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胡兰读后感(优质16篇)
读后感是一个总结自己思考和理解书中内容的机会。在写读后感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如果你对这本书的内容理解不深,可以参考以下范文,或许能够帮助你打开思路。
刘胡兰读后感篇一
翻开那一页页泛黄陈旧的书,霎时感到一股凝重的气息扑面而来。粗粗浏览一番,那一个个端正的铅字,已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刘胡兰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她很小就参加了革命,不幸的是在一九四七年一月八号那天国民党袭击了刘胡兰所在的村子,敌人就把她抓走了。敌人逼迫她讲出:“村子里的共产党员是谁?联络站在哪里?”她都毅然而然的说:“不知道,没见过。”敌人凶狠地说:“难道你这么小年纪就不怕死吗?”她又坚定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最后刘胡兰被押到了受刑台,但是她毫不畏惧,牺牲时才十五岁。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特此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样一位女英雄——刘胡兰,这三个字不再单单代表她的名字,而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细细咀嚼着她的事迹,脑子里仿佛出现了一个瘦小的女孩,在国民党那残忍的屠刀之下,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她难道不曾向往生命吗?不,她也是渴望生命的啊,可是她,宁愿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共产党,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坚决不向敌人屈服。她毕竟才十五岁啊,多么年轻,等待她的还有漫长的人生之路,可她却在这正值青春年少之际斩断了自己的生命之藤!她虽然失去了肉体,但她那伟大的,纯洁无暇的灵魂将在世间永存!值得我们敬仰!
做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应该要好好珍惜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来之不易的美好幸福的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打好扎实的基础,将来可以更好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努力!
刘胡兰读后感篇二
很偶然,看到一篇题为《刘胡兰》的文章,怀着敬意,我开始读起这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刘胡兰从小热爱党,立志要为共产党做好事。入党后,她动员全村的妇女,帮助战士做军鞋,军袜。帮助党抓住了两个汉奸,立下不少功劳。很不幸,有一年,日军包围了村子,抓了几个人带进寺庙里审问拷打,刘胡兰也在其中。在审问她时,敌人要她当众“自白”以后不为共产党做事,若是不说,就要杀头,读后感《刘胡兰读后感》。“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刘胡兰的回应激怒了敌人,他们残忍的杀害了刘胡兰,我们的小英雄刘胡兰壮烈牺牲你。
读完了故事,我惊呆了,心中久久不能平静。一个15岁的小女孩,竟能有“怕死不当共产党员”的豪言壮语!要换成我,还不早就吓得半死,说不准会选择“自白,单刘胡兰没有,她不怕,因为她热爱党,热爱祖国,坚决不做“卖国贼”。我敬佩她!敬礼!
但我又感到惋惜。15岁,正是一朵怒放的鲜花,就这样被残酷的敌人无情地杀害了,她的家人一定伤心欲绝。但她的死却是值得的,我们永远记住她!中国人民永远记住她!
刘胡兰虽然不在了,但她的心还在,她为祖国争气的心还在,她宁死不屈的精神还在!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抗日小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读后感篇三
如果谁要问我,你心目中的民族是谁?我会大声地回答他(她),是“刘胡兰”大姐姐。
刘胡兰大姐姐为什么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呢?因为刘胡兰大姐姐直到牺牲前,两眼都还瞪得圆滚滚的,闪着咄人的目光,似乎在表示,她要亲眼看到阎匪的灭亡和蒋家王朝的毁灭;似乎在等待,她要等待自己的队伍归来,等待新中国的成立及贫苦人民翻身得解放。解放后的1951年,徐得胜、张全宝,都先后被人民抓到,归案法办。
文水县人民在胜利中纪念了刘胡兰……英勇献身的烈士们,中国共产党晋绥分区分局认为:刘胡兰同志入党以后忠诚、勇敢,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因此追认刘胡兰同志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毛主席也曾经用“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句话以纪念刘胡兰。
1932年10月8日,一个暴风雨的日子,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刘胡兰是个长女,不是男丁,旧社会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严重,刘胡兰不受奶奶喜欢,妹妹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从小没了娘,在奶奶的埋怨、唠叨声中,刘胡兰养成了倔强的性格。卢沟桥事变,日军得寸进尺,快攻到山西了,阎锡山一路溃退,还欺压百姓,明火执仗、打家劫舍,老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来了共产党八路军,对待老百姓和和气气,帮助老百姓干活,挑水、磨面,象一家人一样,与阎锡山的败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时,刘胡兰接触到队伍里的叔叔、伯伯和姐姐们,跟他们学知识学文化,并且悄然接受了革命救国的思想。抗战的第七个年头,14岁的刘胡兰秘密加入了妇救会,后来被发展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她把自己当正式党员一样,积极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解放前夕,阎匪军突然袭击包围了村子,黑名单上的刘胡兰不幸被捕。被捕时她只有15岁,当时阎匪军官慢悠悠地说:“你不怕可惜了你15岁的年纪吗?”
刘胡兰顶得更硬,说:“我活了15年了,再过15年,又是这么大。”
刘胡兰_好样的,你为人民的幸福、国家的昌盛英勇献身,你的形象和不屈的斗争精神,鼓舞了我,你真是我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啊!
刘胡兰读后感篇四
今天,我们看了《刘胡兰》这个影片。我们看的是刘胡兰成长的过程,她小时候很可怜,穿的衣服都很破。她是被国**抓去砍头而死的,面对死亡的危险,她还是不怕。她死的时候年仅16岁,战斗胜利了,毛**题词:“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我觉得刘胡兰很勇敢,我要学习她这种勇敢的精神。
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而刘胡兰没有书读,冒着生命危险给红军送信、放哨。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死去的烈士们。我长大后争取做一个二十一世纪的“刘胡兰”!努力成为祖国的骄傲!
刘胡兰读后感篇五
一个个革命烈士其实仿佛就像一块雨石花,静静地,深深地躺在泥土之中,铺起一条五彩的路,让人们去迎接黎明,迎接欢乐。
而在其中,有一颗小小的雨花石,她让我感动,让我震撼,她就是刘胡兰。
刘胡兰出生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农家庭。
刘胡兰十岁就加入了儿童团,1945年5月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国预备党员,并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土改运动。
1946年,国名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刘胡兰主动要求要留下来坚持斗争。
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们。
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被抓,刘胡兰在威逼利用面前不为所动,牺牲在敌人的铡刀下。
那时,他未满15岁。
1947年2月,山西《晋西日报》连续两天刊登专稿,报道刘胡兰的英雄事迹,不久,毛泽东亲手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光荣的牺牲代表我们的胜利。
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读完了小说《刘胡兰》。
小说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女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她经历了凄惨的童年,小小年纪就协助游击队镇压汉奸,积极向党靠拢,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不屈,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让我感动的`好似刘胡兰面对残酷的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党的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因此,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与刘胡兰对照一下,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
平时碰到一点点困难,遇到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
刘胡兰的英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决心要向刘胡兰学习,做一个永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将来做一个忠于人民忠于党的事业的人。
我也希望刘胡兰不屈的斗争精神继续在祖国大地上传诵着,鼓舞着一带又一代的人们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默默奉献着。
我今天看了一本红色书籍,其中有刘胡兰,她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全家人勤劳节俭,但也只能勉强度日在她7岁那年,八路军120师在云周西村成立了抗日政府,一位叫顾永田的党员任县长。
表现好的她成为了一名中共候补党员。
一天天刚亮,刘胡兰根据组织安排要转移上山,敌人这时已经把村子包围了,不许出去一人。
战争开始了敌人见人就抓,见房就烧。
这时刘胡兰也被抓了。
敌人杀害了好多人,对刘胡兰说:"你怕不怕?"刘胡兰临危不惧的说:"你们这些坏蛋,想杀就杀,没什么可说的!"大家这时都哭了。
英勇的刘胡兰就这样被日本人给杀害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好感动,我要学习刘胡兰爱国的不怕牺牲的精神。
我长大了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我的一份贡献,让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不让任何国家小瞧我们。
让他们崇拜我们,让世界和平相处!
刘胡兰读后感篇六
星期六,我要爸爸找篇爱国文章,并询问爸爸是么是爱国。爸爸说“爱国,就是热爱这个国家,为了这个国家,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我不解,我认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而国家有那么多人,为什么我为了爱国就要献出生命。爸爸听完我的话,脸当时阴的就象能滴出水来,我很害怕,怕爸爸打我。
爸爸把我拉到电脑边,打开电脑很快找到一篇文章,恶狠狠的对我说“自己看,看完自己再说话”。
这是一篇介绍刘胡兰的文章,我心情沉重把文章默读了一遍,又一遍。读着,读着,刘胡兰牺牲前那一幕幕令人潸然泪下的情景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
我读了红色经典书籍里的英雄故事,对刘胡兰感到非常的敬佩。
读到这里,我对照了一下自己,觉得作为21世纪的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学习。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为了不辜负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我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一定要像刘胡兰一样,做一个敢于拼搏、不怕困难、英勇不屈,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了关于刘胡兰的书,我知道了她的本名是叫兰子,是她的后妈给她起了刘胡兰这个名字,她14、15岁时就参加了革命。
她是个勇敢、善良、坚强、正义、和平、执着的一个小女孩,虽然四五岁时亲生母亲就死了,但她还是和妹妹,奶奶爸爸在贫苦中坚强的生活,她爸爸后来又给她姐妹俩找了个后妈,这个后妈对小姐妹俩可好了,处处为她们着想,后妈看兰子到上学的年龄,不但让兰子去读书还帮她改了名后妈姓胡,爸爸姓刘,加上自己的名叫兰子,“刘胡兰”。
如果没有这些先烈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安定美好的生活!
刘胡兰读后感篇七
今天,我在图书馆买了一本书,叫《刘胡兰传》。读完这本书后,我受到了很大触动。
刘胡兰(1932-1947)原名刘富兰。1932年出生于文水县的贫农户。8岁上学,10岁参加儿童团。曾担任文水县云周西村(现已改名为刘胡兰村)妇救会秘书和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等职业。
有一次,红军把国民党的一个团包围了,县妇女部长奉上级命令组织农民兵担架支援战场。刘胡兰和几名妇女也去了。她们在激烈的战场上,毫不惧怕,表现得异常勇敢,她们像护士一样救死扶伤,像战士一样运送火药,一点也不比八路军战士差,她们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去,当时她才13岁。
1947年1月的一天,刘胡兰和6位革命战士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去,面对敌人残暴于威胁,他们临危不惧地说:“怕死就不当共产党,你们想怎样”。敌人见他们不知好歹,便当场用铡刀铡死了他们。刘胡兰虽然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但她永垂不朽、坚贞不屈的伟大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刘胡兰这么年轻就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她是多么的勇敢,再想想现在的社会,理想现在和刘胡兰同龄的人,被开水溅到了一点就觉得痛。那么刘胡兰身上的伤痛,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要比开水溅到痛100倍、1000倍,再想想刘胡兰的生活是多么艰苦,吃的是什么,穿的又是什么,和我们相比,要差100倍、1000倍。从今以后,我们要向刘胡兰同志学习,学习她伟大的精神,以她为榜样。
刘胡兰读后感篇八
在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里,出现了一位少年女英雄刘胡兰。小说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年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她十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十四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区妇救会干事。
1947年1月12日在云周西村土改时,被阎锡山军队逮捕,在危险的环境中临危不惧,英勇不屈,15岁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铡刀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为党的人民的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因此,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与刘胡兰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平时碰到一点困难,遇到一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刘胡兰的英雄事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从一名少先队员成长到大学生,变得成熟,变得勇于担当,但不变的是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创造祖国奇迹的栋梁!
刘胡兰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所以我们要在以后的道路上更加努力学习,早日成才,报效祖国。
刘胡兰读后感篇九
有一个人,让历史变得辉煌灿烂;有一个人,为历史的明天打造美好的生活;有一个人,使我们过着幸福和平的今天,她就是――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是毛主席对刘胡兰的最高评价,也是我看《刘胡兰传》这本书的最大感受。
刘胡兰出身在旧中国的一个贫苦家庭,很小母亲就因病去世,她带着比她小几岁的妹妹靠帮别人家干活维持生计。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刘胡兰光荣的入了党,党的教育,先烈们的`影响,让刘胡兰无畏地在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了一名年纪最小的革命战士,但她的命运却不如人意。一九四九年冬的清晨,因一位共产党员供出了党的秘密,刘胡兰不幸被捕,日本军拿全村村民的性命来威胁刘胡兰说出其他秘密,刘胡兰面不改色,宁死不屈,说出那句:“怕死不当共产党员!”后便自己躺在了锋利的铡刀下,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而光辉的篇章。
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要感谢那些在战火纷飞中的民族英雄们,是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才换回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与刘胡兰一对比,我感到非常羞愧:平时在生活中遇到一丁点困难就退缩,碰到一点挫折就丧失信心,叫苦叫累……看完《刘胡兰传》后我立志一定要好好学习、强健身体,用知识来建设我们的祖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
双手合上《刘胡兰的故事》,我的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此时,我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英雄是一个民族的铁骨脊梁,英雄是一个时代的丰碑。正因为有了像刘胡兰这样一个又一个的民族英雄,中国革命史上才书写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也正因为如此,华夏儿女才会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我们的安定,是无数位战士用他们的宝贵生命换回来的。
刘胡兰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里。年幼的她深受父亲和革命党人的影响,稚嫩的心里从小就种下了革命的种子,懂得了革命的到来。十岁那年,她当上了儿童团团长,迎着抗日的烽火茁壮成长,一步一步走进革命队伍当中去……直到有一天,刘胡兰被抓,面对敌人的拷打逼问,刘胡兰毫不惧怕,视死如归。即将英勇就义之时,她吼出了内心深处的心声:“怕死不当共产党!要杀就杀,要砍就砍,我死也不自白!“最终,十五岁的她,为了党和人民,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十五岁,怎样的花样年华;十五岁,怎样的懵懂年级。半个多世纪前的呐喊与抗争、浓雾与血腥,穿过茫茫岁月,依然发出了沉重回响,激荡着我的心,使我陷入了无尽思索之中。
巍峨险峻是山的个性,娴静澎湃是水的个性,坚强无畏是中国人的个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怀,也是一生不变的情怀!
我希望刘胡兰不屈的精神在祖国大地上传颂着,鼓舞一代又一代人为党的事业,为人民的幸福,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而英勇奋斗,默默奉献着。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一
“怕死不当共产党!”
这是一名共产党员宁死不屈的声音,而你肯定想不到,这出自于一位年仅15岁的中国共产党员,她就是刘胡兰。
1947年1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因此被捕。
面对敌人严酷的拷问,刘胡兰依然坚定不移,宁死不供出同党,反而还义正辞严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连长气坏了,指使手下将跟随她的其他几名战士,用铡刀杀害,刘胡兰却镇定自若走向铡刀,英勇就义。
刘胡兰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而壮烈牺牲了,她用她短暂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流传至今的英雄赞歌。因此,毛主席为了纪念她,为她写下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到这,我的眼睛不禁湿润了,我被年仅15岁的刘胡兰宁死不屈的精神,对中国共产党忠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感动。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丰衣足食,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上课,还有那么多丰富的课外课;住在宽敞的大房子里,吃穿都不必担心。可这如此幸福的生活,是用什么换来的呢?是无数位像刘胡兰那样的革命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加倍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更应当加倍地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二
夜,已黑了,外面安静极了,屋里的闹钟还在“滴答”、“滴答”地走着,而我的心也在怦怦嘭嘭地跳着,脑海中立刻出现了刘胡兰抬头挺胸地向铡刀走去,心中没有一丝恐惧感,但眼神中却流露出对敌人的憎恶,我仿佛看到了血淋淋的铡刀下的六个头骨。这六个战士在同一天同一时牺牲了,只见爱兰倒在妈妈怀里,声嘶力竭竭地痛哭,全村的百姓们也一齐哭喊着:“胡兰,胡兰!”
她宁死不屈、大义凛然的模样,让敌人看了恼羞成怒。毛主席还评价她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像她这样的战士也很多,他们个个都是英雄,我们为他们骄傲。
战士们为我们开创了今日这一帆风顺的道路,和他们相比,此刻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那些大风大浪见都没见识过,全都是父母在庇护者我们。虽然我们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但一点也吃不起苦。有的孩子擦破点皮就哭,就闹,家长还着急地带他们去医院去。
坚强起来,那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们,刚毅一点,不怕吃苦,时代在提高,如果你不去竞争,那么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三
今天我读了《刘胡兰》这篇文章,刘胡兰坚强、宁死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刘胡兰是山西省文水县人,小小年纪就参加了革命。刘胡兰为了掩护其余共产党员,在危机时刻,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没有动摇。最后被气急败坏的敌人用铡刀杀死,毛泽东主席为了纪念刘胡兰,专门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了这个动人的故事,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内心充满了感动。看着刘胡兰,再想想自己,真是自愧不如。
平时我想吃什么就有什么,想喝什么就什么......不是爷爷奶奶宠着,就是爸爸妈妈呵护着,在这么幸福的环境下,我却在困难面前退缩,生活中缺乏吃苦精神,学习中缺乏动脑精神,遇见作文就退缩不前想偷懒,和刘胡兰比起来,我差得真是太远了。
今后,我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刘胡兰不怕困难、永不退缩的精神。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四
刘胡兰为了新生活,新社会,新中国,更为了人民她将生死抛之脑后。与敌人抗争到底,直到死亡来临的最后一刻!
读了刘胡兰的故事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我深深地感动了!从她的故事中,我发现她不怕吃苦的.精神和那种坚强实在是伟大,现代社会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是没有的。要么胆小怕死,要么贪赃枉法!没有一点正义可言,真是可耻!
虽然我不能扭转这种局面,可我立志我会向刘胡兰同志学习,以她为榜样向她看齐。
如果我能在学习上有那种坚强,不怕吃苦的精神,那该多好!为了能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和成就,我要努力学习,同时养成好习惯;如果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向老师,同学,父母等相关人士请教,直到弄懂了为止。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向老师请教到底怎么一回事,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做作业要认认真真,不能有一丝丝的马虎和懈怠。这样做作业的质量就大大提高了,并检查做完了吗?完成的好吗?每天不管有多少作业,都坚持预习复习;而且还要遵守纪律,上课决不开小差,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学习的管理者!做自己的主人!
我相信虽然我做的没有刘胡兰好,但我相信只要我努力认真学习,就一定能成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五
我看了《刘胡兰》这本书。书中生动地叙述了英雄少女刘胡兰短暂而光荣的一生。
刘胡兰经历了凄惨的童年。然而她却有一颗爱国之心。小小年纪就协助游击队镇压汉奸,不幸被捕。她临危不惧,英勇不屈,为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最让我感动的是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刀枪毫不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她为中国和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牺牲。毛主席亲自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和刘胡兰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平时碰到一点困难就会垂头丧气,叫苦叫累。
我一定要向刘胡兰学习。
刘胡兰读后感篇十六
《刘胡兰》主要讲了一位13岁的小女孩——刘胡兰,她参加了妇女干部学习班,她学习完毕,就回村负责工作。后来,她碰到了国民党,他要刘胡兰把村里的事情都“自白”,不然,就把她抓走。刘胡兰被抓走了,敌人怎么问她,打她,她都不说。看到这,我真为她担心。如果当时是我,我肯定会哭喊着叫爸妈。后来,坏蛋用两种办法对付刘胡兰,还不行,他就用刀刺死了6人,想吓刘胡兰,可刘胡兰一点也不怕,她主动向铡刀走去,她死了,为了人民!虽然她的一生只有16年,但的确像毛主席所说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看完电影,脑海里浮现出许许多多刚才出现的.画面,记得刘胡兰生前的一句话:“不向困难低头!”那时,刘胡兰明知前面的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可她还是毫不犹豫。相比之下,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娇生惯养,整天生活在父母的呵护之下,一旦遇到了麻烦,就束手无策,不能勇敢地去面对,很容易放弃,将来如何面对社会啊!我想,以后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是说一声“不会”就过去了,也不是一声不吭就随之而去,而是要动一动脑子把它解决,一定要坚持到最后!也记得这句“怕死就不是共产党员”,可以这样来说,如果没有许许多多像刘胡兰这样的烈士,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是他们用鲜血乃至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我们还要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接受新世纪的挑战,为把上海建设成国际化的大都市而努力,为中国的富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