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化学论文(热门19篇)
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经验,总结得失,从而不断提升自己。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清晰明了地梳理思路,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观点和见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大一化学论文篇一
摘要:以往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存在诸多弊端,把思想问题教条化了。设想并尝试对本课程考试进行改革,努力实现考试内容与方法的转换,引导学生把学习重点放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上,以促成课程教学目的真正达成。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为大学本科学生所设的四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v^、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而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而一直以来,我校本课程考试大多主要采用传统的一张书面试卷的闭卷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不能说没有优点,但往往忽略了课程的思想性和学术性,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故此,我们设想并尝试对本课程考试进行改革,以发挥考试改革对课程教学目的的引领指向作用,促成课程教学目的的真正达成。
一、以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存在的弊端。
以往本课程考试存在一些弊端有:一是一次考试定乾坤的现象普遍存在,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极易导致学生期末忙于应付考试,平时不注重能力素质的提高。二是考试内容不合理,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缺乏能力素质的综合考察,记忆性成分所占比重过大。三是考试方式单一,闭卷多开卷少,笔试多口试、答辩方式少,理论考试多实践能力考察少,一次考试定结论多而数次考试综合评价少。四是积分方式不甚科学,只重期末判分,不注重将平时其它方式的考试考核形式记分权重纳入总成绩记分中。这种考试模式的缺点显而易见:首先,是考试内容简单划一,容易导致教师教什么考什么,甚至在考前还要在所讲不多的内容中再划重点,而且考试内容过于偏重对理论知识和基本结论的记忆,脱离鲜活的社会实践。其次,是试题答案固定单一。教师上课的笔记或教科书上划定的内容就是标准答案,这使得思辨性很强的本课程学习变成了非此即彼的单一化判断。再次,是考试忽视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众人万眼素面朝一张考卷,抹杀了学生的知识、智能和思想差异。此外,这种考试模式往往考非其所想,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特点和价值追求。
其实,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能够背诵的概念并不等于真正理解,而当学生能够正确应用之解决问题,即使不能完整复述或背诵定义,也意味着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过去,本课程的考试形式大多包括判断、选择、简答、论述等题型,这些考察形式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理论思辨,轻实践德育;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大都成了固定格式,形成八股考试之弊,这些考试形式如果不改革必然会弱化本课程的的教育功能,不利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个性的发挥和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考试中的这些弊端要求我们在重视对学生知识传授和考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对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核。我校从2008年9月起开始尝试进行本课程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工作,其改革的思路与方向的要点是:努力实现考试内容与方法的全面转换,即变所谓标准化考试为开放式考试,变客观答题为主为以论述题、材料题、论文写作等为主。新的考试方式更加有利于引导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记忆式学习为思考式学习,把学习的侧重点放在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等能力的提高上,真正能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有所收益。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考试改革的新思路。
(一)拓展考试内容。
1.逐步减少纯粹记忆性的内容,加大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能正确解释中国近现代史以及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而,考试改革要体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要考查学生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引导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联系问题去学习。故此,在考试内容上,减少纯粹记忆性内容,使从注重考核学生知识储备向考核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转变成为一个必然方向。这点我们借鉴了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做法:美国各大学均侧重于考核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题型以主观性题为主,答案灵活,要求学生从多方面思考探究,只要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理想成绩。[1]我们在考试改革中加大了案例分析、材料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试题的比重,考试内容不限于书本,在试题内容选择上把社会发展中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吸收进来,将考试内容从课本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会。
2.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纳入考试体系,形成多元的考试分数结构。课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否到课堂听课、听课态度,不仅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参与度,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度,其本身就是学生践行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故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出勤、课堂提问、课堂笔记等)纳入考试体系,是本课程考查的应有内容。这不仅可强化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度和投入度,督促学生把心放在课堂上,而且可更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考核形成多元的考试分数结构。比如考虑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分数构成状况,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重,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特别关注课堂表现、课堂笔记、作业、考勤等方面的情况。形成多元的考试分数结构是公平公正评定学生成绩、降低评定片面性和偶然性的必然要求。
(二)丰富考试形式。
1.闭卷向开卷方式转化。标准化的闭卷考试注重考核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这对于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非常必要。但由于本课程的许多内容学生在中学学习时均有所涉略,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本课程的基本概念知识,故本课程的考试改革可向开卷方式转化。因为开卷考试的试题一般没现成答案,对教师命题能力和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试题要求综合本课程各方面的知识,且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灵活性,能体现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实施这种考试模式时允许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允许学生带资料(不能带手机和电脑)进考场,但不能带无限多资料,只允许带一页a4或b5大小的纸入考场(纸上记录内容不限,但只能手写不能复印),考试结束时,这页纸连同试卷一同上交。开卷考试一般放在期末时间里进行。
2.尝试打破惟纸笔测验的传统。闭卷笔试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此外还有诸如辩论、论文、口试等形式。改革传统的一锤定音的考试形式,就是把考核的重心逐渐移向平时。
其次,本课程考试改革注重其它考试方式特别是口试等对学生成绩评定中的作用。口试是教师以口头对话形式评判学生成绩的方式。以口试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见解,使其流露真实思想和政治倾向,亦能使教师准确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这种方式不受书本约束,提问和回答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对于考查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结构掌握的深度、广度直接显见。此外,口试还能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复习教学内容,并促使他们在复习时须注意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不能仅背诵结论或条文,同时亦有利于克服猜题押题的不良做法,特别是能降低作弊可能性,提高考试真实性。如美国布朗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教师如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是理解的,仅卷面表达不好而影响成绩,则可修改考核结果或以口试弥补。[1]总之,口试的运用可打破一卷定成绩的考核模式,使成绩评定更趋于合理公平;同时也改变了学生平时学习松散,考前紧张背题的应试陋习。但口试相对笔试而言,其组织管理也相对复杂,须不断积累经验,使之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发挥其应有的优势。
本课程自2008年9月以来,历次考试均坚持以上的考试理念和思路,不仅为学生任务繁重的专业学习减负,而且更重要的是可更好地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学生避开一味机械记忆误途,思想观念和境界也提高了,可谓一举两得。当然,以上总设想与探索的很多方面还不成熟完善,有些设想理念和思路好但实施难度大。比如,这种考试在评定成绩时无法做到象理工科课程那样精确;评定成绩主要靠教师的责任心和专业素养(这两方面中任何一个有问题,都不适宜使用这种考试方式),影响到这种考试推广的适应面;还有就是由于本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学生尚处在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状态,许多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老师讲、学生记、背笔记”,若没有足够的引导,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但不论怎样,我们认为,虽然这种考试改革的方式并非适用于每一门课和每一位任课教师,但对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有很好的正面价值。因此,希望能在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和修正不足,为使考试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楠.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
大一化学论文篇二
食品安全;健康;合理膳食民以食为天。
俗话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饮食的合理平衡是我们健康的首要因素。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
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粉丝、注水肉、苏丹红等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和蒙牛“omp事件”等等,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v^食品卫生法》、《^v^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
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食品安全涉及我们的健康,买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是最基本的。那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膳食平衡,来维持自己的健康呢?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除了应该提高对不健康的食品的认识以及检举揭发保护自己合法权益之外,还应该学会从我们自身的日常膳食中来维持健康。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饮食观念要随着饮食科学文化的发展不断更新,在追求食物色香味美的同时,更要注重食物的合理选择,达到营养、健康、卫生的要求。而人体对营养素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类、维生素等等。恰恰各种营养素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补充。因此为了满足人体营养多方面的需要,必须尽量做到食物的合理搭配。有营养师提出:早餐吃得好,午营养是保证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基础,人体内器官的功能和组织的正常代谢依赖着必需的营养,而这些营养物质又通过合理膳食而获得。
第一是全面平衡,即样样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众所周知,任何一种单一的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素。
第二是适量。太胖或太瘦都不利于健康。既往养生经验提出“食不过饱”的主张,其目的就是要使饮食适度,饥饱适当,热能和蛋白质等营养素摄入与消耗相适应,避免过胖或消瘦。
第三是三餐要合理。要建立合理的饮食制度,切忌暴饮暴食,提倡不吃或少吃零食。一日三餐中每餐的热能分配以早餐占全天总热能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较为合适。
第四是夜点心不能吃得太油、太饱。俗话讲“美食不可多吃,贪食使人生病”,这话是有科学道理的。暴饮暴食,特别是吃了大量肥肉、排骨、肥鸡、肥鸭等高蛋白、高脂肪饮食,尤其是吃完夜点心忙着上床睡觉,促使人体内胰腺外分泌过于活跃,胰液外溢;同时,暴饮暴食后会使胃、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和十二指肠水肿,导致胰腺自身消化,引起急性出血性环死性胰腺炎。
总之,保持健康永远是人们生命中的一大主题。在这个社会,想要找到立足之地,前提就是身体和心里健康,有句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无论干什么事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都是不能成功的。让我们携手一起多关注多重视自身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为自己健康的人生添砖加瓦吧!
大一化学论文篇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适当地补充一些实验,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比如,在教学“酸溶液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这节内容时,可以补充由学生分组做氧化铁与稀盐酸以及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原料易得,实验易做,而且实验现象又比较明显。
通过铁锈的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实验,能进一步让学生理解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科学规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相关的规律。
又如,在组织学生学习“碱溶液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相关内容时,教师还可以补充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的相关实验,可以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让学生去闻气味;然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摇动后再去闻气味。
这个实验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得出碱溶液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相关规律,而且还能够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让学生们明白,生活中只要我们适当地采取一些的措施,可以很好地防止或者减少环境的污染。
既能激起他们探究化学知识兴趣,又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化学知识,加深他们的印象,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二、注重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实验教学中,有一些爱捣乱的学生期盼相关实验出现问题,想看教师出丑,教师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思想进行实验。
比如,组织学生探究“co2熄灭台阶蜡烛”的相关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意地将co2从蜡烛的上方直接倒下去,这样操作的结果是上面的蜡烛先熄灭了,下面的蜡烛后熄灭,这种实验结果是与书本介绍的现象刚好相反的。
思考刚才做的实验到底哪儿做错了,这时候就有学生说刚才倒co2的方向是不对的,教师就可以将这个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再向学生演示一遍。
这时,由于实验操作的正确性,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印象。
因此,实验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错误的操作方法的演示,并且把一些错误的操作步骤作为典型加以分析,让学生引以为戒。
这样可以让学生知道每做一个实验时,首先都要认真地观察实验的装置、实验的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让他们养成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避免很多不该发生的意外,提高学生的实验效率。
三、结语。
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环境,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让他们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
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他们能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或者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真正地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大一化学论文篇四
摘要:在高等教育课堂工作当中,尤其是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在知识贯穿性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强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前必须要把以往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复习,但是,也就缩短了传授新课程的时间,影响了教学目标。
对此,怎样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积极性,并且确保化学课程的有序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讲究一定的策略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最终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
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在大学化学课程当中,其特点就是具有现代化,所以它也是一门有着一定前瞻性的学科。
而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需要对课堂教学进行不断的改革,需要在基础研究以及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探索,要构建新的知识机制、策略以及有效的途径,培养学习者具有主动求知欲,提高他们的理论思想,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加强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对此,在课堂教学当中应用怎样的策略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科教方法。
在大学化学教学当中有一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就是科研教学,在这项工作当中,不能仅局限在教师当中,而是应用分配给学生,来加强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而科研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实现自我突破,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综合知识,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课堂的学习兴趣。
案例方法。
教师在讲课时必须要丰富自己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从而才能让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一定的兴趣,应用案例教学法则是通过在案例分析时让学生产生兴趣引入在课堂教学当中,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便把抽象的、复杂的知识更为生动的进行分析,这种方法让学生对知识更易接受,也就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实验方法。
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其中,鼓励他们对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在实验当中找到更为合理的科学性答案,其学习效果也是更为明显的。
比如,进行钠的化学性质学习当中,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讨论,发挥出想象力,探讨钠的主要性质,通过假设,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通过讨论验证实验结果,从而得出答案,对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
创造课堂情境。
在教学当中,如果没有学生参与的活动,它不是自主的,而是被动的,在其教学活动当中,只有学生亲身去探索,去经历,才能让学生在体验当中找到喜悦感和存在感,也是成功的一堂教学活动。
作为教师,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绝不会是自导自演,他所设计的课堂活动一定是环环相扣的,可以足够吸引学生的,并且会根据实际问题不断的改变教学方法和内容,把课堂活动有效贯穿在教学当中,让学生乐在其中,提高学习兴趣。
然而,在进行课堂活动当中,有时也会难以控制学生的心理,一堂良好的课堂学习活动应分为几个步骤进行,而不是盲目的让学生自由去探索。也就是说,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再进行分组讨论,当学生议论纷纷后,此时教师可以暂停他们的探讨,再挑选一些学生上台发言,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给出答案,总结归纳,开展有秩序的课堂教学活动。
培养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潜在动手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情境,创设氛围,从而来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求,这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
也就是说,在进行一些化学实验时,教师可以有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逐步的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找到答案,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同时也发展了学生自有的个性,通过在实践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对所存在的因素自己去判断对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应变能力,也考验了他们主动探索以及思考的能力,这也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根据特性掌握方法。
化学教学是一门公共课程,它涉及范围广,应用量大,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开展课堂活动进行讨论研究,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的创新,灵活知识的运用等。
此外,也可以根据不同特性把教材的结构进行分块整理,把重点、难点放到基本理论和原理方面,进行着重讲解,树立学生对概念的正确认识,加强他们对科学的思维创新性。
师生关系的教学策略。
大一化学论文篇五
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化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在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当代,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培养目标已经发生改变,从过去的培养“接班人”向培养“劳动者”转变,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在培养目标上不仅要培养一批拨尖人才,更要体现培养大批高素质的普通公民。下面笔者就中学化学中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的教育谈一些认识。
一、低碳经济和绿色化学的概念与内涵。
现代社会出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以碳为主的能源物质在被人类利用之后,都变成了以co2为主要物质的气体,造成了温室效应、蝴蝶效应。在多哈提出低碳经济理念之后,全国乃至全球都在倡导低碳模式经济。lowcarbon是低碳的英文诠释,是指排放更少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而低碳经济是一种高效的、环保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耗能更低、污染更少、排放减少等,要求在利用能源时提高使用效率,且着重于清洁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从碳到低碳是一个从化学到社会生活的过程,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它与我国的化学教育有着紧密的关联。绿色化学重视对环境的保护,通过清洁能源、原子经济等内容的学习,可实现绿色化学。绿色化学是对化学原理的转化,通过化学方法来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在研究过程中,弱化有害、有毒作用,强化其绿色作用,从技术和经济角度分析,绿色化学能够从源头、生产过程以及使用等各个环节减少并降低污染。因此,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贯彻“低碳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化学教育中重视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以及方法。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化学课程,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化学为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利用化学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同时,学生能够从化学教育中了解化学物品给人们生活和健康带来的影响,且能够借助化学手段治理环境污染,开发并且利用化学资源。另外,化学教育中要强调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心,当学生在遇到与化学相关的问题时,能够利用化学知识科学地解决问题。由此可知,我国新课程对中学化学有了全新的诠释和要求,新课标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教学指明了方向。
三、对中学生进行低碳经济与绿色化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中学化学教学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突出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主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科学教育与人性发展有机融合起来。在平时的化学教育中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贯彻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观念。
让学生接受绿色化学思想,把绿色化学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初中和高中的化学课本直接或者间接地对绿色化学都有涉及,但仅是停留在书本的概念之上。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如利用周末时间带学生到化学工业园进行参观、实践,亲身接触化学物质的转变和生产过程,形象地说明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低碳经济的影响力。介绍空气污染及防治,抓住时机向学生介绍绿色化学及其主要特点,在教学中尽可能渗透、强化绿色化学的思想理念。例如教授温室效应及其危害与防治,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同时通过绿色化学的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经济。
(二)建立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意识。
人教版新课程下的化学教材,着重于从多个角度阐述了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的内涵、概念。例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述了酸雨、大气污染与温室效应的关联;介绍了循环操作、交换剂再生、催化剂中毒等概念;介绍了有毒物质的性质、使用、保存;介绍了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再生、使用替代产品、回收以及重复使用的工业化学内容。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碳经济的理念,例如:以海水为原料提取镁、接触法制硫酸……这些绿色化学技术充分说明了低碳经济并不一定需要极高的成本,也不需要很高的技术,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做好自己,就能很好地应对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地球尽一份力量。
(三)从实验中体验绿色化学和低碳经济。
绿色化学实验具有基本的5r原则,即reduce(减量)、recycling(回收)、reuse(循环使用)、rejection(拒绝使用)、regeneration(再生)。从化学试剂的选择、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学反应结束后三废的处理等,充分体现了能源、化学试基础教育剂、化学反应、反应产物、剂量等的低碳化等特点。这些具体包含在以下三个方面。
1.将化学实验微型化,实现绿色化学。课堂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实验,要避免出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实验应在小烧杯或小试管中进行,在点滴板上观察。由于实验药品剂量的普遍减少,既节约了药品资源,又减少了化学污染,同时还能够直观地观察实验结果,效果非常明显。
2.优化实验内容、装置和方法。化学实验离不开气体、液体和固体的产物,部分实验产物具备毒性或者对环境、人体有害的特点,因此,实验中既要保证实验的效果,还要对实验的内容和仪器、方法进行改善,尽可能在密闭条件下或在通风橱中进行,以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
3.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化学实验为了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实验数据,往往要产生许多废弃物,而这些产物却没有较好地得到处理。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化学反应洗涤、吸收或转化,将有害产物回收利用。这样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绿色环保和绿色化学的意识,而且还能给学生及早灌输低碳经济的观念,将普通的化学实验最终提升为绿色化学实验。
(四)实践低碳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使用,如何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使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学习“自然界中的水”时,可让学生调查本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河水污染情况,参观本市的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让学生对水的污染及净化有一个详实的了解,懂得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又如学习“化石燃料的利用”时,可组织学生调查当地居民的燃料使用种类和大约日消耗量;走访加油站和煤炭加工厂,调查了解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和消耗途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能源结构的严峻形势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在化学教育中,课外活动可以组织绿色化学、低碳化学的主题内容,为学生讲解绿色化学的历史、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目标等,而教师则将这些内容与教材结合,设置与环保、绿色化学以及低碳相关的课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绿色化学意识,通过组织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实践去获得第一手的信息,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写出调查报告,向相关部门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化的建议。通过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同学的社会责任感,增加动手能力,增强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意识到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性,使同学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自己更好地履行在低碳经济时代下的社会责任。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专业建设原则。
以市场为导向。
随着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对开发能源的技术人才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教育部在1996年将“煤化工”等专业列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促进我国煤化这一特色专业发展。加强煤化工特色建设,可以扩大煤化工产业,推广清洁能源,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煤化工特色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的就业与市场相结合,从而保证学生在面对社会选择的时候,有足够的自信,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水平,提高就业机会。
发扬创新精神。
只有发扬创新精神,才能够彰显特色。特色专业是经过改革后被确定的内容,它本身就具有探索和创新,但煤化工专业发展中,以往的教学经验仍然会对创新有所阻碍,因此在建设有特色的煤化工专业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创新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机制,促进煤化工特色建设。
稳定发展原则。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煤化工特色建设,始终坚持煤化工人才培养方向,也有着自身的特色,毕业后学生主要面对钢铁冶金系统,能源方向,因此在建设特色专业是,也要立足根本,找准发现,坚持稳定发展的原则。煤化工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中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变化,因此稳定发展,才能适应不确定的变化,适应社会和市场的要求。
2建设煤化工特色的对策。
创新教育观念。
大一化学论文篇六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近现代史、^v^党史和的发展史中的文化问题乃至中国文化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就2001年以来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作一概括,以便对研究其他的文化理论有一定的借鉴。
一、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研究。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思想资源与背景,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形成的标志,历来是学者们的焦点,笔者就2001年以来学者们的观点阐述如下:
二、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的研究。
史学界长期流行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特征的提法,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001年以来学者们围绕着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征展开了新的探讨。
三、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也开始注意到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研究,主要从科学内涵、理论创新和现代的价值意义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总之,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全方位拓展,对构建社会主义的新价值体系,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大而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1]凌厚锋.论文化观及中国文化转型.[j].人大复印资料双月刊.思想研究,2007(2).
[2]詹永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3][10]王东.《中华腾飞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牛君、温炳禄.论梁漱溟、胡适的中西文化思想及其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3).
[5]郭若平.新民主主义文艺观的形成的思想资源――以“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的论争为中心.[j].思想研究,2003(5).
[6][20]范玉双.浅谈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j].思想研究,2005(4).
[7]鲍雪松、史文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17]孙玉太.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j].山^v^会科学,2006(12).
[9][11]刘辉.近二十年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研究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1(12).
[12]刘辉、黄兴涛.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再认识.[j].党的文献,2002(3).
[13]郭建宁.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5).
[14]侯且岸.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论析.[j].教学与研究,2004(6).
[15]闫锋.浅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特质.[j].党史文苑,2006(12).
[16]周红.浅析的文化观.[j].思想研究,2001(6).
[18]秦文志、刘静.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指导意义.[j].探索,2006(5).
[19]杜艳华.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进步作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大一化学论文篇七
为了真正达到指导效果与目的,该模式倡导以专业或学科为基础构建以班主任为主体,充分整合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专业教师、优秀校友、优秀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招聘代表等相关力量,形成专项指导导师及“一对一”指导导师两支队伍,实施具体帮扶工作,具体实施要点如下:第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将领导负责制与班主任联系制、专项导师制与“一对一”导师制有机结合,统筹安排并分专业制定所有在校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第二,各专业要制定专人负责“一对一”指导方案的制定、实施、协调及完善工作,如提交队伍建设建议、工作实施方案,具体负责帮扶人员的聘请、选拔及使用等具体问题,接受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指导,为学生配备“一对一”指导导师,安排相应的活动、约谈等,并建立、配发、回收帮扶台账,整理留存学生的成长发展情况,为对其进一步的咨询指导提供依据。第三,为各专业配备专业素质强及工作热情高的优秀专业导师、校友导师各一名,负责通过邮件、讲座、座谈、约谈等方式解答学生相关困惑。在每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就业、升学或创业毕业生作为朋辈教育导师,向低年级学生提供成功求职、升学或创业经验,分享最新的成功资讯。同时,联系在该专业就业过程中发展方向对口且广受学生欢迎的用人单位招聘代表作为社会导师为学生提供企业招聘要求、发展需要、入职条件、职业适应及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讲座及指导。综合构建专业导师、优秀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的专项、多维指导模式,积极鼓励家长参与帮扶教育工作,综合使用讲座、咨询及一对一指导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要。第四,构建阶段化、个性化、渐进式的帮扶模式,结合专业及不同学生个体发展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业、就业、创业等成长需要,分阶段设立有针对性的、渐进式的帮扶目标并完善实施。
三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
基于社会化的全程式一对一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以综合性的师资、全程化的系统指导见长,充分整合多方力量,以各专业、各年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需要为着眼点,具体指导方式以“一对一”约谈为主线,辅以专项讲座、座谈、分享等形式,通过“了解、引导、解答、帮助、跟踪”,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同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良性发展与循环。该模式具体指导工作的阶段划分及实施要求如下:
1大一年级(了解及信任建立期)。
建立“一对一”指导档案,为每专业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校友导师、朋辈教育导师及社会导师,以班主任为主,其他领域导师力量为辅,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情况,接受并解答学生以大学生活适应问题为主的各种咨询,整理专项导师情况简表及学生“一对一”指导扶导师情况表,制作指导台账。2大二年级(引导及方向明确期)在此阶段,结合学生专业及个性发展需要,引导其明确方向,积极完善自身素质,充分认识专业特征及社会发展需要,从而科学规划人生,更好地利用时间、分配精力,努力成长。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分阶段进行专业认识问题、学业规划问题及素质养成问题的专项约谈,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专业、进行学业规划、完善自身素质。同时组织专业导师进行专业介绍讲座、校友导师进行素质养成讲座、朋辈教育导师进行专业学习讲座、社会导师进行专业前沿发展讲座等活动。
3大三年级(解答及整合准备期)。
既要整合学生的共性特征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工作,积极解答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积极探索社会,明确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锤炼情商、逆商,合理规划职业发展路径并指导其积极进行准备。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就实习实践、毕业准备等问题进行约谈,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帮助引导其制定自主实习实践方案,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并进行准备。组织专业导师讲解专业与社会需要的对接重点、校友导师讲解社会相关要求及情商逆商锤炼、朋辈教育导师结合自身及相关同学的经历帮助学生探索毕业去向及准备条件、社会导师活动讲解相关专业招聘要求及就业准备要求。
4大四年级(帮助、解决就业期)。
将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有机结合,充分关注毕业生的各种发展需要,对毕业去向受阻毕业生予以重点帮助,为实现其梦想助航。一方面积极促进毕业生高质量、高满意度地落实毕业去向,一方面积极联系就业、升学及创业领域的优秀毕业生,发展朋辈导师,积极贮备力量。同时对毕业期间没有就业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帮助其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离校后继续帮扶做好准备。组织“一对一”指导导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毕业选择进行简历设计、升学准备或创业准备的专项约谈,及时针对准备就业的同学进行心理调适、毕业准备及离校入职问题的约谈,帮助同学们设计简历基础模板、确定升学方向并进行准备、评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及风险,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心理调适、明确毕业准备及相关政策和流程、帮助学生做好离校准备。同时,组织优秀校友导师及社会导师从社会化的角度进行就业准备及职业发展准备相关问题的讲解,并进行职业角色转换等相关问题的咨询答疑。
5毕业离校后(跟踪及校友关系储备期)。
大一化学论文篇八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重视实验教学,挖掘实验全面的教育教学功能,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愈显重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实验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作为生物专业大学阶段开设的第一门必修实验课,对他们后续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学习有非常大的导向作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经验,针对当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在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与专业方向的衔接以及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定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专业;实验教学。
生物技术革命被认为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内容。现代生物学是在分子水平上建立的生物学,而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大化学革命是生命科学革命的重要基础[1]。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等近化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对于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国内外农学、生物、环境等一些近化学专业都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与之相对应的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系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第一门实验课[2]。由于这些基础课程大部分是由化学学院讲授这门课程,所以在课时、实验内容和衔接方面存在诸多改进的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时少,目前只有24个学时实验,同类院校最少也是32学时,这样短的实验安排并不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考核方法有待探讨;针对性不强,目前无法做到实验操作与生物科学专业学习的对接[3]。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这门实验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一步探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讲授经验,主要在以下方面作了探索。
1注重培养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
任何一门化学实验课的开设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实验技术本身,更关键的是学生在一次次的实验中逐渐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素养。这些非智力性的科学实验思维对于学生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大有裨益[4]。但大一新生刚刚告别中学学习阶段,^v^重理论轻实验^v^的思想根深蒂固,笔者为新生讲授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以^v^应付^v^的态度对待实验课:预习报告按部就班的抄袭实验教材,实验过程中追求实验速度不注重实验细节,实验报告数据涂改和杂乱等现象比较普遍。因此,从一开始就应该端正他们的实验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实验素养,这对于大一新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尤为关键。在学期开始前,开设的每个实验项目以书面形式传达到每个实验小组,上课前,每位学生要按照要求写好预习报告,实验原始数据要记录在实验报告上,实验完成后老师签字确认后才能离开。有些实验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操作得不到预期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实验细节的操作需要注意,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要亲自示范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操作,讲解操作的要点和注意事项。有个别实验的操作在实验教材上没有明确说明,而对实验成败非常关键的地方,我们在化学实验的教育理念中,更注重从细节处入手。如预习报告,数据处理时要养成正确的“有效数字”概念;在化学试验中,不但要有正确的分析方法和准确的实验操作,对分析结果进行正确的记录和处理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是非常关键的。
2整合实验内容,注重与专业方向有所衔接。
目前我校针对生命科学系学生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主要沿袭了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的内容,目的是使近化学类专业学生熟悉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但化学实验内容与生物专业的衔接还显得欠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导致填鸭式实验课,整个实验课程结束了,前面的实验内容也就忘得差不多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问^v^这些实验的目的是什么?^v^,^v^这些实验能够解决什么生物问题?^v^。其中一个原因是开设的实验课原先是针对化学专业学生所开设的,并没有很好地考虑专业衔接和融合。笔者认为加大化学实验项目与生物专业融合的方法是开设一些化学实验在生物学科中的应用性的实验项目。如根据课时和教学计划可以选择性开设葡萄糖含量的测定(碘量法),土壤中腐殖质含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银量法),禾本植物叶子中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缓冲溶液的配置等这些既有化学应用又有生物因素的实验项目。
3建立科学全面的成绩评定。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水平,建立具体可行的成绩评定规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帮助。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既要关注对基础实验知识的掌握,更要考虑体现出对于日常实验过程的重视。所以,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有两个方面的加权:所学实验基础知识笔试占4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占60%。平时实验过程的成绩包括实验报告评分、实验操作、实验态度等因素。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报告中讨论部分更加看重学生通过实验课的心得和感受总结实验过程,如果只是参考学习资料的答案而没有结合自身实验去写讨论部分将影响实验报告最终成绩。另外,特别注重平时的实验过程也是非常必要的,记录实验数据时要求真实;实验完成以后老师要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并签字后才能离开实验室。通过这些具体措施,学生撰写实验报告的态度有很大程度改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新生的第一门实验课,能否学好这门课程对后续课程有示范作用。通过端正学生实验态度,整合实验内容以及建立激励性考核办法可以促进实验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达到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光宪.大化学与技术革命是第六次科技革命最主要的核心内容[j].科技导报.2013,31(25),3.
[2]谢建平,陈春华,谢东坡,等.化学生物农学类院系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与管理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444-9445.
[3]王丽红,朱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58.
摘要:针对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代替传统式实验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导地位,让学生进行开放式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开放式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实验教学又是化学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化学就必须做好实验教学。化学的四大分支学科之一的无机化学是以无机化学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无机化学实验是长江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各专业跨入大学校园后所接触的第一门基础实验课程,是老师与学生在教学科研相结合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无机化学实验具有独特性:一是所用仪器设备、药品种类等都很多;二是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操作虽然简单但是多样化;三是实验现象复杂。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有机会多练习实验操作,必须对以往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让实验由封闭式转向开放式,让学生开展多开放性、设计性实验,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无机化学实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改革后,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正是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使得实验教学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教学问题,比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是单一的讲解式,而且所讲内容也是沿用了好多年的陈旧内容;教学课件使用多年,没有一点创新;学生也只是按老师的要求照方抓药,没有一点学习热情,也没有学习主动性,更谈不上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有创造性思维了;实验中能力培养差;实验设备利用不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不能达到当今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综合素质人才需要越来越多,那么,还按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培养不出当今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所以,为了能够满足当今社会人才的需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改变这种扼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尽快实现改革创新,以便能更好地给学生以发展空间。
2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本课题组对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2013级、2014级一年级学生的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主要从实验内容、实验时间、组织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开放。
实验内容的开放。
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都是由老师指定的单一的基础类实验,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行教学改革后,开放式实验教学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师将根据新的课程目标提出多个实验模块,包括基础类、验证类、综合类、设计类、自主类等等。基础类和验证类实验是每位学生必须做且必须掌握的实验项目,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能力的训练,为综合类、设计类、自主类奠定基础的。综合类和设计类包括必选和任选实验,必选实验是在教师提出的必选实验项目中,学生自己选择若干个实验,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任选实验模块是由教师提出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验,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而不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学生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的实验资源拟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创新思维。自主类实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选题,自己拟定实验方案,自主完成的实验,很具有个性化发展。
实验时间的开放。
时间上的开放分为定时开放和预约性开放:定时开放是指学生在工作时间进入实验室做实验;预约性开放是指周末和寒暑假时学生采用集体预约和个人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进入实验室做实验。
教学组织的开放。
开放式实验教学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指导教师的组织。具体方案是:首先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派一名组长,组长负责管理本小组成员并分配任务。各小组查阅大量文献后提出问题,接着同小组讨论问题,最后自拟题目提出实验设计方案并交由老师审核。老师审核如果实验方案没新意就不能通过,学生将重新立定方案;如果有新意,审核通过,学生再与老师预约实验时间并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整个组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占主导地位,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但是有一点是老师必须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验的整体情况,保证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
教学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实验教学,考试形式应该多种多样。实验成绩的评定不再是单一的平时实验报告的成绩总评,而是平时成绩和每次项目考核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方式是:学期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20%)+项目考核总成绩(80%)。平时成绩按统一标准从实验态度、出勤情况、预习等方面进行评定。每次项目考核成绩由实际操作、数据记录、回答问题、实验结果、完成书面报告等方面评定。每次项目操作过程中及操作完毕后,老师根据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回答老师提出的有关实验内容的问题情况和实验结果成功与否即时给出每次项目操作成绩。书面报告成绩给出以实验报告为依据。所占分值为:每次项目考核成绩=项目操作成绩(60%)+书面报告(40%)。项目考核总成绩等于多次项目考核成绩的平均值。
3结语。
大一化学论文篇九
近来,西方文化与文学理论界流行一种说法:理论死了,理论已日益走向终结。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对这种反理论化的文化浪潮作出了较为清晰的论述和说明。在书的第一章,伊格尔顿直言不讳地指出,在这个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盛行,欲望化生产主导整个经济与人文语境的时代,“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1]1,“和大众文化作为合适的研究题材,已经了结了一个强大的神话。”[1]结合伊格尔顿的论述,我们认为,所谓的“理论之后”,并不是说理论实际意义上的终结或死亡,如段吉方教授所言:“理论的研究乃至理论的生命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消亡的,理论作为一种记录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理性思考方式,不会轻易地随着一两种不同主张和观念的分歧而寿终正寝。”[2]“理论之后”的真正意义,其实是说理论在当下的危机与困境。随着全球性消费主义经济的拓展、多元化意识形态格局的生成以及大众文化产品的滥觞,个体作为单个的原子,其主体性的文化心理结构遭到了世俗化、欲望化与消费化意识形态的全面改写,深度模式和总体性精神遭遇质疑,理性启蒙与审美主义日益被视为遥不可及的神话。面对这种历史文化语境的嬗变,伊格尔顿深感福柯、拉康与德里达的时代已风光不再,理论的原创精神走向式微,即便理论依然故我,但知识与话语的再生性能力已经弱化,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师在逐步减少,而经典的理论文本已是凤毛麟角。由此而言,说“理论之后”是理论的终结与死亡,的确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说是理论意识的衰竭与退化,相信会得到许多文化知识分子的认同。
就文学理论而言,“理论之后”的话语风景确实不容乐观。文学边缘化、文学终结论话语此起彼伏。虽然还有新的文论话语不断出场,如生态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但同20世纪这个“批评的世纪”相比,文学理论还真的有了些穷途末路的迟暮之感。文学理论患上了严重的自闭症,成为一种自说自话的话语游戏。文学理论的知识生产与话语陈述,不再指向文学的理解与评价,而是被视为理论自身的炫技。文学理论的现实品格也日益削弱,人文关怀与审美超越功能日益委顿。文学实践拒绝文学理论的指手画脚,从而切断了文学理论介入具体文学现实的通道与桥梁。任何文学理论,总是要面对具体的活生生的文学实践,但当代文学实践却总是以闪烁其词的方式,逃避着文学理论的话语染指。作家和读者对文学理论表现出本能性的拒斥,间接加重了文学理论的自闭症。大众消费主义的文化语境,成为文学理论不得不面对的陌生化土壤。就整个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而言,文学理论注定只能以崇高的话语形态悬浮于意识形态的空中,进而在“高处不胜寒”的冷傲清高中孤芳自赏、顾影自怜。在传媒介质、图像文化营构的“视像政体”中,大众轻盈的感官难以承受理论的厚重,欲望化的生命状态拒不服从理论的规训与唤询。即便是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与欣赏活动中,文学理论终归只能以缺席审判的方式,佯装出一份狐假虎威式的尊贵与庄严。
作为一名高校文学系的文学理论教师,笔者不愿看到文学理论在高校讲坛上被视为“食之无肉、弃之有味”的鸡肋。本着对理论、学科和学生负责的态度,在此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与建议。其一,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等教育教学主体,不要对哲学、历史学和文艺学等人文学科怀有偏见与歧视,应充分认识到人文学科对社会主义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的巨大作用。应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一战略高度来理性建设人文专业学科。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投入。只有教育部门和高等院校重视人文学科,重视文学系与文学学科的发展,文学理论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存在,才可能获得稳固的合法性前提。其二,文学理论研究不能仅停留于纯理论领域的阐发幽微,同时也要关注大众消费主义时代的文学创造活动与文学接受活动。文学理论不要总是以高头讲章的形式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应该学会屈尊纡贵,主动以通俗化的方式介入到文化现实世界之中。文学理论的学术研究应同具体的文化与文学现实结合、统一起来,从而使文学理论的实践性品格获得更好的体现。文学理论应该实现自身理论范式的变革与创新。其三,文学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应充分重视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应注重教材理论性、通俗性、人文性与实践性的高度结合。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跳出本质主义思维范式的局限,在多元与差异性的话语存在中实现理论话语的民主化诉求;要注重文学理论知识的本土化与历史化,结合当代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消费活动的多元化格局,努力实现文学理论与时俱进的辩证发展。其四,要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学理论教师队伍。所谓高素质,并不仅仅是指科研水平高,同时还要能真正上好文学理论课。这就要求文学理论教师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能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更新知识结构,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文学理论教师要立足于现实,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文学理论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笔者从总体上对高校文学理论教学的反思。
具体就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而言,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革。首先,文学理论教师应彻底转变教学理念,应打破纯粹的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模式,由教学主体转变成教学主导,应将文学理论教学活动看成是对学生实行诗性智慧与审美心性培育的重要途径。文学理论应“放弃不切实际的大而全的理论框架的建构,代之以有助于学生诗性智慧启迪的知识的重组。”[4]其次,文学理论教学理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要变灌输式为疏导式,变填鸭式为启悟式,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通过建构一种对话主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同老师的对话、交流、沟通的基础上学习文学理论。再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要采取调查研究的方法,及时捕捉学生对当下文学现象的认知以及他们对文学审美活动的感想与思考,并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想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计划和教学风格,从而使文学理论教学活动时刻保持活力。最后,文学理论教学应同文学教学、文学写作、美学与美育教育等联系起来,应该在具体感性的审美实践活动中理解文学理论的现实性品格,从而真正引导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如果没有具体的文学实践作基础,文学理论教学无疑会成为空洞的理论说教,其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总之,在这个大众消费文化流行的感性化的“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所遭遇的危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文学理论同现实严重脱节,甚至患上了严重的理论自闭症。文学理论教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科体制问题、教师素质问题、学生兴趣问题等综合因素,导致了高校文学理论教学实践陷入了危机与困境。当然,如果文学理论界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进而寻找解决的方案,那么文学理论教学非但不会在这个理论贫乏的时代走向衰落与终结,反而会生成新的理论契机,甚至有可能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再次走向兴盛与发展。这也是从事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的同仁们最大的希望所在。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商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3]陶东风.文学理论基本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
针对卫校学生特点,讨论如何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轻松学好生物化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因为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所以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生物化学的自身特点影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基本概念多、大分子结构复杂、理论深奥、代谢复杂、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何针对卫校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化学学习效率,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和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上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他们往往有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卫校学生仅在初中学过无机化学课程,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许多内容是与医学知识相联系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肯定他、鼓励他。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与生物化学有关,充分利用这些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1]。例如,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若按教材直接讲述,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此时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有的同学小的`时候偏食,为什么家长会说,不能偏食,要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学生回答“要营养均衡”。接着,教师再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什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提示“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氨基酸”。教师再问“必需氨基酸有几种”,学生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最后给学生举个汉堡和豆浆搭配食用的例子,说明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与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相结合,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较普遍的教学手段。然而,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传统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讨论法、活动法,等等。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取长补短、完美结合[2]。首先,在形式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内容上适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避免了因形式上的完美掩盖内容贫乏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时,需要教师先用传统教学法讲解,然后配合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实际来决定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需要用感官去认识的内容,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部分内容,过程非常复杂,参与反应的生物因子也比较多,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会非常困难,用flash动画来演示整个过程,会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直观生动的印象,从而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课堂教学气氛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群体的心理气氛,是洋溢于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和氛围,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包括心理负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讨论,每次提前确定3~5个主讲人,针对主要知识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先积极思考,给出答案,而后引导全体学生对其答案进行讨论、研究,最后教师补充、纠正、强化与完善,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氛围[3]。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以演讲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根据卫校学生特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合理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欧阳翌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xx(4):56.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一
1.1学生自身的学习动力。
职业院校的学习环境与本科院校的学习环境存在一定差距,职业院校学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形成懒散、懈怠的学习态度,严重者还会放弃学习。
而学生一旦自身缺少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学习效果必然会变差,更别提学生自主思考、解决学习问题了。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是制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2知识储备不足。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所下降。
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之前,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化学知识教育,使其掌握更加丰富、全面的化学知识。
1.3定式和功能固着。
这主要是指学生的思维存在定式,遇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时只看得到问题的一种功能,而看不到其他功能,所以导致问题无法解决。
除了以上几种因素以外,学生的性格、情绪、认知方式等因素也会对其问题解决能力产生制约,导致学生遇到问题时无法有效解决。
2、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2.1创设问题情景,增强学生问题解决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能效感对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就化学科目学习来说,每当学生解决了一个化学难题,其自身的满足感个自信感就会增加,自我能效感也会随之增强,这样更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学习化学。
为此,化学教师在讲授化学知识时,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并将大而复杂的化学问题分解成若干个有一定梯度的、由浅入深的问题群,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2.2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化学知识储备。
大学生拥有化学知识的储备,是化学学科问题解决的基础。
学生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是随着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而发展与提高的。
我们在讲课时要让学生注意各个概念、规律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学生才能牢固地掌握化学知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保障。
2.3克服思维定式,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拓宽解决问题思路,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去考虑问题,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有机合成路线设计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学生往往采取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推导的正向思维,而有些合成常常是采取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逆向思维推导比较容易。
这样就说明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进行创新思维,才会有突破。
2.4注重解题思路剖析,培养学生迁移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更加重要。
化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还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思路,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剖析,强化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
这样,学生在以后遇到同类型问题时,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利用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院校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问题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强化,使学生能自行解决化学问题,提升其自身的整体素质。
本篇文章以职业院校学生为研究背景,对其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方法做了详细论述,希望得出的一系列结论能为同行工作者提供帮助。
作者:陈茂红单位: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二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同时告诉学生,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同时,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三)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自主进行设计和实验,从而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切身感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采取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绿色化学教育。例如,组织学生到造纸厂、农药厂、制革厂和化肥厂等工厂去参观,对工厂在处理“三废”方面所实施的有效措施和采用怎样的设施来转化“三废”等工作进行观察与思考,要求学生找出这些措施与设备存在的问题,并开动脑筋解决废液转化利用和处理意见,怎样变废为宝。另外,高职化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统计分析出周边环境污染的原因,并结合绿色化学知识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这样不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了绿色教育,而且提高和增强了学生社会实践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绿色化学教育虽然迅速发展,然而还是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高职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绿色化学教育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将绿色化学教育真正渗透到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绿色理念、树立绿色化学观、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科学素养,以同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为根本任务,使得学生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绿色公民。高职化学教师希望通过绿色化学教育所播下的绿色文明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我们生存的环境披上绿装。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三
针对卫校学生特点,讨论如何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轻松学好生物化学,提高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化学分子与化学反应的基础生命科学,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的本质。因为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渗透到医药卫生的各个领域,所以医学相关专业的学生都应该掌握生物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然而,生物化学的自身特点影响了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基本概念多、大分子结构复杂、理论深奥、代谢复杂、内容抽象,学生难以直接感知,觉得枯燥乏味,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如何针对卫校学生特点采取有效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物化学学习效率,笔者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中和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多数学生在初中毕业之后选择上普通高中,而选择卫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因为没考上高中或受家长之命被迫来的,他们往往有着一定的自卑感和压抑感。所以,教学中,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首先要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卫校学生仅在初中学过无机化学课程,而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许多内容是与医学知识相联系的,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质疑、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帮助学生逐渐建立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此外,教师应站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面对回答错误、回答不上来甚至站起来一言不发的学生循循善诱,多方面引导,千万不可斥责挖苦;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找出哪怕一丝一毫的闪光点,肯定他、鼓励他。
生物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事例都与生物化学有关,充分利用这些事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益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1]。例如,在讲到蛋白质互补作用时,若按教材直接讲述,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此时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问“有的同学小的时候偏食,为什么家长会说,不能偏食,要食物多样化,荤素搭配”,学生回答“要营养均衡”。接着,教师再问“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什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进行提示“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习的内容,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什么”,学生回答“氨基酸”。教师再问“必需氨基酸有几种”,学生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蛋白质营养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必需氨基酸的种类、数量和比例”,最后给学生举个汉堡和豆浆搭配食用的例子,说明蛋白质互补作用的原理。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与所学生物化学知识相结合,把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通过启发式教学,在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今,多媒体教学已是一种较普遍的教学手段。然而,在中职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传统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讲述法、讨论法、活动法,等等。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应取长补短、完美结合[2]。首先,在形式上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内容上适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避免了因形式上的完美掩盖内容贫乏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时,需要教师先用传统教学法讲解,然后配合多媒体手段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记忆。其次,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及学生实际来决定使用何种教学手段。笔者认为,对于一些需要用感官去认识的内容,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dna的.复制、转录、翻译这部分内容,过程非常复杂,参与反应的生物因子也比较多,学生单凭想象来理解,会非常困难,用flash动画来演示整个过程,会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留下直观生动的印象,从而大大降低学习难度。
课堂教学气氛实质上就是课堂上师生群体的心理气氛,是洋溢于课堂这个特定环境中的情调和氛围,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包括心理负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可根据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讨论,每次提前确定3~5个主讲人,针对主要知识点,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先积极思考,给出答案,而后引导全体学生对其答案进行讨论、研究,最后教师补充、纠正、强化与完善,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氛围[3]。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此外,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一些材料,以演讲的形式,将信息传递给其他同学,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总之,根据卫校学生特点,在生物化学教学中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合理的授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化学学习兴趣,还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欧阳翌国.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方式在《生物化学》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xx(4):56.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四
当前,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教师要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升化学课堂的效率。
教学目标是老师的追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教育目标与教育活动、教育手段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当前在评价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就是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教学目标落实是否到位。近几年来,教育环境开始慢慢发生着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要准确定位,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1.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师不能将教学目标定为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现阶段,社会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然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理论所占的比例远远高出了实践所占的比例,所以这种教学方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比较差。为了能够改变这种状况,高中化学教师要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那么他们可以运用化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充分将自身所学知识的作用发挥出来。
2.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创新力。
当“创新”这一概念被提出来之后,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都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其要定期为自身充电,增加自身的知识量,更新自身的化学技术,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由于每位高中生的成绩高低不平,因此教师无法制定出合适的教学目标。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因材施教,对每个阶段学生的实际需求、接受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来鼓励每位学生。
多媒体与化学课堂的有机结合既增加了化学课堂的趣味性,又增加了化学课堂的活力。通过多媒体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都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还可以借助视频、声音来呈现较为抽象的化学知识。然而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按照学生实际接受知识的情况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有部分老师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往往会增加课堂容量,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将多媒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高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借助图片等方式来将复杂、抽象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便于学生更快、更简单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原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两者的关系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降低学生理解这一关系的难度。我们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如果教师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会觉得这堂课较为枯燥无味,因此他们学习的热情并不高昂。针对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师要运用多媒体的视频、动画等特点来阐述理论知识,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这些理论知识。
在以前的化学教学中,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一味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越来越低,最终影响到化学课堂的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教师要更新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出来。化学教师首先要做的一项工作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相关的化学知识。近几年来,如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鉴于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比如:当老师要讲解《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共同探讨本节课的知识点。首先,教师要给学生安排此次合作学习的任务,如:1.合成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2.工业合成氨有哪几个步骤?3.合成氨需要用到氮气和氢气,我们该如何获取这两种气体呢?4.归纳总结合成氨的发展情况。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小组,并且为每个小组安排一名组长。最后,小组开始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每个小组,了解他们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适当点拨他们,减少他们合作学习的困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并且每位学生都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完成老师所安排的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探究性的教学情境,又可以创设问题式的教学情境,又或者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然而不同的教学情境所起的作用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化学教师要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在情境中学习化学知识。比如:当老师要讲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人们成功、开心的要喝它,在人们难过、伤心的时候也要喝它,同学们猜它是什么呢?此时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酒。通过这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要学的其中一种有机物———乙醇。接着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而在讲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平时酒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并且将其一一描述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方便学生记忆乙醇的物理性质。然而在讲解乙醇的化学性质时,教师要创设实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运用创设教学情境这一方法,降低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还达到了活跃化学课堂的氛围。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那么学生会因为害怕化学老师而不喜欢学习化学这门课。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成为他们生活中的朋友,学习中的领路人。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学生也敢在课堂上提问题,表达自身的想法,此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被调动起来了。站在心理学的立场上来分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高中化学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平等对待每位学生,适时表扬学生,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师所关注的焦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要革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的学习地位,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习化学知识。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生物科学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笔者结合本院的教学实际,对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从生源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实践,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因异而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动物生物化学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生命有机体化学本质的一门学科。作为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学、动物科学、兽医专业、兽药专业、饲料专业和畜牧及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教学中起着联系基础专业的桥梁作用,同时也是畜牧兽医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动物生物化学的授课对象绝大多数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二年级大学生[1]。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性强、抽象复杂、知识更新速度快等特点。随着学科的迅猛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难[2]。同时许多新技术也越来越尖端化,远离临床实践,导致学生学习出现畏难情绪,加之对于所学专业又不知道如何应用,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为适应学科发展,开展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质量,是生物化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1当前本院动物生物化学教学面临的几个问题。
1.1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
目前教研室不乏具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但是多数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缺乏教学实践经验以及授课技巧;而对于教学经验和授课技巧丰富的老教师而言,由于缺少专业相关交流机会,信息相对闭塞,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触有限。因此,提升老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1.2学生生源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本院生源有两大来源:一类是普高生源,化学基础扎实;另一类是对口生源(职业高中),这类生源的学生化学基础知识薄弱。本院在现在的专业分班当中有些班级将两种生源混合编制,这样就造成了教师在授课时面临一些问题,例如讲深了对口生听不懂,讲浅了普高生听着又简单,另外在考试中也会面临一些相类似的问题。
1.3课程授课内容与学科当前发展相比有些滞后。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其理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实验课开设方面,目前开设的实验多数都是以基础生物化学为主,主要为一些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而且实验课的开设不分专业特点,都是一样的内容,这样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需求。因此,各专业实验设计亟待更新;然而增设分子生物学相关实验又会面临实验经费不足等问题,实验设计需要改革与新增实验成本较高也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矛盾。
1.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单纯的教授,教学方法单一,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六
我国是人口超级大国,同时也是资源丰富的国家。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带来资源的高消耗,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人们所能占有的资源也是屈指可数。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摆在我国面前最大矛盾就是: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牺牲”来换取经济的“腾飞”,还是更好的限制人均资源的消耗来保护目前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的降低破坏。工业在我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化学工业为其他行业持续不断的提供更多的科学服务和产品支持。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整个大自然也受到了空前破坏的问题。生态失去平衡和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类的日常生活、健康,不断加深社会各个领域的矛盾,出现更多的问题。
面对这种现状就必须让我们通过改变研究模式来改变生产模式,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工业中,将能从源头控制和防范污染。绿化化学无疑是“无害”为基础的环境化学,通过化学的先进技术和手段更大限度的消除或者降低有害于人类健康、生态环境的原料、产物、副产品、催化剂、溶剂等生产和使用。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是倡导不要使用有害、有毒的物质,更加不能产生过量的废弃物,不合理的处理废弃物。这是一门从源头加强防范和控制污染的化学,或者说这是一个更有层次的化学理念。从绿色化学的定义上我们就能看出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而产生的理念。绿色化学理念引导人们更加重视环境。早在1996年美国就以“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作为美国绿色化学挑战计划中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奖项的设立,其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敢于探索绿色化学,积极使用和推行绿色化学的科研成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的主要力量还放在经济发展上,也在1996年举行过以“工业生产中绿色化学与技术”为主题的研讨会,通过这个小小的研讨会也体现了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对绿色化学工业成果研究和开发。后来的一年,在香山会议上宣布了我国以“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科学的挑战——绿色化学”为主题的研讨工作机构。从这些资料来看我们在进行高校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将这些思想体现出来,做到更好的借鉴。
二、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教育中作用的研究。
绿色化学理念在化学教育中有助于培养辩证统一的良好思想绿色化学以全新的方式颠覆了“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需要从源头抓起,才能避免污染和破坏,是一门以源头为基础进行治理的无害化学。而且要特别强调了,对绿色化学全新理念的推出并不是要全部否定传统的化学,而是以客观为基础,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将传统化学的精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将对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危害的因素消除,这才能更加突出绿色化学的核心理念。
高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先进观念,将绿色化学的理念渗透到整个化学教育过程中去。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要重视对绿色化学原则进行体现,将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做到更好的渗透。让学生知道在发展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地球上的能源和物质都是有限的,要善于应用和珍惜。例如:学习“烯烃与溴的亲电加成”相关知识时,以往基的烯烃与溴的加成反应逐渐连结吸电子所取代,在麦克尔受体的作用下烯烃在阳光引发下与溴进行自由基的加成反应。而这里的能源绿色化就体现在对太阳辐射能的直接利用,它为解决目前化学能源的污染性、有限性以及温室效应等能源问题开辟了更多的出路。通过以上绿色化学的实际例子进行教育,让学生明白和关心生态环境、珍惜能源等问题,逐渐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绿色化学理念是对传统化学一次全新的改革。可以通过以化学理论课为基础,融入绿色化学理念培养创新意识,并得到实践和强化。例如:在高中有机化学教材中,介绍浓硫作为酸催化剂的时候,只介绍了酯化反应。但是浓硫酸作为催化剂的时候存在诸多问题:对设备进行腐蚀、产生大量的无机盐废弃物、收率低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从多个角度来提升产物收率的方法。学生进行资料手机和查阅提出了一些方案:
一是用高效催化剂替代,可以用杂多酸、固体超强酸、无机路易斯酸等;
二是建议使用绿色溶剂:
三是用微型实验进行替代。从实际情况出发,鼓励学生敢于亲自动手操作进行验证,这样开拓了学生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绿色化学理念有利于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绿色化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原子经济性反应的研究、选用净化原料、采用无害无毒的溶剂和催化剂等。让企业用于治理污染的费用集中用于研发绿色新成品,抓源头,将污染扼杀在摇篮中,这样才能让企业和社会呈现“双赢”的居民啊。在高中有机化学中,有很多的这类的教学重点,例如对氧化进行选择性反映,教材中通常会介绍使用大剂量的强氧化剂,如k2cr2o7,但是在工业生产实际情况中采用的是催化氧化,如h2o2,o3也是氧化剂,用来进行催化反映是非常合适的,可以更好的进行清洁,而且产率极高,没有出现“三废”的现状。通过这些实际绿色教育实例,学生能明白,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市场竞争力。化学是一门长盛不衰的科学,它始终走在各个学科的前沿。
绿色化学理念在高校化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化学以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不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教育,才能加强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化学的兴趣,提升创新能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高校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机和行为,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由于实验条件、课堂时间、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实验教学仍然是高中化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实验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本文从新课程中化学实验的设置谈起,论述了实验教学的方法,以及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对高中化学新教材部分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实验原则、实验改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新课标》立足于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积极倡导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所以,采用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必由之路,其中的必要性和目的有诸多专家和学者都已论述过,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就实验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原则和教材部分演示实验的改进作进一步论述。
化学实验在新课程的高中化学课程中是以两种方式来加以组织的。一种是分散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分散在《化学1》和《化学2》及《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等相应的模块课程内容中;另一种是集中的方式,即将化学实验单独作为一个课程模块——《实验化学》,以此来强化化学学科特征,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生产实验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性:他们都必须遵循相同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差异性:目的不一样,科研生产实验有具体的科研目的生产目的。而教学实验主要是要学生掌握化学的基本科学原理和实验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实验受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学时间、教学课堂、教学效果、考试等条件的限制,与普通科研实验又本质的区别,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科学性。
教学实验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教给学生的实验原理和方法都必须具有科学性。教给学生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必须经过多次检验并证明确实可行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
2.2实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产生如下的.实验教学的方法,这些方法各有长短,具体如下:
老师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实验效果明显,节约时间,直接交给学生正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缺点是学生参与性弱,有部分基础差的学生趁机开小差,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直接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长,错误的操作方法不能及时更正。
学生课堂演示实验: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错误的操作方法能及时更正。缺点是实验效果可能不明显,消耗时间长,坐在后面的学生可能看不到实验现象。
学生课堂实验:具体做法是,学生按座位分成几个组,一般七八个人为一组,每一组给一套实验,按照老师讲解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实验探究。优点是学生参与性强,效果明显,缺点是实验准备工作量大,消耗时间长。
灵活运用以上实验教学方法,有利于实验教学的开展,不能一味节约时间,都采用老师课堂演示,甚至直接讲解实验。
2.3操作简易性,现象明显性。
教学实验必须操作简单并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将高中化学新教材中几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地方作如下改进,改进后效果非常明显。
2.3.1《化学1》47页,实验3-2,“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坩埚里,加热。”
缺点:1、只有坩埚周围的几个人看得见钠的燃烧,大部分学生都看不到钠燃烧的现象。
缺点:2、坩埚容易炸裂,实验成本太高。
改进:用老教材的方法,用石棉网代替坩埚,一是燃烧现象便于观察,效果明显,二是不会炸裂坩埚,成本低廉。
2.3.2《化学1》50页,科学探究“铁粉与水蒸汽的反应”,用图3-8的方法是很难做出现象,肥皂泡很难点燃起来。
改进:用还原铁粉与熟石灰1:1混合物代替纯还原铁粉再来做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原理:ca(oh)2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产生水蒸气加大了水蒸气与还原铁粉的接触,从而使反应更容易进行,肥皂泡很容易被点燃。
2.3.3《化学选修5》54页实验3-4:“向盛有少量苯酚稀溶液的试管里逐滴加入饱和溴水,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缺点:由于生成的三溴苯酚要溶解在苯酚中,所以如果苯酚溶液浓度稍大一点,即使加了很多溴水也很难看到白色沉淀现象。
将原实验改进为:向盛有2-3ml溴水的试管里逐滴加入苯酚稀溶液,边加边振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优点:效果非常明显,加一两滴苯酚溶液就能看到大量的白色沉淀,而且还能看到白色沉淀逐渐减溶解在苯酚溶液中的过程。
2.4高效快速性。
教学实验不象科学探索实验,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探索,甚至常年累月的进行实验。而教学实验只需要学生达到掌握知识和原理,学会实验方法的目的,再加上课堂时间的限制,所以教学实验应该具有高效快速性。
如《化学1》51页,实验3-4,“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后,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2支试管口,你看到什么现象?”
缺点:由于铝表面有致密的氧化膜,实验往往要等40分以后才能看到铝片上产生大量的气泡,很难完成40分钟的课堂教学任务。
改进:在2支小试管里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各加入2滴cuso4溶液,再分别放一段铝片。观察实验现象。
优点:cu2+在铝表面被还原成铜单质,形成电化学腐蚀,实验只需2-3分钟能看到大量的气泡,节约时间效果明显。
2.5环保无毒性。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化学教学实验更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在实验过程中,尽量做到零污染零排放,这也是保护学生和老师的健康的基本要求。
如《化学1》83页,实验4-3,“在空气中点燃h2,然后把导管缓缓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缺点:产生大量的盐酸酸雾,飘在教室,严重影响学生和老师的身体健康。
改进:用装置2代替教材的装置1,现象明显,实现零污染。钟罩由截去底的大塑料瓶或大试剂瓶加打孔橡皮塞做成。
新教材的实验教学实践还有许多东西都值得大家去探索,我这里只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科学之处还需要各位专家及教学同仁指正。
参考文献: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化学教与学》。
3、《走进高中新课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八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在从事各项工作中无时不刻地获取巨大经济利益。而现如今,生物化学作为研究生命物质性质以及结构的技术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并且方便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在不断改善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本文综述了生物化学的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其运用的热门方向。
生物化学是由生物与化学相交织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生命的物质组成及结构、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各项化学反应、以及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各项性质。随着人们对有关生物化学技术的研究的逐渐加深,它在制药、环境治理、农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一学科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期。从最初的对于植物呼吸与光合作用,对于酵母菌的研究,再到后来的20世纪初期对于激素,维生素的发现。20世纪30至50年代科研人员们又对各项反应途径进行了探索,发现了如三羧酸循环的基本代谢途径;20世纪50年代后生物化学技术进入了现代生物化学的发展阶段,此阶段主要研究的是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而这些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生物化学的进步。
20世纪,生物化学技术飞速发展。20年代的微量分析技术的发明使得科学家们发现了更多的生物分子;30年代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又使得人们观察到生物分子的结构;40年代发现的层析、电泳技术成为了生物化学中物质分离中的关键技术;而后来的同位素示踪技术又在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过程的研究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70年代科研人员们迎来了基因工程的重要突破;并在80到90年代进入了基因工程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而如今生物化学技术已在众多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了相当具有前景的一门学科。
我们生活在一个规模极为庞大、关系极复杂又极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干扰的动态生态系统中。随着社会及经济技术的极速推进,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周边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生态环境中变化因素的不断增加给环境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城市周边土地沙化等诸多资源环境问题不断发生。
生物化学技术作为与生态环境紧密的一门学科及技术,对于环境的改善也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生物化学对环境的改造主要体现为:清除化学污染(具体为减少农药污染)、修复被生物或者化学药剂污染的土壤、净化污水以及减少白色污染。
劳动人民多年前就已经熟练掌握利用化学试剂(农药)对庄稼以及植物进行除虫的技术。然而一部分农药会残留在土壤中,长时间无法降解,对土地环境造成危害。科研人员们利用生物化学技术,用微生物来降解土壤中的残留农药;并且广泛推广生物农药,保护土壤环境。
导致土壤污染的途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为重金属污染。而对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的修复也成为现今研究的热门话题。人们通过生物化学中的酶促反应技术,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改善,在降解一部分毒性的同时将重金属进行固定,减少其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最终再利用生物吸收技术减少其含量。由此改善并且修复被生物或者化学药剂污染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工业化酶制剂的品质改良及新品种的开发是现代生物技术介入最多的一个领域,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生物大分子之中,较为重要的就是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其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由于酶的催化具有高度的专一性,科研人员们利用这一性能可以定向合成所需的物质,并通过相关的生物化学技术开发特殊的酶来只催化特定的多糖进行水解,也可开发特殊的蛋白水解酶,这一点无疑在药物的全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酶的催化也具有高效性,可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酶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细胞器或者细胞以及酶所具有的催化功能来生产出人类所需产品的一门新兴技术,主要包括了酶的研制与生产、酶分子的修饰改造、细胞器或者细胞以及酶的固定化技术和生物传感器。而酶工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轻化工业、能源开发、环境处理等领域。
现今的`食品保鲜技术一直是食品行业的重头戏,而大多数食品制造商都会利用生物酶来对食品进行保鲜工作。基于酶工程的生物酶为食品提供了一个利于保质的环境。食品制造商根据不同食品中所含的酶的种类为其挑选不同的生物酶,使食物中所含的不利于食品保质的酶得到抑制,降低其反应速度,已达到保鲜的目的。
酶具有一定的特异性,所以酶可以用于对动物以及植物材料的化合物的定量以及定性分析。例如,用柠檬酸裂解酶测定柠檬酸的含量;采用乙醇脱氢酶测定食品中的乙醇含量等。除此之外,在食品中加入一种或几种酶,根据它们作用于食品中某些组分的结果,可以评价食品的质量,这是一种十分简便的方法。
从生物化学发展兴起至今,国际以及国内有关生物化学的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始终处于高速发展状态。20世纪70年代,我国成功合成人工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trnaala);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围绕dna的相关研究技术迅猛发展,科研人员们在乙肝病毒基因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又成功实现了分子育种;一段时间里基因工程生产干扰素、胰岛素、白介素、生长激素、表皮生长因子等都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生物化学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地重视,并继续蓬勃发展。
大一化学论文篇十九
众所周知,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鸡蛋放入白醋”中的实验,从而老师就可以将这个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里单独做,这样无疑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状况进行提问,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在醋中,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后又下沉,循环往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实验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设计实验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设计出精彩的引言、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成长故事、化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点。
一般而言,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出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4.开展有效实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从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课堂中要保证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注意的是,实验一定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在进行试剂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把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然后慢慢往下添加,在观察试剂逐渐有红色变化为无色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放在试管的后面,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变化。
5.学生有所收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学生的收获也是衡量课堂教习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学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逐渐由不懂变为懂,懂得少变为懂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喜欢上化学课了。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就从充分准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有效实验以及学生有所收获阐述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