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反思(热门21篇)
教案应注重问题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编写教案前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教案范文的使用应当注重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狼教案反思篇一
本次活动在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以层层递进的提问为主线,关注幼儿的经验,以猜想、讨论的方式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相信本次活动后,幼儿在共用生活用品、同吃一根糖时会有很多的顾虑,将会避免很多不卫生的现象发生。本活动幼儿不仅学习如何保护自己、预防感冒,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提高,活跃了思维,丰富了情感体验,实现了多元化的教育目标。
活动中,突破传统的故事教学模式,让幼儿观察,讲述。幼儿参与很积极,对故事充满了兴趣,讲述主动、讨论交流很踊跃。达到了预期效果。
小游戏“我来做,你来猜”,预期目标是希望快乐的游戏气氛在幼儿注意力即将分散时,又一次抓住孩子的心。让幼儿更形象地感知感冒的症状,使得活动流畅自然。活动中,这一环节火候不够,但目标实现还不错。
引导幼儿讨论“预防感冒的方法”这一环节中设计的小奖品,充分激发了幼儿的竞争意识。幼儿纷纷根据生活经验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争先恐后、气氛热烈,说出了很多方法,目标实现较好。
一次活动的目标实现好坏不仅仅限于本次活动的结束,道理孩子们是明白了,但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因此,我们会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督促幼儿,使目标更好、更深入的实现。
活动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孩子的有些回答做出的回应和评价还不够及时、准确,师幼互动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狼教案反思篇二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狼教案反思篇三
1、鼓励幼儿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判断的能力。
3、帮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标志,主要认识:当心触电、当心中毒、禁止烟火。
4、懂得基本的安全知识、知道发生火灾以后简单的自救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5、增强安全意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危险的地方玩耍。
6、能说出不易玩耍的地方存在什么样的安全隐患。
狼教案反思篇四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人在三至六岁时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也就是在幼儿园的期间。在中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幼儿语言教育的研究得到了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沿着探索汉语儿童早期语言规律的基本思路,立足于对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识,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观念、目标、活动类型与活动设计组织等各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籍此提高我国幼儿语言教育的质量,为培养良好素质的21世纪人才服务。
1、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幼儿能基本认识生字,指读课文。
2、通过教学让幼儿了解集体的的含义。
3、通过认识集体,培养幼儿的对班集体的关心和热爱。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对生字的认读,并有感情的指读全文。
师:“小朋友们好,我是友谊使者。今天我带来了一首很美的诗歌,讲的就是我们小朋友之间的事情,想听吗?”
出示诗歌《结成集体乐融融》。
(1)拍手跟读一遍。
师及时表扬并提出新要求。
(2)指读挂图一遍。
注意指字的正确并进行常规教学。
逐个出示生字并组词:
亮(亮光、明亮)孤(孤独、孤单)零(孤零零、零分)喜(喜欢、喜庆)盈(喜盈盈)融(融化、乐融融)。
(2)文字搬家。
反复敲打交织照应生字,并把生字分发给上课表现好的孩子。
(3)文字回家。
字宝宝和小朋友玩的很开心,可它们想回家了,孩子们能找到字宝宝回家的'路吗?
要求孩子能把字卡放回挂图的相应文字上面。
(1)分发课本,孩子正确指读全文,遇到困难及时帮助。
(2)欣赏图片。
“孩子们今天的表现真是棒极了,会指会念还认识了这么多生字,为了表扬大家,我还有一份礼物哦。只要你认识这些生字宝宝,字宝宝就会跟着小朋友回家了。”
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过程中,语言教育目标从纵向可分为终期目标、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每一次语言教育活动中,都含载着一定的教育目标要求,而每一次活动教育目标的完成,都向阶段目标和终期目标的完成迈进一步。
幼儿的语言发展是一个综合的工程,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一步一个台阶的慢慢往往爬,想要一下爬到顶峰,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为幼儿的语言发展尽最大的努力。
中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预言,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之后,中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研究,将继续沿着更符合儿童发展规律,更适合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的方向进一步深入进行。
狼教案反思篇五
一、开始部分:
利用口罩,引入活动。
1.提问:你戴过口罩吗?为什么戴口罩?
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生活经验,简单说说口罩的作用。
2.提问:小河马今天戴上了大口罩,它怎么了?(出示课件故事第一幅图)进入主题。
二、基本部分:
(一)理解故事情节,了解感冒病菌的传播途径。
1.教师逐一出示图片,请幼儿完整欣赏后,尝试讲述故事情节。
(1)幼儿观察第一幅图片后,提问:戴着口罩的小河马怎么了?从哪里看出来的?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
(2)教师依次完整出示其它图片后,鼓励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2.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后,启发幼儿讨论:“小动物们为什么都感冒了?感冒病菌是从哪里来的?小动物怎样做就不会传染了?小河马怎样做口罩就不会飞走了?”等。
引导幼儿了解感冒病菌的传播途径;学习打喷嚏时的礼仪;知道生活中怎样注意卫生,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等。
(二)了解感冒的一般症状。
组织讨论:“小河马感冒的症状是什么?我们小朋友感冒时还会有哪些症状呢?”
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幼儿记忆。可通过“我来表演你来猜”的小游戏,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兴趣。
(三)学习治疗感冒及预防感冒的方法。
1.学习治疗感冒的方法。
组织讨论:“小河马拿着药回家怎么做感冒会好得快?”引导幼儿说出如何配合医生感冒会好的快,如:按时吃药、多喝水、好好休息等。
2.学习预防感冒的方法。
组织讨论:“猜猜小河马可能因为什么感冒?还有什么情况下容易感冒?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可以预防感冒?”
激发幼儿回忆生活中预防感冒的多种方法,教师结合幼儿的讨论,适时用图片进行记录,帮助幼儿归纳、提升。如:勤洗手、多通风、多锻炼等。
讨论过程中用小奖品“口罩”,激起幼儿的竞争欲望,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预防感冒的多种方法,将图片放到区角里,提醒幼儿生活中要做到。并鼓励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用画图或其它方式记录下更多预防感冒的方法,使本次活动真正融入到生活中。
狼教案反思篇六
1、训练幼儿思维的发散性和连动性。
2、通过幼儿欣赏《圆圆的春天》,让幼儿感知儿童散文作品,学会欣赏性情听。激发幼儿仿编散文的兴趣。
1、激发法。
2、探索法。
1、知识准备:幼儿已感知、认识圆的物体。知道唱片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2、材料准备:生活中各种圆形物品及图片(供幼儿活动用)。
3、教师准备:录音机、背景图、操作卡、字卡。
(一)游戏(找圆)。
1、老师:"今天,有许多的朋友来我们班做客,我们去请它们出来吧?
2、幼儿听音乐找朋友。
4.提问:使幼儿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你们喜欢散文诗吗?""喜欢它什么呢?"。
(四)幼儿仿编散文幼儿通过介绍自己找到的朋友来仿编散文诗幼儿在音乐中郎诵自己仿编的散文诗(老师做记录)。
(五)延伸活动幼儿听音乐用身体姿势做圆的动作(如:抱腿滚圆、拉手成圆圈等)。
各领域渗透:
音乐:圆圈舞。
美术:幼儿用圆进行美术创作画。
科学:幼儿了解cd放音原理。
生活中的渗透幼:儿练习形容词组。
狼教案反思篇七
1、多媒体课件、会说话的标志、导入课题。
小朋友刚才谁在说话,提醒我们注意安全。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多这样的标志时刻提醒我们注意安全,所以需要我们去认识它。
2、认识安全标志。
小朋友我们坐下来和你的标志朋友说说悄悄话,看他叫什么?提醒我们怎么做?也可以把你标志朋友的名字告诉你的好朋友。大家互相说一说。动脑筋想一想。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把你的标志朋友介绍给大家,让大家都来认识他。
3、参观安全图片展览。
今天小朋友表现的都很棒,以后小朋友平时要注意观察你生活的周围、还有那些标志,提醒我们该怎样做?我们这里还有一个标志图片展览,老师带你们去参观一下,以后我们也要做小小设计师,来设计更多的标志。
4、为幼儿园设计标志。
狼教案反思篇八
猜拳跨步。
1、锻炼幼儿下肢力量及灵活性,培养幼儿合作精神。
2、教会幼儿跨大步的传统玩法,培养幼儿竞争意识。
3、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0米场地、起跑线、终点线。
一、带幼儿入场地。
二、讲解游戏玩法,认识起跑线、终点线。
三、教师与幼儿做示范。
1、两个幼儿猜拳分胜负,胜者同伴向前跨越(步数提前讲好)。
2、哪组幼儿提前到终点为获胜方。
3、以后依次进行,直到幼儿全部跨越完毕。
四、幼儿游戏、教师随场指导。
五、游戏结束,整理场地。
狼教案反思篇九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狼教案反思篇十
1、观察画面内容,分析图片中的人物、情节、角色以及判断他们之间的关系,能创编出故事的结尾。
2、知道迷路后寻找家长的方法,和与家长出门要紧跟家长或拉着家长的手。
3、知道要理解他人的需要,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体验得到帮助及别人所获得的快乐情感。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狼教案反思篇十一
1.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
3.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狼教案反思篇十二
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经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忙幼儿发展语言的方法。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
对于幼儿来说,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咬字要清楚,速度要适当,咬字清楚是为了让幼儿字字听的清楚,节奏要比平时谈话稍慢,使他们一边听一边想;讲述故事时,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势都要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这样对小班的的语言表达起辅助的作用。
在故事中的提问,对于、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只能是一些简单,细小的问题。而不能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让他们连贯的回答,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去回答,我们说答案虽然长些,但不要求一个幼儿连贯的回答,教师自我或智力较高的幼儿示范,再让幼儿按顺序联系连贯的讲述,这样的效果会要幼儿跟容易理解、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回答不出的或回答错的了的幼儿,教师不应当表示厌烦,而要肯定他们愿意回答。教师应当是启发和提示,尽量帮忙幼儿自我找到正确的答案,总之,要让全体幼儿都回答问题的机会,以提高语言本事。
狼教案反思篇十三
1.通过感知特定场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来感受夏天的特点。
2.学习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
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1.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
朗读法、讨论法、启发法
欣赏过朱自清先生笔下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春天,领略过老舍先生笔下温晴的济南的冬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夏》。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生机、活力、金色、紧张、热烈、急促等
(一)、课文选取了哪几个特定场面来表现夏天的特点,请为每个场面拟小标题,以“……图”的形式。
板书:草木蓬勃图、太阳烘烤图、麦浪翻滚图、
热风浮动图、农作物勃发图、农民劳作图
(二)、请小组合作,选择一到两幅你喜爱的场面,读一读,赏一赏
提示:赏一赏可以从词语、修辞、色彩、多感官、动静、正侧、虚实等方面进行
小组讨论
1.草木蓬勃图
动词:泛泡、冒气、沸腾、长成、凝成、不见、换来、潜
(春景色彩:淡淡绿烟――黛色长墙(春到夏,树荫渐浓,颜色渐深)
与夏景)修辞:比喻,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从春天到夏天的变化过程
个人读女生读男生读
齐读:读出春天的柔嫩,夏天的蓬勃浓郁,读出变化的过程
这个变化的过程体现了夏天的什么特点?(生命的勃发、磅礴的生命力)
2.太阳烘烤图
烘烤:温度高、火红、金黄
3.麦浪翻滚图
翻滚、扑打;比喻,表现出汽车在翻滚的麦浪中忽隐忽现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4.热风浮动图
动词:浮动、飘过、吹送;颜色:金色;香:麦子的香味
色、形、味
2、3、4连起来读小组读齐读
以上几幅图展现了夏天什么特点?(生命的力度)
板书:生命
5.农民劳作图
这一段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紧张、急促
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表现夏天的急促
反复,读起来有节奏,表现紧张、急促
动词:挥、弯、流,表现农民劳作的辛苦
思考:为什么要“快割,快割,快打,快打”?
因为起风了,乌云要来了,天要下雨了,表现出农民的心理:紧张、担心农作物
创读(体会农忙的紧张感):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乌云来了),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要下雨了),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提问:农民们如此忙碌,他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明确:内心是喜悦的。
追问:为什么喜悦?
明确:因为挥镰是在丰收,追肥、浇水是在迎接新的收获,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而忙碌,所以是喜悦的。农民作为生命个体,在播种新的生命,创造新的生命。
板书:创造
6.农作物勃发图
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拟人的修辞手法:挑、举、匍匐(热烈生长,表现热烈的特点)
换读:如果把这三个动词换一换,有何不同?
那长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背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生长着的瓜秧。
在换读中体会到农作物所表现出的精气神。
这幅图体现夏天什么特点?(旺盛的活力)为什么?(挑、举、匍匐都是力争向上、向前的动作,表现出生命的活力)
板书:活力
写一写:“挑、举、匍匐”表现出植物怎样的情态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更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同学们交流。
补白读: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如同举着旗帜高高飘扬;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似乎在田野里放情歌唱;
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更像日夜兼程的士兵,只朝着明亮前行。
7.作者以他对夏天的独特感受写了这些特定场面,他想要表达什么情感?
明确:赞美夏天
作者为什么要赞美夏天?
补句: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因为这是一个生命勃发的夏季,这是一个活力充沛的夏季,这是一个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夏季。
草木蓬勃图生命
太阳烘烤图
麦浪翻滚图
热风浮动图
农作物勃发图活力
农民劳作图创造
《夏》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一篇散文。作者梁衡以他的独特感受展现了一个别样的夏天。这篇散文通过选取的夏天特定场面的描写来展现夏的特点,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因此,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感知特定场面所展示的景物特征来感受夏天的特点;2.学习课文优美、生动的语言;3.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2.体会作者对于夏天的独特感受。围绕这两点来展开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找一找文中体现出哪些夏天的特点,此时学生回答往往是从课文中找出单一、独立的词语,这一环节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接下来采用师徒合作的形式,请同学们归纳概括文中的几个特定场面,对文章有一个更为具体的把握。再层层深入,以具体的场面的分析带动学生对于文本的解析和情感的把握,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展现的对于夏季的独特感受。同时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力求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感,另一方面,在交流讨论中活跃学生的思维。
起初我对于夏的特点的体会仍表面地停留在“紧张、热烈、急促”上,没能深入挖掘散文内涵,后来在师父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体会到文章通过特定场面所呈现出的对于“生命、活力、创造”的感悟。因此在课堂的主要环节中,重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场面的过程中,体会到夏天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生命的磅礴、力度,旺盛的活力,夏天里的人――生命,又创造出新的生命,如此蓬勃向上,生生不息。同时,以创读、补白读、对比读、齐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体会,以发挥想象、造句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读写之中现出对这篇散文的深层理解。
遗憾的是,在文本解读方面,第三小节的“挑、举、匍匐”没有讲透,学生对于田间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农作物是比较陌生的,一时无法体会三个动词所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态,我在分析过程中急于想要让学生了解夏天的“旺盛的活力”,而为什么这些农作物表现的是一种“旺盛的活力”,并没有让学生理解透彻。这里实际上三个动词都表现了夏天里农作物向上、向前、奋力生长的态势,由此体现出活力。再者,在朗读方面,第二小节开头,从春到夏的过程,怎么来读出这种变化,指导学生朗读时没有到位,春天草木的柔嫩仍然体现得不够;第二节麦浪翻滚图几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表现出麦浪翻涌的壮观,表现出生命的力度,在朗读时要注意重音,读出这种力度。最后,在教学语言方面,语言不够简洁,问题的指向性不够明确,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力求改正的一点。
通过这节课,在师父和各位老师的帮助下,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进一步学习了散文教学的方法,更加领略到了苏氏语文课堂所应该展现的语文味儿。
狼教案反思篇十四
上完《春江花月夜》,笔者感慨良多。这是一篇经典诗文,很多教学前辈讲过,思来想去,笔者认为经典的东西上出新意是有难度的,但通过努力同样能够展现自身特色。
本堂课的设计理念为:突出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花月夜的美景,通过朗读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通过品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深刻领悟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
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如下几个要点:
一、重视先学,培养自学能力。
高中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因而可以放心地把先学的任务布置给他们,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针对这一目的,笔者设计了导学案。导学案主要有作者及该诗歌的简介,预习的步骤和两个核心问题(一是怎样通过读来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二是诗中体现了怎样的景、情、理),当然还有“质疑”.两个核心问题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本诗的核心内容,可以避开繁琐的分层,又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对全诗的脉络把握到位,从而避免僵化的按顺序讲解。
从教以来,笔者一直铭记叶圣陶先生的教导,学生的学习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要想让学生发现问题,必须先预习,诗歌的预习就是读与思。只有在认真的读中,才能有自己的思考,才可能质疑。笔者还要求学生质疑后小组内互看,小组成员的问题尽量互相帮忙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才最终提交到班级讨论,这也大大提高了质疑的质量。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对于诗歌学习是很有其道理的。
如果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们以后看到陌生的诗歌,也就不至于雾里看花了。
二、重视朗读,培养感悟能力。
诗歌的朗读,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悟的外在表现,因为“诗言志”.但这首长诗景、情、理都有,虽可分开解读,但又交错相融,所以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有真正体悟了语言背后的情感,才能很好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在朗读的处理上,笔者先给学生听配乐的朗诵,然后让学生试着模仿,在模仿中体会情感的起伏变化。然后,进行理性的分析,一部分一部分的读,或者几句几句的读,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自己有感悟的语句,并适当分析。
这是本堂课的主体部分,也是本课的特色所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朗读、分析本诗中的`景、情、理。这一环节上,学生不是简单读了诗歌的语言,而是在用心品味诗歌的情感,再通过自己对语言的表现能力读出诗歌,这给了他们很大的成就感。当然,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学生读到哪里老师相机引导到哪里,因而随机性较大,老师的课堂驾驭是核心。
其实,诗歌教学,无非就是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同时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欣赏其中蕴含的“志”.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所追求的教学效果是直指诗歌本质的。
三、重视写作,培养表达能力。
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诗歌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当然也得注重练笔。更何况是这样一篇“孤篇盖全唐”的美文。笔者选择了月夜美景要求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情境。诗歌的语言和散文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诗歌的语言美,但太精炼。散文的语言更形象,直观。作为生活阅历不丰富的高中生,散文更适合他们。其实这项内容也是课前准备的,但是课上依然给时间修改。因为课上学生经过进一步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提升了很多,课堂修改时,笔者发现有学生竟然改掉了一大半的文字!笔者想,这就是课堂的成果吧。自然,最后推荐出来的小散文语段也就出色了很多。
如果说,朗诵是一个学生对语言把握的展现,那么写作,则是一个学生感悟、表达等语文素养最综合最直观的展现,同时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而它又不是能立竿见影的项目,所以要因势利导,见缝插针。只有始终把写作放在心头,时常练笔,才能更好地驾驭这千年来的方块字,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抒发内心的情感。
四、重视作业,培养拓展能力。
笔者教学中一直坚持“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不讲,放到诗歌教学中,就是简单的读和简单意象的呈现不需要学生在课堂上再花功夫,但深层次的意象哲理,该讨论的还是要讨论。所以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笔者安排了意象的寓意的分析及其普遍寓意的探寻。一来,学生回家后收集资料比较方便;二来,这些意象在文中的难度不大,就学生的学习经验而言,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但仅看到本诗歌中的意象的寓意又是不够的,需要举一反三,所以布置他们探寻这些意象的普遍寓意。从课后反馈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积累了这几个意象,在收集资料时很多同学还积累其它一些意象,比如:鸿雁、砧声、柳……可见,只要引导到位,学生的潜能比我们预期的还要大!这便是孔子所言“温故而知新”的含义吧。
当然,此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课堂的控制,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朗读的点评……俗话说,教学是门有缺憾的艺术,我相信,只要多注重反思与修正,在这条路上,我会让缺憾越来越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狼教案反思篇十五
1、建立初步的分工意识,尝试事情分着做。
2、知道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会在游戏中做一些和角色相匹配的事。
“肯德基餐厅”的游戏材料。
1、组织幼儿到角色游戏区“肯德基”。
2、启发幼儿想一想:我们马上要玩“肯德基”游戏了,请你和朋友商量你们准备怎么玩?
从幼儿的回答中教师梳理出:角色分工。
3、教师以角色身份参与幼儿的讨论:肯德基餐厅里有谁?他们会做哪些事?
经过讨论得出:肯德基餐厅里有收银员、服务员、顾客等。游戏时大家把事情分着做,有的收钱,有的服务,有的去买食物,这样很有意思。我们喜欢做什么就一定要认认真真去做好。
4、幼儿自由选择,并挂上相应的挂牌。教师帮助幼儿挂牌时提醒:想一想,你要做些什么?帮助幼儿形成游戏目的。
5、幼儿自主展开游戏。教师以“服务员”的身份参与游戏,一边观察幼儿游戏情况,同时指导幼儿准确、热情地当好“服务员”,使用“欢迎光临”、“你要什么?”、“再见”等礼貌用语;注意顾客在餐厅吃“肯德基”的情况,鼓励他们大方地说出所需要的“食物”,建议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分享各自的“食物”,会使用“谢谢、再见”等。
6、简单评价:你做了什么?你怎么做的.?
在制订角色游戏《肯德基》计划前,我就考虑到我班孩子有初步的游戏经验,但只是因为肯德基餐厅是他们去过的、感兴趣的地方,那些吸引人的食物是他们的最爱,而愿意去参与的。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几乎都会沉浸在游戏中,但实质上大部分孩子都是独自在游戏,有时也交流,但尚未建立真正的协商合作关系。所以,我就把这学期的角色游戏目标定位在“建立初步的协商分工意识上”,这主要基于幼儿游戏发展的需要,对帮助他们由平行游戏向高一层次水平的发展做过渡很有必要。
游戏开始时,我没有象往常一样让他们自由挑选。为避免“一窝蜂”现象,我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他们商量“肯德基”里的角色分工,然后再自由选择角色。在帮助他们挂牌时又再次强调:事情分着做很有意思,但要认真去做相应的事,明确各个角色的一些主要职责。我觉得有目的的引导幼儿去回忆生活已有经验,然后确定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去当什么角色,对游戏的开展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孩子游戏时的观察更重要,我在这一点上没有全程坚持。虽然有参与扮演“服务员”这一角色,但也只是引导扮演同一角色的幼儿使用一些“欢迎光临”这些礼貌用语,并没有实质性的观察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交流、交往情况。其实对孩子们来说,能够和同伴(角色与角色之间)“交流”,这就是“创举”,教师要用“极其欣赏的”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游戏中的孩子们,并给予他们一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能真正的去创造性的反映生活。
狼教案反思篇十六
1、提高安全意识,学习溺水安全有关知识。
2、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溺水安全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3、自防自救的知识,深化防溺水安全教育,使孩子了解自防自救知识,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救。
5、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狼教案反思篇十七
1、学习用简单纹样进行对称装饰。
2、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即左边的图形、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上与右边的图形的大小、形状和排列一一对应、完全一样。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运用多种图形、颜色、线条、装饰手套面。
4、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1、手套三双
2、范画6张
3、供幼儿作画的手套形画纸
一:引起兴趣(教师出示手套直接进入主题)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一件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教出示手套)
二:引导幼儿感受这双手套的对称美(通过让幼儿观察来知道什么是左右对称
师:请小朋友看看,这双手套你发现了什么?(左边的手套和右边的手套一样在哪里?引导幼儿说出右边手套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和边手套图形的大小、颜色、形状都是一样的。而且两个图案能重叠在一起,这样的就称为左右对称)
三:幼儿讨论什么是对称(让幼儿通过尝试错误来再次强调左右对称)
请一位小朋友上前来戴上一双手套(颜色、图形不同的手套让幼儿观察)大家看这位小朋友戴的一双手套,你们发现了什么?左手手套的颜色、图形与右手手套的颜色、图形不一样,这样的一双手套我们能称为左右对称吗?(不能)让这位小朋友换上左右对称的手套,再请小朋友观察,并说出左右对称的手套美。
四:幼儿讨论如何装饰手套(教师示范并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
师:(1)首先把一双手套摆放好,拇指相对。想好要画的图形,再开始动手画。在一只手套上画图形,在另外一只手套上也要画上相同的图形,这样才是对称的手套。
(2)老师出示设计好的手套,流畅的波浪线也能装饰出漂亮的手套。看!连我们学的数字宝宝都能装饰出美丽的手套。简单的折线、圆点也能装饰出漂亮的手套,图形宝宝装饰的手套也漂亮。美丽的枫叶装饰出的手套别有一番风味。(让幼儿自己观察一一说出来,感受对称美)
五:幼儿装饰手套(幼儿发挥想象,亲自体验装饰手套)
“请小朋友当设计师,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漂亮的图形把自己的一双手套装饰的最漂亮。”发给小朋友手套形的白纸两张。
六:展示、评价(让幼儿互相欣赏,加强对左右对称的理解)
(1)请个别幼儿将自己设计的画展示给其他幼儿,并说出自己是怎么设计的,有什么图案,教师加以点评。
(2)对全体幼儿点评:我看见小朋友们设计的手套各种各样,特别漂亮,有花草的、有动物的、还有图形宝宝等。现在请小朋友把自己装饰好的一双手套贴在墙上开个展览会,比一比谁的手套最漂亮。
美术教育历来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为幼儿提供发现美、认识美、展现美和创造美的机会,教师应充分激发幼儿美术兴趣。作为幼儿教师,教孩子绘画重要的是如何引导他们在绘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激发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提高绘画技能,这就需要教师用完美语言去引导。慢慢地孩子就有可能拥有自己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这次我讲的是《我的小手套》,目标是学习用简单纹样进行对称装饰。活动开始时,我让幼儿欣赏自己的小手套,感受美丽的手套。让幼儿在欣赏和讨论的同时,了解线条与点的不同组合,学习设计图案的方法。当老师进行创造和示范时,孩子们的创意欲望都被激发出来了,都想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接下来的第一次尝试中,孩子们都快乐的将自己融入在活动中。学习用简单的点和线条组合设计图案。
多数孩子都能用我为他们提供的材料进行设计,通过平面创意对手套进行创意,在做做玩玩中自然提升审美趣味和创造能力。也有少数幼儿缺乏创意能力,需多进行锻炼。
最后我组织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语言表述,使孩子从细心聆听别人的讲述的同时也吸收和学习别人的创作优点,有利于孩子日后进行相关的创造活动。其中也有少部分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表述能力比较欠缺,需今后加强口语表达能力和同伴一起分享的快乐。
狼教案反思篇十八
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具有多样性,自由性和趣味性,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区域活动正好为幼儿供给探索的机会,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加以认知。但区域游戏不像课程教学那样环环相扣的组织,而是让孩子自主自发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掌握知识,培养孩子的协作性、自主性等。
在本次的游戏活动中,孩子们的投入表现给了我启发,更让我重新认识了游戏的作用和意义。活动中,我以新投放材料“装饰机器人”为开端,引起幼儿注意,之后为幼儿一一示范讲解,完后介绍开放的各个区角,幼儿各抒己见,都很有自我的想法,在教师提出要求后,小朋友们都能有序走到自我选的区域去。
开放的这六个区角分别是:美工角、语言角、计算角、益智角、巧手角、结构角。美工角主要以新投放的材料为主,即重点指导。每个小朋友都很认真动手操作,每个小动作都很细心。语言角投放了卡片、指偶、背景图,本事强的小朋友小故事都讲得很生动,而本事弱的表现不佳。计算角的小朋友也很认真,对教师投放的魔术卷筒、分成卡都充满了兴趣,纷纷动起小脑筋。每个区角的小朋友所表现的,都让我觉得很欣慰。
可是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首先在介绍新投放材料的时候,我讲解的不够详细,范图太小,没有照顾到坐于后排的小朋友;观察了语言角还有益智角的小朋友,发现他们都不懂得谦让,甚至有小朋友会抢他人的东西,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多教育他们如何协作,互帮互助,懂得分享等。感觉有点小遗憾的是巧手角,有个小朋友在使用工具时不细心受伤了,我没有研究到工具的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给他们一个较好的活动平台,导致小朋友刮萝卜时,刮到了自我的手,我觉得应当给他们准备一双手套,然后让他们在角落靠着墙壁,这可能会好一点,值得高兴的是,这个小朋友很勇敢,即使受伤了,他还是很努力很认真的完成。结束收材料时,小朋友能放回指定的地方,可是有部分小朋友会推挤,并且没有摆放整齐,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也将继续对这方面的常规进行教育。
有人说:“每个幼儿都是可塑之才,教育应关注每个幼儿的发展,为他们营造适宜的环境。”相较于团体活动,区角活动供给给孩子们更多的个体活动空间,关注了孩子们各自活动的过程,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让孩子更能自主活动,而我们教师在活动中不要过多的指点干预,在观察幼儿的活动中,要了解和满足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行为表现。并有计划的观察和记录,对于个案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调整区域资料,补充活动材料、丰富幼儿学习经验。这样以后我们才能共同提高,共同学习,更好地开展活动。
狼教案反思篇十九
1、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诵,理解儿歌内容。
2、指导幼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练习作品中间段的内容,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仿编儿歌的中间部分。
3、激发幼儿参与情境表演的兴趣。
1、依据诗歌内容,编排一个情境表演。
2、表演用的道具:
(1) 画有蚂蚁的小图片若干,并用绳子系上。
(2) 用黄色绉纸剪成碎片作黄米饭,用绿色绉纸剪出长条作青菜。
(3) 一双筷子,一只用油泥做成的碗。
3、幼儿操作材料“逗蚂蚁”。
1、借助幼儿操作材料,先让幼儿猜猜“老师要请谁到班上来做客”。再请三四个幼儿扮作小蚂蚁,老师做招呼的人。
2、请幼儿根据儿歌内容,进行表演。
3、请幼儿说一说看到的是什么。
(1)师:你们看见谁来了?我是怎么招呼它们的?
(2)小蚂蚁来了以后,对我说了些什么?
(3)我给它们准备的食物太多了,小蚂蚁吃不完怎么办?
4、让幼儿再次观看情境表演,然后学说其中的对话部分。
5、引导幼儿扩展想象,仿编对话部分的内容。
(1)师:如果你请小蚂蚁吃饭请它吃什么饭?
(2)什么菜?
(3)用什么筷?
(4)用什么碗?
6、请每位幼儿从椅子下面,拿出预先放好的蚂蚁图片,戴在脖子上,表演儿歌,念到最后两句“吃不了,往回搬,哼哟哼哟搬得欢”时,小朋友做出搬米或搬菜,或搬运其他食物的动作,要求幼儿的动作夸张一些。
最后以一句“我们把食物都搬回家吧!”结束表演。
《逗蚂蚁》教学反思:
《逗蚂蚁》这首诗歌节奏明显、内容浅显,短小精练又生动活泼。这朗朗上口的诗歌能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源于生活的题材能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在第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分成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产生兴趣,通过猜一猜:“小朋友,今天我们要请一位客人一起来做游戏,猜猜它是谁?”。用猜想形式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再通过喊一喊,逗一逗,设计了游戏情境“逗蚂蚁”,引导幼儿充分展开想象,理解儿歌内容,并熟悉儿歌句式“ 蚂蚁来呀来”。第二环节我改变了以往单一模式的教学,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儿歌。这个环节中,我抓住了儿歌中的“哼哟哼哟搬得欢”,启发幼儿分别对“哼哟哼哟”与“搬得欢 ”进行联想,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加深了幼儿对蚂蚁体型小、力气小的印象:二是发挥了移情作用,让幼儿明白有了好东西与他人分享是快乐的事。在试上时,情况并不乐观,出现幼儿对儿歌感兴趣,但是一到游戏环节出现混乱的景象。
主要原因是幼儿不知道哪些是问哪些是答。因此我设计了让幼儿带着“哪些是问的”这一问题听儿歌。并在分配角色时,教师用“请”的手势作为提醒,帮助幼儿理解。小小的一个手势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在学习中并进行表演,小班幼儿年龄小,较容易进入游戏情境,但主动性往往不够,因此我设计了让沈老师带领参与,教师的参与起着一种示范,又能帮助幼儿顺利开展游戏,体验游戏的快乐。第三环节替换儿歌中的饭菜名。由于创编对小班幼儿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此作为延伸活动,让幼儿在课后跟好朋友、家长进行互动。
由于是精选的活动,因此我觉得在课的设计上都很好。但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还有待优化(如:我引用了“蚂蚁老师”逗得台下一片欢笑声。课后,师傅说原话可以改为“今天来了这么多老师,我们请他们来当蚂蚁”更恰当)。
狼教案反思篇二十
鼓励幼儿观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师:大家猜一猜,如果这些小朋友这样玩,可能会怎么样呢?
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推测,并说出后果和危险。
2、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其他比较危险的行为。
教师:你们知道还有哪些玩的方法比较危险呢?这样玩为什么有危险呢?
通过讨论帮助幼儿了解集中不安全的玩法,认识到它们的危险。
教师讲事例让幼儿说一说,这样玩好吗?
一天放学后,小明和小刚在马路边上踢足球。玩了一会儿,球骨碌碌地滚到马路中间去了。这时候刚刚有一辆车开过来,司机看见一个小孩子过来捡球,马上刹车,但还是把小明撞倒了。小明吓得脸色煞白,哇哇大哭。警察叔叔连忙过来抱起他说:"以后不要再在马路上踢球了,这样一来太危险了。"小明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提问:小明和小刚这样玩好不好?为什么?那应该怎样玩才不会有危险?
3、组织幼儿讨论:怎么玩才可以使自己比较安全?
鼓励幼儿大胆发言讲述自己的看法。
4、学习了解自我保护的策略。
狼教案反思篇二十一
本课是一篇散文,讲爸爸昨天上夜班,工作到天亮才回家。“我”和妈妈轻轻地穿衣、走路、开门、说话,怕影响爸爸的休息。课文用多个“轻轻地”营造出一个恬静、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课文内容贴近生活,感情真实,渗透亲情教育,学生阅读后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设计理念。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力求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悬念疑团,诱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儿童的语言积累,训练及培养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情感。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巩固5个生字,会用“轻轻地”说一句话。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课文中“轻轻地”一词特有的感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一个懂得关心、爱护他人的人。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让学生懂得要关心父母的道理。
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妈妈看着我,我看着妈妈,轻轻地笑了)。
四、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刚入学十四周的学生,年龄刚满6周岁,刚形成较有序的课堂常规,但在听讲习惯上,在坐姿上要加强。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利用多种方法记忆了生字、词,学写了生字,能读通课文。
五、教学资源准备。
1、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一册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识字。
认读生字、词。(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词)。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谁能说说课文中出现的最多的词语是什么?用“—”画出来。
3、反馈交流:谁轻轻地做事情?什么时候?
“我”和妈妈轻轻地干了些什么?用“——-”画出来。
4、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5、指导朗读:范读,练读,赛读,评读。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要这样轻轻地做事情呢?
(三)精读品悟,体验情感。
a、精读第三自然段,体验、交流。
1、爸爸昨天上夜班是什么时候回家的?说明什么?
2、说说自己的爸爸妈妈工作情况,体会父母工作的辛苦。
3、指导朗读:练读,赛读,评读。
b、精读第四自然段,体验、交流。
2、“我”和妈妈为什么轻轻地笑了?“我”和妈妈此时内心是什么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四)拓展延伸,提高素养。
1、生自由阅读《阅读材料》第46至48页。
2、说说自己为家人做过哪些事情?
3、把自己说的用几句话写下来,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
(五)归纳总结。
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和照顾,我们要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关心、体贴他人,尽量为父母及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后做一些关心、体贴家人的事,然后选一件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