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书读后感(汇总23篇)
读后感是一种对书籍的再创造,通过个人的视角和感受,对书中故事、人物和主题进行解读和评价。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抓住核心思想和观点。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思考,深入挖掘主题和意义。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用词得体、条理清晰。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盲目照搬原文,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最后,要仔细检查和修改,确保读后感的内容完整、准确、有条理,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经典读后感范文,它们或许能够激发你的写作灵感。
育儿书读后感篇一
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你帮助;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在你遇到危险的'时候,奋不顾身的救你: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勇敢的,英雄是不求回报的,英雄是挺身而出的・・・・・・在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有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他们有的很年轻,有的很年迈,有的却只有10岁左右・・・・・・今天,就让我来为你们讲述一位少年英雄的故事吧!
是的,他是一名英雄,一名真真正正的英雄!他是伟大的,是让我们后人而为之骄傲的!
他就是王小二。我无比地敬佩他!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
虽说是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可我最近为了提升专业能力,还真是读了不少育儿书。颇有心得。
结论1选择育儿书非常重要,一本育儿书一套理论,如果跟错了那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养育方法。因此育儿书要泛读,读之前大致了解作者的背景和基本观点,有助于选择合适的育儿书。
结论2育儿书要提前读。备孕时要读怀孕指南,怀孕时要至少要读到1岁宝宝指南,宝宝1岁时就要读幼儿管教方面的书了。
结论3读几本经典的育儿书就差不多了,重要的还是在实践。和任何学习一样,需要读书,然后实践,隔一段时间再读书,再实践,孩子长大了,妈妈也随着成为了理论强有经验的妈妈。
读了这么多育儿书,特别是国外的一些书,我觉得各个作者说来说去的就是强调去理解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推测孩子的意图,琢磨孩子想要做什么,表达什么;能说话后就要努力双向沟通,或者从心理生理各方面去了解孩子的'潜在意图。更大一些的孩子养育就和成年人的管理培训类似了,目的是认同人的个体差异,努力实现双方共赢。
孩子虽小,从出生就是个独立的小人儿,有思想有想法,除了技术层面的工作,父母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孩子。
育儿书读后感篇三
这几天利用空余时间,在线读完了这本懒妈妈快乐育儿经。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忽然间感觉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这么养养,孩子也是长大,当你看完了这些书本,和这些妈妈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
所以,想当上一个合格的妈妈,真是任重道远。随着孩子年纪慢慢的长大,要懂得它对应的身体,心理,形为等等变化,才能够遇事或情况的时候胸有成竹。
而在这个的背后,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育儿经验。好在这个时代信息共享,只要有心有时间,还是能够自己无师自通。
这是一套理论的东西,不要过早的教孩子认字,读书,成长的过程是需要先靠想象,也就是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到他到思考敏感期,自然而然就产生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专注的读书或做其它有兴趣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我是自己知道应该是这么回事,只是不了解其中的理论,看完以后有点原来如此的感觉。
一直苦恼儿子专注力不够,看完以后有点茅舍顿开,简单说就是多虑了。三岁前,特别是男孩子,不能集中做一件事是太自然而然的普遍现象。外界有太多容易干扰到他们的事情,并且他们自己也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但是并不是因为小孩天性如此,就这么放任自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训练他的专注力。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干净整齐的环境能让孩子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好的保持注意力。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
3岁前最好不要看电视。这个我知道,但仅仅局限与看电视对他的视力有影响。看完以后我才知道,视力的影响是其次,最大的坏处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电视里的内容,会影响他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面上看上去是专注的在看电视,好象培养了专注力,但从理论上来讲,适应了电视里强烈灯光影的刺激和不断变化的画面,实际上孩子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在一本书或一幅画上。三岁前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三岁前就喜欢看电视,喝可乐什么的,长大以后肯定会更喜欢。现在子涵吃饭的时候,不好好自己吃,总是提出边吃边看巧虎的要求,我们大人为了省事,也就让他看,顺便饭喂起来也容易。看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周未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接触实际大自然,好好反省反省,不能老是带着他陪大人们逛商场,逛超市。
育儿书读后感篇四
收到了《好奶爸的育儿经》就迫不及待的打开来看。这本书是一本教男人怎样爱老婆孩子的教科书,作者王晓东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合格的好奶爸,值得许多奶爸的学习。
书中从教你怎样找老婆开始到怎样准备怀孕再到怎样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写的非常详细。好多事情也都是如我们自己亲身经历一般很亲切,我自己也是32岁剖腹生下了宝贝女儿,我和老公都很兴奋也很茫然,面对那么小的孩子真是手忙脚乱,幸好有婆婆和我姐的帮忙照顾才让我们在实践中慢慢的学会了照顾女儿。
从女儿4个月开始就是我自己一人独立照顾女儿,由于奶水不多有那么一个多月厌奶期女儿拒绝用奶瓶自己吃奶粉,我只好用调羹一勺一勺的喂,天天忙得真是不可开交,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把橙子切开了擦在奶嘴上然后塞进女儿的嘴巴里,由于橙子是甜甜的味道女儿就咀了,这样才又自己吸奶瓶了,那天正好是三八妇女节我至今还是记忆犹新呢,真是很感慨做妈妈的不容易啊。老公那时候也表现不错,每天早上就要买菜,把鲫鱼萝卜丝汤还有饭给我做好再去上班,没有什么事情也会尽量的早点回家帮忙照顾女儿,晚上还要起来冲奶粉,两个人是累并快乐着。看着女儿一天天的长大心里真是比喝了蜜还甜。都说养儿方知父母恩,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
虽然公公婆婆还有我的父母由于条件不容许帮忙带女儿,但是我心理没有任何的怨言,因为我觉得照顾女儿本来就是我们两人自己的责任不能强加给父母,父母把我们养大供上大学已经很不容易了。最痛苦的事情就是女儿生病看医生了,一去就是一天的时间排队打吊针,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真是希望自己能够替代孩子生病。这样磕磕绊绊到了2周岁10个月送去幼儿园我才稍微的轻松一些。从准备怀孕到女儿幼儿园托班上学期我一直都是全职主妇,直到女儿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托班下学期我才在家门口很近的地方找一份工作来做,既能接送女儿又能与社会接轨了。
现在由于老公的工作比较忙,平时女儿的生活学习都是我管的多些,老公只是在大的方向上把把关,希望老公能多抽出点时间参与到教育女儿上来,有时间也让老公好好地看看这本书,像我们的作者王晓东老师多多的学习。感谢安康的各位老师给我们精心挑选这么多精彩的育儿书籍,您们辛苦了!
育儿书读后感篇五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简短书信。文章虽短,却令人感慨良多。
山水是文人墨客青睐的话题,古往今来写景的文章数不胜数,而《答谢中书书》一文的可贵之处在于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文章开头便感慨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表达对山水美景的热爱,称赞了友人的高雅情怀。谢中书作为一位能够彼此共赏山水的朋友,实为志同道合,莫逆之交。
接下来,作者以洗练、清峻的文笔描绘出优美的景色,没有南朝文字流于靡丽的弊病。“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几个字中蕴含了两种观察的视角,抬头看有白云和高山,低头俯视又有流水潺潺,景物清新,不事雕琢。当写景转近时,作者又以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五色石壁、青林翠竹、猿猴飞鸟、水中游鱼等风物,传达了生机勃勃的意味,如同一幅山水画上又点缀了细节,将山川景物完整而有层次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最后,作者感慨道,“实欲界之仙都”,表达出了归隐林泉的高雅志趣,又以谢灵运作比,赞美了好友与谢公比肩。
育儿书读后感篇六
台湾有句玩笑话:“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无论你学历再高,做父母都是第一次,既然没有经验,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只能虚心向学,从书本上获取育儿知识。尤其是那些关于婴儿营养护理的知识。令许多年轻父母们尴尬的是,这些育儿书光同是介绍婴幼儿营养保健的书籍就达上百种,本本印刷精美,然而翻开书本,却发现许多说法不大相同。
育儿书说法都不一,这下让父母们无所适从了。
年轻父母:不知该买谁。
购买各种育婴书籍学习,是许多年轻父母的必然选择,尤其是那些指导家长如何科学喂养婴儿的书籍总是大受欢迎。年轻父母们普遍认为过去的老经验存在不足,有些甚至不适用于新时代,于是只能求助于书籍。
一位年轻的妈妈说,“对于如何抚养孩子,尤其是喂养、健康方面,我们和老一辈存在分歧,我们希望借助于书籍的权威性,使大家的观点达成共识。”
然而,很多年轻的父母站在书架前,看着各类育儿书籍,不知该买哪一套。“书与书之间的观点竟然不一样,例如有些提议宝宝四个月后开始吃辅食,但有些则建议6个月以后才吃,我们真不知道该信谁。”
出版商:仓促之下会出错。
面对育婴书籍这块能带来不错经济效益的诱人蛋糕,很多出版社纷纷举起刀叉,使得幼儿书籍这片领地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出版社都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推出新版本。
有出版业的业内人士透露,有些育儿书由于时间不充裕或是工作上的疏忽,很容易造成即使是同一本书也前后矛盾的情况。此外,对于幼儿的科学喂养、保健等问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说法。遇到这种情况时,一些出版单位为求早日出书,无暇反复推敲,往往匆匆选择一个认为较流行的说法便了事,于是育婴书籍便“各有各精彩”。
专家:鲜有真正专业之书。
还有一些专家认为,如今市面上许多营养保健书籍,真正出自营养专业人士之手的,寥寥无几。许多都是非专业人士编撰而成,内容的正确和真实程度,自然会大打折扣。
一位育婴书籍的编者坦承,他们这些出书和写文章的人,其实编写之际也有借鉴前辈专家的意见,但为了更能吸引读者的眼光,总喜欢按照时下的流行趋势作种种的标新立异,这样一来,往往与前辈专家的原意不一致,有时甚至大相径庭。
建议:挑有品牌、够专业的书籍。
专家认为,家长购书时,务必要仔细挑选,不要光看印刷得是否精美,而是要选择那些标有专业人士编著的书籍,至少可以保证知识的严谨和科学性。而且书只能作为参考,最好能根据每个孩子的身体状况而去喂养。有业内人士建议,挑书时,最好能认有品牌的出版社,再留意作者的知名度。
育儿书读后感篇七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
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育儿书读后感篇八
首先,谢谢来自柠檬的分享。
这样?到底要怎么教才学会分享?别人家的孩子会这样吗?她应该也能感觉到来自大人们的压力,大人们会觉得这就是不听话,耍性子,慢慢的消磨了耐性,所以有时候也会大声呼吼,但是换来的却是更加暴燥的回应,一直在纠结这些问题,之前也看过很多有关亲子方面的书,但是在处理自己孩子问题的时候才知道是多么的不知所措,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格方面也都不同,别人认可的方法自已的孩子却不一定适用,以现在的经验来说,就是要用最适合的方式来教育,要给孩子时间,让孩子有一个接纳的过程,慢慢加强孩子的物权意识,现在可以确定,是我多虑了,小慕慕的性格没有任何问题,现在非常的乖巧懂事;在亲子关系上,为了能跟慕慕有更多的时间相处,所以选择离家最近的公司工作,每天中午都能回家,但是自打出生开始,宝奶奶带的时间就多于我,所以宝贝还是亲奶奶,不过这都不是最主要的,一直担心长辈带出来的孩子会有原则问题,还好,至今还没发现什么不好的习惯。
育儿书读后感篇九
一直在读一本《捕捉幼儿敏感期》的书,最近刚刚读完,这本书收录了一百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还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让我们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家长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家长。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需要家长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我在感觉到幼儿成长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期的智慧。
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小事,大部份的我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如果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作为家长,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家长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家长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不同的事情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其实,在生活的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家长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家长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
对伊伊的教育越来越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了,她已经满了10岁。
脾气很急躁,外婆耳朵又不太好,跟外婆说话很大声,不尊重外婆。
今天看书觉得这段话很有用,“母亲必须教给孩子的是快乐家庭的创造方法,让孩子懂得支撑家庭快乐的是家庭成员的每一个人,要生气勃勃,要懂得互相理解。
人能够生气勃勃,是在充满创造的喜悦之时。为了给孩子以创造的喜悦,就必须让孩子做适合于孩子天分的创造性活动。喜欢在外边跑来跑去的孩子,要给他一定的活动场所。喜欢画画的.孩子要让他画画。”
现在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养育伊伊的时候,那会年轻资讯消息来源渠道也少,也不知道学习育儿知识,现在我得积极乐观的投入大部分精力来培养这两个孩子。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一
狮子作为森林之王,深知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艰难,于是,对于幼狮采取的生存教育方式,就是把刚出生不久的幼狮推下石崖,让小狮子自己想办法爬上来,公狮和母狮则在安全距离范围内袖手旁观,只要幼狮没有生命危险,决不出手援助。这是我在一本书上看到的,被韩国人推崇的一种育儿方法。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针对我国现在在家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的独生子女来说,也应该是行得通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如,一天,我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则这样的消息:一个上初二的15岁的女孩,打电话想让妈妈开车送她去学校。她妈妈因为陪同远道而来的娘家侄女上街买衣服,没有答应她的要求,而是让她自个儿坐公交车去上学。谁知,放下电话不到半个小时,这个上初二的女孩就从自家14层楼上跳下身亡了。这血淋淋的教训,在让人寒心的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这个女孩生前不是在家长面前说一不二,以及家长不事事替她考虑周全,事事包办代替,让她从小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也不至于仅一次妈妈陪同她的小表妹,不去送她去上学,自己心里就承受不了,而采用极端的行为――轻生。
又如,我从同事那里得知,她舅舅家的小表弟,16岁就考上了英国的一所不错的大学,由于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没有洗过衣服、洗过碗,更没有出门买过东西,于是舅母就陪同孩子一同到了英国。舅母在英国由于语言不通,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外,什么也干不了。后来,舅母的母亲病危,她买了许许多多吃的、喝的,并再三嘱托后儿子后才恋恋不舍地回国了。舅母回国不到两个月,老母亲就病故了。老母亲安葬后的第二天,实在是不放心单独留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舅母,就匆匆赶去英国了。舅母回到了英国,儿子看到母亲,赶忙跑上前,谁知由于低血糖而昏倒了。舅母急忙掐人中,表弟苏醒后,扑进妈妈的怀里泣不成声。舅妈看到眼窝深陷、面黄肌瘦的儿子,心如刀绞般地疼痛,立刻给老公打了电话。
像上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所以,我认为我们不妨学学狮子育子法,从小培养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能力,使孩子的身心渐渐变得强大。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二
读后感“loading=”lazy“src=”/0h/l/“。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忽然间感觉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这么养养,孩子也是长大,当你看完了这些书本,和这些妈妈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
所以,想当上一个合格的妈妈,真是任重道远。随着孩子年纪慢慢的长大,要懂得它对应的身体,心理,形为等等变化,才能够遇事或情况的时候胸有成竹。
而在这个的背后,需要花时间去学习了解专业知识和实际育儿经验。好在这个时代信息共享,只要有心有时间,还是能够自己无师自通。
读后感之一:
这是一套理论的东西,不要过早的教孩子认字,读书,成长的过程是需要先靠想象,也就是他的想象力,创造力。等到他到思考敏感期,自然而然就产生兴趣,那么集中注意力,专注的读书或做其它有兴趣的事情,都是自然而然的。我是自己知道应该是这么回事,只是不了解其中的'理论,看完以后有点原来如此的感觉。
读后感之二:
一直苦恼儿子专注力不够,看完以后有点茅舍顿开,简单说就是多虑了。三岁前,特别是男孩子,不能集中做一件事是太自然而然的普遍现象。外界有太多容易干扰到他们的事情,并且他们自己也很难抑制与任务无关的思维活动。但是并不是因为小孩天性如此,就这么放任自流,还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训练他的专注力。有规律的作息生活,干净整齐的环境能让孩子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更好的保持注意力。限制孩子看电视和电子游戏。多关爱孩子,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
读后感之三:
3岁前最好不要看电视。这个我知道,但仅仅局限与看电视对他的视力有影响。看完以后我才知道,视力的影响是其次,最大的坏处是让孩子被动的接受电视里的内容,会影响他的想象,思维和语言能力。表面上看上去是专注的在看电视,好象培养了专注力,但从理论上来讲,适应了电视里强烈灯光影的刺激和不断变化的画面,实际上孩子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关注在一本书或一幅画上。三岁前养成的习惯会对以后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简单来说,三岁前就喜欢看电视,喝可乐什么的,长大以后肯定会更喜欢。现在子涵吃饭的时候,不好好自己吃,总是提出边吃边看巧虎的要求,我们大人为了省事,也就让他看,顺便饭喂起来也容易。看来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周未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接触实际大自然,好好反省反省,不能老是带着他陪大人们逛商场,逛超市。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三
作为一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幼儿各年龄层发展关键期的方面的同时,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注意正确的引导幼儿,最大限度促进幼儿更快更好的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幼儿教师书籍读后感1。
昨日,我读了《儿童美术教育》一文后,对我个人而言深有体会,在美术教学中,由于我们对美术教育的目的认识不清。所以,对绘画技能的传授与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度”的把握不够准确,常常会教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机械模仿成分过多,创造成分不足。对美术形式的审美特征如:对称、均衡、节奏、速度、韵律以及美术作品的整体美感效应不够重视。忽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没有利用多种美术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审美心理结构的培养,活动时间一味的拉长,活动内容如大拼盘,而且是事先准备好各种活动的拼凑表演,看不到幼儿对周围事物真、善、美的理解与表现。
文中提到,任何幼儿都应享有与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适应的自由权利,我们不能以幼儿尚未成熟为借口,剥夺他们应有的自由。教师对幼儿的控制仅仅是因为幼儿需要帮助,而不是因为幼儿无知无能。控制也并不是意味着幼儿被动的接受教师的建议与命令。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主要需要表现的不应该是绘画技巧,而是幼儿自身的情感和感受。
教师应该真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认识并表现出周围生活中的真善美。传统美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观念上,过多的注重技能的培养,强调幼儿绘画色彩、造型及其结果,以像与不像、是与非作为评价幼儿作品的标准。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局限于课堂教学及运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常采用临摹范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儿的创造性,扼杀了幼儿对美术的个性表现,抑制了幼儿创造才能的发挥。我们教师在以往的美术教育中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儿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教育过程中内容的实现和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应用,忽略了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及在活动中是否自由、大胆地表达其内心的情感与想法。
幼儿由于生活经历、经验不足,使他们常常把现实与想象、认识和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和童趣,而这正是幼儿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应该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与丰富的想象力。在欣赏幼儿的作品时一定要多倾听幼儿的想法,了解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幼儿作品的理解,避免对幼儿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视幼儿内心世界的表露。
最近看了一本书,书名是《与幼儿教师对话》。其中有关“学习的气质”这一章给读者提出了两个问题即“幼儿要学什么”、“气质的定义是怎样的?”为了弄明白这两个问题,我把这一章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才稍稍明白其中的道理。
作者认为,幼儿教育课程至少要包含四个学习目标:知识、技巧、气质、情绪,知识和技巧的学习不单单在学校里,也可以在其他场所有意识无意识的发生,而气质往往需通过学校来培养,最重要的气质是继续学习的气质。
关于“气质”的概念,作者认为,气质是一种不经强迫而时常出现的行为模式,形成一种可受个人意志及意愿控制的心理习惯。它的出现是有意图的,目标是比较广泛的。
反思如今的幼儿教育,学校更多注重的是知识、技巧和情感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幼儿良好气质的培养。教师追求的是活动内容幼儿是否感兴趣,幼儿在活动中收获了什么,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很流畅等等,其实幼儿学习的气质也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如科学活动中给幼儿足够的探索机会,就会进一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长此以往,幼儿就具备了探索的气质。相反,幼儿时期过早的教会识字和书写,幼儿的各方面还没有达到书写的要求,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幼儿对书写和阅读的积极性,甚至影响幼儿对学习的兴趣。
有些气质如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与生俱来的,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种好奇心一直保持下去。有时,光是学会知识和技巧并不能保证幼儿会使用这些知识和技巧,而传授知识和技巧的教学过程可能会伤害使用该知识和技巧的气质。因此,教师在选择课程与教学策略时就需考虑如何增强想要的气质和如何削弱不想要的气质,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之基础部分,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应借助课堂这一形式,培养幼儿探索、阅读、动手、主动与人交往、友善、自学等气质,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前几天看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书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把期望幼儿学习的内容转化为幼儿自身的兴趣和需要,充分调动每个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展现自己。
幼儿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应以幼儿生命活力的不断增强,生命内涵的不断充实作为幼儿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顺应幼儿的性情,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接纳他们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积极的气氛和情境,将每一个教学过程当成师幼双方一次心灵的对话,敞开心扉,让幼儿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交流,让幼儿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习,在愉快地学习中求得发展。所以教师要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
一、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室内教育为主,向现在丰富的室内外结合活动转变。
二、从过去的“问答式”教学,向现在的“鼓励式”教育转变。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更多的运用尝试、鼓励的方式,鼓励幼儿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教师也要特别注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不能从成人的眼光来评价幼儿的行为、表现。
三、
活动中以游戏为主。
兴趣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有了兴趣,再困难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乐此不疲,少了兴趣,再重要的学习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能否激发幼儿的兴趣是幼儿园教育成败的关键,游戏是幼儿的生命,是幼儿的至爱,最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是一项十分艰辛、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我将贯彻《纲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园老师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我的教育事业,让孩子们都徜徉在金色的阳光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
最近读了《幼儿园教育的50个细节》一书,书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细节描述将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产生的一些教育现象记录下来,可贵的是书中还透过这些现象深入分析了这些现象背后隐藏的秘密,如:幼儿的心理、家庭因素、教师行为的影响等等,对我们这些一线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与警示作用。
书中一文《如果你们不听话》中的黄老师常常会说:“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不许……”,“如果你们不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就不能……”,这类话不仅像黄老师这样的新老师会用,其实仔细想想在自己身上也会存在。这一类警告语对幼儿来说成效快,能够很快就树立好班中的“规矩”,而且对于老师来说还比较的省力、有效。
但是文中却分析长期使用这类警告语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幼儿可能在外显的行为上遵从了教师,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认同,也不知道好的行为习惯给自己与他人的意义,这样的行为是短暂的、无效的;其次,这样的警告使幼儿生活在“他律”的要求下,并没有帮助幼儿形成“自律”意识,而且警告与威胁也会让孩子时时体验对强制与压迫,没有幸福感;最后,经常使用警告性语言也会恶化师幼之间的关系,无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心理氛围,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这些警告类的语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经常地运用。
其实作为大班的幼儿来说,他们对于自己的行为以及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已经有所认同。因此,对于这阶段的孩子我们应该让他明白在班级中“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们可以与幼儿一起制作一张图文结合的班级作息表,让孩子明白每个不同的时间我们该做些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秩序感。同时,再与幼儿一起为每个时间段应该怎么做,制定出一些应该做到的规则,提醒幼儿遵守,帮助幼儿养成自律的意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每个环节开展前做出一些简单明了、童趣化的指示,提示幼儿在自己的行为中应该做到什么。当然,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能力不同,我们切不可用一把尺来衡量,给予幼儿一些自己的空间,用纵向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才能让幼儿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与爱护,从而尊重我们,愿意遵守班级中的各项规则,将规则真正做到放在心上。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是能让幼儿获得快乐、满足幼儿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一种行为。伴随着学前教育研究的持续深入,有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关注幼儿的游戏活动,发现游戏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组织能力,能发展幼儿的智力,能让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得到较快较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深刻地意识到游戏对于幼儿的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走进游戏走近幼儿》一书聚焦了当前学前教育的研究热点:其对幼儿游戏的作用和价值进行的深入剖析与透彻阐述,能使包括幼儿家长在内的所有成人意识到幼儿游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切实保证幼儿园开展游戏活动的可能性;其对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具体落实、游戏活动的设计、游戏环境(材料)的提供和创设、游戏中教师落实适时适度的介入等问题所做的详尽描述,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切实保证了游戏活动开展的适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对游戏教育核心理念的诠释、对游戏中确保幼儿主体地位的倡导,为教师对游戏的研究和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使我们更明确幼儿游戏教育研究和实施的落脚点及归宿。
从“游戏中的教师”到“游戏中的玩伴”是本书阐明的一个立场,但其中意味深长的是“玩伴”不同于幼儿之间的同伴,而是“年长一点的玩伴”。我想,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玩伴”——表现了幼儿游戏中的师幼平等关系,二是“年长一点”——说明教师更加会玩,会得到幼儿信任可见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这一定位,去除了权威而确立了威信。随着教师与幼儿在游戏中的默契与投机,当教师被幼儿看成是了不起的同伙时,教师便能在幼儿游戏中游刃有余了,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看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教育是以幼儿发展为目的的,而幼儿游戏的过程,展现的是幼儿的内心世界,虽说我们很难最准确地知道幼儿的内心世界,但我们却能不断地走近一些,更近一些,只要你走进幼儿的游戏。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五
初学琴的小孩子上钢琴课,家长一定要陪。这会让小孩子一开始就觉得练琴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和妈妈共同的任务。我觉得妈妈甚至可以摆出这样的姿态来:“妈妈也不懂,所以要跟你一起学。”上完课之后,要常常和孩子交流,问老师今天说了什么,你听的懂吗,妈妈这里听得不是很明白,你能不能解释给妈妈听,这种互动,首先让孩子感觉他是不孤单的,其次鼓励了孩子学习的自信。
有一条纪律:陪着上课的妈妈绝对不能发言!妈妈坐在旁边,不是监督,也不是助教,她的职责就只是在旁边观察,学习,记录,或者是孩子出现某些老师不能解决的特殊情况的时候出手帮忙。
七八岁的孩子完全可以有一些时间让自己去上课。接他的时候,妈妈别忘记问他,今天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今天哪个曲子弹得好?那个弹得不好?今天学的最难的你觉得是什么?让小孩子对这堂课有一个重新的回忆。这时候的妈妈,虽然不陪着上课,但却仍然是老师最好的帮手。
就是在这样一套小书里,孩子们那些千奇百怪的“胡思乱想”被平等地尊重,哪怕是最简单最幼稚的个体思考也被赋予了合法性。以《好和坏,是什么?》为例,它将这个大主题分解成了“法律:你能偷东西吃吗”、“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服从:你应该听爸爸妈妈的话吗”、“说话:你应该实话实说吗”、“自由:你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吗”和“慷慨:你应该总是帮助别人吗”等6个次主题。
在“友善:你应该善待别人吗”这个次主题下,作者试着给出6个可能的答案:“应该!如果他们也善待我的话”、“应该!即使他们并没有善待我”、“应该!这样我就可以获得他们的回报”、“不应该!因为有的人对我不好”、“只有在我心情好的时候我才会善待他们”、“应该!不然别人就不会喜欢我了”,将友善这一行为具体而复杂的条件和一些场合下的利益驱动特征展示得淋漓尽致。
书中搜集陈述了众多孩子们初识世界最常提出的问题,采取连续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找到答案。文字清新简约,互动性强,配以诙谐幽默的彩色图画,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书中的问题虽然源于儿童的好奇,简单而朴素,但却涉及了许多人生最初的哲学思考,极具哲学思辨色彩。教师、家长们如何应对孩子们的这些疑问,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思考等,都可能对孩子未来的性格形成、孩子看待他人和世界的态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儿童哲学智慧书”系列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个参考,帮助我们正确而有效的应对孩子们数不清的为什么。
通过和平区两年多的儿童哲学研究,我更加坚定、认同了,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说法。同时也认识到:认真对待孩子这些最初的好奇和疑惑,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孩子正确认知,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独立思考。当我们明白了哲学真正的价值内涵,就会发现,它其实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特别是存在于孩子的每一次好奇的提问之中。重要的不是回答出每个问题,而是唤起孩子的思考意识,帮助孩子将自己和世界联系起来。
因为孩子已经三岁了,正考虑把他送进幼儿园,所以最近关注孩子的育儿书多一点。经别人的介绍读了这本书,读后收获挺大的,有很多感慨,庆幸自己在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前能看到这本书。
首先,书中列举了去幼儿园能遇到的一些问题,能让自己心里上有一个准备,知道了就不会那么多的畏惧和担心。如果妈妈有这种担心和畏惧心里,孩子是会感觉到的,会传染给孩子。所以去之前让孩子知道幼儿园是怎么回事,比如说会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做游戏,可以唱歌,跳舞,可以读书,可以找到好朋友,总之让孩子对上幼儿园感到向往,并且要告诉他妈妈下午会去接他回家,让他有一定的安全感,这在去幼儿园之初对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重要的。
其次,刚上幼儿园孩子的不适应也是正常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哭闹也很正常,哭出来把情绪发泄出来反而是好事,闷着不哭反而容易上火。
再次,因为0-6岁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选择一所好的幼儿园是家长必须做的功课。我想粗鲁对待孩子的,甚至打骂孩子的坚决不能要;只让孩子死记硬背知识的不能要;卫生环境太差的不能要。要找懂得爱,会爱的,充满爱的环境,这靠老师来营造;要给孩子完全的自由,由孩子自己的意志决定自己要做的事情,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和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包括老师和家长,不存在权威,不能强迫孩子做他们不愿意的事情。
在幼儿园,学不学知识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的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寻找确定自我,成为身心健康的独立的,完整的人。这样的人不管以后的人生路程中遇到什么,他一定能安然度过,并最终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我园正在进行关于图画书阅读活动方面的课题研究,在图书室发现这本书后,便如获至宝般地找来读一读,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与帮助。
“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过程研究”比较深刻地阐释了幼儿图画故事书阅读的过程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系。书中运用了大量详实的个案描述、案例分析、情境描述等,通过“看(观察)”、“想(想象)”、“琢磨(探究)”、“弄个水落石出(理解)”以及在此过程中的复杂多变的情绪情感五个方面揭示了图画故事书阅读与幼儿心理互动的过程,清楚地展示了幼儿走进图画故事书世界的过程以及此过程中幼儿心理的变化及其特点。
本书共有五个篇章,其中我重点阅读了第二篇:走进幼儿图画故事书世界。书中大量的观察记录和思考使我认识到:每个幼儿都是在其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或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走进图画书世界的,都是在与图画书的对话与互动中逐步发现、欣赏和品味图画书的,幼儿走进图画书世界的过程就是幼儿与图画书主动对话、主动建构的过程。
反思我班幼儿的图画书阅读活动,自认为有几点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第一,有足够多的图书,供幼儿自主选择与阅读。一方面我们鼓励孩子们把家中的好书带来,大家互换读物。另一方面,定期到幼儿园图书室借阅一些新书,以保证幼儿的阅读量,让幼儿对图画书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第二,有较多的时间,允许幼儿自主阅读。如在一日活动的各个过渡环节和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随时翻阅自己喜爱的图书。第三,有固定的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提升阅读能力。所以,我班孩子已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与技能,对图画书阅读也有一定的兴趣。但是我发现除了集体阅读活动以外,幼儿自主阅读图书时获得的知识还是比较浅表的,通常只是快速地翻阅一遍图书就草草了事,对图书中的故事情节只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使阅读活动浮于表面。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进行深度阅读呢?这将是我以后思考的方向。
书籍作为生活的一个载体已经成为我们生存、发展、进步的必需品。经我市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成员推荐,我有幸阅读了《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这本书内容丰富,它是开启幼儿教育的一扇门,这本书里的一个个的问题,一个个的案例,一个个分析都是从教师教育上发生的实例,实实在在帮助我们幼儿教师释疑教育困惑,指导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书。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是幼儿教师的教育实践策略汇集。内容包括《教师与儿童》《教师与家长》《教师与社区》三部分,用52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展示了当前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教育技能。每个问题中均设置了五个环节:体验分享、案例、分析和提示、教育策略、资源库。这几个环节能引导我们在自我体验下,逐步参与教育思考和研究;其中每一个主题的内容和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从具体的、容易理解的案例、分析、教育策略、新信息等的阅读过程中,渐渐领悟新的教育观点、学习新的教育技能。从而使我们懂得如何利用周围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改善幼儿受教育环境、促进家长和社区参与早期教育的新策略。帮助我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教育理论与日常生活、教学活动的相关性,在新教育观念与行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这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这些案例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是经常会碰到的,看着就很能引起共鸣。在每一篇案例下都有相应的教育策略,可以帮助我们遇到相应的事情来解决问题,如当我们遇到这些状况的时候是怎么在想的,怎么在做的,而书中的作者又向我们传达了哪些教育理念和策略,看着看着总能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比如案例:《感动的微笑》,讲述的是刘教师的一个语言教学活动案例,这样的活动案例再寻常不过了,很多老师也都会碰到,但它却给我印象比较深刻。活动讲述的是刘老师上的一个语言活动《微笑》,活动开始,刘老师以微笑的表情给幼儿一个轻松、自由的交谈氛围和与他们生活经验相适应的话题,促使幼儿交流的愿望,使幼儿表达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对孩子们的各不相同表达,刘老师都能用微笑来认可回报,并抓住教育契机,对不爱讲话的张赛月及时的启发,使孩子们都能感到非常的开心,引发了孩子的主动参与交流,让我们感悟到了语言美对孩子的感染和教育价值。书中在案例的描述后有一个“分析和提示”,就是对这个案例的剖析,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分析孩子之所以产生这一行为的原因。接下来一个内容是“教育策略”,也就是我们老师可以怎么做,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教育策略帮助孩子改变这一现状,很具体,这个《感动的微笑》的案例,书中给予的“教育策略”1、创设让幼儿自由表达,有话就说的语言环境。2、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有意识扩展幼儿语言交流的内容。3、创造个别交流的机会,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4、利用文学作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5、鼓励幼儿进行合作交流的活动。6、通过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有话可说。7、主动与不爱说话的幼儿交谈(具体的内容在书p45页)。我班大多的孩子就是不敢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讲话,我运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们的帮助也不大,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与提示、加上教育策略对我有了很大的.提示,使我茅塞顿开,知道了怎样让幼儿爱说会讲。
《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吸引我的是大量来自一线教师所写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育案例,及非常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指导。现在我们教师专业学习时常不知道如何将先进的理论具体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实践,往往是对《纲要》的理论耳熟能详,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操作。《给幼儿教师的一把钥匙》这本书开启了我一扇门,成为我学习新技能的一把钥匙,它里面里还有很多其它的案例,看了之后都很有用,所以建议年轻的老师们,都可以来看看这本书,这会成为我们自身专业化成长的一个阶梯,它会让我们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轻松。
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常被其中篇篇短文中的通篇贯穿的育儿智慧所打动,也常常看着看着就陷入我儿时经历的各式各样有利或是有害的“老式教育”中。其实我觉得每篇短文都值得为人父母者所深思和反省,它颠覆了许多根身蒂固在父母身上那些坏掉的教育理念。每篇文章都很值得写一篇详细的读后感,以加强这种公平和更人性化的教育方式,真正的将这种教育溶到自身的血液中。
每个女人天生下来都可以做“妈妈”,但是否能做一个好妈妈是需要学习的。套用一句话来讲就是世界上没有坏妈妈,只有懒妈妈。
今天从这篇短文开始《河流可以是粉色的》,这篇文章讲的是圆圆小时候非常喜欢画画,上幼儿园时选择了一个学画画的特长班。有一次老师留了一幅作业,要求画小朋友们在草地上玩耍的画面,并承诺选出画的优秀作品放到幼儿园长廊里展览一段时间。画家之后圆圆用彩笔画的非常用心,甚至连吃饭都不愿意停下来。画出来的画面非常的漂亮,红红的太阳,绿色的草地、蓝色的云,上面有几个玩耍的小朋友,旁边还有一条“粉色的河流”,为了表示出是河流还画了几只鱼儿。画完了,她的妈妈表扬她画的非常的漂亮,并问她河流为什么要画成粉色的?圆圆说因为她觉得粉色特别的漂亮,就画了。
这幅令圆圆非常引以为傲的图画结果没有被幼儿园老师选中,原因就是“河流不能是粉色的,应该画成蓝色的;白云也不能是蓝色的”。圆圆回家后把这个原因跟她的妈妈说了,并问妈妈“河流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的妈妈从自来水里接了一碗水让圆圆说是什么颜色的,圆圆说是白色的。然后妈妈又把水放到了一个红桶中,让圆圆看是什么颜色的,圆圆答不出来。妈妈把水一边倒出来一边让她分辨是什么颜色的。她的妈妈说对,水流是透明的,没有颜色的。
那没有颜色的水应该用什么颜色的彩笔来表示呢......如果要求我们要画的准确无误,就永远找不出一根可以画出河流的笔。
妈妈接着说了,一幅画只有好看不好看,没有对于错。你可以运用任何大胆的颜色,只要你喜欢,河流可以是粉色的,只要你喜欢,你可以用任何的颜色!
——圆圆妈妈企图用这种观念来影响圆圆,呵护她的想像力,却没有能力带着弱小的孩子一起去迎接中国当前教育中的束缚及桎梏的东西。中国教育中这种条条框框的方式禁固了孩子们许多灵光突现的想象力,甚至抹杀了他们敢于去想像和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及喜好的能力。
是啊,想想自己小的时候,也很喜欢画画。可是每次画画时,爸妈都是以画的像或不像来评价我画的好坏。以致于我幼小的心灵中只认为画画就要画的像,不知道我从什么时候开始就不会用画笔来表达我心中想象着的东西了,只会照着某物,用我稚嫩的画笔尽量把它画到最像。
是什么扼杀了我还是孩童时本应丰富多彩、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恐怕就是当代教育中的那请所谓的“应该”和“不该”吧。
我们无力和宏观的教育做斗争,只能尽量的做好身为家长的责任,好好保护孩子幼小、奇妙的心理世界吧。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六
幼儿园处于孩子成长的懵懂期,调皮、好动、想象力丰富,但理解力有限。照顾这个时期的孩子,不仅需要丰富的经验、了解孩子的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孩子要有无限的爱,否则,还真容易被孩子的不听话气坏呢。小朋友喜欢的老师长头发的,可以梳辫子、漂亮的、年轻的、知识多、懂科学的、有本事的。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我都向家长介绍老师的工作是非常琐碎和清贫的,这是由幼教的任务和性质决定的。幼儿园是保教机构,既要保育又有教育,保育包括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教育是指让孩子在幼儿园健康地成长发展。幼儿园教师还有解决家长后顾之忧、支持家长工作的任务,所以对幼教来说师德更重要。幼儿园阶段处于一个奠基的阶段,从大的方面说要对孩子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从细的方面讲就是对孩子人身安全、喜怒哀乐、当天的心情负责。
如果没有爱心,幼教工作可能根本不能干下去。孩子非常需要老师关爱,比如经常要抱着他们,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老师,可能鼻涕、眼泪就都蹭到老师的衣服上了,这是很正常且经常发生的事。这就是孩子,他们就是这样的,这就需要老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呵护。
幼教工作是非常辛苦的,一天8个小时都得目不转睛地跟着孩子,必须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小孩子很多事情需要老师帮助才能完成,下班时间还要给孩子做教具、备课、布置环境,周末还经常组织亲子活动,自己的业余时间非常少。一个孩子出现问题对幼儿园来说是1/400,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100%。所以无论在生活照顾还是教育教学上都要精益求精。
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他一出生就蕴含着强大的精神能量,并按照自己的成长规律成长,我们的教育也会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比如:小班宝宝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他们的思维必须依据形象生动的参照物,并且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关,小白兔,红萝卜是他们易于理解的,而抽象数字1、2、3的实际意义,对于他们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会使用孩子易懂易于模仿的语言,使用简单不会让孩子混淆的概念,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具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等等。
幼儿园教师就像百宝箱,什么知识都要通晓一二,要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素质,包括对色彩的理解能力、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包括穿着,怎么样穿着得体,让小朋友喜欢又符合教师的身份,这些都是幼教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还有语言表达能力也很重要,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幼教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桥梁,对小朋友说话要简练,听得懂同时注意层次性。对家长的建议要有指导意义,对孩子的评价措辞要准确、委婉。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七
*假日整理书柜,翻出了前在粮食局当秘书时写的2篇旧文。虽然文字有点泛黄,但再次读来,依然心临其境,感触良多。最重要的就是“感恩”二字。感恩工作,感恩生活,感恩父母,感恩爱人。。。
那段下岗的日子,是我工作中的一段真实经历。可以说,4个月的下岗生活,对我的人生有着太多太深刻的影响。包括我后来的工作理念、为人风格、管理方式,包括对年青人的厚爱与栽培,都与我曾经的“下岗”深深相关!《给孩子的一封信》,是急就章。当时县里搞了一次征文活动,机关妇联要我写篇文章送评。当时并没重视,所以也就没有放在心上。后来要截稿的那天早上记起来了,怕驳了领导的面子,上班前在家里匆忙弄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以应付交差了事。但不知怎么获得了个二等奖。女儿今年已经12岁了。现在读读当初的文字,襁褓中的女儿模样和成长中的一幕幕场景便浮现了出来。
那段下岗的日子。
(一)。
两年前的深秋(注:此文写于9月),本该是硕果盈枝的季节,我却伴随着粮食企业改革的大潮,下岗了。
我对此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此时,距我走出校门到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时间。可以说,当我以及为我求学耗尽了毕生心血的家人还没有足够体会到“铁饭碗”带来的种种实惠和荣耀时,又将面临一次痛苦的抉择。
我无法理清思绪。怨恨、恼怒、后悔、哀叹,像一张巨大的网将我裹了个严实。以后的路怎么走?打工,家庭肯定坚决反对;做生意,有没有头本,这个时候才知道走途无路是怎样的滋味!才知道这份工作还是个依靠,失去了依靠,差不多失去了全部。万般无奈,我走到了乡政府。因为乡政府多次想借用我当秘书,当时上岗的时候因站里不肯放人而一直悬而未决。这次下岗了,应该没问题吧。我立马跑到书记那里,讲明了我的遭遇。书记说,很为难,现在政府也要实施下岗分流了。我说我不要多少工资,发一点生活费就行。希望有一个工作的机会。领导还是婉拒了。真是船漏偏逢当头雨,最后一点的希望也被显示炸得粉碎。
我痛苦地选择了回家。
(二)。
父母看到我回来了,显得很高兴。我违心舒展的笑脸和变造的谎言,让他们深感作为“吃皇粮”儿子的父母有一种难得的骄傲。可他们全然察觉不出自己的儿子此时此刻正沉浸在巨大的痛苦与愧疚之中。为自己失去工作痛苦,为有愧于家人痛苦,为欺骗他们深感愧疚。父母好不容易把我送出“山门”,跳出“农门”,自己却在山外转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到了起点。那种感觉实在狼狈。
过了四五天,父母看到我还没有动身去“上班”的意向,便开始“提醒”起来了。我知道,现在要瞒也瞒不住了,这样一直欺骗下去终究不是个办法。我哽咽地告诉父母:因为企业人多,要减人,我最年轻,所以。。。。。。话没讲完,父母迫不及待地问:单位把你开除了?为避免他们更大的痛苦,我连忙解释:不是开除,只是暂时在家休息,人还是单位的。父母说:我们还是搞不懂,只是不要被开除就行了。
在家里,总要找一些事做。我便加入了甩膀子干农活的行列。虽然长时间没有劳动了,我还是竭尽全力去做。我想把自己失业的痛苦稀释在高强度的劳动之中,也为了对的起那一日三餐。
时间长了,外人似乎看出了我回家有点不正常。“我被单位开除了”,“大学毕业生在单位混不下去了”,“父母当牛做马为儿送书还不是换来“修地球”的结果”,等等之类的传言很快在全村中弥漫。嘲笑、冷眼像把把利剑刺向我和我的家人本已出血的胸口。但父母丝毫不为风言风语所击倒,他们用略带阿q式的语言回击:即使我儿被开除,但知识不会在肚里霉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父母用他们特有的方式和广播的胸怀抚慰着他们的儿子。
人承受压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时间一长,父母的脸上不由得紧缩起来,相处的氛围渐渐紧张。埋怨也就自然而然了。“唉,高中学习努力点,也不会只考起个粮校”;“怎么分的,分到了粮库”;“父母千辛万苦,而你这么不争气”。。。。。。面对他们的埋怨,我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儿子心中的委屈你们难道不知?高考时我无缘无故地长牙齿,三天吃不下饭;粮校老师多次要我留校,你们要我回乡;我想出去打工,不是你们阻拦了。。。。。。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坚强,我多少个黑夜里任由泪水流淌。
(三)。
天气渐渐地变冷。我蛰伏在寒冬的家中,度日如年。白天忍受着流言和冷眼,夜晚与泪水相伴,同时老是做着一些棺材之类的梦。梦中惊醒过来,往往是一身冷汗,然后就是漫漫长夜盯着天花板和黑色的窗外。那段下岗的日子里,我也想学一学那些下岗明星们,做到下岗不失志,重走就业路。然而轮到自己头上,却没有那么简单。在本地找工作没希望,做生意又缺乏资金。我一介书生,除了有点文化,其余什么也没有。最后决计等过完春节背起行囊外出打工。在国家单位下岗之后,终要找一个上岗的地方,不管是国家的还是私有的,不管是好名声还是坏名声,这已经顾不上了。
春节刚过,命运发生逆转。先是站里把我调到一山之隔的另外一个粮库。报完到之后依然是回家。十五过完,局领导班子调整,要选拔一个秘书充实办公室。原想借用我的那个乡党委书记与新任局长是老同事,他便鼎力推荐。后来局里下来考察,看了我为政府写的材料与履历后,对我进行了试用,接着是正式调动。长达四个月的下岗生活,在的春天,在对远方的期盼中结束了。
下岗真苦!
写给女儿的一封信。
小映玮:
看你睡熟于襁褓中的模样,你的爸爸不禁想起了作家毕淑敏写过的一组有关生命*孩子的文章。毕女士把孩子与生命这两个互不相关的命题,用一支灵巧的笔阐述的真真切切,熨帖着天下所有父母的心灵。那份震撼,那份感知,那份美丽,在父亲读你的时候,——此时此刻尤有体会。
你实在太小,真的还只是个孩子。瞧你,三个月的年龄,差不多还没有完全消除你额上的皱纹,头也不能完全自如地摇晃,这个世界对你来说还是极度的陌生。你是谁?来到了哪里?——这些问题要你回答,简直就是父母亲的残酷,但我们从你的哭声中、笑声中、一举一颦中看着你在慢慢长大。
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父母写给孩子的文字,作为语言大师的他们一般都对年幼的孩子、孩子的年幼进行过讲述。而你的`父亲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人,尽管干的也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但慵懒限制了父亲的发展,注定了父亲的平庸。就现在,想对你的来历进行一番探讨,都心有余悸。唯恐你长大后将父亲拙劣的文笔置于大师们有关作品前进行对照,从而产生一种“生不逢家”的感慨。不是怕贬低了父亲,——我们有缘走到一起,将在这个星球上相依相伴,从青年直到我们的老年,自有长达几十年的时光慢慢体会、领悟,现在没有必要遮遮掩掩。只是怕对你的心灵造成伤害。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一点与你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三个月你的现在,对于你的漫漫一生,都是具有极为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纪念意义的。
你在母亲的肚里差不多呆了十个月的时间,可难为了妈妈!在别的早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如何表达喜怒哀乐的时候,你还是血浆一团,在母亲的肚里吸吮着营养。妈妈被你折磨的面黄肌瘦。你可曾知否?妈妈每天要吃很多的东西,但似乎都填不饱你的胃口。你的妈妈天天说自己吃得多,我则手舞足蹈经常说:孩子正好可以治治你的食欲,看来未来的宝宝还是天生的“医生”呢!这时候,妈妈的脸上满是幸福。随着你一天天长大,妈妈就更辛苦了。由于妈妈的工作单位不在这边,她每天要背负着你在一所学校里教书,在讲台上一站,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上课下来都弄得昏头转向。那时我的工作也很忙,加上在做家务事方面一直帮不上很多忙,妈妈的辛苦自不待言。
临产期已到了。但你却无动于衷,丝毫没有来到这个世界的迹象。这可急坏了爸爸妈妈以及所有想一睹你“芳容”的叔叔阿姨们。他们不时打听你为什么还不出生。我则大度地表示:你如果觉得在妈妈的肚里生活舒服,愿呆多久就呆多久。私下里也责怪你太不懂事太自私了。虽然老爸未曾体会到怀孕的痛苦,但从乡间民俗流传的《十月怀胎》歌中对痛苦有一些感性上的认识。因而我认为你的舒服快活完全是建立在妈妈痛苦之上的,同时也是建立在我的焦虑之上的,凭这一点,我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的家伙。真的!
以上是有关出生前的故事。爸爸不过实话实说而已。不要认为这是对你的“讨伐”,不要对父亲的文字不满。你是一个女孩,以后自有机会品尝当母亲的酸甜苦辣。而我们所做的,也不要求你有什么负疚感,或者有所感激。现在我们都已是这个星球上的一份子,彼此平等地享受生命的权利。只不过,在我们之间,因为有着血缘的牵连而与别的有所不同。正因为如此,我们有教育你成长的责任。知道了自己出生前的一切,你难道不感谢这个世界?不珍爱这个世界?父母对你最大的希望是你的心里永远爱意融融!不仅要学会爱自己,爱父母,还要爱他人,爱这个世界。至于成不成才,有没有有所作为,我们自己是无法要求的。而这一点,我们完全可以做到。
好了。就谈到这里。出生以后的故事,你成长中的痕迹,我和你的妈妈都在做着记录,并且每时每刻都在用心谛听你长大的足音!
祝快快长大!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八
本人是一名刚刚成为父母的年轻人,作为新手父母,我们往往需要从各种途径获取干货,其中最普遍的方法便是读育儿书籍。那么,在多次阅读之后,我从书中认真学习了很多东西,下面我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育儿书的作用。
在为人父母的过程中,育儿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我们平时与孩子互动一样,育儿书不仅帮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知识,还能帮助我们认识到一些隐藏的孩子行为规律,养成一些更好的养育习惯。通常一本好的育儿书是由专业人员编写的,本身就含有大量的经验和实践,不管是以家庭作为单位的父母教育,还是在学校里的教育,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第二段:母爱是最好的老师。
母爱是无私、纯粹的。事实上,没有什么书可以比无私的母爱更好地教导孩子,母爱是从内心深处产生的,即便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也是可以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理解,因为这样会让孩子更容易地接受我们的建议和教育。
第三段:育儿书在两性方面的应用。
在育儿书中,例如《亲爱的孩子,听一听父亲的话》,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家庭的教育体系中,父亲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负责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带孩子去体验更多的世界,以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日常的互动中,父亲也应该起到有益于孩子成长的作用。
第四段:准备在育儿上犯“错”
虽然人人都希望能成为完美的父母,但实际上是真的会犯错的。我不可能成为万事通,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得完美,所以在育儿上犯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要明白,犯错并不代表放弃,而是一种积累经验的过程。学会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总结和修改自己的行为规范,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第五段:结合自身经验提出感悟。
每个家庭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需求,在育儿方面也是如此。通过家长的互动和经验分享,每个家庭可以学习其他家长的经验,用自己想到的方法去实现孩子的理想成长。我相信,在家庭互动中,每个家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和孩子的道路,成为一名令人敬仰的良好父母。
总之,育儿书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母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在犯错中学习成长,结合自身的经验,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和孩子的道路,我们无疑会成为一个更好的父母。相信在不远的以后,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活力四射的样子,而这就是我们所期望的最好回报!
育儿书读后感篇十九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知识百科、趣味百科、探索百科、奥秘百科。每一种动物都配有精美的彩色插图,还有有趣的文字。通过阅读,我知道了动物王国的医生是谁,知道了猴子王国也有等级。
书中还介绍了我们国家特有的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华南虎、扬子鳄等等,让我了解了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多样,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真是为我们中国感到自豪!
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从自我做起,保护我们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动物,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十
幼儿教师成长专业书籍读后感幼儿教师成长专业书籍:《给幼儿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湖光山色中流连,在楼台庭院中徜徉,在轻歌曼舞中陶醉,在诗词曲赋中自得……美是人们的生活理想,是人们的力量源泉。追求美,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契诃夫说过:“人的一切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幼儿教师的一切也应该是美丽的。如何做一名美丽的幼儿教师,是教师的形象塑造问题。教师的形象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无不具有教育性:在与幼儿接触的过程中,对其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幼儿也通过与教师的接触,从细节中学到很多东西,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幼儿教师的形象应该是美的美好的形象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内在美是外在美的本质和灵魂,外在美是内在美的外在表现幼儿教师的外在美包括仪表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等幼儿教师的仪表要美仪表指人的外表,包括形体、容貌、服饰、表情、姿态和动作等我们都知道,幼儿教师的仪表应该直接传达给幼儿美的信息,每一位教师都应把仪表美作为极其重要的事情来对待据调查,家长、园长、社会群体心目中理想的幼儿教师的形象是这样的:外表端庄、自然、亲切,服饰整洁、稳重、美观,声音温柔、清脆,态度耐心、和蔼另外,幼儿教师的面部表情要自然而真诚、丰富而适度,微笑要发自真心幼儿喜欢琢磨教师的每一个神情,特别是在活动时,幼儿教师丰富、适当的面部表情与所讲的内容相结合,能更准确、生动地传达所表现的情绪欣赏幼儿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我常常感叹他们就是天生的演员,丝毫不逊于舞台上光芒四射的明星幼儿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可以“颠倒众生”,因为一个抚摸是直达幼儿心灵的安抚,一个肯定的眼神是重树幼儿信心的开始幼儿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体态语言比如,我们可以在早晨迎接幼儿入园时,用美丽的微笑、温暖的拥抱、“××小朋友,早上好”,让幼儿顿时产生像对母亲般的信赖感和安全感,使其乐意留在幼儿园我们可以在下午护送幼儿离园时,用同样的微笑和拥抱,再道一句“××小朋友,再见”儿跟着家长安心地离园,并回味幼儿园里一天的愉悦幼儿教师的语言要美幼儿教师应十分重视自己的语言美第一,语言要简洁、规范、温和、悦耳、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语调要亲切、自然,语速要舒缓、柔和第二,谈吐要文雅,使用文明用语。
“请”、“谢谢”、“对不起”要,让幼常挂在嘴边。第三,依据面临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童真、童趣,这样教师才更容易和幼儿进行情感的交流。幼儿教师的行为要美。幼儿教师的行为美既有对自己及生活的美化,又有对自身生活环境的美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注重自身姿态、动作,修饰、打扮要合乎美的标准。因为在幼儿的心目中,幼儿教师既是母亲,又是导师。幼儿教师的形象是高大的、神圣的,幼儿会毫不犹豫地接受教师的一切言行,并加以模仿。幼儿教师美好的形象绝不仅仅限于美丽的外貌,更主要的是内在的气质和精神。正如罗丹所说:
;在于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
;在于尊重每一个孩子,点,用赏识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发展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个体。
;在于尊重孩子们独特的想法,尊重。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十一
作者:凉埃。《致女儿书》以一名女性长辈、母亲甚至是朋友的身份,撷取玛雅自己人生中独特的片段成文,以娓娓道来的口吻写就。这些故事,或抒情或自省,无一例外都是真诚的。阅读的时候,甚至会哑然失笑,某些场景某些口吻让读者想起自己母亲、外婆的絮絮叨叨;而某些观点又让人肃然起敬——勇于承认自己错误的人,勇于剖析自己的人,都是总是让人佩服;更何况是一个历经了生活困苦的人,依然勇于回望自己走过的路,并且这种回望不是为了“诉苦”而是为了反思,这样的回望令人敬佩。
这一系列作品中,《塞内加尔》、《摩洛哥》两篇叙述了文化隔阂之下的误会。前者叙述了地毯的妙用,后者则讲述了神秘的东方咖啡。这两个故事中无一例外,玛雅都因为自己对当地文化的无知而有所冒犯。《塞内加尔》这个故事中,玛雅误以为作为演员的主人为了彰显自己身份的尊贵而禁止客人走上地毯,于是勇敢地走上去,做出了非凡的举动,孰料地毯原来是饭桌。而《摩洛哥》这个故事中,玛雅误以为当地人给她引用的咖啡中放入了蟑螂,但是为了礼貌喝了下去,多年后才意识到,那误以为是蟑螂的却是当地人最宝贵的葡萄干。在不同地区旅行、工作乃至生活,总会遇到文化的隔阂。玛雅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女儿们”,既是强调了基本礼仪的重要性,也是说明提前做功课的重要性。然而如果是简单的说教想必女儿们难免嗤之以鼻,而以故事形式展现,则柔和了许多,也易于接受了很多。
纵观由《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妈妈和我和妈妈》以及《致女儿书》三部作品组成的“女性三部曲”,这三部作品均属于回忆录题材,但每本的主角各有差异。随主角的改变,三部作品的基调也各有差异。《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有很大的篇幅着墨于作者的祖母,整部作品的基调是宽厚的,就仿佛年少时的夏日,躺在祖母身边,给人以安心之感。无论世界如何变化,都有祖母宽厚的肩膀、坚实的信仰所构筑的避风港。
薇薇安女士本人的传奇经历给故事本身奠定了基调,而女士对我的鼓励和支持则吹响了整部作品冲锋的号角,全书以积极昂扬之态展现了女性独立、获得成长乃至成功的故事。而本作《致女儿书》的主角就是玛雅,而且是历经了生命风雨的玛雅。因此全书调子是柔和但是坚韧的。玛雅以本人经历,诚恳的传递着为人的道理,但是却并无说教、勉强的意味。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玛雅对自我的回顾、审视。最令人感动的一点是,这三部作品对于“苦”的淡化处理。
在《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的译后记中详细叙述了玛雅一生的经历,可以说其人生既是大环境中的艰难求生、等待光明(大萧条、二战、美国种族歧视)同时也是个人的几经起落(未婚生子、舞蹈演员出身、投身黑人平权运动目睹导师、好友的死亡等等)。但是这些苦难的经历在其作品中所占篇幅非常小,玛雅不以卖惨为作品出发点。玛雅的人生经历同样充满了个人的奋斗,但是她的作品同样不以鼓吹成功学、心灵鸡汤、精神体操为卖点。玛雅·安吉洛只是在认真书写自己所经历的、真诚的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最终,读者能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力量、获得滋养。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十二
今天,我在读者上看到了一篇文章《狮子育儿法》,感受颇多。"狮子育儿法"是韩国国内正在流行的教育方法。
所谓"狮子育儿法"就像森林里的上狮子一样去教育、养育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从楼梯上滚下来,本可以扶起孩子的父母却无动于衷,孩子从楼梯上撞了个大包,原本可以带孩子去医院的父母却药水都不跟孩子上。在孩子没有生命危险时,韩国的父母决不伸出援助之手。总是让孩子自己解决。
而在中国,我们孩子是父母心中的小公主、小皇帝。
当我们遇到一点儿困难,父母就心疼地不得了。大家都熟悉这样的镜头,小孩摔倒在地,爸爸心疼的摸了摸脚,说宝贝,痛不痛。妈妈连忙用手抱住孩子,口里喊着:“孩子,你疼不疼。”
在医院里你也许看到小孩的普通感冒,也时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六个大人忙前忙后,这个削苹果,那个买饮料,这个抱一抱,那个摸摸后脑勺,一遍又一遍地问烧不烧、渴不渴,结果是大人越关注孩子就越感到疼痛的厉害,哭闹的声音就越来越大。
两种多么不同的教育方式。
韩国人认为:养育孩子并不复杂,非常简单就象大狮子养育小狮子一样。要相信孩子的成长欲望,孩子的自我认识能力,孩子所面对的一切。
读到这儿,我想用文章的结尾与大家共享。
孩子,你不用哭,你也不要害怕,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不是每天晚上都有父母的陪伴,你要学会自己走路,因为鹰长大以后,需要独自飞向蓝天。
育儿书读后感篇二十三
儿子还未出生,我就开始了我的育儿计划:搞音乐胎教,每日对着肚子放音乐;每天坚持啃一个大苹果,牛奶喝得都要吐了还不肯放弃。儿子出生后,我严格地按照书上的喂奶计划,只要到了规定时间,不惜在儿子最想吃的时候狠心把奶头拔出来。可结果呢?因为实在没有音乐细胞,儿子至今唱歌五音不全;因为摆脱不了遗传基因,儿子并没有因为我吃苹果喝牛奶而变白一点;由于我太刻板地遵行喂奶时间,儿子变得没有安全感,直到最后不吃我的奶。
但时至今日,儿子不仅没有在我预测的年龄段内出现我希望的成绩,反而变得问题多多:因为想让他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我总是把菜切成碎末和萝卜泥蒸鸡蛋喂他吃,全然没想到养成了他懒得动手甚至懒得咀嚼的习惯,结果幼儿园老师反映说全班就他一个人不主动吃饭,左顾右盼地等着老师喂;因为我太过于细心,儿子也因此变成了一个很敏感的人,稍不如意就撇起嘴来要哭;因为我事事都替他考虑好了,有固定的模式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他变得一遇事就只会望着我,压根就没想到要自己动一下脑筋;因为他做任何事情总有人陪伴左右,他的胆子变得特别小,不敢一个人玩,也不合群。
这期间我目睹了一件事。
点评:
这位妈妈遇到的问题在目前相当一批有知识的年轻妈妈中间很典型。他们相信书本,迷信科学,从怀孕一开始就会抱来各式各样的育儿书参考;他们因为自己的知识程度较高,因而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增高。并且以为,早期教育就是“神童教育”。
神童虽然客观上存在,但他们更多地来自于先天因素,想通过某种方案成批地制造神童是绝无可能的。
调查发现,有些所谓的“神童”的诞生,其实不过是由于家长过早地运用了孩子良好的记忆能力。要知道,孩子的年龄越小,记忆力就越强,如果在这时期要求孩子记背大量的知识,短期的成效是很明显的。再加上媒体的炒作,似乎一个神童就诞生了。
但其实,这样的“神童”缺少正常儿童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童年大多被扭曲了。他们只是死记了一些知识,智力没有得到开发,发展没有后劲。有的上学后在课堂里学不到新知识,反而产生厌学情绪。有的还出现身心障碍,不能和同龄人正常交往。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是按照某个模式造出来的。父母只要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加以适当的引导,那么,天生的神童不会被埋没,天资一般的孩子也能快快乐乐地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放手做个“懒”妈妈比大包大揽地当个“勤”妈妈当然更高明――孩子要快乐得多,妈妈也幸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