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优质20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反思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教案的编写应当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案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为了指导教学而编写的一种详细记录,它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编写教案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一
1.理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3.能正确背诵、默写《舟夜书的见》这首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2.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要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二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三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地。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
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四
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
4、美读诗文。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最好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最优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最好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五
1、使学生了解战争环境中坚持学习的艰难。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边读边想”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教科书为什么珍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情景导入。(略)。
2、简介背景,营造氛围。(略)。
二、速读课文,审清题意。
1、读题、解题。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珍贵的教科书”主要“珍贵”在哪里?并勾画出“珍贵”含义的词句。
三、略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勾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2、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扩展想像,理清故事情节。
1、运用“读、画、议”的方法导学第一段。
(1)导读:你准备把重音放在哪些词语上?为什么?讨论突出这些重点词语的理由。
(2)故事发生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环境(板书:炮火连天),你们联系看过的电影电视,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
(3)在战争环境中,延安小学的同学们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4)思考:强调“没有书”是“最困难的”,和“珍贵”有什么联系?
小结:延安小学的学生没有教科书,这是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因此,他们急切地盼望着能得到教科书。(板书:盼)。
2、自学第二至六段。
(1)导读:第二至六段写“取教科书”,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归纳。(板书:情况紧急、取)。
3、研读第七、八、九段。
(1)学生默课文,边读边思考:“我们”领到书回村时心情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在回村的路上遇到什么情况?(板书:敌机轰炸)张指导员在危急中是怎样做的?(板书:护)画出张指导员用生命保护教科书的语句。
(2)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4、研读第十段。
(1)导读:自由读,边读边想。读第一遍,画出描写人物神态和语言的词句;读第二遍,想像张指导员当时的思想;读第三遍,琢磨张指导员说话的语气,想像他没说完的话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语句。
b、文中“轻轻地”“微弱的”说明了什么?“摇了摇头”结合上文说说他知道什么?
(3)师生讨论小结。
5、研读第十一段。
(1)学生自由读。
(2)学生讨论、归纳。
6、速读全文,深入理解。
(2)梳理课文叙事顺序。
(3)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4)讨论、归纳。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七
1.学会10个字,会认9个字,读准多音字”卷”。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知道读书的方法,逐步认识到应学习、培养好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煮书”的含义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吧。(板书:煮)你能为它找到伙伴吗?(学生发言踊跃:煮饭、煮食物、煮面条等)你们听说过“煮书”吗?(相机出示课题:煮书)书能煮吗?真奇怪!今天,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煮书》,相信我们会有新的收获!
二、初读明意,学习生字新词。
1.书真的能“煮”吗?怎么“煮书”才得法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把你认为难读懂的词语和句子做上记号,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理解的?待会我们一起学习。开始吧!(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2.同桌交流学习、互相质疑、部分解疑。
3.(出示生词卡片)谁能当小老师,带同学们读准这些生字的字音?(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注意:“煮、章、茶、食”都是翘舌音,“诵、所”是平舌音,“牢”、“朗”是边音。“卷”是多音字。)。
4.(出示生词卡片)谁来为我们读读这些词?通过预习,谁来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注意词语理解的多元化:
如:理解”苍劲有力”,可借助cai辅助再现横幅“煮书”,让学生直观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和运笔的力量,从而增强对词语的感受力。
如:理解“得心应手”,可先让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调动已有生活经验,用“得心应手”说句子,将词语活学活用。
又如:理解“疑惑不解”、“豁然开朗”,可以通过表情演示、打手势的方法,对比感受两种心境的不同。当然,进一步理解这两个词语要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点滴渗透。
另外,对于“消化吸收”、“诵读品味”、“妙词佳句”等词语只用读准即可,理解必须根据上下文的学习才可水到渠成。
5.刚才老师看见有同学在一些词句下打了问号,这种善于读书质疑的学习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现在能把你们的问题和大伙儿说说吗?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它们。(部分问题可集合学生力量、教师点拨,及时解决)。
6.重点问题的预设: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
2.指导朗读句子:(读出”我”看见“煮书”二字感到奇怪的心情)。
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我指着横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在锅里煮,不会煮坏吗?”
3.真奇怪呀!书不是用来读的吗,怎么可以“煮”呢?想不想弄明白,赶紧到第3自然段去找答案吧!(自由读第3自然段)。
4.相机出示句子,并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习句子:
“书是精神食粮嘛,既然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呀!!”
引导学生理解:
1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感受书籍丰富了人的内心世界,使人的内心充实、富足。如:学生通过搜集名言警句,明白爷爷将读书比作“煮书”。又如:教师通过cai补充资料,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精神食粮”的理解。
2.食粮可以煮,那么作为精神食粮的书同样可以煮。
引导学生质疑:
l.书怎样“煮”?
2.书“煮”到什么程度才可以“悄化吸收”?
四、布置作业,质疑小结。
聪明的同学不仅会提出问题,还会解决问题呢!想知道书怎样“煮”才能方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吗?请同学们课下查找有关名人读书的趣文逸事,搜集名人读书的好方法,用自己的话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词语复习。(读词卡)。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书是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食粮可以煮,作为精神食粮的书籍同样可以“煮”!那么,“煮”精神食粮和煮普通食粮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书要“煮”到什么程度才方便“消化吸收”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煮书》这篇课文!
二、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面对疑惑不解的“我”,爷爷又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把爷爷说的话多读两遍,说说读后你都知道了什么,把你知道的试着在相关的文字旁边写一写。
2.听了爷爷的话,你们都明白了什么呢?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都能边读边做旁批,这是一种好的读书习惯。把你们的读书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吧!
3集体交流,逐步解疑。
煮书方法之一:品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词句:
1、杜甫小时佳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熟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
a、语言训练点:用“……非……不可”说话,体会杜甫读书的决心之坚毅。
b、理解“煮书”就是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诵读品味。
2.得心应手。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对比理解引中义的“破”和“读熟读透”在意义上的等同。
b、对比理解“下笔如有神”和“得心应手”程度-亡的等同。
煮书方法之二:读书。
相机出示并学习句子:
l.那些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位一番,多有意思呀!
a、理解“煮书”是“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
b、体会“煮书”使人心情愉悦,煮书”的过程是“多么有意思呀”!
2.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文章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
a、语言训练点:用“不仅……而且……”说话。
b、通过用不仅……而且……”说话,体会“煮书”的好处很多。
探究两种“煮书”方法:“读书”和“品书”之间的关系。
1.煮书离不开“读书”和“品书”。
2.读书是为了“晶”,细细的“品”后是为了更好地“读”,即读中品,品中悟,悟后再读,读出声音,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意境,在声音、韵味、情感、意境中品味,这就是反复地读,不断地晶,即“煮书”了。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煮书”的方法?(调动学生课前准备,如:毛泽东、鲁迅、华罗庚等名人的读书方法。)。
4、在爷爷和我们的共同帮助下,小作者终于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把我们的感受读出来!
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集体回顾生字字音。
2.教师范写“食”字,强调:“食”字上方的“人”要写开阔一点,能包住下面的“良”。
3.学生自主观察其他生字,交流需要注意的地方。
4.学生描红并试写。
5.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点评,同时强调双姿。
四、拓展延伸,小结升华。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不仅明白了“煮书”的真正含义,而且了解了许多读书、学习的好方法。那么,哪一种更适合你呢?只有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能在学习上做到事半功倍。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今后的学习中都有“煮书”精神.及时补充精神食粮,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5煮书。
“读书”、“品书”
我:奇怪--疑惑不解--豁然开朗。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的牧童机灵可爱、天真可爱的形象。体会牧童的愉悦心情,想象捕蝉时的反应机敏,感受诗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教学设计:
一、由画入诗,理解诗题:
1、师:在一个炎热的夏天中午,诗人袁枚走在乡野的林阴小路上,不觉一幅画面进入他的视线。(板书:画播放牧童骑牛图)。
2、师:谁说一说,怎样的画面?
3、(好一幅牧童骑牛图、蝉儿鸣叫图、歌声响林图、乡野风光图)。
4、师:正是这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被诗人袁枚瞬间定格,从而演绎成一首诗(板书:诗),题目是——所见(生齐读)。
5、师:你对诗题是怎么理解的?
二、由诗入画,体会内蕴:
(一)、赏牧童骑牛图:
1、师:诗人究竟如何表现所见的?请大家自由读2—3遍,字音正确,停顿得当。(播放古诗)。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字正腔圆,推荐给大家一种读诗的好方法——缓缓地读)。
4、谁再一试?(在或急或缓中体味到古诗的节奏美)。
5、最后一位。(在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
6、齐读一遍,共同感受一下。
7、师:诗人所见是怎样的牧童呢?(课件呈现前两句)同桌间相互议一议,括号中可填什么字,放入句中怎样理解?(师进入学生讨论间倾听指导)。
10、指名说。
11、用朗读表现出来。谁读前两句?(你离诗人不远了,陶醉是读诗的一种境界。)。
(二)鉴牧童捕蝉图:
1、师:就在这旷野中,林阴下,小小牧童骑着牛,就这样旁若无人地唱着,就这样陶然自在地唱着,如云行天际,如水流山野。忽然歌声停止,这是为何呢?(播放后两句)。
2、齐读后两句。
3、师:其中你最欣赏诗人用的哪个字或词?为什么?
(由所见猜测内心、打破了牧童原来的平和的环境,气氛紧张、犹如听到蝉鸣、表现出牧童的反应机灵、写出了牧童怕惊跑了蝉儿,体现出牧童站在那儿仔细察看蝉儿的确切位置,想一下子捉住它。)。
4、师:区区10个字,竟被大家品出了如此丰富的意蕴,让我们一起细嚼慢品,女声读(小荷已露尖尖角)男生读(一山更比一山高)。
5、师:学到这里你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诗人写就此诗,想表现或表达什么?
6、指名说。(你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你品到了诗的精髓,你捕捉到诗的灵魂)。
7、师:请大家闭上眼睛,齐背古诗,由此诗再现诗人所见的清新画面。(标出箭头)(播放全诗,播放音乐)。
三、同题拓展,积累古诗:
指名说。
四、创作实践,提升表达:
1、其实,我们多彩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画面可以入诗,请你做回小诗人,以观察到的儿童生活的某个画面为内容,创作一首小诗。(播放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学生创作诗歌。
3、诗歌展示。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九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生动形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来读《古诗两首》中的《所见》。
二、简介作者: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袁枚,清代诗人,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注意不要把“枚”和“牧”混淆。
三、初读: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所见》这首诗,自己解决生字问题。
2、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a、自己拼读;
b、指名领读;
c、生字描红;
d、交流书写注意点;
e、组词理解生字。
3、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四、品读古诗:
1、想象每一句诗所描绘的情景。
师: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想象到哪些画面呢?
学生自由地读了一遍,然后停了下来。
师:多读几遍才能想象得更丰富更具体。
学生又读了几遍,然后渐渐停了下来。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牧童骑黄牛”。
师:读了这一句,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牧童骑着一头黄牛在向我们走来。
师:能说一说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吗?
生:这个牧童十岁左右,他戴着草帽,光着脚丫。
师:能说说是一头怎样的黄牛吗?生:是一头高大健壮的黄牛,它的肚子吃得饱饱的,全身的毛很光洁。
生:黄牛边走边甩尾巴,脚步声是哧通哧通的。
师:能把刚才想象到的内容连在一起来说一说吗?大家可以先自由地练习一下。
学生练习后,有人举手,指名学生具体地描述第一句所表现的情景。
师:接下来谁来读读第二句?
学生举手,指名一学生读“歌声振林樾”。
师:知道“林”的意思吗?
生:是树林。
师:知道“樾”的意思吗?
生:指林中成阴的地方。
生:这是一片茂密的小树林,这里有挺拔的杨树,有婀娜的柳树,有像绿色宝塔一样的水杉,有正挂着一串串白花的槐树,还有些我们说不出名字的树。
师:让我们置身于这样的小树林,感受一下,阳光怎么样?风又怎么样呢?生:这些树长在一起,枝繁叶茂。挡住了阳光,走在里面有凉快的感觉。当风儿吹过的时候,树叶轻轻摆动。
生:振。
师:我们一般在什么心情下唱歌?
生:高兴,愉快。
师:猜测一下,牧童因为什么而感到高兴呢?
生:他把大黄牛照顾得很好,大黄牛听他的话,所以他很高兴。
生:他在放牛的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所以感到高兴。
生:今天要做的事情做好了,回家后可以玩了,所以他感到高兴。
生: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师:“意欲”是什么意思?“鸣蝉”又是什么意思?
生:“意欲”是想要的意思。“鸣蝉”是正在鸣叫的蝉儿。
生:蝉儿在树上不知疲倦地“知了知了”地唱着歌。
生:他从牛背上下来,把嘴巴闭得紧紧的,站到树下,等待机会。
师:你们猜,牧童能捉到蝉吗?
生:我猜牧童是个捉蝉的高手,他一定会捉到那只蝉的。
生:我觉得也有可能黄牛会发出叫声,惊动蝉,所以牧童不一定能捉到蝉。
生:……。
师:牧童停止唱歌,或者大家想象黄牛发出叫声究竟对蝉有没有影响呢?请大家课后阅读《昆虫记》的相关内容,你会找到正确答案。
学生背诵这首诗。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当时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请读出你的愉快与喜爱之情。
3、指名诵读并点评。
五、作业:
课后请大家把《所见》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教后记】。
《所见》是一首浅显易懂的古诗,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根据课程标准中第三学段学生学古诗的要求,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想象这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先进行简单的想象,然后对所想象的内容逐步进行扩展,使所想象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学生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当学生天马行空的思绪纠缠于牛是否会发出叫声及是否会影响捕蝉的效果时,我想到了开学初布置大家读《昆虫记》的事,于是立即用《昆虫记》结束了学生的争论。由于课上的想象主要是围绕一句句诗进行的,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所以将作业设计为改写《所见》。匆忙与浮于表面是这节课最大的不足。顾校长听了我的这一节课,肯定了我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效果,同时也向我指出:留给学生想象的时间一定要充分;在可能的情况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更深一层地去理解古诗。我想,不光是古诗教学如此,其他课文的教学也应该考虑这两点。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以及课文的中心思想。
2、掌握课后思考题,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的生字生词。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都是生长在城市中,你们知道山沟里的孩子们是怎样生活和读书的吗?让我们一起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看看他们的情况。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说一说山沟里的孩子生活和学习是怎样的?可以结合文中的有关句子来说明,教师加以适当讲解。
三、课文通过三方面来讲山沟孩子的,先讲了清晨孩子去上学的情景,天还没有亮,山沟里还黑着,孩子们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去上学。通过描写野葡萄、牵牛花、女孩子身上的新褂子颜色的变化,来描写孩子们上学要起得很早。
四、指导学生朗读,重点体会。
五、课文第二部分讲了,傍晚山沟里的孩子才从学校放学回家,孩子走过那座山,翻过这座山回家,天色已晚课文通过对山楂果、路边的草垛、男孩子身上的褂子的颜色的变化,说明孩子放学回到家天色很晚。
六、天边的云黑黑的,山沟里的路黑黑的。远处狼在嚎,羊栏边的黄狗往往叫,天黑洞洞的。这些景物的描写充分体现出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苦条件。只有月亮照亮了孩子们回家的路。
七、小组讨论:山沟里的孩子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小组分别汇报学习。
九、把学过的课文再读一读,争取有感情流利的朗读。
十、布置作业:
预习本课生字生词。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说一说山沟里的孩子们每天是怎样上学的?我们应向他们学习些什么?指名回答。
二、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有一个怎样的传说?
三、指名回答。
四、这把金钥匙其实指的是什么?回答:是知识的钥匙。山沟里的孩子们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就是掌握知识,用知识使自己的山沟变一个样,把山沟建设得更好。
五、有感情朗读课文。
六、学习本课生字生词:把认字表中的生字从课文中找出来,画一画,并读一读,再自己组一个词,扩充词汇练习。
七、学习写字表中的生字。
罩:笼罩上下结构上面的部分是四字头,注意不要写成四。
匙:钥匙半包围结构,注意最后是的最后一笔要长一些。
慧:智慧这个字笔画较多,中间一部分横要出头。
貌:面貌本字的左边部分较难写,要重点指导。
勤:辛勤这个字左右结构,左边的部分注意不是草字头,最后一横要变成提。
程:启程左右结构左边是禾木旁,字形较简单。
八、布置作业:
本课生字写在作业本上,有感情朗读课文。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一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1、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教学反思:
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然而诗的语言是浓缩的精华,加之诗人的创作背景学生根本无法体验。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行感悟。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首古诗6个生字。了解词语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
教学过程:
(一)课件出示:课文动画。
思考: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
(七)指导生字。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互惠互助的事。
3、激发立志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哪些动物之间互惠互助?
2、这三组小动物的故事很有意思,让我们先来学习蜜獾和导蜜鸟的合作情况。
二、讲读第二段:
1、蜜獾和导蜜鸟在什么事上互助呢?打开书,请一个同学读第2自然段。
2、它们合作捣毁蜂巢,各自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3、这就是它们互惠的一面,那它们怎样互助呢?
4、导蜜鸟凭什么能发现野蜂的巢?
它又怎样传信号给蜜獾呢?
5、蜜獾得到信号后怎么做呢?
6、导蜜鸟目光敏锐,能发现蜂巢,蜜獾听觉灵敏,能听到信号,去捣毁蜂巢。它们配合默契,真是太聪明了,让我们齐读。
7、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找到小伙伴,表演一下导蜜鸟和蜜獾的互惠互助。
8、谁愿意来表演?
9、太精彩了!了解了蜜獾和导蜜鸟的合作,你们还想了解谁和谁的互惠互助?
10、请大家按自学要求再次合作。
11、小小组学习。
12、交流:
(1)请研究海葵虾和红海葵互惠互助的同学来汇报一下。
(2)还有谁想补充吗?
(3)女生齐读。
(4)凶猛的鳄鱼和千鸟之间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5)哪一句体现了它们的.互惠互利?这里的关联词和本文哪一组关联词意思相同?
(6)它们更为有趣的地方表现在哪里?指名读。齐读。从“只要……就……”中你体会到什么?这两句话生动地表现了鳄鱼和千鸟的亲密关系,这比前面的事例更生动。
(7)男生读。
(8)谁来补充介绍一下。
13、小结:蜜獾和导蜜鸟、海葵虾和红海葵、鳄鱼和千鸟在合作中互相帮助,从中得到了好处。
三、拓展知识:
1、大自然奥秘无穷,互惠互助的小伙伴还多着呢!汇报一下你课前收集的例子。
2、小结:是呀,关心就是关心他人,关心他人就是关心自己。我们在互助时肯定能互惠。
在众志成城,共抗“非典”的时刻,我们更应学会合作,学会奉献!
四、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将文中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仿照课文“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改写文中一则故事。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四
1、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乐于参与口语交际,交流自己想发明什么样的机器人,并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想象,先说后写,与同学交流后再修改。
3、能发现多音字的规律,正确掌握6个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读音。
4、认记8个生字,积累关于天气预测的民间科技知识。
5、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五
1、与你的好朋友互换习作,给对方进行星级评价,并将写得好的地方画上波浪线,写两句评语。
2、各小组内互读,评出一篇在想象上新奇有趣、叙述上清楚明白的习作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推荐几名写法上有个性及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朗读,给予鼓励。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2、继续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
3、学会本课15个生字、12个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观察图画,根据图画加以想象,说一说这篇课文会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生字画出来并小组解决。
2、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说的故事说一说。
3、质疑问难。
4、带者问题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2)试着让学生把这个美丽的小村庄画一画,感受小村庄原来的美丽。
(3)再读一读,深入感受。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学生自由小声读第五自然段。
(2)说说读懂了什么?
(3)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共同解疑。
(4)学习该段生字。
四、设置悬念。
1、把第一和第五个自然段连起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美丽的小村庄毁灭的?
2、小结:惋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检查学生对本课生字掌握的情况。
2、联系第一与第五段思考:是谁毁了这个美丽的小村庄?
二、探究学习。
1、学生浏览第二第三第四自然段。讨论以上问题。
2、深入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齐读。
(2)说说这段话写了什么。
(3)谈一谈你读懂的,未懂的组织同学共同解决。
3、深入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反复读第三自然段。
(2)把“一间间、一栋栋、应有尽有的家具、工具”说一说,画一画。
(3)讨论理解:“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4)说一说你从这一段指导了什么。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去掉“还”跟原句比较出问题的实质。
(3)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句子或词语同桌一起想办法解决。
5、学习最后一段。
(1)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该怎样读好,试试。
(2)什么都没有了是指“——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还有——也没有了。
三、总结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什么?
四、巩固本课生字。
五、课后扩展。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照样子写叠词。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照样子重叠词语。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请生字。
1.大声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
2.小黑板检查生字、词。
3.分段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段。
1.看图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下这美丽的槐花。
3.指名读。读了这句你能说说它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4.指导朗读。你们喜欢槐花吗?谁来读读。从这句花里读懂了什么?
(板书:花多色白花形可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以及槐乡孩子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清香、甜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
突破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槐乡的美丽景色,感受槐乡给孩子。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春光明媚的五月是鲜花盛开的季节,你能背诵描写春景或物的古诗吗?(宿新市徐公店,村居等)。
2.春天是令孩子们最兴奋的季节。读了《美丽的槐乡》,你已经有了哪些收获?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槐乡之美和槐乡孩子的美丽可爱。
出示句子: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二、自由读一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读文章的哪个地方?你最喜欢什么呢?自由板块式学习课文(根据学生的选择,学习课文)我们来自由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
2.你读懂了什么?(槐花香气扑鼻)那些词中体会到的?(熏醉、美滋滋、卧在、)。
3.课文那些句子写了槐乡孩子热情好客?
板书:热情好客。
4.指名读。
师:谁知道槐花饭是怎样做的?(指名回答。)。
5.在槐花芬芳的季节里,槐乡孩子热情好客,槐乡旅游胜地,假如有外地的小朋友来到我们这里,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6.四人小组讨论。
7.交流。
三、学习第三小节。
1.思考:你看到了什么?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幅图的内容。
2.自由读第三小节。
3.槐乡的孩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味甜纯朴可爱。
4.指导朗读。
你能读出他们纯朴可爱吗?
四、学习第四小节。
师:槐乡的五月是怎么样呢?我们来齐读最后一小节。
为什么说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因为,五月的槐花盛开了,形态可爱,香味诱人,这时候孩子们非常高兴,他们采花做饭,享受花香,用槐花饭来招待客人,装扮自己,所以,五月是孩子们的季节。)。
课文的最后一段是文章的什么?
五、总结课文。
槐乡是洁白无暇的花,是芬芳四溢的花,是装孩子并让孩子大饱口福的花,槐乡的孩子是勤劳能干的孩子,是热情好客的孩子。作者巧妙地把槐花与槐乡孩子融为一体,写花又写人,自然地抒发出作者对槐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盈”等10个生字,掌握“渴求、盘旋、滑行、绿盈盈”等词语。
2、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3、有语气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重点: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体会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初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统一,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导课: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可以分组朗读,或者接读课文)。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老师评价学生的读文情况。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习,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蜻蜓,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习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四、板书设计:
花儿也会放风筝。
天是这样蓝。
风是那样轻。
彩色的蝴蝶。
长尾巴的蝴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导学过程:
一、今天让我们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能进入诗人描绘的春色盎然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感受他愉悦的心情。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所描绘的蜂飞蝶舞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意境,体会诗歌中蕴涵的诗人之情感。
教学准备:
春天画面的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认识唐朝一位了不起的诗人,人称“诗圣”,他写的诗被称为“诗史”。这位诗人的名字叫杜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一首描写美丽的春景的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指导读正确、有节奏感。
1.老师下面要来小组读诗比赛,要求是:响亮、正确、有节奏。想获得为本组争光的机会吗?那就练习读几遍。
2.指名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
3.齐读。
三、精读,入诗境,悟诗情。
1.诗我们已经读了好几遍了,同学们,诗人来到江边,看到哪些景物?
板书:花蝶莺。
2.这些景物中你最喜欢什么?能不能结合诗句,发挥想象,把仿佛在眼前的情景用老师这里的句式说一说,结合理解词语“花满蹊”“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啼”。
啊,_______(景物)真_______啊,你看_______。
例:啊,花真多啊,你看,把小路都遮得严严实实的了。
啊,花真多啊,你看,把花枝都压弯了。
啊,花真美啊,你看,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胜金……。
啊,花真香啊,你看,把小蝴蝶小蜜蜂都引来了呢。
3.教师放课件,边放《春到江边》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意境。
(好一派繁花似锦的美景啊,你们看,杏花开了,远远看去,就像天边粉红的彩霞;桃花呢,笑得小脸粉粉的;梨花挤满枝头,仿佛一夜间枝头坠落了满树的白雪,香气四溢,引来了蝴蝶在花丛翩翩起舞,黄莺飞落枝头,自由自在地唱起动听的歌。
美吧,这情景让蝴蝶醉了,黄莺醉了,我们也醉了。下面同学们用自己有感情的朗读、表情、动作让老师感受到你们的陶醉吧!
4.赛读。
四、深化,体会诗情。
2.是不是该把诗题再读读,读出诗人心情的欢愉。
3.让我们用自己的诵读读出诗人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吧。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
2、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写作的顺序,学习作者运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是秋天的硕果累累是需要在夏天里用力的生长得来的,没有夏天的生长就不会有秋日的丰收,今天我们共同体会“在夏天里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喜欢读那一节就读那一节。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认读词语。
2、指导写字。
四、用词说话。
1、出示词语,请学生朗读。
2、结合课文,用其中的一个词语或几个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五、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纠错。
2、同桌配合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
4、小组配合读课文。
5、其他形式朗读课文。
六、作业设计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在夏天里成长》。
板书课题。
二、指名读文。
老师找4名同学逐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读,用心感受。
你看到了哪些事物在夏天里长大?
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三、细读课文、仔细品味。
1、文章的第一句是文章的中心句,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2、读第二自然段,仔细品味。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写了哪几样生物?
(3)作者是如何来写的?他们都有什么变化?
(4)为什么选择这几样的事物来写的?
3、读第三段,这一段有提到了什么在夏天里生长?
4、读文章的第四段,仔细品读。
你体会到了什么?
文章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在夏天里努力生长吗?
四、教师小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在夏天里有力量的生长着,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夏天里同样有力量的生长,等到了秋天才会有好的收成!
五、作业设计。
感悟文章。
植物人也一样。
动物要赶时候。
夏天是万物山水赶热天。
长大的时期铁轨尽量地。
马路用力量的长。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5个一类生字,会认2个二类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想象力。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诗歌大意,学习通过换词理解字词的方法。
3、通过学习诗歌,培养学生对夏天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换词理解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暑假生活的愉快。
2、有感情朗读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5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录象导入: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三、学习生字:
1.以小组为单位,以你们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情况。
2.学生汇报。
屈:形声字屈从屈服委屈屈打成招屈指可数。
掘:形声字掘土发掘挖掘。
堆:形声字,堆放堆积堆砌土堆雪堆。
固:固定固然固守固体固执。
加固坚固牢固凝固顽固。
造:形声字,造反造福造化造就造句创造。
3.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
四、朗读课文:
学习生字后,把生字再放入到课文中,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内容。
2、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学生看夏日海滩的图片。
二、自由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第二节。
1、先读一读这节诗歌。
2、用换词的方法理解“掘、堆、拾、造”,比较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3、说说他们在这美丽的海滩上做了什么?
4、你能根据诗中所描述的景色编出一个动人的故事吗?
五、齐读诗歌,体会暑假生活的快乐。
六、完成课后练习。
1、做一做。
(1)填词(此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
(金黄)的海滩(坚固)的城墙。
五彩的(贝壳)快乐的(暑假)。
(2)找朋友。
一轮初升的太阳一条长长的小河。
一段美好的时光一座美丽的假山。
(3)理解词语。
此题已在第二课时完成。
2、讨论。
(1)课文是怎样讲述“暑假是快乐的”?
(2)暑假里,你想做什么?
七、作业:
1、在虚宫格中认真书写5个一类生字。
2、试着把你的暑假生活写成一首小诗歌。
3、把这首诗歌有感情地朗诵给家长听。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八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按看荷花的顺序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不到400字,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的:
一、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二、欣赏荷花的美丽,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一、理解白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想象这一池荷花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画”;
二、体会“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触发语感。
1、交流资料,让学生自由地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播放荷花录象,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形象感知。
3、谈谈感受:看完录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所看到的荷花吗?(亭亭玉立的荷花、婀娜多姿的荷花、千姿白态的荷花……)。
4、教师引入:荷花真美啊,美得同学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
二、潜心品读,领悟语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把你喜欢的段落绘声绘色地读给同桌听,让他和你一同分享作者优美的语言。
3、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4、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以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现在,我们先来欣赏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5、小组学习、交流,然后全班交流: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生: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生: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冒”字用得特别好,它把白荷花写活了。
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有别的什么不同的姿势?你们可以比一比,也可以说一说。
(学生自由发言,比划)。
师:多么千姿百态的白荷花啊,请同学们有滋有味地把二、三自然段读一读。
三、再创想象,拓展语感。
师:同学们,这么美丽的荷花,真令人陶醉啊。现在,你们就是这满池荷花中的一朵了,哪一朵最美你就是哪一朵。你们穿着雪白的衣裳,在微风中摇摆。现在,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教师配乐朗读,学生用心倾听)。
师:啊,这么多的小动物都来了。刚才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
四、拓展延伸,抒情表达。
教师引入: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亭亭玉立的荷花。让我们再一次有滋有味、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美丽的荷花。
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播放背景音乐,学生无拘无束、有滋有味地观赏。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让学生用这样的句式说话:荷花!……。
师总结:同学们,荷花是美丽的,它不仅外表美,内在也很美,它能出污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依然那么纯洁,那么努力向上,让我们热爱自然,热爱荷花,热爱生活吧。
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十九
知识与能力:读懂诗歌内容,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过程与方法:读中感悟,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
教学难点:学生对大自然的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句子较难理解。
1、课件。
2、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3、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四季美景。
现在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自然界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魅力,请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去欣赏几个画面。出示课件(四季)。
2、揭示课题。
看了这些画面你想说什么?
是呀,大自然多么美丽多么神奇呀!它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每一处景物,每一种动物,每一种植物都是属于大自然的,都是大自然的代言人。孩子们,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语言呢,刚才你们说的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3、质疑课题。
二、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诗配画朗读课文。
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大自然的语言,认真听,仔细看,你听懂了什么?(诗配画范读)。
2、全班交流。你听懂了什么?
3、自由轻声地读这首小诗,想办法读准字音。
孩子们听懂了这么多东西,很了不起!如果我们再去把这首小首多读几遍,你会读懂更多的东西。
4、试着用“大自然用_________,告诉我们_________”的句式和同桌说一说自己读懂的内容。
5、谁愿来说给大家听一听?根据学生的回答,师适机板书:简笔画(略)。
三、精读课文,重点品评。
1、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体会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孩子们读懂的大自然的语言真多呀,在大自然这么多的语言中,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呢?你最喜欢哪一种语言就去读哪一小节,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全班交流,重点品读。
你喜欢大自然的哪一种语言呢?找出来读给我们听听。
以第四小节为例指导学生朗读。
(1)现在我们请出大自然的这种语言。
(2)你来读一读。
(3)你为什么喜欢?
出示课件:反问句: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点”?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蝌蚪在水中游泳,就像黑色的“逗点”。”但是在这里却不这么说,而是用反问的语气,我们一起来试着读一下反问的语气。
(4)蝌蚪就像我们学过的逗号一样,这多神奇呀!这么活泼的小蝌蚪代表了一种大自然的语言,春天来到人间,又是多么让人欣喜。自己悄悄练习读一下,能不能把这些神奇,欣喜的感觉找到。谁想来试一试?全班读。
(5)谁愿意再来读一读你喜欢的大自然的语言,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3、领略大自然的语言,配乐朗读诗歌。
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语言吧!随着美妙的音乐朗读这些神奇的语言。
四、拓展延伸、仿写练笔。
1、全班交流自己还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
2、欣赏画面,感受大自然语言的神奇。
你们真会观察,真会发现!大自然的语言无处不在,只有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老师把大自然的好多语言都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大自然的语言吧。
3、欣赏老师创作的小诗,指导仿写。
多美呀!多神奇呀!现在老师不禁诗兴大发,想写一首小诗。可是我们应该怎么写呢?孩子们先一起观察一下课文,看看课文中是不是每一个小节的写法都是一样的?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大自然的语言有很多,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把它写出来。
下面老师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了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欣赏我写的小诗?你们听着。展示诗。
4、拿出纸笔写一写大自然的语言。
你愿不愿意像老师一样也用你喜欢的方式写一写你收集到的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先用一小节写出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大家拿出纸笔来,写一写吧。
5、写好的孩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写的小诗。
6、全班交流。
7、现在请下面的孩子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的部份就请台上的孩子按顺序读自己写的小诗。配乐朗读。你们听听,我们班的孩子共同创作了一首小诗呢,孩子们都成小诗人了。
五、总结课文、提出希望。
你们写得多好呀!你们都是会观察、爱学习、勤思考的孩子,才会懂得这么多大自然的语言。
老师希望你们这样坚持下去,和大自然对话,成为大自然的好朋友,去发现更多大自然的秘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舟夜书所见教案篇二十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学习如何去关心和爱护别人,从而使学生懂得做子女的也应当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体会为什么说这种沉默是可贵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可贵的沉默。
2、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沉默”?(沉默就是不说话)。
3、齐读课题,质疑。师:看到题目你有哪些问题?(为什么说沉默是可贵的呢?谁沉默?在什么情况下沉默?他们沉默时的神态怎样?沉默之后是一种什么情景呢?……)。
二、学生自学,解决疑惑。
1、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把不懂的句子做上记号。
(4)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
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三、检查自学情况,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读准生字、新词的字音。
2.理解词义。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骄傲:本文是自豪的意思。
神气十足:形容十分得意而傲慢的样子。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
情绪:人从事各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的心理状态。
索性:直截了当,干脆。
阻止:使停止行动。
蕴藏:蓄积而未显露或未发掘。
依然:依旧。
寂然无声:非常安静,没有声音。
期待:期望、等待。
追逐:追赶。
沉默不语:不说话。
瞥了一下:很快地看了一下。
赦免:依法定程序减轻或免除对罪犯的刑罚。
四面八方:泛指周围各个方面。
继而:接着。
稚拙:幼稚笨拙。
3、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一节课上,老师询问家长给学生们过生日的情况,大家情绪热烈,滔滔不绝,可当老师问谁知道家长的生日时,教室里立刻沉默无声,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懂得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
(2)哪些自然段是写课上发生的事?哪些自然段写了课下发生的事?(小组合作学习,得出以下结论。)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1—16自然段):写课上老师教育我们不能只会感受爱,还要知道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段:(17自然段):写家长会上,家长们的反映。
第三段:(18自然段):写“我”的感受。
4、学习内容,理解重难点。
(1)请学生把课文中孩子们在叙说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情景时的表现,用笔画下来,再读读,体会一下当时孩子们的心情。(也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的情景)。
从“骄傲地举起了手”,“神气十足地左盼右顾”,“越点越多,越点越兴奋,声音越来越响”,“索性站起来”,“快乐地交谈”等体现了孩子们得到父母的爱的幸福。
(2)“我想去寻找蕴藏在我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极为珍贵的东西”在这里就是指要回报父母的爱。这句话是说“我”要让孩子们不光感受到爱,还要让他们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课件出示:
“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的,请举手!”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孩子们沉默着,他们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的神色之中。”
(“足足一分钟”,表明“沉默”的时间很长。孩子们面对谁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这个话题,一下子从“十分热闹”变得“沉默不语”,“所有的人”都不说话了,并且脸上流露出犯了错误的神色,这恰恰是他们可爱的地方。说他们可爱,是因为他们在觉察到自己错了之后,毫不掩饰,坦诚地流露在他们的神色之中。)。
(5)“像获得赦免一样,那一双双躲闪的目光又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了。”
(这句话是“我”轻轻问“怎样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后孩子们的最初反应。“像获得赦免一样”,形容孩子们的错得到老师的原谅,心情轻松了许多;“躲躲闪闪的目光”,形容孩子们追问时表现出来的回避的神色;“从四面八方慢慢地回来”,说明孩子们的目光慢慢地从各个角度转向老师,敢于看老师了。)。
(前面是说父母如何爱自己的而热闹,后面是为回报父母的爱想办法而热闹。)。
(7)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两种不同的热闹。
(8)“啊,我真快活!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这堂课成功了,小家伙们在沉默中终于懂得要回报父母的爱了,后来他们用各种方式回报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我”听到家长会上爸爸妈妈说他们的孩子在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这正是孩子们在那节课上沉默不语“反省”自己的结果,这也正是为师的快乐。)。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人物不同的情绪变化。开始要读出孩子们欢乐、自信的情绪和热闹的气氛;在孩子们沉默时要读出内疚、后悔的心情;在孩子们明白了要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的时候,要读出欢快、欣喜的语气。
五、总结。
(孩子们在沉默中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很多很多;孩子们在沉默中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孩子们在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孩子们在沉默中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更要回报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