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汇总19篇)
编写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准备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教学有效性至关重要。教案的编写应该严谨细致,包括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安排和准备。在教学设计中,编写教案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以下是一些经典教案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一
教学这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首先,学生有过学“文包诗”这类课文的经验,发现此类课文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诗歌的意思、情感等很多方面都能在课文中找到,所以在理解时很多学生通过反复读文去学习诗歌。
其次,学生在《古诗70首》上已经积累过这首诗,了解过它的意思,因此对课文要表达的大致情感,学生也是略有所知。因此,在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歌,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二
大鹏展翅,孤雁南飞。
天上月圆,地上月半。
晚霞,孤雁,弯月,使我傍晚惆怅彷徨,早露不经意间滋润我的脸庞,顿时愁肠倍增。
中秋即至,父亲远在千里之外。我叹吟道:“天涯人儿仍在忙,可怜双鬓微霜;一条脊骨擎天柱,中秋顾盼人归乡。”佳节倍思亲,我思念起与我不和的父亲,往日争吵,历历在目。
天色渐暗,月牙透露出迷惘的光芒,朦胧而神秘,似乎在散发发着中秋月饼的香味。促织闻得不自禁,个个歌唱显身手。
夜深,月光如纱,秋风徐徐,令人神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三
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材解读: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四
上课时,我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读好了古诗,我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四、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五、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六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七
有的时候,总感觉人越长大越孤单,越发为生活的琐碎小事而奔波、忙碌。自从跨越了18岁这道青春线后,总觉得自己是个男人,该做些男人应该做的事,于是便学着胆大,学着遐想,学着探索,学着放肆……奔波了这么多年以后,发现自己还在前进的道路上狂奔,梦想似乎就在眼前,但却还未实现。而今,又是一年端午日,还是一个人身处异乡,突然发现,自己也有好些年没有与家人一起过端午节了,这样一想,心里真是寒颤。团聚,便成了我此刻最开心的事儿,这也许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吧!真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呐!期待,期待,期待,下一年能够回家乡好好过个端午节,更希望那些有家有爱的忙碌者,也能与家人开心团聚,共享人间温暖!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八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以“文包诗”特殊形式出现的文章。在课文中不仅呈现了王维的旷世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通过一个故事的形式来形象地解释王维的这首诗,故事融入了作者年少离乡,适逢重阳,遥想亲人的深深情思。文章以脍炙人口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透出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课文情感真挚,有相依相伴的故乡情,有血浓于水的亲情,读起来饶有趣味。在教学中,我围绕“思亲”这条主线设计了两个问题:“王维为什么思亲?又是怎样思亲的?”,引导学生从文与诗的融合上着眼,学文,以诗为线索,学诗,以文为参照,将诗文有效结合,在感悟古诗的时候,不仅仅停留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是还体会了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同时通过诵读文本和诗句,理解并体会诗人王维的思乡情感,使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将思维的触角深入文本,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种味。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以说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灵魂,教学中,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读文,扣住“思亲”引导学生品词、品句、品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抓住“15岁”和“已经两年了”引导学生感受王维年幼离家身为异乡客的那种孤独;抓“倍”这个字,引导学生从“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这句话,扣住“更加”一词,理解“倍”字,初步感受王维无法和家长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通过“如今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和文中那个省略号,去感受王维无法和家人团聚的遗憾以及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将“文意”与“诗境”对应起来,引导学生披文入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妙悟”,升华内心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对中华古文化的兴趣,通过诵读和积累,让精美的语言和古人质朴的情怀在孩子们的心中积淀起来,陶冶其性情,提升其文化素养。中国的文化是非常丰厚的,要让我们的孩子觉得语文有吸引力的,那首先应该设计好教学语言。整堂课,我的语言也尽可能体现语文味,以此来吸引学生。通过诗文结合,并充分、熟练地利用多媒体这一教学平台,引领学生出入于古诗词与现代文两个不同的文化殿堂,同时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诵读,如:播放一首《思乡曲》,我进行示范读,感染学生,诱发学生的情感,引生入境。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假想成某一兴趣的角色,“现在,你就是王维,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呢?”这样,伴着《思乡曲》,学生有着很强的角色表演热情,加上有学文时丰富的情感积淀,学生的动情诵读水到渠成,朗读成了他们表达情感的内心需要,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品出了诗韵。
学完课文,我扣住“思亲”引导学生拓展,积累思乡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人又何止王维一人!我国从古至今有许多漂泊在外的游子时刻思念家乡和亲人。我及时引领学生思考:“如果你也思念家乡和亲人,又会吟诵哪些思乡、思亲的诗呢?”学生听后自由吟诵古诗,我再出示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张籍的《秋思》中思乡的名句。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作者思乡之情,最后齐读,达到情感共鸣。以一思乡主题,引出一组思乡古诗,让学生在学习一文时,认识更多的同类古诗。
虽然一节课我准备了很长时间,但是也留下了许多不足。如:走进文本的。时间少了,学生自由读的机会少了,诗文结合还不够到位,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未能及时利用(我在问:“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有一个学生说到:“王维还有许多话要说。”如果我追问一句:“王维会说什么呢?”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想象王维内心的世界),诗题没有理解,重阳节的习俗未能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等等。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意识到只有抓住文章里“血浓于水的亲情,相依相伴的故乡情”那根情感线,引导学生对文本作深入研读,使学生的心与作者的心交融,引领学生在精心创设的“语文”环境里,进行语言文字的揣摩和品味,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上好一节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九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文包诗”,文辞优美,简洁,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
然而在教学时并不能如一般的阅读教学,停留在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上,教师自身要明白“文包诗”的特点,捉摸编者编写此类题材的意图。在小学阶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也许并不难,但是要求学生理解古诗字里行间的意思,以及写作背景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只有在小学3—5年级才会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中的“文”就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后就几乎不在出现“文包诗”这样的题材。那么在教学时要明确一点:“文”是为“诗”服务的,对“文”的所有理解最后都要回到“诗”中。
学生分析:
由于开展经典诵读,
并不能感受到诗中字里行间融入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孩子在初读“文”时能大致感受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但是这种感受只是浮在表面的初步感知。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由文及诗,由诗入文感悟文中的思乡之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包诗”这种课文形式。
2、能抓住关键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王维在重阳节感到的举目无亲的孤寂。
3、能有味道地背诵出古诗,并能结合课文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在二年级时曾学过一首思乡诗,还记得吗?一齐背一背。
李白的《静夜思》。
师:是啊,
谁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你们知道吗?这首诗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呢!
下面听老师读一读这个故事。(师配乐范读)。
二、学习生字词。
a、师:之前大家已经作了预习了,这些词你能读好吗?
出示词语:思念。
兄弟。
异乡。
重阳。
回忆。
情景。
佳节。
登高。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一年一度。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
(指名两到三位,开火车领读)。
b、写字指导。
注意点:本课的生字难不难呀(不难)。
生字是不难,但有几个看似容易的词语却特别容易写错,一个是“佳”字,注意右边是两个“土”字,不能一竖到底。
还有两个点要注意。“幼”字的一点不能丢,“念”字的一点不能添。
(老师范写、学生写一遍、描红一遍)。
三、检查读课文。
你们的字词真是读的又快又准啊,课文也能读的这么好吗?
文章一共几节?(四节)请四个人读,即时纠正。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请两位同学读读第一小节)。
(2)如果变成这样,你会读吗?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不觉已经()。
(3)读完以后,你想说些什么?
预设:王维很孤独,离开时只有15岁,王维很思念家乡,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
(4)你能读出王维的思乡之情吗?(指名3人)。
是啊,王维离开家乡时只有15岁,比你们大不了多少,独自一人来到了哪里?
京城长安(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异乡”
是长安人吗?(不是)——异客(外地人)。
王维年仅十五岁,独自漂流异乡,感觉很孤独。能读好这一句吗?
独在异乡为异客(指名读,读出思乡之情。)。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佳节”是什么意思?
(美好的节日)。
(2)在我们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佳节?
八月十五的中秋节。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
正月初一的春节。
注意:要把话说完整。
(3)对,这些节日都叫佳节,在本文中,佳节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出示: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4)这一天,人们心情怎么样?
很高兴。
(5)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a、“兴高采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你能换个词吗?
预设(学生能说出“兴致勃勃”、“欣喜若狂”、“高兴”)。
b、“扶老携幼”什么意思?
搀扶着老人,带着孩子。
(可以做做动作)。
c、全家出动,登高游玩,多开心啊?你觉得这一天,人们除了登高游玩还会做些什么呢?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此时应该能说出重阳节的一些风俗。
(更加)你能读出更加思念吗?(指名3-5人读,读出思念)。
六、学习课文第三节。
(1)王维在重阳节这天对家乡的亲人怀着深切的思念,他想了些什么呢?(文章第三节)。
出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指名读)。
(2)王维知道,现在兄弟们一定也在头插茱萸,登高远眺。可惜的是,出示: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唉——只少了一个人,是谁?(王维)。
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读3—5)。
(生自由说)。
预设:王维,我好想念你呀,你在长安还好吗?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4)王维知道家乡的兄弟正在思念着自己,于是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也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5)王维陷入了不可抑制的思乡之情中,一定想了很多很多,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齐读。
指名配乐朗读(3—5)人(有感情的朗读)。
能背上吗?
(有感情的背诵)。
师总结:以后,人们离开家乡,漂流在外地,每逢节日总会特别思念家乡时,便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首诗成为了千古绝唱,而这句话便成为万千游子口中的千古绝句。
七、拓展延伸。
思乡之情充溢着游子的内心,王维除了写这首诗千古绝唱外,还写这样一首思乡诗。
出示: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师翻译大致意思,
你觉得王维除了想知道家乡的梅花有没有开以外,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想知道家乡的兄弟好不好,身体是不是很健康…。
八、作业:
2、搜集几首思乡诗,小组交流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一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二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上课时,我以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入,读好了古诗,我布置学生读课文,找到相应的内容来理解诗句。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简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很快找到了相应的语段来理解诗句。那如何让学生体会诗人王维对亲人的思念,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同学们离开过自己的家和父母分别过吗?你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说说自己当时的感受。不少小朋友表示曾经到亲戚家住过,少则两三天,多则半个多月,所以小朋友说的时候都表达出了自己很想家,这时候,我提问学生:“王维离家多久了?”“两年!”小朋友几乎是喊着回答,“会多么想家啊!谁能读出诗人的感受?”有了情感的铺垫,学生朗读起来颇具深情,效果较好。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体会到了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这种角色的互动,才能触动学生的心灵,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课上也留下了一个遗憾,在解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没有讲清楚,应该是诗人联想到远在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在思念自己的画面。这里,还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语言训练:兄弟们思念王维么,会怎么说?这样将会更清楚的了解诗的意思。这也让我清楚地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表达一定要清楚,语文要说得明明白白,否则,学生就听不明白,一头雾水,久而久之甚至会失去听课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三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处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并且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从而达到领悟课文内容的目的.
2在读书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师:古时候的王维在九月九重阳节时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他十分想念家人,在思绪万千之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课题)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出示古诗)。
二,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的读吧!(齐读古诗)。
2.指名读。
3.师:小朋友们读的真不错,小朋友们读了那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
4.师生交流(思乡之情)。
5.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又为何有如此的感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心灵.
三,读文悟情。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文章第一段(齐读)袁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读起来暖暖的,有些读起来凉凉的.
2.出示第二句话,生读.问:读了之后感觉怎么样(凉凉的,挺伤感的)。
3.十五岁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这一段与诗中哪一句意思一样(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习课文第二段。
齐读课文第二段,问: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情(高兴)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课件出示)一年一度,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问: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啊(心里很高兴)文中用哪四,个词语来说当时人们的心情(兴高采烈)。
你还能找出一些关于节日中热闹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欢声笑语观者如堵。
但节日的欢乐并不属于王维,他更加增添了对家乡亲人.他还会在哪些节日思念家乡呢(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等)他是否单单在节日时思念亲人不是的,王维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句中哪个词语说明了他这种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更加)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齐读),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诗句中的哪个字就是更加的意思(倍)读出倍的感情(指名读,齐读)人有不同的感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家人的思念.
学习课文第三段。
1.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此时此刻王维在想什么(自读课文第三小节)。
2.从这一段中,你感到了什么。
3.是啊重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多么开心啊!兄弟们是怎样去城外登高(手挽手)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兄弟情深)。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引读)如今我们却…….,此时此刻………。
你如果是王维,你会想什么。
思念像一条长线,一头牵着王维一头牵着亲人.你如果是王维的兄弟,请你拿起笔,写出对王维的思念.
生交流:王维啊,我们都想念你,你快回来吧!
好的,我一定会学成归来的.(课件显示)。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小结: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四.情感升华,再次诵读.
2.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
思念。
王维亲人。
异?安)家乡(山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四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好看;写好“采”“幼”。
3、了解重阳节的时间及风俗习惯。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借助老师的提示词语,能基本概括大意。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这是哪个节日呢?人们会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每逢中秋节,我们总会( )。。。。。。这些美好的节日我们统称它们为 “佳节”。【师范写 佳节,指导书写 佳】这些传统佳节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可是不变的是在这样传统佳节中我们都会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和传统佳节有关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生读课题。“逢”是后鼻音,谁再读读,齐读课题。
重阳节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挽手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思念 思绪万千
重阳节 指导书写 重。【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头插茱萸 登高远眺
出示茱萸图片,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健康长寿,这也是一个亲人团聚的节日。
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是怎样欢度节日的呢?老师也找了几个词语。出示
手挽手 扶老携幼 指导书写 幼【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兴高采烈 指导书写 采【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还有几个词语老师看看大家会不会读?
读完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放进句子中,看看同学们会不会读?
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
王维思绪万千,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词语、句子我们都会读了,下面我们一起把书打开,走进课文去读读吧!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特别注意听下老师是怎样读后面那首古诗的。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朗读情况,请个别学生读课文2、3 段。其余学生听读、纠错。
课文会读了吗?你们发现这篇课文有什么特点?文包诗,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文包诗的课文有什么特点?古诗的意思蕴含在课文中。
4、朗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读,师生共评,师指导朗读。
5、感知文意: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出示提示词语,生思考概括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及古诗,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2、通过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等词语的意思;诗文对照,理解古诗的含义,通过“独”“异乡”“佳节”“倍思亲”“少一人”等词语的品析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面的第二句。我们一起来诵读古诗。想要了解古诗的意思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去寻找吧!
(15岁、2年)他去了哪里?做什么?他有什么感受?板书【孤独、思念】
出示:当孤身一人在外求学的王维受人欺负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夜深人静,王维难以入眠的时候,他会想——————;当王维生病的时候,他多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王维取得优异的成绩时,他多想______________;当王维…….
【相机理解 独,异乡的意思】
你也有过这种孤独的感受吗?能不能带着这种感觉读第一段。指导抓住15岁那年、两年了。这两个词语读好第一段。
a.王维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热闹、扶老携幼、登高游玩。【相机解释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b. 这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请同学们展开了丰富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说出来!(登高游玩、喝酒写诗、聊天嬉戏。。。。。)如此热闹的场景,让我们一起愉快的读一读把!(指导朗读,欢快的节奏)
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
c.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王维为什么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看到家家户户都是团聚在一起欢度佳节,他却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再读第二自然段。
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再读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抓住倍思亲指导朗读)再读古诗。男生读第一、二段,女生读一、二句诗。
3、品读三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请大家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王维想了些什么?【生答王维在想什么?】王维想到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喝酒聊天、写诗吟诵。。。。。)而如今却天各一方不能想会:介绍王维家乡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一处在山的东面,一处在——山的西面,【借机理解诗题山东,忆的意思】真是“天各一方”。
b、配乐范读第三段(怎样读好第三段呢?哪些词语要读好呢?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思念)
这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再读这两句诗。女生读课文,男生读诗句。
1、配乐诵读古诗。2、背诵古诗。
1、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配乐)今天是中秋节,爸爸在外地出差,他打电话回来说非常想念我们。爸爸此时的心情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
(1)完成《习字册》《补充习题》
(2)小练笔。(你有过思念亲人的感受吗?请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
长安 家乡
孤独 天各一方 思念
(忆)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五
1、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初步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自评:课前预习,完成小练习:佳节就是怎样的节日呢?(交流课前复习)
一、复习导入,引出古诗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课题)
2、这句千古名句出自唐代大诗人谁的诗呢?
3、农历的九月初九,你们知道是我国的什么传统节日呢?(重阳节)对,也就是课文题目中的——佳节。如此重阳佳节,诗人王维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去一探究竟吧!
二、读题质疑自主释疑
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呢?读读这句话,你一定就会明白了。
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你从中读懂了什么?紧扣“15岁”“两年”来体会诗人独在异乡的感受。
2、利用板画理解异乡和异客
3、句式练习:一个15岁的孩子,独居异乡,高兴时多么希望(),可是他只能(),伤心时多么渴望(),可是他只能()。
4、独自一人,异乡求学,这就是诗里面所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天天思念亲人的王维,为何"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三、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指名学生读。感受大街上的热闹
2、师:看到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你想到了哪些词?(欢天喜地热闹非凡)
3、而此时,王维的心情怎样呢?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倍”是什么意思——更加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谁能来说一说呢?
4、师: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知道,王维诗因为什么才会更加思念亲人的呢?
5、体会这样的心情读这句诗,感受心情读课文。
四、披文入境领悟诗情
1、师:看着这样的情景,王维真的是思绪万千阿!他都想了些什么呢?
默读课文第三段,圈圈画画,王维想到了什么时候的情景?
2、交流
3、同学们看看这些词,你有什么发现吗啊?(对比)读读句子
4、互评:小练笔:同桌写出一句得一颗星。
5、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的内心深处,感受那刻骨铭心的思亲之情。(出示整节文字)配乐齐诵。这正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6、师:多么巧妙的写法呀!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又到了重阳佳节,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王维想了很多很多:他想到了过去——(引读),想到了现在——(引读),想到了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引读),王维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书上哪个词来表达呢?(思绪万千)
7、王维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挥笔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屏幕出示古诗,悠扬的音乐声起)师引读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引用诗句
千百年来,除了王维,还有无数的游子们吟诵了许多思乡的歌:窗外那轮皎洁的明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引背《静夜思》)。慈母亲手缝补的衣裳,唤起了孟郊的思母情怀(游子吟)同学们,让我们试着在特定的情境中来引用这些千古名句吧!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六
知识与技能: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过程与方法:
读一读,整体感知;议一议,了解内容;演一演,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教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比较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激情导入,展示目标
1. 认识“佳节”
2. 每当佳节来临,你最希望的是什么呢?
4.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课题。
理解了课题,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
(课文中的佳节是什么节日?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倍思亲?)
5. 这些问题,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二、读诗学文,分步达标
一读课文,认识作者和文包诗的特点
1. 我们就带着刚才的问题读一读课文,看看你能找到哪些答案?
2.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发现?
相机讲解:
(1)这个节日指的是什么节?(重阳节)学习多音字:重,并学写,你知道重阳节有哪些习俗?(登高望远,饮菊花酒,身插茱萸?)
(2)介绍作者
要读懂一首诗,就要先了解作者,那你知道诗人王维吗?你以前背过他的什么诗呢?(鹿柴、送元二使安西)是啊,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再次认识文包诗
读了课文,你发现这一篇课文的结构跟以前学过的什么课文有点类似呢?(《咏华山》《母亲的恩情》)像课文这样,先写故事再引出和这个故事有关的诗句,叫文包诗。
二读课文,通文解字
1. 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听清老师的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在旁边打上小问号。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出示词语:你标出的词语在这里面出现了吗?
佳节 一年一度 重阳节
情景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家家户户
兄弟 头插茱萸 手挽着手 登高望眺
异乡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3. 指名读,正音,兴:高兴,读第四声
质疑:有哪些词语是你不理解的?
4. 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里,相信你们也能把它读好,自己读一读。
在小组里选择你们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给大家听。
三读课文,体会思乡之情
念家乡)
2. 让我们第三次读课文,请你找出能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语句,用线画出来,再读流利,让人感受到诗人浓浓的情感。
3. 指名交流,重在生生交流。
4. 全班齐读古诗
四、指导写字
1.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的挺不错,那么字写的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要学习写字了。
2. 写字指导
哪些生字要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把书上的字描红。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学会运用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明白古诗的意思,体悟古诗的情感
3.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课堂小练笔。
教学重、难点:1. 学会用韵诗文对照的方法学习古诗。
2. 初步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读写结合。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课题中“佳节”在文中指的是哪个节日?重阳节是每年的什么时候?引出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古诗
生自读课文。
2.(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谁来读?哪个自然段写了第一行诗的内容?(指名读) 王维的家乡在哪里?京城是哪里?(指名说)
长安和蒲州之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蒲州在华山的——东面,长安在华山的——西面。长安对于王维来说,不是家乡,而是(异乡)。
生活在异乡的人就是(异客)
如果此时,你就是独自一人在异乡长安生活的王维,你的心情如何?
3. (课件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哪个自然段写了这行诗的内容?
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哪些词语描写了重阳节时,大街上人们过节的情景,把它圈出来。 指导学生交流。
读到这里,我有个问题想不通,课文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还要写别人高兴地游玩呢? 这是一种绝妙的写作方法——对比(板书:对比),这里把什么跟什么对比?这就是“反衬”的写作方法。(板书:反衬)
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的兄弟们会想些什么呢?请你也试着用对比的手法来写一写。(课件出示: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王维。他们想,以前 。如今 ?)
谁来跟大家交流你写的内容?
曾经的欢乐和如今的思念,像一幅幅画一样,在王维和兄弟们的脑海中一一浮现。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这两种画面。
此情此景,王维心中的思念之情喷涌而出,他思绪——,他触景——(板书:触景生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齐读全诗。
三、反复诵诗,悟诗中情
是啊,这种思念之情,在节日到来之际会变得越发浓烈,尤其身在异乡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道:独在——(齐读全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向往佳节团圆,像重阳节这样的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无数诗人们把深深的思念之情,都写进了诗中。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思念在月亮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重阳佳节,登高赏菊,我的思念在菊花里: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甚至在清明节,人们想到逝去的亲人们,不觉悲从中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对于王维来说,千言万语都汇成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
倍思亲
华山
(西)长安
家乡(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之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八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篇十九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字卡片、小黑板。
二课时。
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时候有许多节日,有的一直流传到了现在,像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 每逢佳节倍思亲
2.解释题意。
(1)“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诗里的诗句,意思是每逢遇到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
(2)简介王维
王维(公元701—761)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后迁局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画家。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自读课文,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卡片。
(2)指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等方面辨明读音。
(3)抽生字卡片让学生读生字词。
3.分自然段指名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
指导要点。
逢:半包围结构。注意内部的结构。
佳:由8画写成。右部是两个“土”叠加,不是中间一“竖”到底。
倍: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右上下两端齐平。
插:12笔写成。右部的笔顺为:“撇、横、竖、撇、竖、横、横折、横、横”,末“横”左连“竖”笔,右连“横折”部,且让“折”部末端下露些。
忆:左部“竖心旁”笔顺是“点、点、竖”。
异:需注意上半部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读抄词语。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情,当时的王维是怎样一个人呢?请读:
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两句)说了什么?
板书:王维
(3) 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讲的是唐代诗人王维15岁离家,到京城长安已有两年。
(4)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请读:
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四句)
前三句说了什么?
板书:重阳 登高
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很热闹,他们扶着老人,搀着孩子,你可以从那个词语看出来(扶老携幼)。
从哪里可以看出,重阳节是个“佳节”?(大街上很热闹,人们老老小小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可以看出人们把重阳节看做是个佳节)
这种情况使王维看了有什么感受?(第四句: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王维为什么逢到重阳节,更加思念自己的亲人?(和第一段的第二句有联系,那句话说明王维15岁离开家,来到长安已经有两年,他年纪轻,长期离开自己的家乡,看到重阳佳节京城长安家家欢庆的情景,自然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看到了重阳节家家欢度节日的景象,更加思念亲人。点名题目。
(4)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请读
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五句话)
第一句话和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插茱萸
教师讲述:茱萸是一种有着强烈香气的植物。古人重阳节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辟邪。这两句话是王维回忆以前重阳节和兄弟们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情况。王维除了想到这一层,还想到了什么?读第三到第五句。
什么叫“天各一方”(指各人在不同的地方)
这三句话里有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有的意思省略不说)
第一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省略不说了?(表示王维思念兄弟们有些想法省略不说了)
第二个省略号表示什么?(表示王维猜想兄弟们思念自己时有些话省略了)
你们看,诗人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了过去,又想到了现在;既想到了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的确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
(3)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思念兄弟们的具体内容。
(4)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我们一起来看第四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说了什么?“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思绪万千就是想头很多,想法很多)这一句话同上面哪个自然段意思有密切的联系?(这一句话和第三自然段关系密切)
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
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点名了什么?(点名了重阳节)
“忆”是什么意思?(指思念)
注意:“山东”指的是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这个诗歌的意思是:重阳节思念家乡的兄弟们。
(3)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异乡 客
(4)看图,加深体会诗句意思。
图画上的人是谁?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是诗人?
点示:桌子上的纸上写的是繁体字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未写题目。
(5)指名讲读诗句的意思。
(我孤身一人在他乡做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就加倍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他乡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着茱萸,唯独缺少我一个人)
(6)小结: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王维写诗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
(7)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 总结课文。
(1)这篇课文写了唐代大诗人王维年轻时客居京城长安,在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表达了他思念家乡亲人的无限深情。
(2)指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 每逢佳节倍思亲
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异乡客 客 王维
登高 插茱萸 遥知 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