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的力读后感(通用19篇)
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写读后感时,可以选取书中的一个片段或一句话作为引子,为文章增加亮点和吸引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一
我们常常会在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发现植物的影子,比如石缝里、房顶上。植物没有脚,也没有交通工具,它们怎么到这些地方的呢?今年暑假,我看了《一粒种子的旅行》这本书,我终于知道种子旅行的奥秘了。
比如蒲公英的种子,它像一把小伞,风一吹,它就飘向远方。树木是体型较大的植物,他们的种子拥有真正的翅膀。在种子往下飘落的时候,风会把它们抓住,吹向遥远的地方。
秋天,松鼠把橡树的种子藏在不同的地方。一些食物在冬天吃光了,一些被遗忘。这样,那些被遗忘的种子就长出了新的树木。
有些种子会坐出租车。这个出租车可不是我们常作的出租车,它们是动物。只要有动物在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用钩子钩住动物的皮毛,开始了新的旅行。
种子的旅行真有趣。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二
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有的知识是显现在外部的阅读性学习,有的知识是隐性的体验性学习,而将两种结合起来的便是种子课。
关于先期学习,即在授课之前就已经积累的经验,俞老师提到先期学习有时会导致个体差别较大,有的孩子理解很有质量,有的孩子理解肤浅。有的问题老师刚提出来,学生便把本节的知识讲出来了,打乱了老师的预设和探究的氛围。原本预设是课堂中经过师生互动形成的过程和结论,在学生的思维成果或开展的实验操作结论与老师预设相左或意想之外有意义的学习这样非预设生成时,教师如何面对解决,合理驾驭课堂,为学生进行合理解释,非常关键。往往会出现两极性——尴尬与精彩。预设和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老师支持与否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俞老师认为:现代课堂中,保持安静、整齐的课堂是开展学习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为了做一个“好学生”而时刻警惕自己的一举一动,学习起来必不能安心地思考,而太嘈杂的课堂也不可能有好的思维,这就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控和调节。
作为一个新入门的数学老师,首先要模仿参照,再积累实践,不断地反思改进才有可能慢慢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只有不断地思考尝试改进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三
今天我看了《安的种子》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个老和尚,在寒冬的时候给本、静、安各一粒种子,本和静都没有把种子种活,只有安种出了千年莲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本没有把种子种出来的原因有:他把莲花种子种错了地方,种错了时间,而且他心太急,没有耐心等待;心态不好,太争强好胜,总想争第一,种一粒种子两三天不发芽就一气之下刨开土地,摔断锄头,不干了。
有时我也像本一样。一次,我在奥数课上做了一道奥数题,开始看着觉得很简单,三下五除二写完得意洋洋,交上去,没想到换来老师一个大大的'红叉。第二次加了一两个步骤又交上去,换来的是更大的红叉。我气得满脸通红,扔掉本子不做了。结果等到老师讲题时,我才发现只要再加一步就正确。我恍然大悟,做事必须好好想,耐心做,不能一错就不干了,要坚持到底。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仿佛也得到了一粒种子,一粒智慧的种子。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四
故事从秋天开始,风把种子吹了起来,开始了风中的飞行。
在飞行的过程中,好多种子死掉了:一颗种子被太阳烧掉了;一颗种子落在雪山上,冻得不能发芽;一颗种子掉进海洋淹死了;一颗种子掉在沙漠里,又干又热,不能发芽;大风停息,一颗种子被鸟吃掉了;冬天到了,种子们静静地躺在泥土里,可是一颗种子被饥饿的老鼠吃了;终于春天来了,种子们发芽了。
可是一棵小苗被野草抢走了阳光和雨水死了;小种子还没发芽,这时才终于发芽了。孩子们出来玩,一棵小苗被踩断了;小种子长出了三片叶子,旁边的一棵小苗长了七片叶子了,还开了花,可是一只手伸过来折断了那枝花,一个男孩摘了花送给了女孩。
夏天到了,小种子长成的树苗不停地生长,长得“比人高了,他长得比大树高了,他长得比房子高了”,终于,他开了一朵巨人花,人们,蜜蜂,蝴蝶都来看花。
终于又到了秋天,花瓣从巨人花上掉了,风越吹越大,巨人花的果荚打开了,“好多小种子弹出来,乘着秋风飞向遥远的地方。”
绘本最后还有一篇上谊编辑部的导读文章《从一朵小花看世界》,介绍绘本的文、图以及孩子会有的感受,很值得父母们品读。
整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篇华丽的生命之歌,虽然刚开始讲的都是种子的悲剧故事,但并不让人觉得沉重,而是对幸存种子的幸运感恩,等风停歇,仍然有很多危险,甚至等发芽,一棵野草,一只脚丫,一只手都足以毁坏一棵小苗。
而幸运的小种子,终于渡过了所有的危险关头,渐渐长大,绽放出巨人般的花朵,在秋天弹出成熟的种子,开始新的一轮生命之旅。
和孩子读书的时候,在风中掉队的种子,似乎没有多少惋惜和惆怅,但等到发芽,那样的疼惜就会多一点,等到花开被摘,痛心就更多,孩子读到摘花的时候都要打一下那只手,而等到小苗长大,开花,似乎也随着花儿的绽放而满心喜悦,等到再次的秋风吹起,伴随的不是苍凉感而是完整的满足感,因为有那么多饱满的种子随风飘散。
孩子在读到一颗小种子在冬天被小老鼠吃掉的时候问我:“那颗种子不安静吗?”我告诉她每颗种子都很安静,只是那颗种子不幸被老鼠发现了。
每个人,每个生命,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生存,更多的是因为幸运,因为被特别的眷顾;有些事情我们可以努力,还有很多的事情我们只能接受。孩子后来在一次画画的时候,特意画了五棵小苗,但是划掉了其中四棵,告诉我五棵中只有一棵活下来了。
也许也正因为这样的幸运,生命才如此宝贵,更应该在生命中尽情地恣意生长和绽放,这样到了秋天,在肆虐的风中,飘散的才不是悲凉而是完满。
我们有一句俗话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本绘本正是对这句话的'诠释,但是两者的意境还是有很大差别:“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包含了太多对无常和人生短暂的叹息,而《小种子》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感恩和礼赞。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五
最初见到《安的种子》是在微信的朋友圈里,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第一遍是我读,阳阳听,故事到一半,阳阳说:安真傻啊!怎么还不种他那颗种子,他想干什么?“春天来了,在池塘的一角,安种下了种子”,阳阳笑了:原来安是最聪明的,他的做法最正确。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再说莲花应该生长在水里。
第二遍是阳阳自己读,我听,读完后阳阳说:我知道了,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要学会等待。
朴素的画面,简单的文字,简单的故事,却有着可以让人受益一生的智慧。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们,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享受生活的过程,也得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静静地陪伴我们手心里的那颗珍贵的种子,陪他学习、陪他读书、陪他玩耍、陪他游戏、陪他哭、陪他笑……给他亲吻、给他拥抱,这似乎应该是成长的最自然的规律,或许那个被陪伴过、充分地淋漓尽致地玩过的孩子,时候到了,生命会得到最充分的绽放,会绽放出他人生的喜悦与丰饶。
我愿意为了这颗珍贵的种子的绽放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安静地等待。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六
小时候,我妈妈常对我说:人比人,比死人,管好个人就好。到自己工作快8年了,接触了不同的人和事,感受颇多。会接触很多孩子,身边的亲人和同事也面临孩子教育问题,家庭亲自关系等。若问我的建议,家长们先看看《安的种子》这本绘本吧,端正你们自己的观念和态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终身的老师,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只要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哪怕一点点进步,有一个小小的更正,随时随地,鼓励一下,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孩子,而不是挑剔的眼光,让孩子体会到成长的快乐很重要,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尊重。
《安的种子》是一本颇有禅意的绘本,每个孩子都是千年莲花的种子,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地给出等待,享受陪伴孩子的过程。扪心自问,我们有没有得到过“千年莲花的种子呢?”我们是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还是揠苗助长呢?平凡的琐事带给我们浮躁的心情,找个角落里静静地读一下《安的种子》,享受每一个安然的等待,迎接千年莲花的盛开。我很喜欢《安的种子》绘本,感觉自己找到了方向。愿所有的家长都能去看看,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七
当翻开第一页,看到俞正强老师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形容种子课时。我有点迷茫,于是我带着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当读到“种子课:用生长代替重复”时,我似有所悟。书中提到,在课时与课时之间,知识是可以迁移的,比如学习了厘米进行度量后在学习用米来度量就更简单了,因为彼此之间有类似的结构。而小学生的这种迁移能力,正是我们教师需要培养的能力。
有时我会苦恼,为什么总有学生在课上不认真听讲,甚至做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事。于是,我只能把不好好听课的学生模式化地训一遍,但是训多了,非但没有效果,学生的意见也会很大。那该怎么办呢,我就想通过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看看他是怎么处理的。原来要避免学生上课“搞怪”,一要做到让学生喜欢自己,二要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那怎么才能做到又要学生喜欢自己,还能喜欢上自己的课呢?那就是老师要多听听学生的话,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当与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发生了分歧,不要太快去否定他,而是让学生通过别的方面弥补他所不知道的缺陷。数学这门课程,知识点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在小学数学阶段这种关联性,往往表现为生长的特质。这种生长,又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所以,要实现教学生动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来组织教学。
那同样在一个班上课,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总有个别学生练习会出错一大片,为什么有些学生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难?这些困难是怎么发生的呢?于是,我会把一两个同学叫到办公室,让他当着我的面做数学题,比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是多少这一类的题目,我比4多3,学生便能算出来,知道用加法,但反过来,4比我多3,显然用加法是不对的,但学生会习惯性的看题目上的多这个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得出,显然他没有理解透彻,还没理解题目,就直接提笔作答,这种情况在许多数学学困生中常见。通过读了俞老师的书,我理解到需要变化思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利用身边的文具,以及借助拍手游戏,激发学生兴趣,直观感受数目的比较,培养数学的思维习惯。
叶圣陶老师说过:“受过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因此我们作为护花的园丁,要给予他们爱与关怀,让孩子们在主动中发展、在成长中完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八
今年暑假,学校布置了教师的读书活动,我是一名数学一线老师,所以我选择阅读了俞正强特级教师的《种子课》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也使我们多年未解的疑惑顿时解开,还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迪。下面谈一谈我对《种子课》一书的几点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把课分为“种子课”和“生长课”。对课的这种分法他用“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来描述对“树”的态度。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比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什么是种子课?俞特是通过举例的方法来说明的。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明白了那些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即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的课,可以称之为“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其特点是需要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以深刻达成简约。比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看成种子课,因为它是可供迁移的,如果学生掌握好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能够充分理透脉络,那么《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的计算就会轻而易举,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
与种子课相对应的是生长课,生长课就是“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是让学生充分自主的课。相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认为《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都可以看成生长课。同时,我认为“生长课”更适合使用导学案,适合“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理念的落实。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有人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的。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俞特认为,数学教学和打仗的道理是一样的;一定要打好关键的几仗,关键的几仗打好了,就形成势了,其他仗就会势如破竹般地获胜。种子课上好了,生长课就会轻而易举。可见,“种子课理论”带给了我们课堂改革的新方向。
急于表现对知识结果的了解,从而对知识的探究过程失去耐心,更别提好奇心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千万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当“成人”。
支撑等量关系式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互逆”的经验。而这种互逆的经验在学生的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从家向东走到学校,那么,从学校向西走回到家;上坡走到学校,那么走下坡回到家;等等,这些关于“互逆”的经验支撑了学生对等量关系式的理解。
而支撑等式性质理解的经验是一种可以概括为“守恒”的经验。比如一支队伍可以因为间隔不同而呈现不同长度,但其人数不变,由此体会到长度变了但数量没变,或者对同一对象虽然形态变了,但重量没变等,但这还不足以支撑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当学习个体的守恒经验从关于一个对象发展到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后,意义就不一样了。可是学生对这种“守恒”经验却很少。从而使得学生在某段时间习惯于用等量关系式解方程,而在之后的又一段时间内,习惯于用等式性质来解方程。这需要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允许孩子采用不同的解题依据,而不是想当然地省略某个阶段。
总之,读了《种子课》这本书,给了我们对课堂、对学生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我们愿再次细细地读,慢慢地品——《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名师的指引下,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九
故事是这样的,冬天的雪花纷纷飘落的时候,寺院里的老师父给了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下去吧!”
本和静立即就开始行动了:本拿了锄头,把种子种到雪地里,因为看不到种子发芽而气急败坏;静则找来最好的花盆,查阅关于莲花种植的书籍和资料,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不久,他的种子发芽了,静把它当成了宝贝,用金罩子罩住。因为没有阳光和氧气,结果枯死了。静垂头丧气。
而安他把种子装在小袋子里,一直挂在胸前,然后像以往一样平静地为寺院扫雪、做斋饭、挑水,课后悠闲地散步。春天到了,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他的种子,有一天挑水时看到了嫩芽,到了盛夏的清晨,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花盛开了。
一颗种子,三种命运;一个关爱,多样诠释;一种教育,多种演绎。在教育的路上,迫于各种外界原因,我们有时候揠苗助长,像本;有时候过分宠溺,像静……毫无例外,无论哪一种所收获的结果,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
有,当然有。我们日夜都在马不停蹄地追逐、并得到了一些“珍贵”的东西呢。可是,捧着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你是否看到了它的珍贵!?并愿意尊重它原来的样子,郑重的给出等待?!仿佛所有的人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达到各种最直接的目的。
生活的主题悲哀的只剩下追逐。不知道我们有多久没去散散步了?!有多久没有抬头看看月朗星稀了?!在夜店的浮华和喧嚣中,我们有多久没有停下来听听天籁之音了?!匆匆忙碌着的人们,且看安的那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湖水,多么难得!一天天长大的孩子啊,你总有一天也会得到“千年莲花的种子”。希望你认出它最深处的模样,在为它布置大自然的滋养,等待它盛开的日子里,记得安——这个故事里的小和尚,记得他在严寒的冬日,满怀感激地把盛夏的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记得他从容如一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记得他悠悠然散步迎接每一个当下的样子。
等待也是一种智慧!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一
今天,我读了巜一粒种子的信念》。文章主要讲了小女孩因为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只好留在村里当老师,可是不到一周就被孩子们轰了出去,母亲安慰她,不要放弃。于是,她继续打工。可每一次都失败了。母亲每次也安慰着她,最后她成了成功人士。开了许多所连锁店。的成功源于母亲的鼓励和自己的.天赋。她使我明白了每块土地都需要适它的种子。的道理。
生活中,我也有这样的事。那年暑假,全家到了贵阳,妈妈给我报了兴趣班。妈妈给我先给报了游泳课。每天下午2:00上课,下午5:00放学,日复一日每天练,练了三周。可到现在连最简单的潜水还不会。妈妈安慰我,没事儿,你不会游泳,又不代表你做不好其他事儿。于是,妈妈又给我报了音乐课。可是我五音不全,一唱歌就让人起鸡皮疙瘩,后来,才学两天,老师都差点气吐了。老师亲自把我退学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虽然五音不全,但是仍然可以做其他事呀。妈妈便问我我想报哪个班,我思考了下,说我喜欢画画,于是妈妈给我报了美术班,我还得了班上小小绘画家的奖状,有了小画家的称号。这一切的一切源于我喜欢画画,妈妈也很支持我画画。
这让我明白了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适合的东西,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是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二
人类很幸运。如果我们想旅游,可以借助各种的交通工具,而植物的旅行靠的是种子,种子的旅行方法多种多样。
凤仙花的种子躺在蒴果里,只要一碰就快速收缩,种子会沿着弧线飞出去。凤仙花也叫“别摸我”。
老鹤草的种子利用“小勺子”来旅行,“小勺子”就像一个投掷器,把成熟的种子向四面八方抛出去。
有些种子用风来进行旅行。蒲公英随着风的方向就像降落伞一样在空中旅行。树木也是体型较大的植物,当它的叶子向下飘落时,风把它抓住,吹到遥远的地方。
有些种子更聪明,它们喜欢“坐出租车”旅行,紫花地丁、花雪莲、报春花。它们的种子上都有美味的含油附着物。这是蚂蚁的美食,它们拖着种子,边走边吃,随手把种子扔在某个地方。
牛蒡或者猪殃殃这类植物会借助动物旅行。只要有动物从它们身边跑过,它们就会用钩子紧紧地钩在这些动物的皮毛上。动物很快就察觉身上的不速之客,梳梳身上的毛皮,种子就落在地上生根发芽了。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三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四
那是来自深深地上的一粒坚实的种子。它,破土而出,造就着不同寻常的绿色。它,是一株芽儿。
那微小的芽儿,长在干裂的泥土之中,虽然它的叶十分的脆弱,只是小小的,泛着微微的青黄。可它却在如此荒漠的一片土地之上,从裂缝中,直直地挺着茎干,可以分明地看出嫩绿的的茎干中充满了甘甜的水,所以看上去十分有力。它只有两片小小的叶,分别向着两端,整个儿呈向上的姿势。那缕阳光照射在它身上,它叶子里富有的叶绿素不断进行光合作用,促使它奋网力向上生长。那片荒废的土地里,它成了绿色的焦点!
在还没有那芽儿时,一颗种子被风儿无情地吹落在这里,落进了土地的一个裂缝里。逐渐地,它生长了,当它发现自己的变化时,它惊喜极了,原来它一直以为自己是一棵小石子。如今,它变了,它明白,如果没有水的滋润,它不可能完成一粒种子的使命。
于是,它拼命地向下扎根,越扎越深。当碰到嶙峋的石块时,它咬咬牙,继续向下寻找水源;当碰到长着尖牙的虫儿时,它义无反顾地扎根下去……根被割伤了,跟被咬痛了……它都忍了下来。终于,在若干个月后,跟寻找到了水。它成了生命的赢家。
根儿继续往下潜深,芽儿继续向上生长,它终于破土而出,高高的伸出头儿,望着那片属于它自己的蓝天,虽然其间有那么多的腥风血雨,体味过之后,它还是欣慰地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可以说,它征服了那片土地!
从一粒种子到开始发芽,再开始生长,最后突破而出,这期间,是那么漫长,那么艰辛。更何况,它的开始也是一个缺陷。但是,它挺过来了。
这场生与死的战争,它就是赢家!
新生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五
今天,我读了一本绘本,读完之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绘本讲的是:老师父分给本、静、安每人一颗古老的千年莲花种子,让他们种出来。本很急躁,想第一个种出千年莲花,在不适合种子生长的冬天,就把种子种下了,种子由于得不到足够的温度,便冻死了。静为了能种出莲花,查找了很多关于种植莲花的书籍,还给种子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种子刚发芽的时候,他便用金罩子把幼芽给罩住,由于过度的保护,幼芽得不到阳光和氧气,便枯死了。安在拿到种子之后,和往常一样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当春天到来时,安在池塘的一角种下了种子,不久,种子发芽了。在一个盛夏的清晨,古老的千年莲花终于盛开了。
读完这本绘本我明白了:做事不能急于求成,要耐心等待,也要遵循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因时而动,静待花开。在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享受平凡的生活。
我觉得我的爸爸像故事里的安。他管理着一片很大的果园,他遵循大自然生长的规律,每天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在合适的时间里给果树打药、浇水、施肥、除草,静静地等待果树开花、结果。爸爸对我的要求不高,他没有让我做很多的课外题,也没有要求我考多高的分数,即使我没有考好,他也不会批评我。他说:“只要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成绩一定不会差!”
我要向安这种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的精神学习。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六
“五一”期间,我读了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粒种子》这篇童话故事。
故事讲了国王得到了一粒神奇的种子,他把种子种在白玉盆里,浇着金缸盛着的水,每天早上亲自把盆子从暖房里搬出去,晚上又亲自搬回来。二年过去了,种子没有发芽。国王生气了,把种子扔了。后来富翁、商人、士兵得到了这粒种子,但种子还是没有发芽。最后,这粒种子被农夫得到了,农夫每天照常工作,没过几天种子开花了,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我们班里许多同学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国王,走路怕摔跤,吃饭怕噎着,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很差。而有的同学爸爸妈妈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农夫对待种子那样让自己的儿女去学去做,这样他们就会象那粒种子那样开花结果。我的爸爸妈妈就象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富翁,让我学这学那,在双休日里兴趣班总是很多,我希望兴趣班少一点,这样就能挤出一点时间看看书看看电视或玩一会儿。
如果我是叶圣陶爷爷笔下的那粒种子,我一定要让农夫种,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那该多好啊!读过这个故事,使我想到了,我们每个人同样也不是完美的。一个人不可能拥有所有的美好品质和聪明才智,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正确看待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我们如果能够扬长避短就很好啦,不要因为自己的优点而骄傲,也不要因自己的缺点而自卑,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很快乐了。
今天,我读了一篇寓言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一粒种子》。
从前世界上有一粒种子,这粒种子有核桃那么大,绿色的外皮非常可爱。听说如果把种在土里就会长出碧玉一般的芽来。开出的花就更没啦,不论是玫瑰花,牡丹花,菊花都比不上他。并且它还有浓郁的香味,不论是芝兰,桂花,都比不上他,可是从来没有人见过,因为世界上这样的种子只有一个。
国王知道啦,就让他的下人去找这粒种子。终于找到拉那粒种子,国王用白玉盆子来种这粒种子,可是一年,两年过去啦,那种子还不发芽,国王想了想,感觉这一定是骗人的,于是就从白玉盆中把种子拿拉出来,扔进拉皇宫的池子中。
后来种子随着池子的水流进拉小溪中,被一个捕鱼的老人捡到啦,老人见到了种子一看觉得是一个珍宝,于是就把种子卖给拉一个商人。
商人为拉好好种这颗种子选出拉三个人来轮流看管这颗种子,但是种子还没有发芽,商人生气地把种子给扔啦,种子像长拉翅膀一样飞起来。
他飞到拉一个农民耕的地里,农民看他特别的可爱,就把它种进土里,农民没有用什么特殊的方法,用的还是以前种麦田的肥料,过拉几天,这颗种子发出拉嫩芽,农民看到他脸上露出拉甜甜的微笑。又过拉几天,一颗活像碧玉的粗芽从土里钻拉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小树开花啦,花瓣是红色的,数不清有多少层,花蕊是金黄色的,而且还散发出拉新奇的香味,过路人不管是谁都要停下来看看,闻闻,走时身上还带有迷人的芳香。
是啊!我们就像那颗种子,只有靠自己努力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因为世界上只有一颗,我们的爸爸妈妈就像文中说的国王和商人,他们一心只想把我们养大,总是溺爱我们从而使我们不能真正健康的成长,而老师才可以使我们长成大树,因为老师就是文中的农民,用最适合的方法让我们成长,那就是给与我们智慧,智慧就是我们长成大树的肥料,严厉的对待我们就像用剪子剪去多余的枝条,这样我们就可以成长为大树,就像文中的农民种的那颗种子一样成长为奇异的花卉。
今天,我读了《一粒种子》这篇文章。我的到了很大的感受。我觉得我们应该懂得:人人都不能自私这个道理。为什么国王、富翁、商人、士兵的精心照料都没能把这颗核桃一样大的种子养开花,可农民却把它养开花了呢?因为,国王种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显露它的尊贵和权利。富翁中这棵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高雅,把世界上的富翁都盖过去。商人种这朵花的目的是想发财。士兵的目的是想升官。他们都为了自己,怀着一颗自私的心去种这颗花,所以这棵花才不会发芽。而农民种这棵花,不是为了损人利己,而是怀着一颗和平的心,所以才会种出这棵美丽的花。
这一粒种子,它分别被国王、渔夫、富翁、士兵和农民发现了。其中,国王、富翁和农民则种下了这粒种子,但最后,只有农民种出了花。为什么呢?因为:国王、富翁和士兵都把这粒种子看得太重要了,总害怕有东西伤着种子。而农民呢?他把这粒种子和其它种子种在一起,用和普通种子同样的方法一样——该耕就耕,该锄就锄,该浇就浇,样样都做到了。所以最后只有他种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花。
读了这篇文章,我知道了:不光是花,世间万物都需要风雨的洗礼才能长大。蝴蝶奋力地钻出茧子,是为了在花丛中飞的力量;雏鹰磨练脚爪,是为了以后的搏击长空;竹笋顶起石块,是为了变成挺拔的成竹……我们做人也是一样的,从小就要知道不自私不损人利己的道理。比如,从前,我过生日,妈妈总是给我买礼物。可是,妈妈过生日时我却没给过妈妈礼物。我渐渐长大了,知道了这是错误的,所以,我也要在妈妈生日时给她个惊喜。妈妈的生日快到了,该给妈妈什么呢,我决定给妈妈做一张贺卡写上我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当妈妈看到这张贺卡时,妈妈非常激动,说:“我终于收到了儿子送给我的生日礼物,谢谢。”“对不起妈妈”我说,“我以前太自私了。”妈妈开心的笑着说:“儿子长大了!”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七
《安的种子》的感悟,昨天,带女儿去参加了小荧星组织的《大头哥哥讲故事》活动,在活动中听到了这样一个绘本故事《安的种子》,很是喜欢,也很感慨。
故事中的三个小和尚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人生态度,本性情急躁,急功近利,静性情细致,浮华不实,安性情平和,淡定踏实。
这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都可以从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生活总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一个怀抱种子的人,当你有了一棵种子的时候,你会是本?是静?还是安呢?看了这本书,感动的是画面中透露出的安静地感觉,是故事中散发出的安的平和的心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里,安的那一份平和的心境,宛如一潭清澈平静的水,是多么难得。他感激地把种子装进小布袋,挂在胸前,从容地去买东西,扫雪,做斋饭,挑水,悠悠然去散步。他告诉我,要满怀希望,有所追求,但一定要淡定,顺其自然。同时,享受生活的过程,享受那些平凡琐碎的小事,享受等待。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我们的孩子是我们所拥有的一棵种子,做为教师,做为家长,你会怎样对待种子的成长?很多人选择了做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急功近利的,说什么要赢在起跑线,看不到自己所要的结果就大发雷霆地抱怨、指责。更多的人选择了做静,照本宣科,什么都给他最好的,却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关键的东西。然而,我们有多少人能有安的淡定、顺其自然,却又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孩子的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八
我今天看了一个绘本——《安的种子》。
绘本里,老师给力本、静、安三个人每人一颗种子。本想争第一、抢头功,第一个把种子种出来,就什么都不顾,竟然把前年莲花种子直接种在了雪地里,结果不适于种子生长,种子就死了。
静虽然思考过该怎么样种种子,但是静过于溺爱,种子无法适应,长出来的嫩芽也死了。
只有安顺其自然,该扫地时扫地,该打坐时就打坐,等到春天时,就把前年莲花种子种在了池塘里,种子就发芽,开出了美丽的花朵。
这三颗种子其实就像三个孩子,本、静、安就像三个爸爸,爸爸对孩子总不能给孩子吃速高剂,让孩子长得像一栋楼那么高吧?也总不能太溺爱孩子,让孩子啥也不懂吧?只有像本那样等待,在合适的时候做孩子需要的事情。
我从这本书中知道了,要学会等待。
最近爱上漂童书,儿子不喜欢看,就我自己看,碰到有满意的'句段,就用铅笔轻轻作个记号,读一遍给儿子听,请他帮我摘抄下来,但是,我没法摘抄,也不忍心去亵渎书中,悠然见南山,自然平淡中求人生真谛意味。看完之后,我憨畅淋漓,睡了个好觉,没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等纷扰;也没有计算今晚我得到了什么,感悟到什么......
安是个普通憨厚小和尚,却能种出千年莲花,没有豪年壮语,没有才高三斗,没有营养培植,没有华丽花盆,只是怀踹种子,心怀感恩,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在池塘里种下,然后慢慢等待发芽、吐叶、开花。顺其自然,就能期待奇迹。
种子的力读后感篇十九
《安的种子》讲的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它却蕴涵了很深的哲理。在隆冬时节,寺院里的老师傅分给三个徒弟每人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并告诉他们这非常珍贵,让他们去把它种出来。拿到种子后,三个徒弟各有主张。徒弟本想第一个种出来!徒弟静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徒弟安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于是在不同的想法下他们有了不同的做法。本跑去找锄头,直接把种子埋在雪地里;静查找种植书籍,挑选名贵花土与药水,并为种子配备金花盆、金罩子和暖房等;而安却在大家忙于种莲花时坦然为寺院继续做着采买、扫雪、做斋饭、挑水等工作,照常做日常功课和散步……最终持不同心态的三个徒弟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本的种子没有发芽,他摔断了锄头不再干了;静的种子发芽了,但是为了保暖被金罩子罩住了,使它得不到阳光和氧气,没过几天就枯死了;安的种子在春天种在了池塘的一角,慢慢的生根发芽,并在一个盛夏的清晨轻轻地绽放了。
每每合上这本书,都会让我陷入深深地思考之中。作为孩子的家长,哪个父母不是望子成龙呢?但是真正成龙的又有几个呢?家长们常常会说:“我的孩子天生不是那块料。”难道孩子一出生就已经决定了一生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当父母们饱含深情地望着刚刚呱呱坠的孩子时,不啻于得到了一颗千年莲花的种子。大家最终的想法都是希望看到自己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么该怎么做呢?是违背自然规律地拔苗助长?还是水到渠成地自然生长?徒弟本、静、安正好代表了三个类型的父母:第一类是不顾孩子生长规律一味蛮干地家长,结果是他们只能有三分钟热度,干得快失败的也快。第二类是自作聪明的`家长,他们有知识有文化,与第一类家长相比更有智慧。他们对孩子呵护备至,并会想方设法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或学习条件,可最终大多数孩子还是会失败。因为家长们始终不明白温室里的花朵是无法经历暴风骤雨的。遗憾的是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第三类是胸襟博大、淡定坦然的家长。他们不会为孩子成长中的小荣誉小挫折而患得患失。他们会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看着孩子慢慢成长。这在我们现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中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经过反思使我看到自己的狭隘,我为什么不能做一位像徒弟安一样的母亲呢?现在我释然了,平和了更淡定了。比如我不再为女儿挑选大部头的书看了;不再为女儿不喜欢上兴趣班而烦恼了;也不再强迫女儿做她不喜欢的功课了……孩子需要顺其自然慢慢长大,任何的拔苗助长都会适得其反。现在我愿把这本书推荐给天下为人父母者共分享,愿天下每位父母都能种出千年莲花。