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精选15篇)
每一个人生阶段都会带来新的挑战,我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步伐。在总结时,要抓住最核心的东西,简洁明了地表达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写总结有所帮助。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一
摘要:静物素描对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在推动教学改革和落实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结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相比,静物素描以培养学生的语言造型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认识与观察提高表现能力、审美能力,运用素描语言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有效的呈现。静物素描教学涉及诸多的内容和环节,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该文从宏观的角度对静物素描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
由此可知,静物素描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推动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水平,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立足点和基础,确保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中提高造型水平,为高校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生源。
静物素描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有着关键的作用和价值。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并没有接受完整的基础训练,较少有学生能够清晰掌握不同的美术流派和素描的发展历史,部分学生的实际理论知识水平相对较低。除此之外,尽管部分学生有一定的艺术潜力,但是对艺术学科存在主观上的误解,他们往往将素描艺术与铅笔画等同。这种错误观念不仅影响学生后期的实践和理论学习,还使学生无法站在更加宏观的角度了解素描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理论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和理解度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效率。如果学生对静物素描的理解相对较为片面,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过于追求掌握绘画技巧,忽略了培养和提升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能力,无法充分发挥个人优势,难以实现创造性思维与专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因此实际的创意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差。从上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静物素描教学状况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造成部分学生在专业实践过程中无法较好地实现自己的创意,彰显自己的个性。此外,部分学生对造型语言的理解较为浅显,在描述不同的创造性方案时只能够借助较为简单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不仅脱离了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本质要求,而且难以使学生真正地实现全面发展。
1.注重精髓概括,加强速写。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发现,部分学生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和障碍。这除了与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存在一定的关系之外,还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模式紧密相关。为了弥补静物素描教学的不足,教师和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改进现有的素描教学手段和学习模式。教师必须注重静物素描精髓的概括,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水平。作为素描的灵魂和基础,造型对提高学生的素描能力意义重大。学生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概括能力和水平,才能掌握静物素描学习的精髓。一些创作者在素描创作过程中,通过速写体现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相比,速写能够更加直接、生动地表现不同的艺术元素。除此之外,学生提升速写能力还能够有效地减轻学习压力。因为速写对客观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创作者只需要积极地表达不同的主题,就能够完成相应的创作,不管是风景、静物还是人物,都可以实现不同题材的速写创作。另外,速写与素描在实践上存在细小的差异。速写也被称作短期素描,创作速度快、创作时间短是速写的重要特征。许多学生通过速写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提高自身的造型能力、观察能力。因此,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立足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潜在艺术灵感和创造力,从而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2.着眼于整体与结构。
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站在宏观的角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和整体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在实践和理论学习过程中细致入微地观察不同的人物与景象。其次,为了弥补学生在想象力和思维逻辑判断上的不足,教师还需要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立足于结构和整体静物素描的要求分析不同的物象空间结构,让学生了解体积与空间结构之间的相关性,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积极主动的绘画实践过程中提高整体控制能力,确保静物素描整体效果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除此之外,静物素描教学改革涉及诸多的环节和因素,为了弥补目前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作品质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采取正确的方法观察不同的物象。在学生完成相应的静物素描作品创作任务之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作品质量鼓励学生主动地表达自己对物象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并对作品后期的整体效果进行大致的设想,确保作品整体构图的合理性。其次,学生在观察和体会不同的物象过程中,必须树立良好的整体意识,具体地分析物象所蕴含的内涵,结合物象特征进行感悟和理解,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最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站在整体的角度,通过不断体验与观察,把握不同物象的神韵,从而主动地抓住不同创作元素之间的联系。对整体物象的感知以对局部结构的掌控为基础和核心。在静物素描创作的前期阶段,学生需要抓住整体画面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同对象的内在结构关系,实现平面对象的立体化、生动化。另外,在进行不同物象的静物素描创作时,学生还需要研究物象外表与内在之间的联系,真正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在不断的实践、锻炼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整体与结构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完整的结构概念和空间概念,从而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在后期的创作中发挥个性和创作潜力。
3.注重深入刻画与个性再现。
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面临一定的困难,出现这一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学生无法将自己的个性融入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教师必须结合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运用各种数码相机、智能化手段,充分发挥静物素描的写实功能和创作功能。从目前来看,尽管学生能够利用各种高科技手段主动创作,但是往往难以提升对静物素描的表现力。对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既需要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又要主动地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确保学生既能够掌握相应的艺术创作技巧,还能够将自己的个性融入现有的艺术作品创作。在学生进行静物素描创作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以审美为主线,引导学生在重视和谐美、形式美的基础上突破静物素描创作难点和重点。除此之外,对于艺术类学生来说,必须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了解美术流派和静物素描的发展史,只有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够在后期实践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个人的艺术修养和专业素养,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4.注重造型的严谨性,突出技能。
我国艺术类高校和艺术专业在静物素描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以教学培养目标为立足点,结合学生实际的专业水平和审美能力,通过深入分析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实现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在静物素描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抓住不同的造型特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题材训练机会,注重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其次,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记忆水平,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造型能力的基础上确保造型的严谨性、合理性,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结语。
静物素描教学改革是一项宏大的工程,学校和教师必须站在宏观的角度,结合目前该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作为静物素描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教师需要进行主动反思,充分利用各种创造性的教学手段,通过深入分析专业课程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能够与学生个人的发展有效对接。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论创造力与技能的统一——关于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目标的思考.中国美术教育,(6).
[2]张爱辉.美术素描教学的思考.中国科教创新导刊,(32).
[3]朱岸静.浅谈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
[4]柴建强.高校素描教学创新分析.美术教育研究,(23).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二
随着近年的美术高考热,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积极鼓励学生选报美术专业,但是其中一些学校本身的美术资源投入不足,缺乏经验,美术专业教学往往急功近利,缺少对教学的深入研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导致静物素描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从静物素描教学现状看,一般沿用固有的教学模式。授课的方式单一、僵化,一般是教师示范、学生跟画或者画照片等方式。构图、表现方式、训练标准基本一致,注重造型准确、层次丰富,强调技巧训练,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及其个性与创意思维的培养,削弱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画出来的作品缺乏情感。第二,静物的绘画技法单调,表现手法狭隘。由于一些课堂教学是教师带画、学生跟画,表现手法程式化、单一化,在表现某些物体时,教师要求运用某种固定的表现手法,构图千篇一律,未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感受力与创造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艺术天分。
二、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尝试多元化教学。
笔者所在学校实行参与式课堂改革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也希望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尝试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参与式课堂改革,为静物素描教学带来更多的活力。
三、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师在课前应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况。优化专业教学课程设计,改变以往学生只是被动学的状况,在静物素描教学中,强调学生是创作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为主,创设情景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专业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更利于课程难度的设计。多元化静物素描教学要求在观察和表现方法上,让学生充分彰显其不同特点,教师不以一种固定的模式要求学生,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表现风格进行引导教学,在保持其原先优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符合自身特点的表现方法画好静物素描,而不只是教他们以何种手法画画,更不是以教师自己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如,在高一几何体教学中,透视与形体结构是静物素描非常重要的基础,对学生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而教师带画或写生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笔者希望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方式重新设计这节课。课前笔者布置学生预习几何体石膏的内容,并以一方形静物为例完成一张角透视图与平行透视图。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作业,请部分学生对他们完成的作业进行讲解,然后笔者再对透视结构的难点进行深入分析,分组摆放不同的方体静物,让学生用学到的方体透视知识将物体结构准确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适当作步骤示范,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表现技巧,同时展示不同风格的表现手法,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表现。通过调整课堂设计,能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能高效地解决课堂教学的难点。
四、注重多生互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艺术反思能力。
素描教学虽然有其规律,但它不是一种被动式的教师单方面的绘画技巧辅导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于人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设计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表现不同静物质感的素描课上,其主题是学习表现玻璃器皿的质感,笔者课前先分好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已学的构图知识设计静物的摆放。在作画前,先让学生认真观察玻璃器皿质感的特点,再利用多媒体把玻璃的局部放大,让学生对玻璃的细节有更直观的感觉。在不作详细示范的情况下,笔者让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已学过的素描知识和技巧进行表现,结果发现,基础较好的学生都能通过引导完成玻璃器皿的写生训练,质感的表现很到位,且有其个人特点,学生投入度高,充满创作的热情。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艺术修养,重视美术与生活体验相结合,拓展学生视野。
以往的应试教育环境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在静物素描教学中,不仅要示范技法,更重要的是进行思维引导。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到美术课程不是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的课程。如,在每一节静物素描课上,笔者会在专业技法指导的基础上,插入素描大师故事的内容,并收集一些优秀的展讯组织学生观看,或者让他们参加一些美术展览和比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将美术与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创造力。如,带学生到自然环境中画风景素描,让学生能感受生活中的美,唤起其创作热情,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长久的热爱。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三
学生对于色彩画开始兴趣很浓,可是往往因画不好又心灰意冷,甚至不敢画画。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能急躁,要冷静地分析,一是从思想上做好工作,坚定其信心,二是调整教学内容、形式或方法。
色彩静物写生练习,对新学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它不受时间长短、光线变化的影响和限制,便于深入、仔细的观察,可以从容地研究多种技法。这对训练观察色彩,锻炼造型能力,熟悉色彩工具、材料的性能,掌握色彩技法,提高色彩画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还是研究表现多种不同物体质感,认识光色变化关系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重视这六个方面。
一、要选择和布置好静物。
起初,应以不同质感的陶瓷、玻璃、金属等器皿和新鲜的瓜果、蔬菜作为写生的对象。因为这些物品质感不同,形象特征显著,便于初学者观察、分析、掌握。练习时,摆设静物的写生台低于视平线,这样可以比较完整地表现物体的形和色,易于掌握疏密关系,使画面充实。
二、要构图适当。
要做到画面上物体主次分明和互有联系。主要物体构于画面中心部位,但不完全处于正中地位,可略偏画面中心的左、右或上、下,并与其他物体形成呼应或对应关系。次要物体的放置,既要统一,又要有变化,既要均衡,又要生动。
三、要步骤清晰。
开始画静物色彩画,学生往往是顾此失彼,或者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最好是边讲要点边演示。一般是先画大面积的物象(如背景、衬布、台面)等,解决好大的色调关系。在此基础上再由整体进入到细致的刻画,逐一表现出所画对象的形状和质感。在这一阶段中,应随时顾及全局,调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要顾此失彼。然后进行全局的调整,可将画面放远一点,与实物反复对照,寻找不准确之处加以修改,对某些局部作适当的增强和减弱,使画面更趋和谐,达到完整统一的效果。
四、要表现物体的形象特征。
告诉学生:作画时先不要急于动手,而应仔细地进行观察和分析,研究所画物体的质地和形象特征,从而找出它们的变化规律和外形上的差异,以便确定用哪些笔法去表现效果较好。
五、要表现出物休的'质感和空间感。
瓷器光滑,反光强,受环境色彩影响;木材粗糙,色彩明度对比较柔和,受外界色彩的影响小,固有色彩较强,学生容易掌握;金属坚硬,用笔应肯定明确,质感特别重要;香蕉之类的物体质地柔软,色彩对比较弱,用笔应轻松,适当地多用点水份,以便减弱色彩的明度对比。
一组静物中的每件物体之间,以及物体与背景之间的距离不象风景写生那样大。如果不仔细比较前后物体的清晰度,看上去都差不多,区别不大,如不分主次画得同样清楚,就会感到画面平和,缺乏深度。因此,作画时,应该有意识地减弱背景和次要物体的对比,加强前景和主体的对比,使前景和主体物实在,背景和次要物虚些。这样处理,有助于表现画面的深度和空间感。
六、要注意物体之间色彩的相互影响和画面色调的统一与协调。
初学静物色彩写生通常选择色彩比较鲜明的物体作为对象。这对物体固有色的辨别比较容易,然而对于物体之间由于距离近而产生的相互色彩影响以及周围环境色彩的影响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描绘每一物体时,都必须和周围环境以及邻近物体的色彩联系起来去观察、分析它们相互间的影响导致的色彩变色。同时,还要注意一个别物象的色彩与整个画面色彩的统一和协调。告诉学生:孤立地描绘物体固有色,不适当地提高物体色彩的鲜明度,是造成画面色彩失调的重要原因。
做到上面“六要”,加上鼓励、演示等多种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由兴趣转化为动力,逐渐地将其引上路,造型能力逐步提高,这样,也为今后学习其它美术课程奠定了好的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四
1、分析本课教材(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静物组合的一半要求和原则,探索形体结构特征,色调变化及物体质感量感的一般规律。
能力目标:是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思维方法和表现方法,从而提高构图和造型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绘画热情。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静物写生的意义,静物组合的原则,质感量感的'表现和作画过程。
难点作画时静物色调变化质感量感的表现。
二、说学生。
三、教学方法。
要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讲解法,示范法,讨论法和课堂作业讲评等方法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
1、教具:ppt课件范画。
2、教学课时:两个课时。
3、教学内容:
(1)静物写生的意义。
所谓静物,一般是指适合于室内进行写生的室内用具与几何形体相比静物更富有生活气息和亲切感,静物的各种造型、质感、色彩、用途及美感更加丰富多彩,通过静物写生练习,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表现技法,积累更多的作画经验,可以说,静物写生时艺术面向生活走向生活和学会变现生活的开始。
(2)静物组合的原则。
a.体现生活气息,合乎情理。
b、有中心,有变化,有对比。
c、光线和背景。
d、构图和形式美。
(3)、难点把握。
a、色彩与明度。
b、质感的表现。
c、量感的表现。
以上所述只是构图的基本原则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灵活运用。可以说组织和摆放静物的过程就是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所以应学会组织静物,从而画出较理想的作品。
4、素描静物写生的步骤。
静物写生,对形体质感的表现,主要靠笔触、线条和色调的对比变化。例如表现坚硬光滑的物体如铁器、陶器玻璃等,要有严密的线条,均匀的色调,笔触不要很明显,表现松软物体如毛绒制品棉花等,要用较松软的线条色调不要过于均匀,要有明显较琐碎的笔触。学习表现不同的物体的质感可以丰富表现技巧,提高造型能力,但由于素描工具的局限性,只能要求质感的相对真实。
a、观察思考。
b、构图。
c、起大形。
d、定大的比例关系。
e、深入刻画。
f、整体调整。
3、欣赏画稿并讨论。
4、板书。
a、题目:素描静物写生。
b、静物写生的意义。
c、静物组合的原则。
d、难点把握。
e、素描静物写生的步骤。
五、布置作业。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五
重点、难点、及措施:重点理解构图知识和美术术语的.含义。
教具:几何石膏、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举生活中的生动图片。
二、素描的含义;
1、用单色的点、线、面的结合表现物体的形体,色调明暗层次等造型因素的绘画。
2、写生素描从内容上分为静物,动物,风景,人像及人体素描等。
3、工具可分为铅笔、炭笔、钢笔、毛笔、水墨、粉笔。
4、作画时间可分为长期素描,速写,默写。
1、线条、色调。对于初学者,首先学会用线条表现形象,即学会用线条打准轮廓及把握比例,透视关系等。
2、初学者注意表现形体的明暗和色调的深浅。
四、素描能力的高低取决于三个方面;
1、感觉能力。
2、知识(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
3、技巧:勤,练。
五、观察能力: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研究,分析形象的特征。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如观察表现。
1、首先分出两大明暗体系。
2、用比较的方法分出两大体系中不同色调的变化。
3、在比较不同的色调时,要时刻注意形体结构的变化和周围环境的关系及形面,在色调的处理上,有些地方要细腻柔和,有些地方要简练,概括。
六、素描的要求:
1、物图得当。
2、造型准确。
3、质感空间感强。黑白的关系,近实远虚,近大远小。
七、素描考试指导:构图定整。结构明确。层次分明,刻画深入,总体感强,注意形象(局部)。
八、静物写生:
1、构图,上下左右均衡。
2、切点定形。
3、形体分析。
4、铺大调子。
5、深入刻画(整体-局部-整体的素描原则)。
6、整体调查。a、形体比例处理。b、形体色调表现。c、形体背景有空间感。
d、物体质感。
九、教师从总体上进行总结,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
十、课后作业: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临摹一幅石膏素描。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六
素描静物作为美术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过程应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使理论、知识、实践协调发展,引导学生不断形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能力。因此,素描静物教学如何协调绘画技能训练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问题之一。作为美术教师来说,应当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有效协调教与学的关系,准确把握素描静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偏差,在尊重美术教育原理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素描静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美术院校的扩招,很多学校和学生将美术作为通向高等学府的捷径,美术教学也被当作高考录取率的重要增长点。在这种形势下,美术生大量增加,美术教学逐渐得到重视,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美术教学却存在种种问题。素描静物是高考的重要内容,在高考制度和升学率的压力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绘画技能的训练,甚至在教学中忽视美术造型规律寻找技巧捷径。很多学生也是迫于高考压力走向美术专业道路,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绘画过程中艺术素养和造型能力有所欠缺。具体来说有以下突出问题:(1)素描静物教学偏离艺术造型规律。当前素描静物教学是为高考升学率而服务,这就造成了素描教学将技巧的训练作为唯一目的,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高考和分数进行,却忽视了对素描造型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有2/3的时间都是在进行静物素描的训练,而对于素描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几乎为零。这种割裂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行为忽视了教育规律和艺术造型规律,违背了学生接受知识和学习技巧的一般顺序和原则,使学生接触到的素描知识范围过于狭窄,对静物素描的表现形式理解有失偏颇。很多学生学了几年的素描,但对于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仅限于考试的范本和式样,这种现象与当前素描教学指导行为直接相关。和素描教学目的指导息息相关。素描理论知识和素描观念的形成是学生艺术能力发展的基础,更是学生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美术教师要承担起美术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和教授学生学习基本的素描基础知识与观念,循序渐进地发展学生的素描技巧和绘画能力。(2)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单一。在当前的静物素描教学中,教学主要采取临摹和写生,教学方法单一,教师完全根据高考题目和个人意愿来安排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教学过程单调、呆板。静物素描中造型问题和集合意识的确立是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的重要方面,但迫于高考压力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画面表现技术,学生缺乏素描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的美术意识。在静物素描练习时,通常采取在桌上摆放常见物品进行绘画训练,静物摆放形式单一,画面缺乏创意。学生在临摹画时,基本是照着原样画,对于光感和色调的表现不会灵活运用,学习过程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3)静物素描教学缺乏通识教育意识。很多学生在学习静物素描前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不知道透视变形的原理,缺乏美术的观察方法和绘画意识,而教师迫于升学率的压力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静物素描教学仅仅局限于技巧的训练,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类似于囫囵吞枣。由于素描造型基础知识和观念欠缺,因此学生美术基础薄弱,不明白素描的造型规律和表现形式,无法建立有效的立体意识,美术能力和素养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素描静物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学生的美术基础较为薄弱等原因,素描静物教学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协调发展中存在一定的偏失。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育,应该注重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全面的美术教育实现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态度与情感三维目标的共同发展。1.明确静物素描教学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掌握静物素描造型规律。静物素描教学要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素描观念,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在正确掌握静物素描造型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不断夯实绘画技巧。首先,绘画过程树立绘画视觉结构意识。针对静物素描教学,应指导学生确立几何思想,运用立体意识和空间意识将物象的真实结构转变为视觉结构。其次,绘画过程树立明暗意识。光影的运用是素描过程中的重要原理,教师要认识到光线明暗关系在静物素描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把握画面整体关系。第三,树立全因素观念。在静物素描教学过程中,注重画面的深入程度,把影响画面的各个因素联系起来,形成完善的绘画思路。2.完善静物素描教学目标,注重静物素描理论知识与技巧的协调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静物素描教学,不仅仅要把目标定位于高考评价标准,还应依据造型规律和美术素养要求,使静物素描理论知识与素描技巧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在解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锤炼技能技巧,不断丰富学生的素描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基础能力和素描技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静物素描教学要完善课程设置,加强理论知识、方法步骤、造型规律等基础知识的学习。其次,静物素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静物素描实践训练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造型规律,提高画面的表现力。3.丰富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实现绘画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同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静物素描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还要注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丰富静物素描教学形式和训练方法,实现学生绘画技能与艺术素养的同步发展。首先,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素描造型规律,按照科学性、逻辑性的原则,按照素描学习程序循序渐进地开展静物素描造型训练。其次,素描教学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本规律,开展分阶段的训练。第三,素描训练过程中充分发挥眼、手、脑作用,通过协调运用综合感官,实现眼睛观察、大脑加工整理的有效统一。最后,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素描训练过程中保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4.在静物素描训练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通过评价了解学生情况,服务教学过程。首先,重视教师的积极评价,通过对学生的鼓励、激励,肯定学生的绘画作品,委婉指出学生作品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改正不足。其次,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审视,正确定位自己的作品,并在班级的横向和纵向评价中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提高。第三,开展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开展作品展览,组织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在共同交流中发现不足,提高绘画技巧。总之,静物素描在学生的美术基础能力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静物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绘画基础知识和素描技巧的同步发展,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赵俊忠.浅论教学中的静物素描[j].品牌,,(02):238.。
[2]郝燕梅.对静物素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4):176.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七
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在素描教学中,我只是单一强调基础知识,认为将知识系统而完整地传授给学生,学生便能听懂,也能画好,这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从学生的一次次画面效果中,从教学中一路走来,我感触颇深,学生怎样来学,教师怎样去教,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变”成了我在素描教学上进步的阶梯。所以在素描教学中,关于素描的“教”、“学”及相关的经验想法,教师与学生都完全有必要进行探究性的思考。
一、引导学生理解概念,把握特点。
素描是运用单色的线条、体面来塑造物像的形体结构、明暗及空间关系的一种绘画形式。每一个刚刚步入造型艺术大门的学子,总是先从素描学习入手。因为单色的素描绘画,是研究造型的方法与规律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素描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优秀的素描作品并不逊色于任何一种绘画艺术品,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素描艺术成就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上,这在写生素描静物中,很多学生机械的照抄光影这一错误的认识,表现得非常的明显。从这一点来说,学生根本没有理解概念其本质性的东西。
二、教学中注重自主性与灵活性。
素描教学上,认为将铅笔削得尖尖,从6b一直画到6h,最后将画纸画得起毛,这才是主张素描的整体性。这样的学生培养出来将缺乏自然的理解力与想像力。试想历代大师的素描作品有哪张是面面俱到画出来的呢?又有哪一件不是非常优秀呢?每一幅杰作都渗透出大师的智慧与灵感。审视我们的素描教学不应该过于单一、机械,一张好的素描习作应具有以下的品质:较好的构图,流畅的线条,准确并较深入的形体结构,使人产生较强的直观感觉而非细节吸引,既准确生动地描绘出物象,同时又不千篇一律,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关于材料的应用我们不须死板地让学生先怎样,再怎样,一定要怎样,只须告诉学生“b”与“h”标志软硬铅的区别,及绘制产生的效果,由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绘画的内容及习惯去选择,放开手脚大胆捕捉和追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当选择临摹的范画时可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来决定,石膏头像的难易程度差不多就行,无论哪个角度,“万变不离其宗”,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绘画中发挥自主性,这也是适度培养其“个性”的一个良好出发点。
在高中素描教学进度上,由于该阶段要达到专业高考的要求,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学完该内容,对于学生们来说,人头像相对来说时间短一些,似乎不易上手,但历年高考素描频率较高就属人头像,面对现实,试探在石膏头像开设中穿叉人头像的基本知识,让学生有所接触。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八
教学目的:通过本科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静物、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掌握写生的观察方法、作画步骤、和技巧。为上好其他绘画专业课奠定造型基础。
教学重点:正确的观察方法,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和分析,透视现象和原理。
教学难点:对形体空间状态的理解,绘画透视原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参观法、图片展示法,谈话法。
教材:《素描》刘虹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7—5621-1893-0。
参考书目:
《素描静物教学对话》宫六朝编河北美术出版社isbn7-5310-1463-7。
教学工具准备:1教具---写生台、衬布、景物、石膏几何体若干、范画、印刷画页、画册。2学具---素描纸、中华绘图铅笔、hb、b、2b、4b、削笔刀、橡皮。
学时:6╳10。
课时分配:
一理论部分6课时。
1概述:素描的基本概念;基本分类和学习的意义;素描的工具材料。
2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目的和意义。
3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基本透视原理。
4景物、石膏几何形体写生的光影规律。
5写生中的角度选择及构图。
6写实素描的观察方法与表现。
7素描造型的基本要素。
8长短期素描作业的表现方法。
二实践部分54课时。
作业1:立方体、白衬布。
要求:线造型,立方体的各条棱边线必须服从透规律。简单画出白色石膏不同面,由于受光角度不同所呈现的不同深浅调子。
作业2:立方体,陶罐,浅灰色衬布写生。
要求:线造型略加光影,仍然训练学生对形体和透视现象的理解。
作业3:深灰色衬布,圆锥体,瓷灌,立方体。(要求同上)。
作业4:球体景物,十字交叉体,金属器、黑色衬布。
要求:全因素描,画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作业5:学生自己选择摆放一组静物作为考试得题目。
评分标准:物体的形状比例准确,符合绘画透视原理;构图大小前后要有层次感、有节奏感。明暗素描关系正确,有空间感,立体感,能体现出物体的质感量感。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九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利用文学表达情感是它的主要特点。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情感的作用,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产品,使语文只能成为工具性课程,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要运用情感优化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吃透教材,准确地抓住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课文中有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情节,有强烈的感情和深刻的哲理,为情感参与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只有深刻挖掘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才能拨动学生心弦,与作者产生共鸣。前苏联教育学家加里宁说过:“要使学生感动,首先要教师感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清华大学附小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就是这样一堂“为学生生命奠基”的课。教学中,教师把文本所蕴涵的情感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加工、提炼,收到了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并育的效果。
二、善用言语,生动地表达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教师讲课的言语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不仅能传知也能传情,且能激励学生、打动学生、震憾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言语表达情感真挚感人,只有教师的真情才会动人。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这样一段话:“同是长安街,同是周总理,同是人民群众,不同的是,昔日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迎送国际友人、检阅群众的热闹场景。而今天,人民看到的是周总理躺在这冰冷的灵车里,与人民群众永别的悲痛场面。
想到这里,我们怎能不悲痛,不心碎呢?”在这样情感流露动人之时,学生会引起共鸣,从而体会人们依依不舍之情,产生对总理的爱戴之情。
三、创设情境,激活教材中的情感内容。
情感是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与体验,教师要以境生情、以情生情,采用合适的教学法,利用音乐、媒体、言语肢体等手段,使学生披文入情,亲自体验,使其产生亲切和真实的感受。多媒体声像并茂,为课堂增添了无穷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上述几点是对教师提出的不同表演情感要求的因素,同时教学时还应遵循心理学中的要求,让师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互动着学习。
第一,乐情原则。
乐情原则包括快乐、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处理好教学活动,达到学习活动与需要的统一,并以快乐的情绪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对情绪状态的调节,让自己始终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还要针对语文教材进行情感处理,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组织。
第二,融情原则。
“亲其师,信其道。”教学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态度,促进教育要求的内化,同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将爱生之情外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满足学生的依恋需要、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和求稳需要。课堂上,教师循循善诱的语言、源于内心的喜爱,都在无形中感染着每一名学生,从而形成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总之,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研究教材,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
作文教学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的始终,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文字运用能力,对于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可以说,写作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瓶颈,如果难以突破,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作文教学焕发新的活力。下面我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浅谈提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旦学生不能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不管教师怎么努力,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很多学生感觉写作非常枯燥,文字量大,缺乏参与的兴趣,针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同学主动参与写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媒体系统加入一些生动趣味的素材,比如可爱的小动物、形态优美的植物等,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一般对这些颜色鲜艳、可爱有趣的事物表现得更加投入,从而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则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文字将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并且要能够阐述清楚观察对象的外貌特点、形态特征等。借助这样的观察活动,以客观事物为依托,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又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写作能力,有着积极的教学意义。通过这样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获取更如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机械的教学方法。
作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堆砌文字的能力,而是要让学生利用文字表达情感与观点,让写作成为学生与外界沟通的第二桥梁。基于这样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改善传统机械的教学方法,侧重与引导学生感悟与思考,而不是机械地学习各类写作手法。就以“人物描写类”作文的教学为例,这类文章往往要求学生从客观事实中描写人物特点,并且抒发真情实感,为了获取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由写法传授转移到人物感受。比如教师可以以母亲节或父亲节为背景,通过创设一个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来思考与感悟,教师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与父母的点点滴滴,将那些难忘的事情记录下来,并且在其中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方法在于感悟,而不是机械地照搬写作手法,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时真正投入真情实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在教法上得到了正确的引导。
三、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对于小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会提笔忘字无话可说,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自身缺乏实际经历与写作素材,从而在写作过程中只是机械堆砌辞藻,内容十分空洞。于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素材的积累来自于阅读,教师要根据作文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完成适量的阅读,进而更好地积累素材,并且从作品中吸收文学作品的内涵。比如在进行“神话改写”的教学时,教师则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西游记》、《女娲补天》等作品,一方面让学生可以了解我国神话作品的魅力,感受其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直接地学习相关的写作手法,从而在改写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创造更好的效果。诸如此类的章节还有很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积累素材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积累素材,使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适当地进行生活化练习。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初衷都是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知识,并且能够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生活化教学已经成了主流的教学思路,对此需要教师适当地让学生完成生活化练习,巩固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以写作的方式解决情境中的问题。比如在进行书信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情境设为:小明是你的好朋友,他写信给你,希望你给他介绍家乡的美景,下周想要来你的家乡旅游,请你写一封书信回复。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在实际的背景下完成书信回复,掌握了书信的`格式与写作手法,同时深化了对各种写作手法的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作文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实现真正的活学活用,创造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综合能力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完全深入地进行探究,寻找科学的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深入教学研究,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面对这样一个难关,从低效环节的本质出发,探索科学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一堂精彩生动的作文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2]王娟.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教学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no.52216:107.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给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里,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及时巩固所学语文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分析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想有效的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就要重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举例来看,在学习《鲸》这一课时,可以先板书课文题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认识的鲸的特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更好的融入课堂当中,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这时候的语文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更多和鲸有关的科学知识,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在过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就是教师,教师控制着整个课堂,在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里,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下,很难主动接受知识,总的来说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所以,新课程改革影响下,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教师扮演的更多是引导者的角色。举例来看,在学习课文《爱迪生》的时候,学生阅读课文以前有个同学突然举起手,当时的笔者问了这个同学“你有什么问题呢”,这个同学特别羞涩的说他想给大家读这个课文。其实当时笔者并没有这个安排,但是依然给这名同学表现的机会,并在学生的阅读之后表扬了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课堂表现积极性,学习劲头更加充足。在课堂教学过程里,由于语文答案没那么统一,所以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多交流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个性,尊重每一个个体,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3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所以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通过和语文课程特色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骄傲的孔雀》这篇文章时,可以通过班班通多媒体展示多种动物的特色,同时还可以在导入阶段中让学生讨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和喜欢这种动物的理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有利于更好的产生更多的趣味点,也有效吸引学生进入此刻的学习,发现孔雀的骄傲之处和表现,丰富个人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情景创设的提问方法。
对于任何一个教师来说,提问都是一门艺术,通过合理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状况,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开展良性沟通,不过,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怎样进行有效的提问,怎样通过提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些都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必须加大重视力度。通过情景创设提问方法学生可以更好的进入状态,努力思考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在实际的课堂开展过程里,教学提问可以结合一些场景进行,通过和多媒体有机结合,把问题融入到故事背景中去进行思考,直观的展示给学生自己提问的问题,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全心全意进行问题的思考。除此之外,通过一些开放性的答案,有利于帮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爱上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畅所欲言。在设置问题时,要保证问题具有连贯性,可以更好的学习旧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理解新知识,达到温故知新的效果,有利于进一步征服新内容。
事实上,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性格都比较活泼,所以更加喜欢游戏这种“动”的活动,通过游戏化教学方式教师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优化传统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举例来看,在学习《小马过河》时,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出小马当时的状态,然后和自己的想法相结合,自由发挥自己会怎么做。在这样的小游戏影响下,学生可以更好的体会到课文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提高课文的教育性,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
6科学设计课堂练习提高课堂教学实绩。
课堂练习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刚学到的语文知识。教师师在设计课堂练习时,首先要研究每一节课所讲授的知识点和教学目的,然后根据这些知识点和教学目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基础性的课堂练习。教师还要考虑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认知情况,结合学生所学,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完成有针对性、基础性的课堂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7提升课堂反思阶段的有效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里,课堂反思是最后的环节,但是这一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有效性提高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下一节课高效进行。从知识层面来看,教师要进一步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如果课堂上有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在下课之后必须弄懂,提高自身专业知识素质。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提到了一些冷门的看起来和语文课堂并没有什么关系的知识,下课之后也要查阅相关资料,在下一节课给出详细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如果在语文课堂开展中出现了教学意外,就要仔细分析纰漏,分析好其发生的原因,做好总结工作,不断积累处理意外的经验。通过经验的记录,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如果在教学过程里出现了新的教学灵感,就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落实到实践中查看效果,每个月都要和其他的语文教师开展必要的沟通交流,提高教学有效性。
8结语。
总得来说,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好的进行反思,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进一步帮助学生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2]于东生.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j].新课程,(11):183.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二
从整体来看语文学科的教学情况可以发现,该学科在不同阶段具有相应的教学模式,并不是统一不变的。而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逐渐被人们所摒弃,但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导致当下语文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填鸭式灌输教导,固定教学流程为:课堂中教师作为中心人物为学生讲解相关教材课程,学生主要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当教材内容基本讲解完毕后,进入课程基础问答阶段,安排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并给出标准答案。在此学习方式下,学生的主导地位受到忽视,教师所应用的教学策略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长以此往学生将会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同时在周而复始的固定模式中,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面对问题无法独立解决,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无法从根本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针对此情况,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教学方向,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模式,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营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具体而言,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科学创新理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同时通过在课外活动中设置灵活、有趣的生活化语文问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推进其创意思维发展。譬如,在进行写作或书写等方面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开展春联创意书写竞赛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即兴写作,通过抒发对周边事物或者景物的看法及内心感受,锻炼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培养其形成良好的记录习惯和归纳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自主整理知识点,并可以通过自主整理与归纳正确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最后,通过将趣味性的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创造动静结合、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全面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环境下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
教师是决定课程内容把握课堂节奏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优化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针对以上情况,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学生的真正需求,落实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还要将知识灌输转化为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使学生将学习视为情感、追求及信念。倘若语文教学一直浮于表面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那么学生所认知、感悟的语文不能成为完整的语文,而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其重要意义。如果不及时转变教育观念一味采取强硬的教学措施,不了解、不重视、不尊重学生的真实诉求,将会使学生与教师逐渐疏远并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而课堂将不再是传播知识的摇篮而是扼杀学生潜能磨灭学生能力的场所。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渗透教师的人格道德,才能全面展现教育的魅力和力量。综合考虑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以及语文学习水平,笔者所设计的语文教学实践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在学习情感方面,通过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自律能力;再次,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开阔实践活动空间,突破传统教育的枷锁,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提升语文教学活动时效性和价值;最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正确学习方法,并应用适于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掌握能力在课堂教学行为实践。从实际操作方面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点教学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外部教学环境,树立正确学习风气。
外部教学环境主要是指排除常规课堂以外的学习环境,该环境特点主要为零散、自由,与严谨、规范的课堂教学环境相比较,外部教学环境的教学难度性更大且不易于掌握整体教学进度。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改进和完善外部教学环境:第一,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其中,使整体语文教学穿插传统文化知识,并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譬如通过运用语文知识剖析《醉翁亭记》以及《岳阳楼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使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学的优雅气息,创建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形成正确的语文学习风气;第二,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播放器、校园刊物、校园日报等),倡导和普及学习语文的优势,为学生提供立体化、多元化、全方位的学习环境,通过日常宣传的渗透和感染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动力。
若要从根本强化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其学习效率,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树立科学正确的教学观念,采取多元化教学策略,洞悉学生的真实诉求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热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在开课前进行相应的课程引导,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本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和好奇心,引发学生寻求真像的动力。另外,总结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并针对不同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缩小学生能力差距,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课堂中获取知识,并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鼓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力。譬如在进行《桃花源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引发性的问题向学生发问,激起学生的探索兴趣并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这一系列问答过程有效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课堂中心,使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三)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趣味教学活动。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充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不高、效率较低。针对这一方面,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合理创新教学方法,将课外教学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生活化、多元化、趣味化的课外活动,全面启发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使学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语文知识,熟练掌握并巧妙利用语文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涵养以及综合素质。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譬如:诗歌朗诵、古诗改写、古诗词默写等系列竞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竞争意识,使学生能够在紧张活泼、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除此之外,还需要充分加强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作文写作等方面的培养,通过一些作文比赛或者故事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和道德情操,实现语文教学的本质意义。
三、结束语。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教学水平以及综合加强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及时转变学生在教学中的被动局面,充分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能够使深入的了解和掌握知识,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在此方面,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教学策略,利用多渠道、多途径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充分落实以上几点才是从根本实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从现阶段教育模式的运行效果来看,一方面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在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掌握能力,另一方面还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综合来讲,为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三
教学有效性主要通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体验三个方面来表现的。效率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学习效果;效益是指学生学习以后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体验主要表现在学生经过学习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顺应了教材改革的发展,促进了教学工作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地理的知识点较为广泛,题型变化丰富,因此许多学生对地理产生抵触心理,觉得这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如何将地理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将地理的段落变得精彩绝伦,这是教师在提高教学有效性上所要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前提进行趣味教学,生动地传授知识。同时要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提高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高中地理不仅包含了地理知识,还涵盖了其他学科的一些内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地理中除了地理知识外,还有一些定义和公式的理解,需要学生有很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思维逻辑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一直以书本和教师为中心,只是机械地记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减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甚至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老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学习必修二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就题目发表自己的想法,然后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结构,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城市形成的原因,最后教师给予正确的答案。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微笑,保持愉悦的心情,这样可以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效的设置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于地理的.兴趣。
二、采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网络的发展,教学的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很多教师开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然而一些老师在课堂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几乎不使用多媒体,忽略了传授知识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地理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有时空限制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有趣地将地理知识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在学习鲁教版中的从宇宙看地球时,如果采用多媒体将宇宙环境展现给学生,会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宇宙环境,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观看一些地理现象,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学习一些地理现象和规律。教师在地理的教学中应该根据具体内容,适时地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有利于突出重点,增大信息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从而更好地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
三、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在备课时,教师要钻研教材,清楚地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教材中地图和示意图的分析引导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让学生对于地理知识新系统的学习和掌握。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一些地理现象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热力环流”一节中,将一杯水和沙子放在玻璃罩中,然后用灯光照射它们,再用温度计测量它们的温度,最后用秒表计时,五分钟后再测量它们的温度,让学生观察这个实验的现象和变化,并思考原因。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性。
四、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除了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也应该关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只有具有反思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有效教学。教学的反思需要教师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在更好地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善于反思,才能发现学生的盲点,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得教学水平和能力。而且反思应长期坚持下去,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提高。教材的改革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和反思自己,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多种方式的教学,注重学生的内心想法,从而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四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状况和成效,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况,以及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形成对语文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对教师教的评价具体应包括备课、上课和课后辅导的有效性;对学生学的评价具体应包括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的效果。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应围绕教学目标和师生双方教与学的.活动,分层次编制评价细目表。而不是以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更不能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指标。在编制评价标准时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才是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赵希斌认为:“教学的品质决定了学生是否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乐于学习、善于学习,这是影响他一生的重要因素。”苏州大学王家伦教授提出:“学生学会的课就是好课,能让学生学会的老师就是好老师。”笔者很赞同这种质朴的说法。例如,课堂提问是让学生学会的方法之一,然而在新课改下,有些教师这了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或是提问肤浅而没有思维深度;或是问题设置缺少层次性,不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水平。如在学习《边城》时,为探究作者的创作动机,有教师设问:沈从文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就《边城》来讲有何特定的思想价值?结果是学生一脸茫然,教师只能自己来解答,显然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另外,调动学生在表情达意上的积极性是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比如,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表扬时可直接一点,而有出错时,就要婉转一点,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因人而异,因材施评。对于内向的学生,就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切不可贸然切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智慧地应对课堂生成,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提倡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是课堂有效教学主要的评价者,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主要靠教师的自觉反思和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对公开课、观摩课竞赛课等的评价可由领导、督导、专家、同行、教研员等参与听课者进行实时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可由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参评等合作完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首先要客观、真切。有人提出“赏识教育”,“多奖励,少批评”,诚然,在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学生思维等方面的确有效,它让教师放下传统的师道尊严,容许学生的不完美甚至是错误,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人格尊严,不会因为分数的暂时落后和学习的一时困难而感觉自卑,这样,能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潜能。但教师也不能一味地赏识、褒扬,让学生误认为自己永远不会有错,而造成自满或不愿直面错误的不良自我评价,所以,必须将批评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健康、持续地发展。比如,笔者班上有一学生,课外大量阅读,积累了不少素材,加上有自己的思考,平时的作文经常作为范文张榜,但该生的书写习惯较差,一次,在赏析完他的作文后,笔者一分为二地在班上直接点出了他书写的不足,他顿时脸红了,刚刚还沉浸在其他学生羡慕的眼光中,转瞬惭愧之情溢于言表,下课后,他主动找到我,向我保证以后一定注意书写。笔者认为,如果仅仅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让优点蒙蔽学生的眼睛,作为中学生,谈何正确客观认识自我,倒不如大大方方地让缺点也晾出来,直面它,修正它,学生收获会更大,进步会更快。其次要重视多元评价的结合,鼓励创新性思维。教师并非评价的权威,语文教师不妨将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在自评中,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了解自身的优缺点,从而查漏补缺,而在互评中,学生提高自身的鉴别能力,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请一名学生回答,由其他学生评价,看是否有补充,在不断补充中,学生的思路得以拓宽,思维也会变得活跃,在互评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而不拘泥于教师的所谓标准答案,也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结语。
总之,教师应以教育理论和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充分认识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勇当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体验者和实践者,不断探索与实践,坚持反思与完善,在实现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互相促进,共同成长发展。
静物素描有效教学探究论文篇十五
1.教学氛围更加动情、活跃、开放。
生成性语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间、空间、思维都可以看作是动态和变化的,教学环境或曰教学氛围是语文教学的保障,它能够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起到强烈的催化作用。因此教学氛围要更加动情、活跃和开放,允许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不拘泥于文字和固定、标准化的思考模式;提高教学环境的活跃度,能够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实现教学的动态性。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变化教学的地点,调整教学的时间和结构,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和改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教学。
2.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生成性教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出更加灵活化、多样化的模式,不能再仅仅地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要师生站在同样平等的立场上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展现教学的人性化思想。比如要实现课文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结合,通过视觉性的教学效果来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地激发他们的热情。可以带领学生去游玩,不断地启发他们的学习智慧,提高他们的感悟能力,实现新型化教学的需要。语文的教学就是不断开启学生心灵成长之门的关键,实现生成性的教学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
3.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延伸性。
小学语文的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过程,具有具体性、多元性、互动性等优势,其关键意义就在于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本身的高附加性,以此来不断地延伸教学内容,能够给予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之外的更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却是无形的,它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学习生活中逐渐地渗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成性教学是动态的教学,根据具体的教学形势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就会让所教授的课程更加有价值和意义,督促学生来吸收,直接地丰富了他们的语文储备,提高语文素质。
1.积极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感悟能力。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朗读诗歌是提高学生感悟能力的重要方式,比如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多朗诵并记忆相关的诗歌。《诗经》是经典、优美的诗歌,美丽的意境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地投入进去。《春夜喜雨》、《西江月》、《天净沙·秋思》,以及现代诗歌《太阳的话》、《白桦》等,不需要刻意地教会学生理解这些诗的含义,而是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增强他们的感悟能力,让他们自己来认识和体会,这就是语文生成性教学最有效的实现形式。语文感悟能力的提高毕竟是一个较慢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不能急于求成。
2.尊重和鼓励学生个性的发挥。
语文是一门相对来说灵活度很高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强调标准化的教学方式,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的健康发展。《穷人》这篇课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对话描写,那么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成小组来进行练习对话,这个过程学生就会充分地揣摩主人公的心理,这对于他们学习语文是很有帮助的。课文《草原》是一篇很美的散文,里面独具特色的语言和独特的风土人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蒙古情怀,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画,这个过程就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教学更加灵活。
3.将语文教学内容延伸,增加思考空间。
要想进一步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将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衔接,不断地增加教学的附加内容,增加思考空间。《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很好的记叙文,记叙的是作者童年发生的`一件事,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教师可以将学习的内容适当加以延伸,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经历,选择童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式,把不同的意象结合起来,加以整合和运用。这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很重要的方法,也是生成性教学的必然形式。这个过程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小学语文的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熏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成的有效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教学氛围更加动情、灵活、开放,同时提高教学内容的延展性,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开启他们的智慧和感悟能力,同时更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挥,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不断地加深对于语文的理解,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和觉解力,提高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