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精选24篇)
通过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应该紧扣主题,结构清晰,逻辑有序,语言简练。范文中的总结方法和写作技巧,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便于您更好地完成一份优秀的总结。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一
近日,我读了《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感到这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塑造教师:教师如何避免易犯的25个错误》一书中,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罗林博士,收集了职前教师们回忆的近200个在学生时代所经历的最不愉悦,且记忆犹新的事件。内容丰富,举例生动形象,真实地反映凝固了教师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现的种种错误。读着这本书,如身临其境,从所举教师的错误当中,思索着,对照着,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特别是从这些案例中进一步理解了学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学生的视角审视我们的许多教育现象和处理方法。
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处方”的形式,对发生的事件给予分析,帮助读者找出问题的根本。这些分析根据人的心理发展的理论,提出许多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了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关注、欣赏、支持、帮助,突出了作为教师应有的对学生真诚的爱。
做教育教学工作三十多年来的我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功与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促进学生进步还是抑制学生发展,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想想自己也许在不经意间我的言语伤害了孩子,我却不知道。这本书中介绍的知识能让我恢复平静,保持心理平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对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其实只指出了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中教书的一面,而“为人师表”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师生关系主导在教师,据有关调查表明,教师的行为和态度是决定师生关。
系亲疏的决定因素,70%以上的受访问者认为影响师生关系的主导因素在于教师,66%的学生认为自己和班主任的关系还可以,24%的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比较融洽,因为老师和蔼可亲,或是因为自己学习好老师喜欢。只有少量学生认为和老师关系不太好,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不好或不守纪律。过去那种认为师生关系情同父子母女的传统认知受到了挑战。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知识,愿意学习,还需要教师先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心与心的交流与碰撞中,当学生感受到身边的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平等的朋友关系时,当他们听到老师一句句亲切鼓励的话语时,他们一定会感受到什么是爱,同时懂得学会去爱别人,在这平等和谐、充满爱的环境里,他们也一定会对学习充满信心。相互理解和尊重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
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其实是师生之间缺乏正确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造成的。其实教师都是本着教书育人的态度来要求学生的,他们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子女来看待,基于恨铁不成钢的想法,教师希望每一位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教师严格要求学生是为每一个学生着想,教师本身并不能得到任何的回报。学生应该正确地理解教师的行为,不要产生厌学和反感教师的情绪。绝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尊重自己的教师的,但也有少部分学生作为教师的成功的真谛——走近学生,就是完善生命。爱是师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不能光给学生知识,还要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发生影响,把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懂得爱,接受爱,传播爱。教师应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
如教师的形象,既要“德才兼备”、“严格负责”,又要“幽默风趣”、“热情活泼”;对教师素质,要注意培养学生喜欢的“幽默”、“热情”、“机智”等特质;对自身形象的追求,既要“自然”、“文明”,又要有“举止优雅”、“谈吐高雅”等较高素质修养层次的追求。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身作则,洁身自好,以德服人,以身立教,为学生树立起楷模的形象。教师要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热爱学生的老师最受欢迎学生渴望的不仅仅是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老师的关爱。
当今社会流行的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已不合时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桶水远远不够,要开凿一眼泉,有了源头活水才能胜任今天的教学。”开凿一眼泉,就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知识的更新程度是惊人的。在教育教学中涉猎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还要走出课本,善于拓展相关的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融汇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保护学生爱问为什么的好习惯,让自己的课堂更充实、更丰富。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
好批判毛病的危害很多,培养了吹毛求疵的坏毛病。
据说衡量批判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就是看敢不敢批大家都认为真善美的东西,敢不敢批大学问家都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倘从浅薄的角度去挑真理的毛病,当然也不是挑不到,只是这样挑的结果,只能养成一种从太阳中寻找黑点的病态的心理。
当以批判家的眼光看周围的人时,必然疏远了同志,自造了一个封闭孤独的我。
每天寻找不好的东西就进行批判,如果头脑没发昏,批得真是假丑恶的话,那就容易实验一句话:“长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不能没想,满脑子装满了别人缺点错误的人,自己反倒有许多优点长处。
忙着寻找别人的缺点,自然无暇顾及人家的长处,自然就失去了学习吸收别人的优点长处,吸收营养和机会。
对批判的弊端逐渐地加深着认识,我便努力医治自己喜欢批判的毛病,不断叮嘱自己要以吸收的眼光面对人生,面对社会,面对宇宙。
安阳县洪河屯乡一中张树勇
教与学的关系,应该以学为本。
师与生的关系,应该以生为本。
学校与老师的关系,应该以教师为本。
魏书生老师在“建立互助关系”一文中第3点是“尊人者,人尊之”。魏老师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开样会时,座位不够,学生座着,领导、老师、主要学生干部站着。然后开会时向学生灌输学校学习的最宝贵的东西“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品质”。开会结束,师生一块看电影的时候,学生主动给老师让了座位,学生互助合作都能够坐了下来看电影,其乐融融。
从以上的做法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几点看法。
教育的目的。大家都在讨论着上学无用,大学本科都找不到工作。可见以上学这条路上去改变命运就显得很渺茫,但上学真的一点用都没有吗?我们的教育只是为了成绩吗?我想从魏书生老师的教育中,学生真正能学到宝贵的东西,使他们能够“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帮助人、信任人、原谅人”。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回顾即将结束的一学期。学校里到处呈现出和谐的音符,到处都是师生互相问好的声音,好人好事,动人的音乐不断从广播中传出。师生们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在这样一所教师职业幸福强的学校里,学生想不受到良好的教育都很困难。
真正让一所学校蓬勃发展,应该是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学生为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三
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的时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据此,保罗.韦地概括出作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
—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有如一个大的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
—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她不会把你在他人面前像猴子般戏弄。"
—耐性。"她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
—兴趣广泛。"她带给我们课堂以外的观点,并帮助我们去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与笑容使我很舒畅。"
—公正。"她会给于你应得到的,没有丝毫偏差。"
—幽默感。"每天她会带回来少许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
—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
—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有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 —坦率。"当她发觉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在一定意义上说,读书就意味着教育,甚至意味着学校。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是整个教育的前提。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自己只有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知识,才始终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读书当然不仅是为了学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一言堂"已全盘否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专家和名师。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对学生的期望高。而学生又自己却无所谓,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去教学生。在暑期读书活动中使我受益非浅。现将个人体会总结如下: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四
为了帮助学习《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及期刊。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生物教师实属不易。身为一名大三学生,生物教学实践不多。在这种情况下,沉下心来学习生物学科知识和教学的理论知识,为不远的将来见习、实习提供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在胡老师的启示下,我开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这学期接触到的第一本心理学方面的书是皮连生老师编著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为了更好地阅读这本书,我又找来崔丽娟老师主编的《心理学是什么》这本入门的心理学知识书籍。
这本书分为十二章,总的来说,说明了以下几个方面:人们认识心理学的误区有哪些、心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心理学的流派、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作为一本入门心理学书籍,深入浅出,真正的把问题说的清晰明了。介绍相关的理论知识作基础,以趣味性见长,但有留有思考的余地,让人有种“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尤其钟爱心理学流派中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流派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个人成长。该学派重视人性中善的一面,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观点不谋而合。学派代表人物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提出,在今天非常有实际意义。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不同的个体,拥有不同智力水平。在该学派看来,非智力因素对个人的自我实现有很大的作用。现今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如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发挥学生的潜能。让我联想到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为我们小小改变,将能改变很大的学生群体,往大的方面想,可以为中国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有了这本书作为心理学科阅读的基础,我又找来胡继飞、郑晓蕙老师主编的《生物学教育心理学》进行阅读。在此之前,又重温了大二所学的《教育学》,以作为阅读的铺垫。
在前言中,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了编写意图、本书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第二部分说明了生物系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意义与学科建设等问题,第三部分提及生物学教育科研问题,第四部分说明编写过程的人和事的问题。前言的编写,暴露了编者的思维过程。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容易把握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二,前言还提供一种学习思路,这是一种可迁移的程序性知识。其三,前言还提示了一种思考问题的角度和不同的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极多方面考虑问题。
阅读完前言,再看了目录,思路一下子就明晰了。章节的编写逻辑顺序,部分借鉴了普通心理学的知识脉络,同时结合教学法的知识脉络,组合成本书的知识框架。
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学生身份)的角度,了解教师活动背后的意义和相关机制,可以帮助我们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在教师指导下把握知识本身。在课后,我们可以根据生物学技能的形成规律、知识的记忆规律,在学科思维的指导下进行学习。作为一名师范生,了解心理学在生物学科的应用,可以为我们对于教学设计的编写提供理论基础。对于将来教师的我们,为未来更好把握教与学,提供思考方向。
以下,谈谈我从部分章节的一些收获。
在阅读到第四章——生物学科的思维活动及其教学一章中,让我联想到在我的求学生涯中,我的老师曾经运用过思路教学。利用科学史实,他给我们分析了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科学家的故事。上课时,他讲述了他学习生物学科的方法。在这章书中,我对于“活学”的概念,有了新的体会。具体的知识要学,但最终要学会如何思考问题,从知道“是什么”,到知道“怎么样”,再到知道“为什么”三个阶段,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生物学科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一章中,改变了我对教学模式的认识误区。以前总觉得教学模式等同于教学定式,是十分刻板生硬的,完全把学生当成是产品统一加工,不顾学生认知程度,一味填鸭式灌输知识。现在发现,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是一个中性词。教学模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用活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教学模式是有发展性的,但是被人用错了,那只好说“遇人不淑”了。而以前的所说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是一种错误理解下,错用的模式。理论的东西本身是死的,关键还是要靠教师的理解,然后利用理论来指导教学这种特殊的实践。
第六章——生物学课程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中,介绍了课程设计的原理与方法及教材的结构和发展(本书出版于20xx年3月),结合20xx年9月出版的《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我们可以看到教材连贯的发展情况和部分知识的更新。了解课程的发展思路,有助于把握教育改革的动向,以更高层面地理解生物学教育,有助于我们开展生物学教学实践活动。
第七章——生物教学设计及其心理学分析一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结合《生物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来看,本章理论性更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很重要。前面我提到,虽然教学设计学科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和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奥苏贝尔等创立的,但不妨碍人本主义学派理论的介入。人本主义者看来,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他意识不到的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教师引导学生的自我觉察,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不管哪一个学派,最终目的都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但我更看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在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和施瓦布的生物科学探究模式为理论基础的探究与发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是我认为真正可以让学生爱上学习、主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此学到的知识,培养的能力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之下,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显而易见,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实操起来“花费时间太多”。为了适应体制,在多种教学模式中选择适合生物学不同章节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如何在体制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两者需求平衡点,还需现在的教师和我们这些未来的教师去思考。
第八章——关于生物学能力及其培养一章,将生物学能力的培养细化为几种能力的培养,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方法。我们应该使教学内容和时空开放,不拘于课上或者是课下。能力的培养有连续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让学生真正能在课上学到知识,并且能够带着这些知识在课外探索继续培养他们的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能力的培养,前提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觉得生物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一门科学,还是一种生活。
第九章——现代中学生心理因素与生物学教学一章,我觉得人本主义成分较重。我前面谈到人本主义的观点,非智力因素对自我实现有很大作用。根据这个理论,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教无类得以实现。
第十一章——现代生物学教师的职业素质与职业心理一章,给我一些职业规划上的启示。除了家庭以外,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事业。而在似长不长的人生中,事业的规划显得尤为重要。事业上如何实现自我,怎么实现自我,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是独立存在的。所以真正的自我实现应该与社会相联系,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自我实现。在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下,二十几岁的我们,该有些想法的。
第十二章——现代建构主义与生物学教育一章,给生物学教育理论学习指明了一个大的方向。语言精简,内容信息含量大,所以要理解深刻的话还是需要看多一些书才行。
看完了每一章节,我又重新将前言看了几遍,感悟又深了一层。接下来应该继续看皮连生老师的《教与学的心理学》了。
我曾在《南方》里看到的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传奇学校——黄冈中学的没落。在许多年前我们国家教育体制没有改革的情况下,黄冈中学的应试教育做得风生水起,将许多学生送上名牌大学。时代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国家的教育有了突破性的改革,倡导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黄冈中学没能跟上这波改革浪潮,培养的能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渐渐少了。“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盼”的坚持,意义不再像以前那样厚重了。希望黄冈中学能够有所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
中国未来教育会有怎样的改革?应该是越来越人性化,个性化?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保持随时随地学习,终身学习,切不能固步自封,祸害一代又一代的学子。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五
提起龙应台,相信喜欢看书的人没有不知道的吧。初次接触她写的文章,还是在女儿上中学的时候,当时因为女儿在备考时,很多时候的阅读会出龙应台写的文章,因为孩子不能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曾经苦恼过(女儿因为提前上学,年龄小),为此,我也看书读龙应台的文章,以便和女儿一起了解她,读懂她。
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台湾、德国多所大学。一九九九年至二零零三年春为首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及台湾清华大学。著有《野火集》、《银色仙人掌》、《百年思索》、《我的不安》、《孩子你慢慢来》等十多部作品。
读她的文章,慢慢感受她的文风,感受她的文字,关注多了,就想走近她,于是读了她写的书《目送》,六十八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自己在读时,时时感同身受。因为女儿备战高考,曾经让我一段时间忘却了她,在同学组织的读书会群里,看到了她推荐给家长的书有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突然想起我的手机里曾下载了此本书的电子版,由于手机不离手,读起来方便,于是让我以电子书的方式再次与龙应台的文字相遇。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里的龙应台是一位母亲,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她在书中说:"谁能告诉我做女人和做个人之间怎么平衡?我爱极了做母亲,只要把孩子的头放在我胸口,就能使我觉得幸福。可是我也是个需要极大的内在空间的个人……女性主义者,如果你不曾体验过生养的喜悦和痛苦,你究竟能告诉我些什么呢?”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这本书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我认为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这本书以《蝴蝶结》作为序,描述了她看着一位五岁的孩子为自己包扎一束花,因为花枝太多,而孩子的手太小,草绳又长,小人又偏偏想打一个蝴蝶结,反反复复打不起来,阿婆的着急,我的耐心等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坐在石阶上,耐心等候孩子扎蝴蝶结的母亲的画面,这是一个多么有耐心的母亲,无论外界如何纷乱,我只愿做一个愿意等孩子慢慢来的妈妈,是多么的恬静,温暖。
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她成为了一位母亲,当她感受温柔的小生命时,当她陪伴这个小生命慢慢长大时,她深深体会到了作为母亲的幸福;从孩子认识“啵”(鸟)开始,妈妈就逐步带着他认识了宇宙,认识生活的世界。世界之大,许多事情孩子都在探索,从牙牙学语中到“龙”带给孩子的想象,从认识黑人到认识自己的身体等等,妈妈都陪在身边,一同感受着孩子的点滴成长,感受着作为母亲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六
不知不觉青春年华即将过去,有的人认为能吃能喝才是福;有人认为,荣华富贵才是福;有人认为有名有利才是福。感悟自己的人生历程,别无选择,读书给我带来了最大的幸福——我读书,我幸福。
读书,是一种快乐,它能使我抛开烦恼,陶醉于欢乐之中。在清香袅袅的早晨,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捧起一本好书(如:教科书、课辅书、人物传记、散文、随笔、教育周刊、现代教育等),大声的朗读起来,在我眼里,书上的每一个字如同一个个跳动的音符,从我的嘴巴里蹦了出来;又如同打字机飞快地印在我的脑子里;在宁静的夜晚,我常常津津有味地“啃”起一本好书来,贪婪地吮吸着书中的精华,使自己的整个肚子都充满智慧,充满“墨汁”,变得满腹经纶;每次上厕所我手捧一卷,哪怕是一张报纸,一切污秽之气便远离我去,有时出差或离家培训,什么都可以忘带,唯独书忘带不了,书是一个囊括一切的大概念,即使到了偏僻之处,无书可读之时,一本词典甚至一本“小人书”也能读上半夜,读书使我的生活充满了乐趣。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试想如果没有书,如果我们不读书,怎能知道诸葛亮“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书中蕴涵着一个个精彩、感人的故事,通过阅读,可以使我们感受到生活之波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潜流涡漩,有时微波荡漾……教给我们其他人所不能教的知识,使我们成为三头六臂的人,是作家用文字告诉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提高了我们的精神境界,读书是多么快乐的事呀!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让我如同在快乐地旅游一样,在书的海洋中尽情地翱翔。备课、批改作业之余,课外辅导学生之时,我总是认真地读一会少年写作、少儿期刊、文学杂志之类,若读的正是一篇佳作,便会丢下功夫,一口气读完,直到学生喊:“老师,给我们上课!”方知自己读书竟忘了上课。不管作者认识与否,都会产生读了一篇佳作的满足感。倘若是认识的,是生活在同一个县镇的人,又常禁不住拨电话、发短消息,将自己读后的满足,传达给对方,分享对方的喜悦,同时也希望对方分享我的喜悦。
读书使我在自己的人生处,又好像享受了另外的一种人生。读书能使自己不会感到无聊、惆怅和迷茫,反而充实了自己的人生。书伴着心静如水的我,在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细细的品味人生,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看一本好书,夜晚的梦都是甜美的,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儿啊!
我国汉代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刘向说过:“书犹如药也,善读可以医愚”。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由此看来,书就像“药”一样,“对症下药”就可以治疗自己缺乏知识“愚”的毛病,使自己变得更聪明和充实起来,得到精神的满足,所以,读书就会使自己感觉到愉悦,得到享受。孔老夫子那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说的正是这个理儿,读书是一种快乐,一种享受。
说句实在话,说句心里话,读书是一种幸福,我读书,我幸福,没错儿。细细品味我读书的种种好处和书的浸淫的滋味,最后几乎皆被一个“福”字概括了。读书是与优秀的人对话,和寻找与优秀的人对话。读书是我生活不可少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一大部分,有书读,我就觉得自己的生活很理想,很幸福。与我的学生时代相比,现在的中小学生,似乎太被学业所压迫了,一天到晚除了作业还是作业,不消说三五遍,甚至十遍二十遍的重复……我的学生时代,家境贫困,是苦于无书可读,借着同学们的书读,读完之后就赶紧给人家送去,免得再逢下次。现在的中小学生除了失去了本该拥有的读书时间外;可看的书太多了,又陷入了选择的迷惘,英国一位作家说过:“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坑害。”为此,我不但怜悯现在的中小学生,而且常常告诫他们: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是生命的需求所在,读书创造幸福,要读好书、好读书。一句话,我读书,我幸福,这就是我读书的独特感悟。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七
闲暇之余,我读起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里面讲到关于小班语言领域目标的定位,在小班工作的我受到很大启发,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小班语言教学目标定位为:
1、乐意与人交谈。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小班孩子刚来到幼儿园,对人和事物,环境都感到陌生,不乐意与人交谈,不愿意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不注意倾听小朋友或者是老师讲话,甚至有些小朋友不愿意说出自己想做的事情。因此,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
所以,在工作中,我们应该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八
走亲访友,短途旅行,避暑纳凉暑假里的每一天就在欢欢喜喜、充充实实的高温天气中悄然度过。眼看着假期一天天接近尾声,心里不由得暗生焦急之情《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还原封不动地放在原处。终于在最后期限即将到来时,忙不迭地翻看了这本书的第一页,照本书说来,大概可以称为最后通牒效应吧。
本以为心理学之类的书很枯燥,都是些抽象的专有名词和概念,没想到每篇文章正文前的经典实验、故事及问题情境,唤起了我阅读正文的兴趣。看此书,就像在听一位哲人娓娓道来,书中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效应和规律阐释得如此清晰明了,连我这种理解能力欠缺的人恍若也读懂了其中的道理,受到了些许启发。那些案例似曾相识,几乎都发生在我们的教育活动中,而很多效应我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不过,冠之以头脑风暴效应、南风效应、蝴蝶效应等专业名词,我们的教育活动似乎也凸显出它的深度和价值来了。
读到书中真实的谎言一文,我不禁对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让上了名单的后进生在8个月后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在心理学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种效应在教育中也屡见不鲜。
我班上有个姓马的男孩子,年龄偏小,贪玩好动,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成绩在班上差不多稳居倒数第一,孩子们嫌弃他,不愿和他玩,常常喊他大笨蛋。为了纠正孩子们的错误想法,为了使马同学重拾自信心,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些许进步,我努力让马同学感受到我对他的期望。一年级期末评语栏内,我这样给他写道:大凡后来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小时候大都是调皮又聪明的,不过他们后来都是把聪明仔细地用到学习上去了.新学期,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会越来越棒在课堂内外,相比其他孩子,我更关注马同学。上课时,他偶尔会专心听讲,我立即表扬他:你们看马同学眼睛炯炯有神,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哦做作业了,他偶尔字写得比较工整,我马上夸奖他:你稍一认真,字就写得端端正正,真能干尽管他差不多每次最后一个把课文背出,每次测试成绩总在六、七十分间徘徊,可我仍然没有放弃对他的期望,坚持指导他背好每一篇课文,订正好每一样作业,每一张试卷。也许我的不离不弃感动了马同学,小家伙在期末复习阶段给我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个歪歪扭扭的铅笔字:周老师,您放心,我会努力的,我的目标是90分以上!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要求上进的孩子!我的内心涌起一股暖流,摸着他的头说: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会成功的。果不其然,这孩子在期末考中取得了90.5的好成绩,位居倒数第二,他那胖乎乎的小手兴奋地拉着我的衣角说:周老师,我考到了。虽然马同学目前仍然属于班中的后进生,但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较大的进步。
我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递给学生,学生一定能感受到这种期望,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优秀的,从而提高自信心,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我们何不用一种发现的眼光,期望的心理,鼓励和培养的态度和行动,用我们的智慧启发每一个孩子,孩子身上一定会产生独特的罗森塔尔效应。但愿我们真实的谎言下,能创造出更多的神奇。
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名为互悦机制的心理效应也很有教育价值。班级里的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表现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喜欢,我认为这种两情相悦应建立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的相互尊重、理解、宽容和信任之上,从而彼此产生好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班级和谐的氛围。
班上有个学生姓金,是个活泼好动、调皮捣蛋的孩子,加上块头大,经常把同学弄哭。金同学的家长又常把过错强加到别人孩子身上,既不承认孩子的错,也不接受老师的建议,以为老师故意找家长的茬。这样一直惹事生非的孩子,几乎没有孩子喜欢他,作为班主任的我也感到很恼火,要说喜欢谈何容易。这样的孩子,这样的情况,置之不理肯定行不通。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金同学有一个显著的优势,就是饭量大,不挑食,每次就餐表现最好的就是他,也许这是唯一能树立他良好形象的地方。因此,我推荐他担任他们桌的桌长,孩子们也同意了。金同学工作非常热情,尤其在我面前更加干劲十足,吵架也罢,担任桌长工作也好,无非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体现他个人的价值。一次,他这桌的孩子把饭倒翻了,我赶紧拿了扫把打算清扫。金同学立马放下手中的调羹,扯着大嗓门向我喊道:周老师,让我来,你去吃饭好了!说着,一个箭步过来就把扫把拿走了,很快就把地上的饭粒扫得一干二净。看着他一副小大人的样子,对他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回到教室,我第一时间表扬他:金同学虽然年纪小,却工作认真,勇于承担责任,真是个小小男子汉!从此,他努力以男子汉的标准要求自己,脏活重活抢着干,还主动为班级、为同学干这干那。金同学还会和同学吵架,我故意把原因归结为因为块头大,力气大,才不小心把同学弄哭,还给他戴上高帽子:你是班上的大哥哥,一定能保护好班上的同学们。每次,他都会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渐渐的,孩子们喜欢上了金同学,金同学也喜欢上了大家。正如书中所说,走进教室,回到家里,告诉我们的孩子吧,他们是被接纳的,是被喜欢的,也许这会成为孩子新生活的开始。这就是你喜欢他,他喜欢你的心理效应带给我们的惊喜。
几小时囫囵吞枣般的阅读仅仅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其中的道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好书不厌千回读闲暇之余,一定会再次走进它细细研读,对心理效应达成真知真信,并自觉自愿地将它们付诸行动,从而产生教育的效应。而每一个孩子,无论优秀还是后进,无论喜欢还是惹人厌,都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本本生动的图书,需要我们用爱接近,用心体会。只有读懂了他们,我们才真正实现了教育的效应。让我们走进每个孩子的内心,用心灵碰撞心灵,用智慧点亮智慧,在读书中,在和孩子相处的每一天,共同行走在快乐的成长道路上!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九
利用空暇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本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我想,这本书大约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在他将近退休之际,将以往所写编纂成书,目的也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书中所具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先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生所述事例后,兀自失笑,文中“争强好胜”的老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这比赛风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的风度。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习、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以从一件小事中发现孩子的性格、本性,也告诉我们不放弃点滴机会,与学生平等会对话。《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真的很适合初一学生,以前也有试过听学生说话,前一句气得要命,后一句又感动得不行,这样的经历不止一次。书中说的那个苹果的例子,我觉得没有我工作中的例子来得好,有一次,几个男生跑到楼下打逗,我看到了,就把他们叫了上来。其中有一个很老实的孩子,我很生气的对他说:“我不敢相信你也会和别人追跑打逗,而且你为什么不像别人一样认错!”孩子沉默很久,说:“我小学的时候也这样。”我一下子气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是要告诉我他原本就是喜欢追跑打逗学生?我用不敢相信的眼光看着他。没想到他后一句说:“后来老师说我,我就改了。”我然很愧疚,竟然把孩子想象成顽固的样子。那时候我真想跟他说一声“对不起”,并暗自庆幸,幸好没有立即批评他,幸好他低着头没有看我的眼睛。孩子们小,有些学生还不善于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果可能,我真的希望能给这样的同学足够的时间,听他们说他们想说的所有事情。可是时间真得很少,事情又很多。吴非先生执教高中,事情肯定更多,他是怎样平衡工作、和学生交流之间的时间呢?而与他不同的是,初一学生更喜欢跟老师说话,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们偶尔快乐的感受。有时候常常想,如果我有时间,我一定会让所有的孩子都说个够,听他们说话,然后夸奖他们。
(三)培养学生是教育的头等大事
事情,教育不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是整个社会的事情。但是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能在初中阶段,一直告诉他什么事好的,一直做给他看什么是善的,就算他学不会,他也会记得,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在他还没步入社会时候,也只有是在他的思想、心灵还没有完全定型的时候,我们对他的教育才能有点用,便更不能放弃。
把学生的心灵放在自己的心中去呵护不需要很多语言,需要的是用行动去证明,用微笑去感化,用爱去浇灌。虽然我还很年轻,虽然我也许还效仿不来母亲对孩子的深情,但我可以把自己幻想成一个孩子,然后来猜什么样的方式对他们好。
为了让孩子有更大的发展,教师自己就要不断学习和发展,不断提升自己修养。钻研业务、学无止境、追求发展和进步。
《珍视我们的专业》、《理想,然我活着》、《不放弃理想》前者从反面,后两者从吴非先生自己的经历正面说着,教育是要花工夫的,学习工作不能停滞的,是不能畏惧辛劳的。他那个年代,干教育很苦,就算是现在,教育也仍旧是个良心活,是个需要奉献的工作,要把教育做好,不吃苦是不行的。这苦不仅是工作上的,还有工作之余自己对自己的提升。可是,就像他自己说的,什么是苦,什么是乐,其实很难以界定。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他甚至从来都意识到他是“苦”的。当别人用同情的眼光看着他的时候,他自己还浑然不知。可正相反,当他看到有的老师不珍视自己专业,为了成绩“功利”了自己的专业时,他反而生气了、伤心了。他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这种成长即使教师自己学习的结果,又是师生在教学实践中共同进步的结果。
不断修炼自己的品德,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相对于专业、业务的学习,吴非先生认为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品德、素质的提高,他花了大量笔墨来论证它。《教师应当比一般人“会学”》让我疑惑了很久,读了一遍没弄明白他到底是想让教师学什么,故又再细细读。原来他说的不仅是知识技能上的学,更是方式方法,是做事、做人上的学!还有《教师自己要做合格的家长》也改变了我们“灯下黑”的老观念。还有如《教师心中要有阳光》、《你为什么不快乐》、《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都是在告诉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影响之大,在学生心中留下的印象之深。然而也有《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要想学生表明我们的爱憎》等文章告诉我们教师不是“圣徒”,否则便是苛责教育。一开始自己绝得这样的观念会不会是矛盾呢。后来也就了解了,这不是矛盾,说到底,都是要求教师一定要修炼自己的品德。而我思考,做到这件事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给学生的要求也给自己一份。
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努力学习,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怠惰。说到按时完成作业、提前预习、课前研究、爱读书,这些要求我们自己都能做到吗?不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只要没做到,总会给自己找借口。孩子的借口是“忘了”,大人的借口是“太忙”,然而,竟有异曲同工之妙——让人没办法再责备。孩子们我认为是极好的,虽然偶尔忘写作业,但一学期下来也超不过那么几次,我不喜欢跟他们没完没了。因为我知道,孩子们每天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学习。但是人一长大,事情多了,真的很难保证每天雷打不动地去学习,总会有很多天应为事情,把学习留到了明天,那我们又有什么权利去要求孩子。虽然没人看得到,但是心知道。
如果我们想让孩子大方得体,我们自己首先就得大方得体。我看到很多喜欢整理东西、整理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班都很干净,他们的学生仪表得当。对别人大方的老师,他们的学生也很有同情心。都说什么样的老师带什么样的班,真是一点不假。
名利于我如浮云,心中自有不灭的追求。《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中写道,一个满腹理想的孩子对父母倾诉,父母一言不发的离开。吴老师觉得这是不好的,他对那个孩子说:“如果世上人人都接受你、理解力了,也许你就庸俗了。”可我觉得,难道父母不是自愧不如吗?生来的啼哭被说成降世的磨难,谁生来不是带着个性棱角而来。而然尘世消磨,渐渐圆滑世故,追忆当年,谁能没有痛楚。当儿子的一番山高水常惊醒了自己消散的斗志,心中也许是感慨万千故而无言。虽然教师都已经是大人,对是非黑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但如果我们想让孩子种下“黑即使黑、白即是白”的是非观,我们自己也先得调整好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心态。是谓感同身受,让学生奉献自己亦应奉献,让学生保有纯洁的追求,自己首先也得摒除杂念。童继红老师说教育不能没有激情。是的,哪怕是为了筑一片圣洁的教育之地吧,我们也得先让自己“松静匀乐”起来,教师心中要有阳光。
书中的故事还有很多,要当一名合格教师要关注的问题还有很多。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心中的理想课堂,它应该是这样的:寓学于乐之中,即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乐于学习,把学习当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说起上课,没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会是上课是有趣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它给我们的启示是:知识是在枯燥乏味的课堂上由老师反复告诉我们和在课外由我们经过不断的反复作业练习而得到的。
那么,怎样的事是我们都愿意主动做、乐意做的呢?那一定是从中可以获得乐趣,获得成功的事,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发自内心厌恶的,那就算勉强完成,也不会有多高的质量。学生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现象却是他们对学习的厌恶,对学习的害怕。为什么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对学习内容的不感兴趣,可能是觉得学习任务过重,也可能是对老师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等。所以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他们的学习的态度,变害怕学习、厌恶学习、逃避学习为好学习、乐学习、主动学习。那如何做才可以让学生真正从心里爱上学习、乐于学习呢?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改变。
一、让所有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品尝成功的滋味。记得有句格言:不是因为有些事情难以做到,我们才失去自信,而是因为我们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显得难以做到。由此看来,启动学生自信心理系统是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去学的基础。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当中应经常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给孩子们灌输一种信念:相信自己,正视自己,努力进取就能成功。每个人都是期待获得他人肯定的,成长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长、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想方设法的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中获得老师的肯定、家长的肯定、同学的肯定。
二、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当的总是课堂里被动的观众,欣赏迎合着老师的表演,他们在自己的课堂上没有自己的话语权,没有自己的选择权,没有自己的挑战权,知情权而老师总是把已经嚼得又嚼,没有任何味道的知识强加给学生,让他们装进脑子中去。在这种教学水平指导下,学生只是充当了知识的储存器,而且不善运用,最终导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学生发自内心喜欢这样的课堂确实强人所难。要改变这一现象,老师的改变是关键。让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中;让老师把话语的权力换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课堂的导演、演员,参与集体的表演;让更多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走进课堂让我们打破那个成人化的课堂,还一个童趣的课堂给学生。
三、让学生爱上自己的老师,亲其师信其道。每一个老师都不应忽视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学生爱戴的老师,她的言传身教胜于千言万语、苦口婆心。一位学生喜爱的老师,学生乐于走进她的课堂,乐于与她相处的四十分种,乐于与她进行学习上的沟通,生活中的交流。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一
当我阅读这篇文章后,会让我如此感动。
当别人细心阅读,最容易理解题目中的答案。我阅读怎么老是不会全对呢?原来我只是囫囵吞枣的阅读,理解有点陌生。
我读了这篇文章,从周汝兰老师冒着生命危险救出了所有的孩子的故事中得到了感悟,也有了感动。当时,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周老师知道这时候该地震了。
第一次就警告孩子:"快往门外跑,孩子们!"结果,这一招很管用,一会儿跑出了30多个孩子,剩下了10多个孩子,可孩子着了慌不听话,周老师想出了第二招,严重的警告孩子,她还一手拉一个孩子,终于有几名孩子随后跟了出来。
周老师觉得房子快倒塌了,瓦片也快碎了,周老师仍在坚持,又使出了第三招,他立即跑回了学校,迅速把两个孩子救出了门外,但最后一个孩子怎么办呢?老师不愿意让孩子出事,她还是用伟大的力量救出了最后一个孩子,52个孩子已经安全得救了。
老师的爱竟然这么伟大,不光是母爱伟大,但老师的爱也是美好的。世上的这种师生之间的爱也是让我们铭记在心的。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二
读了一本《如何成为高效能教师》的著作,感慨颇多。本书从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有效地沟通、提供有效地帮助、应对职业挑战、避免职业倦怠、积极反思、敬业共九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本书所写内容贴近教师的生活,话语真挚,说理透彻,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最近我读完之后受益匪浅,这是一本值得我们经常翻阅的书籍。
优秀教师从教时不仅用脑,而且用心。做事井井有条,具备管理才能;及严于律人,也严于律己对教学或纪律的问题能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待人,善解人意。要成为课堂上的高效能教师,就必须像在校外一样善于待人处事。并提醒我们进行沟通时应牢记的五项原则:
1、提供真正关心的基础。
2、所有学生都是有效地沟通者。
3、制定促进课堂有效沟通的计划。
4、促进面对现实的课堂沟通。
5、定期开展促进有效沟通的实践活动。
著名的哲学家艾果尔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就是懂得引导。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使者。书中第三章让我懂得了作为教师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才是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会经常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今后我也会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努力做到严而有格、柔中有刚,真正走近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在犯错误后能从心底里接受我的批评,并在今后的行动中改正错误。
大多数的时间我们总是在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应该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我们发现创设换位体验情景,不仅可以促使师生间相互理解,建立信任感,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站在学生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言行,来总结教育的得失。在工作总也要不断的自我总结,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我想,我们也会向优秀教师不断的迈进。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三
一些人可以给出无数条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成功,但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条为什么他们能成功的理由。
你内心的深度决定了你梦想的高度。
昨晚从27页读到100页,越读越兴奋,趁着这股新鲜劲,记录下来吧!
首先看看高效能教师的特质:
1、会使用卓有成效的方法确保学生成绩的提高。
2、既是一个敢于创新的策划者,又是一个卓越的课堂管理者。
3、既是一个老练的理性思考者,又是一个能干的问题解决者。
4、是学校最宝贵的财产。
对照此,我只能沉默。因为我,实在相差甚远,这绝不是谦辞。
第一,对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这一说,我总是心虚。教书这么多年,每期期末都要和平行班评个子丑寅卯来,拿冠军的时候甚少,基本都在二名三名徘徊,当然也会遇弟子不淑的时候。印象中就记得曾把6个班中的倒一一学期教到了正一,感觉没有用什么卓有成效的方法,就是与学生的距离很近,他们几乎都个个佩服我。内心是很佩服那些能常保冠军的教师,也就是不管接到什么样的班,他都有两把刷子教个第一名出来。其实,感觉好的班级,正是自己做班主任的班级。怎样从班主任向学科老师转化,这也是我要解决的课题。第二,说敢于创新的策划者,我倒是有一点符合,但是说到卓越的课堂管理者,我倒汗颜。以前我基本都是在控制课堂,所以课堂管理就变得很顺。当在一个班遇到一些个别不好管教的人的时候,控制是解决不了的,也因此,那年特别让我感觉到职业的倦怠。总觉得,课堂管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买来好多书,想自己慢慢解决。终究因为后来离开了加之后来没有遇到那样的人而搁浅,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定力不够吧!第三,说理性思考者,倒还过得去,但说老练就不搭边了,也就更不是什么能干的问题解决者了。第四,说是学校最宝贵的财产,感觉太不识相了吧!不敢。
好了,自我剖析一下不足之处,然后学习学习书上的妙招。
你对学生的期望,将会极大地影响他们在班上的成绩和他们这一生的成就。
此言让我反思,我说过多少激励学生或者描摹学生美好未来的话语?答案似乎不是很多,尤其有看不惯的行为的时候,总是冷眼呵斥,给了学生多少温情的时刻呢?更别说期望了。那个经典的期望研究例子也在告诉我,多给学生积极的期望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庭越积极地与学校合作,孩子的成功的希望就越大。
事实的确如此,在自己这么多年的教育经验中,和学校配合密切的家庭,孩子的秉性总是要好很多。也因此,我是非常喜欢现在学校提倡的家校共育的理念的,只可惜,有些经典的活动会被取消,一大遗憾。
与一个小学生共处三天,学生将成为你的写照。与一名高中生相处十天,该学生将成为你的写照。
这是很恐怖的事情,但也是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你可以通过你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一个人,这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也因此,我们的为人师表是多么重要。你总不会要你的写照是丑陋的吧!因为你就是一个能走能说的广告。
你对我而言是一位很重要的人,这就是我们每天应该向学生和同事传达的信息。
这样的关爱,这样的真情流露,似乎在我们身边少了一些。我有这样的举动,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孩子,不是大爱,也不行。
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
是的,我们的教育就是用我们的心去关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然后带领他们一起学习做人,学习求知,学习生存,其实也就是触及灵魂的人。
课堂管理凌驾于有效教学的所有因素之上。课堂管理是决定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高效能教师管理他们的课堂。低效能教师用纪律约束他们的课堂。
显然,这是我的软肋。虽然有时用些小花招将他们能统一起来,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我也一致认为,一个老师善于管好课堂纪律,他的教学效果绝对差不到哪儿去。相反,即使你有十八般武艺,然而你不去管理课堂,这十八般武艺的用武还是没有成效的。
面对黑板的学生能学到更多。
不得不提这句话。因为之前曾有校长提出改变学生座位,必须是小组合作式的。然后又看了依然博友的文章教育局下发文件将学生座位变成那样,感觉僵硬了的教育。
会兴奋,会反思。闭卷之后,想想明天我该怎样做,心里会有小小的激动。
对孩子说的话,应该是温情式的,和风细雨般的吧!心中有两句话了,那些卓有成效、卓越、能干这些词我暂时不借用了。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四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书籍是教师的第一呼吸,作为教师,既要为自己读书,也要为学生读书。这个寒假,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教师花传书》走进了我的阅读生活。
这本《教师花传书》最鲜明的特色就在于,反复地阐述当代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命题——教师必须是“工匠性”与“专业性”兼备的专家。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既有匠人的一面,也有专家的一面。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而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则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另外,匠人是通过‘模仿’与‘修炼’来学习的,而专家则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
教师的工作领域是那么复杂多变,构成实践基础的科学理论与技术又是那么不确定。因此,关键不在于将专业的狭隘的理论与技术应用于实践,而是在复杂的情境中,以“反思中行动,行为中反思”这一实践性认识论作为基础,基于经验的智慧与广泛的知见,同复杂难解的问题展开格斗。所谓“好教师”,不是没有问题的教师,而是敢于挑战的教师。仅仅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有空洞理论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单打独斗的教师,不是教育实践家;仅仅靠自上而下的规划或指标的设计,难以造就教育实践家。
贯穿全书的一根思想红线是,强调在21世纪的社会里教师的专家形象要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拥有“反思性实践者”的涵养。这是因为,今日学校教育的体制发生了变化——从以教师的讲授中心的教学体制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教师的专业性也伴随着这种变化而发生了变化——从教学技术中心转型为以儿童的学习设计与反思为中心,因而教师的角色也应当从“教的专家”转型为“学的专家”。
作为匠人的教师的性格特质也集中表现在‘倾听上。一方面‘倾听’这一被动行为能够触发教师的想象力。通过倾听儿童的言语或缄默的声音、倾听教材中隐性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教师得以探究当前学习展开的潜在可能性~正如木匠从每块木料中看到其潜在的可能性。另一方面~通过倾听~教师能够完完全全接纳儿童~接受教材的课题、接受自己内部的声音~形成课堂中对话式的交流~提升自身的工作。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蹲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语言,走进他们的情感。我总觉得我的倾听与讲课同等重要,所以我愿意切实关注学生有声的或是无声的语言,让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佐藤学教授希望教师在养成匠人气质的过程中能够遵循以下三种规范:其一~注重对每位儿童的尊重,其二~关注教材的可能性与发展性,其三~注重自身的教育哲学。
他指出~以上三条中关注其中一条还是容易做到的~不过这样的教师无论作为匠人还是专家都是不够格的。而在日常的实践中同时贯彻三条规范并非易事~它们往往会在现实的教学中产生矛盾甚至相互冲突。即便如此~仍有一些教师能够不触犯任何一条规范。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五
读了《教师最需要什么》这本书后,对我启示很大,收获很多,这本书从教师人生最需要什么,教师教学最需要什么,教师职业最需要什么,教师教育最需要什么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教师最需要一份滋润心灵的爱心。“一切最好的教育方法,一切最好的教育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炙热心灵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爱孩子。对全班学生,无论他是出生于干部权贵之家或是平民百姓人家,无论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或是令人头疼的淘气包,都应一视同仁。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平日里的点点滴滴中,学生成功时,与他一起开心;学生退步时,与他一起分析;学生气馁时,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我相信对待学生需要无尽而真诚的爱。
其次,教师更需要一颗能纳百川的宽容心。宽容是一种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爱,是博大的胸怀。宽容好比是春风,温暖着寸寸心阙。曾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这句话无疑是对宽容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圣者,犯错也在所难免。更何况是小学生呢?现今大多数孩子是家里的“独苗苗”,集百般宠爱于一身,从小就养成娇气惯纵。所以,教师更需要一颗能纳百川的宽容心。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六
总感觉工作比较繁忙,对一些教育类的书籍置若罔闻,根本没有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之内,时间也就这么浪费了,近日,认真阅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深有感触。
作为一名教师,我想能从这本书学习点经验,所以比较关心书中对于理想教师的描述。朱教授在书中描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显然,我离理想的教师还有一大截,我还不是一个用心去教学的老师。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七
没错我也差点没弄懂作者的脑回路,一下子讲乡村教师,一下子又是讲什么宇宙什么星球,愣是啥都没看懂。不过越到结尾感觉越是恍然大悟。文中的有一句话我觉得很可悲。他们说教师是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在地球上在那个星球上唯独只有那位乡村教师还在坚持着。真是感谢他在多少的艰难困苦下,在病痛的折磨下却还在坚持住。他有着地球人很可贵的品质,他在坚持他认为对的事“文明”,在他身体里,最后的那点烛光消失时,他还是希望孩子们可以好好读书。
读完整本书才发现除了书中那两个孩子外,好像其他人都是没有姓名的。
然后呢我觉得孩子们可能会永远记住牛顿的那三条定律吧。
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八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那么如何写读书心得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师读书心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心得教师究竟是什么?其实,教师就是教师,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互相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每一天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为未来和现在工作。教师首先是一个人,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油盐酱醋,他必须作好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学生健康发展的人,一个永远让学生记住并学习的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教师必须尽最大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学生走向崇高。
教师的幸福不仅仅是学生的成功,同时应该是自己的充实与成功,教师可以利用的时间与空间决定了教师是一个幸福的人。他完全可以进行自我的设计与武装,让自己多才多艺,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
教师要达到上述的境界,最重要的途径是读书。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阅读经典,与过去的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是教师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教育智慧的形成,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跨越由这些经典构成的桥梁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超越的过程。人类的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的根本不会变化,培养人的功能不会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现代的许多教育新思想,其实是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语言和案例与过去的大师对话而已。
教师读书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师智慧的源头,也是情感与意志的.冲击与交流,塑造人生理想与人格力量。读书会让教师更加善于思考,更加远离浮躁,让教师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让教育更加美丽。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一个优秀的人民教师要读好书,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教师脱颖而出,但为数不少的教师还处在等待、观望之中,有时也有改革的念头,但期望出现现成的方案,照着别人的套路前行。这种想法是不行的,课程改革不会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套路”。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都要在课程改革的精神指导下,立足于自身实际,通过读书与实践,摸索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改革方案,没有独立思考是搞不出来的。所以说,每一名教师在读书时都要做思考者、思想者,不要把自己陷入琐碎的忙碌工作中,要腾出时间学习,腾出时间反思、总结。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学校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标准,只是勤奋工作,而缺乏创新,没有思想的教师不能评为好教师。学校要为教师的思考搭建“平台”,如举办读书比赛、教育沙龙、说课评课、论文竞赛、案例分析等活动,引导教师多看书,多思考,多动笔。只有这样,一线教师中才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思考者、思想者。从理论上讲,教师专业发展的取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广博精深和技能的熟练程度,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读书去积累、去总结;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认识和提高,是建立在对教师自身教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特别是借助于教育理论观点下的案例解读,这也需要通过大量读书并逐渐积累而成的富有个性的教育实践的见解与创意;三是教师专业发展不仅要通过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读书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是为了功利,自然就缺少了乐趣,而使读书成了负担。只有享受到了读书的快乐,我们才会主动去读书。会象一粒渴望成长的种子一样努力的在书中吸取知识的营养,而书在我们眼中也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印满文字的厚本子,而是个充满知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虽然不能说,读书学习是我们生活中唯一的快乐,但却可以说,读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创造了我们生命的喜悦!
在读书中学会与压力相处,学会在读书中款待自己的心灵,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的回归自我,远离无关紧要的不平衡、嫉妒、焦虑、自怜,去关心教育。这就是我对教师读书的简单体会!
教师的人生毕竟是自己的。他怎么看待、设想、规划自己的人生,他实际上就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教师的成长之门只能由教师个人打开,别人是无能为力的。让我们自己打开书本,打开自己的成长之门,走向人生发展的最高境界吧!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在工作中,个人小书架上更多的是专业的东西。而随着工作的深入、角色的转变,书架上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满、不断的转变!但不管怎样,必读书、书必读!当我行路艰难时,我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研究、需要创新;而行路顺畅时,我时刻提醒自己,行路艰难甚至无路可走的情形随时都会出现……于是,我对自己说“永不停息的读书、学习吧!让读书成为习惯,让学习成为生存的方式!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十九
为鼓励教师们学会利用暑期多读书、读好书,帮助老师养成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习惯,本报推出首届“全国教师暑期阅读随笔大赛”。此次活动将通过征集优秀读书感悟和阅读心得的方式,旨在推动教师形成“以阅读的方式欢度暑假”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帮助教师在阅读中提高自己、丰富人生。平日忙碌着教学工作,我们也许无暇读书,那么就用暑假进行一次快意的充电吧。捧起一本好书,在清新的早晨,或慵懒的午后,心无旁骛地走进书香的世界,假期会因读书而平添色彩,生活因读书变得更有意义。说说感动您的教育名著,写写您认为堪称经典的人文图书,寄给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您既参加了我们举办的征文大赛,也与全国1000多万教师分享了阅读的快乐和思想的力量。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湖田镇“读书、治学、育人”工程,强化“专业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教学理念,丰富教师暑假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确保教师过一个快乐、有意义的暑假,我校决定于7月5日——8月25日期间组织时期读书沙龙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沐淡淡书香,度温馨假日”
二、活动形式:个人阅读与集中论坛相结合
三、具体安排及要求:
1、所有一线教学人员必须全部参与到该活动中来,并根据中心学校统一规定书目,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阅读,并将自己所选书目以邮件的形式发至yyhppwan@xx,截止时间为7月6日上午12:00之前。
2、阅读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的同时,写出阅读心得,字数在5000字以上,学校将在开学后第一周组织优秀读书笔记评选活动。读书笔记不允许使用电子稿,不得打印,统一用稿纸手写,严禁下载抄袭。8月25日前上交学校教务处。
3、根据中心学校统一安排,暑假期间我校将组织二次专题读书论坛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次:7月26日上午8:00,在学校会议室进行,参加人员有:宋丽君、张学娟、苗清秀、张宝、郑金菊、董波、李海梅、赵辉、于恒、刘霖妍、岳微、李丽、张娟、王环、李燕、朱旭,每人发言时间不少于10分钟,尽量做到脱稿发言。
第二次:8月25日上午8:00,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全体一线教学人员全部参加。采取随机抽阄的形式确定发言人员,发言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为确保论坛活动的实效,原则上不允许请假,如有特殊情况无法参加,至少提前一天找校长请假。
5、学校将根据教师论坛、读书笔记情况对教师假期读书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并将结果作为第三批学习型家庭、学习型教师评选的重要依据。
1.《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已学习的教师不需再读了。
2.《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
3.《当代德育新理论从书(情感德育论等8本)》 朱小蔓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4.《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
5.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6.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7.四书五经&等国学精粹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十
我在随便翻看书时,看到了一篇文章,感触很深。
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如果坚持的代价远远大于放弃的代价,那么放弃也是一种理智。其实,很多时候生活并不需要无休无止的坚持与执着。这篇文章讲的是意大利的一位传奇人物——贝利尼,他曾独自一人划船横渡大西洋和地中海,并两次乘雪橇穿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有一次他要独自一人在十个月内横渡太平洋,在离目的地还有65海里时,海上刮起了大风,这时,贝利尼选择了放弃,因为他的身体已经达到了极限,而气象部门又预计未来两天的天气将会更糟糕。人们都认为贝利尼失败了,但是如果他不放弃的话,那才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与其在期待中成为死去的英雄,不如选择放弃。因为放弃并不意味着失败,而是成功的开始。
由这个故事我联想到自己。我一直觉得,小学的知识是最基础的,在生活中也是最常用的,所以我一直坚持着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承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自己和学生都很辛苦。
冲冲班有个男孩子名叫岑浩杰,三门功课都比较吃力。而我们语数英三位老师都比较有责任心,一心希望他能多学点。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私心,为了减少一个不及格的人数,为了提高班级的及格率,我们都死死地抓住了他。他在校的时间就像一个陀螺,在三个老师之间不停地旋转。每天中午午饭后,没有老师在教室的一点时间是他最快乐的时光。但是好景不长,过点时间总会有老师去教室,那时他只能垂头丧气地溜回教室,然后就被老师叫到了前面,背书、订正。他每门功课都负债累累,虽然我们都为他进行了无数次的压缩,已经压缩到了极点,但是他还是压缩不了。有时候三位老师一齐在教室时,他都是一脸愁容,一边补着一位老师的作业,一边用余光瞥另外一位老师。当他刚完成一位老师的任务,气还没有喘一下马上又会被另外一位老师叫走。我看他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这就是我们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吗?有时我真不知道这样做到底是为了学生还是为了自己。有时候我觉得学生少学一点又能怎么样呢?我们死抓硬抓的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厌学。在挣扎了好久之后我选择了放弃。用我的放弃换回孩子的快乐。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对他的要求就是课上认真听,能懂多少是多少,偶尔让他跟读跟读。作业也是能做多少是多少,他高兴愿意自己来背书了,欢迎。他忙于其他课程或自己不愿意来背不勉强。其实对我来说这并不意味着真正地放弃,我尽量做到至少让他觉得老师没有放弃他。很多人或事或物,只要能持久坚持,或多或少都是可以得到一些回报,只是世界之大,选择的空间是何其之大,当坚持的代价远远大于放弃的代价之时,那放弃更是一种坚持,一种正确的坚持。真的,一直坚持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有时候要试着学会放弃,因为放弃有时也是一种坚持。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阅读《教师培训读本》第三章第二节《教师专业成长》中,让我对教师专业化发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特别是该章节中关于"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介绍更是给了我很的指引作用,其中,不论是实施策略还是具体措施中都重点提到了"自我思"对加快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将对我今后的成长有非常指导作用。
当前,影响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外部因素,如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的管理制度等;二是体育教师自身因素,如自我发展需要、教学思能力等。其中,教师自身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思才能完成。教育学者杜威这样说过:教师应当对实践进行思,将教学看作是一种思性的学术实践,通过思实践来改进教学,做“思型实践者”。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主动思,做“思型实践者”,逐步推进自身专业发展。
思是个体成熟之标志。思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还要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以及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自己的教育信念进行更广阔的探究和省的能力。即在"思--更新--发展--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使自身的成长始终保持一种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
要想成为思型体育教师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与提升,不断地思自己的知识、信念、行为和各种视之为当然的观点,转变那些不正确的假设、信念,修正那些不合理行为,把思的方法与实践结合起来,不断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解决,才能逐步迈向批判思之门。首先,要将思渗透教学的全过程。即教师要进行全面具体的课前准备,并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内容、对象、过程进行计划、安排、馈、评价与调控,最后在课后对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总结课堂教学的经验,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补救措施等。教师只有通过这些措施,形成对体育教学的系统思,养成思习惯,并使思伴随着体育教学活动的常规化而逐渐自动化。其次,要讲究科学的思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思方式,以提高思的效率。第三,经常记录并剖析“关键事件”,以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突变事件的能力,促进教师的自身的发展。第四,要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因为系统的理论分析可以助教师审视那些教学中的直觉判断,助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且还可以为自己的实践提供多种可能,增强陈述自己行为的理论基础。
要想成为一名思型体育教师,就意味着要在思的过程中,把个人的教学活动、集体的经历以及正规的理论、研究视为同样重要的因素,使自身的教育实践和思想更具有合理性。只有在不断的思中教师的教学才会得到持续地发展。为成为一名具有思的体育教师努力!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闲暇时候,读了郑金洲老师的《教育碎思》,摘录了一些、感悟了一些、反思了一些,也收获了一些——凑成了一读书笔记,当然更多的是看时的一种无法言说、过后就忘记的感想,既然无法回忆了,就把能够记得的记录下来,也算是当时的一种思索。
本书为作者教育随笔的结集。内容包括:对教育概念和现象的分析、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科研的思考、透析教育现象、反思教育理论、聚焦教育实践等。本书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和中小学教育实践有较大的启发。
“案例”,这个前几年在中小学教育中还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词语,最近已成为广大教师的“通用语言”。如果在近来教师研究及教师教育领域中有什么新的动向的话,同样,案例的开发与教学也可以说是其中突出的表现。案例正在越来越密切地与教师结为一体,在教师的职业生涯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其实,案例在一定意义上讲并不是一个时新的事物,对案例的关注也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甚至教育领域对案例的研究远迟于其他相关的一些领域。
之所以说案例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是因为案例所反映的教育事实,揭示的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列举的形形色色的教育事例,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有些是在以前若干年就存在着的,只不过没有用“案例”的字眼来表述,没有用“案例”的形式来表达而已。案例存在于教育事实之中,隐藏于教育现象的背后,只要存在着教育现象,并且这种现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也就存在着案例的素材。既然案例早已存在,那么,今天再提出案例是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呢?在这个问题,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存在事实与在观念形态上揭示这种事实,并不是同一回事情。将以往案例的事实与现象做“概念化”处理的时候,实际上也是在思维上进一步彰显其独特意义和作用的时候。
之所以说对案例的关注与研究并不仅限于教育领域,是因为案例的收集与开发在法学界、医学界和工商管理学界早已成为惯例,在这些领域中,案例成为专业人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中介。一般而言,案例在医学界使用最早,后来随着社会中对法律、法规的强调被引入到法学界,现在在法学界中存在的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一个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后者常常是以案例来立法的。案例引入到工商管理学界是二十世纪初的事情,在这其中,哈佛工商学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培养工商管理硕士是哈佛工商学院的主要目标,当时该学院的管理者及教师意识到,一味地讲授各种各样的管理理论,并不为学生所接纳,学生也缺乏相应的兴趣,掌握的相关理论也甚不牢固。相反,一旦请当地的工商管理人士走进课堂,向学生进行现身说法,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及思考或实践的解决问题的种种对策时,学生兴趣盎然,印象深刻。一九二一年,律师出身的校长多汉姆在注意到案例在管理情境中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的前提下,推动全校教师写作并使用案例进行教学。到今天为止,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在工商管理学界最为彻底,案例经典的写作方式及对案例本身的研究也主要来自于工商管理学界。
在教育界中教师写作案例,并将案例运用于教师培训,在西方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当时,有感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存在的鸿沟现象,有感于抽象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之间的巨大差异,不少理论工作者鼓噪教师要成为研究者,教师要能够把行动和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景中,教师如何去从事研究,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自身的研究就成了一个问题。显然,长篇大论的理论探讨并非教师所长,生动的、鲜活的事例是教师宝贵的资源,认识到这点,以发生在教师身边的事件为研究对象的案例就逐渐进入了研究者以及教师的视野。另一方面,在教师培训领域,西方教育界也遇到了一些矛盾,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培训效率低下,不能适应教师的实际需求,不能真正培养起教师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师培训的教学场景与实际的工作场景之间差异悬殊,在培训中所教的东西不能真正运用到实际的课堂当中去。处此情景,一些研究者转思其他领域,比如,培养医生不能简单地让他们去记诵理论化了的条文,还需要亲身去分析、收集各式各样的病例;培养律师既要让他们熟悉相关的法典,但同样重要的是要能够分析、收集各种典型性的案件;而培养工商管理硕士的成功经验,更是说明案例分析的重要与珍贵;由此案例也就逐渐纳入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成为教师培训中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虽然案例已较为广泛地被不同领域所关注,并且其存在也有了一段相当长的历史,但对于何谓案例、衡量案例的标准等,远未达成一致的认识,即使在案例已成为“家常便饭”的工商管理学界,也是公婆各说、莫衷一是的。
汇总相关的研究,在案例的理解上,有这样的几个方面大致是为人们所认可的:
案例是事件,是对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一个的故事,叙述的是故事产生、发展的历程,是对事物或现象的动态性的把握。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换句话说,事件还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成为案例,能够成之为案例的事件,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案例是典型性的事件。除了“问题或疑难情境”这样一个基本要素,作为案例的事件还需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当中说明、诠释类似事件,要能够给读者带来这样或那样的启示、体会。
案例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案例虽然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要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但案例与故事也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那就是故事是可以杜撰的,而案例是不能杜撰的,它所反映的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概括而言,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这一概括性的论述,应该说总体反映了案例的形貌。从这一概述中,可以看到,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案例。
确当地理解案例的涵义,是开发案例、从事案例研究的基本前提。如果将案例的涵义无限扩大化,混淆案例与非案例的界限,案例作为一种独到的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其地位和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认识了案例的基本涵义,还需进一步明了一个好案例的标准,以便为案例的开发提供可资衡量、评判的基本的参照框架。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十三
这学期初,学校给我们每个主科老师发了一本《一线教师》,利用课余闲暇时间,仔细品读了一番。
书中所记录的故事,一个个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管大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告诉我们,其实一线教师可以不用抱怨,其实一线教师可以很幸福。关键是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教师这个工作,又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我们不可避免的这些繁琐事。
管老师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线教师的工作繁琐,碰到问题也不是靠空讲几句“爱心”“耐心”“细心”的道理就能解决的,更需要用教育智慧去化解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样是站在一线,同样是教书育人,管老师却能做得如此精彩。想想平时的自己,缺少的是对教育的反思,缺少对教育的耐心,缺少对教育的孜孜以求,缺少对教育的热爱,所以我们平凡。
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也将会学着管老师那样以一颗平和智慧的心去处理教学当中的种种问题,做一位幸福的老师。
教师教师读书心得篇二十四
老子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我们对此话颇有触发,可将之引申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的职责不在于如何教,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如果把学生当作容器,只是一味地教,让学生被动地理解知识,那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陶行知先生亦认为:教、学、做三者要合一。教,是引领,是引导,是为了学,最终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陶行知先生也以往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教育的规律。所以,要授之以法,言之以理,疏之以术,导之以行,引之以情,道之以德。《说文解字》曰:“学,觉悟也。”学,是对教过程的理解和体悟,是教的终极目的。做,是为了巩固学的成果,是教与学的反馈,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的过程,是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检验教与学的正确与否的过程。这个过程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仅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教、学、做三者是学习知识、认识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知识的过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和谐融合。其理由是:经过认知、体验、实践,促进感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职责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资料、学的资料和做的资料必须和谐地统一齐来;教师不但要将教法和学生学法联络,并且要将自我的学问联系起来。概而言之,教师的职责在于教学生如何学,教法必须贴合学法,做到边教边学。其实,教师仅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本事,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然想将他的所有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把天地间折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种学习本事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有了这种本事,即使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他们照样能获取知识。
当今是知识爆炸时代,知识更新犹如快马加鞭,一日千里,教师要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因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仅有不断地充电、加油、完善、更新,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此乃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
“教学做合一”既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此刻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所以,教学做是合一的。”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所以,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因而做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进取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行知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应当努力学习他的教育思想,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今日我们有幸拜读《陶行知教育名著》,它犹如黎明的曙光,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阴影和误区,走向光明。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让我们深深感到教育原先是如此的美丽。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何谓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教育的意义。”这就是说,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因而生活是活生生的,知识和经验都源于生活,都源于生活实践,知识的内涵与生活的内涵是相等的,所以他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所以,生活教育就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诞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其实,“教学做合一”与生活教育也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这就是说,生活是无穷无尽的,知识也是无穷无尽的,活到老,学到老。所以,陶行知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是说,“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仅有在生活中,我们的教育才具有鲜明性,脱离了实际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说教。归根结底则是一句话:“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本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所以,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教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也是我们此刻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耽读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们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即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崭新的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此刻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校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日,我们回顾陶行知先生的话,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对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创造性改造,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本意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人的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教育是对学生经验的改造。”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就是彻头彻尾的形而上学思想,是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的教育思想,而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以内,这是极有力量的。”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唯物主义教育思想,是实事求是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又认为“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是认真的生活,就是认真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有选择地生活,选择生活就是选择教育,不是把教育简单地生活化。任何生活都是教育,但任何生活不都是我们梦想的教育。仅有“健康的生活”才是我们健康的教育。“生活教育”另一层意义是人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育什么。学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过面包生活,受面包的教育。学生需要恋爱,那么我们就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学生进入青春期,就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生活教育”能够找到现实需要的根基,“生活教育”也是学生需要的教育。在每年的教学情景调查中发现,学生喜欢同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学生喜欢能用生活的事件来解释学科知识的教师。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进取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资料进行教学,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学生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教师应当像一个有能源支持的火炬,像一个有生命的蜡烛,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丰富自我,使自我有更高的燃烧值,更高的照亮度,这样才有可能在有限的从教生涯中,为党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千百万人的成长做出一份自我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们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们继续奋行,引领我们继续探索和领悟。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也是“教学做合一”的最高境界,仅有爱其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热爱每一个学生”,是陶行知先生的第一面伟大旗帜。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甚至于学生愿不愿学,是否开心欢乐,均不为教师所关心。我们无论在教学资料的选择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采用上,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为情感活动的中心是爱,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沟通,人与人的交流,联系这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就是爱,爱是每一位学生都期望得到的精神雨露。柏拉图在其《梦想国》中认为,人的心灵是由欲望、理性和精神构成的。欲望和理性,主要调控人的物质需求,而精神的追求则指向主体的存在被社会所认可和肯定。所以,我们要“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漂亮;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可爱;用心去爱每一位学生,不管他们是否聪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教育应当把育爱与教真有机地整合起来,其终极价值是使人真正成为有自然情感、社会情感、精神情感的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受教育者富有“爱满天下”的人,热爱党、热爱国家、热爱自我、热爱他人、热爱知识、热爱智慧、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热爱人类,热爱事业、热爱生活。仅有育爱,才会使受教育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会自觉去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践行真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一生奉行的格言。“爱”是陶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相互平等尊重,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做的道理填鸭式地交给学生。新课标的实施,改变了以往的那种师道尊严,新颖的师生关系正在构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激发爱的情感,经常深入学生中间,进行师生互动,充当学生的一员,与他们交流、沟通、合作、互动,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我们在人生的教学道路上用自我无尽的爱为孩子们的世界添抹一蔟缤纷。
我们深深感到,爱心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基础。播下爱的种子,“被阳光照耀的地方才是温暖的,被师爱撒播的眼睛才是明亮的。”作为一名教育者,自我心中应当充满爱的阳光,把爱的种子播种在泥土里,让娇嫩的幼苗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滴水,能够穿顽石;清泉,能够润心田;爱心,能够拨心弦。爱是雨露,她能滋润人;爱是夏日,她能温暖人;爱是奉献,她的无私能让幼苗茁壮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期望得到爱的滋润,爱的温暖,更何况那些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学习和行为上暂时落后的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当教师的,在教育中若能始终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和“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体验就能使我们对学生少一份苛求,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多一份尊重,学生内心那颗爱的种子便会在教师的精心呵护之下生根、发芽。
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担负着党的教育重任,我相信,只要对学生有爱、有信任,心甘情愿地付出,默默地耕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素养及业务水平,努力使自我成为科研型、学习型的教师,成为学生的一头源远流长的“活源头”,用自我的爱编织着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自我热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我们的爱心铸造我们崇高的师魂!让我们一齐努力,为托起明天的太阳而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