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大全(21篇)
写作时要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逻辑性。在写总结时要注意语法和用词的准确性,避免出现拼写错误和语句不通顺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常见面试题和回答范例,供大家参考面试准备。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观察、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是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学重难点。
1.会按一定的顺序和方法数数。
2.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数数结果。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大家高兴吗?你们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能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你们想不想学好数学呢?下面老师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美丽的校园吧!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出示课本第2~3页的主题图。
教师:瞧,我们的校园多美呀!仔细看一看、数一数,你们都有哪些发现呢?
学生汇报:有一位老师,许多小朋友,一面红旗……2.教师引导学生数图中事物的数量。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许多物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每种物体到底有多少个。
(1)数出数量是1的事物。
教师:图中有哪些数量是1的事物呢?学生个别汇报。
教师:说得真不错。像“1位老师、1面红旗、1个足球、1座教学楼……”这样数量只有1的事物,我们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1”,带领全班学生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事物。
教师:下面我们找一找数量是2的事物,谁来说说看多有些什么?
学生汇报。
教师:你们观察得很仔细。那么像这样数量是2的事物,我们就可以用几来表示呢?(用数字“2”表示)。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2”,请全班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数量为3-10的事物,教学方法同(1)(2)。
在学生数的过程中,教师依次出示3-10的数字卡片。
(4)教师:翻看课本第4-5页,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互动,按顺序依次说说数量是1~10的物体。
三、反馈完善。
1.小结数数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再集体交流。预设小结:数数时,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数,可以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数,也可以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这样就不会多数或少数了;如果数的是画在书上的图,可以用笔点着数,或者数一个用笔做一个记号,这样数就又对又快了!最后数到几,就说明一共有几个物体。
2.认读1~10各数。
教师:今天我们认识了1-10这十个数字,现在你能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摆一摆吗?拿出你们手中的数字卡片,摆给同桌看。
学生同桌互相摆数字卡片,教师巡视。教师:你会按顺序把这10个数字读一读吗?学生齐读1-10各数。
3.巩固练习。
4.联系实际生活,数身边的实物。
教师:看来生活中有许多的事物都能用数字来表示。请小朋友仔细找一找,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物能用这些数字来表示呢。
学生观察,汇报。
四、课堂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二
《数一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数字的认识和数数。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学好数字的乘法有非常主要的意义。为了让学生能快速的学会乘法运算,及更好的理解乘法运算的原理和技巧,教材借助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水果及食物等,学生经常接触的东西,来提高他们的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
1、首先是复习之前学过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为更好的学习乘法打下基础。
2、结合学生经常接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更好的体会乘法的意义。
3、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和游戏中,了解加法和乘法的关系,让学生领会到学习乘法的实用性及必要性。
4、在学生意识到乘法的简洁及快捷的实用性的同时,喜欢上及更主动学习乘法运算,同时也他们更快地掌握乘法学习的精髓。
二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学过了数字的加法运算,且在实际的生活中,也经常的碰到一些具体的.情景,特别是他们感兴趣的小动物、喜欢吃的水果及喜爱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们就会特别想知道他们的具体的数字,或者我们就很容易引导他们去认识,怎么去计算或者运用乘法运算来计算数字。
1、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的发展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2、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鼓励学生多思维思考问题,肯定他们的学习成果。
3、切合学生平日里,经常接触和喜欢的小动物和水果,来引导他们思考怎么计算数字和运用乘法运算。
1、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理解相同加数和乘法的内在联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同学们,请你们根据之前学过的知识,看看谁能最快的算出下面算式的值:
2+3+4+5=。
5+2+8+4=3+3+3=。
同学们都在努力的计算。
通过复习之前的知识,让同学们再一次的巩固自己的知识。看他们谁能最快准确的算出答案,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同学们很高兴的在看着熊猫图,然后在自由的数数:
生a:我是横着四只四只地数,一共是20只。
生b:我是竖着五只五只地数,一共是20只。
通过用小熊猫,大家喜欢的小动物,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引导观察:同学们,请看几道题和口算题有什么不一样的,三人一组讨论。然后一起朗读。
大家分组讨论:4+4+4+4:=16。
5+5+5=152+2+2+2+2=104个4连加等于16。3个5连加等于15。5个2连加等于10。
通过这种相同加数的连加运算,还可以这样直接读成:4个4连加等于16。及相比较运算加法运算,他们的结果一样,但是提高计算速度,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加强观察:提供一副苹果图,让大家数一数:这里面有几盘苹果,一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加在一起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那如果是6盘呢,7盘呢,8盘呢?
同学们都在数数:4+4+4=。
通过用大家喜欢吃的苹果,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发现相同加数的另外一个运算方法和规律。
3个4连加等于12。6个4连加等于24。7个4连加等于28。8个4连加等于32。
巩固练习:
如果1个盘子里只有1~9个苹果,一共有1~9个盘子。总共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讨论一下,大声的说一说,读一读。列出算式。
通过系统的从1到9的加法运算,找到规律,让同学们找到相同加数的加法的另一个计算方法(乘法运算)的规律。
1、首先学生要会计算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从1加到9)。
2、从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里,读出整个运算的过程和结果。
3、简化运算过程,找到相同加数的运算规律,学会乘法口诀(从1到9)。
1、横着数熊猫:4+4+4+4+4=20。
2、竖着数熊猫:5+5+5+5=20。
3、4+4+4+4:=165+5+5=152+2+2+2+2=10。
1、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卡片、多媒体的运用来优化课堂教学,已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及时给予褒扬和鼓励,让学生意识到成功的喜悦和劳动的肯定。
3、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个逐渐地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过程。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多数同学都能很快的掌握基本的相同加数的加法运算,怎么演变成乘法运算的。不过也有的学生也有不太明白的地方,通过我们多举几个贴近他们生活的例子,比如,用他们的铅笔,橡皮,筷子等实例,很快他们就明白了乘法运算。
4、课程中,也有的学生,对实物或图片、多媒体里面的东西,想象不是很明白,我想下次如果能给学生从新讲解这节的内容,我希望准备一些具有声形并茂的视频,或者带一些具体的生活中的实物,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这种实物教学,可能会接受的更快、更直观。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2.通过体验统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初步形成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初步体验统计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感受统计的必要。
1.昨天我们聊到了一件事,就是六一那天我们去哪举行入队仪式,都可以选择去哪来的?(课件出示)。
2.你昨天选择的是哪?还记得吗?
4.想去哪的人都有,到底选择去哪呢?(板书内容)。
你有什么好办法?
举手,什么意思?(2)投票,什么意思?
6.那要想知道去哪的人多,我们就要先看看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二、体验统计过程。
1.老师昨天把同学们选择的地方都打在了表格里。(出示表格)。
你能一眼看出每个地方的有多少人喜欢吗?
2.那怎么办呢?
(1)数一数:怎么数?分类数一数,这个办法我们倒是用过,可以试试!
还有其它办法吗?
(2)分四类:什么意思,说明白点?谁再说说!
我来重复一遍,看看是你说的意思吗?
(3)这个办法,我们还真是很少用,今天我们就来体验一下?
1.请你们拿出1号题卡。我读一个,你们就在相应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记录一个。
师生共同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
2.汇报数据:
(1)快数一数,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2)谁来汇报?有跟她数据不一样的吗?
监控:a数据正确。
b数据不正确。
总数不对,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快速判断出谁错了?(算总数)。
他的总数和咱们班人数没对上,她一定错了。
他的是不是就一定对了呢?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借助别人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这个办法不错。
总数都对:你有什么办法,能够判断出谁错了?咱们班有这么多人呢,大家互相借鉴一下,借助别人的,反思自己的,会学习。我们看看电脑给我们的正确答案是什么?(电脑出示答案)。
(1)你用什么记录的?为什么选择画对钩?
(2)你为什么选择画正字?
小结:我们在学习百以内数的认识时,学习了5个5个的数,它把这个知识用到了今天的学习中,真有想法。
画正字记录的方法数起来确实比较方便,今后,你们也可以试着用用这种方法。
(二)描述数据。
1.刚才我们一起合作,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
(1)其实为了区分地点和数据我们一般可以画上线(课件演示:把边线画出来)可以加上边线。
区分每个地方,还要竖着画出线。
这一列代表什么?这一列呢?这样就是一个统计表了。
(2)看着这个统计表,你都能读懂什么?
(3)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吗?(手势)。
喜欢去哪的人最多呀?我们应该选择去哪?
好,我们班就选择去游乐场了。
喜欢去游乐场的人最多是我们的首先选择去游乐场,万一出现问题,我们还可以选择人数第二多的,去海洋馆。
3.研究统计图。
统计里还有一种表达数据的方式,能让我们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想看看吗?
(1)直接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一眼看出谁最多,谁第二多吗?怎么看出来的?
(2)看这个图,你还能读懂什么?(频数范围、表示的人数、横向表示的地点)。
(3)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4)(添加辅助虚线)看来左边的数还真有用,它能一下子让我们看出每个地方有多少人喜欢去。
这么方便的表达数据的方式,叫统计图。
(三)分析数据。
1.读懂数据:体会统计图表各自的优越性。
这些数据我们既可以用统计表表示出来,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看统计图和统计表,来回答几个问题,看谁反应快。
嗯,统计图挺好的!
(2)喜欢去天安门和喜欢动物园的一共有多少人?这回你看哪算的?怎么又看统计表了?
统计表也挺好的。
(3)他俩到底谁好呢?
小结:看来统计图和统计表各有各的好处,要解决的问题不同,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很重要。
总结:结合选择去哪举行入队仪式这件事,我们收集整理了数据,用统计图和统计表表达了数据,而且通过分析数据决定选择去游乐场,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统计。(板书课题:统计)。
(四)巩固练习。
1.我们班的问题处理完了,咱们看看一班同学的情况。(展示统计表)。
为了让一班的张老师也能一眼看出他们班的情况,帮他们把这些数据在统计图里表达出来,会吗?(拿出2号题卡,自己根据这些数据涂色。)。
2.反馈学生的统计图,提出意见。
(1)出示正确的。这个同学涂的对吗?
(2)出示错误的:先出示数据不对的:有问题吗?你想提醒我们点什么?
再出示没对齐的:有问题吗?你又想提醒大家点什么?(如果有改正的,直接出示,提醒:虽然他错了,但我仍然想表扬它,因为它非常有反思能力,发现问题及时改正。)。
出示不太好看的,他也对齐了,数据也对了,你想对她提点建议吗?
(3)怎么画才能又对、又快、又好呢?
小结:对齐、对准数据和地点,做出标记钩边线。再涂色,就能涂得对、快、好。(边说、边展示涂色方法)。
3.来,现在我们给一班老师点建议,他们班应该选择去哪?
小结:通过统计,我们班和一班都确定了要去的地方,你们可以把这种方法和其它班交流交流,让他们也尽快确定要去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1)统计班里同学们的视力(2)喜欢吃什么蔬菜(3)每天下午都谁参加课外班。
2.不仅是这些,老师也收集到了一些信息:(展示图片)。
总结:看来真是这样,统计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的。用统计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用数据来说话,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加合理。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四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p。27《图形拼组》。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圆纸片、胶水、剪刀。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图形的感性认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动手实践中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摆一摆中体验各种图形之间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材分析:《图形拼组》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球体、圆柱),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的一些特征。
(三)学情分析: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时间短,但经过一学期多的系统训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活跃,在课堂上更多地还是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在练习呈现方式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孩子感觉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四)设计理念及意图:这节课通过先创设学生到聪聪、明明作客这样一个情境引入,再让学生参与活动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先是通过观察:“这些图形娃娃里藏着有什么秘密呢?”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引导学生动手折一折,进行比较,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使学生认识到图形和图形之间是有联系的。再把圆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4个三角形等等。一环接一环,过渡自然、连贯。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拼组办法。教师及时贴在黑板上,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整堂课,教师尽可能让学生多尝试、多动手,让他们在有趣的活动中去探索、去体验、去创造,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了图案美、数学美。
(一)情境导入,活跃气氛。
1、课件出示聪聪、明明两张图片,邀请学生到他们家玩。学生四人搭火车唱着歌前进。
学生:按四人一组侧身,左手搭在前排学生的肩上,右手做火车的轮子绕圈滚动。唱:火车头,呜呜叫,拉着车厢快快跑,轰隆隆,唱着歌儿,向前进,向前进,向前进。
2、认识聪聪、明明家门口的图形娃娃。
学生观察回答,教师同时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3、研究长方形的秘密。
师:小朋友们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同桌的伙伴听。(学生自主学习、反馈1)。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反馈2)。
生:我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学生之间可以有疑问地进行自主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验证。
4、学生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上台演示正方形的特征。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一起用自己的小手玩了玩图形,发现了图形里藏着好多好多的秘密,其实我们还可以让图形来变魔术。就看我们的小朋友们怎么变,怎么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图形变变变”(课题出示)。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2、出示第一道菜,叫“月饼拼盘”。要求学生用圆形变成一个正方形的月饼?请小朋友们打开我们的书第28页自己看一看做一做,同桌讨论一下应该怎么做?一生上台讲解。学生自主学习。
4、聪聪明明的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聪明,她给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个好玩的游戏————有趣的七巧板(出示),七巧板的游戏已有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一幅七巧板,它是用一个正方形分成7份得来的,大家认真的观察七巧板是由几块什么图形组成的?现在就用七巧板来拼图,比比看谁拼的图最好看。学生动手。
5、刚才小朋友们拼得实在是太棒了,我把你们拼的图案都集中在电脑里面,大家请看。
这些都是你们自己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拼出的美丽图案,真不简单,可见,将来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就在你们里面。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去了聪聪明明的家,自己亲手做了两道菜,知道了图形之间有那么多的秘密,也用图形拼出了很多好看的、有趣的图案,我们成了小小设计师、厨师。今天我们在聪聪明明家也玩了一天了,应该要回去了,小朋友们准备好,我们要坐火车回来了。(放音乐)。
上课开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人物导入,旨在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去评价,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必要的指导。教师不仅要要求学生注意去倾听,而且自己也要注意去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评议点,从而适时引导学生介入评价。如长方形的上下、左右两条边是否一样长,需要动手折一折,这些都是要教师加以肯定的评议点。
这部分内容教学中,教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同时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师创设让学生帮助别人做“菜”的情境,激发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感受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沟通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及做“家务”的乐趣。
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的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拼摆“七巧板”的图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得到满足,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拼组”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整个活动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全体学生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这一环节与课的开始相互照应,使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一次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五、教学片段实录:
师:好,聪聪、明明的家到了。今天他们家打扮的真漂亮,有这么多的图形娃娃在门口欢迎你们,你们想进去看看吗?他们有问题要考考小朋友们:在这些认识的图形娃娃中你认识哪些图形?(出示贴出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
师:这么多的图形娃娃,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里藏着什么秘密。请小朋友们拿出桌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再说给你的伙伴听一听。
生1:我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
生2:我发现了长方形的边有些长,有些短。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生3:我还发现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的。
生4:(学生站起来问)生3,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3:我刚才把长方形的上面与下面折了一下,发现了上面的那条边与下面的那条边是一样的。
生4:我也试一下,(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高兴的笑着说)是啊,是啊,我也发现了。
生5:陈老师,我也用“生3”的方法,发现了长方形的左右两条边也是一样长。
师:是嘛,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试一试吧。
生6:陈老师,我刚才通过对折,发现了一个长方形可以变成两个正方形。
课堂上出现一阵混乱,有个小朋友说是,有的小朋友说不是,有些小朋友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生7:我的这个长方形对折之后,不是两个正方形,而我的同桌对折之后是两个正方形。(如下图:)。
生8:我刚才把长方形剪一剪,可以分成两个三角形。而且可以摆出不同的图形。(如下图:)。
在这个学生的启发之下,其他的学生纷纷拿起手中的剪刀,把一个个长方形剪一剪,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六、教学反思:
小学生学习数学与具体实践操作活动分不开,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能力,而动手操作可以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使脑、手、口在同时动的基础上从直观现象到抽象出算理算法,展现知识的构成过程,分散难点,以便把新的知识内化成符合自己认识水平的知识结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思维离不开动作,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为此,重视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对“图形拼组(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从操作入手,引导学生在自主评价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可以更好地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学生最初的发现比较表面,后在教师引导下,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知道了长方形有哪些特点、长方形可以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变成其它图形,使知识逐步趋于完善。正是在此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甚至争论,真正使学生介入了思维活动。学生也再次切身感受到在实践中动手操作的乐趣。这无疑对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
那么,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呢?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点启示: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评价,不仅能真正确立起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主体地位,也能确立他们评价主体的地位,使他们能摆脱习惯于接受老师指导、评价的束缚,树立动手操作的信心,获得“我能行”的体验。
2、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或他人的学习过程,能有效地引发学生对动手操作进行深入地反思。要对自己或别人的发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必须去倾听,去思索,哪些是好的,哪些还需改进。这种思维活动的真正介入,可以使学生对图形的特点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是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魅力。上述案例清楚地表明,一个人的发现也许是不够完善的,但大家都来动脑筋,都来参与,就可能得到一个比较完善的发现。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对学生自主评价的过程就是一个调动大家都来参与动手操作的合作过程。特别是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流与对话,必将会点亮每个合作者的智慧的火花,在扬弃中凝炼思维,发展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评价是评价的最重要的一种,教师在课堂里应充分利用,但是在课堂实践中,实施自主评价也会遇到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逐渐改进。
自主评价比较费时,因此进行一次自主评价,需要教师花较大的精力。教师要在有效的准备时间里做到高质量的自主评价教学,就需要平时多积累对学生个体的了解程度,做到教学自主评价时能有的放矢。这方面,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些新教师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因此在新课改教学中,提高自主评价质量,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在学生方面来说,自主评价的一个问题是有的时候学生往往说不到“点”上,有时甚至会离题很远。虽然促进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一堂课上如果没有一个主题,则会对该课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学生出现跑题时,教师应该及时的予以补救,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主题上来。这时候教师就要把握一个“度”。合理地运用这种评价方式,既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固定在某一点,也不能让由学生思维信马由疆。这方面也给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总之,自主评价教学应该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来完成。在自主评价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拓展性思维既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课改的基本方向,因此应该引起教师的充分重视。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1.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画,理解图画内容,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中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1页2.创设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时空,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3.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魅力,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5.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热爱我们的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活,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关键:
知道图上“大括号”和“?”表示的意思。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画面内容表达的意思,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教具、学具准备:
活动式的情景图、小黑板、《一同去郊游》乐曲、录音机、图卡、口算卡片。
第2页。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六
学会观察会看钟面的结构,认识电子表和钟表表达的整时,会读、会写整时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操作钟表认识钟面的结构,获得看整时刻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比较清晰的说明看时间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时间,感受时间的宝贵,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按时作息。
二、目标分析。
学生不仅要会看钟面和电子表认整时,还会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有所感觉。知道什么时间该做怎么,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息习惯。本册只认识“整时”,将来会在二年级上册“认识半时”。因此,本单元对学生的后继学习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钟面,在钟面上认识整时、书写整时,并总结出看整时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几时过了一点”和“快到几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
小钟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钟面。
1.课件出示谜语。
我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请你猜猜看,我这个好朋友是谁?”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钟表。揭示课题。
2.自主介绍钟面。
(1)认识钟面。
要求学生观察钟面,把看到的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钟面上有12个数。
有表针:时针与分针。分针又细又长、时针又短又粗。
(2)由学生介绍大的钟表(教具)。
学生从大钟表上找出时针、分针。发现钟面上的指针总是在不停地运动。发现表针旋转的方向。并用手势表示转动的方向。
(3)认识分针、时针。
有学生介绍又细又长的针叫作分针;又粗又短的针叫作时针。分针、时针转得快慢不同,但是转动的方向一样。
【设计意图】利用动静结合的课件,再次强化认识时针和分针。学生在指一指、转一转的活动中感受动态的时间。为认识半时,理解时针在两个数的中间,表示过了几时没到几时做好铺垫。
(二)认识整时。
1.读写整时。
教师逐一出示钟表(课件)。
师:看钟表请思考,钟面上表示的时间你们认识吗?
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指导学生读时间和写出时间。
7:00读作:7时。
10:00读作:10时。
1:00读作:1时。
4:00读作:4时。
师:结合钟面表示的时间,想想你们在做什么?
【设计意图】认识每一个整时都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境,渗透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钟表。
2.整时时刻和钟面连线。
在学生反馈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问题。
3.发现钟面表示整时的特点。
师:钟面表示的时间叫作整时。观察钟面,整时的时候钟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随着学生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依次看四个整时。让学生总结出: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7是7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0是10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是1时。最后让学生说出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4.动手拨出时间。
(1)学生自主拨出时间,同学之间交流。
(2)展示学生拨的作品,同学们进行评价。
(3)教师出示钟面,要求学生说出时间,并写出时间。
重点强调12:00钟面出现的特殊现象。
5.从电子表中再认识整时。
(1)出示电子表12:00(课件)。
师:电子表现实的时间和我们写出的时间是一样。
出示7:00、10:00、1:00、4:00卡片贴到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读一读。请你们观察整时的电子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总结:
整时:多少分。
(2)完成教科书第86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判断哪个钟面表示整时,并说出理由。
2.说一说钟面上的时间接近哪个整时。
总结:两个钟面都接近10:00,第一个钟面不到整时,第二个钟面超过整时。
3.有序排列时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时间,学生在比较、排序中强化对整时和接近整时的认识,为今后学习几时几分做铺垫。
4.猜时间。
先让学生猜这个钟表表示的时间。
在出示这个钟表提示学生。
5.做一做(数学书第85页做一做)。
师:小明晚上9时睡觉了,如果是早上9时,小明又会在干什么呢?
(四)欣赏古代计时工具。
师:这些古代计时工具,非常有用。钟表能帮助我们安排一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希望每一个同学都用好小钟表,学会抓紧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欣赏古代计时工具的过程中,保持对认识时间的兴趣,体会钟表的作用大。
(五)全课小结。
师:时间在滴滴答答的声音中悄悄地走了,但是又悄悄来了,我们先记住整时,今后还要认识几时几分呢。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七
核心提示: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我总说“××同学,请认真听讲”,“××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小朋友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因为平等,所以互动。
一年级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上课时总有跟同学跟老师不配合的现象,我总说“××同学,请认真听讲”,“××同学,请坐好”等方式提醒他们注意,可效果总不理想。近段时间我多表扬和一些平易近人的语言,如“你真乖”,“你真聪明”,“××小朋友讲得真好”等语言,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民主程度,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言行神态,都在小朋友的脑海里定位,他们也有相应的学习反映。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捕捉学生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教学资源,让所有的学生都觉得自己被老师重视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班里重要的一分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了,认为要跟同学和老师好好配合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二、因为合作,所以成功。
在计算技能方面,一般的小朋友都能完成得比较出色,不需要在课堂中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这样,其实为学生的自主合作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好动且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原因,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很好地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往往有部分学生漫不经心地看着别人操作,听着别人发表意见,自己却不参与到活动中去,像一个旁观者如何组织好一年级学生的小组交流合作是教学的重点任务。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八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九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班学生已使用两年实验教材进行学习,学习中初步形成搜集资料与自主探索的能力。为了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在活动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大数的生活资料,课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的实践活动中认识千、万的计数单位,了解它们的进位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体会学习的价值。
如何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我的研究课题,以往我认为将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简单变换或重组就达到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目的,通过进一步理解《标准》所提出的理念以及教学中的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创造性使用教材实质是在深刻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基础上,加入教师、学生创造性的设计与思考,挖掘教材内部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可利用和可开发的因素,这才能达到灵活运用教材的目的。
根据教材意图,我设计了数一数一课。虽然在课上是40分时间的学习过程,但如何能延长这一学习时间,使学生走出40分时间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不断地学习呢?课前,我就先请学生搜集有关生活中大数的资料,同时我也为学生搜集了录像资料,使他们不仅体会到生活中存在大数,而且在学习中进一步建立数感。课的开始,学生伴随着宇宙星空、海洋鱼群、群马奔跑的录像进入了生活中大数的学习。呀班内发出了惊讶的声音。我顺势问:你们有什么感受?太多了!成千上万呢?有无数颗星星我都数不清了。接着,学生介绍自己在生活中搜集的资料,进一步体会大数就在他们身边。有的找到河流、山川的长度;有的从汽车的各种配件介绍表中发现大数;有的从报纸上剪下商场电器促销价目表,从中发现生活中的大数等。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建立了对大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教材是从已有知识数方块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我认为,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首先让学生理解当数很大时,先确定计数单位,再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这样更易于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知识的脉络,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我探索和相互交流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意识和能力也将得到发展。
于是,我先拿出一满杯黄豆,请学生估计有多少粒。500,800,1000,3000多种不同的答案说了出来。正在学生争论不下时,教室内发出哗哗的响声,喧闹的场面立即静了下来。教师又拿出一个同样大小的杯子,放了100粒黄豆,并告知学生其数量,让学生对比两个杯子的黄豆,再估计第一个满杯黄豆的数量。此时全班发出的声音趋于一致:900,10001000左右。顺势教师追问:从大家两次估计的情况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第一次估计的答案相差较大,第二次比较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问道。因为老师给我们100粒黄豆当样子就好估计了。接着,教师请学生估计一张格纸上有多少个格,学生又出现争议无法准确估计。您能给我们一个样子吗?学生这次主动提出了估计较大数时需要标准,我很高兴。于是就提供给学生10,20,50,100的单位作为样子。学生很快选择了较大的数当样子进行数数。
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样子开始了数数活动,这时教师提出要求:请你在规定时间内边圈边数,想一想怎样能让别人很快知道你的格子纸中有多少个格。学生开动脑筋紧张地数着,很快说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有的横着画、有的竖着画、有的以方块为单位画,无论是哪种画法都体现了10个100是1000或20个50是1000的含义,在这两种方法的比较中学生再一次体会出10个100是1000的含义及合理之处。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也发现自己选择单位不妥之处。当建立了百与千的关系后,再研究千与万的关系时,学生自然选择以千为单位去数数,建立了10个1000是10000的概念。这节课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疑问中探究,不断地体验、不断地理解、不断地修正自我。这些远比单一地告诉学生通过数数得出结论要更有价值。最后,教师为学生播放全校升旗的录像,让学生结合本校实际体会一千有多大,进而体会一万有多大。
教学反思。
《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有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学习的价值,将40分的课堂教学延伸,让学生搜集生活中有关大数的资料,在大量的生活资料中体会大数存在的意义,在估计、数格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关系。
案例点评。
发展学生数感是《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案例首先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生活中存在着大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估计和数方格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一千的模型。这样的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展对数的感知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特别是,学生选择合适单位的过程中,学会了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和自主学习。
编者点评。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叙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它不是简单地记录数字的过程,而是在告诉人们课堂上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而这些精彩的故事正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思考、共同创作的结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
数学最开始的启蒙是从数数开始,通过数数,更好的去了解数学认知数学,下面是二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
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
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兴趣的体验。
过渡:
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
找找数娃娃。
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
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
(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四、总结提升兴趣的延伸。
谈话:
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看和数了解画面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看和数是认识生活中的事物,是学习数学常用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中观察、学习,初步培养有条理地观察的习惯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数数。帮助学生解决认知过程的困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课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讲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二、新授。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分别在哪里?
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2、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圆点与物体有一一对应关系,渗透着对应的思想。)。
3、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练习: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在小组内说说。
如: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作业: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1、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2、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3、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事物,渗透应用意识。
4、在他人的帮助下,初步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初步经历从场景图中抽象出数再用点子图表示数的过程,初步认识按顺序数数的方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的产生。
谈话:小朋友们都爱玩,你们最想到哪儿去玩呢?这节课老师要带我们班小朋友到儿童乐园。(学生闭上眼后再睁开双眼的同时,课件出示儿童乐园情境图)。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索兴趣的维持。
1、初步感知。
(1)提问:在儿童乐园,你看见了什么?
分小组交流后集体交流。
(2)描述:灿烂的阳光下,绿树成荫,鲜花怒放,鸟儿欢快的歌唱,蝴蝶快乐的飞舞,小朋友们玩得多开心呀,他们有在骑木马,有的在荡秋千,有的在坐小飞机,有的在滑滑梯。
[情感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声情并茂的语言渲染,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深切体验教师的可亲,课堂的可爱]。
2、数数交流。
(1)提问:儿童乐园里有好多东西,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多少个吗?
(2)学生先自己数一数,再数给同桌听。
(3)选几名学生做向导,带领其余小朋友按顺序数数。
3、总结方法。
(1)展开讨论:怎样数数才能又对又快?
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
(2)小结并强调一个一个按顺序数。(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等)。
4、抢答练习。
(1)提问:1个……学生接:1个滑梯;2架……,学生接2架秋千……(课件演示,从主题场景中逐个抽取10幅片段图)。
(2)自己看图说图意如:3架木马……。
5、点子图表示数。
我们可以用一些最简单的符号表示物体个数,你想用什么表示?我们就用点子图表示好吗?1个滑梯用1个点子表示(演示出现1个点子)怎样表示秋千的个数?为什么?怎样表示木马、飞机的个数?你还有什么想法?(让学生充分地说)。
三、寓教于乐 兴趣的体验。
过渡:小朋友,美丽的校园就是我们的乐园,让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中去玩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校园)找找数娃娃美丽的校园藏着许多数娃娃,你愿意找到它们吗?找到后与好朋友(包括老师)交流。
练练点子表示数(课前创设好特定场景)。
1位白雪公主、2条手帕、3个蘑茹、4朵花、5只篮子、6个苹果、7个小矮人、8只茶杯、9只梨、10只小碗。
[童话般的美丽场景,学生喜爱的童话人物,学得生动,练得有味]。
四、总结提升 兴趣的延伸。
谈话: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每一个数学王国的成员都正眨着智慧的眼睛看着我们,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9、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初步学会用左右、上下、前后等词描述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位置观念。
3、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准确认识物体之间左右、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课前准备:课件、粉笔盒、书本、尺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小朋友们,请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设疑:它们的位置在哪里呢?
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板书: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教室里有些什么?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板书: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小明在小刚的前面,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地球仪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地球仪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内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简要归纳小结: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一题的游戏。
2、做“想想做做”第2题。说一说你的前、后、左、右面是谁?
3、投影演示冰箱。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比较,寻找各种规律,体会到日历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问题。
3、经历探索简单规律的过程,体验探索研究的价值和成就感。
4、结合生活实践,解决与时间相关的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下面是飞飞提供的一家人9月份的工作休息情况,从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不能想个办法,推断出到飞飞生日那天,全家人是否都休息呢?
二、探究规律:
1、从9月1日起,按要求在日历表中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各自的休息日。
2、请大家观察所标记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全班交流。
3、对照日历表中所作标记分别填写出三人9月份全部的休息日和几个共同的休息日。
4、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在9月份,飞飞全家共同的休息日有几天?现在你能告诉飞飞,9月24日这一天,全家能共同休息吗?你想对飞飞说些什么?猜:飞飞知道这个消息会怎样?听生日歌:提前祝飞飞生日快乐。
(1)仔细观察日历中加框的四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再找几组这样的数,验证结论。
(2)小组讨论:在日历表中你还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
8、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日历表中找出了这么多的规律,这说明只要我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学会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就会发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现象和数学规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六
简单的计算(例5、例6)。
1、初步学会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和简单的加法计算。
2、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认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
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例5、例6教学挂图。
一、复习。
口答:
1、3元=xx角50角=xx元。
2、8元=xx角70角=xx元。
二、新授。
1、教学例5。
出示例5的挂图,提问:“这是几元几角?”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元2角,接着问:1元可以换成多少个角?1元2角是多少角?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试回答后,教师再做说明:1元是10角,1元2角就是10角加2角等于12角。板书1元2角=12角。
2、教学例6。
出示例6挂图。
教师试问:谁知道0.50元是几角?2.00元是几角?你是怎么知道?以元为单位小数点左边是几就是几元,右边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右边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1.20元是1元2角。35.90元是35元9角。(这部分知识学生知道它表示几元几角就可以了,至于1.20元是个什么数,怎么读、写不需要学生掌握)。
认识物品单价的方法:
小数点左边表示几元,右边表示几角。
注意区分:3.50元(3元5角)与35.00元(35元)。
3.50元(3元5角)与5.30元(5元3角)。
三、课堂作业设计。
1、课本第50页“做一做”。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学生先做,教师巡视,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2、本第51页“做一做”。
3、练习九。3、4、5、6、7、9。
第5题:两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哪两样物品的价钱合起来是1元)例:一个同学拿7角,另一个同学要拿几角合起来才是1元?你是怎么想的?(1元=10角,7角+3角=10角)在操作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四、思维训练。
1、在xx里填上“、、=”
45角xx5元4角2元3角xx23角。
30角xx1元3角7元1角xx17角。
2、利用练习九的第9题,计算下面的.题。
小明有15元,可以买什么,什么东西买不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用小数表示物品的价格,都能看懂商品的单价,此外还进行了元、角、分的简单计算。
板书设计:简单的计算。
1元2角1张1元和2个1角12个1角。
1元2角=12角12角=(1)元(2)角。
设计,计算,教学。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七
这学期我继续任教一年级(4)班和(5)班的数学。一(4)班的学生人数是58人,一(5)班的人数是60人。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新教材学习,已经初步适应了新课程的教材特点,并能按时去完成学习任务。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结合计算教学,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
“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7、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
8、课堂上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情况,以鼓励、激励为主,重视课堂上辅导督促工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八
1.在具体的环境中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
2.能正确计算十几减8的减法,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问题。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多样性。
探索十几减8的退位减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十几减8的减法算理。
讨论法;操作法。
主题图,小棒20根。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小朋友们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吗?这节课我们通过捉迷藏这个游戏来学习数学知识。
2、出示课题:捉迷藏。
3、出示主题图:说说图中的信息。
我们一共来了(13)人;现在只能看到(8)人。
4、提出问题:藏起来的有几人?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2、列出算式:13-8=?
3、试一试,你会计算得数吗?
13-8=5。
4、集体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的.算法可能有。
a10-8=2,3+2=5。
b8+5=13,13-8=5。
c13-3=10,10-5=5。
d13分成10和3,3-8差5个不够减,10-5=5。
…………。
5、摆一摆、圈一圈。
摆13根小棒,从中拿出8根,可以怎样拿?在桌子上摆一摆,圈一圈。让学生理解13-8=5的算理。
6、看一看,说一说。
看线段图,说一说13-8在图中表示的含义,并带着学生亲自数一数13往前数8个数,是5。
7、算一算。
12-8=17-8=。
这两题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然后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三、练一练。
1、用小棒和计数器做一做、算一算。
11-8=14-8=。
让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然后计算出这两题的得数。(也可以用计数器做一做)。
2、画一画,填一填。
让学生在数线上画出计算过程。
3、看图列式。
让学生说出图义,并尝试提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列式计算。
4、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先让学生算出得数,再尝试让学生说出每组算式的规律。
5、摘苹果。
把算式和得数连起来。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数学知识?
教学反思:
教材,设计,北师大,教学。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十九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5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
5以内的加法计算。
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课件、小圆片、小棒、数字卡片若干。
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同学们好,请坐。
一、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过5以内数的分成,我们一起来拍手说一说吧。
同学们说的真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幅图,在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这位同学看到了猴子,这位同学看到了小鸟,还有那位同学,他看到了桃子。孩子们,看一幅图画的时候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样就能有序的找出图画中有关的数学信息。
谁能有序的说一说图画中的数学信息?
你来说。
说得真好:左边有4只小鸟,右边有1只小鸟。
你来说。
说得真清楚:树上有4个桃子。
这位同学,你来说。
他说了有关猴子的信息,石头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
你还想说什么?
真好,他发现山上还有5个小朋友,还有1朵红花、2朵黄花。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个信息呢?
真棒,我们一起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说一说:
岩石上有2只猴子,树上有3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
说得真完整。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哦,你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1、2、3、4、5、有5只。
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我们一起用小棒来摆一摆。
用一根小棒表示一只猴子,左边摆两根,表示石头上的2只小猴子,右边摆3根小棒,表示树上的3只小猴子,把他们放到一起,就知道一共有5只小猴子。
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刚才摆的过程可以列算式来表示:2+3=5。
你见过这样的算式吗?你知道这个符号+是什么符号吗?
同学们真棒,认识这个符号是加号。
你知道该怎么读这个算式吗?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加2等于5。
2、我们解决了猴子的问题,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还能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吗?
这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只小鸟?
那位同学提出:一共有几个桃子?
这两个问题该怎么解决呢?
你能列出算式来吗?
谁来说一说你列的算式。
你来说。4+1=5,2+2=4。
谁来说说4+1=5中的4和1分别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
你来。
真好。这里的4表示左边的4只小鸟,1表示右边的1只小鸟。5表示一共有5只小鸟。
2+2=4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呢?给你的同桌说一说。
三、自主练习。
同学们,看这幅图,我们解决了三个不同的问题,认识了加号,知道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自主练习。
第1题,用你的学具摆一摆,填一填,给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第2题。请你自己填一填。谁来说说你怎么填写的?
3+1=4,2+3=5。
有和他不一样的吗?
同学们真棒,全部正确。
第3题,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谁能全部做正确呢。
做得这么好,表扬一下自己吧。
四、总结。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这节课,你是怎样找到数学信息的?提出了哪些问题?你又是怎样操作的?每位同学的表现都很棒,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同学们再见。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一年级数一数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91页。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1、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推理能力。
2、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索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会学。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能说出用“凑十法”计算的算理,并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课件、小棒。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9加几》,你还记得我们重点讲了什么方法吗?(凑十法)。那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有关《9加几》的知识,看看大家是否真正掌握了。
(一)大家一起来。
多媒体有关9加几的口算体,学生进行抢答。
算完后,挑2—3道题,让学生用“凑十法”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又快又准的。
如:9+8=17,见9想1,把8分成1和7,9+1=10,10+7=17。
(二)小火车开起来。
出示下列的连加法,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为呈现新课做铺垫。
7+3+2=8+2+5=6+4+1=。
7+3+4=8+2+6=6+4+5=。
7+3+9=8+2+7=6+4+8=。
(一)播放动画,引出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9加几》,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20以内进位加法中的8、7、6加几。(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个小动画,看看动画里讲了什么。播放教材主题图运动会跑步动态情境(8个小朋友跑在前面,后面又有5个小朋友跑过来的情境)。
问:动画中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让我们求什么?
预设:前面跑步的.有8人,后面跑步的有5人,求一共有多少人跑步?
如何列算式?(8+5=13)。
(二)合作探究,多种方法学习8加几。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这么快?先找人说一说,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师可以提示学9加几时,用了什么哪些方法,巡视同桌讨论情况,适时指导。
汇报方法:指名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计算的。(预设: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等等)。
教师相机板书,并鼓励孩子们想出的各种计算方法。
(三)方法总结,反馈补充。
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进行补充并总结,计算8+5=?时,可以用点数,接数,画图,摆一摆,凑十法。
(四)重点突破,解决问题。
重点讲解用“凑十法”计算8加几。回忆学习9加几,我们是如何计算的。
1、利用凑十儿歌,帮助回顾旧知。
师生拍手一起唱儿歌:1凑9,2凑8,3凑7来,4凑6,俩5相凑就满十。
2、理解“凑十法”思维过程,熟练说出算理。
师:要想凑成十,见9想1,见8想几呢?(想2)(见7想3,见6想4,见5想5)。
师指导学生利用凑十法说计算8加几的算理(板书指导说明):见8想2,把5分成2和3,8+2=10,10+3=13(指名反复练习算理,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3、练习巩固。
用凑十法计算下列各题:8+3=8+6=8+7=。
(一)创设情境,复习8加几。
(课件出示公交车,车上有关于8加几的计算题)师:去羊村必须要坐公交车,司机叔叔给我们出了几道难题,大家能答对吗?那我们开火车进行口算,口算后就可以出发啦!
(二)自主学习,用“凑十法”探究6、7加几。
计算:7+6=6+5=。
自学提示:
1、用“凑十法”完成上面两题。
2、跟同桌说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自主学习讨论,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用凑十法说说算理。
(出示懒洋洋、喜羊羊、小灰灰、灰太狼等人物图片)问:你想跟谁去玩呢?想跟谁玩就点开哪个人物,每个人物后面有关于8、7、6加几的练习题。
师:向慢羊羊村长总结汇报,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生自由谈论)。
这节课你们学的开心吗?羊村的孩子们也非常开心,他们祝大家学习快乐!我们下次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