤独者一样寻求内心。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八
当我认识到语言的神奇的时候,也在高中的觉醒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心智结构被一本书改变的时候,我发现我自己开始转变的时候,我开始思考语言背后的神奇。文字,语言代表着一个人的内在思想。从那时候起我要拿起文字去追求自己的真善美。追求世界的真善美。
但是语言的局限性,又造成额内心世界与外在的隔阂,我想去表述自己的感受,却永远不会被明白的明白,据说这是悖论?这个社会越来越孤独,每个人都在倾述,但是你的倾述的好处又会有多大呢。沉默吧。佛的教诲,就是说不得,说不得,一说即是错。深刻我还是没有体悟多少,至少佛的教诲就是要随顺自然,超越善恶,超越美丑,一切都是主观的决定。不好有任何的情绪来给身心带来束缚。如此大的境界,是受佛法的影响。带着对佛法的信念,去慢慢感受。合掌,善哉!
说到儒家经典,书中说,儒家的经典是不重视语言的精准性,因此看着寥寥数语的古文,很会造成很大的歧义的。一向对“君子之交,淡如水”有很大的疑问。
书中有个论点“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语言才开始有沟通的可能”很有意思的论点,我想难道是心的感受吗?不交流,怎样会有沟通的可能,确然,交流会有误解的可能。
书中说到中国文字是比较有弹性的文字,不像法国的文字比较严谨,不会产生歧义,一般来说诗比较美是正因,语言的不准确,给每个读者留下自己的想象空间吧!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九
听过你就知道蒋勋的声线,不管他说什么你都愿意听。
这本书我上个月看完。孤独这个词是有点老土了,这本书现在读起来倒是不土。比大多数流行出版物好很多,不是无关痛痒的哀叹、惆怅。
书中讲了从六个层面来谈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
情欲孤独中,说我们缺乏独立精神,我们害怕孤独,无法独处,也很难和别人相处。
我们一直在拒绝孤独。儒家文化之下,我们的婚礼、葬礼都变成了表演,死亡则是一直被回避,如果谈到死亡就一定是“舍生取义”这种充满意义的事情。
还好有老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语言孤独也很有意思。这部分蒋勋提到一个常见的现象,当我们预设对方一定会这么说的时候,我们可能一开始就不听,对方说得再多也没用。最常见的是偶像剧中,男主要解释误会,女主说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
当你已经预设对方狗嘴吐不出象牙,他的.每一个字你都不会去听,那么语言还有什么用?
在其他部分中,蒋勋也说了许多生活中司空见惯被我们忽视的那些看起来正常的事情。
总之,这本书陈述事实——孤独很正常。没有给出解决123的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让你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和自己相处。书中的一些有思辨性的观点,也能让我不时检视自己。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十
独处和相处,奶茶从自己从朋友身上解读了这两个词。不管是喜欢独处还是喜欢相处,我觉得只要是你认为舒服的状态就可以,而不必为了去迎合谁,而把自己变成应该应该怎么样。比如奶茶自己就很喜欢独处,包括生活上,婚姻中的独处模式,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但那就是她的方式,她觉得那样自在,而我们也没必要去羡慕,去让自己变得和她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模式,不必照搬。
倒是认同书中一个观点,学会独处的人才能更好的跟别人相处,从另外的层面来说,学会独处的人会少了对他人的.依赖,所以不会因为一些小事而生气,比如如果另一半没顾到你的情绪没办法陪你去做一些事情时,你会觉得他没那么在乎你,但是学会独处的人,这点小事可能就真的不是事。
另外,我也觉得至少得留给自己一些独处的空间,因为独处的时候你是在跟自己对话,可以思考很多问题,也可以想清楚很多事情,那种感觉真的很棒。像我,就很喜欢上下班走路坐公交车的时间,那绝对是自己跟自己对话的完全独处空间。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十一
这是一本散文集,有很多故事组在一起,还是先写写感受在做摘抄呗。
突然想起那天在图书馆,直接认定嘉伟会借这本书,现在想想好像有点做错了,嘉伟其实是不太喜欢看这个书的我想,然后又不会拒绝。这样想想,其实我这样算不算一种害怕孤独的表现。俗话说呀,“千金难得,知己难求。”
有一种孤独,不是做一些事没有人陪,而是做一些事没有人理解。突然发现自己经常做这样的事情。所以,突然醒悟觉得,想要与众不同,就孤独了。
伤都是别人给的',但痛都是自己好的。有时候不想去伤害别人的时候却偏偏伤害了别人,善良的人总是选择去伤害自己。其实,最亲的人,是让自己伤的最深的人可却永远能原谅你的人,因为最亲的人,是自己最了解的人,有时候生起起来说出来的话都能一针见血。可是,面对伤害,“对不起”反而显得很无力。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十二
这回,听蒋勋谈孤独,总算能将上述所言一一落实了。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蒋勋是美的善述者,知性而动情,于是这给他关于孤独的议论添了一层难得美学观照,正因孤独难谈,谈得不好,读者越发忧悒孤独。
每一天看一章,舍不得快快读完。最喜爱“革命孤独”那一章。中国好革命,但似乎至今未有对革命美学的深度透视,历来谈革命者多是嚣骚空论,催生的不是对于革命的切实了解,反倒激发出不自知的群体盲目。至于由革命而言及孤独,更是少见。在蒋勋看来,“革命跟诗有关,跟美学有关,而它最后导致的是一种巨大的孤独感”,“正因唯有孤独感会让人坚信乌托邦”。革命者并非仅是不满现状,毋宁说对现状的不满只是革命者内心孤独的一种外在表现,巨大的孤独感迫使革命者透过革命来消解或完成自己的孤独。好像书中提到的托尔斯泰,抛弃爵位、土地、财产,毅然出走。若是仅从表面所谓对农奴的关切来明白,未免现实功利了点,在那里,托尔斯泰想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内心的革命,自我的革命。爵位、土地、财产不仅仅是他所拥有的物质,同时这些物质是与整个阶级体制紧密联系的。当他决然舍弃这些时,他是在与这背后的阶级体制作战,同时更是在与内心的不安作战。这种内心的革命其实是越出世俗藩篱的,而但凡超越世俗所能容纳之定则之人,必定要饱受讥嘲,正因世俗本身不容许这样。常识告诉我们,这些革命者注定是失败者。
有深意的是,失败者才能获致美学好处。在蒋勋眼里,《史记》就是司马迁为无数失败者所进行的美学书写,他“成功地营造了一个革命者美丽的结局和孤独感”,进而动问“文学是不是去书写一个孤独者内心的荒凉,而使成功者或夺得政权的那个人感到害怕?”,“正因他有所得也有所失,赢了政权却输了诗与美”。这是我读见的对《史记》最好最美的一种解读。
我们这天读《史记》,照样会喜爱那个失败的项羽,而不怎样喜爱那个最终成功的刘邦。理性的读者也许会猜测彼时情形是否果真如此,但“项羽的英雄化正代表了司马迁内心对孤独者的致敬”。那里有颜容憔悴跳水自沉的屈原,有易水畔的荆轲,有不为俗世所容的游侠。因此“司马迁是以《史记》对抗权力,取得权力的人,就失去美学的位置”。
而一个成熟健康的社会,就应拥有足够多的面向与可能。
那么,现代人如此惧怕孤独,是不是正是正因我们太过单一,社会面向不够丰富呢?
在这个好处上,我歆服蒋勋所言“这本书要谈的不是如何消除孤独,而是如何完成孤独,如何给予孤独,如何尊重孤独”。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十三
我读完周国平《爱与孤独》之后心里有种不舒服的感觉,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带给我的是一针见血的刺痛(哲学就有这种锥子的`作用),我的不舒服不是源于这种痛,而是它在让你看得再清楚不过之后,带给你的那种惶恐。它让我在不知不觉中相信了我爱着必将孤独着,这种对爱和孤独的狭义解读,产生的只有绝望,这是一种消极的讯息。事实也许有这样一种可能,但不是必然。我很高兴我没有如以前一样随顺了这些观点,为自己度量着所谓的分寸、胸怀……我发现了我的不舒服之所在!
孤独和美与爱一样都是自然存在的,不存在谁产生谁,也不是谁从属谁的关系,它们就像大自然中一切自然事物一样,有来有走,该来就来该走就走。
我真希望有一天哲学家们呼吁:学会爱自己吧,那样你就会得到你的幸福。这才是哲学家应该对人类做的贡献。这是我最想说的。
我把这篇文章附在下面,也许我以后再看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觉。
孤独六讲读后感篇十四
在当下这个时刻,效率决定一切的机器化时代,为了生存,为了名利,为了爬得更高些,为了情妇再多些,无数的人都在忙碌着,去展现生命的卑微、现实的严酷与制度的不公。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无目的地运转、消耗着,在喘息的间隙,谈论着住房、孩子,蒜菜的价格……想一想,在这个现实里,谁静下心来读书、谈心,谈生的好处,存的价值?在忙碌一天后的夜晚,关掉电视,应对家人,相互交流,彼此倾听?——太久远了,久远得令我们怀念、流泪。我们渴望交流,却将门窗持续加固;渴望热热闹闹,却在喧闹后陷入更深的孤独。换句话说,这天没有人耐心地和我们说话,认真地与我们交谈,更没有人让谈话充满爱,盈满美。蒋勋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切入孤独,融个人记忆、美学追问、文化反思、社会批判于一体,指出如何完成孤独、给予孤独、尊重孤独。因此,他让我们惊喜,让我怀疑,让我们审视自己,体察内心。
据说,电影明星林青霞为了听蒋勋的讲座,曾在一段时刻每周专门从香港乘飞机赶到中国台湾。《孤独六讲》就是蒋勋六次讲座的结集。书中的他像在跟你随意闲聊,一段段文笔优美的随感录式的文字,一个个生动的生活故事,留给现代人“一小段阳光,一小段享受,一小段沉思”,并在书中寻得异样的共鸣;然后去疗世俗的伤。
在《孤独六讲》里,作者与我们交流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最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的名义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我们能够很随意地寻找到自己的对应:“在这个城市里有一种长期被忽略、被遗忘、潜藏在心灵深处的孤独”;“快速而进步的通讯科技,仍然无法照顾到我们内心里那个巨大而荒凉的孤独感”;“每个人都在说,却没有人去听”等等。孤独原来无处不在,原来令人如此害怕。
然而,作者认为,“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正因你害怕孤独”,“在孤独中有一种很饱满的东西存在”,孤独是和自己相处,和自己对谈,人心真正的丰富,正是靠了孤独。儒家文化“不谈保密,不注重个人的私密性”,国人也正是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下,远离孤独,逃避孤独,耻谈孤独,从而使每个人成为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孤独的人,而这样的状态不利于大家成为现代公民。作者说,“推动民主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每个人的职责,而这些首先要从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孤独开始”。
蒋勋在一次理解采访时说,“孤独”在汉字里是很负面的意思。但在西方文字里,“孤独”字根sol的原义是太阳,说明每个个体在宇宙之间都是唯一的,不可代替的。因此,孤独就应是人的一种权利,每个人都就应应对自己,叩问自己的灵魂,探寻灵魂的秘密,在最隐秘的空间摇醒自我,完成美致。在书中,读者能够跟着作者去感受、体悟、反思、学习,去慢慢明白:美学的本质或许就是孤独。
《孤独六讲》文图并茂,深远高迈,行文天马行空,语言精妙流畅,插图优美和谐,让读者在品读孤独之美的同时,也可领略作者独特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