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观察记录心得(优质18篇)
阅读是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写总结时要用客观的语言,避免主观感受的干扰。欢迎大家浏览下面的总结范文,相信能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一
案例背景:
在我们日常的活动中,孩子们有时候会随活动产生的兴致进行提问,他们的小嘴巴里会冒出很多充满童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比较容易解决、有时很可爱、有时候会令人尴尬、无言以对。作为和孩子们最亲近的老师,当我们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采取的方法是随便的应付了事,或疾言厉色地对待,显然这些都是不恰当的方法。因为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提问是一种才智,对于不了解的事物,探索是一种明智之举。本案例通过列举了一次大班手工课上所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个事例来阐明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提问时,如果我们加以会耐心的,细心的回答孩子的每一个好奇的问题,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把握每一次的教育契机,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探索、从而点燃孩子心中不断求知的强烈求知欲,就能够让孩子感受更多成功的体验。
案例描述:
情景:这是一次大班的纸工课上,老师示范好纸折的蚂蚁,孩子们正在认真的观赏老师的杰作时,突然孩子们中间冒出这样一句话:“老师,这只蚂蚁怎么没有触须呀?”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的小淘气浩然。浩然这一发现可把老师给愣住了,让老师有些措手不及。孩子们没有在意老师脸上的表情,而是一阵窃窃私语的议论:“对呀,如果没有触须蚂蚁就没有办法说话了呀!”“就是哦,而且有两根触须,这只才是真正的蚂蚁。。。。。。!”孩子们抬起了小脑袋期盼老师把问题解决了。老师停顿了一会儿,考虑着该如何接好孩子们抛过来了这个球,终于老师微笑的开口说话了:“孩子们,你们想到了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这样可真不错。不过咱们现在最重要的是想出好办法,把蚂蚁的触须做出来,你们自己来动动脑筋看,但是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把蚂蚁折出来。”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提出的问题,老师首先反思出现这个问题是因为对蚂蚁制作的不够精心,在以后的活动上应该加以细心的准备。然后当面对孩子所提出的疑问时老师的态度是很欣然的接受了,并且把孩子们所抛过来的难题,非常巧妙的又抛回给孩子们。这一行为不仅能够体现出老师真实的做到了“蹲下来”和孩子交流,而且也积极的引导孩子进行探索和思考,想办法来解决问题。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情景:这个时候,浩然对老师的解释好像不是很满意,嘴里嘀咕着:“没有触须蚂蚁就不能够讲话了,我要做一只有触须的蚂蚁。”这个时候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浩然的小脑袋说:“好的呀,老师和你一起开动脑筋,来试试做只有触须的蚂蚁。”
不一会的功夫,好多的孩子按照老师的范例折出了纸蚂蚁,大家都在兴高采烈的玩着自己的成功作品。而浩然呢,跑到老师的前面问:“老师,你想到了没有呀?”老师又被弄愣了一下,原来浩然还想着蚂蚁的那两根触须呢!不过这个时候老师反问了一句:“还没有想到,你想出来了吗?”浩然说:“再给我一小会儿的时间,我会想出好办法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面对孩子的好胜心和自信,老师鼓励了孩子,对浩然的想法给于了及时的支持与动力。
当浩然再次跑向老师,询问老师有没有想到怎么做出触须时,此时的老师再次把问题交给孩子,同时也将探索的时间留给了浩然,引导浩然自己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浩然的回答也非常的自信,似乎在有力的预示着他一定会成功的做出触须。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这句话中我们完全可以听的出来他有一颗好胜心,这使他肯定自己一定能够把有触须的蚂蚁做出来。
当许多的孩子完成了杰作,高兴的玩还来不及,仿佛已经把蚂蚁有触须的事情已经忘的一干二净,或许孩子们觉得用纸的材料来做触须比较的困难,所以有些放弃的想法。而这个时候的浩然呢.却将了老师一军。
情景:浩然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继续研究手中的作品,表现出来的那副认真劲真是令人难以置信这就是平常喜欢偷懒的浩然。过了一会儿的功夫,浩然准备好了沾触角的胶水,但是由于触须非常非常的细,还没有完全干的时候触须就马上从蚂蚁的头上掉了下来,实验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浩然放弃了这个方法,又在一边思考了起来。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在浩然的心里有一股不肯服输的力量,虽然制作蚂蚁的触角充满了许多许多的困难,但是浩然没有气馁,也没有寻找同伴的帮助,只是非常认真的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着,思考着,试图寻找出制作蚂蚁触须的方法,这一些动作足以可以证明浩然这个孩子富有强韧的毅力。
情景:突然,浩然似乎找到了金钥匙一样跑到我前面说:“老师,能不能给我一根针和线?”老师满足了浩然的这一请求,并且注意着浩然如何的去使用这一辅助的工具,盼望着他的成功。这个时候浩然轻轻的拿起了触须和纸蚂蚁,用针一点一点的缝了起来,缝到最后的时候还会把线头一点一点的卷起来,或许是平时没有接触这些工具,浩然弄的有些乱。老师上前询问:“是想把线整理好打结吗?”浩然点点头,老师顺手接过来把挂着的两根线头牢牢的打上了结。浩然拿着做好的蚂蚁,浩然兴奋不已,激动的叫起来:“大家快来看呀,蚂蚁的触须长出来了。”手举着这只班中独一无二的蚂蚁,伴随着浩然的小手有力的挥动着,有了触须的小蚂蚁也变得栩栩如生了起来。“浩然你做出了蚂蚁的触须哦,太好了”,老师在一边为浩然努力后的精美作品鼓起掌来,“浩然,你这只小蚂蚁真好看,能不能教教我们怎么做出触须呀?”在一边玩自己作品的孩子们逐渐靠拢过来,老师把这些孩子们集中了起来,请浩然来当小老师介绍自己是如何做出这对漂亮的触须的。
对老师行为的评价:
在中间的一个环节上,当浩然正在自己无法解决的苦难面前,老师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及时给于了浩然一定的帮助。这一点充分体现了我们新《纲要》中的精神,老师活动中的正确地位也得以真正的体现出来。
看到浩然的成功,老师给于了大力的肯定和鼓励。并且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请浩然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给大家,这一办法不仅提高了浩然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满足了其他孩子们的好奇心,为幼儿提供了分享经验的机会。
对幼儿行为的评价:
经过了浩然的动脑筋之后,他想到了选择平时生活中的工具来辅助做触须,使做触须的难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一过程说明浩然是在投入了很多的努力后最终完成了这一作品------做成了一直真正的蚂蚁。浩然充分的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评价反思:
在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到当老师面对浩然的问题,没有用随意的态度来对待,对于孩子指出老师折的是一只没有触须的蚂蚁,老师虽当时有些尴尬,但是随后却能够在互相尊重的原则上,尊重孩子的这一观点,并且积极的鼓励孩子自己去想办法,找出成功的经验。因为一个人自己探索出来的经验和从别人那里获取的成功经验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在这个案例里,老师所处的角色正如我们的《新纲要》里所指引的一样,是一个支持者、观察者、合作者,同时也是孩子们成功后的经验分享者和支持者。
案例中的这位男孩子浩然是一个具有明锐的观察力的孩子,正是这一观察力让浩然发现了老师的“成功之作”其实不高明------没有触须的蚂蚁。而在后来的一系列的环节中也足以证明浩然具有一定的坚持性、创造性的幼儿。他不满足于当前,在比较长的时间里他始终注意于这一创造内容里,对这一内容屡屡的尝试,而且没有轻言的放弃,不断的探索,就是这样一股坚持的力量,让浩然成功了,终于给蚂蚁装上了美丽的触须。
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我们老师要学会引导孩子去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并且创造机会引导幼儿和同伴进行讨论或在争论中独立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些过程中,幼儿有可能通过几次的尝试失败,改进方法,获得最后的成功;也有可能通过与同伴之间思维的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但这些都是通过幼儿自身的努力和探索才能够获得的,而这些也远远比我们教师直接给予的经验更加深刻,也更加的有价值。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二
小老鼠做蛋糕:
活动目标。
1、能根据画面中人物的动作,2、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
3、围绕故事内容,4、大胆的想象并讲述。
5、掌握翻阅图书的基本方法,6、产生对阅读图书的兴趣。
活动准备。
大书以及图片。
活动过程。
7、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
8、让幼儿自己阅读。
教师:小朋友你吃过蛋糕吗?你知道蛋糕是怎么做出来的啊?引起幼儿的兴趣。
幼儿自己翻阅图书,教师提醒幼儿按照顺序从前向后一页一页的翻书,先看左边的图画再看右边的图画。
9、出示放大的幼儿用书,
10、教师引导幼儿观看画面讲述故事后,
11、提问:
(1)、小老鼠在草丛中发现了什么?
(2)、小老鼠没能将鸡蛋搬回家,他们在做什么?
(3)、蛋糕做好了,小老鼠是怎么吃蛋糕的?吃完了蛋糕,小老鼠用蛋壳做了什么?
(4)、吃完了蛋糕,小动物用蛋壳做了什么?
12、师生共同13、阅读故事,14、讲述画面内容。
15、幼儿组织讨论,16、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
教学反思:
《小老鼠做蛋糕》是一篇构思巧妙、富有感染力的童话。充满童趣而富有悬念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住了幼儿,也引发了幼儿对小老鼠怎么做蛋糕的讨论和探究。而作品蕴涵的浅显道理,幼儿也能理解,即互相帮助做蛋糕。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友爱互助精神。
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主题,并不等同于简单的分析。实际上,我们的作用是引导幼儿真切的体验、感受、理解作品,得到语言、审美、情感、品德等多方面的熏陶。
首先,我通过适当的方法引领幼儿进入作品情境。只有这样,幼儿才会有那种感觉。才会投入地去感受、体验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感情,甚至把自己融入作品中去。这不是通过反复欣赏和提问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情景创设、运用教具等要素的支撑,并有赖于教师娴熟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智慧。这一点我远远做的不够,由于条件不允许,教具的使用每次都是简单的图片,显的特别单调,也吸引不住幼儿的眼球。至于教育艺术有待于以后加强。
其次,我恰到好处的引导幼儿进行角色迁移。譬如:在让幼儿体验小老鼠如何做蛋糕时,我就是这样引导的:让他们模仿小老鼠做蛋糕的动作。他们也特别的起劲。这是幼儿的灵感和表达欲望被充分激发,生活经验得到有效的迁移,想象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我期盼幼儿理解“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内涵也自然蕴涵其中了。
再次,我的提问设计始终以幼儿为本。提问结合了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有话可说:并重视了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有感而发。如:(1)、小老鼠在草丛中发现了什么?(2)、小老鼠没能将鸡蛋搬回家,他们在做什么?从而使幼儿的情感品质、情感能力得到升华。
介绍各自的汽车:
让幼儿拿自己的车向别人介绍,也许是孩子的天性,一拿到车子,他们会交换来玩,从孩子的语言交流中多数围绕:车子怎样玩?有什么功用?所预设的问题只有在教师的提示下,有的会回答,有的不会回答。孩子之间根据自己的车子的类型、颜色,进行区分。从他们语言、手势看得出,孩子很了解自己的车子,能主动向别人介绍。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之间的交往能力有了提高。所提的问题是孩子不理解的,于是拿颜色来示范分类,是示范过后,孩子的思维一下子打开了,有按车轮的数量分;有的按车门打开与不打开……在活动中,孩子发现几个人一组进行归类好玩一些,其中有一个人做主持、裁判,玩起来公平些,可以各抒己见,学会包容。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三
片段一:事件:张张一到吃饭时间就开始担心。今天吃的是蛋炒饭,白米饭里有青豆、胡萝卜、肉末等。张张一看到就拉下嘴巴难过起来“我要吃饭,我要吃饭。”保育员见状知道他要吃白米饭,就从食堂打来米饭和菜汤给他一个人吃。最后张长吃完了米饭,菜汤一点没碰。
分析:蛋炒饭中有各种色彩味道的配料,照理说蛋炒饭比白米饭要有吸引力。但是张长却非要吃米饭。分析原因可能是家长不当的教养方式造成的。也可能是食物单调,孩子缺乏味觉刺激。根据生长发育规律,婴儿的味觉发展有一敏感期,时间大约在生后2~7个月。特别是在婴儿期,如果不变换食物品种或食物单调,会使孩子以后只习惯于常吃的几种食物,而不愿接受其他食物。而保育员的顺应行为就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片段二:第二周事件:今天吃的是年糕,张张一看到就拉下嘴巴难过起来“我要吃饭,我要吃饭。”老师见状知道他要吃白米饭,对他说:“这个年糕也是白米饭做的。”张张还是嘴里嘟囔着要米饭。当大家在吃年糕的时候,他还在哭。老师没有理睬他。哭了一会儿,老师将他带到他的位置说:“你先坐下来休息,要是饿了就把年糕吃了。最后,他几乎吃完了整碗年糕。
分析:教师清楚张张的行为是对身体不利的,需要成人的纠正。于是采取冷处理方式,表明自己的立场,最后当孩子饿的时候,将孩子引导到位置上,孩子自然地接受了食物。矫正孩子偏食挑食行为的方法孩子出现了偏食挑食行为,应当采取科学的方法及早予以矫正,从而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以下6种方法可供参考:
1、不要强迫、责备和惩罚孩子,营造轻松愉快的用餐氛围有助于产生良好的食欲。父母放松、随意地用餐能使孩子学会享受吃的乐趣。当孩子乖乖吃下时,要多多夸奖。如果持续1周偏食挑食,最好的办法是不加理睬,因为他们会把任何形式的注意都当成是一种奖励。
2、注意搭配食物的色、香、味,要适合孩子的口味,能够刺激孩子的食欲。孩子一般喜欢味道柔和、煮得不是特别烂、松脆、颜色鲜艳而容易吃的食物。对于不爱吃的食物,可改变烹调方式。比如,孩子不爱吃蔬菜,可以把蔬菜包在包子、饺子里来喂。并讲解吃各种营养事物的好处,拒绝孩子的不良进食行为。
3、及时添加新的辅食种类,逐渐克服孩子对新食物的恐惧。可把孩子不喜欢和喜欢的食物掺在一起,最好分成若干小份。开始时,以孩子喜欢的东西为主,慢慢再把他不喜欢的食物加量,使他适应。
4、在饭前让孩子体验饥饿感,不要吃零食,尤其是要限制高热量的食品。这样,他会有好的胃口和满足的饱腹感。
5、控制好吃饭时间,保证在25分钟以下。因为孩子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过了这个时间即使吃不完也要拿走,否则他很容易分散注意力,不好好吃饭。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四
一天课间,孩子到洗手间小便,我跟随孩子们来到洗手间,无意中我的发夹被阳光射到,一个亮点在小朋友中间闪了一下,孩子们立刻被吸引住,看着孩子们好奇的眼光,我心里一亮,何不抓住这个机会给孩子们讲讲“光的反射”这个话题。
于是,我把小朋友组织到教室里,悄悄的用发夹对着阳光,让亮光在小朋友中间跑来跑去,并问小朋友:“你们刚才看到了什么?”“一个亮亮的东西在跑”小朋友回答,“它是什么呢?现在在哪里?”等孩子找来找去找不到时,我拿出发夹,说:“你们看这是什么?”“发夹”“对了,刚才你们看到的亮光,就是从发夹上跑出来的”,孩子们露出惊奇的表情。
我装着漫不经心的样子望着天空说:“这个问题要问问天上那个东西了”,反映快的明启小朋友说:“是太阳,太阳会反光。”接着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议论着,我便趁机引导:“太阳光照到发夹上,发夹把太阳光反射回去,照到光线弱的地方就能看见亮光,”接着,我又找来一面镜子,分别拿正面和反面照太阳,让孩子观察,孩子们好像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还告诉大家回家也用镜子做做实验。
孩子对新生事物特别感兴趣,如果单纯给孩子们讲“光的反射”是个难点,但通过这样的机会,孩子就很容易理解。可是,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任何难点都有它特定的突破口,关键在于我们能否把握机会,是不是个有心人。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五
今天,孩子们向往常一样,开始了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他们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了角色开始了游戏。可是。没多久,教室里就象炸开了一样,声音越来越响了。有的小朋友一边捂住耳朵一边做游戏;有的小朋友由于教室里的声音太响了影响了与同伴的交往,于是也提起嗓门大声的说起话来…….
二、分析:
孩子们的大声的说话形成的原因很多,但大声说话给人们生活带来不良的幼儿们却还不能理解。因此,针对幼儿生活中出现的这一现象,设计了教学活动:爱唱歌的大恐龙。故事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他们都比较喜欢听故事,所以活动以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中,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仔细倾听,理解故事内容,并知道声音太大会影响别人,学习控制自己的声音。而且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积极应答的环境。
三、措施。
为了让幼儿了解声音太大的危害,进而学会控制自己的声音,在活动中我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想想、猜猜、说说。同时借助形象的教具,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大胆的用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另外,语言的提示与引导能帮助幼儿回忆一些生活经验,如当你在安静的看书时,如果有人大声说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呢?大热天时,有人大声说话你会感觉怎样呢?孩子们在这样引导后,纷纷大胆的举手,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出来。
四、反思与调整。
整节活动的设计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具形象、新颖,深深吸引着幼儿的眼球,幼儿也能认真的倾听故事,大胆的回答。
但是我还是觉得经验的铺垫十分重要。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年龄小的问题,虽然平时也提到说话轻轻说,不影响他人。课堂上虽然教师用语言对幼儿的生活经验进行了引导,但幼儿们对于大嗓门的坏处仍然说不完整。如果事先组织幼儿讨论大嗓门的坏处,让幼儿们有经验的铺垫,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六
最近,我班区角“超市购物区”热闹极了,孩子特别喜欢上超市购物,小朋友购物付款时,小明不小细心撕破了阳阳一张壹佰元的纸币,阳阳汪汪地大声地哭喊起来:“恩,恩,我的钱,我的钱被撕破了。”顿时,小朋友纷纷都拥挤而来,要瞧个究竟,教室里小朋友议论纷纷起来,你一句,我一问。小明说:“这张壹佰元是纸做的哦!”阳阳说:“纸也可以做钱呀?”“太好了,我也回家要做很多很多的钱,可以买好多玩具啦!”章强笑着说道。孩子们也被撕破的纸币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就回到孩子们旁边对他们说:“你们想知道纸是怎么变成钱的吗?”有的孩子甚至到别的区角去找和纸一样材料的东西,表现出对纸的强烈好奇心。王小朋说:“纸可以做成钱(纸币),纸的用处可真大。”棒棒说:“那纸还能做什么呢?”等等问题。
看到幼儿对纸如此的兴趣,因此,我及时地捕捉到幼儿对纸的这个兴趣点,我准备围绕着幼儿提出的各种各样有关纸的问题,与幼儿一起,并且发动家长搜集有关纸的各种资料,于是,一个纸的探索型的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的疑惑中产生了。看到孩子们对“纸”这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番的争论,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教育契机,在幼儿对纸产生兴趣的基础上,若让孩子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加深幼儿认识对纸的理性分析是极其有价值、有意义的。我认为开展这一主题活动,可以让幼儿实际参与“纸”的探索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能促进幼儿的长远发展,也是符合新《纲要》有关科学领域的要求。于是一个《纸的妙用》主题活动就在小朋友们质疑中产生了。
一、纸的由来。
主题确立以后,幼儿开始了探索关于纸所有纸的活动。由于此次活动是由幼儿自主发动的,因此,幼儿的兴趣高、也表现的很积极。幼儿在教室环境布置中,自主找有关纸做的图片、幼儿看到了各种各样纸的同时,明明说:“这些漂亮的纸到底怎么来的呀?”怎样做成的?等出现了这些问题。一下子孩子都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小朋友几乎陷入了一个困境,每位幼儿的心理都被隐藏着这个谜团。
正在这时,明明站起来说:“听我爸爸在《十万为什么?》这本书有说到纸好象是有个人发明的,这个人叫蔡伦。”于是,冷静的教室一会儿就活热起来,亮亮说:“对,对,我妈妈也对我说了,纸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小红说:“老师以前的纸和现在的纸一样吗?”接着我说:“那纸到底是不是古人蔡伦造出来的,是怎么造的呢?还有现在我们用到的彩色纸又是怎么来的?”下午,我请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上网查资料或到图书馆找资料、问长辈等活动。老师和你们一起找翻阅图书,上网找资料,看谁先找到答案。此时此刻,又一个谜团产生了。
第二天早上,我发现小朋友对纸的兴趣就更加浓厚兴趣,此时,有的家长从网上下载了蔡伦的图片,与以前在树皮上写的字,及龟壳上写的字,还有以前纸的制作过程图;就在这时,我请孩子们观看vcd光盘《造纸的过程》,小朋友带着疑惑的心,所以,听得就更加认真了!同时,我说:“你长大了想干什么?想不想和蔡伦一样发明更多对大家有益的东西呀?”大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七
背景:
最近,我们正在开展“动物大世界”的主题活动,我们通过高结构和低结构的活动,和孩子们一起探索着各种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在探索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对动物的了解远远超过我们教师,我们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一同汲取经验和养份。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和孩子一起探索“长颈鹿”的故事。
实录一:
在孩子们尽情地讨论后,我出示了我的范例——长颈鹿的一家,正当孩子们大叫:“好漂亮!”时,金天又一边举手一边说:“我又发现不一样了,斑马有棕毛,长颈鹿没有的!”
“哦,你又发现了……”
还没等我讲完,奔奔又叫起来:“长颈鹿有棕毛的!”
“没有的!”孩子们都叫了起来。
“到底有没有?你们仔细看过长颈鹿吗?”
“没有的!”“有的!”这时,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一时间,我自己也不能确定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但活动又没有结束,所以,我就告诉孩子:“现在,我们不能确定长颈鹿到底有没有棕毛,那我们先别画棕毛,等活动结束了,我们再一起去找找资料,如果有,我们再添上去,好吗?”
孩子们也同意我的提议,于是,活动就继续进行下去,孩子们暂时画的就是没有棕毛的长颈鹿。
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在“动物园里的动物”中,孩子们对长颈鹿的特征有过初步的讨论,所以在今天的活动一开始,我没有直接将长颈鹿的特征重复给幼儿听,而是借助幼儿对斑马和长颈鹿的已有经验,先请孩子进行比较、讨论,调动了幼儿主动发现、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比较和发现中,孩子们对长颈鹿的基本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巩固。所以,我认为前面的环节,我和孩子的互动是成功的。
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决不是简单的管理者、指挥者或裁决者,而是良好师幼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往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幼互动的组织者和幼儿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只有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才可能在实际中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发展需要。虽然,在出示范例时,我的意图是让孩子发现不同的动态以及画面上事物之间的重叠,但是,金天小朋友却从我的画上看出了“长颈鹿没有棕毛”并引起了孩子的争论。当时,我自己也觉得一愣,因为自己在画范例时,根本没有考虑长颈鹿有没有棕毛,而是凭自己的印象画了出来,所以,我本身对长颈鹿就缺乏足够的了解。但是,我没有急于把孩子拉回到我的预设中,因为我觉得孩子的争论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在没有正确答案的情况下,我也没有权威地要求孩子服从老师的范例,而是鼓励孩子回去收集资料,留给孩子继续探索的空间。
实录二:
第二天早上,棋棋和小刚各自从家里带来了长颈鹿的玩具,看到我,两人都急着去拿自己的玩具来给我看。
棋棋一边拿,一边就已经说着:“长颈鹿是有棕毛的,不过是短的!”
可是,当小刚的玩具拿来时,他却说:“没有棕毛的!”
棋棋马上急了:“肯定你的做错了!”
“没有”
两人开始争论,旁边的小朋友也围了很多,跟着一起争论着!这时,奔奔也急匆匆地找到自己的动物书来了,“老师,你看,书上的长颈鹿是有棕毛的,这里还写的‘长颈鹿的脖子上有棕毛……’”
现在是2比1,不过,小刚显然还不服气,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在等待我的答案。
“你们都比老师记性好,回家查了资料,老师倒忘记了,应该给老师批评!哎呀,你们玩具也有了,书也有了,我该到哪里查资料呢?”
“上网!”有位孩子叫了起来。
“好,那我们一起到科普网上查查资料!”
于是,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围到电脑旁边,看我查资料,最后,孩子们从长颈鹿照片和文字介绍中找到了答案。
分析:
孩子收集资料以及争论的过程说明他们对昨天出现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为这个活动是幼儿自己需要的活动,所探索的问题是他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所以他们发现问题,寻找问题答案的途径都是各不相同的。当幼儿通过自己收集资料,问题还是无法得到解决,但他们又急需一个答案时,我又考验孩子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收集资料,在这个小小的互动中,又拓展了孩子收集资料的途径。
反思:
在上面的案例中,我渐渐领悟到,教师要关注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幼儿共同合作学习。教师应追随幼儿,从他们的反应中敏感地捕捉其中蕴含的学习价值,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纲要》中也提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师幼只有在共同参与探索,共同提出设想,共同寻找材料,共同寻求答案的互动中,才能迸发出智慧火花,促进情感的交流。在这互动过程中,教师对幼儿是一种滋润式的哺育而不再是倾泻式的灌入。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八
今天组织孩子参观小学。到达中心小学后,孩子们兴奋不已,东看看西瞧瞧,对一切都很新奇,看得十分仔细。
进了教室,正值课间休息。在老师简单要求后,孩子们纷纷当起了小记者。丁和铃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采访纸和笔,向老师提问:“老师请问您叫什么名字?教小朋友什么本领?班上有几位老师?几位小朋友?有几位男老师、几位女老师?……”听到老师的回答后,她马上在采访纸上作了记录。
戴琎一组则采访起了哥哥姐姐:“你们早上几点起床上学?一天上几节课?每节课几分钟?作业多不多、难不难?上小学辛苦吗?……”哥哥姐姐们十分配合,认真地予以答复,戴琎也在纸上记呀记。
上课了,我们的孩子和小学生一起认真地听着,还不时地观察老师和学生。
回园后,孩子们对这次参观活动做了小结,既有环境方面的,如小学的厕所和幼儿园的不一样,座位不一样,操场上有跑道等等。也有关于学生、老师、时间方面的,并把采访纸贴张贴在教室。孩子们个个发言踊跃,可以看出收获颇多。
本次参观活动,事先我们做了较充分的准备,组织幼儿讨论:“参观小学你想知道什么?”,帮助归纳、分类,并组织幼儿分组,设计采访计划书等,使幼儿在心理、知识等都有了准备。孩子们能从自己内心需要出发去思考问题,真正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从而加强了孩子参观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同时分组讨论采访、设计计划书等又让孩子的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
反思以前我们的参观活动,似乎只是带孩子到那儿看一看,回来说一说,孩子看得都比较片面、零散,只是沉浸于“游玩”之中,真正的收获及活动意义不大。
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的仗!”比较这次的参观活动后,我更深切地感到活动前的准备是多么重要。不论是教学活动还是参观、游戏活动都是一样。只要能根据活动特点,精心设计组织准备,一定能使活动取得更好效果,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九
观察周期:9月——10月。
个案基本情况:
连续几日我班整体午睡情况都较好,可有一小朋友却有点“个性”,这种情况引起了我对他的好奇。班级中的行为表现:小安是名大班的幼儿,基本上午睡不睡的,但他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那就是每到睡觉时间他会乖乖的睡觉,就算看到他,眼睛也是闭好的,过不了几分钟也会不断翻身,比较好的是他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这孩子脸上没什么血色。虽然这样,但他的精力还很往旺盛。午睡时所有小朋友都睡了,但他还是不睡,就躺在床上玩一个中午。这样玩不会影响其他的幼儿午睡,只是他不睡而已。情况稍好时可以观察到他睡了十几分钟左右。
原因分析:找家长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小安从小就不喜欢睡觉,在睡觉方面父母没有给他更多的要求,特别是时间上比较忽视。因为他比喜欢睡觉,晚上也睡得比较晚,所以个子不太高,脸色不好看。
9月2日——9月24日。
开学前几天的时候,小安根本没法静静地躺在床上午睡,东转西翻,在床上手舞足蹈。我觉得有点影响其他小朋友,所以就制止了他。他的表情看起来很难受,于是我就陪着他,悄悄地和他说话,给他讲故事,他慢慢的安静下来,我告诉他如果再动的话会影响其他小朋友的,他朝我点点头。
分析:孩子只在情绪很主动的情况下才能接受意见,懂道理,所以我采取了先讲故事后陪他的.策略。
10月11日——10月22日。
小安能够安安静静躺在床上睡觉了,这时,我开始试图尝试让他睡觉,于是我守着他,拍着他的背,几分钟后睡着了。
分析:由此推测,孩子不想睡觉可能是因为没有对他进行严格的要求。但是我也发现就算守着他,睡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最多半小时,但至少也算可睡觉了。
11月15日——11月19日。
起床的时候我开始和他谈话,谈话了解他自己不喜欢睡觉,他告诉我他在家确实也睡得比较晚,我问他既然不喜欢睡觉,为什么幼儿园午睡的时候躺在床上,他说的话令我很意外,他说,我想睡但我睡不着,所以我就不喜欢睡觉。
分析:这孩子可能是先天性睡眠少,加上老师和家长对他没有严格的要求,就造成了现在的这种情况。孩子不喜欢睡觉是因为睡觉睡不着,而并不是真的不想睡,其实她也很无奈。
措施:
和家长沟通,培养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配合调整他的睡眠时间。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
时间。
10月12―18日。
地点。
操场。
玩大型玩具。
小宝小朋友9月份没出勤几天,还没有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来的时候总是哭的.不停。今日早上我领小朋友一块玩大型玩具的时候,小宝看到其他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就停止了哭声。我鼓励他也上去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他大型玩具上头玩的很开心。
现象分析。
刚入园的小朋友,不管心理上还是环境上都要有个适应过程,小宝也不例外,这么小就离开了家人,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对教师和伙伴还没有熟悉和信任。
实施措施及效果。
小宝玩大型玩具的时候不哭,他还是很想玩,我就这几天户外活动的时候都来玩大型玩具,离园的时候,我和他说:“明天你来幼儿园不哭,我还带你玩滑滑梯。”小宝很高兴的答应了,果然第二天他高高兴兴的来幼儿园也没有哭。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一
观察图书区投放图书后幼儿的阅读行为及表现。
小涵。
小涵来到图书区很兴奋地拿起书,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可是过了不久就翻来翻去,感觉没有耐心看了,我走过去问,“小涵你怎么了”?我看了一半后面看不懂了。”我走过去告诉她,在看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认识书里面的字宝宝,等区域结束之后再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你在故事书里面认识的字宝宝,之后不时有幼儿加入她的队伍,一起翻看的图书。
我们班的区域活动特别吵,区域活动应该是安安静静的,这样小朋友才能安静的创作,我觉得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必须交代给小朋友任务,还要让孩子知道进每个个区域的目的,还可以在进区域之前先安静听会音乐,让孩子安静想好自己想去哪个区,进去了该做些什么。特别是图书区要和家里互动“家园阅读合作行动”。图书区经常投放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阅读,回到幼儿园在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从家里带来的图书幼儿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1、我觉得区域的重点在于孩子进区域里面收获到了的东西,和养成良好的进区习惯,能安静的思考。
2、教师还应有重点的选择图书为幼儿讲述使幼儿了解图书内容。
3、鼓励带来书的幼儿为全班或有需要的幼儿讲述。
4、与家长沟通配合将这种好的方法坚持下来。
5、在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给些报纸认识里面的.字宝宝。
6、进区域的时候可以先让幼儿听安静的音乐,走走线,让孩子心情平静,想好进区域该做些什么。
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研究的思考和体会:
1、阅读无处不在,促进了整体发展。通过对“分享阅读”拓展活动的研究,我们更加宽泛了阅读的概念,脱离了阅读作为一种书本阅读的局限性,将“阅读”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之中。阅读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的作为导入阅读,有的作为结束交流分享,有的作为活动中间提示回答,也有的在活动前后呼应,给幼儿很多遐想的空间。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包括正规的学习活动,也包括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的非正规的学习活动,可以说阅读无处不在,渗透在一日活动之中,也渗透在每个人的心中,阅读已经变成每个人自觉的行为习惯。
2、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从阅读书籍开始。而从小对儿童进行早期阅读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为以后的正式阅读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将阅读拓展作为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和基础课程相结合,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主题式的拓展系列,注重幼儿的主动表现。这种主题式的拓展活动能让教师们积累了综合、整体思考幼儿教育的经验,促进了课程园本化的发展。
进一步的思考: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也有孩子之间的能力差异。怎样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加得主动,让每一个孩子都自信“我真棒!”?怎样让生生互动、让孩子在自己的优势才能上发挥教师般的作用?怎样减少或弥补孩子间的差距?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努力思索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相信在幼儿生活中开展“分享阅读”拓展活动是能够促进幼儿多元智能发展的。当今社会“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告诉我们,幼儿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共同作力于幼儿教育,会事半功倍。至今为止的分享阅读,家庭方面仍属于应用型阅读活动,怎样挖掘家庭的资源、发挥家长潜力,促使家庭也向拓展型阅读发展,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二
“小鹏,别插队”我站在活动室门口正在组织男孩子们饮水,幼儿个案观察记录。小阳手里拿着水杯也插口道“小鹏,你这样不听话,会把老师累坏的”然后又向我“王老师,你不累吗?你也喝点水吧!”“谢谢!小阳”他的胖脸上马上乐开了花。
个案观察2。
“高子清,你怎么了?”组织孩子们上完厕所回来。我正在弹琴,稳定孩子们的纪律,孩子们听到琴声也安静地开始听琴做韵律活动了,忽见小阳站起身走到前排俯身关切的向趴在桌子上的高子清“你不舒服吗?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告诉我,我去告诉王老师!”我也忙走过去问高子清怎么了。后来高子清身体有点不舒服。我忙带她去医务室作了处理。想多亏了这心细的小阳呀!
观察3。
观察4。
早上我正在院子里带孩子们做操,忽然发现小阳抹着眼泪。不作操了。“怎么了?小阳”我过去问。他不做声。旁边看操的姨奶奶过来拉起他的手走出了队伍。做完操回到教室发现姨奶奶正在抚摸着他的头说着什么。我刚要问个究竟,姨奶奶冲我递了个眼色,拉我到一边说“作操时,他看见张辰喧妈妈亲了一下张辰喧走了,他可能又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心里难过了”姨奶奶眼圈红了,我的心里也酸酸的。我走过去对小阳说“来,让老师妈妈亲亲”亲了一下他的胖脸蛋说“来,当老师妈妈的小助手做值日生给小朋友发勺子去吧!”“好吧!王老师”他红红的眼睛乐成了一条缝。忙开了。
观察5。
小阳是个胖乎乎、个头较高的小男孩。入园以来姨奶奶就告诉我们老师。孩子生下没几个月妈妈就丢下他走了。因为爸爸和奶奶工作忙他一直由姨奶奶带者缺少母爱的小阳感情非常细腻,幼教之友《幼儿个案观察记录》。也很脆弱。他很善良。也很有礼貌。懂事的他会在生活中主动关心周围的人。但在集体生活中他的自制力较差。集体活动中做小动作。不能很好的遵守游戏规则。动作操作能力较差。因此对与这个纯真、可爱的小男孩既需要我们做老师的有一颗细腻的母爱之心去鼓励安抚他娇嫩敏感的心。一面又要有老师的理智去发现引导他改正不足。
1)与经常照顾他的姨奶奶沟通建议在家里作为成人尽量少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生活缺憾。不要让孩子娇嫩的心中留下自己从小就没有妈妈。自己很可怜的感觉。因为母亲对他来言是不存在记忆的、更多的信息还是来自于自己周围成人的暗示。更何况家中爱他、关心他的人也很多。有时候可以通过故事等引导他知道虽然妈妈离开了自己。但现在有奶奶、爸爸、姨爷爷姨奶奶、姑姑等许多人也在爱他、关心他所以其实他也很幸福。应该听他们的话。努力做个好孩子。
2)在园老师可以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在生活中像一位妈妈一样引导他、关心他。也要保持老师的'理智。发现引导他改进不足。促进他各方面健康的发展。如生活中多一点安抚、也不妨对他的进步以亲亲额头、脸蛋予以鼓励。对他的错误也应该认真、严肃指出。
3)特别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如亲子活动中。老师可适当顾及他的情绪与他多结伴。或充当妈妈角色带他参与游戏。以避免孩子心中的敏感伤心。
经过一段时间小阳不再发生因为看到别的小朋友与妈妈亲热而伤心流泪的现象了。有时对个别新入园幼儿流泪找妈妈的样子还会关切的说“好了,我们都长大了。想妈妈在心里想一会就行了。”集体活动中当管不住自己时为了赢得老师妈妈的喜欢他也会在老师眼神的暗示下控制自己的言行。本学期“礼貌儿歌朗诵会”上虽然有许多妈妈的身影以及与宝宝亲热的场景出现但小阳能微笑地认真参加活动。让来的奶奶姨奶倍感欣慰。是的,我也相信。我们的小小男子汉户随着年龄的增长变的更加坚强、勇敢、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懂得育人育心。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三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听到“你怎么这么讨厌呀?”“你看你,怎么老是做坏事,新买的汽车又弄坏了?”等等的责骂声,那一定是成人在训斥比较顽皮的孩子。而结果呢,成人是满脸的无奈与愤怒,而孩子则满脸恐惧,不知所措。xx就是这样一位调皮的孩子。
xx刚进入幼儿园,他的顽皮就时常显露出来:满地爬、抢玩具、打人、午睡时几乎天天尿床。如果你对他提出要求,他就会紧皱眉头瞪大两眼看着你,透着一丝倔强、一点反叛。这学期家长会我与家长进行了细致的交流,将孩子在园的情况给家长做了介绍。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家长平日工作比较繁忙,接送孩子都是请的钟点工,对孩子的引导不够,在观念上主张顺其自然,致使今天孩子是非观念淡漠,不良行为较多。一番沟通,使我们对孩子的行为有了一个共同的认识。
虽然xx很顽皮,但孩子是无辜的,我们开始用心的去接纳他。为他建立了赞赏本,通过发小贴画的方法来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家长会后的第二天,xx就穿着干干净净的衣服来到幼儿园。为了防止孩子尿床,我们天天午睡时,叫醒xx上小便;集体活动时鼓励他;自由活动时教给他与人交往的方法;只要他有一点点的进步就给他发小粘贴奖励。这一周,我们还让他当上了小桌长,当我们告诉他要先管好自己,才能管好小朋友时。他坚定地点点头说“我是好孩子”。
从xx的身上,我感到接纳“调皮”的孩子要做好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要理智的爱孩子;
第二尊重孩子,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空间。
第三,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四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煜边把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浩浩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浩浩拿起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浩浩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分析:对于简单的四拼、十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能力强的幼儿根据已有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1、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
〈1〉投放新的拼图材料,分块数量在20件左右,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2〉在大型数量的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察,判断,并根据大班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小卡上标记数量或图形符号,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到发展。
2、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五
小强来到刺绣区,看了看已经绣好摆放在那的作品。看到其他小朋友在那找布、针、线、剪刀等操作材料,他也和她们一样寻找起来。
等小朋友都找好相应的材料后,老师请大家自己动手操作,并按着步骤开始尝试进行刺绣,并提醒大家一定把套环套紧,绣的时候一定要绣的紧密一点。小强站在桌子旁,拿起用套环把布套好画好,接下来拿起线来穿针。试了几次,不成功。他大声喊道:“老师,我不会,我穿不进去。”老师走过去,再次手把手的教了一遍,让他把毛毛的线头剪掉,再用嘴巴米一下穿过去,他再次尝试。
一起来绣的小朋友已经开始绣了,他还在穿线,穿进去了又掉出来了,看得老师都为他着急,总算有一次穿进去了,他还大声地在那喊:“我穿进去了。”
刺绣对于幼儿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也会因为材料上的原因和幼儿接受能力不同而使幼儿在作品的.呈现上有一定的难度。能干又熟练的孩子他们追求的是可以把自己在绣的作品完成,我们给予他们的目标也定于为熟练针法及其过程,能够绣出更多的作品。而对于小强这些幼儿来说,能完成他们很难做到的就觉得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面对不同进度的幼儿应该给予不同的学期目标,在他个人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1.多提供一些操作材料(布、套环、针、线、样板)。
2.鼓励幼儿在刺绣中遇到困难,要先想办法自己解决,最主要的还是操作前把老师讲解的步骤听仔细。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六
观察背景:小佳小朋友是个性格外向的男孩,活泼、聪明、能干,最大的优点是发音清晰、口齿伶俐,语言表达潜力特强,所以无论班里有什么事情,他就像小邮递员。可自春节后开学不久,发现他与老师、同伴说话的时候,有口吃现象,每句话的某一个字音总是拉的很长,才能说下一个字,让人听起极不舒服。语言是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口语潜力是发展幼儿智力的基础。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连贯的口语表达潜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观察实录:每一天来到幼儿园,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好,我奶……奶送我来的”;每当与同伴交流时,一下就能辨出他与众不同的声音:“我……的绘画完成了,你……看漂亮吗”为此,经常引来孩子的笑声,有的孩子还常问我:“老师,小佳怎样总是这么说话呢”然后模仿着小佳的样貌,之后引来一阵笑声,他们感到好奇,好玩。
观察分析:应对小佳的口吃现象,我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和家长进行了交流,小佳妈妈也十分着急。和他探讨造成口吃的原因时,他妈妈回忆,前段时间讲故事时,小佳不听话,训斥过他,还威胁过他。这样就能口吃吗我陷入了沉思。并且查阅了有关口吃方面的知识,原先小佳的这种口吃现象属于‘拖音性口吃’。造成口吃的原因很多,其中精神过渡紧张、着急,导致发音器官肌肉痉挛,使发出的音律受阻,是造成口吃的主要因素。是啊,前段时间,园里搞了‘故事大王’比赛活动,小佳讲了《没有牙齿的大老虎》这个故事,当他讲的不太熟练时,不知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失去了兴趣,每当让他在班里讲述时,他总是找借口,不愿讲。为此,我告诉了他妈妈,让他妈妈给孩子做做思想工作。没想到会这样,幸亏此刻时间还短,口吃还未养成习惯,如果我们矫正及时,方法得当,相信必须会逐渐地、自然地得到矫正。
实施措施及效果:找到了小佳造成口吃的原因,我便采取了“对症下药”的保教措施:首先,以表扬、鼓励为主,帮忙孩子树立自信心。小佳回答问题十分用心,答案总是和别人不一样,我便利用这点,多给他机会,对他的回答加以肯定,引导别的孩子发现他的优点,时间一长,其它孩子就流露出佩服他的感觉。另外,每当完成一项作品,我会让小佳展览及讲解自己的作品,为他创造一切表现的机会。每当和小佳交流时,我都会叮嘱他不要太用力,要放低音量,慢慢说,当说一句话的第一个字时,要进行诱导,也就是缓慢地、轻轻的诱导着发出音,并逐渐变响,然后过渡到第二个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常教育其他孩子,要多帮忙他,多和他交谈。对小佳的口吃现象千万不要嘲笑或模仿。
其次是家园配合,我告诉小佳妈妈,在家必须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愉快安定的环境,消除他的思想负担,当孩子有口吃时,不要训斥,引导孩子讲话时放慢速度,随心所欲,多给孩子安慰和鼓励,要减少孩子口吃行为的有意注意,多让孩子听故事,讲故事,引导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自信心。
在我们家园密切的配合下,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通过这些综合保育措施,小佳的口吃现象慢慢的消失了,此刻的他,又能像以前一样流畅、连贯的讲话了,为此他妈妈十分的感激,我更是无比的欣慰。祝愿小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七
今天的游戏叫“宇航员回家”。要求前后为宇航员搭一座桥,两块积木之间要有一个相同点,即要么颜色相同,要么图形相同。一题有8块积木。
1、初步体会路径规划的含义。
2、善于观察思考,有目的的试误探索。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当大家了解了游戏的要求后,开始游戏。洋洋的座位在第一个,他看着画面,迟迟不动手。说了句:“让我再看看”坤坤说:“好像是找和前面一块积木相同的,我先来试试吧,你等会在宸瑜后面做。”他点点头。很专心地观察两个同伴的游戏操作,宸瑜在最后的积木桥上选择错误,不知如何下手调整,钱坤在一旁帮忙了,而罗浩洋还是看着。
因为有的小组幼儿已经解决游戏规则,正在有兴趣的游戏着,所以我没有组织讨论,还是让大家多操作,在反复尝试中获得游戏的经验,了解“宇航员回家”的游戏到底怎么玩。于是,他们3人还在研究。钱坤一经发现的玩法的秘密,两次都通关了。他看罗浩洋还不会,就问:“我告诉你怎么玩吧?”洋洋点点头。在同班的指点下,他知道了游戏的玩法,并开始操作起来。
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宇航员回家的桥要是怎样的'桥?洋洋举手回答:要图形和颜色都相同。而钱坤回答说图形或者颜色相同。于是我追问洋洋:“你们俩的回答一样吗?”他点点头表示一样。而其他孩子表示不同。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中,洋洋明白了“和”“或者”不一样,或者表示只要其中一个条件就可以了,而游戏其实就是这样的。
分析:
这个活动我简化了问题的设计,而是更多地时间留给孩子自主、合作的操作,在这个过程中渐渐自我梳理方法,总结经验。将活动的交流落在游戏玩法的语言概括上,“和”与“或者”的区别,小结交流的方式更加让孩子掌握主动权,由孩子出击,演示问答,体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是真正意义上的挑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学习一种游戏玩法上,是孩子独立思考、纠正、探究的过程。
进一步的反思:
1、同伴的互动。
游戏中虽然一开始没有和同伴有语言交流,只是通过眼神、点头听从同伴安排,但是这些都是因为他的认知经验的缺乏,害怕自己出错,不会游戏,会被同伴评判,但是知道游戏玩法了,在交流中还是乐意表达自己想法的。
2、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然洋洋没有在小组游戏中直接参与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和大家互动交流,但是他一直非常专心在倾听、观察两个同伴的行为,没有交流是因为他的确不懂,知识经验的能力没有达到,不能和同班进行对话。但是倾听、观察模仿也是一种解决能力的方法。在集体分享交流中当他认为自己两次游戏都对都懂了后就积极举手进行表达,学习态度相当主动,尽管回答的不很正确,还是在大家的交流分析中了解到另一个新的知识“和”与“或者”的区别。
对于洋洋这样知识经验不丰富的男孩来说更多的要教师的支持,必须点赞他的学习态度,学习就是错误的前经验不断纠正的过程。他学习很专心,和乐意倾听同伴的想法,然后自己去尝试。在户外和个别化活动中,经常看到他积极参与,所以,作为老师、同伴都要给与他更多的鼓励,态度决定他有可去的下一站。
大班观察记录心得篇十八
观察图书区投放幼儿自带图书前后幼儿的阅读行为表现。
小刘x。
小刘x小朋友是我们班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一般,有一定的词汇量,基本能运用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对图书阅读不感兴趣。他是今年开学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这来的。这个小朋友不太喜欢看书,从不翻阅图书。今天早上,他来的很早,书包放好之后自己搬了凳子,来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蛋和蛋巢》的书,他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接着又翻了几页后把书合上,放到书架中,又拿了另一本书同样随意翻了一下。
小刘x小朋友在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下已有了初步的阅读意识,能够从第一页开始看书,知道看书的简单顺序,幼儿的角色意识加强了,能够自由安排角色进行阅读活动,可是幼儿对书中画面的理解还很单一,只局限看单页画面内容,不能把整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再有,幼儿有看书的兴趣,但不能持续的完整的'看完一本书。
通过这个幼儿的看书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尝试阅读的乐趣。老师争取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取得幼儿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