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范文(18篇)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也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在撰写读后感过程中应注意观点的客观性和适度的主观性的平衡,既要把握书本内容,又要注重自身的感知和体验。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分享的读后感,或许能够给你写作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一
这样压抑的爱要来有何用?雍容华贵的外表下是千疮百孔的伤害。小圆妈对一只猫猫都能给那么多爱和耐心,为什么就不能对自己的儿子多一点内心的关怀?在在眼镜仔的世界里只有不断去努力要提高的成绩和妈妈的期待以及去习惯给他带来的一切压力,反而看不到别的孩子拥有的好的生活,好的物质带来的快乐。久而久之或许还会走向极端吧,真悲凉。
父母的言行态度,随时随地都在影响小孩子的每一个动作;而父母本身,可能也深受上一代父母的言行态度影响。当父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是当好父母真是人生最难的开始,不需要通过任何考试,但是孩子的每一步都是对父母的极大考验。
父母给孩子的爱永远认为是最多最无私的,可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在将就父母啊,他们也许给父母的爱不比父母给孩子的少,只是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总认为,怀胎十月,母爱的给予不仅理所当然,且会永久地持续下去。可是事实呢,世界太多,人心太复杂。为了生活,为了一些说不清的东西,母亲也可能会抛弃自己的孩子。
教育的存在,不是让每个孩子都拿到很高的分数,而是要让每个孩子的天赋都能伸展到极限,并且尊重他最终的成果。小孩子是一种充满恶意的生物,必须随着年岁渐增,受到礼教的规训之后,才会学习收敛,或者懂得包装自己的恶意。
最后,人无完人,父母当然也没有完美的父母。大多数孩子以后都会成为父母,只希望父母都能做最好榜样。心系初见你的满足和快乐,不干涉不控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二
读了这本书以后,结合自己和身边的朋友,仿佛感觉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来自父母的伤害,或多或少,或深或浅。
然而现在我也必须站在父母的角度去品读,当我的儿子长大接受教育的阶段,我是不是能够做到开明,尊重孩子,我像故事里高材生的妈妈一样情绪化,控制欲极强,我猜我会一边像茉莉一样改变母亲从小到大对自己的错误教育,一边控制着他的一切,尊重孩子,但是怎么为他的以后负责,他们还没有对这个社会的判断能力,教育真的是一大难题,真的有太多东西需要学习。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三
如果问什么事情是不用上岗证,那就是当父母。什么事情是最难的,那就是教育孩子。我时常在想,自己都还没有“长大”,如何做一个称职合格的父母?这些都没有答案,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
自从有了小宝,开始看一些育儿书籍,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书籍《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来让人的心颤抖、难受、感动、悲伤。书中有九个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感觉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但是看完后会让当父母的你开启育儿模式的思考,如果你感兴趣,建议你去读读这本书,单身或者为人父母都可以阅读。
傍晚和老公散步聊天,看见家门口的辅导机构广告语,两人开始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老公总是倾向于让孩子去上辅导班,我总倾向于让孩子自然成长(其实内心也是很焦虑,如果孩子不自律怎么办?想想小时候的自己,放羊式的成长,结果写的字歪歪扭扭,逻辑思维混乱、文学功底差、外语水平还不如现在的小学生。如果小时候有父母监督,现在的自己也许会更优秀)。不知不觉中,我感觉我和老公都是在用自己的感受准备去培育孩子,这样父母我感觉特别可怕。
每当老公说想让孩子上什么辅导班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强调的说: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当爸爸的首先得做好榜样,你希望孩子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你自己应该是一个爱学习、积极向上的人,孩子自然受你的影响,尤其是需要把打游戏的习惯改掉。
我时常在想,那我能够给孩子带来什么?首先下班回到家中,很少看手机和杜绝看电视,我们家是没有买电视的,有一台小电视,在爷爷奶奶房间,吃完晚饭后一般是带孩子出去散散步,或者洗澡后带孩子在床上玩。其次,我要求自己利用空闲时间记录一些日常生活,一是不想把太多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二是孩子有一天需要记录日记的时候,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分享心得体会。
另外,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每周夜晚会坚持阅读,后期我会把阅读的书籍分享到微信公众号,算是一种记录,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监督。我一直坚信,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你自己得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自认为,我从未是一个优秀的人,但因有了宝宝,我愿和孩子一起成长,最终孩子能够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我无法预测,我也不愿预测,因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父母的个体,也是一个充满未知的生命,我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的生命为你构造一个安全的港湾,让你自由健康的追逐梦想。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四
他们是出于生命自身的渴望所诞生的孩子。
——纪伯伦。
这本书的书封写有热播台剧字样,以为是本有意思的小说,然而虽然书本中有很多故事,本身的情节性、对抗性、故事性都很好,但本书却是实实在在讨论亲子关系中的教育问题。从一个家庭教师的角度,不仅看到所教育的孩子的形形色色的短暂人生,也看到孩子家长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某些部分,甚至这些部分在今后的人生中还影响到孩子身上。
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十分重要,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必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不要低估孩子感受世界和学习世界的能力,他们拥有远远超乎大人想象的适应性。前段时间各种新闻,不管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父母,都为能将神兽们送到学校去管教而欢欣鼓舞,实际上,被送去学校了就能卸下对神兽的教育责任吗?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看似不经意的动作、行为、思维方式,都在无形中不停的影响孩子,这于学校教育没有一毛钱关系,越是年岁增加越感受到家庭教育无所不在的威力。
书中茉莉的故事,就是家庭教育典型的例子。茉莉的成长史是被妈妈各种掌控的,小时候就要求茉莉成绩好并且要比男生表现得好,表现在书中最典型的便是哥哥可以八十分茉莉必须九十分。考上好大学并且读研究生得到导师认可被推荐去外国留学甚至是拿奖学金那种,就被妈妈要求终端学业嫁人生子。有如此高学历的茉莉成为家庭主妇,尤其在需要与公婆同住时更是压抑到没边,即便生了小孩也依然被妈妈和婆婆两位母亲继续掌控,通过茉莉来遥控女儿小叶的人生。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更何况茉莉本身就是个聪慧女子,于是茉莉选择重新进入社会竞争参加工作赚钱,终于赢得一点人生的主动权。在生儿子的问题上妈妈和婆婆两个人结成统一战线,茉莉反抗了,因为工作能力出色赚钱能力一点不逊色于当医生的丈夫,反抗成功。在女儿小叶的问题上,妈妈继续逼着茉莉按照培养茉莉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小叶时,茉莉继续反抗,小叶并没有考上妈妈和婆婆心目中的好学校,茉莉又需要承受更多的家族压力。
其实茉莉已经很棒了,她人生的前半段被妈妈控制着,走着一条社会规范下对于女性看似优渥实际上并不美好的道路,看到书中医生丈夫强迫茉莉参加其不喜欢的医生联谊会、在家庭财务开支上不尊重茉莉甚至直接无视茉莉的情节,都能看出所谓男主外女主内,让女生牺牲太多个人时间在家庭,实际上是男性对女性的另一种变相的压榨,原本女性投入家庭的时间如果投入在工作中,可能取得的成就不亚于男性,正如书中茉莉重新工作后收入并不逊色医生丈夫。
在茉莉接下来的人生,她活通透了,她不希望女儿小叶也走自己这条路,不愿意逼迫小叶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学科,仅仅只是为了考入升学率更高的学校。她不畏惧社会上对自己及女儿的恶意揣测,诸如两个高材生怎么生出这么愚笨的女儿,甚至考不上某某中学,而是坚定的支持女儿按照自己的个性和步骤发展自我能力。这一切归结起来就是茉莉书中浓缩的一句话,当初小叶生下来的时候,只要能触碰她的小脚丫都感觉到幸福,然而之后呢?父母们陷入对学习的愚蠢追求,忘记问问孩子是否快乐、享受其中。
除了家庭教育,书中也有很典型的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反抗性思想。老师究竟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职业,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在无限放大老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同时,是不是也强迫了老师必须无条件为学校着想而忘记了其实这只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的一行而已。书中有位私立学校很出名的老师就抱持这种反抗思维,白天上班时间老师应该努力关注学生的举动、思维动态,但下班后老师也只是普通人,只想在家中沙发上窝着什么也不做。其实挺有道理的。
当然,书中还讲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事情,作者忠实地记录了自己作为家庭教师看到听到的关于自己学生的一些事情,不评价而只是记录。私以为很好,正如书中提出的陪伴治疗,有些时候他人无法感同身受,身处其中的人并非需要感同身受,可能只是需要有这么一个陪伴,赶走孤单,在治愈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缕温和坚定的希望。
这本书只是将这些教育问题摊开,并没有给解决问题的答案,事关教育,回答很难。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五
孩子是一边装一边放的钟表,直到放手自己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我以为我会读得驾轻就熟。
因为之前不少人推荐,长文短评都有,大致内容了解了,无非关于家庭教育的困境,家长与孩子的拉扯与伤害,反而没有太大动力去读,这次偶然看见,借回来,连读了两遍,这两天我一直琢磨写点什么,好好记录一下我内心的震动。
这是一本小说,九个故事,却比任何育儿的书,更让我反思育儿。
这就是故事的力量。知道家会伤人,也了解打着爱的名义,实为伤害,知道应该多些耐心,和孩子共情,但这些都是虚的,只有走进一个个孩子的故事,听到他们的内心,才发现他们的无助悲哀,隐忍的伤痛,希望自己能及时察觉,不要把孩子推向瑟瑟发抖的幽暗世界。
九个故事中,有的我已经听过的,比如眼镜仔,那个老师一抬手就下意识躲避防卫的形象一直印在我的脑中,有的我触动比较小,比如不被理解的同性恋贾宝玉,妈妈交男友,感觉没有爱的陈小乖,有的却掀起滔天巨浪,可能这些与我曾经的想法,或正在去往的方向有关,警醒我悬崖勒马。
第一个是若娃,一个需要配合妈妈假装多动症的孩子,接过妈妈的药,偷偷扔掉不吃。一场妈妈都不知道的独角戏,因为明白妈妈的苦,她需要一个借口,安慰自己,孩子成绩不好,不怪我,她不是一般的孩子。
第二个是巧艺。父母学历低,于是拼了命把她和弟弟送进名校,在这些非富即贵同学群中,她格格不入,送礼物怕拿不出手,就自己费心做贺卡,哪怕送的人不过是很普通的朋友,那句「我就是做到死,也不要她们发现我的不同」,着实惊心。
第三个是汉伟。这篇给我的启示最多,因为我也当过爱心妈妈,学校义工。我会比他的妈妈做的更好吗?很难讲,毕竟一直到小学六年级,汉伟都觉得自己特别幸福,同学们都喜欢他的妈妈,他也骄傲自豪。
但裂痕是一点点露出的。一样关心爱护,请大家吃汉堡鸡腿的妈妈,在孩子长大以后的眼中,就变了:妈妈太烦了,怎么老是来班里,这让我再一次知道,父母应该得体的退出,不仅是给孩子自己空间,给留出孩子和朋友们的空间。
裂痕加深,是孩子觉得没有面子,妈妈狠狠羞辱了同学的妈妈和老师,让同学纷纷指点,避之不及,从而孤单。还有一个启示是老师的自白,不要把老师当作灵魂工程师之类,老师就是一份职业,他们也需要下班,就像老师说的,希望把自己交给沙发,关心放什么电视,什么孩子的名字都不想听到。不要说老师,就是当久了妈妈,也经常感到,我什么时候可以有自己的时间。
这个老师还是单身,二十年的教龄,都渴望自己的时间,更别说家里有孩子,老人,一堆家务事的老师。
总结起来,给孩子空间,给老师空间。
其实这本书不止九个故事,最后一篇后记,作者讲了自己的故事,从她的妈妈开始讲起,她妈妈是穷渔家的长女,天资很好,老师都求她爸爸让她继续读书,可家里太穷,需要她出门工作帮衬。没有机会,充满遗憾的妈妈,却对女儿温柔耐心,言传身教,书店里捧书看得认真的妈妈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甚至她会鼓励孩子放松玩乐。
这简直是完美的妈妈,自由,尊重,温情。依然会将亲子关系撕开一个伤口,有冲突。高考填志愿,强迫女儿填她不喜欢的法律系,大学读得痛苦万分,毕业不参加司法考试,工作更是与法律无关,她似乎在拼力反击妈妈,全方位否定她当初的错误决定。妈妈懊悔了,认错了,但终究不能重来。
看到这里,觉得无奈又真实。终究是没有一个完美的妈妈。或许我们本身就不应该追求完美,而是尽力避开可能的伤害。既不需要随意放手,说反正都会错,也不要战战兢兢,苛求完美。
作者形容对父母角色的期待,我很赞同。借用牛顿世界观,牛顿认为世界好像一个钟表,师傅完成装配之后,上紧发条,钟表开始自行走动。上帝完成创造之后,就退居幕后,人类凭借理性发觉世界的运行。
每一个小孩,也是独特的,会自行走动的钟表,差别就在于他不是某个时刻装配好,马上放手,而是一边装一边放,怎么放,什么时候放,有时候把握不好度。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六
这是一本口碑很好的书,很早就听过,提起龙应台,第一反应是她的散文《野火集》。我会以为那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散文。这里的龙应台全然没有《野火集》里的忧国忧民,呈现于书里眼前的只是一个母亲,爱着她的两个孩子,仅此而已,却使我产生了更大感动与共鸣,差不多是一口气读完龙女士的这本《孩子你慢慢来》。这书适合所有已经或将会成为母亲的人看,适合所有教育工作者看。不过,这本书里面的文章,大概是龙应台所有文章中最特别的,它们完全是温情与理性交融、母爱的光泽与孩童的谐趣洋溢的生活散文。诚如封底所言:“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个母亲,与生命的本质和起点素面相对,做最深刻的思索,最不思索的热爱。它不是对传统母职的歌颂,它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的生活散文。”
大部分的女作家在文章里都会流露出一点女性独有的笔调,但是看她的文章一开始会让人觉得是个男作家写的。而这本书则完完全全是从一个女性的感受,一个妈妈的视角写的,所以充满了温馨的感觉。如天上的云,一团团一块块的,有时白、有时黑,云的背后是蓝色的天空,偶然飞机经过时有长长的尾巴,把天空分开,如此细腻的描写,眼前彷佛出现龙应台女士如何跟儿子相处和教导的画面。诸如送孩子上学时见到一景一物,严选孩子看的故事书,孩子犯错时循循善诱……这些平常的事,描写得细腻动人,像有一股暖流注入心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七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虽然对目前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尽认同,但对“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我们一家都是欣然而为的。从买书到读书,再到写读书心得,我都欣喜的处于一种“被推动”的状态,孩子成了主导――不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自己认真地阅读、学习,还督促我读、主动与我交流感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读完《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后,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贵的东西像废纸一样被无情地撕碎。书中的叶小开,是一个单纯、活泼、热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抛弃,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微弱地辩解。文中的结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赞同作者把这样的结局写在书里给孩子们看,但叶小开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对于教师来说,教好一个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教师更大的成就应该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单纯而天真。他们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时,为了达到被关注和认可的目的,他们采取的行动可能会超出常规,我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评判他们行为的对或错,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简单勾画出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上的瑕疵将少数教育者的思维导向推向了功利主义,不仅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没有给他们公平的表达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和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将那些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远比升学率、高分率这样的数字游戏更有实际意义。
我觉得,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慎用“标签”,不要轻易下“坏孩子”的定义。用同样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坏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就会真的按照“坏孩子”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缺少判断力的年龄,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们的责任在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镜,要给他公平的表现机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但引导不是命令,不是包办,不是决定。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对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时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从“小手拉大手”到“廉政进校园”,孩子们的纯洁和真诚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聆听他们的声音。
虽然都知道成长比简单的获取知识重要,但落后的体制、浮躁的心态往往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孩子想的都不一样。作为家长,我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从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这篇心得的结尾:中国的教育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心底依然充满对教育的期待和热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八
读了《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这本书让我知道自己跟孩子之间的沟通太少了。其次对孩子的管理方法也有很多不对的地方,有时急了还会大吼大叫,感觉孩子太叛逆,情绪控制不住自己,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情,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不管孩子的想法,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方法才是对他好,自己爱他,但没有正确表达,孩子会感受不到我的爱。
比如有一次,我把他的作业都安排好先写哪一项再写哪一项,但是他总是不按我的要求写,反着来,对着干,我没控制住自己又吼叫孩子,对孩子伤害很大,孩子说总是吼他,总是控制他,不听他的想法,我听后很难过,也开始反思自己的做法。
通过这本书里的方法,我明白了对孩子越控制越叛逆,要相互沟通,会让孩子感到自己的想法被重视,孩子会很开心,不再强迫孩子听话,讲道理才会开始听话。叛逆不是孩子的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九
我不是坏孩子,估计很多小孩在小的时候都会这么说,看看作家写的是不是与我们当时的心境一致。读完后,别忘了把感触写出来哦。下面是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我不是坏孩子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这本书我是利用睡前的两个晚上一气儿读完的,欧阳宁远也只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主要是不想给他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想他会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果然,儿子第二天看完几个章节后就连说了两三遍:“叶小开太可怜了!”之后,每次看完书挂在儿子嘴边最多的就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随着情节地发展他会忿忿不平地替叶小开打抱不平:“高洁太可恶了、他的班主任太坏了、高洁的表哥真的很讨厌。。。”等等,感觉孩子非常能理解叶小开的心理,觉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却无处“申冤”。特别是作者在最后章节写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以叶小开跳楼作为悲剧收场,另一种以叶小开转学开始全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了希冀。当然,我想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都希望叶小开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首先觉得叶小开的父母太“失败”了---他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绪表现异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只是一味地指责他,那么孩子怎么会有心情跟他们诉说“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应该从作孩子的朋友开始,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当他在外面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欧阳宁远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叶小开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作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十全十美,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应擅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很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并一直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那么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是会被逐渐埋没的。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表扬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树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错!”等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识。
同时,该书的作者引发了我和孩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认为像刘大威这样的孩子是让人不敢作为好朋友去接纳的。欧阳宁远一度很排斥高洁,我问他:“高洁真的过分吗?男孩和女孩该如何相处?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化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他也意识到同学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人物---王伟,我也曾问过欧阳宁远:“与叶小开相比,王伟是好孩子吗?”“他帮助叶小开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机呢?他利用叶小开拿他家里的钱上网呢?”我又问,最终,孩子才意识到书中真正的坏孩子其实是王伟。
最后,感谢吴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从中确实获益良多。谢谢!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虽然对目前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尽认同,但对“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我们一家都是欣然而为的。从买书到读书,再到写读书心得,我都欣喜的处于一种“被推动”的状态,孩子成了主导——不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自己认真地阅读、学习,还督促我读、主动与我交流感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读完《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后,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贵的东西像废纸一样被无情地撕碎。书中的叶小开,是一个单纯、活泼、热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抛弃,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微弱地辩解。文中的结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赞同作者把这样的结局写在书里给孩子们看,但叶小开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对于教师来说,教好一个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教师更大的成就应该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单纯而天真。他们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时,为了达到被关注和认可的目的,他们采取的行动可能会超出常规,我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评判他们行为的对或错,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简单勾画出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上的瑕疵将少数教育者的思维导向推向了功利主义,不仅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没有给他们公平的表达机会。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和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将那些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远比升学率、高分率这样的数字游戏更有实际意义。
我觉得,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慎用“标签”,不要轻易下“坏孩子”的定义。用同样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坏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就会真的按照“坏孩子”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缺少判断力的年龄,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我们的责任在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镜,要给他公平的表现机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每个孩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但引导不是命令,不是包办,不是决定。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对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孩子有时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从“小手拉大手”到“廉政进校园”,孩子们的纯洁和真诚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聆听他们的声音。
虽然都知道成长比简单的获取知识重要,但落后的体制、浮躁的心态往往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孩子想的都不一样。作为家长,我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从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这篇心得的结尾:中国的教育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心底依然充满对教育的期待和热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罗凯路还没有读完,也许他读完了也不会完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仍需要我们慢慢的解释、辨别和引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责任来源于父母、老师的态度和眼光。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令班主任头疼的差生叶小开是一个性格顽皮,喜欢恶作剧的男孩,是一个沉浸在快乐日子里、不知世事变化、有集体荣誉感的男孩。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师心中竟然是一个个坏孩子,于是开始了自己不是坏孩子的证明过程。叶小开通过努力学习、做好人好事来证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长、校长和老师的不经意,使得叶小开证明自己不是坏孩子的努力失败。叶小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关爱的阳光,在家里父母也没有细心关注过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终走向了绝望,记录了一个天使翅膀渐渐消失的心疼历程。
“宽容、理解和关爱”是净化孩子心灵的过滤器,是缔造孩子美好人生的源泉!多年来,我们对孩子的评论似乎就形成了一种定论,那就是孩子是否听话、成绩是否好。听话、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一个孩子再聪明,只要不听话,给别人带来一些麻烦,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顺眼、讨厌的坏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特别是调皮捣蛋孩子的心灵世界。不要用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分数至上”的教育会伤害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绪和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形成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其实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关爱,渴望被公平对待。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脑的人,不是一个任人支配的木偶。活泼好动、好奇、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他们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险精神、有独立意识。我们不能以这些理由过分批评、打骂刺伤孩子的自尊,给他们框上一个“坏孩子”的罪名。
我们都爱孩子,都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我们家长应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家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蔼,没有压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脱离孩子能力的高目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绩不是唯一,一个拥有健康身体,良好心态的孩子也一样能在其它方面赢得掌声。多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扬、鼓励的话去激励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做的更好。试想如果叶小开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有人能发现并及时给于肯定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要多一些细心、耐心、爱心来对待孩子,正确引导启发、鼓励协助他们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希望!
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更多更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
一:
一个是家庭离异的母亲带着孩子,孩子上初中。但是家庭环境是冷冰冰的,没有欢声笑语,母亲没有笑容,没有亲子肢体接触,只有要求和指令。开口闭口就是成绩。
这样的日子,让孩子的眼睛里只有阴郁,没有光。
而他在图书馆结识的那个阳光女孩,对生活各种新鲜的活动,家长搞艺术,如此的自由开放,以至于你会觉得她脸上长挂不落的笑容,和家长的各种放纵,有点神经质的疯癫。
而,那个阴郁的男孩,只有跟她在一起时,才能感受生活的有趣和放松。
二:
一个下层的胖女人,依靠教育好自己儿子,才能得到老公的一点点怜悯和关注。
她贤惠,善良,一心就想着儿子能够有出息。
她尽量去克制自己对孩子的责骂,尽量鼓励和不打扰。
但却是一个没有方法的母亲。她不能发现孩子的精神问题,学习障碍。
她还不能接受老师对孩子问题的指出来。
三:
茉莉的最后一天。
高材生家长的孩子,在明星家长的压力下,孩子呼吸困难。
妈妈又因为硕士毕业,放弃教授的职位,只为生娃育女。
她希望孩子对不得她的付出,也不要让他们丢脸,而且处处觉得别人会对她品头论足。
大女儿虽然在学校很优秀,但不但得不到肯定,而且处处被控制和计划,没有自己作为个人的。
四:
与孔雀的交易。
一个贫民的家庭,为了读书翻身的故事。
爸爸妈妈拼尽一切,就是为孩子能够读上最好的学校。但是殊不知,你会跟身边的环境格格不入,你会因为家境的不如而自卑;虽然巧艺有绘画天赋,但是她还是会因为能够跟同学吃上一顿西餐,而与孔雀进行交易。
但由于有第一次交易,那就有无穷无尽单位烦恼,这不但是金钱的,更是一种心态的。
最后,为了换回自己学业的优秀,妈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与孔雀做了交易。
五:
优胜略汰的教育。
若娃是一个金牌妈妈的胚胎,政府的规定就是:用考级考来觉得一个胚胎家庭是住豪宅还是鸽子笼(贫民区),如果孩子因为胚胎问题不能达到级别,在18岁前就会被销毁;如果是因为妈妈的培育问题,那妈妈就么有翻身的机会,只有贫民的命。而若娃的妈妈因为两个胚胎分别有自己的天赋和个性,却被她一手泯灭。最后她告诉我们教育其实就是用爱,全心全意的爱,而且首先是爱自己,让自己幸福、平和。才能发掘到孩子的另外的一些天赋。
台湾10集电视剧,通过几个孩子与家里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和谐、妈妈情绪稳定和松弛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有多重要。
1。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可能完全按着你的想象和要求成长。
3。作为父母,不要给自己太多的责任和束缚,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父母对自己的修行。做好自己,做好言传和身教的榜样。也就是说只需要做好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学校的事情,作为班主任总是要为学生的犯错埋单,包括在群里的主动认领和认错,包括班级事情发生后,被身边的老师和领导品头论足和比较。
我只负责上好我的语文书,上好每一节班会课。但我不能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按照我说的做。因为他不单单受我的影响。我为什么要为他埋单。
当然作为一个老师,犹如妈妈,要情绪稳定,不要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不要出现嘲笑、辱骂和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和情绪,因为真的存在问题孩子,而且这些问题孩子稍不留神就是自己亲手创造的。
他们的总是学不会,更加需要鼓励和爱,试想他们小的时候在每个人眼里,包括爸妈,他也是最可爱最聪明的。但是他慢慢地比下去了,心里要承受多大的负担。
他们总是调皮捣蛋受到批评,不如在某些领悟给他们创造成就感。一个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活着也是很累的。
对于孩子问题,我们要知道那是一个孩子,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个性和特点;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是做好自己,你爱自己的行为,孩子也会学会爱自己。你学会快乐,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快乐,学习你的快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一
《赏识你的孩子》是作者周弘对素质教育的感悟。在书中,他提出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孩子成长的潜力有多大,怎样发现这些潜力,怎样把这些潜力释放出来?他以他的实践从一个角度做了回答:从赏识入手。
赏识自己的孩子,看好自己的孩子,似乎是为人父母的.本能。所谓“儿子是自己的好”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自己种的花草,怎么看着都觉得美,因为这里有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
一位心理学家到一所中学做调查,他让每个学生说出自己的优点。想不到谁也说不出来。这位心理学家以为孩子是不好意思说。再三启发动员,孩子们还是说不出。当然,孩子不可能没有优点。心理学家换了一种做法,让同学们互相说他人的优点,果然就说出了不少条,问被说的同学,大体上也能得到认可。为什么他们自己说不出呢?这位心理学家找同学个别了解,他们说,平常听见父母说的话净是:“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个都不会?”“你看某某的孩子那一点多好!”“我小的时候比你强多了!”孩子在父母的一片责怪、不满之声中,久而久之,孩子也就想不到自己还有什么优点了。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二
《小屁孩日记・好孩子坏孩子》是一本爆笑的、又能学到英语的日记,书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从他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反映出现代小孩的性格特点。
有一篇写到:下雪了,格雷只好听从妈妈的吩咐,出去帮别人铲雪挣钱。格雷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需要铲雪的人家,他说:“我帮你铲掉私人车道上的雪,只收5美元。”屋主说成交。
格雷开始铲了,进度还不错,不过铲着铲着雪又下了起来。格雷铲得气喘吁吁了,就拿了奶奶家的铲草机来铲,铲草机很快就坏了。突然,他看见屋子旁连着屋里水管的庭院水龙头,灵机一动,打开了水龙头,雪遇水及融,他又把洒水器打开,很快就完工了。
屋主看到车道上一干二净,就付了格雷5美元。但是车道上的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格雷只好花钱买了5大袋矿盐来给人家结冰的车道解冻,格雷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给自己添了个20美元的窟窿。
我从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做事一定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再处理,不然就会做的一塌糊涂。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三
当我把整本书认真读完后,自觉惭愧,心中波澜起伏,不能自已,从中学到的知识很多很多——作者的女儿天生耳聋,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学习和生活,可作为父亲的周弘,却不言放弃,想尽各种办法去教她,赏识她,鼓励她,哪怕她有一丝长进,也予以莫大的赞赏。这位伟大的父亲,以自己无限的父爱,帮助女儿走出了残疾的阴影;这个双耳全聋的女孩,不仅像正常孩子一样学习,而且连跳两级,成绩好得惊人,曾被评为为全国十佳少年,后成为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生,留美硕士,成为中国妇女十大时代人物等;这位锲而不舍的父亲,在探索女儿教育方法的过程中,找到了“赏识教育法”这一个教育的瑰宝,并将这一教充理念加以推广,成了一名特殊学校的校长,成长为一名教育专家。而自己的孩子不聋不哑有时自认为还挺聪明为什么态度上不能像周老师学习?教育方法上不能跟周老师学习?为什么孩子一点点的错误我们就不能容忍?对孩子的短处、弱点总是不自觉的小题大做、无限夸张?为什么不能用赏识的目光凝视孩子?一连串的为什么在自己的脑海中不停闪烁。
读完本书后答案找到了——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潜能,问题是你有没有唤醒这种潜能。当我们用赏识的目光去凝视孩子时,就会多了许多爱心和耐心,自然也就少了很多埋怨甚至暴怒。
反思之后希望自己能赏识孩子、善待孩子,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闪光点。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我是利用睡前的两个晚上一气儿读完的,欧阳宁远也只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主要是不想给他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想他会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果然,儿子第二天看完几个章节后就连说了两三遍:“叶小开太可怜了!”之后,每次看完书挂在儿子嘴边最多的就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随着情节地发展他会忿忿不平地替叶小开打抱不平:“高洁太可恶了、他的班主任太坏了、高洁的表哥真的很讨厌……”等等,感觉孩子非常能理解叶小开的心理,觉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却无处“申冤”。特别是作者在最后章节写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以叶小开跳楼作为悲剧收场,另一种以叶小开转学开始全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了希冀。当然,我想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都希望叶小开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首先觉得叶小开的父母太“失败”了---他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绪表现异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只是一味地指责他,那么孩子怎么会有心情跟他们诉说“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应该从作孩子的朋友开始,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当他在外面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欧阳宁远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叶小开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作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十全十美,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好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应擅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很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并一直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那么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是会被逐渐埋没的。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表扬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树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错!”等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识。
同时,该书的作者引发了我和孩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认为像刘大威这样的孩子是让人不敢作为好朋友去接纳的。欧阳宁远一度很排斥高洁,我问他:“高洁真的过分吗?男孩和女孩该如何相处?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化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他也意识到同学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人物---王伟,我也曾问过欧阳宁远:“与叶小开相比,王伟是好孩子吗?”“他帮助叶小开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机呢?他利用叶小开拿他家里的钱上网呢?”我又问,最终,孩子才意识到书中真正的坏孩子其实是王伟。
最后,感谢吴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从中确实获益良多。谢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五
某天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台剧的推荐,是有关教育的,好奇地点进去看《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宣传海报是红与黑的既视感,有点惊悚。因为自己本身有点脑残,所以更倾向于观看一些娱乐性趣味性较高的综艺或电视剧、小说,但出于好奇,还是鼓足了勇气搜索了该电视剧来看。在看不下去去,到坚持继续看,到后来等更新,我深深迷上了这部剧。
这部剧是讲教育的,用夸张的手法来反映当下教育、父母与孩子间的各种问题,令人唏嘘不已。替里面的每一个孩子感到悲哀,因为里面的他们无一是父母、教育的牺牲品,观看到现在,唯有猫的孩子篇的小孩有较好的结局,其余只剩下悲凉的下场。看过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替自己感到庆幸,因为现在的自己没有变坏、虽然平庸、仍在迷茫懒惰,但是也没有像剧中的主人公那样被控制、被束缚,现在的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独立去追求想过的生活,尽管现在还没过上那完美的生活。对孔雀篇中的剧情特别有感触,我本身也是出于穷苦家庭,身边有总是在炫耀财富的亲戚,他们对我们家是有帮助,但是是嘲讽的帮助,所以特别能体会与理解主人公对上流社会的追求,甚至与孔雀交换来达到目的的心情。不过庆幸的是,我的父母并不是剧中的母亲,为追求将孩子变成上流社会的人而总是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努力,甚至不断给家庭增加负担压力,给孩子增加负担压力。我的父母是支持读书,因为在他们的年代就是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另一方面,他们是穷苦的,所以不会拼死地冒充大头鬼来去供我们三姐妹读书、学这学那,而是只是在平常里说一下要我们好好读书,靠自己的努力来读到好学校,但如果失败也没有关系,不要想歪,不要感觉有压力,我们很普通,只要将来能过得比现在好就行了,不奢望。与剧中主人公的对比,我真的替自己感到很庆幸,因为我没有在那样的压力下生活,虽然平凡普通,但是能较为顺利的快乐的度过那学生时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到现在,纵使我现在总感觉比那些有钱人家孩子少了很多才华与机会,少了很多努力,但是世界那么多人,比不过来的,过好自己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想到还是小孩的时代,家是一个不幸的地方,因为有那么一个不争气的姐姐,总是将家闹得不开开交,甚至到现在30岁的人也还是如此,过着依靠我爸妈的生活,小时候总是要躲到别人家中逃离她的打骂,忍受她的霸道,农村里人言可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以致于我现在出来独立生活,即使过得很拮据,也不愿回到那里,因为那里的不幸依旧是不幸,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又任何的改变,唯有的改变就是当初我和二姐想要逃离出来的愿望有实现,她在上海,我在广州,不过我俩也不再往来。我总是说我的性格是由问题的,问题就在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是总是是这样的不幸,也比被强迫、被控制、被管束的剧中的主人公来得幸福。所以看过这部剧后,我得出了这样一个感慨:不幸,亦庆幸。如果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靠别人来给,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不要,要靠自己,靠自己努力去争取,这样才能走好这漫长的人生路。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六
《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罗凯路还没有读完,也许他读完了也不会完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仍需要我们慢慢的解释、辨别和引导!
这本书我是利用睡前的两个晚上一气儿读完的,欧阳宁远也只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就看完了。
我是先看的,看完后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但我什么都没有对孩子说,主要是不想给他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我想他会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果然,儿子第二天看完几个章节后就连说了两三遍:“叶小开太可怜了!”之后,每次看完书挂在儿子嘴边最多的就是同样的这么一句话,随着情节地发展他会忿忿不平地替叶小开打抱不平:“高洁太可恶了、他的班主任太坏了、高洁的表哥真的很讨厌。”等等,感觉孩子非常能理解叶小开的心理,觉得他受了很多委屈却无处“申冤”。
特别是作者在最后章节写了两种结果---一种是以叶小开跳楼作为悲剧收场,另一种以叶小开转学开始全新的生活给读者留下了希冀。
当然,我想每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都希望叶小开会有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站在家长的角度上,我首先觉得叶小开的父母太“失败”了---他们太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孩子回家后情绪表现异常、闷闷不乐的情况下,作为父母却没有及时跟孩子进行沟通,只是一味地指责他,那么孩子怎么会有心情跟他们诉说“委屈”呢?合格的父母首先应该从作孩子的朋友开始,要努力成为孩子最信任和依赖的人,当他在外面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他才会毫无保留地向家长敞开自己的心扉。
其次,我和欧阳宁远的观点比较一致的是叶小开的班主任也不能算是一名称职的老师。
作为老师肯定喜欢成绩好、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孩子,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孩子会十全十美,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即使大人也是如此的)。
好老师就像伯乐一样,应擅于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他们自己或许尚未意识到的潜能!如果很轻易地就给孩子贴上一个不太好的“标签”并一直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他,那么这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和潜能是会被逐渐埋没的。
如果老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孩子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地表扬他们,那么每个孩子都能树立“我很棒!”、“我真的很不错!”等等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意识。
同时,该书的作者引发了我和孩子对很多问题的思考,比如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才算真朋友?---至少我认为像刘大威这样的孩子是让人不敢作为好朋友去接纳的。
欧阳宁远一度很排斥高洁,我问他:“高洁真的过分吗?男孩和女孩该如何相处?出现矛盾时该如何化解?”通过这样的提问,他也意识到同学间的交往也是一门学问。
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到一个人物---王伟,我也曾问过欧阳宁远:“与叶小开相比,王伟是好孩子吗?”“他帮助叶小开就是好孩子!”孩子曾如此回“那么他偷人家的手机呢?他利用叶小开拿他家里的钱上网呢?”我又问,最终,孩子才意识到书中真正的坏孩子其实是王伟。
最后,感谢吴老师向我们推荐的这本书,它引发了家长和孩子们对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我们从中确实获益良多。
谢谢!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一直是我认为的最好的学习方式。
虽然对目前教育体制下的一些教育方式不尽认同,但对“多读书,读好书”的倡议,我们一家都是欣然而为的。
从买书到读书,再到写读书心得,我都欣喜的处于一种“被推动”的状态,孩子成了主导——不仅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书,自己认真地阅读、学习,还督促我读、主动与我交流感想,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
在读完《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后,感到一种深深的悲哀,好像最珍贵的东西像废纸一样被无情地撕碎。
书中的叶小开,是一个单纯、活泼、热情的孩子,如果能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教育引导,他肯定是完全另外一个样子。
但故事中,他得到的待遇是不公平的——学校、家庭、社会都没有公平地对待他,在孩子眼里,他已被抛弃,没有人相信他,甚至没有人愿意听他微弱地辩解。
文中的结果都是我很不愿看到的,甚至我不太赞同作者把这样的结局写在书里给孩子们看,但叶小开似乎没有其它的出路。
对于教师来说,教好一个好学生固然重要,但教师更大的成就应该是教育好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
作为学生,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单纯而天真。
他们希望得到关注和认可,有时,为了达到被关注和认可的目的,他们采取的行动可能会超出常规,我们习惯于以成年人的视角评判他们行为的对或错,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基本的动机,从而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简单勾画出好孩子坏孩子的界限。
而我们现行教育体制上的瑕疵将少数教育者的思维导向推向了功利主义,不仅没有心平气和的对待孩子行为上的偏差,甚至给他们贴上“无可救药”的标签,没有给他们公平的表达机会。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关注和服务于每一个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此为出发点,作为一名教育者,将那些行为上有偏差的孩子引导到正常发展的轨道,远比升学率、高分率这样的数字游戏更有实际意义。
南非有一句谚语:“教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作为家长,不能把教育责任简单地推给学校,因为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但现在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一个不对称点,家长的受教育经历与现在孩子的受教育经历有着很大的差别,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差异很大。
在叶小开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对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小时候对父亲的依赖,到后来对父爱的疑惑,甚至到了后来的畏惧。
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得不到来自父亲的理解、宽慰和肯定,二是亲子之间正常沟通交流的缺位。
叶小开的父母没有很好地解决两代人思想上的反差,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进行思考,甚至丧失了对孩子的信任,这对孩子的打击是巨大的,这也成为叶小开走向叛逆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觉得,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公平的教育环境而努力:
一是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慎用“标签”,不要轻易下“坏孩子”的定义。
用同样的眼光看所有的孩子,有的孩子可能会做错事,但不是坏孩子,一旦被贴上了“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可能会出现很大的变化,因为被肯定的愿望不能实现,孩子就会真的按照“坏孩子”的标准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在缺少判断力的年龄,很容易误入歧途。
所以,我们的责任在于,不要轻易否定孩子,不要戴上有色眼镜,要给他公平的表现机会和一个充满希望的成长环境。
二是要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每个孩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但引导不是命令,不是包办,不是决定。
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甚至对孩子也要有敬畏之心,在批评孩子之前先想一想,我们是不是还能做得更好。
孩子有时何尝不是我们的“老师”,从“小手拉大手”到“廉政进校园”,孩子们的纯洁和真诚难道不值得我们敬畏吗?弯下腰和孩子说话,多用孩子的眼光去理解他们的行为动机,特别是那些看似有“顽疾”的学生,多给他们一些肯定,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多聆听他们的声音。
虽然都知道成长比简单的获取知识重要,但落后的体制、浮躁的心态往往让我们在实践中迷失,我不知道孩子眼中的教育公平到底是什么样的,也许每个孩子想的都不一样。
作为家长,我只是希望孩子们以后能生活得比我们这一代更加从容而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作为这篇心得的结尾:中国的教育尽管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我们心底依然充满对教育的期待和热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不是坏孩子》这本书罗凯路还没有读完,也许他读完了也不会完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仍需要我们慢慢的解释、辨别和引导!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责任来源于父母、老师的态度和眼光。
这本书中所描写的一个令班主任头疼的差生叶小开是一个性格顽皮,喜欢恶作剧的男孩,是一个沉浸在快乐日子里、不知世事变化、有集体荣誉感的男孩。
然而突然有一天得知自己在老师心中竟然是一个个坏孩子,于是开始了自己不是坏孩子的证明过程。
叶小开通过努力学习、做好人好事来证明自己,但是由于家长、校长和老师的不经意,使得叶小开证明自己不是坏孩子的努力失败。
叶小开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关爱的阳光,在家里父母也没有细心关注过他的感受,整天生活在不尊重、不理解、不信任之中,最终走向了绝望,记录了一个天使翅膀渐渐消失的心疼历程。
“宽容、理解和关爱”是净化孩子心灵的过滤器,是缔造孩子美好人生的源泉!多年来,我们对孩子的评论似乎就形成了一种定论,那就是孩子是否听话、成绩是否好。
听话、成绩好就是好孩子,反之就是坏孩子。
一个孩子再聪明,只要不听话,给别人带来一些麻烦,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都看不顺眼、讨厌的坏孩子。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活动,特别是调皮捣蛋孩子的心灵世界。
不要用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分数至上”的教育会伤害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承受自卑的情绪和巨大的压力,甚至会形成伴随孩子一生的阴影。
其实无论成绩好坏,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渴望被尊重、理解、关爱,渴望被公平对待。
孩子也是有思想有大脑的人,不是一个任人支配的木偶。
活泼好动、好奇、调皮捣蛋是孩子的天性,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他们生命力旺盛、有思想和冒险精神、有独立意识。
我们不能以这些理由过分批评、打骂刺伤孩子的自尊,给他们框上一个“坏孩子”的罪名。
我们都爱孩子,都希望他们将来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么我们家长应先从提高自身做起,身教更甚于言教。
家人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要一致,要和蔼,没有压力地和孩子聊天,真正的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要用脱离孩子能力的高目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成绩不是唯一,一个拥有健康身体,良好心态的孩子也一样能在其它方面赢得掌声。
多用欣赏、赞许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用肯定、表扬、鼓励的话去激励孩子,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试想如果叶小开在证明自己的过程中,有人能发现并及时给于肯定就绝不会有这样的悲剧发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家长老师要多一些细心、耐心、爱心来对待孩子,正确引导启发、鼓励协助他们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希望!
孩子的路还很长很长……而我们需要做的则更多更多!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七
在暑期里,老师让我们读了黄蓓佳的《我要做好好孩子》这本名著。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是《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
我在这里谈一谈读完这一章的感受。
平日里我们觉得好孩子就是每次考试都能拿总分100分的同学就是好孩子,但是在这一章中主人公金铃却与我们的想法不同,所以在书中金铃的心里非常矛盾。好学生,坏学生......自己在同学眼里是坏学生吗?好学生又有什么了不起?好学生做了错事就该缩起头,让别人背黑锅?好学生如果这么自私,怯懦,算什么好?100分再多,三好学生奖状再多,假的!人格上只有“0”分!她金铃看不起她们!我要告诉大家:不论你是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都要在人格上考到100分。如果你的人格只有“0”分,谁会看得起你,我也看不起你。
读完《好孩子、坏孩子》这一章后的又一感受是:我们一定要做一个人格和成绩都是100分的好学生。
同学们,读完了上述读后感后,你是不是想让时间过得快一点,早点到9月6日,就可以考一个100分让妈妈看看。记住人格上也一定要考100,争取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篇十八
9岁那年时,我去图书馆看书,看到了《赏识你的孩子》这本书,就看了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父亲对教育孩子感悟和赏识的教育方法。
有些家庭经常出现这样的一个镜头:
在父母忙的时候,孩子总在前面问个不停,父母会不耐烦的说:“去去去,煩死了,大人忙小孩打什么岔呀!”这些家长总是讨厌在他们忙的时候小孩来“打扰”他们。可是家长们知道吗?在你们拒绝孩子的一刹那,已经把孩子的求知欲望伤害了!如果经常这样的话,孩子就会对学习毫无兴趣了。如果换种方法说:“乖孩子,我正忙着呢,我相信你一定会想出答案来的。”这样的话,孩子不仅会高兴,而且还充满自信,相信自己能行。
有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某人的某个方面一样出色优秀,所以就拿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较,“人家楼下的小红吹葫芦丝吹的多好呀,你再看看你,整天除了玩,还是玩,长大会有什么出息。”其实哪一个孩子不想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呢?可是,玩是孩子的天性啊!家长不能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啊!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启示是:赏识是孩子快乐成长的奥秘。其实,孩子都是一个个不起眼的石头,由于家长的珍惜而提升了价值,最后变成了稀世珍宝。
同学们,我希望我们都能在赏识中快乐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